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魯迅的作文(精品多篇)

魯迅的作文(精品多篇)

魯迅的作文 篇一

有一天去坐校車,一個男生插了隊,同學說:“我一直排在他後面。”那男生道:“我是加拿大人。”好一個“我是加拿大人。”果然“拿大”果然“大人”。但周圍同學,或仰天,或望地,或四顧,並且都是同胞。

我不由得想起先生了。先生在舊時代裏爲新方向吶喊,如今將近一個世紀過去了,在2011年的中國,仍然上演着先生在日本留學時所見的醜劇。我喜愛先生的文字,但卻沒有料到民族的腐朽與惰性竟如此之大,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裏,頗似沒有改觀。一點改觀也沒有嗎?也不是的。以前我們是崇洋媚外,對同胞投以冷眼,但無論是崇洋媚外還是冷眼,究竟還是一種態度。如今是不管你古今中外,統統報之以沉默與冷淡,報之以無態度,無褒貶。這無態度與無褒貶乃不是爲了保全自己,而是“這與我有什麼關係?”這如何不使我們感受到深重的悲哀呢?

“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衆的材料和看客。”就因爲這樣,先生棄醫從文。可當我看到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境界卻每況愈下時,去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已然的我已經在文學院了,難不成“棄文從醫”?造出一種生物芯片,植入各人的大腦,使每個人都擁有健全的人格?嗚呼!斯亦不可以已乎?

先生告誡自己的子女“可尋些小事情做,萬不可做’空頭文學家’”。先生自己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峯(雖然先生一直很不滿於這種說法,卻經歷了太多可言不可言的悲哀與寂寞。他享受寂寞,快意於寂寞,卻不願將它“傳之後世”因爲我們所見文字中深刻冷峻的魯迅,是怎樣的冰山一角呵!“不獨英雄式的名號而已,便是悲壯淋漓的詩文,也不過是紙片上的東西,與後來的武昌起義,怕沒有什麼大關係。”中國的文人,大都是有一腔用世之心,報國之志。可也大都“無用”,只能用筆書寫憤懣與不平。刀光劍影、戰火硝煙中,一支筆的力量能有多大?也許你會說,文藝宣傳是戰爭的一部分。但試想,每次運動會,運動員是否聽了某班來稿之後跑得更快了呢?這也是爲什麼奧運會上並不念“某國來稿”的原因。但一支筆的力量雖小,卻也不是零。在歷史的大槓桿上,也許恰恰缺這一點力量。在維吾爾族人的信仰裏,一個國家最不能缺少的是國王,大臣和詩人。國王與大臣倒好理解,何以詩人的地位會這樣高呢?因爲人類在進步。當社會形態成熟時,就意味着硬件配置已經到位,這時就需要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讓他們學會享受生活。

享受生活在現代人心中,已經是太遙遠、太奢侈的詞彙了。我們嚮往“高品質生活”,嚮往一種以金錢爲衡量價值標準的物質享受,縱然只是些須精神上的愉悅感,也是高物質水平的附加產品。高速的經濟發展帶來人性的極端異化,有人說“寧可坐在寶馬裏哭,也不願騎在自行車上笑。”這是一種怎樣的心靈的荒蕪?我們讀先生的《朝花夕拾》能感受到先生和先生所在的那個年代的蘊藉與深沉:百草園裏的一草一木,先生童年中的甲子園;沉默認真的藤野先生,棄醫從文的堅執與決絕;阿長,閏土,都在先生的記憶中漸行漸遠,先生又是怎樣的吶喊與留戀?於是,就有了《小引》中的那句話:“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吧,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一個人,怎麼會沒有回憶呢?“連回憶也沒有”便正是說明先生常常回憶,在往事的樸素與美好中尋得心靈的慰藉與滿足,使他在“四面都是灰塵土”的境況下“不憚於前驅”。但現實的困境往往在往昔美好的照耀下顯得更加昏暗而沒有生氣,這使先生更加感到荒涼與索寞。主張立足於現實的先生,便也自然地感受到所爲回憶的虛無,這“無回憶”的狀態,恰恰印證了先生立足現實的精神。而這精神,亦是我們所缺失的。

《魯迅全集》的開篇便是先生的雜文集《墳》,這本身就耐人尋味,在新生之時,便已正視那個必然的結局——死亡,也就是墳。這又是何等的氣魄。“必須敢於正視,這纔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先生希望,並且也的確一直是這樣做的。先生鍾情於魏晉風骨,有屬於自己的放達超脫。但先生具有傳統儒者的濟世情懷,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義擔當。這是不是能給當下強調自由與個性而變得自私狹隘的我們一些驚醒?我記得文學院的院訓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我們即使被商業社會邊緣化也不能自我放逐。當文化屈從於權勢,人類的精神世界便難免荒蕪。所謂文人的價值並不體現在與環境、與社會的“共榮”上,而是體現在層出不窮的矛盾衝突上。“不滿是向上的車輪,能夠載着不自滿的人類,向人道前進。”“無問題,無缺陷,無不平。也就無解決,無改革,無反抗。”先生的《故鄉》中有一句話“他大約只覺得苦,並不知道爲什麼”,我想這就是文人的使命——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找出問題,說出問題,一同來想解決的辦法。“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不是文人,是革命家。文人的真正價值,便在於世界昧昧昏睡之時,投之以吶喊。哪怕被鼾聲蓋過,哪怕驚擾了別人的好夢,與人情自己也覺得良心不安,也仍然要吶喊,這是職業道德。

先生在特殊的年代裏舉起反儒學的大旗,成爲新文學的主將之一,但卻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失意過,失意時想想魏晉文人,但不能隱退,因爲先生的生存並不是“苟活”。錢理羣先生曾言;“他(魯迅)深知世故而不世故,他參透人生,又採取了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可以說越清醒,越不肯超脫,也看透現實的黑暗與自我侷限,越要以更大的精神力量去與黑暗搗亂,戰勝自我,在’絕望的抗戰’中獲得人生的真實價值。”這也是對以社會不公平爲藉口自暴自棄,自甘平庸的我們的一個提醒。

先生是一個戰士,但首先是一個人。一個沒有人性的戰士終究不過是一部殺人的機器。在文人身上,也不過是助長無聊與庸俗。但一個具有健全人格,具有深沉人道主義精神的戰士,必定會成爲有效用的前驅,將人類精神引向一個新的高度。

“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看到這些色彩了嗎?“深藍、金黃、碧綠”,像一幅油畫,向我們呈現先生心中那些靜謐與柔情。小知識分子,他們的人生是灰色的,是暗淡的;如先生一般的文人,纔有着瑰麗絢爛的人生。“慣於長夜過春時,掣婦將雛鬢有絲。夢裏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看到這首詩,突然覺得先生放下了一切的架子,收回了一切戰鬥的姿勢。此時的先生,更是父親,是丈夫。先生自有他的家庭,他懷着對家庭深深的歉疚;先生也自有他的事業,他的追求;他失落與現實的黑暗與岑寂。“月光如水照緇衣”,也許只有當此月光如水的夜晚,先生纔回歸了真實的自己。所有的激憤,所有的雄心壯志,都在自然的力量下迫於無聲了。有時想想,人類的榮辱悲歡,於整個宇宙而言,又是何等微不足道呢?

萬物之逆旅,百代之過客,我們都是時空長河裏的影子。歲月淘盡庸俗,真的精神,將化爲洲渚得以長存。我知道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課本中被大量刪減的事,但先生一定很願意。“自己揹着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開闊光明的地方去。”

我們不會失去魯迅,因爲國民仍然具有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的劣根性是與先生的畢生奮鬥相聯繫的。我們不會失去魯迅,因爲先生的精神將借人類進步而長存。在文章開頭那樣的事仍然發生,不僅在中國,也在外邦。由此便更加看出,人類前行的路程有多遠。

魯迅的故事作文 篇二

六年級的語文課,有好幾篇與魯迅相關的課文,例如《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等,這些文章文筆優美,語言精簡,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魯迅小時候是怎麼學習的呢?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一家來到了位於紹興的三味書屋。

魯迅小時候學習的地方就在自家院子旁,叫“三味書屋”,魯迅每天都和幾位同學一起學習,一起玩耍,還請了一位叫壽鏡吾的先生教書。壽先生爲人正直,教書有方,在當地小有名氣。

書屋裏面共有五張桌子和一張茶几,中間的一張桌子是老師壽鏡吾的,上面擺着一把戒尺;其餘四套桌椅則是與學生一起學習的“夥伴”,散佈在教室的四個角落;而那張茶几,則擺在老師桌子的後方,上面有一幅山水畫。左上角的一張木桌就是魯迅曾經學習的地方。據說以前魯迅的位置是靠近大門的。,但是一下課就有幾位同學在門旁跑來跑去,非常頑皮,他覺得太吵,影響了他的學習和休息,於是他就要求換座位。

在魯迅書桌的右下方刻了個“早”字,這個字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原來有一次,魯迅因爲貪睡遲到了,被先生用戒尺打了手掌心。這滋味可不好受啊!於是,魯迅就吸取教訓,在桌子的右下方刻了一個醒目的“早”字(雖然現在不能在桌子上亂畫亂刻,但以前好像沒那麼講究),來時刻提醒自己別再遲到了。

魯迅還做了一個“三到”書籤,夾在自己的書中。書籤上寫着“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他時刻告誡自己,讀書時心、眼、口要一起用,這樣效果纔會好。

原來一代文豪魯迅先生的成長過程中也有這麼多平凡的小故事,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和生活不是很有啓發嗎?

魯迅的作文 篇三

我們到了!我們到了!魯迅的故鄉在這裏!在水城風情濃郁的大浮雕上,“魯迅故里”四字雄渾有力。傑出的一代作家、思想家和革命者的形象在我眼前逐漸變得清晰。

面對人羣,我們走進魯迅紀念館。紀念館的建築與河水縱橫交錯,內外空間相互滲透。這是一個現代的展廳,簡單而神聖,充滿靈氣,在紹興水鄉是獨一無二的。博物館裏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巨大的青銅坐像。魯迅,坐在花叢中,神態自然,神態從容,認真善良,眉宇間似含無限思念。展廳裏詳細介紹魯迅坎坷的一生:從封建士大夫家庭的長子到破落的孩子;深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浪潮的影響,積極參與反清革命的洪流;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誌,拉開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序幕;1918年,我出版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看着這一件又一件的事情,不禁在心裏捲起波瀾,對魯迅的一生感慨,更爲他“指指點點,俯首甘爲孺子牛”的氣節所感動。

走出紀念館,已經是春雨了。雨很小很細,小到幾乎聽不到沙沙的聲音,細得像蠶吐出的絲。漫步在狹窄的青石板路上,欣賞着細雨中朦朧的白牆灰瓦,新舊裝修的竹絲露臺門,聽着紹興方言——的串串“賣臭豆腐!”賣臭豆腐。”“黑色氈帽,黑色氈帽。“各行各業的遊客都忍不住駐足,帶着兩串臭豆腐前來,戴上黑色氈帽,用心體驗濃郁的水鄉風情。魯迅當年會經常吃這種臭豆腐嗎?

然後我們來到魯迅故居。跨過高高的門檻,從側門進入,穿過長長的走廊,你將到達桂花唐明。“唐明”俗稱“天井”,這裏種了兩株茂盛的金桂,故名“桂花唐明”。閉上眼睛,魯迅小時候就在眼前。夏天的晚上,他躺在月桂樹下的小桌子上乘涼。我的耳朵裏似乎有他的繼母江的聲音,請他猜一猜,給他講講故事。魯迅的臥室、廚房、百草園。都一一出現在我們眼前。到處都覺得離這位大師更近了一步。

最想去的地方是三池映月,迫不及待的按照魯迅先生的描述去感受他讀書時的氛圍。“出去到東邊,不在上半部,走過一座石橋,就是我丈夫的家。從一扇黑色的竹門,第三個房間是自習室。中間有一塊牌匾:三池映月。”《三潭印月》是清代著名書法家樑所作。“三味”指的是讀經典如飯樑,讀歷史如要傳,讀百家如醍醐。牌匾下掛着一幅栩栩如生的《鬆鹿圖》,兩側柱子上一對對聯——“默孝,詩書”,講的是揭示讀書的真諦。走進去,我們看到一張舊的硬木書桌,上面有兩個抽屜。書桌極其普通,卻受到了特殊的對待,因爲這是魯迅因爲某種原因遲到的書桌。在遭到校長嚴厲批評後,他刻上了“早”字以示鼓勵。我仔細看着,不禁想起了魯迅小時候的書法和勤奮的學習。我深深地呼吸着這裏的空氣,貪婪地尋找魯迅的聲音,這裏是魯迅成長的搖籃。

再走在這條窄窄的青石路上,雨還沒停,小如其人,薄如其人,對這次魯迅故鄉之行有了別樣的心情。一條清澈的小河從故居前流過,雨水輕輕地落在水面上。平靜的河水突然裂開了許多“裂縫”,周圍泛起漣漪。

我拿出一把茴香豆,上了搖搖晃晃的遮陽篷船。在一個頭戴黑色氈帽、手持綠色帽子的船伕的帶領下,他向這座偉大的歷史豐碑揮手告別,但魯迅在圈子裏的感情卻久久縈繞在心頭。

魯迅的作文 篇四

(一)

惡魯迅的人,懼魯迅的人,對魯迅並不總採取罵和攻擊的態度,他們還有更巧妙的手法。其實謾罵和攻擊,往往都是一些十分單純的小人物的小把戲,對魯迅所能造成的傷害僅是表層的。魯迅真正的敵人,在生前,是封殺,是禁;在死後,是宣佈他使命的完成,是對他文字的曲解,是瞎吹濫捧——將其弄到雲端,讓不明所以的後人對他敬而遠之,甚至心生厭惡。

(二)

我總感覺我們生活中有兩個魯迅:一個是僵死的,冰冷的,令人厭惡的,他被人供奉着,立爲聖像;另一個魯迅仍活着,活在那個被欺辱、被踐踏的羣體,活在無意間走進他留下的那片密林深處的人的心裏。供奉他的人儘量削剪他的鋒芒,讓他和現實保持“一致”、保持“相和”。在心裏紀念他的人,大多有過噩夢般的非人經歷,仿若從地獄、煉獄走過一般,“記得一切深廣和久遠的苦痛,正視一切重疊淤積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將生和未生”。這其中有一個有趣的差別:供奉他的人絕不愛他;愛他的人,又堅拒供奉他。這種分裂是自然的。魯迅的性質決定了他死後的遭遇。

(三)

總有一些人認爲魯迅被宣傳的太多了,魯迅被捧得太高了。其實很少有人知道,“宣傳”是爲了歪曲、爲了讓更多的人遠離他,“捧”是爲了抽去他的精神,使他不再是一個戰士而變成一個偶像,一個衛道者。我們回頭認真想一想,魯迅被捧得最高的時候,是不是他的精神被曲解得最厲害的時候?魯迅語錄滿天飛的時候,是不是他的後繼者(這裏的“後繼者”不是指具體的某一個人或某一些人,而是泛指所有受他的影響受良心的指引追求真理堅持講真話的人)被討伐得最猛烈被掃蕩得最徹底的時候?因爲魯迅被捧得太高、被“美化”得太離奇而對魯迅心生厭惡、從而與魯迅有意“保持一段距離”的人,是不是中了吹捧者的調虎離山計了?

(四)

魯迅是一種特殊的“存在”,他是應運而生的,因而也必然應運而亡。這“運”就是中華民族的貧病、積弱和頹廢,就是中國社會空前的危機、災難和困厄,就是在城頭不斷變換大王旗的那些人的'虛僞、無恥和墮落。就魯迅自己而言,他是希望自己“速朽”的。唯其速朽,才能證明中國有真進步;他的不能速朽,恰是他個人最深重的悲哀,更是我們整個民族的大不幸。但是這與種種“封殺”和“捧殺”是無關的,“封殺”與“捧殺”,只會進一步證明他的價值,證明他曾生活的那塊土地上仍有鬼魅在活動。

(五)

魯迅的聲音,是中國被壓迫的勞苦大衆鬱積在心頭幾千年的聲音,魯迅的反叛,是中國被欺辱的知識分子醞釀了數百年的反叛。有了這聲音,中國的勞苦大衆才第一次讓統治者從內心深處感到了恐懼;有了這聲音,一切花言巧語爲壓迫辯護的“理論”才永遠被宣判爲謊言;而有了這反叛,中國的知識分子中才一個又一個、一批又一批地走出了敢挺直腰板說話、敢爲民衆說話的人。這樣的一個“禍患無窮”的傢伙,怎麼可能是“捧”它的那些人希望人人學習、人人“看齊”的對象呢?

(六)

我也是漸漸才明白的,爲什麼有那麼多人罵他、咒他、恨他、誣陷他,又爲什麼有那麼多從內心驚懼他、從本質上與他相異相斥的人,在他死後要一再地捧他、把他偶像化。魯迅之所以是魯迅,而不是一個其他含含糊糊的存在,就在於他愛得太深,恨得太深,愛得太直白,恨得也太直白。那些被他指斥的,可能祖祖輩輩也沒有遭受過這樣的“不敬”;那些被他撕下假面的人,可能世世代代也未曾經歷過如此的尷尬。魯迅不是對某一個人表現了不敬,他是對一個羣類、一種生存方式表示了憎惡、進行了最無情的口誅筆伐和最大膽最放肆的揭露,只要這個羣類還在,只要這種生存方式仍在延續,我們就不會聽不到圍着魯迅的狂吠。然而這種狂吠有一天忽然變成了恭維。好象魯迅和恭維他的人成了“同一戰壕的戰友”,這真是天大的笑話——這真是世界上最精明的自我保護的方式。有人就此曾經提出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專制爲什麼偏偏找着了魯迅——魯迅是反專制的,一個反專制的人爲什麼卻被專制所利用?這問題看似複雜,要回答它也十分簡單:專制已經深知自己臭名昭著,必須穿一件新時代流行的外衣才能逃脫被審判的厄運,而魯迅恰恰是呼喚新時代的旗手,站在這面旗下,舞動這面旗幟,誰還敢懷疑舞旗的人不是進步力量的代表呢?

(七)

聽說現在有這樣一種照相機:一個人穿着衣服照相,照出來的卻是裸體。魯迅恰是在精神的意義上,給中國人拍了裸相。面對這樣的裸相,有人瘋了似的叫着、罵着、跳着。.。.。。但這叫、這罵、這跳,也被魯迅拍了下來, 魯迅之被人憎惡、詛咒,應該是“罪有應得”的。魯迅的意義就在於,他是第一個系統而完整地給中國人拍攝精神底片的人,有自省精神的中國人,終於可以從這些底片裏看到自己所患疾病的嚴重程度,並設法進一步探尋病因,從而找出救治的方法來。

魯迅的作文 篇五

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個關於魯迅與紅辣椒的故事:

魯迅先生從小就非常愛讀書。有一次,他考試成績非常優秀,學校獎勵了他一枚金質獎章。他不是把獎章收藏起來,而是把獎章賣了。他用賣來的錢,買了一些自己喜歡的書和一串紅辣椒。他把紅辣椒掛在自己的房間裏,有時晚上看書很冷或想睡的時候,就吃一個紅辣椒。辣椒把他辣得全身冒汗,這樣身體就不冷了,也不想睡了。他用這樣的辦法堅持讀書。由於他刻苦努力,魯迅終於成爲了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現我們生活條件好了,再也不應紅辣椒來驅寒提神。但魯迅與紅辣椒的故事鼓舞着我們:只有勤奮刻苦學習,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標籤:多篇 精品 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