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大學聯考作文》2015年大學聯考安徽卷精品作文選(精品多篇)

《大學聯考作文》2015年大學聯考安徽卷精品作文選(精品多篇)

大學聯考優秀作文選 篇一

大學聯考優秀作文選

一、記敘文

王大爺的早餐店

我住在一個有些年頭的小區裏。住在老小區的好處就是——你知道小區裏哪個店鋪裏的東西好。

我知道王大爺賣的早飯最好吃!

王大爺的小店裏總是擠了很多人。遠遠的只能看到霧氣把小屋子填得滿滿的,溢到外面來。也分不清朦朧中哪些是人,哪些是桌。

“王大爺!老樣子來一份兒!”

進門的人大多要喊這麼一句,就像打招呼一樣點一份早飯,然後就坐下來跟經常碰面的“早飯友”開心地交談。等到王大爺把東西穩穩地放在他面前,他就開始邊吹邊吃,滿臉幸福的樣子。不消幾分鐘,他就要向在座的告別“你們慢吃”,再給王大爺來個預訂:“我明兒還來啊,您忙!”然後快步走了——去上班。

王大爺性格特別好,講話和氣還很愛聊天。笑眯眯的,我甚至覺得他的皺紋都特別可愛!他的店面小,裝修也比不上別處的快餐店,桌椅因長年的油灰顯得發黑,牆也因水汽好些地方脫了牆皮。但是不知道爲什麼大家都愛在這吃粥吃茶葉蛋。好像有了王大爺在,早飯就該好吃,衛生就能保證似的。事實也的確如此!

吃客們有周末不肯做飯的,也跑來吃早飯。這時就少不了王大爺爽朗的笑聲了。

“王大爺,店面不租大點我們要站外面吃飯啦!”

“哈哈,我給你們搬個小凳坐外邊吃!哈哈„„錢全給你們做粥吃了,哪有閒錢啊?”

對,王大爺的粥裏頭有肉,價格還不貴哩!難怪,難怪!

“那你提個五毛一塊的價,我們還能不來啊?”

“不行不行,都是好多年在這吃的老鄰居了!我老王別的不敢說,良心還是有的啊。多虧你們養着我哩!哈哈,我老頭子虧得有你們陪着解解悶呢。”

“那大媽呢?”我這個心直口快的傻孩子沒忍住就問了出來。我發現周圍似乎過分的安靜。我也看到王大爺似乎笑容僵了下來。

“你大媽啊,陪着我呢!可不就是她派你們來陪陪我嘛。我這就夠啦!有吃有喝,有人說話,幹啥不滿足?想這想那,爭來爭去的人還沒我快活哩。小妮子你知道不,人要會知足!你往後長大了還像他們來我這小店陪大爺講話,我也知足啊,哈哈,你說我這傻不傻?”

我聽了,眼睛忍不住眨巴了兩下,多虧店裏霧氣重!“這粥真燙!”我大聲地說,“我以後得等粥冷點再喝!”

周圍的人都笑了,王大爺也笑了,這種沒有任何做作的笑真好聽。

王大爺,你一點也不傻,你就是心裏敞亮才過得好啊!我不管長多大,都會時常來看你的,陪你說說話,就像這些陪你的人一樣!我心裏想。

週末的早上總是讓人放鬆的,陣陣談笑聲從街角這家小小的早餐店裏傳出„„

【點評】本文寫小區裏一位賣早餐的老人。老人多年來支撐一間簡陋的早餐鋪子,全心全意地爲鄰居們服務(善)。文章寫到後來忽然點出這位老漢早已失去老伴,貧寒而又孤寂。他沒有消沉,而是用精心製作早餐來“團結”鄰居們的歡聲笑語和質樸真情,他活得有滋有味了。這種“圓通”和“豁達”,乃是“活”用小經驗、小能力而展示出來的小智慧,富於啓示,全文也就靜悄悄地與“智慧”水乳交融了。

左手糞叉,右手筆桿

爺爺的手,拿得起糞叉,舞得了筆桿。

爺爺是一個農人,他常常“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卻從沒有過“草盛豆苗稀”。因爲他精通耕種之道,不滑不懶;最重要的是,他施用農家肥。每天晨曦初露,爺爺便背一竹簍,操一糞叉,遊走於村頭巷尾,撿拾牲畜穢物。及至天一放亮,村郊不上不下地被飄來的炊煙裹住,爺爺就回家。奶奶擺好了早飯,小米粥、饅頭、青椒、拍黃瓜!呼嚕呼嚕喝完湯,順便踢走死纏腳下的巴兒狗„„偶爾奶奶也誇一誇爺爺撿來的大糞:“這肥好,臭!”老頭老太太對視一眼,笑了。

爺爺曾是個大學生,當官的,有過出息。太爺爺共有六子,本來都該安安分分做個小農民,但爺爺不。他天分異常好,私學,中學,及至大學,都是一路直上。後來當了小官,雖不大,但在鎮上也算是有頭有臉了,在村裏更是紅極一時。眼看升官在望,爺爺卻收拾行囊,攜家帶口,回了村裏。村裏人都表示理解:“對嘍,農民好嘛,看看莊稼看看草,啥都不愁。”

村裏人稱讚爺爺的農活,還敬佩爺爺的書法。逢年過節,紅白大事兒,都找爺爺來寫字兒。不必狼毫,不必端硯,更不必宣紙——鄉下人也不懂欣賞這個,但他們都知道爺爺見多識廣,高文憑,有技藝。對於求字之人,爺爺總是來者不拒,放下糞叉,洗手執筆,揮灑而下。當淳樸的鄰人拿到字後,喜悅之情全溢於臉上,總想誇一誇這字兒——就像汪曾祺筆下的鄉親們一樣:“這字兒好,真黑!”

我是爺爺的長孫,卻去之遠矣!常問爺爺:“您咋就願意做個農民呢?”他總會拿他喜歡的文人汪曾祺做例子:“你看啊,老汪這人寫文章寫得好。俗而不厭,多而不濫。爲啥?他雖是文人,卻也近於農人。勤懇、淳樸、達觀。”我點頭:“是啦,他也掏過糞,而您是叉糞。又都是執筆之人,又都上過大學。您和汪先生差不多嘛!”爺爺很得意我的說法,卻仍擺手不贊同:“有一點不一樣,他種地不如我。”奶奶看我們爺孫倆笑鬧,總是很無奈,嘆道:“這老頭子。”

我不知道我何時會有這種高度,更不知道爺爺眼裏的世界是怎樣,但我深知,爺爺表現的那些,纔是人們應該追求的糞叉和筆桿共存的境界。

平淡而知足,是爺爺的智慧。

【點評】本文有着淡淡的傳奇色彩,爺爺的“夫子氣”和“農人味兒”天然融合,妙趣橫生。有些筆墨十分精彩,如奶奶誇爺爺撿來的大糞:“這肥好,臭!”又如鄰里誇爺爺的墨寶:“這字兒好,真黑!”

智慧,就藏在房間裏

媽媽對爸爸的評價:平時挺精明,一到錢上就犯渾,只知道亂花錢,敗家。

可不是?打我記事起,買房子、搬家、賣房子就成了常態,少說也換了四五個地段。若家底殷實猶可說,可咱家卻剛達小康。幾番折騰下來,已經舉了不少外債。

爸爸和財務打了幾十年的交道,跟客戶談賬目時幾百萬的數目也得精確到個位,如此細緻的人兒怎會連家中的存款、經濟狀況都不清楚?莫非真如“清官難斷家務事”,對外精細了,對內就糊塗?我有些不明白。

不過細細想來,爸爸幾次一意孤行決定買下的房子,其位置都有點名堂。譬如上國小一二年級時,我家的房子擇在鎮中心,雖然位於中心,卻擁有罕見的靜謐,大概是與喧囂馬路隔着幾幢樓房和一片樹林的緣故吧。看着遠處人來車往紛雜不已,耳畔卻時常聞見羣鳥啁啾似在歡騰。年紀尚小的我,不懂得“大隱隱於市”,卻在這明媚的陽光中領略到靜的美好,收斂了頑皮和野性。

上國中時,爸爸看上了一處鄰近學校的房子。地理位置雖然不錯,價格卻出奇地高。大概把家裏百十平米的老房子賣了,再墊點錢,才換得那六七十平米的新居。那關口,爸爸打開家裏的存摺算了一下,又帶着笑容對外借了點錢,就輕飄飄地將錢交給了房主,全然不顧一旁閃着噬人目光的媽媽。後來的日子,我們一家度着有史以來最難熬的時光。但多虧了這一決定,每逢冬季,我不必在寒風中趕遠路,纏人的支氣管炎不再發作,平安地度過了國中三年。整整三年。

唯一一次讓我不滿意的新居,便是高中時代的房子。爲了延續國中的傳統,父親仍在學校旁邊找了間房。但我搬進去一看,卻比國中的更狹小、更簡陋,網絡、電視全沒有,平日用來消磨時光的手機也只好交出。高中三年的色調,變得乏善可陳。聽着我傾訴滿腹牢騷,爸爸只在一旁呵呵一笑,說:“現在啊,還是艱苦點吧。”說來也怪,一些過去的朋友遇見了我,卻驚訝往日頗爲散漫的我多了些沉穩,啊,興許真的長大了呢!

高中的生活,終於迎來尾聲。一日,我與爸爸閒聊:“爸,以後還搬家麼?”爸爸意味深長地答道:“你走了,就不搬了。”我默然。忽地明白,父親的多次搬家或許僅僅是爲了我吧。

我想,媽媽評價爸爸“花錢發昏”,可能有些道理。但是,這種行爲如今看來卻蘊有某種智慧。只不過,這智慧被愛包裹起來,深深地、悄悄地藏在這房間裏的某處罷了。

【點評】純然是國小子的切身感悟。孟母曾經“三遷”,老爸爲孩子求學也來了個“三遷”,遷出了性格,遷出了無聲的大愛。這種智慧,旁人難悟,只有小作者悟到了:它被愛包裹起來,深深地、悄悄地藏在這房間的某處罷了。

寫作的智慧

這大概是最後一次,在方格紙上寫下規定字數的文章。

已經太久了:不曾在橫條紋的週記本上,寫下或兩三行的隻言片語,或動輒兩三頁的恣意文字。

還記得考前,語文老師用黑板擦敲打着黑板,不厭其煩地再三強調“作文拿高分的智慧”。無非是開頭引用名人名言,觀點鮮明,事例翔實,等等。

是的,這樣的“智慧”我都懂,能讓我拿高分的“智慧作文”也不應排斥。畢竟,經驗和能力也是智慧的起點。

然而,我總是不屑。不要真情實感,不需形式創新,只需把大段搗爛如泥的“王開嶺”、“史鐵生”、“周國平”們注入固定模板,便會催生大批身穿統一制服的克隆軍團。此乃應試教育下的集體分泌物。

在作文紙上,索爾仁尼琴已將古拉格羣島控訴了千萬次,“全俄國最好看的霜”已成爲令人作嘔的白色凝結物。屈原已拒絕再投江,海子思索還要再臥軌多少次。

這樣的智慧,不要也罷!

真正的寫作智慧,應擁有大自然般的天然氣象,是超越了經驗和能力的昇華,是“我手寫我心”的瞭然境界。這智慧,是汪曾祺式的“士大夫清韻”,是張愛玲市井小民的絮叨,是余光中式的精巧瑰麗,是優美字句背後的鬱郁文氣、坦率心性。

時間不多了。我周圍的考生,應該在進行最後一段說理了吧?若我一開始便選擇了中規中矩的議論文,此刻,理當安心而又機械地援引着最後一個例證了„„

可惜今天,在大學聯考考場上,我沒有。

我不後悔。我想寫幼年的玩伴,夏蟬歌詠的少年夢,白衣黑裙的青春悸動,大學聯考重壓下偶爾的灰心失意,噙淚微笑的堅強。我想寫平凡生活裏的細微感動。就算是議論文吧,我也想拒絕炫目的名言和事例,靜靜地用質樸的語言說清內心的所思與所悟。

對不起了,老師!您教的那些智慧法寶,我今天一概沒有用上。

因爲,我已明白了何爲真正的寫作智慧。

真正的寫作,是在大學聯考考場上擲下沒有退路的崛傲開頭的勇氣。

真正的寫作,是拋棄成規通法,以真情入文,以實感動人的自覺。

真正的寫作,是“忽如一夜春風來”的爛漫才華。

真正的寫作,是捧出一顆至誠之心的赤子純真。

謝謝你,智慧自身的大景象。這最後一次寫800餘字,我終於沒錯過你。現在,交卷。

【點評】此文是考生臨場就地取材之作,頗爲自信,相當瀟灑。對缺乏智慧的大學聯考作文現狀提出了自己的卓見,巧妙地融進了考場上的起伏思潮。作者估計到今年大學聯考作文“周國平”們會紛紛注入固定的模板,甚有先見之明。我們閱卷時強烈地感受到這一點,故戲言:“今年大唱‘三國志’——周國平、汪國真、王國維!”

瞳孔之內

現在,離我兩米之外,監考老師低着頭不知在做啥。但我知道,本人的一舉一動都進入了他的瞳孔。原先就緊張的我,手心變得更溼。

我的雙眼緊盯着題目,大腦卻不配合,本來尚算平穩的呼吸突然滯了一秒。然後,我如同一個快要窒息的人突然又被鬆開脖子,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氣。

怎麼辦?

想起老師在考前給我們鼓勵,說大學聯考語文卷的設計,一定能充分展現考生的智慧。可我覺得可怕的並非眼前這張正反六頁的卷子,而是一雙眼睛,就在我的前後左右:擡頭時,但見它平靜地掃描;只要一低頭,它就隱隱約約地向我投射表意不明的目光。

我成了楚門,只是遍佈在我四周的,不是針孔攝像機,而是由成千上萬個細胞構成的眼,它纔是最複雜的監視器。

我膽戰心驚,卻還要裝作無事的模樣。抖着手做完論述類試題,目光轉投到了作文。

智慧?智慧的景象?智慧的境界?

那個監考老師,又在窺視我,他該看出了我的無措,給我的焦慮加了一劑猛藥:“同學們,要規劃好作文的時間啊!”

就在我覺得快要爆炸的時候,另一個監考老師將窗推開了一個小縫,風絲絲地飄進來。我眯了下眼,她的瞳孔裏,有一線和煦的光。興許我冷靜下來,他,他那雙眼並不怎麼可怕了。

好像,背後的那些眼一時間已經隱去。

十次深呼吸,我要與自己對話。

其實,我本就知道,每個人都活在別人的瞳孔裏,雖然不像楚門的世界,每個表情,每句話都有劇本,可我們真真是在別人的瞳孔裏演着人生的電影。

更何況,我不可能像楚門那樣,走出這些瞳孔的所見範圍之外。

你的焦慮是無用的!靜下心來,好好考完這場試吧„„

我吼向自己,在心裏。

再看作文題,也不再覺得毫無頭緒。何爲智慧?何爲智慧的境界?我大概有些明瞭。

愚蠢的人,拼命地想逃出人們的瞳孔;智慧的人,知道自己永遠活在別人的瞳孔之內。

前者,從內而外地苦着臉;後者,自始至終安然地笑。

我寫下此文,總算知曉:活於別人的瞳孔之內,卻能淡定自若,也是一種難得的智慧。這麼寫,不算“跑題”吧?

【點評】與第4篇《寫作的智慧》一樣,爲考生臨場就地取材之作。從監考老師的“眼睛”裏感悟到人生的某種狀態,萌動了智慧之思,十分機智。

二、散文

農之月令

汪曾祺先生寫過《葡萄月令》,似乎只要綴上“月令”一詞,便可以附庸先生的風雅,也能智慧一回。昨天是芒種,蠶老麥黃一伏時。莊稼人是要有智慧的,什麼時候播種,什麼時候收穫,得有講究,亂不得。

驚蟄了。

“驚蟄”怎麼看都是欣欣向榮的一個詞。莊稼人要抽出時間“鬆土”,憋了一個冬天的黑土地,已經等不及了,急着出來透透氣。春耕開始了(也有春分的說法)。

從清明到端午,莊稼人就一直忙。浸稻芽,做秧畦,收油菜,育蠶種,講究的就是一個“次序”。這是歷朝歷代傳下來的規矩,幾千年耕作經驗的積澱與昇華。村中,要每家每戶地仔細叮囑。

“芒種”這個詞真好聽。

大約在六月份,草莓地裏會莫名其妙地生出許多不知名的小蟲子。這種發現,談不上智慧,只是一種經驗之談。不要着急,也不必時不時去看。待到烏豬子過江了,躲的、藏的,蟲們都會溜出來。用紙盒子小心翼翼地收好,放到遠遠的一處荒田裏去。

踩死它?哪能呢!莊稼人講求佛性,相信生死來去自然,打擾不得。奶奶年紀大了,卻不忌憚生死。“七十二,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耕作了一輩子,奶奶竟有些看淡生死的大智慧了。

小孩自然沒有這般境界。從桑葉腋間墜出的桑樹果子,一大把一大把的,由青雪雪、黃澄澄、紅撲撲、紫瑩瑩,變得晶瑩透亮,烏紫烏紫的,像黑玉。桑葉伸伸展展,桑葚清清涼涼在底下蔭着涼着偷樂。小孩真饞!一個孩子像貓一樣攀上樹,吊彎樹枝,底下的小孩便忙着摘桑葚。吃到嘴脣發紫,被媽媽拖着去河邊洗。小孩也不忘顯擺自己的聰明。

夏至來了。

田裏要浸水。不大會兒,蚯蚓搖頭晃腦地爬上田埂。又不大會兒,你再回來看看,田埂就滿了。這些蚯蚓也聰明得緊呢,這是一種本能。水汽泱泱。

莊稼人將腳探入水中,涼絲絲的。田裏有些許零星青白色的碎瓷片,也不要緊,莊稼人腳底的老繭厚着呢。還有水蛙,我們這裏稱“螞蝗”,不再多提。傍晚,晚霞像火紅的楓林漫天舒捲。

這是怎樣的景象!

大暑前三天後四天不能澆糞。

有人瞧不起莊稼人的愚鈍,我卻不這麼想。二十四節氣,吃桑葚的孩子,還有我的奶奶,都是有些智慧的,就連大自然裏的一花一草,一蟲一鳥,又何嘗沒有智慧?

真願意做個莊稼人。

【點評】清澈、活潑、優美,是一篇禮讚農家智慧的晶瑩剔透的敘事性散文。可贊!

逃離“智慧”的周莊

這是一張雙程景點票:“周莊”,“千燈”。周莊與千燈相隔不遠。

遠遠便看見大紅的“周莊歡迎你”張牙舞爪地雄踞着一爿天地,死死咬着你的眼,躲不掉的。

心懷忐忑,步入周莊。這是一場肉與肉的摩搓、絕殺,裹挾着汗味、水汽與濃郁的咖啡香,我逃到了一艘遊船上。

商業化的市鎮氣息扼住我的喉,叫人,噤了聲。

周莊“智慧”,周莊人更爲“智慧”。在這裏,即使是一棵樹也可成爲拍照牟利者的招財工具;即使是轉角處一塊巴掌大的空地,周莊人也不遺餘力,將它開發成西式咖啡館;宣傳手腕更是„„

遊船駛過一座橋,我怔了怔 ——是陳逸飛畫中的雙橋!只是,我看得到:橋上的遊人壓得它不堪重負;我聽得到:那苟延殘喘中有低低的嗚咽„„

歲月斑駁,侵蝕着石橋。雙橋橫亙着,像一塊開合的“傷疤”——那是,整個周莊的傷疤。

“阿婆,唱支船歌可好?”

一隻青筋虯勁的手直逼眼前:“小費。”

那一刻,我比三毛哭得更像個孩子。只是,她喃喃唸叨的是周莊,“我還會來的。”我卻是,“周莊„„我不再來了。”

這樣的“智慧”,我,有些反胃。

千燈與周莊相隔不遠,千燈與周莊相差甚遠。

與“智慧”的周莊一比,千燈就顯得有些駑鈍。商業的氣息尚未染指這座古鎮,明清最長的青石板街沉默不語。

古戲臺上,一羣崑曲票友啓口輕唱:“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來”字潺潺瀉出,聲歇處,“奼”以去聲的破竹之勢將曲調引入高潮。“似”,也是去聲,卻隱去了“奼”的振聾發聵,一路陡然直下,悲慼處,叫人落淚。像悲嘆崑曲,像哀嘆千燈。

誠然,千燈在周莊面前,顯得那樣矮。但,在千燈,你能感受到水紋處千燈肺葉的呼吸、開合。在千燈,時間就像一隻搖櫓的小船,咿咿呀呀,你還未曾留意,它已穿過水域,到那邊去了„„

直到延福寺鐘聲響起,我才覺知天色已瞑。

碎碎的歷史塵埃含着溫潤的水汽撲面而來。“夫唯不爭,則天下莫能爲之爭”,古鎮的智慧,千燈的智慧,於此,悄然散發。

我,願逃離,逃離“智慧”的周莊。

【點評】可視爲小遊記,有諷有贊,精選細節,於對比中展示詩情哲理,不同於泛泛的“周莊遊”。

皺紋中的智慧

歲月的車輪在人生的道路上輾過,深深的皺紋訴說着爺爺的人生,體現着純樸的智慧。

一、牛耕

“呦喝,呦喝„„”爺爺沙啞的呼聲在空曠的地裏顯得格外清晰。天上烏雲開始匯聚,要下雨了,我忙跑到田埂邊。“爺爺,快回來!”“知道了,就這一塊了,耕完再回去。”話畢,又吃起了呦喝聲。天空果真飄起細密的雨。爺爺回來時身子已溼透,腳上沾滿了泥。“爺爺,你把牛賣了吧,這牛都老了,耕地太費力了,現在有機器,很方便啊。”我望着爺爺,說出心裏的想法。“小丫頭,這牛耕雖然慢,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法子,適用啊。趁爺爺還有勁,多耕些地,比機器耕得細呀,也不傷地。”如今,村裏只剩爺爺這一頭牛了,也只剩爺爺一個人還在用牛耕地。望着屋外的雨,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種歷久彌新的經驗。煙雨蒙朧中,一人一牛,多麼和諧,多麼自然。

二、珠算

“得咚、得咚„„”爺爺撐着老花眼鏡,撥弄着算盤,時不時地在小本子上記些什麼。“爺爺,你在算賬啊,我幫你吧。”“小丫頭,你能幫我什麼,你會用這老算盤嗎?”爺爺笑着向我挑眉。“我用手機幫你算,你報數字就行,不比你這快嘛,而且又準。”“哎,你就不懂啦,你那新鮮玩藝我這把年紀學不會了。這老算盤倒好用,爺爺教你算吧。”“不要,我看着就暈了。”爺爺低下頭去,眉頭皺昆,自己又開撥。我偷偷地用手機計算,發現爺爺的結果那麼精準,條理清晰。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種熟能生巧的能力。一人靜坐,手指撥弄,那般淡定,那麼穩重。

三、戲曲

靜夜,涼風習習,微弱的星光陪襯皎月,酒下清輝。爺爺在門前的老槐樹下,抽着旱菸。“爺爺,夜晚天涼進屋睡吧。”“丫頭,坐這兒,這點涼,爺爺還受得住。”“那您講故事給我聽吧。”“故事都給你講遍了,沒了呦,爺爺唱歌吧。”爺爺清了清噪子:“我本是臥龍崗上散淡的人,憑陰陽如反轉保定乾坤„„”爺爺的歌聲並不動聽,卻帶着莫名的心顫、悲涼。望着爺爺皺紋間的無限認真,我明瞭:智慧是一種淨化了的境界。一人一曲,那般投入,那麼融和,在月夜下格外協調。

智慧三境

佛家有智慧三境:一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早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現在我認爲,智慧還能分爲三境:山,海,天。

第一境便是這山。山,屹立於大地之上,向來是高大、穩重的象徵。一開始,人的智慧就如同一個土丘,隨着時間流逝,經驗累積,人的智慧也便如山一般逐漸升高。由一句不見經傳的土丘升格爲名山,最後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地步。但是,這一境的智慧也是如山一般死板,只是量上的累積,不能變通。就如同山永遠無法比人高,無論山多私巍峨,如何頂天立地,山就是山,不能動,不能跳,只能被侷限在土壤之上。

因此,第二境便是這移動的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經過不斷學,融會貫通,智慧轉變爲遼闊的大海。水無常形,人的智慧在這一境,可以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而不被死板的思路所困。同時,大海何其寬廣,就算是將地上的山全部填入,都無法將其填滿。然而,人要到達一境界是何其困難。雖然人有時也會靈一閃,做出一些精妙絕倫的事,但那就如名山上的流水。只有真正的人才,才能將那流水歸一,成就智慧第二境:海。

比海還寬廣的只有天,所以第三境便是天,但天不僅只是比海寬廣。天,首先它籠罩萬物,無處不在。同時又無形無象,不可捉摸。在這一境界,人的智慧已趨於化境,大智惹愚。就如同氣,看不見,摸不着,但確實在那。智慧到了這一境,便已不再是智,而是到了道的地步。道之道,非常道,有這種智慧的人,做事都有着各種深意,並很難爲人所理解。人類歷史上下幾千年,有這種大智慧的人爲數不多,如老子、釋迦摩尼等。

智慧三境,智慧逐漸增加,但人卻就得謙虛,山自認爲可通天,海自認爲圍繞了一切,但只有天知道,智慧無窮。就如同大圓與小圓,大圓面積比小圓大,但其接觸的未知也比小圓多。

因此,智慧雖可分爲三境,但仍是無窮無盡的,就如同天外便是那星辰大海。所以,我們所要做的便是儘自己所能,向着下一境,向着那無盡的天空,星辰大海進發。

境由心生

智慧是一種心鏡,境由心生。

心基吸智,方寸之間皆海闊天空永無涯畔;心若有慧,則宛若長空旭日終至至靈之境。

民國課本中有這樣一段話:“三隻牛吃草,一隻羊也吃草,一隻羊不吃草,它看花。

我想,在茫茫綠原上看花的那隻羊便是智慧的,它看花的景象,便是智慧獨有的景象。正如《平凡的世界》中所說,人生的意義不是吃飯這麼簡單,還應有更高的追求。

誠然,智慧對人類最基本的要求便是要有拋開物質層面的精神追求。只有不被浮華物質遮住雙眼的人,纔是有資格稱做智慧的人。

再進一步講,擁有大智的人,不僅有精神追求的,更有特立獨行、超然物外的膽氣。

我曾驚歎於朱耷的《墨魚圖》。那隻翻着白眼的魚訴說了怎樣的智慧心語?不言而喻!我十分敬胃這位明朝遺老,高蹈乎八荒之表,亢心乎千秋之間„„

如果說朱耷的智慧是一種氣象,那麼,莊子“超乎象外,得其環中”的智慧便是一種至鏡。超脫於生命本相的空靈之境,乃是禪與道的完美契合。

李叔同青天白日以映事,明鏡止水嘆澄心,霽月光風以待人,便禪一般地詮釋了朱耷的氣象和莊周的至境;超乎生命本身,肇乎天地萬物,故能在圓寂之前,嘆一句“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通往智慧的空靈之境,是沒有捷徑的,需要全身心地領悟。悟人生沉浮,悟涅磐境界。必要時,可學一學柳宗元的“獨釣寒江雪”,於大自然中,領略融身於天地之間、放眼於銀妝世界的寥廊與凝重。

生命本就是一場鍛鍊,智慧便是那最終的昇華。修一顆智慧之心,成一番智慧之境,於生命無悔,於本心無愧。

三、議論文

智慧是一間寂寞空屋

夏雨初霽 ,於校內一棵不知名的老樹上,拾得一隻蟬蛻,很好的中藥。

一顆露水滾落。就着千千萬萬露水的光芒,我看清了這隻晶瑩剔透的蟬蛻,這是一間寂寞的空屋,惹人懷想蟬那令人敬佩的、生命的智慧。

如同大自然一樣,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智慧即是一間寂寞空屋,不盤花簇錦亦不金碧輝煌,只如蟬蛻一般在灰色的雨幕中微微閃耀着一星光華,於漫漫長夜中點燃了一豆燈火。

寂寞空屋,耐得住寂寞亦拒絕悲涼。蟬之生命有限,於陰暗潮溼的地下蟄伏數載只爲了一個夏天。數千個寂寞長夜它們無言熬過,待到一朝羽化,便成爲盛夏最出色的歌者。這時,它們的生命已然垂垂老矣。人之老年,免不了自憐自哀,憂傷慨嘆,哪裏來的心情唱什麼歌呢?可蟬偏不。“烏髮如銀”的時節偏要日日歡歌,這便是生命的大氣度。

寂寞空屋,可有形可無形,是一個人此生生命存在的證據。人之智慧便在這空屋中歲歲積澱,蘊於血脈的最深處。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這是歸有光的寂寞空屋。室僅方丈,容不下金銀珠寶亦容不下繁華如夢,容得下的僅是那一份割捨不斷的回憶。“某所,而母立於茲„„”歸有光在這裏讀書成長,身後有母親噓寒問暖的身影。空屋雖寂寞,此心卻溫柔,體察父母親情,就是我們最平實的智慧感悟。

寂寞空屋,給高蹈以平實,給浮華不定的心靈以腳踏實地的依靠。史鐵生活到最狂妄的年紀上忽然殘廢了雙腿。他的世界,從此不再有歡笑嬉鬧。他走進地壇,走進百代帝王家遺落下的那一間寂寞空屋。他看見葉上陽光、花間蜂蝶,他聽見這世界繁華落盡,生命一如往昔的答案。“死亡是一個必然來臨的節日”,史鐵生如是說。他的生命於此一間寂寞空屋中褪去了年少氣盛,褪去了高蹈與不切實際的幻夢,他擁抱敞開的生命之門,成爲智者。

人活於世,往往被各種各樣的幻光所眩惑,心靈與智性迷失在追逐所謂天堂的路途中。其實,“天堂不是一處空間,不是一種物質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坦途。”我偏居一隅,獨擁這一方智慧的寂寞空屋,我已在天堂。

莊子的智慧

推開莊子的門,他不在。

本想與他交談,可惜,他不在。我漫步於草廬旁,落葉已積了八層。他真的在這裏住過嗎?還是讓他的智慧隨着自己的身影飄走了?

“不,我可以證明他在這兒住過。”循聲望去,原來是池中探出頭的魚。“我是他筆下快樂的魚,他從未想過自己是怎麼知道惠施是快樂的,但他卻知道我是快樂的。他現在的確不在這兒,但是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他可能在清風中與你交談;也可能在這碧波里映出你的真實,你的心靈;他多半融入了你的心中。”魚搖動着尾巴,遊遠了。我站起身來,這可以照透人之心靈的碧波,不就是莊子的智慧嗎?

不知何時,肩上停了一隻蝴蝶。“他帶走的是我,留下的卻是他。我們在夢中飛舞,在花間大笑,我們讓後人疑惑已久,可我們卻感知着對方。他對這俗世累了、倦了,所以他爲他妻子的解脫而開心。他無時無刻不在微笑,也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他讓生命的每一刻都如我翅膀上的花紋一樣美豔。他選擇了我,讓自身也昇華得如此美麗。”蝴蝶撲閃着翅膀,飛入花間。我閉上眼,這直透心房的花香不也是莊子的智慧嗎?

“你是官吏?”腳邊爬來了一隻老龜。“不,不是,和你一樣不是。”我俯下身子。“好得很,清爽得很,莊子曾以我爲喻,拒絕相位。其實,這泥土並不髒,曳尾於其中真的是世間最快活的事兒。有人曾問我帶着這麼重的殼行走累嗎?殊不知,我早就把殼視爲自己的血與肉,又怎的會覺得累呢?就像有人問莊子讀那麼多書累嗎?在自然中行走累嗎?書與自然早已是他的血與骨,何談受累呢?”龜轉過身,爬向淤泥深處。我直起腰來,原來這淤泥中也蘊藏着莊子的智慧呢„„

莊子生於亂世,在世間唱着屬於他自己的狂想曲。他讚歎自然的偉大與人的渺小。並不是我們離莊子的智慧太遠,而是塵世的塵埃遮住了我們的心扉,困住了我們的腳步。自然是偉大的,人類是渺小的,但當二者合爲一體時,人的渺小也就不可見了。這纔是莊子智慧的根本嗎?

我不禁嘲笑自己的淺陋,竟在這裏等莊子回來。我應當去大自然,應當去世界上的每一角,去尋找,去拾起他遺留的智慧。

“倔”和“笨”的力量

大躍進時期,朱東潤老先生作爲復旦中文系主任,自然被推上講臺作“多快好省”宣言。可是老先生卻牙根緊咬,面色難看。簡直要上刑場似的,支吾了半天才說出話來:“我原計劃五年完成的三本書,現計劃三年完成!”話音剛落,臺下便是一片鬨笑之聲。“太慢了!”可是老先生的倔勁卻上來了,說什麼都不肯再讓步:“不行!不能再少了!最少三年!”

這若是被日碼萬字的當代作家看見了,怕也是要笑掉大牙的。何必這麼“倔”?何必跟“效率”較勁?簡直是一根筋! 的確,對於講求效率的智慧的當代人來說,這樣的做法,實在是不知變通,乃至於冥頑不靈了。三年,豈止是三本,著作等身怕也不是問題。只要願意“坐家”,輕敲鍵盤,日碼萬字也能輕鬆搞定。只是,如此隨緣、如此寫作,其成果怕也如稀釋過的咖啡,醇香不再,喝起來恰如變了質的白開水。

同樣“冥頑不靈”的,還有歷史學家江衍振老先生。他曾一度名聲鵲起,然而他的出名,卻不是因爲有多少的“智慧”,而是因爲“笨”。十多年的時間,老先生統共寫了三本書,加起來不過七十餘萬字,平均到每天不過百餘字。然而,爲了蒐集史料,老先生訪遍了各地圖書館、書庫,翻閱了兩千多萬字的史料,直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如此辛苦如此笨,甚至弄得幾天幾夜不眠不休,最終纔有了那麼一點老笨結晶。然而,這樣的著作,定心讀來,方知是“字字含血”啊!

二老的作爲,認認真真地昭示:真正的智慧,往往始於“倔”、成於“笨”,在於甘坐冷板凳,倔傲地向浮躁叫板,堅定地從“笨”處着手。古人吟詩“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方纔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震撼。然而,這種精神離今天的我們實在太遠了。在速度與效率所帶來的緊張與刺激中,精品之作也離我們越來越遠。我不敢說今天市場上的作品全部流於平庸,但在市場利潤的引誘下,可以肯定的是,有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作品,早已隨浮華而去!“流水落花春去也”,這流失了的春華,恰恰是我們最可珍惜的“智慧”。

什麼時候,我們的作家能夠再一次手拍胸膛,咬牙切齒:“不行,最少三年!”? 中國,咱們慢慢來

中國古代戲曲中“水詞”佔據着重要的地位,“水詞”便是廢話,《西廂記》中“開言有語叫張生”,“開言有語”便是水詞,沒了水詞,音韻不諧,聽着也就不美。汪曾祺曾經提出將水詞編寫整理成冊,以供研究。

中國人的骨子裏蘊藏着一種不緊不慢的智慧。從舜至成湯以來,強大的民族經驗賦予了華夏子孫細細思考的能力,濡養出如同老者一樣耐心的智慧。

從前啊,女孩子會小心翼翼地聚攏起花瓣,用一個下午的時間,將其磨成細膩香甜的胭脂;母親手中的青紅翠綠金絲黑線細細纏繞,打出梅花結或是菱形絡子;工匠們會爲桃木的窗戶、衣邊的滾子設計上百種圖案,只爲保證一宅人、物的美。

對美的執着乃至苛刻的追求,使以往的中國人從不缺乏耐心的智慧。中華的文化亦是一脈相承,不似意大利,他們從羅馬的廢墟上建設了自己的家園,而語言文化卻與羅馬毫無關聯,所以當他們自稱爲“羅馬人”時,拉封丹的驢子笑了。

可是我不明白,爲什麼當下的人們對那些細緻且耐心的景象視而不見。木心先生在酒館看見夥計往黃酒中加糖,便感嘆江南不在。舊時黃酒是不加糖的,如今的人們已無耐心去細細品味酒中的苦澀和香甜了。若是有一天,我們只得稱那些一筆一畫勾勒出百子圖和年畫的人爲“他們”時,又有何證據來告訴世人我們是華夏子孫?

西塞羅說:“我喜歡青年人有老人的智慧,正如老人有青年人的智慧。”

作爲一個古老的民族,華夏的大地上洋溢着蓬勃的朝氣。而值此發展騰飛之際,我不禁要善意地提醒:中國,咱們慢慢來。

時下中國,百年來的自卑、自尊、憧憬與焦灼使人們迫不及待地去迎接那似乎必將到來的一派歌舞昇平。我們似乎漸漸失去耐心,失去沉穩,只因一些同胞失去了對傳統文化的記憶。輪船、高鐵、飛機,科技的進步使天涯比鄰,經濟的簽約日益頻繁,而誰又能保證,那些“合同”比孔子木車上的典籍更使人信賴?

我們是否還有耐心,冷靜地對待發展,放緩“席不暇暖”的腳步,盤點古典文化,重拾耐心的智慧?如果不能,來年祭掃時,牌位上就會出現一個和藹的老人,笑問:“你是誰?你從哪兒來?”

中國,咱們慢慢來。

智慧的境界

當一個人讀破萬卷書,可以悠然吟出意韻深遠的佳句時,我們便說他擁有了智慧;當一個人閱盡滄桑,可以淡泊而傲然地生活時,我們也說他擁有了智慧。智慧作爲人內心的閃光,總是呈現出五光十色的繽紛光彩。

智慧可不是投機取巧的小聰明,它是因洞察世事而具有的眼力。卞和透過粗糙的石坯見到和氏璧,這就是火眼金睛的智慧。在人世間的紛繁複雜間一把抓住事物的本質,認清事理的真相,條分縷析,抽絲剝繭,讓快刀斬開虯結的亂麻,這便是“世事洞明皆學問”的智慧。

智慧也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蟄居,而是藝高人膽大的能力。在一個從眼鏡度數判斷學歷深淺的時代,智慧總被人誤解爲文憑的多寡,知識的乏與盈。智慧不是學校教育中書本的內容,它與知識或有關係,卻並不等同。王熙鳳身爲剛出閣的少女,論學識必不如林黛玉淵博,卻協理寧國府將事務治理得有條不紊。反觀如今層出不窮的“專家”,知識有餘,常識不足,實踐能力低下。智慧的能力往往存在於社會交往與自我生活中,那些在生活中游刃有餘、井井有條的人,想必都是些身懷智慧的人。

最高明的智慧,並不存在於史書中跌宕起伏的英雄人生,反而存在於藉藉無名的布衣百姓身上。智慧到了這種地步,已然接近自然和哲學。青山綠水中的簡陋居室,漁樵江渚的樸實生活,摒除了逐鹿中原的刀光劍影,餘下了清貧安逸的閒雲野鶴。古代德士向我們展示了什麼是超凡脫俗、超然物外的智慧。如莊子所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當一個人的心靈可以遁於世俗、融入宇宙時,這種糅合了靜與慢的心態與生活,就是智慧。智慧至此脫掉了華貴的外衣,露出了親和質樸自然的真實面貌。人人都向往這種境界,但大多數人都還未來得及撥開心頭的迷霧。

“什麼是智慧”的爭辯綿延千年,智慧的內涵無限地拓寬。今人窺古人的書卷以收穫智慧,成了一種時尚捷徑。殊不知這樣的體悟或許只是入門。智慧早已超越了文字,它事關心靈,事關生命,它瞄準的是一個圓足的靈魂。

大智若愚

智慧大約可分爲兩種,一種是心繫蒼生,積極入世;另一種則是超然物外,高蹈世界,瀟灑出世。

但此兩種,都要有“愚”。這裏的“愚”,並非愚鈍,而是老子所言的“大智”,乃是要求人們忘記一些東西,讓智慧成其爲智慧。

這幾年來,網上涌現許多“大V”,粉絲也是動輒上百萬。其中有如孔慶東,時常與人掀起罵戰,粉絲皆叫好,稱其爲“犀利”、“智慧”。要我說,這並非智慧,充其量不過是“小聰明”罷了。

智慧者,首先着眼於大事,從不拘泥小事;其次,心中須無雜念。像那些左顧右盼者,心中其實充滿了“欲”,實在難以稱之爲智慧。

不免有人要說,要人心中無“欲”,豈不是個個都去當和尚嗎?非也!我所謂的“無慾”,乃是專注心中所思,摒除雜念,篤定地行己,抑或是堅持人生的某種信念。

我們中國人歷來是講究中庸的,而當下卻戾氣不少。於是,當我們面對生活中的爭吵乃至網絡罵戰時,若能平和以待,堅守“中庸”,這便是智慧。這種智慧,本於我們對傳統道德的堅守。

智慧也是一種“慾望”,是一種把他人接納到自我中的慾望。這便是入世的智慧。孔子一生風餐露宿,周遊列國,只爲傳播“仁”,恢復禮制,乃至被農夫嘲笑“其愚不可及也”。孔子愚嗎?他確實有點愚,愚就愚在“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永遠像箭一樣,一往無前;愚就愚在明知會失敗,卻盡力一搏。“天不生孔子,萬古如長夜”,孔子以他的失敗,以他的智慧,豐富了人類精神,啓示着我們民族的心靈遠遊。

智慧又是人生境界。佛家有語:“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這智慧,是看破了俗世糾葛的一種超脫。王維正是有了這種智慧,纔會在官至右丞後突然隱去,纔有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曠達;纔有了“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的澄澈。清人張潮也是在看破物質喧囂後才寫出《幽夢錄》,纔有了“人生三境界”。這時,智慧之愚便是對於人間煩惱的忘卻,對生命大自由的執着追求。

智慧的景象,其實是我們對於人生和生命的感悟。能“愚”者,善“和”善“舍”,無“欲”有“願”,故能漸臻“三境”,智慧地生活。

大學聯考優秀作文選 篇二

詩人·明月·黃花

一,東坡的明月

浪淘沙

謫居黃城中,把盞臨風,牽黃擎蒼嘆英雄。昔日汴河風光處,履履難重。 成敗任西東,此恨無窮,爲了豪情誰與同?一蓑煙雨平生任,踏雪飛鴻。 這首詞是我特意寫給貶謫之後的蘇軾的,東坡的一生極盡坎坷:愛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渦的掙扎,滿腹冤屈的難鳴。

對他充滿希望的家人,和他共歷劫難的友人,受他關愛的世人,無一不期望他能才顯四方,官運亨通,濟世爲民。但是,東坡知道,命運不濟,仕途的黑暗之門永遠容不下這樣一個生性放達的蘇東坡。

於是,他將功名利祿換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掛疏桐之夜,唱“大江東去”,感“人生到處之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淡泊,他不爲“蠅頭微利,蝸角虛名”觸動,只願“滄海寄餘生”。

認識自我的蘇東坡,從政治的窄門中從容地走出來,他雖與衆人所望有悖,卻讓我們看穿了一個豪放,淡泊,豁達,開明的蘇大學士——一代文豪。

認識自我就是東坡的明月,照耀他走進了東去的歷史長河。

二、易安的黃花

南樓令

素月寄孤舟,隻影隨水流,家園破,一盞殘酒。酒淡怎敵晚風疾,梧桐雨,點點愁。

晚來獨登樓,恨字鎖眉頭,黃花瘦,雁聲斷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離苦,幾時休?

這首詞是我填給歷盡漂泊的李清照。

滿腹感傷的奇女子,國破之悽,喪夫之痛,改適之苦。

十六歲嫁給趙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希望她是一個生活富裕,幸福美滿,相夫教子的好妻子。但是,世事的變幻,戰亂的離苦,易安雖尋尋覓覓自己的幸福,卻總被黑暗的氣息壓得悽悽慘慘,在亂世中爭渡、爭渡,到頭來也曾失歸路,雙溪上的扁舟載起了青春年少,卻載不動滿腔愁苦。

於是,易安揮灑愁悶,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黃花,看透了滄桑變幻的她,在雁字歸時,勤修《金石錄》,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詞》,重新認識自我,易安在黑暗中點亮了一盞孤燈,蹣跚的走過。

認識自我就是易安的黃花,隨風而逝,哀而不傷,愁苦之中蘊含着辛勤和美麗,它的顏色雖與世人心中的顏色不同,卻總能顯出奇異的光彩。

[點評]本文最突出的特點是語言功底深厚。全文行文流暢,充滿詩情畫意。特別是能在很短的考試時間內自填兩首詞作爲每部分的開頭,文采斐然,不同凡響。所填之詞雖不完全符合格律要求,但也算出類拔萃,足見該考生讀書多,文學修養高,語文素質優。

明鏡照己昏鏡照人

湖北考生

人有鏡,國有鏡。

鏡有明昏。

用明鏡?用昏鏡?

我說:買來明鏡照己,買來昏鏡照人。

買來明鏡照己。誠然,明鏡不好。無論多麼細小的瑕疵,明鏡都會明明白白告訴你。就如對照諸葛亮,聰明絕頂的周瑜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於是,許多人怕照明鏡,在明鏡面前感到不自在。其實,不自在大可不必,反而應該感激纔是。感謝明鏡指出了自己的不足,給了自己一個修飾的機會。試想,一女子化妝時,爲了不看清自己臉上的歲月痕跡而用昏鏡,結果可能便是化成了大花臉,遭人恥笑。爲人處世亦如此。平時總不敢用明鏡照自己,不敢正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不敢正視談何改正?於是,日積月累,缺點成了習慣。最終自己也會成爲—個令人討厭的人。古人云: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常照明鏡,及時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及時改正,是很有必要的。

買來昏鏡照人。對別人,不必太苛求,多些寬容吧!言者直率,話語難免有幾句不中聽,別介意,多些寬容吧!友人性急,交往中難免有些小誤會,別介意,解釋清楚就行了,多些寬容吧!同學不拘小節,寢室中難免有些髒亂,別介意,多些寬容吧!對方遲到,自己在約定地點等候多時,別介意,多些寬容吧!誠然,你可能對自己要求很高,而且凡事自己也能做得很好。但對別人,要求不妨放低點。多些寬容,人與人之間就多了些和諧。

人如此,國家亦如此。當我們感嘆日本百分之六十幾的森林覆蓋率時,不妨買來這塊明鏡照照自己:大片林木爲何砍伐?大片荒山爲何還未披上綠衣?平時用紙張時節約多少?一次性的碗筷我們是否拒絕使用?明鏡照己,自己明白改進的方向。當我們爲美國的許多霸道行爲憤慨不已時,不妨亦借用明鏡照照自己。我們的經濟還不夠發達,我們的國力還需要加強。不時地找找自己的問題,不要回避,不要掩飾,大膽面對,努力改正,東方巨龍的騰飛自是必然。

個人而言,明鏡照己,昏鏡照人,自是很有必要的,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嘛! 國家而言,明鏡照己,昏鏡照人,亦是很有必要的,多找找自己的問題,會迅速發展!

人有鏡,國有鏡。

我說:買來明鏡照己,買來昏鏡照人。

【點評】文章開頭用極其簡潔的選擇問句引出了中心觀點。然後“話分兩頭,各表一枝”。分別運用了反問句、否定句、感嘆句、排比句等修辭手法抒情表意。尤其是“人如此,國家亦如此”一段,作者用一連串的發問,驚醒世人,讓人反省,讓人汗顏。結尾用簡練的警策主語很好地收束了全文。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長短句結合,短句急促,長句舒緩,使文章跌宕起伏。若是朗誦起來,更有感染力,更具激勵性。能“震撼讀者”這纔是文章的美之所在啊!

堅守你心中的島

即使香銷玉殞,也不向命運低頭,只爲堅守你心中自尊的島;即使疲憊不堪,也要風雨兼程,只爲堅守你心中信念的島;即使簾卷西風,也要醉臥黃花笑,只爲堅守你心中堅強的島„„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心中的島,它被我們的情感烙下了印記和名字,無論世界怎麼變,它始終是封閉的,只屬於我們自己的,伴我們

走過一生的美麗的精神小島。

思緒飄《紅樓》,黛玉,你在堅守你心中的自尊之島。你的生命如同一枝秋海棠,沐詩之唐風,浴詞之宋雨,出落得蕙心蘭質,纖染不染。封建禮教不能囚禁你,面對衆人的不解和安排,你始終守着內心自尊的島並住在那裏,不讓任何

人打擾這一份寧靜。寫下“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香。”,詠菊詩奪魁,月下將詩對月吟„„你自尊的島充滿你獨特的氣息,寫下令人讚歎的文字。寶玉娶釵,你的自尊之島被入侵了,於是你選擇了“冷月葬花魂”的命運,香銷玉殞,淚灑瀟湘。我想黛玉是無悔的,她以爲寶玉戲弄自己情感,自尊才潰敗。她用生命捍衛自己自尊的島。我們要活的精彩,就必須要堅守心中自尊的島,才能挺直腰行走於天地之間,活出尊嚴。

靜覽一縷春風,鄭愁予,你在堅守你心中的信念之島。我彷彿聽見你三月裏達達的馬蹄聲,踏過芬芳;我彷彿聽到你說;“我只是一個過客。”。我張望,你拖着疲憊的身軀,向更遠方走去,去找你的精神小屋。我張望,我看到了你心中的信念之島在風雨之中給了你寧靜,你就這樣堅守着這信念的島,什麼苦難化成的刀槍都無法進入。信念是落葉飄零還被塗抹陽光的顏色。我想,它是最美的。我們要活的無悔,就必須堅守心中信念之島,才能風雨兼程,無悔地說:“我活得有意義。”

輕循一本《漱五齋》,輕推《聲聲慢》的門扉,易安居士,你在堅守你心中的堅強之島。你,一個詩性女子,曾名動京場的寵柳嬌花,如今國難家難讓你比情無計可消除。但你,依然將那愁情化作煙染柳濃,吹梅笛怨,紡成一句句詩情。外界的**,並未影響你堅守心中堅強之島的決心。你依舊堅守着,即使人比黃花,也醉臥黃花笑。我想,你那堅強的島早已化成了詩,感動後人,我們要活得快樂,就必須堅守心中堅強的島,才能勇敢去尋找快樂。

那份情感的島滋潤着生命,或曰自尊,或曰信念,或曰堅強,讓你的生命精彩燦爛,收穫花香。你呢,找到那心中的島嗎?如果有,請堅守。

《大學聯考作文》2015年大學聯考安徽卷優秀作文選( 篇三

2015年大學聯考安徽卷優秀作文選

繽紛色彩源自“特殊結構”(標準卷57分)

蝴蝶本是無色的翅膀,因具有特殊的微觀結構而在陽光下舞出絢爛風姿,耐人尋味,引人深思。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有的人一味追求外在的光鮮奪目,卻忽視了內心原有的平靜美好。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固然是通過外顯的成就體現,但唯有固守本心之質樸,以高尚美好的道德修身,以知識的力量和理想的高格提升自己,才能讓人生溢彩流虹。

雨後的彩虹亦本是無色,在無數的小水滴的凝聚後,因光的色散而展現出繽紛色彩,正如儒家學者千年前便說出人之初始性善而習近平的道理,後天的成就取決於我們如何改變自己的微觀結構。

獨善其身,以夢爲馬,實現個人價值。那些在平凡崗位上默默付出奉獻的人們,他們以愛崗敬業之美好品質和樂於助人之道德高標裝配自己,便擁有了特殊的“微觀結構”,在平凡中彰顯不凡。最美女教師的奮身一推勇救學生,道德模範郭明義的慷慨援助他人將清貧留給自己,“東方之星”沉船救援中的戰士官東將氧氣瓶連同生的希望遞給老奶奶······他們固然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滴水珠,但因爲內心真善美的特殊存在,纔會被流水濺起,在陽光下投射出光彩。

兼濟天下,以身報國,助力民族復興。晚清重臣張之洞在科舉中奪得探花入仕爲官,但在那個政治昏暗的年代,他沒有和貪官奸吏同流合污,而是積極推進洋務運動。他外爭國家利益卻奉守對內的“三不爭”,不爭名,不爭利,不爭文人閒氣。正是內心的高格讓他留名青史。西北新疆那排屹立的左氏柳至今仍在向人們訴說當年左宗棠帶領湘軍收復失地的動人政事。左宗棠爲收失地不惜與李鴻章翻臉,帶棺進發。若不是其內心那分特殊的報國情懷,是什麼推動一位老人晚年還要在馬背上征戰呢?

釋放個性,少年青春無悔,獻身國家建設。古來便有言“少年強則國強”,激勵每一個少年郎身懷報國遠志。我們是新時代的主人,是建設未來的最小微觀結構。唯有我們釋放個性,完善自身,才能使每一個結構組成都堅不可摧。如此何愁中國夢的實現呢?北大學子周浩改上技校致力發明創造,感動中國少年何胡捐獻自己器官救治他人。釋放個性,我輩當圖強。

蝴蝶在陽光下的繽紛色彩帶個我們的啓示,我們獨善其身,以夢爲馬,兼濟天下,報效國家,擔時代之任,亦會是明朝天邊最燦爛的朝霞。

距離,讓你我更美(標準卷56分)

曾經,我們對飲於清輝之下,賞明月,共話嬋娟;而如今,國小生都知道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是一顆死寂的星球。那麼,再當你執起酒杯時,是否還有“但願人長久”的憂情?愈近的距離,讓充滿詩意的文明不再具有美感。

科技,帶來便利、知識的同時,也將我們僅剩的一點意象剝奪了。在對美好的事物進行追求時,我們是不是更應存一份謹慎之心,與美好事物保持一份距離,讓美好的事物更美?

行走於心靈,徊徉於紅塵的林徽因便是如此。當一位才華橫溢的小生爲你爲你作出人生第一篇詩歌,當一位才子手執一把油紙傘在雨巷中靜靜守候只爲與你擦肩而過,敏感的心難道不曾爲此動容?然而,愛情至美,青澀的花果採摘下恐怕終究會成爲一枚苦果的。於是,你保持了一位女子的堅守,選擇了一個合適的距離,讓兩個人的故事被傳爲佳話,而不至於讓徐志摩和自己都受傷。在這若既(即)若離的朦朧距離中,他們在對方眼中都變得更美好了。

張愛玲曾經說:“白的天上是一輪明月,而紅的則是牆上的一灘蚊子血。紅的成爲了一朵紅玫瑰,而白的便成了一粒飯米粒。”她這般說,自己也確有這般體會。曾經,她相信愛情,相信胡蘭成,然而情感與空間距離的愈來愈近,卻將兩人都撕扯得體無完膚。距離的接近並沒有給他們之間以絲毫的美感,反而讓他們之間的距離更遠。

在科技館中,曾經保持着一份童真,對着美麗的蝴蝶有着無限的幻想的同學們是否依然有着對美的幻想?看過蝴蝶的翅膀結構後,我們在以後的生活中看見蝴蝶只怕再也想不到梁山伯與祝英臺之間悽美的愛情故事與詩意,而只能聯想到蝴蝶翅膀上那些凹凸不平的結構了。

紛繁的世界裏,我們保持人與人之間的一線距離,人與物之間的一尺距離,人與事之間的一丈距離。或許,曾經你想保持的美感足以讓你回味無窮;拉近一線距離,那些曾經美的故事、事物會在瞬間瓦解。

保持一線距離,別讓顯微鏡破壞了你,更遠你在我眼中更美。

專家評:此文意在反向思考,行文有個性,符合題意,中心突出,事例充實。

實踐出真知(標準卷55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題記

當所有人都認爲蝴蝶那雙色彩斑斕的翅膀是與生俱來的時候,然而,顯微鏡下的物象告訴我們那不是真實的。那不過是因爲特殊結構下光的反射所呈現的。現實生活中亦是如此,越是在人們心中約定俗成的事物,越不一定真實。所以,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

實踐出真知,因爲紙上得來終覺淺。

荀子在《勸學》中有云:“蟹六跪而二螯”,初學者也許沒有多大疑惑,但當你真正捉來一隻蟹看時,你就會發現,其實蟹是八跪而二螯,而被視爲聖人的荀子卻說成了“六跪”。可見聖人也會犯錯,經典也不一定全部正確。凡是(事)只是自己親手實踐過,才能證明他的對錯。孟子也曾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如果只一味地信任書本,而不去懷疑,不帶有質疑的眼光,還不如沒有書。

實踐出真知,道聽說不可信。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一羣青蛙被放在一個沾滿油的大碗之中,當所有的青蛙都奮力掙扎仍跳不出並且都大呼不可能跳出去,只有等死的時候,只有一隻青蛙仍舊在拼搏,最終所有青蛙的生命都在碗中終結了,只有那一隻仍然拼搏的青蛙跳出了大碗,活了下來。然而事後發現,那隻青蛙竟然先天失聰。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道聽途說不可信。生活中,我們聽到太多關於高中生活猶(尤)其是高三生活是多麼地恐怖。然而,時至今日,我們度過了高三“魔鬼式”的生活。站在大學聯考的考場之上,回首往昔,我想我們可以大吼一聲:高三不過如此!

實踐出真知,因爲表現未必真實。

就像蝴蝶翅膀的色彩是光的反射一樣,我們肉眼所能看見的,未必真實。而對於人來說,我們肉眼所能看見的,未必真實。而對於人來說,我們肉眼所見的不過是他人想讓你看見的,而真正的人性卻隱藏在背後。成龍之子吸毒,柯震東染毒,黃海波嫖娼······這些曾經在人前表現(未完)

探索,讓你認清本質(標準卷57分)

原本色彩斑斕的翅膀置於顯微鏡下,變成了有凹凸不平結構的無色翅膀。原來,是因爲光線的照射才使其呈現出繽紛的色彩。海上的蜃景,沙漠中的城市,竟只是一片虛像。原來,是光線的折射讓你眼花繚亂。由此可見,生活中我們必須擁有一顆探索的心。探索,讓你認清本質。

探索自然,讓你認清自然美的本質。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任何一個細節之處都有可能孕育着美,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有着探求精神。你可曾知道處於洪水或大火中的螞蟻是如何逃生的?它們聚成一個球,越過水流與裂(烈)火,最外層的螞蟻寧願犧牲自己也要保全集體,這難道不是一種美嗎?你可曾知道,兇惡的鄂(鱷)魚也會有溫柔的一面,安靜張大嘴巴讓千禧鳥覓食,這難道不是一種和諧之美嗎?你可曾知道蘋果梨藏着五角星,海底深處也會有着頑強的海星,海豚會不顧一切的救人,又或者花朵裏也許蘊藏着另一個世界。在自然中行走,善於探索,你便會發現自然有其美的令人炫目的一面。

探索社會,讓你認清社會美的本質。羅曼羅蘭說:“美無處不在,關鍵在於你是否有發現美的眼睛。你是否爲當今社會富二代、官二代的所做所爲而寒心?是否爲柴靜《穹頂之下》所展現的環境污染而對這個社會失去信心?認爲它污濁、無可救藥?那麼,看一看另一羣人吧——堅守岡(崗)位的木拉提,心繫祖國、憂國不謀生的師昌緒,拾荒助學的高齡老人,跳水就認的方俊明······套用魯迅先生的話,他們纔是社會的脊樑,社會的美與否,需要我們去看一看他們的行爲,聽一聽他們的故事。

探索心靈,讓你認清心靈美的本質。浮華的世界,我該去何方?朝山謁水,扣經問史,回答是的聲音說:“看一看你自己的心靈吧!”靜下心來探索,我的心裏有“將相本無主,男兒當自強”的決心,我的心裏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倔強與傲岸。這些,難道不是心靈的美嗎?哦,我明白自己該怎麼做了。跟着自己的內心,用心靈去探索、去發現。

古語云:“耳聽爲虛,眼見爲實。其意並非讓我們不相信我們看見或聽見的,而是教導我們要學會探索。探索,讓你不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探索,讓你認清本質。

修己之身以立基,假外之力而奮起(標準卷56分)

蝴蝶翩翩起舞,絢麗的背後是內部結構與光線照射的共同作用;大鵬揹負青天豪邁的條件是其翼若垂天之雲且乘奔御風;劉邦雄霸天下的背後,是他過人的德行與衆賢鼎力相助的相輔相成。故有言云:若心懷凌雲之志,必先內修其身再善假外物方可成其大業。

每個人都渴望在社會上炫彩奪目,而色彩的成就需要潛心磨礪自己的心,將自己塑造爲可造之材,然而不僅如此,志士曾曰:“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善於藉助於外界的條件才能讓自己更加耀眼。

沒有人相信曾經的馬雲,沒有人質疑現在的馬雲,被肯德基老總嘲笑的馬雲繼續修煉自己,藉助市場經濟大潮與網絡的快速發展開創了個人的王國。反觀他的成功,他擁有堅持不懈的毅力。恰如國父孫中山所言:吾心之所向,縱困難重重,仍再接再厲勇往直前。再者他把握了時代帶來的機遇,掌控了時代的脈搏。人之智,不在於智商高於常人,在爭辯中脫穎而出,在於清晰地認清自己把握的條件,內修己身,外借他力方可成人之志。

我們,作爲教育改革時代的新青年亦要懂得內外兼修的真諦。教育的改革引來衆多質疑,有人擔心,有人慶幸,有人支持。我們興許不能選擇所接受的教育制度,但既然生於當世就要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提高自己文化素養的同時,練就發現機遇的明目。如蔣方舟所言:我們所面對的世界也許不能改變,但我們能改變自己適應它。內修己身,外假他力,才能鑄就新時代新青年的新樂章。

習主席提出大衆創業,萬衆創新,衆多大學生創業者躍躍欲試。李克強指出:創業固然值得提倡,但重要的是當代大學生首先要提高專業知識素養。由此可見內修己身才是創業的基礎。而在鼓勵大衆創業的同時,國家更應發揮自己的作用。勵志創業者崔萬志談到自己創業感受時說:我覺得自己就是站在風口浪尖的一隻豬,風來了豬都飛起來了。政府的作用就是讓這陣風更大更猛,讓創業者們都能假外物而奮起。沒有那一份成功不需要汗水與努力付出,沒有哪一份成功不需要外力來相助。內修己身,外借他力,你會擁有屬於你的那份成功。

2013年江蘇卷大學聯考優秀作文選 篇四

2013年大學聯考江蘇卷大學聯考優秀作文選

2013年江蘇大學聯考優秀作文選登

題目回放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幾位朋友說起這樣一段探險經歷:他們無意中來到一個人跡罕至的山洞。因對洞中環境不清楚,便點燃了幾支蠟燭靠在石壁上。在進入洞穴後不久,他們發現了許多色彩斑斕的大蝴蝶安靜的附在洞壁上棲息,他們屏住呼吸,放輕腳步,唯恐驚擾了這羣美麗的精靈。數日後再來,他們發現這羣蝴蝶早已不在原處,而是遠遠的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們恍然大悟,也許那裏環境更適合吧,小小的蠟燭竟然會帶來這麼大的影響。

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選③題目自擬④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⑤不少於800字

評閱者按

今年江蘇大學聯考作文的體式,被稱之爲“新材料作文”,比較開放、靈活。十多年未採用這種題型,高中師生多有“陌生”之感。我省中語界,應重溫並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現將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概述如下:

提供給考生作文的“材料”,總是多義的。單義的“材料”,十分罕見。

所謂“材料”中“最主要的含義”,往往見仁見智,難以歸一。今年的考題體現了這一點,故考生的視角和立意,只要與“材料”的人、事、情、理相關,在“材料”的固有範圍之內,就予以認可。這則“蝴蝶與探險者”材料的“含義邊界”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美;大與小,互動,等等。在此前提下,重點考查考生的文章究竟寫得好不好。

寫得好的“給材料議論文”,不滿足於“解說”材料,不用大同小異的幾個事例來“例證”某一“含義”;而是深入“分析”,對某一含義進行分解和剖析,多問幾個“爲什麼”。須知,“材料”只是“起跑器”,憑藉“起跑器”發力之後,就得走自己的路,層層深入或變換視角,努力闡明自己認定的“道理”,決不“以例代證”。這是目前高中作文教學必須嚴重關注的課題,要儘快扭轉只會舉例、不會說理的局面。

寫得好的“給材料記敘文”,不要求與“材料”形似,只強調與“材料”神似。可以不提及材料、不點擊材料;只要有“靈犀”與材料的某一含義相通,即可。考查的重點在於:機智的構思、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的細節描寫、清新的文采。最好聯繫考生自己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給人以親近之感。一般說來,寫記敘文容易避免公理、常識、大道理的生硬表述,容易寫出“個性”,容易取得好成績。這話講了多年,但應者寥寥,今年再鄭重申明一次!同行們皆知,議論文可以“批量生產”、“批量指導”,記敘文則篇篇是“個案”,必須過細地、個別地輔導和點撥。教記敘文更需要耐心和愛心。我省語文教師隊伍具有這種耐心和愛心,一定能把這方面的工作做得錦上添花!

現公佈數篇大學聯考優秀作文,作爲今後教與學的參考。爲了啓發“教研”,我們不再對每篇作文進行“點評”。

優秀作文

1、一葉知秋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可見無論是一沙一木,還是一葉一花,總在細枝末節處隱現端倪。

小小的蠟燭竟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它改變了整個山洞的環境,迫使那些斑斕的大蝴蝶只能另尋棲所。

一葉零落,便知秋天將至。的確,注重細節需要有如“塵”的心思。這是一門洞察世事的學問,並非機械地觀察記錄,也不是四處探聽偷窺,而是以一種至情至性的眼光來看待萬物。這幾位朋友,在進 1 洞前只有對大蝴蝶的好奇和探索,全無對生命的尊重,因而他們貿然點燃蠟燭。如“塵”的心思是一種有血有肉的心靈探索,並不是高等生物對低等生物的征服。“鉤簾歸乳燕,穴紙出癡蠅。爲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這是蘇軾對於生命的大度。這位執鐵板唱大江東去的真男兒,心中也有這種如“塵”的時刻。不過,此情並不令人費解,倘若沒有這等如“塵”的心思,又怎能留下“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綿綿無絕的佳句?

心思如“塵”,不僅需要“憐蛾不點燈”的大度與包容,還需要我們有觸動事物核心的敏感。 當我們有了觸動事物核心的敏感時,才真正明白細節給我們帶來的巨大力量,因爲它可以使我們看得更多,看得更遠。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佛獨具慧眼,從一花一葉之中,看到比凡人深得多也遠得多的東西。懂得細節的人,往往能佔盡先機。但凡有智慧的作家,在他們的作品中總會表現出一定的先知性。同爲凡人,爲何他們會有這種先知性?究其原因,是他們觸碰到時代的脈博和神經,從細節出發,觀凡人之不能觀,悟常人之不能悟。

細節,總是腐朽事物的報喪者、新鮮事物的召喚人。當宗法制度在第一個諸侯國被破壞時,當文字獄興起、抓起第一個書生時,當官僚資本主義壓迫第一個民衆時,當中國國門第一次被外國列強打開縫隙時,這些細小的跡象都預示着某種地覆天翻,而有智慧的中國人會毫不猶豫地見微知著,迎接變化,抓住機遇,從而成爲一個時代的先驅者。

常言道:“細節決定成敗。”這話一點也不誇張。但凡心中懷有大愛又能關注細節的人,必能爲時代所成就進而成就一個時代。

2、拒絕“平庸之惡”

大千世界,宇宙萬物間都存在着細微卻不容忽視的聯繫,輕牽一角,或許也會導致多米諾骨牌似的連鎖效果。因此,每個看似無心的舉動,都有可能對社會造成深遠的影響。

西諺有云:沒有一滴雨會認爲自己造成了洪災。當我們紛紛抱怨社會道德的滑坡時,當我們滿懷怨氣地仇視着各種不良行爲時,是否也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爲有沒有不當之處,抑或我們有沒有縱容助長過這類的“惡”呢?

美國作家阿法特曾提出一個概念:羣氓。這個詞,是指普通大衆集體無意識地作惡卻絲毫不覺愧疚。必然的,這種行爲不僅使家國蒙受損失,更會麻痹人們的心靈,須知,此詞在中國是頗爲適用的。無論是高速公路上貨車翻車引來成百農民哄搶柑橘,還是許多居民每人拿走一塊磚致使雷峯塔的倒塌,抑或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中國式過馬路”,無一不是“羣氓”品行的體現。

似乎自古以來人們就有這樣的印象:官是惡的、貪婪的,而民是善的、無辜的。這種想法,顯然有點不全面。當個人被裹挾在羣體之中時,他便會認爲跟隨衆人所做之事無可非議,甚至不會意識到自己正在作惡,這是多麼可怕又可悲的事情!而“法不責衆”的觀念,更成了助長這種“平庸之惡”的藉口。

“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如今的中國人民已不再是魯迅先生筆下的麻木看客。然而,一些人卻日漸墮入一個更加荒誕的怪圈。所以,我們必須自省,分清善惡,堅持自我。光說不做是沒有用的,口頭上“感動中國”絕對扶不起一個摔倒的老人。

當然,我們更應當看到希望的曙光。如今網絡的發展,也使得正能量被廣泛地傳播;多少溫暖感人的故事,爲我們帶來了黎明的脈息。隨着越來越多人的覺悟,中國正向着文明大國之夢邁着堅定的步伐。

僅僅做到“勿以惡小而不爲”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做到“勿以善小而爲之”,中國社會的面貌纔會有真正的改觀。拒絕“平庸之惡”,養一身浩然正氣,和整個國家一起走在追夢之路上,必能見到明日的燦爛朝陽。

3、一件小事

“拍死一隻蜘蛛不過是一件小事罷了,別怕,你一定可以做到的!”我緊緊地握着拳頭,毫無底氣地給自己打氣。

近了,更近了。

那隻蜘蛛不停地挪動着那幾只可怕的腿,慢慢地向我逼近。我似乎能想象到它的眼睛裏閃爍着怎樣凌利的光芒,它晃動的觸腳上一根根絨毛怎樣摩擦,怎樣從它的嘴裏吐出一根長長的蛛絲然後將我包裹, 2 一點一點地吞噬„„

我只要操起手邊的任何一樣東西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將這只是蜘蛛拍死,可是我四肢僵硬,什麼也做不了,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它向我逼近,一步又一步地向我逼近。

此時,我只覺得無比悔恨。

我老早就看見這駭人的東西了。它停在我前面男生的肩上,我本想告訴他的,但我又想到這是大學聯考,如果不告訴他,他被蜘蛛嚇到,影響了發揮,豈不是給我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嗎?

說,還是不說,這是個問題。

最終我爲自己描繪的美好明天戰勝了我的理智。 我,選擇了沉默。甚至帶有幾分幸災樂禍。 蜘蛛還在逼近。

這一刻,我感覺不到考場,也感覺不到周圍的老師和考生,彷彿天地間只剩下我與這隻蜘蛛。 我感覺到由衷的恐懼,我想尖叫,嗓子卻睹得我發慌,幹得我發疼;我想狂跳,四腳卻不接受大腦的指示;我想大聲哭泣,可淚腺似乎停止了運作„„

剛剛下過雨,外面一陣陣土腥味噁心得讓我想吐,這一切的一切簡直像是惡夢。 忽然,它一個翻身,竟然,掉下了桌子,監考老師從我身旁經過,一腳踩了過去。

我瞪大眼睛望着地上泥糊糊一般的屍體,深深地呼了一口氣。擡頭,看見黑板上方掛着的時鐘,還有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我還什麼都沒有寫。

看着乾淨的考卷,我欲哭無淚。如果我告訴了那個男生? 這,不過是一件小事!

可我什麼也沒說,它毀了我的人生!我的腦海一片空白,死死地盯着那隻蜘蛛的屍體„„

4、不深不淺種荷花

猶記以前讀川端康成的《雪國》,夢中都回蕩着那和服女子的溫潤笑靨,便癡癡地到花市上買了株櫻花來,也盼着一日如霞煙雲可映着我家屋檐。

誰想不幾日,那花竟死了。老農聽着我的敘述,微微地笑:“櫻花怎麼能那麼養呢?它有自己的種法。” 那一刻,我猛然間開悟,原來世間萬事萬物莫不如此,惟有適合自己纔可開出一片繁華,否則生且不易,又何來的花團錦簇、萬紫千紅?

想來又有多少人沉迷於仿效他人的熱潮,丟了自我?塞辛格《麥田上的守望者》風靡一時,大街上戴鴨舌帽穿風衣的年輕人也多了起來;歌德爲慰藉自己的書出版,一時自殺又成爲一種時尚。當時尚的潮流席捲於世,當喧譁與騷動潮水般涌來,你是否有足夠的勇氣與自信,堅持自己,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蝶翼翩翩,這羣精靈懂得避開燭光,不做那撲火的飛蛾,而去盡情享受自己的幽暗。我們爲人處世亦該如此。古人詩云:“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這便深諳爲人之道。何處種菱何處種稻與如何擺放我們的心靈原本是一個道理。大時代的喧譁與騷動原本與你無干,你只養一池心蓮,自守一樹清涼,便自得其所,豈不快哉?

人生如雪中觀鶴,有清淨,亦有混雜。前者心思明亮,不摻一絲雜質,如弘一大師一句“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天地間便盈滿了純淨。後者則有污濁有沼氣。人活於世,不求隨波逐流,便如一朵墨梅,可靜靜綻放於生命的絹帛。

再想古代士子熬得十年寒窗,只求一舉成名天下知,竟是癡了。生不用封萬戶侯,只求如徐霞客,遍覽名山大川,一僕一驢,一筆一絹,任他世事煩擾,我自有天枕地牀;更無需黃袍加身,便如蒲松齡“老於世情乃得巧,昧於世情則得拙”,他秉持一拙所自安的生命準則,在野狐鬼妖間荷有一顆天籟自鳴、童真滿掬的心靈,給無數士子以“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想象。

天籟自鳴,不擇好音。爲人處世,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即使荊棘滿生,亦可步步生蓮,腳下生風。“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也癡了,且讓那花睡去,明朝醒來,又可開得一片春天。

5、尋

3 有這樣一段故事,說幾個人在一個山洞中發現了許多大蝴蝶,即使他們小心翼翼,生怕驚擾了它們,卻還是因爲幾支蠟燭壞了事。

這事,肯定沒有發生在某些智慧的中國人眼前。

要是碰上他們,簡單了去了:叫上一票人,把那些大撲騰蛾子全泡進福爾馬林,一百年這顏色都不會掉;再給它粘回牆上,嗬,那叫一個壯觀。啥?不像活的?簡單,裝倆風機,吹撲騰起來不就完事了麼!

洞外邊搞上個售票點,再打上幾個廣告:“××山蝴蝶洞”。這一年,光賣盒飯就得有好幾百萬的賺頭了吧?

遇上個有心的老闆,直接造成個“蝶界”或者“蝴蝶主題公園”,也不是什麼難事。 我當然沒有在說笑,這碼事在咱們周圍並非少見。 “××故居”,已然遍佈全國。某市更以保護文化遺產爲由,將杜甫的故居拆掉,又在郊外重建了。這杜甫的故居是真是假暫且不論,但怎麼總讓人覺得跟做標本似的,還能叫“故居”嗎?

不知哪位仁兄說過,“美麗的東西總是脆弱的”,再怎麼保護總會有消失的一天。

羅馬人明顯比咱們看得開,那些古時的遺蹟,就在城內:柱子倒了,沒有人去扶;雜草叢生,也沒有人清理。

國內去的遊客,紛紛覺得羅馬政府不重視全人類的遺產。而在羅馬人看來,這些遺蹟本身就不應該過多幹預,它所見證的是時代也是歲月,過多的干預只會加速它的死亡。

對比羅馬政府的舉措,再想想我們的“維修性拆除”,是不是過於做作了?

無論精神文化還是物質文化,都如同一隻只美麗的蝴蝶,我們越是想要“保護”她們,她們就越會遠離。

如今她們已經被驅趕到了山洞的深處,難道我們還應當燃起一大把蠟燭,再去尋找? 啊啊,還是讓她們融化在歷史裏,靜靜地美下去吧„„

6、想讓你陪我到地老天荒

念你,億萬年的時光,滄海桑田仍不改的胸膛;戀你,孕育萬物,春生夏長的生命華章;愛你,春日之雨,夏日之陽,秋日之輝煌,冬日之白雪紛揚。可爲何你眼角的淚光,煞滅了我的歌唱? 夢中的你揮舞着美麗的翅膀,飛向你所認爲的天堂,然而小小的蠟燭卻撲滅了你所有的希望。

你一改沉靜從容的作風,撕破了你所認爲的我的僞裝。一切都是那麼刻骨銘心:林立的大廈高樓直指藍天白雲,熱浪滾滾的黑煙讓人窒息,小河深處竟也藏着污濁的排放管道,每天都有一種動物作告別世界的哀唱,它們的血肉被頻頻地擺在餐桌之上„„

你說停留在表面的歌唱就是僞裝,你要撕破它,以便讓後人知道,我們的祖先對待你是多麼善良;你說許諾友愛卻有利益當前的行爲不可原諒,你說我欠你的保護,你要一筆一筆要求補償。於是,我看到了你的憤怒和淚光。

當漫天的黃沙肆虐在最繁華的都市;當海上狂飆移駕最有發展潛力的汪洋;當暴風驟雨淹沒了最美麗的故鄉„„我被你的“反擊”搞得頭暈腦漲。

於是,我開始回想,回想曾弄舟於附近的河上,回想曾聽着蟬鳴數着螢光,回想我曾許下過的地老天荒。

我知道,不是每一句“對不起”都能換回一句“沒關係”。況且我知道我們的行爲已不能用懺悔來丈量。我會努力地讓你看到我內心的惻隱在發光,我會努力地讓你明白我的每句讚美都不是僞裝,正在努力地進行補償。

你看!明麗的山間有了輕快的小溪流淌,空氣中瀰漫着各種花兒的芬芳,鳥兒們在枝頭悠然地歌唱,瀕危的小動物的幼崽也有了對生的期望,城市中多了幾紛綠意,河流下的排污管道正逐漸消亡。

我依舊可以看見你的懷疑與不安,你的憤怒與彷徨。但,請你相信,我不會再讓你逃避——我親愛的大自然,我賴以生存的家鄉。

依舊是在夢中,依舊是美麗的翅膀,你朝我飛來,不再躲避,不再退到深處,我坐在你的背上,一 4 起飛向天堂。

宇宙洪荒,生命的畫卷無限延長,我想我會攜起你的手,一直走到時間的盡頭,在這畫卷上留下令人欽羨的痕記——人與自然相伴到地老天荒! [閱卷附註]此文全篇押韻。

7、靜靜呵護一朵花開

安東尼在他的繪本中說:“我們討厭一朵花時,把她摘下來,喜歡一朵花時,也把她摘下來。”這寥寥數語,竟引人在寧靜遐思中悄然頓悟。

我們是否在不經意間驚擾了那份我們眼中最爲珍視的美?

不去打擾的欣賞纔是真正出於心底的珍視,不爲了嗅一朵花的香而去採擷整朵蓓蕾的芬芳,不爲了欣賞蝴蝶美的姿態而去喧擾那一份靜謐與安然,這纔是真正欣賞者的姿態:安靜,不出聲,不觸碰,佇足於局外,只願用遠遠的目光愛撫,甚至只是在心底悄然遐想。

張曉風曾在散文中記載過:路過一位友人家,拜訪閒聊之餘卻瞥見一株靜默於房屋一隅的曇花,她默然倔強地抖開一身鐵樹般濃郁厚重的綠色。問起友人才知道這是一株漂洋過海而來的品種,倔強地遵守着出生地的時差,只肯在白天綻放,無論友人用盡何種方法,她始終不肯再綻開那璞玉般潔白通透的花蕾。張曉風在敬重這株倔強花朵的同時卻又深深惋惜她的命運。無論是多少呵護與栽培,多少盛讚她綻放容顏端莊清麗的溢美之詞,都無法滋潤她那離開初生土壤的倔強根系,都無法使她再綻放最原始最本初的美麗。

讓美麗回到她最初的環境中去,去肆意盛開屬於她的光彩,別讓你的欣賞,影響了她的綻放。

閒暇時讀書,最愛川端康成那一句:“凌晨四點,看海棠花未眠。”那是怎樣一種溫柔而虔誠的心態啊。一位老人,藉着微熹晨光,披衣而坐,默默於窗扉間凝神細窺睡眠中的花朵,毫不打擾,沒有上前採擷,也未用一卷膠片記錄花朵淺眠的模樣。他願犧牲自己的睡眠時間,來呵護那一方自然的美的盛開,這更是一種尊重,無言,卻浸透在凌晨清淺的天光裏,提醒我們,自然界中一花一草,一蟲一鳥,皆是倔強而美好的生靈,懷着尊重與珍視,去欣賞,去“遷就”她們,才能領略到最自然,最美的感動。

蝴蝶在黑暗中的棲息是靜謐的,莫用蠟燭的光去打擾她們。花朵的綻放是自然的、寧靜的,莫用照相機的閃光驚擾她們。我多想告訴每一個腳步匆匆的看花人,輕一點,慢一點,遠遠看着就好,別讓你的影子,擋住了哪一片花瓣的陽光。

8、行禮,爲了遠方的美

不要走得太近,驚走了沉眠的美。

美麗的生物是自然的精靈,它們有靈慧,會選擇自己的棲居之所。幽蘭必綻於空谷,其香才悠遠幽邃;最美的蝶必棲於幽暗的洞穴,其美才神祕而驚豔。生長於僻遠之處,纔有出塵的氣質,也許深山千萬年的岑寂讓時空保持了一份古樸,給予它們明淨與靈動。

然而很多人是不懂得美的,甚至出於愛美之心摧殘了它。不必說蝴蝶被製成標本而枯萎,鳥鳴在籠中喑啞,就是一些心懷善念的人,也會在無意中釀成悲劇。林清玄的《放生鳥》裏,鳥與龜被一捕再捕,一隻龜的甲殼上刻滿了放生者的名字。彷彿一個悖論,愛造成的傷害觸目驚心。

爲什麼我們會陷入這反覆傷害的輪迴?只因走得太近,抓得太緊,不懂得保持一段距離。

純淨的美總在遠離塵世的僻遠之地,譬如青藏高原上起伏的雪峯,與高遠的天宇相廝磨。“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其實自然已在沉默中說得清清楚楚:有人之處就有喧囂,有污濁,有說不清的變數,所以,好山好水都躲得遠了,就像高傲的隱居者,不歡迎人們打擾。可人們終究沒有讀懂。即使讀懂了,恐怕我們也不會停下腳步。我們抑不下對世界的好奇,也壓不下征服荒野的慾望。

即使如此,我們仍應懂得適度地保持距離,保持對美的尊重。

川端康成說:“凌晨四點,我發現海棠花未眠。”那黎明的薄霧裏搖曳的花枝,脈脈地昭示着,告訴我們,不要走近,否則夢就破了。

朱成玉說“見到美,請行個禮”,行禮即是尊重,留有尊重,或許我們還不至驚走全部的美。

在洞中探險的幾人,看見山壁上的蝴蝶,於是放輕了腳步。當我們看見蝴蝶遠去,定不能再追,應當熄滅蠟燭,默默退出,那退出的腳步和熄滅的蠟燭,是對美的行禮。

5 作爲無數愛美之人的一員,我曾深深驚詫於美的脆弱,也曾因無心之失,悵恨於美的遠去。我漸漸明白,追尋美的最佳姿勢,不是窺視和攫取,而是敬禮。古人言“親而不狎”,誠不欺我。

所以我小心翼翼,唯恐驚走潛藏的美。我希望,遙隔黎明的薄霧微微鞠躬,只爲一處令人感動的美。 ( 源自《揚子晚報》)

2013年江蘇大學聯考優秀作文選

01、莫驚擾,讓生命安寧

人們點燃蠟燭,懷着對自然、對生命的虔誠放輕腳步,唯恐驚擾蝴蝶,卻實則造成對這些美麗精靈的驚嚇。

殊不知,我們一些看似微小的舉動,影響了生命的安寧,驚擾了生命的平靜。不打擾,不涉足,讓生命處於其最自然的環境,纔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尊重生命,莫要驚擾,萬事萬物都有其舒心的環境。星野道夫跋涉在自然之中,從涅瓦湖畔,到撒哈拉,到北極,他用攝像機捕捉自然最靈動的生命。他從不驚擾生命的安寧:不走近天鵝,不在麻雀窩中安裝微型攝像頭,永遠穿着與自然顏色相調的衣服,靜默地佇立、取景。他拍的相片總是那樣和諧與安詳。大師對自然有最深的愛,對生命有最深刻的理解,所以不驚擾,不忍心破壞那固有的安寧。

相比當下,許多野生動物園以保護動物的之名將其圈養,自然保護區的熊貓被置於遊客的閃光燈下,看似是保護,其實是對這些生物的環境、安寧的破壞。

我們總懷着一顆善心,去做一些實際上破壞生命安寧的事,看似微不足道、不會有影響,有時卻是對生命最深的傷害。

對自然如此,對人類社會也是如此。 我想起柴靜的《看見》。她去採訪艾滋村的兒童,那些孩子們見到攝像頭都躲得遠遠的,見到城裏人總是流露出驚恐的神情。正如柴靜所說:“閃光燈傷害了他們,我們的憐憫傷害了他們。”是的,這些生命需要的是讓他們舒適的環境,是安穩的生存,是我們對他們最基本的尊重。

我們可以關愛,卻不要涉足;給他們安寧,給他們內心的靜與理解,這纔是對生命最深沉的尊重。 莫驚擾,讓生命安寧。 林清玄說:“我一直以爲當時最缺的,一爲從容,二爲有情。”

對待生命,我們要從容,不驚擾,不驚嚇。對待生命,我們要理解,要有情。真正有了愛,纔會懂得尊重生命,讓生命安寧。

下一次去山洞,莫點蠟燭吧,讓生命得以安寧。 萬物自在,和諧相依。

莫驚擾生命,讓其安寧、恬靜。

02、放下紗幔

不是所有的美麗都愛慕世人的青眼。有的美麗杜絕塵世,紗幔覆面。對待這種美麗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紗幔,不要驚擾他們。

古書中提及的田野山村,風景秀麗,綠水環繞。有的村落樂意與外人接觸,自我發展,最終成爲集市都邑。有的卻對外人的欣賞抱着無所謂,甚至躲避的態度,如同材料中的蝴蝶躲避蠟燭,桃花源躲避武陵漁人的二次造訪。可見,不是所有的≮≯美麗都愛慕世人的青眼。

我非桃源中人,但桃源中人的心境卻可想見一二。桃園之美不僅在其風光美,還在其寧靜生活之美、善良人性之美。遠離了外界的亂世紛爭、苛捐雜稅,桃源人平靜安然地度過了數百年。外界初見桃園,或許會抱着欣賞珍惜的態度,然而誰能保證外界帶入的光明希望的火種,不會再寧靜安謐的土地上燃起貪婪、戰爭的野火呢?慾望伴隨着對美麗的窺視而來,沒有誰能控制。哪裏有慾望,哪裏就會有攫取和破壞,歷史上血淋淋的教訓,我們領受得不少了。

退一步說,即使外界對絕塵之美的干擾沒有我們預料的那麼大,美麗本身就真的那麼在乎世人的欣 6 賞?卡夫卡的文學成就舉世公認,他生前卻不爲人知。不是才韙涼於世,而是他根本沒有借文名顯赫的慾望。在死前他還曾囑託遺產執行人焚燬其書稿,其態度可見一斑。故而,我們爲自己四處找尋美麗所編造的藉口——所謂“美麗等待我們發現”,並不總能成立。

誰說千里馬需要伯樂?《馬說》不過是韓愈爲求統治者關注人才的一家之言而已。真正的千里馬不願伏於槽櫪間,也不見得就願意供人驅使、日行千里。爲千里馬考慮,最好的方法是放歸自然。野馬來自山間,飲風餐露,本來就不該受束縛。人爲的馴化,從馬的角度考慮,是對原始自然的奔放美的束縛、驚擾。

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人們四處開發旅遊勝地,造成土地荒漠化、河流污染等一系列生態問題。所謂賞人間勝景,不過是對自然的竊取。自然風景如若同蝴蝶一般有靈,應當也會躲到世界深處去吧。

絕塵之美不應受驚擾。若無意間見其美貌,明智者應放下紗幔,讓這份美麗安然靜處。

03、守之本,達之諧

壁有明燭,彩蝶不棲。

探險者們本無心驚擾,卻因隨意之舉,將蝴蝶迫入山洞深處。緣何?

萬事萬物都有其固有狀態,是謂之本色。自然經累世更迭,如一遠古賢者,修身行吟至今,道已有成。一種經歲月積澱的狀態會構成一種穩定,一種經時間拷問的秩序會成就一種和諧。而人爲的介入與改變,會打破這樣一種平衡。洞壁幾燭且讓彩蝶不能安棲,更遑論三峽大壩之類的浩大工程。黃河已成地上懸河,洞庭萬頃碧波亦成往事。曾經的山水明鏡,而今不過一句笑談。

本色已破,何美之有?只是人類似乎忘了,自己也同樣是自然秩序中的一環。地震颱風仍頻,PM 2.5超標,空洞的大氣,燥熱的地球„„這是人類不安於本分,不守護自然本色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然而,千百年前的地球,亦是有泊船漁歌,山鳥樂人的美景的。又是什麼,使當今的人們,只在鋼筋混凝土的巨獸中,看着賬頭不斷增長的數字就能心滿意足?

究其根本,人類在打破自然本色之前,早已失卻了心的本色。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心的固有狀態,心的本色。

善,不僅是與人爲善、與自然爲善,更是與己爲善。別讓慾望遮蔽了雙眼,別讓物質拖累了夢想,別讓利益埋沒了本心。

現代人多慼慼於貧賤,汲汲於富貴,而放棄了對偉大精神的崇敬和追逐,忘記了對本色的維持。 餘秋雨出任上海戲劇學院校長時,黃佐臨先生嘆了句“可惜”。秋雨懂得,校長已近“政界”,一個文人若是接近了外物的繁雜,便再難迴歸本色,迴歸文化的本位與生命的真實。故他只是整頓了“文革”以來的不良風氣,在強調以本色育人後辭職從文。守護本色,是此間的拋卻,更是秋雨在任期間的一系列舉措,教會更多人堅守本色而不隨波逐流。

守本者當如是。守得本色不變化,更能入世以本色救世。人們需要的正是守住本心的教育,使精神豐滿,纔有更爲自覺的意識與認知,去守護自然的本色,去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以不變應萬變,正是守本的智慧。守之本,達之諧。

04、不可驚擾的寂靜

學術的寂靜,猶如天山雪蓮,不可驚擾。

小小的卻不切實際的言論猶如那小小的蠟燭,會激起一場巨大的輿論,讓本來單純、潛心學問的學者猶如受驚的蝴蝶,失去了心靈的淨土。

縱觀當今學術界,有多少學者被各種“門”纏身? 先有閻崇年被掌摑,後又陷入“懸賞門”。再後來“季羨林遺產門”引起一片譁然。餘秋雨、于丹、易中天等一批從《百家講壇》走向大衆的學者遭遇非議„„

這些學者從書齋中走出,走向媒體,走向大衆,現身各種講壇,到處“走穴”,一年出多部暢銷書,遭來羨慕嫉妒也是必然。

原因首先是學者們自身不懂得守住內心的寂寞與清淨。面對媒體的追捧,他們沒有能稀釋掉那些浮名,一人誇之,萬人從之,接受下與他們學術涵養不符的名譽,失去了寂靜,從高位摔下也是必然。

7 然而,作爲大衆一員的我們,作爲傳播信息的中堅力量,慎於言,是不可推卸的責任。 當普及的微博成了公民發表言論的又一平臺,“微博罵戰”也愈演愈烈。我們是否想過,傳播那些不切實際的言論時,身爲文化名人的學者們會遭遇怎樣的驚擾與傷害?

我們自以爲轉載批評是對正義的呼喚,然而不明實情的我們卻實在是被那些輿論製造者所利用,一次一次去驚擾學術的寂靜,將學者的私生活公佈於衆,讓學者無法潛心學問。你看那些書裏,有多少雷同之語?

不懂得正確評判言論的正確性,不懂得給學者一片寂靜的土壤,就正應了泰戈爾的那句話:“人人手持心中的聖旗,滿面紅光走向罪惡。”

復旦秦紹德“寂寞出學問”的吶喊是對學者堅守自身心靈淨土的呼喊,亦是對公衆給學者一片寂靜天堂的呼喊。

總有一些大師習慣於寂靜。

與當代文化名人們相比,季羨林老先生的三拒頭銜是一種睿智,不問世俗塵埃,清淨紅塵美好。 《麥田裏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成名之後過了半輩子的隱居生活,他逃離成人世界,逃離喧囂,或許只是爲了守住自己內心的淨土。書中的那段話是多麼適合作他的墓誌銘:“我整天就幹着這種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總有一些人在慎言慎行。

白巖鬆等微博名人正用盡全力地引領微博走向正義,走向公正,走向單純。 誠願有更多的學者只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誠願更多的公民慎於言論。

還學術一片寂靜安然,會有更多的大師在靜默中生長,迸發出遒勁的學術張力。 那天山上的雪蓮啊,寂靜中,是如此優美動人。

05、熱愛自然,留有尊重空間

簡嫃說:“人來到這個星球上,不過是一場美麗的寄居。”我們與這世間的萬千生靈,在這蒼茫浩瀚的宇宙之中,不過皆爲滄海一粟,全無高下之分。

人與世間性靈既皆爲獨立個體,便當互敬互畏,留有尊重、自由呼吸的空間。生靈是多麼纖弱敏感呵,縱使人類屏住呼吸,放輕腳步,但那些小小的蠟燭所攜帶來的人的氣息,終究是令那些美麗的蝴蝶悄悄飛走了。

席慕容曾在書中寫到,一次與友人漫步冬林,卻在進林之前被友人叮囑要輕聲細語,萬不可驚擾了那些酣睡的冬樹。林中之樹靜靜佇立,寂靜,安然,腰間圍裹着粗繩製成的“冬衣”,在這和煦的冬日暖陽普照之下,恰似恬然而睡。而林中工人皆是一副斂聲屏氣的謹慎模樣,唯恐驚擾了它們。席慕容對此頗有感觸。她說,人與自然的互敬互重,是最和諧美麗的圖景。

真正的熱愛,不應以企圖佔有、掌控甚至改變爲表現形式。真正的熱愛,是懷有一顆謙卑、平等的敬畏之心,任那些自在之物,可以坦蕩蕩揹負天地、面朝青雲、自由呼吸,在和煦的陽光之下盡態極妍。

一位建築學家在談及古建築的保護時曾說:“最好的保護方式,不是糟蹋改變它,也不是修治供奉它,而是自在坦蕩地以其本色佇立在那兒。”我想,這對於我們敬畏、保護自然亦是適用的。

所謂的改造自然、造福人類已然導致了種種毀林開荒的結果,而那些企圖以“人類智慧”所行的保護自然之法,亦是不可取。真正的敬畏保護,便是不以一己之私妄圖改變什麼,任其自在而處,翩翩起舞,豈不最好?

或許我們也應學梭羅一般,自在坦蕩,與我們的瓦爾登湖比鄰而居,日出而行,日落而歸,看着天邊雲捲雲舒,而非將我們的意志強加於自然,非得那灣湖水如自來水一般潔淨無瑕才罷休。這種控制,是一種不尊重,違背了我們人世間行走的目的。

留有尊重的空間,是平等、博大之心的體現,亦是真正的熱愛。 莫讓那些美麗的蝴蝶遠飛。退一步,世界海闊天空,和諧動人„„

06、吹滅那支蠟燭

人們從不停止對美的追求,有的人盡其一生追逐着美,渴望成爲歷史性一刻的唯一見證者,他們得 8 到了掌聲和鮮花,但是當美暴露在燈光之下時,它便不再是美了。

正是這樣的刻意追尋讓美無處躲避。山洞中的探險家在蝴蝶看來是入侵者,他們點亮了這個洞穴,“肆無忌憚”地欣賞着他們眼中的美,卻不知道他們忽視的細小動作對於蝴蝶來說是怎樣的傷害。它們別無選擇,只有退讓、退讓„„而最終必會無處可退,那該是怎樣的悲哀。

俗話說,愛,便是成全。愛一個人,便是要看着他幸福,哪怕陪在他身邊的人不是你。我們作爲美的愛慕者,或許也應該達到這樣一種境界,這纔是真的愛。然而觀諸當今社會,人們對於美的追捧已達到了一個制高點,“最美媽媽”、“最美司機”氾濫成災,而各大媒體也恨不得將這些人的所有都呈現在大衆面前。還記得一個女孩幫一位流浪漢撐傘的畫面感動了無數的網友,這本身是一件治癒人心靈的美事,但圖片傳開後,女孩的生活被打亂了。各大新聞平臺的記者爭相去採訪,殊不知這對於女孩是多大的困擾。她只能不停地躲避,她會累會倦,可能日後她只敢將慈善藏在心中了吧。不得不說,這是對美的一種無形的傷害。

其實人們對於美的渴求或許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對現實的失望,所以一旦有美被挖掘出來,便會蜂擁而至。但是仔細想來,那些擁有“美”的人只是做了他們該做的。他們沒有成爲無情的旁觀者,而是伸出了手給予了別人關愛與力量,人性在他們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而我們又在做些什麼,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我想,真正需要反思與改變的是我們自己,明白值得自己追求的是什麼,我們是誰。重新拾起自己被遺忘的靈魂,讓自己的內心世界豐滿起來、美麗起來吧!由心到身,由內而外。

吹滅那支蠟燭,點亮心中的燈火,蝴蝶會飛出洞穴與你相伴,世界會因你而精彩。

( 源自“南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