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新版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蘇教版精品多篇

新版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蘇教版精品多篇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蘇教版 篇一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進行如下設計:

1、創設有效情境,自然引入新課。

首先利用教材中的情境,讓學生交流分橘子的方法,從而引出平均分的方法不公平,而按照學生人數的比來分橘子比較合理,將學生的思路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本節課,即按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問題的探討中來。

2、給學生提供了充分思考和活動的空間。

在新知的探究過程中,給學生提供充分的體驗空間。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小棒代替橘子,鼓勵他們實際分配,並做好分配的記錄,使學生在這一操作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有了上面的實際操作經驗,在解決把140個橘子按3∶2進行分配時,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和交流的空間。在學生探究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後,組織他們將不同的策略進行比較,發現其中的共同點,讓學生在比較的基礎上選擇自己認爲合理的策略解決問題。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小棒

導入新課

1、觀察情境圖,獲取圖中的信息。(課件出示)

從這幅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提出問題。

把這些橘子分給1班和2班,怎樣分合理?

3、討論分配方案。

請同學們想一想,說一說你的分法。

(1)學生思考,同桌交流。

(2)指名彙報,說明理由。

預設

生1:可以每個班各分一半。

生2:按1班和2班人數的比來分配。

引導學生說出兩個班的人數不一樣,平均分看似公平,其實並不公平,而根據兩個班人數的比3∶2來分比較合理。

4、引入課題。

像這樣,把一個數量按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問題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類問題的解決方法。(板書課題:比的應用)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情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分析情境中的數學信息,爲後面的動手操作、分析推導解題方法奠定基礎。

(一)初探新知。

要把這筐橘子按3∶2分給1班和2班的小朋友,應該怎樣分?我們用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

1、小組交流後學生動手分配。

引導學生明確1班佔3份,2班佔2份。

2、記錄分配的過程。

引導學生在記錄過程中發現6∶4,30∶20……都等於3∶2,爲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奠定基礎。

3、各小組彙報,說說自己的分法。

引導學生不斷調整每次分配的數量,明確1班佔3份,2班佔2份。

4、在這次分小棒的過程中,你有什麼發現?說說感受。

(每次分的小棒的根數比都是3∶2)

設計意圖:在分小棒的操作活動中,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在觀察記錄的過程中發現6∶4,30∶20……都等於3∶2,鞏固了化簡比的內容。另外,學生不斷地調整每次分配的數量,不斷地產生新的解題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意義。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蘇教版 篇二

1、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使學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質。

2、通過學生的自主探討,掌握化簡比的方法並會化簡比。

3、初步滲透事物是普遍聯繫和互相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理解並掌握比的基本性質

課件、實物投影儀

1課時

一、複習引入

1、複習比和分數、除法之間的關係

2、提問:比和除法,比和分數之間有那些聯繫?

引導學生根據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猜想:比有什麼性質?小組交流

3、出示三個分數:3÷4、6÷8、9÷12.變爲比,並比較大小

指名回答小組交流的結果.學生用語言表述比的基本性質。

交流: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這叫比的基本性質。

教師引導交流:0除外是什麼意思?

學生交流,比的後項、除數是0沒有意義。

二、學習化簡比

1、說明:利用商不變的規律可以進行除法的簡算;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可以進行分數的約分、通分。同樣,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討論.你怎樣理解“最簡單的整數比”這個概念?

學生充分討論後,指名回答,形成共識:最簡單的整數比必須是一個比,它的前項和後項必須是整數,而且前後項應該是互質數.

請個別學生舉一個最簡單的整數比。

2、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強調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互質)

14:2154:18

教師引導交流:怎樣把一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總結方法:用比的前後項分別除以它們的最大公因數,使比的前後項是互質數。或用求比值的方法算,最後結果仍然是個比。

1÷10:3÷83/5:5/8

教師引導交流:怎麼把分數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總結方法:比的前項後項分別乘它們分母的最小公倍數,就化簡成最簡整數比。

1.25:42.7:18

教師引導交流:怎麼把小數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總結方法:先將小數化成整數,再化簡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3、練習:化簡比

60:245/8:7/245/4:0.75

三、練習

自主練習5、7、8

四、小結:

比的基本性質是什麼?它是根據什麼來的?利用比的基本性質可以幹什麼?化簡比的方法是什麼?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蘇教版 篇三

課本第14~15頁的例1,完成“做一做”和練習四的第1~5題。

1、使學生初步掌握分數乘法應用題的數量關係,學會應用一個數乘以分數的意義解答分數乘法一步應用題。

2、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發展學生思維。

理解題中的單位“1”和問題的關係。

抓住知識關鍵,正確、靈活判斷單位“1”。

一、複習

2、列式計算。

(1)20的是多少?

(2)6的是多少?

二、新授。

1、教學例1。

出示例1:學校買來100千克白菜,吃了,吃了多少千克?

(1)指名讀題,說出條件和問題。

(2)引導學生畫出線段圖,並在線段圖上標出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

先畫一條線段,表示“100千克白菜”。

吃了,吃了誰的?(100千克白菜)要把“100千克白菜”平均分成5份,吃了4份,怎樣表示?

教師邊說邊畫出下圖:

(3)分析數量關係,啓發解題思路。

a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畫,並認真想一想,吃了,是吃了哪個數量的?

b分組討論交流:依據吃了100千克的把哪個量看作單位“1”呢?爲什麼?你是怎樣想的?

(4)列式計算。

a學生完整敘述解題思路。

b學生列式計算,教師板書:(千克)

c寫出答話,教師板書:答:吃了80千克。

(5)總結思路。

根據以上分析,讓學生討論一下解題順序:吃了?吃了誰的?誰是多少(已知)?誰的是多少乘法。

(6)反饋練習。(14頁)1—3題,做完後訂正。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2、閱讀課本:把書中的想的過程和線段圖認真看一下,不懂提問。

(三、全課小結:

四、隨堂練習。

1、判斷下面每組中的兩個量,應該把誰看作單位“1”。

(1)乙是甲的,甲是乙的。

(2)甲是乙的,乙是甲的倍。

2、練習四1、2題,完成在練習本上,然後訂正。

3、操作:畫出“體育小組的人數是美術小組的倍”的線段圖自己補充條件和問題並解答。

五、作業

練習四3、4題。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蘇教版 篇四

教材第31-32頁的內容及做一做,練習六的第1、2題。

1、初步認識圓錐,知道圓錐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錐的特徵。

2、瞭解圓錐的高的測量方法。

掌握圓錐的特徵。

掌握圓錐高的測量方法。

一、激趣定標

1、回顧:我們學習了物體的哪些特殊形狀?你能在生活中找出具有這些形狀的物體嗎?(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圓、長方體、正方體、圓柱……)

2、欣賞日常生活中圓錐形的物體,介紹圓錐,你還見過哪些圓錐形的物體?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圓錐。

二、自學互動,適時點撥

【活動一】認識圓錐的特徵

學習方式:獨立學習、組織交流

學習任務

1、取出圓錐體學具,請大家看一看、摸一摸,與圓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麼?摸到了什麼?說給同桌聽。

2、通過觀察,認識圓錐的頂點、面。

(1)圓錐有一個頂點和兩個面,一個底面,一個側面。

(2)圓錐的底面是一個圓,側面是一個曲面。

3、討論、交流,認識圓錐的高。

(1)圓錐的高在哪裏?

(2)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麼是圓錐的高?(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

(3)圓柱的高有無數條,圓錐的高有幾條?

【活動二】測量圓錐的高與圓柱和圓錐的區別

學習方式:動手操作、討論交流

學習任務

1、出示圓錐形教具,引導:像這樣的物體,它的高看得見嗎?看不見怎麼能知道它高多少呢?你有辦法嗎?

2、小組討論,動手合作測量圓錐體的高。

3、彙報測量的步驟及測量結果。

4、課件演示測量高的過程,注意:測量時,圓錐的底面要水平地放;上面的平板要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5、猜測:一個長方形通過旋轉,可以形成一個圓柱,那麼你們知道繞一個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旋轉,會形成什麼形狀?

6、動手操作轉動一根貼有直角三角形硬紙的木棒。

7、說說各自的發現。

8、交流圓錐和圓柱的聯繫與區別。

提問:圓錐和圓柱有哪些相同點,哪些不同點?

三、達標測評

1、完成課本第32頁的“做一做”。

先讓學生在教材的幾何圖形上標出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再利用實物投影進行交流。

2、完成課本第35頁練習六的第1題。

投影出示課本上各個物體的圖片,指名說說每個物體由哪些圖形組成。

3、完成課本第35頁練習六的第2題。

先讓學生在課本上連一連,再進行交流。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圓錐的認識

頂點:1個

面:2個 側面(曲面) 底面(圓)

高: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只有1條)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蘇教版 篇五

第一課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教學內容: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實物、動手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以及長、寬、高(或棱長)的含義,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徵。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通過建立圖形的表象的過程,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

教學資源: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一個稍大的紙盒及一個有相對的兩個面是正方體的紙盒、學生每人準備一個長方體小紙盒、每個小小組準備一個正方體

教學過程:

1、由平面圖形引到立體圖形。

出示一張長方形的紙,讓學生說出它的形狀,然後把許多這樣的紙摞在一起,問學生還是長方形嗎?

接着電腦演示由面到體的過程,揭示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2、引導學生認識什麼是立體圖形。

讓學生用手摸長方體的紙盒的面,使學生感覺它很平,再用兩隻手握一握長方體的紙盒。問:有什麼感覺?爲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

指出它佔有一定的空間,像這樣佔有一定空間的物體的形狀就是立體圖形(電腦顯示若干立體實物)。

問: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什麼圖形呢?在這裏面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呢?

3、舉例。

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見過的長方體的物體實例。

師:要知道這些物體爲什麼都是長方體,就要研究長方體的特徵。

1、出示例1:

(1)拿一個長方體的紙盒來觀察:

長方體有幾個面?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一個長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

指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學具,回答上面的問題。

(2)抽象圖形。

說明:因爲我們最多隻能看到長方體的3個面,所以通常這樣畫長方體。

(師邊講邊畫長方體的直觀圖,注意要規範。)

問:實物中長方體的每一個面是什麼形?作圖時,根據作圖的原理除了前面和後面之外,其他各個面都畫成了什麼形?但實際是什麼形?

讓學生上去指一指,圖上哪3個面是我們能直接看到的?另外3個面在哪裏?

2、認識長方體各部分的名稱。

(1)教師結合直觀圖逐一向學生介紹棱和頂點,並及時在圖中作出標註。

(2)同桌學生用手摸長方體紙盒,互相指出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電腦分別顯示面、棱、頂點這三個部分,加深印象。

3、長方體的特徵。

出示:長方體有幾條棱和幾個頂點?它的面和棱各有什麼特徵?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並在小組裏交流。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長方體有什麼特點,討論後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長方體特點。

(1)面的特點

長方體有幾個面?誰能迅速的數出長方體的6個面?比較哪一種方法好?

長方體的6個面是什麼形狀的?還有不同看法嗎?這兩個面的位置是怎樣的?(可結合拍手理解“相對”)

(還可以出示預先準備好的紙盒讓學生直觀感受長方體的一種特殊情況,一般來說,長方體的每個面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相對的面形狀相同,大小一樣,可以用這四個字(出示:完全相同)來代替。(電腦演示相對的面完全相同這個特點)

(2)棱的特點

長方體有多少條棱呢?誰能給大家介紹一種很快的數出這12條棱的方法?

如果有學生是分組來數的,可以結合長方體鐵絲框架數一數。想一想:每組有幾條棱?每組4條棱的位置是怎樣的?相對的棱有什麼特點?(長度相等)(電腦顯示棱的特點)

(3)頂點的個數

長方體有幾個頂點?你是怎樣迅速數出來的?

(4)概括長方體的特徵

**讓學生看着自己的長方體紙盒說說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各有什麼特徵。

**小結: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它有12條棱,8個頂點。一個長方體的面可以分爲3對,相對的面完全相同;長方體的棱可以分爲3組,每組4條,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4、學習長、寬、高

(1)問:相交於同一頂點的3條棱的長度都相等嗎?

指出:長方體相交於同一個頂點的這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兩條棱分別叫做長和寬,把豎直方向的一條棱叫做高。(師邊講邊標註)

(2)學生選擇一個長方體實物,量出它的長、寬、高。

5、認識正方體的特徵

(1)師:學習了長方體的特徵,你們想不想自己來探究正方體的特徵?你們準備從哪幾個方面進行研究?想用哪些辦法來研究?

(2)學生交流後,讓他們小小組去探究。

(3)全班交流。

6、討論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1)觀察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

明確:正方體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由於正方體的12條棱長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長度不分長、寬、高了,就叫做棱長。

(2)選擇一個正方體實物,量出它的棱長。

7、小結: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看第10—11頁的內容。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1題。

看圖說出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結合第3個圖形再說說這個長方體的面的形狀有什麼特別之處。

2、練習一第2題。讓學生說一說。

3、練習一第3題。讓學生仔細觀察後回答各問題,並說說怎麼看出來的。

明確:這個長方體前後的兩個面是正方形,其餘的4個面是完全相同的長方形。

4、練習一第4題。

先讓學生判斷擺出的這幾個幾何體分別是長方體還是正方體,再讓學生互相指一指每個幾何體中長、寬、高(或棱長)的位置,說說它們分別是多少釐米。

5、練習一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後交流。

四、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師:這兒有一個關於長方體特徵的順口溜。大家可以輕聲讀讀。

出示:

長方體立體形,8頂6面十二棱;

棱分長、寬、高,每組四條要記好;

6個面對着放,對應面都一樣。

五、課外延伸

在家裏找一個自己喜歡的長方體玩具或物體,仔細觀察一下它的面、棱、頂點;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個長方體並塗上或畫上喜歡的圖案。

教學後記:

第二課時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展開圖

教學內容:p3例3、“試一試”“練一練”、練習一第6—7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實物、動手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進一步加深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認識。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通過建立圖形的表象的過程,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

教學資源:學生每人準備正方體、長方體紙盒各一個、剪刀

學生按小小組分別準備教科書14頁思考題中所需的若干張硬紙(每種6張)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說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2、師:這節課,我們要繼續研究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知識。

二、自主探究

1、讓學生看教科書3頁,像例3那樣,將有關的棱用紅線描出,並按照例題所示的步驟進行操作,得到正方體的展開圖。

2、把展開圖再復原成立體圖,再進一步展開、復原,讓學生從展開圖中找到3組相對的面。

3、讓學生獨立一剪,並在小組裏交流自己得到的展開圖,在交流中認識不同的正方體展開圖,並思考展開圖中的各個面與原來各個面的關係。

4、學生獨立完成“試一試”。

拿一個長方體紙盒,沿着一些棱剪開,看看它的展開圖,先從自己的展開圖中找出長方體的3組相對的面,然後在其他同學的不同的展開圖中找。最後讓學生觀察相對的面在不同的展開圖上的分佈情況,發現其中的規律。

4、“練一練”

第1題讓學生在觀察展開圖的基礎上,先在圖中標註下面、後面、和左面,並說明自己的理由。然後將展開圖復原成立體圖來檢驗。

第2題

(1)出示各展開圖,引導學生先想像把展開圖復原成立體圖的過程,再判斷。

(2)把教科書117頁的圖形剪下來試着折一折從而驗證自己先前的判斷是否正確。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6題

讓學生在仔細觀察展開圖的基礎上作出判斷。對於不能圍成長方體的圖形要說明理由,最後再進行操作驗證。

2、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並進行選擇,再通過交流讓學生說明選擇的根據。

四、思考題

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硬紙,先啓發學生思考:要圍成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至少要用幾張硬紙片?這幾張硬紙片的形狀和大小有什麼關係?再讓學生操作。然後說說有沒有找到什麼規律。

五、總結

通過學習,你有什麼收穫?想提醒大家注意什麼?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蘇教版 篇六

課本第2頁~3頁的例題和“做一做”,練習一的第1~7題。

使學生理解位置,並會用數對錶示位置。

1.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數對錶示物體的位置。

能用數對錶示物體的位置。

能用數對錶示物體的位置,正確區分列和行的順序。

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練習法。

教師準備多媒體。

一、導入

1、我們全班有54名同學,如果我要請你們當中的某一位同學發言,你們能幫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簡單又準確嗎?

2、學生各抒己見,討論出用“第幾列第幾行”的方法來表述。

二、新授

1、教學例1

(1)如果老師用第二列第三行來表示××同學的位置,那麼你也能用這樣的方法來表示其他同學的位置嗎?

(2)學生練習用這樣的方法來表示其他同學的位置。(注意強調先說列後說行)

(3)教學寫法:××同學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們可以這樣表示:(2,3)。按照這樣的方法,你能寫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嗎?(學生把自己的位置寫在練習本上,指名回答)

2、小結例1:

(1)確定一個同學的位置,用了幾個數據?(2個)

(2)我們習慣先說列,後說行,所以第一個數據表示列,第二個數據表示行。如果這兩個數據的順序不同,那麼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練習:

(1)教師念出班上某個同學的名字,同學們在練習本上寫出他的準確位置。

(2)生活中還有哪裏時候需要確定位置,說說它們確定位置的方法。

三、練習

1、練習一第4題

(1)學生獨立找出圖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學生依據所給的數據標出字母所在的位置,並依次連成圖形,同桌覈對。

2、練習一第3題:引導學生懂得要先看頁碼,在依照數據找出相應的位置

四、總結

我們今天學了哪些內容?你覺得自己掌握的情況如何?

五、作業

練習一第1、2、5、7、8題。

六、教後記:

通過呈現確定多媒體教室中學生的座位這個情景,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出本單元內容的學習,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中積極引導與點撥,加深了學生對數對的理解。

課本3頁例2,練習一第3、4、6、7題。

1、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建構,使學生能結合方格紙用數對來確定位置,能依據給定的數對在方格紙上確定位置。

2、通過課堂的學習活動,增強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應用意識。

3、讓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學習、彙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在方格紙用數對確定位置。

教學難點:利用方格紙正確表示列與行。

教學用具:動物園示意圖的方格紙圖。

一、複習導入,提出學習目標。

1、複習:先用數對錶示班級某一位同學的位置,再說說數對的第1個數字表示什麼?第2個數字表示什麼?

2、揭題,提出學習目標。

讓學生先說說,再出示學習目標:

(1)方格紙上什麼線表示列,什麼線表示行。

(2)利用方格紙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

二、展示學習成果

1、認識方格紙的列與行。

豎線是列,橫線是行。

2、自主學習,小組內展示。

(1)獨立學習課本3頁例2,並完成問題1和問題2 。小組之間互相交流、探討。(教師相機進行指導,收集學生的學習信息,重在讓學生展示不同的思維方法和錯例,特別是引導小組內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探討。)

(2)指名學生板演。

3、全班展示。

(1)問題1:熊貓館在第3列第5行,用(3,5)表示;海洋館在6列第4行,用(6,4)表示;猴山在第2列第2行,用(2,2)表示;大象館在第1列第4行,用(1,4)表示。

(2)問題2:讓板演的學生說說是怎樣標出各個場館的位置。如:飛禽館(1,1)在第1列第1行交*點上……

三、拓展知識外延。

1、完成練習一第3、4題。

2、完成練習一第6題。

(1) 獨立寫出圖上各頂點的位置。

(2)頂點a向右平移5個單位,位置在哪裏?數對的哪個數字發生了改變?點a再向上平移5個單位,位置在哪裏?數對的哪個數字也發生了改變?

(3)照點a的方法平移點b和點c,得出平移後完整的三角形。(小組內互相交流、探討。)

(4) 觀察平移前後的圖形,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5)彙報:圖形不變,右移時,列變了,數對的第一個數字改變了,上移時,行變了,數對的第二個數字改變了。

(6)學生質疑問難,激發知識衝突。

a、針對同學的彙報,學生自由質疑問難。

b、教師引導學困生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在學習中碰到困難了嗎?能把你遇到的困難說給大家聽嗎?那你對同學的展示有什麼想法與建議嗎?

四、歸納總結

我們今天學了哪些內容?你覺得自己掌握的情況如何?

五、作業:練習一第5、7題。

六、教後記:

讓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學習、彙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國小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蘇教版 篇七

本節課是對本冊有關統計知識的系統複習。重點複習的內容有扇形統計圖的意義、特點以及從扇形統計圖中獲取信息和結合扇形統計圖解決問題。本節複習課在教學設計上有如下特點:

1、談話回顧,建立聯繫。

通過談話,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能促進教學任務的有效完成。上課伊始,根據複習課的特點和知識結構,進行關鍵點的有效回顧,幫助學生與接下來的學習內容建立聯繫。這樣的設計,符合教育的本真,即教育的任務在於激勵、喚醒。

2、充分發揮小組合作、討論的作用。

《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小組合作是數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小組合作中,學生的傾聽能力、組織能力、思考能力都會得到鍛鍊與提升。在複習中重視小組合作、討論的作用,給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突破教學重難點,進一步理解各種統計圖的特徵,並學會根據統計圖分析數據。

ppt課件。

(一)談話導入。

1、我們一共學過哪幾種統計圖?

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

這幾種統計圖分別具有什麼特點?

(1)小組內交流。

(2)學生彙報。

生1:條形統計圖的特點是很容易比較各種數量的多少。

生2: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是不但可以表示數量的多少,還可以清楚地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

生3:扇形統計圖的特點是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數量與總數之間的關係。

2、什麼是扇形統計圖?

扇形統計圖用整個圓表示總數,用圓內各個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數量佔總數的百分比。

(二)複習用扇形統計圖知識解決問題。

1、根據扇形統計圖解決問題。

課件出示教材114頁6題。

我國城市空氣質量正逐步提高,在20xx年監測的330個城市中,有273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監測城市的空氣質量情況如下圖所示。

(1)空氣質量達到三級標準的城市有多少個?

(2)瞭解你所在城市的空氣質量,討論一下如何提高空氣質量。

2、解決問題。

(1)解決問題(1)。

①思考:題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無用信息有哪些?

②彙報。

生1:題中“有273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是無用信息。

生2:對於問題(1)而言,題中“330個城市”和“16.1%”是有效信息。

③根據統計圖算出空氣質量達到三級標準的城市有多少個。

330×16.1%≈53(個)

(2)解決問題(2)。

①組內交流:說一說你所在城市的空氣質量問題。

②全班交流:如何提高空氣質量?

生1:要改善取暖工程。

生2:加強環保意識。

生3:嚴禁開私家車,統一乘坐公交車,這樣避免二氧化碳大量排放。

生4:減少工廠廢氣排放。

(三)鞏固練習。

1、小紅收集的各種郵票統計如上圖。

(1)小紅收集的風景郵票、人物郵票和建築郵票數量的比是( )。

(2)小紅收集的( )郵票數量最多。

(3)小紅共收集了200張郵票,其中風景郵票有( )張。

2、完成教材117頁17題。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複習,你有什麼收穫?

(五)佈置作業。

查資料,進一步瞭解扇形統計圖的應用範圍。

統計與概率

統計圖的種類: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

扇形統計圖的特點: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數量與總數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