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赤壁課教案(實用8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8篇《赤壁課教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赤壁課教案》相關的範文。

赤壁課教案(實用8篇)

篇1:杜牧《赤壁》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杜牧的文學常識;背誦和默寫全詩。

2、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運用合作探究賞析的方法,理解詩的含意。

3、體會詩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目標1.

教學難點:

目標2.

教學方法:

朗讀、研討。課型:新授課。課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赤壁》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時,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爲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二、整體感知:

1、《赤壁》作者杜牧(803——約852),唐代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人(今陝西西安人),他與詩人李商隱並稱“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遊覽赤壁,有感於三國時代吳蜀聯軍大敗曹兵的歷史,撫今追昔,寫下懷古詠懷之作。

2、赤壁之戰是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着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曹軍,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杜牧此詩雖以地名爲題,實則是借題發揮,懷古詠史。

三、細讀品味:

1、前兩句是第一層,交代興感之由。借一件事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蹟的慨嘆。

2、後兩句是議論,是第二層,不直接敘寫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是通過寫東吳兩個美女的命運來間接反映這種變遷。

四、思考探究:

1、《赤壁》開頭爲什麼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繫,很自然地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歎。

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於作爲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着強烈的意念活動。沙裏沉埋着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於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並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爲下文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爲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感慨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爲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爲,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五、教師小結:

這是一首詠史詩,寫的是三國赤壁之戰,詩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諷嘲周瑜在赤壁之戰中得勝的僥倖,對歷史興亡成敗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獨特的見解。

六、佈置作業: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七、板書設計:

赤壁之戰

興感之由(借物)——議論感慨(詠歎)

————借古諷今。

拓展:《赤壁》中杜牧的觀點對還是錯?

杜牧觀點: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

也就是說杜牧認爲,如果周瑜沒有得到東風的相助,就會敗北。二喬也會被曹操掠到銅雀臺中。其實這句詩是杜牧以史言志之作,杜牧向來關注歷史興替成敗,對兵法頗有研究。這首詩借三國故事感慨自己懷才不遇。

評價:

我們認爲,赤壁之戰雖然有偶然性,但曹操失敗也有某種必然性。江東三世基業,不易撼動,西蜀也是諸葛亮和少數民族關係處理得當。三分天下才是大勢所趨,所以不贊同杜牧的想法。

赤壁之戰曹操的失誤:

(1)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爲操後患。關西軍一直是曹操的威脅。

(2)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荊州水軍對抗吳軍,可惜他錯了,赤壁之戰前那場接觸戰證明了一切。所以曹操纔會索戰船,只不過正是因爲這樣才被敵人火攻。說到底還是水軍不濟造成的。張遼在庾信的《哀江南賦》中提到:“張遼臨於赤壁,王濬下於巴丘”。曹操的主力部隊悉數開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爲主力,進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荊州水軍,低估了吳軍和長江。

(3)又今盛寒,馬無藁草;《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可見戰馬沒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飢餓與瘟疫是困擾曹軍的兩大難題。這樣的部隊即使數量多也很難取勝。

(4)驅中國士衆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三國志·曹操傳》: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李友鬆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係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赤壁之戰是在冬天開始的,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在秋天。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戰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了,致使大戰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的免疫力。但是這個觀點也有缺陷,曹操水軍主要來自荊州水軍,這些士兵對血吸蟲的免疫力應跟孫劉聯軍應該差別不大,所以該是其他疫病。

篇2:杜牧《赤壁》教案

教學目標

瞭解蘇東坡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詞的特點;

學習本文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特點;

理解蘇東坡的情感矛盾。

課型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入

許多古人,每見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懷。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臨洞庭憂蒼生,歐陽修遊滁州而醉山水。他們心爲山動,情爲水發,錦文華章噴薄而出,留下許多千古絕唱。宋代詞人蘇東坡來到歷經滄桑的赤壁古戰場,同樣情難自已,醉書一曲《念奴嬌》,讓世人傳唱。(展示赤壁風景圖及蘇軾原作,進入主頁面。)

朗讀全文

一位同學讀,正音。

齊讀,感受文章。

疏通詞語

千古:長遠的年代。

風流:有文采有功績。

檣櫓:檣,桅杆;櫓,漿。這裏指北軍的'戰船。

灰飛煙滅:像灰煙那樣消失。

華髮:白頭髮。

酹:以酒灑地,用以祭祀。

課文分析

說說你自己對這首詞的感受。

回答下列問題:

上闕

描寫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現力的字詞描寫了赤壁怎樣的景色?用了什麼修辭?從幾個角度?基調怎樣?

字詞特點角度修辭基調

亂險怪形誇張豪

邁奔放

穿高峭

驚洶涌聲比擬

拍水石相擊

卷狂瀾奔騰形比喻

雪水色純白色

(作者抓住懸崖、陡壁、怒濤、波浪這些可視性極強、變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闊斧,橫畫縱抹,描繪了一幅奇險雄偉的畫面,格調高昂。)

C、對活動在這裏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樣的情感呢?

大江滔滔,猶如歷史長河,英雄人物的業績,被淘洗變淡。這些英雄人物現在又在何方呢?不盡的懷念從中可見。“故壘”句具體話懷古的時、地、人。

D、上闕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啓下。

(是啊,“江山如此都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錦繡河山必然產生、哺育和吸引無數的英雄人物,而三國時期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猛張飛一聲斷

喝長板陂上,俊呂布方天畫戟無人能敵,諸葛亮運籌帷幄世所難當。〈展示人物臉譜〉在諸多英雄中,作者選擇了誰作爲詠誦的對象?);

課堂檢測

1、名稱:詞的全名爲,又稱、長短句、琴趣、樂章等。

2、分類:按字數分有、長調(92字)。按節數分有、三疊、四疊。

3、流派及代表詞人:豪放派,代表詞人有蘇軾、代表詞人、姜夔等。

全文賞析

(略)

篇3:杜牧《赤壁》教案

教學設想

引導學生分析鑑賞《赤壁懷古》的思想內容,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發揮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對課文的朗讀、背誦,通過讀課文、看註釋、敘情形、議特點等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對宋詞的閱讀鑑賞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蘇軾的創作風格及豪放詞的特點

能力目標:

(1)抓關鍵語句,提高學生鑑賞和評價的表達能力

(2)學習本文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特點

(3)在理解詞的內容的基礎上誦讀和背誦

情感目標:引導學生領會作者在詞中寄託的情感,感悟詞人豐富的內心世界

審美目標:領悟、感受到蘇詞豪放曠達的特點並作出簡評

教學重點

理解《赤壁懷古》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作爲豪放派代表詞人,蘇軾在寫作上有什麼特色?怎樣理解《念奴嬌&8226;赤壁懷古》的藝術特色?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三國是個英雄輩出、充滿魅力的時代,其中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勢,而且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時光雖然過去了近1800年,但是每一位爲赤壁之戰所激動的人,一旦來到赤壁,當年火光沖天、到處喊殺聲的情形彷彿又縈繞於腦海

赤壁之戰八百年後,一位偉大的文壇泰斗來到赤壁,寫下了一篇和赤壁之戰一樣流傳千古的偉大詞作——《念奴嬌&8226;赤壁懷古》這位偉大人物就是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歷來被稱爲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蘇軾被貶到湖北黃州期間所寫,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的讚美和壯志未酬的感慨

古代詩歌的學習,關鍵在於品味出詩歌之美最根本的辦法是讀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二、指導朗讀,引導學生讀出激情滿懷、壯志豪情的氣勢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三、朗讀課文,學生整體把握全詞內容

看註釋,敘情形:長江向東流去,千百年來,所有才華橫溢的英雄豪傑,都被長江滾滾的波浪衝洗掉了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是三國時周郎大破曹軍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捲起千堆雪似的層層浪花祖國的江山如畫,那一時期該有多少英雄豪傑!

遙想當年周公瑾,小喬剛剛嫁了過來,周公瑾姿態雄健、英氣勃發手裏拿着羽毛扇,頭上戴着青絲帛的頭巾,談笑之間,曹操的無數戰船在濃煙烈火中燒成灰燼神遊於故國(三國)戰場,該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過早地生出白髮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場大夢,還是把一杯酒獻給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飲共醉吧!

上闕:描寫了赤壁奇景

下闋:懷念周瑜,抒發感慨

四、品讀重點語句,探究有關問題:

1、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分析:“大”有氣勢“淘”淘汰、湮沒

風流人物無數出色的人才

(解讀:人類歷史如長江一樣滾滾東流,無數風流人物被湮沒在歷史洪流中能被後人們記憶的又有幾個呢?)

2、赤壁的景色有什麼特點?如何描寫的?

明確:氣勢磅礴

(亂石)穿空險峻雄偉

(驚濤)拍(岸)——巨浪衝擊岩石

捲起千堆雪聲勢浩大

千堆雪比喻巨浪

這幾句用了比喻、誇張、擬人的手法描寫赤壁雄偉壯麗的奇景

作者特意把周瑜放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寫,顯得氣勢豪邁

3、可懷念的人物那麼多,爲什麼單單懷念周瑜?捕捉有關描寫周瑜的語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組討論

明確:小喬初嫁了美女配英雄,瀟灑的風姿

雄姿英發英俊瀟灑,有氣魄

羽扇綸巾儒雅的將軍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大智大勇(曹操70萬大軍瞬間就被周瑜給消滅了)

周瑜當時可真是個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

4、爲什麼把周瑜放到這樣一個景色中去?

襯托英雄氣概、英雄風采,景物和人物相得益彰

5、討論:三國時那麼多的英雄豪傑,詞人爲什麼單單懷念周瑜?

參考:①建功年齡

蘇軾四十多歲團練副使虛職

周瑜二十多歲就被重用,34歲就建立功勳

②機遇

蘇軾遺憾沒有碰到這樣的機會

周瑜碰到了孫權這樣的明君孫權識人才,重用了周瑜

③赤壁之戰中主要角色是周瑜(大都督大元帥)

④英雄惜英雄蘇軾:“知音如周瑜”有人說周瑜心胸狹窄,那是羅貫中給他“演義”的,目的爲了襯托諸葛亮蘇東坡和周瑜都有奇才大志

懷古的目的是爲了抒發自己的感情

6、抒發什麼感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笑什麼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麼被排擠不得志;仕途不平大志難以實現

感惆悵失意

7、但文章如果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就不是蘇軾瞭如何理解“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明確:人生如夢,自己一生算得了什麼,在千古人物都被淘盡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應該僅僅是自己,而應該是千古不變的江月,就把這杯酒敬給了千古不變的江月

應該說他能迅速從惆悵失意中解脫出來,表達了蘇軾特有的曠達灑脫情懷這就叫做人生短暫,江月永恆,壯志難酬,豪情長存

五、歸納:

1、總結主旨:全詞由江帶出,景、史、情渾然一體,它洋溢着一種緬懷英雄、追求功業、寄情自然的那種豪放激情,三維一體構成了一種心情,這就是詞的主旨所在

2、怎樣正確理解《赤壁懷古》的思想內容?

《赤壁懷古》融寫景、懷古、抒情爲一體,從描繪古戰場的雄奇景色入手,贊一代儒將周瑜的豐功偉績,抒發作者個人的貶謫失意、功業無成的感慨結尾處“人生如夢”的感慨,是作者迅速從惆悵失意中排解出來,表達蘇軾特有的曠達灑脫情懷

六、評價《赤壁懷古》的藝術價值,引導學生進一步體味豪放派詞人蘇軾詞作的整體風格

作爲豪放派代表詞人的蘇軾在寫作上有什麼特色?怎樣理解《赤壁懷古》的藝術特色?

蘇軾以詩爲詞,使詞的內容不再拘於傳統的離愁別緒,反映較廣闊的社會生活,拓寬了詞的題材;使詞的形式不再爲規定的宮調、音律所束縛,一掃詞的柔弱氣息,開創了豪放詞派蘇詞氣勢雄偉,一瀉千里,提高了詞的意境《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豪放派宋詞的代表作,詞的主旋律感情激盪,氣勢雄壯全詞借古抒懷,將寫景、詠史、抒情容爲一體,借詠史抒發作者積極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業無成的感慨。

七、拓展加深,佈置課後作業

課外查閱一些資料,思考比較《江城子·記夢》和《赤壁懷古》的異同,就其思想內容或藝術特色作短評。

篇4:杜牧《赤壁》教案

【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全詞。

2.理解作品中景物描寫的作用及作者借古抒懷的表達方式。

3.理解作者在詞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4.感受蘇詞的豪放風格,培養學生面對挫折時具備博大胸懷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和掌握作品中借古抒懷的抒情方式。

2.體會品味作品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提問法。

3.講授法。

4.合作探究法。

【教學用具】

藉助多媒體完成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滾滾長江東逝水》。

同學們,剛纔播放的應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首歌曲,它是《三國演義》的片頭曲,這首歌曲會讓我們想到那個鼓角爭鳴、充滿紛爭的亂世--三國,那是個催生英雄的時代,如今雖世殊時異,但那些人的名字至今流傳。請看下面的詩句: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鞠躬盡瘁的諸葛亮)

天下英雄誰敵手?生子當如孫仲謀。(馳馬射虎的孫權)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文武雙全的曹操)

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

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現處不愧青天。

(忠肝義膽的關羽)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三國時期的英雄,作爲蘇軾,他又最欣賞誰呢?(周瑜)三國英雄如此衆多,爲何他偏偏對周瑜如此推崇?(板書:爲何獨愛周瑜?)

現在,就讓我們放聲朗讀全詞,在其中尋找答案吧。

二、朗讀全詞。

1.教師範背。

2.全班齊讀,並思考:這首詞的基本感情基調是怎樣的呢?(豪放)

好,這就是我們對這首詞的初步感知了,而蘇軾如何體現出這種豪放的呢?我們後文見分曉。(板書:如何體現豪放精神?)

三、分析題目

“念奴嬌”是本詞的詞牌名,其調高亢,念奴是唐代一個很著名的歌妓,調因此而得名。

“赤壁懷古”是這首詞的題目,告訴我們的主要信息是:蘇東坡在赤壁這個地方遊覽的時候,觸景生情,緬懷古人。(板書:寫景--懷人)

那麼,蘇軾是如何安排這兩塊內容的,我們接着往下看。

四、寫景片段分析。

1.學生齊讀本詞的上闋。

2.提問:上闋描寫赤壁景色的句子是什麼?體現了赤壁的什麼特點?

討論後明確:

1.“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2.雄偉壯觀。(意思接近即可)

3.我們雖不能親眼目睹赤壁的壯觀景象,但從作者字裏行間可以感受它的雄奇,這完全歸功於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試就以上面三句爲例分析。

學生討論後明確:用詞:“穿”、“拍”、“卷”;手法:誇張、擬人、比喻。

“穿”字寫出山石直插雲霄的高峻;“拍”字寫出波濤撞擊岩石發出的聲響;“卷”字則寫出波濤起浪後的洶涌澎湃。

4.試分析此段景描寫的作用。

明確:渲染氣氛,爲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場蓄勢。

研講:滾滾東去的長江水洶涌澎湃,然後鏡頭慢慢前移,我們會依次看到散亂高聳的山石直衝雲霄,洶涌的駭浪猛烈的撞擊着江岸,滔滔江流捲起千萬堆似雪的波浪。如果在這樣的鏡頭中在配上詩朗誦,那就是“大江東去”、“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而這就是我們的赤壁古戰場,我們的“如畫江山”。

五、人物形象分析

同學們,我們的舞臺佈置已然完畢,背景就是這如畫的江山,當追光燈亮起,照在哪裏啊?(豪傑。最終聚焦在周瑜的身上,此時,主人公出場。)

這個周瑜怎麼樣啊,請同學們讀有關周瑜的部分“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1.稱呼:公瑾。稱字表示尊敬。

2.婚姻狀況:小喬初嫁了。思考:爲何不是出嫁?作用何在?

要點:年輕有爲;襯托手法,美女配英雄;周瑜同孫權的親戚關係也是其成功的重要條件。

3.相貌打扮: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總結;威武英俊、風度翩翩,儒將風采(當時比較時髦的裝扮)。

4.作戰能力: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點撥:以少對多,卻能如此淡定,更顯其英雄本色。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遙想”以下幾句塑造出一位春風得意、威武英俊、意氣風發的青年將領的形象。

六、蘇軾內心活動。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江山依舊,可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業的地方,卻是作者被貶之後遊歷的去處,面對這樣的周瑜,面對如此的功業,他心裏是有個比較的,且看下圖:

周瑜——蘇軾

年齡:剛過而立年近半百

生活:幸福美滿屢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華髮

際遇:功成名就壯志未酬

我們所認識的蘇軾是何許人也?他很有才華,散文方面很有造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開創宋代豪放詞風,與辛棄疾同爲豪放派的代表,擅長書畫,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可他的仕途卻極爲坎坷,“烏臺詩案”不僅使他官場受挫,更險遭殺頭之禍,於是他是帶着一身的疲憊,滿心的傷痕,來到黃州這個荒涼的小鎮,想到自己年近半百卻不能同周瑜一樣建立功勳,可以說壯志未酬,但他還是渴望建立功業,這正是他仰慕周瑜的地方,也難怪他發出“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這樣的感慨了。

七、合作探究:“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體現是積極還是消極的情感?(解決詞中體現的豪放精神)

明確:蘇軾此時已經47歲了,他被貶到黃州,遊覽赤壁美景,如畫江山,再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歲的時候,就已經名垂青史,已經立下赫赫戰功。而自己雖然不失優秀,可年華老大,功業少成,還可能如周瑜那樣嗎?想到這,蒼涼、消沉之情是難免的,肯定有一種深深的失落感。但是蘇軾畢竟是蘇軾,他並沒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別想得開,蘇軾可能在想,如畫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還有流傳千古功業,即使周瑜這樣的風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盡”了嗎?人生就如夢境一般,何必過於執着呢?不如意事常有,所以他特別灑脫,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開,才能出得來,因此,蘇軾纔會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因爲同他們爲伴,纔是永恆。(憶《赤壁賦》)這就是蘇軾的生存智慧,這就是蘇軾的達觀豁達態度。

總結:此句反應了作者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在言辭中激盪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業的豪邁情懷。

八、大學聯考延伸。

提問: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篇5:杜牧《赤壁》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蘇軾。

2、比較閱讀《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之戰》

3、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教學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

2、瞭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美的寫作特色。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故磊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相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侖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題解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矗立着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爲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爲赤鼾磯;又因爲山崖陡消如一而牆壁,所以它也被稱爲赤壁。宋神宗元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已經兩年了。“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時,他曾站在江邊的赤壁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他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遊於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寫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賦》。

二、寫作背景

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在這裏,他經常來赤壁磯頭遊覽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蘇軾又來到赤壁。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着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遊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前後《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着深遠的影響。它爲以後的戲曲、繪畫、雕塑等提供了創作的題材。宋代畫家李公麟、明代畫家唐寅都畫過蘇軾舟遊赤壁的畫。

蘇軾在赤壁的創作活動,給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乾脆把黃州赤壁命名爲“東坡赤壁”,並鐫刻在建築物的門額上,由此名滿天下。直到今天,在黃岡東坡赤壁,仍有“二賦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勝。

三、內容結構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生態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於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爲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寫夜遊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盪舟,把酒誦詩。置身於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爲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蕭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爲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客人從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傑,不過是過眼煙雲,隨着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着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着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度。

第五段,寫客人轉悲爲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並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四、鑑賞要點

1、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爲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2、“以文爲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鬱頓挫,如“萬斛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同,它的抒寫更爲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逍舟於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心下直到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全文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於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3、優美形象,善於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潤孤舟之嫠婦。”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俱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五、類文賞析

後赤壁賦

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阪。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麟,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行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

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予乃攝衣而上,履(chan)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責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注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乎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悟。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閱讀上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以下習題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

(1)是歲十月之望

(2)履巖

(3)披蒙茸

(4)適有孤鶴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如此良夜何

(2)顧安所得酒乎

(3)以待子不時之須

(4)江山不可復識矣

(5)聽其所止而休矣

3、這篇賦渲染的氣氛前後有什麼變化?

4、孤鶴有什麼象徵意義?

5、末段所寫的夢境與《夢遊天姥吟留別》的夢境在創作方法上有什麼相同之處?

6、末段所寫的夢境寄託作者怎樣的情思?

關於赤壁賦

赤壁賦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美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這篇名賦可以本文學習的重點。全賦5段,537字,中速誦讀約3分鐘,如用三課時教完,讀10遍也不過半小時。但讀10遍卻不一定能成誦。即令死記硬背強行記住還容易忘記,教師應當在幫助學生自讀註釋,教師釋疑解惑——這還會花太多時間。駢散夾雜的句式,參差錯落之中見整齊之美,聲韻之美,使全篇適於美讀。朗讀時,可播放配樂錄音,讓學生初步感知文意。指導朗讀應注意下列幾點:1、讀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動詞重讀;“哀吾生之須臾,慕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韻字重讀;“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羨乎”疑詞重讀。2、讀出節奏。如: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蓋將/自其變//而觀之。3、讀氣勢。如“方其破荊洲,下東陵,順流而東也,(停頓較小語速較快)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朔賦詩(節奉一至語速舒緩)固一世之雄也,(停頓較大氣勢豪邁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轉緩慢低沉)”。4、讀出情感。如:“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何其樂也。“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何悲哉。“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而吾與子所共適”,何其曠達。“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又何其灑脫。讀者細心體悟詞語的抑揚頓挫,文句的舒緩輕重,爲背誦作好準備。前有釋疑解惑環節,倘遇文章仍不能通曉處,則用“隨讀釋義法”解決。

背誦不是一個獨立的教學環節,而應注意在學生誦讀的過程中相機強化。下列教學手段當有助於學生背誦。

1、整理文有生命力的四字短句,明確其意義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遺世獨立羽化登仙

發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正襟危坐、月明星稀、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一世之雄、一呂扁舟、滄海一粟

逝者如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杯盤狼藉,相與楓藉,樂方既白

《赤壁賦》名句長短交錯,短句變化較多。大部分短語爲四字兩個節奏。設計這一練習的目的,是熟悉文中有生命力的四字短主,古籍文章加深印象,爲背誦全賦打下堅實基礎。

2、根據第一段文字,描摹秋江月夜圖景。

投影

夏末秋初七月十六那個涼爽的夜晚,蘇軾與朋友蕩槳赤壁江面。清風習習,水面泛起國細的波紋。東坡一邊向客人敬酒,一邊吟唱起《詩經bull;陳風》中妹子首優美的高雅的《月出》:

月亮出來明皎皎呀,佳人容顏多俊俏呀!

身材苗條惹人愛呀,相思纏心好煩惱呀!

吟罷,樂坡笑了,客出笑了。似乎受到可鄙怕感召,一會兒,月亮從東山頂端露出臉龐,徘徊在鬥宿牛宿之間。一時間,清風與明月交織,露珠與水光輝應。蘇子與客駕一葉扁舟,飄浮在遼闊蒼茫的大江之上,彷彿騰雲駕霧,在空中迎風皋翱翔,卻不知飛往何處,又彷彿離開了凡俗的塵世,進入了雲遮霧繞的道教仙境……

完成這一練習,學生須反覆第一對秋江月夜的描寫,在揣摩文意的過程中,展開自己的想象。又以一種類似倒譯的方式,依據示例背誦第一段。

3、根據文賦對仗特點填寫《赤壁賦》中的句子。

投影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羽化而登仙。

哀吾生之須臾,抱明月而長終。

設計這一練習的目的。這篇名賦對仗形式多樣化,有工對,也有寬對,有當句對,還有隔句對。在填空過程呂,既可感受蘇軾賦遣詞造句的出神入化,也可貪圖蘇賦對仗藝術的精妙絕倫。

4、根據文賦押韻特點填寫《赤壁賦》中的句子。

投影

其聲嗚嗚然,慕,訴,,縷。,婦。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色,,竭,,適。

《赤壁賦》凡十二換韻,誦讀時注意這一特點,可以提高記憶效果。一首詩,,較之於一篇散文往往空易誦。《顯壁賦》是古代的散文詩,不獨表現於意境的詩化,也表現於變速器方形式的詩化。指導背誦不可不抓住這一特點

5、明確客之三悲,蘇子二論及議論層次的轉換。討論歸納,

客主議論實爲一體,反映蘇軾思想的兩個側面。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暫(寄蜉蝣、哀吾生)感觸生悲,一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悲情層次轉換的關鍵虛詞:“況吾與子……”之況。蘇子二論:“何羨”論(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共適”論(惟江上之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也子之所共適)。議論層次轉換的關鍵虛詞:“且夫天地之間”之“且夫”。由此番議論可觀照蘇子內心世界及自我超脫情懷。議論文字理中見景見情,尤其見高妙。

組織這場計論的主要目的,是理清三四兩段層次,,並在此基礎背誦。這兩段是背誦全文的難點所在,對文意作一些簡單討論,有助於在理解文意把握層次後背誦。

6、根據提示,寫出本篇中描寫“風月”議論“風月”的句子。

投影

描寫風月

月出: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月影: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沂流光。

月照:明月……吾與子之所共適。

月消: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議論風月:

客引曹孟德寫月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客借月議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借月展開議論: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蘇子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前人稱《赤壁賦》“以江山風月作骨”“風月”描寫之主景,抒情之觸媒,議論之載體。把握住上列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誦全賦之骨。

7、利用板書,提示背誦《赤壁賦》的思路。

投影

壬戊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赤壁

行文思路情感線索

舉酒屬客扣舷而歌(樂)楓籍舟中東方既白(喜)

客吹洞簫蘇子愀然(轉悲)蘇子答客風月共適(轉喜)

擬客發議遺響悲風((悲)

板書設計,依然考慮爲背誦服務。這一板書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賦的主要內容,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行文的主要思路;二是蘇軾思想情感的轉換(飲酒樂甚——託遺向於悲風——客喜而笑)及其間的過渡。只有把握住全篇整體思路和情感線索,才能更好地完成背誦全篇的任務。

8、隨配樂朗誦跟讀一遍後,聆聽聲,師生一起背誦《赤壁賦》全文

備課資料

1、烏臺詩案

(蘇軾)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託諷,庶有補於國。((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舒、何正臣摭其表①語,並媒孽所爲詩以爲訕②謗,逮赴臺獄③,欲置之死,鍛鍊久之不決。神宗獨憐之,(十月)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宋史》本傳)

①指《湖州謝上表》“不能追陪新進”等語。②指“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舜無術”“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等指謫新法詩句。③即御史臺監獄。因周遭遍植柏樹,上棲烏雅數千,俗稱烏臺、柏臺。

2、黃州詩文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彀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臨江仙bull;夜歸臨皋》)

吾兄弟老矣,當以時自娛。世事萬端,皆不足介意。所謂自娛樂者,亦非世俗之樂,但胸品廓然無一物,即天壤之內,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也。(蘇軾《與子明兄書》)

注:儒家推已及人的的思想,佛家衆生平等的觀念,道家熱愛生命的意識,使初到黃州的蘇軾於艱苦生活中獲得精神救贖。〈前赤壁賦〉表現的胸襟氣度,於上列詩文可見端倪。

3、巧借山川

黃州守居之數百步爲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處,不知果是否?(蘇軾《赤壁洞穴》)

黃州少西,山麓鬥入江中,石室如丹。傳雲曹公敗所,所謂赤壁者,或曰非也。(蘇軾《與範子豐書》)

4、文章體裁

作者擺脫了過去一些懷古賦和問答賦的寫作方法,而把寫遊記散文的方法運用到賦中來了。借用這種方法,作者把情與景主觀屯客觀,古與今,幻想與現實很好地結合起來了。這在前賦表現尤爲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遺世獨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簫,轉到樂極生悲,產生對英雄業跡的感嘆和人生短暫的悲哀,又由此推宕開去,以達觀的態度自我寬慰,確切具行雲流水之妙。(馬積高《賦史》)

一、課文悟讀

蘇軾在《赤壁賦》中借主客問答的形式表達了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縱情山水、及時行樂的思想情緒和生活態度。掩卷而思,這種複雜的情感態度,決定於儒、道、佛等文化在他身上的綜合積澱。

蘇軾小時候就立下遠大的志向,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像東漢範滂那樣有學問有氣節,爲理想不惜以死相爭的巨人;步人仕途之時,也曾有“胡巢何足戀,鷹隼豈能容”那種施展抱負、展翅高飛的萬丈豪情。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訓早就使他確立了經時濟世、身體力行、造福民生的宏偉目標。

但由於和新黨政見不同,被小人誣陷入獄,進而被貶黃州,理想與現實再次出現巨大反差,心境和生活境況也隨之發生巨大變化,所以和朋友遊赤壁時,觸景生情,自然要抒“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知不可乎驟得”的慨嘆,發壯志難酬的悲哀。

然而坎坷的經歷,囚犯般的黃州生活並沒有使蘇軾消沉下去,他以一種超然樂觀、曠達灑脫的胸懷和氣度,在難以忍耐的苦難環境中自得其樂,於“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當中亨受“造物者之無盡藏也”。這種樂觀與灑脫,源於《莊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齊物的自然觀點。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與晝夜的變化是自然規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種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種形式,“物與我皆無盡也,又何羨乎”。蘇軾年少讀《莊子》時,就曾說過:“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他覺得《莊子》所講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爲貧?何者爲富?何者爲美?何者爲陋?”“人生所遇無不可”,“我生百世常隨緣”。蘇軾常拿起從《莊子》中獲得的思想武器捍衛自己的心靈,保持樂觀的情緒,應對人生的坎坷。是道家文化使他在人生的疾風暴雨面前自我調適,超然曠達而不封閉自虐、怨無尤人。《赤壁賦》中主人對客人的勸慰正是蘇軾用老莊思想與厄運抗爭的表現。

佛教的揭示人生與宇宙本質的教義,對蘇軾也有極深的影響。蘇軾的朋友中有不少是和尚、道士,他也常出入寺、觀,獲得超越是非、榮辱、得失的人生了悟。然而,佛老的超世、避世思想,並沒有使他人世的理想泯滅,“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就是最好的明證,而客之悲蕭之音也恰是由此歌聲引發,或更恰當地說,這正是蘇軾心中的一個“結”。

所以說,《赤壁賦》鮮明地表現出儒道佛三種文化在蘇軾心中的碰撞和雜糅。

篇6:國中語文赤壁教案

教學目標:

1.讀懂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2.學習並嘗試瞭解詩歌的意境。

3.熟讀並背誦詩歌。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背誦這首詩歌2.難點: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一、導入新課

二、教學新課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詩人杜牧生活在這樣一個風雨飄搖的晚唐時期。在晚唐詩壇上,他與李商隱被合稱爲“後李杜”,人稱“小杜”,其詩多感慨時事,抒寫性情,詩風俊朗雄麗。

(二)朗讀詩歌

(三)解題 1、赤壁簡介:赤壁,地名,東漢獻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敗曹操處,現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長江南岸。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爲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2、赤壁之戰:略

3、這是詩人杜牧對歷史上興亡成敗的關鍵問題發表自己的議論,是一首明顯帶有史論特色的詠史作品。

(四)瞭解詩的內容 1、詞義解釋 略

2、學生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詩句的含義: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髮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那時假如不是強勁的東風幫助周瑜實行火攻,打敗了曹軍,東吳的美女大喬和小喬就要被擄去,關在銅雀臺上爲曹操所霸佔。

(教師):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絕句。前兩句“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意思是說,折斷的畫戟沉沒在泥沙中未被銷蝕,磨洗一番,可見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詩人從江邊泥沙中發現了一柄折斷了的劍,經過磨洗後辨認出是三國時的遺物。這兩句看是平淡的敘事,但是,詩人從平淡的敘事中表現出了不平,爲後面抒發“懷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礎。這裏,詩人採用了以假作真的虛託手法,這也是唐代詩人寫詩作文常用的手法,這就好像寫當朝的人或事而假借於漢代人和事,以漢代唐一樣。現在杜牧所在地是黃州,雖然有赤壁磯,並不是東吳周瑜打破曹操之處,所以無論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這並不重要,關鍵在於以此引出對古代這一著名的戰爭,從而藉此抒發心頭之感。

接着寫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兩句相對前兩句來說是議論。意思是說,倘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那麼銅雀高臺會深深鎖住二喬,江東二喬也就淪爲曹公之妾了。這裏是指赤壁大戰中周瑜僥倖戰勝曹操一戰。我們都知道,在歷史上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的關鍵一戰,也是古代著名的戰爭之一。這對於極爲精通戰爭思想的詩人杜牧來說,對這一戰事過程及其結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採用逆向思維方式,提出了“東風不與周郎便”的設想。雖然是一個設想,客觀的歷史現狀當然不可改變,但思維方式改變,對於這場戰爭來說,勝敗雙方就要改變,歷史也就要重新改寫。

(五) 思考並提示:

1.詩人對歷史的評價因何而發?----沉沙之折戟。

2.詩人是怎樣評價赤壁之戰的?---不以成敗論英雄。認爲赤壁之戰的勝利,不過是藉助東風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則就會有相反的結果。

3.“二喬”在詩歌中指代什麼?這樣寫有什麼意義?

“二喬”形象地代表東吳的命運。詩人假設東吳敗亡,不寫山河破碎, 生靈塗炭,而寫二喬入魏供使,不僅以小見大地說明戰爭之利害,而且極其耐人尋味。雖是史論,卻賦予具體形象,可見詩人創作之高明。

4.前後各兩句在表達上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內在聯繫?

前兩句是敘事,後兩句是議論。由敘事引發議論

5、詩歌的主旨?抒發懷才不遇的苦悶。

三、課文探究:

1、《赤壁》開頭爲什麼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提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繫,很自然地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歎。其作用主要不在於作爲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着強烈的意念。沙裏沉埋着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出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正由於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並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爲下文作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最後二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後兩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

四、齊讀並背誦這首詩

篇7:國中語文赤壁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杜牧的文學常識;背誦和默寫全詩。

2、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運用合作探究賞析的方法,理解詩的含意。

3、體會詩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目標1.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方法: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赤壁》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時,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爲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整體感知:

1、《赤壁》作者杜牧(803——約852),唐代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人(今陝西西安人),他與詩人李商隱並稱“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遊覽赤壁,有感於三國時代吳蜀聯軍大敗曹兵的歷史,撫今追昔,寫下懷古詠懷之作。

2、赤壁之戰是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着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曹軍,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杜牧此詩雖以地名爲題,實則是借題發揮,懷古詠史。

三、細讀品味:

1、前兩句是第一層,交代興感之由。借一件事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蹟的慨嘆。

2、後兩句是議論,是第二層,不直接敘寫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是通過寫東吳兩個美女的命運來間接反映這種變遷。

篇8:國中語文赤壁教案

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熟讀並背誦詩歌。

2.體會詩的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學習並瞭解詩歌的意境。

3.深刻體味作品所蘊含的情思,理解詩人的胸襟抱負。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背誦這首詩歌

2.難點:把握含蓄蘊藉的詩意;藉助想象,感悟意境,理解詩人的胸襟抱負。

教學內容與步驟

作者介紹 導入新課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詩人,和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他有經邦濟世之才,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卻處在晚唐那樣一個無可作爲的環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種抑鬱的情懷;他有絕世才華,而且性格豪俊,這使他的抑鬱情懷不至於走向消沉悽惻。這些,都影響他的詩風。他的詩,往往立意高遠,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麗。詠史詩成就最爲突出,深刻的哲理思索與形象的高度概括融爲一體,令人歎爲觀止。今天,我們一起賞讀杜牧的詠史名作——《赤壁》。

?(二)解題

提問學生赤壁是那裏?

赤壁,地名,周瑜大敗曹操處,現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長江南岸。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爲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三)朗讀詩歌?

1、老師範讀,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古詩的誦讀節奏。

2、全體學生齊讀。?

疏通文意

讓我們一起來解讀一下文章(老師提問,學生回答,不足處做一補充)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折斷的鐵戟沉在江底積沙中還沒有鏽蝕,拿來磨光洗淨還能認出他屬於過去的朝代。 折戟:折斷的鐵戟。戟,古代兵器。銷:鏽蝕。 將:拿起。 磨洗:磨光洗淨。 認前朝:認出戟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

詩的前兩句借折戟這一歷史遺物引發對前朝人物的和事件的慨嘆,這是交代興感之由。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