靈感範文站

教育敘事論文(共20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20篇《教育敘事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教育敘事論文》相關的範文。

教育敘事論文(共20篇)

篇一:教育敘事論文

摘要:教育敘事研究是農村中學班主任教師提升專業素質的一種較容易掌握和入門的研究方式。通過教育敘事研究,幫助他們努力從經驗型、熟練型教師進步爲專家型、研究型的教師是十分必要的。現實中,許多班主任寫了很多教育敘事但沒有起到研究的作用,缺少時效性。可以從通過理論學習,引導班主任教師領略教育敘事的真諦;以課堂教學爲主線,強化反思,提高教育敘事的實效性;在分析“典型事例”,總結經驗教訓;迴歸教育本義,形成教育合力;拓展教育空間等方面加以研究,以不斷提高教育敘事研究的實效。

關鍵詞:農村中學 教育敘事研究 反思 實效性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許多農村中學的班主任教師,尤其是中青年教師在狠抓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總不免對如何提高自身素質,從而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爲促進學校發展服務感到很困惑。他們在完成日常繁重的教學任務過程中對於究竟“要不要通過教育教學研究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如何提升?”往往存在着“心動難有行動”或按政策辦事、被動應付的狀況。許多青年教師對抓學生的學習很有自己的一套做法且在教學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由於沒有深層次地挖掘教師潛在的能力,未找到促進教師內涵發展的良策,一些年齡稍大或已評上高級職稱的教師正在逐漸消退求知的慾望,年輕教師許多經驗型的教學策略難以真正適應當代中學生心理髮展的要求,又苦於找不到專業引領的路徑。

班主任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無疑有很多方式和途徑。對於幾乎沒有進行過規範的教育科學研究的農村國中教師來說,教育敘事研究不失爲一種較易掌握和入門的研究方式;對當前的農村國中教師而言,參與以教育敘事研究,是促進其專業發展的一條重要而切實可行的途徑。通過教育敘事,有助於讓班主任教師迴歸課堂、回到自己真實的教育教學場景中,從實際出發,思考和解決現實的教育問題,對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和學校的長遠發展是十分有意義的。因此,立足學校班主任教師現有的教育教學水平,着眼於增強中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研究意識和能力,通過教育敘事研究,幫助他們努力從經驗型、熟練型教師進步爲專家型、研究型的教師是十分必要的。

許多學校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敘寫教育敘事的活動,要求班主任們都要寫教育敘事,還有一定的獎勵措施,想以撰寫教育敘事的方式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班主任們雖積極踊躍但各自爲戰,敘事寫了不少而沒有起到研究的作用,缺少實效性。

怎樣提高教育敘事研究的實效性呢?我認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通過理論學習,引導班主任教師領略教育敘事的真諦。可以通過以下三種形式來提高班主任教師們的理論認識:

(一) 全員培訓式學習,瞭解教育敘事是什麼。

以聽專家講座和互動研討爲主,讓班主任們明白教育敘事研究的基本含義:教育敘事研究是指以敘事的方式開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主要是教師)通過對有意義的校園生活、教育教學事件、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的描述與分析,發掘或揭示出內隱於這些生活、事件、經驗和行爲背後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信念,從而發現教育的本質、規律和價值意義。

(二)年級組研修式學習,弄清教育敘事爲什麼。

在全校集中學習的基礎上,安排年級組研修式的學習。要求各年級組消化理解集中講座中學到的內容,並選擇和收集適合自己教研組特點的有關教育敘事目研究的材料,在組內共同學習,結合實際邊學邊議,讓班主任們進一步理解爲什麼要進行教育敘事研究。懂得敘事研究的根本特徵在於反思:教師在敘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對問題或事件的認識;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經驗,在反思中修正行動計劃,在反思中探尋事件或行爲背後所隱含的意義、理念和思想。

同時明白教育敘事研究的意義:對教育事件的敘說,能使班主任看到在平時視而不見、習以爲常的例行事項,然後把自己遇到什麼問題、怎樣遇到這個問題和怎樣解決的整個方式寫出來。這種藉助敘事文學的描寫手法來描述教育問題、進行教育研究的方式,有助於真正使教師成爲研究的主體,使教師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敘述自己生活中的教育故事,也就意味着教師開始以自己的生命經歷爲背景去反觀自己和觀察世界,內在地承受着對自己的言行給出合理解釋的思想壓力;促使教師進入沉靜思考的層面,不得不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不得不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思和挖掘自我,甚至可能激發出許多連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想法。

(三)個人探索性學習,知道教育敘事怎麼做

要求每位班主任從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學問題出發,考慮自己的研究主題,並選擇相關的材料自學,及時進行交流共享。儘快掌握教育敘事的基本寫法,對自己所遇問題的思考和實踐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初步瞭解教育敘事研究的基本方法,爲下一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以課堂教學爲主線,強化反思,提高教育敘事的實效性

教育敘事研究的根本目的在於提升班主任教師的專業素質,專業素質提升的主陣地在課堂,其基礎應該是來自課堂教學中的各種現實問題。以課堂教學爲主線進行實踐是非常必要的。

班主任的教育教學實踐存在哪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和解決與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生的健康成長有着怎樣的關聯?它們以何種方式存在?怎麼尋找?如何解決?在班主任的教育敘事中相應的反思很少。爲了解決這些共性的問題,達到研究的目的,我校課題組開展了針對學生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統計顯示,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結果除了與課程本身的特點有關外,與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藝術、個性及是否具有與學生溝通的能力等因素息息相關。同時對班主任們教育敘事進行了分析,發現許多教師認爲學生之所以犯錯誤、出差錯、有問題,那都是學生自己不學好;“反正我都已經教過他們了”,“該強調的都強調了、該提醒的也提醒了”這類觀念比較普遍(有的教師則強調社會環境等客觀原因),缺乏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解剖自己的意識。

因此,我們設法引導教師思考“農村國中教育教學中教師感到最困惑、最頭痛的問題是什麼?”“這些問題是應該產生的嗎?原因有哪些?曾經採取過怎樣的措施?哪種更有效?”“國中教師習慣使用的教育教學策略有哪些?效果如何?”等問題,以引起教師對自己已經習以爲常的教育教學行爲進行理性思考;組織教師有意識地剖析過去的做法,找出其中的問題。

同時,以“反思卡”爲載體要求老師自己發現和梳理現實中的問題,要求老師們對自己曾經的做法進行細細的梳理(成功的、失敗的),並客觀、理智、真實地填寫。詳細、實際地寫出自己親身經歷的事,具體事實說明取得的效果,儘量少用或不用概括性的語言,真實地反映自己原始的想法和做法。班主任們坐在一起討論研究,尋找癥結所在。在討論中發現規律:教育教學過程中有許多同類問題是反覆出現的,在不同時間、不同人身上採取的解決策略有所不同。針對自己在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不斷進行反思研究,上升到理論認識。這樣, 教師們不僅會改變只埋頭苦幹很少顧及思考的不良習慣,提高了對教育教學真諦的認識,而且會養成了一絲不苟的研究態度,梳理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也有了初步提高。

三、撰寫課例分析,將反思上升到理論

班主任教育敘事研究需要“反思---實踐---再反思”不斷循環的過程,其中撰寫“課例分析”是一個十分必要的環節。這些“課例分析”不能只是原生態的,只是是教師們在日常工作實踐中對教育教學過程的原始記錄;所敘內容還要對教育教學理念的思考。如我校班主任撰寫的《關於我感興趣的教學策略》、《科學教學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策略》、《教給國中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探究發現法教學---讓學生在練習中去:學、悟、創》、《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問題學生行星教學策略》、《一個差生學數學的反思》等教育敘事,對教育理念的思考非常深刻。通過這些案例的撰寫,教師們對敘事研究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讓他們對課堂教學反思的內涵有了更深的感悟。

學生的發展是多層面的,班主任教師的工作是多方位的,對教育活動的研究也應該是多角度的。完整的教育活動不應該僅限於課堂教學過程,還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在學科教學之外的表現;教師應該關注學生在班集體中的表現並進行認真的探究。除以上的方法外,班主任教師在教育敘事研究時還應在分析“典型事例”,總結經驗教訓;迴歸教育本義,形成教育合力;拓展教育空間等方面加以研究,以不斷提高教育敘事研究的實效。

參考文獻:

1從自在到自覺——東北山區五名農村教師自主發展的敘事探究 孫穎 東北師範大學 2011-05-01

2國中班主任專業成長的敘事研究 劉霞 四川師範大學 2013-05-27

3農村教師培訓實效性評價體系研究——基於農村教師專業成長的視角 秦磊 東北師範大學 2012-05-01

4以自身爲資源的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研究 蒙詩茜 上海外國語大學 2014-05-01

5國中初任語文教師專業成長的敘事研究 李莉 陝西師範大學 2013-12-01

6文化理性與教師發展:校本教研中的教師文化自覺 胡方 西南大學 2013-04-08

篇二:教育敘事論文

論文摘要:班主任工作是一項繁瑣的工作,看起來非常簡單,要真正做好來卻要花點心思來研究。我把自己十五年的班主任工作心得總結一下,希望各位同行互相切磋,共同進步。1、知識不等於能力;2、愛比責任更重要;3、微笑比發怒更有效;4、沉默比大聲呵斥更有殺生力;5、威嚴與尊嚴一樣重要。希望各位同行在往後的執教生涯中一帆風順、桃李滿天下。

關鍵字:知識 能力 愛 責任 微笑 沉默 威嚴 尊嚴

班主任工作是一項繁瑣的工作,看起來非常簡單,要真正做好來卻要花點心思來研究。我把自己十五年的班主任工作心得總結一下,希望各位同行互相切磋,共同進步。願各位同行在往後的執教生涯中一帆風順、桃李滿天下。

1、知識不等於能力

你讀了很多書?你有很高的學歷?哦,那只是說明你“知道”了一些知識,並不代表你具備了把事情做好的能力。或者只是可以說,受教育的程度相對越高,具備能力的程度相對高一些。

現實工作中往往有許多滿腹經綸的優秀大學畢業生站在工作崗位上無法適從,講臺下的學生亂成一團,他在講臺上大聲地喊卻沒有學生聽他的話,或者辛辛苦苦的備課,上課,學生卻聽不明白,教學成績沒有,領導最怕。相反一些在大學裏東蕩西遊,行爲叛逆,勉強能畢業的學生站在講臺上卻如魚得水。他的課堂總是笑聲不斷,下課了學生還喜歡圍着他轉,節日裏學生愛把禮物往他懷裏送,考試成績他的班最好,領導最賞識他,升職又快。

知識並不等於能力。這就是任何一個企業單位都不會把任何一個剛畢業的高學歷學生聘任企業重要職務的原因。

要把“知道”變成“做到”,你應該具備學習力。學習力是健康的學習心態,是舉一反三學習方法的創新,是把“知道”變成“做到”的能力。凡是不能把知識轉化爲技能的人,問題都出在缺乏學習力上。這樣的人,即使有再多的知識,也只能僅僅停留在“知道”這個層面上。而“做到”,則是應用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

大學裏的優秀成績不代表你將來是優秀工作者, 任何一種工作,它都會有自己獨特文化和管理模式,你必須先學習和了解,這個時候,是你的磨合期,然後,正確運用你自己的學識成爲事業發展方向的忠實執行者。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學習力,又不斷的根據你自己的學識給出在執行過程中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些策略上傳下達,於是你便很快和很自然的成爲工作策略制定者其中的一員。而能夠帶領團隊貫徹了策略的控制過程,纔是真正體現你的能力的過程。

2、愛比責任更重要

愛是一切的原動力!愛比責任更重要,如果你對一樣東西連興趣都沒有,即使我們每天都在強調責任是如何重要,你雖然有改進,但很難做到用你的所有精力去琢磨,去研究,去做到最好。只有當你愛上一樣東西的時候,你纔會調動你一切的積極和能量去做好它。愛,你可以忘掉了吃飯;愛,你可以不厭其煩;愛,你不怕不懂;愛,你會全身心投入!在這一過程你的精力是最集中的,你會把你所做的一切當作是一種享受,細細品味每一個過程!

“愛比責任更重要”。發自內心的愛比被動的職責更重要。只有用真心,動真情,做實事,走進學生的心,才能得到他們的認可。 學生在被愛中學會愛。沒有被愛過的人怎麼懂得去愛別人?老師應該用對學生的愛的實際行動,教會學生如何去愛。心中沒有愛的人,怎麼能夠擔負起服務他人、奉獻社會、建設祖國的責任呢?

從心底裏愛每一個學生,愛比責任更重要。愛心,應是我們教育者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

3、微笑比發怒更有效

有些老師當學生出錯的時候,總喜歡嚴厲地批評,結果學生不高興,自己心裏更難受。微笑教育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情緒和良好的心境;發怒、責備會使學生產生排斥、抵抗的心理。我們在課堂上以熱情的語氣肯定學生,以讚賞的眼光激勵學生,他們的心裏會充滿幸福與喜悅,表現得很興奮;我們指責、挖苦、嘲諷學生,則無疑是給他們心靈的天空濛上一片沉重的烏雲。老師帶着真誠的微笑去鼓勵學生,使學生感到教師平易近人,對老師產生一種親切的信任感可以最大限度地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聽課便覺得輕鬆愉快,師生配合默契,從而形成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微笑的老師,不僅是指教師面帶微笑,更多的是指教師由從心底對學生的愛而發自內心的對學生的尊重、鼓勵、寬容……而學生,在教師的愛的滋潤下勃勃生長,自信、大膽、永遠微笑……

微笑能以柔克剛,起到“滴水穿石”的功效。對一些有意惹是生非的學生,老師不要急於找他們“磨嘴皮”,也不要急於採取“圍、追、堵、截”的辦法,更不要“請”出各路“諸侯”來助戰,而是要冷靜地觀察,耐心地等待,當發現這類學生有“閃光點”時,就恰到好處地表揚他,恰如其分向他提出希望,並始終以親切的微笑關注他,在這種微笑力量的感召下,“問題學生”粗野的“剛性”將被“柔化”。

老師的微笑是送給學生最好的禮物。願每一位老師都學會微笑,每一天都能問問自己:“你今天對學生微笑了嗎?”

我想對大家說,無論你遇到的事情有多糟糕,請始終保持微笑的臉和微笑的心情。這遠比報怨、生氣和發怒更有效。

4、沉默比大聲呵斥更有殺生力

你知道人爲什麼有兩隻眼睛,兩個耳朵,卻只有一張嘴嗎?爲的是讓人多看、多聽、多想,而少說兩句!

沉默是金,表達了一種行爲處事方式。

農村流行一句俗語:啞貓殺鼠。意思是說,平時不愛整天喵喵叫的貓往往是捉鼠能手,老鼠最怕不聲不響的貓。人也一樣,有理不在聲高。如果你走進一個吵鬧混亂的課堂,馬上大聲的呵斥批評學生,也許學生能安靜下來,但你轉身走後往往學生又會恢復吵鬧的狀態。最佳的辦法是你站在講臺上,嚴肅地默默地看着學生直到他們看到你的存在並慢慢安靜下來爲止。如果課堂上有個別學生故意講話搗亂,你就靜靜的走到他面前,默默地微笑看着他直到他把高傲的頭低下來爲止。在學校裏你會發現有些班主任整天絮絮叨叨地厲聲批評學生,但學生批評接受過了照舊,班級管理越來越亂。而有些平時沉默謹言的老師卻把班級管理得井井有條。

沉默是金,很樸素的一句話,卻蘊含着極耐人尋味的真理。 沉默並不等於無言,它是一種積蓄、醞釀,以等猝發的過程。就如同拉弓蓄力,爲的是箭發時能錚錚有力,直衝雲霄。沉默無聲,是要觀察、思考與準備。雖不飛,飛必沖天;雖不鳴,鳴必驚人!大地的沉默孕育了金秋的收穫,雄鷹的沉默蘊蓄着有力的衝擊,冬日的沉默更是奉獻出一片奼紫嫣紅的春天。有古語云:“君子厚積而薄發。” 有的老師喜歡喋喋不休,將並不成熟的思想,過早地說出來。這樣,對於他自己,失去了進一步思考、提高的機會,使本來可能很有價值的想法,隨口溜走了。而對於聽的學生,由於說者的滔滔不絕,很容易忽略了其談話的重點及思想的核心,隨耳一聽罷了。還有的老師因爲說話前缺少足夠的思考和語言的組織,造成言不達意或邏輯不清,反而影響了感情的交流,真是欲速則不達。

沉默並不是叫老師緘口不語讓學生胡作非爲,而是希望老師面對學生的錯誤能深思熟慮,三思而後說。讓我們的教學中多一些高質量的談話,少一些無目的和平庸的閒語。讓思考的火花在沉默中放出光彩,讓語言的藝術在思考中得到昇華!

5、威嚴與尊嚴一樣重要

有些教師總喜歡在學生面前表現出?高深莫測??凜然不可侵犯?的派頭,從中體驗着自己的 ?尊嚴?。其實這不是尊嚴,只是威嚴。真正的尊嚴是敬重而非敬畏……

有些看起來很威嚴的老師學生見了他,沒有了一臉的天真爛漫,有的是,一聲嚴肅的“老師好”,然後匆匆擦肩而過。這樣的老師學生最怕也最不喜歡,不喜歡老師連他教的科目也提不起興趣。時間長了學生就會有逆反心理,違反紀律、頂撞老師的現象就會越來越多,甚至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威嚴,已不是萬能的,特別是面對那些嬌生慣養的千金寶貝。威嚴不能讓學生從思想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發現自己的不足。威嚴能用的上一時,卻不能貫穿始終。這樣的教育,沒有愛,就象軀體沒有血沒有肉一樣 。

面對學生的問候,老師不能是禮節性的點點頭,起碼摸摸孩子的頭送上一抹微笑;看到學生在做遊戲,也能動情的參與其中;氣溫驟然下降,我們感到寒冷時,也自然急切地提醒學生“多穿一件衣服”;在課餘一起談論學生最熱門的話題……老師和學生的距離拉近了。學生看見老師不再是“老鼠見了貓一般”的逃離,學生願意走到老師身邊,或說說令他高興的事情,或說說班裏的點滴故事。愛就這樣在老師和學生之間傳遞着,老師才能感覺到真正的獲得了孩子們給予自己的尊嚴。這不僅僅是教師的尊嚴、更是朋友的尊嚴。威嚴能用於一時,可學生給予你的尊嚴能讓你受益一生。

老師要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首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衰樂。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參考文獻:

1 我國班主任工作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 黃正平教育學術月刊 2010-03-20

2 班主任工作的管理研究——以無錫市屬5所職業學校爲例 曾桂英 華東師範大學 2008-10-01

3 我國中國小班主任工作職責變遷研究 付輝 江西師範大學 2012-06-01

4 班主任工作評價研究 於莉 東北師範大學 2002-10-01

5 中職學校新任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研究 塗紅 湖南師範大學 2014-05-01

6 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李景梅 西南大學 2010-04-25

篇三:教育敘事論文

收到生日禮物之後的思考

摘要:通過多年努力,教師社會地位和待遇顯著提高。廣大教師充分的肯定了黨和國家在尊師重教上作出的巨大努力。

關鍵詞: 尊師意識 愛學生 尊重平等 教學水平

祖國的強盛,靠什麼,靠科技,科技靠什麼,靠人才,人才靠什麼,靠教育,教育靠什麼,靠教師。在胡錦濤的重要講話中特別強調,要進一步形成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講了三句話,第一句話就是,尊重教師是重視教育的必然要求。第二句話,重視教師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第三句話就是尊重教師,是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具體體現。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是時代的要求。胡錦濤講話指出“教師是神聖的職業,要讓教師成爲社會上最受尊敬的職業,讓尊師重教蔚然成風。”這是黨和國家的國策,也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通過多年努力,教師社會地位和待遇顯著提高。廣大教師充分的肯定了黨和國家在尊師重教上作出的巨大努力。但是尊師是一種社會風氣,並不僅僅是由國家領導說了算,要達到讓尊師蔚然成風,關鍵還是在我們教師本身,只有靠廣大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尊師的意識,在不久的將來才能使尊師這一傳統美德在社會上大放光彩。教師如何才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尊師的意識呢?

第一 全面關注學生 把愛心獻給學生

“愛學生是永恆的”許多教育工作者都是這樣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只有愛學生才能熱愛自己的事業,只有愛學生才能自覺的理解和體會.十幾年來,我把對學生真摯的愛化作無聲的細語,滋潤着學生乾涸的心田. 我是一名普通的鄉鎮初級中學教師,從教十幾年,憑着一顆忠誠教育事業的心,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曾經帶過幾屆畢業班,以前從來沒有收到過學生贈送的生日禮物1994年的冬天到了,在我生日的那天,利用午休時間我和妻子進了縣城,當我們下車不久,就遇到了正在就讀高一的幾位學生,她們向我問好,過不了多久,當我們第二次遇到她們的時候,她們異口同聲的對我說:“老師,祝您生日快樂!祝您身體健康!”,並把生日禮物(一個生日蛋糕,還有兩個禮品盒)送到了我的手上,此時我內心非常的感動和激動,連聲說:“謝謝,謝謝---”,學生便向我辭別了,似乎又要投入緊張的學習之中。同時,我感受到了做老師的自豪和驕傲,感受到了一般的人無法感受到的幸福和成就感。 在乘車回家的路上,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回到家,我迫不急待的打開一看, 一幅精美的裝飾畫,一條挺時髦的圍巾,再看看那精美的生日蛋糕,我激動得禁不住流下了幸福的淚水。驚喜之餘我開始了思考,最值得思考的問題就是:“以前爲什麼沒有學生送給我生日禮物,而今年卻有學生送我生日禮物呢?”

現在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教師的引導對學生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對孩子一生的志向、人生態度、前途的發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我熱愛學生,跟學生相處是融洽的,但在以前,我每當聽到今天是某某同學的生日時,一般沒有什麼想法,有時候偶爾也想到,是否該向學生說聲“祝你生日快樂!”,最終還是放棄了。1994年的秋天,我擔任一個九年級年級班的物理教學,他們的教室與我的辦公室只是一牆之隔,每天上下班都要走過他們教室外的走廊,有一天晚上學生剛下自修,教室裏頭並很快點燃了幾支蠟燭,此時我帶着點奇怪走進了教室,原來是幾位同學在爲另一位同學做簡單的生日祝福。我想,我作爲任課老師也應該有點表示吧,這次我終於行動了,因條件的限制,於是我只買了一本筆記本並寫上了幾句祝福語送給是他生日的這位同學。在這次之後只要我知道是某某同學的生日,我總會送上一份小小的生日禮物,這個小小的行動竟然會得到很多的回報,當時表現出來的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在學生的眼裏頭,我是屬於比較關心學生的那類老師;後來是每到節日學生都會打電話或發短信問候,偶爾約定時間到家看望老師,最重要的不是這些,而是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尊師重教的意識,而這種意識將會伴隨着他們一生,在以後的日子裏會懂得如何去尊重老師,哪怕是送上一張小小的卡片,或是一個燦爛的微笑,一個親切的問候,一次認真工整的作業,一個紅紅的百分,用一點一滴的行動來報答,老師也就心滿意足了。每當與同事在一起談論自己的學生時候,我總覺得比他們更幸福和驕傲。

第二 要樹立良好的教師表象

我認爲良好的教師形象,是學生尊重教師的前提,是教師言傳身教,圓滿完成教師使命的保證。那麼,該如何着手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呢?

1、.身教勝於言教 規範學生日常行爲

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中,教師的任何行爲,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無論是面向學生還是同事,無論與教育有關的還是與教育無關的,都在起着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溝通感情的作用。教師形象已不單純是教師自己的,還是學生學習的表率。一些優秀教師之所以成爲學生效仿的“人師”,是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在學生面前樹立了教師的新形象,因爲行動更直接、直觀,所以教師的積極行爲,往往比任何說教具有更爲有力的滲透作用。我剛擔任班主任時,學生的常規教育讓我感到很棘手:上課有經常遲到的學生;值日時有學生悄悄溜走;有亂丟垃圾的學生;學生的課桌椅不能擺放整齊;下課追逐打鬧的學生大有人在??剛開始面對這些情況時,我總是把犯錯的學生大聲的訓斥一番,爾後在班會課上加以強調,但收效甚微。我嘗試着改變方式:要求學生遵守紀律,不遲到,不早退,自己首先做到,早來晚走,我每天提前一小時到學校,晚一小時離校,每天自己早早到校,帶着學生晨讀,對遲到的學生不再訓斥,而是用目光示意其進教室;課間主動拾起地上的紙屑,打掃垃圾,並和學生一起值日,主動整理一些不整齊的課桌椅??漸漸地,學生們的行爲習慣有了很大地改觀。正是這種以身作則的行動,使老師在學生面前做到表裏如一、言行一致,爲學生樹立了行爲的表率。最終以自己良好的教師角色形象贏得權威的影響力。

2、具有較高的知識和教學水平

教師是傳播科學知識的使者。一位受學生信任和歡迎的教師必須有淵博的知識,精通教學業務,有較高的教學水平,精通本行。教師通過辛勤的勞動,以淵博的教學知識和精湛的教學藝術,充分調動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追求,從而大面積提高教學成績,使學生學有所得。多年來我不斷拓寬知識範圍,積極探索教學規律和教學方法,不斷地總結教學經驗,提高自己駕馭知識、駕馭課堂的能力。教學活動是不斷髮展、不斷變化的。因此教師的知識結構也必須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向深度和廣度擴展。針對教學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而不斷學習新的知識,以補充原有知識的不足,這樣才能不斷調整、充實、提高、完善自己,才能適應新條件下的新要求,才能樹立教師學而不厭,追求不息的好形象。

3、 尊重學生 互獻真情

我們每一位老師都深刻的意識到要想做一個學生和家長都公認的好老師,愛是前提,尊重是基礎。教師的勞動對象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個具有各種思想活動的人,一個教師要想得到學生的喜歡和信任,在學生中樹立良好的形象,必須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對學生給予熱情、全面的關懷,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不僅要熟悉和了解學生在班集體這個羣體的共同特點,而且要知道每個個體的優點、缺點。瞭解他們喜歡什麼,厭惡什麼,性格特點是什麼,形成性格特點的外部性格是什麼,等等。教學實踐中,我十分注意走訪學生家庭或與家長經常聯繫,並從平時的細微觀察中去了解熟悉學生的情況,儘可能拓寬和學生接觸、交流、相處的範圍,以增進彼此瞭解和心靈的溝通,從而奠定因人施教的基礎。例如:我班學生蘇傑是一個性格活躍、思維敏捷、好動的學生。這樣的學生,教師引導得好,將是一名好學生,否則,會產生不少麻煩。根據這一情況,我首先與家長取得聯繫,瞭解到該生從小父母離異,長期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由於爺爺奶奶的嬌慣,養成了好強、好動、依賴的生活習慣。針對這一特點,我便經常進行個別交談,瞭解他的思想,肯定並表揚他關心班集體,勞動積極,有上進心、好勝心等好品質,同時也指出了他的不足。希望他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加強組織紀律性,增強自我約束能力,增強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爭當各方面表現的優秀學生。他聽了我的這番話後,非常感動,從此,他把我當成知心朋友,無論是在學習上或生活上遇到了什麼困難,都願意向我訴說,讓我幫他出主意,想辦法,學習成績也有所提高,爲了鼓勵他,我還將他選爲班上的勞動委員。我力求讓學生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我們並不是令學生仰視的說教者,而是一個具有七情六慾的平常人,有不少的缺點,也會辦錯事,但我一定要不斷的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行爲,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我們樣感染着學生,使他們理解我們,尊重我們。

4、建立平等友善師生關係

教師必須具有平等待人的態度和博大的胸懷,才能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進行恰當的教育,師生如果心心相通,教學便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尊重學生,平等待人;要欣賞學生,而不要厭棄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不片面地以考分高低和一時的成績優劣來評價學生的好壞,不寵愛優生,更不歧視差生。而是用全面的、發展的、一分爲二的觀點來看待學生。教師要善於“將心比心”、“以心換心”,也就是說教師要經常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上去思考、去體驗,從而瞭解學生對某一問題、某種言行的想法和態度,這樣才能和學生取得共同語言 ,並根據學生的心理水平,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使學生正確的理解自己的意圖和行動。只要老師能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體察學生的思想感情,重視學生的心理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針對不同特點的學生給予不同方式的關愛和友情,堅持以鼓勵和表揚爲主,正面引導爲主的育人原則。師生交往中的心理障礙就能夠克服。有時個別學生對個別老師的態度和舉止會因爲激動而有失分寸,甚至粗暴無禮。對這些學生,我們應該寬容大度,而不應該打擊報復。作爲“人梯”的教師,我們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對學生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必須具備高尚的人格與師德,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具備靈活多樣的科學管理方法,使學生成爲文明、守紀的人,這樣,才能在學生面前真正樹立起一個讓學生滿意、家長放心的優秀教師的良好形象,纔會受到到學生、家長、社會的尊重。

5、協調處理好與家長的關係

老師和家長在教育學生成材目標上是一致的,兩者不存在領導與被領導、教育與被教育着的關係。有些老師可能是“恨鐵不成鋼”,學生一出毛病,就把家長請到學校,發頓怨氣,批評一通,使家長有“難言之隱”,極大的挫傷了家長的自尊心,達不到預期的教育學生的目的。因此,在研究學生問題時,我們老師要意識到每位家長都希望有個引以爲榮的子女,都那麼要強、愛面子。老師絕不能“越位”的訓斥家長,“居高臨下”地說:我要你怎麼做,你應該怎麼做。同時更不能把學生的過錯加在家長身上,把對學生的氣撒在家長身上。這時教師應該放下架子,心平氣和地用商量、徵詢的語氣,向家長解釋,主動協調,共同探詢解決問題的途徑,共同處理好學生的問題。信任尊重家長,做到胸襟開闊。對於學生的學習,不給家長增加負擔,但必要的檢查還是應該的。不歧視差生家長,應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家長對班主任或學校工作有意見,抱着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做到寬容大度,胸襟開闊。這樣家長會與之同心同德育人教子。然後要虛心聽取家長意見,共商育人良策。只有這樣,以情動人,才能取得家長的信任,在家庭和學校間建立和諧、密切的聯繫,使教育形成合力和向心力。共同完成好教育、培養學生的任務。

總之,教師在工作中要及時進行心理換位,使自己能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喜學生之所喜,憂學生之所憂,將自己的精力、智慧、情感都傾注在學生身上。日積月累,學生一定會被你的誠意所打動,主動配合我們的工作,家長也會通過學生體會到我們的良苦用心而更加支持我們的工作。經過多年的教學,使我慢慢的明白良好的教師形象,對教育教學是非常重要的,能在教學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第三,抓好感恩教育

尊重教師,對普通家庭和學生來說,發自內心的感激和問候比什麼都重要。爲人師表、授業解惑。一個優秀的受人尊敬的老師,必定是一個師德高尚的人類靈魂工程師。在這個時候,能獲得學生和家長一句真誠的問候,就足夠了。我作爲老師我有責任和義務教育我的學生學會感恩,於是我找些讚美老師的文章讓班幹在班會課中有感情的朗讀,收效很好:

1、通過感恩教育使學生“知恩”。使學生明白,每時每刻都在享受着父母和老師及及社會的恩惠,人人都需要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來對待這一切。沒有感恩心的人格是不完整和不健康的。使學生能在正視個人價值的同時,也能顧及他人,學會感恩、懂得感恩,使人更豁達,心胸更開闊,不會爲了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而生仇、記仇甚至報仇。用感恩的心來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養與人爲善、與人爲樂、樂於助人的品德。對周圍的人和事充滿感激之情,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形成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良好校風。

2、通過感恩教育使師生學會“回報”。感恩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通過感恩教育使學生明白,感恩與“回報”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有的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知恩不報非君子”,不會感恩、不願意感恩或者知恩不報,是缺乏修養、自私自利、情感冷漠的表現。懂得對生活和對別人心存感激,學會理解關愛他人,學會如何去回報父母、老師、朋友、學校、國家和社會。

3、通過感恩教育,更高層次地讓學生明白在知恩圖報的同時施恩不圖報。當我們能夠做到知恩圖報時,還當抱着寬容的心態去幫助自己身邊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即“施恩”。“施恩”的前提是“不圖報”,否則你就不會有一個愉快的心情去幫助別人。

4、通過感恩教育培養學生對自己、對家庭、對學校、對社會的責任感。讓學生知道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奉獻意識。從課堂紀律,學習上、做作業上、與老師打招呼、節日自覺的問候老師等方面體現對老師的感恩之情,從內心上感化了學生。

第四,有意識的開展尊師重教的主題班會

經過長期實踐,我認識到孤掌難鳴,要帶好一個班只靠班主任單槍匹馬是不可能的。一定要團結科任老師,大家形成一股合力,擰成一股繩,羣策羣力,這是創建優秀班集體的重要條件。而目前,獨生子女——倍受家長呵護的一代——尊師觀念有所淡化。那麼怎樣促進學生尊重老師呢?經過深思熟慮,我設計了一個旨在調動全班同學尊重師長情感的班會。

班會由學生楊律和秦全主持,應邀出席的科任老師坐在第一排。黑板上寫的是“老師,我們愛您”六個大字。班會開始了,主持人走向講臺。楊律以渾厚的嗓音開始說:“同學們,冬去春來,轉眼間,我們在這個溫暖的大集體裏已經生活了五百個日日夜夜。當你滿心歡喜手捧獎狀時,當你信心百倍在學習征途上又跨上一層臺階時??”秦全接着深情地說:“你,我,你們,我們,大家應該想到是老師把我們引進知識的殿堂,是他們的辛勤的勞動使我們健康成長。老師,如果沒有你們的打磨雕琢,我們即使是一塊寶石,也不會發出耀眼的光。請聽劉青同學的詩朗誦。”號稱全班朗誦第一號種子選手的劉青神彩奕奕地朗誦了《老師,最美的星空》這首詩,贏得大家熱烈的掌聲楊律彷彿受到薰陶,也詩意十足地曼聲說道:“是啊,多少個深夜,當我們進入了甜美的夢鄉,而您還在秉燭伏案、精心備課。這樣的夜晚,誰也數不清,也許只有您雙鬢的華髮方能記載一二。

現在,我提議:讓我們用鮮花表達那海一般深的感激之情。”這時,全體同學起立,學生代表爲一位位老師獻上一束束康乃馨。在熱烈掌聲中,秦全高聲說:“敬愛的老師,我們會永遠在心裏默默地爲您祝福。”全班同學齊聲高喊:“老師,我們愛您!祝您身體健康,永遠年輕!”班會形成了第一個高潮。科任老師眼含熱淚,相繼發言。鼓勵同學全面發展茁壯成長,祝願班級蒸蒸日上再攀高峯。同學們真地聆聽,認真地思考。隨後,主持人又請各科課代表上臺向各科老師獻詞。擔任政治課的是位年過半百的老教師,課代表獻詞說:“儘管暮靄悄悄爬上您的髮梢,但您有一顆年輕的心。當我們因幼稚和衝動而犯錯誤時,您不是聲色俱厲地訓斥,而是循循善誘地教誨,象位心理醫生,更象慈祥的母親??”於老師是位早已謝頂的中年教師,課代表三言兩語便描繪出於老師的性格特點:“我們的於老師講話剛中有柔,柔中帶剛。有時也大聲訓斥我們兩句,但是每次都是厲聲之後更溫柔。

猶如剛勁的一筆,末了卻婀娜帶過。”同學笑聲剛停,外語課代表又讚美起年青的外語老師:“大大的眼睛,白白的牙齒,長長的頭髮,細細的腰身。您第一次走進教室,就讓我們眼前一亮。”外語老師羞澀而高興地抿嘴笑了。班內才子肖萌獻給化學老師的是一首自己創作的詩:“你微笑的臉龐是春天的花朵,使我們陶醉;你溫馨的話語是夏天的暖風,是我們振奮;你爽朗的性格是秋天的原野,是我們迷戀;您純潔的心靈是冬天的白雪,純淨我們的心靈。是你使我們擁有了與衆不同的四季,同時你也擁有了無可比擬的一生。在人生漫漫長途上,無論何時何地驀然回首,你都將是我們青春歲月裏最亮麗的一道風景。”在尊師愛師的濃郁氣氛中, 燦爛的笑又飛上科任老師的臉頰。學生在這樣的主題班會中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尊師重教的意識。

如今,走進美麗的各個校園,總會感受到同學們濃濃的尊師之情。每天清晨,執勤的同學在自己校門口親切地問一聲:老師好!教師節,同學們會向老師送上一張張精美的賀卡,課堂上,那專心致志的目光表示出對老師的理解與支持,這些都折射出尊重教師的優良傳統在我們校園所綻放出的絢麗色彩。這一切難道是學生與生俱來的嗎?沒有老師的影響和鑄造,在校園裏會有濃濃的尊師之情嗎?希望那些僅會在教室裏上課的教師要明白:培養學生尊重老師的意識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 國中生的尊師意識培養研究 李全軍 山東師範大學 2013-11-30

2 高校師生關係滿意度研究 謝麗麗 江西財經大學 2012-06-01

3 論“師道尊嚴”的當代價值及其重塑 劉素娟 華東師範大學 2010-05-01

4 基於學校文化的教師教學個性研究 袁丹 西南大學 2014-04-10

5 免費教育師範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孫楚航 西南大學 2012-09-20

篇四:教育敘事論文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當今學校教育的發展方向,語文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與技能,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中我們應根據學生實際,充分 發揮教材的優勢,真正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有效教學”,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國外從20世紀初就開始了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的研究,迄今爲止,他們已經分析了各種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從事教學工作已有一年,也嘗試對課堂有效教學進行思考,但尚未有具體的心得,只有自己一點不成熟的所感所想。

(一)制定準確且有層次的教學目標,選用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現代教學理論和實踐都證明:有效的教學必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而有效的教學目標的設計首先要求是準確和明確。當然,目標衆多,並非時時處處都要一應俱全,面面俱到。同時,要注意的是:目標的設計是要有一定的層次。即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學習水平、動機意志等的差異,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在實踐中,確定與各層次學生的實際可能性相協調的分層遞進教學目標,教學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有效的語文教學,決不能搞“一刀切”,讓全體學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

語文教學的有效性與語文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密切相關。只有體現語文學科特點的教學方法纔是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

朗讀是語文教學基本的有效方法。前人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得出結論,朗讀有助於理解課文內容,有助於促進語言的發展,有助於寫作能力的提高,有助於語言文字的積累,有助於陶冶學生的情操。

如果說朗讀是經,那麼字詞句的訓練就是緯,朗讀只有與字詞句的教學與訓練有機結合,才能全面實現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平時教學中,有意識的注意發現和糾正學生習慣性的錯別字、錯別音現象,並注意收集和整理習慣性錯誤讀音和錯誤寫法,展示給學生,提高學生的糾錯意識,自覺規範漢字,以避免考試中不必要的失分。

在加強學生基礎的同時, 我們還要注意有針對性地就每一篇課文的特點、作用來選擇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例如:一篇意境優美的散文,在教學時便可將重點放在“如何在寫作中進行情景交融的意境創造”上,看來似乎僅有一點內容,但通過引導學生對寫作方法的自主學習和實踐,通過聽、說、讀、寫的全面訓練,學生得以切實地掌握意境創作的手段,並能有意識地將之運用於日常寫作之中。這樣的收穫比他們單純記住了該文的中心,創作背景或字句含義要深遠得多。

(二)提高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的程度

有專家指出:“考察語文教學效率的標準之一,應該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程度。在一堂課上,如果70%以上的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主動地參與語文教學的全過程,這就可以說是一堂高效率的課。真正有效的教學不是簡單地讓學習者佔有別人的知識,而是要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見解。因此,依靠教師單方面的積極性,不爭取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是無論如何難以實現有效教學的。學生可以參與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質疑解惑、與他人合作和教學評價等教學的全過程,把“發現真理”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針對某部分學習內容,讓學生有選擇的預習、學習、收集資料,主動地尋求獲得一些語文知識,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程度,從而做到如美國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過程成爲真正的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成爲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過程”。

(三)化枯燥爲有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使人的探究和認識活動染上強烈的、肯定的情緒色彩,從而使這種活動爲人所接受和喜愛。而一個好的開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揭題能使孩子穩定情緒,集中注意力並對將要發生的事情發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應本着對學生負責的精神,在認真鑽研教材的同時,積極研究教法學法,充分挖掘語文學科本身的魅力,在激發學生興趣上做文章。教師要隨時隨地要有教學的意識,在生活中要注意發現對自己教學有用的東西,以便用在課堂上,或豐富課堂內容,或藉此教育學生。就語文科來說,這一點確實有效。本來語文書就比較單調無味,如果不拿課外的知識來充實,那麼課堂就變得索然無味了。譬如,當學生精神不集中時,也可以用與課文相關的話題來吸引學生。這一點確實很有效,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學習中,我注意插入一些例子,小故事,如《理想》講到“不幸者”指困境中的有志者時,聯繫古今中外的一些人物,讓學生來談談,既加深了學生對“不幸者”的理解,又可以激起學生的興趣。再如《<論語>十則》中也有很多孔子小故事,跟學生的實際聯繫起來也有很多例子,學生在課堂上感到既熟悉又親切,反應也不錯,學習語文的興趣相對提高了。

(四)重視閱讀積累,擴大學生閱讀面和知識面。

語文的有效教學是個慢功夫,語文成績和能力提高都不會立竿見影,一蹴而就,而是要水滴石穿,潛移默化。語文的外延是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顯得尤爲重要。因此,語文教學要想“有效”,就必須不僅重視提高課堂的“效率”,而且注重課後閱讀積累的“效果”。因爲語文能力更多是靠課外讀書讀報,練筆摘抄,背誦朗讀,點滴積累而不斷提高的。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更應當努力激發學生興趣,鼓勵學生閱讀課外書,增大背景知識儲備,更應當給予學生獨立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指導,使課外學習成爲課內的延伸,使二者有機的結合。比如說,在每節語文課前安排五分鐘學生講話,內容可以設置爲每日一則成語,或每天向大家介紹一部文學作品,這樣看似微不足道的5分鐘,學生的課外就要大量閱讀積累。此外,還要多寫隨筆。中學生活多姿多彩,只要留心觀察生活,細心思考生活,就發現很多題材可寫。日積月累,讓學生養成了觀察大自然和社會人生的習慣,同時也豐富學生的閱歷,爲日後寫作內容更充實、思想更深刻、語言表達更有文采打下基礎。另外對於學生的隨筆,我認真地批改,並寫上一些感想、鼓勵性的話語,以此來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重視學生的閱讀積累,加強寫作訓練,長期堅持下來,會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和知識面,從而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總的來說,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提高學生素質,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效率,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地學習,變爲課堂教學的參與者,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篇五:教育敘事論文

從事多年班主任工作,無論教育經驗還是教育體會都有很多的收穫。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遷,時時提醒我們每一個教師,關注我們教育環境中的每一個學生,關注他們個體的成長背景,文化教育背景,關注他們的個性心理。在他們喜怒哀樂的表現中,捕捉他們心靈的趨向,引導他們走向積極樂觀健康成長的軌道。從而收穫“因材施教”“快樂受教”的雙贏效應。

一、捕捉學生細微的變化良機,因材施教

進入到七年級的下學期,有一些學生髮生了心裏的些微的變化,有浮躁情緒的學生開始穩重了一些。

比如:我班的劉勇琦同學,剛一開學我就發現這個孩子比上一學期穩重了很多,我就順勢在全班級表揚了他,然後和他的家長及時溝通了他的變化,得知這個孩子特在意我對他的看法,藉着這樣的機會和孩子的特點我經常和家長溝通孩子的各方面變化,家長也時常配合我加以鼓勵。小到作業的質量,課堂的表現,大到爲同學班級做好事。家長管理孩子有一套獨特的策略,再加上特別負責,經過將近一個月的相互交流與教育方式的溝通,這個孩子變化太大了:上課不再東張西望了,下課不再和同學打鬧了,自習課也能坐住板凳學習了,上課效率也提高了。尤其是數學課,有時候板書幾何推理步驟,和老師的思路沒有大的出入。上課更加主動地回答理由。最重要的是他越來越懂得感恩。這些表現,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孩子的喜人的轉變。但是,在他的身上還存在着致命的缺點:願意在老師面前表現,離開了老師又恢復了原來的模樣,做的大多數都是表面文章,也因此導致他的成績長進不大,這也是我針對劉勇琦這些特點要攻克的下一個難題。儘管如此,我和家長已認識到有針對性的個性教育的神奇了。

二、走進學生內心,找到解救心靈的鑰匙

史玉昆同學在學習上屬於班級的前五名,上學期各方面都不用老師操心。可這學期不明理由的突然住宿了,而且屢屢發生違紀現象:在宿舍借同學錢不還,內務經常不合格,和宿舍老師發生衝突,和幾個科任老師頂嘴,有時甚至一天就要發生好幾次這類不正常的現象。甚至和學生都畏懼的學年組長周洪磊老師叫板。面對史玉昆的這些理由我真有些措手不及。剛開學時我只是有理由就針對性的解決,認爲只是他假期太鬆散的理由。但面對他接二連三出現這些理由的情況,我意識到他的理由不是簡單的。偶然和我們臨時擔任地理課的心理老師談起史玉昆,她也發現這個孩子不正常的表現。綦老師主動說:要不給他做一期的心理疏導,我說:行啊!不過,綦老師擔心以心理老師的角色與該生接觸,他會接受不了。我和綦老師聊了很多,綦老師也打消了顧慮,開始給史玉昆做心理疏導。經過綦老師多次與史玉良談心,瞭解到這個孩子的理由在於結交了不良同年級學生王金良。因爲王金良厲害,而史玉良不想讓班級的學生受欺負,才表現出了以上行爲。瞭解到這些。我想史玉昆的本質是很有正義感的,只不過是一個孩子沒有把握好以什麼樣的姿態出現。我又與他的父親交流,得知這個孩子六歲母親就去世了。瞭解到這些,我從心裏心疼他。我和綦老師雙管齊下,以不同的身份,走進了他的心靈,讓他意識到交友不善的危害。他主動向老師提出用一週的時間不再和王金良來往。也就是在這一階段,我把目光鎖定在他和什麼.樣的孩子來往上,我發現這個孩子有了很大的變化,已經和王金良不來往了,而且和班級同學交往的態度變得溫和了。我藉機會在班級表揚他。我又聽同學說史玉昆和班級的趙陽關係好,心理老師也透露,史玉良有什麼心裏話都和趙陽說。針對這個重要的信息,我和綦老師商量:給史玉昆樹立自信心,發揮他的長處來交友。讓史玉良利用晚課前的時間給趙陽補習數學,他也高興地同意了,我看到了孩子的天真和善良。一段時間後,我與趙陽交流,趙陽很高興對我說,他的數學在史玉良的幫助下有了進步。我把這種情況告知了家長,家長打電話感謝我幫他解決了孩子補課的難題。想想這就是雙贏啊!

總之,班主任工作是繁瑣複雜的,也是任重而道遠的。只要我們老師用一顆敏銳而關愛的心去對待他們,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來細心培育,我們不僅會從班主任的工作中享受到快樂,而且我們也會用點點滴滴愛的雨露,讓一個個春的花蕾綻放在我們教育的沃土上。

篇六:教育敘事論文

法國教育學家盧梭在《愛彌爾》一文中寫道:“人生當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是從出生到十二歲,在這段時間中還不採取摧毀種.種錯誤和惡習的手段的話,它們就會發芽滋長,以致以後採取手段去改的時候,它們已紮下了深根,以致永遠也拔不掉它們了.”

2011年9月我接手了911班,聽前任班主任和教過的任課教師反映:他們從來沒有教過這樣差的班級,全班45個同學,女同學都乖巧懂事、讀書認真,但成績不拔尖.21個男同學只有2個男生在認真讀書,其他的男生脾氣古怪,行爲習慣、學習態度都很差,學習成績極不理想,尤其是所謂的“五大金剛”每天惹是生非,不是跟同學過意不去,就是與任課老師作對.老師們每天都在倒計時,發誓九年級再也不要教他們.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既然學校領導信任我讓我接手這個班,我心裏也暗暗告訴自己:不管這些學生的過去怎麼樣,我都要盡力做好這個班的班主任,給他們的九年級生活帶來一些溫暖和感動.

作爲班主任,我一定要用一套和他們原任班主任不一樣的教育管理方法來轉變班級的後進男生,根據我11年的班主任經驗,我認爲要轉化後進生最重要的一點是:首先要在多尊重他們獨立人格的前提下,用愛去幫助學生及早摧毀種.種錯誤和惡習,促其健康成長.今年六月這屆九年級學生已經順利畢業了,回顧這一年來我在轉化班級後進男生時感觸真的很多呀.

一、 不隨意當衆批評

當後進生犯錯誤時,不當衆批評,要留個臺階.俗話說:“表揚在人前,批評要私下”.當衆指責、批評學生肯定達不到好的效果,學生正在成熟過程中,尤其是九年級學生自尊心比較強,應“私下進行批評”,下課了找個機會像老朋友一樣找他談心,讓他有發言的機會,講出犯錯的原因,冷靜下來審視自己,這樣才能直達他的內心,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許多學生都會感激班主任給他的這點面子、這點尊重,從而改正自己.

例如爲了激勵幾個男同學愛好學習,我任命學習成績在班級中游、天資聰穎的小林同學做科學課代表,有一次他沒有及時上交全班同學的作業給科學老師,科學老師在課堂上問他爲什麼不及時上交時,他不僅不解釋原因,還當着全班同學的面公然頂撞老師,最後兩人差點要打了起來.當科學老師把此事告知我時,我並沒有再在課堂上批評他,而是在午睡時悄悄把他喊到辦公室隔壁的一間空教室裏,我們兩人像老朋友一樣都坐下來心平氣和地交談.事後他果然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在後來的科學課堂上當着全班同學的面向科學老師道歉.此後這樣的錯誤再也沒重犯過,每次自己都能按時完成科學作業並及時上交給科學老師批改.正是因爲我沒有當衆批評他,而是尊重他的人格,才使他自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改過自新.在今年的會考中他的科學考出了170分的好成績.

二、 請學生坐下來談話

法國教育學家盧梭曾經指出:“人生來就是平等的、自由的.”其實,師生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互爲主體的平等關係.然而,我們平時與學生談話的時候,卻常有這樣一種潛意識:我是老師,你是學生;我大,你小.於是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面:老師端坐於椅子上,而學生則站立在其對面.且先不論他們的談話內容,僅從其不同的姿勢上看,就是老師凌駕於學生之上,並以“絕對”權威自居的印象.這極易造成學生情緒緊張、焦慮、缺乏自信心等.要想讓師生溝通無阻,交流無限,班主任就應該主動把自己的地位“降”下來,把學生的地位“升”上去,讓學生坐下來談話,只有這樣,師生之間纔會呈現出真正平等的“會晤”與“對話”,也纔會產生“面對面”“心與心”的有效溝通.當我們班的後進生犯錯後我總會在辦公室老師不多的時候,擺好板凳,倒好開水,讓學生坐下來,面帶微笑,平等地交流.

例如去年8月31日學生開學報到的第一天,走進教室時,我就發現最後一排的座位上不論其高矮齊刷刷一排全是男生,我馬上意識到這不是一種好現象.當新教材等一切發放好了後,我要求全班同學按照高矮順序排成兩列重新安排座位,可一個不高的男生就是不肯往前挪動兩排位置,並且怒氣衝衝,斜着眼睛看着我.當時我並沒有簡單粗暴的批評他,而是平靜地對他說:“你不願調換座位,一定有自己的原因,老師希望放學後你暫時留下來,我想聽聽你的想法,好嗎?”原來在七年級的時候他的成績在班裏是中上游的水平,因爲自己自控能力差,回家後每天沉湎於網絡遊戲,平時上學玩到凌晨兩三點鐘,雙休日幾乎每天二十四小時在玩遊戲,眼睛越來越近視,成績越來越差.家長每天打罵也無濟於事,反而他的叛逆情緒更強,以致於破罐子破摔,寧可坐在最後面睡覺,也不肯把位置往前挪.聽了他的這些內心想法後,我對他曉之於理,動之於情,總算打動他了.談話結束後他主動換好了座位.從此以後,他真的變了,學習成績也在慢慢提高.在今年的會考會考上了自己理想的高中.

篇七:教育敘事論文

時光如流水,轉眼間,在國小語文教學崗位已走過十六個春秋。二十多年來年間,我努力地耕耘着,默默地奉獻着。我享受着語文教學帶來的快樂,享受着同學們學習語文的樂趣和成長的喜悅。同時,語文教學也給我帶來了一些困惑與思考。

困惑一:一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爲何不再濃厚?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學認爲,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一種複雜的個性品質,它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於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只要能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他們自然會進入學習的境界中,進行自覺、自主地學習。

有了興趣作伴,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就會無限高漲,學習激情就會被充分點燃,學生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享受學習的過程,享受學習的快樂。有興趣作伴的學習,學生的情感始終是愉悅的,精神始終是飽滿的,成效自然是高效的。

然而,在現實的學習中,我們的一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再濃厚,學習的熱情不再高漲。他們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更多的,他們只是完成學習的任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學生的這種學習情況呢?

一、教師自身的原因。教師的教學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的學習。如果教師對教學沒有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課堂教學缺乏足夠的激情,學生又怎麼會興趣盎然、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呢?作爲教師,我們必須自問:我們對教學是否充滿了興趣?我們的課堂是否充滿了激情?當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再濃厚,我們是否應該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學呢?

二、學生自身的原因。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景:教師一腔熱血、激情四射,一些學生卻面無表情、無動於衷。教師的滿腔熱忱付諸東流、化爲烏有,這不能不讓教師感到心痛。的確,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的部分學生沒有表現出語文學習的興趣,這也是一個客觀現實。

三、教材的原因。毋庸置疑,教材上所選的課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十分適合學生的學習。但同時不可否認,教材的部分課文太過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忽視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愛好,忽視了學生學習的感受。

四、學習語文的渠道過於單一,學習的方式過於簡單。教學中,課堂成了學生學習的唯一場所,語文課本成了學生學習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練習擠佔了學生們課外閱讀和實踐活動的時間。語文學習成了識記、誦背、練習、考試……這樣的學習,學生會喜歡嗎?學生會感興趣嗎?

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以趣激趣。要讓學生對語文學習充滿興趣,教師必須對語文教學充滿興趣,讓語文課堂充滿激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一面鏡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更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的教學潛移默化地影響、薰陶、感染着學生。教師的興趣必定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教師的激情必定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激情。只有教師對教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學生纔會真正地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心理等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投其所好”,使之更好地適合學生的學習,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的學習,學生會不喜歡嗎?

二、培養興趣。興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培養部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並非易事,需要我們教師有足夠的耐心,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逐步培養他們的興趣,逐步幫助他們感受學習的快樂。

三、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豐富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學習語文的渠道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方式也應該是靈活多樣的。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氣,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漣漪,這是在學習語文;讓學生走進社區,感受社區的變化,體驗社區人民的生活,這也是在學習語文;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朗誦會、故事會、辯論會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長知識,陶冶情操,這同樣也是在學習語文。這些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都能夠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離不開課堂上教師的傳授,也離不開課外的實踐與探索。

四、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如果一味地要求學生讀語文課本,久而久之,學生也會產生厭倦情緒。爲了追求高分,很多家長都反對孩子閱讀課外書籍,他們認爲這是在浪費時間。他們沒有認識到閱讀對於孩子學習、成長的重要性。對此,許多孩子可謂是“痛心疾首”。作爲教師,我們應該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充分利用時間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讀他們喜歡的書籍。與書本爲友,必會受益無窮。沉浸在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着一次次心靈旅行帶來的快樂和悲傷,心靈一次次地受到震撼和洗禮,情感一次次地得到陶冶和昇華。這樣的閱讀,知識會不豐富嗎?這樣的閱讀,感受會不深刻嗎?這樣的閱讀,學生會不喜歡嗎?

困惑二:學生的.想象思維爲何沒有得到較好地發展?

愛想象,愛幻想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有着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好奇心理,他們總是喜歡在想象的王國裏遨遊。在他們眼裏,星星會眨眼,小草會微笑,小鳥會歌唱……他們總是喜歡用獨特的想象去描繪五彩斑斕的世界,總能在想象中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生活的美妙。學生在想象中理解,這是真正的理解。正如別林斯基所說,“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愛想象的孩子是快樂的,愛幻想的孩子是幸福的。

然而,在現實的學習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學生的想象思維開始變的遲緩,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不喜歡想象。曾幾何時,想象的大門正在逐步向學生們關閉。是什麼原因讓他們不再熱衷於想象呢?

一、想象時間和機會的缺失導致了學生想象思維沒有得到較好的發展。

想象力是一項重要的能力。想象思維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在實踐中逐步培養和發展起來的,需要有足夠想象的時間和想象的機會。作爲教師,我們給予學生充分想象的時間了嗎?給予他們充分想象的機會了嗎?在現有的考試評價體制下,教師們爲了追求高分,引領學生進入“題海”,讓學生一味地沉浸在學習中,沉浸在“題海”中;爲了追求高分,我們擠佔了學生太多的課餘活動時間,擠佔了學生想象的時間。沒有充分的想象時間,學生的想象思維會得到發展嗎?

科學、音樂、美術等課程對於學生的想象思維的培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在現實的教學中,這些課程往往被擠佔,尤其是在期末考試的時候,這種現象更爲嚴重。沒有充分想象的機會,怎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象思維和想象能力呢?

二、“標準化”的評價限制了學生想象思維的發展。

很多時候,爲了追求所謂的“高效”,爲了讓學生快捷、準確地掌握知識,爲了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教師們總是以一些現成的、常規的思維去引導學生,害怕學生創造性地思考,害怕學生出錯,影響分數。很多時候,教師總是對參考書愛不釋手,總是熱衷於“標準答案”,一切唯書是從。在很大程度上,參考書猶如一把矩尺,限制了教師的思維,同時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

在這樣的情景下,學生的想象思維會獲得發展嗎?如何纔能有效地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呢?

一、創設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

學生的學習、成長應該是全方位的。作爲教師,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爲了分數,而是要獲得全面的發展。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又要培養和發展自己的能力。我們不能以犧牲學生的能力來換取學生分數的提高。我們要善於把學生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創設足夠的機會,引導學生進行大膽地想象。

科學課是培養學生想象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有效平臺。學生的思維會隨着科學家的大膽想象而任意馳騁;音樂課上,優美、激昂的旋律會激起學生無限的遐想,讓學生彷彿置身於美妙的樂池中;美術課上,伴隨着學生畫筆的飛舞,學生在天馬行空的想象中感受藝術的快樂,感悟藝術的真諦……這些課程對於學生的想象思維的培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語文課堂應該成爲培養學生想象思維的廣闊舞臺。語文課上,學生的情感應該是愉悅的,思維應該是發散的。同樣一個問題,學生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想象,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回答。如“冰融化以後是什麼?”學生可以回答是“水”,也可以回答是“春天”。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結論,其中還有一些獨特、奇妙而又富有詩意的想象。只要我們給予學生足夠想象的機會,我們一定會爲他們的想象而歡呼、喝彩!

二、鼓勵學生進行大膽地想象。

學生與生俱來就有想象的能力,我們要善於保護並不斷培養他們的想象力。鼓勵是幫助學生獲得自信的最好方法。不斷地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學生就會信心十足,就會喜歡上想象。而想象又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收穫,更多的快樂,他們便會更加樂此不疲。

當然,也不可否認,學生的想象也會出現一些錯誤,這是在所難免的。我們不能因爲害怕錯誤而限制學生的想象,更不能因此剝奪了學生想象的機會。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給予足夠的指導,肯定合理之處,同時指出不足之處。讓學生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期望、信任、尊重。久而久之,學生不會因爲害怕錯誤而畏懼想象,不會因爲害怕指責而逃避想象。在老師一次次的尊重、信任、鼓勵、期望中,學生的想象思維一定能綻放出絢麗美妙的花朵。

教而知惑,惑而思進。在教學的過程中,肯定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必將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與探索。與困惑同行,與思索爲友,相信困惑一定能成爲我們教學過程中的一筆寶貴財富,指引我們攀上更高的教學高峯,品味教學的甘甜,享受教學的幸福。

篇八:教育敘事論文

會教一門課,不見得能帶好一個班;能當好一個教師,卻未必能當好一個班主任。可見,班主任工作遠比文化課教學複雜得多。要當一個好班主任,不但要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更要有一顆真誠的愛心。特別是班級中少數個性較強的孩子,作爲班主任,應該時刻關注他們,要用寬容、善良的心態去教育、引導,而不是挖苦、諷刺。尊重每個孩子,用教師的真誠去感動學生,讓教師的真誠成爲學生進步的動力。

我從事教育事業已經十年了,在這十年中,我一直擔任高段數學教學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我認識的學生很多,但是真正能給我留下深刻影響的卻很少。說起對學生的教育,管理,我的感受很深。不知道是因爲我太喜歡這份工作,還是因爲我作爲母親愛惜孩子的天性。遇到學生犯錯誤了,我都能以一顆平常的心態去解決問題,不惡語相逼,打罵解氣。儘量不與學生爲敵。但是一些年齡稍大的學生就故意考驗老師的耐力。下面講述的這個故事就是今年我教過的一個孩子的事。他可氣又可恨,卻給我的影響很深。

我接這個班是學校臨時調整的,我當時既擔心又着急,不知所措。因爲先前就比較瞭解這班學生的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這些學生大部分比較活波、開朗、有個性,而且我還特別注意到了一個叫小偉的男孩。我瞭解到這個學生家庭較貧寒,父親體弱,常年在外打工,母親有輕微的精神病,有兩個姐姐正在上高中,它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也許是從小父母對他嬌寵吧,他總自以爲是,喜歡與同學爲一點小事爭論不休,時間長了,大家都知道他的個性了,就不與他計較,男生都喜歡和他一起玩,於是,他的周圍總有許多孩子圍着轉。有一次他提議凡是有違紀行爲的罰掃清潔區。大家一呼百應。從那時起我就確實感到這個孩子的特別,他還很有才能。後來我就讓他當班上的生活委員。他非常樂意,工作乾的很出色。一年多過去了,他還是偶爾犯一些小錯誤,但基本還算可以。

轉眼,到了六年級第二學期,我漸漸地發現他又不安分了。剛開始不交英語作業,後來在週五放學時,乘老師沒在外面,就提前逃跑,更爲嚴重的是有一次竟然聚集全班的男生下河去洗澡。我當時非常生氣,找到他進行批評教育,可是他嘴上說自己錯了,回到教室又依然如故。()有一次,我發現他竟然沒上晚自習,這一次我沒有批評他,而是給他講道理,我講了很多人的典型事例,他終於慚愧地低下了頭,他說下次再也不敢了。

又過了一個星期,他突然說要請假,理由是他母親精神病發作了,請假在家照顧她。我當時覺得他挺孝順的,認爲講道理起作用了,還在班會上表揚了他。可是,他竟然三番五次地請假,理由都是與第一次相同。我非常着急,因爲再過一個月就要進行升學考試了,而他還這樣耽誤學習。於是我找到他,當我提出要去看他母親,還想利用課餘時間給他補課時,他驚慌了,他一直低着頭,不說話。我意識到它一定有事瞞着我,我沒有逼他,也沒有讓他說什麼,因爲我還想給他一次機會,讓他用自己的方式向我說明實事。於是我就讓他先回宿舍了。第二天,他在數學作業本里給我寫了一張紙條,他說:老師,昨天晚上,我回到宿舍就哭了,我真沒想到你會這麼有耐心,沒想到你會對我這麼好,而我這幾天一直在騙你。其實,我媽根本沒有病,我故意逃課,請假是故意想氣你的。我保證以後努力學習,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國中。請你原諒我的無知,我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的。看完這張紙條,我很茫然,不知道他又會耍什麼花招。給他帶課快兩年了,我太瞭解他了,這一次我還能相信他嗎?經過考慮,我決定在相信他最後一次,看他是否真的會有所轉變。很快,國中招生考試緊張地開始了,又匆匆地結束了。一個月以後,我看到了成績,我驚奇的發現小偉的數學竟然考了一百多分,而語文、英語的成績也很不錯。

通過這個孩子的故事,使我深刻地認識到教育學生不僅要有細心、耐心,更要有一顆誠摯的愛心。針對這些特殊的孩子,怎樣才能正確的引導他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的責任,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要長期研究的課題。而站在教育一線的班主任更應該有寬廣的心胸、堅強的毅力,要多鼓勵,少訓斥。儘量給學生創造一些改過自新的機會。讓他們親身體會到老師對他們是無私的奉獻、真誠的關懷。讓他們發自內心的喜歡老師。並且在實際行動中勉勵自己發奮讀書,學有所爲,從而以點帶面激勵羣體共同進步。讓我們都以一顆真誠的愛心,去關注身邊的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健康、快樂、幸福。

篇九:教育敘事論文

如何做“教育敘事”

表面上看,教育敘事研究不過是“教學”的研究,但任何有效的教學研究總會牽涉學生或教師的“生活”。或者說,真實的教學研究往往是“教學與生活”的研究。於是,教育敘事研究大致可以分爲教學敘事和生活敘事,又由於教學敘事與生活敘事總是敘事者“個人生活史”的一系列片段,因此真實的教學敘事或生活敘事往往具有某種“自傳”的性質,因此敘事研究也可以用“自傳敘事”的方式提出自己受教育經歷以及教育經歷中發生的教學事件或者生活事件。

一、教學敘事

“教學敘事”即教師將自己的某節“課堂教學”敘述出來,使之成爲一份相對完整的案例(因此也可以稱之爲“教學案例”)。

爲了讓教師有話可說,學校可以配合“集體備課制度”和“公開課制度”(或稱之爲“研討課制度”)。教師在課前以“集體備課”的方式提高“教學設計”的科學性;課後以“集體討論”的方式發現自己的教學收穫與教學遺憾,然後教師個人將自己的這節“公開課”(或稱之爲“研討課”)相對完整地記錄下來,使之成爲一份“課堂教學實錄”。我們將這個過程稱爲“用鋼筆錄像”,也可以將這個過程解釋爲“集體備課―集體聽課――集體討論―個人敘事”。

但“用鋼筆錄像”只是教學敘事的第一個步驟,這個步驟使“教學敘事”僅僅落實爲一份“課堂教學實錄”。由於“課堂教學實錄”很難反映教師的“反思”以及“反思”之後所引起的“教學改進”與“教學重建”,所以,我們建議教師可以“夾敘夾議”,將自己對“教育”的理解以及對這一節課某個“教學事件”的反思插入到相關的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用“當時我想……”、“現在想起來……”、“如果再有機會上這一節課,我會……”等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教學改進”、“教學重建”的考慮。在教育敘事研究中,有教師將這種“夾敘夾議”的方式稱爲“插入”或“塗抹”,即教師將自己對本節課的感想“插入”到課堂教學實錄中,將自己對整個教育或相關教育理念的理解“塗抹”到相關的課堂教學實錄中。

之所以強調要配合學校的“集體備課制度”和“公開課制度”,主要考慮到這兩種制度有利於教師之間相互“合作”,而且經過集體備課和公開課之後,教師可以根據討論中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以及討論中所發現的教學收穫與教學遺憾,更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學。

教師“講教育故事”實質是以“公開發表”作爲研究的突破口。而“公開發表”又不同於一般所謂的“發表文章”。它要求教師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決自己的教室裏發生的教學問題,然後將自己怎樣遇到這個問題、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整個教學過程“敘述”出來。這裏的“發表”實質上是一種“敘述”,“敘述”之後形成的文章是一種“教育記敘文”而不是“教育論文”。這種教育“記敘文”比傳統的教育“論文”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並由此而體現它的研究價值。教師寫教育“記敘文”或者說教師做“敘事研究”並不排斥教師寫“教育論文”,但教師最好在積累了大量的教育故事之後,再去講教育道理。

但是,在後續的研究中,我們發現教師在敘述“教育故事”時,有時又會出現寫“教育論文”那樣的感覺,感到無話可說。我們與教師一起討論之後,發現敘說的關鍵,是敘說之前的行動。所以,我們提出一條補充的策略:“教師的寫作實質是一種行動方式”。這樣說的反題是:“教師寫作不只是爲了公開發表 ”。

“寫”教育故事不是爲了炫耀某種研究成果;它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教師“寫”自己的教育故事來“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由於教師的“反思”總是以某種教學理念的眼光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教師的個人化的教學理論以及教學行爲將經由這種“反思”發生轉化。

可見,教師“寫”教育事件實際上是轉化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爲的突破口,是變革課堂教學的突破口。

如果教師不改變教學,教師就無話可說。寫作其實是一種行動方式,如果教師不行動,如果教師不改變自己的教學習慣和教學行爲,教師的“敘說”將成爲困難。不少教師之所以感到無話可說,原因在於寫作之前沒有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爲。教師能夠敘說的與值得敘說的,不過是在改變了自己的教學活動之後產生的“記錄”衝動與“反思”衝動。

教師的日常生活主要是“課堂教學”,教師所尋求的對教育實踐的改進主要是對教學生活的改進,因此教師的敘事報告主要是由教師親自敘述課堂教學生活中發生的“教學事件”。可以將這種對教學事件的敘述稱爲“教學敘事”。“教學敘事”類似以往人們所談論的“教學案例”,但“教學敘事”不僅強調所敘述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情節”(“情節”是案例的一個核心要素),而且強調“敘述者”是教師本人而不是“外來者”,另外,作爲敘事的行動研究,教師所敘述的教學事件除了“偶發事件”之外,更多地屬於教師本人有意識地“改變”,是對改變之後所發生的事件的敘述。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寫作方式實質是一種行動方式”、“如果不改變教學,教師將無話可說”。

二、生活敘事

除了參與“課堂教學”,教師還大量地居留於課堂教學之外。所以,教師的“敘事”除了“教學敘事”,還包括教師本人對課堂教學之外所發生的“生活事件”的敘述,涉及教師管理工作和班級管理工作,可分別稱之爲“德育敘事”、“管理敘事”,一起構成“生活敘事”。

教師可以將班級管理中發生的某些學生生活事件敘述出來,使之成爲一份有教育意義的“班級管理敘事”(或稱之爲“班級管理個案”)。如果教師針對某個教育事件做一些追蹤研究,那麼,這種“班級管理敘事”會顯得更有價值。

在我們與廣州市番禺區幾所中國小“合作研究”的過程中,老師們講述了一系列關於學校生活的故事,比如南陽裏國小林竹君老師曾給我們講述了關於學校“扣分教育”的故事;星海中學的陳家燕校長給我們講述了“太陽”與“北風”的故事;我們曾與南陽裏國小的蔡中華校長討論有關學校教師生活和學校管理的問題,然後借用“教學敘事”中“用鋼筆錄象”的做法,將討論的過程整理成《學校管理中的規範空間與自由空間》的“對話錄”。沙頭中學的佟雪梅老師甚至提出“這類生活敘事比教學敘事更具有可讀性,因爲這些生活敘事與教學相關,又沒有學科的界限,適合於所有學科的老師閱讀”。

三、自傳敘事

以作者自己的人生經歷來表達自己的信仰,至少在孔子那裏已經成爲一個習慣。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吾嘗”二字,已接近自傳敘事。荀子仿效孔子:“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句話幾乎爲孔子話語的翻版。荀子不僅翻錄了孔子“思不如學”的觀點,也翻錄了孔子“吾嘗……”的自傳敘事的形式。

中國近代意義上的“自傳”與胡適的努力相關。胡適曾熱心倡導“自傳”,他自己也在不同時期寫過自傳,爲後人留下《四十自述》、《口述自傳》等名篇。胡適在他《四十自述》的“自序”說:“我在這十幾年中,因爲深深的感覺中國最缺乏傳記的文學,所以到處勸我的老輩朋友寫他們的自傳。”照他的說法,“我們赤裸裸的敘述我們少年時代的瑣碎生活,爲的是希望社會上做過一番事業的人也會赤裸裸的記載他們的生活,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

當老師們講述他們自己的教育故事時,這種談論教育的方式有些像敘述自己的“自傳”。我們把它叫做“教育自傳”。有時我們便建議老師們撰寫簡單的“教育自傳”。

閱讀了老師們的教育自傳之後,我們發現平時那些“不知道從何說起”的老師,在教育自傳裏挺善於“說話”了。

最初建議老師們講述自己的教育自傳時,我們只是想從老師們的“教育自傳”中瞭解老師們現在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爲和過去的教育經歷以及過去的受教育經歷究之間的關係。這樣實際上是將老師們的“自傳”當作理解老師們的一種歷史材料,這是社會學研究常用的方法。

從老師們提供的“教育自傳”來看,我們的確發現了某種相關性。但教育自傳除了便於我們研究教師、理解教師之外,似乎還有更重要的價值。這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讓老師們以這種說話的方式學會“自我反思”。並經由“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而獲得某種“自我意識”。

何以“教育自傳”能夠引起教師的“自我反思”?其中祕密就在於當教師撰寫教育自傳時,教師只需要回憶、記錄自己的教育生活中發生的教育事件,而不必再勉強自己談論教育道理、教育理論。令人“驚異”的是,當教師在討論會上要用教育概念來談論教育理論時,教師顯得幾乎沒有什麼理論水平;當教師不直接談論教育理論,只反思教育生活中發生的教育事件時,教師的教育理論常常蘊涵其中,而且這些教育理論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理論,它已經轉化爲教師的教育信念。

在教育敘事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一直鼓勵老師們講自己相信的教育理論,鼓勵老師們以“我認爲……”或“我不認爲……”等方式提出自己所相信的教育理論;當教師以這種方式提出自己所相信的教育理論時,教育理論在這裏已經轉換爲教師的教育信念。而說出自己的教育信念,這正是我們建議老師們撰寫教育自傳的一個初衷。

篇十:幼兒園教育敘事論文

敘事研究是近幾年頗受我國教育界關注的研究方法之一,而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由教師作爲研究者身份從事的敘事研究,即教育敘事。教育敘事其實既可以理解爲一種研究範式,也可以理解成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後者則包括教師在研究過程中用敘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簡短的記錄,也指教師在研究中採用敘事方法呈現研究成果。一般來說,教育敘事尤其是教師所寫的教育敘事,陳述的是教師在日常生活、課堂教學、教改實踐活動中曾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件,也包括教師本人撰寫的個人傳記、個人經驗總結等各類文本。教師自己敘述教育教學故事,不是要檢驗某種已有的教育理論,也不是爲了構建一種新的教育理論,更不是向別人炫耀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是以自我敘述的方式來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動,並通過反思來改進自己的行爲,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同樣道理,在幼兒語言教育領域,教師也可以通過教育敘事,記錄並反思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生的事件,來評價教育教學的得失,以此改進語言教育教學質量。

一、教育敘事――敘什麼

所謂教育敘事,是在講一個發生在昨天或者今天的一個或感人、或發人深省等諸多感受和思考的故事。一般來說,在幼兒教育實踐中,教育敘事更多的是以教育隨筆、教育筆記等形式出現,越來越多地成爲幼兒教師的重要工作任務之一。那麼,對於幼兒語言教育而言,教育敘事究竟應該敘什麼呢?事實上,“敘什麼”也逐漸成爲一線教師在教育敘事研究中面臨的越來越明顯的難題。根據教育敘事的含義,結合幼兒語言教育領域,我們認爲,教育敘事的“敘”可以包括兩方面內容。

1、個別幼兒的語言發展與指導

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只要注意觀察和傾聽,教師隨時都可以發現幼兒表現出的語言能力究竟發展到何種水平。例如,在遊戲活動、自由活動中,由於幼兒身心比較放鬆、情緒比較高昂,更容易表現出真實的語言發展水平。而當教師發現幼兒的語言表達出現錯誤時,自己將採取什麼方式予以指導?是現場指導,還是事後強化?哪一種方式更爲有效?這些都可以成爲教育敘事的內容。再則,教師所選擇的教育方式,對於幼兒來說,是否有長期的效應?在後續觀察中,可以增加對該幼兒的關注和交流,以檢測所選方法的有效性;觀察幼兒是保持原來水平,還是不斷取得進步,針對幼兒的具體表現,再做進一步指導。如果能夠長期堅持,那麼教師就能爲班級每一個幼兒建立一個語言發展與指導檔案,這樣的記錄過程既有助於教師或家長了解幼兒的語言發展水平,又能找到適當地指導幼兒語言發展的方式,還可以幫助教師整體把握班級幼兒的語言發展狀況,爲組織實施語言教育活動提供依據。

2、語言教育活動的過程反思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對幼兒進行個別觀察與指導以外,對語言教育活動開展的過程進行反思也是教師教育敘事的重要內容之一。幼兒園中,各種類型的語言教育活動是促進幼兒語言發展的正式活動,如文學欣賞活動、談話活動、講述活動、語言遊戲活動、早期閱讀活動等。相對於日常生活中教育活動的隨機性、偶然性來說,正式的語言教育活動計劃性、目的性更強,爲幼兒創造不同的機會,對他們在日常交際中獲得的語言素材進行提煉和深化,達到語言規則的理解及有意識地運用。不管是開展何種語言活動,教師預設的成分都比較多,比如說目標的設置、內容的選擇、方法的運用等,而這樣的預設是否適合幼兒,是否符合幼兒的需要,是否取得了應有的效果,這就需要一個反思的過程。

在幼兒語言教育實踐中,活動過程中的各種有意義的事件,如幼兒生成的話題、感興趣的知識、所選用的方法是否能夠引起幼兒的興趣等,以及活動結束後對本次活動所存在的不足的思考,在日常生活的教育中怎樣彌補,以及下一次活動如何繼續展開……將這些內容寫進教育敘事,有助於促進教師對開展各種類型語言教育活動的思考與探索,有利於教師專業水平的發展和提高。

二、教育敘事――怎樣敘

“敘什麼”解決了“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的“米”的問題。理解了幼兒語言教育實踐中哪些內容可以作爲教育敘事的內容,那麼如何寫教育敘事,才能避免目前教育敘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有感無語、故事簡單、視角偏頗、個性缺失、感性理解等?針對現實問題,幼兒語言教育敘事應該包含四個要素。

1、鮮明的主題

一個好的教育敘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有趣的論題上,它是生動事例的再現,要有一箇中心論題。這類事情或令人振奮,或令人激動,或令人感慨,或令人驚詫,或令人不安,或令人悔恨,等等。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生活和語言活動過程中認真觀察、記錄所發生的事件,並養成思考、提問的習慣,在記錄中逐步明確所要研究的問題,並能清晰地表達、細化問題,便於處理和研究。而且,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隨時抓住出現的新問題,這些都有利於敘事主題的形成和清晰化。

2、科學的理念

在幼兒語言教育中,教師從事教育敘事研究,必須要有先進教育思想的支撐,才能體現敘事者一定的教育思想。通過對具體、鮮明的教育情境的回顧、剖析,內化某種教育思想,形成相應的教育信念。這就需要教師平時要注意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不斷接觸新的理念;同時也要注重和教育同行+的交流討論,這將有助於走出自己的誤區,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3、生動的情節

幼兒語言教育敘事,需要有生動有趣的情節,也就是說要把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按一定結構展示出來,而且對“人”的刻畫,要形象生動感人,同時融人教師在事件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的感受和體驗,特別是伴隨的思考和反思,使傾聽者能夠從中得到啓發,與敘事者形成交流和對話。

4、深刻的思考

這是指教師在敘述生動的過程中,不僅要有生動的情節,更重要的是要有“思”,在敘事的過程中巧妙地融入自己的思考。這纔是敘事的真正價值所在。有意義的故事總是以深藏不露的方式表達某種關於教育或人生的“道理”。有“道理”,表明一個故事能夠讓聽者聽故事之後被“感動”。只講“事”,但“理”在“事”中,構成“事理”。

三、如何運用教育敘事來評價語言教育活動

隨着新《綱要》的實施和新課程的全面鋪開,幼兒教師的教育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的角色變了,幼兒的學習變了,這一切都需要教師以新的理念實施幼兒教育,並不斷地反思、整理教育,逐步凸顯自己的教育思想,做一個有靈性和悟性的教師,通過教育敘事研究不斷推進自己的專業成長。那麼,教師的教育敘事在評價幼兒語言教育的工作中究竟有何作用呢?也可以說,怎樣運用教師的教育敘事來評價幼兒語言教育活動呢?這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1、對幼兒語言發展的評價

在幼兒語言教育領域,教師的教育敘事離不開幼兒,主要是幼兒的語言發展情況。詳盡豐富的教育敘事研究中,所敘述的事件包含了幼兒語言發展的不足、優勢、已經取得了哪些進步、適合用什麼方法指導等。這些事件和反思爲科學地評價幼兒的語言發展提供了依據。因爲通過教師的敘事,我們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科學全面地考察幼兒的語言發展,可以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個方面評價幼兒,這也比較符合“重視縱向評價”的思想。不僅是教師自己,家長也可以通過教師的教育敘事看到幼兒語言發展的過程與特點,從而爲教師提供適當的幫助,促進幼兒語音、詞彙、語義、語用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2、對語言教育活動的評價

對教育活動的評價是幼兒園常規工作之一。在幼兒園實際工作中,我們不止一次地聽到園長說,我們展示的活動是經過一次一次地研討而磨出來的。可見,評課對於幼兒教師來說是多麼重要的活動,既需要評價自己,也需要評價別人!而真正能夠提高評課效率的一條途徑就是執教教師首先要對自己設計的活動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這樣別人的評價才能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而教師對活動的自我反思就是教育敘事的內容之一。教育敘事是教師不斷反思、學習的結果,通過教師的教育敘事及其活動計劃安排,就可以看出他們是不是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設計、組織教育活動,有沒有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等。因此,教育敘事不僅有利於提高某一次活動的評價效率,也有助於評價教師的整個工作和專業發展狀況,可作爲幼兒教師績效考覈的一個憑證。

篇十一:教育敘事研究論文

教育敘事研究:教師專業發展的新取向

作者/趙春森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教師專業發展成爲國際教師教育改革的趨勢和重大課題,並經歷了“由忽視到逐漸關注”、“由關注羣體專業化轉向關注個體專業發展”的過程。幾乎與此同時,教育科學領域發生了重要的“範式轉換”:開始由探究普適性的教育規律轉向尋求情境化的教育意義。在這種“範式轉換”背景下,我們開始認識到教師個人實踐理論作爲其專業發展的核心作用,並以敘事研究方法展開了教師對其自身的理解、籌劃與更新,探索教師專業發展和個人實踐理論的發展軌跡。深入認識這一研究方法有利於學校管理者在實踐中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進而提高全校教育教學的整體質量。

篇十二:教育敘事研究論文

教師專業發展策略

要想發揮教育敘事研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學校管理者需要從制度建設、氛圍構造、活動開展等方面全面推進教育敘事研究的開展。

第一,制定科學合理的校本敘事研究制度。完善而科學合理的研究制度是發揮學校教研組織功能、教科研工作順利運行的保障。制定敘事研究制度時要遵循~定的原則:(l)人本性,即從滿足教師專業成長需求出發,以服務教師爲宗旨,敘事研究制度要合乎學校實際併爲教師所接受。(2)科學性,即制度設計遵循教育規律,符合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制度邏輯的嚴密性和條文之間的聯繫性。(3)民主性,即制度制定充分尊重教師的意願,吸納教師參與制度設計、方案選擇等環節。(4)校本性,即制度設計時,不應照搬照抄,而要基於本校的實際情況、教師的實際水平及對科研的需求,設計適合本校實際需要的、具有鮮明特色的敘事研究制度。

第二,以活動爲載體,創設濃厚的敘事研究氛圍。學校良好的研究氛圍是一所學校的學習、活動、研究的文化積澱。而積極開展豐富的科研活動,是學校形成良好研究氛圍的主要途徑。學校要經常組織有關教育敘事研究的活動,比如,組織“我的教育故事”論壇,邀請教師漫談自己的教育故事,交流心得,各抒己見;開展教育敘事研究徵文比賽,動員教師將自己的教育故事形成文字,並且設置獎項,優秀者可推薦在公開刊物發表,也可以集結教師的優秀敘事作品,以學校文集的形式予以出版。在開展這些活動時,不僅僅只是作爲履行行政管理的程序,而是每次設置一個活動主題,積極動員教師參與,引領教師反思,真正讓教師將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點點滴滴真誠傾訴,共同分享教育智慧和經驗。

第三,給予教師發展非正式組織以科學的指導和關注。近年來,教育敘事研究“草根活動”日漸興起,這種基於教師專業發展的非正式組織,較正式組織而言,運行機制更具靈活性、自發性,成員基於信任建立起的關係更爲密切,研究氛圍更爲濃厚。組織內的教師通過合作敘事,講述彼此的教育故事,共享教育經驗和智慧,營造一種合作共進的科研氛圍。但該組織由於缺乏學校的管理和監督、教育專家的引領,加之運行機制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導致成員在教育研究過程中,不能很好地認識自我價值,缺乏研究勇氣,缺乏科學的科研知識,不能很好地對自身的專業發展進行長期規劃。所以,學校管理者在抓好校內常規研究活動的同時,也應給“草根”組織以科學的引領和扶持,邀請教育專家給教師講解教師科研方法和知識,幫助教師制定專業發展目標和規劃,使非正式研究組織健康成長。

第四,利用校園網絡空間,鼓勵引導教師撰寫教育博客。博客以其“發佈、分享、交流”的功能優勢,受到廣大教師的青睞。教師利用博客進行信息共享、資源共享、思想共享、生命歷程共享,爲自身發展營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學校管理者可以將教育博客作爲教育敘事研究的有效平臺,鼓勵教師將自己的教育故事、教育行爲客觀地記錄下來並進行深入反思;成立校內教師博客羣,定期組織主題敘事研究;定期舉辦校內優秀教育博客評比,引導教師積極參與。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學校,撰寫博客已成爲教師考覈的指標之一,完全與名譽利益、晉級評優掛起鉤來,使博客寫作染上了很大的功利色彩,很容易引起教師的逆反心理、浮躁功利思想,最終也只能是事與願違。所以要讓教師自覺、主動參與敘事寫作,不是監督、硬性規定,而是重在引導。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 學院2008級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

篇十三:教育敘事研究論文

教育敘事研究作爲一種質的研究方法,是指敘事研究者通過對教育事件、教育故事的描述、呈現、敘述與分析,進而挖掘內隱在教育事件背後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論,從而揭示教育的本質、規律與價值意義。其基本理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面向事實本身

胡塞爾的“面向事情本身”的思想,經過社會科學研究者的改造,成爲其重要的方法論基礎,其含義就是通過對現象進行深描,以此揭示社會行爲的實際發生過程以及事物中各種因素之間的複雜關係。

教育敘事研究吸收了“面向事實本身”的有益視角,強調深入被研究者的“生活世界”。與科學實證主義研究比較,教育敘事研究更加關注與人們教育經驗的聯繫,並通過故事敘述來描述人們在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經驗、教育行爲以及作爲教育羣體和個體的生活方式。在研究過程中,它所致力的不再是抽象的、普遍的原理性概括,而是在充分尊重個體的生活世界基礎上,通過故事、口述、現場觀察、訪談等方式來深入探索個體的教育經驗和實踐本身。

2.追求意義探索

教育敘事研究的理論基礎之一的解釋學核心是“理解”。這種“理解”使人類的表達具有了深層的意義,使個體生命體驗得以延續和擴展。否則,沒有理解,而只是文本的簡單性、淺表性的陳述與呈現,那就毫無意義。教育敘事研究借鑑瞭解釋學的這種思維和表達的模式,力求通過教育教學事件的描述與呈現,在展現教育真實事件的同時,達到教育實踐與教育理論的溝通與融合,從而建構起一種以意義詮釋爲核心的`教育經驗的理解方式。所以,一項優秀的敘事研究,決不能是僅僅停留在教師個人日常教育教學事件和個體心理感受的簡單記錄,而是要關注故事背後所隱含的教育規律和價值,在使故事本身意義豐富化、不斷超越故事自身意義的同時,敘事主體也完成了對自身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意義探索與超越。

3.注重故事建構

教育敘事研究中的故事敘述,並不只是個體教育故事的簡單陳述與描述,而是一個主客觀相互建構的意義生成過程。敘事研究通過故事敘述將個體的生活經歷加以描述與記錄,並且逐步將經驗內化爲內隱知識。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教師要探索自身教育行爲背後隱藏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以及支配自己行爲的價值觀念和實踐理念。另一方面,敘事研究要求教師通過對故事的主觀選擇和建構,將自己的個人體驗納入個體發展規劃中,“並在教師生活的整體社會背景和文化歷史環境中去選擇並解釋這些經驗記錄,從而形成一種關於未來發展的框架,對自己的後續行爲起到一種規範和引導的作用。”從以上兩層意義上來說,教育敘事研究實質上就是一個客觀實踐、主觀體驗與闡釋融爲一體的教育經驗的發現和探索過程。

篇十四:教育敘事研究論文

專業發展的價值

1.教育敘事研究使教師專業發展從“被動”轉爲“主動”

傳統教育研究大都運用理性思辨的、科學實證主義的方法來進行,是一種凌駕於教育實踐之上的、絕對理性的研究。其觀點不可辯駁,結論不容置疑。是一種“由上而下”的研究範式。研究專家掌控了“話語權”,教師作爲被動參與者,其聲音經常被“忽略”,從教育的實踐者退化爲執行者。而教育敘事研究正真使研究迴歸教師的教育經驗本身,迴歸教育生活本身,使每位教師都有機會參與,發出自己的聲音,真正實現了角色的轉換。它提倡教師以敘事的方式講述自己的教育教學故事,爲教師提供了適合自身情況和需要的科研途徑。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能夠體會到自身的價值,逐步提升職業信心和自我認同感。

2.教育敘事研究提高了教師的反思能力

反思的實質就是自我批判,是教師“專業自修”的一種方法。教師必須掌握“反思”這種方法,並在實踐中將其轉化爲一種內在的能力,即“反思能力”。

教育敘事研究就是以多元的敘事形式來呈現和描述教師的教育事件、教育經驗、教育活動的,使教師通過這種自我敘事來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爲,找出優點和不足,進而在反思中改進自己的教育行爲,重構教育生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會對自己的教育行爲和教育生活不斷審視,對自己的教育理論和教育信念進行拷問。這樣,教師就會漸漸提高反思能力,潛移默化地促進自身專業發展。

3.教師敘事研究爲教師成長提供了合作平臺

新課程改革給教師的教育教學帶來了挑戰,“孤軍作戰”已無法適應新課程變革。另外,教師合作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向度,專家教師和普通教師相互觀摩、探討、研究,使專家教師的教育教學知識、經驗逐步傳授給普通教師;相同層次教師之間在教育教學上的相互支持、相互啓發對其專業素質的提升也有着極大的促進作用。新課程下的教師專業發展更需要一個相互促進、相互合作的專業環境。

合作就是利用差異資源,通過互動,產生積極效益。敘事研究作爲橋樑,將教師同行之間聯繫起來。教師們通過合作敘事,講述彼此的教育生活和教育故事,共享教育經驗和教育智慧,營造一種合作共進的科研氛圍;通過合作敘事,教師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特長,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集思廣益,共同探討研究問題的解決,並在合作研究中獲得共同發展。

篇十五:班主任教育敘事論文

班主任是學生班集體的教育者、組織者和領導者,也是學校教育工作、尤其是學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主力軍,可以說,班主任工作的優劣直接關係到整個學校的發展。而我認爲班主任工作的祕訣就是“愛”。師愛是偉大的、神聖的;師愛是人類複雜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結着教師無私奉獻的精神;師愛是“超凡脫俗”的愛,這種愛沒有血緣和親情,沒有私利與目的,然而這種愛卻有一股巨大的力量。

1、愛就是了解

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包括對學生的身體狀況、家庭情況、知識基礎、學習成績、興趣愛好、性格氣質、交友情況、喜怒哀樂的深刻了解。這是做好班級管工作、避免教育盲點、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

而瞭解學生從瞭解學生家庭開始。父母的年齡、職業、家庭住址、生活狀況,做到了如指掌。接着就要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特點,他們有什麼毛病,需不需要照顧;瞭解孩子的學前教育情況,以便因材施教。

爲了瞭解學生我經常和他們在一起,課間和他們一起做遊戲,放學後和他們說說話,在閒談過程中瞭解他們的基本情況。瞭解了學生的這一切,我就能有的放矢地去關心教育他們。

2、愛就是關懷。

師愛是教育的“潤滑劑”,是進行教育的必要條件。當教師全身心地愛護、關心、幫助學生,做學生的貼心人時,師愛就成了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爲有了師愛,教師才能贏得學生的信賴,學生才樂於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師愛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愛是指教師要熱愛每一個學生。學習好的要愛,學習一般的要愛,學習差的也要愛;活潑的要愛,文靜踏實的要愛,內向拘謹的更要愛;“金鳳凰”要愛,“醜小鴨”同樣也要愛。

入春以後,孩子感冒的比較多,我總是提醒孩子們多喝水,生病了就及時治療,按時吃藥。晚上,還要給生病的孩子家長打電話詢問孩子的情況。天涼了叮囑孩子們穿戴好了再出教室,變天了告訴孩子們明天要添衣服……

3、愛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學生是消除教育盲點的基礎。尊重學生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教師與學生雖然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應該是平等的,這就是要求教師不能盛氣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師的地位和權力污辱學生;理解學生要從青少年的心理髮展特點出發,理解他們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們幼稚和天真;信任學生要信任他們的潛在能力,放手讓學生在實踐中鍛鍊,在磨練中成長。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與教師縮小心理距離,學生纔會對教師產生依賴感。

我們班的孩子,竟然將學校一次教師的簡介中我的出生日期記下來,在我生日的那一天,竟然在學校門口等待我,迎接我,老遠看到我就大聲喊:“老師生日快樂……”那一天,他們格外聽話,格外懂事。我的確收到了學生“深深的愛”這份特殊的禮物。

這一切使我更深刻地認識到教師要熱愛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對待調皮的孩子要多給一些溫暖,用“愛”字改變他們,理解尊重信任他們。尊重和理解是培養自主品格的養料。在班上,人人都是小主人。不用老師指定,不用編排值日表,每天衛生清掃都有學生搶着去做;班上有同學遇到困難,同學們都會主動去關心、幫助……用愛心培育孩子對集體,對他人的愛,一旦這種愛昇華爲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那麼人格大樹就矗立起來了。

4、愛就是責任。

愛學生要深入地愛,愛學生要理智地愛。就是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不嬌慣、不溺愛。對其缺點錯誤,不縱容、不姑息、不放任。師愛既蘊含着強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現出深刻的理智,不僅着眼於學生目前的得失和苦樂,更注重學生未來的發展和前途。

作爲一個班主任,我有責任引領他們走進知識的殿堂,學到更多的知識;我有責任引領他們張開理想的風帆,駛向夢中的彼岸;我有責任引領他們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無盡的天空。

在輔導學生學習時,不僅要使優等生學好,也要使中等生學好,更要使學困生學好。

教師的責任不僅在於教授學生知識,更在於引導他們學會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及做人的基本行爲準則。國小的學生,不知天高地厚,只會隨心所欲地玩鬧。我每學期開學總是先對學生進行常規的教育,不僅使他們瞭解了一日常規,而且,對他們也有提醒的作用。並且不失時機地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進行常規教育,如:班會上、早檢時、值周總結得到紅旗和沒得到紅旗都要進行教育。這樣讓他們心中有常規,時刻有常規意識。

但這是遠遠不夠的,低年級時,他們的自覺性不強,還需要時刻不放鬆地“看”。下課時,我先走到教室門口,站在那兒,然後目送他們一個一個走出去,還要不時地提醒,某某站排裏,某某把手放下。這樣的話不知說了多少。然後走出去,和他們一起玩,或看着他們玩,指導他們遊戲的方法。就這樣,現在下課我不再用去看着了,隊伍也站得整整齊齊了。孩子們低年級時不會做值日,我就每天不到七點半就來到學校,教他們幹活,手把手,一次次地教,一次次地示範。現在一切都做得井井有條。

教育工作,是一項常做常新、永無止境的工作。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學生的特點和問題也在發生着不斷的變化。作爲有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須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覺性,及時發現、研究和解決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掌握其特點、發現其規律,盡職盡責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們肩負的神聖歷史使命。一份春華,一份秋實,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淚水,然而我收穫的卻是那一份份充實,那沉甸甸的情感。我用我的心去教誨我的學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學生,我無愧於我心,我無悔於我的事業。

篇十六:教育敘事論文教育學論文

摘要:教育敘事研究以故事爲載體, 以經驗分享爲取向, 以實踐反思爲媒介, 以意義建構爲目的, 其要素包括場域、人物、情節和主題等, 其研究過程一般包括確定問題、選擇對象、進入現場、觀察訪談、分析資料和撰寫文本六個環節。研究者應把握其特徵、結構與環節, 以增強研究成果的理論自洽性和實踐解釋力。

關鍵詞:教育敘事研究; 故事; 意義建構;

近年來, 在各級科研管理部門的鼎力推崇下, 教育敘事研究已成爲教育研究領域中靚麗的風景線。然而, 在其繁榮的表象背後, 教育敘事研究學理的空疏膚淺和實踐中凌空蹈虛的現象十分突出, 存在理論視野狹窄、敘事模式固化和經驗體悟缺失的不足, 迫切需要對其內涵特徵、結構要素和實施環節等問題作解析, 以形成獨特的認知風格與洞察能力, 從而提升其研究的理論品格和實踐解釋力。

一、教育敘事研究的基本屬性

20世紀80年代, 加拿大康納利 (Connery) 等學者將敘事研究引入了教育科學研究領域。他們認爲教師應觀察日常教育生活, 生動地敘述真實的教育故事, 反思內隱的經驗和想法, 形成教師個人獨特的實踐知識, 以加快其專業成長的步伐。20世紀90年代末, 教育敘事研究方法正式傳入我國, 得到許多專家和一線教師的廣泛認可。作爲一種質性研究方法, 雖與文學、歷史敘事有着不可隔絕的聯繫, 但有其獨特的內涵指向。

其一, 教育敘事研究是一種經驗的理解方式。它注重生活的體驗, 藉助影片、傳記、圖片和對話講述一個或多個教育故事, 不定義教育是什麼, 不直接規定怎麼做, 在生動的敘事中將教育規律、本質等理性的東西隱藏到活動過程之中。作爲一種經驗的理解方式, 注重研究者內部情感的體悟和教育深層意義的生成, 力求在反思的基礎上揭示內隱於故事中的意義, 把艱澀的理論還原到靈動的教育生活中。事實上, 僅僅把它視爲一種經驗理解的方式, 也是有其缺陷的。如果沒有足夠的理論修養或教育故事缺少必要的暗示或闡釋, 研究者將無法順利完成研究。[1]

其二, 教育敘事研究是一種知識的生產模式。傳統研究使教師的經驗反思與實踐感悟難以進入知識的制度性話語之中, 導致教師不具有知識生產的“合法性”。教育敘事研究以講故事方式呈現教育生活, 對內隱於其中的經驗和意義進行浸潤本土文化意蘊的解析, 使緘默性知識顯性化。它改變單憑文獻和思辨得出結論的傳統, 生產的知識極易詮釋理論, 並能接受實踐的檢驗。教師既是知識的消費者, 又成爲知識的生產者, 不僅改變了教師在知識的“產生—分配—消費”鏈條中的位置[2], 而且契合了教育的實踐特質。教育敘事研究就是在相關理論指導下, 蒐集資料和講述教育故事, 對蘊含的經驗加以歸納、提煉, 以揭示內隱於事件背後的信念、意義, 生成教育理論的一種研究方法。

二、教育敘事研究的主要特徵

教育敘事研究屬於質性研究。它體現出實用主義的生活哲學精神, 不期望過高的普適性, 一般表現出以下特徵。

(一) 教育敘事研究以真實的故事爲載體

真實是故事被納入教育研究視野的先決條件。一般而言, 故事越真實生動、越原汁原味, 就越能規避“前見”而形成獨特的體驗。真實故事只能“做出來”, 而不是“編出來”的, 從真實故事中探尋到教育活動發生、發展的內在邏輯, 能使經驗與意義形成關聯, 獲得對故事本質的詮釋。

文學敘事一般要求故事在藝術和邏輯上具有合理性, 不強求客觀的真實性。但教育敘事的故事必須直面真實的情境, 研究者不僅要走進生活的“現場”, 對情節進行整體性、形象性和動態化的呈現, 實錄心靈軌跡, 而且要以“理解”的哲學思維, 對故事蘊含的知識、價值觀, 以及獨有體驗進行多角度反思, 逼近教育本相, 表達出解說的理論視角和立場, 建構出“沉默的大多數”生存的意義世界。

(二) 教育敘事研究以經驗的分享爲取向

傳統方法使用抽象的概念, 注重邏輯思辨, 造成經驗形態在理論表述中往往容易“在可編碼的修辭過程中被不知不覺地抽乾和掏空”[3]。而教育敘事研究憑藉研究者緘默性知識、直覺經驗, 使之在主題的統攝下, 與歷史資料、被研究者以及自己對話, 探尋事實背後隱含的意義, 使個人內隱的知識逐漸清晰而深刻化, 達成經驗的理解。

教育敘事研究面對複雜問題, 用“實踐話語”聚焦個體經驗, 呈現大家共同經歷的體悟, 在彼此共享中生成有價值的.替代性經驗。這種共享能讓其他“聽衆”改變失語狀態, 形成經驗互遞、情感共鳴的平等關係, 增進全體的專業自信, 達致個人、社會層面的躍升, 使教育經驗具有一般理論的性質和形態, “撰寫和講述故事, 是探究、洞悉教師個人實踐知識的最佳方法”[4]。

(三) 教育敘事研究以實踐的反思爲媒介

傳統研究是一種“證明”的範式, 雖以發現教育“規律”爲己任, 但生產出的理論不能有效解釋和指導實踐。教育敘事研究遵循自下而上的邏輯, 通過富有價值的故事, 讓事件隱含的經驗、知識顯現出價值。它不是用演繹的框架去選擇故事, 也不是對事件的實況性的錄製, 而是通過經驗的重構去發現教育的實踐意義。

研究者往往擁有敏銳的實踐意識, 以“局內人”的身份參與活動。在資料的梳理、整合與重構中進一步反思和追問實踐經驗, 使複雜的實踐邏輯更爲清晰, 提煉出蘊含於其中的教育理論, 給緘默的知識賦予聲音, 幫助研究者擺脫二元對立的無休止爭論, 促成新的思想萌生, 使思想逐漸明朗而豐富起來, 從而改變教育活動中理論與實踐長期分離的格局, 讓教育生活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四) 教育敘事研究以意義的建構爲目

教育敘事研究樣本數量很少, 研究者需走進具體的活動現場, 精心選擇與重構故事, 更準確地表達意義。它不聚焦在“羣”的“共性”上, 重點在分析“個”的存在的現實性上。在氣氛渲染、細節深描和問題質疑的過程中, 對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史以及個人的教育實踐經驗做出闡釋, 建構起具有代表性和深刻度的教育意義世界。

教育敘事研究尤爲注重人類行爲的複雜性, 在對理論與故事的聯繫加以充分的詮釋的基礎上, 尋求生活世界存在的個性化意義。不能只在意“事實”本身承載着的客觀屬性, 離開理論的支撐而一味描述經驗, 更爲重要的是提升教育意義的價值性。只有理論和實踐視域的融合, 才能獲得思想的敞亮與自我更新, 使教育問題的學術研究迴歸到鮮活的現實中, 使理論研究迴歸到思想的故里。[5]

三、教育敘事研究的結構要素

教育敘事研究基於現實事件揭示教育故事背後隱藏的意義, 雖無固定的範式, 但具有自己內在的結構要素。

(一) 場域

場域主要包括事件發生的時間方位、物理環境和社會文化情境等。教育敘事研究是在一定的場域中進行的, 只有對事件發生的時間和位置進行合理的呈現, 才能展示事件演進的脈絡, 看到事件的歷史、現實, 以及有可能的未來狀況。[6]物理環境主要由佈置、器材、座位、標語、空氣和光線構成。社會文化情境主要指人的社會規範、人生信念以及價值理念等。環境使整個敘事呈現出一種時空結構, 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着教育敘事中人的行動、感受、體驗與訴求。

(二) 人物

人物是敘事中意義和價值表達的主要載體。這裏的人物主要指教師、校長、學生和家長等, 他們可能是故事的組織者, 也可能只是“參與人”。所謂“參與人”即能夠影響主要人物思想和行動的人。他們雖然屬於“沉默的大多數”, 但教育敘事研究往往從“參與人”中選擇一些“失語者”作爲研究的重點, 對他們的職業經歷、行爲表現和心理活動進行多層面描述, 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 通過其聲音和行爲描述出真實的教育情境, 闡釋實際存在的人性特質。

(三) 情節

情節是對系列事件加以選擇、組合而構建的整體性結構, 它具有內在關聯性。教育敘事研究不追求“好萊塢情節”。無論片段的剪輯, 還是全景的呈現, 都依循一定的“線路”, 將事件的衝突、矛盾和懸念串束在一起, 展現一種序列性的有機結構。情節來源於現實的教育生活, 直面鮮活的實踐經驗, 不以抽象的概念壓制生活情趣, 而保持一定的親和力。它不僅生動地解讀意義, 表達出問題發現與解決的方法, 而且能在故事演進中把思維的觸角引向深入。

(四) 主題

教育敘事研究應該有一個“主題”。僅停留在事件層面, 其研究就會散碎無序而淪爲教育瑣談、經驗體會甚或發泄情緒的代名詞。只有在主題的統攝下, 研究者才能根據內容對資料進行選擇、整合, 使其連貫。教育敘事不滿足於空泛的描述, 更不強調理論先行, 但注重把主題融於情境和細節中, 對事件做出“詮釋的現象學式的反思”, 將問題的產生原因、解決的過程和結果陳述清楚, 讓人“看到過去忽視了的表面上瑣碎實則蘊涵重大意義的東西”。

四、教育敘事研究的主要環節

依據英國學者康納利等的觀點, 結合我國的實際狀況, 教育敘事研究的環節可以分爲相互聯繫的六個步驟。

(一) 確定問題

研究的問題必須與研究者的經歷、特長和資源高度契合, 真問題才能增強研究的針對性和適應性。[7]問題需要用適切的語言加以表達, 尤其要把內在問題轉化爲一個可供研究的外在問題。以下類型問題一般適合做敘事研究。

1. 特殊性問題

要研究“單親家庭對學生學業成績有何影響”, 這就是一個“特殊問題”, 它由個案呈現, 指向某一特定人羣, 適合做敘事研究。研究者可以訪談老師、同學和家長, 並蒐集各種文字資料, 將資料演繹爲個人的成長故事。如“學生家長的文化水平與其學業成績的關係”就是概括性問題, 涉及面廣, 具有普遍意義, 適合採用抽樣方式進行調查研究。

2. 過程性問題

“過程性問題”主要關注事物的動態發展和複雜程度, 不關注各變量之間存在的關係, 適合進行敘事研究。那些差異性的問題涉及的變量通常較少, 應採用計量方法研究, 不適合做敘事研究。

3. 描述性問題與解釋性問題

描述性問題是爲了確定事實, 主要回答“是什麼”的問題。解釋性問題主要從當事人的角度對某些教育現象加以分析和詮釋。解釋的方式有“通則式”和“個案式”。“通則式”適合研究“爲什麼”的問題, 而“個案式”適合描述個案發生的過程, 研究“如何”的問題。描述性與解釋性的問題, 主要對現象的本相和意義加以探究, 這類問題一般適合做敘事研究。

(二) 選擇對象

爲使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大多采用“目的性抽樣”方式, 根據“就近”與“方便”的原則, 選取某些個體作爲研究對象。對象可以是一個或幾個遭遇了某一特殊境遇的代表性人物, 也可以是對事情產生決定性影響的人物。

(三) 進入現場

進入現場就可以走進教育生活, 觀察教育的真實環境。通過觀察、訪談等方式獲得客觀事實和主觀經驗方面的資料, 把握其行爲方式、情感經歷、思想觀念以及深層原因, 挖掘出隱藏的許多緘默的“個人化實踐知識”。

研究者或在自然狀態下隱蔽地進入現場, 或在特殊情境下逐步暴露地進入現場, 或通過第三人的引薦走進現場……無論何種方式都需要與被研究者建立親近的關係, 得到其理解、認同與合作。

(四) 觀察訪談

研究者的觀察並非簡單的鏡像似的攝取生活, 應進入研究對象的生活世界, 以敏銳的洞察力發現一些變動不居的事件, 把握精彩的細節, 感悟獨到的體驗。尤爲注重信息的多樣化, 避免“前設”的干擾, 構思教育故事的敘述框架。

訪談要把握談話走向。多問一些“爲什麼”和“怎麼樣”之類的開放性問題。不隨意打斷被訪者談話, 將單向迴應變雙向交流, 獲得“原汁原味”的資料, 使談話趨近研究目標。將獲取的資料及時記錄在案, 並對其文化背景進行反思, 理解潛藏的隱性文化和教育價值。

(五) 資料整理和分析

認真閱讀資料, 進行符合實際的分析。不時進行理論追問, 對“前見”存而不論, 使資料的本來意義自然顯現。不斷對獲取的資料加以梳理、反思, 形成獨特的感悟和解釋。

從大量資料中尋找被研究者反覆使用的、用來表達觀點和情感的那些特有影響力的關鍵性語詞。“本土概念”體現了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方式, 隱含了當地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思維模式。應注意這些“本土概念”出現的情境、指向和言外之意, 解釋、歸納出以個人經驗爲依據的紮根理論。

(六) 撰寫文本

將資料加以編碼、歸類, 確定其中的重要元素和節點, 將其整理成有情節的故事。文本不是記流水賬, 必須用明確的主題將複雜、流變的故事統攝在結構之中, 挖掘事實背後的深層喻意。爲達成昇華理念的目的, 還要注重細節深描, 力求真實、形象和詳盡地敘述。通過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等層面的分析, 透析現實情境中的種種關係, 概括出關系所蘊含的信念、規律和方法。教育敘事研究必須有一個爲研究者提供參照的基本行文準則。

教育敘事研究不滿足於對事物之間的關係進行歸納和抽象而得出普遍、客觀的規律, 它衝破權威的束縛, 全息地關照、描述教育生活, 詮釋多樣的生命體悟, 建構出不平常的教育意義。研究者應在深刻理解教育敘事研究內涵的基礎上, 把握其結構要素, 使研究環節融進理論支撐、人文關切和行動反思, 力求消解方法中的“純粹的技術俗套”, 以增強研究的邏輯自洽性和實踐解釋力, 從而在生成經驗和建構知識中提煉出富含生命色彩的個性化理論。

參考文獻

[1]徐俊華.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014:196.

[2]田偉力.教育敘事研究與教師發展[J].今日科苑, 2010 (8) :317.

[3]丁鋼.教育經驗的理論方式[J].教育研究, 2003 (2) :22.

[4]王守恆, 等.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134.

[5]張典兵.教育敘事:教師專業自我發展的有效路徑[J].教育導刊, 2007 (11) :38.

[6]楊小微.教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242.

[7]孫澤文.論教育科學的研究對象是“教育問題”[J].中國教育學刊, 2016 (10) :53.

篇十七:國小數學教育敘事論文

國小數學教育敘事論文

教育在社會中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教育的根本價值,就是 給國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誠實守法、技藝精湛、博 學多才、多專多能的人才。以下是一篇關於國小數學教育敘事論文,希望各位教師和家長重視教育認真閱讀本文。

隨着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老師不可避免的要經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爲是否符合新課程的理念。“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從三個角度來描繪它。第一是我們學生的情感……”,因此關注孩子的情感變化是我們所特別需要注意的。

案例描述:

我教學“加減法的簡便算法”一課時,2個教學班我都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在班上選擇了全班公認數學最優秀的和最差的進行口算“比賽”,兩組題目如下:1、324+1985968-3999396+4982、324+200 5968-4000 400+500比賽的結果當然是成績差的獲勝,頓時全班學生從疑惑不解到熱情高漲,紛紛舉手表達自己的意見, “氣憤”比賽的不公平:兩組題中,加減整百、整千當然簡單一些……

課的發展如設計一樣順暢,但是 “比賽”學生的表現卻令我時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靜:2名“優秀”學生都在不發表任何意見的基礎上獨自傷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現大同小異:眼裏閃過一絲得意,但是臉上沒有一絲的笑容,他們體現出的“榮辱不驚”令我記憶猶新,那不是許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嗎?

當學生作業時,我立即叫過“優生”,向他進行了簡單的解釋。課後我向學生道歉(老師沒有考慮你的感受),並重點幫助他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難時,變得更堅強和從容。對差生我問他爲什麼勝了不高興呢?我表揚了他的進步,鼓勵他繼續努力,那時我看到了他開心的笑容。

案例反思:

反思一:教學應該更多的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

《數學課程標準解讀》有這樣一段:“作爲促進學生一般性發展的數學學習,應該更多關注學習的情感因素。事實上,健康與富有活力的`學習活動、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非常有利於學生非智力與智力因素協調發展,有利於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見,教學中關注學生情感的重要。

本節課的情景創設目的是爲了激起全班學生的情感共鳴,通過差生比優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發現題目特徵,理解簡便算法的實質是“湊整”。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方法就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對於多數學生而言,課的設計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是當我看到“優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體現出的“榮辱不驚”時,我知道對他們我失敗了,顯然這不是他們的精神需要。

反思二:教學中應該考慮對差生更多鼓勵,對優生進行挫折教育

差生體現出的“榮辱不驚”使我想到了“國小數學教育網”上網友講的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師到農貿市場去買菜,遇到當年他教的一名做小生意發了財的學生,正在賣雞蛋的學生熱情的邀請老師去吃飯,老師說:“賣雞蛋這樣的工作你不覺得難爲情嗎?”學生說:“這和當年您教育我的情形相比,算不了什麼……”。

這個故事主要諷刺老師對待差生教學行爲,是值得我們反思的,正如學生比賽勝了也不敢“聲張”,是啊!我們真的應該給差生更多的陽光,不僅讓他們可以經受挫折,還能正常的沐浴燦爛的陽光,擁有健全的人格。

從另一個層面看:學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師的“關照”。他在無數次的挫折和打擊面前變得堅強,而這種品質將使他終生都會享用它的利息。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課,而學習上一帆風順的優生,卻很少遭受挫折,所以纔會在一次不正規的比賽“輸”掉後哭泣不已。有人專門研究過國外293個著名文藝家的傳記,發現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過重大的挫折。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的說法,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磨難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兒童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營養,對於優生也是如此。

回想前一教學片斷,教師對自己忽視尊重學生人格的無意識行爲表示歉疚。但心理活動明顯是傾向於優生。在家庭和學校環境中,“優生”幾乎是在“優待”中成長。身上存在害怕困難、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等特點。事實上,孩子們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老師有責任早一點讓他們具有“免疫”能力。讓他們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從容不迫,不產生的緊張狀態和消極的情緒反應。面對挫折能夠從容不迫僅*說教是無法達到的,兒童必須經歷挫折纔有可能超越挫折。因此,老師在教育教學中還應注意設計教育環境,不要一味給學生營造一切需求都能輕易得到滿足的教育環境,更不要阻礙他們適當接受困難和挫折磨練的機會。

案例點評:

1、該課例思考的問題有前瞻性。本次課程改革提出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領域,體現了當代教育對學生情感領域的重視性,本文體現了一線老師對本領域的深刻理解。

2、一個好的教學情景設計,應該在考慮教學的同時,更全面的考慮對學生全面發展所起的作用。

3、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尋找差生的閃光點,讓他們回答簡單問題,讓他們重塑自信;同時我們要尋找“優生”的弱點,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篇十八:幼兒園教育敘事的論文

在教育敘事中找回“迷失的自我”

在幼兒園科研主任的崗位一直致力於帶動教師開展教育研究,幼兒園教育敘事論文。屈指數來,獲得了不少成績。但是,仔細想想,對大部分老師來說,搞“研究”還是相當困難。她們總會說,自己理論不夠,“研究”還不靠譜。

這些年,伴隨着課程改革,各種口號和活動層出不窮,如“聚焦課堂教學、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等等。的確,老師在專業發展上提升了不少。但是細看她們的公開課,或所寫的文章,似乎也陷入了一種套路:講究用理論來套實踐,用專家的專業理論來詮釋自己的活動。表現在明明是老師按自己的思路、想法設計了活動,也進行得有板有眼,形成文字時,爲了提升自己的“專業”、增進所謂的“深度”,她們往往原封不動地搬來專業理論來“作證”。在各種反思筆記、教學研究中,這種現象比比皆是,“師出一門”,看不到教師真正的想法和說法。

如何正確對待專家的引領,發揮教師主體在專業發展中的選擇性和創造性?

我以爲,教師的專業發展也許已經走到了某個瓶頸處,形式主義的操作技術,套路式的濫用理論,重於用而疏於悟的淺表式“耕作”,看似活動頻頻,節奏飛快,其實,在重形輕質的過程中,他們的情感、認知、行爲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改變。

在頻繁的教學評比、課堂教學展示中,我們的老師倦怠了,人也因此變得麻木了。強勢話語的“洪水”淹沒了教師。

怎樣才能觸動教師心靈深處柔軟的地方,恢復他們對教育的敏感,找回曾經對教育的熱愛和激情,我苦思冥想。

20**年起,我作爲學員參加了兩期“區教育科研名師工作室”的學習。在學習中,我讀到了導師黃建初推薦的好文章——來自基層的“名師”的網絡博客文章。孫明霞、沈麗新等一些紮根在基層土地中的“名師”,她們致力於課堂教學,她們也搞研究。但與那些抽象的理論、空洞的說教相比,她們呈現給我的是一個個動人的教育故事。她們用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實踐,詮釋了教育的信念和個人化的理論,讓我看到了教育的生命磁場,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生命對話,感覺到的是生命脈搏的`跳動。

她們娓娓道來的教育故事衝擊了我的心靈。

早就聽說過“教育敘事”這一詞語,只是沒有在意。2009年初,黃老師向我推薦了刊載於江西的《教師博覽》(原創版)雜誌,我讀到了很多故事,雜誌把這些故事叫做教育敘事。卷首的介紹“與教師一起從事教育研究的學者——陳嚮明教授”,對我促動很大。文中說到,教師自己有很多個人化的理論和知識沒有被挖掘出來,把教師的知識總結、提升出來,既能豐富教育理論,也能爲教師賦權,提高教師的專業地位和意識。

“教育敘事”這個詞不再陌生,在一次次閱讀和學習中,我怦然心動!

我想,教育敘事可能就是我一直苦苦尋找的幫助老師找回“失落”的一種方法。因爲,教育敘事讓老師們講述自己經歷的教育事件,真實地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動,生動地再現當時的行動,用自己的故事闡述自己的理念。

我想,教育敘事研究會有助於教師找回“迷失的自我”,重現教育生機。

篇十九:幼兒園教育敘事的論文

敘事研究是近幾年頗受我國教育界關注的研究方法之一,而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由教師作爲研究者身份從事的敘事研究,即教育敘事。教育敘事其實既可以理解爲一種研究範式,也可以理解成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後者則包括教師在研究過程中用敘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簡短的記錄,也指教師在研究中採用敘事方法呈現研究成果。一般來說,教育敘事尤其是教師所寫的教育敘事,陳述的是教師在日常生活、課堂教學、教改實踐活動中曾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件,也包括教師本人撰寫的個人傳記、個人經驗總結等各類文本,教育論文《幼兒園教育敘事論文》。教師自己敘述教育教學故事,不是要檢驗某種已有的教育理論,也不是爲了構建一種新的教育理論,更不是向別人炫耀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是以自我敘述的方式來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動,並通過反思來改進自己的行爲,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同樣道理,在幼兒語言教育領域,教師也可以通過教育敘事,記錄並反思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生的事件,來評價教育教學的得失,以此改進語言教育教學質量。

一、教育敘事——敘什麼

所謂教育敘事,是在講一個發生在昨天或者今天的一個或感人、或發人深省等諸多感受和思考的故事。一般來說,在幼兒教育實踐中,教育敘事更多的是以教育隨筆、教育筆記等形式出現,越來越多地成爲幼兒教師的重要工作任務之一。那麼,對於幼兒語言教育而言,教育敘事究竟應該敘什麼呢?事實上,“敘什麼”也逐漸成爲一線教師在教育敘事研究中面臨的越來越明顯的難題。根據教育敘事的含義,結合幼兒語言教育領域,我們認爲,教育敘事的“敘”可以包括兩方面內容。

1、個別幼兒的語言發展與指導

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只要注意觀察和傾聽,教師隨時都可以發現幼兒表現出的語言能力究竟發展到何種水平。例如,在遊戲活動、自由活動中,由於幼兒身心比較放鬆、情緒比較高昂,更容易表現出真實的語言發展水平。而當教師發現幼兒的語言表達出現錯誤時,自己將採取什麼方式予以指導?是現場指導,還是事後強化?哪一種方式更爲有效?這些都可以成爲教育敘事的內容。再則,教師所選擇的教育方式,對於幼兒來說,是否有長期的效應?在後續觀察中,可以增加對該幼兒的關注和交流,以檢測所選方法的有效性;觀察幼兒是保持原來水平,還是不斷取得進步,針對幼兒的具體表現,再做進一步指導。如果能夠長期堅持,那麼教師就能爲班級每一個幼兒建立一個語言發展與指導檔案,這樣的記錄過程既有助於教師或家長了解幼兒的語言發展水平,又能找到適當地指導幼兒語言發展的方式,還可以幫助教師整體把握班級幼兒的語言發展狀況,爲組織實施語言教育活動提供依據。

2、語言教育活動的過程反思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對幼兒進行個別觀察與指導以外,對語言教育活動開展的過程進行反思也是教師教育敘事的重要內容之一。幼兒園中,各種類型的語言教育活動是促進幼兒語言發展的正式活動,如文學欣賞活動、談話活動、講述活動、語言遊戲活動、早期閱讀活動等。相對於日常生活中教育活動的隨機性、偶然性來說,正式的語言教育活動計劃性、目的性更強,爲幼兒創造不同的機會,對他們在日常交際中獲得的語言素材進行提煉和深化,達到語言規則的理解及有意識地運用。不管是開展何種語言活動,教師預設的成分都比較多,比如說目標的設置、內容的選擇、方法的運用等,而這樣的預設是否適合幼兒,是否符合幼兒的需要,是否取得了應有的效果,這就需要一個反思的過程。

在幼兒語言教育實踐中,活動過程中的各種有意義的事件,如幼兒生成的話題、感興趣的知識、所選用的方法是否能夠引起幼兒的興趣等,以及活動結束後對本次活動所存在的不足的思考,在日常生活的教育中怎樣彌補,以及下一次活動如何繼續展開……將這些內容寫進教育敘事,有助於促進教師對開展各種類型語言教育活動的思考與探索,有利於教師專業水平的發展和提高。

二、教育敘事——怎樣敘

“敘什麼”解決了“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的“米”的問題。理解了幼兒語言教育實踐中哪些內容可以作爲教育敘事的內容,那麼如何寫教育敘事,才能避免目前教育敘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有感無語、故事簡單、視角偏頗、個性缺失、感性理解等?針對現實問題,幼兒語言教育敘事應該包含四個要素。

1、鮮明的主題

一個好的教育敘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有趣的論題上,它是生動事例的再現,要有一箇中心論題。這類事情或令人振奮,或令人激動,或令人感慨,或令人驚詫,或令人不安,或令人悔恨,等等。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生活和語言活動過程中認真觀察、記錄所發生的事件,並養成思考、提問的習慣,在記錄中逐步明確所要研究的問題,並能清晰地表達、細化問題,便於處理和研究。而且,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隨時抓住出現的新問題,這些都有利於敘事主題的形成和清晰化。

2、科學的理念

在幼兒語言教育中,教師從事教育敘事研究,必須要有先進教育思想的支撐,才能體現敘事者一定的教育思想。通過對具體、鮮明的教育情境的回顧、剖析,內化某種教育思想,形成相應的教育信念。這就需要教師平時要注意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不斷接觸新的理念;同時也要注重和教育同行+的交流討論,這將有助於走出自己的誤區,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3、生動的情節

幼兒語言教育敘事,需要有生動有趣的情節,也就是說要把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按一定結構展示出來,而且對“人”的刻畫,要形象生動感人,同時融人教師在事件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的感受和體驗,特別是伴隨的思考和反思,使傾聽者能夠從中得到啓發,與敘事者形成交流和對話。

4、深刻的思考

這是指教師在敘述生動的過程中,不僅要有生動的情節,更重要的是要有“思”,在敘事的過程中巧妙地融入自己的思考。這纔是敘事的真正價值所在。有意義的故事總是以深藏不露的方式表達某種關於教育或人生的“道理”。有“道理”,表明一個故事能夠讓聽者聽故事之後被“感動”。只講“事”,但“理”在“事”中,構成“事理”。

篇二十:教育現象學研究和教育敘事研究比較論文

質性研究一經被引入教育理論界就引起了教育研究者廣泛的關注,在質性研究方法中,教育敘事研究和教育現象學研究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爲重要學術話語。加拿大學者康納利(elly)及其學生D.簡·克蘭迪寧(dinin)的教育敘事研究和對馬克斯·範梅南(MaxvanManen)的教育現象學研究都反對用客觀科學的方式研究人類經驗,他們強調人類經驗的理解性特徵,主張研究要對教育情境、經驗(體驗)、人際關係等進行描述,並對這些經驗描述作出解釋性的分析,因此兩者有着很多共同之處。也正因爲如此,很多研究者把它們看做“差不多”而加以借用。事實上,現象學研究與敘事研究是兩種不同的研究方法,二者有許多共同之處,也有本質上的區別,筆者現將其總結如下:

1理論背景不同【sup】[1]【/sup】

範梅南的教育現象學研究源自歐洲大陸的現象學傳統。現象學是胡塞爾在20世紀初始創立的一門“科學的”哲學(同時他也稱其爲“典型哲學的思維態度和典型的哲學的方法”)。現象學因其思想的深邃及方法的獨特,吸引並影響了舍勒、海德格爾、萊維納斯、梅洛一龐蒂、薩特、伽達默爾等一大批優秀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從而形成了20世紀歐洲大陸最重要的哲學思想運動之一——現象學運動。現象學不僅成就了現象學運動中以及受現象學影響的哲學家,而且其效應已遠遠跨越哲學界,給教育研究帶來的變革主要體現在它所開拓的研究領域及其所帶來的看待事物的態度和方法的變化。現象學以一種強調事實、主張描述、關注意義的哲學取向,其走向“生活世界”思想爲教育研究打開了一個新的視界,讓教育學者開始關注教育情境中師生的“生活體驗(世界)”,使得教育研究開始真正關注教育的實際發生領域,關注生活的意義。因此教育現象學研究的基本態度是首先朝向活生生的事情本身,自己睜開你的眼睛去看,去聽,去直觀,然後從這裏頭得出最原本的東西。

【sup】[2]【/sup】

康納利的敘事研究來源主要是杜威的實用主義思想。實用主義是美國的一種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廣泛的哲學思想,大多強調行動、行爲、實踐的決定性意義,認爲哲學應該立足於現實生活,注重把確定的信念作爲行動的出發點,把採取行動看做是生活的主要手段,把開拓、創新看做是基本的人生態度,把獲得成效看做是生活的最高目標。杜威認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繼續不斷的改組和改造。杜威的經驗連續性和互動性思想爲康納利的敘述探究提供了理論解釋的基礎。康納利指出,“經驗的連續性表明,當下的經驗來自其他經驗,而且導致將來的經驗,因此,無論一個人處在連續體的哪一個點上-想象處在現在、過去或將來的某個時候-每一個點都有過去的經驗基礎,而且都通向經驗性的未來”。【sup】[3]【/sup】

同時,敘事研究也大量吸取了現象學的理論精華,強調“回到事實本身”,主張描述所看到的事實,展現事物呈現的方式,面向教育實踐,關注事實背後的意義並反思其教育價值。

2“經驗”的內涵不同

敘述探究和現象學研究都以“經驗(experience)”、“自我經驗”“體驗”爲邏輯起點,但他們的所指並不相同。因此,研究中具有不同的意義。

現象學研究認爲經驗是“生活體驗”,生活體驗是現象學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生活經驗”有具有確定的本質和主體間性特點。首先,生活經驗具有確定的本質,我們可以在反省中清楚地識別這種“質”。【sup】[4]【/sup】現象學研究將日常生活中晦澀、模糊的體驗變得清晰,通過現象學反思性地詢問是什麼構成了這一生活經驗的本質,從而使我們再次返回“生活世界”時能更好地理解自身和生活,更加智慧地行動。現象學將生活經驗的實質以軼聞趣事等現象學的寫作方式表述出來,既提供體驗的情境,同時又在描述中埋藏着經驗的本質。其次,現象學相信,由於人類所使用的語言具有“家族相似性”,以及生活體驗具有主體間性特徵。從而具有一種人類體驗的共通性,使讀者閱讀時,充分激活他自己的生活經驗,引發與現象學文本的“對話”,獲得對這種體驗的反思性理解。現象學的目的就是要將生活體驗的本質以文本的形式表達出來,某些有意義的事情就在反思中迅速重現並被佔有,文本充分地激活了讀者自己的生活體驗。

教育敘事研究認爲經驗就是個體在教育情境中的“經歷體驗”,“經歷體驗”具有關聯性和積累性。首先,個體故事不是個體在教育情境中分散的、消耗性的單純活動,它們並不構成經驗,而是關注活動本身的結果,以及研究對象是否有意識地實現這種結果,或者注意到了這種活動與結果之間的聯繫。經驗的與結果之間的關聯性,“只有當我們把這種敘事看作是我們的經驗、行爲以及作爲羣體和個體的生活方式,這種敘事就不再僅是主觀意義上的產物。”“我們可以進而認爲,這種經驗品質因爲其有着經驗的代表性和真實性,而且在敘事編織過程中運用了人文學科研究方法的巧思妙想”。【sup】[5]【/sup】其次,體經驗是一個不斷生長的積累過程,是對教育情境中諸關係的不斷認識、理解和感悟。教育敘事研究往往聚焦於理解個體過去的或者歷史的經驗,以及這些經驗是怎樣對現在以及將來的經驗發揮作用。【sup】[6]【/sup】教育敘事研究目的和研究問題指向對個體經驗意義的理解,而且還是“一種體驗形式”、“一種生活方式”。

3研究路徑不同

生活是一個意義的海洋。走近經驗就要在生活意義的大海里發現並選擇值得表達的東西。在如何選取生活意義的問題上,敘述探究和現象學研究體現出較大的差異。敘事研究以“整體單元”的方式爲我們提供“生活世界”,其文本採取一種詳細的,豐富的、個人生活連續性的概念。強調事件的連續性。連續性對我們來說成爲一種敘事建構,它開啓了各種思想和可能性的大門。研究文本之中不要求進行專門的文獻綜述,重新講述的故事要置於研究結果與分析部分的中心。

而現象學研究則採用“主題”的方式來表達意圖,現象學的主題可以理解爲經驗的焦點、意義或要點。通過它們,研究者可以方便地對現象進行描述。主題不同於研究中的概念或現象,是理解概念或現象的手段,爲理解概念或現象提供了一種確定的表達方式。它描述概念或現象的一個內涵,是對概念或現象的某種程度上的還原,每個經驗的主題都表達了這個概念或現象的某一方面。 ? 我們可以用糉子作一個簡單的比喻:【sup】[7]【/sup】敘事探究的文本就像我們要拿起一串糉子。爲此,需要把一個個的糉子用一根根線繩串起來,從而把本來零散的糉子組成一個整體。與此不同的是,現象學研究則即只選取其中的一個糉子。爲了把糉子的樣子展示清楚,就要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去展示這個糉子。有時候,爲了讓你看清楚某一個方面的特徵,研究者還需要借用其他方式或物體來展示,目的是讓讀者真正能夠“看”清它的`樣子或本質特徵。

4主體參與程度不同

教育敘事研究根據敘述內容的不同,可分爲兩種模式。一種是分析他人的敘事,這時的研究者是獨立於敘事情景之外的,研究者通過對教師的觀察、訪談等收集到相關的資料,通過與敘事者之間建立平等友好的合作關係,從而獲得對事情背後所隱含意義的闡釋。另一種是分析自己的故事。這時的研究者與敘事者是同一個個體,研究者既是說故事的人,又是“故事”中的人。與現在所倡導的行動研究有相似之處。它追求的是以敘事的方式反思並改進自己的教育實踐。丁剛教授認爲,教師與學者應該互相學習、互相勉勵,爭取能一起把教育敘事提升到可以與經典敘事作品相媲美的境界。爭論哪種敘事對教育敘事是毫無意義的。

而現象學研究是一種反省研究。雖然有時爲了加深理解,需要以“做現象學”的方式去體驗生活,但它的研究終究要和生活保持一定距離。現象學希望能夠在熟悉的生活中發現不平常的意義,在日常的細節描述中,讓讀者看到自己熟悉的東西、曾經有過的體驗。因此,現象學希望通過審慎而細緻的描述和準確的解釋,引領讀者去“看”某個現象的“本來面目”,研究者本人不需要出現在文本中。現象學把對現象意義揭示的判斷交給讀者,讀者可以發現所描述的體驗是自己曾經擁有或可能會擁有的。

教育現象學研究與教育敘事研究猶如兩條“林中小路”,它們雖然標識不同,時而分開,時而匯合,釐清二者區別,纔是通向教育研究本真世界的“必經之路”。我國著名學者葉瀾教授說:“在教育研究中,人們不可能只選擇其中一類方法,而絕對、斷然拒絕另一類方法。我們需要遵循的原則是根據研究的教育問題在對象整體結構上所處的層面和問題性質、研究任務來選擇合適的方法,並作必要的修正。”【sup】[9]【/sup】唯有如此,我們對教育現象學和教育敘事研究的評析,纔可能超越就研究方式論研究方式的狹隘視角,在教育研究的方法論層次上,深刻地體認和把握它,在個人化的、開放性的教育情境中,建構教育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形成精神生命互動。

參考文獻

[1][7]朱光明,陳嚮明.教育敘事學研究與教育現象學研究之比較——以康納利的敘述研究和範美南的現象學研究爲例.北京大學教育評論[J].2008(1).71,75

[2]張祥龍.朝向事情本身——現象學導論七講[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3.15

[3]Clandinin,D.J.&Connelly,F.M.(2000)ativeinquiry:ranciscoJosseyBass.2

[4](加)範美南.生活體驗研究——人文科學視野中的教育學[M].宋廣文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46

[5]丁鋼.教育經驗的理論方式[J].教育研究.2003.(3).22

[6]傅敏、田慧生.教育敘事研究:本質、特徵與方法[J].教育研究.2008.(5).37

[8]葉瀾.教育研究方法論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27

標籤:敘事 論文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