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我愛吃窩窩頭作文(精品多篇)

我愛吃窩窩頭作文(精品多篇)

我愛吃窩窩頭作文 篇一

當清晨的微光照進房間,公雞嘹亮的嗓音將奶奶叫醒。她悄悄地起身,輕緩着步子走入廚房。穿上素色圍裙的那一刻,奶奶的工作便開始了。

我站在廚房門口,看着奶奶從竈臺下掏出一個不鏽鋼的大盆,而後彎腰拿出兩袋白色的麪粉,分別從不同袋子裏用瓢舀出兩勺。

我一臉疑惑,不禁問道:“奶奶,您爲什麼要從不同的袋子裏舀出相同的麪粉啊?”奶奶拍拍手上的麪粉,勾了勾我的鼻子:“這啊,可不是什麼相同的麪粉。這一袋是我們平時吃的麪粉,另一袋是糯米粉。至於爲什麼要用不同的麪粉,這個就有學問了。”奶奶用一隻手向麪粉裏不斷試探着加水,並用另一隻手攪勻“如果只用小麥粉,就無法吃到鬆軟爽滑的口感;只用糯米粉,最後的窩頭便會塌在鍋裏,根本無法成型,所以,要把兩種麪粉採用1:1的比例混合後和麪。好了,現在揉的差不多了,讓它醒一會兒,咱去處理大棗。”

我跟着奶奶進入陽臺,看着奶奶搬出三個小馬紮,奇怪道:“我們不就兩個人嗎?”“傻丫頭,這不是給人坐的,是放案板的。”奶奶拿出一袋蜜棗,一袋紅棗和一把寬面菜刀“我們先將蜜棗切成四份,然後再處理紅棗。紅棗不要直接切,要先將它用菜刀拍扁,然後切下紅棗核兩邊的肉,最後再把紅棗核上下部分的肉切出來。看看,是不是切的很乾淨。”奶奶拿起紅棗核,向我炫耀。“走吧,咱們看看面醒好沒有。”

奶奶拿出面盆,掀開蓋在上面的白布。我用手指戳了戳麪糰,凹下去一個小坑。“你看,能夠戳出小坑的時候,就說明面醒好了。”奶奶用手撥了撥黏在盆壁上的麪糰,然後將處理好的棗倒進盆中,一手扶着盆邊,另一隻手翻來覆去地蹂躪着麪糰。不一會兒,她拍了拍揉好的面,拿出面板,向上面撒了一層面粉。“咱們要先揪出一個小麪糰,在手中經過幾次簡單的轉動,然後把拇指插入面中,再經過幾次轉動,看,一個窩頭做好了”奶奶將窩頭放在面板上,對我說道“小饞貓,去把蒸鍋和籠布拿進來。”我趕緊跑去找蒸鍋,生怕晚吃上窩頭。奶奶將水加進蒸鍋,蓋上篦子,放上籠布,我捧起一個個餡料豐富的窩頭,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放進蒸鍋。

等待的時光是那麼漫長,心急的我一次次地向廚房跑去。

“差不多了,可以開飯嘍!”我緊跟着奶奶走到竈臺前,掀開鍋蓋,蒸騰的霧氣中一陣紅棗的清香撲面而來,一個個形似寶塔,金黃閃光,在陽光的照耀下反射着誘人的光芒。

我拿起筷子,戳出一個窩頭,直接塞進嘴中。還冒着蒸汽的窩頭燙得我直哈氣,奶奶在旁邊笑得合不攏嘴,我也笑了。

我愛吃窩窩頭作文 篇二

今天上午,我正在寫作業,突然隱隱約約地聽見媽媽對爸爸說:“咱上午蒸窩窩頭吧!”“蒸窩窩頭?太好了!”我急忙跑到媽媽身邊,懇求媽媽:“媽媽,您不是要蒸窩窩頭嗎?我也想蒸。”媽媽毫不猶豫地回答我:“行,那你也蒸吧!”“媽媽萬歲!”我一蹦三尺高。

準備開始蒸窩窩頭了,我高興得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我先像模像樣地把圍裙穿上,又大搖大擺地走到了廚房,站在水龍頭旁邊,把手用洗手液搓了一遍又一遍。哎!總算洗乾淨了。

窩窩頭是用黃豆麪和玉米麪摻合在一起做的。媽媽把兩碗黃豆麪和一碗玉米麪摻合在一起放到面盆裏,又加入了半碗水合成均勻的麪糰。開始做了!我學着媽媽的樣子,先拿起一小團面,把這團面揉圓,用大拇指在底部按一個洞,放到左手掌裏,然後再用另一隻手的食指和中指在洞裏旋轉,旋轉成帽子的樣子。別看這麼簡單的步驟,做起來可難着呢!我做的第一次因爲力度和技巧不合適,所以失敗了,好多次都是這樣沒做成功。後來在媽媽的指導下,掌握了力度和技巧,我終於做成功了比較像模像樣的窩窩頭。

媽媽把做好的窩窩頭放在了鍋裏,又打開了爐子,告訴我30分鐘以後,窩窩頭就熟了。在我焦急的等待下,窩窩頭終於出鍋了。我也顧不上熱了,抓起一個窩窩頭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嗯!真好吃,真好吃!真是越嚼越香呀!

通過今天的體驗,我明白了:原來蒸窩窩頭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我以後要多多練習,才能像媽媽那樣,做出又好看又好吃的窩窩頭。

我愛吃窩窩頭作文 篇三

正午,正在熟睡的我聞着隔壁窗外飄來陣陣香味,仔細一嗅,像極了小時候奶奶給我煮的窩窩頭的味道。

嫺兒,讓奶奶親親,小時候的我常常與奶奶形影不離,親密無間,如圖好朋友一般。奶奶愛做窩窩頭,我便是她的窩窩頭忠實粉絲。每當奶奶從廚房中端來散發誘人香氣的窩窩頭時,我便能不顧一切扎進盤裏,慢慢品味着這色澤金黃的窩窩頭,認爲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

後來慢慢地,我長大了。不在無時無刻的粘着奶奶,爸媽因爲工作調動,我跟隨他們去了另一個城市,久而久之也忘記了奶奶。隨着時代的不斷髮展,窩窩頭也在飯桌上隨處可見,比奶奶做的美味也比奶奶做的美觀。也漸漸忘了小時候奶奶做的窩窩頭。

一天我接到了奶奶的電話,奶奶還是像往常一樣關心的問候我幾句:有空就還來看看我,我給你做窩窩頭吃。誰愛吃你那玉米麪做的窩窩頭啊!我不耐煩的回了句。奶奶什麼也沒說,只哦了一聲。

當時的我並沒有聽出那個哦字竟飽含了奶奶滿滿的失落。如果我知道那是奶奶最後一次神志清醒,我一定不會那樣!一定不會!

當我感到奶奶家時,一個傻笑說胡話的老人。聽大舅說,奶奶因長期寂寞患了老年癡呆症。我不禁心我一倏,後悔當年爲什麼不多陪陪奶奶。正當此時,奶奶端出了一盤窩窩頭,呲着牙衝我笑着說:妞,給吃窩窩頭。我不禁淚水止不住的流了下來。

外面的窩窩頭再好吃,也沒有奶奶做的好吃,因爲奶奶的窩窩頭有種家的味道,但,錯過,便再也回不到從前。

我愛吃窩窩頭作文 篇四

老家的屋前有一棵高大的榆樹,它枝繁葉茂,有桶口那麼粗。

又是清明節了,榆樹開花了,圓嘟嘟的,密密麻麻的榆錢兒掛滿了枝頭,將我的思緒拉回到童年……

那年我八歲,銀髮蒼蒼的奶奶吩咐我去捋些榆錢兒放在盆裏洗乾淨,說要蒸一鍋榆錢窩頭給我們嚐嚐。那一刻我興奮極了,長這麼大,這還是頭一回吃榆錢兒做成的窩頭。於是,我一邊想象着窩頭的美味,一邊圍着奶奶忙碌起來。

奶奶的手藝真好。她先把洗好的榆錢兒用石磨磨碎,然後拌上紅薯面,最後將和好的面捏成十幾種花樣,有“龍擡頭”“千層頂”……然後,便放在竹屜上入鍋蒸了。約摸過了半個鐘頭,窩頭出鍋了,大老遠就能聞到一股誘人的香味。

鄰院的孩子們不知啥時跑來了,我無暇顧及他們,迫不及待地從屜子上拿了一個熱氣騰騰的窩頭,咬了一口,燙得我咧開嘴巴大叫起來。奶奶接過窩頭,用她那乾癟的嘴替我吹着。我伸了伸舌頭,仔細地觀察着奶奶掌心裏的窩頭:黑黑的,有拳頭那麼大,結結實實的,一層一層地重疊着。奶奶說這叫“蒸蒸日上”。過了一會兒,窩頭涼得差不多了,奶奶輕輕掰下一小塊放進我的嘴裏,那味道怪怪的,苦中透着麻,澀中帶着辣,細細嚼嚼,才覺得有那麼一丁點的甜味。

“呸!真難吃!”小夥伴們僅僅吃了一口就紛紛將窩頭吐掉,並且一個勁地嚷着:“沒有巧克力好吃!”“沒有餅乾甜!”“沒有薯片香!”……奶奶無奈地搖搖頭,嘆了一口氣說:“唉,你們這些孩子。”她用微微顫抖的手掰着窩頭,放在無牙的嘴裏津津有味地咀嚼着。隨後,奶奶把我們召集在大榆樹下,給我們講述她生活的那個年代的故事。

從奶奶的講述中,我們瞭解到了奶奶童年時代生活的艱難,鬧饑荒那年,院子裏的這棵大榆樹曾經救過奶奶一家人的命。說到這,淚水順着奶奶那飽經風霜的臉頰流了下來。那一刻,我和小夥伴們都慚愧地低下了頭……

如今,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而奶奶卻永遠地離開了人世。老屋拆遷後,我家搬進了嶄新的樓房,但院子裏的那棵大榆樹始終沒有被砍掉,每當榆樹開花的時候,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慈祥可親的奶奶。

我多麼想再吃一回奶奶蒸的榆錢兒窩頭呀!

我愛吃窩窩頭作文 篇五

可有好多年了,我都沒再見過和吃過高粱面做的“窩窩頭”啦!

那天去逛街,見路邊竟有賣高粱面“窩窩”的,很是稀罕。眼見心饞,遂就買了兩個黑“窩窩”,吃得滿嘴香甜。只不過,這高粱面“窩窩頭”絕非是我小時記憶裏的那種味道了。

小時候,我跟着媽媽來太姥家串親戚。太姥當年已是逾八十高齡的人了,可她的精神頭兒卻很好。只不過,她那飽經滄桑的臉上佈滿着道道很深的皺紋,嘴裏的牙全掉光了,平日只能吃些軟食,常愛抿着嘴慢慢的咀嚼。我見她吃飯時嘴角晃動的樣子頗感好笑。太姥見到我就像見了什麼“寶貝”似的,把我攬在懷裏愛撫的問長問短,噓寒問暖,生怕我受什麼委屈。

那天,太姥家裏來了不少的親戚,有舅老爺,舅舅,大姨、小姨的,他們邊陪媽媽說話,邊逗我開心。門口站滿了很多左鄰右舍來看熱鬧的小孩子,有的瞪大了眼睛,稀奇地看着我這個從“遠方★★”來的客人,有的主動過來和我說話,有的從家裏捧些棗、花生讓給我吃。

到了晚上,家家戶戶照明點的是煤油燈,晚飯直到天黑了纔開始做,當人們端起飯碗吃晚飯時,外面的夜色已變得更加的黑了。

莊戶人家做飯都是用地鍋,要一邊往爐膛內添秸杆、樹枝等柴禾,還一邊“呼哧、呼哧”手拉風箱兒幫助燒火的那一種。每做一頓飯,都是現生火,遇到雨天柴火溼,屋子裏會煙霧騰騰的,滾滾的濃煙把做飯的人嗆的直流眼淚,不住的咳嗽,很是辛苦。

太姥家不富裕,平日吃不起白麪饃,天天淨吃些高粱面的黑“窩窩”了。“窩窩頭”是將高梁面摻雜些麩皮、豆類等雜糧用石磨加工成雜和麪,拌水後把面在盆裏揉揉,做成“窩窩”的形狀,放在蒸籠裏蒸,數十分鐘後就該出鍋了。新鮮出鍋的“窩窩頭”帶着淡淡的清香,不沾油也不沾糖的,吃起來倒也香甜。起初,我就很喜歡吃,還直誇“好吃、好吃”的。可沒新鮮兩天,我對“窩窩頭” 就沒了興趣。這黑“窩窩”吃多了,肚子不舒服。看來,這農村的高粱面“窩窩頭”還是沒咱城裏的白蒸饃好吃啊!

過去,一般的農家日子過的都很緊巴,村民大多也沒什麼錢兒。誰家想買一些如針線兒,糖果、小鏡子之類的東西,由於缺錢,就拿家裏的雞蛋、高梁面去兌換。村裏常有一些擔着挑子的送貨郎來賣貨。

送貨郎手裏搖着撥浪鼓,嘴裏不時的吆喝着。一個雞蛋大概能換數個糖果或一小紙包針什麼的。也有的拿糙麥、高粱、玉米等,來換些大坷垃鹽,醬油、醋之類的生活用品以貼補家用。

有許多小孩愛圍着貨郎的小攤瞧熱鬧,拿拿這個摸摸那個的,久久不肯離開。也有哭呀鬧啊的,非讓大人給自己買喜歡的小玩藝兒……

太姥家離縣城較遠,家裏沒有一件像樣的交通工具,上趟縣城主要靠步行,或說說好話,趁着別人的馬車捎個腳兒。村民進趟縣城一般還要再備些乾糧,以便路上肚子餓了好墊吧墊吧,充充飢,吃的也就是些窩窩頭、煮紅薯,或者烤熟的玉黍黍等。家境好點的人家把高梁面和小麥面變着法兒做成花捲饃帶着路上吃。

等我長大些,再次來太姥家時發現,這裏的人們做飯燒火用的是煙煤,煤火代替了柴禾。吃飯有玉米麪饃,或用小麥和一些粗糧做成的花捲饃,再者就是白蒸饃了,可唯獨不見高粱面做的“窩窩頭”,我心裏不免頓生疑惑。

一次吃飯,我故意打趣的提出:還想吃高粱面的“窩窩頭”!家裏的人們聞訊趕忙找左鄰右舍去打聽,好半天才討來了兩個高粱面的“窩窩頭”。再吃,沒有了過去那種香甜的感覺,倒有一種苦苦的,澀澀的味道,難以下嚥。

時光荏苒,歲月無情催人老。當年的我還是懵懵懂懂的娃兒,如今都到了“知天命”的年齡,鬍子花白的成了“老”人了。

太姥姥離開我們已有多年了,可太姥那和藹可親,眉目慈祥,充滿善意的笑容卻深深的留在我的心裏,而且越來越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