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中語文必修四張衡傳教案

高中語文必修四張衡傳教案

高中語文必修四《張衡傳》教案

教學目標:

1. 瞭解傳記文章的特點,學習本文記人敘事詳略安排得當的寫法

2. 掌握課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詞句知識和文史、文化常識。

3. 瞭解張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學、文學、政治各方面的貢獻。

教學重點:

1. 記人敘事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2. 文言詞句知識的歸納整理和遷移運用。

教學難點:掌握課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詞句知識和文史、文化常識。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講讀法。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導入。

早在1700年前,當西方各國對地震尚處於迷惘無知的時候,張衡已經能準確地測知地震了。張衡開創了世界地震學的先河。歷史和人民對張衡作出了多高的評價呢?1956年10月,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曾題詞道:“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請看范曄在《後漢書》中是如何記載張衡事蹟的。

范曄(398~445),我國南朝宋代史學家、文學家。字蔚宗,順陽(今河南省淅川)人。他少年勤奮好學,閱讀大量經書史籍,善寫文章,通曉音律,歷任祕書丞、太守、尚書吏部郎等職。元嘉初年,彭城太妃卒,範譁夜中酣飲,開北窗聽輓歌爲樂,被貶爲宣城太守。因不得志,便專心著述。他蒐集有關後漢的各種史料,以《東觀漢記》爲基礎,博採衆家之說,編寫歷史名著《後漢書》。他擅長寫論贊,《後漢書》的一些傳論,被譽爲名篇。

前四史: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范曄《後漢書》、陳壽《三國志》。

二、誦讀感知。

請同學們把課文齊聲朗讀一遍,注意文言的斷句。

(提示學生讀全文,注意“屬”“璇”“罔…‘蟾蜍”等字詞的讀音)

(1)衡少善屬文(zhǔ)

(2)妙盡璇機之正(xu6n)

(3)著《靈憲》《算罔論》(wǎng)

(4)下有蟾蜍(chán chú)

(依據書下註解,學生同桌間互譯,教師予以及時指點)

(要求學生口譯下列句子)

(1)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

(2)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3)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4)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5)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

(6)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

明確:(1)雖然才能比一般人高出許多,但並不因此而驕傲自大,平時舉止從容,態度平靜,不喜歡與俗人結交。(雖……而)

(2)大將軍鄧騭認爲他才華出衆,屢次徵召他,他也不去應召。(注意“奇”的意動用法)

(3)張衡不趨附當朝的權臣大官,所任的官職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4)自從有書典記錄以來,不曾有過這種儀器。(注意賓語前置)

(5)曾有一條龍的機關發動但感覺不到地面動,京師的學者都怪它沒有應驗。

(6)當時政治局面每況愈下,權利向下轉移,張衡於是給皇帝上書陳述這些事情。

三、整體把握。

提問:張衡的高尚品德和傑出才能表現在什麼地方?

明確:“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 “從容淡靜”,不慕世俗的虛榮,“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大將軍“累召不應”,“不慕當世”。品行端正,憂國憂民,作《二京賦》諷刺王侯,整治法度收拿奸黨。其才高於世,表現在善屬文,寫作著名的《二京賦》。善機巧,作渾天儀,造候風地動儀。善術學,著有《靈憲》《算罔論》。善政事,爲政機智果斷,不畏權貴,“稱爲政理”。

同學們都能緊扣課文回答問題。那麼,除傳中介紹的事蹟外,同學們對張衡還有哪些瞭解? (課前佈置預習題:我瞭解的張衡的情況)

明確:張衡很有文學天賦,作過《歸田賦》《四愁詩》等。候風地動儀比18世紀歐洲人用水銀溢流測報地震早1700年。

提問:全文共六段,主要介紹了張衡的哪些事蹟?

明確:文學成就(第1段)。科技成就(第2、3、4段)。治國才能(第5、6段)。

(學生歸納,教師板書)

第一部分(第l段),記述張衡的學業、品德和文學上的成就。第二部分(2~4段),介紹張衡在科學技術上的成就。第三部分(5~6段),介紹張衡在政治上的才幹。

提問:張衡爲什麼有如此的文學才華?

明確:張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原因之一)

提問:張衡成爲博學多才的偉人,除了上面的原因,還有哪些原因?

明確:“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

(學生查字典疏通難點:“從容淡靜”)

提問:有哪些句子爲“從容淡靜”作了註解?

明確:“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累召不應”“衡不慕當世”。一一謙遜持重,鄙視名利。(原因之二) ‘‘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尤致思於……”“研核陰陽,妙盡……”“言甚詳明”。——執著專一,治學嚴謹。(原因之三)

東漢書法家崔瑗給張衡寫的墓碑說他“敏而好學,如川之逝,不捨晝夜”。他自己在一篇述志的作品《應閒》裏說“約己博藝,無堅不鑽”。又說“君子不患位之不立,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可以看出他的治學態度和做人品格,也印證了以上分析的三方面原因。

(引導學生自讀第4段,給“員”“尊”“飾”“形”“首”“隱”“際”“所在”等詞語作注)

提問:本小節不到二百字,是如何介紹候風地動儀的?請概括要點。

明確:第1句介紹了地動儀的製造時間。

第2句寫了地動儀的外形。

還有地動儀的製造材料。

介紹了地動儀的構造。

寫了地動儀的作用。

地動儀預測地震的精確度。

交代地動儀正式使用。

依據事物內在聯繫,簡明而具體地介紹候風地動儀的製造和使用:①製造時間和儀器名稱(1句);②尺寸、形狀、裝飾(2句);③機件、內外構造(3、4、5句);④功能和作用(6、7、8句);⑤精確程度及效果(9、10句);⑥實踐證明靈敏度和準確性(11、12句);⑦交代儀器正式使用(13句)。

史書載從公元92年到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間,我國北方共發生大地震26次,張衡研製地動儀,測報地震,正說明了不計名利、爲民造福的品格是他在科研上成功的因素之一。

(自讀第5、6段,註釋文言詞語:“出…‘共爲不軌”“整法度”“上下肅然,稱爲政理”)

提問:爲了表現張衡的政治才幹,作者寫了哪兩件事?突出了人物怎樣的性格?

明確:一件就是交代《思玄賦》的由來,突出了張衡的心思細密、小心謹慎。另一件是寫張衡出任河間相時和姦黨鬥爭的事。

提問:“陰知奸黨姓名,一時收禽”說明什麼?

明確:說明張衡很懂得政治手腕。說明張衡很聰明,很有政治才幹。張衡並非書呆子,這一句恰一留證明了張衡的政治智慧。

提問:“上下肅然,稱爲政理”又說明了什麼呢?

明確:說明張衡政績顯著,也反映了他爲民除害,深得人心。

四、歸納字詞。

1、古今異義

(1)尋其方草(古義:方向;今義:相對的或並列的幾個人或幾個事物之一)

(2)衡下車(古義:官吏初到任;今義:指從車上下來)

2、詞類活用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爲……奇特)

3、文言句式

(1)判斷句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張衡,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人)

(2)被動句

連闢公府不就(多次被公府徵召)

(3)賓語前置句

自書典所記,圭查查坐[自從有書典記錄以來,不曾有過(這種儀器)]

(4)介詞結構後置句

①果地震隴西(果然在隴西發生地震)

②諷議左右(在皇帝的左右對政事提出意見)

(5)省略句

①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省略主語“張衡”)

②諷議左右(省略介詞“於”)

五、總結。

學習文言文必須在落實字詞的基礎上把握課文內容,瞭解課文內容之後又反過來幫助我們識記文言字詞。這篇傳記僅以七百餘字就概及張衡六十二年中善屬文、善機巧、善理政等方面的成就,寫出了一個真實的人、偉大的人。

六、佈置作業。

1、課下熟讀課文並完成課後練習二。

>>>下一頁更多“張衡傳原文及翻譯”

張衡傳原文閱讀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爲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爲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爲其患,遂共讒之。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爲吉凶倚仗,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爲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爲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爲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張衡傳原文參考譯文

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曾到“三輔”一帶遊學,於是進了洛陽,在太學學習,於是通曉五經,貫通六藝,雖然才華比一般的人高,但並不因此而驕傲自大。(他)平時舉止從容,態度平靜,不喜歡與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間,他被推舉爲孝廉,卻不應薦,屢次被公府徵召,都沒有就任。此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公貴族到一般官吏,沒有不過度奢侈的。張衡於是摹仿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二京賦》,用它來(向朝廷)諷喻規勸。(這篇賦,他)精心構思文章的組織、佈局、命意、修辭,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將軍鄧騭認爲他的才能奇特出衆,屢次徵召他,他也不去應召。

張衡善於器械製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氣象和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漢安帝常聽說他擅長術數方面的學問,命公車特地徵召他,任命他爲郎中。後來遷升爲太史令。於是,張衡就精心研究、考覈陰陽之學(包括天文、氣象、曆法諸種學問),精闢地研究出測天文儀器的正確道理,製作渾天儀,著成《靈憲》《算罔論》等書籍,論述極其詳盡。

(漢)順帝初年,(張衡)又兩次轉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職。張衡不趨附當時的那些達官顯貴,他所擔任的官職,總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從太史令上離任後,過了五年,又回到這裏。

順帝陽嘉元年,張衡又製造了候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8尺,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中央凸起,樣子像個大酒樽。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內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銅柱,銅柱的周圍伸出八條滑道,還裝置着樞紐,用來撥動機件。外面有八條龍。龍口各含一枚銅丸,龍頭下面各有一個蛤蟆,張着嘴巴,準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儀器的樞紐和機件製造得很精巧,都隱藏在酒尊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沒有一點縫隙。如果發生地震,儀器外面的龍就震動起來,機關發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銅丸震擊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機器的人因此得知發生地震的消息。地震發生時只有一條龍的機關發動,另外七個龍頭絲毫不動。按照震動的龍頭所指的方向去尋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實際發生的地震來檢驗儀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靈驗如神。從古籍的記載中,還看不到曾有這樣的儀器。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發動了,可是洛陽並沒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學者都責怪它這次沒有應驗。幾天後,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證明果然在隴西地區發生地震,大家這才都歎服地動儀的絕妙。從此以後,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

當時政治昏暗,中央權力向下轉移,張衡於是給皇帝上書陳述這些事。後來被升爲侍中,皇帝讓他進皇宮,在皇帝左右,對國家的政事提意見。皇帝曾經向張衡問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誰。宦官害怕張衡說出他們,都給他使眼色,張衡於是沒對皇帝說實話。但那些宦黨終究害怕張衡成爲禍患,於是一起詆譭他。張衡常常思謀自身安全的事,認爲福禍相因,幽深微妙,難以看清,於是寫了《思玄賦》表達和寄託自己的情思。

(漢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調離京城,擔任河間王的相。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戶,豪門大戶他們一起胡作非爲。張衡上任之後治理嚴厲,整飭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黨的姓名,一下子同時逮捕,拘押起來,於是上下敬畏恭順,稱讚政事處理得好。(張衡)在河間相位上任職三年,給朝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朝廷任命他爲尚書。張衡活了六十二歲,於永和四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