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杜甫詩三首教案精品多篇

杜甫詩三首教案精品多篇

杜甫詩三首教案 篇一

【教學目的】

1、瞭解每首詩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每首詩的思想感情

2、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於景的表示手法。掌握詩的景與情、事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重點】

1、瞭解每首詩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每首詩的思想感情。

2、初步鑑賞品味詩歌的美點。

3、掌握詩的景與情、事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

1、透過字面意思,掌握含蓄蘊藉的。詩意。

2、初步掌握一些詩歌常見的表示手法,並體悟其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

2、古詩五步教學法。

3、詩歌境界教學法。

【課時佈置】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詩歌到了唐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今天,讓我們走近被後人稱爲“詩聖”的杜甫,聆聽他筆下流淌出來的歌聲。

二、簡介作者和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詩中自稱少陵野老,後人稱他杜少陵。杜甫:號稱“詩聖”,是我國唐代偉大的實際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大膽地揭露了當時統治集團的腐朽,廣泛而尖銳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難和社會矛盾,內容深刻。他的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朝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此,被稱爲“詩史”。這三首詩寫於不同的歷史時期:《望嶽》寫於所謂“開元盛世”,其時詩人才二十四五歲,詩中熱情地讚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志向,歷來被譽爲歌詠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寫於“安史之亂”前期,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和對民生疾苦的關注與同情。

三、辨音識字,掃除文字障礙

1、給加粗字注音:

⑴岱宗夫如何岱(dài)

⑵決眥入歸鳥眥(zì)

⑶白頭搔更短搔(sāo)

⑷渾欲不勝簪簪(zān)

2、解釋下面加粗的詞。

⑴造化鍾神秀鍾:聚集

⑵陰陽割昏曉陰:山的北面;陽:山的南面

⑶會當凌絕頂會當:終當、終要;凌:不盡

⑷渾欲不勝簪渾:簡直

⑸蕩胸生曾雲曾:通“層”

四、朗讀課文

1、播放錄音,學生朗讀。注意詩歌的韻律、節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讀課文,學生互相評議,教師從節奏、語調、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導。

3、師生同讀,同時多媒體顯示朗讀節奏、重音,要求學生讀出感情。

4、分組朗讀交流,理解詩歌的竟境美。

五、閱讀賞析

《望嶽》:

1、學生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首句“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樣呢?蔥蘢的山巒在齊魯大地連綿不時望不到盡頭。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那種欣喜驚歎仰慕的情形,非常傳神。語出驚人,依樣畫葫蘆地寫出自身的欣賞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裏的泰山,以距離之遠烘托泰山之高。這兩句是遠望泰山所見的高大形象。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寫出了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這是近望泰山所見的景象。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寫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或高或低;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仔細看才幹看見。這是細望泰山時所見的景象。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寫由望嶽而發生的登嶽的意願,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這顯然是詩人神遊玉皇頂之所見。

2、理解賞析詩歌的竟境美:

⑴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

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泰山地域之廣闊(齊魯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鍾神秀),山勢之高峻(陰陽割昏曉;會當凌色頂,一賢衆山小)。

⑵全詩中最讓你感到心胸激盪的兩句?說說偏愛這兩句的理由。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寫出了詩人凌雲的壯志,勃發的雄心,表達了詩人早年兼濟天下的遠大志向。

⑶作者當時爲什麼有這樣的理解呢?

①唐朝盛世。

②詩人年輕,意氣風發。

③漫遊泰山,熱情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進而透露出詩人早年兼濟天下的遠大志向。

3、學生齊背《望嶽》。

《春望》賞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寫春望所見:國都在淪陷後已經變得殘破不堪,然而山河依舊是原來那個樣子;春天降臨到安城,然而眼前卻是亂草叢生。如此強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驚心動魄呢!一座繁華似錦的城市,曾幾何時,竟被毀壞到了“無餘物”“無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這一聯雖是寫景,卻也痛切地傳達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感情。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寫春望所感,作者觸景生情。花鳥本爲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

詩的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深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局部──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所盼: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多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時。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急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寫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慼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之際,搔首遲疑,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青絲”爲愁所致,“搔”爲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痛。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呆板,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五、比較兩首詩風格的異同

1、學生齊背《望嶽》《春望》。

課《杜甫詩三首》教案 篇二

(《望嶽》《春望》《石壕吏》)【教學目標】1.理解詩歌主題;探究詩作風格的變化。2.熟讀成誦,涵泳體悟。3.感受詩人的愛國情懷。【教學重難點】1.涵泳背誦。2.理解詩歌主題。3.把握詩作風格。【課時安排】二課時【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屏顯杜甫圖片)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尊稱爲“詩聖”。他的詩作在總體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變化過程,號稱“詩史”。今天就讓我們與詩聖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懷。(板書標題、作者;屏顯:與詩聖同行。)二、活動建構——與詩聖同行1.第一板塊:忘情吟誦(屏顯)。(1)教師範讀。聽清讀音,把握停頓、重音。(2)自由朗讀。(3)指生朗讀。校正讀音,明確節奏。(4)齊讀全詩。(5)合作譯詩。結合註釋,疏通詩意;提出疑問,討論解決。2.第二板塊:詩意描述(屏顯)。(1)假如你是詩人,請試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寫泰山的雄偉景象。(2)假如你是詩人,請試着用感嘆的口吻抒寫你站在戰亂後的長安城上的感受。(3)假如你是詩人,請試着用講故事的口吻再現當年石壕那個令人心碎的故事。先自行準備,再小組交流,最後小組推薦同學向全班描述。活動的全部目的在於通過詩意地描述,檢驗、強化、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因此活動完畢後的評價,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解說是否準確(符合原意)、清晰(順序合理)、生動(描繪細緻)。一句話,關鍵考查活動參與者對文本理解的準確度。教師可視其情況做點必要的補充,如“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這兩句,就要指出這裏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二百公里。詩的末聯提到的“絕頂”纔是指泰山的主峯玉皇頂。3.第三板塊:品析妙點(屏顯)。杜甫曾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佳話。在這三首詩中,你認爲哪些詞、句,或者標點用得好,談談自己的感受。教師可示例。(1)“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是近望所見。上句寫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虛筆。爲什麼要用虛筆?因爲泰山的秀美實在是一言難盡,不如只寫造物主對泰山情有獨鍾,這是詩人的強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詩人心靈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寫泰山的高大,這是實寫。“陰陽”分指山的南、北兩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曉;山北日光不到,在晝猶昏。“割”字提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此聯向來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以詩人爲“感”、“恨”的主體。花、鳥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賞心悅耳,但詩人此刻面對殘破的都城,不知官軍何時才能平定叛亂,不知妻兒在兵荒馬亂中如何度日……種種念頭困擾着他,他怎能不見花而落淚,聞鳥而驚心呢?另一種以花、鳥爲“感”、“恨”的主體。這自然是詩人移情於物的結果。這兩種解釋實質上並無區別,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本聯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啓下,章法分明。4.自由背誦。

第二課時一、活動建構——與詩聖同行第四板塊:感受情懷(屏顯)。1.這三首詩各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從哪些詩句感受出來的?補充背景。(1)《望嶽》。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竊比稷與契”,常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自喻的年輕詩人離開了長安,到兗州去省親——其父杜閒當時任兗州司馬。此後大約三四年間,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遊,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一時期寫的。詩人的背後是一個鼎盛的唐王朝,所以在他的詩裏便投射了足夠的“盛唐氣象”。(2)《春望》。這首詩是唐肅宗至德二年三月(約757)杜甫在長安時所作。安史之亂的叛軍攻破京都長安,杜甫投奔唐肅宗,中途被叛軍俘獲,帶回長安。此時的長安被焚劫一空,滿目淒涼,目睹一片蕭條、破敗的長安城,詩人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詩。(3)《石壕吏》。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亂後的故鄉。可不到兩個月,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在鄴成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洛陽一帶又騷動起來。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都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番經歷寫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和情節生動而流傳最廣。2.討論明確。(1)《望嶽》。抒寫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峯的誓言,表達了詩人的雄心壯志和遠大的思想抱負。(2)《春望》。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3)《石壕吏》。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3.帶着詩人的感情去讀每一首詩,要讀得入情入境。指生讀,再指生讀,齊讀。二、整合總結1.辨析比較。這三首詩寫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除了表達的思想感情不同外,它們還有哪些不同點?提示:內容、詩人關注的焦點(自我抱負——國家、百姓命運)、語言風格(豪邁激昂——沉鬱悲愴——沉鬱頓挫)等。2.由學生的有關辨析比較內容作結。“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瘡痍,詩中聖哲”。(郭沫若)詩人在年輕的時候抱定了“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遠大志向。年輕時候的詩作就充滿了昂揚的氣勢。隨着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也使詩人更多地看到了勞動人民的痛苦,也時時地爲國而擔憂,他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息息相通,詩人的心與時代、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通。他的詩歌由前期的豁達開放而變得沉鬱頓挫,充滿了深深的抑鬱,但他的這種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將彪炳千秋,永放光芒。3.背誦比賽。三、課下作業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敘文或一幕短劇。提示:石壕吏和老婦人是詩中的主要人物,要善於運用想象來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還要補充一些事實上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故事情節。(設題目的是通過實踐活動進一步瞭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並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關鍵是要合理地補充某些情節或細節,從而鮮明地再現原作的思想內容。如果打算改編成短劇,最好採用集體編寫的形式,由教師或個別學生先擬出一個提綱,經討論後確定各部分的內容,然後分配角色,組織演出。在討論中必定會涉及一系列問題,例如全劇要不要分出場次,分幾場爲好,詩人是否應當出場,如出場又該如何處理纔好,等等,這樣討論下來,才能使學生加深對這首詩的理解;不要爲演出而演出。)【資料寶藏】1.古詩庫杜甫詩全集 2.杜甫圖片以及《春望》書法作品 3.杜甫一生及其偉大詩篇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詩人。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爲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爲四期。 (1)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後遊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樑、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2)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着“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纔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爲著名,標誌着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3)陷賊和爲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爲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爲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爲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4)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着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着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爲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衆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對後來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產生了積極影響。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杜甫詩三首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瞭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成就。

2,瞭解杜甫七言律詩的藝術特點。

3,背誦並積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創作方法,熟悉律詩的格律知識。

二,教學重點

感受、品味詩歌意境

三,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鑑賞能力,使學生受到詩人情感薰陶而有所感悟,引發學生的審美興趣,提高鑑賞能力。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方法:點讀法

教學過程與步驟:

秋興八首

一,知識積累

1,關於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一個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一生寫了1400多首詩,博得後人廣泛的稱讚。他的詩不僅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而且充溢着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崇高精神。人們稱杜甫的詩爲“詩史”,是“千古絕唱”,稱譽杜甫是“詩學宗師”,“詩聖”,對於這些高度的稱譽,杜甫是當之無愧的。

2,關於作品:《秋興》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曆元年)、55歲旅居夔府時的作品。這是八首蟬聯、結構嚴密、抒情深摯的七言律詩,體現了詩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成就。寫這組詩時,離開安史之亂的爆發(755)已十一年。

3,近體詩知識

(1)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一種詩體,也稱今詩。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體,其句數、字數、平仄、對仗、用韻等都有嚴格的規定,主要有律詩和絕句。

(2)律詩

①詩句字數整齊。分爲五言和七言(簡稱五律、七律)。

②規定詩句數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稱爲排律或長律)。

③中間兩聯必須對仗。每兩句成一聯,八句律詩計四聯,依次爲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末聯)。其中頷聯、頸聯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又,每聯中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

④有嚴格的聲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韻,一韻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

(3)絕句:每首定格爲四句,以五言、七言爲主,簡稱五絕、七絕,韻律與律詩相同,只是不一定對仗。

4,詩歌鑑賞指要

(1.)基本要求:鑑賞詩的內容、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基本要領:

①朗讀吟誦,整體感受。

②披詞入情,激發感情。

③展開想象,探究意境。

何謂“意境”?這裏的“意”,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情);“境”是指客觀世界(景),兩者融爲一體便成爲意境。因此,意境是詩人藉助於多種藝術手法而創造出來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種美好的藝術境界,是詩情和畫意的完美統一。

④感受韻律,品味語言。

二,研讀詩歌

全詩感情基調——孤獨抑鬱

整體感知

一、二聯——巫山、巫峽的秋色秋景;

三聯——由眼前叢菊的開放聯繫到“故園”

四聯——追憶“故園”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黃昏的砧聲所打斷

通過對巫山巫峽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繪,烘托出陰森,動盪不安的環境氣氛,令人感受秋色秋景撲面驚心,抒發詩人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鬱之感。

分析本詩情景交融的特點

問:詩中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玉露、楓樹林、波浪、風雲、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問;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秋的蕭殺,人的憂傷與孤獨。

問:如何感受意境

前一句由下及上,後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蕭森的氣息充塞於巫山巫峽中,天上地下,江間關塞,到處是驚風駭浪,動盪不安,蕭條隱晦,不見天日,形象表現詩人的極度不安,和胸中的鬱悶不平,象徵了國勢的危急。

——用豪邁、宏闊寫出哀愁,既抓住景物特點,又融入自己情感,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

問:叢菊兩地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體現詩歌主旨,詩人此時身在夔州,暮年飄零,羈旅江上,面對第二次看到菊花大的開放卻是秋天滿目蕭條,不覺得潸然淚下,聯想自己老病孤舟,又不覺引發詩人對國家盛衰及個人身世的感慨,憂國傷時。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沒有機會回到故園,秋意卻越來越深了,秋風也越來越冷了,當地人家都開始做寒衣了。又一次迴應了詩題中的“秋”字。過去人們冬天穿棉衣,棉衣穿過一冬,裏邊的棉花就板結起來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搗衣石,現在你聽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經到處都是刀剪聲和搗衣的聲音。人們的生活習慣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帶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經好幾年了,我始終沒有一個安定的生活,我用什麼來抵禦羈旅途中的寒冷?

四,小結,這一首詩,從夔州的秋天起興引出了他的感發,而他感發的重點則在對“故園”的思念。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較一般的悲秋之作遠爲深厚。

課《杜甫詩三首》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領會詩歌的豐富內涵和精美語言,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和詩歌的修辭方式。提高對詩歌藝術的審美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反覆誦讀,品味感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充分理解杜甫詩歌的思想內容,感受作者人格的偉大。

教材簡析:

杜甫是唐代的大詩人,他的詩作在總體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號稱“詩史”。這三首詩寫於不同的歷史時期:《望嶽》寫於所謂“開元盛世”,其時詩人才二十四五歲,詩中熱情地讚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爲歌詠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寫於“安史之亂”前期,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和對民生疾苦的關注與同情。學習時要用心把握詩作風格的變化。

課前準備:

1、學生:藉助工具書解決不懂的文言字詞,查閱相關的作家作品及寫作背景知識。

2、教師:查閱資料,準備錄音機、磁帶或製作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內容:杜甫的《望嶽》、《春望》

一、導入:

杜甫:號稱“詩聖”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大膽地揭露了當時統治集團的腐朽,廣泛而尖銳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難和社會矛盾,內容深刻。他的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朝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此,被稱爲“詩史”。現在我們來集中學習他在不同時期創作的三首詩歌,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發展變化和當時的社會狀態。

二、學習《望嶽》:

1、播放錄音,學生朗讀。注意詩歌的韻律、節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讀課文,學生互相評議,教師從節奏、語調、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導。

3、分組朗讀交流,理解詩歌的竟境美。

(1)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明確: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泰山地域之廣闊(齊魯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鍾神秀),山勢之高峻(陰陽割昏曉;會當凌色頂,一賢衆山小)。

(2)全詩中最讓你感到心胸激盪的兩句?說說偏愛這兩句的理由。

(3)作者當時爲什麼有這樣的理解呢?

明確:1、唐朝盛世。2、詩人年輕,意氣風發。3、漫遊泰山,熱情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進而透露出詩人早年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

4、合作探究:

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爲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說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爲“俯視”。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爲故齊地,之南爲故魯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麼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繫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陰陽”一句又是什麼意思呢?(據註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爲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後爲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註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嶽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或高或低,故謂之“層雲”;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嚮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衆山小”,這說明了什麼?(這是詩人神遊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6、朗讀背誦,並以“我想對杜甫說,詩人啊,你………”的句式,講講你學了《望嶽》的感受與收穫。

第二課時

一、閱讀賞析《春望》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讀出節奏、讀準重音、讀出感情。

2、《春望》賞析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的前四句寫都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着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爲寫景,實爲抒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爲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當爲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濃淡淡,動奪天巧。”《唐音癸籤》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爲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爲,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多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急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慼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髮”爲愁所致,“搔”爲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2、學生分組討論與交流:這首詩與《望嶽》在內容上有哪些不同?詩歌風格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二、創新學習,能力升級

1、學生合作討論,完成課後練習三。並分別以這兩首詩的題目爲上、下聯的開頭,試寫一組對偶句。(示例:《望嶽》敘寫少年志,《春望》抒盡家國愁)。

2、有人將“國破山河在”一句中的兩個字調換了一下位置,便成了一條保護環境的警示語,你能寫出這個句子嗎?(明確:國在山河破)

三、朗讀背誦這兩首詩。

課《杜甫詩三首》教案 篇五

師: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的詩感時傷世;他的詩憂國憂民;他的詩沉鬱頓挫;他的詩也壯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稱爲“詩聖”的杜甫。對於杜甫,我們很熟悉了,那位同學介紹一下?

一生: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 杜甫在文學史上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別》,反映了“安史之亂” 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其中“三吏”是《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是《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師:杜甫一生寫詩1400多首,你能背過哪些?

一生:《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孃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一生:《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學生一時記不起),師提示:國小學過《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吧?

生齊背: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師提示:《江南逢李龜年》是杜甫的詩歌吧?

生齊背: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師:今天讓我們走近杜甫,跟隨他去領略泰山高大雄偉和神奇秀麗,去體味戰亂中杜甫的憂國思親之情。(板書:《望嶽》和《春望》)請自讀《望嶽》兩遍,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學生讀)

指名二生讀。學生讀音很準,節奏準確。教師強“夫”的讀音。指導:五言詩歌的節奏劃分一般是二二一,或者二一二形式。

師:讀音準,節奏對,但是感情上似乎欠缺點。你們覺得應該讀出什麼感情來?

生:豪邁,高昂。

師:對。此時,正逢盛唐,詩人24歲,意氣風發,壯懷激烈,想大展宏圖,實現人生理想。來到泰山腳下,看到泰山的高達廣闊,自然地豪情滿懷,所以,應飽含讚美之情,語調高昂,讀出那種酣暢的豪情來。請試着再讀兩遍。

指名二生讀。讀得很有感情。

師:下面我們齊讀一遍,要求:女生齊讀1,3,5句,男生齊讀2,4,6句,合讀7,8句。(學生讀得很有氣勢)。

師:2分鐘的詩句背誦,看誰背得快。(學生背誦2分鐘)請同位之間互相檢查一下。(學生背)。咱們再齊背一遍吧。

師:現在假設你就是青年詩人杜甫,你來到了泰山腳下,請參考註釋,加以想象和聯想,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看到的美景,抒發涌動在你胸中的豪情。

(學生吟誦,想象,表達)

師:誰先來描繪一番?

一生:泰山怎麼樣呢?啊,它是如此廣大,在整個齊魯大地上都看得見。我看到巍峨的泰山,感到了大自然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山這麼高,把陽光遮住,山南山北一個白天一個黃昏。我一定要登上臺上頂峯,那時羣山都在我眼下都顯得很矮小。

師:(笑問)那你沒看到半山腰的飄蕩的雲氣?

生:我看到層層雲氣在山間飄蕩,山下的景物若隱若現,很是美麗。

師:追問,你沒看到小鳥?

生:沒看到。

一生補充:大自然特別喜愛泰山,把神奇秀麗的景色都聚集在這裏了。我看啊看啊,看到繚繞的雲氣心胸激盪,看鳥兒歸巢看得我眼角都快裂開了。

師:你很注意細節啊。很好,這是細望所見。

師:整首詩中,你最欣賞哪一句或者你對哪一句感悟最深?請大聲吟誦你喜歡的詩句,在書上做好批註。可以從用詞、修辭、寫法、表達的思想感情等幾個方面進行品味賞析。(學生讀,批註)

師:請把你的精彩與同位分享。(學生同位交流)誰來把你的體會告訴大家?

一生:我最喜歡第一句。“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運用虛寫,寫出了泰山的廣闊無邊。

師:對,這是遠望所見。

一生:我特別欣賞“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這兩句寫作者一直在看啊看的,從早看到晚,看出作者對泰山的讚美。

師:你欣賞的很到位啊!繼續欣賞。

一生:我喜歡“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寫的有情義,寫出了泰山的美麗。

一生:我覺得最後兩句特別有意義。他要俯視羣山,體現了詩人的雄心壯志,那種不怕困難的決心。

師:是啊,詩人不僅要攀登泰山,這也是詩人的誓言:一定要攀登上人生的頂峯!所以,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引起人們的共鳴。你讀過的詩歌中,哪些表達了作者的雄心壯志?

一生: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

一生: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一生: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一生: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師:同學們積累的很多呀!老師也蒐集了一些,看看是否與你搜集的相同?有不同的可以記一記。多媒體出示:

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後名。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讓學生一分鐘讀讀背背)

師:我們剛剛領略了杜甫的豪情,(完成板書)美景豪情。歲月悠悠,眨眼間,20年過去。唐玄宗因爲寵愛楊貴妃,任用奸相,致使朝政日非,終於爆發了安史之亂。當時杜甫正探親在家,於是全家隨着老百姓想西北方向逃亡,剛剛安頓好妻小,就投奔皇帝而去。別人都向荒村逃去,杜甫逆流而上,奔向城市,尋找皇帝。結果在路上南北叛軍抓住,押解到長安。因爲他官位卑微而未加關押。春天按時來到了長安城,可是,已經物是人非,長安城已經不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已經不是“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的長安了。據史料記載,當時“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現在,你是45歲的杜甫,你困據長安城,你在三春時節望到了什麼?心裏感情怎樣?請運用學習《望嶽》的方法自學《春望》。

(學生讀詩,描述,感悟)

師:告訴大家你的學習感悟。

生:我讀到了杜甫的憂慮。從詩中“破“字,我看到了詩人對國事的深深地憂慮。

師:好,景語乃情語。借景抒情。

生:我從“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看到了詩人對家人的牽掛。

師:這也是一個名句。一個“萬金“,真實的寫出了戰亂中的人們對家人的生命的擔憂和牽掛。

生:我覺得詩人憂國憂民,他不爲自己考慮,想的是戰亂時百姓。

師:是啊。(完成板書:悽景憂思)中國的知識分子歷來就有憂國憂民的優良傳統。你能背過幾句表現憂國憂民情懷的詩句?

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生: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生: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戍輪臺。

生: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生: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同學們的積累很豐富!我們再看一首關心民間疾苦的詩歌。翻開主題學習《古韻今風翰墨香》39頁,《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先自讀詩歌一遍,然後體會詩中表達的感情。

生:“一枝一葉總關情“,實際上是說把老百姓的疾苦掛在心上。你理解的很好。

讓我們欣賞一段視頻,再次體會詩人的偉大情懷。(播放視頻)

師:唐詩是一座流光溢彩的殿堂。這裏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不羈精神,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仁者光輝,這裏有塞外的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這裏有江南的小橋流水杏花春雨;讓我們走進唐詩,走進經典,享受詩意人生!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