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蒙古包作文600字多篇

蒙古包作文600字多篇

蒙古包作文1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衆多的國家。在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進程中,人們積累了豐富的民居建築經驗。中國民居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蒙古包就是其中之一。

在遼闊的蒙古草原上,寒風呼嘯,大堤上點綴着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一望無垠的草原是蒙古族人民自由放牧的大舞臺,蒙古族是一個遊牧民族,最適於遊牧民族居住的就是蒙古包,因爲它的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他在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古稱穹廬,還稱氈帳,帳幕,氈包等,隨着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這些名稱逐漸被“蒙古包”所代替。蒙古包整體爲圓形凸頂,頂上和四周被厚厚的氈子覆蓋。普通的蒙古包,頂高3.3~5米,圍牆高17米左右,大門朝南或東南。最小的蒙古包,直徑有300釐米左右,大的則可以容納數百人。它共有四大結構:哈那,天窗,椽子和門。哈那就是蒙古包圍牆支架,蒙古包的大小以哈那的多少來區分,通常分爲40個,60個,80個,100個和120個。哈那爲120個的蒙古包,面積非常大,有6000多平方米,遠遠望去,如同一座巨大的城堡,十分壯觀。但是,面積這麼大的蒙古包在草原上並不常見。

牧民創造的蒙古包,有着蒙古族典型的特色。蒙古包分爲固定式與遊動式兩種樣式。半農半牧區大多建造固定式的蒙古包,周圍牆壁用土砌成,上面用葦草搭蓋;遊牧區大多使用遊動式的蒙古包,一種可拆卸,一種不可拆卸。可拆卸的蒙古包以牲畜馱運來遷移,不可拆卸的靠牛車或馬車拉運。

蒙古族傳統民居,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等地。除蒙古族外,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遊牧時也適用蒙古包居住。自從有蒙古族以來,人們開始使用蒙古包,但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至今仍無人知道確切的時間

看啊!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星星點點的蒙古包就像大海上揚起的白帆,炊煙裊裊,蘊含着無限的生命力!

蒙古包作文2

每當提到蒙古包,我就想起那次愉快的草原之旅。

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天藍藍的,白雲一片一片飄在空中,似乎離我們很近,彷彿一伸手就能摸到似的。我和爸爸媽媽、叔叔阿姨,還有金豆豆姐姐一起來到美麗的大草原。微風輕輕吹拂,草原變成了一浪接一浪的茫茫綠海,一望無際,使人心曠神怡。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個個雪蓮花般的蒙古包,恰似大海中的點點白帆。還有那些羊羣、馬羣和牛羣,它們都在悠然自得地吃着青翠欲滴、鮮嫩可口的青草。

我和金豆豆姐姐興奮地叫着、跑着,不知不覺就來到一座蒙古包前。這蒙古包真像一朵潔白的花裝點在綠色的地毯上,淺紅色的木門敞開着,繡花的布簾向上卷掛,隨時歡迎客人的到來。

主人迎了出來,高興地拍手,示意我們進去。我和金豆豆姐姐迫不及待地衝進蒙古包裏。“咦,凳子呢?”金豆豆姐姐問道。“這不是嗎?”主人指着炕,笑着說,“客人來了就當凳子,晚上就當牀。”我們好奇地爬上炕,興奮地蹦了起來。過了一會,主人端來了鮮香的奶茶、誘人的奶酪、令人口水直流的酸奶和餅子,還有冒着熱氣、香氣撲鼻的烤羊肉。我迅速拿起一塊奶酪放進嘴裏,不禁感嘆道:“哇,香氣濃郁!”它和我們平時吃的硬硬的奶酪可不一樣,一到嘴裏就化開了。我又迫不及待地嚐了嚐烤羊肉,沒有一點羶味!我閉上眼睛,仔細品味,好像品出了草原的味道。

我們一直玩到傍晚6點才戀戀不捨地離開……

啊,我忘不了美麗的大草原和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更忘不了那神奇的蒙古包!

蒙古包作文3

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呼嘯,大地上處處可見一朵朵“白色的鮮花”,它們就是家喻戶曉的蒙古包。

蒙古包呈圓形,被一隻至兩層厚氈覆蓋。,外形看起來雖小,但包內面積卻很大。它的架設十分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地方建設。先根據包的大小畫一個圈,然後沿着圓圈將“哈娜”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最後將“哈納”與“烏尼”銜接在一起,搭上毛氈,用毛繩繫緊,兩三小時就大功告成了。比起建高樓大廈,它建起來要簡單得多。

蒙古包按照哈納的多少區分大小,通常有4、6、8、10、12個哈納。12個哈納的蒙古包十分罕見,有60多平方米,過去這樣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猶如一座堅固的白城堡,十分壯觀。而在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們帳幕可容2000人呢!

蒙古包最大的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單。拆卸時哈納摺疊體積變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兩峯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即可運走。可以隨時搬家,令人羨慕。但是不可拆卸的蒙古包卻沒有這樣的特效。

蒙古包還有許多其他優點。它有獨特的美感。遠看如粒珍珠,在草原上閃閃發光。近看,包外的花紋更加清新美麗,給人一種視覺美感。包內裝飾也有它獨特的美,室內鋪了一層地氈,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裏面擺放的傢俱上刻着栩栩如生的人物、花卉……具有藝術感。而且採光條件好,包內四處充滿着太陽、大地和風的氣息,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

蒙古包在草原上生活了數千年,成爲草原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蒙古包作文4

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點綴着數以千計的白色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

普通蒙古包,頂高10—15尺,圍牆高約50尺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包內四大結構爲:圍牆支架、天窗、椽子和門。支架通常分爲4個、6個、8個、10個。12個支架的蒙古包,是罕見的,面積可達600多平方米,遠看如同一座城堡。

蒙古包呈圓柱形,上面有一個圓錐形蓬頂。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納20個人。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繩帶三大部分組成。製作不用水泥、土坯、磚瓦,原料非木即毛。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蒙古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便可以開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傢俱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支架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支架摺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20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

蒙古包巧妙的運用了圓形面積大這一特點,可謂建築史上的奇觀,遊牧民族的一大貢獻。

蒙古包作文5

中國有很多民族,如滿族、回族、蒙古族還有我們漢族等56個民族。各民族風俗習慣都不相同,比如說:江南水鄉、土樓、吊腳樓、蒙古包等,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蒙古包了。

蒙古包是蒙古人住的地方,它和我們說的房子用途一樣,只不過它比我們的房子多一個用處,就是方便遷徙,想什麼時候拆就什麼時候拆,想在哪裏建就在哪裏建。我們知道蒙古人是遊牧民族,沒有固定的住址,他們靠放牧爲生,哪裏有草他們就在那兒安家。

蒙古包可通風、採光,即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非常適合遊牧民族居住。蒙古包的外形像一個巨大的蘑菇一樣,又如來自天上的飛碟一樣,圓錐形的屋頂浮在煙霧中。尤其讓人感覺不可思議的事,偌大一個高大建築,不用一根鋼筋,全以一塊塊布縫在一起的,所以蒙古包就是牧民的家。人坐其中飲酒唱歌,真是花香襲人,奶油飄香,不啻仙宮帝闕。

有一次,爸爸帶我去大草原玩,內蒙古人民熱情接待了我們,他們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馬。我也試着騎上馬,發現它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可怕,我漸漸學會了騎馬,發現騎馬真的好簡單。走進蒙古包一看,彷彿就是我們的家,陳設簡單,席地而坐。屋內冬暖夏涼,地上鋪滿毯子真是太舒服了。

啊!真是令人難忘,草原上的蒙古包,真是太美了!

蒙古包作文6

有人說,遠行者的心是孤獨的,它不受羈絆,卻又不知歸處。然而,在茫茫草原之上,卻有着那麼一個遠行的民族,他們帶着自己的家,沒有禁錮,沒有約束,終身與草原爲伴。

哼着不知名的曲調,或粗獷,或婉約……他們懷揣着夢想,馳騁着,到遠方去。這以一生爲籌碼的遠行卻絲毫沒有帶去孤獨,換來的是無盡的胸懷,一顆平靜的心。

天亮了,起來征服草原;晚了,頭枕着草原,小憩於蒙古包中。於是,蒙古包成了他們一生的信物,牛羊成了他們摯愛的夥伴。當我面向草原,瞧見一位牧民,左手拎着一壺酒,騎在馬上,驅趕着羊羣,他擡頭暢飲,又下俯牛羊,盡顯豪爽之氣。絕不像范仲淹筆下“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那般憂傷。他下了馬,用極其熟練的手法拆解了蒙古包,手一彎,便盡在囊中。望着他遠去的背影,我想,其實他並不在意家在哪兒,只需綠草茵茵,牛羊成羣,何處不可成家?

遠行者,不孤獨!

……

當獨自走在黯淡的燈光下時,當無奈漫步於漆黑的道路中時,是否會想起,在遙遠的西部草原上,有那樣一羣人,他們沒有整棟的高樓,不見成排的別墅,而他們所有的,只是一個矮矮的,用粗布製成的小蒙古包,可是那兒,就成了他們的家。沒有城市的浮華,沒有利益的鬥爭,只有一下躍於馬上,策馬奔騰!

心煩意亂之際,不如眺望遠方,拾起行囊,說走即行,到遠方去。

因爲遠行者,不孤獨!

蒙古包作文7

在廣闊無邊、茫茫綠海中,屹立着一個個屋頂圓圓,極富特色的建築——蒙古包!

蒙古包看上去小巧玲瓏,端莊可愛,可“肚子”裏卻出人意料的龐大,像個小倉庫,堆積着各色各樣的用品。它室內空氣流通,不悶不熱。太陽曬進來暖洋洋,冬日飄雪也照樣暖和,炎炎夏日也成了一處乘涼之地,快活自在。

蒙古族的人民屬於遊牧民族,這蒙古包不怕狂風吹也不怕暴雨打,在草原上這片氣候不定的地帶,成爲了一種固若金湯的“城牆”。

蒙古包構造孰厚,以木杆子作爲其主要支撐部件兒,是蒙古包能夠屹立不倒的核心部位,依蒙古人的做法,之後就是將毛氈做其屋頂、牆壁,覆蓋在木杆子上面。這其實是人類早期建築形式,骨架形結構被賦於了人類歷史上智慧的結晶,是多麼值得令人讚歎啊!

蒙古包的建築方位也很值得研究,借鑑了當地地形、氣候、風水等各種因素考慮,蒙古包包門開向東南,巧妙地避開了西伯利亞的強冷空氣,同時,又不失考量地沿襲着他們吉祥的古老傳統:面對日出方向。帳內中央,安放着不大不小的一個火爐,火爐旁堆放着炊具,而火爐頂上的奇妙之處,就莫過於是開了個小天窗。火爐邊鋪着地氈,擺着極爲精緻的雕花木桌。包門兩側懸掛着牧人的馬鞭、弓箭等用具,彰顯着遊牧民族的個性。

蒙古包,是蒙古人民得以在草原生存的重要之物,現在,也成爲了遊牧民族文化最閃亮的瑰寶!

蒙古包作文8

在各個民族的特色民居中,我最喜歡也最熟悉的就是蒙古族的蒙古包了。

蒙古包有四大結構,分別是:哈那、天窗、椽子和門。蒙古包是以哈那的多少來區分大小的,最大的有十二個哈那,最小的只有四個,十二個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上也是十分罕見的,有六百多平方米,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堡壘一般,過去幾十個大蒙古包在一起,非常壯觀。

別看蒙古包外表看上去非常的小,但是內部使用空間面積還是非常大的,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的民族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自從匈奴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其造型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外觀呈現圓形,頂上是圓錐形,圍牆是圓柱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一百六十釐米左右,是用條木編圍砌蓋的。

蒙古包是遊牧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是遊牧民族爲了適應遊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改裝,而且便於遊牧,只需要四十頭駱駝就可以運走,裝起來的時間也是驚人地短,只需要二十個小時左右就可以搭出來一個堅固的蒙古包,供人居住。

蒙古包外面還雕刻上了美麗的花紋作爲裝飾,這些花紋都是蒙古人認爲的吉祥的圖案,白色的蒙古包用藍色的花紋點飾着,用遼闊的草原和廣袤的天空作爲背景,看上去美極了。

美麗草原上的蒙古包,是蒙古文化的縮影,我們愛惜蒙古包就是愛惜蒙古文化。

蒙古包作文9

白雲朵朵,藍天有了斑斕;歌聲悠悠,不再寂寥;衣襟飄飄,居住神舟一方;點點蒙古包,增添色彩於草原。蒙古族,以遊牧爲生,以草原爲家。

歷經長途跋涉,終從那頭翻山越嶺來到此地。尋找適宜氣候,養育一羣牛羊。你也許會問,他們有家嗎?有人答,是蒙古包。風很緊,吹舞着道道彩旗;光甚強,照射着一方草地。蒙古包簡易卻堅固,樸素卻絢麗。你,是茫茫草原裏的一絲波濤;你,是寂寞途中的一個依靠;你,是整個民族文化的一種標誌。以你爲家,或許不錯。

但又有人提議,遊牧人總會換着自己居處,蒙古包太孤獨,不能爲家。在荒蕪人煙的草原中,有位牧民拖沓着艱難步履,跟隨這一波牛羊,徒步於此。天遼遼,地廣廣,天地之間,何處爲家?牧民把自己的身軀帶在途中,把自己的靈魂獻於牛羊。季節在變,牧人在遊,牛羊在奔。相伴,安詳。也許你和蒙古包都可與牛羊相伴,以牛羊爲家,不再孤獨。

牧民夥伴,是牛羊;牧民之家,也是牛羊嗎?細細想來,其實不然。牛羊也終會離他而去,當只有孤身一人之時,是否意味着,只是有處所可去,卻無家可歸。後來才知,原來草原是牧民永遠的家。他在奔走,但不過是在草原咫尺之間,身影永歸草原。草原上,如雨的馬蹄,如琴的歌謠,如夢的畫面。以草原爲家,以牛羊爲伴,以蒙古包爲依靠,牧民恪守本分,奔波一生。他厭過,一生如此反覆;但他終熱愛草原,熱愛自己的家。這個家,把蒙古包、牧人、牛羊永遠牽扯在一起,讓他們遠離孤獨。

廣袤草原,一人,一歌聲,一羣牛羊,一個蒙古包而已。說其單調,也不完全是。說起繁華,也不完全是。其實,這樣剛剛好。寧靜卻不孤獨。這樣,一處居所可以自由穿梭各大草原;這樣,一位牧民可以隨意行走於神聖土地;這樣,一個歌聲可以任意飄蕩在朗爽空氣。

有了草原,有了牛羊。蒙古包,在漂泊,卻不孤獨。

蒙古包作文10

大家都見過蒙古包吧,你們想全面瞭解它嗎?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蒙古包。

蒙古包是遊牧民族的傳統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氈包”等。蒙古包在匈奴時代就已經出現,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是半球形的,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釐米,長230釐米左右,用木條編成網狀,幾塊網連接在一起,圍成球形。上面加上一個錐形的圓頂,就像一個小土坡似的。帳篷的全身都覆蓋着毛氈,用線索固定,這樣就起到了保暖的作用。西南壁上留一個木框,可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個圓形的天窗,以便通風和採光,還可以排放炊煙。如果下雨了,就用毛氈把天窗蓋起來。蒙古包小的可容納20多人,大的能容下好幾百人呢。

蒙古包是蒙古人日常居住的地方。蒙古族是遊牧民族,蒙古人終年趕着他們的羊羣、牛羣、馬羣和駱駝尋找有新鮮牧草和水源的地方,所以蒙古包大多是可以隨時拆卸的。把蒙古包打點成行裝,由幾頭雙峯駝馱着,運到下一個落腳點,再重新搭起來,又可以在裏面居住了,非常方便。

這就是蒙古人的民居,有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