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徵文稿

慈善文化進校園徵文(彙總4篇)

徵文稿6.51K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4篇《慈善文化進校園徵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慈善文化進校園徵文》相關的範文。

慈善文化進校園徵文(彙總4篇)

篇1:慈善文化進校園徵文

“最終,他被救活了,他的身體裏流着十多名同志的血液。”媽媽講完了這件發生在她們公司的事。我驚訝得張開了嘴,用手摸着下巴,眼睛瞪得大大的。難以置信,媽媽的同事獲得了第二次生命。

幾個月前,他靜躺在手術室的牀上,進行一場小手術。不幸的是,這場不引人注目的小手術竟帶來了敗血症。幾個調皮的致病細菌跑入了他的血液循環系統,卻釀成了嚴重的敗血症。他的器官功能開始衰竭,面色蒼白得發青,很快就被醫生告知病危。要治好他,必須要大量新鮮O型血液,即便如此,死亡率還是高得駭人。救人如救火,眼看他逐漸失去了意識,已在死亡邊緣徘徊,公司裏30多名同事在第一時間趕赴上海,不是O型血的同事只恨自己不能在危急關頭幫上一把,就在紹興翹首默默祈禱。

在獻血現場,同事們愛心涌動。一名退伍軍人第一個捋起袖子抽血化驗,獻血小板;一位孩子患重感冒的父親爲搶救同事毅然趕來獻血;獻血隊隊長獻完血後顧不上休息,忙着爲大家安排食宿,協調各種工作;還有一位父親剛去世的員工,多日勞累的他第一次測血壓沒合格,但他堅持要求休息後再測量第二次,他說,好不容易來到上海,獻不上血,那有多遺憾。一管管新鮮的血液流進他的血管,這些血液來自於不同的身體,飽含着同一種愛心和希望,奔赴同一個軀體。經過一個星期的搶救,那不同的血凝聚成的一股力量,竟推動了他體內的循環,使他的生命重獲動力,如一座廢棄的工廠重新運作。他的心靈流着幾十個人的血液,這支撐起他生的信念。他的面色漸漸紅潤,器官功能漸漸恢復,漸漸能獨立行走,很快他又成了一個不普通的正常人。

愛心的力量竟如此驚人,誰能相信愛心這個抽象的東西竟能扶持起一條垂危的生命。愛心足以創造奇蹟,愛心能給久陷沙漠的人一片遼闊的綠洲,愛心能給身陷囹圄的人一次珍貴的機會,愛心更能給奄奄一息的人一絲重生的希望。讓我們都獻出自己的愛心去感受生命的溫暖!

本文作者系紹興市第一初級中學教育集團龍山校區學生 沈定宇

慈善文化進校園徵文(二):把慈善做成令人感動的事

慈善,多麼溫暖動人的兩個字,真正的慈善行爲應是一種不附加任何要求的給予。給予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一種滿足。

曾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條微博:“那天跟老公幸運地訂到了票回家,上車後卻發現有位女士坐在我們的位置上,老公沒有讓這位女士讓位。我仔細一看,發現她右腳有一點不方便,才瞭解老公爲什麼不請她讓出位置。他就這樣從嘉義一直站到臺北,從頭到尾都沒有向這位女士表示位置是他的。下了車,我和他說:‘讓位是善行,但這麼長的路程,大可中途請她把位置還給你,換你坐一下。’老公卻說:‘人家不方便一輩子,我們就不方便三小時而已。’”

這句話着實令人感動。那是發自內心的慈善,用與他人平等的靈魂給予愛和尊重。這條微博的配圖就是一位腿腳不方便的女士安詳地坐在車上,而旁邊立着一個挺拔的身影,目光堅定。這幅圖沒什麼特別,卻和諧而溫暖,吸引人的目光。

因爲他把慈善做成了好看的事,這種好看不是花架子,沒有光鮮亮麗,也沒有做作,只是單純地想要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連同愛和尊重一起給予他們。

“慈善是一件令人感動的事,但凡慈善的舉動,都會令人感動。”但是,施捨永遠不會帶來真正的道德優越,只會與道德顯得格格不入,永遠不會成爲“好看的事”.所以,我們不要那些高高在上的施捨,我們需要的是基於愛和尊重的給予,因爲只有那樣,慈善才好看,才耐看。

本文作者系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靈石初級中學學生 牟思敏

篇2:慈善文化進校園徵文

付出點滴慈善之心,匯成人間大愛暖流。《慈善讀本》讓我們知道了貧民窟裏孩子過的'是我們難以想象的生活,還有那些全心全意幫助他們的慈善家,像比爾・蓋茨、特蕾莎姆姆。

大愛者愛國愛天下。毛主席打江山,打出了中國的安定與祥和;習主席治國家,治出了中國的富裕和強盛。平常大家關注更多的也許是“我們”,但如果把視線轉向“他們”,你一定會爲他們的生活現狀所震撼:8歲的她背一筐蔬菜去賣,需要翻過兩座山;7歲的她交不起學費,只好上山砍柴;因爲沒有合適的聾啞學校,一個啞巴小姑娘至今沒有學上。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個個令人心痛的事實。泥濘的教室、風雨中露天的課堂、站着上學的孩子……這一幕幕,都撥動着我們的心絃。他們,是不幸的小天使。

“慈濟世間仁心有自,善行天下大道無垠。”這說的就是他們――兒童慈善家。湖南的王達佳從7歲起就開始做義工,累計捐款24萬多元,被封爲“愛心少年”;北京國小生組成的“小志願者聯盟”爲貧困國小募捐圖書,爲地震災民義賣籌款,爲災區孤兒募集過冬物資;美國11歲男孩扎克・班納微跛,卻堅持步行78英里,籌集了300萬美元的善款,是徒步募捐史上成交率最高的……要問他們爲什麼這麼做,回答也許永遠只有一個字:愛!

別以爲只有這樣纔是慈善,扶老爺爺過馬路,在公交車上給孕婦讓座,耐心的給陌生人指路,幫迷路的孩子找到媽媽,這些你或許認爲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足以溫暖人心。讓我們行動起來吧,伸出援助之手,將慈善之風傳遍全球!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本文作者系紹興市魯迅國小人民路校區五(7)班學生 秦藝珊

篇3:慈善文化進校園徵文

就像是乞討永遠對應着的是乞丐一般,在我,亦或是說在絕大多數人的觀念裏,慈善亦是永遠對應着富豪的,這就像是一種固定的模式――大手筆地捐出錢是他們的專利,正義地弄排名是我們的專利――於是我們會很理所當然地把在汶川地震中捐了錢的姚明罰下場,還能義正言辭地說:“誰叫你胳膊肘往外拐,怎麼給自家的還不如送進美國的多,少幾十萬呢!”

風水輪流轉,時間久了,如果光盯着一幫有錢人,比誰更正義也變得索然無味,於是我們放眼四方,看見了一股股民間的力量,幾十年如一日地奉獻,不求回報,默默無聞。我們的心被那一些質樸的面孔打動了,我們會在CCTV的感動人物頒獎禮上無盡地灑淚,給報道他們的新聞點個贊,偶爾路過他們的生命,順手發條微博感慨讚揚。於是這些草根也被我們無形地頒發了慈善的專利。(本網網 ) 只是回過頭來,我們呢?

沒有富有到衆人皆知,也沒有貧窮到勉強度日,於是我們藉着自己的中立,成了看客,只剩下不斷的評述,會心安理得地覺得理所應當――沒有專利,何談用權?反正一來沒人家有錢,二來又沒人家有時間,等我有錢了再做又不遲!像是鎮定劑,自我安慰後,繼續給更多的“姚明”們開批鬥會,卻忘了自己是不是也該做些什麼。

直到剛剛纔過去沒多久的一件事,我覺得是時候卸下自己的“安魂香”了。那是在學校後門的車站,和朋友等車,是七月剛剛撩起的狂躁。晌午,熾熱的太陽肆意地散下一地的熱浪,不一會我便汗流浹背,四下留意,看見個冷飲店,和朋友轉去,一人一杯地走出,嘴裏吸着冷涼的飲料,漫不經心地看四方,這時,我留意到一個穿着橙色背心的環衛工人,他站在一家軍裝店的門口,半晌沒動靜,繼續看下去,只見他像猶豫很久,慢慢地掀起門口模特身上的一件軍大衣仔細地撫摸,眼裏充斥着愛意和無奈。

不知道如何去描摹,只是那般炎熱下,一個黑瘦環衛老人,腳邊還堆放着衛生工具,卻在渴望一件軍大衣。那時我雖心有所動,卻想着自己身上沒幾個錢,以後有錢再說吧,只是事後告訴了一個好友,第二天他卻打來電話問:“你們學校後門在哪兒啊?”

就是那一霎那,我一下子醒悟了――爲什麼不試着盡一份力,我們或許真的很微小,我們或許做一輩子的慈善也不如那些名人動動手指的力量,但是我們卻是該參與的人,慈善沒有專利,我們只是給自己劃了條虛僞的線,既然只是在做給自己的良心看,何必等待,我們沒有理由對別人的“吝嗇”嗤之以鼻,因爲微慈善亦傳遞大愛心。

本文作者系紹興市第一初級中學龍山校區學生 陳亞琳

篇4:慈善文化進校園徵文

慈善是什麼?以前我總認爲,向大街上乞討人的碗裏扔一元錢;把自己不能穿的舊衣服、不用的舊書包、舊玩具送給貧困地區的孩子;還有捐錢到慈善總會等就是慈善。

進入國中一年級後,我學習了《慈善讀本》,慢慢地明白了,以前我認爲慈善就是施捨、凡是施捨就是慈善,這種觀點是不對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其實慈善不是簡單的施捨,它是一份愛心,就像一首歌裏所唱的“背後那溫暖的目光”!

在街上不時會看到有的人見到乞討人坐在地上,就掏出一元硬幣遠遠地扔向乞討碗,“咣噹”一聲,硬幣準確落在碗裏,投幣者則露出得意的神色揚長而去;如果投不中,也就不屑一顧走了。這人雖給了乞討者一元錢,但能算慈善嗎?不能,最多隻能算施捨!

學校發動大家向貧困地區捐贈衣物時,有的同學就把家裏破舊的衣服、褲子,皺巴巴地背了一袋子來。如果貧困地區的.同學們收到這樣的衣服他們會怎麼想呢?他們能看到“背後那溫暖的目光”嗎?

我們還經常在電視新聞上看到,某個企業家捐了幾萬元錢資助貧困的學生。又是發錢時拍照,又是與受助者合影。但你可知道鏡頭前的受助者那一刻有多尷尬嗎?受助者一定不想讓卑微、寒酸的自己在鏡頭前無限放大吧!慈善不僅僅是捐助,更是對受助者的尊重。如果你無視受助者的自尊,那就不是慈善,而是傷害;他們也看不到“背後那溫暖的目光”,而是“人前那張揚的目光”!

當然,我不是反對向乞討者給錢,不是反對向貧困地區捐衣物,不是反對捐錢資助貧困同學,而是希望在施捨時多一點感情上的關愛!比如,在給乞討者錢時,走近他身邊,把錢放在他碗裏;捐衣服時,先把衣服洗乾淨,把破損的地方補好,用熨斗熨平摺疊好裝進衣袋,再拿去捐;資助貧困同學時,不要把鏡頭對準受助者等等。

我記得《慈善三字經》有這麼幾句話:“慈善事,靠大家。全社會,齊參加”“有愛心,都歡迎”,這說得多好呀!我們作爲新世紀的中學生,雖然沒有錢捐,但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同學摔倒了,把他扶起來;同學生病了,到他家探望、幫助補習功課;對遇到困難的同學一句鼓勵話、對做好事同學一個讚許的目光;積極參加學校、社會公益活動……從自己身邊小事做起,關愛家人、關愛同學、關愛師長、關愛學校、關愛社會,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這樣做,那麼到處都有“背後那溫暖的目光”,那我們的社會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慈善是什麼?慈善不是施捨,更不是錦上添花,它是關愛,它是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