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新版蘇教版國小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新版蘇教版國小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品多篇】

蘇教版國小數學教案 篇一

課題:四位數的寫法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熟練掌握萬以內數的順序,正確掌握萬以內數的寫法法則,能夠正確迅速地寫出萬以內的數。

2、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細心檢驗的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萬以內數的寫法。

教學難點

中間、末尾有零的數的寫法。

教具學具準備

數位順序表、計數器、小黑板、卡片等。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口答:從右邊起萬以內數的數位順序是怎樣的?(學生答後,教師在黑板上貼出數位順序表)

2、教師讀數,學生在反饋卡上寫下來,然後指名說說你是怎樣寫的?

五百零八 七百六十三 八百四百五十

3、填空。

(1)一個數的最高位是千位,它是( )位數。

(2)一個數是四位數,它的最高位是( )位。

通過練習使學生知道四位數都是幾千的數。

二、探究新知。

1、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前面的知識裏我們學習了三位數的讀寫法、四位數的讀法,今天我們學習四位數的寫法。

板書課題:四位數的寫法。

2、教學四位數的寫法。(例8)

(1)教學1342的寫法。

①師生一起在計數器的百位上撥上3個珠子,十位上撥上4個珠子,個位上撥上2個珠子。

a.提問:這個數是多少?怎樣寫這個數。

b.在千位上撥上一個珠子。

提問:這是一個幾位數?這個數是由幾個千、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我們寫342時,是從哪位寫起的,每一位上的數是怎樣寫的?那麼這個四位數又該怎樣寫呢?自己試試看。

學生在自己的數位順序中寫出這個數,教師巡迴指導。

引導學生說出:寫三位數342時,從高位(百位)寫起,哪位有幾個珠子就對着那位寫幾,所以千位上有一個珠子就對着手位寫1,百位上有3個珠子就對着百位寫3,十位上有4個珠子就對着十位寫4,個位上有2個珠子就對着個位寫2,這個數寫下來就是1342.(教師板書:1342)

c.“1342”這個數寫的對嗎?指名讀“1342”,其他同學看看“一千三百四十二”檢查一下是否和例題相符。使學生知道,爲了檢查一個數寫的是否正確,我們可以把寫好的數讀一讀,看一看它的位數和每一位上的數是否和原題相符。

②反饋練習:教師在計數器上撥出三千四百六十九,學生在反饋卡上寫出這個數,舉給老師看,教師注意觀察,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然後指名同學說說你是怎樣寫的?

(2)教學3069的寫法。

如果把百位上的珠子撥去,這個數就變成了多少?(板書:三千零六十九)

a.提問:這個數是幾位數?是由幾個千、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最高位在哪位?從哪一位寫起?百位有什麼特點?怎麼辦呢?

b.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己寫好這個數。(教師板書:3069)

引導學生說出:寫這個數也是從高位寫起,哪位是兒就對着哪位寫幾;百位上一個珠子也沒有就在百位上寫0.

c.檢驗一下這個數是否寫的正確。

(3)教學五千零一、二千七百、一萬的寫法。

教師講述:百位上一個也沒有就在百位上寫0,那麼十位或個位上一個也沒有該怎麼辦呢?同學們帶着這個問題,自己在計數器上撥出後面的幾個數並寫出來,注意邊寫邊想,你是怎樣寫的?(教師板書:五千零一、二千七百、一萬)

①指定一名學生板演,其他同學試着在數位順序表中寫出這些數,教師巡迴指導。

②集體訂正,重點讓學生說說“一萬”的寫法。

使學生認識到一萬是由一個萬組成的,所以只在萬位上寫1,其他數位上寫0.使學生明確不管哪位上一個也沒有,都要在那一位上寫0.

(4)小結:我們學習了例8,下面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寫四位數的?

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寫四位數要從千位寫起,哪一位是兒就在那位上寫幾,即:幾個幹就在千位上寫幾,幾個面就在百位上寫幾……哪一位上一個也沒有就在那一位上寫0.

3、總結萬以內數的寫法法則。

(1)總結法則第一條:

①我們知道,兩位數的最高位在十位,寫兩位數時,我們從十位寫起;三位數的最高位在百位,寫三位數時,我們從百位寫起;那麼四位數、五位數呢?二、三、四位數都是萬以內的數,誰能用一句話概括,寫萬以內的數時應從哪位寫起?按怎樣的順序寫呢?

②學生討論。

引導學生得出:寫萬以內的數時,從高位起,按照數位順序寫。教師在黑板上貼出第一條法則。

(2)總結第二條法則:

①教師指一千三百四十二,同學們觀察,這個數有一千,那麼我們就在千位上寫1,如果是三千、五千、二千,千位上的數是怎樣寫的呢?

引導學生說出:幾乎就在千位上寫幾。

②幾千就在千位上寫幾?那麼百位、十位外位上的數又該怎樣寫呢?

引導學生說出:幾乎就在千位上寫幾,幾百就在百位上寫幾……教師在黑板上貼出第二條法則。

(3)總結第三條法則:

提問:如果遇到中間或末尾有“0”的情況,該怎樣寫呢?

引導學生說出:中間或末尾哪一位上一個也沒有,就在那一位上寫0.教師貼出第三條法則。

(4)指定學生完整地概括萬以內數的寫法法則。

(5)反饋練習:

①先說出下面各數是由幾個千、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然後再寫出這些數。

四千八百零六 八千零七 五千零一十 九千九百

一人板演,全班齊練,並指名同學說說是怎樣寫的。

②下面各數寫得對嗎?把不對的改正過來。

九千五百二十八 寫作:9528_____________

七千零五 寫作:705______________

三千零二十 寫作:3002_____________

學生獨立完成,然後指名同學說說錯在哪裏,怎樣改正。

4、看書質疑。

三、全棵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萬以內數的寫法法則。那麼,誰來說一說萬以內數的寫法法則是什麼呢?

使學生明確寫萬以內數的關鍵是熟記數位順序,理解數位的意義。

隨堂練習

1、選擇正確答案填在橫線上,看誰選得都對。

三千四百零六 _____________ (3406 3046 3460)

五千四百 _____________ (5400 5040 5004 5404)

一千零二十 _____________ (1002 1200 102 1020)

七百零三 _____________ (7003 703 730)

2、寫出下面各數,再在計數器上撥出來。

(1)養雞場一天收蛋二千五百四十個。

(2)文化館展覽圖片一千零五十八張。

(3)一個果園有果樹四千五百三十棵。

學生獨立練習,同桌互相訂正,教師提醒學生注意不要丟掉單位。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有關蘇教版國小數學教案相關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蘇教版國小數學說課稿 篇二

各位老師,早上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確定位置》第1課時,蘇教版第十冊第二單元的內容。

教材分析:學生在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習了類似"第幾排第幾個"的方式描述物體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經獲得了用自然數表示位置的經驗。本冊教材的"確定位置"將學生已有的用類似"第幾排第幾個"的方式描述位置的經驗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數對來表示位置,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提高抽象思維能力。教材安排了2個例題,分3課時進行教學。我說的是第1課時的內容:第15頁的例1,完成相應的"練一練"和"練習三的第1—3題"。

教學例1時要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小軍所在的位置,能清楚地介紹列、行的含義和確定列、行的規則。

根據學生的`學情和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三維目標:

1、能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並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2、通過形式多樣的確定位置的方式,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並增強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感受確定位置的豐富現實背景,體會數學的價值,並能聯繫生活實際,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方向與位置的有關問題。

教學重點:掌握確定位置的方法,說出某一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課前準備:

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4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動一動。

課前我以遊戲導入,規則是:老師面對着大家從左起,這是第一列、第二列,依次往右數,請你記好你是第幾列?從前往後數,這是第一排、第二排,依次往後數,請你記好自己是第幾排?

教師說位置並對坐在該位置上的學生提出行動要求,這部分學生按要求做動作,其餘學生判斷。

(師:) 請二、三、四排的同學拍拍手!請一、三、五列的同學拍拍肩!請六、七、八排的同學摸摸頭!請二、四、七列的同學向後面的老師揮揮手,大聲問"我快樂"!

[設計意圖: 在生活中經常運用有關確定物體位置的知識,所以課前學生已經積累了相關的感性經驗。這裏就是要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複習已有的表示物體位置的有關知識,爲本課的學習做鋪墊,同時通過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二個環節,猜一猜

首先,請同學們猜一猜,我說一個位置,只要你認爲自己可能符合條件就馬上起立。

條件1:坐在第三列的同學!猜是誰?(無法確定,坐下,接着繼續聽條件。)

條件2:坐在第五排的同學!猜猜是誰?

然後,讓站了兩次這位同學來驗證一下。誰能用一句話來介紹一下他的位置?

緊接着,我導入新課:其實,確定位置也很講究方法的,今天我們就一塊來研究如何確定位置。 (板書:確定位置)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切入,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應從兩個角度確定位置,激發他們獲取新知的慾望。]

第三個環節,找一找

首先,我出示"班級座位圖"的場景圖。 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小青的位置表示出來,估計學生有以下幾種表示法。

板書:     3列2排

第3組第2個        (3,2)

第2排第3個          三2

3—2

… …

然後,師生一起來優化方法:這麼多的方法,哪種方法既清楚又簡便?

接着,引導學生對"數對"初步產生感知,讓學生看書上的導學語:其實,小青在"第3組第2個"可以用(3,2)這樣的一組數對(板書;數對)來表示,"數對"是數學上統一用來表示位置的方法。我進行板書:

(板書:)豎排叫列   橫排叫行

緊接着,我設計了一個小小辯論臺:數對(3,2)和(2,3)表示的位置一樣嗎?

[這裏我設計的小小辯論臺,是讓學生通過辯論,使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鍛鍊了學生的口才,更展示了學生的思維的過程,()使學生在辯論中展示個性。課堂的情境做到了動靜結合,讓學生加深感知座標圖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建構新知系統,促學生成功學習。]

最後,我以辯論會"主席"的身份根據學生的辯論過程小結:原來(3,2)表示的是第3組的第2個,而(2,3)表示的是第2組的第3個。所以說,一個數對錶示的位置是唯一的,它只能表示一個位置。所以,"數對"中的第一個數表示第幾列,第二個數表示第幾行;兩個數之間要用逗號隔開,兩個數的外面要用小括號括起來。

[整個環節的設計呈現了學生多種多樣的確定位置的方式。引導學生對頭腦中原始的、粗淺的、局部的、零碎的經驗進行調整、提升、通過學生的交流、討論、感悟等自主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觀察、思考、討論、操作的教學活動中,自主發現、探究、獲取有關確定位置的知識,掌握表示位置的方法。讓學生初步感知座標圖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建構新知系統。]

第四個環節,練一練

練一練中的第一道是用"數對"表示,第二道是根據給出的"數對"說出表示的是第幾列第幾行,是對數對的基本理解、運用。

第五個環節,做一做

剛纔,同學們根據兩個數組成的數對,能很快確定位置。生活中有沒有運用數對解決的問題呢?由此我將學生的思維帶到生活中,請看練習三的題目。

首先,我們看第1題。要求學生:任意報出某個同學的名字,讓小組內其他同學說說這個同學是在第幾列第幾行,並用數對錶示。

然後,導入在我們的廚房裏經常看到這樣的圖案,出示第2題,想想看用數對怎麼表示呢?前後4人小組完成。

最後,讓學生在第2題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完成第3題。

[這些練習的設計是想讓學生利用學生熟悉的現實場景,安排了多種形式的練習,並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充分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瞭解到這些方法不是單一的,有時也是隨着事物的變化而產生變化的,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蘇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最新 篇三

教學目標:

1、理解比例的意義,認識比例各部分名稱,能通過觀察、猜想、驗證等方法得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2、能根據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培養學生猜想與驗證、觀察與概括的能力。

4、讓學生經經歷探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收穫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重點: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能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難點: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準備:投影片、練習紙

三案設計:

學案

一、自學質疑

[探究任務一] 比例的意義

1、投影出示幾組比,讓學生寫出各組的比值,

二、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案

一、回顧舊知、孕伏新知:

1、談話: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比的許多知識,說說你已經知道了比的哪些知識?

(生答:比的意義、各部分名稱、基本性質等。)

還記得怎樣求比值嗎?能很快算出下面每組中兩個比的比值嗎?

2、師板書題目:

(1)4:5 20:25 (2)0.6:0.3 1.8:0.9

(3)1/4: 5/8 3:7.5 (4)3:8 9:27

[評析:開門見山,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方便快捷,循序漸進,爲新課做好準備。因爲這些題目還要用到,所以不惜費時板書——有效的呈現方式]

二、絲絲入扣,深挖比例的意義

(一)認識意義

1、指名口答每組中兩個比的比值,在比例下方寫上比值。

師問:你們有什麼發現嗎?(三組比值相等,一組不等)

2、是啊,這種現象早就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和研究。人們把比值相等的兩個比用等號連起來,寫成一種新的式子,如:4:5=20:25

師:最後一組能用等號連接嗎?爲什麼?

數學中規定,像這樣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比例(板書:比例)

[評析:通過口算求比值,不經意間學生就有了發現,有三組式子比值相等,一組不等,如行雲流水般引出比例。有效的課堂教學,就需要像這樣做好新舊知識的完美銜接。]

3、同學們想研究比例的哪些內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義,學比例有什麼用?比例有什麼特點……)

4、那好,我們就先來研究比例的意義,到底什麼是比例呢?觀察黑板上這些式子,你能說出什麼叫比例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抓住關鍵點板書:兩個比 比值相等)

同學們說的比例的意義都正確,不過數學中還可以說得更簡潔些。

板演: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學生議一議,明確:有兩個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兩個比,且比值相等。

5、質疑:有三個比,他們的比值相等,能組成比例嗎?

[評析:比例的意義其實是一種規定,學生只要搞清它“是什麼”,而不需要知道“爲什麼”。本環節讓學生先觀察,再用自己的話說說什麼是比例,學生都能說出比例意義的關鍵所在——兩個比且比值相等,教師再精簡語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對學生語言概括能力的培養。在總結得出概念之後,教師沒有嘎然而止,而是繼續引導學生議一議,從正反兩方面進一步認識比例,加深了學生對比例的內涵的理解。讓學生像一個數學家一樣真正經歷知識探索和形成的全過程,無時無刻不享受成功的快樂!]

(二)練習

1、投影出示例1,根據下表,先分別寫出兩次買練習本的錢數和本數的比,再判斷這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1)學生獨立完成。

(2)集體交流,明確:根據比例的意義可以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2、完成練習紙第1題。

一輛汽車上午4小時行駛了200千米,下午3小時行駛了150千米。

(1)分別寫出上、下午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爲什麼?

(2)分別寫出上、下午行駛的路程的比和時間的比,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爲什麼?

[評析:這兩道練習題既幫助學生鞏固了比例的意義,學會根據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又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到比例在生活中的應用。這一環節,一學生對於“爲什麼”設計到了正反比例的知識,教師也不失時機予以評價,不但使該生興致勃勃,也引得其他學生投來豔羨的目光,生成地精彩!]

3、剛纔我們先寫出了比,然後再寫出了比例,你覺得比和比例一樣嗎?有什麼區別?

(引導學生歸納出:比例由兩個比組成,有四個數;比是一個比,有兩個數)

4、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1)板書出示: 4 : 5

前項 後項

(2)板書出示:4 : 5 = 20 : 25

內項 外項

(3)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內、外項嗎?

課件出示:4/5=20/25

[評析:由練習題中先寫比、再寫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區別,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稱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稱,環環相扣、自然流暢、一氣呵成。]

5、小結、過渡:

剛纔我們已經研究了比例的意義及其各部分名稱,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應用,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麼規律或者性質,大家有興趣嗎?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1、投影出示:

你能運用3、5、10、6這四個數,組成幾個等式嗎?(等號兩邊各兩個數)

2、獨立思考,並在作業本上寫一寫。

學生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

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據學生回答,師相機引導並板書: 3×10=5×6 3:5=6:10

3:6=5:10

5:3=10:6

6: 3=10:5……

3、引導發現規律

(1)還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嗎?(沒有,交換因數的位置還是一樣)

乘法算式只能寫一個,比例卻寫了這麼多,這些比例一樣嗎?(不一樣,因爲比值各不相同)

(2)那麼,這些比例式中,有沒有什麼相同的特點或規律呢?仔細觀察,你能發現比例的性質或規律嗎?

(3)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探究規律。

(板書: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

[評析:“運用這四個數,你能組成幾個等式”,不同的學生寫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會有多少之別,這裏充分發揮交流的作用,讓每一個學生的思考都變成有用的教學資源。考慮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學生會有困難,教師作了適當的引導,通過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橫向聯繫,讓學生在變中尋不變,從而探究出性質。]

4、驗證猜想:

師:這是你的猜想,有了猜想還必須驗證。

(1)請看黑板上這幾個比例的內項的積與外項的積是不是相等?(學生進行驗證,紛紛表示內項積等於外項積)

(2)學生任意寫一個比例並驗證。師巡視指導。

師:有一位同學也寫了一個比例,他認爲這個比例的內項積與外項積是不相等的,大家看看是什麼原因?

板書:1/2 ∶1/8 = 2∶ 8

衆生沉思片刻,紛紛發現等式不成立。

生:1/2∶1/8 = 4,而 2∶8 =1/4,這兩個比不能組成比例。

師:看來剛纔發現的規律前要加一個條件——在比例裏(板書),這個規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評析:給學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們多方面驗證,從個別推廣到一般,讓學生學會科學地、實事求是地研究問題。]

5、思考4/5=20/25是那些數的乘積相等。課件顯示:交叉相乘。

6、小結:剛纔我們是怎樣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的?(寫了一些比例式,觀察比較,發現規律,再驗證)

[及時總結評價,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而且可以讓他們感受創造的快樂,樹立學習的信心。尤其是教師的評價:科學家也是這樣研究問題的!更給了學生無上的榮耀!]

四、反饋提升

完成練習紙2、3、4

附練習紙:2、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下來,並說說判斷的理由。

14 :21 和 6 :9 1.4 :2 和 5 :10

讓學生明確可以通過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兩個途徑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判斷下面哪一個比能與 1/5:4組成比例。

①5:4 ②20:1

③1:20 ④5:1/4

4、在( )裏填上合適的數。

①1.5:3=( ):4

12:( )=( ):5

[評析:習題的安排旨在對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進行進一步的鞏固和應用,第4題中第②題屬於開放題,答案不,意在進一步讓學生體驗和感悟數學的“變”與“不變”的美妙與統一。]

五、課後留白

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人高1.5米,影長2米;樹高3米,影長4米。

(1)人高和影長的比是( )

樹高和影長的比是( )

(2)人高和樹高的比是( )

人影長和樹影長的比是( )

你有什麼發現?

爲什麼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兩個不同物體高度與其影長的比可以組成比例?請大家課後查找有關資料。

[設計意圖:數學服務於生活,在生活中能更好地檢驗數學學習的成色!“帶着問題離開教室”是新課程的理念,沒有完美的課堂,缺憾不失爲一種美!]

六、全課總結: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最後的機會仍然給學生,學生通過清晰的板書總結的很到位)

最新蘇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2021範文上冊教案 篇四

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估算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101頁例2,課堂活動以及練習十九第5~8題。

【教學目標】

1、掌握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估算方法,並能熟練進行相關估算。

2、在嘗試練習中掌握兩位數的估算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掌握具體的數量關係。

3、在解決問題中學會用數學眼光看待生活現象,並在探索算法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對數學的認識。

【教具學具準備】

主題圖片、視頻展示臺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回顧知識

1、口算:80÷490÷30800÷20 120÷4540÷903200÷802.

2、求下面各數的近似數。23866721(省略千位、百位後面的尾數)

3、估算:79÷459×42 183÷6310×194.

提問: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該怎樣估算?

教師:今天我們繼續探討估算除法。

(板書:估算除法)

[點評: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估算經驗,做好知識的孕伏工作;同時爲分散本節課的知識難點做好鋪墊工作。]

二、獨立嘗試、合作研究

1、出示例2主題圖:從重慶出發,普通客船每時行20km,大約()時可以行207km。口頭列式並解答,說一說你是怎樣估算的?

要點:將207km看作200km,200÷20=10(時)

2、出示例2第一組信息。提出問題,連貫的說一說條件和問題。

從重慶到三峽大壩全長624km,如果乘坐普通客船每時行23km,去三峽大壩大約需要多少時?

(1)列式並說一說爲什麼用除法?要點:624裏有幾個23就要行幾時(爲小結數量關係“路程÷速度=時間”作好鋪墊)。

(2)說一說你是怎樣估算的?要點:可以把624看成600,把23看成20,再口算。也可以把624看成620,把23看成20,再口算。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梳理並板書。624÷23≈30(時) 624÷23≈31(時) 600÷20=30620÷20=31

3、獨立嘗試練習,例2第二組信息。

從三峽大壩到重慶全長624km,如果乘坐高速快船每時行52km,回重慶大約需要多少時?

(1)列式並估算。

(2)說一說你是怎樣估算的?若有不會的同學,可以請教同桌、同組同學或老師。

(3)集體交流——分兩個方面。

第一,爲什麼用除法?(624裏有幾個52就要行幾時)

第二,你是怎樣估算的?(把624看成600,把52看成50,再口算) 624÷52≈12(時) 600÷50=12

[點評:讓學生在猜測中學會遷移能力,並在與同學的交流中達成對猜測能力的認同感,在不斷地觀察和交流中,從具體逐步過渡到抽象。學生在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中逐步上升爲估算知識的理性思考。]

三、小結提升、完成板書

小結:(1)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怎樣估算?被除數看作整百數(或幾百幾十數),除數看作整十數,再相除。

(2)從解決上面的問題中你發現了怎樣的數量關係?路程÷速度=時間。

四、練習鞏固、熟練估算

1、第102頁課堂活動。

(1)180÷90=2(時)爲什麼這樣列式?路程÷速度=時間。

(2)581÷7=83(千米)又能發現怎樣的數量關係?路程÷時間=速度。

(3)762÷75≈10(時)怎樣估算的?

2、教科書第103頁5~8題

蘇教版國小數學說課稿 篇五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蘇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24-26頁

教材分析:認識整十數和一百是學生在認識20以內的數,知道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表示1個十,2個十是20的甚而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整十數和一面的實際含義的理解;另一方面,認識這些數後又能用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也是以後學習整十數加減整十數,認識100以內的數以及更大數的甚而,並初步體現了十進制計數法的位值思想。

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制定了三方面的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會正確地一十一十地數出數量在10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讀、寫整十數和一百。

認識計數單位"百",瞭解10個十是一百,知道個位、十位、百位以及這三個數位的順序。

2、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實踐,親身經歷數數的過程,體會數的產生和發展。

3、情感、態度目標:在老師的組織下,能運用認識的數表達描述、交流現實生活中的事物。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事物,體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讓學生親身經歷十個十地數數的過程,建立10個十是一百的概念。

教學難點:"百"的概念的建立和"個位""十位""百位"三個數位的順序的把握。

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小棒、計數器

二、說學生

學生已經掌握1個十是10,2個十是20.大部分學生能從1數到100,對計數器有了初步認識。但對一個具體數字所表示的數學含義卻不清楚。教學中將通過數小棒、方塊、珠子等一些列活動幫助學生建立較爲清晰的認識。

三、說教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本節課採用情境教學法,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慾望,同時採取嘗試教學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法,引導學生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進行有效銜接、遷移。培養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爲數學學習的主人,在整節課的教學中,老師還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自主探究,做好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四、說學法

《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因此本節課將以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爲主要學習方法,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主要分爲四個環節進行。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以舊引新

課件創設情境:帶領學生參觀動物園,動物園正在舉行數學比賽,引導學生參與其中。

一些小動物正在舉行數數比賽。讓學生數出10根小棒,並引導學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幫助學生複習鞏固1捆有10根是一個十,2捆是2個十,2個十是20.(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力求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探索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加快,爲促進知識的遷移,進一步學習認識其它整十數構建認知平臺,同時滲透了十進制思想。)

第二個環節:自主探索,獲取新知。

主要分兩部分進行。

第一部分:認識整十數和一百。課件創設情境:小動物們的比賽很緊張,不分勝負,正加大難度。老師在前2捆的基礎上,添上整捆的小棒,引導學生說出分別有幾捆小棒,有幾個十是幾十。並讓學生動手拿一拿,數一數。(設計意圖:這樣在複習了10、20之後,學習30、60.通過老師的引導,學生的實踐,自然地與所學新知接軌,順利進行了新舊知識的遷移。)

然後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動手拿小棒,數小棒,說組成。達到看到幾捆就知道是幾個十,聽到幾十就能想到是幾個十,擺出幾捆小棒。(設計意圖:讓學生藉助於小棒,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符合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情境:課件展示老師帶來的小棒:一個盒慢慢打開,先出現9捆小棒,在學生數完後,又出現一捆。老師利用9捆加1捆讓學生積極思考,通過同桌交流,拿小棒數等方式,明確10個十是一百。(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數學教育應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經過前面的學習和已有知識經驗,老師留給學生思考、合作的空間。通過把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的活動,進一步鞏固學生已有知識,並順利突破難點,使學生直觀地感悟到"百"和"一""十"一樣是計數單位,而且是更大的計數單位。)

在認識整十數和一百後,及時的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這樣有且於內化所學知識。練習由淺入深,針對性較強。

情境:一起去看看其它的小動物們比賽的情況吧!完成想想做做1-3題。

第1題:數珠子。先指名一生說一串,知道一串是10個,是一個十後,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說出共有多少個珠子,這樣逼學生動腦思考,而不是一個一個地去數珠子。

第2題:小猴、小鹿正在比賽堆木塊呢?我們一起來當裁判好嗎?獨立數一數。

第3題:①讓學生猜。②圈出其中10個,再猜。③圈一圈,數一數,來驗證。(設計意圖:看似簡單卻蘊含着豐富的內容,把這看似簡單、枯燥的圈一圈再數數通過創造變得有趣,富有吸引力,引發了學生思維的碰撞,在猜的過程中,不斷調整着自己的思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時滲透了估算意識。)

第二部分:讀、寫整十數和一百

情境:小蜜蜂們正圍着一個東西邊看邊議論:"這是什麼呀?"

課件出示計數器。讓學生來介紹,給計數器定位,師強調注意順序。並引出右起第三位是百位。(板書:從 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小組合作,提出問題:想撥哪個整十數。小組成員通過交流撥數。教師再說一些數讓學生撥一撥,並說出理由。接着追問:這覺得這個數應該怎麼寫呢?讓學生明確寫法。

(設計意圖:在利用計數器讀、寫整十數時,教師只是站在了引導者角度,讓學生小組合作提出問題,動手操作,交流解決問題。通過挖掘新舊知識的共同因素,進行知識的遷移,逐步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新知的能力。)

撥整十數後,學生應該能提出要撥100,寫100.若沒提出,教師直接提出。讓學生通過已有知識經驗以及知識的整合來嘗試撥出100,寫出100並能說出理由。(設計意圖:讓學生運用剛學到的知識與技能解決新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歷了知識的再創造,同時這個過程又顧及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所有學生都獲得成功的體驗。)

練習階段:①嘗試看計數器寫數:30、3、100,然後進行比較,引導學生說出寫數注意點。②看數在計數器上畫珠,校對後,提出這樣問題:哪個最好畫,哪個最難畫,爲什麼?100在這裏是最大的數,爲什麼最好畫?9和90都畫了9個珠子,它們一樣嗎?(設計意圖:這裏的練習再次引起學生興趣思考,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第三個環節:想想做做,深化運用

完成想想做做5-7題。第6題在回答,80是接近100還是30時,利用課件演示,讓學生能有個更加直觀的判斷。第7題,說說小動物們各是幾號運動員,這樣以參觀動物園開始,最後在動物園中結束,前後呼應。

第四個環節:全課總結,快樂遊戲

讓學生說說這節課學習了什麼,有什麼要注意的。

猜數遊戲,讓學生在遊戲中結束本節課的學習,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又鞏固新知,同時還爲接下來學習比較數的大小打下基礎,真是一舉多得啊。

五、說教學評價

本節課主要是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獲取新知。因此在教學中,老師採用激勵性評價,允許學生出錯,對學生反饋的情況作出及時有效的評價,充分調動學生求知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蘇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最新 篇六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由面旋轉成體的過程,認識圓柱和圓錐,理解圓柱和圓錐的形成與面的旋轉之間的關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過程和方法目標:通過觀察想象,動手操作等活動,初步瞭解圓柱和圓錐的基本特徵和各部分名稱。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結合具體情境,聯繫生活,使學生體會數學的應用與美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主動性。

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圓柱、圓錐的基本特徵和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

體會“點、線、面、體”之間的關係。

教學用具:

長方形、圓形、圓形鐵絲圈、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的小旗,長方體、正方體、球體、圓柱體和圓錐體的模型。

教法選擇:

與數學規律、計算等知識一樣,“數學概念”在擔負“思維基本形式”這一角色的同時,其本身還有待於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去提煉和組織,創造重現的“知識體”。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主要結合教材內容,通過觀察、操作、啓發等方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建立表象、在實踐中探究新知。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寓課堂於生活,移生活於課堂,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提高學習效率。

學法選擇:

學生作爲學習主體,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狀態和參與度,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學法的選擇上,我盡力體現出做中學、學中做、合作交流中學、學後交流合作的思想,讓學生在觀察、交流與實踐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牢固建構起“點、線、面、體”的知識體系。

教學流程:

一、活動——感知

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動的世界裏,風吹樹梢動,鳥兒飛翔翅膀動、就連我們的血液每時每刻都在不停的跳的,其實我們的數學世界也正因爲有了動而變得豐富多彩。在生活中你見過哪兩種運動?(平移和旋轉)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平移和旋轉在圖形世界裏究竟有着怎樣重要的作用。(出示課件)

(一)點的運動

(1)出示流星圖提問:如果把一顆流星看做一個點,當它劃過黑暗的夜空,流星的運動是平移還是旋轉?劃過時形成的圖形是什麼?(板書:點平移 直線)

(2)出示自行車圖提問:將自行車後輪支架支起,在後輪輻條上繫上綵帶。轉動後輪,觀察綵帶的運動時平移還是旋轉?車輪轉動形成的圖形是什麼?(板書:點 旋轉 曲線。)

師小結並板書:點動成線。

(二)線的運動

閉上眼睛想一想:我們拿起一根木筷子分別做平移和旋轉運動會形成什麼圖形呢?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小結並板書:線動成面。

追問:看看下面的直線做什麼運動?形成了什麼圖形?

(三)面的平移

師:看來點動成線,線動成面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如果把我們的數學書看成是一個長方形,讓它平移,你能發現什麼?

小結:長方形平移 長方體

質疑:如果讓它旋轉呢?

揭示課題:面的旋轉

(設計意圖:本着“數學回歸生活”的理念,充分聯繫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具體的現實情境中體會“點、線、面、體”之間的關係。)

二、合作——探究

(一)面的旋轉

師:課前,每位同學都用紙片和小棒分別做成了長方形、半圓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形狀的小旗,如果快速旋轉小棒,紙片旋轉後分別會形成什麼圖形呢?請你先自己想一想,然後旋轉小棒進行觀察,並完成課本第2頁的第3題。

1、學生活動。

2、交流結果。

3、課件動畫演示圓柱、圓臺、球、圓錐的形成過程,驗證學生結果。

4、師小結並板書:面動成體。(不同的平面圖形可以旋轉成相同的立體圖形,同一個平面圖形卻能旋轉出不同的立體圖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反覆觀察圖形旋轉前後的變化,不僅加深了對“面動成體”的認識,更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空間觀念。)

5、引導學生舉出生活中“面動成體”的例子。

6、課本第2頁“找一找”:請找出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

(二)認識圓柱和圓錐的特徵和各部分名稱。

師:生活中,我們常常能見到圓柱和圓錐,下面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它們。你想有關圓柱、圓錐的那些知識呢?(哪幾部分組成,有什麼特點……)

課件出示小組活動內容:利用圓柱、圓錐的實物,通過看、滾、剪、切、摸、量等方法,看看圓柱、圓錐各有什麼特點?並把你的想法和夥伴進行交流。

學生彙報。

圓柱:有上下兩個圓形的平面。(板書:底面)通過剪切重合上下兩個面,發現這兩個底面是大小完全相同的兩個圓。通過滾、摸等活動,發現圓柱有一個曲面叫側面。(板書:側面)用尺量出圓柱上下一樣粗,與前面旋轉形成的圓臺不一樣。而且上下兩個地面之間距離一樣,這叫圓柱的高(板書:高)。

小結:圓柱有無數條高,且高的長度都相等。

圓錐:上面有一個尖尖的點(板書:頂點)下面只有一個圓形的平面叫底面。(板書:底面)圓的圓心正好對着上面的頂點。從圓錐的頂點到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板書:高),頂點到邊緣的線長不是高,圓錐只有一條高。圓錐的側面也是一個曲面,展開後是一個扇形。

質疑:圓柱和圓錐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圓柱、圓錐的基本特徵和各部分名稱,並通過看、滾、剪、切、摸、量等實踐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強化圖形表象,引導學生充分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應用——提升

1、辨一辨:下面物體中哪些部分的形狀是圓柱或圓錐?

2、寫一寫:寫出下面圖形的名稱,並標出底面直徑和高。

3、連一連:轉動後會形成怎樣的圖形?

(設計意圖:夯實基礎知識,加深對圓柱、圓錐的認識,提高學生辨析、理解能力。)

4、新興包裝廠爲底面直徑8釐米,高20釐米的“露露”花生奶做包裝盒,將12罐花生奶放在一個包裝盒內,你打算怎樣設計包裝盒,這個包裝盒的長、寬、高至少各應是多少?

(設計意圖:利用一題多解的形式,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

四、總結——反饋

1、今天大家的學習積極性都很高,回憶一下這節課我們研究了哪些數學問題?

2、我們是怎樣研究這些學習問題的?

(設計意圖:鞏固深化本節課知識,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並且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的策略和方法。)

板書設計:

面的旋轉

點動成線 線動成面

面動成體

最新蘇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2021範文上冊教案 篇七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79、80頁上的例2、例3,議一議及相應的課堂活動,練習十五第3~6題。

【教學目標】

1、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自主遷移出因數中間、末尾有零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

2、掌握行程問題中的基本數量關係,感受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培養學生遷移類推能力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具學具準備】多

媒體課件、視頻展示臺。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計算下面各題。20×40=18×20=16×50=240×3=105×3=208×2=301×2=209×4=

學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筆算,如果用筆算的可進行板演。

教師:我們已經學習了三位數乘兩位數中間、末尾沒有零的筆算,那麼中間、末尾有零的又該怎樣計算呢?今天我們繼續研究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

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

1、教學例2。

(多媒體課件出示例2情景圖)

(1)學生獨立思考,解答,抽一個學生板演。

(2)彙報思考過程及結果,在視頻展臺上展出學生計算的豎式,可能有以下兩種:24024 0×30000×3 072 00720

7200

(3)討論:這道題和我們前面研究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有什麼不同?以上兩種算法哪種更簡便?這道題爲什麼可以這樣來計算?

學生討論,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重點圍繞豎式的簡便寫法進行討論。如果學生探討有困難,則可用以下的教學設計。

教師:第二個豎式把240和30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24乘3,另一部分是兩個0,24×3和240×30的結果一樣嗎?

學生:不一樣。

教師:哪一個算式的乘積小?

學生:24×3

教師:算一算24×3的結果。

學生算出24×3=72。

教師引導學生說出72與7200相比,縮小了100倍,爲了保持積的大小不變,我們把積擴大了100倍。

配合學生的回答,教師作如下板書:教師:誰能完整地說一說這個計算過程?

學生:略

教師:你認爲末尾有0的乘法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引導學生歸納出: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乘完後,看因數末尾一共有多少個0,就在乘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4)及時鞏固,算一算課堂活動的第2小題的前兩小題:230×40,380×87。

2、教學例3。 多媒體課件出示例3題目。

(1)根據題意,學生列式:108×18。

(2)引導學生觀察算式有什麼特徵?

學生:因數中間有0

(3)學生獨立思考

計算,抽一學生板演。

教師巡視,重點圍繞豎式的書寫,從而歸納出中間有0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方法、要點。

3、結合兩個例題,小結行程問題中的基本數量關係。

教師:在這兩個題目中,王師傅每分行240m和列車平均每時行108km都叫做什麼?

學生:速度

教師:30分和8時都叫做什麼?

學生:時間

教師:要求路程,你發現了怎樣的數量關係?

師生共同歸納得出:速度×時間=路程。

[點評:這個教學片段主要展示學生以已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自主遷移出因數中間、末尾有零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並歸納出行程問題中的基本數量關係。這個過程主要由“發現、探索、小結”三個環節構成。這三個環節層層相扣,體現了學生探索新算法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理念。]

4、課堂活動。

(1)怎樣用豎式計算34×386?

學生按書中的程序計算完成後,通過兩個豎式的對比,討論得出:三位數和兩位數相乘的時候,爲了計算簡便,我們更習慣於把位數多的因數寫在上面。

(2)完成課堂活動第2題的後面兩個小題:65×408,207×20。

三、鞏固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五第3題,教師巡視指導。

四、課堂小結(略)

五、課堂作業

練習十五第4~6題。

最新蘇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2021範文上冊教案 篇八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6頁例1例2,做一做。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能夠利用電子計算器進行簡單的計算。

2、使學生知道用電子計算器計算順序和筆算順序是一樣的。

3、讓學生善於觀察發現數學的祕密,能夠對一些有規律的數進行口算。

教學重點:能夠利用計算器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難點:懂得觀察發現一些有規律的數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利用計算器計算:

386+179=

說說你是怎樣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顯示386,再按“+”,屏幕顯示不變,再按“179”,屏幕顯示179,按“=”,顯示結果565。)

試試ce鍵有什麼功能?(清除)

自己試試看:

26×39= 312÷8=

l.你覺得使用計算器需要注意些什麼?

看清數,別摁錯了;每次計算前要清0。

2、計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計算後說一說你怎麼算的這麼快?(並不是任何時候用計算器計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簡算的題目,就不需要使用計算器了。)

3、做一做練習。

讓學生在小組內做一做,然後同桌做一做。

二、觀察發現

1、比一比,看誰做的又對又快。

(以四人小組爲單位進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說說你爲什麼做的又對又快。

觀察上面的算式和結果,你發現什麼規律?

生暢所欲言。

師:根據你們的發現大膽猜測,能不用計算器,直接寫出下面各題的答案嗎?

9999×5= 9999×7= 9999×9=

師總結:碰到9999乘9以內的自然數(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數,位和個位就是自然數與9的乘積,中間三位數都是9。

三、練習

做一做。練習30頁的第11、12題。

第11題用比賽的方式進行,以鞏固學生使用計算器計算。

第12題學生獨立完成,全班講評。

四、課堂小結

今天你有什麼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