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中音樂教學論文

目錄

國中音樂教學論文
第一篇:國中音樂教學論文第二篇:國中音樂教學論文第三篇:淺談國中音樂教學論文第四篇:國中音樂教學論文第五篇:國中音樂教學論文定稿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國中音樂教學論文

“互動”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信陽市一中湯衛衛

“互動”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在學習新課標的同時,研究我們的學生,創造出我們的方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師生共同營造和諧、愉快、合作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濃厚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變“厭學”爲“樂學”,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進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已經成爲當前廣大教師所共同探討的課題。下面就“互動”實踐及互動在音樂課堂中的作用談談我個人的體會。

一、良好的教學開端需要師生共同創造

歌曲教學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的有效手段。在傳統的音樂教育中,學生學習音樂的途徑完全是建立在“一唱一隨”的基礎上,這種教學模式只注重了歌唱技能、技巧的訓練,而忽視了音樂藝術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結果老師教得枯燥,學生學得無味,逐漸使學生失去了學習音樂的興趣。在這種模式下,即便學生會唱一首歌曲,因爲不理解歌曲所表現的意境和內涵,唱起來也是乾乾巴巴,毫無情感可言。針對這種局面,我改變了以往的做法,在歌曲教學中注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強調歌曲教學中的聽賞作用,讓學生在反覆聽賞的過程中,受到歌曲情感的薰陶,力圖通過一個完整的音樂形象,來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藝術性以及趣味性,從培養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入手,讓他們在充分感受音樂、理解音樂的基礎上進一步來表現音樂。

二、學生的興趣需要師生共同培養

興趣是創新的基礎和源泉,興趣是能力的幼芽,只有在聽賞歌曲的過程中,才能給學生一個完整的音樂藝術形象,激發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這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又符合認知規律,使枯燥的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活潑、富有情趣。成功中的喜悅和樂趣,回極大地喚起學生的創新熱情。開放評價的目的就是讓學生不斷品嚐到學習音樂和獲得創新的成功樂趣。 烏申斯基說:“沒有興趣,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講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新的課程標準讓我們認識到:音樂教育首先不是教授技能技巧,不是造就一個提琴演奏家,一位歌唱高手,而是要藉着具體的藝術欣賞活動,比如,一首樂曲、一支歌曲,使學生來親近藝術,從而喜歡藝術和熱愛藝術。音樂教育目的是培養音樂聽衆,合格公民。而不是培養音樂的專門人才。國中階段我們教師就是要爲學生創造寬鬆的氛圍,良好的音樂學習環境,提供給學生最好的音響資料,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學習接觸和親近音樂,從而培養起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教學中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好奇心,這是一門技巧。

在“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啓發下,爲創設與教學內容相符合的情境,如:在教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時,我改變了傳統的音樂教學中學生聽音樂進教室的作法。這就是我帶領學生共同紮起綵綢,在歡快、熱烈的秧歌音樂伴奏下,扭着秧歌進教室。又如:利用美麗的畫面,動聽的歌聲去看、去聽,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器官,更形象直觀地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擴大音樂視野。教師隨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善於摸索、分析學生心理,瞭解學生的心態,這樣才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我們在音樂教學中應努力營造音樂氛圍,引導學生抓住音樂特點,“讀”懂音樂,感受音樂。

在學生的座位排列上我也有所改變,將傳統的成排成行的座次形式改變成“馬蹄形”、“圓形”的座位形式。這些作法不公消除了教學中師生間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心理障礙,而且還大大的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

二、和諧、愉快、合作的教學氛圍需要師生共同營造

讓音樂成爲師生溝通的情感橋樑。在開放的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營造一種民主、自由、輕鬆、愉快的氛圍,創設良好的師生關係。老師大多數時間可以走到學生中間,縮短和學生的距離。教師是導演,有序地領着孩子走進音樂的殿堂,不斷給孩子新的內容,讓他們有新的發展。教師又是演員,與孩子們一起歡歌跳躍。教育心理學認爲,如果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形成友好信賴的關係,那學生就可能更願意和教師相處,接受老師的教誨。同時在這種平等、和諧、熱烈的氛圍中,就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和創造的積極性。我在課堂上經常鼓勵那些比較內向的同學大膽說、大膽想、大膽唱、大膽演。這種鼓勵支持的態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語言,能樹立學生進步的信心,讓學生在寬鬆友好的學習氛圍裏感受美、體驗美。

1、創設舞臺,展示自我

在音樂教學中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的人際關係,堅持以學生爲主,教師則普通身份加入,通過適當點撥,發揮嚮導作用,促進師生間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諧關係,從而發展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健康的個性,使學生的更多的參與,合作過程中得到素質上提高。例如在音樂課上設計 “小小舞會”這一活動環節,放手讓學生盡情地唱、盡情地跳,把整堂課營造的喜悅氣氛推向最高潮,讓學生在無拘無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師也可以和同學們共同在優美動聽的音樂伴奏下翩翩起舞。或者提示學生積極思考進行創編,將拍手動作換爲跺腳、搖頭、聳肩、扭腰等動作,使學生在律動中充分感受創作的成功感。

2、以“賽”激趣促學

好勝心強是學生的主要性格特點之一,而在激烈的競爭氛圍中,學生最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們在課堂上“表演唱”就是利用這一點,實現教學目的。音樂課堂上激勵學生上臺表演唱,準備一些獎品鼓勵大膽的學生,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樂教學中學生學習樂理知識感覺是最乏味的,採用分組進行搶答,表演的比賽形式來爭奪紅旗,從而營造了一種愉快、和諧的教學氛圍。

3、開展音樂活動課的實效性

音樂活動課是音樂課的延伸,音樂活動課這種特殊的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的創造思維的空間更爲廣闊。活動課除了完成基本教學任務外,更多的是把活動的主動權教給學生。上器樂課時,教師除了講課輔導外,可與學生一起齊奏、合奏。如需要配打擊樂時,教師除了引導學生設計相關的鑼鼓點外,還可以和學生裝一起演奏各種打擊樂器,甚至與學生演唱的歌曲作伴奏。此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設計合適的伴奏音型,讓他們用自己的樂器爲教師演奏的樂曲進行伴奏??這種作法不但使課堂變得生機勃勃,頗有興趣,而且還達到了師生營造和諧、愉快的良好教學氛圍的目的。所以,活動課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團隊精神,有利於學生智力發展,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學生的音樂情感、豐富的想象能力需要教師的引導和激發

情感,是音樂教學“情感化”“審美化”的主要標誌,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給人情感移入比其他藝術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有力進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是最爲活躍的心理因素,既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又是音樂教育目標之一。音樂教育應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則。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使

用其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中進入審美的聖境,音樂審美活動,是對審美對象得感知開始的,在審美感知中,必須帶有情感因素。

列夫.托爾斯泰說:“音樂是人類情感的速記。”不同歌曲的節奏、旋律、力度、速度變化等,都能夠給人帶來一種不同的感受。在音樂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完整的聽賞歌曲,不僅可以消除學生因爲純粹學唱歌曲而產生的厭倦心理,而且還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唱慾望,使學生能夠主動、持久的投入到音樂學習中去。

有些歌曲,在教學時,不必過多地介紹歌曲的背景和特點,而是直接讓學生聽賞,意圖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體會歌曲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學生往往會被歌曲中歡快、熱烈的情緒深深的打動而禁不住隨着音樂的節奏舞動起來。這樣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了,參與音樂活動的積極性也強了,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把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學習效果明顯的有了提高。

有些民歌,是典型的探戈節奏與我國的民族化的旋律相結合的樂曲。在教學時,可以先播放影片讓學生欣賞,學生在聽賞過程中,往往會被優美動聽的旋律感染而紛紛在下面輕輕的模仿、視唱。教師便可以不失時機的帶領同學們分析曲子的特點以及演唱風格等,同學們積極地發言、大膽地討論,很快就能夠準確、生動地演唱歌曲了。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力推動世界,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來源於音樂的啓發。”少年兒童的想象力是一把開啓心靈的鑰匙,通過它可以使靈感得到創造性的發揮。因此,音樂教學已 成爲促進學生全身心健康發展、塑造“創造型”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作爲素質教育的音樂教學,必須捨棄一切單調、枯燥、令學生感到厭煩的內容和模式,必須是使受教育者 在良好的心態、輕鬆的氣氛和愉快的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實施的。當然,爲學生創造自由的想象空間,並不是讓學生漫無目的的去想象,是要建立在音樂要素之間的基礎上的。音樂可以給人帶來豐富的想象,但並不等於所有的音樂都必須描述一個場面或着表現一個場景。所以,在音樂教學中,要結合實際情況,根據音樂中的各種要素進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去想象。

教會學生唱一首歌並不難,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詞的感情充分地表達出來,使學生在聲情並茂的演唱中心靈受到滋潤。因此,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師首先要對作品進行深刻的理解,應引導學生分析它的感情特徵、情感處理、表現手段等。提問式的進行分析,如這首歌曲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應該用怎樣的速度和力度來演唱?用怎樣的語氣或是動作來表現歌曲的情感?總之,只有在課前做好充分的理解和準備,教師才能在課堂上通過生動的誘導,使學生在情感上有所觸發。在音樂教學中實施自主學習,放手讓學生在音樂的環境中學習音樂、理解音樂、感悟音樂、表現音樂。真正給學生一個展示的舞臺,一個鍛鍊的機會,一個成功的體驗。讓學生由教育教學的“被動角色”躍爲“主動角色”,成爲學習活動的主體。通過師生共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進而體現“互動”爲音樂課堂所帶來的最佳教學效果

第二篇:國中音樂教學論文

國中音樂教學論文

趙玉霞

一、如何建構先進的聲樂藝術教學理念

一要打破傳統的“三種唱法”的思想禁錮。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實際,努力探索科學的訓練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結合。教師的任務就在於幫助學生修飾自己的聲音,培養學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質,使學生的演唱自如、流暢、美麗、動聽,千萬不能去造“聲音”。

二要紮根在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沃土。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源遠流長,聲樂藝術理論日臻完善和系統化。早在2014多年前,《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就有了聲樂教學理論的記載: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聲及清徵者,乃教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宮,徐呼中徵,疾不中宮,徐不中徵,不可謂教。這即是說,教唱歌應先看學生的基本條件,強調教以正確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另據《史記?師乙篇》所載: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墜,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旬中佝,累累乎端如貫珠。這說明在當時歌唱就要求氣息運用流暢,歌唱如線貫珠。中國的京劇唱腔,聲區統一,字正腔圓,既能婉轉如歌,又能抒發悲壯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時候,強勁有力,穿透力強,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組的c-e,甚至更高。此種唱法及其訓練之道,能否借鑑於中國聲樂演唱訓練,的確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

三要借鑑“西洋唱法”的先進經驗。人類發音器官的結構和發聲原理是相同的,絕對沒有哪位歌唱家的發音器官比別人多一個或少一個部件。那麼,不管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在進行聲音訓練時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鑑的地方。“西洋唱法”歷史悠久,除語言和音樂風格與我們有區別外,在嗓音訓練方法和聲音美學方面有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過去有人說,“西洋唱法”聲音宏亮、寬廣、渾厚,有較強的戲劇性,不宜表現中國民族聲樂作品。其實,中國聲樂藝術也同樣要求聲音的宏亮、渾厚、結實、寬廣,我國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獷、豪爽、奔放、熱情、真摯,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質來表達我們的音樂。例如:滕格爾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帶嘶啞的聲音和通俗的風格來表現,完全還可以用明亮、寬厚、奔放的男高音來表現。到底如何借鑑“西洋唱法”中的先進經驗,中西結合,達到發展我國聲樂藝術的目的,我們的先輩和廣大聲樂工作者已經作出了長期的、艱苦不懈的探索,也總結出了許多豐富的經驗,總的來說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聲樂教學中,根據學生聲音特點,因材施教,廣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進的訓練方法。第二方面是如何將美好的、受過良好訓練的嗓音運用於風格不同的中國作品的演唱中。

二、正確理解科學的發聲機理建立切合實際的發聲體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樂器,一件能用不同語言表現音樂的奇妙的樂器。人要做到能正確、科學的發聲並利用好嗓音這件樂器表現音樂,瞭解嗓音生理結構和發聲原理是前提。人的發聲器大體由聲帶(含假聲帶)、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頭腔構成。簡單的

發聲原理是:聲帶在氣體的衝擊下產生振動,然後聲帶振動發出聲音,經過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頭腔的共鳴,便發出響亮和動聽的聲音。音質、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鳴腔體調節出的不同結果。要做到自如調節共鳴腔體,必須經過嚴格、正規的訓練。自然的歌唱與人的情緒、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積極配合、協調有極大的關係,甚至是歌唱活動“生死存亡”的關係。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氣息怎樣運動,路線如何,軟齶在不同音高時的狀態,舌根、舌頭的運動,下巴如何運動,怎樣張嘴,人的身體如何配合等都關係到聲音的好壞。人的嗓音雖然在發聲原理和生理結構上具有共性,但每個人的聲音特點是不同的,除有男聲、女聲、童聲,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還有音色、發音習慣、語言習慣的不同,另外,還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個人在學習聲樂的時候,建立正確科學的符合自己聲音特點的發聲體系是關鍵。在練習時,每發一個音都必須符合歌唱發聲原理;聲音通暢,氣息流動,音色優美,自然動聽,有音量而不“傷嗓”(傷聲帶)是總原則。

有的同學急於求成,教師拔苗助長,在短時間內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這樣只會適得其反。結果,學生一開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初學聲樂時,把中聲區的基礎打牢固,形成正確、積極、良好的歌唱狀態是歌唱訓練的原則性問題。

樹立正確的發聲體系,還有一個歷史問題要克服,那就是唱法問題。過去人們把聲樂分成“民族”和“美聲”兩大類,後來又有了“通俗”唱法。至使長時期以來,不管生還是教師,在聲樂教學活動中,常常說某某學生適合唱美聲,而某某學生適合唱民歌;嗓門大的、粗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聲”料子,嗓門不大,但優美、細膩、抒情、嘹亮的則是民歌料子。在教學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東西,去“造聲音”。其結果是將音樂教學引入誤區。正確的發聲體系,要尊重實際,尊重民族,尊重發聲的科學原理,切不可人爲的、主觀的去認識。更要強調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紋,是不一樣的,且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特點。因此,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能想辦法去修飾每個學生的聲音,使之流暢、有支持、有彈性、婉轉動聽或有力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尊重科學,穩步前進,切忌模仿。過去我們要學生多聽人家唱,那是要求學生多聽人家是怎樣運用自己的嗓音,怎樣把握作品風格,適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鑑,但不可模仿。藝術就怕模仿――模仿就完了。要建立正確的發聲體系,老師是關鍵。初學者若不通過教師的指點,幾乎不可能正確把握自己的聲音,自己聽與別人聽是有區別的。因此,老師必須有相當靈敏的耳朵和聰明的智慧,對學生美好的聲音能自如把握、準確分析,然後讓學生通過鍛鍊得以和穩定。

三、運用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

聲樂教學,難就難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對不同的學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有幾條原則是必須遵守的。

(一)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則

要做到因材施教,瞭解學生即“相才”是關鍵。在開始系統訓練之前,老師對學生必須有全面的瞭解。而要了解一個學生,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過程。要充分掌握學生的生理結構、特點、習慣、語言、歌唱條件、發聲缺限等,然後制定出系統的訓練方案。

(二)堅持把握基礎訓練和秩序漸進的原則

聲樂基礎訓練,就像修高樓打基腳,基礎不打牢、不打紮實,是修不起來的。學習聲樂往往都有急於求成的毛病,都喜歡和別人比,老師也有拔苗助長的現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學習進步快,心裏便着急,心裏一急便急於求成,結果誤人子弟。聲樂教學一一定要循序漸進。在基礎訓練過程中,一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聲樂理念,培養學生正確的聲樂審美觀和正確的聲音感覺(包括內心聽覺和內心感覺)。二是先從學生唱得最好的一個母音開始訓練,逐漸過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確的、良好的歌唱習慣,即能“張口就來”。三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感受力,在進行基礎訓練時,千萬不可光“練聲”不“唱歌”。老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演唱能力,安排豐富的曲目讓學生唱,要認真分析作品,教學生充分表現好每一首樂曲,哪怕是很簡單、很小的聲樂作品,不斷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表現力。四是鍛鍊學生正確的運用歌唱氣息。在氣息練習中,有的人喜歡專門教學生先找氣再發聲,這樣往往造成學生找到了氣息,但氣息疆硬、不靈活、唱歌呆板,我們不妨讓學生在歌唱中找氣。其實,歌唱氣息是本能的,情緒有了,狀態對了,激情來了,氣息自然就有了,千萬不可故意深呼吸。

第三篇:淺談國中音樂教學論文

淺談國中音樂教學論文一堂音樂課生動與否,是看教與學之間的互動與配合。如果只有教或者只有學就沒有默契可言,沒有生動可言,更沒有沒有效率可言,沒有效率就是我們教師的失敗。怎樣才能做到教與學的互動是我們一直苦苦探詢的一個問題。本文旨在結合國中學生的心理髮展階段的特點和一些教學實踐經驗,並參考部分音樂教學論文和專著而成,以音樂課上如何來搭建師生之間的默契橋樑爲主題,以如何提高教、學的效率爲目標,較淺顯的做了以下論述。

音樂是一門藝術,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爲核心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音樂課是通過聆聽音樂、欣賞音樂而達到表現音樂、創造音樂以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的活動。音樂課不僅是一種審美活動,更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步驟。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新課程的改革給我們的音樂課帶來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學生喜歡音樂不喜歡音樂課仍然是個通病,在音樂課堂中,音樂老師一個人唱獨角戲,缺少師生互動的現象仍然存在。 一個人的情緒是極具感染性的,人們的情緒情感很容易相互感染,相互影響。在課堂上,教師的情緒應該是非常富有感染力的,不同的教學情緒收到的教學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例如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學生們參加活動不積極,如果此時老師採用消極的態度,可能活動就沒法再繼續進行下去,相反如果老師主動的爲大家起個好帶頭來激發學生們的興趣,可能此時的課堂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在我看來學習應該是非常快樂的,所以作爲老師的我,時常都提醒自己要把快樂帶到課堂上,帶給我的每一位學

生。教師快樂的教學,學生纔會快樂的學習,作爲非主科的音樂課更應如此。

目前教育界大力推行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新課程的全新改革旨在提高課堂的效率,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怎樣才能做到呢,關鍵在於課堂中“教”與“學”,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教”與“學”的配合默契度,怎樣來提高兩者之間的默契度還值得我們繼續總結、研究。

第四篇:國中音樂教學論文

音樂教育需要改革,但並不意味着要全盤否定以前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要準確地體現新的課程標準理念,對教師的基本功要求比以前更高,要有過硬的音樂知識和技能,還要掌握現代化教育技術,並且要有把握學生身心變化的能力。並就中學音樂課常態課堂教學中的問題,用實例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解決課堂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常態教學反思體會

隨着新課程的推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一些傳統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經驗面臨嚴重的挑戰。如何體現新課程標準理念、體現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生觀及課堂教學觀,是我們每一個音樂教師應該關注和思考的問題,而如何在實際教學中去實踐,達到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是問題的關鍵。

我作爲一名多年在一線從事音樂教學的教師,想在這裏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新課程改革指導下音樂課的常態教學,談談自己在實驗過程中對教學行爲的反思及在音樂新課程實踐中的一些體會。

一、課程改革實驗過程中教學行爲的反思。

自從國家教育部頒佈新的課程標準,各地方的課程改革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新的課程標準具有發展性,適合學生新時期發展的不同需要。那麼具體怎樣實施,就是要通過基層教育者反覆思考--實踐-修正-再實踐的過程。

實行新課程改革後,聽過幾節公開課,發現幾乎沒有不用多媒體的,歌曲的二部合唱如何處理沒有了,啓發學生怎樣唱出優美的聲音不見了,教師的鋼琴即興伴奏幾乎消失了,教師的範唱少之又少,有的只是熱烈的課堂氣氛和各種音樂活動,給人感覺像在做秀。這讓在音樂教學第一線上的我時常感到困惑,是否每節課的內容都需要多媒體?新課程改革難道只是教學形式的改革嗎?難道常態教學都這樣上嗎?

我們的音樂教育需要改革,但並不意味着要全盤否定以前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要準確地體現新的課程標準理念,對教師的基本功要求比以前更高,要有過硬的音樂知識和技能,還要掌握現代化教育技術,並且要有把握學生身心變化的

能力,並非部分教師理解的那樣,借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就可以完全代替教師的範唱、範奏,只要學生高興、有了熱烈的課堂氣氛,就是好的課堂教學。其實不然,教學活動沒有了知識的支撐,就談不上對學生的發展和提高。“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突出音樂學科特點”,這是音樂教育重要的指導思想。這一指導思想的體現不是用各種高級先進的設備變着花樣得讓學生去聽,而是要在唱歌、演奏、創作等所有的音樂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參與聽覺體驗、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

“音樂教學要實現教育技術的現代化”,隨着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現代信息技術極大地改變了社會音樂生活和音樂教育的面貌,如果運用得當,會大大擴展音樂教學的容量和空間,豐富學生的音樂體驗。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音樂課堂教學內容都適合使用多媒體,如果使用不當,會課堂時間,出現畫蛇添足的效果。如範唱,教師範唱可以給學生直接的、較容易效仿的感受,就比放不熟悉人唱的光盤的效果好,感覺目標離學生自己較近,當然,在適當的時候作爲欣賞可以放。再如伴奏,錄製好的伴奏聽起來可能會感覺效果很好,但是它有死板、不靈活的缺點,當學生在練習學唱時,教師的鋼琴即興伴奏可以靈活的隨着學生走,並能夠通過變化調動學生的情緒、情感,教師的鋼琴即興伴奏比伴奏帶更有感染力。諸如此類等等的例子不再一一列舉。

音樂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出:注重以音樂審美爲核心;以興趣愛好爲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評價機制。這些都是音樂教學大綱中沒有闡述的,同時也是我們音樂教師必須更新的教育、教學觀念,是我們在音樂教育教學中必須把握的依據和支撐。新世紀我們的音樂教育需要進步需要改革,在改革中我們必須學會反思,學會揚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傳統的音樂教育中注入新鮮的血液。

二、音樂新課程實踐中的體會

(一)引趣是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

在實際教學中逐漸發現不管課堂教學內容多精彩,如果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教學效果始終不好,甚至會出現正常教學無法進行的情況。新課標指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繫、享受音樂並美化人生的巨大動力。因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促使學生學習音樂的重要保證。於是我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研究醞釀合適的導入方法,由於方法得當,學生的學習興趣漸漸被調動起來,學習效果越來越好。例如在《雪絨花》這一課中學生進教室時給他們放錄音《哆唻咪》,用音像圖畫式和提問描述式引導學生:同學們剛剛聽到的是什麼歌曲?你知道這首歌的來歷嗎?想看這部電影嗎?隨即給學生播放電影《音樂之聲》片段,學生聚精會神的觀看後,不僅對此歌的創作背景有了深刻的瞭解,而且對片中的音樂也逐漸熟悉了,因此,再學習這首二部合唱歌曲就比較容易而且也學的很投入。因爲在播放電影《音樂之聲》片段時,已經三次出現所要學的《雪絨花》的旋律部分了,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基本上都記住了主題旋律,都聽會了,那教師只要在解決第二聲部的難點部分和歌曲處理上進行啓發和引導就可以了。

又如在欣賞《蝶戀花●答李淑一》這一課,以往的教學當中我採用的教學模式一般是:導入——作品簡介——作品欣賞——談體會或唱奏主題音樂,這種教學方式只重教師講授,忽視學生參與體驗的過程,使學生覺得枯燥無味,感到茫然,久而久之就對欣賞課失去興趣,甚至討厭欣賞課。於是我根據新授內容認真研究,精心構思,採用提問和吸引學生最好方法之一的講故事法逐漸導入:誰知道毛澤東詩詞?基本上每個班都有幾個同學知道其中幾首,然後請朗誦好的同學給大家朗誦,接着放錄音欣賞並向學生展示毛澤東詩詞,既有視覺欣賞詩詞效果又有配樂朗誦詩詞效果,先讓學生感受音樂與姊妹藝術間的聯繫,又爲下面的學習做個鋪墊,然後給學生講這首詩詞來歷。再提問:想聽這首詩詞和音樂是怎樣結合的嗎?通過這種互相聯通、互相遷移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審美能力。

導入的目的是教師有意識設計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採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十分巧妙地把學生帶進新的教學內容中去,所以內容的選擇尤爲重要。設計的內容

一定要與主題內容聯繫緊密,具有關聯性,因此,在備課時首先必須認真分析課題內容,然後再去醞釀合適的導入內容,因爲在音樂教學中,“導入”是一種教學藝術,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它起着誘導、鋪墊和銜接的作用。一個精彩的導入能引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主動、專注地參與課堂學習,更能使一堂課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積累、歸納,定會總結出更加完善的設計,爲每一節音樂課設計出一個優秀的導入。

(二)恰當的教學方式是課堂教學的關鍵。

現在的學生知識來源非常豐富,各領域的知識有可能比老師懂的多。要將新的精神和思想滲透到音樂教學中,不斷地更新課堂教學方式。一定不要再一成不變的教師講、學生聽,這樣做的後果只能是學生厭學,使一堂生動的音樂課變得枯燥乏味。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理特點啓用情感教學模式,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多尋求些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需求的結合點,以激發學生的情感,要以情感人,這對中學生來說較爲恰當。

在這幾年的教學摸索中我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在欣賞京劇時,我拿一些臉譜和服飾,採用分組搶答的形式,讓學生們每組選一個人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教師:“現在問題開始,剛纔我們看到的這些臉譜哪個是生、旦、淨、醜?”對於學生來說,這種問答形式很平常,但若教師變換形式來進行,就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沒被選中的其他學生興趣也都很濃厚,甚至都站起來舉手,大家在一片熱烈而有序的氣氛中回答完老師提出的問題,不僅學到課外知識,而且對音樂作品有了初步的瞭解。對於學生來說,老師採用一些接近生活、接近社會的形式以及多樣的教學手段,可以使學生主動地參與,並且對音樂的興趣也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產生了,而學生的情感也是發自內心的。學生在特定的場景中較容易進入狀態,也較容易在短時間內迅速進入角色。通過對角色的體驗,將學生的內心情感轉換到外在情感,而且對其他同學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而老師所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將情感進一步陶冶與昇華。再次是氣氛渲染,讓會唱京劇的學生演唱熟悉曲目,雖然水平不高,可學生覺得非常有趣,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聽”、

“看”、“唱”、“想”、“動”、“說”的參與,從而更好地體驗到音樂的美妙之處,這就激發起學生對京劇的興趣及熱愛。這節課不僅使學生了解了京劇的基本知識,還通過學生演唱激起了其他學生的演唱慾望,激發了學生熱愛京劇並將我國國粹發揚光大的熱情。

(三)靈活、多變是解決學生學習音樂知識技能的法寶。

1.如何避免器樂教學枯燥的問題。

在器樂教學的基本練習中,反覆的音階練習學生掌握得很快,但是顯得枯燥,我在教學中採用多種和聲形式及不同節奏訓練:

︱x x︱x x︱x ?-:︱︱.x ︱.x:︱ 這樣運用多種形勢新穎的教學方法,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樂教學中我自始至終以激發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爲目的,興趣是創新的基礎和源泉,成功的喜悅和樂趣極大地喚起了學生的創新熱情,讓學生不斷品嚐到學習音樂和獲得創新的成功樂趣 。

2.調整唱歌教學的發聲練習。

過去唱歌教學程序中首先是發聲練習:mimimimamama……有的學生不是笑就是做鬼臉,雖然有幾分鐘的發聲練習,可到了演唱歌曲時聲音質量卻沒有提高,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唱歌教學前的發聲練習還有必要嗎?這些音樂標準對於學生來講是不是太“專業”?怎樣解決發聲練習與演唱歌曲相結合?於是我思索並大膽在唱歌教學過程中摸索不再單一做發聲練習,而是在演唱過程中隨時隨地引導學生,例如學唱《十送紅軍》時用lu母音隨琴演唱歌曲旋律,提醒學生的坐姿、背挺直、鼻腔打開,嘴撅起來,體會歌曲意境以情帶聲,並隨時給學生做歌曲演唱示範,加上靈活多變的伴奏,整個教學過程把演唱方法融入其中。學生演唱聲音經過調整後非常好,效果是單一的發聲練習所不可比擬的。經過大量實踐,事實證明音樂的基本技能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這也正是新課標所強調的“關注音樂——在實踐活動中掌握技能技巧”的內涵。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爲了人的全面發展,不是要把每個孩子都培養成音樂家,而是大衆教育。鼓勵幫助他們成爲積極的、有一定音樂能力的音樂愛好者,

使他們從音樂中享受到喜悅樂趣,從音樂中得到啓迪,使他們的智力得到開發,培養他們的創造力,併爲他們今後的成長髮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3.識譜教學還要不要教、如何教?

諮詢好多同行衆說紛紜。我在教學過程中確實體會到有的學生基礎差,根本對識譜沒有興趣。不教識譜吧,的確降低了知識難度,唱會歌曲也一樣能體驗音樂情感;教識譜吧,學生興趣不大也很枯燥。對於音樂教學來說,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是必要的,因爲有了一定知識和技能後,學生纔有可能對音樂產生進一步的興趣,纔有可能真正地提高音樂素養。例如:中國小的豎笛教學如果沒有識譜簡直就無法吹奏,反過來也因有了器樂教學才加快了學生的識譜能力。同樣在歌曲教學中,識譜也起着更重要作用。那麼如何解決教學過程識譜枯燥的問題呢?一般我採用分段練唱降底難度及搶答形式,這樣能使會識譜的同學帶動不會識譜的同學。僅經過一年時間就基本消滅了不會識譜的現象。

以上這些都是在實施課改後我的一些教學體會及感受,寫出來和同仁們一起探討和學習。音樂教師是美的傳播者,我們要用一切美的手段來帶領學生走進音樂的殿堂,在輕鬆、活潑的音樂中感受美、理解美、表現美、創造美和塑造美。讓我們共同努力,使音樂如磁鐵般吸引學生,不斷培養學生對音樂藝術的愛好吧!

參考文獻:

《音樂課堂標準解讀》

《中國音樂教育》

《中國小音樂教育》

第五篇:國中音樂教學論文定稿

音樂教學的創新與實踐之探究

柏林中學樑小娟

著名創新學家朗加明教授曾說過:“對於創新來說,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思路”。音樂教育作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的終身發展和思維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在音樂課中必須加強對思路和方法的創新,要在教學意識、教學手段、教學方式等實踐活動中尋求創新,要在實踐中去探索和總結。因此,要達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必須在音樂課中去實現教學的創新,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創新必須在實踐中去接受檢驗,在實踐中又去實現新的創新。帶着在實踐中創新,在實踐中注重方法,改變思路的觀念走進音樂課,我進行了如下一些創新的嘗試。

一、創新教學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新課標的理念表明:音樂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能“終身熱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人”。強調音樂興趣的愛好與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強調通過音樂教育開發創造潛能,培養全面、和諧、充分發展的個體纔是音樂教學追求的目標。在我們的音樂課堂中需要有創新的教學意識,這樣才能讓教學更加輕鬆,讓學生學有所樂,更富有個性。興趣是創新的基礎和源泉,成功中的喜悅和樂趣,會極大地喚起學生的創新熱情。教學中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好奇心,這是一門技巧。如,開學的第一堂課,我把備課時設計的自我介紹形式介紹給了學生,活動是這樣開展的:主題----聽着我的歌,讓你瞭解我。示範----我用龐龍的《兩隻蝴蝶》的音樂旋律篡改歌詞,加上相應的舞蹈動作,把我介紹給了大家(其中包括我的姓名、愛好、以及對同學們的期望)。構思----以個人或小組爲單位設計介紹方案。展現----按設計好的方案上臺表演。教室裏頓時沸騰了,交頭接耳、互相討論,剛纔失望的神情則變得神采飛揚。 同學們不象以前作自我介紹那樣枯燥、機械了,而是積極投入到活動中:有的努力想着用什麼歌曲來作旋律,時而動動筆把篡改的歌詞記下來;幾人1組的,幾個腦袋湊在1起,眉飛色舞、羣策羣力,極力想設計出最好的表演方案;想邊歌邊舞的則坐在位置上手舞足蹈,嘴裏唸唸有詞------展現自我了,同學們載歌載舞,踊躍的把自己推出介紹給大家。教室裏歡聲迭起,掌聲如雷,同學們的節目是1個比1個精彩······ 通過這次有趣的自我介紹活動,我知道了學生的姓名,瞭解了他們的興趣愛好,掌握了哪些學生有圓潤的歌喉,哪些學生有優美的舞姿------學生也從中獲得了音樂審美體驗,享受了成功的歡愉,最重要的是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

二、創新教學模式,突出學生主體

新課程新理念的重要體現是:“以人爲本”,“教育應關心人,尊重人,發展

人”。從中我們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學生纔是教育的主體。因而,我嘗試建立一種突出學生髮展,以“主體性、創新性”爲特徵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重點的開放性音樂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創造一個自主、創新的教與學的氛圍,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實踐中學習,搭建讓學生自主表演的“旋轉舞臺”和“夢想劇場”,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協調能力和創新思維都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1、 發散思維,煥發活力

音樂欣賞課的教學一般都是先由教師介紹曲名、作者、表現內容等,還沒聽到音樂,就先把學生限制在一個框框裏,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學生的親身體驗,把音樂的多解性變成單解性,使得學生對音樂本身失去興趣,不注意傾聽,放棄了思考與聯想。現在上欣賞課,教師應該讓學生根據自身對音樂的體驗,去理解音樂內容,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用多種思維方式去探索問題。例如,在學習《卡門序曲》時,教師在放音樂之前,先不要給學生講教材上的內容,而是讓學生自己講一講他們知道的有關歌劇《卡門》的內容,比一比誰的故事更精彩,然後對評選出的幾個故事分組由學生爲《序曲》配樂,再比一比哪組配得最好。最後教師再完整的講述內容,引出教材,並播放《卡門序曲》的音樂,讓學生比較自己與教師講述的故事、配樂有哪些異同。這樣就使學生始終以積極多變的思維參與教學,不僅開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還提高了學生的音樂鑑賞力和音樂表現力。在此類開放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真正成爲學習音樂的主人,通過自主地體驗和探索,求新、求異、求廣地學習,逐步培養了創新的意識和膽識,從而使音樂課真正的“活”起來,煥發出創造的活力。

2、創新教法,大膽實踐

因爲音樂最具不確定性,解釋的自由度也是最大的,所以音樂可以讓每一位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去想象、解釋和宣泄自己的情感,體現自我個性。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十分注重通過音樂活動過程的展開,來激發學生創新的潛能,給他們探究問題,探詢知識的空間,讓他們大膽想象,自由創造。例如在進行歌曲《青春舞曲》伴奏節奏的學習時,我沒有拘謹於書本上原有的伴奏節奏,而是準備了鈴鼓、響板等打擊樂器,讓學生根據歌曲所表現的情緒,自由創作不同的節奏。我的要求是:一要符合歌曲情緒,二要與衆不同,假如創作得好,全班同學都用他們創作的節奏爲歌曲伴奏。結果學生們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打出了許多不同的富有特性的節奏。我協同他們把創作的節奏整理書寫出來,寫成打擊樂器合奏譜,讓他們用合奏的方式爲同學們的演唱伴奏。類似這樣的活動,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慾望,在以後的創作環節中,學生都爭相要求進行創作表演,獲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創設舞臺,展示自我

通過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一節良好的音樂課,教師既不能讓學生長時間地呆呆地坐在那裏光唱,這樣學生對音樂課很難產

生興趣。也不能讓學生自始至終的不停的忙動,這樣課堂紀律既亂,學生又累。教師還會力不從心。參與者的強度和規模應該是:有動有靜、全員參與。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分小組進行活動,使動覺參與和心靈參與相結合。從而達到個體動靜互換,整體動靜互換,使一節課張弛有度。以學生爲主體,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用聲勢、身體、樂器、伴奏、合奏、表演、討論等方法調動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如:《唱臉譜》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演唱,並表演京劇演員亮相動作;;再如,七年級新教材中的《牧馬之歌》,教師也可以提示學生積極思考進行創編,將拍手動作換爲跺腳、搖頭、聳肩、扭腰等動作,使學生在律動中充分感受創作的成功感。再如《讓世界充滿愛》模仿演唱:領唱——合唱——輪唱——領唱。學生在動中學音樂,在動中感受音樂,在動中發展想象,在動中愉悅身心。

三、創新教學手段,合理有效的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教學手段具有鮮明生動、具體直觀、形象逼真等特點,能夠使教學內容得以充分的表達,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音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較多的知識,切實地解決教師無法講清課本中的某些重點、難點,達到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效果之目的。在教學過程中,五彩繽紛的音樂畫面加上悅耳的音樂,充分體現了“聽覺藝術”與“情感藝術”相結合的特點,對學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音樂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學中,學生往往興致淡漠、不以爲然,坐不住、聽不進。過去教師用了很多方法,如編故事、畫圖片、講解、提示等等,但往往學生只記住老師說的,而對該聽的卻聽不進去。根據音樂欣賞的綜合性特點,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則容易同各有關學科知識取得橫向聯繫,加大課堂容量,拓寬知識面,開闊音樂文化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因此,多媒體教學已成爲音樂欣賞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把聆聽、觀察與實踐密切聯繫起來,再加上簡潔精闢的語言引導給學生以生動真摯的情境感染,像這樣的教學效果就大不相同。如在欣賞《梁祝》一課英臺抗婚一段時,先是由大管及大提琴奏出旋律下行的封建勢力主題,這裏爲了增加學生對樂曲的切身感受,可以在故事片《梁祝》中選擇英臺抗婚中的部分情節,當欣賞到這段時,播放故事片斷,學生在聽與看的同時自然地理解了樂曲所要表達的內容;英臺反抗的主題中,小提琴強烈的切分節奏,旋律上行,表現的是英臺抗婚不嫁,同樣也播放故事情節,英臺在電閃雷鳴前與父親祝員外抗爭,所有這些都會使學生主動參與樂曲的發展,真正瞭解到樂曲表達的含義,在潛移默化中樂曲會很容易地被學生接受。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創設意境,把學生吸引到作品特定的情境氛圍中,幫助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多媒體教學手段有利於揭示音樂作品的內涵,使學生從中尋求美、發現美、欣賞美,從而提高審美能力,達到粉筆+黑板+掛圖+錄音機所達不到的

效果,大大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活動能力和想象力,對欣賞的民族音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創新教學評價體系,激發學生自信

在以往的課堂音樂教學評價中,教師往往採用讓學生唱一首課本上的歌曲來給學生評分,有的教師甚至憑自己的主觀臆斷和對學生大體的印象給學生打分,殊不知這樣做是不科學也是不全面的。其一,很容易讓學生產生錯誤印象,認爲音樂課就是唱幾首歌,不必學其它知識。其二,教師不能得到正確的教學效果反饋,對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好壞不能正確評估,從而對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其三,不能使學生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讓那些平時上課表現欠佳,老師印象中的“差生”產生不滿,認爲是老師偏心眼,不公正,喪失學習興趣。其實對學生來說,音樂是最不能用統一的標尺來衡量的。音樂成績的評定與其他學科相比,缺乏絕對尺度,音樂課的成績不能完全用書面的形式來統計,一首歌、一張卷子不能評定一個學生一學期的學習效果。音樂評價手段的不正確,可能會扼殺學生的音樂學習慾望和興趣,會把音樂教育引向歧途,更不用說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構建開放的音樂評價方法,積極探索過程性、主體性、展示性評價方式。主要內容有:平時積累評價法(本文 來自本站:)、合作表演評價法、特長展示評價法。平時積累評價法是把學生平時在課堂中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態度作爲重要成績給予記載。合作表演法是以小組爲單位,選擇一首歌曲、器樂曲或一個舞蹈進行合作表演。特長展示評價法是學生個性化的吹拉彈唱等各項特長,都可以在“班級音樂會”上展示,作爲考覈內容之一。最後將這三部分綜合起來,進行綜合評價。實踐表明:興趣是創新的基礎和源泉。成功的喜悅和樂趣,能極大地喚起學生的創新熱情,而開放評價的目的就是讓學生不斷品嚐到學習音樂和獲得創新的成功樂趣。

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在創新教育成爲世界教育一大發展趨勢的今天,我們每一位音樂工作者都應在教學實踐中實施自主學習,放手讓學生在音樂的環境中學習音樂、理解音樂、感悟音樂、表現音樂。真正給學生一個展示的舞臺,一個鍛鍊的機會,一個成功的體驗。讓學生在積極自主地接觸音樂、參與音樂、創作音樂中,張開想象創新的翅膀,遨遊於充滿創造快樂的音樂殿堂。

主要參考文獻:

1.《關於創新教育的談話》閻立欽中央教科所

2.《主體性教育論》黃威著貴州人民出版社

3.《音樂美學》王次炤炤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4.《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 中央教育部制訂

5.王鍵:《音樂課堂教學新模式的初步探索》音樂教育

本網推薦訪問其他精彩範文:

國中音樂教學論文 音樂論文

國中音樂教學論文——關於音樂課堂上有效提問的反思

國中音樂教學中學生興趣的激發 —— 國中音樂教學論文_湘教在線精選

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一鳴中學國中音樂教學論文 如何加強中學音樂教學中的德育培養

青海省格爾木市第四中學國中音樂教學論文 淺談國外音樂教學法對中國小音樂課堂的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