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精品多篇】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精品多篇】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閱讀文章時,要能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

2、瞭解運用排比句的好處。

3、明確分號的用法。

4、認識路牌,知曉地名和人名的拼音拼寫規則。

5、背誦、積累古詩《過故人莊》。

過程與方法:

自學、交流、彙報、拓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詩中田園生活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瞭解運用排比句的好處;瞭解分號的用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交流平臺。

1、我們這單元的訓練點是什麼?

2、如何從文章的內容想開去。

3、學生彙報:

(1)閱讀的時候,要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想開去。

(2)閱讀的時候,還要能從課文的內容聯想到更多。

4、這樣閱讀有什麼好處?

不僅可以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躍思想,激發創造力。

設計意圖:

通過進一步學習,促使學生深入瞭解從文章內容想開去的作用,讓學生能把這種方法運用到閱讀中去。

二、詞句段運用。

1、排比句例句。

讀一讀,體會下面句子的特點,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1)什麼樣的句子是排比句?

生述,師總結。排比句是把三個或三個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相同的詞組或句子並排在一起組成的句子。有時候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並列句子也可以稱爲排比句。

(2)運用排比句有什麼好處?請同學們讀讀下面的句子。

運用排比句的好處。

(3)好處:運用排比句寫人,可將人物刻畫細緻;用排比句寫景,可將景物描寫得細緻入微,能使層次清楚、描寫細膩、形象生動;運用排比句說理,可將道理說得充分透徹;運用排比句抒情,可使節奏和諧,感情洋溢。

(4)排比句的作用是讀起來朗朗上口,有一股強大的氣勢,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

設計意圖:

通過了解排比句的好處,讓學生可以學以致用。

2、使用分號的例句。

讀下面的句子,再說說分號的用法。

(1)生讀句子,說說分號的用法。

(2)師講解,分號是一種介於逗號和句號之間的標點符號。

①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關係(並列、轉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並列關係居多)的兩個或多個分句;

②分號還可以用來分隔作爲列舉分項出現的並列短語,或是辭書中同一義項的不同釋義。

設計意圖:

瞭解分號的用法,對課文的理解、寫作都有很大的幫助。

3、你注意過路牌嗎?我們可以藉助拼音認識地名。

(1)同學們,你們認識這些牌子上的地名嗎?

我們外出時可以藉助路牌上的拼音認識地點。

(2)用大寫字母寫寫自己的名字。

(3)地名下面的拼音要大寫,而且由專名和通名構成的地名要分開寫;人名的拼音拼寫姓在前,名在後,分開寫,姓和名的開頭字母大寫。

設計意圖:

通過學習這一知識點,學生對路牌有了初步瞭解,便於今後出行;並且學習了人名和地名的拼寫拼寫規則。

三、日積月累。

唐詩《過故人莊》。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寫朋友之間真摯友情的古詩——孟浩然的《過故人莊》。

2、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湖北襄陽人,唐代山水田園派代表詩人之一,與王維齊名,並稱“王孟”,著有《孟浩然集》。孟浩然生活在盛唐開元年間,當時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政治清明,但詩人一生仕途困頓,基本上過着隱居生活,因此詩風平易清淡,有超妙之趣。

3、“過故人莊”是什麼意思?

過,拜訪;故人,老朋友。到村莊拜訪老朋友。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被一位朋友邀請到家中作客時,寫下的詩。

4、自由練習讀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5、小組翻譯古詩,古詩譯文。

老朋友準備了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他的農家做客。

翠綠的樹林圍繞着村落,蒼青的山巒在城外橫臥。

推開窗戶面對農場菜園,手舉酒杯閒談莊稼情況。

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我再到這裏來觀賞菊花。

6、這首詩從接受邀請、赴宴、喝酒一直寫到辭別,寫出了朋友之間的真情,也表達了詩人曠達的胸襟。

設計意圖:

學生自讀,交流感悟朋友之間的真摯友情。

【板書設計】

語 文 園 地

(一)交流平臺:運用聯想與想象將所讀內容想開去。

(二)詞句段運用

1、排比句:朗朗上口,有一股強大的力量,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

2、分號:用以分隔存在一定關係的分句,或是詞中同一義項的不同釋義。

3、路牌使用說明,漢語拼音規則。

(三)日積月累

《過故人莊》:寫出了朋友之間的真摯友情,也表達了詩人曠達的胸襟。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總結“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的方法。【語文要素】

2、體會排比句的特點和表達效果。

3、說說句子中分號的作用,掌握分號的具體用法。

4、瞭解人名和地名拼音的拼寫規則。

5、積累並背誦《過故人莊》,體會詩歌意境,瞭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總結“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的方法。

2、體會排比句的好處,掌握句子中分號的用法。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總結“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的方法。(重點)

2、體會排比句的特點和表達效果。說說句子中分號的作用,掌握分號的具體用法。(難點)

一、交流平臺:總結閱讀方法

1、閱讀文章,首先要把握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還要能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學習本單元課文時,你從哪些內容想開去,又想到了什麼呢?

2、指名反饋。

預設:

(1)閱讀的時候,可以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想開去。

(2)也可以圍繞課文內容展開聯想。

3、思考:你覺得閱讀時用上“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這個方法有什麼好處?(既可以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可以激發創造力。)

二、詞句段運用:排比句和分號的用法

1、(課件出示文中排比句)師:讀一讀排比句,體會排比句的特點,說說這樣寫的好處。(學生自由交流)

明確:排比句是把三個或三個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相同的詞組或句子並排在一起組成的句子。

好處:(1)加強語勢,更有節奏感;(2)能突出所寫對象的特點,表達作者的強烈感情。如,第二組句子寫灕江的水“靜、清、綠”的特點,作者連用三個結構相同的句子並列敘述,內容集中,句式整齊,充分表達了作者對灕江的讚美和喜愛。

2、認識分號並瞭解分號的用法。

(1)(課件出示第一段話中前一部分)說說你有什麼發現。(句式相同,並列關係)

(2)(課件出示第一段話中後一部分)觀察並分析分號前後兩部分的內容和關係。(分別寫了“我微睡時”和“我醒來時”天空的情形。)

(3)引導學生認識分號:分號是一種介於逗號和句號之間的標點符號,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關係的兩個分句。

(4)判斷下面兩個句子中分號的使用是否正確。小組討論並說明理由。

①飛得慢,是因爲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癒合,還在作痛;叫得慘,因爲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羣,得不到幫助。

②我喜歡吃生菜;你覺得好吃嗎?

明確:第一句正確,句子前後屬於並列關係。第二句錯誤,句子前後不存在關聯。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瞭解人名和地名拼音的拼寫規則。

2、積累並背誦《過故人莊》,體會詩歌意境,瞭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詞句段運用:藉助拼音認識地名

1、(課件出示路牌標誌)師:在路上行走時或者坐車到外地時,你注意過路牌嗎?

路牌上的地名拼音的拼寫規則是怎樣的?

明確:所有字母全部大寫;拼音上沒有聲調;遇到“縣、市、街、路、湖”等各地通用的通名,與前面的專屬名字空一格。

2、課件出示:陳依依Chen Yiyi楊麗明Yang Liming指名歸納人名拼音的拼寫規則。

明確:姓和名分寫,姓在前,名在後,姓名之間用空格分開;複姓連寫;姓和名的開頭字母大寫。

3、引導學生練習用拼音拼寫自己及同桌的名字。

二、日積月累

1、課件出示古詩《過故人莊》,教師指導朗讀,注意“還”的讀音爲“huán”。

2、簡介創作背景及詩人。(課件出示)

3、理解古詩內容。

(1)藉助資料,用自己的話試着翻譯詩句。

(2)小組成員針對詩句的理解進行檢查交流。(小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4、想象畫面,體會感情。

(1)引導學生結合插圖,想象自己彷彿看到了美麗的山村風光和平靜的田園生活,彷彿聽到詩人和朋友在飲酒暢談。

(2)結合最後兩句詩談自己的體會,感受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情誼,以及詩人對田園風光的喜愛。

5、引導學生帶着理解,想象着畫面,背誦古詩。

[教學反思]

交流平臺的內容意在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四篇課文所學習的單元要素(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由於在前面的教學環節中落實較好,學生掌握較好,在以後的閱讀中只需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即可。在認識排比句的特點後,學生能夠列出具體事例,來說明使用排比句的好處。通過學習,絕大部分學生能夠自己動手寫出語言生動優美的排比句。另外,學生在反覆品讀句段,查看句子中標點符號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了分號的用法,並能說出分號的用處。在學習古詩《過故人莊》時,學生不僅能結合蒐集的資料自己翻譯古詩,還能圍繞主題展開想象,改編古詩。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案 篇三

新設計:

本文作爲“走進西部”的第一篇課文,目的一是引導學生感受充滿詩意的草原風光與民族風情,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熱愛和對民族團結的讚頌之情;二是在閱讀中體會表達上的一些特點,並積累語言;三是走進西部,通過這一篇課文的學習,引發學生對西部瞭解的慾望,激起對西部探討的興趣。

重點難點: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聯繫上下文,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

(3)在閱讀中瞭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

學習目標:

1、正確讀寫“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飄帶舞、馬蹄、禮貌、拘束、羞澀、摔跤、偏西、天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內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風光及風土人情,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激發瞭解西部的興趣。

4、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

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瞭解了草原的風光,能夠抓住文章的語句體會作者的情感,關於民族風俗學生也沒有切身的經歷,因此課文中對蒙古族人民熱情歡迎遠客,應該在不斷的讀中引導學生去體會“民族間的團結互助”。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活動一:

初入草原,我們有一種強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風景之美,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寫草原。(風光美、人情美)

活動二:

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熱情迎接 激情相見 盛情款待 盡情聯歡 深情話別)

活動三:

引入:草原風光旖旎,令人陶醉,而草原的民族風情,更讓人難忘,車在遼闊的草原走了一百五十華里了,此時此刻,就要和蒙古同胞見面了,作者的的心情會是怎樣呢?(爲即將到來的`見面而感到激動。)

體會“激動”。你從哪些句子中體會到作者的激動之情?結合學生彙報指導學生重點體會。

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迴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感悟作者的興奮與驚喜)

二、講授:

活動一:品讀“熱情迎接”,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你從哪些句子或詞語中感受到草原人們迎接客人的熱情?

·根據學生彙報,重點指導學生體會以下句子。

①PPT出示:“忽然,像一陣風吹來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羣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駿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

·從什麼地方看出草原人們的熱情?(男女老少都來迎接客人,而且人數衆多,可見主人的熱情。)

·這個句子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樣比喻合適嗎?

②“這是主人來到幾十裏外歡迎遠客。”

③“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

·你從這句子感受到什麼?(感受到了迎接客人時激動場面。)

·你能仿照這個句子來寫一個場面描寫的句子嗎?(指導學生仿寫句子)

活動二:品讀“激情相見”,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草原人民撲面而來的熱情令人感動,同學們能想像一下,他們相見又是怎樣的情景嗎?(引導學生大膽地對當時的情景展開想象)

②讀課文第三節,思考,從哪些地方看出主客見面時真摯的感情?

③感情朗讀,讀出相見時的激動、興奮之情。

活動三:品讀“盛情款待”,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熱情的草原人民怎樣款待我們遠道而來的客人?(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唱歌,以歌助興)

②看到這樣的場面你想說些什麼?

活動四:走進“盡情聯歡”,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草原人民既熱情好客,又能歌善舞,聯歡節目當然也是豐富多彩的。你知道他們有哪些聯歡項目嗎?(民族舞蹈、套馬、摔跤等)

②ppt展示民族舞蹈、套馬、摔跤等相關圖片。

③並隨機指導學生理解:套馬、摔跤是蒙古同胞最喜愛的民族傳統節目,是能騎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同胞力與美的展示。

活動五“深情話別”,感悟蒙漢情深。

①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再美好的相聚,也終有分別的時刻,(引導學生說出表示捨不得離別的成語)

②此時的人民的心情正如這句詩所表達一樣,(PPT出示)“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3)學生朗誦這句詩句。引導學生談話:此時,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說什麼?此時,你就是漢族兄弟,你想說什麼?

三總結拓展,昇華感悟:

活動一:作者從草原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風情兩個方面介紹了草原,你認爲貫穿全文始終的是一種什麼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動具體地表達自己的這種情感的呢?

活動二:讀一讀優美的語句並抄寫下來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案 篇四

複習目標:

1、掌握本單元生字詞的拼音與書寫,會寫22個生字,會寫37個詞語。

2、弄清本單元每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3、感受本單元每篇課文所表達的情感。

4、背誦本單元要求背誦的篇目。

5、掌握語文園地中日積月累部分中的內容。

複習過程:

一、弄清本單元課文的專題是“自然景觀”。

二、談談你最喜歡本單元中的哪篇課文,爲什麼?

三、複習《草原》

1、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什麼?本文寫了美麗的草原以及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2、自讀課文,看看課文從哪些方面寫了草原的美?課文從草原風光美和蒙古族人民遠迎款待漢族同胞的人情美兩個方面來寫草原的美。

3、自由讀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什麼景物?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天空、草原、小丘、羊羣、駿馬、大牛。這裏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清鮮,天空明朗,草原一碧千里,小丘線條柔美,羊羣多而自由,駿馬、大牛有時靜立不動,像陶醉在這美景中一樣。

4、說說你對“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句話的理解和體會。理解:蒙漢人民之間的情誼深厚,怎麼忍心馬上分別呢,直到夕陽西下,人們還在這遙遠的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互相傾訴着惜別之情。

體會:這句話作爲全篇的結尾,點明瞭蒙漢兩族團結情深的中心。

5、積累描寫草原的詞語。

6、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四、複習《丁香結》

1、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什麼?主要寫描寫了城裏街道旁、宅院裏、城外校園裏、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態。

2、自讀課文,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丁香的?賦予了丁香怎樣的情感?作者從丁香的形狀(星星般的小花,許多小花形成一簇)、顏色、氣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方面描寫,賦予丁香靈動優雅、潔白無瑕、可愛芬芳的情感。

3、默讀1至3自然段,思考:作者寫了哪裏的丁香花?作者寫了城裏、城外、斗室外以及雨中的丁香。

4、古人對丁香寄寓着怎樣的情感?怎樣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詩句,引用它有什麼作用?“芭蕉不展丁香結”、“丁香空結雨中愁”,這兩句詩中把花蕾叢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悵的代表,愁思的象徵。作者引用古詩句有利於表達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優美。

5、什麼是丁香結?它有什麼象徵意義?作者爲什麼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結?“丁香結”的本義是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象徵意義是人生中不順心的事(愁怨)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結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二是丁香花負擔着解不開的愁怨。

6、積累描寫顏色的詞語:,五顏六色、五彩繽紛、五光十色、萬紫千紅、綠草如茵、黑白分明

五、複習《古詩詞三首》

1、背誦《古詩詞三首》。

2、《宿建德江》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宿建德江》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抒發自己的孤寂情懷。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描寫的是夏季的景象。描寫的景物有黑雲、雨、風、湖水。

4、《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突出了詩人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六、複習《花之歌》

1、積累描寫花的四字詞語:花枝招展、火樹銀花、奼紫嫣紅萬紫千紅、鳥語花香、花團錦簇

2、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什麼?本文寫了大自然的話語、從蒼穹墜落在綠茵中的星星、諸元素之女、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婚禮的冠冕以及生者贈與死者最後的祭獻。

七、複習《語文園地一》

1、背誦日積月累《過故人莊》。

2、體會句子的表達效果。

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瞭解作者作品,積累文言字詞,背誦詩歌;體會詩歌的意境和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提高學生的古詩鑑賞能力。體會並學習詩人在失望中衝破衝破黑暗,追求光明,施展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容,掌握詩歌表現手法,理解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學難點:體會詩歌境和包蘊的人生哲理,掌握本詩引用的歷史典故及其作用

教學過程:

一、通過作者導語

李白這個名字相信大家已經都非常熟悉了,李白是酒中仙,詩中仙,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舉起詩歌的火炬,照亮了壯麗的唐代文明。今天讓我們繼續對他詩歌的學習,共同走進他的《行路難》

二、檢查預習

作者簡介

李白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李白是盛唐詩壇的代表作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繼屈原之後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創作背景李白生性傲岸不羈,不願阿諛如日中天的李林甫腐敗集團,無法處理好朝廷複雜的人際關係,不久遭到權貴的讒毀,於天寶三年年被玄宗“賜金放還”。《行路難》是李白在遭到饞毀,被迫離開長安時寫的一組詩(共三首),本詩是組詩中的第一首。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了政治上遭受挫折後的。鬱悶不平之感。

三、讀課文

1、教師泛讀同學時注意重音、節奏、情感、意境。

2、學生誦讀

四、翻譯

自主翻譯,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來,共同交流注意通假字:“直”同“值”,價值。金樽:酒杯;清酒:名貴的酒;珍饈:珍貴的食品“羞”同“饈”箸:筷子;塞:堵塞安:哪裏四、析讀層次,感受思想美。全詩共十二句,每四句一個層次,共分三個層次。下面分組賞析各個層次

第一節的感情基調是什麼?從什麼方面體現出來?明確:憂鬱悲憤運用“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和“停”、“投”、“拔”、“顧”四個連續性動作,形象地表現了詩人政治失意後心緒茫然、痛苦悲憤的心情。

第二節寫了什麼內容,反應了詩人什麼樣的矛盾心情?明確:迴應了“行路難”的題目。用比喻和典故寫仕途的艱難及前途的信心。儘管上節說道“不能食”、“心茫然”,但作者想有所作爲,他還要“渡黃河”、“登太行”。無奈現實環境中“冰塞川”和“雪滿山”。想有所作爲卻不能體現出詩人的矛盾心情。

第三節的情感基調是什麼?表現出怎樣的情感反覆?明確:樂觀自信。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裏呢?這是感情在尖銳複雜的矛盾中再一次迴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相信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五、討論

1、行路難,有多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黃河和太行大水名山川就像詩人的高遠理想“冰塞川”“雪滿山”尤其是“塞”“滿”象徵了實現理想的道路曲折太多,象徵仕途十分艱難。這就是詩人筆下的鮮明意象藉助意象理解詩意詩境是鑑賞詩歌的辦法現實和理想的距離讓作者倍感痛苦,終於發出怎樣的苦悶感嘆呢?(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看未來,只覺前路崎嶇,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裏呢?真是“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仰天長嘯天無語,竟使英雄淚滿巾”。

2、是什麼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樽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明確:是濃重的憂鬱和深沉的悲憤使得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由於朝中_佞阻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鬱。

詩中引用了哪些歷史典故?有什麼作用?明確:詩中借用了呂尚垂釣在碧溪,伊尹夢舟過日邊等典故,寄寓了詩人夢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樣爲統治者重用,建立偉業的願望。

最後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向?

明確:無論前路多艱險、多難走,詩人相信終有一天將乘長風破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的彼岸。這兩句充滿這衝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積極樂觀的精神。

本是怎樣體現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明確:巧用歷史典故;誇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跳躍式的結構;感情基調激越高亢、樂觀向上。

六、總結

詩歌的寫作亮點;

1、真情流露,一波三折

2、巧用比喻,暗示人生

3、引用典故。含蓄做比

4、誇張描寫,畫龍點睛每個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不如意,你會怎麼做?在苦難中,也許李白是我們自信的一種力量,是我們翱翔長空的一雙翅膀。面對挫折,我們應該學習李白的胸懷坦蕩,積極樂觀。倔強自信,學習他永不言敗的精神!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七、作業佈置

背誦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案 篇六

一、教案背景:

學生已經有了學習第一課時的基礎,並通過看聽歌曲、看視頻、賞圖片,對草原有了一定的瞭解,這個課時除了仍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外,主要是組織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採用讀悟相結合的方法來回歸文本,感受、體會草原景色的美與蒙漢兩族人民的情深意長。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裏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

2、能聯繫上下文體會重點語句表達的情感。

3、品味、積累文中優美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歌曲、圖片等),感受草原的美。

2、採用讀悟相結合的方法,在多種形式的讀中,展開豐富的想象,理解課文內容,從而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草原景色的美麗、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情深意長,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

三、教學重點:

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裏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感受草原景色的美麗、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情深意長,

四、教學難點:

聯繫上下文,體會重點語句所表達的情感。

五、教學準備:

利用百度搜索相關教學資源,製作PPT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重溫草原的風光美。

1、導入:上節課我們隨着作者一起走進大草原,草原旖旎的風光不僅讓作者陶醉,也讓我們讀者陶醉了,同學們還想重溫這美麗的風光嗎?

2、欣賞草原風光旖旎的視頻。引導學生在圖片欣賞中背誦第一自然段。

(設計意圖:複習導入,重溫草原的美麗風光,激起學生的情緒體驗,讓學生再次走進草原、走入文本,爲新課的學習作好鋪墊。)

(二)朗讀品析,感受草原的“遼闊”美、“寂靜”美。

1、引語:草原的景色實在是太美了!草原的美也遠遠不止我們在圖片中所看到的這些,現在請同學們快速地瀏覽第二自然段,你還能從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草原的美?

2、根據學生的彙報,引導學生感受草原的“遼闊”美。

PPT出示句子:“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

①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什麼?(草原非常遼闊。)

②指導學生理解“灑脫”。

“灑脫”可以換成什麼詞?(自由、無拘無束……)

從那裏看出“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

③指導朗讀句子,讀出草原的遼闊美。

3、根據學生彙報,引導學生感受草原的“寂靜”美。

PPT出示:“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

①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什麼?(草原非常寂靜。)

②指導朗讀句子,讀出草原的寂靜美。

(設計意圖:採用自讀自悟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句子的意思,培養學生品詞析句的能力,並通過感情朗讀來昇華學生對句意的體會。)

(三)品讀悟情,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1、引語:草原風光旖旎,令人陶醉,而草原的民族風情,更讓人難忘,車在遼闊的草原走了一百五十華里了,此時此刻,我們就要和蒙古同胞見面了,你的心情會是怎樣呢?(爲即將到來的見面而感到激動。)

2、體會“激動”。你從哪些句子中體會到作者的激動之情?

3、結合學生彙報指導學生重點體會以下句子:

①“河!”(體會到作者看到河時的驚喜之情,因爲有河附近就有人家,說明訪問的目的地快到了。)

②“快了,快到了!”(短促的語氣,強烈的語調,表達出作者想見到蒙古同胞的渴望之情。)

4、組織學生自由讀課文2~5自然段。

①思考:如果用一個詞概括草原人民的特點,你想用哪個?(熱情好客)

②根據學生彙報板書:“熱情好客”

5、小組討論: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

(根據學生彙報,老師提煉板書:“迎接、相見、款待、聯歡、話別”)

6、同學們試試看,如果在它們前面加些詞語,是不是更讓人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熱情好客呢?

①PPT出示:激情盛情盡情深情熱情

②這些詞語應該加在哪個詞的前面最合適?

③根據學生彙報完善板書:熱情迎接激情相見盛情款待盡情聯歡深情話別

7、品讀“熱情迎接”,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你從哪些句子或詞語中感受到草原人們迎接客人的熱情?

根據學生彙報,重點指導學生體會以下句子。

①PPT出示:“忽然,像一陣風吹來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羣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駿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

從什麼地方看出草原人們的熱情?(男女老少都來迎接客人,而且人數衆多,可見主人的熱情。)

這個句子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樣比喻合適嗎?(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前來迎接我們的隊伍比作一條彩虹,形象地寫出了迎接我們的隊伍人數衆多,穿着豔麗的民族服裝蜿蜒飛施在碧綠的草原上,就像一條美麗的彩虹。)

②“這是主人來到幾十裏外歡迎遠客。”(來到幾十裏外迎接客人,可見主人的熱情好客。)

③“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

你從這句子感受到什麼?(感受到了迎接客人時激動場面。)

你能仿照這個句子來寫一個場面描寫的句子嗎?(指導學生仿寫句子)

深讀悟情。請學生朗誦相關句子,讀出草原人民的熱情。

8、品讀“激情相見”,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草原人民撲面而來的熱情令人感動,同學們能想像一下,他們相見又是怎樣的情景嗎?(引導學生大膽地對當時的情景展開想象)

②蒙古族語言我們聽得懂嗎?(聽不懂。)這阻礙了我們的交流了嗎?(沒有)爲什麼?(因爲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的。)

③感情朗讀,讀出相見時的激動、興奮之情。

9、品讀“盛情款待”,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熱情的草原人民用什麼來款待我們遠道而來的客人?(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

②除了吃和喝的,還有什麼?(唱歌,以歌助興)

③指導學生重點品讀句子:“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麼,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進一步感受蒙漢兩族濃厚的感情。

④有感情地朗讀。

10、走進“盡情聯歡”,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草原人民既熱情好客,又能歌善舞,聯歡節目當然也是豐富多彩的。你知道他們有哪些聯歡項目嗎?(民族舞蹈、套馬、摔跤等)

②ppt展示民族舞蹈、套馬、摔跤等相關圖片。

課件:草原民族舞蹈

課件:草原人民套馬

百度圖:草原人民摔跤

③並隨機指導學生理解:套馬、摔跤是蒙古同胞最喜愛的民族傳統節目,是能騎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同胞力與美的展示。

11、“深情話別”,感悟蒙漢情深。

①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再美好的相聚,也終有分別的時刻,此時,兩族人民願意分離嗎?

②引導學生說出表示捨不得離別的成語。(依依不捨、難捨難分……)

③此時的人民的心情正如這句詩所表達一樣,(PPT出示)“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④學生朗誦這句詩句。

⑤輕聲播放蒙語演唱的《蒙古人》,引導學生談話:

百度音樂盒:《蒙古人》

此時,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說什麼?

此時,你就是漢族兄弟,你想說什麼?

(設計意圖: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情深意長,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以五個“情”爲抓手,組織學生通過品讀,領悟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情感,去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和蒙漢兩族人民的情深意長。)

(四)總結全文,昇華感悟。

1、總結:五十六個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們依依不捨是因爲我們蒙漢兄弟情深;我們難捨難分是因我們蒙漢兄弟意長!我們團結是源於我們共同對祖國媽媽的愛!

2、集體朗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結束教學。

(設計意圖:老師總結全文,迴歸課文主旨,並讓學生伴着蒙語演唱的《蒙古人》,在音樂的渲染下集體朗誦結尾詩句結束教學,昇華感悟。)

(五)板書設計。

七、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受草原的風景美、體會草原人民的人情美。教學時主要採用自讀自悟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句子的意思,並通過感情朗讀來昇華學生對句意的體會。在引導學生體會草原人民人情美時以五個“情”爲抓手,組織學生通過品讀,領悟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情感,去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和蒙漢兩族人民的情深意長。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會寫“綴、幽”等11個生字,會寫“宅院、幽雅”等19個詞語。

2.瞭解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丁香的,品味優美的語言。

3.體會由事物引發聯想的表達方式,並能說出自己的理解。【語文要素】

[教學重難點]

1.瞭解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丁香的,品味優美的語言。

2.體會由事物引發聯想的表達方式,並能說出自己的理解。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會寫11個生字,會寫19個詞語。

2.瞭解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丁香的,品味優美的語言。(重點)

一、交流預學,初賞丁香

1.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跟隨老舍先生走進了遼闊的《草原》。今天我們跟隨宗璞先生去賞丁香。(板書課題:丁香結,並齊讀)

2.放聲朗讀課文,看看宗璞先生筆下的丁香是怎樣的。(生自由讀)

3.藉助預學單,小組分享重點字詞。

4.指導書寫:“幽、薄”兩個字。

幽,半包圍結構,筆順是先內後外,先寫一豎,再寫兩個“幺”,最後寫豎折和豎。

薄,上下結構,不要寫成左右結構。

5.出示詞語,學生認讀。

宅院 幽雅 伏案 渾濁 笨拙 眼簾 參差 單薄 照耀 文思

夢想 迷濛 模糊 花蕾 衣襟 恍然 愁怨 順心平淡

6.出示句子,朗讀體會。

最好的是圖書館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種有十數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瀟灑,紫的朦朧。

在細雨迷濛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嫵媚。花牆邊兩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畫,線條模糊了,直向窗前的瑩白滲過來。讓人覺得,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

二、整體感知,再賞丁香

(一)理解內容,提問質疑。

1.說一說,在預習當中,你批註了哪些讀不懂的地方?

預設:課文題目是“丁香結”,爲什麼還寫了丁香花呢?

2.爲什麼“月光下的丁香白的瀟灑,紫的朦朧”呢?

3.爲什麼說丁香“瑩白”,但綠葉“參差”呢?

4.直向窗前的瑩白“滲”過來,是什麼意思呢?

……

(二)梳理疑問,聚焦問題。

作者筆下的丁香到底有多美?

(三)整體把握,理出脈絡。

再讀課文,想一想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寫丁香的?(板書結構圖,見板書設計)

預設:

課文第一部分寫丁香花,是“賞花”部分。

課文第二部分寫丁香結,是“悟花”部分。

課文第一部分描寫丁香花的顏色、香味、形狀,以及丁香花陪伴“我”寫作。

三、品讀語句,三賞丁香

(一)自由讀文,批註丁香之美。

主問題:作者筆下的丁香到底有多美?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畫出描寫丁香花的語句,批註自己認爲最美的畫面描寫。

(二)從和諧的色彩感受“美”。

從你們批畫的語句看,文中有不少描寫丁香色彩的語句:月光下的丁香,春來窗前的`丁香,細雨中的丁香,呈現出不同的色彩美。

1.創設情境,感受月光下丁香的色彩美。

“最好的是圖書館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種有十數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瀟灑,紫的朦朧。”

(1)感受表達效果:想一想,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2)創設情境讀:一輪明月掛在夜空中,潔白的月光像流水一樣傾瀉而下。看那白丁香,好像更有光澤了,它們——(學生接)還有那紫丁香,紫得更柔和了,它們——(學生接)

2.想象畫面,感受窗前丁香的色彩美。

“從外面回來時,最先映入眼簾的,也是那一片瑩白,白下面透出參差的綠,然後才見那兩扇紅窗。”

抓顏色想象:瑩白、綠、紅,各種色彩交相輝映,是一幅多美的畫面啊!

抓對比想象:一片瑩白中透出參差的綠,可見花團錦簇,擠擠挨挨,綠葉只能從花的縫隙裏鑽出來啊!

抓順序想象:作者從外面回來,她的觀察順序是怎樣的呢?最先看到的是花,然後是葉,最後纔是兩扇紅窗,這紅窗恰似畫框一般。賞花就成了賞畫。

3.藉助圖片,感受雨中丁香的色彩美。

“在細雨迷濛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嫵媚。花牆邊兩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畫,線條模糊了,直向窗前的瑩白滲過來。讓人覺得,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

(1)展示印象派的畫,發現雨中丁香特點。

讓我們來欣賞幾幅印象派的代表作,印象派突出光和色彩,不強調清晰、細膩。再讀讀句子,雨中的丁香就是這樣的一幅印象派畫作。

(2)理解“滲”過來,感受色彩的交融。

這紫色因爲線條模糊,沒有了限制,彷彿流動起來,直向窗前的瑩白“滲”過來,於是兩種顏色交融在了一起——(學生讀句子)。

(3)配樂讀,感受“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

聯繫上下文,再讀一讀,爲什麼作者說“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

(音樂起)在細雨迷濛中——(學生讀)

(三)從生動的描寫感受“美”。

1.“有的宅院裏探出半樹銀妝,星星般的小花綴滿枝頭,從牆上窺着行人,惹得人走過了還要回頭望。”

這裏將花寫成了什麼?你從哪些詞語讀到的?

預設:“星星”——小巧、亮。

“窺”——活潑、靈動,像孩子一樣。

2.“每到春來,伏案時擡頭便看見檐前積雪。雪色映進窗來,香氣直透毫端。”

預設:讀到“檐前積雪”,你想到了哪首詩?——“遙知不是雪,爲有暗香來。”

作者寫丁香與王安石寫梅,有異曲同工之妙。

3.“那十字小白花,那樣小,卻不顯得單薄。許多小花形成一簇,許多簇花開滿一樹,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夢想。”

預設:朗讀句子說畫面。

說說作者的描寫順序是怎樣的。

丁香對作者有怎樣的影響呢?

窗外的丁香,也許增益了作者的文思,更引起了作者尺幅千里的想象……

四、理解提升,回味丁香

1.朗讀、回味丁香美。

讀作者筆下的丁香,更能觸摸到自然的可愛——

“有的宅院裏探出半樹銀妝,星星般的小花綴滿枝頭,從牆上窺着行人,惹得人走過了還要回頭望。”

“最好的是圖書館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種有十數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瀟灑,紫的朦朧。”

“每到春來,伏案時擡頭便看見檐前積雪。雪色映進窗來,香氣直透毫端。”

“從外面回來時,最先映入眼簾的,也是那一片瑩白,白下面透出參差的綠,然後才見那兩扇紅窗。”

“那十字小白花,那樣小,卻不顯得單薄。許多小花形成一簇,許多簇花開滿一樹,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夢想。”

“在細雨迷濛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嫵媚。花牆邊兩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畫,線條模糊了,直向窗前的瑩白滲過來。讓人覺得,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

2.質疑引入“丁香結”。

作者不止寫了丁香花的美,在賞花美之後,還展開聯想,感悟了“丁香結”,這“丁香結”到底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呢?

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丁香結》,去感悟“丁香結”背後的人生啓示。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描寫丁香結的部分,聯繫上下文理解關鍵語句。

2.體會由事物引發聯想的表達方式,並能說出自己的理解。(難點)

一、複習引入,初讀“丁香結”

1.直接引入,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丁香結》這篇課文。上節課我們一起欣賞了丁香花的美,這節課我們聚焦丁香結,看看它會帶給我們怎樣的啓示。

2.整體感知,再讀課文,回顧丁香結這部分作者都寫了些什麼呢?你還有什麼疑問嗎?

預設:古人爲什麼發明了丁香結這樣的說法?

爲什麼說丁香結負擔着解不開的愁怨呢?

“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太平淡無味了嗎?”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3.聚焦主問題:丁香結引發了作者對人生怎樣的思考?

二、朗讀理解,讀懂“丁香結”

(一)感受形似

“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結。”

1.請你觀察課文插圖,看一看丁香花苞的形狀,你有什麼發現?

2.欣賞古代服飾,再結合古代服飾中女子衣服上的盤花扣,你又有什麼發現?

原來,丁香花苞,小小的,圓圓的,鼓鼓的,恰如盤花扣,正是丁香結啊!

(二)瞭解象徵

1.品讀文中詩句,這些詩句描寫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釋義:蕉心緊裹未展,丁香花蕾,叢生如結。同是春風吹拂,而二人異地同心,都在爲不得與對方相會而愁苦。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釋義:青鳥無法傳遞遠方思念的人的音訊,那綿綿的春雨中綻開的丁香花蕾讓我想起凝結的愁怨。

2.拓讀鏈接詩句,不僅這幾句詩,我們還會讀到——

殷勤解卻丁香結,縱放繁枝散誕春。——陸龜蒙《丁香》

霜樹盡空枝,腸斷丁香結。——馮延巳《醉花間》

可見,自古以來,丁香結都有愁怨難解的象徵意義。

(三)領悟思考

從古至今,有關丁香結的詩句被傳承着,丁香結的意象被繼承着,人的生命、情感有許多的共通之處。正如作者所寫——“每個人一輩子都有許多不順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來。所以丁香結年年都有。”

但是,作者對丁香結卻有了新的感悟——“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太平淡無味了嗎?”

1.聯繫上下文,朗讀思考:你讀懂了什麼?

2.聯繫生活實際,說一說:你懂得了什麼?

預設:學習壓力很大考試中失利與朋友發生爭吵

聯繫生活實際,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你和作者是不是也有共鳴?既然“結”是難免的,我們何不積極面對?如果生活總是一帆風順,豈不太平淡無味了嗎?面對“結”,解開“結”,這也是生活的滋味。

三、拓展練筆,延讀“丁香結”

1.同學們,《丁香結》原文還有一個結尾,讀讀——“小文成後一直擱置,轉眼春光已逝。要看滿城丁香,需待來年了。來年又有新的結待人去解——誰知道是否解得開呢?”

2.默讀課文,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你的心中此時有什麼想說的嗎?請批註在課文結尾處。

[教學反思]

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基於單元人文主題,以第一課爲起點,導入第二課,體現上掛下聯。通過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受優美語句,感受丁香的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由於本文是一篇散文,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不足,難以全面、準確地回答文章從哪幾個方面寫丁香的這個課後問題。我引導學生課前質疑,梳理主問題,同時,對文章的結構進行整體把握。此環節,抓住關鍵點,找準着力點,從兩個方面提升學生整體感知的能力。逐步深入文本,引導學生從和諧的色彩和生動的描寫兩個角度品味語言,欣賞丁香之美。通過再現經典語句片段,回味丁香的美,並由“丁香美”自然過渡到“丁香結”。引導學生讀懂“丁香結”意象的文化內涵,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讀懂了文章主旨的深刻內涵,解決了學生的人生經歷尚不豐富,對文章中“丁香結”引發的人生思考體會不深的問題。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掌握多音字“宿”,理解“煙渚”等詞語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讀詩,理解作者所描寫的景色,以及要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並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難點:對“客愁新”“野曠天低樹”的理解,體會詩人借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介紹背景:

1、上個月我們曾在這裏和五年五班的郭老師上過一節古詩課,還記得那首詩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我們一起背一遍吧!

3、孟浩然與李白告別去揚州那年,他四十歲。孟浩然從二十幾歲便離開家鄉湖北遠赴京城長安,他希望能以自己的才華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求得官職,然而在京城十多年間,他在參加了多次科舉考試,結果均以落榜告終!心灰意冷的孟浩然便返回襄陽老家開始隱居!三年後,心有不甘的孟浩然決定再次離家,去江南一帶遊歷,他要廣交朋友,希望四十歲的自己還能夠有機會謀得官職!於是這年春天,他在黃鶴樓與李白揮袖告別滿懷希望出發!出去秋來,一轉眼半年過去,孟浩然的發展依然很不如意,這天夜晚,他泊船於建德江畔,眼望四周景物想到自己前途渺茫,便提筆寫下了這首五言詩

4、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二、看題目,結合預習

1、說說對詩題的理解

2、認識多音字--宿並理解字義

3、理解建德江關於作者孟浩然還有誰想補充嗎?

4、那麼孟浩然夜宿建德江邊到底看到了什麼,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接下來我們就隨同作者的視線去建德江邊看一看。

三、出示古詩,自由讀注意讀準字音,指名讀小組讀,齊讀。

四、結合預習,用四單元學過的理解古詩的方法在弄懂詩意的基礎上,完成問題,建議先獨立完成再與同桌或小組交流完善。

出示思考問題:

1、詩人夜宿江邊看到了什麼

2、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五、逐句彙報

1、看到了什麼:看詩句,結合註釋及插圖理解以下詞語:、煙渚、日暮、野、天、樹、江、月

2、重點:“客”“愁新”的理解:出示詩經節選說明,本來不如意夜晚不能回家更增添了一份憂愁

3、拓展借月抒懷的詩句--讀讀體會

六、

1、看板書,回顧全詩,一切景語皆情語,在這些景物的背後作者要表達的情感是什麼呢:憂愁。這種情感,詩句中有沒有直接體現的字詞呢--愁

2、帶着我們的理解再讀這首詩!

七、結合這首詩,再提起夜泊人,你會聯想到哪些詞語--孤獨、寂寞、憂愁、思念……

八、老師又帶來兩首描寫遊子漂泊異鄉夜宿在外的古詩,出示課後的兩首詩--《楓橋夜泊》《天淨沙秋思》

1、自由讀你能找到詩中表現詩人內心情感的詞語嗎?

2、圍繞着這個詞語,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找找讀讀,理解體會。

3、讀詩,感受

九、全課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