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哈科職院紅色檔案:教育救國 百年情懷

哈科職院前身--阿城師範學校,在建黨100週年之際,一起重溫學校從1919年創辦到1945年在松江大地上的一段難忘教育救國史,感受那一段學校如火如荼、教育救國、艱難辦學的歷史。

哈科職院紅色檔案:教育救國 百年情懷

“五四”先鋒 反抗暴政 教育救國

1919年在中華大地上爆發的轟轟烈烈的“五四”青年愛國運動,提出了“科學民主、平民政治”的救國思想,在經過了“五四”運動戰鬥洗禮,接受“五四”新文化新思想,曾留學日本的進步青年王明辰的努力下,經吉林省教育廳的批准,返鄉籌建學校,推行平民教育,改變家鄉落後貧困之狀態,使目不識丁的工農子弟受到教育,體現“五四”精神;用教育救國思想培養愛國青年。於是賓州道立師範學校應運而生。

1922年,第一任校長王明辰在校長室門前掛上了:“破除迷信 改造環境”、“應用科學 教育救國”的對聯,充分體現了“五四”精神。

1923年,第二任校長王文選,進一步發揚“五四”精神,成立了學生自治會,組織學運、參與學校管理與建設,倡導“愛國愛校、反抗暴政、濟危救困”愛國精神。這一時期積極倡導愛國、救國的先進學生代表有:馬文煥、高志、肖世光、張福臣、高金龍、郭九皋。

1928年,教務主任於廷勤作詞,音樂教師解景繁譜曲,創作了《校歌》。歌詞內容:

泱泱華夏,列強軍閥橫闖直衝!

國事惆悵,民不聊生,茫茫前途何處是歸程,

遠矚高瞻教育需佔先,吾學師範責任在肩,

齊心努力着先鞭,睡獅醒來氣吞河山……

在百年校慶的升旗儀式上,學子們面對國旗,莊嚴宣誓:“百年傳承,今日到我;激盪未來,壯志在我;青年擔當,強國有我!”哈科職院學子鏗鏘有力的聲音響徹校園,這是偉大信念的凝聚,是青年擔當精神的傳承。

愛國精神 科學民主 救亡圖存

1941年學校經過烽火硝煙的洗禮,“抗日救亡”的堅強品格愈加凸顯。學校第三任校長隋鳳鳴、教務主任劉景堯先後在1940年祕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德智體美勞羣”六育並舉的辦學理念。學校倡導尊師重教,學生敬慕有才華、有特長的教師成爲一種風氣。數學課老師趙紹堂畢業於北京大學,因才華出衆,深得師生愛戴。趙老師英年早逝,令全校師生悲痛萬分,紛紛撰寫輓聯以示哀悼。

先進的思想理念,嚴謹的教風學風使得學校迅速成長爲享譽松江大地的著名師範學校,並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學子。學校的英文教師陳鴻鉤畢業於聖約翰大學,曾受過共產國際的直接影響,1931年,引導學生陳冰岩走上了革命道路。

抗戰時期,學校已有一些傑出的學子,用自己年輕的生命踐行了抗日救亡的崇高使命,成爲社會之表率。有1925年考入國中五班的學生何延川,是爲國捐軀的民族英雄;有1930年考入國中九班的學生陳冰岩,成爲我黨專門從事科學軍事情報和軍事技藝的地下黨;1930年考入國中九班的於化江,1936年入黨,爲掩護地下黨,被捕入獄,遭嚴刑拷打致殘,日本投降才獲自由。

迎接曙光 服務解放 不改情懷

1945年,抗戰勝利以後,東北解放區急需大量的軍政幹部來管理部隊和處理地方政務,以適應國內形勢發展的需要。當時部隊的大部分幹部都來自於農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爲提高部隊和地方幹部的文化水平,學校按照黨的指示,積極培養部隊和地方土改急需的人才,僅在1945-1948年三年時間,學校更校名三次,服務全國的解放。

1946年秋,更校名爲“松江省立第七中學”,副縣長陳冰岩(兼本校校長)在全校大會上作報告,題目就是“教育如何爲解放戰爭服務”。1948年春,更校名爲“松江省立第二師範學校”,並確定爲省重點校,主要爲哈東諸縣培養工作隊幹部和急需的師資。

新中國成立前後,學校培養的學生積極參加剿匪和土改等運動,迅速成爲黨的中層骨幹力量,也涌現出了許多英模人物。可以說在解放戰爭初期,學校是松江地區的文化中心,這也是松江近現代歷史上師範教育最發達最繁榮的時期。

在新中國建立後第一任校長張敦的記憶中:“學校解放前後整個辦學過程中,總的指導思想就是,爲解放戰爭和建設新中國培養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幹部和師資,革命和建設需要土改幹部,就培養土改的幹部,需要軍隊的幹部,就培養軍隊的幹部”。

學校隨着國運沉浮,一路輾轉,走過了百年坎坷而輝煌的興學之路,一路留存厚重的教育實踐和優質教育的根基。

一路走來,學校百年辦學,教育興國,歷經坎坷,情懷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