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教案:戊戌變法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教案:戊戌變法

歷史戊戌變法教案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學習瞭解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政變等基本史實過程。

2、能力目標:

(1)通過對戊戌變法內容的分析,引導學生認識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引導學生對戊戌變法成敗得失的分析、概括,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逐步形成用辯證的觀點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在瞭解以康有爲、梁啓超爲代表的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民族危難之際,爲救亡圖存,維護民族獨立和發展資本主義而不懈努力的史實基礎上,培養學生關心時事、關心祖國前途命運,以天下爲己任,勇於探索真理的精神品質。

4、過程與方法目標

採用體驗學習、分組討論、列表分析等方式,組織學生閱讀分析、交流探討。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公車上書和維新變法運動的展開。百日維新。

維新變法作爲一次大規模的政治活動是從“公車上書”開始的,本課的又一個重點是“百日維新”,它是維新運動的_,變法法令的內容集中體現了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政治主張。儘管這些改革措施帶有不少侷限性,但維新派希望通過變法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局面,發展資本主義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

難點: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

從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教育四個層面對變法內容逐項分析,加深資產階級改革性質的理解,全面把握變法在社會上所起到的思想啓蒙作用和對後來資產階級革命產生的深刻影響。

教學工具

幻燈片。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出示課件,在《走向共和》主題曲的背景音樂中導入課)

甲午中日戰爭後,帝國主義國家對我國的侵略日益加劇,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爲救亡圖存,當時中國的各界人士進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戊戌變法。

(通過介紹當時中國社會背景進行導入,目的是讓學生在瞭解當時社會背景的情況下,更好地理解內容,便於解決重點和難點。)

教師出示:第7課戊戌變法

設計情境模擬題目——“獻計獻策”:

(二)自主學習(出示幻燈片,學生帶着以下問題自學。時間:10分鐘)

(三)師生互動:

合作探究:請同學們結合自學指導,閱讀教材,回答問題。(20分鐘)

自學指導一:

1、揭開維新變法運動序幕的標誌性事件是什麼?

2、康有爲、梁啓超等人爲什麼除反對簽訂《馬關條約》外,還要求變法?

學生展開討論,並從當時的社會形勢和康有爲、梁啓超等人的思想主張兩方面得出結論。

學生討論後回答、教師歸納總結。

精講點撥一:公車上書雖然最終失敗,但我們能通過這件史實學習到當時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的一種什麼樣的精神?這時學生的思維再一次被調動起來,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

小結、過渡:中華民族具有優良的愛國傳統,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危急關頭,爲了救亡圖存,康有爲、梁啓超等資產階級維新派積極掀起了維新變法活動。

自學指導二:

1、公車上書後,康有爲、梁啓超等人有哪些主要的維新活動?

2、光緒帝按照維新派的意圖,所頒佈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內容?法令的頒佈有何重要的歷史意義?

精講點撥二:

1、維新派爲了擴大政治影響和_宣傳,先後創辦了多份報刊和政治團體。其中最的是《中外紀聞》和強學會,強學會的成立標誌着維新派政治團體的形成,《中外紀聞》是強學會的機關報。維新派政治團體的形成促進了維新變法運動的發展。

2、和學生共同閱讀維新派與頑固派的對立觀點並進行討論:你同意那種觀點?爲什麼?

維新派:“無百年不變之法。”“能變則變,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變者,天下之公理也。”

頑固派:“祖宗之法不可變。”“寧可亡國,不可變法”。

分組討論後,教師歸納總結。

戊戌變法法令內容,可製作一個表格,從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對各項內容逐項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分析,在討論的基礎上——歸納這些法令產生的影響。並簡單探討變法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結論:

進步性:“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促進了資本主義思想的啓蒙”。

侷限性:“沒有發動人民羣衆”和“沒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張”。

過渡語:從資產階級維新派進行的變法內容可以看出,戊戌變法只是對原有的封建機體的局部改革,是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進行的自上而下的缺乏廣泛羣衆基礎的改革,是要在中國推行君主立憲政體的改革。這場改革不可能得到慈禧太后爲代表的封建派的支持。最終,它必定會失敗。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最後一段,思考自學指導三提出的問題。

自學指導三:

1、戊戌變法是怎樣失敗的?爲什麼稱爲“百日維新”?

2、戊戌變法爲什麼會失敗?從中得出什麼樣的結論?

精講點撥三:

1、變法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爲首的頑固派的利益。1898年9月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逮捕維新人士,變法運動失敗。從變法開始到結束只有103天,所以稱爲百日維新。

2、教師歸納:

(1)維新變法觸及了封建統治階級中頑固派的利益

(2)頑固派的實力強大

(3)維新派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力量較弱。

(4)中華民族資產階級維新派由於自身的侷限性,不敢發動和依靠人民羣衆。

結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走資本主義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四)教師小結:

1、揭開維新變法序幕公車上書(1895年)

2、維新變法運動的發展維新派政治團體形成及其機關報——強學會、《中外紀聞》

3、維新變法運動的_及失敗戊戌變法1898年6月—9月(百日維新)

課後小結

通過提問、回答、歸納講述,使學生在明確戊戌變法的歷史背景時,掌握章節之間內容的內在聯繫。

重點講解康有爲的《應詔統籌全局折》。強調在《應詔統籌全局折》中實際上提出了資產階級維新派在當時形勢下的施政綱領。指導學生閱讀思考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內容。指出維新派成立保國會是爲變法進行的組織準備。保國會一成立,頑固派與維新派的鬥爭更加激化。一則壁壘分明瞭,二則意味着思想領域的維新變法即將轉變爲政治領域的付諸實施階段,鬥爭更加激化、這是必然的。

具體分析變法詔書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進步性:

①“提倡官房上書言事”須講清楚兩點:一是從發展來看,清朝舊制不僅平民不能上奏章言事,就是一般的四品以下的京官和三品以下的地方官也都沒有資格上書言事。

由此,也就不難理解康有爲多次上書被輕易地扣壓了。如今加以提倡,而且光緒帝極爲重視,這無疑是一大進步。二是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分析,一般的老百姓大多爲生計操勞,沒有文化,當時能夠上書言事的大多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爲資產階級維新派參政一種方式和途徑,有利於打破封建統治思想。

②“消閒散重迭機構,裁汰冗員”有利於打破封建政治體制,提高政府辦事效率。③經濟方面的舉措,無疑有利於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這是符合世界歷史發展潮流的進步舉措。

④文化教育方面的舉措,一是不僅有利於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而且有利於傳播和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二是廢除八股取土,改試策論,開設經濟特科,這實際是在改變官僚機構的構成,用現代話說就是政治體制改革,無疑是有利於資本主義變革的。侷限性:①沒有觸動封建頑固派的實權地位。突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地控制着光緒帝和左右局勢的權力。維新派幻想頑固派會放任他們去變法。反映出維新派對資本主義制度與封建制度的嚴重對立性認識不足,也缺乏政治鬥爭的經驗。

②沒有涉及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政治主張。反映出康有爲等在當時選擇的是漸進的變革道路。從當時中國社會狀況考慮,有它現實性的一面。這是歷史發展客觀的侷限性,非維新派主觀的侷限性。

③軍事方面的舉措,沒有采取由維新派掌管軍隊的措施,以至於面對政變陰謀,束手待斃,運動失敗了。反映出維新派對政治鬥爭殘酷性認識不足,沒有認識到軍隊在政治鬥爭中的重要作用。戊戌變法不可避免地失敗,也就不足爲怪了。

歷史戊戌變法教案二

一、內容標準

1.瞭解戊戌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

2.簡述康有爲、梁啓超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和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分析其特點。

3.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問題探究

1.分別從戊戌變法前中國社會、經濟、思想領域來分析變法的歷史背景?

2.列表簡述康有爲、梁啓超、嚴復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和特點?

3.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等方面,列表整理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從百日維新的內容與維新派的主張的比較以及百日維新的結果等方面去分析百日維新的特點?

4.從政治改革、救亡圖存、思想解放等角度,歸納戊戌變法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作用?

5.從社會背景、領導力量、政策措施和國際環境等方面,比較日本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認識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史論共享

1.康、樑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及其特點:康有爲一方面借用孔子的_來宣傳自己的變法主張,另一方面又從傳統的儒家思想中,爲變法尋找理論依據,並將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和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相結合來宣傳變法思想。梁啓超明確提出了民權思想,動搖了君主_的神聖性和永恆性。嚴復借用西方進化論思想來闡述維新變法,爲維新變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百日維新的主要特點:百日維新是戊戌變法運動的_,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維新派的願望和要求,有利於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並給民族資產階級提供了參加政治的可能性。百日維新顯示了光緒帝和維新派除舊佈新的決心,損害了頑固守舊勢力的利益,但又沒有觸動封建統治的基礎,改革是不徹底的。

3.戊戌變法在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意義:戊戌變法是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維新派揭露帝國主義企圖瓜分中國的陰謀,喚起了人們的近代民族意識,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它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維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傳播西方的社會政治學說和科學文化,促進了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它也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過維新派的宣傳,維新思想得以廣泛傳播,國人的心態也隨之改變,學習西學成爲一種社會時尚,“變革”也成爲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三、史料閱讀與思考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泰西近歐論,皆方三權:有論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權立,然後事體備。以我朝論之,皇上則爲元首,百體所從,軍機號爲政府,出納爲命……

——康有爲《應詔統籌全局折》

材料二:自臺灣事後(1895年臺灣人民反割臺鬥爭),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無固志,_宄生心,陳涉輟耕於隴上……伏莽遍於山澤,教民遍於腹省……揭竿斬木,已可憂危。

——康有爲《上清帝第五書》

材料三:大借洋教,以舉庶政。——康有爲《上清帝第五書》

材料四:使戊戌政變不被_,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國於富強矣。——胡適《留學日記》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爲的什麼政治主張?其理論依據是什麼?源於哪部著作?

(2)材料二、三反映了維新派對待農民起義和帝國主義的態度如何?

(3)根據材料一、二、三,指出維新變法運動的根本缺陷是什麼?

(4)材料四的觀點是否正確?闡述你的理由。

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觀大地諸國,皆以變法而強,守舊而亡……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康有爲〈救亡決論〉

材料二:康有爲建議:“勿去舊衙門,而惟增新衙門;勿黜革舊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見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賞以卿銜,許其專摺奏事足矣。”

——梁啓超〈戊戌政變記〉

請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康有爲怎樣的思想主張?

(2)材料2中的“勿黜革舊大臣”對戊戌變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3)對比材料1和材料2可以看出康有爲的主張有何變化?爲什麼會發生上述變化?

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6年,亞歷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貴族發表演說,他說:“到處在謠傳,我要給農民自由,這是不公正的,……但是,遺憾的是,農民和他們的地主之間存在着敵對情緒,並因此發生了許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從上面解決要比從下面解決好得多。”

——摘自孫成木《w通史簡編》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領羣臣宣讀誓詞:“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上下一心,大展經論;官武一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務必人心不倦;破歷來之陋習,基於天地

之公道;求知識於世界,大力振興皇基。”這就是日本歷的“五條誓文”。

——摘自人教版歷史選修1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佈明定國是上諭,上諭說:“數年以來,中外臣工講求時務,多主變法自強。……惟是風氣尚未大開,論說莫衷一是,或託於老成憂國,以爲舊章必應墨守,新法必當擯除,從喙嘵嘵,空言無補。……嗣後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爲雄,以聖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採西學之切於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教空疏迂謬之弊”。以皇帝名義“詔定國是”,其目的是“以變法爲號令之宗旨,以西學爲民之講求,著爲國是,以定衆向。然後變法之事乃決。人心乃一,趨向乃定。”

——摘自梁啓超《戊戌政變記》

請回答:

(1)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三則材料所反映的三國解決社會危機的角度(或者側重點)有何不同?

(2)三則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參與了改革,分別指出他們在改革中的作用。

(3)材料三改革與材料一、二在覈心主張、侷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處是什麼?

(4)三國改革出現了不同的結果;俄日崛起,中國改革失敗。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四、史學爭鳴

(一)關於戊戌變法的性質爭論的焦點主要在於戊戌變法是不是屬於改良主義運動。

堅持戊戌變法是改良主義的學者認爲,19世紀末葉的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要求清政府進行某些_改革,但採取自上而下的方式,侷限於少數開明士紳和具有資產階級思想的士大夫圈子裏,他們迷信依靠光緒帝推行其改革措施,根本不想_封建統治,甚至有防止農民革命的反動企圖,“這種反映資本主義要求的思想潮流,進一步發展爲資產階級的_,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進步意義的。然而就其‘變更’的性質來看,卻是改良主義”。(湯志鈞:《戊戌變法與改良主義》

有學者認爲,先判定戊戌變法是改良主義性質的運動,然後批判凡是改良主義必然軟弱、妥協和失敗,已不能向人們提供多少新的思考,而在理論上與邏輯上則是一種誤導。有的學者追根溯源說,改良主義是一個西方詞語,19世紀末葉出現在歐洲,是指工人運動中一種敵視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利益的政治派別,它以不觸犯資產階級剝削制度基礎的枝枝節節的改良來代替反對資本主義的革命,所以說,“改良主義是資產階級用來反對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手段”。(陳旭麓:《中國近代的革命與改良》,載《歷史研究》1980年第6期)有的學者進一步指出,用改良主義來限制戊戌變法的性質是不妥當的,因爲戊戌變法與歐洲改良主義的歷史背景不同,雖然當時中國新興的資產階級還很幼稚,但它畢竟是代表新的生產力,反映新的生產關係追求,是封建保守勢力的對立物,是先進者,所以不可照搬歐洲工人運動中的改良主義概念去硬套戊戌年間的維新派和維新運動,可以說“戊戌變法是中國資產階級在十九世紀末發動的一次愛國救亡維新運動。說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的政治改良尚可,說是一次改良主義運動則是不妥的”。

(二)關於戊戌變法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比較流行的觀點是,戊戌變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具有進步意義,但是,改良主義在本質上具有反動性,對已經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來說,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是沒有出路的。戊戌變法的歷史作用恰恰表現在它以自己的失敗,證明了改良主義道路在中國是走不通的。許多老一輩歷史學家,如郭沫若、范文瀾、劉大年、湯志鈞、王栻等持這種觀點。

第二種觀點認爲,戊戌維新運動客觀上起到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進步作用,但對於封建主義制度的批判並不徹底。比如胡繩就認爲,維新派要求變法,要求上層建築發生某些有利於資產階級的改變,而且對傳統的“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說教提出了異議,所有這些議論都是“虎虎有生氣”的。但是維新派對於封建制度的批判是膚淺的,軟弱無力的,而且,從主觀上來說,維新派是企圖用“改良主義的變法,來爲這個‘暮色悽慘’的舊制度注入新的‘生機’”。(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下冊,第634頁)

第三種觀點認爲,戊戌變法的歷史作用是巨大的,它不是統治階級修補封建廟堂的枝枝節節的小變,而是中國資產階級拆毀封建主義廟堂的社會變革運動,是“民族覺醒的里程碑”。楊立強指出:維新派在變法期間推行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政策都體現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對維新派的評價,不僅要聽其言,而且要觀其行,更爲重要的是觀察這些政策的社會效果。不論維新志士怎樣在某種場合表白,不論他們的主觀意圖如何,事實上戊戌變法集中體現了民族資產階級要求傳播西方思想文化,以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_制度的強烈願望,這不是企圖補天的封建文人矯揉造作的空言粉飾,而是一場“社會變革運動”。(楊立強:《民族覺醒的一塊里程碑──關於戊戌變法評價的若干問題》)

第四種觀點認爲,戊戌變法的歷史作用,主要表現在思想領域裏的啓蒙作用。一些作者指出,戊戌維新運動在中國近代的積極意義,主要不在於反封建,也不在於反帝,“而在於它是資產階級啓蒙運動的一部分”。戴逸指出:“人們久處在封建閉塞的發黴氣氛中,忽然從那裏吹過來一股新鮮的氣息,麻木不仁的頭腦開始清醒過來了,僵硬的四肢逐漸動彈起來了。_獨斷的皇權思想,昏人神智的八股文章,以及桎梏性情的綱常_,這一切曾經是封建階級麻醉和統治人民的武器,現在這些武器上也長了斑斑鏽痕。人民不僅從戊戌w中認清了_的兇惡面目,而且也從戊戌思想運動中吸取了精神解放的力量,把反帝反封建的鬥爭更加推向前進。”(戴逸:《戊戌時期的思想解放》

第五種觀點,馬洪林認爲在中國走向近代化的歷史過程中戊戌維新具有特定歷史意義的階段性,它突破了物質與精神分割的“中體西用”的思維定式,開啓了全面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閘門,既把封閉的手工業生產方式推上大機器生產的軌道,實行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近代化;又要改變封建2的政治制度爲“君民共主”的立憲制度、政治體制的_化和法律制度化。從歷史發展的階段上看,戊戌維新標誌着中國人第一次全面地提出了近代化的綱領和措施,強勁地改變着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和理論結構。(馬洪林:《戊戌維新與中國近代化》,載《上海師大學報》1989年第1期)張江明等認爲戊戌維新運動是在比較完整意義上的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的首次嘗試,是君主立憲式的資產階級_革命的開端,它加速了中國走出東方“中世紀”的歷史進程。(張江明等:《戊戌維新是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的首次嘗試》

參考答案:

1.(1)君主立憲。依據:三權分立學說。源於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

(2)利用變法來抵制農民起義;幻想得到帝國主義支持。

(3)不敢觸動封建統治的基礎;不敢發動農民階級;不敢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主張。

(4)不正確。原因: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決定其實行的改良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戊戌變法失敗是必然的。

2.(1)強烈要求實行全面的維新變法。(2)導致守舊大臣對變法陽奉陰違,甚至託詞抗命,阻撓、破壞變法,使變法法令成了一紙空文。(3)材料1全面改革變法,材料2中卻畏首畏尾,思想明顯趨於保守,不敢主張廢除舊衙門和罷免舊大臣。原因:一是由於封建頑固勢力強大,二是維新派的軟弱所致。

3.(1)_側重解決內部危機,廢除農奴制度。日本則側重向西方學習,引進西方文明來改造日本社會。中國通過變法,實現富國強兵,擺脫民族危機的命運。

(2)_:亞歷山大二世是這次改革的,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農奴;日本:天皇是改革的主導者,擁有實權,積極推進明治維新的開展;中國:光緒帝同情變法,作出改革舉動,但由於實權掌握到慈禧太后手中,導致變法失敗。

(3)核心主張:發展資本主義;侷限性:帶有濃厚的封建殘餘;改革方式: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4)它是否順應歷史發展趨勢;改革派與保守派力量對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針是否得當;統治者的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