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民情日記

三萬 民情日記(民情,日記)

目錄

三萬 民情日記(民情,日記)
第一篇:三萬民情日記第二篇:“三萬”活動民情日記第三篇:三萬活動民情日記第四篇:三萬活動民情日記第五篇:“三萬”活動民情日記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三萬民情日記

訪談——發展是主旋律

3月14日週一天氣 陰

根據“三萬”活動工作安排,今天將與常委會領導樑主任一起,到小悟鄉塘角村同村民座談,面對面訪民情、了民意。

塘角村位於小悟鄉的東南部,距離鄉政府3里路左右,全村6個村民小組共有208戶,840人。近年來,在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解決了村民安全飲水,實現了道路通村通戶,村集體經濟逐步發展狀大、每年有4—5萬元的收入,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000多元,在全縣屬中上等水平。

經過20多分鐘的車程,早上8:20,我們一行來到塘角村。村支書記是一米八的大塊頭,已在二組門前的水泥道場上迎接我們。座談會本來安排在道場上進行,由於天氣突變,風大灰大,只好改在二組村民劉從良家中進行。

在座談會上,樑主任首先向大家介紹了這次全省上下開展“三萬”活動的目的、意義和內容。他說:“今天來,主要是看望大家,聽一下基層羣衆對黨和國家政策執行落實情況有什麼好的想法和建議、生產生活有什麼困難和問題,大家可以暢所欲言、敞開說。”

村支部書記劉國初接過話頭說:“樑主任,您在百忙之中來看望我們,與大家促漆交談,我代表村裏表示感謝和熱烈歡迎。近年來國家在農村的政策非常好,實行了糧食直補和良種補貼,退耕還林都打在卡上,路修到家門口,安全飲水也得到了解決,享黨和政府的福,羣

衆過上了幸福生活。要說就是村級經濟如何發展的問題,想請樑主任幫忙我們號一下脈,指點一下迷津……”

村民劉從清說:“現在農村外出務工比較多,留在農村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年幼、老弱病殘的人羣,做不了重活,勞力有限,受地理和基礎條件的限制、制約,一些科技成果不能得到利用,如農田缺少機耕路,不能利用機械耕作;再一個農村農田基本水利設施損毀嚴重,塘堰淤泥多,蓄水能力有限,影響農業生產,在這塊國家應該重視,看有什麼政策能夠解決。”

村民劉勝裕搶過話頭,說:“農村低產田嚴重,拋荒現象多,國家在這方面有沒有什麼政策,能不能進行土地整理,實現低產田改造,成片開發,解決拋荒和低產田的問題。”

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說想法談願望提意見,不時還互相爭論幾句。樑主任一一作着記錄,不時插話解答、介紹國家相關政策和措施。特別是針對村民劉勝裕提出的低產田改造的問題,他安排鄉政府陪同幹部,把國土部門的同志請來,瞭解相關政策,向村民表態願意出面,幫塘角及周邊村灣進行呼籲,爭取相關部門的支持,實現低產田改造,加快當地農業農村發展。

不知不覺時間快到中午12點。在接近三個多小時的座談中,訪談村民反映最多的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問題,反映了羣衆真實的想法和心聲。村民還對省委決定開展的“三萬”活動給予了好評。說:“三萬活動開展很及時,對於解決民生很有必要,將會更加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是啊,多好的百姓啊,國家將會更加加大關注和解決民生的力度,人民羣衆的生活一定會更好。

中午,在村支書家中吃過午飯後,我們送走樑主任。下午在村幹部的帶領下,我開展了走村入戶調查。羣衆反映最多的還是發展問題。村民劉雲華的兒子長年在外打工做銷售,兒媳爲了照顧二老,去年回鄉創業,在家開辦了一個來料加工電子廠,長期在她家打工的本地村民有20多人,平均每人每月工資1000元左右,熟練工有的月收入達到1500至1600元,既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又使羣衆可以做到離土不離鄉,打工種田兩不誤,在家門打工緻富。當我們問劉雲華兒媳在發展的過程中有什麼困難時,她說今年想擴大生產規模,需要村裏到時出面在附近村灣幫忙聯繫招些工人。我們留下電話號碼,叮囑她如果招工有困難,可直接與我們聯繫,我們一定會幫助協調解決。村民劉保林向我們反映,他想利用小悟豐富的山林資源,發展金銀花葯材種植業,但一沒技術二沒種苗,需要得到幫助。我記下他的要求,準備與相關部門聯繫,盡力所能及幫助和支持他發展特色種植。

一天下來,通過走訪、與村民接觸交流,塘角村民謀發展想發展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深深地吸引着我、感染着我和激勵着我,作爲一名國家幹部、一名駐村的“三萬”工作隊員,我身感責任重大,能否在三個月的時間內,真正沉下身來,與羣衆同吃同住同勞動,支持和幫助他們謀發展,關鍵是要真心實意地與他們交朋友,把羣衆當親人,做到想羣衆之所想、急羣衆之所急、辦羣衆之所需,只有這樣才能不辜負黨委、政府對我們殷切的希望、期盼和重託。我們工作生活何嘗不需要這種精神呢。

第二篇:“三萬”活動民情日記

2014年12月30日星期五天氣:陰

12月30日,寒冷的冬天颳着刺骨的風,我們駐村工作組4人一大早就起來了,因爲我們要去位於佛照山腳下的金嶺水渠開展挖塘工作了。

吃過早飯,我們換上提前準備好的適於幹農活的衣物,並穿上了雨鞋,在支部書記的帶領下,開始步行登山。走在彎曲的泥濘小路上,我們碰見了不少已開始勞作的村民,有抱着衣物去洗的婦女,也有揹着農作物的壯漢,他們都帶着微笑熱情地跟我們打招呼,說實話,雖然耳邊吹過寒冷的冬風,但他們的微笑讓我感覺不到一丁點的寒冷。

經過半個多小時的攀爬,我們來到金嶺水渠下的大水池旁,順着水池往上望,能看到一條寬約1.5米的水溝,裏面嘩啦啦的流着水,最終匯進蓄水池。我們沿着水溝往上爬,爬到水溝和水渠的交接處,看到已等候在這的王家村村委書記和各社區理事長及幾十個青壯勞動力,我從他們手中接過一把鐵鍬,按照昨天我們在現場指定的計劃,分成10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個路段一直分散到整個水渠。

風呼呼地吹,但同志們熱情不減,因爲有了熱情,再加上我們一直在勞動,身上熱乎乎的。忙了好一陣,大家都累了,於是坐下來休息。大家談到了黨的政策好。政府現在給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有55元的補助,有糧食直補、

養老保險、新型農村保險等,“我真沒想到現在有這麼好的政策。毛主席時代政策也好,那時候什麼知青下鄉、幹部進村駐隊,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和現在一樣,但那時給老百姓沒得補助和補貼,現在的政策比那時還要好,我真不想死,活100歲我都願意。” 一位村民這樣說道。

確實,近幾年來惠農幅度不斷加大,農民生活水平不

斷提升。我站在山上,放眼望去,山蔥蔥郁郁,平房拔地而起,橘園飄香,果實掛滿枝頭。不遠處的農家小院裏,炊煙燎燎升起,小孩盡情嬉戲。從村民的衣着上,從他們的談吐間,我感受到,他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小憩一會,繼續勞作,“嚯嗨、嚯嗨”聲在山間迴盪。而在此時聽來,竟顯得如此悅耳。

一天很快要過去了,我們收拾好工具,下山了。再過

兩天就要過新年了,願新的一年裏,農村發展的更好,農民的生活更美滿。

第三篇:三萬活動民情日記

三萬活動民情日記

連續幾天的朗晴,我的心也象這炎炎烈日一樣心焦,想着荊江村一二三組村民的秧腳,在陽光曝曬之下,已成爲白田。村民的谷種已破胸發芽,不過兩天必須得播下,時間不等人,抽水整田已迫在眉睫。我們三萬工作組在走訪中獲悉這一情況後,顧不上休息和勞累,一起來到荊江村書記劉在良家,協調解決此事。劉書記也不含糊,馬上召開村幹部會議,商討解決方案,第一套方案是拉閘放水;第二套方案使用挖機開挖一道引水渠;第三道方案是用抽水機轉水。通過各位代表的一致討論,一直到晚上十二點,我們再一次到實地察看,最後形成決議:用抽水機轉水。第二天,汩汩的河水流進地裏,滋潤了人們的心田。三月進村入戶後,在荊江村的走訪中,工作組多次深入田間地頭與羣衆談心,實地查看溝渠排站設施的運行情況,村民向我們反映,該村一二三組是低中之高,水渠年久失修,灌溉基本上中斷,農產品種植基本上靠天吃飯,經過實地查看,我們向高黃工作組【水利局】領導反映,協同村幹部一起,決定在此興建一個排水泵,修造一條“u”形導灌渠。目前,導灌渠已基本完工,排水泵正在建設之中。我心裏時刻關心工程的建設,期望馬上竣工。

在六弓洲、萬馬、薛橋村走訪,最突出的是路的問題,特別是六弓洲村,人們形象地稱之爲“臺灣島”,向南接薛橋村的是一條長達兩三公里的坑坑窪窪的碎石路,雨後放晴兩三天,路面坑裏的積水依然能沒過車輪,影響村裏孩子上學,妨礙物質進出;向西通向萬馬的路,和向東通向大城池、雷劉村的路也好不了多少。總之是路難行,人怨恨。對於這幾條路,我們是深有體會的,有幾次下雨,騎車行走在路上,就差一點摔倒。我們三萬工作組在沈隊長的領導下,協同官薛中心國小夏校長、薛橋村薛書記、六弓洲楊書記、萬馬村楊書記等,寫了關於這四村修路的請示報告,報請白螺鎮、監利縣人民政府和縣三萬辦,通過努力,終於得到批覆,今年下半年正式立項修路。當羣(本站)衆得到消息,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我想:雖說我們是教育單位,拿不出資金來修路,但我們努力爲羣衆辦事的心是贏得了廣大羣衆的理解和支持的,羣衆也一定會擁護我們。

第四篇:三萬活動民情日記

民情日記

4月18日,陽光燦爛,春風浮面。早上八點,我辦一行五人驅車前往夷陵區分鄉鎮天鵝池村農戶家中進行走訪。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了目的地——分鄉鎮天鵝池村村委會,老遠就看到村支書在大門口熱情的迎接我們。天鵝池村共有7個組,此次共要走訪507戶,因爲農戶家與家之間間隔太遠, 我們共分成三天走訪,10點鐘我們在村支書和小組長的指導下開始了爲期三天的走訪工作。

4月正是耕種的時節,有很多農民已早早下田耕地,所以很多走訪就是在田間地頭完成的。在距離村委會不遠的地方,是一大片油菜地,一位滿臉風霜,不到50歲的婦女正在田前除草,當村支書記介紹我們一行的來意後,她激動的不知道說什麼好,面帶農村婦女特有的靦腆,一個勁地說不會說,也不知道要說什麼, 只是說現在生活比以前可好多了,也很感謝政府來看大家。

據隨行的村支書的介紹,她叫李開梅,丈夫叫吳先軍,一家五口人,兩個女兒正在學校讀大學,丈夫在宜昌市一建築工地打工,一個月纔回來一次,所以的農活都是她一個人做的,還有一個婆老媽70幾歲了,一身的病, 每個月還要花錢買藥吃。她家裏種有三畝地,由於都是不平整的田,現在主要種的就是菜子、水稻和玉米,田埂邊上是種的桑樹,每年還可以養一季蠶,收入在五千左右。糧食基本是自給自足。當問及對國家種糧補貼的政策感覺如何時,她說國家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三畝地去年補了400多元,錢都打在卡上了,很明

白。當問及她最操心的事時,她說現在什麼都好,就是每年的收入太低了,小孩上學,老人看病都要花錢,就想多掙些錢改善家裏的生活狀況,掙的錢也沒有存下多少,到現在現居住的還是土房子。當我們表示會積極幫助她關於種養方面的問題,怎麼提高產量,還會找種養植專家在村裏組織講座,教村民怎麼把種植效益提高時,她連聲說了幾次,太好了,太好了。她說,現在的政策是越來越好了,我以後的負擔也就越小了。小日子也會越過越紅火。和李開梅告別後,我們繼續前往下一家,還有很的農戶的意見正在等成我們去聽取,去解決!

第五篇:“三萬”活動民情日記

“三萬”活動民情日記

民情日記一:一個農村大媽的哽咽

4月19日,陽光燦爛,春風浮面。早上八點半,機關全體幹部在辦公樓下集合,集中乘車前往南漳縣城關鎮南背村農戶家中進行走訪。經過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了目的地——南漳縣城關鎮南背村居委會,老遠就看到村支書在大門口熱情的迎接我們。經過分組,村幹部的引導,我們開始了一天走訪8戶農家的工作。

距離村委會不遠的地方,我們首先來到了第一戶林貴翠的家。家中只見到兩個人。林貴翠,一個滿臉風霜不到50歲的婦女和她一歲三個月熟睡在搖籃裏的小孫子。當村支書記介紹我們一行的來意後,她激動的不知道說什麼好,面帶農村婦女特有的靦腆,一個勁地說不會說,感謝大家了。

據村支書的介紹,她一家七口人,兩個兒子在落戶於南背村的華新水泥廠工作,一個媳婦在外打工,家裏種有三畝地,由於都是冷浸田,一年只能種一季水稻,糧食基本是自給自足。當問及對國家種糧補貼的政策感覺如何時,她說國家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三畝地去年補了400多元,錢都打在卡上了,很明白。當問及她最操心的事時,她說現在什麼都好,就是家裏的房子一直沒把土地證辦下來。我們仔細瞭解了情況,由於2014年漲水,泄洪搬遷時,在現居住地建了新房,當時由於住房規劃沒到位,久拖至今未把土地證辦下來。當我們表示會積極幫助她反應問題,幫助辦理土地證時,她哽咽了,激動地流下了淚水。她說, 我在這裏沒有親人,沒有朋友,你們就像我的親人一樣。

走出林貴翠的家,我的耳邊還回蕩着那個農村婦女的哽咽聲。在我們眼裏多麼小的一件事,在農民的心中是多大的事情。她的哽咽聲,是對我們走進農戶的的情感認可,也是我們身上擔負的責任。

民情日記二:一個啞吧大媽的笑

在參加三萬活動走訪的8戶農家中,給我感觸最深的是一戶四口殘疾人家。戶主叫王學兵,是一個聾子,老伴是個啞吧,生有一兒一女,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

當我們在村幹部的引導,登上數十級高低不平的山階時,來到了王學兵的家。 這是一座面積不大破爛不堪的土壞房。一個清瘦的穿着破舊的衣服蹲在門邊的老大媽,斜眼看着我們。村幹部走上前去,與她比劃了比劃,大概是用這種方式告訴她家裏來客人了。她笑咪咪地走過來,用眼神掃射着我們來的每一個人。因爲無法交流,只能聽村幹部對家裏的情況介紹。這是一個在南背村極其困難的家庭,家裏種有二畝地,由於缺少棒勞力,勉強能保住口糧,家裏也無任何其它現金收入。

我走進那破舊的土壞房,陰暗的房子裏透出一股難聞的味道,房頂上幾根樑柱看起來隨時都要倒塌,牆壁四處都能看到蜘蛛網。我朝西邊的房間看了一眼,裏面仍着一牀牀骯髒的棉被,沒有見面可以算牀的牀板,沒有一樣能夠入眼的物品。

走出陰暗的小屋,我的內心十分沉重,與屋外明媚的陽光形成強烈的反差。在離我們生活城市不遠的小山村,還有生活如此貧困的農民。能夠吃好飯,穿暖衣、住間房大概就是他們的最高標準了。與我們同去的80後的記者也一直也我交流着他同樣的感受,第一次與如此貧苦的農民近距離接觸,心靈是一種震憾!

我們把慰問金交到了啞吧大媽的手中。她笑嘻嘻的打開信封,把漂亮的人民幣拿出來看着,不停的笑,不停的笑,笑着看着我們每一個人。那笑容感染着我們每一個人,也同她一起笑起來。當我們離開她的家時,她仍然笑着與我們招手,那眼神久久都不離開我們的身影。當我們走出十米開外的地方,我回頭看了她一眼,她依然笑着與我道別,我感覺那是對我們再次造訪的期盼,那是一份農民對黨的關懷的期盼!

希望以下其他精彩範文能幫到你:

三萬工作組民情日記

“三萬活動”民情日記1

市農機局“三萬”工作隊員的民情日記

“三萬”活動工作組深入村組--民情日記

“三萬活動”民情日誌

標籤:民情 三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