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師說》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師說》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師說》教學設計 篇一

侯朝暉

韓愈

內蒙古烏蘭浩特市第四中學侯朝暉

教學目標 :

一、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掌握、積累“師”1個文言常用實詞;

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複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

三、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四、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教學重難點:

一、本文的教學目的;

二、作者介紹、解題;

三、有關詞的讀音、單音詞和雙音詞、古今異義、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四、意動用法。

教學過程 :

一、作者簡介:

韓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爲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後人稱韓愈爲韓昌黎,後世又稱他爲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後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後來任國於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爲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爲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二、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爲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四段他讚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傑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後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三、寫作背景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監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爲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爲師,世界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爲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爲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闢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四、文體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

國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爲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於“從師”的道理,剛纔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爲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五、生字

六、古今異義字(學生髮言討論,教師然後展示課件)

七、“師”的用法(學生髮言討論,教師然後展示課件)

八、“之”的用法(學生髮言討論,教師然後展示課件)

九、“其”的用法(學生髮言討論,教師然後展示課件)

十、意動用法(學生髮言討論,教師然後展示課件)

作者郵箱:

[1]

高二語文《師說》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複習所學,翻譯課文,熟記重點字詞;

2、瞭解韓愈及其寫作背景;

3、欣賞韓愈文章的說理藝術,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欣賞韓愈文章的說理藝術,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三、教學方法

運用多媒體課件,使用討論法、講解法。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課

1、檢查學生對重點字詞的理解。

2、請學生快速翻譯課文,發現學生仍沒有掌握的地方,加以強調。

(二)導入新課

1、引導學生看課下注釋有關韓愈的介紹,強調他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2、介紹韓愈提倡的古文運動,並點明韓愈提倡古文,目的在於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將改革文風與復興儒學變爲相輔相成的運動。在提倡古文時,進一步強調要以文明道。爲學習新課,談論“傳道”、“師道”做鋪墊。《師說》裏的“道”指的是儒家思想,“業”指的是儒家經典。

(三)學習新課

1、解題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說”是古代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大多是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有點類似於現代的雜文。

國中學過周敦頤的《愛蓮說》和韓愈的《馬說》。

師說,就是談一談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2、介紹寫《師說》的社會背景,讓學生更加了解韓愈及其生活的時代

古代教育史表明“唐朝尤其是前期”學校教育長足發展"甚至早於西方一千多年設立了實科學校,“被譽爲達到了世界上和中國空前的昌盛程度”。安史之亂後官學教育雖有些衰落,但經學、文學大家的私人教學和鄉村私學反而有較大發展,韓愈就曾從獨孤及、樑肅等學者遊學,李翱、李漢、皇甫湜、孟郊,張籍等則均師從過韓愈。韓愈的好友柳宗元遭貶柳州,“衡湘以南爲進士者,皆以子厚爲師”。可見,當時並不存在一種普遍厭學、“恥師”風氣。《師說》也承認童子“擇師而教之”,“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師說》所謂“恥學於師”究竟針對何人?

在韓愈的時代,雖然仍有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士族高門”、“公卿大夫”一類用法,但在韓文中的“士大夫”除了與官位相聯繫外,卻更多地與科舉進士背景相關聯。中唐以來,由於科舉取士弊端叢生、得舉者趨利忘道、攀附權貴。我們由此可以判定韓愈所謂“恥學於師”者就是指那些有進士背景的當朝權貴及其子弟。

衆所周知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儒學的獨尊權威地位屢受佛道衝擊。唐王朝爲擴大統治基礎,整合重構意識形態,佛道地位交替提升,儒家道統不斷削弱。唐代官學雖也設有儒家經典課程,但由於“科舉主司褒貶,實在詩賦,務求巧麗”,遂出現“末學之馳騁,儒道之不舉”的“取士之失”致使“生徒不以經學爲意”。如此一來,儒學經師地位自然每況愈下。

此外魏晉時期,士族階層壟斷了政治和經濟大權,形成了門閥制度。上層士族子弟憑藉其高貴門第就能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到了韓愈所處的時代,這種風氣依然存在。韓愈當時任國子監四門博士,對這種風氣深惡痛絕,於是寫作此文予以抨擊。

韓愈所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習其句讀”的啓蒙老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授業解惑”的人。

3、思考並回答三個問題

(1)這篇課文主要在說什麼?

第一段是文章的主旨段,首先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開門見山指出這篇文章要說的內容——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接着韓愈按照“是什麼”、“爲什麼”、“怎麼做”的思維框架對這篇文章要說的內容進行更加細緻的描述。

讓學生從第一段找到“是什麼”、“爲什麼”、“怎麼做”的原句,“是什麼”即“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爲什麼”即“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怎麼做”的結論是“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爲了得到這一結論,韓愈在之前還進行了說明,即“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最後師生一起歸納概括每一部分說的是什麼,之後得出下列總結。

是什麼:“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的定義

古之學者必有師爲什麼:去惑必從師老師的必要性

怎麼做:凡有道者皆吾師也從師的標準

(2)又是怎麼說的?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文章的第二、三段,在整體上是正反論證相結合,第二段使用的論證方法是對比論證,第三段使用的論證方法是舉例論證。

文章第二段從反面用對比論證的方法說明從師的重要性,開頭首先以“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的感嘆開頭,感嘆從師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造成嚴重的後果——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接着以三個對比來描述現實社會出現的問題。第一個對比——“古”與“今”對比(“古之聖人”與“今之衆人”);第二個對比——“少”與“長”對比(“愛其子”與“於其身”)第三個對比,“賤”與“貴”對比(“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文章第三段從正面用舉例論證和引用論證的方法說明從師的標準,呼應自己第一段倡導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用孔子從師的事例證明“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正確性。

(3)在論證過程中,語言上有哪些特色?(這一教學步驟主要是讓學生對重點語句進行分析)。

A.對偶:“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式整齊,增強了表現力。

B.頂針:“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這種句式的運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論述環環相扣,嚴密緊湊。

C.語氣詞:文章的第二段中用“嗟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加強感嘆;“其可怪也歟”中的“歟”語氣助詞,表示感嘆。這些語氣詞的使用,加強了語氣,起強調作用。

五、板書設計

師說

韓愈

議論文三段論:引論——本論——結論

引論(提出問題):古之天下必有師

本論(分析問題):師道不傳,嚴重後果三個對比

結論(解決問題):從師標準

語文《師說》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

1、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2、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4、掌握重要字詞及古今異義詞,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3、區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從七年級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板書課題。解題。

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古義爲陳述和解說,因而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於“從師”的道理。國中學過的《愛蓮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

二、作者簡介及背景:

韓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爲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寫作背景)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願從師學習,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恥於從師的風氣很盛行。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爲狂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抗顏而爲師”,並著《師說》來抨擊恥於從師的風氣,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提倡能者爲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闢的見解突破了過去的舊框框,具有積極的進步意義。

三、初讀課文

1、第一、三、四段學生齊讀,第二段師領讀。

2、訂正以下字音:

句讀 不 阿諛 郯子cháng萇弘 師襄 老聃 蟠 貽

四、研讀課文第一段

(一)字詞疏通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求學的人 是靠(他)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的

學者:者字短語,相當於名詞 受同授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

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 卻 跟從老師(學習) 那些成爲疑惑的

而,表順承 而,錶轉折

3、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在 懂得的道理本來比我早 跟從(他)拜他爲師

相當於介詞“於” 於:表比較,比。 師:名作意動:以……爲師

4、吾師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是(向他們)學習道理的 哪管他們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

5、是故無貴無賤, 無長無少,

無論地位尊貴 地位卑賤 年齡大 年齡小

無……無……:無論……還是

《師說》教案 篇四

自讀要求

1.正確理解本文思想觀點。

2.體會並理解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背誦全文。

學習側重點

1.本文思想觀點。

2.正反對比的論證。

自讀程序

1.從註釋①中畫出以下內容:

①韓愈簡介

韓愈,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廣東潮州)刺史、國子監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爲“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

②本文內容

2.根據下列步驟閱讀文章。

誦讀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人爲什麼要從師?

a學者必有師;b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c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作者認爲從師的標準是什麼?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誦讀第二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本段對“古之聖人”“從師”與“今之衆人”“恥師”相對比後得出了怎樣的結論?

(“聖益聖,愚益愚。”或“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皆出自於此乎?”)

②接着,本段中“今之衆人”在從師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實,這是怎樣的一個事實?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③本段中的“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分別怎樣做的?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羣聚而笑之,曰:‘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這樣的做法帶來怎樣的結局?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④通過以上三組對比,作者表達了怎樣的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用原文回答。

(自己的話:士大夫之族自恃門第高貴,恥於從師是錯誤的,愚蠢的。注:大意對即可。原文:“學者必有師。”)

聯繫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分析第三自然段舉出備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證明怎樣的觀點?

“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在分析了觀點後,誦讀第三自然段。文章第四段交代寫作緣由,但仍隱含着作者的觀點,哪些句子可以表現作者觀點?

(“不拘於時”、“學於餘”、“能行古道”。)

綜觀全文,觀點很清楚了:“學者必有師”。

3.背誦線索提示。

觀點(“古之學者必有師”)—師之責(“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求知規律(“人非生而知之”)—擇師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三組對比(古聖人從師,今衆人恥學;其身恥師、替子擇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師道觀(“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寫作緣由。

4.思想內容

作者論述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他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學者必有師”,明確指出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個觀點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韓愈突破教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職責侷限,將其擴大到“傳道”、“解惑”,這在當時是也不起的進步。

關於從師學習的途徑,也就是擇師的標準,韓愈針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本站★√,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並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些思想閃耀着民主、進步的光芒,鍼砭了當時上層社會只看門第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師道觀念。

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有發展的餘地。

5.論證結構

本文的觀點是“古之學者必有師”,論證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並批判上層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學習的惡劣風氣。

第一段,從正面闡發中提出觀點,爲批判“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確立理論根據。

第二段,正反對比,批判“士大夫之族。”

第三段,以孔子爲例,進一步論證觀點。

第四段,交代寫作緣由,讚揚李蟠時又強調了他的觀點。

本文論點鮮明,結構嚴謹,正反對比,事實擺得充分,道理講得透徹,有很強的針對性和說服力。

6.關於“說”。

“說”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範圍,一般爲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本文闡述的是作者對從師問題的看法。

7.關於唐代“古文運動”及《師說》在該運動中的地位。

本單元提要中有這樣的表述:“中唐時期,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提倡質樸的文風,注意反映真實的社會人生,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成就卓著,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韓愈的《師說》就是‘古文’的代表作。”

《師說》怎樣體現了“古文”運動的理論主張?

唐“古文運動”倡導:

①內容和形式是統一的,形式是爲內容服務的。《師說》將“學者有師”、“尊師”、“重道”的思想通過第一段的正面闡述、第二段正反對比論證、第三段的例證得以系統而嚴密的闡發,是文(形式)道(內容)統一的典範。

②作家人面對現實,表見解、抒真情。《師說》針對當時恥於從師的社會惡習,進行了大膽的挑戰,提出了進步的師道見解。

因此,《師說》是唐“古文”的代表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