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凝聚黨建合力 書寫產業扶貧大文章

凝聚黨建合力 書寫產業扶貧大文章

凝聚黨建合力 書寫產業扶貧大文章

位於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的濂溪區XX鎮,主動適應新常態、搶抓發展新機遇,奏響了經濟強鎮的強音,昔日的“農業大鎮”逐步向“工業重鎮”的轉變,但在工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也日漸顯現,如何讓佔全區貧困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的貧困羣衆順利脫貧,且能“脫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成爲擺在XX鎮黨委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基本情況

XX鎮面積68平方公里,下轄12個行政村,其中省級貧困村1個,烏石山村。現有常住人口4萬,其中戶籍人口3.2萬;共有黨組織64個,黨員1186人。截止目前,精準扶貧戶總共353戶883人,已脫貧148戶,451人,2019 年預計脫貧142戶330人。

面對難題,XX鎮黨委始終“把脫貧職責扛在肩上,把脫貧任務抓在手上”,堅持“圍繞脫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的工作思路,黨委班子成員包村掛點,帶頭聯繫貧困戶,啃下“硬骨頭”,着力把基層黨建活力轉化爲脫貧攻堅動力,實現了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雙促雙贏”。

二、主要做法

通過黨建聚力,聚焦產業扶貧,整合各類資源,爲貧困村、貧困戶“私人定製”脫貧策,讓基層組織在產業鏈上“開花結果”,把貧困戶聚在合作社、富在產業鏈上,扶貧成效顯著提升。

一是建強橋頭堡,增強脫貧攻堅合力。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支部。配強班子,借村“兩委”換屆選舉契機,鎮黨委找人才、聚鄉才,吸納12名黨性強、致富能力強、綜合素質好的年輕人進村“兩委”,調整4名村書記,加上區鄉下派的駐村第一書記,12個村“兩委”班子平均年齡降到40歲,高中(中專)以上文化程度佔到83%,致富能手等佔到35%。結好對子,區直幫扶單位76名領導幹部結對貧困戶76戶,鎮機關174名黨員幹部共結對貧困戶185戶,61名村幹部結對貧困戶92戶,實現結對幫扶全覆蓋。找準路子,圍繞“採取什麼模式、實施什麼產業爲扶貧持續造血”,鎮黨委集思廣益,凝聚共識,因村制宜定策,真正讓村黨組織動起來,各村黨組織結合實際,共成立了創業發展支部2個、產業發展支部5個,吸收黨員179名,帶動貧困戶179人,實現黨員+貧困戶“一幫一帶”。通過“黨支部+專業合作社(基地)+黨員+農戶(貧困戶)”等模式,有效整合了各類資源,增強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力量。

二是壯大產業鏈,提高脫貧致富能力。脫貧步子快,全靠產業帶。提高“造血”能力,鎮黨委積極引導各村黨組織立足區位條件和產業基礎,按照“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農民富在產業鏈上”的發展思路,盤活流轉土地資源300餘畝,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綠色生態產業爲重點,共整合資金約265萬元,支持楊家場村、芳蘭村、洪壠埂等村建立種植基地、養殖基地,以此爲基礎,全鎮成立“黨建+產業扶貧”示範基地14個,採取“五統一分全覆蓋”的方式,即統一流轉、統一規劃、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差異化分紅、貧困戶全覆蓋,產業扶貧覆蓋貧困戶258戶,665人,實現了“村村有產業,戶戶有收入”。優化產業結構,緊跟市場需求,按照“支部引領、合作社運轉、農戶參與”的形式,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水果種植96畝,養殖產業33畝,農業種植60畝,支持黨員致富能手帶頭建立農業合作社14個,帶動了80餘人務工,真正讓老百姓的土地活起來,腰包鼓起來,日子好起來。多方參與共贏,發揮黨員幹部先鋒模範作用,率先入股參與扶貧基地建設,全鎮14個扶貧產業項目共有48名黨員入股參與,共投入約24萬元,幫助帶動貧困戶就業培訓,就近務工,並將項目劃分責任田或責任塊,黨員和貧困戶共同管理,通過“一幫一帶”的形式充分讓貧困戶有技能、有收穫,實現項目建設和脫貧致富“雙贏”。

三是打好組合拳,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補足“短板”強基礎,鎮黨委抓住鄉村振興的契機,多方融資改善農村基礎設施,近2年以來,全鎮共實施扶貧基礎設施項目26個185萬元;爲貧困戶危房改造36戶,2360平方米;新建維修改造村級公路30餘公里、水渠15處;建設公共文化活動場所2處,180平方米。基礎設施的改善,爲精準扶貧奠定了堅實基礎,讓貧困羣衆擁有直接的獲得感,爲產業發展、持續脫貧提供必要條件。着力“扶智”富思想,鎮黨委委員、駐村第一書記及各村黨組織書記,經常深入田間地頭、入門入戶宣講政策,各村建立微信羣,推送各地貧困戶脫貧好經驗、好做法,大力支持貧困戶家庭子女上學,共救助146貧困戶家庭子女就讀各類學校提供資金80餘萬元;組織黨員、貧困戶參觀“黨建+產業扶貧”基地開拓視野,通過現場觀摩激發貧困戶發展致富的積極性;通過與區直幫扶單位協作,實施精準扶貧,共開展就業培訓、各類農業技能培訓20餘場、參與貧困戶700餘人次。通過講、培、學、看等形式,廣泛宣傳“致富典型”“文明家庭”等身邊案例,切實轉變“要我富”爲“我要富”,切實增強羣衆內生動力。

三、工作成效

通過“黨建+產業扶貧”模式,採取“五統一分全覆蓋”的方式,2018年,楊家場村瓜蔞種植產出的5100斤瓜蔞籽銷售一空,實現銷售收入約23萬元,參與的10戶貧困戶人均增收1200元,實現了當年收回成本,當年創造收益。2019年,楊家場村已將22戶貧困戶全部納入瓜蔞種植專業合作社,實現全村貧困戶產業脫貧全覆蓋。此模式正在全鎮推廣,並受到市、區媒體多次報道宣傳,2018年,楊家場村總支被區裏級評爲“村好班子”,黨總支書記李學初被評爲“市優秀共產黨員”。

截至目前,14個“黨建+產業扶貧”基地,已產生效益的4個,收益10萬,預計2019年底,將實現經濟收益約110萬元,僅此一項,爲每個村集體增加收入9.1萬元,全面夯實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礎,村級集體經濟平均收入有望突破25萬元,較2017年底預計增長47%;預計爲貧困戶年增收1000元,相比2017年底,預計多增收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