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案怎麼寫(精選多篇)

第一篇:教案怎麼寫

教案怎麼寫(精選多篇)

別以爲作爲教師,誰不會寫教案?其實教案設計應當與時俱進,我們應從教案的格式與文字表達中體現新課改理念,表達執教者的智慧與創造性。

1、寫《教學目標》

“目標”是教案的主心骨,如果目標撰寫隨意和不清晰,必然影響教案設計的整體思路。不是每一節課都要按新課改的三維目標的六個方面作全面表述,要因課、因學生制宜,可以有所側重,有所突出;“目標”是指教育對象所獲、所得和所悟。把“目標”寫成“我怎麼教和教學生什麼”是一種誤判,應當把表達主體移位到學生,要用對應的動詞表達學生應有的“行爲描述”,如寫出、列出、識記、會、能等。同時要適當寫明“行爲條件”與“標準”。

2、寫《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教學內容中的核心知識和關鍵知識,難點是指學生難學、教師難教的知識。寫“重點與難點”,應改變傳統的寫出是什麼,還要適當增加“你是如何確認”,“爲什麼是重難點”等,這樣就提升了教案的說理性。

重點的解決與難點的化解是教學設計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這些內容的表達方式有兩種:一是放在教學步驟中提及;二是在《重點與難點》的陳述後另列一條“重點的解決與難點的化解”,不過在寫時不宜作過細表達,而是作提綱挈領的交待。

3、寫《教學過程或步驟》

這部分從文字量來看,應是教案的主體部分,是教學過程性與實踐性的集中表達。教學步驟一般按教學環節和階段來寫,寫清自已怎麼教與學生怎麼學的基本要點。下面兩種教案格式可供參考: a格式

一、教學目標

1、認識目標

2、技能目標

3、情感目標

二、重點與難點

1、重點

2、難點

3、解決方法

(1)教學策略

(2)學法指導

三、教學準備(教具、學具)

四、教學過程設計

五、板書設計

六、教後感

b格式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點

2、能力訓練點

3、德育滲透點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2、難點

3、質疑點

4、解決辦法

三、教具學具準備

四、教學步驟

五、教後感

第二篇:教案怎麼寫

1.教學目的。所謂教學目的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所要達到的最終效果。教師只有明確了教學目的,才能使“教”有的放矢,使“學”有目標可循。教學目的在教案中要明確、具體、簡練。一般應選定1~3個教學目的。

2.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整個教學的核心,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所在。重點突出,難點明確,有利於學生掌握教學總體思路,便於學生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

3.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設計。教學方法雖然多種多樣,但每節課的教學方法必須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師的教學藝術如何,很重要的是看其教學方法的運用是否巧妙得當。教學過程也稱教學步驟或教學程序,即用於指導和規範教師課堂活動的步驟。只有安排好教學過程,教師才能在課堂上有條不紊(敬請期待本站更好文章:)地圓滿地完成每一個教學環節。

4.教學內容的引入。教學內容的引入就是課堂導語。課堂導語是門藝術,它是教與學的紐帶,是讓學生走進教材、掌握教材的橋樑。因此,教師應該根據確定的教學目的、內容,針對學生的心理,精心設計課堂導語,巧妙地導入新課,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5.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因爲備課的其他環節都是爲它服務的。寫教案時,必須將教學內容分步驟分層次地寫清楚,必要時還應在每一部分內容後註明所需的時間。這樣,可以使所講授的內容按預計時間穩步進行,不至於出現前鬆後緊或前緊後鬆的局面。

6.訓練內容。練習是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爲學生認知結構的紐帶,是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種方式,更是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的好方法,因此無論所講授的知識內容是何性質,都應在課堂上安排練習時間,而不應滿堂灌。

7.小結和作業。一個好的教案應有始有終。小結既是課堂教學的結束語,又是強化教學重點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好的總結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作業則是教師根據授課內容所佈置的課後習題,以便於學生複習、理解、消化授課內容,爲學好下一節課的內容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課前系統部分(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課程標準》的要求。(2)分析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準中

《教師教案怎麼寫》

文章《教師教案怎麼寫》正文開始>> -

-

-

一、課前系統部分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課程標準》的要求。(2)分析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準中和每個模塊(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國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繫。

(二)學生分析

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爲。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確定知識目標。(2)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3)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

a、述必須具備的四個基本要素:

行爲主體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老師,人們判斷教學有沒有效益的直接依據是學生有沒有獲得具體的進步,而不是教師有沒有完成任務。一般在寫教學目標的時候行爲主體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須注意如一般可以採取以下的表達:“通過??學習,能說出??”,“通過??學習,能分析歸納??”,而不是“使學生掌握??”“教會學生??”等表述方式

行爲條件行爲條件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範圍。如“通過收集資料”“通過觀看影片??”“通過本課學習”

行爲動詞行爲動詞必須是具體可測量、可評價的。如知道、歸納、列舉、感受、參加等等 表現程度指學生學習之後產生的行爲變化的最低表現水平,用以評價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達到的程度。

比如自己以前寫的教學目標:通過學習教材第三目(行爲條件),能夠背寫出(行爲動詞)鴉片戰爭的起止時間(表現程度),瞭解(行爲動詞)戰爭的經過和中國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現程度)

b、敘述最好有不同層次

根據《標準》,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差異性,按照教學內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難,設計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如南京市溧水縣教研室的周紅英老師把《中華文化的勃興(二)》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爲:

(1)知識與能力:

a .通過學習,學生能掌握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仁”的學說及其對教育和文化的貢獻;學生能瞭解思想家老子及其辯證法思想;學生能瞭解“百家爭鳴”及諸子百家的主要觀點。

b. 通過學習,學生能列表歸納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形成利用圖表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生能運用諸子百家的主要觀點解釋歷史現象,並將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思想文化聯繫起來進行分析,培養運用歷史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a .學生能通過收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及諸子百家的相關資料,編講歷史故事或編演歷史短劇,再現歷史情景,產生對歷史的認同感。

b. 學生能通過列表歸納、分組討論等方法進行合作和探究性學習,理解和運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主要觀點,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培養合作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 .通過學習孔子的教育言論,學生能正確對待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尋找有效的學習方法。

b. 通過學習諸子百家的思想觀點,學生能感知“百家爭鳴”促進了戰國時期學術思想的發展,對後世產生了極爲深遠的影響。

c、過程與方法是什麼?

對於過程與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誤區,以前寫過程與方法,往往寫的是:討論法、合作探究、資料收集等,其實這些只是教師採用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爲學生要獲得的能力目標。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是指具體的內在的學習思維的過程,如蒐集資料的過程與方法、探究問題的過程與方法、辨析史料的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學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是“學會如何收集”“學會如何探究”。(這是以前教學的薄弱環節,也是以後教學必須重視的內容,學生應該學會基本的歷史思維的方法)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與難點部分的寫作要求:兩個操作要求:(1)確定本堂課的教學重點。(2)確定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五)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部分的寫作要求:介紹進行課堂教學所要採取的方法與技巧。

(六)教學用具

教學用具部分的寫作要求:兩個操作要求:(1)教學環境的設計與準備。(2)教學用具的設計與準備。

二、課堂系統部分——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部分

課前探究部分的寫作要求:設計出引導學生進行課前準備和探究的方案。

(二)導入新課部分

導入新課部分的寫作要求: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引語,教學引語要起到“凝神、起興、點題”三個作用。

(三)師生互動部分

師生互動部分的寫作要求:(1)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結構(板書結構)。(2)寫出每步設計的設計目的(設計意圖)

此外,在教學結構設計中要注意體現下列6個要求:(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2)從學生的問題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並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3)設計出師生互動方式。(4)爭取準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羣體學生的教學安排。(5)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處理,發掘出教材內容之間的內存邏輯聯繫及育人作用。(6)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

(四)課堂總結部分

課堂總結部分的寫作要求:(1)設計出針對教材知識內容的系統的回憶鞏固問題及方案。(2)設計出發散、擴展、昇華學生思維的問題及複習鞏固方案。

(五)課後作業部分

課後作業部分的寫作要求:每節課設計10道單項選擇題(選擇題突出對教材知識點的記憶、理解與掌握),1道材料解析題(材料解析題突出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1道問答題(問答題突出學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較、評價能力。)

三、課後系統部分——教學後記

教學後記部分

教學後記部分的寫作要求:(1)評價出你的每節課的教學設計的實施結果。(2)對你的每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及時的修改、補充、完善。(3)寫出你的教學感想、心得、體會。 反思的主要內容有①教學目標實現了沒有?

②教育、教學理念轉化爲具體的教學行爲了嗎?通過什麼方式轉化?

③有沒有創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學資源

④教學設計最突出的亮點是什麼?存在的問題和癥結在哪裏?

⑤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策略。

第三篇:教案怎麼寫

1. 首頁

主要包括課程名稱,授課對象(年級、專業、層次)、授課教師,職稱,課型,學時,授課題目,基本教材或參考書,教學目的與要求,授課內容與時間安排、教學方法,教學重點、難點,教研室審閱意見等。

2. 續頁

主要包括具體教學內容與時間安排,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主要專業外語 詞彙,教學內容的補充等。

3. 末頁

主要包括小結,複習思考題、作業題,下次課複習要點,實施情況及分析等。

三、編寫要求

1. 以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基本教材爲依據。

2. 明確教學目的與要求。

3. 將課程內容及其結構與教學對象的認識結構有機對應,構架教學內容的邏輯路線,設計講述策略。

4. 科學安排進度,突出重點,講清難點,注重啓發。

5. 精心選用教學手段,註明其使用時機。

6. 詳略得當,書寫工整,項目齊全。

寫教案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十項: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目的(或稱教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複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

七.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八.作業處理(說明如何佈置書面或口頭作業)

九.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準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教具(或稱教具準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書寫過程中,教學過程是關鍵,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導入新課

1.設計新穎活潑,精當概括。

2.怎樣進行,複習那些內容?

3.提問那些學生,需用多少時間等。

(二)講授新課

1.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2.怎樣提出問題,如何逐步啓發、誘導?

3.教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詳細步驟安排,需用時間。

(三)鞏固練習

1.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

2.怎樣進行,誰上黑板板演?

3.需要多少時間?

(四)歸納小結

1.怎樣進行,是教師還是學生歸納?

2.需用多少時間?

(五)作業安排

1.佈置那些內容,要考慮知識拓展性、能力性。

2.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釋?

第四篇:教案怎麼寫

教案怎麼寫?

回顧教案改革過程,先是由最初的以教參爲主要內容,再參考其它雜誌中的相關教案,主要體現的是“教”的軌跡。在此過程中發現教學目標不明導致教學散亂眉毛鬍子一把抓,效率太低,於是實施了目標教學備課法。再後來,新課程臨近,倡導學生主體理念,教案自然便將關注點放到了“學”上,體現的多是學什麼,怎麼學,並一再將“教案”更名爲“學案”。再後來,倡導反思教學,於是隨筆、教學後記做爲教案的重點補充內容,體現了提高教師“教學力”的作用。這些改革過程是就教案的內容而言,形式上由原先的抄寫或創寫教案,發展到集體備課,本組教師一人主備一單元,彙集成全冊教案。有條件的學校實行電子備課制,網上備課,資源共享。這個發展過程實現了合作、交流、減負的效用,深得教師認可。 教案是爲教學服務的,如果因寫教案而佔用了教師備課時間,反而影響了備課質量那就得不嘗失了(老師的工作任務繁重,用來備課的時間確實有限)。我們認爲教案不必太在乎它的形式,只要教案在心,課講得好,又有何不可?於是我們大膽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允許教師借用現成的教學資源,但有一點,任何教案是人家的,並不完全適合你,適合你的學生你的教學風格,所以必須體現二次備課痕跡,增刪圈改,勾劃點批,寫好隨筆與後記,這是我們對新教案的要求,總的概括起來就是“簡便實用”。

有的老師對這種新教案的操作實效性不高,有的則注重實效卻忽視了專業可持續發展,缺乏一定的理念,多爲程序式備課。就專業發展方面,這裏提些建議:

1、要有對教學目標與教學設計的簡單分析,就是要寫上自己的目標解讀與設計意圖。

2、要在一些創新環節或重點環節旁邊寫上自己的教學理念。

3、對教參的補充,記錄與本課相關的知識鏈接,儘量給學生更寬的思維視野。

4、備問題,從多角度充分估計學生可能遇到的學習障礙,並擬訂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與策略。

沒有問題的看似非常順利的課不是一節好課,同樣沒有問題生成的教案不是好教案,只有合理充分預設,纔有機智生成。

教案也是教師歷練專業技能的重要途徑。記得於永正老師說過:寫一輩子教案的老師未必能成爲名師,但堅持寫教學反思的教師一定會有作爲。我想說,反思性專業性的新型教案同樣會成就我們。

第五篇:教案怎麼寫

在明確教學目的基礎上設計國小語文教學方案,主要就是教學過程的設計。因此,必須明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語文的規律。

國小生學習語文的規律是和其認知過程分不開的,要了解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首先要明確學生的一般認知過程。

學生的學習從本質上看是由認知因素構成的特殊的認識活動。學習過程中的認知因素和一般的認識因素既相同,又有區別。一般的認識因素包括感知、思維、實踐三因素。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認知因素則包括:感知、思維、記憶、運用四因素。這是由學習是特殊的認識過程的特點決定的。

諸認知因素是辯證統一的,要正確認識認知過程中諸因素的關係。1.認知過程中的諸因素:感知、思維、記憶、運用,在對一課書、一個課題的認知過程中不可缺少任何一項,都要充分發揮其功能。2.認知過程的四因素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3.認知過程四因素的統一,既是連貫的,又是並列的。從認知過程講,一般是先感知事物、符號(文字、圖表等),然後進行思維加工,繼而通過記憶儲存,最後達到遷移運用。但四因素有時又是並列的,即感知中有思維、記憶;思維中又有感知與記憶;記憶既離不開思維,也離不開感知與運用;運用中感知、思維、記憶同時存在,如國小生運用語言表達即如此。在認知的一定階段可以由認知的一兩種因素活動爲主,而其他因素又不能完全不起作用。如語文的閱讀課,有時以理解課文的語言表達和作者的思維感情爲主,即以思維活動爲主,但同時感知語言及對文章表達事物的情景的感知也在起作用,對記憶語言(背誦)也在起準備作用。4.認知因素的統一性不能代替其中某一因素特殊功能的發揮。只有充分認識認知過程某一因素的特殊功能,並協調好其間的關係,才能充分發揮教學認知因素的整體功能。也就是說,在設計某一教學過程時,不一定是平均體現四因素的功能,可以體現某一因素功能爲主,並協調好其他因素的作用,這樣就會使教學的認知過程突出重點,使教學類型多樣化。國小生學習語文的認知過程一般是感知、理解、欣賞、積累、運用。同時,國小生的學習過程必須將認知過程和非認知過程結合起來。

(一)整體感知語言

初讀課文,熟悉內容,瞭解課文大意,揣摩作者思路,激發學習興趣,喚起學習動機。

(二)理解、感悟、欣賞語言

學生理解語言的過程即思維的過程。思維過程是從具體(語言)——概括(內容),再從概括(內容)——具體(語言)兩個過程不斷反覆的辯證統一過程。這兩個過程就是從語言形式——思想內容,再由思想內容——語言表達。尤其是後一過程是理解作者寫文章的過程,對課文重點和難點的精讀過程,經過細讀、深讀,深入思考、揣摩,感悟語言中蘊涵的情與理,理解作者是如何表達思想感情的,體味語言運用的精當,領會課文結構的合理性。當學生對讀物理解之後,會產生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的願望,可通過朗讀、複述、評價、寫作等多種形式表達自己的理解,進而形成自己的見解,作出評價並欣賞語言表達和思想情感之美。在此過程中也包含了對讀物語言、知識、思想情感和學習方法的鞏固和記憶。

(三)積累語言

學習語文必須靠積累,積累就是儲存。學生語言的儲存不是一次性的,要天天積累,日久天長,就會派上用場。積累語言主要靠熟讀、背誦。目前,大家很重視背誦,但是缺乏背誦的方法指導,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當然,要求學生背誦的一定要是名家名篇。

(四)運用語言

要給學生創設聽說讀寫的機會,通過多形式的練習達到會用的目的。在語言運用上基礎性練習是必要的,但應着重綜合性的語言運用。

總之,語文教學過程的諸因素是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的,但又是層層深入的。學習一篇課文必須完成全過程,而一節課則可以某一兩個因素爲主。全過程是通過初讀——細讀——深讀——熟讀來實現的。

此外,識字教學、作文教學也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如識字教學的認知規律是:感知(初步讀出生字字音、認識字形)——思維(進一步分析字形結構、理解字詞義)——記憶積累(在課文中

進一步理解、鞏固字的音形義)——運用(寫字、造句、辨認等)。作文教學的認知規律是:感知(觀察事物、實驗、初步解題)——思維(構思、立意、擬作文提綱)——記憶(提取平時讀書、觀察的積蓄)——運用(打草稿、修改、謄寫)。

五、注重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

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獨立的語文能力。葉聖陶先生早就指出:“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爲: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做到此兩點,乃爲教學之成功。”〔1〕這段話講得很清楚,語文教學能達到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才稱得上教學的成功。要達到此兩點,語文教學必須貫徹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但這一原則一直貫徹不利,主要是教師的活動多,學生的語文實踐少。新大綱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就是在課內外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研究、練習;敢於獨立思考、判斷、求新;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語文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說,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落到學生身上,才能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

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是發展中的兒童少年。學生的發展必須靠自身的內在因素、內部動力。主觀努力起決定作用。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主要靠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如果教師以過多的講讀代替學生的語文實踐,其語文能力就不會明顯地提高。當然,客觀條件——主要是教師的啓發、指導、解惑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起主導作用。

國小語文是工具性較強的學科,工具性學科的教學特點,必須突出能力訓練,如葉老指出的:“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成一種習慣。這兩方面必須聯成一貫;就是說,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後必須能夠運用;知識是必要的,但是這種知識必須成爲習慣。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纔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2〕說明語言文字的學習必須由“知”到“行”。“行”就是實踐,學生要從讀書中學讀,從習作中學寫,從說話中學說,從聽話中學聽,使學生有足夠的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才能提高語文能力。

在國小語文教學設計中體現語文實踐活動原理的要求有下列幾點。

(一)要給學生足夠的語文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給學生一定的自學時間,學生的學習纔能有充分的思維活動,學習的主動性才能調動起來。同時學生智慧的激發,更需要廣闊的空間。首先,課上要保證學生語文實踐活動的時間,最好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時間歸學生利用。讓學生聽一聽,說一說,讀一讀,寫一寫,做一做;使他們能動耳、動口、動手、動腦,真正體現出是學生學語文。這期間,有的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有的是學生自己主動選擇、獨立進行的。要在課上給學生留出一定的語文實踐時間,教師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嚴格控制講授的時間,主要進行啓發、引導、解惑。其次,要引導學生組織各種語文實踐活動,要保證學生有自主的語文活動時間,如課外閱讀,課外練筆,寫日記、讀書筆記,辦手抄報,課外朗讀、演講、講故事等。每週至少有一節讓學生自主地去圖書館(室)的學習時間,培養學生利用學習資料的技能,掌握這種技能會提高學生的讀書興趣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二)要全面落實語文實踐活動。既要有讀、聽的語文實踐,又要有說、寫的語文實踐;既要有基礎訓練,更要有語文的綜合訓練。要給學生布置活動性作業和開放性的作業,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在創造性的語文實踐中,不斷提高語文素質。

(三)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大部分要經過教師的設計。凡爲學生設計的課內、課外語文實踐活動都要有一定的目的。要根據教材、教學目標及教學過程的進度,設計不同層次的語文實踐活動項目。但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調動起來,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只要學生對語文有興趣,又能獨立學習,就會主動地投入到語文實踐活動之中;同時還會自主地設計語文實踐活動,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要儘量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能自己設計語文活動的,就儘量鼓勵學生自己去做,這樣才能鍛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獨立發現、獨立積累、獨立表達等能力。

六、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材施教

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材施教,就是承認學生存在着生理、心理差異,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針對性和選擇性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個性的充分發展。學生是具有生理、心理特點的人。學生不僅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是在發展中不斷成長的人,而且具有一定年齡階段的生理、心理特點;同時,還有着遺傳素質、環境和教育影響的不同,個人主觀能動性的不同,每個人的智能水平及個性必然具有顯著差異。在一個教學班中,學生的智能水平、思維方法、個性特點是千差萬別、異態紛呈的。不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就不是唯物主義者。然而,在教學實際中,往往忽視學生的差異,如國小語文教學的統一性較強,不管學生有何差異,都一味追求全班統一:教學目標統一,教學內容統一,教學過程統一,操作方法、步驟統一。其結果往往束縛了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及個性的發展。當然,教學的統一性是實現語文教學大綱的保證,但是隻有統一性,沒有差異性,就會出現有潛能的學生“吃不飽”,因而對語文課不感興趣;而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又“吃不消”,於是就會出現知識和能力的漏洞,日久就會成爲差生。這樣的教學既不會培養出有個性特點的、學習有特色的學生,也不會使學習差的學生達到合格水平。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教育者對學生的身心差異認識不足,沒有因材施教。又如,考試中的不正常現象,有的教師、校領導要求全班學生考試成績都要達到高分。這種要求是不正常的,就一個班來說,是違反學生成績常態分配的。所謂常態分配,就是一個班中學習成績優和差的學生是少數,成績中等的學生是多數。任何一位高明的教師,也不會把一班學生教到一個水平線上,即使是擇優錄取的,也還是可以分出好中差來。這並不是要教師放棄自己的責任,而是要承認學生的差異,以便因材施教。

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也是培養具有創造性人才的需要。國小語文教學目的主要是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打基礎,初等教育是普及性教育,不是英才教育,但是在普通教育中也應注意學生的個性發展。新大綱在教學目的中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要“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要培養有創造才能的人,就必須發展學生的個性,在完成教學統一要求的前提下,應允許學生有自由發展的空間,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使其潛能充分發揮出來。因此,就必須因材施教,教師的責任在於千方百計地使每個學生的某種興趣和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在國小語文教學設計中體現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原理則要求有以下兩方面。

(一)教師要全面瞭解班裏學習好、中、差三類學生。學生學習的好、中、差分類應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不僅能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而且還有餘力完成大綱外教師選的或自選的讀、寫材料;學習中等的學生完成大綱要求不費力氣;學習差的學生完成大綱要求有一定困難,或完不成、或經過教師指導、幫助才能完成。三類學生不是固定不變的,一般情況是好、中、差生可以逐級上升,也會逐級下降,也還有差生升入好學生一類或優秀生降到差生類。不論是哪種情況,教師都要及時分析原因,進行鼓勵或幫助指導。總之,要使三類學生都能不斷提高,逐步減少或消滅差生。

(二)教師要深入瞭解每個學生的思維特點、學習方法及興趣愛好。如有的學生思維靈活,善於獨立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有的學生思維遲緩,易受人暗示;有的學生邏輯思維強,思考問題很有層次;有的學生善於形象思維,好聯想、想像;有的學生記憶力好,對學習內容過目不忘;有的記憶力差,要反覆記憶;有的學生理解力強讀書一兩遍即明白;有的學生理解力差,讀幾遍也還是說不清楚。同時,學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也有差別,如有的學生上課注意力集中,能堅持較長時間的閱讀,而有的學生聽課、讀書注意力易分散,學習的堅持性差;有的學生情感很豐富,遇到事物善於表達自己的感情,而有的學生情感薄弱,遇事無動於衷。此外,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也不同。對學生的這些不同表現,教師應分類研究指導,對學生的思維方法、學習方法、心理特點的指導,不要用“一刀切”的辦法。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掌握一個字詞的過程,讀懂一篇文章的過程,寫出一篇文章的過程,遠比我們估計的要複雜得多。每個人有自己的思路和學習方法,在完成一般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的思維特點、智力水平、學習方法、興趣、愛好,分類指導,揚長避短,在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使其個性特點得到充分發展

標籤:教案 多篇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