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語文教案的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國小語文教案的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國小語文教案的教學反思 篇一

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國小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着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感人深思,“三維整合”耳濡目染。我曾興奮地說,新課程真好。新課改在萬州已有兩歲了,如果現在談到新課程改革還僅僅是“新課程真好”,那課改在萬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萬州區教科所的引領下,在各級教研室的。組織實施中,我們許多教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萬州教研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以真的精彩。我謹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說:“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着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我以爲:“教師在乎

國小語文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二

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下面是關於國小語文教學設計與反思的內容,歡迎閱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9個生字,學習偏旁“門”、“舟”。

有感情地流利朗讀課文。

能力目標:看圖觀察能力及想象力的進一步訓練。

情感目標:感受晴朗夜空的美麗,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有感情地流利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生字的認讀(平翹舌音、前後鼻音)

教具、學具的準備:

教具:月亮、小船剪貼圖,彩色星星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磁帶(歌曲《小小的船》)。

學具:每人一張印有月亮、星星的畫紙,彩色畫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1、你喜歡晴朗的夜空嗎?晴朗的夜空是什麼樣的?

2、引出課題。今天,月亮姐姐就來到了我們班。月亮姐姐問好:“一(五)班小朋友你們好!”(互相問好)“能說說我長的什麼樣嗎?”(觀察月亮的形狀、顏色)像什麼呢?(彎彎的,像香蕉、鐮刀、小船)

3、這樣美麗的月亮姐姐掛在藍藍的夜空中是多麼美麗呀!有一位名叫葉聖陶的老爺爺把小朋友看月亮的情景寫了一首詩。這首詩的名字叫什麼?《小小的船》(板書課題)

4、學習“船”字。順口溜:幾隻小舟就是船。偏旁“舟”。

5、讀課題,想到了什麼?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

1、出示課件,隨音樂教師範讀課文,生評價。

2、自由讀課文,圈出生字。

3、指名讀課文,互相評價。

4、齊讀課文。指導讀“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

5、情景中學習、檢查生字(課件輔助)

(1)除掉課文中的熟字,集體認讀詞語。

(2)除掉詞語中的輔助熟字,認讀生字。

(3)集體討論記字方法(小組合作學習),並全班交流。

(4)認讀生字,和生字寶寶打招呼。

6、讀課文,生字寶寶已經認熟了,能把課文也讀熟練嗎?

三、讀讀、想想、說說

1、聽音樂《小小的船》說感受。

2、找最喜歡的夥伴背誦課文。這麼美妙的歌曲,小朋友想不想把歌詞也記在心裏呢,並表演出來呢?

3、背誦課文匯報,評出最佳表演獎。

4、詞語訓練。

( )的船 ( )的月兒 ( )的星星 ( )的天

四、延伸活動

1、如果你有一雙翅膀來到這美麗的“小船”裏,你會看見什麼?(啓發談話)

2、把你看到的東西畫出來。

板書設計:

7、小小的船

教後反思:

本節課爲人教版國小語文實驗新教材第一冊第七課《小小的船》。

《課標》中提出:國小語文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爲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以此爲依據展開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營造課堂教學的“綠色生態環境”

語文教學應當是生動活潑的,充盈着豐富的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改變對語文教學那種傳統的理解,打破語文教學那種教師問、學生答的定勢,使語文教學活起來,使教學中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多起來。葉聖陶先生認爲:“上課是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該如尋常集會那樣的討論,教師彷彿集會的主席。”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積極參與,達到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渠道保持暢通,從而形成課堂教學的“綠色生態環境”。這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變學生被動學習爲學生主動參與;變以教師的“講授”爲主爲教師指導學生自己學習爲主;變以學生“洗耳恭聽”爲主爲學生積極思維爲主;變師——生的單向交流爲師——生、生——生的多向交流,教師和學生共同閱讀,共同斟酌,相互評價,隨時啓發指點,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在語言環境中教識字,提高識字效率。

九年義務教育大綱提出“要在語言環境中教識字,把字的音、形、義結合起來;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畫和實物,聯繫生活實際識字,把識字和認識事物結合起來;學過的字力求在語言訓練中反覆運用,把識字和聽說讀寫結合起來……”

“在語言環境中教識字”是識字教學的重要原則和方法。在語言環境中識字,就是在識詞中識字,在學句中識字,在閱讀中識字,使識字結合一定的語言環境進行,而不是離開語言環境孤零零地識字。漢字是音、形、義的統一體。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有助於建立字的音、形、義之間的牢固聯繫,準確理解字(詞)義,提高識字、學詞的質量。在語言環境中通過學詞、學句識字,多義字等難以確定意思的,字(詞)義變得容易確定了;難懂的字詞變得比較通俗易懂了;意思比較抽象的字詞變得比較具體了。本課識字環節,就是讓孩子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學句、學詞中識字。如學生在讀“我在小小的船裏坐”在沒有其它生字干擾時,邊讀邊看中就熟悉了生字“坐”讀音與字型。

加強識字同客觀事物的聯繫,有助於建立詞的概念,牢固地掌握字詞,還有助於豐富知識,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客觀事物包括圖畫、實物,也包括已有的生活經驗。識字時,在課件設計中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實物或聯繫生活經驗。如,在學習“閃”字時,配有閃閃的星星圖片,使字詞與意思之間架起了認識的橋樑,從而易於理解字詞的意思,易於建立音、形、義之間的聯繫,提高識字效率。

三、讓學生在閱讀中發展創造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國小閱讀教學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就顯得猶爲重要。國小閱讀教學本身具有很強的創造因素,閱讀教材是作者的文學創作。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與創新精神,使學生敢於說自己的理解與看法,而不是老師教一句,學生就學一句,應是老師教一句,學生學三句。作爲教師,要努力創設學生創造能力的民主環境,要善於分析並支持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個人看法,要讓學生學習的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讓他們有自己獨自的`看法,只要不重複別人和自己就可以,要有新意。如,在學習課文“我在小小的船裏坐,只看見……”在感受作者的意境時,應允許學生有自己獨特的感受,所以,設計提問“如果你坐在這小小的船裏,你會看見什麼?”學生的回答是豐富的:“看見了流星雨”、“看見了太陽系的行星”、“看見了中國的長城”、“看見了北斗七星”……讓學生自由地去創造,可以與觀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斷的判斷力相結合,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加工進行創造。

本階段的學生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樂於畫畫,願意用圖畫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我充分利用這一點,讓學生在閱讀想象的同時,拿起彩筆,把自己在閱讀中想到的畫出來,把自已在閱讀中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充分享受閱讀的快樂。學生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形象的圖畫的過程往往就是一個對閱讀內容回顧、加工的過程,等他把這幅畫畫好以後,也就把自己在閱讀中的收穫表現了出來。畫筆走進學生的閱讀世界,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創造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了他們閱讀的樂趣。

國小語文課程教學教案及反思 篇三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2、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理解皮巧根用“愛心”爲人們架起了一座安全方便的橋。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知道爲什麼大家一直叫這麻橋爲“皮巧根橋”。

教學方法

以讀代講,引導點撥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小澤征爾的判斷》,下面請同學做導學案上的溫故互查。

1、教師談話啓發。同學們見過什麼橋?(生答:見過木製的小橋、堅固的石橋、混凝土橋、立交橋……)

2、今天學的這篇課文也是與橋有關的,課題是《皮巧根橋》。(板書課題)這是一座什麼橋呢?人們爲什麼把它叫“皮巧根橋”呢?

二、閱讀感悟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畫出本課要求認識的生字,多讀幾遍,注意讀準字音。

2、解決導學案上設問導讀。

三、自學檢測(解決導學案“自學檢測”)

四、合作交流

細讀課文,四人小組合作,解決課件“閱讀提示”提出的問題。

1、剛纔我們初讀了課文,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是我們進一步讀理解課文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是進一步閱讀理解課文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要根據課後的“閱讀提示”提出的問題,去閱讀,去交流解決,深刻地感悟課文。請同學們讀一讀“閱讀提示”,看看“閱讀提示”給同學們提出了哪些學習任務。(看課件)

(1)皮巧根皮巧根爲什麼要架橋?

(2)是怎樣架橋的?

(3)爲什麼人們有了新橋,還是那樣喜歡叫“皮巧根橋”?

2、學生交流。圍繞“閱讀提示”默讀課文,自主學習

五、展示點撥

(1)皮巧根爲什麼要架橋?(生答:因爲上學路遠,跳過急水河比較近,可是要跳過急水河還有人掉進河裏,發生危險,在河上架橋會很方便。)

①指名讀一讀課文第1至第8自然段。

②讀了這些自然段的內容,你體會到了什麼?(生答:課文中寫第一個孩子想做救火英雄,第二個孩子想做打魚英雄,第三個孩子想第一個飛到月球上去,他們都有好的想法,但都是空想,有些不切實際。)

(2)皮巧根是怎麼做的?你畫了些什麼句子。

①指名學生,讀一讀自己畫出來的句子。

學生讀句子,教師課件出示:

A、他讓爺爺幫他把斧子磨快,然後就動手砍柳樹。

B、現在得把柳樹枝全砍掉。

C、大樹正好架在了河的兩岸上。

D、皮巧根拿定主意在木頭兩邊加上欄杆。

②教師根據學生讀出的句子,概括板書:磨斧子——砍柳樹——樹架在河岸上——砍樹枝——加欄杆。

③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邊讀邊想象在造橋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3)爲什麼後來有了新橋,人們還是尋樣喜歡叫“皮巧根橋?”

①學生讀14—15自然段

②指名彙報(爲了表示對皮巧根的無限感激。)

六、總結全文

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感想?生答:我感受到了皮巧根是一個富有愛心的孩子,他用愛心爲人們架起了一座安全方便的橋,受到人們的愛戴與敬仰,他真了不起,我應該向他學習

七、鞏固練習(做導學案上的鞏固練習)

八、拓展延伸,鼓勵練筆

在生活中,像這樣有愛心的人還有很多,你能以“愛心”爲題,通過一件事來體現人物的良好品質——愛心嗎?(做導學案上拓展延伸)

《皮巧根橋》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寫了皮巧根在爺爺的幫助下,砍倒一棵大柳樹,在一條小河上架起一座木橋,爲過河的人們提供了便利,受到人們的愛戴和敬仰的事情。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淺顯易懂,文章結構簡單,語言樸實,字裏行問蘊含着真誠的“愛心”。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不作講解分析,只是作點撥引導,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閱讀,在充分讀的基礎上進行討論交流,理解感悟,受到教育和啓發:爲人獻出自己的愛心。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性不在於學生接受了多少現成的知識,而在於學生是怎樣地獲取知識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以讀促思、讀中感悟、自主學習、理解語言文字,並領悟到其中所蘊含的道理,這是教學的基本目的。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以幾個問題串起課文,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課文、理解課文、體會課文思想。我們班的學生足夠聰明,幾個問題不但完全沒有難住他們,而且激發了他們閱讀、思考的興趣與積極性。這樣,經過孩子們自己的閱讀與思考,他們真切的感受到了課文中主人公皮巧根的優秀品質,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同時,又掌握了好的有實效的學習方法,真是一舉多得。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四

隨着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着變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以培養學生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的三個維度爲目標的 自主、合作、探究 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臺。但是,從筆者所聽過、看過的教學觀摩課中,也產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對課堂流行語的反思

隨着 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的教學理念的深入,國小語文教學中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學習語文。這些流行語的產生本身意味着國小語文教學對人本的迴歸、對學習自由的拓寬以及對個體的尊重,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熱鬧的背後有許多讓人深思的問題。1. 請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

課堂上,教師言罷,教室裏立刻人聲鼎沸,場面極爲熱鬧。但學生喜歡的方式真的只有大聲朗讀麼?這跟教師的導向有很大關係。在國小階段,教師比較強調高聲朗讀,因爲,這樣易出效果,也便於教師檢查。但是,其他的閱讀方式學生難道就不需要掌握了麼?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就明確提出了要 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退一步說即使學生已經掌握了各種閱讀方式,也不要總強調 用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學生不喜歡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隨心捨棄了。

2. 你學懂了什麼 。

教師話落,學生紛紛舉手回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場面熱烈感人。教師或全盤肯定,或蜻蜓點水式評價,不深究,聽之任之。仔細品評,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是多層次、多角度、多側面的,可謂競相紛呈。然而遺憾的是,教師的種種表現常缺乏針對學生語言表達加以點撥、引導及在情感體驗上體現 撥雲見日 的功力,給人以 神龍見首不見尾 之感。更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提問單純地成了教學的形式,而沒有成爲深入探究的絕佳途徑。下一環節的教學幾乎又是從 零起點 開始,很少去考慮學生已經獲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資源浪費。

3. 你想學哪一段,就先學哪一段

如同在語文課堂中設置了學習超市,教師根據多數學生的選擇進行教學。表面上看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但實際教學中,這種方式對所有的課文都適用麼?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或寫人、或敘事、或狀物、或說理。結構或並列或總分,文體有別,結構各異,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個性,一概以 你想學哪一段就學哪一段 可以嗎?而實際上,我們常常看到的只是教師虛晃一槍, 真主意,假商量 而已。教師總是有辦法趕着學生朝設計好的圈子裏鑽。

國小語文教案的教學反思 篇五

本期的過關課,在上週收官閉幕,幾個星期以來,我們精心準備,認真上課課,互相聽課、評課,有了很大的收穫。

通過上課評課,我認識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和方向。有了如下反思:

一、對課改的認識還不到位。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但是在我的課堂上,只側重了語文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二、對學生的放手不夠。課堂上老師還在牽着學生的鼻子走,不敢大膽放手,老師說的太多,喋喋不休,佔用了學生太多的時間。在課堂上老師要提出學習目標,然後讓學生對照學習目標自主學習,但老師要教給學生方法。

三、小組合作應用不夠。自認爲問題不難不需要合作,但從課堂效果來看,是自己對學生了解還不夠。小組合作後的展示,老師平時引導不夠,看到其他教師能夠應用得得心應手,感到自己應該多加努力。

在課改浪潮中,構建“自主合作,主動探究、樂於合作”的學習方式是每個老師孜孜以求的境界。要使課改一路走好,並取得實效,就要認真研究課標,謹記學科特點,不忘學生的年齡特徵,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斷努力,不斷探索。

國小語文課程教學教案及反思 篇六

原文:

兩千五百年前,野心勃勃的波斯帝國對希臘發動了侵略戰爭。希臘人民奮起反抗,以一萬人對付波斯帝國的十萬大軍,在海邊一個叫馬拉松的小漁村和敵人展開了決戰,結果大獲全勝。

爲了把勝利的喜訊報告給首都雅典翹首以待的同胞,戰士菲利比斯不顧傷痛、飢餓和極度的疲勞,從馬拉松出發,向雅典跑去。他跑啊,跑啊,終於看到了雅典的城門。到達雅典的時候,他已經筋疲力盡了,他用盡最後的力氣,向迎接他的人們高呼:“我們勝利啦!”隨即倒在地上,再也沒有起來。

從此,馬拉松這個距離雅典約40千米的海邊小漁村逐漸被人們知曉。

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雅典舉行。會前,一位法國人提議,把從馬拉松跑到雅典作爲一個比賽項目,用來紀念馬拉松之戰,紀念那位把勝利喜訊帶給人民的英雄。他的建議被大會組委會採納。

1920年,經過重新測量,確定這段距離爲42千米195米。後來,世界各地的馬拉松比賽都採用這個長度。這就是馬拉松支運動項目的來歷。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十一單元“通訊”的一篇主體課文《馬拉松》。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了解馬拉松的意義,即歌頌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正確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體會“馬拉松”這種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精神。

教具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提問導入。

1、談話:“同學們,你知道馬拉松嗎?誰能說說馬拉松是什麼?”

2、“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馬拉松’,好嗎?”

3、板書課題:《馬拉松》(學生齊讀課題兩遍)

二、正確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自由讀這篇課文,做到不加字、不減字、不錯字。

2、請同學接讀這篇課文,其餘同學認真聽,看他們是不是讀正確了。

3、你覺得他們讀得怎麼樣?我們再自己讀一讀,爭取做到讀正確。

4、我們輕聲把這篇課文一起讀一讀,好嗎?

三、理解朗讀課文,體會“馬拉松”這種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精神。

1、同學們,“馬拉松”一開始是什麼?那裏有一段怎樣的故事,想知道嗎?

(1)指名接讀課文1——4自然段。

(2)討論,並指名說說。

(3)說說:菲利比斯是一個怎樣的人?

(4)指導朗讀課文1——4自然段。

(5)齊讀1——4自然段。

2、在小組合作中學習:

(1)自由讀課文第5自然段。

(2)討論:馬拉松作爲一項體育運動,有什麼樣的意義?

(3)指名彙報。

(4)喜歡馬拉松的同學起立讀第5自然段。

3、指名一個小組讀課文第6自然段。

(1)指名說說:馬拉松的長度。

(2)讓學生換算,感受長度。

4、齊讀這篇課文。

5、教師小結:

同學們,“馬拉松”這項體育運動,有着關於傳遞信息的動人故事,有着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精神。

四、拓展閱讀

1、說說:你瞭解到的,在馬拉松比賽中表現突出的運動員的故事。

2、說說:歷其他傳遞信息的故事。

3、書裏還有好多好多關於傳遞信息的故事,同學們趕快去閱讀吧。

3。北師大版國小三年級語文《馬拉松》教學反思

國小語文課教學反思 篇七

上次,我們學校開展了“綠色教育”特色課展示活動。我執教了國小語文《桂花雨》一課。親身經歷此次活動,收穫頗豐,感慨也頗多。

首先,是對“綠色教育”的認識與探索。

“綠色”是什麼?是一種理念,一種追求,更是一種境界!“綠色環境育人,全面持續發展”的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或渠道。

學校開展“綠色教學”活動是將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理念,力求具體地、實在地落實在一個個的預設教案中,一節節的課堂教學上。從而,提升或擴展到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以及人與發展相和諧的高度。基於這點認識,在制定國小語文《桂花雨》課堂教學設計時,我儘量使課堂充滿智慧、充滿和諧、充滿人文氣息……當然,這只是我對追求。

其次,使緊扣“綠色教學”引導學生充分感受本文的美。

《桂花雨》是現代女作家綺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爲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作家對家鄉親人,對美好童年生活的眷念、這是一篇很優美的文章,讀後使人覺得童年生活是那樣純潔美好。對故鄉的懷念是每一位遊子的心靈雞湯,精神慰藉、

在教學的開篇,我幾乎運用了催眠術,利用文本的插圖,根據查閱的很多資料,精心設計了導語:這是一幅定格在作者腦海中的永遠也揮之不去的畫面、儘管時間空間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對童年,對家鄉的懷念,作者卻永遠難以忘懷,此時,學生眼前是大屏幕彩圖,耳邊使老師深情的敘述,他們腦海裏一定是浮想聯翩。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很快地接受文本,感受文本的美。

接着,我提出問題:“我”爲什麼喜歡桂花?學生很快的找到答案,並進入感情朗讀,在教學文本中最精彩,也是最優美的“搖落桂花”的情景時,我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學習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然後找出歐美懷舊經典名曲《昨日重現》作爲背景音樂,範讀課文,同時大屏幕上出現了作者小時候搖落桂花的動畫等等。我想:此時學生一定是全方位地感受美、感受和諧。此刻,作者、編者、學生、教師、音樂、畫面構成了立體的課堂,形成廣闊的想象空間,讓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懷念童年,熱愛家鄉,這濃濃的思鄉情緒就是美!

在突破教學難點,理解母親說:“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我讓學生讀中體會:一讀,體會母親話裏的意思。二讀,思考這裏的桂花爲何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三讀,聯想思鄉的古詩。我當時認爲母親對故鄉的熱愛與懷念,學生還是能體會到的,但評課的專家認爲此環節還未到位,可能是缺少了點睛之筆吧。古人說:書到用時方恨少。我說:“課到上過才知憾!”又是汗顏的“汗”。

在教學最後的教學遷移上,我利用一組:春遊、運動會、旅遊等照片,激發學生說一說童年生活的趣事。評課時,專家認爲此環節額落腳點是思鄉,並非童年趣事。而我對專家的看法持有異議。十來歲的學生,身在家鄉,如何思鄉?沒有生活積澱!童年趣事就是熱愛家鄉的最好體現!也是美的迴歸。

最後,是“綠色教育”與日常課的衝突。

我對“綠色教育”的認識還很膚淺。課堂上存在着許多問題,儘管在努力實踐中。平時,日常的語文課很耗費課時;一篇閱讀課文要二、三課時;一篇非閱讀類課文,要四、五課時。不知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不知如何提高本人課堂教學藝術水平。

學無止境。教學也是如此、。渴望專家、領導引領導航,讓我們共同建構語文“綠色”課堂新境界吧!

國小語文教案的教學反思 篇八

《嚮往綠色》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感受綠色的韻味,體會作者對綠色的迷戀和喜愛之情並體會作者對綠色的描寫方法。課上完了,我結合學校提出的“立足實效,”課堂的精神,反思自己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課文是怎樣具體介紹綠色的美妙的?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綠色的哪些“妙處”引起了作者的喜愛?站在自己的角度,你心中對綠色是怎樣的感受?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感受綠色的韻味,體會作者對綠色的迷戀和喜愛之情。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些什麼?每段文字分別寫了什麼”,“課文是怎樣具體介紹綠色的美妙的”,“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綠色的哪些“妙處”引起了作者的喜愛”,“站在自己的角度,你心中對綠色是怎樣的感受”,“讀了課文,你也更喜歡綠色了吧?爲什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作者對綠色的迷戀和喜愛之情。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感悟綠色的美妙,從作者對綠色的迷戀和喜愛之情感受綠色的韻味,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作者對綠色的迷戀和喜愛之情,緊接着爲什麼作者如此迷戀綠色呢,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作者喜歡綠色的原因,感受綠色的韻味。在此基礎上,說說爲什麼作者如此迷戀綠色,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視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

選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用一個詞概括大、小環境的特點等設計,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進行理解概括,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體現了語文的工具行。

五、課堂教學不足之處

1、語文教學中應在師生平等對話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2、本次教學教學預設還沒有完全達到,還應該充分體現學生、教師的互動,靈活運用教學平臺,缺少課堂生成。

3、學生還沒有切實參與到評價當中,教師的評價也是以知識評價與操作技能評價爲主,對情感與價值的`評價還體現不夠,評價內容只是以結果性評價爲主,而對過程和方法評價少。

4、語文教學味不濃,情感、價值觀的目標達成不夠,學生的朗讀缺少個人體驗。對文中的重點佳句指導不夠。

六、新的教學設計

要以學生爲中心,提供多種媒體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象這樣的寫景文章最後能有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感受綠色的韻味。初讀課文,緊抓綠色的美妙。突出綠和人的和諧統一,提供相關的學習提示。利用網絡論壇,提出自己所感興趣及所要了解的問題,與同學進行合作交流。在學習彙報中後完成相關的習題。

教學設計與反思國小語文 篇九

識字一

反思與對策

現象一:

在識記生字這一環節上,大部分學生只是運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識記生字,方式單一,學生興趣不是太高。

分析教師沒有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調動學生認字的積極性,同時對創造性地運用教材還需努力。

對策:應重視識字教學的生活化和情景化。教師平時多注重教給學生多種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在情景中識字。

現象二:做“小詩人”這一環節,提出問題後馬上讓學生合作學習,有點流於形式。

分析對合作學習理解不夠深透,忽視了部分學生沒能進行充分的個體學習與自我感悟。

對策合作學習要落到實處,在合作之前要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問題,每個學生有了初步想法後再進行探究、交流,共同解決問題。

這樣做給不愛動腦筋思考或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提供了進步的機會。

識字二

教學反思:

我是根據兒童詩特點,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讀書、自主識字,展開豐富的想象,培養孩子的想象能力。重視朗讀訓練,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通過多種形式如讀書、評價、說話、討論,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識字三

教學建議

1、指導學生朗讀時讀出節奏,並注意韻律。拍手歌節奏感很強,指導學生朗讀時,一方面要根據標點停頓,另一方面,根據句子所表達的意思。本課形式上是兒歌,每兩行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末尾押韻,指導朗讀時,要提醒學生注意體會課文押韻和靈活換韻的特點。

2、引導學生調動已有知識經驗,鞏固識字成果。,還可以通過組詞、造句等方式鞏固識字。如:拍,拍手,同學們喜歡玩拍手遊戲。

3、進行寫字指導時,教師要板書示範,提醒學生注意筆畫、筆順。

教學設計與反思國小語文 篇十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後記

第一課

《一去二三裏》是一首饒有趣味的童謠,它向我們呈現了一幅美麗的山村風景,巧妙地把一到十的數字鑲嵌其中。在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孩子們觀察課本插圖,說說插圖裏都畫了些什麼,然後引出課題《一去二三裏》,接着請他們讀一讀童謠,用鉛筆圈出本課的生字。因爲一到十這十個數字大部分孩子都已經認識了,因此教起來沒有耗費太多的時間,比較順利。而就童謠本身來說,我發現很多孩子都已經能背誦,但存在朗讀拖沓的現象。針對這一問題,我及時進行了糾正,不過效果不是很好。看來,這是一項需要時間慢慢來的工作。就整篇課文來說,我認爲難點在於字的書寫。孩子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書寫是從這節課開始的。在認識了田字格之後,我指導孩子們觀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是怎麼樣的,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並告訴他們字不要寫得“頂天立地”。我發現大部分孩子對寫字還是很有興趣的,一筆一劃寫得可認真的。有的孩子認爲自己字寫得不夠好,就一直擦,直到寫得自己滿意了爲止。對這樣的孩子,我及時進行了表揚,同時告訴他們一筆一劃看清楚,找準位置再寫,這樣就不會不停地返工了,《一去二三裏》這節識字課就這樣上完了。從整體來所,條理比較明晰,結構也相對較爲完整,但是我也發現了自己存在的很多不足,的不足就是教學過程中情景的引入做得還是不到位,比如在介紹課文時,可以講一個小故事,讓孩子們把注意力轉移到課文中,而不是單純地爲識字而識字。“繪聲繪色”地上好一堂課,是我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第二課

《口耳目》學生在上語文課的時候,如果老師說我們來用數學知識學語文,或者是說來畫畫、唱首歌等,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就會被吸引過來,表現出很大的興趣。課程和課程之間,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而語文這門課程又是和生活緊密聯繫的,有很多內容都是可以和別的課程相聯繫。比如在認識一到十的數字時,在鞏固的時候我就做一個數學小遊戲,讓學生加一加、減一減,把得數找出來,這樣,學生的興趣就比開火車或者指名讀好濃多了。

第三課

《在家裏》作爲第一堂課跨越式課例展示,課前我作好充分準備。我認真備課,根據本課教學要求和教材特點,我是這樣安排這堂課的:一、創設情景,學生介紹自己的畫。二、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看圖說話。三、學習本課生詞,按:圖——拼音——漢字的順序出示。選詞說話;認識三個偏旁扌、氵、糹,四、讓學生進入跨越式平臺。從實施教學的方案來看,教學思路清晰,課堂氣氛較活躍,基本完成教學目標。

第四課

《操場上》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多種生動活潑的方式復現生字,開火車、比賽、玩拼字遊戲、貼圖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這些活動中又調動了學生的眼、耳、口、腦多種感官參加活動,學生始終處於興奮之中,學習熱情高漲,在愉快的玩中不知不覺認識了這些字。注意力難以保持是一年級的年齡特點。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玩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學中要創設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識字,體驗識字的樂趣。這樣教識字,學生學得輕鬆,愉快,不是把識字當作任務,而是一種樂趣,一種享受。教師的建構主義思想、人本教育理念蘊含其中,體現了個性化教學的本質特徵。

第五課

《畫》是一篇經過裝裱的山水畫和一首五言謎語詩。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教學時,我緊扣畫中的內容,讓學生看圖,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當學生對圖中內容熟悉後,我說“山”,讓學生找到相應的詩句,畫出來,讀一讀,並圈出“山”;我說“水”,讓學生找相關的詩句,當學生找到“近聽水無聲”,讓學生說說爲什麼水會沒有聲音呢?從而不斷的讓學生揭出謎底。在說到意思相反的詞時,也許是學生對詩句不夠熟悉,我發現學生中能找到3對反義詞的同學不多,師生一起探討後,我引導學生找一找生活中意思相反的詞,學生的積極性倒是蠻高,說出了好與壞,高與矮,胖與瘦、美與醜等相對的詞語,課堂中出現了一個小高潮。

第六課

《四季》1、教師的欣賞與鼓勵,可以生成學生學習的動力,從而樹立了他們的自信心。2、正因爲有了前面語言的積累,情感的體驗,纔有了這些精彩的創新和運用!3、這裏創設了一個讓學生當小詩人來作詩的情境,這樣不但讓學生產主了新奇感,而且運用了所學語言。

第七課

《小小竹排畫中游》是一首詩歌,它主要通過對江南水鄉的優美景色的介紹,讓學生體會到江南的美麗,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這一課時,我主要以學生爲主體,依據學生的需求和興趣愛好,儘可能給學生直觀的形象感受,把學生帶入江南美麗的風光中,感受江南的美好,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語言。在學習“竹排、樹木密、禾苗、江南、魚米鄉”等詞語時,我讓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圖片、聯繫上下文等方式來幫助理解詞語。在教學中我重視朗讀,讀中感悟。其實一年級的孩子剛剛接觸課文,別看這麼短的兒歌,有些孩子要讀上好幾遍才能讀通順。在學生理解了字詞、理解了課文後,我讓學生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採取自讀、自背,小組內讀、背,等多種方式,有很多同學學完課文就會背了,而且很輕鬆,效果非常好。

第八課

《哪座房子最漂亮》本課認識一個偏旁“草字頭”,學會7個生字和會認9個字。在7個生字中,要重點指導讀準“青、前、香”的字音。9個認讀字要讀準“座、哪、房、最、亮、窗”的音,在記字形方面,可以利用熟字,筆畫筆順記字形。1、用比較的方法,觀察圖畫,讓學生說說哪座房子最漂亮?再讓學生指指哪是國小堂。2、讓學生觀看過去農村破舊房屋、矮窄門、小低窗、房前房後樹少草多的錄相。讓學生在比較中明白國小堂爲什麼最漂亮。

第九課

《爺爺和小樹》這一課在教學時,我主要採用了動畫現情境,語言煽情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我自己比較滿意:那就是在讓孩子們看動畫的時候,我問:這西北風怎樣啊?他會對小樹說些什麼呢?你覺得小樹怎麼樣啊?(很可憐),小樹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呢?你看着一切,你想爲小樹做些什麼呢?當孩子心地裏那柔柔的溫情被形象的畫面,老師的語言撩撥起來的時候,我不失時機地說:別急,有位老爺爺看在眼裏,疼在心裏,他來保護小樹了。他是怎麼做的?這樣學生興致勃勃地學習課文,朗讀起課文來。後來,又讓學生想象說說,小樹穿上了暖和的衣裳又會怎麼說?有了前面的鋪墊,在學習第三自然段的時候,思維格外活躍,語言生動,想象合理又充滿着親情,讓人感動。這是一堂情與理交融的課。孩子們在讀課文的過程中得到了情感的薰陶和人性的教育。文以載道莫過於如此。

第十課

《靜夜思》在教學《靜夜思》這首古詩時,我首先讓學生藉助拼音把古詩讀準,由於大部分學生在幼兒園已經熟背了這首古詩,因此在別的同學朗讀時,一部分同學根本不認真看書中的每一個字。當我把書中要求會認的字找出來時,一部分同學卻不會讀。

這就使我想到了一個問題;在幼兒園先學這些知識,是弊還是利。於是我把這首詩抄到了黑板上,強迫他們在聽別人讀古詩時,認真看古詩中的字。經過長的培養,我想:他們一定會養成好的聽課習慣。

第十一課

《小小的船》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激發學生認識情感、激活學生認字思維,從而讓學生找到識記的方法和樂趣,在樂趣中識記、主動識記。首先,讓故事激發興趣。我在開課時,設計了謎語激趣引入。在開課環節,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開課時迅速進入學習狀態。這樣一下就抓住了學生的心,調動了他們的興趣。

第二,注重識字教學。學生一開始就對課堂產生了濃厚興趣,抓住這個機會,我們利用設計好了的各種認讀識字的形式將知識點更好的傳授給學生。首先要學生對本課的認讀生字有個初步的認識。例如通過自由朗讀、點名朗讀、齊讀課文等形成學生對生字的音和形有整體的感知。學習生字,我不是一味地讓學生用各種方法記字形,而是預設了幾個教學點,“坐”字用猜字謎、反義詞(坐對立)來幫助學生釋義,學習“彎”字,我演示了偏旁“弓”的變化過程,幫助學生記形。鞏固生字環節,我用了遊戲“摘星星”,學生興趣濃厚,效果非常明顯。

第三,練習想象說話。在本課教學中,我還不失機會地積極開擴學生的想象空間。我設計的“彎彎的月亮像什麼”、“彎彎的事物有那些”、“藍藍的天空像什麼”、“閃閃的星星像什麼”等問題,並讓學生想象“你坐到月亮上,會看見什麼?”讓孩子積極投入了想象和思考,並鼓勵他們踊躍的表達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學生對課文內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十二課

《陽光》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怎樣讓學生感受陽光的美好與寶貴呢我設計的是在識字的基礎上,讓學生運用想象,比較,做動作等方式,去朗讀課文,在讀中感悟,理解,體會陽光的真正美好與寶貴。教學中緊緊圍繞陽光給大地及人們帶來的美麗與歡樂,來表現陽光的寶貴,學生理解起來淺顯易懂。又通過蒐集的課前資料,去了解陽光的一些課外知識,即幫助理解了課文,又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

這節課下來,整體來說效果還好,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在識字部分有些拖拉,以至指導寫字過程中時間有些緊張,在理解重點詞時,引導得不夠到位,以至學生沒法領會,回答不到點子上,最後忍不住自己講出來了,以後,我會吸取經驗,多請教老教師,討教些好的經驗方法,讓自己的教學能夠更上一層樓。

第十三棵

《影子》1、在教學中,我注意了從生活現象入手,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

進行教學,不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資源,在課堂中營造了濃厚的生活氛圍,而且把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緊密結合起來,調動了學習熱情,又活躍了課堂氣氛。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小組合作學習”培養了學生之間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通過小組的學習交流,學生解決了問題,獲得了知識,體驗了成功。

3、自主質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質疑,更有效地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培養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思維能力。它不僅讓孩子由被動學習轉爲主動學習,而且激發起學生求異思維的火花,激活了課堂教學氛圍。

第十四課

《比尾巴》開始上課,我用猜謎語的形式引出六個小動物,讓孩子們當裁判來評評動物們的尾巴,同時也讓接近生活實際的活動走進他們的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孩子們躍躍欲試,很快能猜出來,這樣的情境很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我也是從學生的興趣入手,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展開教學,讓學生說說你有什麼方法學好這些生字,同桌之間互相交流,鼓勵他們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這樣從會讀到會認,由簡到難地進行學習。比如抓住識字規律,把幾個相似的生字“巴、把、公、鬆”放在一起,讓學生髮現識字規律,滲透識字方法。

兒歌的內容其實很簡單,基礎好的學生在課前就會背了,爲此,在朗讀指導中,我重點指導學生讀好問句,同時注意穿插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如:“開火車”讀、男女生對讀、師生合作讀、邊讀邊表演等,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提高語文課堂的實效性。

本節課存在的問題,我覺得主要有兩點:一是在指導朗讀時,有些亂,層次性不夠強,沒有落到實處。二是課後拓展部分,從課堂實效性來說,花的時間較長,意義不大,我經過反思覺得安排背誦會更有效。

第十五課

《比一比》識字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是閱讀的基礎,是寫作的基礎。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體會到低年級的識字、韻文教學也是首先研究教材,把握重難點。然後圍繞識字的重點確定教法、學法。在“比中學,學中比”,體現了本課的特點,又符合低年級兒童的特點。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課堂應是情趣和夢幻的棲息地,這學期我自己也感覺課堂上嚴肅有餘而活潑不足,忽視了兒童的情感需要。課後,我強烈地感覺讓課堂充滿情趣,不僅是低年級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語文教學、識字教學本身內在的要求。語文生來就是爲着放飛兒童的夢想而存在的,每一個漢字都可以激發孩子無窮的想象,一個個漢字連綴起來那就是一片放飛的天空

第十六課

《自選商場》在教學《自選商場》一課時,我對學生進行了如何說完整話的滲透與指導。而且效果不錯,表面看沒有什麼缺憾。但是當課後學校領導進行監控時我才發現,自己在課上只注意了對學生順向思維的訓練。因此,當問到什麼是日用品時,學生就不會順着這樣的問題說完整話了。可見缺少逆向思維的訓練。導致學生只會按照教師的訓練直來直去地說話。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是可塑性比較

大,教師向什麼方向引導,學生就會向什麼方向發展。因此,教師要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成爲拓寬學生思路的指引者,另外,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語言完整性,善於聽學生說話,時刻引導學生說完整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得到訓練,確實達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第十七課

《菜園裏》這篇課文有十幾個要求認的生字,我想方設法讓所學生字和學生多見面,先是讓孩子看蔬菜圖片(圖片上有蔬菜名稱和拼音)說說你認識的蔬菜寶寶名稱,再讓會認的小朋友帶大家認讀,這是第一次和生字寶寶見面。再是讓同桌藉助拼音讀蔬菜名稱,再開火車認讀蔬菜寶寶名稱。認讀後去了拼音再認,再從這些蔬菜名稱中出示生字,讓孩子互相交流記憶方法。然後是學生齊讀,集體交流識字方法,孩子用加一加減一減,記筆畫等辦法來說自己的認字法。接着請同學們指名認讀不帶拼音的生字。這樣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學生在多次與生字詞見面後,很自然地記住了,教學效果較好。如此生字教學體現層次性,遵從一年級學生識字的特點,“認得快,忘得快。”這麼有層次有梯隊,通過反覆訓練,紮實識字,採用多種形式,調動學生自主識字意識學生對生字的認記一定能得到鞏固。

第十八課

《日月明》這一課將多個會意字,串編成了一篇小韻文,這麼多個會意字,學生們會理解並記憶嗎?

我帶着自己畫的簡筆畫走進課堂,學生一下子被吸引過來了,他們有的說:“‘日’很亮,‘月’也很亮,那‘明’就更亮了。”在學習“鮮”的時候,學生說:“‘魚’肉很好吃,‘羊’肉也很好吃,‘魚、羊’在一起就更好吃了。”“滅”字學生會說:“‘火’上蓋牀被子就滅火了。”

我想,作爲一名教師要面對新課程的挑戰,我們要學會向書本學習,學習理論,開闊視野,尋找解決辦法後,再回到課堂。因而,我也感到自己的知識儲備太少了,我還應該加強學習,多讀書、多積累,以滿足教學需要。

第十九課

《我多想去看看》一,本課注意了讓學生讀課文後,讓學生提出問題,通過引導,有些學生能較好的提出問題。例如,他們想去哪裏看??看什麼?天山什麼意思。這樣從學生問題出發,避免了課堂煩瑣的分析,讓學生感到枯燥,而注意力分散。這樣從學生的問題出發吸引了學生,也可以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二,由於本課的特點,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別容易激發學生的說的願望,所以,在教學中安排了說話練習。讓學生模仿課文中的句式進行練習,學生說得不錯,有的孩子說,他要去天上看看那裏的月亮,有的說也要去北京看看,有的說要去太空很好的發揮了他們的想象。這樣的訓練也是幫助學生逐漸從口語表達向書面語轉化的一個好途徑,這種模仿說使他們很快掌握、瞭解一些意思該如何表達。

有了好的課文,一些訓練,一些感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