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一政治課程教案(多篇)

高一政治課程教案(多篇)

優秀高中政治教案 篇一

《文化對人的影響》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識記、理解和評述文化生活對人們交往行爲交往方式、認識活動、實踐活動和思維方式的影響及特點;通過列舉具體事例引導學生感知文化的影響。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學會透過具體的文化現象概括出文化對人的影響的內容及特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豐富的文化生活材料入手,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比較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正確對待各種文化現象,辨識落後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投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教學重難點

【重點難點】 。

教學重點:文化生活對人們交往方式、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的影響。教學難點: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和深遠而持久的特點。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

【講授】探究活動 。

◇導入新課:

展示氣質類型測試結果,提起學生情趣,並依此作爲文化對人的影響的來源的切入口。

◇新課講授

教師:爲什麼不同的同學測出來的氣質類型都會不一樣?一個人氣質的形成受什麼因素影響?

學生:回答(略)

(展示圖片)家庭、社會以及學生參加體藝節運動會的圖片

教師: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於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於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一個人在一個文化環境中生活中的久了,就會沾染那樣的文化。在我國:東北人勇敢豪爽;廣東人精明強幹;江浙人溫婉細緻;山東人既傳統又豪爽,而山西人則憨厚朴實。

人們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在不同文化活動的影響下,人們的交往行爲和交往方式反映出很大的差異。

◇合作探究一:

古代婦女的“三從四德”: 三從: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現代男人“三從四得”: 女朋友出門要跟“從”,女朋友命令要服“從”,女朋友講錯要盲“從” ;女朋友化妝要等“得” , 女朋友花錢要舍“得” 女朋友生氣要忍“得”, 女朋友生日要記“得”。

爲什麼古代和現代男女交往方式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

分組討論,然後每組派代表回答。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時代不同了,觀念變了,價值觀不同了。價值觀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爲和交往方式。

◇合作探究二:

我現在要在我們班上做個調查:你們當中有多少個人在上國中之後擁抱過異性?爲什麼很少甚至沒有呢?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因爲中國的禮儀文化中沒有這種見面禮節,在中國文化中只有戀人與夫婦纔會擁抱,一般人之間的見面禮是握手而沒擁抱。但在西方,擁抱則是一種常見的見面禮。這說明風俗習慣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爲。

◇合作探究三:記憶大考驗,是否還記得《陋室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這說明文化程度在影響人們的交往。(在白板上勾勒出學生找的關鍵詞)

◇合作探究四:

“o”是什麼?數學老師說零,英語老師讀作元音字母,語文老師認爲是句號,音樂老師則把它看作停頓。

面對同一符號,各位老師的認識竟然有如此差異。你能否解釋這是爲什麼?

學生分組討論,然後回答

學生:回答(略)

教師:因爲他們知識素養或知識結構不同,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

◇合作探究五:

孫中山和毛澤東在中國革命道路的實踐上有什麼不同,原因是什麼?

學生:

教師:孫中山代表的是資產階級,毛澤東代表的是無產階級,價值觀不同所以在中國道路的選擇上不同。

◇合作探究六:

Moon's down, crows cry and the frost fills all the sky By maples and boat lights. I sleepless lie

Outside SuZhou HanShan Temple is in sight It's ringing bells reach my boat at midnight

翻譯以上英文,看誰翻譯的又快又好。

白板展示中文翻譯: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問:你們喜歡中文的寫意,還是英文的寫實?中國人文化環境不同,形成不同的思維方式。

教師:思維方式在實踐、認識活動中形成,反過來又對實踐、認識活動有反作用。

一、文化影響面面觀

1、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於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於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2、文化對人的影響有哪些具體表現呢?

(1)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爲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學生閱讀課本15—16頁,找出並回答:文化對人影響有什麼特點

學生:回答(略)

◇合作探究七:

銘記着的

理由

你曾經最感動的一件事

你最喜歡的一首音樂

你最喜歡看的一本書

最另你回味無窮的電影(視)

最讓你難忘的動畫片

最另你鼓舞的名言佳句

學生:略

教師:文化對人的影響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人們總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圍中生活,包括家庭的、學校的、社區的、企業的等。文化氛圍看不見、摸不着,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爲。人們從事文化活動,或得到思想啓示、精神享受,或產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許多是發生於潛移默化的過程之中的。

文化對人的影響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潤物細無聲”,從精神深處培養、教育和塑造着我們。

請大家列舉一些潛移默化的成語、俗語、典故等等。

◇合作探究八:

詩歌欣賞《 回鄉偶書二首》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思考:“鄉音難改”說明了什麼?請同學們列舉事例說明“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這種深遠而持久的特點具體表現在哪裏呢?

學生:略

教師:文化對人的影響,無論表現在交往方式、思維方式上,還是表現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遠持久的。

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誌,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

二、文化對人影響的特點

潛移默化的影響

深遠持久的影響

課後小結

課堂小結:

通過本課的探究學習,我們感受到文化對於人的影響十分廣泛,這種影響不僅來自於特定的文化環境,而且來自於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文化不僅影響着人們的交往行爲和交往方式,而且影響着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它具有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特點。因此,我們每一位青年學生應該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實現我們的完美人生。

高一政治課程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理解哲學上的矛盾,對立、統一、基本含義。

2、能力方面:培養抽象思維能力,初步瞭解掌握“具體——抽象——具體”的科學方法。

3、覺悟方面:運用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原理,認識到無論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發展等都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創造條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的方向發展。

[學生情況分析]

哲學概念一般比較抽象,學生理解困難,並且學生容易把哲學上的矛盾與生活中的矛盾混同起來,要提高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學好這一知識應該多舉學生身邊的例子,深入淺出,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提高教學效益。

[教學重點]:

矛盾的含義

[教學難點]:

矛盾概念的理解

[教學方法]:

多媒體

[教學過程]:

A、創設情境導入:

1、先請幾位同學向全班介紹說明自己所找的關於矛盾的事例,教師簡單評述。

2、教師播放一段中國與阿曼足球隊世界盃小組賽的比賽錄像,並啓發設問:“誰來幫我分析一下,足球賽中包含了哪些矛盾現象?”學生討論回答,教師點評:“攻與守,強與弱,勝與負,快與慢等。引出課題。

B、新授:

一、矛盾的定義

師:我們先來學習矛盾的含義(屏幕顯示)

讓我們一起看屏幕上顯示的這塊磁鐵。它包含着N極和S極,這是兩種相反方向,但是N和S卻又相互吸引着統一於磁體中。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兩個方向,這兩個方向是不同的,相互對立的,同時又是相互依賴,相互統一的。磁鐵是一個矛盾統一體。在這個統一體內,存在着N、S兩極,N、S兩極相互排斥,相互鬥爭,在哲學上叫對立;N、S兩極相互依存,雙方共處在一個統一中,在哲學上叫統一。

(1)對立

師:下面我們先來了解哲學上的“對立”是什麼?

教師播放一段戰爭影片的片斷,然後設問:“相互排斥,相互鬥爭,是否就是這樣的矛盾雙方你死我活的對立?”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小組討論,教師講解歸納,哲學上的對立“鬥爭”不能等同於日常生活中的對立

對立:是指矛盾雙方互相排斥,相互鬥爭的意思

生物體的新陳代謝學校教學(屏幕顯示)

先物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同化作用貯存能量,異化作用釋放能量,它們是兩種相反的作用,是相互排斥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是啓發與傳授,學生的。學是領悟與接受,兩個方面是相互區別的。

師:請同學們舉出身邊存在着哪些對立鬥爭着的矛盾的雙方。

學生舉例略。

師:大家舉的這些例子都非常不錯,但是許多同學總是習慣把對立理解爲僅僅是好與壞,你死我活的對立,實質上從大家舉的這些例子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哲學上講的“鬥爭”是對一切具體矛盾雙方互相排斥,相互鬥爭的概括和抽象,是對一切具體矛盾鬥爭的共性反映,具有廣泛的意義,內容十分豐富,形式無限多樣。因此,我們不能把哲學上講的鬥爭、對立和日常生活中特別是政治用語中的“對立”“鬥爭”混爲一談。那麼哲學上的“統一”又指的是什麼?

(2)統一

“統一”指兩種情形

第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爲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屏幕顯示)

師:請同學看課本那幅漫畫,大家說她敢剪嗎?

啓發學生圍繞漫畫展開分析,然後針對學生分析教師進行點評,講解,重點扣住:“不敢前的理由,”加深對第一種情形的理解。再引導學生討論“議一議”加深對第二種情形的理解。

二、理解矛盾概念的注意點

1、矛盾的對立和統一,始終是不可分割的。

師:統一離不開對立。矛盾雙方的“依存”離不開對立。“依存”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一方的性質依賴另一方的性質規定,也就是通常說的相比較而存在。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對立,所以它們存在於新陳代謝過程中。矛盾雙方的“轉化”也離不開對立,轉化是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然而對立也離不開統一。事物的排斥,對立、鬥爭必須有一個共同的基礎,有一個場所才能顯現出排斥的傾向,才能鬥得起來。同化和異化的排斥,鬥爭是生物體這一統一體中。離開了這一共同基礎、場所,是鬥不起來的。

師:請同學們討論一下“要自由就不能有紀律,講紀律沒有自由。

學生討論(略)

2、矛盾存在於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

學校教育 社會經濟 學校教育 社會經濟

3、不能把哲學上講的辯證矛盾和邏輯矛盾混爲一談。

投影出示一幅自相矛盾的成語故事圖片,引導學生展開分析。

C、知識小結:讓學生回憶知識提綱,教師整理。

D、課堂練習(投影出示)

2021高一政治教案 篇三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識記四種消費心理的含義。

2、理解怎樣正確看待、評價各種消費心理。

3、理解四大消費原則的內涵。

4、理解艱苦奮鬥在今天並不過時。

5、根據理智消費的原則,模擬一 份家庭消費計劃。並結合個人行爲,說說怎樣纔算應該理智的消費者。

(二)能力目標

1、學習“消費原則”時,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模擬一份家庭消費計劃,從而提高學生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本框學習,向學生進行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2、通過本框學習,使學生樹立環保和綠色消費的理念,針對今天環境污染等問題,引導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3、通過本框學習,使學生養成適度消費、量入爲出等 消費觀念,成爲理性的消費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做理智的消費者,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教學難點

適度消費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學習,我們知道了消費的類型、消費結構的變化,也重點學習了影響消費的因素,知道我們的生活消費受居民收入、消費品價格和商品的性能、外觀、質量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其實,我們的生活消費不僅受客觀因素的影響,還受消費心理的影響,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消費觀?

二、進行新課

(一)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1、消費心理面面觀

教師點撥:我們的消費往往受自然條件、社會環境、個人經歷等客觀因素的影響。這些外部因素常常影響到消費過程中的心理活動,使消費帶有複雜性。

(1)從衆心理引發的消費

教師點評:有從衆心理的人,看到許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便不由自主地加入,這種消費會受別人行爲、別人評價的影響。人們追隨時尚的心理,往往能夠引發對某類、某種風格的商品的追 求,並形成流行趨勢。商家往往利用消費者的這種心理來推銷總結的商品。所以,我們是否消費應該從實際出發,不能盲目從衆。

(2) 求異心理引發的消費

教師活動:我們應該看待這種消費行爲?

教師點評:青年人應該有自己的個性,個性的展示往往通過自己的消費行爲體現出來。這雖然推動了新工 藝和新產品的不斷出現,但展示個性要考慮社會的認可,還要考慮代價。爲顯示與衆不同而過分標新立異,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引發的消費

(4)求實心理引發的消費

教師活動:即在消費時綜合考慮商品的價格、質量、售後服務等各方面情況,從實際出發,而不是跟風買,搞攀比。

總之,人們的消費行爲往往受到多種消費心理的影響。當然,不同的消費心理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它們常常共同影響人們的消費行爲。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樹立正確的消費心理,使我們的消費向合理、健康、文明的方向發展,做一個理智的消費者。

(二)做理智的消費者。

(1) 量入爲出,適度消費

教師提問:什麼是適度消費?對量入爲出,適度消費如何理解?

學生活動:認真閱讀教材內容並熱烈討論,回答自己不同的看法

教師總結:量入爲出,適度消費原則就是要求人們的消費與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相適應。

理解這一原則注意:一方面,消費支出應該與自己的收入相適應,自己的收入既包括當前的收入水平,也包括對未來收入的預期,也就是要考慮收入能力這個動態因素。因爲,信貸消費與人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有直接的關係。另一方面,在自己經濟承受能力之內,應該提倡積極、合理的消費而不能抑制消費, 否則,一方面,會影響個人生活質量,另一方面,也會影響社會生產的發展,特別是,當前我們國家已經形成買方市場,應該充分發揮消費對生產的帶動作用。

(2) 避免盲從,理性消費

教師活動:承接前面問題的總結,繼續設問: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況下,人們的消費還受什麼因素影響? 我們在消費中應該注意什麼問題?

教師活動: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人們的消費行爲始終受到消費心理的影響,例:從衆心理、攀比心理等,並且這些心理往往相互聯繫,共同影響人們的消費。因此,在消費中我們要儘量避免一些不健康的消費心理的影響,做到合理消費,大家認爲我們應該注意什麼問題呢?

學生活動:學生就所提問題展開討論,並發表見解

教師活動:針對學生的見解作點評、總結:

首先,在消費中注意避免盲目從衆。

盲目從衆是消費中常見的一種消費心理現象,也是對普通消費者影響的一種消費心理現象。因爲,人們的消費行爲始終受到消費心理的影響,例:從衆心理、攀比心理等,並且這些心理往往相互聯繫,共同影響人們的消費。因此,在消費中我們要儘量避免一些不健康的消費心理的影響,堅持從個人實際需要出發,理性消費。

其次,要儘量避免情緒化消費。它是個人消費受到情緒的影響,而做出不理智的的消費選擇的現象。往往是心血來潮、一時頭腦不冷靜,事後發現這種消費選擇並不適合自己的需要。因此,在消費時,要注意保持冷靜。

最後,要避免重物質消費,忽視精神消費的傾向。因爲,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結構是不斷變化與改善的,我們的選擇也要有利於人的全面發展。

教師活動:我校餐廳經常使用發泡塑料盒 和塑料袋,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大家對次有何看法?

學生活動:學生就所提問題展開討論,並發表見解

教師活動:針對學生的見解作點評、總結 :

(3)保護環境,綠色消費

綠色消費就是指以保護消費者健康和節約資源爲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各種消費行爲的總稱,核心是可持續性消費。因爲,隨着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的嚴重短缺,我們國家提出了實施“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觀”,大家也應該從自身出發,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去從事綠色消費,即: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綠色生活,環保選購;重複使用,多次利用;分類回收,循環再生;保護自然,萬物共存。希望同學們能真正把所學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做個綠色消費者。

教師活動:大家辯論:我們還應該不應該堅持艱苦奮鬥?艱苦奮鬥是不是已經過時了?

學生活動:根據自己的觀點自動分爲辯、反兩方,對上述問題展開激烈爭論。再次激發了學生的熱情與興趣。

教師活動:針對學生的辯論作點評、總結:

(4)勤儉節約、艱苦奮鬥

勤儉節約 、艱苦奮鬥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是一種民族精神,而不是一種具體的消費行爲。作爲精神,它是永遠不過時的。特別是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還面臨人口、資源等壓力,我們更應該發揚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從個人思想品德的修養角度講,有利於個人優秀品德的形成和情操的陶冶,是有志者應該具備的精神狀態。當然,不能把勤儉節約、艱苦奮鬥與合理消費對立起來,勤儉節約不是抑制消費而是說不要浪費。

總之,以上四個原則,是科學消費觀的具體要求,我們要理解和掌握這些原則,並用他們指導自己的消費行爲,既有益於個人,也有益於社會,將促進個人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課堂總結、點評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影響人們消費的幾種消費心理和幾種科學的消費觀。

四、實例探究

[例1] 目前,在歐美一些國家,人們崇尚綠色消費,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

A. 綠色消費是一種求異心理引發的消費,具有仿 效性和盲目性

B. 綠色消費是一種攀比心理引發的消費,不利於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

C. 綠色消費是一種求實心理引發的消費,符合實際,有利於提高個人生活的質量,有利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值得推廣和提倡

D. 人們對綠色消費的崇尚具有從衆性,不可能是基於對科學認識的統一性而引發的

答案:C

[ 例2] 有位準備買汽車的消費者說“新車一上牌就成了二手車,開始貶值。對我來說,汽車只是一種爲我服務的工具,什麼品牌無所謂,關鍵是質量要好,價格要實在。”從消費心理角度看,這是一種 ( )

A.攀比心理 B.求實心理

C.適度消費 D.盲目從衆

答案:B

[例3]近幾年來,青少年中肥胖者日益增多。這主要表明( )

A. 生活消費必須與經濟承受能力相適應,提倡適度消費,反對鋪張浪費

B. 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要協調發展

C. 要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方式、觀念,提高消費合理性

D.要發揚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精神,反對大吃大喝

答案:C

[例4]近幾年來,在許多大城市居民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念夜大、電大,給自己充電蔚然成風,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大幅增長。城市居民的這種消費趨勢( )

A、是量入爲出的適度消費

B、看到了知識就是力量,是發財致富的根本途徑

C、是從衆心理的體現,具有盲目性

D、懂得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要協調發展

答案: D

五、課餘作業

1、深入社會實際,寫調查報告:中學生消費心理調查

2、撰寫小論文:艱苦奮鬥是不是已經過時、適度消費之我見等

課後小結

學了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課後習題

完成課後同步練習題。

板書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優秀高中政治教案 篇四

【自主探究】

1、實用主義者詹姆士認爲,“有用的觀念就是真理。‘它是有用的,因爲它是真的’或者說,‘是真的,因爲它是有用的’,兩句話的意義是一樣的”。詹姆士關於真理的說法錯在哪裏?在人們認識事物時,什麼樣的結論能夠被稱爲真理?對同一事物的認識爲何會有真理和謬誤的區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說法正確嗎?

2、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這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後的兩千多年裏,人們一直把它當作任何條件下都使用的真理。隨着航海事業的發展和人們對於球面認識的不斷深入,這一定理的侷限性逐漸暴露出來。

19世紀,俄國數學家羅巴且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內角和小於180°。隨後,德國數學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內角和大於180°。羅巴且夫斯基和黎曼的發現是否表明,歐幾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是什麼原因使人們認識到歐幾里得定理並不是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真理?

3.1965年7月以來,人類利用宇宙探測器探測火星的活動一直沒有停止。__年,人類近距離拍攝到火星的表面有許多類似月球表面的坑洞,並觀測到火星表面的氣溫、氣壓等現象。人類對火星的認識還會發展嗎?爲什麼?

【難點突破】

1、全面理解真理是客觀的

(1)真理是標誌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範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一種認識符合客觀對象就是真理,否則就是謬誤。

(2)真理是客觀的,真理最本質的屬性就是客觀性。一種認識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按是否與客觀實際相符合,而絕不能因人而異,或以某些人的主觀需要爲轉移。真理的客觀性是任何權勢都抹煞不了的。

(3)有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真理不是個人認可的,而是社會上多數人公認的東西。”把真理歸結爲多數人公認,仍然是侷限於主觀認識範圍以內。某種認識是否是真理,並不在於承認人數的多少,而在於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真理有時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4)承認真理的客觀性,就應當堅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論他的出身、社會地位、職業狀況等如何,只要他的認識和客觀對象相符合就是真理。

2、辨析比較:真理與謬誤

區別:真理是標誌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範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謬誤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錯誤反映,它同真理有着原則的區別、嚴格的界限,二者涇渭分明,互相對立,不能混淆。

聯繫:真理與謬誤之間又具有統一的一面。

(1)真理與謬誤相互依存、互爲前提。沒有謬誤作比較,就無所謂真理;沒有真理作比較,也就無所謂謬誤。事實上,在人的認識過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無謬誤。任何人,包括偉人在內,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錯誤的發生。

(2)真理與謬誤相互轉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都有它適用的範圍和條件,如果超出這一範圍和條件,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另一方面,謬誤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轉化。謬誤之所以發生,往往是因爲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條件,因而,只要再回到論題適用的範圍,恢復它存在的條件,謬誤就會轉化爲真理。謬誤向真理轉化的另一種含義是指人們可以從錯誤認識中引出真理性的認識,錯誤認識成爲正確認識的先導。

【思維拓展】

1、人的認識是有限的,而認識能力是無限的

(1)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這裏的人是指“單個人”,單個人由於受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的制約,在一定時期內對具體事物的認識只能達到一個層次、一個方面、一個階段。就每個人來說,就認識的每一次實現而言,認識是有限的。

(2)人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這裏的人指的是“人類”,因爲人有主觀能動性,能夠隨着客觀事物的變化發展而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認識。就整個人類的無限發展和人類認識不斷前進的歷史趨勢而言,認識又是無限的。

2、認識(理論)、真理、科學理論

(1)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科學理論是真理性認識的系統化。認識和理論都有正確的成分,但又含有非科學的因素。真理、科學理論則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觀本質。

(2)認識(理論)、真理、科學理論都來源於實踐,都是主觀性的東西,都統一於實踐,都應該接受實踐的檢驗。它們的內容都是客觀的,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它們的形式都是主觀的。科學理論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理論,是真理性的認識。理論、真理、科學理論都屬於人們的認識範疇。

【熱點問題鏈接】

__年10月28日,由中、美、英等國科研機構發起的大型國際科研合作項目“千人基因組計劃”在英國《自然》雜誌上,以封面文章形式發佈了迄今最詳盡的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同時也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了在基因研究技術手段上的收穫。

“千人基因組計劃”由中國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美國國立人類基因組研究所、英國桑格研究所等機構於__年啓動,旨在繪製迄今最詳盡、最有醫學應用價值的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現在報告的是該計劃第一階段的分析成果。這一成果在醫學等領域有很高的應用價值,比如通過參照圖譜,可以方便地找出致病的基因變種。它標誌着人類基因研究進入了一個劃時代的新階段。

用認識論的有關知識談談對上述材料的認識。

附:參考答案

【自主探究】

1、詹姆士關於真理含義的理解是錯誤的,是一種實用主義真理觀。只有那些經過實踐檢驗、與客觀實際相符合的認識才能夠被稱爲真理。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由於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其中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認識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認識則是謬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正確的,真理是標誌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範疇,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權力、地位等)爲轉移。

2、歐幾里得定理是真理,但它的成立是有條件的。隨着航海事業的發展和人們對球面認識的不斷深入。人們認識到歐幾里得定理並不是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真理。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範圍,都是相對於特定的範圍和過程來說的,都是具體的歷史的。超出了這一條件和範圍,真理再向前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邁出的一小步,真理也會成謬誤。所以真理和謬誤相伴而行,我們不用怕犯錯誤,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

3、回答是肯定的。人的認識能力是不斷髮展的。作爲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社會實踐也是不斷髮展的,人的認識能力必將隨着社會實踐發展、隨着認識工具的不斷豐富而不斷髮展,從而對火星獲得越來越深刻的認識。

【熱點問題鏈接】

(1)真理是客觀的。真理是標誌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範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的基本屬性是客觀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中、美、英等國科研機構發起的大型國際科研合作項目“千人基因組計劃”,並進行人類基因的研究,就是希望未來獲得真理,使主觀符合客觀。

(2)認識具有反覆性和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着的物質世界,作爲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爲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髮展的,因此,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對人類基因的正確認識必然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覆才能獲得。

(3)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自十年前“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以來,因爲難以同時對許多人進行基因測序,基因研究一直只在較小的層面上進行,此次研究不僅使大規模測序成爲可能,還繪製了一個詳盡的基因圖譜以供比對,這標誌着人類基因研究進入了一個劃時代的新階段。

優秀高中政治教案 篇五

《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民族節日、文化遺產的認識,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及其差異,確認文化多樣性的價值,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二)能力目標;

(1)從民族節日、文化遺產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認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尊重文化的多樣。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文化多樣性

難點: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不同的國家、民族具 有各自特色的文化,這使世界文化呈現出爭妍鬥豔,五彩繽紛的景象。如何正確認識、對待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這是本節課探究的問題。

(二)講授新課

探究一:展示不同的建築,這些建築承載了什麼?說明了什麼?

各國標誌性的建築顯示世界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即世界文化是異彩紛呈,交相輝映的。

1、異彩紛呈、交相輝映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樣性)最典型的表現形式就是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

探究一:多媒體展示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以及外國的傳統節日,感受一下紛呈的民族節日。

(1)民族節日

①含義:蘊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澱。

②意義:

第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第二:透過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及習俗,我們可以領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韻味。

小試牛刀:

1、2013年3月13日,是農曆的二月二。農曆二月八年級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龍頭節”,象徵着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民諺“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的美好願望。這表明( )

①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誌 ②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③透過民族節日及習俗我們可以領略民族文化的韻味 ④民族節日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民族節日屬於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誌,①觀點正確;②③屬於民族節日的作用,正確;④觀點錯誤,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

[答案] C

探究二:展示文化遺產的圖片,以及我國文化遺產的相關資料

材料一:我國已擁有各類世界遺產37處

我國在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至今已經有37處文化和自然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爲繼意大利、西班牙之後的第三遺產大國。其中文化遺產26處、自然遺產6處、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處。

你能說出哪些的世界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部分:長城、故宮、莫高窟、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秦始皇陵及兵馬俑、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孔府及孔廟和孔林、武當山古建築羣、拉薩布達拉宮、平遙古城、廬山、蘇州古典園林、麗江古城、皇家園林頤和園、皇家祭壇天壇、重慶大足石刻、青城山-都江堰、洛陽龍門石窟、皖南古村落、明清皇家陵寢、大同雲岡石窟、澳門歷史城區等

材料二:世界文化遺產的相關信息

古埃及的金字塔:埃及的金字塔建於4500年前,是古埃及國王爲自己修建的陵墓。迄今,埃及已發現大大小小的金字塔97座,其中最有名的是位於開羅西南面的吉薩省沙漠裏的祖孫三代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門卡烏拉金字塔。1979年,埃及從吉薩至達哈舒爾的金字塔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古羅馬圓形競技場: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威尼斯廣場南面,是迄今留存的古羅馬建築中最卓越的代表,也是古羅馬帝國的象徵。

1980年,包括它在內的羅馬城古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通過這些資料,我們對文化遺產有什麼瞭解嗎?

(2)文化遺產

①人類遺產分類: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

②地位: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

③意義:對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人 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④保護:以名錄的方式確立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並給予保護。

小試牛刀:

2、由我國藝術家楊麗萍領銜的《雲南映象》在澳大利亞演出,引起轟動。這個蘊含現代文化觀念、充滿美麗安寧意境、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歌舞劇,在澳大利亞觀衆中產生了認同感和親切感。該劇引發澳大利亞觀衆共鳴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構成的

B.中華文化與澳大利亞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C.不同國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懷

D.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認可

[解析] 我國民族文化能在異國得到觀衆的共鳴,是因爲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具有共性;文化差異會導致誤解,故C正確,B排除。A、D不是引發澳大利亞觀衆共鳴的根本原因,排除。

[答案] C

2、透視文化多樣性(難點)

(1)文化多樣性的表現及意義

①文化多樣性是指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②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論、文學藝術、民族建築和風俗習慣、傳統節日、文化遺產等等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共性與個性)

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構成的,文化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

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性:世界各民族的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

民族性:由於多種因素不同,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差異。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徵。

小試牛刀:

3、、“如果全世界都吃漢堡包,那將是人類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看美國電影,那將是世界文化的毀滅。”下列對這句話的理解正確的是 ( )

A.維護文化的多樣性,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B.文化多樣性是各民族文化得以生存和延續的條件

C.只有保持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

D.對人類社會來說,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就像生物多樣性對於維持生態平衡那樣必不可少

解析:此題考查對文化多樣性的理解。材料是通過反例啓示我們文化要多樣性,而不能整個世界一個模式。A、B、D三項是從整體上表述文化的多樣性,沒有結合材料,是不正確的。

答案:C

3、尊重文化多樣性 (重點 )

(1)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

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鑑,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2)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①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

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現實中,民族文化起着維繫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3)尊重文化多樣性遵循的原則

①原則: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②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③意義: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礎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國人民相互尊重、共同發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

小試牛刀:

2、在進行文化比較時,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能堅持文化中心主義。所謂文化中心主義就是以自己的文化爲標準來評論其他文化,並認爲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正確的,而其他民族的文化是錯誤的傾向。反對文化中心主義 ( )

①是承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②有利於世界各國人民互相尊重、共同發展 ③是承認各國文化具有優劣的表現 ④是尊重民族文化的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反對文化中心主義,就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所以①②④正確,③說法錯誤。所以選C。

答案:C

課後小結

高一政治課程教案 篇六

一、說教材

1、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所學習的物質資料生產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是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決定性環節, 在《經濟生活》全書中承接第一單元的“消費”,並引出爲何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及如何發展的問題,與後面幾單元內容一脈相乘,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學習本框還有助於學生認識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工作中心,增強學生投身現代化建設的工作熱情。

2、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識記生產與消費的關係、社會再生產的四個環節及其相互關係,瞭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理解我國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原因、意義及如何發展生產力;能運用生產與消費的關係,解釋現實經濟生活中的相關經濟現象。

②能力目標:本框重點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觀察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擁護黨的基本路線;認識到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各項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

3、教學重點、難點

①重點1:生產與消費的關係

確立理由:學生只有正確把握這對關係,才能深刻理解我國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爲什麼是發展生產力、我們爲什麼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等基本問題。

重點2: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必要性及要求

確立理由:讓學生了解這一知識,有利於他們瞭解國情,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增強愛國情感及民族責任感。

②難點:生產與消費的關係

確立理由:生產與消費的概念比較抽象,對其關係不易理解。

關於重點的突出、難點的突破,將在教學過程中加以具體說明。

4、教材的處理

① 充分利用書上的漫畫,堅持“一圖多用”的原則。理由是:這樣既直觀,又體現例子典型性、精練性。

② 有選擇性地利用書中的5個探究活動。由學生自己閱讀材料,進行討論,並能聯繫國中已學知識,提煉觀點。理由是:這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意識,懂得知識遷移,使教學更具啓發性。

二、說教法

常言道“教無定法”,這更是新課改形勢下不變的真理。針對本框的特點,我在教學中將採用如下方法:

1、探究討論法

理由:這體現新課改精神,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案例分析法

理由: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利於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

3、多媒體演示法

理由:利用多媒體設備,能更活躍課堂氣氛,增強視聽效果,提高課堂教與學的效率。

三、說學生

總體上,高一年學生面臨“初高中知識及學法的轉折”,尤其要注重初高中知識及學法的共性與個性。同時,學生素質整體上呈現“兩頭尖、中間大”的多層次特點,要求因材施教。

具體地說,學生學習了第一單元有關消費的知識,對消費的作用有初步瞭解,爲什麼要大力發展生產力這個問題他們在九年級也初步接觸過,但對生產和消費的辨證關係的幾個層面、如何發展生產力等問題他們並未深入瞭解,所以,在教學中應該“有所爲,有所不爲”。

四、說學法

教與學是相通的,教師的教可幫助學生更好地學。通過教學,要求學生掌握如下學法:

1、案例分析法

理由:這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有效閱讀法

理由:這是爲了克服以前那種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的不科學方法,讓學生學會巧妙記憶、巧妙閱讀。

3、知識遷移法

理由:初高中知識聯繫有利於學生全面掌握知識,真正做到“溫故而知新”。

五、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活 動 內 容 引 出 話 題 使 用 手 段 預 期 效 果

教師:

展示一組生活中的商品和服務的圖片 人們消費的商品和服務從何而來? 幻燈片

現場實物(課桌、多媒體設備、風扇等) 讓學生能夠鞏固已學的消費類型的知識;初步懂得消費不是由主觀決定,而是由客觀物質狀況決定。做到“溫故而知新”。

學生小結:(略)

教師總結:商品和服務不能憑空想象,必須通過生產創造出來。

學生:分類說明

2、實施教學任務一:

活 動 內 容 引 出 話 題 使 用 手 段 預 期 效 果

學生:

多角度解讀標題“發展生產 滿足消費” 生產與消費的關係(第一目內容) 幻燈片

(展示漫畫、圖片) a.通過漫畫的討論分析及幾組相關問題的解決,進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啓發式教學,激活學生內在的求知慾,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自行發現並得出正確結論,掌握“生產決定消費”的觀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教學目的。

b.通過形象比喻及相關圖片的展示,調動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討論分析:(略)

教師提問:

① 漫畫“今非昔比”中,坐擁江山和美人的皇帝爲何坐不上飛機、吹不了空調?

(爲得出“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

② 在出行方面,皇帝只能坐馬車,,現代普通人卻能坐上飛機,說明了什麼問題?

(爲得出“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

③ 飛機比馬車快得多,高檔得多,說明了什麼變化?這種變化得益於什麼?

(爲得出“生產決定消費是質量和水平”)

④ 假設萊特兄弟沒有發明飛機,人們會不會有飛上藍天的衝動或嚮往?這種嚮往能否實現?

(爲得出“生產爲消費創造動力”)

教師:側重於標題的邏輯關係

學生思考解答:(略)

附加:回答①後,教師給出形象比喻:種瓜→得瓜→吃瓜。

回答②後,展示一組說明消費方式變化的對比圖片。

回答③後,展示漫畫“濟公新傳”。

教師總結:生產決定消費,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人類的歷史就是生產發展的歷史,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師生共同分析探究活動2: “以上消費觀念,與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有什麼聯繫?” 學生小結:(略) c.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探究活動的問題,可以鞏固知識點的學習。

教師總結:

生產力水平落後,消費水平低,說明生產決定消費。

3、實施教學任務二:

活 動 內 容 引 出 話 題 使 用 手 段 預 期 效 果

學生:

解讀探究活動3:(見p33)

“消費對生產有什麼影響?” 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 幻燈片

(展示文字材料) 通過對文字材料的分析,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和歸納總結能力,學會分析案例,掌握“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的觀點,再次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學生分析:(略)

教師總結:(演繹法)

① 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只有生產出來的產品被消費了,這種產品的生產過程纔算最終完成。

② 消費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着導向作用。(如:人們消費黑白電視時,希望能看彩色圖象,刺激生產者調整生產,並實現升級)

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新的'產業的出現和成長。(如:彩電消費成爲熱點時,帶動了彩電業的發展)

③ 消費爲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能提高勞動力的質量,提高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因爲生產離不開人的作用,要發揮人的生產作用就必須讓其進行消費,提高各方面素質)

教師:

參與學生的討論分析

4、實施教學任務三

活 動 內 容 引 出 話 題 使 用 手 段 預 期 效 果

教師提問:

從整個社會來看,是否生產出的產品一次性提供給人們消費,這個過程就簡單地停止了呢? “社會再生產”的概念及其四個環節的相互關係 幻燈片

(展示問題、圖示) 通過圖示,可以將社會再生產四個環節的相互關係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記憶深刻。

學生小結:(略)

教師總結: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中,生產是決定性環節,消費是最終目的和動力,分配和交換是橋樑和紐帶。(這組關係用圖示表示)

學生思考

5、實施教學任務四

活 動 內 容 引 出 話 題 使 用 手 段 預 期 效 果

(根據“生產決定消費”觀點)教師

提問:

要想提高消費水平該怎麼辦? 大力發展生產力

(第二目內容) 幻燈片(展示圖片、播放視頻) a.通過學生的有效閱讀,學會挖掘分析問題的角度,歸納知識點,讓學生真正做到自主學習,並能用政治語言分析問題,調動學生的發散思維,把握知識間的聯繫,掌握“我國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必要性及要求”,突出這一重點。

b.小組搶答、視頻播放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強視聽效果,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學生感受“快樂式學習”。

教師提示:發展生產力的必要性及要求

學生閱讀搶答: (略)

教師歸納:

① 必要性:

a.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

b.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決定

c.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d.大力發展生產力的意義

② 如何發展(要求):

a.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各項工作都應服從服務於該中心。

b.通過改革,調整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這樣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c.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依靠科技,培養人才,尊重知識。(播放視頻,聯繫國中所學知識)

a.學生討論並解讀思考探究活動5:(p35)

b.實施小組搶答

6、課堂小結(用圖示方式展現)

發展生產 滿足消費:

大力發展生產力

(要求)

生產 消費

設計意圖:直觀明瞭,高度概括。

7、課後作業:探究活動4(參見教材p34)

(要求:讓學生蒐集材料,進行必要調查,以小論文形式展現)

六、說板書設計

一、發展生產 滿足消費

1、生產與消費

(1)生產決定消費

(2)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

2、大力發展生產力

(1)原因/必要性

(2)如何發展/要求

(板書設計追求結構清晰,內容明確)

2021高一政治教案 篇七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教學目 標

1、知識 方面:

識記消費心理的種類,學會評價各種消費心理,理解四大消費原則。

2、能力方面:

着重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和參與生活實踐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樹立節約、環保和綠色消費理念,形成科學合理的消費模式,養成適度消費、理性消費等消費習慣,培養學生成爲理性的消費者。

教學重難點

重點難點: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勤儉節約、艱苦奮鬥原則”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瞭解了影響消費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居民收入水平。隨着我國經濟發展和收入增加,人們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影響人們消費的除了客觀因素以外,還有消費心理等主觀因素。今天我們就從認識幾種常見的消費心理入手,通過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學會如何做到理性消費。

(推進新課)

3-2.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板書)

組織學生看書,簡單的瞭解教材框架體系

一。 消費心理面面觀(板書)

幻燈片展示:情境(一)“人家穿什麼,我也穿什麼”

設置問題:這是一種怎樣的消費心理呢?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這是一種從衆心理。

(幻燈片展示)1.從衆心理引發的消費:特點、評價及態度

幻燈片展示:情境(二)“看我的髮型潮不潮?”

設置問題:這是一種什麼心理引發的消費?學生回答略

學生分三組分別討論爸爸、小明和媽媽的消費心理

教師歸納:這是一種求異心理。

(幻燈片展示)2. 求異心理引發的消費:特點、評價及態度

幻燈片展示:情境(三)“展示明星們的豪華婚禮”

設置問題:這是一種什麼消費心理呢?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這是一種攀比心理。

(幻燈片展示)3. 攀比心理引發的消費:特點、評價及態度

幻燈片展示:情境(四)“展示一個對話情景材料”

設置問題:這是一種怎樣的消費心理呢?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這是一種求實心理。

(幻燈片展示)4. 求實心理主導的消費:特點、評價及態度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

(過渡)通過以上學習,大家已經瞭解了影響消費行爲的幾種常見的消費心理,其中有科學的,有非科學的,在生活消費中要做一名理智的消費者,必須堅持科學的消費心理,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踐行正確的消費原則。

二。 做理智的消費者(板書)

(幻燈片展 示)合作探究交流1

學生回答略

(幻燈片展示)1.量入爲出 適度消費

設置問題:提倡貸款消費與量入爲出、適度消費矛盾嗎?爲什麼?

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量入爲出的“入”既指當前收入,也包括未來預期收入,只要一個人當前的貸款數量不超過自己的償還能力,他的消費就依然是量入爲出、適度消費。所以貸款消費與適 度消費不矛盾。

(幻燈片展示)合作探究交流2

學生回答略

(幻燈片展示)2.避免盲從 理性消費

怎樣做到理性消費?師生共讀課本P21一段話,堅持“三個避免”

過渡:我國早就禁止生產不可降解塑料袋、餐盒等,實施了限塑令,

國家爲什麼這樣做呢?

(幻燈片展示):情境圖片:草原退化、白色垃圾、煙塵等造成的污染

請回答“在日常生活消費中,我們可以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做些什麼?”

學生回答略

(幻燈片展示)3.保護環境 綠色消費

設置問題:什麼是綠色消費?有哪些要求?(師生共讀課本P22總結綠色消費的含義及特點)

(幻燈片展示):情境圖片:“有錢我們就能這樣花嗎?”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歸納:儘管我們國家經濟發展了,人們的生活逐漸的富裕起來,但是國家還不很發達,還有一些地區和家庭處於貧困狀態。所以我們國家要富強起來,我們自身要取得一定的成就,必須勤儉節約 艱苦奮鬥。

(幻燈片展示):4.勤儉節約 艱苦奮鬥

板書

板書設計

3-2.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一。消費心理面面觀

1、從衆心理引發的消費

2、求異心理引發的消費

3、攀比心理引發的消費

4、求實心理主導的消費

二。做理智的消費者

1、量入爲出、適度消費

2、避免盲從、理性消費

3、保護環境,綠色消費

4、勤儉節約,艱苦奮鬥

高一政治課程教案 篇八

第一課神奇的貨幣

備課日期上課日期

教學目的:(見考點導航)

重點;理解貨幣的產生與本質;基本職能;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難點:理解紙幣發行規律及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匯率

教法:

教具:

一、考點導航

1、瞭解商品的含義及基本屬性

2、理解貨幣的產生與本質

3、理解貨幣的基本職能

4、瞭解紙幣的含義,理解紙幣發行規律及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5、瞭解信用卡的含義、功能及優點

6、瞭解外匯與匯率

7、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二、知識網絡(板書設計):

商品的含義、基本屬性貨幣的本質貨幣的產生、含義貨幣的本質價值尺度

揭開貨幣的貨幣的基本職能貯藏手段

神祕面紗其他職能支付手段

世界貨幣

紙幣的含義

神奇的貨幣紙幣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紙幣與金屬貨幣相比的優點

信用卡的含義

使用信用卡的優點

轉帳支票

信用工具和支票支票的種類外匯現金支票

外匯的含義

外匯匯率(匯價)

人民幣幣值穩定的含義及意義

三、考點疏理

1、商品的含義及基本屬性

(1)商品的含義。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

①構成商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勞動產品;二是用於交換。

②不同的商品能夠進行交換,是因爲它們都是勞動產品,生產它們都耗費了人的體力和

腦力,即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③商品交換實質上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勞動交換。

(2)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關係

①統一:任何商品都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商品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

②對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時擁有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商品生產者和購買者,對於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不可兼得。商品生產者要想實現商品的價值,必須把使用價值讓渡給購買者,而購買者爲了得到使用價值。也必須支付相應的價值給生產者,當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分離時,意味着交換的實現。

2、貨幣的產生、含義與本質

(1)貨幣的含義。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2)貨幣的產生。偶然的物物交換——擴大的物物交換——一般等價物———般等價物固定在金銀上——貨幣產生。(注:偶然的物物交換不是等價交換)

(3)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4)對待貨幣的正確態度。在一定意義上,貨幣是財富的象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貨幣關係,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種經營活動,都離不開貨幣。對於金錢,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通過合乎道德與法律的正當途徑掙錢,把錢用到有利於國家社會、有利於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於全面發展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

【注意】

(1)貨幣與商品的關係:貨幣也是一種商品,但與其他商品不同,貨幣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換的商品。

(2)貨幣與一般等價物的關係:一般說來,要求作爲貨幣的商品具有以下四個特徵:價值比較大用較少的物品能進行較大的交換;易於分割,分割之後不會減少價值,又給交換帶來方便;便於保存,不會因爲保存時間的長短而使價值發生變化;便於攜帶,以便在較大的範圍內進行交易。但商品交換關係很發達時,金銀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就成爲貨幣。所以馬克思說:“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

3、貨幣的基本職能

(1)價值尺度

①含義:是貨幣作爲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

②原因之所以貨幣能充當價值尺度職能,是因爲貨幣本身是商品,有價值;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只需要觀念上的貨幣,並不需要現實的貨幣。

③價格與價值的關係。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一般情況下,商品價格的高低與商品本身價值的大小成正比。

(2)流通手段

①含義:是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必須用現實的貨幣,不能用觀念上的貨幣。

②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受一定規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價格總額和貨幣的流通速度所決定。

③流通手段與商品流通的關係:第一,區別:流通手段與商品流通是兩種不同的概念。流通手段是貨幣的一種基本職能,而商品流通則是商品交換的一種形式。第二,聯繫: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又是不可分割的,正是由於有了貨幣,纔有了以貨幣爲媒介的商品流通,而貨幣在這個流通過程中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以貨幣爲媒介的商品交換,叫做商品流通。這也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流通手段強調的是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強調的是商品如何進行交換。有人說,流通手段強調的只是一個“點”,而商品流通則強調一條“線”。

(3)貨幣的其他職能

①貯藏手段。退出流通領域,作爲財富被保存起來,必須是足值的貨幣。

②支付手段。是隨賒賬買賣出現的是買賣交割的延期或不同步。

③世界貨幣。指貨幣越出國內市場,在世界市場上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職能。一般來說,只有貴金屬才能充當世界貨幣,現在某些紙幣也具有了這個職能。

【注意】

理解價值尺度職能,建議緊扣“衡量”、“表現”、“執行”。

4、紙幣的含義、發行規律,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1)金屬貨幣。金屬貨幣最初是以金銀條塊的形式流通。紙幣代替金屬貨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2)紙幣

①紙幣的產生與演變。貨幣出現以後,推動了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金屬貨幣最初是以金銀條塊的形式流通的;而後出現了具有一定形狀、重量、成色與面額價值的鑄幣;後來有產生了作爲價值符號的紙幣;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出現了用電子計算機進行儲存、轉賬、購買、支付的“電子貨幣”。即:金屬貨幣——鑄幣——紙幣——信用貨幣——電子貨幣。

②紙幣的含義。紙幣是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紙幣本身沒有價值,它只是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紙幣的優點有:第一,紙幣印刷成本比金屬貨幣鑄造成本低得多;第二,紙幣避免了鑄幣在流通中的磨損,可以防止貴金屬的無形流失;第三,紙幣比金屬貨幣更容易保管、攜帶和運輸。

③紙幣的發行與流通。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國家有權發行紙幣,但不能任意發行紙幣。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數量爲限度,如果不相符,則可能出現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經濟現象,勢必會影響人們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經濟秩序。

④紙幣代替金屬貨幣以後,人們通常把流通中的紙幣稱之爲貨幣。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人們接觸到的貨幣,主要是紙幣,因此,掌握有關紙幣的知識,才能更好地參與經濟生活。

【注意】

(1)紙幣的發行量客觀上是有一定的規定。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爲限度,否則就會發生通貨膨脹或者通貨緊縮。

(2)共性:它們都是由於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不平衡造成(實質與原因);都會影響正常的經濟生活與經濟秩序(危害與影響);都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保持經濟總量平衡與結構優化(對策)。

(3)其實,它們的不同點也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認識:

(1)結算方式:現金結算和轉賬結算。前者是用紙幣來完成經濟往來的收付行爲,後者是雙方通過銀行轉帳來完成經濟往來的收付行爲。

(2)經濟往來中常用的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

含義:信用卡是具有消費、轉賬結算、存取現金、信用貸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電子支付卡。

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費、結算、查詢爲一體,能減少現金的使用,簡化收款手續,方便購物消費,增強消費安全,給持卡人帶來諸多便利。

②支票

含義: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憑證,是出票人委託銀行等金融機構見票時無條件支付一定金額給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收據。

種類:轉賬支票和現金支票。

【注意】

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相繼發行牡丹卡、金穗卡、長城卡、龍卡。

6、外匯與匯率

(1)外匯

①外匯的含義及其特徵。外匯是指以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外匯是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資產,既可用於國際支付,還能兌換成其他形式的外幣資產。

②外匯與外幣。外幣與外匯是兩個既相聯繫,又有區別的範疇。首先,外匯包括外幣,但外匯不等於就是外幣,外匯中還包括外幣有價證券、外幣支付憑證、其它外匯資金等內容;其次,外匯包括外幣,但外幣並非都是外匯。通常情況下,只有可以自由兌換的外幣纔是外匯。

(2)匯率

①匯率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它是在使用外匯時必須與本國貨幣折算而產生的。若一定單位的外幣摺合的本幣數額多於前期,則說明外幣幣值上升或本幣幣值下跌,叫做外匯匯率上升;反之,如果要用比原來較少的本幣即能兌換到同一數額的外幣,這說明外幣幣值下跌或本幣幣值上升,叫做外匯匯率下跌,即外幣的價值與匯率的漲跌成正比。我國採用100單位的外幣兌換多少人民幣這種直接標價法形成人民幣外匯牌價。

②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有:外匯供給與需求、經濟增長率、利率水平、國家對於貨幣政策的干預、市場預期、外匯投機活動等。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本國貨幣與外幣相比發生貶值與升值的變動。匯率變動的影響,包括升值和貶值的影響。

7、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含義: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即對內保持物價總水平穩定,對外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意義:對於人民生活安定、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世界金融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注意】

(1)外匯執行的是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

(2)執行支付手段職能的貨幣一般不是本國貨幣,而是外國貨幣即外匯,對中國而言,美元、歐元、英鎊、日元都是外匯。(首先,外匯包含外幣,但外匯不等於就是外幣,外匯中還包括其他內容,外匯的主要內容是外幣支付憑證。其次,外匯包括外幣,但外幣並非都是外匯。通常情況下,只有可以自由兌換的外幣纔是外匯,因爲外匯的實質是國際支付手段,如果某種貨幣不能自由兌換,它就不能成爲國際支付手段。)

(3)外匯主要是用於國際市場上國際間的結算。一般來說,在國內市場不需要支付外匯,只要支付本國貨幣即可。我國的本幣就是人民幣。

(4)下面以本國貨幣貶值爲例說明對於經濟的影響。第一,對國內經濟的影響。一方面,出口擴大引起需求拉動物價上升;另一方面,通過提高國內生產成本推動物價上漲,引起通貨膨脹。第二,對國際收支的影響。本幣貶值有利於本國的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外國貨幣的購買力相對提高,貶值國的商品勞務等費用相對便宜,有利於吸引外國遊客,擴大本國旅遊業的發展。第三,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主要工業國的貨幣貶值會影響其他國家的貿易收支,引起國際金融領域的動盪。

(5)理解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的意義是從國家、人民、世界等三方面歸納。

8、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1)在一定意義上,貨幣是財富的象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存在着商品貨幣關係,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種經濟活動,都離不開貨幣。從起源看,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從本質上看,它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從職能上看,它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兩個基本職能。

(2)貨幣,俗稱金錢。對於金錢,要取之有道。用正當手段賺錢,靠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致富,是受國家法律保護的,是光榮的;對於金錢,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錢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於做最有意義的事。

(3)如何看待金錢,如何獲取金錢,如何使用金錢,體現出不同的金錢觀。正確的金錢觀,指導我們理性地對待金錢,通過合乎道德與法律的正當途徑掙錢,把錢用到有利於國家社會,有利於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於全面發展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我們的靈魂更純潔,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義。

四、典例解析

【例1】(09安徽文綜)某商品生產部門去年的勞動生產率是每小時生產1件商品,價值用貨幣表示爲260元。該部門今年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30%。假定甲生產者今年的勞動生產率是每小時生產2件商品,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甲生產者1小時內創造的價值總量用貨幣表示爲

A.364元B.400元C.520元D.776元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商品價值量的理解,考生要明確題中前面所提的“勞動生產率”是社會勞動生產率,而後面甲生產者所提高的“勞動生產率”是個別勞動生產率。這樣考生就可以調動運用教材的知識——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成反比,可以計算出今年的單位商品價值量爲260/1+30%=200(元),而今年的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1倍,單位商品價值量不變,商品數量增加了1倍,這樣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今年甲生產者1小時內創造的價值總量應該是200_2=400(元)。答案是B

【答案】B

【例2】(09全國文綜I)某小企業2008年生產一件甲種商品的勞動耗費價值8元,產量爲10萬件,甲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6元。如果該企業2009年的勞動生產率提高10%,其他條件不變,那麼,該企業2009年甲種商品的銷售收入與2008年相比

A.增加8萬元B.增加6萬元C.減少14萬元D.不變

【解析】本題與前兩年的大學聯考計算題相比較,從計算的角度要簡單一些,但對“商品的勞動耗費價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兩個陌生的概念比較費解。通過讀題,從“某小企業?生產一件甲種商品”必需明白“商品的勞動耗費價值”在本題中是指個別勞動時間而非僅指企業的生產成本,其次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應理解爲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該商品的價值。

優秀高中政治教案 篇九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第四冊《生活與哲學》第四單元第十二課第一框題。本課內容主要分爲兩目:人的價值;價值觀的導向作用。第一目在介紹價值的基本含義的基礎上說明人是社會一切財富的創造者,人的價值在於創造價值和對社會的貢獻,以及對一個人的評價標準主要看他的貢獻。第二目主要介紹價值觀的基本含義以及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價值與價值觀的含義。

(2)理解價值觀的導向作用;理解人的價值是什麼。聯繫實際,說明人的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3)在佔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以及透過現象把握本質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結合具體領域事物的價值,深入領會價值、人的價值及價值觀等概念。

(2)蒐集歷史人物的先進事蹟,感悟人生的真正價值所在。

(3)運用目擊者的沉默和已故文人的氣節事例,感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4)運用課堂討論等形式,深化對人生價值的理解,樹立奉獻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在對他人、集體和社會的責任與貢獻中實現人生價值的正確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1)聯繫實際說明人的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2)理解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2、教學難點:對價值和人的價值的含義的理解。

【教學策略】

實例分析與文本解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生活中,我們時常面臨着價值選擇,也會產生各種煩惱與困惑。人爲什麼要活着?應該怎樣活着?人活着應該追求什麼目標?爲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要對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個瞭解。

二、講授新課

(一)價值的含義

教師:當同學們外出旅行時,要帶哪些東西呢?

學生:一個小組依次回答。

教師:爲什麼要帶這些東西呢?換洗的衣物是爲了乾淨和清潔而帶的,相機是爲了捕捉美好瞬間、日後的回憶而帶的,雜誌是爲了旅途的消磨時光而帶的,手機是爲了通訊聯繫而帶的,水是爲了解渴,而乾糧是爲了充飢而帶的,錢是爲了購物消費,身份證是爲了登記註冊而帶的。(板書“乾淨、清潔、回憶、消磨時光、通訊聯繫、解渴、充飢”)。這些詞我們概括一下,它們都代表着我的“需要”,而換洗的衣物、相機、雜誌等有滿足我這些需要的屬性和功能,那麼我們稱這些東西是有價值的。

學生:在教材中劃出價值的含義。

教師:在這個概念裏,要注意價值是兩個方面的組合:物的屬性和人的需要,二者缺一不可。同學們再看看這個含義上方的虛框裏的一段文字,想想這段文字所說的這些屬性和我們剛纔劃出來的價值的含義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學生:一般和個別的關係。

教師:也就是說價值的含義放在這些具體的領域上都能成立,同學們把教材上的“概括性”和“普遍性”兩個詞圈起來。

教師:在價值的含義裏有個詞,是主體,在哲學上,主體通常是指人。與主體相對應的一個詞是客體。所以,我們可以說價值所反映的是客體和主體之間的一種關係。(板書“關係”)。而我們前面所舉的那些例子中的客體都是一般的事物,反映的是我們人和一般事務的關係,但生活中除了面對人和一般事物的關係外,還要涉及到人與人的關係。所以,當我們把客體具體化爲人的時候,就出現了人的價值這一概念。

(二)人的價值

教師:人的價值是指什麼呢?譬如說“我”,我的價值是什麼呢?套用概念,是我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主體當然是你們嘍,的需要的屬性和功能。這個屬性和功能是指?培育祖國未來的花朵,具有“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另一方面,我畢竟不是蠟燭,當我天天在工作的時候,也需要補充能量,所以,在每個月的某個日子裏,工資卡上的數字必定會多點出來,而且在節日的時候,也必定會收到一些學生的短信問候。所以,我們可以說人的價值就在於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社會、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學生:劃出人的價值的含義。

教師:這個含義我們來分解下,人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社會、他人,也就是對社會做貢獻,這個貢獻可以是物質財富,也可以是精神財富,同樣的,人滿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享受社會的回報,這個回報也可以是物質的或者是精神的。所以,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那麼,如果只奉獻或只索取,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呢?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總結:如果只有奉獻而沒有索取,那麼沒有人有能力進行持續的奉獻;如果只有索取而沒有奉獻,那麼最後連索取的對象都將不復存在了。所以,貢獻和索取是辯證統一的。

學生:從第二段的第三句開始朗讀。

教師:是的,像我們父母在爲我們付出辛勤勞動的時候,我們現在雖然不能以同樣的勞動來回報,但是可以對父母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問候。

(三)對人的價值的評價

教師:我們學習了價值和人的價值,現在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人的價值和普通的物的價值的關係是什麼?比如我面前這臺電腦,它能滿足我上課、上網、聊天的需要,那麼它自己在滿足我的過程當中,出現了什麼變化呢?是一天不如一天還是一天強似一天呢?

學生:在折舊,磨損。

教師:是的,它自己只是在滿足主體的需要,而自己不是享受者。但人的價值卻與此不同,我除了滿足社會及他人的需要,同樣的也要獲得社會及他人的回報,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所以人的價值是一種雙向的關係。大家把這點記在課本96頁的虛框的問題下面。

學生:記筆記。

教師:這是二者的區別。那麼二者的共同點呢?某樣東西對我越有用,那麼它的價值就越大,我越離不開它;所以某個人對社會的貢獻越大,也就越有價值,社會及他人就越離不開他。因此,二者的共同點在於評價都是主要看他們對主體的貢獻。

學生:劃出“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主要是看他的貢獻”。

教師:我們身邊被我們記住的,也都是爲我們付出了巨大的貢獻的,比如我們的父母。把視野擴大了之後,我們可以看看歷,凡是被人記住的,流芳千古的都是對人類和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譬如司馬遷,鄧小平,陳春瀾,吳斌等等。他們把個體生命的有限性通過社會的無限性而成就了自身的“不朽”。當然,這些都是傑出人物,我們作爲普通人,只要是做自己該做的事,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普普通通的勞動就是貢獻社會和他人。譬如說,當我們作爲子女的時候,當我們作爲學生的時候,當我們作爲路人的時候,當我們作爲目擊者的時候?

學生:依次回答。

(四)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教師:當我們作爲目擊者的時候,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說出事實真相。但是也有少數人選擇了沉默。譬如(幻燈片出示材料)。問題1:對於目擊者的沉默,你是怎麼看的?

學生:請3位同學討論,發言。

教師:我們大部分同學都對這種沉默予以譴責,那麼,我們以前學過,社會意識背後總是有原因的,我們在譴責之前似乎應當看看他們沉默的原因。(幻燈片出示材料)。問題2:現在該如何對待目擊者的沉默?

學生:請3位同學討論,發言。

教師:引導到同情的立場上,但絕對不提倡學習和效仿。問題3:目擊者的沉默,誰之過?

學生:討論。

教師:這是事發校方的錯誤。爲什麼你認爲他是錯的?

學生:討論。這是把正義公平真相生命屈從於面子。

教師:當某人認爲正義公平真相的價值比面子形象等要高的時候,他會選擇說出事實,不再沉默,反之,則會低調處理不做解釋。這就涉及到了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先找出價值觀的含義。

學生:劃出價值觀的含義。

教師: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一個反作用。由於價值觀是人的價值觀,所以這個反作用是通過影響人而完成的。因此,我們着重要探討的是價值觀對人的影響。剛纔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已經看出了,價值觀會影響人們對某些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從而影響改造世界的活動。這是第一方面。

學生:劃出“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教師:正義公平真相生命高於面子,這其實說明在人的一生當中,有些東西是天經地義的,是不可迴避不可丟棄的,像就讀書人而言,知識氣節人格等也是無法迴避和丟棄的,(出示材料)講述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的導向作用。

學生:劃出“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的導向作用”。

教師:歸納原理方法論。

(五)總結

三、板書設計

四、作業

《課時訓練》第十二課第一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