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七年級地理教案【多篇】

七年級地理教案【多篇】

七年級地理教案優秀 篇一

一、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世紀精神爲指針,以學校工作計劃爲指導,加強課堂教學,儘快適應網絡環境下和計算機輔助下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繫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二、基本情況:

通過複習七年級上一學期內容的學習,學生對地理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具備了初步的讀圖、分析、判斷的能力,對世界概況有了一定的瞭解。但也有一少部分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不夠重視,知識還沒有形成系統,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我將本着認真,嚴謹的教學態度開展本期教學工作,在新的學期裏希望揚長避短,深入學生,力爭取得更有效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目標:教完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識,讓學生具備必要的基本技能,對我們所處的世界有一個明晰的瞭解,對世界一些重要的國家和地區有着較爲詳盡的知識掌握。

四、本期教材重點、難點: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徵和氣候特徵;

2、幾個大國的人文特徵;

3、會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五、教學措施:

1、強化學生的基本技能,學會讀圖、填圖、從客觀上了解地理單元的知識。充分利用地圖冊來實現教學目標和要求。

2、進行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數據的強化記憶,對地理知識進行必要的儲備。同時,在本學期的教學過程中穿插回憶上學期的世界地理基本知識,讓學生對世界地理能有一個系統的瞭解和掌握,也爲他們今後地理知識的學習打好基礎。

3、強化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多種教學形式,適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4、培養學生關注自然,關心社會,關心時事的自覺性。關注熱點問題生活問題,進行專題複習和綜合複習。

六、教學課時與進程:

1、二月份複習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七、我們臨近的國家和地區

2、三月份複習第八章、東半球的其它國家和地區九、西半球的國家十、極地地區

3、四、五月份綜合複習市的綜合訓練題

6、六月份進行考前訓練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案 篇二

南亞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南亞的地理位置和範圍,,能在圖上填出南亞的國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亞三大地形區的分佈,並能在圖上填繪出南亞主要的山脈、平原、高原、河流。

3、通過讀圖分析印度河恆河的發源地、流向、流經國家、注入地等特徵。

教學重點:

1、掌握南亞三大地形區的分佈,並能在圖上填繪出南亞主要的山脈、平原、高原、河流。

2、通過讀圖分析印度河恆河的發源地、流向、流經國家、注入地等特徵。

教學難點:

1、掌握南亞三大地形區的分佈,並能在圖上填繪出南亞主要的山脈、平原、高原、河流。

2、通過讀圖分析印度河恆河的發源地、流向、流經國家、注入地等特徵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二、學生自讀課文、瞭解課文重點和疑點

三、師生探究、共同理解課文

㈠、位置與國家

1、讓學生通過讀圖找出南亞地理位置:

位於亞洲的南部,西臨阿拉伯海、東臨孟加拉灣,南被印度洋包圍。

北迴歸線穿過中部。

2、主要國家、城市:

印度——新德里 巴基斯坦——伊斯蘭堡

孟加拉國——達卡 尼泊爾——加德滿都

錫金——甘托克 不丹——廷布

斯里蘭卡——科倫坡 馬爾代夫——馬累

3、學生閱讀課文“南亞次大陸’

㈡、三大地形區

1、地形特徵

通過分析地形圖,着重強調主要地形區及分佈特點:

⑴、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

⑵、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

⑶、南部是德干高原

2、在地圖中找出南亞兩條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恆河

通過閱讀南亞地形圖,並對照南亞地形圖分析河流的流向、發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經國家。

印度河:發源地:喜馬拉雅山北麓;流經的國家:中國,印度,巴基斯坦;注入的海洋:阿拉伯海。

恆河:發源地:喜馬拉雅山南麓;流經的國家:印度,孟加拉國;注入的海洋:孟加拉灣。

四、總結課文、完成作業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南亞的地理位置和範圍,,能在圖上填出南亞的國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亞三大地形區的分佈,並能在圖上填繪出南亞主要的山脈、平原、高原、河流。

3、通過讀圖分析印度河恆河的發源地、流向、流經國家、注入地等特徵。

教學重點:

1、掌握南亞三大地形區的分佈,並能在圖上填繪出南亞主要的山脈、平原、高原、河流。

2、通過讀圖分析印度河恆河的發源地、流向、流經國家、注入地等特徵。

教學難點:

1、掌握南亞三大地形區的分佈,並能在圖上填繪出南亞主要的山脈、平原、高原、河流。

2、通過讀圖分析印度河恆河的發源地、流向、流經國家、注入地等特徵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二、學生自讀課文、瞭解課文重點和疑點

三、師生探究、共同理解課文

㈠、一年分三季

1、氣候特徵

指導學生從緯度位置入手,探討南亞地區的氣候類型。

以熱帶季風氣候爲主 西北部有少量熱帶沙漠氣候,南部有少量熱帶草原氣候。

2、一年分三季

溼季——雨季6——10月份 西南季風

乾季——涼季11月——次年2月 東北季風

熱季3——5月份

3、簡單介紹南亞的農作物及分佈,介紹農作物與自然環境的聯繫

水稻——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西部和印度半島西部沿海地區

小麥——西北部乾旱少雨地帶

黃麻——恆河下游地區

棉花——德干高原西部

4、指導學生完成課文44頁的活動題

活動題①以熱帶氣候爲主,熱帶季風氣候分佈面積廣大。

活動題②該地北、西、東三面山地環繞,南部向印度洋敞開,有利西南季風的進入;溼潤的西南季風受地形擡升,降下大量的地形雨。

活動題③總體上看,孟買和安拉阿巴德均爲熱帶季風氣候,但由於距海遠近不同,氣候特徵存在明顯差異,孟買比安拉阿巴德降水量多,且更集中;安拉阿巴德比孟買的氣溫年較差大。

㈡、宗教與社會

1、南亞是世界古文明發源地,是佛教、印度教的發源地

佛教——斯里蘭卡、錫金、不丹

印度教——印度、尼泊爾

伊斯蘭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馬爾代夫

2、學生閱讀課文中“泰姬陵”

㈢、人口與經濟

1、南亞是世界人口分佈密集的地區之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人口超過一億

2、南亞8國都是發展中國家,其中印度最發達 , 電腦軟件佔據重要地位

四、總結課文、完成作業

七年級地理教案優秀 篇三

【降水和降水的分佈】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節選自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是氣候部分的基礎知識,內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測定、等降水量線圖、降水柱狀圖、降水的時空分佈規律等。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國中地理學習中,不僅容量大,而且難點多,氣溫的變化影響了降水的分佈,降水的多少又影響了世界各地的氣候變化,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也是今後學習分區地理的基礎。

2、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課程標準,並結合學情等教學實際,本節的教學目標確立如下:

1)知識目標:

1、能舉例說出降水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係。

2、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佈圖,說出世界降水分佈的差異。

3、使用降水資料,繪製降水柱狀圖,並讀圖說明降水變化的規律。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繪圖、析圖能力,判斷能力及主動探究能力。

2、通過授課使學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和關係。

3、通過活動設計,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學會閱讀和繪製水柱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自信心,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克服困難的意志,提高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3、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並結合學情等教學實際,本節確立如下:

教學重點:1、世界降水的分佈。

2、降水的季節變化。

教學難點:降水的形成和季節變化。

二、說教法

教無定法,但必須得法。教學方法的選擇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正確的教學方法能爲學生營造輕鬆快樂的學習氛圍,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本課將採用“學生觀察、自主探究爲主,教師啓發、指導爲輔,問題爲情境,活動爲主線”的教學方法。爲了能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本課將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1、小組交流討論法: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應該是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使學生學會探究、學會思考是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本課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活動,給予學生通過觀察、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鍛鍊機會,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感悟、歸納,提升思維能力。

2、談話法:談話法有助於拉近師生的距離,便於師生交流和溝通。本課將藉助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通過談話法啓發學生觀察、思考,可以達到交流互動的效果。

3、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課件直觀展示所學知識,有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同時有助於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識。

三、說學情與學法

1、說學情

我校是一所初級中學,地處農村,基本爲農民子女,家庭經濟較一般,家裏幾乎沒有電腦,學校的圖書室藏書量有限,所在地沒有圖書館。

學生對本節知識具有既熟悉又新鮮的感覺,求知慾強,好奇心大,學習積極性高。七年級學生在剛接觸到本節內容時會覺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過程,但在降水季節變化和降水的分佈上,認知水平短缺,加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不足,地理的學習方法,習慣沒有完全養成,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2、說學法

教學的主要矛盾是學。教是爲了不教,學是爲了不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教學的重點。本課將從以下幾方面滲透學法:

1)學會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通過圖片和資料,整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並能分析、得出結論。

2)學會合作與交流:通過小組討論活動,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意識,學會合作學習。

3)學會探究:在合作與交流中學會探究,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使學生通過觀察、讀圖分析、思考、討論、探究、歸納得出結論,並將知識落實在地圖上,培養觀察能力、讀圖分析能力、用圖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造氣氛,導新課)

用電腦動畫音視頻材料演示降水全過程。其中用電 影製作了水滴、冰晶在空中動態的運動過程,說明雨、雪、冰雹的形成,用圖片展示降落的雨、雪、冰雹,形象地展示降水的三種主要形式,使學生直觀獲取,得出降水的定義。

(學習新課)

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測定

1、降水的定義

什麼是降水?

(在一定條件下,大氣中的水汽凝結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總稱降水。)

(過渡)降水落到地面,我們又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2、降水量的測定

降水測量工具:雨量器(單位:毫米)

教師展示降水量測定的工具——雨量器,依次介紹:雨量筒、雨量杯,講解測量方法,一般每天8時、20時各觀測一次。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別是這個地方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

3、降水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教師通過圖片展示並讓學生分組討論降水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討論結果由學生進行小組互評,教師點評。

(過渡)一個地方一年內各月降水量是有差別的,並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季節變化。下面我們就降水的季節變化,做進一步學習、分析。

二、降水的季節變化

1、問題情境:

北京各個季節的降水有何特點?相比較,哪個季節多,哪個季節少?

如何準確描述一個地區降水的季節變化?

2、看降水柱狀圖,分析、回答問題

1)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較多?(10、11月);

2)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較少?(6、7、8月);

3)說明該地降水的季節變化?

小結:該地降水冬季降水多,夏、秋季降水少;

3、降水柱狀圖的繪製

學生利用所提供資料動手繪製降水柱狀圖,教師根據學生繪製情況選取部分作品展示並做評價,總結降水柱狀圖繪製的基本過程。

三、降水的分佈

1、等降水量線

讓學生討論比較等溫線和等高線的定義,說明“等降水量線”的定義。

定義:在地圖上,將同一時間內降水量相同的各點連成的線。

然後出示“降水的分佈”。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佈規律

讓學生對照課本56頁活動1~5的五個問題,觀察大屏幕。

畫面1:點擊赤道附近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的地區,使之閃爍,讓學生讀出降水量。點擊兩極地區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的地區,使之閃爍,請學生讀出降水量。由學生歸納出世界降水的分佈規律一:赤道附近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畫面2:點擊迴歸線,使迴歸線兩側閃爍,由學生歸納出世界降水的分佈規律二:南北迴歸線兩側,大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降水多。

畫面3:在底圖上顯示南北緯30•、60•並閃爍,讓學生說出中緯度的緯度範圍,然後對中緯度內陸和沿海地區降水量分別閃爍,讓學生讀出降水量,總結得出規律三: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距海遠,降水也少。

畫面4:在《世界年降水量圖》中分別顯示出赤道、南北迴歸線、中緯度地區、兩極附近地區,由學生總結得出世界降水的分佈規律。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3、南北迴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西岸降水較少。

4、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5、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即世界“雨極”,位於乞拉朋齊(印度,迎風坡,屬於地形雨)。降水最少的地區,即世界“幹極”,位於南美洲的阿塔卡馬沙漠,年降水量小於0.1毫米。

這時要給同學們說明一個地方降水量的多少的因素與氣溫一樣,受緯度位置的影響,還受地形的影響。

畫面5:降水與地形

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降水與降水分佈,明確瞭解了降水與生活的關係,降水的測量。通過閱讀了解了不同地區降水的季節變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佈圖,能看明顯的規律,並學會了繪製降水量柱狀圖。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中把學會的知道運用到實際當中去。

鞏固練習

1、下列地區中,屬於冬季多雨地區的是()

A.迴歸線附近大陸西岸的非洲北部B.30度~40度大陸東岸地區

C.地中海沿岸D.溫帶大陸的內陸地區

2、赤道附近的全年的降水量一般在()

A.1000毫米左右B.2000毫米左右C.500毫米左在D.3000毫米左右

3、關於降水的時空分佈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地形雨都出現在山地的南坡B.沿海地區降水一定豐富

C.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區D.赤道地區高溫多雨

4、下列地區中,屬於全年少雨區的是()

①迴歸線附近大陸西岸的非洲北部②溫帶大陸的內陸地區③30度~40度大陸東岸④兩極地區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五、說板書設計

降水和降水的分佈

一、降水的概念

二、降水的測量

三、降水的季節變化(降水柱狀圖)

四、世界降水量的分佈(等降水線──世界年降水量分佈圖)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3、南北迴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西岸降水較少。

4、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六、說反思:

通過本課的教學活動使我深深體會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具有重要地位,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確實以學生爲主體讓他們去發現、去探索、去交流、去發表自己的見解。這就是新課程理念的精髓。本課我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交流,賦予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當然在討論交流活動中也出現少部分同學不能全身心地投入。這是我在今後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必須爲之努力的地方。

以上就是關於七年級年級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佈說課稿的全部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地理教學設計範文大全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主要的地形類型,能夠說出主要地形類型的特點。

2、瞭解外力作用對地形影響,並能根據當地情況說出1—2種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特點。

二、教學重點:

地形類型、外力作用對地形影響。

難點:主要地形類型特點、外力作用對地形影響。

三、教具:

沙盤、水、小風扇。

四、教學方法:

討論法

五、教學過程

引入:我們的家園地球表面70%是海洋,30%是陸地而這陸地並不是平坦的,而是由各種形形色色的地形構成的。對於這些地形我們的地理學家給它們取了相應的名字。它們各叫什麼、有什麼特點呢?

讀圖4—48———4—51思考並分組討論:地形主要有那些類型?各有什麼特點?

代表發言:(地形:丘陵、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根據P154表格要求完成表格

地形類型海拔相對高度

丘陵有高有底小

平原地面寬廣地表起伏小小

山地較高有明顯起伏大

高原極高頂面較大起伏小大

提問:我們的家鄉有那些地形類型?這些類型對我們家鄉經濟有什麼作用?

分組討論:

代表發言:

教師小結:我們的家鄉確實有許多礦,開採這些礦對我們生活水平提高有好處,但是我們以前的家鄉是山清水秀、魚羊成羣。你們的父輩不合理的開發以使我們的家鄉上無一片淨空、下無一片淨土水中無魚,自然界已經開始給我們懲罰了。合理開發資源還我清山綠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過渡:通過前面我們大家的討論知道了地形主要有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等,那麼它們是怎樣形成的呢?

學生回答:(山脈是由板塊碰撞形成的等。)

教師再問:那麼我們家鄉的山上的溝谷是怎樣形成的呢?

學生討論:

教師演示小實驗:

①用水從沙盤中“山”的頂部衝下。

②用小風扇吹沙盤中的“山”。

教師講解:降水沖刷、風蝕這都是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在不同地區由於外力作用的千差萬別形成了許多特殊的地形。

對照圖4—60至4—65看書P157內容。

學生討論:引起地表形態變化的外力因素及我們家鄉地形變化的主要外力因素。

教師小結:地球的巨大內力是地形的塑造者,而外力則是地形的雕刻師,雕刻出千奇百態的特殊地形。外力的作用對地形的影響是緩慢而持久的。

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態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那麼誰發揮較大的作用呢?(有時是內力、有時是外力。)

課堂總結:

佈置作業:P158、2

板書設計: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圖

一、地形的類型

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二、地形的變化

1、地球內力的作用。流水沖刷

2、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風蝕

冰川移動等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圖第2課時

上方鎮國中:徐建平

一、教學目標:

1、能根據等高線的特點讀簡單的等高線地形圖,能舉例說明等高線地形圖在生活和生產中的用途。

2、知道繪製等高線的地形圖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判讀簡單等高線地形圖。

難點:繪製等高線的地形圖的方法。

三、教具:老齡土做的山模型(溼土做好晾放一天)、小刀、明膠片做的山模型、等高線地形圖等。

四、教學方法:實驗討論法

五、教學過程

引入:通過前面我們討論我們得出地形有丘陵、平原、山地、高原、盆地等。那麼我們可用什麼方法把它們表示到地圖上呢?

讀圖4—52,討論關於珠穆朗瑪峯的知識。可用什麼方法把山峯表示在地圖上?是否看到過表示地形的地圖。

學生討論:

代表發言:(等高線地形圖。)

提問:等高線地形圖是什麼呢?

分組實驗:(要求把老齡土做的山峯,用刻度尺量出高度,按1釐米高度差用小刀刻畫出等高線,做好後把山峯放在白紙上。)

教師巡迴指導

學生討論:(P155、1、2、3問題,重點是2、3兩問題。)

學生代表發言:(把等高線繪製到白紙上學生方法有多種)

教師選其一種進行示範:

步驟:①用硬棒從“老齡土做的山模型”山頂直插入到底。②用小刀按等高線依次橫切“山”但不能切斷其中硬棒。③把切好的“土串”正放在白紙上,用筆沿山腳輪廓在紙上描出最下面的等高線。④把第一條到第二條等高線之間的`“土塊”從“土串”上卸下,再用筆沿第二條等高線在紙上描出輪廓等高線,依次在白紙上描出相應的等高線。

學生分組實驗:(要求學生儘可能按自己的方法做。)

教師巡迴指導

學生展示:

教師小結且提問:等高線繪製在白紙上形狀是怎樣的?(閉合的曲線)

教師講解:對於真正的等高線地形圖實際上是將不同高度的等高線投影到同一個平面上來表示起伏的地形。

教師演示:等高線投影1(自制的有陡坡、緩坡、山峯的明膠片山體模型)

等高線投影2(有鞍部、山谷、峭壁的明膠片山體模型)

學生討論:(陡坡、緩坡、山峯、鞍部、山谷、峭壁、山脊的等高線分佈特點)

代表發言:

教師小結:(陡坡等高線密、緩坡等高線疏、山頂等高線呈封閉狀由內向外海拔增高、鞍部兩條等高線凸出部位相對、山谷等高線向海拔較高處凸出的地方爲山谷、山脊等高線向海拔較低處凸出、峭壁等高線重疊。)

學生讀圖4—56、4—57完成P156的表格

練習:對照等高線地形掛圖由學生找出圖中山峯、山谷、陡坡、緩坡、峭壁、鞍部等。

思考:盆地的等高線有什麼特點?

國中地理公開課教案 篇五

一、課標要求

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某大洲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係。

二、教學目標

1、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及相關資料,歸納亞洲的地形特徵與河流特徵,簡要分析亞洲河流流向與地形的關係。

2、歸納認識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徵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對河流的影響。3.運用氣候類型分佈圖和其他資料,歸納亞洲的氣候特徵,簡要分析亞洲氣候分佈特點與位置、地形的關係。

4、歸納認識大洲氣候特徵的方法,認識北美洲的氣候特徵並簡要分析影響因素。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1)歸納亞洲的地形與河流特徵,簡要分析地形對河流的影響。(2)歸納亞洲的氣候特徵,簡要分析影響亞洲氣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學難點

(1)歸納認識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徵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對河流的影響。(2)歸納認識大洲氣候特徵的方法,認識北美洲的氣候特徵並簡要分析影響因素。

四、教學策略

本節內容在國中地理知識結構中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它將上冊所學的地形、河流、氣候等知識運用於具體的區域。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通過觀察、分析、討論、查找資料、論證等方法來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教師只需適時引導,提供資料,答疑解惑。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框架。讓學生知道分析一個區域的自然環境要從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對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間的聯繫,並能舉一反三,學會描述大洲自然環境特徵的方法。

五、教學方法

主要側重於探究或互動學習,靈活應用課件、地圖、文字資料、視頻資料等教學資源,以生動、活潑的畫面,使學生從視覺、聽覺的感知入手,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鍛鍊學生的識圖用圖能力、觀察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形成和諧、氣氛活躍的師生關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情境導入

上節課我們瞭解了亞洲的具體位置,這節課我們繼續深入學習亞洲,看看這裏的自然環境。先請大家聽一首歌──《亞洲雄風》……歌中唱到“山是高昂的頭 ”,“河像熱血流”。同學們想不想知道亞洲的地形、河流是什麼狀況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亞洲的壯麗山河。

2、講授新課板書:亞洲的自然環境一、地勢起伏大,長河衆多首先齊讀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亞洲地形特徵與河流特徵,簡要分析亞洲河流流向與地形的關係。

2、初步掌握分析大洲特徵與河流特徵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對河流的影響。

活動一:認識亞洲的地形特徵(分三步)

步驟1──亞洲的地形特點(1)

教師佈置任務:

展示課件閱讀課本第7頁圖6.8亞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請仔細讀圖p7,找出亞洲主要地形區。

2、說說亞洲主要有哪些種地形類型?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按照老師的要求,找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華北平原、東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分別指出它們在亞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亞洲地形類型多樣

根據亞洲地形構成圖總結亞洲的地形特點(1):地形類型多樣,以高原山地爲主。

步驟2──亞洲的地形特點(2)教師佈置任務:

展示課件

1、說說亞洲主要地形區的位置並依據高度表,說說它們的大致海拔?

2、在地圖上沿北緯30°畫出一條緯線,觀察經過的主要地形區。“圖6.9亞洲大陸沿北緯30°緯線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判斷亞洲大陸沿北緯30°緯線地勢特點。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的有_________________。位於亞洲的____部。平均海拔在1000m以下的有_________________。平均海拔在 1000m—3000m之間的有_____。

2、“圖6.9亞洲大陸沿北緯30°緯線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判斷亞洲大陸沿北緯30°緯線地勢特點:地勢是中間高,東西低。

教師引導歸納出亞洲地形特點2.中間高、四周低。

步驟3──亞洲地形的特點3

教師佈置任務:

展示課件

1、找出死海和珠穆朗瑪峯,看看它們的海拔有多高?

教師引導歸納出亞洲地形特點3.地勢起伏大。

教師總結: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可以看亞洲地形特點有

1、地形類型多樣,以高原山地爲主。

2、中間高、四周低。

3、地勢起伏大。

活動二:認識亞洲的河流特徵

科考隊在考察的途中,遇到了一支在亞洲進行河流漂流的漂流隊。漂流隊員們向科考隊員介紹了亞洲主要河流的名稱、位置和注入的海洋。你能找到這些主要的河流嗎?它們爲什麼會流入不同的海洋呢?

教師佈置任務:

展示課件

1、請仔細讀圖,找出亞洲主要河流和大洋。

2、對照地圖,找一找匯入北冰洋、印度洋、太平洋的河流有哪些?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主要河流最終流入到哪兒?

2、看看它們的流向有何不同?

3、亞洲河流分佈有何特點?這種分佈與地形分佈之間的關係如何?

4、亞洲河流還有哪些特點?

教師總結: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可以看河流特點有:

1、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狀分佈。

2、許多河流源遠而流長。

活動三:如何描述一個大洲的地形、地勢特點?(分兩步)

1、觀察高度表,說出主要地形類型,估算各部分大致比例(主要地形類型)。

2、找出主要的地形區,說說其分佈狀況(地形分佈)。

3、觀察地形剖面圖,說出地勢高低起伏的大致狀況(地勢特徵)。

步驟1──歸納北美洲的地形特徵:

教師佈置任務:

展示課件

1、在圖上找出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落基山脈、大平原、密西西比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分別指出它們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對一致、空間上連續”的原則,將北美洲按照地形劃分成西部、中部和東部三個區域,說出這三個區域主要的地形類型。

3、讀圖6.12,指出北美洲大陸沿北緯40°緯線自西向東地勢的變化特點。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和落基山脈縱列於北美洲西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

大平原和密西西比平原位於北美洲中部,海拔在1000米以下;

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亞山脈位於北美洲東部,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下。

2、西部是高大的山地,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矮的山地、高原。

3、北美洲大陸沿北緯40°緯線自西向東地勢是西部高,中部低,東部較高。總體上呈現出東西部高,中部低的格局。

教師引導歸納出北美洲地形特點是:地形多樣,地勢東西部高、中部低。

步驟2──歸納北美洲的地形特徵:

教師佈置任務:

展示課件

1、在圖上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並標出它們的流向。

2、結合圖6.12,分析這些河流的流向與地形的關係。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密西西比河的幹流大致是由北向南注入墨西哥灣,它的主要支流由東西兩側向中間流。

2、因爲北美洲東西部爲地勢較高的山地高原,中部是地勢較低的平原,南部地勢更低的平原,這使許多河流發源於東西部向中部流,彙集形成密西西比河,最終向南流入海洋。

3、課堂小結:

本節課在瞭解亞洲位置的基礎之上,我們深入瞭解亞洲的基本自然特性,中部海拔較高,四周海拔較低,這種分佈同時也影響了河流的分佈,使得河流呈放射狀分佈。

第二課時

1、導入新課教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亞洲自然環境的前兩部分,大家還記得學了哪些內容嗎?我們在上冊學習了世界的氣候類型,以及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那麼大家還記得影響氣候的因素有哪些嗎?學生回答預設: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教師:我們這節課就按照這些因素來認識亞洲的氣候特徵。

七年級地理教學設計 篇六

《天氣》

【課題】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天氣

【課型】新授課

【課標要求】

●區分“天氣”概念,並能正確運用。

●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別,並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初步認識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係;

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重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天氣現象,並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學會根據提供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天氣與氣候的概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人類活動及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及保護大氣的重要性分析,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和,逐步養成關心愛護環境的行爲習慣。

【教學模式】

目標導學

【教學方法】

講授法、活動教學法、小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

【學生課前準備】

收看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

【教學反思】

第四單元天氣與氣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天氣與生活是本單元的第一課,主要包括天氣與生活、看圖識天氣、讓天空更藍三部分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天氣與氣候的概念及特點,如何描述天氣、常用的天氣符號,簡單分析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係。爲後面氣溫的變化與分佈、降水的變化與分佈、世界的氣候類型、影響天氣的因素、人類活動與氣候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依據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七年級學生位於認知發展具體運算階段(七至十一二歲),具備一定依賴於具體事物或形象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智力發展和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學生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感受着天氣的變化及天氣對其生活的影響,亦在國小階段通過其他學科瞭解到一些天氣諺語。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了講授法、活動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考慮到地理對七年級學生來說是一門新學科,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過

程中以講授法爲主,其他方法爲輔。聯繫實際生產、生活,設計多處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動,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認識有關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學會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設計了一個教學課件。多媒體直觀性和交互性,能幫助學生理解較爲抽象的地理問題,從而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也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

依據該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及學習內容,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角色扮演等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體驗獲得知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書設計】

簡單天氣符號、衛星雲圖

天氣和氣候的概念與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