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國中作文教學

國中作文教學

總結精選(1):

淺談提高國中作文教學效果

一般的語文教學認爲讀課與作文兩者關係並不十分密切,通常講讀課與作文課完全分開來進行教學,於是在講讀課上只進行範文教學,不搞作文教學,這樣很難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教學,似乎講讀課文與寫作文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有的學生甚至更錯誤地認爲不上語文課照樣能寫好作文。根據這些狀況,我在講讀課上努力探索與作文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從講讀課文中積累寫作材料。

學生在寫作文,個性是在寫議論文的時候,往往覺得沒有什麼資料可寫。這除了缺乏生活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閱讀面太狹窄,知識貧乏,佔有的寫作資料太少。根據這種狀況,在講讀課中,我個性注意將範文中的資料教給學生作爲寫作材料。譬如,我把吳晗的《談骨氣》、毛澤東的《別了,司徒雷登》、陶鑄的《崇高的理想》、魯迅的《〈吶喊〉自序》,以及江澤民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等課文中關於愛國主義方面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英雄事蹟、理論闡述及名言佳句等介紹給學生;對《廉頗藺相如列傳》、《荊軻刺秦王》中廉頗、藺相如、荊軻等歷史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頌揚或批判。這樣就爲學生寫作以愛國主義和革命理想爲資料的作文帶給了材料。同時,我在講課時,十分注意啓發學生對範文中帶給的寫作材料,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加以靈活運用。

二、利用範文,講評作文。

通常的作文教學,老師們往往在學生們作文之後,一個學期中進行爲數不多的講評,將學生們在作文中存在的問題集中起來講,但缺少講評的參照文章,學生常常有過眼煙雲的感覺。我的作文講評,除了在作文課進行作文講評外,更多的則是把學生作文中的優缺點帶到講讀課上去講評。這有個好處,就是把範文當作一面鏡子,從中能夠照出學生作文的瑕瑜,使學生們從比較中得到啓發,受到教益。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對課文的欣賞鑑別潛力,又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的潛力和寫作潛力。

學生在作文中對人物進行肖像描述,寫到眼睛時總愛用“炯炯有神”、“水汪汪”、或“暗淡無光”等詞語形容人的眼睛,這當然比不用這些詞語去描述眼睛要好多了,但千人一眼,如同一個模子裏鑄出來似的,這就把人們本來是千差萬別的眼睛寫得既熟又俗了。在學習《祝福》中的祥林嫂的肖像描述時,我把作品中對祥林嫂眼睛的描述作爲教學的重點之一。魯迅筆下的祥林嫂,第二次來魯鎮時,她“順着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祥林嫂在土地廟捐了門檻後,“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而她在生命行將結束的祝福前夕,則“彷彿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能夠表示她是一個活物”;而祥林嫂在這之前遇到“我”時,要問“一件事”,“她那沒有精采的眼睛忽然發光了”。

魯迅曾說過,要描述一個人,極省儉的方法是描述眼睛。我在講讀教學中着重講祥林嫂的眼睛,其目的就是要告訴學生,只有深入細緻地觀察生活,才能寫出人物的個性特徵,千篇一律的概念化的詞兒將使人物形象失去個性特徵。這樣結合範文講評作文,具有較強的啓發力量和說服力量。又如,根據學生寫作議論文時往往思路拓展不開的實際,我在講解《說“勤”》時,個性詳細地分析文章主體部分論“勤”,指出作者在論說這部分資料時,從“勤是美德”、“勤出成果”、“勤出智慧”(應改爲“勤能補拙”爲好)進行論說,在論說中,作者多用例證法和引證法,以此說明作者思路開闊,啓發學生拓展思路。學生們認爲這樣的講評學有榜樣,生動、具體、實際,確能解決問題,教學效果明顯。

三、學習寫作方法,提高寫作技巧。

學生對教師們津津有味地講解範文的寫作特色不大感興趣。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求把講解範文的寫作特色同引導學習和運用範文的寫作技巧結合起來,讓學生從範文的寫作技巧中吸取寫作經驗,然後逐步地將它運用到自己的寫作實踐中去。例如《荷花澱》、《最後一課》、《孔乙己》等課文中人物動作的細節描述是作品的一個重要特色。

例如《孔乙己》的細節描述不用繁文縟節,不求纖毫畢現,僅用極精煉極儉省的筆墨去摹寫人物的特質氣韻,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徵。“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穿的雖是長衫,但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一兩句肖像細節就勾勒出了一個迂腐窮酸好喝懶做又死要面子,死不肯放下讀書人架子的人物形象。

《孔乙己》一文中的動作細節很多,而讓人過目難忘的莫過於下面兩個細節:“排出九文大錢”和“從破衣袋裏摸出四文大錢”。“排”,既對酒店表示出分文不少,自己是規矩人,又能對短衣幫的恥笑表現出若無其事來。“摸”,不僅僅僅真切地反映了孔乙己此時的經濟處境,同時也證明了孔乙己沮喪的內心世界。《孔乙己》一文的細節描述如同針線細密的網絡,細節之間彼此呼應,聲息相通,或彼此映襯,或前後對照。透過肖像、語言、動作等細節描述,孔乙己這個封建科舉制度奴役下的可憐的犧牲品,這個被封建社會扭曲了靈魂的“剩餘的人”的性格特徵顯此刻我們面前。

作爲一名語文教師,不僅僅僅要會寫教學論文,用心探索教學規律,研究科學、高效、有序的教學方法,同時還應當寫一些隨筆、雜感,也能夠寫點詩歌、小說或文學評論等,因爲,教師只有寫好文章,才能真正獲得寫作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才能真正懂得文章學,才能真正理解課文的寫作特色,也才能去準確地指導學生作文。

總結精選(2):

國中作文教學的三個“教與不教”國中作文教學有一個長期被忽視而如今務必正視的問題,那便是作文究竟可不能夠教的問題。這個問題之所以被忽視,是因爲很多教師認爲“作文教學”既然作爲一個堂而皇之的命題被提出來,那其之“可教”必然具備不容置疑的先天合理性,因而便義無反顧地面向學生“全面而深入地教作文”。即使在教學效果不佳的狀況下,也鮮有人懷疑作文是否可教這個“原問題”,而只是在理念創新、教法改善上用力,試圖改善教學效果。很少有一線教師深入到國中作文教學的內部,用批判性思維分析其構成,看看其在多大程度上可教。只有先解決了作文“可教”與“不可教”的問題,怎樣教的難題纔會迎刃而解。其實,對於作文是否“可教”的問題,許多大師都曾提出過真知灼見。比如,魯迅先生就曾說過“教學生如何開頭、結尾、刻畫人物等等都沒有用,就應讓學生先寫,之後再講”,強調的就是作文理論的“不可教”;當代小說大家汪曾祺在憶及師從沈從文先生學習寫作的經歷時則說,“作文處於可教與不可教之間,而作文教學的關鍵在於找什麼人,用什麼方法來教”;語文教育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劉錫慶先生更是深入作文教學的內部,鮮明地指出了作文在多大程度上可教。他認爲,作文教學有三個方面:“

一是‘能夠教的’,如字、詞、句、段、語法、修辭、邏輯和語言,但這幾個方面於作文好壞不是關鍵。二是‘半能教’的,主要指觀察潛力、體驗潛力、思考潛力、想象潛力、語言表達潛力,潛力不能直接傳入,只有透過反覆訓練才能吸納,這比第一條‘能教的’更爲重要。三是‘不能教’的,主要是指一個人的才氣和靈氣、膽氣和生氣。”以上的名家觀點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對於國中作文教學而言,“字、詞、句、段、修辭、語法、邏輯和語言”這些作文的外在形式是能夠直接教的,但因其並非作文的重點,所以並不值得投入過多的精力;而與作文密切相關的內在潛力,如觀察潛力、體驗潛力、思考潛力、想象潛力等,雖然不可直接作爲教學資料對學生進行灌輸,但因其對作文十分重要,所以務必透過有針對性的訓練使之逐步構成。如果說,以上這些尚屬可教與半可教的話,那麼決定一篇國中作文魂魄的靈氣與悟性則是完全不可教的。因爲,這些完全是由作者,即具體某一個國中生的生命情境決定的。由此可知,國中作文教學是一個由“可教”與“不可教”構成的混合體,而且在“可教”與“不可教”之間存在一個微妙而神奇的過渡地帶,充分掌控並把握這個神妙的過渡帶,對“可教”部分毅然決然、直截了當、深入有力地教,對“不可教

”部分則不予輕動,不硬性灌輸,而是充分發揮教師架橋鋪路的引導功能,將學生的思想與靈魂導入澄明之境,使其從內向外生出“作文驅動力”。當前,國中作文教學的困境總結成一句話就是:教師被卡在“教”與“不教”之間進退維谷,左右爲難。筆者認爲,化解此困境,不妨從以下三個路徑入手。一、教規矩,不教理論在作文的演武場上,國中生基本上都是新兵。他們需要的是教師這位經驗豐富的“老兵”手把手地傳幫帶,而不是進行理論說教。教師對學生的傳幫帶,實質上是對學生“教規矩”,也就是將作文基本的要素、體式及結構充分演示給學生,爲其圈出一個作文的基本框架,然後任其充分發揮,用自己的筆墨將這個“框架”填滿,而學生在填補“框架”的過程中勢必同時暴露其優勢與缺陷,這正是教師下一步對其進行修正的依據。我將這個過程總結爲“作文新兵練習三步走”。第一步:“我教給你看,你寫給我看,講評”;第二步:“我再教給你看,你再寫給我看,講評”;第三步:“你再寫給我看”。比如,在記敘文寫作練習中,我只向學生充分講明記敘文六要素的內涵,讓其明確一篇記敘文的必要元素,即什麼東西是記敘文不可少的,而並不花費精力先入爲主地去講解記敘文的技法理論。在學生髮揮能動性寫出文章之後,再

根據其暴露出的缺陷進行局部點撥、引導和提升。二、教思維,不教素材國中生已經具備透過直接與間接兩種途徑發掘、儲備作文素材的潛力,所以國中作文教學的重點應放在觀察、體驗、思考、想象等思維訓練上,透過這種專門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獲取、內化、運用素材的潛力。也就是說,教師不必將素材的發掘與儲備作爲教學任務灌輸給學生。在現有條件下,學生完全能夠透過自身經歷及專門的素材教輔刊物、圖書及網絡直接或間接地獲取所需素材。但關鍵在於,目前市場上大多數的素材刊物或圖書,都是簡單將作文素材作爲知識積累重複地疊加在學生的認知視野中,而沒有透過有效的素材分析培養學生的思維潛力,使之養成觀察、質疑、分析、創新的“思維力”。這正是教師就應重點訓練的資料。培養學生的“思維力”是一個“慢過程”,但一旦真正進入這個過程,效果將是明顯的。在這一點上,上海市外國語大學附屬雙語校園的語文老師樊陽先生的做法十分值得借鑑。在漫長的20年中,他堅持每週爲學生開設人文小講座,向學生講授中西方文化思想史和當下的社會問題,使學生能夠“獨立思考,有職責感,有對生活的熱情,能夠將個人和社會聯繫起來”。他用20年的堅持鍛造一屆屆學生的“思維力”,在構建學生心靈家園的同時,也

無形中提升了學生的作文潛力。三、教表達,不教命題作文從本質上來說是語言的表達,表達得圓滿則意味着作文成功,而“命題”事實上是對自由表達的一種限制。也就是說,作文教學中習以爲常的“命題作文”,其實很可能對學生的表達慾望構成傷害。這也就是爲什麼很多學生對感興趣的話題能夠寫出意興盎然的佳作,而對教師佈置的命題作文卻顯得江郎才盡。從國中生的作文基礎來看,他們中大多數人的作文基礎還不牢固,還務必透過片段式的自由表達強化其語言潛力、邏輯潛力等。教師貪大求全,強行佈置的“大命題”作文因超出學生的興趣範圍,使其處於一種表達“失語”的困境,學生久而生厭,厭而生倦,慢慢就會轉成命題作文的“啞巴”或“口吃”者,遇“命題”則“不靈”。民國時代的很多文學大師在其任教生涯中都注意到了“表達與命題”的問題。比如,冰心在教學生寫作的時候就十分注重表達的自由性。她常常佈置類似這樣的作文:請男同學寫出“我理想中的美女子”,同時請女同學寫出“我理想中的美男子”。這樣的作文任務,新穎大膽,當然會激發學生自由表達的激情,於是他們紛紛充分調動自己的觀察、體驗、分析和想象潛力,用最好的修辭來完成作文任務。著名小說家沈從文先生在作文教學中一般不給學生布置命

題作文,即使寫也只是很小的命題,如“教室裏的空氣”之類。他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先把生活中細小的局部寫好,然後再寫大篇章。大師們的教學法對我們一線的語文教師無疑具有指導好處。雖然命題或半命題作文是如今會考作文的主要形式,但只要我們持之以恆地引導學生自由表達,並使這種表達具備相當的深度與廣度,一切命題就皆可被包容在“自由表達”的範圍之內。在最近的國中作文教學實踐中,微博是一種新穎而有效的作文訓練方式。現如今,140字的微博流行於國中生羣體中。大多數學生都在利用電腦或智能手機開設微博。140字的微博是寫作最好的練兵場,既能夠實踐作文的“規矩”,又能夠在收集素材的同時鍛鍊思維,更能夠在交流溝通中自由表達,還能夠發現、閱讀、儲備各種新穎搞笑、營養豐富的作文素材。教師能夠鼓勵學生開設微博,利用課餘時間隨時記錄、描摹、抒寫對宇宙自然、人世百態的觀察與認識。更重要的是,教師能夠透過與學生微博互動構成師生互動,教師講,學生寫,學生寫,教師評,循環往復,學生的寫作潛力自然會日漸精進。關於學生作文“教”與“不教”的問題,大文豪梁啓超先生也發表過精闢之見。他在《中學以上作文教學法》中提到了“規矩”與“巧”兩個概念。文中的“規矩”能夠理解爲作

文的基本規律,“巧”能夠理解爲技巧基礎之上的個人靈氣、才氣。他指出:“孟子說:‘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文章做得好不好,屬於巧拙問題;巧拙關乎天才,不是能夠教得出來的。如何才能作成一篇文章,這是規矩範圍內事;規矩是能夠教,能夠學的;我不敢說,懂了規矩之後便會巧;然而我敢說懂得規矩之後,便有了巧的可能性。又敢說,不懂規矩的人絕對不會巧;無規矩的,絕對不算巧。”這就是說,作文教學可教者爲“規矩”,不可教者爲“巧”。然而,在我看來,卻是“作文教學千般態,妙在教與不教間”--作文教學妙在教與不教之間,既要讓學生懂得“規矩”,同時還要讓他們習得“巧”的潛力。

總結精選(3):

國中語文作文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語言學家張志公說過:“語文教學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個‘老大難’,而作文教學恐怕又是語文教學工作中的一個‘老大難’”。難在哪裏?

葉聖陶先生也對作文教學發出過這樣的感慨:“我當教師,改過學生的作文不計其數,得到了深切體會:徒勞無功。”反饋原理何以對作文教學失效?

用最具歷史底蘊、文化內涵的漢字記錄生活,表達喜怒哀樂,溝通信息、宣泄情感,這就是寫作。寫作是精神享受,寫作是快樂的,然而,有幾個中學生能“寫着並快樂着”?癥結又在哪裏呢?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作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引導他們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並隨時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提高學生認識生活的潛力。”應對新課程改革,應對當前作文教學的盲目、低效,促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現有的作文教學模式,反思我們的作文教學行爲。

長期的應試教育催生了“應試作文”這一畸形產物,打擊了學生的寫作用心性,他們視寫作爲洪水猛獸,普遍存在怕寫作文的畏懼心理和厭煩情緒,爲寫作而寫作,當寫作成爲升學工具,自然也扭曲了作文的本質屬性。那麼,廣大一線教師是否也有必要對自己的作文教學進行深入反思呢?

衆所周知,作文教學通常可分爲引導、習作、批改和評講四大環節,批改與講評即爲作文教學的反饋環節。我認爲,長期的作文教學效益不高、學生作文水平低下的癥結正是長期以來我們對作文反饋,尤其是作文評講環節的輕視所致。

一、當前作文教學現狀的分析

(一)望而生畏,心存疑懼。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組成部分,是語文教

學和改革的重要課題,是國中語文教學的“難中之難”。作文教學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涉及字、詞、句、篇、語法、修辭、邏輯、結構等諸多因素,實施起來難度高,難以找到突破口;作文反饋工作量大、費時,許多教師對作文反饋望而生畏,心存疑懼,有“吃力不討好”的思想作祟,導致教學上的無所作爲,往往認爲作文指導跟不指導一個樣,講評與不講評沒區別,於是,或作文反饋浮光掠影,或作文評講蜻蜓點水,甚至放任自流。

(二)定位失誤,本末倒置。許多教師也開展作文反饋,但在處理引導與習作、批改與評講上--尤其處理批改與評講關係時,定位產生偏差,甚至存在本末倒置現象:重視寫前指導,輕視寫後反饋;重視作文批改,輕視作文評講。對評講環節的忽視,導致作文批改的“徒勞無功”,自然不難理解。

作文是學生的創作,教師花費超多時間、精力進行作文批改,應對學生習作中流溢的思想和豐富的教育教學信息,輕描淡寫,了了數語以蔽之,不啻是對作文教學“資源”的最大浪費。

(三)方法單一,“主體”缺位。不少教師也意識到作文評講的重要性,但評講往往停留於形式、表面,不能從學生習作中獲取有效信息,進行深入細緻的分析、利用。缺乏對作文反饋系統性、完整性的認識;缺少作文講評課明確的各階段達成目標和方法:作文反饋粗放,“概而括之,籠而統之”;作文講評缺乏序列性、專題性,“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往往幾篇好作文當堂一念,萬事大吉。

此外,作文評講課“主體”意識淡薄、“主體”參與缺位。教師往往居高臨下,學生缺少對自己“創作”的發言權。新課程標準注重對學生的人文尊重和民主教學氛圍的創設,“以學生爲本”是搞好國中作文教學的基本原則,如果缺乏“主體”意識,作文反饋成“一家之言”,作文評講課成“一言堂”,其結果必然事倍功半。

如果說作文“引導”環節相比較較空洞、乏味,作文評講則建立在衆多鮮活的學生習作材料基礎之上,作文講評課往往學生最喜歡,也最易激發其對寫作的濃厚興趣。教師應演好“學習活動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主角,充分利用好作文評講這一重要反饋環節。

我認爲,樹立“以學生髮展爲本”理念,聚焦作文反饋,以作文評講作爲作文反饋教學切入口,使之擔綱起逐步改變當前作文教學不如意現狀、切實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重任是完全可行的。

二、改善作文教學的基本策略與思路

寫作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選材立意、篇章結構、語法修辭等諸多要素,學生寫作潛力的提高需要講評方式的規範和創新,但又不是僅靠作文評講就能一勞永逸解決的,這就要求作文講評課應做到“四個結合”,即:閱讀教學與寫作評講相結合,寫作理論與評講實踐相結合,課內評講與課外訓練相結合,批改、講評與作文修改相結合。

(一)閱讀教學與寫作評講相結合。語文教材的課文多是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入選新教材的課文則更具“人文氣息”和“時代精神”,更貼近學生的思想認識實際。閱讀這些作品能夠提高學生的理解潛力,這些佳作也是學生進行寫作時可供借鑑、模仿的優秀範例。

閱讀的主要目的是寫作,評講的最終目的也是寫作,兩者並行不悖。作文評講應將閱讀課文和寫作講評緊密聯繫起來,閱讀課上有寫作知識的介紹,作文評講注重知識遷移,將閱讀課文裏的寫作方法和作文技巧--構思立意、篇章結構、譴詞造句等,遷移到習作中去,真正做到“活學活用”。

(二)寫作理論與評講實踐相結合。語文教材(老教材)的“表達”部分,有豐富的寫作理論知識的闡述,一方面,作文評講要理論聯繫學生實際,將學生習作與作文理論知識有機結合--語言的運用、條理的安排,資料的選取與處理、中心的表達等;另一方面,寫作與漢語知識中詞性、單句、複句、修辭等緊密相連。作文評講應注意教材中寫作理論、語法知識等的靈活運用,做到學以致用,“溫故而知新”。

(三)課內評講與課外訓練相結合。雖然一節作文評講課的時間是有限的,但學習的課堂是廣闊的,不受時間和地點侷限。作文評講應將教師的課堂講授與學生的課外閱讀結合起來,提倡學生多讀課外作品,包括優秀中學生習作;重視日常訓練,使學生養成良好動筆習慣,如寫日記、隨筆等,可嘗試讓學生課外摘抄、評點中學生優秀作文或者“名家作品”的方式,將教師課堂評講和課外學生點評相結合,提高學生對優秀作品的鑑賞潛力,爲己所用,從而透過作文評講,使學生在薰陶和潛移默化中逐步提高寫作潛力。

(四)批改、講評與修改相結合。批改是評講的前提,修改是評講的目的。作文評講一方面可使學生少走彎路,避免再現別人寫作時所犯錯誤;也可使其借鑑同齡人習作的立意構思、方法技巧等。作文的修改也是寫作教學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應與評講目標、資料統一,可在作文評講基礎上,嘗試自改、互改,改寫、仿寫等評講與修改結合的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創作”熱情,從這個好處上說,這樣的作文評講才更有效。

那麼,如何規範我們的國中語文作文教學?有效的作文反饋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是怎樣的?何以透過作文評講展開作文教學並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呢?

三、改善國中語文作文教學的初步實踐。

(一)查找問題。記敘文寫作是國中作文教學的重點,寫作中反映出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選取資料、表現中心、安排條理與語言表達等方面。如安排文章結構條理時:開頭冗長、流水帳、老三段或首尾不能呼應,抓不住重點,不會自然過渡等;處理材料與中心方面:生活面狹窄導致資料單調;資料胡編亂造、缺乏真實性;資料不能爲中心服務,中心無法透過材料體現;不清楚一篇文章只能表現一箇中心,中心分散或遊移;揭露社會陰暗面,而非弘揚真、善、美,反映學生真實內心世界或反映時代主旋律等。

學生寫作潛力的不足和缺陷,必然會在寫作訓練中得到反映。要全面瞭解全體學生及每位學生的寫作狀況,務必首先認真做好作文批改工作。《孫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然,作文批改也要有針對性和側重點,可嘗試教師批改、學生批改(互相批改、輪流批改、小組批改等)。每次批改,教師務必善於發現、篩選、整理、歸納出學生習作中的常見病或帶有共性的典型性問題,找準“毛病”才能“對症下藥”--爲作文評講做材料上的充分準備。

(二)精選典型。作文評講建立在對學生作文進行認真批改的基礎之上。應對超多的學生習作及學生在作文訓練中反映出的個別性、特殊性問題,可透過個別指導的形式予以解決;但批改中所發現的學生作文中的常見病或帶有共性的典型問題,務必進行作文講評。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作文評講要有“針對性”和“實效性”。講評例文務必精選,須最具典型性。成功的例文與失敗的習作比較評講;相同題目、相同題材或相同主題的作文也可比較評講;把資料不能爲中心服務的作文與材料能恰當地服務中心的作文一同評講,也可把中心分散或遊移的作文與主題鮮明的作文比較講評……例文務必具代表性,且透過比較的形式,可使學生加深記憶,生動、直觀地加深對寫作知識的理解,懂得什麼是“偏題、離題”,什麼是“首尾呼應”,什麼是“詳略得當”,什麼是“畫龍點睛”……引以爲鑑,切實提高寫作水平。

(三)印發例文。所謂“百聞不如一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宋代學者朱熹以前提出,讀書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說的也是要將視覺與聽覺結合起來協同記憶。視覺與聽覺同時感知的信息要比單用視覺或單用聽覺更全面、更深刻,也更有利於持續。

針對許多教師作文評講課上,挑一、二篇所謂優秀作文當堂唸完了事的低效或無效現象,我們務必從中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出發,尊重科學規律,講評材料(例文)儘量印發,一桌一份或人手一份--優秀作品可署作者姓名,問題作文則避免出現作者名姓,以保護學生寫作熱情。有效的作文教學往往是教師不自覺中的教學行爲卻無意中遵循了教育科學規律。印發例文,直觀感受的方法,被教學實踐證明是提高作文反饋質量、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步驟。

(四)分項指導。“作文講評要有明確的目的,要針對學生實際存在的問題作必要的指導。”在學生寫作訓練中反映出的問題具有多樣化特徵。這就要求我們的作文反饋,尤其是作文評講務必進行專題的分項指導,但就應注意的是:

1、分項指導務必確定明確的各階段作文反饋目標,“瞻前顧後”,長期目標與階段性(中、短期)目標相結合。

2、分項指導要有完整的序列性。如“讓題目亮起來,讓語言美起來,讓感情真起來,讓構思巧起來,讓材料精起來”即爲一種作文分項指導的有益嘗試,有務必深入探究價值。

3、分項指導注重解決學生寫作的實際問題,指向明確,目標單一,講求實效。每次重點解決一個或幾個問題,一次評講,一個教案,一個主題。

4、分項指導務必注意有所爲,有所不爲,抓大放小,循序漸進。即使在有效寫作反饋下,學生寫作潛力的提高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5、分項指導不能因“指導”而動搖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在師生互動中充分調動學生對作文的興趣,鼓勵學生暢所欲言,透過自評、互評等形式,發現、品評自己或身邊同學作品中的通病或長處,提高鑑賞潛力,激發寫作熱情。

此外,信息技術在校園教育教學工作中得到廣泛運用;多媒體技術的普及也爲我們有效開展作文教學帶給了強有力的保障;具有多重感觀刺激特點的多媒體教學系統與作文教學整合的方式,也更樂於爲學生所理解。我們要努力學習信息科技和多媒體技術,不斷提高駕馭作文教學的潛力,將多媒體技術與作文反饋,尤其是作文評講環節有機結合起來;倡導多元化、互動式評講;尊重學生勞動,動態、辨證地評價學生作品。

語文教師在做好“裁判”的同時,也應嘗試“下水”,參與寫作,和學生共同作文,共同提高,以喚起學生的“創作”激情,激發學生對寫作的濃厚興趣。

總之,只有更新教學理念,強化主體意識,尊重科學規律,將作文評講作爲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使之擔當提高作文教學效率之大任,務必大有可爲--作文評講“大有文章”。

期望作文教學不再是“老大難”問題,期望“教師怕教作文,學生怕寫作文”成爲過去不會太遠,期望真正實現“快樂作文”的日子不會太遠!

總結精選(4):

國中作文教學的幾點嘗試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推廣和深入,國中作文教學備受關注。寫作是語言表達與運用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重要過程,是語文素質的綜合體現,還是檢測語文素質整合與優化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國中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內在需要。那麼,怎樣提高學生的寫作潛力呢?

一、激發情感,營造健康向上的寫作氛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語文教師務必依據中學生的作文心理,善設技巧,從營造健康向上的寫作氛圍入手,激發學生主體的寫作內驅力,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應對新生的第一堂作文課,教師不妨來個醉翁之意不在酒。“同學們,快樂的暑假已經輕輕悄悄地從我們身邊溜走了,在這個不平凡的假期中,大家肯定做了許多有好處的事,看了許多難忘的書籍和影視,想了許多充滿趣味的問題……那麼,大家願意說給老師和新同學聽聽嗎?”話音剛落,同學們喜形於色,躍躍欲試。不一會,小組內的交流就像炸開了鍋,充滿着表現欲,渴望被新老師和新同學認可、讚許的同學大大方方地暢所欲言,自尊、進取、好勝的同學還會接二連三地舉手,毛遂自薦交流發言。在這種熱烈而融洽、熱鬧而有序的的氛圍中再推進寫作的程序,學生們不亦樂乎!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了寫作是表達內情緒感與自我體驗的需要,豐富的思想情感是創作的前提。

二、經常組織課外文學閱讀欣賞課。

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文學欣賞水平,光靠語文課本是絕對不夠的,因爲世界的多姿多彩,文學的百家爭鳴,一本課本是不可能包容的。在教學中務必讓學生廣泛涉獵各類文學作品,吸取更多的營養,增加知識積累。我們常說:要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其實教師不但要有一桶水,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自已去找水的潛力。透過開展各種活動,學生閱讀量大了,知識積累多了,閱讀興趣就會越來越高,“找水”的潛力就會越來越強。進而使閱讀寫作漸入佳境,最終到達“書山有路趣爲徑,學海無涯樂作舟”的境界。

三、師生合作,做好作文評改

長期以來,作文評改困擾着語文老師,雖然語文教師費了超多的精力和心血,但對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並沒有起很大的作用。而學生對眉批、旁批、總批的評語,並沒有細心品味,只是一瞥而過,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對此,我採用了把作文評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只是在學生評改後稍作一般性的總結。如我們評改以“行動與結果”爲話題的作文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讀自己手中的作文,然後,選其優美的語句,大聲朗讀,最後找出自己認爲不足的地方,加以修改。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取人之長,補已之短。同時,課堂氣氛也活躍起來,學生爭先恐後的發言,對他們的口頭作文也是一次訓練。

總之,作文教學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師務必在教學理論中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獲得啓發,不斷總結經驗,才能於學生有所裨益。

總結精選(5):

國中作文教學的現狀與對策

國中教學中存在一種現象:七年級作文寫得好的學生到九年級也可能寫得好,而寫得不好的學生,不管老師怎樣教也不“開竅”。於是給師生一種看法:作文靠的是才氣;才氣是天賦,天賦非人力所能促成。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其實,這與國中作文教學中存在的現狀有務必的關係。

1、國中作文教學存在以下幾種現狀

1.1教師指導方法不當

金映潮老師曾尖銳地指出“如果讓語文老師與學生寫同堂作文,恐怕有三分之二的教師寫但是班級上游的學生”。[1]久不下水,忘了怎樣游泳,則其有板有眼的指導方法就值得懷疑,或者是自己並不具有多少含金量的經驗之談,或者是竊之於報刊雜誌的論文,或者僅僅是道聽途說的隻言片語,而這些不成熟的沒有切身體會的或主觀的不貼合教學原理與學生髮展實際的東西,學生能吸收多少養分就可想而知了,學生陷於作文的迷茫中而找不到出路也就理所當然的了。

1.2教師批流於形式

柳宗元在永州,當地的後學把作文拿給他修改,多能石起沉痾,拔雲見月,使學子們寫作潛力大大提高,在考場上如魚得水,這種效應是語文教師批改作文的理想目標,但現實是,許多語文教師批改作文流於形式:畫出幾個錯別字,寫幾條套話,再註明批改日期了事,而當學生收到作文,只見上面寫着“例子不典型”或“觀點不鮮明”之類的話,卻無從明白什麼叫典型,什麼例子纔是典型的,也不明白觀點要怎樣纔算鮮明。一回兩回,學生潛力沒得到提高,多寫幾篇與少寫幾篇並無區別,於是許多學生就產生了厭倦寫作文的情緒,離寫好作文的目標非但沒提近而更遠了。

1.3教師沒有大語文觀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僅僅僅是西醫留給人們的笑柄,某些語文教師在指導作文上也是如此。近幾年會考多寫話題作文,於是教師就指導學生寫話題作文,可一旦變回到材料作文或發展爲命意作文,學生還是照話題作文的模式下筆,於是偏題、離題的比例就瘋狂飆升,考生痛之無極,教師悔之不迭。這是教師沒有大語文觀造成的後果。語文教學,並非要教學生讀懂課本的文章而已,“課文只是例子”,[2]應培養學生的遷移潛力;作文教學也不是教教所謂的寫作技巧就可到達教學目的,寫作是一種綜合潛力的體現,它與人的見識,閱歷,思想、涵養等有直接的關係,技巧只是其中一個因素。沒有建立大語文觀,教師自以爲是的作文指導只能是瞎子模象。

就作文潛力的構成而言,學生好比泥土,教師則是雕塑師,三年學習,泥土還是泥土,甚至轉成爛泥還是被塑成土木偶,或是意態飛動的藝術品,與教師有直接關係。造成現今學生厭倦作文,寫不好作文的現狀,教師指導方法不當是主犯,批改不當是幫兇,而教師沒大語文觀則是其元兇。

作文以其在會考語文卷各塊佔分中無與比肩的份量,歷來被視爲會考的“半壁江山”。如何引導學生攻下這“半壁江山”呢?我認爲:透過科學而系統的訓練,大部分的學生還是能夠穩紮穩打,把這“半壁江山“運於掌間的。

2、國中作文教學的對策

國中作文教學,努力讓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感、所想、所聞寫出來,讓人明白,到達我手寫我口的目的。著名作家莫懷威以前批評道:“很多寫手喜歡讓人認爲他天生一份才氣,所以掩蓋所下的工夫,更不承認曾被嚴酷地訓練過。這多麼神祕,多麼高貴阿!其實都是騙局。音樂家莫扎特,算是第一神童了吧?其實也是父親的鞭子抽出來的。”[3]莫懷威先生的話告訴我們:作文潛力能夠透過科學而系統的訓練得到提高。

2.1從字句訓練到把話說漂亮點

近幾年會考出過以下題型:①仿寫;②語句中某個詞作開頭,重新組織句子……選詞造句,不是國小生的事嗎?仿寫,即模仿例子,另寫一句,這怎樣也能登上會考的大雅之堂?當然,會考的要求更高,但國小國中都在做同一件事,說明什麼呢?說明語言訓練能夠從字句開始。再者,作文語言洋洋幾百言,泛泛講述怎樣提高語言表達潛力,實在大而不當。所以從字句訓練起,是提高學生表達潛力的起點。

當學生語言表到達達語句通順時,可進一步要求學生向語言出彩發展,力求把話寫得漂亮點。

在語言通順的基礎上要讓作文的語言亮起來,即語言鮮活有文采,這是每個學生都十分渴求的,學生依託語言的載體,向閱卷老師展示寫作才華,語言是否有亮點,是否有出彩之處,直接影響到印象分的評判。很多閱卷老師說:“一篇作文,出現‘月亮’最好但是;如果沒有‘月亮’,‘羣星璀璨’也不錯,最不期望看到的是‘茫茫黑夜’,‘漆黑一片’。[4]學生應在平時習作中有意識地打造語言,使自己的作文出色,從而贏得閱卷老師的青睞,取得好的成績。那麼語言鮮活從何而來

2.1.1詞語活用出新意。詞語一般是約定俗成的,固定不變的,其結構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不能另作他解,但在寫作實踐中,大家會發現,巧妙的詞語活用,往往能加強表達效果。⑴詞語借用。如:老媽說我滿頭“秀髮”連一堆枯茅草也不如,同學說我的髮型有點謝霆鋒的“叛逆”版的模樣,也就是“強盜般”的。對此,本人打心眼裏不屑一顧。公元2004年,滿街最流行的不就是那種把頭髮一根根拉直得參差不齊,亂七八糟,零零碎碎,然後做得蓬蓬鬆鬆的“亂髮”嗎?這真是“天然去雕飾”。又省money又cool!你們花錢還做不成這麼粗獷自然呢!以上,這段文字比“母親說我頭髮太亂,同學說我頭髮橫七豎八,我卻不以爲然:此刻不流行這樣嗎?”的表述生動得多,顯得風趣幽默而又極其傳神。⑵詞語別用。詞語“三心二意”的原意是心裏想這樣又想那樣,形容猶豫不決或意志不堅定。但有個別同學在作文《學習需要三心二意》中就把它別用了。他說:“學習就是要做到三心二意,所謂‘三心’是:一要專心,集中精力;二要虛心,不要驕傲;三要有恆心,堅持不懈。‘二意’是:一是課堂注意聽講;二是課外留意觀察。”看來,詞語別用不僅僅僅能夠開創新意,還能夠在文章標題中造成懸念,產生吸引讀者追根究底的磁力。⑶詞語仿用。

影文學劇本《創業》中有這樣一段文字“龍二井又有油和水的矛盾,這是它的特殊性。周隊長說,要促使矛盾轉化,就要撈水,把水撈乾。‘一不做,二不休’,我們想搞個水落油出。”文中的“水落油出”雖然是仿用詞語“水落石出”而來的,巧換一字,意思全新。⑷大詞小用,如“國小時,桌上的‘三八線’總是一釐米,一毫米量得絲毫不差,常常由於不慎侵入了同桌的‘領土’,爆發了‘自衛反擊戰’……‘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國中,同桌就有了兩種關係,一種是民族融合式,一種是和平演變式。”⑸婉言巧用。有個同學寫《她》:“她和魯迅先生同姓,與紅日同名,她的性別和她媽媽一樣,出生在秦朝首都,月圓之日便是她的年齡。”這比“她姓周,名叫周陽,女,出生在咸陽,15歲”更爲生動。⑹語言滲透哲理。富有哲理性的語言的是對文章品位的提升。比如:“要裝進一杯新泉,你就務必倒掉已有的陳水;要獲取一枝玫瑰,你就務必放棄到手的薔薇;要多一份獨特的體驗,你就務必多一份心靈的創傷。”“我們的生活是一本書,在每一頁晴朗的日子裏,到閃耀着太陽鮮紅的印章。”

2.1.2巧用修辭出新意。修辭使文章語言有色彩,能讓讀者產生種種感覺甚至調動想象和聯想,在心中喚起某種影像。例如,比喻化抽象爲形象,化深奧爲淺顯,化平淡爲生動,應用比喻關鍵要準確新穎,能反映事物的特點,喻體要新。⑴形象比喻。它是運用一系列比喻,用形象,具體的事物,來表達抽象深邃的內涵的語段。如“語文是那無聲的冷月,是那靜謐的荷塘,是那秦皇島外滔天白浪的魚船,是那青天裏的一行白鷺,是沉舟側畔的萬點白帆,是那山重水複的柳暗花明。”⑵多方比喻。這是幾種修辭手法一齊使用,會收到意想不達的表達效果。如“播種是春天的風,吹滅沉寂,吹走沉默,吹醒大地;播種是夏天的雨,淋透了綠葉,淋溼了樹根,淋走了溽熱;播種是秋天的日,曬紅了高粱,曬黃了玉米,曬黑了大地上的農民;播種是冬天的雪,蓋住了枯枝,蓋住了禾苗,蓋住了沉睡的土地。一年四季,播種無止境。”作文中能適時用上幾種修辭手法,務必會使文章增色不少。⑶排比連用。它主要透過修辭的方式來連綴展示,一是資料上排比,增強了豐富內涵;二是好處上的遞進,增強了說服力,渲染氣氛,增強氣勢。如上面的例子。

2.2要講究作文的結構

現代作品結構上總結起來,也只是三類:比較式,並列式、遞進式。北京特級教師王大績甚至把應試作文歸爲一種結構--寫兩例,不雷同。[5]儘管這給許多人有“人股之譏”,但存在即合理,其作用和好處是實實在在的。

首先,開端要有氣勢

開端是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做事業是這樣,寫文章也是同理。

考場作文要入題快,一般在百字之內就把問題提得明確,集中。即使不是考場作文,開門見山,簡潔明瞭的名篇也不在少數。如吳晗《談骨氣》一文的開頭:“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峻青《雄關賦》的開頭:“阿,好一座雄關!”《白楊等等,開宗明義,十分鮮明。

排比句導入也是頗受青睞而秀麗不衰的一種開端。例如:“如果認識是山頂的寶藏,那麼感情就是通往山頂的道路;如果認識是河畔的良園,那麼感情就是澆灌良田的河水;如果認識是大洋裏的巨輪,那麼感情就是滔滔的海水……”形象的比喻結合排比,使議論顯得明白曉暢又有氣勢。

渲染氣氛。在開頭設置一種情境,渲染氣氛,讓讀者在接觸文章的主要資料之前,就感受到作者的感情和情緒以打動讀者。如《背影》的開頭作者用飽含深情的語調爲文章定下了悽愴的基調。

引用名句警言,在文章開頭引用名句警言借功發力,以此爲開端,引出後文的資料,使文章語言凝練而概括,增添文采,吸引讀者。

文章的開端還能夠有題記式,故事式,對話式等等。

其次,結尾要有韻味

文章結構要完整,就務必有頭有尾,光有了好的開頭只是“成功了一半”。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餘”,好的結尾能增加文章的光彩,給讀者以深刻的啓示。

因此,寫作就應儘量做到結尾講究餘韻。歐亨利的小說以出人意料而引人深思的結尾征服了世界各地衆多的讀者,他被譽爲“世界短篇小說之王”。他小說的結尾的方式也被稱爲“歐亨利式的結尾”,如《麥琪的禮物》。能取的類似效果的還有:

反問式。如冰心《萬般皆上品,惟有讀書高》的結尾:“真的是萬般皆上品,惟有讀書高嗎應對這兩個孩子,我心頭翻涌着異樣的滋味。”這樣的結尾,更引人深思,吸引讀者。

景物象徵式。如一學生作文《走出孤獨》的結尾:“推開窗,青山映入眼簾,鳥兒從山間悠然逸去,似乎還在呼朋引伴……”這樣的結尾,再次充分地表現這位小作者此時走出孤獨的喜悅之情,吸引讀者。

詩詞歌曲作結尾也是較生動而有韻致的一種方法。

當然,文無定法,一種文章的開頭結尾若成了定式那就失去了原創的精彩徒存技巧,良好的個例盡在於結合資料和結構而獨出機杼以創新取勝。

所謂“鳳頭豹尾”,開端與結尾寫得好不好至爲重要。當然,作文想要切切實實地獲得高分,尚須在文章的主體上多做工夫。

2.3要堅持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

笛福說:“思維是最可寶貴的財富。”學生的學習並不只是知識的積累,更是綜合素質的提高,尤其是思維的訓練。思維創造財富--包括精神財富。

要作文有思想深度,或有新穎的觀點;就要學生與衆不同的思維方式。

逆向思維使學生的思維空間拓寬了一倍,如以“環境”爲話題,可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寫人受環境的影響,也可逆向思維寫“近墨者未必黑”到達了從逆向角度思考的目的。發散思維引導着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從而產生了豐富多彩的答案。如以“農村生活”爲話題,即可反映農村生活艱苦,也可寫農民豐收的喜悅,也可寫農村生活的純樸,也可寫農村變化表現社會的發展等等。求同思維讓學生們看到隱藏在繽紛物象裏共同的本質,魏巍的《我的老師》作者用“夢裏尋師”,“教學生跳舞”,教學生唱歌等幾個事例來共同表現一箇中心:老師愛學生,學生愛老師。《誰是最可愛的人》作者也用了馮玉祥救朝鮮小孩,鬆骨峯戰鬥,戰地生活三個材料來共同反映一個主題:人民解放軍就是最可愛的人。求異思維讓學生分清同類現象的不同點,如以《西遊記》爲話題,可講《西遊記》的故事,也可寫《西遊記》的寫作手法,也有人寫《西遊記》的後傳。又如以“豬八戒”爲話題,可寫豬八戒的缺點:懶惰、好色。也可寫豬八戒的優點:多情等。……於是學生的思維更活躍,在審題立意方面和靈活使用材料方面也就更進一步得心應手。

綜上所述,作文的寫作技法是具體的,但能依法成文則需要教師樹立大語文觀,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從更高的立足點,更科學的角度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作文訓練。作文分數很高是一個極大的吸引力,但想獲得大的回報就得有大的付出。作文想要獲高分,工夫在平時,在於教師平時的有效指導,在於學生依教師的指導進行刻苦的訓練。

總結精選(6):

淺談國中作文教學

學生寫文章,正如到深山探祕,到風景區遊覽,不讓他們自己操作,自己走路,他們如何曉得“妙筆生花”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再者,文章是帶有極強的個體性的精神產品,是不能用同一模式去規範的,同一個教師,應對不同學生個體的作文,若用同一種思維方式,同一種語言風格去修改,又怎能貼合每篇作文的要求呢?學生創造性的思想火花又怎能不被淹沒呢?所以,我們不能以教師的批改來代替學生的修改,而是要充分發揮學生寫作的主體性,使學生成爲作文的主人。因此重視作文教學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寫作潛力,是語文教學不可推卸的職責,是每一位語文教師不可忽視的教學環節。

一、讓學生從範文中臨摹作文,鼓勵學生的自信心,從而消除畏難情緒

臨摹的特點在於針對性強,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又收到了明顯的效果。老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便可訓練學生從仿寫句子、仿寫片段到仿寫範文,讓學生從範文體會各種寫作方法的技巧和語言。

臨摹不能機械的模仿,不能照範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練習對人物外貌進行寫作時,很多同學寫出的人物面部特徵都是“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樑、櫻桃小嘴、彎彎眉毛、紅紅的臉龐”等。這就不是“臨摹”,而是“照搬照抄”。因此,老師在教學生寫作的過程中不能使學生的思維受到約束,而要讓他們有自己的思維特點。另外,老師對典型文章的分析講解也可誘發學生的寫作情緒。學生從範文中的人物形象會想到現實生活中的熟人;從範文的事與理會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從範文的精妙構思,設計自己文章的框架;使學生從多方面受到啓發。

二、精心設計題目,激發寫作興趣。

在作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甚爲重要,有了興趣纔會頓生靈感.有了靈感就成了無形壓力下的自覺行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應成爲作文教學的重要因素。語文老師就是要善於運用各種方法使學生對寫作產生興趣,消除害怕寫作文的心理。但前提是教師務必對學生的生活實際、心理特點、思想狀況、寫作水平有一個深刻全面的認識和把握。在寫作訓練中,給出適合學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設計作文題目。只要貼近學生實際,標新立異,就能調動他們的寫作熱情。如“國中生活的日子”、“我的內心深處”。所以要重視作文的命題,命題時要貼近學生生活,善於捕捉他們生活中的情景。教師只有善於觀察他們,熟悉他們,才能命出貼合學生口味的題目來,進而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

三、增加課文閱讀,提高寫作潛力。

每個人,僅憑直接經驗,對社會的瞭解總是有限,這樣,務必學會多積累間接經驗。而獲取間接經驗的最有效途徑是閱讀書籍。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是吸收、積累的過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語言的表達方法都在不知不覺中儲存起來。這樣,寫作時能夠很自然地信手拈來,把自己的情感表達生動、完美。所以,多閱讀文學作品是一條通向寫好作文的成功之路。

因爲當代中學生的生活閱歷較淺,務必每一天閱讀,獲取信息,使胸中有素材。把閱讀獲得的信息轉化爲創造潛力,可見獲得了信息,有了素材,便不難寫作文了。

當然,多讀還要多寫,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覆歷練。寫作更是一種創新,務必在反覆實踐中體味,才能悟出其中的奧妙。要養成勤動筆的習慣,俗話說“熟能生巧”,寫作潛力是在不斷實踐中提高的。因此,學生應勤練筆,只有堅持練筆,才能以“量”來促進“質”的飛躍。平時讓學生堅持寫日記,開始讓他們每一天都去記自己看到的、聽到的一些人、事、景、物,感受到的周圍的變化以及從一天的學習生活中得到的一些感悟。一步一個腳印,“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寫我心”,作文自然能夠學得紮紮實實,循序漸進,寫作水平也就不斷提高。

四、採取多種評改方式。

傳統作文教學,語文教師是學生作文的唯一欣賞者和評價者,個人主觀性個性強,不利於學生對自己作文的正確認識。國中生經過幾年的寫作訓練後,學生對各種文體創作的模式套路已基本掌握,但有時一些具體的寫法仍然會把握不住,明知這樣寫不妥,卻又不知該如何修改。此時,教師就應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首先教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修改作文。因爲朗讀,要讀出字音就務必看清字形,這樣就能更好地發現一些錯誤。同時,透過朗讀,學生能發現自己的作文是否通順流暢,文筆是否優美等。

其次作文修改前,根據本次作文的訓練要求,提出修改的目標,然後,讓同桌間交換或組內交換,也可男女互換,讓學生自由選取交換對象進行評改。透過交流過程能夠取長補短,便於更好地修改自己的作文。

當然,還有其他的修改方法,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做個有心人,用心發現,適時引導,及時訓練,學生的修改方法務必會越來越豐富,寫作水平也務必能夠提高。

總之,作文教學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細緻的系統工程。在這項工程中,我們要做的工作還很多。今後,我們要勇於開拓,繼續探索作文教學的新路子。

總結精選(7):

作文教學是教師指導學生運用書面語言反映客觀事物、表達主觀思想感情的一種教學活動。多年來,作文教學在功利思想影響下,學生作文構成了“一湊、二抄、三套”的模式,以至於作文教學的課堂上毫無生氣,學生寫出來的東西,不是無病呻吟、矯情做作,就是言不由衷、假話連篇。要想培養學生的寫作潛力,真正提高學生的素質,就務必尋找一條作文教學的可行之路。下面談談我在作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寫好作文的幾點嘗試與方法。

一、培養學生寫作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動力。當一個學生對他所學的資料產生興趣時,他才能用心主動、情緒愉快地去學。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就是這個道理。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呢?

首先,要消除學生對作文的畏懼感。很多老師和家長都強調作文難,爲作文披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讓學生對作文不自覺地產生了畏懼心理。這就要求教師告訴學生作文即表達,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文字表達出來,並不可怕。另外教師的語言若富有情感,也能幫忙學生消除畏懼感。對學生髮言的評價,要注意措辭和語氣,用不同方式給學生鼓勵和表揚,學生受到鼓勵和表揚後,就會樂意表達,這樣畏難情緒也就消除了,而寫作的興趣也就有了,學生就會有創作的慾望和靈感。

第二,作文命題以人爲本。個性化、激情化、生活化的命題出題,能帶給一個寬鬆自由的作文空間。命題要激發學生作文的興趣,就務必注意學生的成長意識、思維特點、情感特點等,把準當代學生思想的脈搏,把觸角伸進學生的心靈中去,把題命在學生心裏,如《我看追星族》、《假如我是語文老師》、《一張紙給我的啓迪》等。這些作文命題能夠撥動學生的心絃,激起他們寫作的衝動,使他們興趣盎然地去寫。當然也可鼓勵學生自己命題,讓他們想說、敢說,寫真話、抒真情。

二、引導學生模仿佳作

模仿是一種學習方法,在生活中具有普遍性。仿寫是作文的一大途徑。模仿離不開現成的樣貌。實踐告訴我們,傳統的課文是很好的模仿對象。教師在教這些課文之前,應做好寫作安排,教者心中有數,學者目標明確。在評析課文時,着重分析作家觀察、發現、思考、聯想、選材、構思的方法,講清每篇文章的仿作重點,並指導學生學習借鑑課文的選材立意、佈局謀篇等的方法,而不是抄襲。另外很多經典的美文或優秀學生作文也是模仿對象。在指導學生進行仿寫的訓練中,堅持做到每次練筆都目標明確,方法得當,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三、幫忙學生積累素材

學生的生活圈子比較小,往往感覺沒素材可寫。針對這種狀況,就在平時幫忙學生注意觀察身邊的人和事,立足生活,蒐集有價值的材料。語文課堂上,老師要精講少析,學生要走進文本,強化誦讀,深入思考,從文本中積累素材。還要引導學生進行超多的課外閱讀,從課外書中發現素材。而更直接更快捷的方法是在生活中找素材。在校園裏,有多種多樣的活動,如學習、文體、課餘興趣等活動,還有同學交往、師生相處等;在家裏,有生活、家務,還有與家人相處、鄰里關係等;在社會上,正逢盛世,氣象萬千,繁榮的市場經濟,奇異的家鄉變化,當然也有人際交往等,這些都是充滿着時代特色的新鮮材料。老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走進自然,接觸社會,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觀察周圍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聆聽生活中種種聲響,用心去感受時代脈搏,讓學生透過多種感官認識世界,深入挖掘,並把見聞感受寫下來。

四、培養學生摘抄習慣

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得多,博古通今,寫起文章來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學生語言積累不足,寫起文章來就難免“入不敷出”。“勞於讀書,逸於作文”說的也是平時多讀書,多儲存素材,寫作時能夠隨手拈來,不費思索而順理成章。教師應要求學生堅持讀書,養成摘抄習慣。首先是隨課堂積累優美詞句。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優美詞句本,每學完一課,把課文中的好詞好句摘抄在本子上,並互相交流,有些詞語還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練習寫話。但是單從課文中積累語言,是遠遠不夠的。老師還要爲學生創造閱讀條件,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多讀課外書籍、報刊、雜誌,如課標推薦中外名著、《散文》、《讀者》、《意林》、《中學生閱讀》等。

五、認真抓好批改講評

爲了使教師在沉重的作文堆中得到一點擺脫,我試行過精批細改與略改相結合的批改方法,也實行過以口頭授教爲主的當面批改方法,還曾試行了學生相互批改、羣衆評改的方法。在指導學生互批互改時,要求學生做到:先通篇讀,看作文是否貼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認真讀,找到不通順的句子、不恰當的詞語、錯別字、用錯的標點等,並用圈、點等符號標出,最後寫上對這篇作文的簡評。基礎好的學生與基礎弱的學生對調批改,寫得差的學生改到好作文時,能夠從中學到方法,受到啓發,得到提高;寫得好的同學改到較差作文,也從中吸取教訓。實踐證明,讓學生自己互改會使學生逐步養成愛動筆的好習慣,且有利於調動他們的寫作用心性。多種形式的批改,既能全面掌握學生的寫作狀況,又能調動學生的用心性。

當然,作文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沒有創造性,就沒有藝術。我們教師就要逐步打破教學模式的清規戒律,立足生活的點點面面,爲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從多方面去探索,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揚長避短,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開發引導學生的天資和稟賦,啓迪學生的智慧,從而使學生真正具備紮實的`寫作功底,不僅僅僅能應對考試,還能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

總結精選(8):

國中作文教學淺談

作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文字表達潛力、對事物的思索潛力和對生活的觀察潛力。“要想學會寫作文,先要學會做人”,這是中學作文教學承擔的重要使命。國中是中學的初級階段,是學生由少年向青年發展的時期。國中生往往追求獨立的個性,活潑、想學但基礎薄弱,還很幼稚;對生活、社會、客觀世界充滿新鮮和好奇,但認識不足。

因此,國中作文教學的主要問題是,學生思維領域狹小,思維潛力欠缺,不會選題、不會集材、不會謀篇,以至於作文中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現象比比皆是,很少寫出具有創新意識、健康個性和鮮明特色的作文。問題的結症是我們一成不變的傳統教育形式,使學生習慣於老師給命題、提示。由於長期以來所造成的依耐心理,使學生淡化了獨立意識,習慣於在教師圈定的思路模式和規定內進行思維和寫作。

就國中作文教學中這些令人頭疼的問題,我認爲,作文教學就應貫穿整個語文教學工作,從學生的閱讀積累開始,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創新意識,這纔是最爲關鍵的。因此,我從夯實學生閱讀基礎、激發學生創新意識、轉變作文評改方式和點燃學生寫作熱情4個方面闡述我的教學心得。

一、閱讀是寫作的基石

縱觀古今中外的文學大師,能在文中縱橫捭闔、旁徵博引的,大都得益於博覽羣書構成的深厚文化底蘊。魯迅先生曾說過,“文章怎樣做,我說不出,因爲自己的作文,是由於多看和練習,此外並無心得和方法。”由此可見,閱讀對於寫作的重要性。在閱讀中,能培養學生構成良好的語感。漢語教學的特點意味着在國中作文教學中要重視語感的培養,讓學生在閱讀中增強語感、領悟語義、積累詞彙、熟悉詞語搭配習慣。語感強了,學生纔會寫出語義流暢、表意清晰的作文。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廣泛閱讀,才能增加國中生的知識面,擴大視野,進而有利於構成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想切實高效地提高學生寫作潛力,我們就應把目光投向絢麗廣闊的課外閱讀世界,引導學生擷英攬萃,不斷增強對富含想象的文章的認識,精心揣摩作者聯想、想象的技巧,和遣詞造句、感悟事物的方法,久而久之,學生便會構成潛力。理解了優秀的作品,在理解資料的基礎上明白了文章的謀篇佈局、語言運用、段落安排,學生大腦裏的語言素材纔會豐富,寫出的文章纔會有血有肉,從而減少文章乾癟無力、無病呻吟的不足。

爲了夯實學生的閱讀基礎,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主要運用了以下方法:

1.培養學生構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告訴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切忌走馬觀花淺嘗輒止,而就應仔細揣摩,學習文章中優秀的詞彙及句子。還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準備一個摘抄本,把平時閱讀時候看到的優秀片段摘抄下來以備學習。

2.給學生帶給良好的閱讀素材,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我每一天在黑板上摘抄一句名人名言,這既是對學生品德的薰陶,也是寫作素材的整理。推薦學生閱讀一些優秀的作文書籍和雜誌,幫忙學生制定讀書計劃。

3.引導學生養成背誦的好習慣,相互用心交流讀書心得。鼓勵學生多多背誦古詩詞和摘錄的優秀段落,用心開展課外讀書活動,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並組織學生交流閱讀經驗和心得,以到達資源共享的目的。

二、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寫作是一種充滿創造性的活動。學生要想寫出具有自己的特色,打上自己獨特的經歷和自己健康的感情烙印的優秀作文,非另闢蹊徑,獨出心裁不可。這就要求學生具備這種創新思維。那麼,在作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呢?我從以下幾方面談談。

1.培養學生想象力,拓寬學生思維空間。在生活中,有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想象力。想象的本質是對客觀事物的準確把握和精彩表現,是在已有的表象基礎上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作文需要創造性思維,而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是想象力。

想象是文學的翅膀,寫作常藉助想象來拓展思路、抒發情感、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能夠說文章的選材、立意、結構、表達都離不開想象力。如果寫作中充分運用想象力,有利於拓展思維空間。而目前的國中生作文,大多數只是羅列大而空的情節,只有表示抽象事物的詞彙,沒有生動鮮明的形象,也沒有豐富具體的細節,資料乾癟不充實,文章缺乏深度,語言缺乏活力。

我覺得培養學生想象力主要從兩方面着手,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二是在作文課堂上訓練。日常生活是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源。在課餘,我們應引導學生親近自然、接觸自然;去觀察山川、草木蟲魚;去體驗人間冷暖、世態炎涼。教育他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勤於觀察、勤于思考。

課堂上訓練,我們就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以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能夠採用假設作文、擴寫、改寫等方式訓練學生的想象力。能夠在課堂上給學生講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看了一部電影或一篇小說,根據其中帶給的人物性格和故事內在的邏輯作進一步的延伸。如學生學完了《孔乙己》一文,能夠續寫“孔乙己之死”,等等。

2.指導學生把握思維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問題。作文教學要使學生在構思時思路開闊,要想使學生立意時獨出機杼,不落窠臼,想人之所未想,發人之所未發,務必在培養學生集中思維的基礎上適當發展他們的多維思維方式。在寫作指導上不要給學生限定太多的條條框框,鼓勵學生說真話,寫自己的真情實感。

運用這種擴散型的思維,學生就會感到思如泉涌,要寫的東西很多,就會感到作文條條大路通羅馬。同一個題材,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發現的問題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各有不同。這樣,就能夠從諸多的角度中選取自己體會深刻、材料新穎、立意獨特的角度來寫,克服無話可說,無資料可寫的毛病。

總結精選(9):

九年義務教育國中階段語文教學中,我們衡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高低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學生的作文水平的高低。作文教學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必修的以培養書面表達潛力爲主要目標的一門課程。作文離不開遐想,但遐想是建立在富厚積累的基礎上的。因此,我們務必珍視積累,積累生存,積累情緒,積累相識,積累知識,積累語言,這樣遐想的翅膀才能飛得高,飛得遠,才能寫出感人的文章。

1.遐想能拓展作文思緒。

缺乏遐想,作文的思緒就會拘泥於眼前目今的生存,衝不破時空的限定,反應生存的天地必須狹窄。有了遐想,作文的思緒就像長上了翅膀,可凌駕時限期定,突破空間的阻遏,反應無窮遼闊的生存天地。朱自清的《綠》是藉助遐想拓展思緒的範例。作者先着眼於梅雨潭的團體特性,睜開相似遐想,用“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着”寫梅雨潭的色彩、質地及綠色潭面的形狀特性。在此基礎卜,作者把思緒拓展一步,着眼於波紋、波光與波色,議決相似遐想,具體形象地體現梅雨潭的綠之美。作者義一展相比遐想,使思緒拓展到一寸新的條理。他遐想到了北京什剎海的綠楊,杭州虎跑寺的“綠壁”,西湖的碧波,秦淮河的綠水。透過比較,說明只有梅雨潭的綠濃淡相宜,明暗適中,恰到好處。到那裏,宛如把梅雨潭的綠寫夠了,寫盡了,“無路司走了”,但遐想又使作者的思緒拓展到更新的條理:遇想列“輕盈的舞女”和“善歌的盲妹”,把綠的自身黌與女子的形象美相融合。之後作者再遐想到更爲可愛的十二三歲的小女士的團體形象,此時綠在作者心目中已經被完全品行化了,眼前目今的綠和想象中小女士的形象完全融爲一體,作者的情緒得到了完全的昇華。議論文寫作能夠縱向和橫向睜開遐想,拓展思緒,充實資料,增強敘述的氣力。好比《談

“開卷有益”》,要是隻簡略地肯定“開卷有益”,再舉幾個事例證明它,就未免菲薄。首先要遐想到“開卷有益”的理由,提}H這個看法的配景,分析它自己的好處。再遐想到文化知識對人類的推行動用,想到知識爆炸、社會生長迅速的時期特性,敘述“開卷”的利益。再遐想到一些人讀迷信、色情、反動的書而受害的實事,指jH{“卷”需選取,否則百害無益。再遐想到一些死唸書,只貪多,不用化的“書呆子”,於是指出“開卷”要善於思考,細緻要領。在此基礎上還可遐想到那些見書就讀,唸書即是目的的人,指出“開卷”要有籌劃,要目的明確。那裏的遐想,很好地拓展了思緒,對“開卷有益”這個不全面、不科學的論題舉行了全面科學的闡發,論證充實,說服力強。

2.遐想能蒐集作文質料。

提起作文,同學們常感想“沒什麼可寫”,“無話可說”。出現這種狀況的緣故原由大略有二:一是確實沒積貯幾多質料,一是有質料而不善於變更和檢索。着實,一箇中學生有十幾年的生存履歷,讀了成百卜千的文章,不就應無話可說,主要緣故原由是不善於遐想,不能實時變更貯存在腦中的質料。要是掌握了退想這個武器,真正做到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就會有說不完的話,用不完的質料。如寫《勤能補拙》的議論文,首先從時間上睜開遐想,就會想到呂蒙篤志就學而令人另眼相看;閻若璩“愚”而苦鑽經史,終成學者;章學成“愚”而勤學,終有所成;童第周受苦研討,得到第一個百分等。再從地域上睜開遐想,就會想到外國的威特、愛迪生、達爾文等,幼年應聲遲頓,爾後勤勞學習,終成各人的事例。另外,睜開相反遐想,還可想到自恃聰明,不勤勞學習,結果變得平庸無能的方仲永等。這樣從時空上、正反偏向上睜開遐想,貯存在腦中的質料就會綿延不停地涌現出來,供你選取,聽你調遣,從而寫出資料充實,論據充實,有說服力的文章來。

3.遐想能爲警惕寫法架起橋樑。

學生作文常嗣於謀篇結構,困於開頭着末,難於尋求到適當的體現伎倆。那裏很緊張的緣故原由是缺乏遐想。要是睜開遐想,就架起了所作標題與範文之間的橋樑,探求到適當的寫作要寫景狀物,我們可遐想到朱自清《綠》中寫梅雨潭多條理睜開的方法:團體形貌_具體形貌葉遐想映襯想象昇華。同時學習多角度多側面形貌和多種修辭的綜合運用。寫人物的心田活動,可遐想到《母親》,警惕描繪生理活動的種種手段:行動形貌、覺得形貌、幻覺形貌、心田獨白和風物陪襯等。作文時展開遐想,種種範例文章就會體現於腦際,種種體現會不停涌現出來。

4.遐想能使作文語言富厚生動。

語言的缺少,體現爲頭腦的缺少;語言的呆板,體現爲頭腦的呆板。遐想能生動頭腦、富厚頭腦,從而使文章語言富厚多采、生動生動。遐想能使語言形象生動。宋人宋祁《玉樓春》中的“紅杏枝頭春意鬧”,有人以爲“一鬧字卓絕千古”。作者正是從眼前目今的盎然春意,發達生機遐想到人們“鬧元宵”等節日的熱烈氣氛和感人情形,覺得非用“鬧”字不能表達出眼前目今之景,心中之情。可見“鬧”字正是遐想的結晶。王安石“東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由“到”、“過”、“滿”等十幾字修改而來,也正是作者由東飆遐想到春天中百草萌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情形而篩選確定的,從而把看不見的東風轉換成光顯的視覺形象。修辭格是使語言生動形象的緊張手段,而遐想則是修辭格構成的基本要領。朱自清老師由淡淡的、細細的、時斷時續的荷花香睜開相似遐想,想到了遠處高樓--渺茫的歌聲,從而構成貼切生動的比喻。

總之,好的作文需要學生大膽的遐想,作文教學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系統工程。在這項工程中,我們要做的工作很多。今後,我們要勇於開拓,繼續探索作文教學的新路子,爲增強學生的寫作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奮鬥。

總結精選(10):

中學生初學寫作,大都有些“怕”。他們怕寫作文,也很難寫好作文。怎樣辦這就要求我們幫忙他們消除“畏難”情緒,變“要我寫”爲“我要寫”。

一、培養學生寫作興趣,從模仿入手

學生能夠透過模仿他人的作品,從而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模仿在生活中具有普遍性。例如國小生的描紅,初學繪畫者的臨摹,藝術家的舞蹈,自然科學中的習題的演算,等等,無不是模仿或模仿基礎上的創造。

仿寫是學生學作文的必由之路。模仿離不開“現成的樣貌”。劉勰《文心雕龍》雲:“摹體是以定習,因性以練材。”實踐告訴我們,課文是最佳的模仿對象。教材所選課文體裁、題材豐富多彩,文情並茂,例子現成,俯首可得。因此,只要教師因材施教,引導得法,定能立竿見影,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多年來,我在指導學生進行“仿寫”的訓練中,堅持由局部到整體、由單項的綜合地進行,做到每次練筆都目的明確,方法得當,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當然,模仿別人只但是是一個手段,真正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學會自己走路。“照葫蘆畫瓢”的作品如果當作藝術作品來看是不足爲訓的。但作爲一種方法卻能夠使深奧變得淺顯、抽象變得具體,能夠使初學作文者少走彎路。如果語文教師善於運用這種訓練方法,就能使學生更快地掌握各種文體的寫作技巧,大大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

二、小組合作,走出課堂

以往的作文教學,很多時候單純追求寫作章法技巧的教學方法,而忽視了學生心靈的解放,這是違背作文教學的本質的。課程標準認爲,要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這首先要求教師解放思想,透過各種各樣的途徑,充分挖掘作文教學的資源。這樣,除了常規的作文教學外,我認爲還就應透過小組合作或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開發新的課程資源。

1.小組合作。並不是所有的作文教學都需要小組合作的,我們選取一些難度比較大、可深入挖掘、學生單獨難以完成的題目進行小組合作,如在學習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時,有一個小組在課外進行“毛澤東的詩歌與書法的研究”,寫出了一篇漂亮的小論文。每個小組4―8個人爲宜,可由教師負責分組,但更多時候就應讓學生自由組合,這樣才能充分發展他們的個性,從而使教學更有效。教師要教會學生修改作文、調查、查找資料、採訪等技巧,但不就應包辦學生的所有事情,而就應留給學生充足的自由空間。可在小組內讓學生相互批改作文,相互交流。我還推薦他們組成規模比較小的文學小組,可不定期舉行一些小筆會,這會讓他們迅速提高作文水平。

2.走出課堂。課堂固然是作文教學的重要資源,但生活是一部無窮無盡的大書,課外廣闊的資源就應成爲我們作文教學的“源頭活水”。在過去的作文命題、作文教學中,幾乎都是由教師確定話題,確定中心思想,然後讓學生往這個框子裏鑽。這其實禁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儘管學生作文裏有教師的汗水和智慧,但作文不就應是教出來的,它是真正心性流淌的東西,就應是學生的成長過程,就應是學生生命中的精彩瞬間。因此,只有讓學生走出課堂,學生纔有可能寫出真正屬於他們心靈的文章。

三、因人施教,分類指導

“十個指頭有長短”,學生作文水平不一致,是一種正常現象,“一刀切”的教法使學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消,從而使學生失去興趣,產生消極心理和行爲。因此每次作文課上,我都根據學生的不同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任務、分類指導。學優生鼓勵他們參加各類作文競賽,用心向報刊投稿發表,以滿足他們自我實現的需要;對學困生則降低要求,減少難度,使他們經過努力到達一個小目標,從而激發他們寫作的興趣。

四、幫忙學生歸納一些寫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寫作水平

1.教給學生寫作的技巧――定靚麗的標題。題目是文章的眼睛,一個醒目的標題是一篇文章最引人注目的亮點。想使文題靚麗新穎,可引導學生採用如下方法:(1)引用式。直接引用與材料中心相吻合的詩句、名句、歌詞、俗語、廣告做文章標題。這類文題醒目,易引起讀者共鳴。例如《世上只有媽媽好》。(2)修辭式。即用修辭格來擬標題,常見的有比喻、擬人、借代等手法,用這種方法擬定標題形象傳神,有感染力。例如以“環保”爲話題的作文,標題可擬《樹的“嘆息”》。(3)標點式。標點符號屬於無聲的語言,以標點作爲文章的標題,可使文章新穎獨特,引發讀者要看個究竟的興趣。例如《生活――》。

2.帶給策略方法的指導――寫好開頭和結尾。古人把文章開頭稱爲“鳳頭”,把文章的結尾稱爲豹尾。好的開頭引人注目,給人以先聲奪人之感。好的結尾“回眸一笑百媚生”。那麼,教師應怎樣指導學生寫好開頭和結尾我們能夠給學生帶給一些方法。例如開頭的寫法有:(1)巧用修辭,展示風采;(2)懸念入題,引人入勝;(3)抒情開篇,真情感人;(4)轉折入題,生動深刻;(5)描述入題,自然真摯。結尾的方法有:(1)自然收束式,(2)畫龍點睛式,(3)首尾呼應式,(4)名言警句式,(5)抒情議論式。

3.要寫好作文,務必指導學生錘鍊詞語,善用修辭,爲文章增添光彩。孔子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精品佳作必須要求“富有文采”,而那些語言平淡、索然寡味的文章,理所當然地遭人啐棄。這就決定了我指導學生作文的前提思想:中學生寫作文必須要先光彩奪目,然後才平淡自然。在寫作文的時候,每時每刻都要以豐富的詞彙、優美的文辭來吸引讀者,博取作文高分。所以,要使學生寫好作文,教師務必指導他們錘鍊詞語,善用修辭,爲文章增添光彩。

五、重視課外閱讀,開展作文活動課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多讀,才能多寫。我要求學生每人每學期都準備一個筆記本,把自己在課外讀書時所遇到的好的語句、段落摘抄下來,並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定期檢查,進行展覽,好的給予獎勵(筆記本、字典等)。同時,開展活動課,把作文與活動課結合起來,讓他們主動地去參與各類社會活動,自己動腦、動口、動手,在活動中去體會、去感受、去自悟,充分發揮他們的個性、特長和用心性;充分發揮他們的智慧和創造精神,讓他們在社會實踐中去寫作文,在社會活動中去寫作文。這樣就密切了作文與社會、與生活的關係,便於學以致用;也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如結合作文教學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製作書籤、賀年卡,或做些科學小實驗,等等,並寫一些說明文;透過開新聞發佈會讓學生寫新聞報道;與學生走上街頭搞社會調研,讓學生寫調查報告;透過辯論會、故事會、演講會等形式,讓學生編故事、寫演講稿。還可讓學生參與作產品廣告、自我介紹(推銷自己)、學習方法介紹等活動。這樣既讓學生清楚了作文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實用性,又加強了學生口語潛力、寫作潛力、智辯潛力、適應潛力等各種潛力的訓練。學生興趣盎然地在生活和活動中學到了很多本領,對他們今後走入社會將大有用處。

所以,很多學生反映:作文教學結合活動,使我們感到作文既有用又搞笑;他們寫作文的用心性和寫作水平普遍都有所提高。

標籤:國中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