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詩經名篇《采薇》教案精品多篇

詩經名篇《采薇》教案精品多篇

詩經名篇《采薇》教案 篇一

一、說教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2第二單元的精讀課文,選自《詩經》。詩歌以追憶的方式,抒發了戰士久戍在外的愛國之情和思念家鄉的情懷。本單元處於高一上學期,學習內容爲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這些詩歌在思想內涵和藝術成就上都堪稱後世詩歌的典範。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體現其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爲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掌握古詩的文體知識,學會賞析詩歌。本文安排在單元第二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本首詩,是樹立學生學好古詩的信心,培養一定賞析能力和審美情趣的關鍵。

根據新課標的“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度”三個維度,和高一學生古詩鑑賞能力較弱的現狀,我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教學目標:

1、反覆朗讀,體會士卒戍邊與思鄉的情感矛盾,把握其複雜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詩的語言美,賞析其重章疊句手法的藝術魅力。

3、熟記關於《詩經》的文學常識。

新課標指出,文學閱讀必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魅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因此,我將體會感情,品味語言,賞析藝術特色作爲教學的重點。由於本詩是早期的文言詩歌,學生在語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難,因此教學的難點是品味語言,把握情感。

二、說教法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採用誦讀法和分析法進行教學。誦讀法是學習古詩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關鍵是要根據情感的變化,讀出節奏、語氣、語調而把握文意,體味感情。因此,範讀、多讀尤爲重要。分析法在於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對課文的思想內容進行探究,從而使學生了解詩中體會的情感,體現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三、說學法

關於學法,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詩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課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背誦課文,使記誦和理解結合在一起,這樣才符合學生的記憶規律,也減輕學生課下的負擔。

四、說程序

本課計劃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如下:

一、導入:……

接下來我將從整體把握、體會情感、品味語言、總結藝術特色四個大環節來安排教學。

二、背景點撥,整體把握

首先學生回顧《詩經》的基本知識,我依情況略作補充。簡單介紹本詩的歷史背景:《采薇》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經常入侵中原,歷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邊外和命將士出兵打敗玁狁的記載。

進入課文後,明確生僻字讀音;朗讀課文,把握詩歌。讓學生對照註釋及工具書明確字詞讀音,老師強調個別容易讀錯的字,在預習基礎上基本把握詩歌大意。

三、疏通課文,體會情感

學生朗讀一至三節,找出通假字,如“莫”;語助詞如“止”“曰”;古今異義詞如“啓”“居”。以及個別短語如“靡室靡家”“載飢載渴”的結構,結合上《衛風氓》中出現的相同或類似的結構來理解。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抽查翻譯,糾正錯誤。

這三節都以采薇起筆,讓學生思考課文呢寫了薇菜生長的哪幾種形態,有什麼作用?學生思考。這個問題不難,但學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點到用於表達士卒思歸之情的強烈。老師要補充,用薇菜的生長來反映歸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時在藝術手法上,同《衛風氓》用“桑葉”來起興一樣,這裏也是比興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戰士們靠野菜來充飢也反映了戰士們生活艱苦,興中有賦。

接下來,讓學生繼續找尋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長還用了什麼來表現戍邊的漫長?明確:用年月的更替,從“莫”到“陽”。讓學生自行分析隨着年歲的增長,作者對戰爭,對家鄉的情感發生了什麼變化,有何體現。這是一首戍邊戰士在歸來途中追憶戍邊生活的詩,戰士用追憶的口吻來回想過去,在追憶中流露出強烈的情感。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在課文中都找得到,學生找尋的過程有助於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變化線索。明確:對戰爭,作者堅決抗戰,保家衛國,體現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同時內心又極度思念家鄉,要提醒學生注意作者強烈的痛苦,除了倍感久戍無期,同時不要忽視與家人音信隔絕,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這裏,學生對這三節已經基本把握,現在可讓學生再次整理歸納作者情感的複雜和矛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對統治者不體恤士卒的不滿。

總結藝術手法,分析藝術手法可以提醒從《衛風氓》來入手,如重章疊句,比興手法,不僅表現感情遞進,還突出主題。

課文除了追述思歸之情,四、五節還追述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學生朗讀,對照註釋再次理解四、五節。歸納通假字如“爾”“棘”,古今異義如“君子”,“小人”,這兩節字詞在意義理解上比較難,可以讓學生翻譯,加強理解和掌握。

第四節前四句是自問自答,寫常棣花也是起興。請學生歸納這四、五兩節的大意,這樣能培養學生歸納能力,更好的把握這兩節。在課文中找出描寫緊張勞苦征戰生活的文字,如“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後,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描寫我軍裝備精良,馬匹強壯中體現出來的複雜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憤恨情緒,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將軍馬匹居然如此肥壯,更何況是將軍自己,表現了對軍中不公的不滿。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語言美

讓學生談談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描寫離別經常用楊柳的用意。楊柳意象的把握對今後學習古詩歌很有幫助,回到課文第六節,想象前四句的畫面。畫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戰士的情感,也能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爲了突出人物內心的情感在寫作時經常用外在景物來襯托,在課文第六節裏,楊柳和雨雪畫面備受人們讚賞,讓學生思考,談談自己的理解。楊柳和雨雪分別襯托了戰士離別時依依不捨和歸來時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託在這兩幅畫面中。指導學生這種寄情於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這時我提問,如何理解征戰在外強烈的思鄉之情以及歸途路上的傷悲痛苦?這個問題有一定的思考難度,讓學生在看似矛盾的態度中更好的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和複雜真實的人物情感,更完整、準確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這裏已經分析完課文,現在可以讓學生完整歸納詩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歸納人物形象要求全面,準確,這樣有助於學生更好的把握課文,理解情感,訓練完整表達的能力。

五、總結藝術特色

由學生分析課文的藝術特色,教師補充。

指導學生參照《衛風氓》來分析本文的重章疊句,比興手法。同時要注意課文的多種敘事手法應用,如倒敘,追敘再回到現實的敘事線索。

佈置作業:熟讀、背誦詩歌。預習下一課《離騷》。

(三)課題研究

〔參閱教科書第一章第四節,參考閱讀李海林《語文教學科研十講》(浙江教育出版社)〕

《采薇》優秀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再造想像、創新思維的能力;養成古詩學習方式。

情感目標: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2、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和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已經有兩千多年詩歌的歷史了。

二、初讀古詩,瞭解詩意

1、讀

(1)課件出示古詩,自由試讀古詩。

(2)指名讀。教師相機指導“雨”的讀音。

(3)齊讀。提示節奏。

2、質疑

(1)學生自由讀古詩,在書上標出不懂的地方。

請同學們自由讀詩句,把不懂的地方標註出來。

(2)學生質疑。

誰有不懂的地方?

(3)引導學生根據資料自學解決問題。

有一個好辦法,可以解決其中一些問題——看註釋。

(4)引導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

如果還有疑問,也在小組內提出來,請大家幫幫你。

(5)查遺釋疑。

師相機指導:“楊柳”之意。介紹典故“百里穿楊”。

3、試解詩意。

(1)組內討論詩意。

同學們,你們通過剛纔的自學,瞭解了哪些與這首詩有關的知識,在小組內和其他同學交流交流詩意。

(2)班級交流詩意。

(3)師出示詩意“詩”。

三、創設情境,加深感悟。

1、“楊柳依依”

(1)課件出示“楊柳依依”。怎樣的“楊柳”會讓人感到“依依”?這四個字會讓你想到什麼樣的畫面?(學生想象,進行口語表達。)

(2)課件出示:柳樹圖片。

(3)讀出你體會到的美來。

2、“昔我往矣”

(1)在這如詩如畫的景色中,“我”卻要——(教學預設:昔我往矣)

(2)猜猜詩中人打算去“往”哪裏?(師補充介紹:詩中人是一位即將出徵的戰士。)

(3)爲什麼出征?(課件出示:獫狁之故。教師介紹詩歌背景。)

(4)家鄉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戀,但出征的“我”眼中卻看到了依依的楊柳。是爲什麼?

(5)學生入情入境想象回答。

(6)課件出示: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千雲霄。

(7)面對着一雙雙依依挽留的雙手,能留下嗎?可能“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能留下嗎?

(8)把你體會到的情感放在朗讀中,讀——“昔我往矣”感受戰爭的殘酷。

3、“雨雪霏霏”

(1)“雨雪霏霏”四個字又在你的腦海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

(2)課件出示圖片:要回去了,要回去了,大雪紛飛,天寒路滑,又飢又渴,我艱難地緩緩走在歸鄉的路上。透過蒼茫的大地,我彷彿看到了。

(3)課件出示: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4)出示資料:

四、總結學習方法

我們一起回想一下,這節課我們是如何來學習詩歌的?

五、作業

1、背誦並默寫《詩經·采薇》(節選)

2、嘗試以詩中“我”的角色想象擴寫故事。

采薇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再造想像、創新思維的能力;養成古詩學習方式。

情感目標: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2、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和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已經有兩千多年詩歌的歷史了。

根據內容不同,《詩經》可以分爲“風”“雅”“頌”三部分。(課件出示:“風”“雅”“頌”)

根據老師的提示(課件出示:宗廟樂歌和舞歌、民間樂歌、宮廷樂歌)一起來猜猜看,“風”“雅”“頌”分別收錄了哪些內容?

今天我們就一起欣賞《詩經·采薇》(板書課題)的節選內容。

知道“薇”是什麼嗎?(提示學生從偏旁猜)見過“薇”嗎?(課件出示圖片,釋題。)

二、初讀古詩,瞭解詩意

1、讀

(1)課件出示古詩,自由試讀古詩。

(2)指名讀。教師相機指導“雨”的讀音。

(3)齊讀。提示節奏。

2、質疑

(1)學生自由讀古詩,在書上標出不懂的地方。

請同學們自由讀詩句,把不懂的地方標註出來。

(2)學生質疑。

誰有不懂的地方?

(3)引導學生根據資料自學解決問題。

有一個好辦法,可以解決其中一些問題——看註釋。

(4)引導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

如果還有疑問,也在小組內提出來,請大家幫幫你。

(5)查遺釋疑。

師相機指導:“楊柳”之意。介紹典故“百里穿楊”。

3、試解詩意。

(1)組內討論詩意。

同學們,你們通過剛纔的自學,瞭解了哪些與這首詩有關的知識,在小組內和其他同學交流交流詩意。

(2)班級交流詩意。

(3)師出示詩意“詩”。

三、創設情境,加深感悟。

1、“楊柳依依”

(1)課件出示“楊柳依依”。怎樣的“楊柳”會讓人感到“依依”?這四個字會讓你想到什麼樣的畫面?(學生想象,進行口語表達。)

(2)課件出示:柳樹圖片。

(3)讀出你體會到的美來。

2、“昔我往矣”

(1)在這如詩如畫的景色中,“我”卻要——(教學預設:昔我往矣)

(2)猜猜詩中人打算去“往”哪裏?(師補充介紹:詩中人是一位即將出徵的戰士。)

(3)爲什麼出征?(課件出示:獫狁之故。教師介紹詩歌背景。)

(4)家鄉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戀,但出征的“我”眼中卻看到了依依的楊柳。是爲什麼?

補充介紹:“柳”與“留”諧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思鄉之情。有詩可證:(課件出示詩句)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

爲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迎歸。—— 李商隱

因此,在即將出徵的“我”眼中,這哪裏是依依的楊柳啊,這分明是雙手啊!這是誰依依挽留的雙手啊?

(5)學生入情入境想象回答。

(6)課件出示: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千雲霄。

(7)面對着一雙雙依依挽留的雙手,能留下嗎?可能“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能留下嗎?

(《左傳·昭公元年》“中有這樣一句話:臨患不忘國,忠也。”清·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學生體會愛國之情。)

(8)把你體會到的情感放在朗讀中,讀——“昔我往矣”

感受戰爭的殘酷。

課件出示:圖片,配樂。

“鼓角爭鳴,刀光劍影”之後,滿地的鮮血總是一次又一次染紅大地,累累的屍體和丟棄的戰車、兵器無聲地嗚咽着。這便是戰爭。有道是:“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有道是:“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怨舊鬼哭。”這便是戰爭。

經歷了殘酷的廝殺,吃着採來的薇菜,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不由地想起——

課件出示:

長相思 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我能回家嗎?爲什麼?(課件出示:“獫狁之故”)

本是兩年的兵役卻彷彿沒有盡頭……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啊。終於盼到了戰爭結束。引讀——“今我來思”。

3、“雨雪霏霏”

(1)“雨雪霏霏”四個字又在你的腦海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

(2)課件出示圖片:要回去了,要回去了,大雪紛飛,天寒路滑,又飢又渴,我艱難地緩緩走在歸鄉的路上。透過蒼茫的大地,我彷彿看到了……

(師引導學生體會:劫後餘生、歸家情急、近鄉情怯等複雜情感。學生進行拓展想像,口語表達。)

(3)課件出示: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采薇》中最後四句,最能體現“我”此時的心情。

這一切都是因爲——課件出示:“獫狁之故”

(4)出示資料:

周厲王在位時期某年10月,獫狁大規模侵犯西周境內,大片土地被侵佔,直接威脅着京師的安全。

周宣王繼位,玁狁對周的侵擾愈演愈烈。

周宣王五年三月,玁狁沿洛水攻周,其後,玁狁集結於焦穫huò (今陝西三原一帶),沿涇水直逼周之豐、鎬gǎo兩京(今西安西)。

十二年,玁狁再次攻周。

4、這簡單的四句詩中,包含着我的深切的渴望,那就是——

5、引導讀背

短短16字就講述了一位遠征戰士歸來,在回鄉途中撫今憶昔,描寫了兩幅畫面“楊柳依依”“雨雪霏霏”。我們從中感悟到了他複雜的心境及滄桑心聲。

但是請你找找詩中有沒有一個字寫到我們所感悟到的情?作者把情都放在了哪裏?

這就是情景交融,(板書)這就是《詩經》的魅力。

(1)你能試着背一背嗎?

(2)指名試背。

(3)全班試背。

四、總結學習方法

我們一起回想一下,這節課我們是如何來學習詩歌的?

小結:自讀質疑—結合資料自學—合作學習,組織討論—感悟背誦。

五、作業

1、背誦並默寫《詩經·采薇》(節選)

2、嘗試以詩中“我”的角色想象擴寫故事。

《采薇》優秀教案 篇四

一、誦讀(形式可以多樣)詩歌,整體感知

1、誦讀提示:四言詩的誦讀,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即讀二字後稍作延長或停頓。

2、聽錄音,領會閱讀技巧,明確本詩寫作內容。

3、學生朗讀詩歌,指出《氓》使用“比興”手法的句子。

二、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1、翻譯詩歌,強調文言重點。

2、大屏幕展示重點,提問檢查。

三、通過“老師設計問題→學生討論探究→老師指導總結”的過程鑑賞領悟

1、本詩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詩歌敘述了女子從戀愛到被遺棄的經過,批判男子的負心。

2、詩中塑造了怎樣的一個女子的形象?

對愛情與幸福有誠摯的追求、勤勞,無辜被棄、無奈,不能抗爭命運,溫柔、堅強。

3、本詩採用怎樣的敘述角度?有何作用?

運用“我”(第一人稱)的好處:便於直抒胸臆,讀來更具親切感、真實感。

4、說出《氓》使用“比興”手法的句子的好處。

詩經名篇《采薇》教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解家園之思得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得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得精神世界。

研習文本,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得能力,並能表達自己得體驗感受。

進一步認識詩歌得文體特點,在把握情感得基礎上,能讀出詩歌得節奏、韻味。

2、過程與方法

自行誦讀、翻譯,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探究學習,通過這兩首詩歌中得鄉情之比較,探討詩歌中得鄉思情結得內涵,體驗這一美好得感情。

鑑賞詩歌,從詩歌得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比較鑑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家園之思對一個人得成長得影響,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得感情。

在更廣闊得閱讀視野中,比較鑑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異同,提高自己得文學修養。

二、教學重點

1、解家園之思得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得感情。

2、培養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得能力,表達自己得體驗感受,展開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得對話交流。

3、比較鑑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異同,提高詩歌鑑賞水平。

三、教學難點

比較鑑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異同,提高詩歌鑑賞水平。

四、教學方法

誦讀賞析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知識前提詳解

1、作者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爲孔子所編定而成。《史記·孔子世家》說:共305篇。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國曆史上偉大得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學派得創始人。政治上主張嚴格遵守“禮”,特別強調“仁”,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做出重大貢獻,整理編定古代得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其言論,主要記載在《論語》中,其思想,從漢朝後,成爲封建社會得正統思想。

2、背景介紹

《詩經》得305篇詩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得作品,產生於今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大體上說,《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樂歌和舞歌。

《風》得絕大部分及《小雅》得少部分作品,具有較高得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詩經》得最高文學成就。這些產生於民間得作品,或揭露當時得社會政治得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得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得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得悲歡,從各個側面廣泛得展示古代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得圖景。

3、相關資料

《詩經》得語言特點

《詩經》得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得各種句式。運用賦、比、興得表現手法,常常採用重章疊唱得形式,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得語彙。《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得起點。

《詩經》得重章疊唱及表現手法

《詩經》善於運用重章疊唱來表達思想感情,即重複得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得效果。增強詩歌得音樂性和節奏感,更充分得抒發情懷。

《詩經》裏大量運用賦、比、興得表現手法,加強作品得形象性,獲得良好得藝術效果。所謂“賦” 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得手法。“興”字得本義是“起”。

《詩經》中得“興”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爲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得開頭。大約最原始得“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並無意義上得關係,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

(二)、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尤其是重點字詞,句式,文章大體翻譯。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

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什麼樣得主題?

明確:《采薇》是《小雅》中得一篇,表現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得歲月裏得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裏行間表達對戰爭得不滿和對故鄉得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譯文:

野豌豆苗採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說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沒有空閒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採幾把,豆苗柔嫩剛發芽。說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豔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採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說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閒。憂心積鬱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豔?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徵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靠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爲抗擊外族得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得悲傷、厭戰和對外族得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得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於外不得歸家得怨敵、思家與盼歸得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啓居”是這一心情產生得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得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得兵役制度是二年爲期限,可是本詩中得戰士得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徵卒得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得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着這個基調敘寫得。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飢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得強烈得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得對戰爭場面得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得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憂心烈烈”、“憂心孔疚”得原因,也使前面得“王事靡盬”落到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正是因爲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爲兵營中最底層得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得心情。有前面得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得戰鬥之後,戰爭得幸存者終於踏上歸家得路途。但作品並沒有寫士卒勝利後得喜悅,而是營造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得場景,寫得是歷經磨難之後內心深處得淒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飢載渴”,歸鄉得路依然那麼艱難。

4、明確特點,熟讀成誦。

從藝術上講這首詩很有特點。

首先,詩歌十分注重用具體生動得細節來展現生活圖景,比如,對戰爭場面得描寫,並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車、戰馬,寫象弭、魚服,寫勞累奔波,寫飢渴難當,但我們通過這些描寫可以想見戰爭得殘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爲情景交融得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裏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再次,是它得旋律協調,音節和諧,一唱三嘆,詩得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覆吟唱,一方面以植物得生長暗示時間得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得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得音樂之美。

(三)、佈置作業:

完成《學習與評價》相關練習。

板書設計:

採 薇

第一章:寫士兵爲抗擊外族得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得悲傷、厭戰和對外族得仇恨。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得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