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一語文經典課程教案多篇

高一語文經典課程教案多篇

高一年級語文課程教學計劃 篇一

一、使用教材: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4(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學情分析:

經過高一上學期的磨合,學生基本適應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大多數同學擺脫了國中時段機械地、死記硬背地學習語文的思維定勢,大體上能感覺到高中語文學習與以往有所不同,懂得了主動學習、主動選擇和確定學習內容,最起碼有了這種認識、這種慾望了。

在上學期期會考試中,許多學生摸不着頭腦,從不知考什麼中反映出不知學什麼,很迷茫。到期末考試時,大多數同學知道高中語文學什麼,以及怎麼學了。當然,迷惘的同學也還有不少。這需要我們進一步激發和引導他們學習語文。

三、教材分析:

本學期學習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3和必修4兩本書的內容。

必修3的“閱讀鑑賞”部分所選的課文既有古代詩歌散文名篇,也有中外小說和科普科幻作品。四個單元分別是:人物與環境(小說一),感受與共鳴(唐宋詩),質疑解難(古代議論散文),啓迪與想象(科普科幻作品)。

“表達交流”中的寫作部分主要訓練一般議論文的寫作,寫作專題分別是:多思善想——學習選取立論的角度;學會寬容——學習選擇和使用論據;善待生命——學習論證;愛的奉獻——學習議論中的記敘。口語交際專題爲議論。

“梳理探究”設計的專題爲:交際中的語言運用;文字作品的個性化解讀;語文學習的自我評價

“名著導讀”介紹《紅樓夢》和《高老頭》。

必修4的“閱讀鑑賞”部分所選的課文,有中外戲劇,宋元詞曲,古代人物傳記及社會科學論文。四個單元分別是:性格與衝突(中外戲劇),情思與意境(宋元詞曲),理清思路(社會科學論文、隨筆),知人論世(古代人物傳記)。

“表達交際”中的寫作部分主要訓練議論文的寫作,寫作專題分別是:解讀時間——學習橫向展開議論;發現幸福——學習縱向展開議論;確立自信——學習反駁;善於思辨——學習辯證分析。口語交際專題爲辯論。

“樹立探究”設計的'專題爲:邏輯和語文學習,走近文學大師、影視文化。

“名著導讀”介紹莎士比亞戲劇和朱光潛的《談美》。

四、教學目標和要求:

擬在期會考試前完成必修3內容的學習,其中安排3次寫作訓練,2次月考或單元測試;期會考試後完成必修4內容的學習,其中安排3次寫作訓練,1——2次月考或單元測試。

教學中要求做到:

1、依據新課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力求獲得的教學效果。

2、認真鑽研、領會新教材和新大綱,提高課堂效益,向45分鐘要質量。

3、本學期要完成必修3和必修4兩部書的教學任務,時間緊,任務重,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要強化語文基礎知識的訓練與提高。

4、本學期在寫作上,着重培養學生寫作議論文的能力。先了解議論文文本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議論說理的興趣和能力,訓練學生的理性思維。

五、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做好學情分析,面對高一下學期文理分科的現狀,認識並瞭解新的學生,儘快熟悉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做到因材施教。

2、繼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平時的教學中,圍繞學法設計教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3、講究提問設計,板書設計,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歸類、梳理。

4、利用課外時間給學生解疑答難,加強輔導,補學補差。

5、強化基礎知識的教學,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6、在集體備課和教學中,以培養閱讀能力爲中心,在作文備課和訓練中做到系列性、科學性、實效性。

六、教科研設想:

1、充分認識到教科研工作在實施語文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性。

2、認真學習、鑽研新課程理論,切實轉變教育教學理念,用科學的教育理念來指導語文教學。

3、堅持集體備課制度,集思廣益,羣策羣力,用羣體智慧和力量,提高整個高一年級組各位語文同仁的語文教學水平和能力。

4、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發揮筆記本電腦在備課、教學、輔導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5、課外認真學習有關語文教學的雜誌,如《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學習》等,廣泛吸收,不斷充電,以期高屋建瓴地實施教學。

總之,不能做經驗型語文教師,而要做科研型語文教師。

高一語文的課程教案 篇二

【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悟作者對人生重大問題的深切感慨。

2、指導學生體會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寫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導學生品味本文精練優美、樸素清新的語言。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

二、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朗讀環節,指導學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三、結合課後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一)、(二),應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四、利用預習效果教學,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義的講解,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主要採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師適當點撥。

五、介紹閱讀課外文學作品《騰王閣序》,比較兩文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培養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水平。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簡介作家作品,引導學生參看書下注釋(1),教師可補充以下內容:王羲之,有“書聖”之稱,也長於詩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風格瀟灑放脫。王羲之曾經一度做官,他關懷國事,在政治上曾有積極用世的一面,後辭官歸田,以山水爲娛,好服食養性,胸懷曠達,爲時人敬重。

“序”是一種文體,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時,常一同賦詩,詩成後公推一個作序,《蘭亭集序》即是膾炙人口的詩序名篇,其思想和辭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從中可以看出東晉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養、精神狀態和文學造詣。

二、朗讀

1、教師範讀。要求學生注意聽清文章語氣、節奏和讀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學生讀準下列生字:

癸(guǐ)醜修楔(xì)流觴(shāng)遊目騁(chěng)懷趣(qū)舍萬殊齊彭殤(shāng)

2、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在預習初讀的基礎上,加深對課文的印象。

3、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閱註釋,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預習時不能解決的字詞句,教師答疑或學生討論。應特別強調理解“俯仰”一詞在文中的意義,“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的句子含義。

三、整體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討論: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麼?(分別用六個字來概括。)學生髮言後,明確本文層次,板書:

(一)記敘蘭亭盛況;

(二)抒發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討論第一段內容

完成課後練習(一)中的(1),教學的同時要求學生試背誦。

提問:本段共有六句話,作者是如何記敘這次蘭亭聚會的盛況的?指名學生依次朗讀每一句的內容,然後概括出每句話的內容要點。板書明確:

(一)記敘蘭亭盛會:

(1)時間:“永和……癸丑……暮春……”

地點:“……蘭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羣賢……少長……”

(3)環境:“此地有……,又有……”,

(4)活動:“引以爲流觴曲水……”

(5)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6)感受:“……信可樂也。”

講析過程中,給定短暫時間強化記憶,然後指名學生根據板書內容提示,試背誦。

討論:這段文字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學生髮言後,明確:寫景抒情,敘議結合。如敘說“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緊接着引申而論“雖無絲竹之盛,……亦足以暢敘幽情”;下面也同樣是敘議結合:“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由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得出這樣的結論:“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討論:這段話語言有什麼特點?

教師明確:記敘性文字言簡意賅,如開頭總敘,只25個字就交代清楚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目的,表現出高超的語言技巧;寫景的文字精練優美,樸素清新。

五、佈置作業

1、背誦第一段;

2、預習思考:作者是如何圍繞樂憂生死等人生重大問題展開議論的?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第二課時

一、集體背誦第一段

簡要複習第一段內容,導人新課。

二、討論第二段內容

1、教師領讀或學生齊讀。

2、“俯仰”一詞在這一段中兩次出現,意思是否相同?引導學生參看註釋,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

3、本段教學有一定難度,應先指名學生串講大意。

4、提問:這段話作者是圍繞什麼主題展開議論的?是如何逐步展開的?學生髮言後,明確:作者承上文的“樂”字,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感慨。

5、結合課後練習(一)中的(2),討論這段話的議論與上一段的敘事有何聯繫。講析:首句“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羣賢畢至,少長鹹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觀宇宙之大,俯察晶類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開一步的說法。下面承此句論述了兩種人:一種是“晤言一室之內”倦於涉獵遊玩的,一種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們雖然“取捨”“靜躁”不同,但當“欣於所遇”時都是“不知老之將至”的,隨着時間的推移,又都是情隨事遷,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無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書: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晤言一室之內(靜)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於所遇(快然自足)情隨事遷(感慨系之)

況修短隨化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6、齊讀。指導學生在板書提示下試背誦。

三、討論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後人感懷。

1、指名學生朗讀。

2、討論:結尾部分從“臨文嗟悼”說到“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發言後,明確:這段議論中飽含感情,寫出了閱讀昔人興感之作時內心苦悶傷感與古人產生共鳴。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的觀點,認爲“有生就有死”,對於生死說得如此痛切,雖有悲觀消極情緒,但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批判了老莊哲學中的虛無主義世界觀。

3、如何理解這篇書序行文的巧妙?學生討論後明確:作者寫供後人閱讀的《蘭亭集序》,卻先寫閱讀昔人興感之作,由“今之視昔”想到“後之視今”亦是如此,爲使後人也對今天的所爲所思“興懷”,所以“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後之覽者”也會“有感於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後人有感串聯起來,巧妙地交代了詩集的由來,說明了編集的目的。

4、全班齊讀。

四、歸納總結

本文先繪聲繪色地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接着敘志抒懷,抒發了對人生的無限感慨。語言清新樸實,敘議結合,在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文風充斥文壇的當時,顯得尤爲可貴。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後練習三。

3、比較閱讀:課外閱讀《騰王閣序》,比較與本文在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

高一語文的課程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詩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蘊含在詩歌中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誦讀感受詩歌三美。教師指導學生討論詩歌意象蘊含的情感。

3、能力培養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重點:新詩的鑑賞。分析理解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教學難點: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法問答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具使用:錄音機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們好多同學離開了家。這就是離別。當然是暫時的離別。在每個人的一生當中,都會經歷更多更另人傷感的離別。由“離別”這個話題,歷代詩人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歌。下面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國中時候我們學過的關於離別的詩歌有哪些。

(學生思考,發言。)

剛纔同學們說得很好。老師也蒐集了一些,我們一起來分享。

關於“別”的詩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師:那麼,我們今天要學的《再別康橋》,是誰別誰?

答:徐志摩別康橋

師:對。那麼,這首詩展示的,又將是怎麼樣的“別”呢?我們都知道,感情越深,離別越難。詩人與康橋到底有着怎樣的情分?我們來了解康橋與徐志摩。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同學先講,老師補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20年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劍橋就是詩歌中的康橋。1922年8月辭別劍橋啓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爲新月詩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詩人重遊英國,在乘船歸國途中,詩人揮筆寫下了這首詩歌。1931年11月19日,詩人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時年35歲。

胡適說,徐志摩的人生觀裏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的作品就是這種精神的融合與體現。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走進徐志摩的內心世界。

三、學生齊讀。

四、整體構思與思路

1、提問:這首詩抒發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感情?

依依惜別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別”。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2、剛纔我們提到了很多關於別離的詩歌,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比較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

3、明明是“再別康橋”爲何只說“作別西天的雲彩“?

--借代指康橋美好的一切。用康橋太直接,這樣更詩意。

啓發: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可能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意象的選擇新穎,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一種清新飄逸之感。

五、賞析詩歌的音樂美與建築美。

指名一名同學單獨朗讀。(帶着感情的)

教師評價:讀的很美,爲什麼呢?因爲同學對詩歌的感覺到位。這首詩歌本身很美。《再別康橋》是首新格律詩,新格律詩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音樂美是指在韻律方面給人的美;繪畫美是指描寫的內容方面給人的美;建築美是指外觀整齊,給人建築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贊成這種觀點的。他的詩歌也具有這種美,《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爲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㈠音樂美。

1、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在節奏上有什麼特點。請同學們看看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這兩節有什麼特點?

明確:第一節和最後一節在語意上相似,結構上也相似,讀起來節奏也相同。這種方法叫做“迴環往復”,在詩經中就叫做“復沓”。我們在《雨巷》中就接觸過的。這樣使得詩歌前後呼應,結構圓合,也增添了詩歌的節奏感。(板書:迴環往復)

2、韻律和諧。

啓發:①《雨巷》是壓韻了的,而且是一韻到底,那麼這首詩壓韻了沒有?(有)

②請同學找出韻腳。韻腳爲: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③每一小的節2、4句壓韻,節節換韻。詩人追求的是詩歌韻律跳動的美感。(板書:韻律和諧)

3、詩歌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起來琅琅上口,悅耳動聽,充分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

㈡建築美。

1、同學們看這首詩一共有幾節?(7)

2、每一節有幾行?(4。顯得很勻稱)(板書:節的勻稱)

3、每一行的字數是不是都一樣的?(不一樣。每一行的字數基本爲六、七個字,間或有八個字,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每一節都兩兩錯落有致,更加突顯節的勻稱。)(板書:句的整齊)

㈢學生默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建築美和詩歌中的依依惜別的感情。

六、繪畫美。

㈠找出意象。

1、好。同學們看看,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一潭清泉。

2、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節,我們先來看第2節。請一位同學朗讀。

㈡金柳。

1、這一節寫的是柳。那麼在詩人的眼裏,“柳”是什麼柳?其“影”又是什麼影?柳是“金柳”,影是“豔影”。我們經常說“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爲何是“金”色的?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夕陽照射下柳樹變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樹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麗的時候,既寫出夕陽下泛着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而新郎對新娘的愛也就是作者對康橋的愛,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蒼松翠柏,那麼還能不能說是“新娘”,爲什麼?

--不能。因爲“金柳”纔有新娘的那種柔美,而蒼松翠柏是陽剛之美。

3、爲什麼不說朝陽中的新娘?

--夕陽中的新娘是帶着憂愁的,和離別的氣氛吻合,而朝陽中4的新娘太朝氣蓬勃了,情調不合。

夕陽中的新娘帶着憂愁?新娘?憂愁?

不是新娘帶着憂愁,是離別……反正我覺得夕陽中的新娘好。

朝陽中的新娘是帶有力量的,噴薄而出的,夕陽中的新娘是溫柔的,而且夕陽映紅了她的臉龐,她的臉上飛上了紅暈,是羞澀的。

4、爲什麼要選擇柳樹而不是其他的樹?難道是康橋邊只有柳樹?

--不是。柳這種植物是特別的,讀一讀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國的傳統中的意思等於留。中國古代就有折柳贈別的習俗,在送別詩中柳是常見的意象。比如“客舍輕輕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樹下垂的枝條,風一吹就像在揮手告別。原來不僅是徐志摩不想離開,河畔的金柳也不願他離開。

5、金柳的豔影明明是在波光裏盪漾,詩人爲什麼說“在我的心頭盪漾”?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在我的心頭盪漾”,無非是說康橋已經在詩人的心裏紮下了根,難以忘懷,表達了詩人對康橋喜愛之情。

㈢青荇。

1、我們再看到第三節,請一位同學朗讀。

2、“青荇在水底招搖”用了什麼手法?

--擬人,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招搖”的意思本來是故意張大聲勢,引人注意。“招搖撞騙”中的“招搖”就是這個意思。這裏的意思應該是“招手搖擺”,彷彿在招手致意,寫出了水草對詩人的歡迎態度。顯得生動、形象。同學們可以想象下,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

3、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條水草。”這裏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爲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在這裏,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正因爲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生活,所以詩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條水草。

㈣清泉。

1、我們接着來看第四節,請同學齊讀第四節。這裏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這一潭泉水就是拜倫潭。爲什麼說是彩虹似的夢?

--美好的夢容易破碎,而彩虹雖然美麗,卻也容易消逝。所以說是彩虹似的夢。康橋的生活、學習是徐志摩心底的一個夢,對康橋的眷戀就是對夢的眷戀。這樣美麗的夢當然要呵護,要靜靜地呵護,這樣的夢當然不願醒,這樣的康橋當然不願離開。

㈤繪畫美。

上述三節詩,每一節都是一個可以畫得出來的畫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裏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這些畫面具有意境鮮明、色彩絢麗的特點。很美。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盪漾”“招搖”“揉碎”“沉澱”,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更增添了畫面的美感。

七、品味五、六節。

1、請大家看到第五節和第六節。齊讀。這兩節的感情相同嗎?

--不同。第五節興奮歡快,第六節失意低落。(兩個詞:放歌/沉默)

2、第五節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在那一瞬間,他忘了自己要離開,他很愉悅。他似乎已經忘記了要離別康橋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詩人對康橋迷戀的感情到了__。

3、但是詩人放歌了嗎?(沒有。)你怎麼看出來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爲什麼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識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而且是悄悄的離去,他的那種無奈,依戀,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誰阻止,而是他覺得不應該放歌,唯有嘆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因此這一節要讀得稍微緩慢深沉。

5、怎麼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這一句把“悄悄”比作“別離的笙簫”,化靜爲動,化虛爲實,化無形爲有形,化無聲爲有聲,具有很好的審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句也有類似的審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蟲也爲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一句,究竟是誰在沉默?這是什麼表現手法?

--康橋和康橋的夏蟲都是無知無識的事物,不可能爲他沉默,因此是詩人自己沉默了。這是一種側面烘托的手法。

八、品味第一節和第七節。

1、好,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這兩節都是直接抒發詩人感情的。先看第一節。作者再來康橋有什麼特點?什麼輕?

--輕輕地--腳步輕。

2、“輕輕的”,寫了作者隻身悄悄來到和離別康橋的情景,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連用三個,達到了一種什麼效果?

--唱三嘆。連用三個,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體會到詩人會康橋的感情之濃烈。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於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

3、請男生齊讀第一節。再請女生齊讀最後一節。

4、第一節裏面,詩人寫到“作別西天的雲彩”,最後一節卻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雲彩明明是不能帶走的爲什麼徐志摩還要說不帶走呢?我們中國有很多人,因爲喜歡某地,或者刻上“__X,到此一遊。”或者摘一把花,採幾束草帶回去留做紀念。可是詩人愛康橋,卻“不帶走一片雲彩”,表現了什麼?

--表現作者對康橋愛得深愛得真愛得純愛得善。突出作者的灑脫和飄逸。從作別到不帶走,一步一步產生一種離別的美。不像其他的離別詩那樣依依不捨,那樣的沉重。感情是輕快的。

5、最後一節爲什麼又不說“輕輕的”而又變成“悄悄的”?

--避免重複

那怎麼不是其他的,如“靜靜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節影響,“悄悄~~今晚的康橋”而且都是疊字,產生種音韻美,承上節而來,讀起來一氣呵成,章法嚴謹。

九、課外拓展。

所以,康橋是徐志摩靈魂的故鄉,我們通過這首詩能感覺到詩人對康橋依依不捨,希望與康橋永不分離的感情。下面我們來欣賞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全班同學齊讀)

1、這是詩人隨泰戈爾訪日後的感懷之作。

2、詩一開始,就以一個構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嬌羞之態。“一低頭的溫柔”與“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兩個對立的意象恰當地重疊在一起,使我們感到一股朦朧的美感。

3、接下來,就的互道珍重,我們體會到詩人的那種離別之情。。

4、大家看看這一句:“甜蜜的憂愁”,憂愁怎麼會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憂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實不然。這樣寫使詩歌的情感更加飽滿。

5、這首詩是誰別誰?(詩人別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麼?(沙揚娜拉)

她的名字還有其他的意思嗎?

--“沙揚娜拉”是迄今爲止對日語“再見”一詞最美麗的翻譯。“沙揚娜拉”既是楊柳依依的揮手作別,又彷彿在呼喚那女郎溫柔的名字。

十、佈置作業:背誦詩歌。

附: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再別康橋

音樂美--韻律和諧,迴環往復

新格律詩建築美--節的勻稱,句的整齊

繪畫美--金柳,青荇,清泉

副板書:雲中鶴、南湖、詩哲新月派

第二課時:再別康橋

金柳(比喻)新娘

繪畫美青荇(擬人)招搖

清泉(暗喻)虹

副板書:輕輕地--悄悄地

高一語文經典課程教案 篇四

《沁園春 長沙》

【學_目的】

1、感受_青年時代的偉大抱負和革命情懷。

2、對比誦讀,瞭解詞的格律特點,加深對情感內涵的把握和理解。

3、品味詞的語言和意境,瞭解詩詞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技巧,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4、背誦全詞,提高朗讀能力。

【教學重點】

詩詞朗讀,賞析詩詞的語言表現力,感受作者的情懷。

【建議課時】

1.5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板塊學_方法介紹(結合人文主題)

1、說說:創設相關情境,讓學生自由表達。(引入寫作與閱讀的結合)

2、讀讀:初讀、對比讀,感知詩詞的形式特點──音韻、節奏與格律。範讀後整體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與風格。

3、議議:品味鑑賞詩歌的語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品語言、知詩藝、思想)

4、寫寫:拓展鑑賞。

二、品讀課文

1、說說:

⑴同學們,踏入高中也就踏入青春的門檻,今天老師想問問大家,你的青春理想是什麼?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你的理想?

(學生自由表達)

⑵交流後,教師點評後引導:剛纔同學們都暢談了自己的理想,非常簡潔的一句話或幾句話。但老師想問問你們中有誰能詩意地說出自己的理想,形象地表達自己的理想?

⑶導入課文:今天我們來學的詞《沁園春•長沙》,看看作者青春時代的理想是什麼?又是如何形象地表達自己的理想,如何詩意地表達自己的雄心壯志?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偉人的偉大,並從中學到一些詩詞寫作的方法與技巧。

2、讀讀:

⑴我們先來讀讀讀這一首詞。讀了之後,我想和大家一起來交流同學們讀了之後的初步感受。提醒注意:把握情感,注意語氣,劃分節奏,讀出重音。

(交流初讀的感受,請學生推薦學生來範讀,探討該詞的朗讀處理。)

⑵將《沁園春•雪》與課文對比讀(投影呈現《沁園春•雪》)。

⑶總結:引導學生通過對比讀來發現同一詞牌具有許多相同的特點。

(交流後再明確:詞牌,題目,一般分爲上片或稱上闋和下片或稱爲下闋相同詞牌的詞有相同的體例,古人稱作詞爲“填詞”。)

⑷“詩言志”,讀了本詞,你能略微知道它的思想情感嗎?你能整體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嗎?

集體朗讀。

學生談對“志”的理解及此志在心中激起的感受。

教師點評,歸結到毛詩風格與思想的把握上,並附帶欣賞及_的書法。

(明確:熱愛祖國壯麗河山,主宰河山的雄心壯志。基調昂揚向上,詞風大氣磅礴。所謂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學生有氣勢地再讀。

三、賞析上片

1、教師範讀前三句。

2、學生討論這三句的大意,作者在這裏交代的情況。

(在學生的討論中教師點撥到:詞的語句多倒裝)

建議:讓同學用散文的語言形式表達詩句所表現的內容,體會詩歌語言簡潔凝練的特點。

3、賞析_筆下的秋景。

具體步驟:

⑴讓學生讀出“看”領屬的詩句。

⑵學生討論這裏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爲什麼說這些詞語富有表現力?

(這裏不擬定標準答案,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⑶進行想象力的訓練:

雨果說:“想象是人類思維中最美麗的花朵。”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將詩人所描繪的絢麗多彩的秋_由文字變成形象的畫面,在“大腦熒屏”上放映出來。分爲四步:

①勾勒形態:將羣山、層林、江水、船隻、雄鷹、游魚的輪廓……勾勒出來。

②染上顏色:把黑白屏變成彩色熒屏,火紅的楓林、藍天碧水……

③使畫面動起來:秋風送爽,吹動滿山的楓葉,像熊熊燃燒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隻爭發;雄鷹在翱翔,游魚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輕快地嬉戲……

④讓畫面更細緻、逼真,在腦海中來幾個特寫鏡頭: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魚的細鱗,水底的沙石……

⑷讓學生討論,通過想象,體會到了什麼樣的意境,感受到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立而觀景,借景抒情。詩人在對大自然萬物的_關注中融入了自己對人生的積極追求,對國家命運的由衷關懷。

(學生的表達要求基本準確)

⑸讓學生通過比較進一步體會_的不凡的人格:

①比較_的“獨立寒秋”與柳宗元的“獨釣寒江”。

②比較_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與杜牧的“霜葉紅於二月花”。

③與古人描寫秋的句子與_的詠秋詩相比較。(可以尋找一些有關“大雁、梧桐、菊花、落葉”等詩句來比較,時間倉促未能找好打上。)

讓學生通過比較體會到作品風格與人格的關係,由衷地讚歎_的偉大人格,再一次齊讀全詞。

四、賞析下片

在詞的上片,_同志通過寫秋景傳達了自己內心激盪的青春_,也就是借景抒情。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下片作者如何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的。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注意幾個重點詞的含義的理解和把握:

討論交流幾個重點詞的用法。

(明確:僅供參考)

⑴“攜”、“侶”、“同學”表明人物關係親密團結。

⑵“崢嶸”、“稠”表明時代特點,艱難時世反襯人物的奮發有爲。

⑶“恰”引起的鋪敘表明人物的氣質稟賦、精神狀態和戰鬥行動。

⑷“糞土”形象不美,表現對軍閥官僚的蔑視恰到好處。

⑸“中流擊水”寫盡豪情壯志,意味深長,令人聯想到“中流砥柱”。

2、從詩人對往事的追憶中,我們聯想到怎樣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憶其事,我們看到的既非古代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也非當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賭明天”。倒令我們想起顧憲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情懷,更令我們想到魯迅先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周恩來“面壁十年圖破壁”、“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崇高理想。)

(明確:憶的是“同學”、“書生”,站在我們面前的分明是一羣敢於向舊世界宣戰的鬥士。)

3、這是一羣敢於向舊世界挑戰,敢於挺身而出主宰世界命運的熱血青年。血氣方剛,壯志凌雲,豪情萬丈,在穿透80年時空後的今天,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他們有力的脈搏,熾烈的情懷,請同學們思考,爲什麼這首詞能有這樣的穿透力、感染力?請同學們圍繞下面三個問題討論與交流:

⑴“詩言志”,作者在文中是如何來抒寫自己的宏偉抱負與遠大理想的?

⑵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來形象地表現它?

⑶運用“增刪調改換”方法進行詞語分析,品味其用語之精妙(煉字煉句煉意)。

五、學法與鑑賞點撥

1、賞析寫景:寫景順序,景物選擇(意象/物的選擇),景物特徵(意境)。

2、分析敘事:人物做了什麼;怎麼做。(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情/心理的描寫)

3、表達技巧的運用;修辭手法的運用;動、名、形容詞的分析。

明確即課堂小結:作者借雄奇壯觀崇高之美景造闊大之意境,以剛健有力之行爲狀人物之形美,當然,更是作者心有所動,心有_,胸懷天下,方能寫出如此大氣的文字。

六、作業

寫寫你心中的理想。要求採用詩的語言。(小提示:可以套用歌曲或詩詞。

高一年級語文課程教學計劃 篇五

高一年級上學期是過渡期,是學生適應高中語文學習的關鍵期,高一語文備課組根據這一時期特點,和去年高一新生學情,新課標的精神與要求,特制定如下計劃:

一、明確目標和要求

本學期的主要任務是新教材必修一、二冊的學習,其具體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高中語文學習習慣,培養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培養閱讀古代詩歌、散文的能力,培養學生有效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幫助學生學會語文積累,掌握一些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大膽應用、勇於創新,切實提高語文素養。

二、學習新課程理念,共同探究新教法

面對新教材、新內容,備課組定期開展新課標學習活動,領會其精神、探究其本質,併發揮各位老師的主觀能動性,集體備課、資源共享,然後各老師根據自己特長,自己學生的學情進行創造性的二次備課,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圍繞如何實施新課標,用好模塊教材,我們高一備課組準備用“從問題到課題”的方式進行動態生成研究,如何激發學生學語文熱情,如何提高語文課的實效性,其間會產生哪些問題,把此問題定爲研究課題,不斷摸索,開拓創新,努力探究出實用的新教法、新學法。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能使學生根據自身特點調整學習策略快速提升自己,合作有利於學生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探究是創新的前提,是發展的必備品格,我們倡導在課堂上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提高組織教學的質量和學生學習質量。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高中語文的習慣

一個記者採訪一位科學家成功的祕訣,答曰:在幼兒班養成的習慣,可見良好的習慣是學好語文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備課組預備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高一學生以下良好習慣。如:查字典的習慣、主動積累的習慣、善於觀察勤於動筆的習慣、文明得體的說話習慣、規範書寫的習慣、喜歡讀好書的習慣。

五、積極開展語文第二課堂活動

第二課堂不但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尤其在鍛鍊學生的協作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能發揮重要作用。本學期將舉“漢字的規範書寫”“‘我的未來’演講比賽”“讀書筆記競賽”等活動。“漢子的規範書寫”旨在鼓勵學生在平時作業中注意書寫的美觀;“我的未來”演講比賽旨在鼓勵學生在高中時期樹立遠大理想,併爲之奮鬥;“讀書筆記”競賽,要求學生讀一篇文章之後要做讀書筆記,就文章的主要內容,寫出自己的感受感悟,引發對生活的思考,旨在鼓勵學生廣泛閱讀。語文第二課堂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大有裨益。

六、合理安排教學進度

本學期完成必修一、必修二兩冊書的教學工作,每週六個學時。

高一語文經典課程教案 篇六

《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領會詩歌抒情性的特點,瞭解詩歌常常藉助於鮮明生動的形象來抒發感情。

2、理清詩的抒情結構,把握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3、瞭解排比、反覆的修辭手法以及對比的寫法在詩中的運用和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典型細節的分析,認識大堰河的形象。

2.反覆朗讀,體會修辭方法(對比、反覆、排比)的作用。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貫穿全詩的思緒和激情,理解詩人對大堰河的讚美懷念之情,實質是對舊中國廣大勞動婦女的讚頌。

【教學重點】

1.學習排比、反覆、對比等修辭手法在詩中的運用和作用。

2.瞭解並學習詩歌所採用的抒情方法。

【教學難點】感知作者包含在詩歌中的真情實感,體會作者用情作詩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學方法】朗讀法、閱讀探究法

【教具準備】朗讀帶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解題

作者艾青,原名蔣海澄,1910年出生於浙江省金華縣皈田蔣村。他母親生艾青時難產,48小時才把他生出來,他的父親非常迷信,認爲這是一個不詳之兆,並找來了一個算卦的先生,說,他生下來就是克父母的。艾青一生下來就成了這個家庭裏的不受歡迎的人。因此,艾清被送到本村的一家寄養,後來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爲了他的乳兒,在保姆的懷裏,艾青生活了難忘了五年,艾青與勞苦大衆血肉般的親情,與這段經歷有着莫大的關係。那純樸、善良、勤勞的品性和勞動農民的情感與美德,都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艾青常說,他在地主家庭裏感受的只是“岐視與冷漠”,“只有在大堰河家裏,我才感到溫暖,得到寵愛”。

由於艾青積極參加一些愛國運動,在1932年被捕入獄,1933年1月14日早晨,天空飄着雪花,詩人站立在鐵窗前,思緒波動,不禁展開了廣闊的聯想,他想起了自己的家鄉,想起了曾經給予過他母愛的農民保姆大堰河。由雪寒,聯想到乳母給予自己的溫暖,由囚禁自己的鐵窗,聯想到死者長眠的墓地。詩情洶涌,不能自己。於是,詩人藉助從鐵窗裏反射進來的雪光,頭抵着牆壁,寫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這首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

三、整體感知

1、播放朗讀錄音。

2、注意讀準字音。

大堰yàn河 檐頭 yán 瓦菲 fēi 竈zào火 荊棘 jīng jí 掐死 qiā 火鉢bō 碾niǎn 冰屑xiè 團箕jī 忸怩 niǔ nì 凌侮wǔ

叱罵chì 咒語 zhòu 匾biǎn

3、自由朗讀,準確把握情感。

4、讀了這首詩後你知道了一些什麼事?有什麼感受?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討論明確:

讀了這首詩後我知道了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吃了她的奶長大的。她心地善良、一生辛苦勤勞。她愛“我”如自己的兒子。她只活到四十年就離開了人世。

感受:這首詩不僅坦露了詩人深沉的內心積鬱而且爲我們中國的農村婦女樹立了一尊樸素莊嚴的塑像。那種積鬱首先來自現實生活中那些不公正的事物,來自他對農民命運的關切。

作者以深沉、真摯的感情,歌頌了貧農婦女大堰河勤勞、善良的美好品質,描寫了她的悲慘命運。並詛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劇命運的黑暗社會。

5、理清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1─2節)寫大堰河得名的原因及大堰河與自己的關係;

第二部分(3─8節)集中刻畫大堰河勤勞、善良的品質,抒發詩人對大堰河的懷念與尊敬。

第三部分(9─10節)寫大堰河死後的淒涼和家人的悲慘遭遇。

第四部分(12─13節)是詩人呈給大堰河的輓歌和獻詩。

6、體會感情

詩是詩人感情的載體,這首詩歌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又是怎樣的呢?

全詩13個詩段,概括每個部分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第1部分:懷念與痛悼

第2部分:眷戀與感激

第3部分:同情與控訴

第4部分:謳歌與讚美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這首詩,作者通過對自己的乳母的回憶與追思,抒發了對貧苦農婦大堰河的懷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讚美之情,從而激發人們對舊中國廣大勞動婦女悲慘命運的同情,對這“不公道的世界”的強烈仇恨。 理清了詩人由現實到回憶,再到現實的抒情結構,體會詩人起伏跌宕的感情旋律。

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詩人見到了艾青,曾激動的說,德國有萊茵河,法國有塞那河,埃及有尼羅河,那麼,我可以驕傲的說,中國有大堰河。是的,如果把詩人半個世紀的創作看成是一條巨大的河流的話,那麼,大堰河就是他永不枯竭的源頭。

五、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導入新課

二、品讀鑑賞

(一)研習第一部分

1、指名朗誦

2、看前兩節詩,一共十行倒有三行重複,這樣寫有什麼作用?請學生髮表看法。

明確:反覆,突出詩人永難忘懷大堰河的養育之恩,濃濃托出深深懷念之情。

3、這三段中,大堰河是個什麼樣的人?請學生談談。

明確:連名字姓氏也沒有,以她村莊的名字作名字,大堰河又是一個童養媳,後來又是地主兒子的保姆,在養活地主兒子的前提下養活自己。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農村婦女的典型。)

4、詩中,稱呼時而用“她”,時而用“你”,這怎麼理解?你換一下試試。

明確:用“她”是客觀的交待,用“你”是表達親切的深情。

教師小結:第一部分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與我的關係,表現詩人對乳母的懷念之情。

(二)研習第二部分

1、第三節有幾個鏡頭?這些鏡頭給你什麼印象?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學生試答。

明確:詩人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通過想象和聯想,描繪了一組冷落悽清的畫面:荒涼的墳墓、冷落的故居、典押了的園地、長了青苔的石椅,通過一連串的排比,在對悲慘淒涼氣氛的濃重渲染中,深切地抒發了詩人對保姆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並由此自然地引出第二部分對大堰河悲慘一生的回憶。

2、問:詩人是怎樣想起大堰河的?爲什麼艾青說“我看到了雪使我想起了你”?而不是看到春雨,聽到秋風蕭瑟的聲音使我想起了你呢?

明確:大堰河純潔無私的內心世界如同雪一樣的潔白無暇,而白雪覆蓋大地的莊嚴肅穆的景象正好表達了詩人深切的悼念。正因爲這許多原因,艾青想起了這個給過他無限溫暖的大堰河,想起了她悲苦的身世(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莊的名字),想起了她低下的社會地位(她是童養媳,以養育我而養育她的家),想起了她死後草蓋的墳墓,枯死的瓦菲,長了青苔的石椅,這一切在我們的心中構成了淒涼、衰敗、荒寂景象,寄託了詩人深深的哀悼和懷念之情。

3、我們在讀這幾節時,該用怎樣的語氣去朗讀呢?

明確:低沉、舒緩

4、詩人以詩來概括大堰河一生的遭遇。大堰河一生幹過兩種活,在詩人小時,他是乳母;詩人五歲後她便做了傭工。哪一節突出她的“乳母生涯”,哪一節突出她的“傭工生涯”?

明確:4節,7節。

5、艾青因爲生他時母親難產,後來又因爲一個算命先生說他克父母,而被送到大堰河家整整撫養了5年。如果說第一層是作者站在現實的牢房裏,那麼,從第四節開始,作者就轉入了對大堰河深情的回憶了。 詩人回憶了在大堰河家裏生活的幾個分鏡頭?主畫面又是什麼呢?

明確:八個鏡頭,主畫面是“抱在懷裏,撫摩我”。

6、詩人運用這樣的手法,是爲了突出她怎樣的品質?

明確:勤勞、慈愛。

7、這些排比句有什麼作用?

明確:這些排比句一方面了具體地鋪敘了大堰河的極度貧窮和繁重的家務勞動,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無時無刻不在關心照料養乳兒,時時給他以溫暖, 處處給他以愛撫, 充分表現出大堰河的勤勞及對乳兒無私的愛。我們感到,這裏儘管貧窮盡管粗陋,但這裏有母愛的擁抱和撫摸。

8、第七節,在具體描寫大堰河的傭工生活時,爲什麼每一句都用“她含着笑”開頭?大堰河爲什麼笑?這表現了她什麼品格?

明確:用了六個排比句,描寫大堰河不論冬夏不分寒暑,年復一年地承擔着如此繁重的勞動:洗衣、做菜、餵豬、熬湯、收麥、曬豆……但又始終含着笑,這突出了她勤勞、淳樸、寬厚、善良、本份,也滲透着詩人對她悲苦命運的同情。她以自己的雙手換取自己和一家最低的生活需求,她爲此感到滿足——她對生活的要求就那麼低!

首尾的反覆,表現了大堰河用她的一切,先是乳汁,後是雙手,爲“我”和我的一家所作的犧牲,表現了一個社會底層勞動婦女的偉大。

9.作者一方面表現大堰河的勤勞、淳樸、寬厚,另一方面也表現了大堰河對乳兒的愛,詩中寫大堰河對乳兒的愛採取了多種方法,第四節通過大堰河的乳母生涯濃墨重彩、反覆鋪陳正面抒發大堰河的愛的的話,那麼笫五段是用什麼方法?第六段呢?

明確:第五節是淡筆點染,側面烘托。用設問句“大堰河,你爲什麼要哭?”間接地表現出她對乳兒離開的依依不捨和對乳兒內心的疼愛。第六節跟第四節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第四節說在大堰河家雖然物質條件很差,但蒙受的是深摯的愛。第六節說雖然物質條件很優裕,但精神上極其痛苦。在大葉荷家中,在將近五年的寄養中,他承受了乳母超越生母的愛,感受了親人般的溫暖,離開了乳母,便離開了母愛,這在幼小的孩子來說,是最最痛苦的事。儘管新家中掛着“天倫敘樂”的匾,實際上孩子失去了天倫敘樂。通過對比,反襯出大堰河家中雖然貧窮卻充滿歡樂充滿愛。

10、第八節,又一次正面寫大堰河對乳兒摯真的愛,在年節裏,大堰河爲了她的乳兒“忙着切那冬米的糖”把他乳兒畫的關雲長貼在竈邊的牆上,對她鄰居誇獎她的乳兒。這些描寫,已經盡至了,但作者又深挖一層,把大堰河心底裏的深情展示了出來:

大堰河曾做了一個不能說的夢

在夢裏,她吃着乳兒的婚酒

坐在輝煌的結綵的堂上

而她嬌美的媳婦親切地叫她“婆婆”

11、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大堰河對她乳兒的愛原來如此深切真摯,就連夢中也念念不忘!她乳兒幸福就是她最大的滿足!這個夢,把大堰河對乳兒的愛推向了高潮,傾注了她那慈母的深情。但是這個夢是不能說的,因爲這個夢對大堰河來說是非份的,是一種執着的明知不可能實現卻始終不能忘懷的期待。

三、教師小結

四、佈置作業

第三課時

一。 齊讀9-13節,導入新課

二。 研讀鑑賞詩歌

(一)研習第三部分。

1.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命運所給予她的,卻有貧困和苦難。她活着,對於世界是無私地贈予,不停的勞作,毫無保留的貢獻她的一切——從血汗、乳汁、到赤誠的心,而直到她死,世界給予她的,是什麼呢?(朗讀)

大堰河,含淚的去了,

同着四十幾年人世生活的凌辱,

同着數不盡的奴隸的悽苦,

同着四塊錢的棺材和幾束稻草,

同着幾尺長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紙錢的灰,

大堰河,她含淚的去了!

2、問:大堰河死後得到的是什麼?(微薄的葬禮)

她生前付出的何其多,而死後得到的又何其少啊,想到這裏,詩人的心一陣陣發痛,他的心中充滿了對她悲苦命運的深切同情。

3、問:這裏,用了一連串的數量詞,有什麼意義?

明確:數量詞組“四十幾年”、“數不盡”跟“四塊錢”、“幾尺長方”、技術“幾束”、“一手把”的尖銳對比,突出了詩人對“不公道的世界”的揭發和控訴:大堰河只活了“四十幾年”,可是她卻受了“數不盡”的奴隸的悽苦;給她送葬的,只是“四塊錢”的棺材,“幾束”稻草,“一手把”的紙錢的灰——這就是她辛苦一生所得的最後報償!詩人強烈的憤慨包含在這數量詞組的對比之中。

她死後,丈夫也死去,兒子除了做土匪當炮灰,便只能做夥計當奴隸。真實的筆觸,包含着控訴的心聲。詩人自己,終於徹底背叛了他出生的那個階級,而與養育他的那個階級結成了真正的兄弟。所以大堰河不僅滋養了詩人的身體,更重要的是滋養了詩人的精神。

4、問: 是什麼造成了她的悲劇?詩人對這個社會懷着怎樣的感情?齊讀11節,讀出詩人的憎恨之情。

5、第四部分是詩的結束,作者從對往事的回憶又回到眼前的現實,與開頭相呼應。詩人用六個“呈給你”和兩個“呈給”的排比、反覆,飽蘸激情,盛讚大堰河的靈魂乃至親撫過自己的手、脣、臉頰、乳汁,情感奔放通暢,是抒情高潮。最後一節迴應開頭,重現詩的主旋律。整首詩結構嚴謹,一氣呵成。

思考:如何理解“紫色的靈魂”?

明確:一種看法,紫色是高貴、神聖的象徵,“紫氣東來”、“紫禁城”。大堰河身份雖卑賤,但她慈愛、善良、勤勞,集中了人之美德,她的靈魂最高貴、最偉大。

另一種看法,紫色是傷痕的顏色,是凝血的顏色,是因窒息而死的人的顏色,代表了不幸、苦楚、傷痛和死亡,大堰河苦難一生,結局悲慘,因而稱之爲“紫色的靈魂”。)

6、教師小結:這一節,詩人的感情並沒有停留在大堰河一個人身上,艾青正是通過對大堰河勤勞、善良、寬厚、淳樸的形象的塑造,寫出了整個舊中國農民的悲慘命運,不是嗎?正是這些像大堰河一樣的人類社會的保姆,用他們勤勞的雙手創造了人類世界,創造了供統治階級和剝削階級享樂的物質財富,用寬厚、善良的心給人以溫暖;正是這千千萬萬的勞動羣衆,擠幹了乳汁,流盡了血汗,養活了別人,自己卻一無所有,過着悲慘的生活。所以,詩人把詩“呈給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他們的兒子”,就使詩的主題思想有了更深廣的社會意義。

三、討論分析大堰河形象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1、通過精細描寫大堰河怎樣在地獄般的環境裏,默默進行無休無止的各種勞動;勞作之後,體現對詩人慈母般的愛,在流盡乳法後,又到地主家承擔各種繁重的勞動;排比句式,像特寫鏡頭,寫出她的勤勞、純樸和善良的品質,她勞作時含笑,說明她爲了自己一家而活着,不計較勞累、辛苦,深愛自己的乳兒,一種寬厚品格躍然紙上。在表現她濛濛善良寬厚性格的同時,滲透着對其命運的深切同情(指導研讀4.7小節。)

2、不僅如此,還着力描寫她豐富美麗的內心世界:疼愛乳兒,一往情深(作者也帶着深情記敘)研讀8小節

3、詩人對大堰河的歌頌,也是對舊中國千千萬萬勞動嫂嫂品德的歌頌,揭示她們的悲慘命運(12小節),

4、通過這一形象,要表達的主題。

這首抒情長詩,以深沉、真摯的感情,歌頌了貧農婦女大堰河勤勞、善良的美好品質,描寫了她的悲慘命運,並詛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劇命的黑暗社會。

四、分析詩歌表現手法。

1、是抒情詩,但在敘事中抒發強烈的感情:如第4、7、8、11小節的敘述,抒發了同情、懷念、讚美、愛戴的感情。

2、修辭手法:

妙用對比:兩個家庭生活對比,體現社會制度不合理;兩家的不同待遇對比,顯示詩人的愛憎;生前的操勞和死後的悽慘;美麗夢境和悽慘死亡對比,深刻表現了文章主題

大量反覆:表現特有的感情,使詩句一唱三嘆,增強表達效果。

多次排比:既使內容凝鍊,形式整齊,也有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

總之,反覆、排比更有助於表達強烈濃厚的感情。

3.詩歌風格

艾青的詩作在形式上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自由奔放的詩體。也有人把它稱爲“散文化”而加以指責。但是,應該說,這並不是缺陷。艾青也曾嘗試過各種形式,嘗試的結果證明,對於他來說,這種帶有“散文化”的傾向的自由詩體比較得心應手,他用這種形式寫出了成功的詩作。他的詩脫去了格律的外殼,不押嚴密的韻腳,但是並沒有拋棄詩的內核。在這首詩裏,詩並沒有因散而失去詩味,而是詩意更濃,抒發的更自由,表達的更充分。用排比、反覆來體現格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量的排比,層層遞進,不僅展現了多種畫面,增強了抒情氣勢,也增強了詩的內在旋律。

高一語文的課程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蘇軾,瞭解蘇軾的人生感悟,倡導積極的人生態度;

2、體會本文詩情、畫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藝術特色;

3、探討本文中的人生哲理,從中得到啓發。

教學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的文學常識,掌握本文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指導學生體味其用詞的精練準確和生動形象,培養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鑑賞優美、形象的語言的能力。

教學難點:體會本文詩情、畫意、理趣的完美融合

教學方法:串講+探究、鑑賞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

(1)利用學習小組蒐集相關資料,瞭解作者蘇軾的生平,着重瞭解被貶赤壁這段經歷及與之有關的材料,瞭解赤壁的歷史,關於賦的簡單知識等。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籍解決字詞問題,並歸納文章的字詞。

2、教師準備

(1)若用多媒體教學,收集資料,製作好多媒體教學課件。

(2)準備好相關的鞏固練習課前課中課後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人生是由不連續的幸與不幸組接而成的。當不幸降臨時,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呢?是自怨自艾,消極的躲避還是樂觀豁達的積極面對呢?其實所謂幸與不幸,是與非,只是看問題角度不一樣而已。當我們學會珍惜不幸的價值時,它就是我們人生的財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赤壁賦》,是一篇面對人生不幸的文章,讓我們一起去看看,處於人生底谷的蘇軾是如何去面對的。

二、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畫家,書法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並稱“三蘇”。21歲中進士,一生仕途坎坷。正是人生的苦難造就了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學成就,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創了豪放派詞風,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散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爲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我們今天要學的《赤壁賦》,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寫作背景

元豐三年(1079年),蘇軾因作詩諷刺王安石新法(“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出獄後,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在這裏,爲排遣內心鬱悶,他經常來赤壁磯遊覽眺望,或泛舟江中。他先後寫下了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些名篇。《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有着深遠的影響。

四、文體簡介

1、這篇文章的體裁是“賦”。賦體出現於戰國後期,到了漢代才形成確定的體制,這是賦的淵源。賦體的流變大致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各個階段。

2、關於賦的特點:賦在藝術表現上注重鋪陳、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內理。在語言上使用新奇美麗的辭藻。另外賦也講究聲韻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與詩歌的韻律、節奏結合在一起。藉助長短錯落的句子,靈活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調式,形成一種自由而又謹嚴、流動而又凝滯的文體,既適合散文式的鋪陳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詩意

五、解讀課文

(一)聽錄音朗誦或齊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思路,注意字詞的讀音與朗讀的節奏。

(二)理清思路,學生討論回答

全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通過客人洞蕭吹奏的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間的問答,文章重點轉到關於人生態度的論辯上。全文有詩情、畫意,哲理,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處世態度上。全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描寫夜遊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盪舟,把酒誦詩。置身於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爲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蕭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爲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客人從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傑,不過是過眼煙雲,隨着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着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着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度。)

第五段,寫客人轉悲爲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並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__。)

教師點撥: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脫

感情的變化是:樂——悲——樂

1、具體品讀課文

(1)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段,根據第一段文字,描摹秋江月夜圖景。

①掃除這段文中的疑難字句;

既望:十六日。既:已經,望:農曆每月的十五日

泛舟遊於赤壁之下:狀語後置句,應爲:於赤壁之下游。於:介詞,在……下,方位名詞

興:起,同風雨興焉

屬:zhǔ,通“囑”,意思是勸、請

②師生討論

師:作者在這段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優美的圖畫,現在我們要給這幅圖卷命名,應該叫什麼?

生討論:泛舟赤壁圖、月夜江水圖、秋江風月圖等

總結選用(秋江風月圖—板書),那這副圖中有那些景物?看看作者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什麼?

生:清風、水波、月(師板書)

問: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寫美在何處?爲什麼寫得賽似仙境?

生討論,師總結:作者的這一段描寫蘊涵着一種深沉雋永的詩意,一下子把人帶進了詩的國土,沉醉在山水風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領略那深蘊的人生意義。這種境界和意蘊是過去的賦從來沒有表現的。

(一寫夜遊之樂。作者以傳神的筆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麗、靜謐以及與客人夜遊的逸興。本段寫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風”、“水波”和月出後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遊人自由愉悅的心緒,又爲後文對“水”、“月”的變與不變的議論作了鋪墊。)

(2)全班齊讀第二段。

講解疑難字詞句,分析。

這段作者描寫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的簫聲。簫,素來是憂傷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悶的犧牲品。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從樂到悲變化是否太突兀?悲從何來?(師生討論)

師:我們先來理作者情感的變化線索。作者從樂字引出歌來,“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是指《詩經?陳風?月出》詩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爲什麼蘇軾在船中誦讀“明月之詩”裏的“窈窕之章”?

從扣舷而歌的歌詞看,顯然是從《月出》詩裏生髮出來。“流光”指江面上閃爍盪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麼?“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兒,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糾兮”麼?“渺渺兮予懷”表現臨風悵惘,思緒黯然,不就是“勞心悄兮”麼?但這歌詞與單純的民間情歌有所不同,這裏的“美人”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表現的是政治的感慨。悲從何處來,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後的苦悶,看到江水之闊,面對宇宙之大,難免產生知音何處,而發出天各一方之嘆,在遊賞之“樂”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這“樂”本就屬於苦中作樂,借山水而暫時排遣其內心的鬱悶。所以從“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進一步引出憂患整個人生的哀思來。這是由樂到悲的第一層心境。

由樂到悲的第二層心境是通過什麼來寫呢?

生:客人的洞簫聲。

師:如何寫簫聲?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連用了四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流淚。

師:經過吟詩與吹簫的描寫,使“泛舟”的快樂氣氛向悲哀轉化,完成了兩段之間的過渡。這一過渡自然圓轉,不露一絲圭角,使讀者不知不覺地爲這種感情的抑揚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傾聽下面的對話。

六、課後作業佈置

1、鞏固課上所學的知識。

2、預習課文後三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體會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點,理解作者豪放達觀的心態。

一、複習第一課時所講內容,串起課文。

二、分析文中第三、四、五段。

1、面對美景,客卻借簫聲奏出了不和諧的音響,並使“蘇子愀然”。那麼客人因何而悲呢?(生討論)

明確: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二由人生短暫感觸生悲,三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

客之所以悲,在於觸景傷懷,有感與人生短暫。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這麼個一世之雄隨着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爲者尚如此,更何況我們這些生命短暫,有志無爲者,惟有羨長江之無窮,哀人生短暫,表現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注意思想。

通過客曰由眼前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諭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在由他們的“今安在”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引出曹週二人。更見已身渺小,自然生出感慨,是抒情。

師總結過渡:作者因景而樂,因情傷悲,那麼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轉喜?

生討論,師點撥:作者從眼前的自然景物出發,得出了自己觀於天地人生的認識。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和不變的一面。

水月人

變逝者如斯盈虛如彼生老病死

不變未嘗往也卒莫消長代代相承

師總結:悲和喜其實只是一念之間的情感,關鍵在於對問題如何看待。

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爲人們的精神寄託,所以蘇軾認爲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須臾而羨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爲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這樣議論最後又回到樂上來了。

2、延伸思考討論

(1)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生討論: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別的,陶淵明是不肯爲五斗米一束帶見鄉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現在與曹操比,都是感嘆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爲。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筆法百篇》中說:“篇中所言,不過隨時行樂,惟“美人”二字,則公真意所在。”)

(2)在同學們的討論中,從現實出發來思考,對這一段還可還有許多問題:如蘇子聽任自然的觀點,在現代競爭激烈的社會是否可取?“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卻是應該爭取的;聲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聽、看而存在,此處是否反映了蘇軾唯心主義觀點?“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也是不對的。

3、教學小結

課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舒暢心情,然後通過客人的簫吹奏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一場問答,轉移到關於認識態度問題的論辯上,寫出歷史任務的興亡和現實苦悶的悲,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求解脫,最後歸於豁達樂觀。表現出作者“樂-悲-樂”的感情變化,這也是課文的感情線索。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於景物描寫中,滿腔悲憤寄寓曠達的風貌之下。

三、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

高一語文的課程教案 篇八

各位領導、老師,你們好!今天,我所說課的篇目是《我有一個夢想》。現就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課時安排及教學過程等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我有一個夢想》是高中語文(必修)第一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政治演講詞,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要求自由、民主、種族平等的夢想。文章情文並茂、語言流暢,那飽滿的激情通過形象化的語言表現出來,深深地感染着聽衆,引起人們的共鳴。學習本文有助於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激發學生爲實現理想不斷奮鬥的精神。

二、制定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制定的依據

1、課程的基本理念:“根據新時期高中語文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從‘知識到能力’、‘過程到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

2、新課標對必修課程的設計目的:“學生通過必修課程的學習,應該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養和較強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語文的應用、審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較協調的發展。”

3、新課標關於必修課程中常用應用文教學的建議:“應藉助文本示例來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學生自學爲主,不必作過多分析。”

4、單元學習指導與目標:“注意抓住演講詞的主旨和特點,分清邏輯層次,體會其中多樣化的表現手法”,“領悟、品位其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語言”。

<二>制定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進一步瞭解演講詞的特點

結合背景資料理解演講目的及意義

2、能力目標

理清演講思路,體會其強大的邏輯性

體會全文激情飛揚、極富感召力的語言特點,並學習運用到寫作中去,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德育目標

領會作者傾注在所述夢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實現夢想的堅定信念。

三、確定教學重難點

1、結合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嚴酷事實。

由於學生不熟悉西方的宗教生活,不瞭解美國的社會制度,對美國的種族歧視、隔離政策全無感受,所以就難以理解作者反映的嚴酷事實,難以體會作者傾注在夢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實現夢想的堅定信念。而理解這點,才能理解他講話的深遠意義。所以把結合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嚴酷事實作爲本課教學難點。

2、感受排比句式的表達效果,學習並應用到寫作中去,提高表達能力。

本文是一篇激情飛揚、極富感召力的演講詞,使其具有如此語言特點的主要是排比句式的運用。我所帶的班級學生語文基礎較差,普遍存在着表達方面的困難,因此把感受排比句式的表達效果,學習並應用到寫作中去,提高表達能力作爲本課教學的重點。

四。教學方法與學法指導

本文是應用文,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真正體現以學生爲主體與學以致用的指導思想,我主要採用誦讀法與討論法。通過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潛移默化地積累語言知識,體會作者文句中蘊含的感情,領會演講的魅力及排比句式在演講中的獨特效果。對難點的突破主要採用討論法,通過設計問題,以啓發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開展積極的討論,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後由教師補充點撥歸納。

五、課時安排

本課計劃二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熟讀課文,結合背景資料理解演講目的;理清演講思路,體會其強大的邏輯性。

第二課時:在朗讀中體會全文激情飛揚、極富感召力的語言特點,並學習運用到寫作中去,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在反覆誦讀中感受作者傾注在夢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實現夢想的堅定信念。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

環節

教學程序

設計意圖

導語設計

同學們,如果我們在這兒提到一個國家的名字,我想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不過在沒有講出這個國家的名字之前,我想到一些人的名字:比爾•蓋茨、麥克爾•喬丹、麥克爾•傑佛遜、林肯……另外,還有“9.11”。無疑這個國家的名字是“TheUnitedStates”(美國)。看來同學們對美國是十分熟悉的。可是,我在問,我們對美國的社會現狀有多少了解呢?我們又對佔美國人口12.5%的黑人生活現狀有多少了解呢?那麼,今天我們將通過一個窗口來對美國社會現狀作一個初步步的認識,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學習的一篇非常重要也極其優美的演講詞——《我有一個夢想》。

“興趣是的老師”,從現實生活入手,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預習

檢查

1、重點字詞積累

駭人聽聞、義憤填膺、安之若素等詞語

2、請同學簡介這篇演說辭的作者和時代背景(課前印發預習資料;教師作相應補充)

教師有針對性的進行預習檢查,促使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

教學環節

教學程序

設計意圖

整體感知

1、思考:題目是《我有一個夢想》,如果是你,你將從哪些角度來寫夢想?(夢想的內容、怎樣實現夢想?爲什麼要實現夢想?)我們現在速讀課文3分鐘,看看作者是不是和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和。從文章中找出相應的段落。

夢想是什麼?(17-25節)

爲什麼要實現夢想?(1-5節)

怎樣實現夢想?(6-16節)

2、熟知課文內容

(1)學生齊讀17-25節,結合文章背景,概括出作者的夢想究竟是什麼?(15字內回答)

(2)指名朗讀1-5節,概括爲什麼要實現夢想?(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視和貧困的環境中,美國沒有實現百年前自由的諾言,今天討回權利已是迫不及待的事,如若不能實現,美國將出現叛亂。)

(3)指名朗讀6-16節,概括怎樣實現夢想?(採用非暴力手段進行鬥爭,決不退縮)

爲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變被動爲主動。

發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

問題探究

1、爲什麼直到17節作者才正面提出自己的夢想?放在後邊起到的作用?

2、如何理解文章第二段所反映的事實?美國不是很富有嗎?不是標榜本國最講人權嗎?結合預習資料中的背景材料和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嚴酷事實談談你的理解。

(注:以上兩個問題均採用前後桌四人一組交流思考結果的方式,進行討論,然後點幾個小組代表回答,教師點撥、小結)

探究文章結構,體會其強大的邏輯性。

學生理解這個問題,才能進一步理解作者講話的深遠意義。

注重以學生爲本,採取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對話,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學習,說說演講詞具有什麼特點

(學生通過本節課學習很容易說出演講目的明確、邏輯性強,內容具有針對性、思想性等,教師在此作如下補充,過渡到下一課時:演講詞通常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和表達技巧,具備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進行小結。

兼具小結和過渡的作用

佈置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味優美的句子,分析它們的表達效果

好文章值得反覆誦讀,充分利用課餘時間提高朗讀水平

第二課時

教學

環節

教學程序

設計意圖

導語設計

演講詞一般具有有極強的說服力與號召力,本文除了具備這一特點外還充滿了激情。其中語言起着很關鍵的作用。你能說說本文在語言表達上具備怎樣的特點嗎?(大量運用排比句式)

引出本課時的重點內容:體會排比句的表達效果,並應用到寫作中去

比較閱讀

1、刪掉“一百年後的今天”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一部分生讀(讀4):“然而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必須正視黑人還沒有得到自由這一悲慘的事實,在種族隔離的鐐銬和種族歧視的枷鎖下,黑人的生活備受壓榨,仍然生活在物質充裕的海洋中一個窮困的孤島上,仍然萎縮在美國社會的角落裏,並且,意識到自己是故土家園中的__者。今天我們在這裏集會,就是要把這種駭人聽聞的情況公諸於衆。”

另一部分生讀(讀5):“然而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必須正視黑人還沒有得到自由這一悲慘的事實,一百年後的今天,在種族隔離的鐐銬和種族歧視的枷鎖下,黑人的生活備受壓榨。一百年後的今天,黑人仍然生活在物質充裕的海洋中一個窮困的孤島上。一百年後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縮在美國社會的角落裏,並且,意識到自己是故土家園中的__者。今天我們在這裏集會,就是要把這種駭人聽聞的情況公諸於衆。”

(去掉後面三個“一百年後的今天”,主要內容不變,但語氣顯然不如原文更有氣勢。作者爲什麼強調一百年後的今天說明黑人遭受壓榨的時間之長,增強了文字的感染力。)

2、學生齊讀第二段

讓學生體在朗讀中體會排比句式的作用:1、語言有氣勢。2、感情充沛。3、(結合演講詞這種文體)會使聽衆受到鼓舞

反覆誦讀

文中還有哪些地方運用了排比句式,找出來大聲地誦讀,並說說它們的表達效果。

採用個別朗讀與齊讀相結合的方式(必要時教師範讀),在反覆朗讀中體會本文激情飛揚、極富感召力的語言特點,感受作者傾注在夢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實現夢想的堅定信念。

拓展訓練

讓學生也以“我有一個夢想”爲題當堂訓練寫一段排比句(不少於四句)。幾分鐘後指定兩生讀自己的作業,師讀自己寫的,師生互評。

學以至用,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佈置作業

以“我有一個夢想”爲題,寫一篇演講稿,並試着把它演講給家人聽。(如條件允許,可舉辦一次班級演講比賽)

學寫演講詞,切實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初步學會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