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杜甫《閣夜》精品教案(多篇)

杜甫《閣夜》精品教案(多篇)

閣夜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閣夜》氣象雄闊,牢籠宇宙,俯仰古今的氣概;《詠懷古蹟》(其三)昭君月夜魂歸的悲劇形象;以及杜甫律詩成熟的音韻美、節奏美。

學生

古典詩詞是高中學生首次接觸,認知難度大,文字障礙多。文學鑑賞對學生能力要求高,學生不僅要理解詩詞內容,還要從文學角度欣賞詩詞,使之逐步形成從文學角度來分析理解詩詞的習慣,形成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鑑於古典詩詞的語言特點:生疏字量大,語句組合樣式新穎,內容含量大,空白點多,理解相對困難。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多次的感情經驗積累達到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選擇恰當的角度,確立恰當的目標,制定恰當的教學方案,使學生達到對詩詞的深度理解與重點掌握。

說教法

學習這五首詩,可用讀、背、想的方法加以消化理解。首先看課文註釋,正音正義,掃清閱讀障礙;要比較詳細深入地瞭解詩人的經歷和背景。其次要反覆誦讀,成誦是鑑賞的起步;應先熟練背誦這五首詩,初步感受詩人的情感和思想,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再次,在誦讀中體會杜詩的形式美與內容美,感受不同於李詩的特有的沉鬱頓挫風格,這是鑑賞的重點。研讀的方法是抓住一些典型詩句,要從賞析的角度進行品味,邊讀邊提出問題,用心思考,達到真正領悟的目的。此外,還可藉助高二時所學的律詩知識,進一步掌握詩歌鑑賞的有關方法。

教學設想:

第一課時指導學生自讀,學生邊讀邊看課文註釋,正音正義,掃清閱讀障礙。教師有重點的示範誦讀,指導學生吟誦鑑賞,初步感受詩人的情感和思想,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第二課時,可先由學生找出有關名句,啓發體會杜詩的藝術風格;再結合時代背景的介紹,理解詩人的憂國傷時之感與身世淒涼之情。最後由教師提供對比閱讀材料,引導學生比較李白與杜甫詩歌風格的不同,學生整理學習所得,寫出評論。

教學要點:

學生由對詩中的分析、討論進而深入到對作者感情的把握。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自讀感知,初步瞭解五首詩的風格及內容特點。

2、通過吟誦體會杜詩的音韻美、節奏美,初步感受詩人的情感和思想。

3、背誦這五首詩。

二、整體感知

1、導人新課

1961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主席團會議上,杜甫被推崇爲世界文化名人。作爲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的杜甫,他的詩歌風格獨特,沉鬱頓挫,被後人所推崇、所仿效;同時,作爲中國傳統文化薰陶出來的知識分子,杜甫憂國愛民,爲後人所敬仰、所傳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這五首律詩就是其沉鬱風格的代表作。

2、整體把握這五首詩的大意

《客至》:唐肅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幫助下,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營造了一所草堂,暫時定居下來,生活上也有人接濟他,生活平穩,充滿情趣。這首詩是定居成都第二年春天寫的,同樣表現了詩人的這種情懷。詩題下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過”。可見是老朋友之間偶爾過訪,從詩中那些話的親切、隨意的程度來看,也確實非老朋友不能。這首詩前一層寫詩人在村居寂寞之中忽有朋友來訪,表達了喜出望外之情;後一層寫詩人倉促中只能以簡易的酒菜待客,然欲呼鄰翁來陪飲,以盡賓主之歡,表現了誠摯、率真的態度,可見雙方友情之深。

《詠懷古蹟》(其三):這首詩是《詠懷古蹟五首》中的第三首。頷聯概括出寫昭君的終生憾事。頸聯諷刺了元帝的昏庸,哀嘆昭君的不幸,感慨地寫出昭君抱恨的原因和遺恨之深。尾聯借千載作胡音的琵琶曲調,點明全詩寫昭君“怨恨”的主題。昭君之怨,儘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見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還是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鄉土,心與祖國同在,此恨綿綿化作“胡語”傳之千載。作者寫昭君時,字裏行間無不充溢着詩人的個性氣質和怨憤之情。詩完全是藉助對古蹟的憑弔、對古代人物的身世遭際的悲嘆,抒寫自己的懷抱,表達了懷才不遇的感慨。

《閣夜》:這首詩和前一首作於同一時期,當時詩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閣,這是一個背山臨水、風景優美的地方。詩中所寫的是詩人在一個雪後的不眠之夜裏的所聞所感,所以詩題叫做《閣夜》。這首詩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感時傷世的情懷。詩人經歷了顛沛流離之苦,家國之亂,憂心如焚,所以這首詩的調子格外低沉,簡直可以使人觸摸到詩人那顆極其悽苦的心。詩的首聯交代時間,稍稍流露出悽苦的心境。頷聯承上文“宵”字,寫黎明前聽到當地駐軍的鼓角聲,暗示濤人徹夜未眠,可見憂心之重。頸聯寫出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尾聯寫詩人在知交零落、存者音訊不通的情況下,聊以公孫述、諸葛亮終歸“黃土”自解,更顯出內心的悽苦萬狀。

三、重難點的學習及目標達成過程

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1)先閱讀正文前的指導語,總體瞭解杜甫詩歌風格及五首詩的內容特點。然後,邊讀邊看課文註釋,正音正義,掃清閱讀障礙。

(2)通過吟誦進行鑑賞,體會杜詩的音韻美、節奏美,同時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詩人的情感和思想,與詩人同喜同悲,同樂同憂。

(3)誦讀提示:

這五首詩的共同要求:杜甫的律詩章法極其嚴格,都是以兩聯爲一層,誦讀時應根據詩的內容在兩層之間作適當的停頓。凡內容明快、跳躍性不大者,停頓宜稍短;內容深沉、跳躍性較大者,停頓宜稍長,以求層次分明,詩意顯豁。

閣夜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杜甫沉鬱悲涼的格調、感受憂國憂民的情懷。

2、能力目標:反覆研讀文本,深入分析此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比較閱讀《閣夜》《旅夜書懷》。

3、情感目標: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樹立主人翁意識。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賞析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比較閱讀《閣夜》《旅夜書懷》

教學方法:

1、朗讀法。2、自主學習法。3、合作探究法。

授課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總第15課時

一、導入新課

由杜甫的詩導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蜀相》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登岳陽樓》

星隨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旅夜書懷》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來。

——《登高》

二、作者介紹

1、杜甫,字子美,他授檢校工部員外郎,故稱杜工部,又授左拾遺(諫官),故又稱杜拾遺、他的詩反映唐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現實,故有‘詩史’之稱、他的詩表達悲天憫人情懷,濟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詩聖’之稱,並被推崇爲現實主義詩派的代表,他與李白並稱爲‘李杜’,著有《杜工部集》。

2、“閣夜”,即西閣之夜。

3、這首詩是杜甫於大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閣時所作,當時杜甫好友鄭虔、蘇源明、李白、嚴武、高適等人相繼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4、蜀中發生了崔旰、郭英乂、楊子琳等軍閥的連年混戰,吐蕃也不斷侵襲蜀地。

詩人流寓於荒僻的山城,面對峽江壯麗的夜景,聽到悲壯的鼓角聲,感慨萬千。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國家的戰亂,由歷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圖在內心超越令人悲傷的現實。於是寫下了這首“有無窮之思”的詩篇。

5、詩歌歸類:按照形式,屬七言律詩;按照有無完整的故事情節,是一首抒情詩;按照內容,屬於即景感懷詩。

三、整體感知:這首詩歌作者寫了些什麼,抒發了什麼情感?

明確:描寫雪霽寒宵的冬夜的所見所聞,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四、具體研習: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1、注意下列詞語的含義,直譯詩句。

歲暮、陰陽、景、天涯、霽

2、思考:詩人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寫出冬季日月催促日光變短,漫天的霜雪在這個寒冷的夜晚停止的場景。這是一幅寒冷孤寂的冬夜圖景,抒發了作者孤寂、悲涼的感情。

3、哪兩個字最具有表現力?

明確:“催”,這個字既是寫景,又有作者的人生感受。“寒”,蘊含了作者心境。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1、注意下列詞語的含義,直譯原文。

五更、鼓角、星河

明確:五更時分,軍營裏悲壯的戰鼓聲和號角聲穿越寂靜的山谷在夜空中迴盪,峽江中星空的倒影隨着波浪動盪搖擺。

2、思考:

①詩人描寫了什麼聲音?聲音特點、效果怎樣?

明確:鼓角聲;悲壯;震動了江水,使倒映在峽江中的星光隨着水波動盪搖擺,氣象雄渾。

②表面看來寫鼓角聲,實則寫出當時怎樣的社會背景?這種寫作手法叫做?

明確:國家戰事緊張。側面烘托。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思考:寫了什麼內容?他們爲什麼要這樣?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杜甫怎樣的情懷?

明確:夜晚千家萬戶的哭聲響徹四野,很多地方傳來漁人樵夫的歌聲。

因爲戰爭的消息傳來,百姓的哭聲、漁樵的歌聲都是亂世的音響。夔州本已地處偏遠,在這戰亂的歲月裏哀聲遍野,可見戰爭的殘酷。

感時傷懷、憂國憂民的情懷。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思考:

1、臥龍、躍馬指誰?他們有怎樣的功業?

明確:諸葛亮、公孫述。臥龍諸葛亮神機妙算一世英名,躍馬稱帝的公孫述叱吒風雲一代豪傑。

2、寫這兩個人物的用意何在?

明確:這些成就千秋功業的人最終都掩埋於黃土之中,所有的一切最終化作歷史的塵埃。詩人感受到生命的短暫,宇宙的永恆,人生的無常。

五、探究討論:

杜甫在這首詩中感慨萬千,說說此詩一共寫了詩人幾種感慨,詩人對什麼事最爲憂傷?

明確:

對國家和人民的憂慮——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時光飛逝、人生短促——歲暮陰陽催短景

客居天涯的淒寒——天涯霜雪霽寒宵

對宇宙永恆、人生無常的悲哀——臥龍躍馬終黃土

老病孤獨、親朋音信斷絕的寂寥無奈——人事音書漫寂寥

六、作業

寫一篇短文,鑑賞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不少於200字。

提示:從三方面着手,按照三個步驟。

明確:修辭、抒情方式、描寫手法;敘、析、評

示例:採用聲音描寫,鼓角聲、野哭聲、漁樵的歌聲渲染戰爭氣氛,抒發沉重、痛楚的感情

七、請將此詩與《旅夜書懷》對讀,分析這兩首詩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書懷 閣夜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星隨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課堂練習

明確:中學語文在線

意境:相同:恢弘、雄闊

不同:《旅》疏朗、壯闊;《閣》悲壯、蕭瑟。

章法:《旅》前兩聯是旅夜所見,後兩聯是抒懷,景和情互相對照、生髮。

《閣》前三聯寫景,尾聯抒情,景中寓情。

閣夜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瞭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理解杜甫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鑑賞這首詩的風格,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教學重點:

1、瞭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理解杜甫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鑑賞這首詩的風格,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教學難點:

1、理解杜甫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第一節

一、導入:

由《登岳陽樓》導入。

二、解題:

“閣”指夔州府的“西閣”,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一個雪後的不眠之夜裏的所聞所感,所以詩題叫做《閣夜》。

三、合作交流學習:

1、學生自讀詩歌,把握詩歌節奏和情感。

2、學生參看書本註解理解詩意。

3、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一個雪後的不眠之夜裏的所聞所感。那麼詩人有哪些所見所聞所想?

四、檢查自主學習情況:

把握詩歌節奏和情感:

1、指定學生誦讀詩歌,教師評點:(節奏、情感)

2、教師作誦讀技法指導:

書本P43

3、再指定一學生誦讀:

4、全班齊讀:

參看書本註解理解詩意。

1、學生就詩中詞句意思提問,教師釋疑:

2、教師就詩中重要詞句提問:

哪些所見所聞和所想?

見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峽中倒映的動態;聽到了跟戰爭有關的聲音如鼓角、野哭、夷歌;想到了與夔州這個地方有關的歷史人物,如諸葛亮、公孫述等人。

五、鑑賞詩歌:

首聯:

1、首聯給我們交代了哪些要素?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

交代時間、地點和天氣情況。

夜雪初霽之景。

2、國學大師王國維曾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那麼這夜雪初霽之景流露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詩人借夜雪初霽之景烘托出淒涼悲愴的心境。

3、怎樣理解“淒涼悲愴”的心境?

“歲暮”,交代時間轉眼一年將盡,有時光易逝之感,同時也暗含了詩人已屆暮年之意;“短景”前一個“催”字有時光飛逝、人生短暫之感;而稱夔州爲“天涯”,便含有淪落天涯、久客不歸之意;“宵”,這裏指黎明前,暗示詩人徹夜未眠,可見憂心之重。綜上所述,詩人借夜雪初霽之景烘托出淒涼悲愴的心境。

頷聯:

1、頷聯寫詩人冬夜聞見之景,這一聯寫了幾種感覺?

聽覺、視覺。

2、“鼓角”指什麼?這一意象告訴了我們怎樣的現實?

軍中的樂器,用於報時或發號施令。五更時分,軍營中傳來悲壯的鼓角聲。

詩人借聽覺寫出了時局動盪、兵革未息、戰爭頻繁的現實。

3、頷聯的對句詩人借視覺寫出了三峽的壯美,請學生說說壯麗的表現?

三峽水流湍急,天上的星河倒映在江峽中,隨着江水搖曳不定。

4、我們結合杜甫的生平事蹟以及時局,大家想一想“三峽星河影動搖”有何象徵意?

天上星河壯觀無比,映照於峽江時,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現出破碎、搖曳不定的景象,使我們想到了詩人風雨飄搖的人生和時局的紛亂。詩人將沉鬱悲慨的`情感融入到壯美的三峽夜景之中,這是寓情於景的寫法。

頸聯:

1、這一聯寫拂曉前所聞,詩人聽到了什麼聲音?

哭聲和歌聲。

2、人們爲何哀哭?

此時的蜀中,外有吐蕃軍隊的侵擾,內有崔旰等軍閥的混戰,戰禍綿延多年,人民死傷無數。“野哭千家”便是對這種戰亂時局的準確概括。

3、“夷歌”指什麼?詩人聽到“夷歌”後心情會愉悅起來嗎?

少數民族的歌謠,異鄉的歌謠。

“夷歌”暗指自己衰老多病仍流落異鄉;天還未大亮,山城四處已飄蕩起打漁砍柴人的歌聲,使人們意識到當地百姓爲生計而操勞的艱辛。“野哭”、“夷歌”,一個富有時代感,一個具有地方性。對這位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來說,這兩種聲音都使他倍感悲傷。

4、這一聯中有一個詞就把偏遠的夔州民族雜居的典型環境刻畫得很真實,是哪個詞?

“數處”,是說不只一起而又多處。

尾聯:

1、尾聯提到了兩個歷史人物,是哪兩個?這一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嘆?

諸葛亮和公孫述。

諸葛亮神機妙算一世英名,公孫述叱吒風雲一代梟雄,這些成就千秋功業的人最終都掩埋於黃土中,化爲歷史的塵埃,那麼我個人的寂寞就更無所謂了。表達了詩人對宇宙永恆和人生無常的感嘆。

2、想到諸葛亮和公孫述那樣成就千秋功業的人最終都掩埋於黃土中,詩人感到很寬慰?

表面上是以諸葛亮、公孫述終歸“黃土”自我安慰,而實際上充分傳達出詩人情感的矛盾和苦惱。更顯出內心的悽苦萬狀。

六、作業:

1、杜甫這首詩感慨萬千,說說這首詩一共寫了詩人幾種悲慨?

悲時光易逝;悲戰亂人民之苦;悲賢愚同歸。

2、背誦:

閣夜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力能:

瞭解杜詩歌風格及本詩的寫作背景,掌握詩歌朗誦的基本方法,背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

把握詩歌風格,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析象解意,領會詩歌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感悟詩人的高尚人格,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點:

1、探討杜甫詩的風格。

2、在反覆誦讀中把握詩風,體會詩意。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流露的思想感情及朗誦方法。

教學方法:

朗誦 涵詠 探討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人論世——導讀

(一)複習導入,溫故知新

同學們,我們在這冊書中已學習了杜甫的《蜀相》和《登岳陽樓》這兩首詩歌,對杜甫的平生經歷與創作風格已經有了較爲全面的瞭解。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杜甫的一首詩歌——《閣夜》。

1、指名背誦這兩首詩歌。

2、指名介紹作者(師補充,多媒體展示)。

3、師介紹《閣夜》的寫作背景(多媒體展示)。

(二)朗讀引導,整體感知

1、回顧本單元對詩歌朗誦的基本要求:

因聲求氣,吟詠詩韻

2、學生自讀感知

誦讀提示:此詩對仗工穩,音節齊整,讀時要結合內容把握作者情感。

3、師從詩歌押韻、節拍、平仄、對仗、感情幾個方面進行朗讀引導(多媒體展示)。

4、採用自讀,指名讀等方式掌握朗讀方法。

5、生結合註釋,瞭解詩歌大意。

問題:讀了這首詩中,你讀到了什麼?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最後總結:

示例:看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峽中倒映的動態;

聽到跟戰爭有關的聲音,如鼓角、野哭、夷歌;

想到了與夔州這個地方有關的歷史人物,如諸葛亮、公孫述等。

二、析象解意——賞讀

合作探討,賞析詩文

1、分四個小組分別探討四個問題。

(1)、首聯“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作者的心境如何?“歲暮陰陽催短景”中的“催”字,很有表現力,請簡要賞析。

(2)、“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這一聯寫了幾種感覺?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

(3)、頸聯“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寫什麼?作者情感如何?

(4)、尾聯“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作者聯想此地兩位歷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2、小組交流,發言彙報,師生互評。

3、教師點撥,賞析示例明確(多媒體展示)

4、引導學生概括詩歌主旨。

5、學習檢測,表達練習。

學習了這首詩歌,我看到了——

我聽到了——

我想到了——

我感受到了——

三、學以致用——比讀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比較此詩與《閣夜》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學生讀後交流,各抒己見,師點撥明確。

四、因聲求氣——辨讀

多媒體展示不同情感的朗讀方法,舉例練習。

五、拓展昇華——悟讀

引導學生透過詩歌,瞭解時代特徵及詩人人格。

作業:

1、背誦並默寫全詩。

2、課後讀杜甫的《望嶽》,看看與《閣夜》在風格上有和不同?

板書:

首聯 點明冬夜寒愴

閣夜 頷聯 夜中所見所聞 憂國憂民

頸聯 拂曉所聞 雄闊蕭瑟

尾聯 生髮感慨 沉鬱頓挫

閣夜教案 篇五

一、誦讀提示

這首詩系因感傷時事而作,很可能是詩人在徹夜不眠之後寫的,結尾還表達了消極的感情。全詩當用低沉的調子來讀,速度要慢一些。八個詩句的節奏皆作“XX——XX——X——XX”,爲避免單調起見,讀時對節拍的長短可適當加以調整,使整齊之中略有變化。又,此詩四聯皆對仗,出句與對句之間應有明顯的間隔,如一氣讀出,就聽不出對聯的意味了。

二整體感知

這首詩是前一首的同期作,從詩的內容可以判定它作於大曆元年(766)冬季。當時詩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閣,從“瞑色延山徑,高齋次水門。薄雲巖際宿,孤月浪中翻”(《宿江邊閣》)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背山臨水的地方,風景優美。這首詩所寫的是詩人在一個雪後的不眠之夜裏的所聞所感,所以詩題叫做《閣夜》。

這首詩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感時傷世的情懷。詩人在蜀至此已有七載。在安史之亂被平定的前一年(762),詩人曾經歷過徐知道的叛變,受盡顛沛流離之苦;如今又碰上崔籲作亂,雖已到夔州,距叛亂中心較遠,但戰爭中種種駭人聽聞的消息時時傳來,人心總是不安的。似此國無寧日,詩人怎能不憂心如焚呢?所以這首詩的調子格外低沉,簡直可以使人觸摸到詩人那顆極其悽苦的心。

詩的頭聯交代時間,稍稍流露出悽苦的心境。“歲暮”,猶言“日月忽其不淹兮”,轉眼一年將盡,有韶光易逝之感;又稱所在地資州爲“天涯”,有自傷飄泊之意。頷聯出句承上文“宵”字,寫黎明前聽到當地駐軍的鼓角聲,暗示詩人徹夜未眠,可見憂心之重,“鼓角”更兼示戰局緊張,故士兵天未明即起進行操練;對句承上文“霽”字寫三峽中景象,因雪止天清,故三峽中星影可見。頸聯出句寫“野哭”而多至“千家”,這是戰亂造成的,非殺人如麻,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災難;對句寫“夷歌”,顯示了地方風情。尾聯寫詩人在知交零落、存者音問不通的情況下,聊以公孫述、諸葛亮終歸“黃土”自解,更顯出內心的悽苦萬狀。

這首詩歷來被認爲是杜詩中的典範作品。它不僅章法嚴密,其起、承、轉、合無不自然合理,而且氣象雄渾,把天地、古今、人事、物理全都說到了,也鮮明地體現了杜詩的沉鬱風格,耐人尋味。

三、鑑賞要點

詩中用事。

詩中用事共三處:①“五更”句用禰衡事。《後漢書·禰衡傳》:“(曹操)聞衡善擊鼓,召爲鼓史,因大會賓客,閱試音節。……次至衡,衡方爲《漁陽》參撾(canzhua),煤樓(di令則佔,小步)而前,容態有異,聲節悲壯,聽者莫不慷慨。”②“三峽”句用漢武帝問星象事。《漢書·天文志》雲:“元光(武帝年號)中,天星盡搖,上以問候星者,對日;‘星播者,民勞也。’後伐四夷,百姓勞於兵革。”③“臥龍”句用諸葛亮、公孫述事。《三國志·諸葛亮傳》雲:“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日:‘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左思《蜀都賦》雲:“至乎臨谷爲塞,因山爲障;峻呢(ju,戴上的石山)膝培長城,豁險吞若巨防。一人守隘,萬夫莫向;公孫躍馬而稱帝,劉宗(劉備)下輦而自王。”

詩人用事之妙在於,事與詩中意境合爲一體,而使人不覺得這是用事。例如黎明前的鼓聲帶着山谷中的迴音,從寒氣中傳來,確實能給人以悲壯的感覺;在奔騰的江水裏,星河的倒影必然是搖曳不定,這樣的意象在吟誦幾遍之後都不難在讀者的頭腦中生成。有了這樣的意象,再去弄清事典的出處,對詩句的理解就加深了,例如從“五更”句可以體會到詩人的慷慨之情,從“三峽”句可以認識到“百姓勞於兵革”使詩人深以爲優——再從章法來看,這樣寫還兼有爲下面“野哭”一句張本的作用。至於詩人以諸葛亮、公孫述自解,跟詩境的關係尤爲密切,因爲武侯廟、白帝廟都在州城附近,詩人都去看過。前人云:“作詩用事,要如釋語,水中着鹽,飲水乃知鹽味。”這首詩中的用事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