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農村勞動力調查報告多篇

農村勞動力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農村勞動力勞動素質狀況及培訓調查報告

黨的xx大報告中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的要求。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低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先天性障礙。提升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是當前和今後較長一個時期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的中心任務,也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應引起全社會的思考。

爲深入瞭解我縣農村勞動力素質狀況和培訓工作的開展情況,xx年6月——7月,清水縣農廣校組織調查小組,深入5鄉15村鎮調查了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現狀, 通過對中部永清鎮蘇屲村,東部白沙鄉馬溝,北部黃門鄉王店,西部郭川鄉宋川村,南部豐旺鄉柏樹村195戶農戶的抽樣調查。瞭解了農民教育培訓機構及其培訓實施情況,基本摸清了制約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提升的成因,並據此提出了提升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的對策。

一、對當前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現狀的調查

(一)清水縣農村勞動力基本情況

清水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人均耕地面積1.88畝。近年來,按照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統籌”的工作思路,在農村勞動力培訓、提高農民素質方面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清水縣現有6鎮12鄉,260個村民委員會,1118個村民小組,71901戶,總人口達31.8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達29.59萬人,佔總人口的92%。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18.0316萬人,實有勞動力總量14.8986萬人。其中男性7.8885萬人,女性7.0101萬人,在農村勞動力中,從事農林牧漁業的勞動力10.3251萬人,佔69.3.00%,從事工業的勞動力2695人,佔6.54%,從事建築業的勞動力9286人,佔6.23%,從事批發、商業的勞動力2234萬人,佔1.8%,從事交通、運輸、倉儲勞動力2228人,佔1.5%,從事其他的勞動力6559人,佔4.4%。

(二)清水縣縣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現狀

從調查情況看,全縣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主要表現在:

1.文化素質較低。據調查,xx年底全縣實有勞動力總量14.8986萬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仍有3.7013人,國小文化程度5.6361萬人,佔62.6%,國中文化程度3.9802萬人,佔26.7%,高中以上學歷的1.5670萬人,佔10.6%。大專以上138人,僅佔1%。而發達國家的情況是,美國的大部分農場主都是農學院畢業生;德國農民有67%是大學畢業生,53.2%接受過2~3年的職業教育;日本農民中大學生佔59%以上。

2.科技素質差。目前,全縣實有勞動力中,真正受過系統專業技能培訓的僅爲3.2%。大多數農民缺乏基本的科學生產知識,沒有掌握一技之長,對一些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實驗、示範,即使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也很難完成;一部分青壯年農村勞動力對一般性農業生產技術都不能很好掌握。

3.思想觀念落後。小富即安、滿足現狀等傳統觀念仍然束縛着農民的思想。抽樣調查100名農村勞動力顯示,不願參加培訓的佔38%,今後打算參加培訓的佔27%,因不願耽誤勞動原因不參加培訓的佔25%。相當一部分農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歡走老路,按老規矩辦事,缺乏創新精神和敢闖、敢幹、敢試的勇氣和信心。

同時,我縣農村勞動力表現出以下幾方面的特徵:

1.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比重大。據統計,全縣實有勞動力總量佔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的比重達到90.85%,其中18~45歲的青壯年勞動力7.0418萬人,佔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的比重達到49.79%。

2.從業時間不足,隱形失業嚴重。全縣農村勞動力中有30%的人常年從業時間在8個月以下。主要從事農業的從業人員中,從事農業在8個月以下的佔34%;主要從事非農業的從業人員中,從事非農業時間不足8個月的佔28%,隱性失業現象較爲明顯。

3.農村勞動力流動性差,盲目性強。全縣實際常年外出務工農民僅佔實有農村勞動力總量的12.9%。全縣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大多集中在年初是羣體外出,有明顯去向的只佔30%左右,70%沒有目標,且收入極不穩定。這些人大多爲青壯年勞動力,但多數是靠出體力、賣苦力換取收入,從業帶來很大的盲目性、季節性和風險性。經培訓有組織輸出的農民僅0.716萬人,月平均收入在1000~1500元之間,比未參加培訓的月平均收入高300元以上。

二、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的成因分析

制約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提升的因素比較複雜,既有歷史的因素,也受現實的教育理念的制約;既受農民主觀因素的制約,也受基層政府和相關政策的影響,總的可概括有以下幾點:

1.歷史因素的影響。年齡在45~55歲的勞動力大多就讀在十年**期間,由於受“白卷英雄”和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加之當時教育受到較大的衝擊,正常教學秩序無法保證,學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較弱,荒廢了學業,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進而影響了對科技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

2.現實的教育理念的制約。儘管各地都在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從現實情況來看,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做法還是沒有完全改變,社會評價學校教學質量高低的標準還是沒有離開會考和大學聯考的指揮棒。農村中學儘管已經開始實行教育教學模式改革,但由於時間較短,加之受中大學聯考、專業師資缺乏、實驗實習場地缺少、資金缺少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改革效果還不十分明顯,分流教育存在流於形式的現象,導致新增勞動力缺乏從事農業和非農產業的基本技能。

3.農民觀念落後的影響。一是部分青年勞動力只顧眼前利益,片面認爲“讀書不如賺錢”從而過早輟學打工;二是壯年勞動力接受新技術、新事物的能力差,培訓機會少;三是相當多的農民從衆心態嚴重,傻子過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學他也不去學,沒有看到各自的差別;四是接受培訓的興趣不高,主觀上不求進取,認爲學不學一個樣,延續過去傳統落後的種養模式和技術。

4.基層政府對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重視程度不夠。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沒有得到基層政府應有的關心、重視和支持。多數鎮政府沒有把農村勞動力培訓列入工作日程,制定長遠規劃,指定專門機構和專人具體負責;沒有像關心和重視普教那樣關心和重視農村勞動力培訓,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投入不足;在政策的制定和輿論宣傳上缺乏力度,沒有形成人人關心、重視和支持農村勞動力培訓的良好氛圍;工作上存在重佈置、輕檢查、輕落實的形式主義問題。

5.農村勞動力培訓資源不足,體系不健全。從調查情況來看,全縣現有的農村勞動力培訓機構主要是縣農廣校、天水農校。這些培訓單位分屬於不同的主管部門,培訓條件差別很大,工作中存在着各自爲政的問題。沒有形成培訓工作全縣一盤棋的良好局面。另外,有些鎮的領導對培訓的認識不夠,不配合培訓單位,一年幾乎不怎麼開展工作。其次,能夠開展培訓的也大多集中在縣或鎮舉辦培訓班,很少能下到村,況且許多培訓是大雜燴式的培訓,師資水平參差不齊,培訓內容一般停留在農業技術、機械加工等幾個工種,與真正意義上的技能培訓和農民需求差距很大。因此,迫切需要對現有的培訓資源進行合理地整合,健全培訓體系,以發揮其最大作用。

【第2篇】有關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民增收調查報告

一、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及農民工返鄉現狀。

我縣現有農業人口76.38萬人,農村勞動力48.2萬人,轉移到非農產業26.1萬人,輸出到縣外13.8萬人。主要的外出務工地區爲長江三角和珠江三角地區,佔總勞務輸出人數的77%。據本次在全縣範圍內對外出務工返鄉的調查結果,截止09年1月底,我縣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共返鄉36156 人,其中因此次金融危機導致裁員返鄉13190人,佔全縣勞務輸出總人數的9.6%。可以看出,金融危機已經影響我縣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隨着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返鄉農民工的數量仍將有擴大的趨勢。

二、採取措施,提前應對新形勢下的就業壓力。

我們針對當前面臨宏觀經濟影響就業的新形勢,出現的新問題,一方面加強調查研究,密切關注形勢發展;一方面積極尋求對策,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一)成立組織機構,落實工作責任。

爲切實做好穩定就業工作,我們成立了_____縣返鄉民工就業工作應急領導小組,主要負責掌握我縣農民工返鄉動態情況、人力資源供需變動情況,制訂應急措施,幫助返鄉民工渡過難關,穩定就業局勢。

(二)建立報告制度,實行動態監控

爲加強對勞動力轉移的動態管理,我們建立了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返鄉的長期監測制度。通過鎮勞動保障事務所和村勞動保障服務站對本轄區的返鄉民工隨時進行摸底、登記,定期上報。隨時掌握全縣的農民工返鄉狀況。對一次性返鄉超過100人、一天內返鄉超過1000人的,立即啓動應急機制,第一時間將相關情況上報縣政府和市勞動保障局。

(三)主動蒐集本地企業的用工崗位。

(四)全面實施特別職業培訓計劃。

一是對返鄉民工和本地企業失業人員開展基本素質的培訓。以鄉鎮、街道爲單位,聘請教師、發放教材,對現階段企業經營困難而被裁減的人員進行心理疏導,講解擇業知識和必備的務工常識、法律法規。二是以創業培訓爲重點,努力形成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格局。加強對返鄉農民工的創業培訓,應該把金融風暴引發的民工返鄉的不利影響看成是培訓人員、提升素質的有利契機,變不利爲有利,變被動爲主動,主動出擊。從營造創業培訓氛圍、保證創業培訓質量、強化創業培訓服務三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創業者的創業水平和創業成功率。通過培訓返鄉民工促進就業升級。

(五)搭建創業孵化園,引導創業,促進返鄉民工就近就地再就業。

爲提高創業者的成功率,我們採取先易後難的辦法,優先選擇手中有一定資金或門路的失業人員作爲突破口,在經濟條件相對好的鎮建立農民創業園。在園內設立辦公室,成立勞動服務站,在稅費徵收、小額貸款、社會保險補貼、經營場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給創業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創業門檻,減少創業成本和風險,優化創業環境,簡化創業手續,搭建創業促進就業平臺,努力提高創業成功率,實現一人創業帶動一片就業,形成以就業促進產業發展的良好互動格局。柳新鎮機械加工創業園、馬坡鎮玻璃製品創業園和黃集鎮家禽孵化、養殖創業園已經初具規模,共吸引39家企業進入,帶動就業2000餘人。

通過多方努力,全縣因受金融危機衝擊返鄉的農民工目前大部分已經實現了重新就業,我們將進一步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力爭返鄉農民工再就業率達到95%以上,實現 保就業、保增收、保穩定的目標。

三、幾點建議

1、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對我縣帶來的衝擊,率先達小康、建設新_____,關鍵在農村,關鍵在於增加農民收入,爲此,建議縣委、縣政府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財政資金投入,強化農民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和就業水平。

2、進一步提升開發區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建議把新增的失地農民全部納入新型農保,努力做到即徵即保

3、建議縣委、縣政府進一步降低小額擔保貸款發放門檻,簡化手續,加大資金投入,切實幫助民營中小企業做大做強。

4、建議縣委、縣政府加大培訓資金投入,特別是加大創業培訓的資金投入,對有創業願望的人進行技能培訓,加強政策扶持,使更多的人成爲成功的創業者,並帶動更多的人就業,增加收入,拉動內需。

5、建議縣委、縣政府加大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補助力度,使農民能夠得到更多的實惠。

【第3篇】農村勞動力轉移基層體制機制調查報告

提高農民素質,發展農村勞務經濟,是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經過調研,現就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轉移基層體制機制報告如下。

一、現狀:成效比較明顯

全區勞務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農村第一經濟目標,突出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和服務管理三大重點,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三)基地建設取得成效。由區勞務辦牽頭,先後多次組織有關部門到市外考察勞務市場,走訪用工單位,洽談勞務協作,多層次、多渠道、多工種開展勞務合作,建立了上海、深圳(中山)、浙江、陝西、新疆、廈門等勞務輸出基地,吸納了籍農民工5.8萬餘人。

二、問題:成爲影響因素

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着一些問題和不足,需引起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重視。

(一)管理體制分散、綜合效能難以體現。目前,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管理體制和培訓經費分散,轉移工作農業局、勞動局和社會保障局都在管,而農業、勞動、扶貧、教育等部門都有培訓資金,都出臺了管理辦法,而培訓的對象都是農村富餘勞動力。這種條塊分割、經費分散、多頭管理在客觀上影響了培訓質量和有序轉移綜合效能的提高。

(二)培訓資源難以滿足農民工培訓的需要。一是培訓學校小而弱,目前除職教中心能夠承擔中職長期培訓外,其他學校僅能承擔中、短期培訓。二是培訓學校專業設置、調整跟不上市場變化的需求。由於在農民求學盲目性和學校條件差的影響下,競爭激烈、就業困難的計算機專業成爲農民工技能培訓學校和農民工選擇專業的首選,而市場需求大且容易就業的專業卻因辦學設備和農民擇業意識的影響而不能形成規模。三是市場需求技術水平高的專業,區內難以開展技能培訓。四是培訓經費投入不足,不能滿足龐大的農民工羣體培訓的需求。除了已培訓的2.6萬名農民外,還有12.9萬名需要轉移的富餘勞動力中,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佔95%,而每年還有4000多新增勞動力不斷涌現。

(三)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盲目外出務工隊伍較龐大。由於受地處邊遠山區、居住分散等各方面條件的制約,用工信息收集渠道少,發佈信息難以延伸到農村及村民,致使部分農民想外出又因缺少信息而舉棋難定,即使外出務工也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五)服務管理跟不上快速發展的勞動力轉移的需要。一是在對外出農民工的服務管理方式上,還不能滿足外出務工農民的需要。全區外出務工農民人數多,分佈較廣,服務管理難度大,農民工在外的醫療、子女入學等諸多問題沒有形成系統的解決辦法。二是維權工作步履艱難。一些用人單位不依法與農民工鑑定勞動合同,拖欠農民工工資,不繳社保費,不支付或不足額支付農民工加班工資的現象仍較突出。三是返鄉創業上還不能滿足農民工創業的要求。全區除發展生豬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外,在其他領域創業缺乏具體的扶持措施,還沒有形成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良好氛圍。

(六)經濟發

展滯後,就地轉移勞動力較難。儘管近幾年我區經濟發展提速,步伐加快,但比市內主城區及市外經濟發達的地方,仍然差距甚大;目前當地無大、中型企業帶動,富餘勞動力就地務工較難。

(七)土地流轉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勞動力轉移。一是農業產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程度不高,勞動力不能從土地上有效解脫出來。二是部分農民想將土地流轉出去後外出務工,但無流轉接受對象。三是部分農民想把土地流轉出去又存在害怕收不回來的擔憂,不願流轉。四是部分農民兩頭兼顧,農閒外出務工,農忙回家種地,往返奔波於家庭和務工之間,形成了務工連續性差,崗位不穩定,流動性大,務工收入不高的特點。

三、對策:理體制建機制

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級各部門密切配合,改革培訓方式,培育市場主體,開闢勞務基地,打造勞務名牌,拓展服務內容,創新工作方式,促進城鄉統籌。

(一)理順管理體制,統籌城鄉就業。爲了更好地體現人力、物力、財力的綜合效能。根據市編委渝編()31號文件精神和市勞務辦職能已劃轉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實際情況,儘快將現由區農業局負責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移交給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有利於上下工作銜接,提高辦事效率。具體工作由就業局承擔。以便建立勞動力資源調查、信息收集發佈、組織培訓、技能鑑定、基地建設、轉移輸出、社會保障、執法監督、爭議仲裁一條龍的服務管理體系。

(三)以突出提高技能爲主,建立農民工培訓機制。一是培訓管理上,由勞動局統籌協調。長期培訓(畢業時發兩證:畢業證和職業資格證)由教委負責;中期培訓由教委、勞動局共同負責,以勞動局爲主;短期培訓由勞動局負責。二是在培訓方式上,堅持市場運作,強化訂單培訓,實行農民訂單、學校接單、政府買單的三單式培訓。三是在培訓內容上,除長期培訓的以外,少講理論課,多上實踐課,中短期培訓的至少應做到半耕半讀同時要把《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納入培訓內容。四是在培訓質量上,要以市場用工需求設置培訓科目,做到數量與質量並重,以成功輸出和穩定就業爲考評培訓機構的主要內容。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培訓資金的審計監督,確保政府投入資金的安全有效使用。

(四)建立收集渠道廣泛、發佈迅速的企業用工信息服務機制。加強信息溝通是確保富餘勞動力有序輸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區就業局除與市勞動力市場信息聯網外,還應在勞務輸出基地和勞務輸出人員較爲集中地方的人員中聘請信息員,廣泛收集和反饋各種勞務用工信息。各村(居)明確12名信息聯絡員,形成市、區、鄉(鎮)、村、社五級勞務信息網絡體系,爲訂單培訓提供信息支撐,爲富餘勞動力有序輸出提供信息保障。

(五)拓展勞務基地,培育勞務中介,建立多渠道勞務輸出機制。一是在鞏固現有勞務基地的基礎上,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大、中型企業聯絡對接,開發建立技能型成規模的勞務定向輸出基地,拓展基地規模。二是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建立勞務公司,外來用工單位招收農民工,由勞務公司統一規範勞動合同,實施全程跟蹤服務。三是培育經紀人隊伍,充分發揮能人的帶動作用。四是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的作用,爲農民的轉移搭建好服務平臺。逐步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從自由型向組織型,分散型向規模型,季節型向常年型,流動型向穩定型轉變。

(六)加大宣傳力度,開展聯合執法,建立農民工維權機制。一是加大對《勞動合同法》等法律的宣傳力度,提高勞資雙方學法守法的意識;二是企業要實事求是的建立勞動用工臺帳;三是建立聯合執法檢查制度,由公安、勞動、司法、工會、工商聯等部門組成聯合維權組,每年開展12次聯合執法檢查;四是繼續實行勞動合同簽證制度,以確保勞動合同的合法性;五是勞動部門要加大執法監督力度,變被動執法爲主動執法。

(七)制定鼓勵政策,優化投資環境,加強引導性培訓,建立擴大就地轉移規模的激勵機制。一是通過引導性培訓,轉變輸出觀念,同時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當地經濟發展步伐,逐步引導農民工就地轉移當產業工人。二是通過創業培訓,增強農民工的創業意識,引導農民工自主創業。三是通過圍繞農村土地資源招商引資,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引導農民自願將土地流轉出來,實現由農民向產業工人的轉變。四是通過政策鼓勵和寬鬆的環境吸引,引導一批有實力、懂技術、善管理的農民工返鄉創業並實行獎勵,實現由走出去到引回來的轉變。

(八)加強領導,增加投入,建立考評獎懲機制。一是區政府向已成規模的勞務基地派駐辦事處,負責招商引資、企業用工信息收集反饋、農民工的維權及相關協調工作。二是增加投入,首先是整合教育、農業、扶貧、勞動和社會保障等部門的培訓資金,形成政府統籌,部門協同配合的工作機制;其次是負責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的主管部門加大向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多爭取培訓指標的力度;再次是區級財政應按照上級有關規定,設立職業教育專項經費,專項用於農民工技能培訓。三是對培訓質量高、轉移輸出穩定就業;基地建設成效顯著;一次性轉移50人以上的單位或個人給予一定的獎勵。四是將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列入區委、區政府對各鄉鎮年度工作目標任務考覈,實現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協調發展。

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發展勞務經濟,既是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還是實現城鎮化戰略目標的必經之路。各級各部門應緊緊圍繞打造勞務品牌,創新服務機制,發展勞務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這一主題,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部門服務、農民受益的原則,加強領導增添措施,推動勞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第4篇】農村勞動力勞動素質狀況及培訓的調查報告

一、對當前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現狀的調查

(一)清水縣農村勞動力基本情況

清水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人均耕地面積1.88畝。近年來,按照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統籌”的工作思路,在農村勞動力培訓、提高農民素質方面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清水縣現有6鎮12鄉,260個村民委員會,1118個村民小組,71901戶,總人口達31.8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達29.59萬人,佔總人口的 92%。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18.0316萬人,實有勞動力總量14.8986萬人。其中男性7.8885萬人,女性7.0101萬人,在農村勞動力中, 從事農林牧漁業的勞動力10.3251萬人,佔69.3.00%,從事工業的勞動力2695人,佔6.54%,從事建築業的勞動力9286人,佔 6.23%,從事批發、商業的勞動力2234萬人,佔1.8%,從事交通、運輸、倉儲勞動力2228人,佔1.5%,從事其他的勞動力6559人,佔 4.4%。

(二)清水縣縣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現狀

從調查情況看,全縣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主要表現在:

1.文化素質較低。據調查,XX年底全縣實有勞動力總量14.8986萬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仍有3.7013人,國小文化程度5.6361萬人,佔 62.6%,國中文化程度3.9802萬人,佔26.7%,高中以上學歷的1.5670萬人,佔10.6%。大專以上138人,僅佔1%。而發達國家的情況是,美國的大部分農場主都是農學院畢業生;德國農民有67%是大學畢業生,53.2%接受過2~3年的職業教育;日本農民中大學生佔59%以上。

2.科技素質差。目前,全縣實有勞動力中,真正受過系統專業技能培訓的僅爲3.2%。大多數農民缺乏基本的科學生產知識,沒有掌握一技之長,對一些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實驗、示範,即使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也很難完成;一部分青壯年農村勞動力對一般性農業生產技術都不能很好掌握。

3.思想觀念落後。小富即安、滿足現狀等傳統觀念仍然束縛着農民的思想。抽樣調查100名農村勞動力顯示,不願參加培訓的佔38%,今後打算參加培訓的佔 27%,因不願耽誤勞動原因不參加培訓的佔25%。相當一部分農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歡走老路,按老規矩辦事,缺乏創新精神和敢闖、敢幹、敢試的勇氣和信心。

同時,我縣農村勞動力表現出以下幾方面的特徵:

1.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比重大。據統計,全縣實有勞動力總量佔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的比重達到90.85%,其中18~45歲的青壯年勞動力7.0418萬人,佔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的比重達到49.79%。

2.從業時間不足,隱形失業嚴重。全縣農村勞動力中有30%的人常年從業時間在8個月以下。主要從事農業的從業人員中,從事農業在8個月以下的佔34%;主要從事非農業的從業人員中,從事非農業時間不足8個月的佔28%,隱性失業現象較爲明顯。

3.農村勞動力流動性差,盲目性強。全縣實際常年外出務工農民僅佔實有農村勞動力總量的12.9%。全縣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大多集中在年初是羣體外出, 有明顯去向的只佔30%左右,70%沒有目標,且收入極不穩定。這些人大多爲青壯年勞動力,但多數是靠出體力、賣苦力換取收入,從業帶來很大的盲目性、季節性和風險性。經培訓有組織輸出的農民僅0.716萬人,月平均收入在1000~1500元之間,比未參加培訓的月平均收入高300元以上。

二、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的成因分析

制約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提升的因素比較複雜,既有歷史的因素,也受現實的教育理念的制約;既受農民主觀因素的制約,也受基層政府和相關政策的影響,總的可概括有以下幾點:

1.歷史因素的影響。年齡在45~55歲的勞動力大多就讀在十年**期間,由於受“白卷英雄”和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加之當時教育受到較大的衝擊,正常教學秩序無法保證,學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較弱,荒廢了學業,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進而影響了對科技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

2.現實的教育理念的制約。儘管各地都在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從現實情況來看,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做法還是沒有完全改變,社會評價學校教學質量高低的標準還是沒有離開會考和大學聯考的指揮棒。農村中學儘管已經開始實行教育教學模式改革,但由於時間較短,加之受中大學聯考、專業師資缺乏、實驗實習場地缺少、資金缺少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改革效果還不十分明顯,分流教育存在流於形式的現象,導致新增勞動力缺乏從事農業和非農產業的基本技能。

3.農民觀念落後的影響。一是部分青年勞動力只顧眼前利益,片面認爲“讀書不如賺錢”從而過早輟學打工;二是壯年勞動力接受新技術、新事物的能力差,培訓機會少;三是相當多的農民從衆心態嚴重,傻子過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學他也不去學,沒有看到各自的差別;四是接受培訓的興趣不高,主觀上不求進取,認爲學不學一個樣,延續過去傳統落後的種養模式和技術。

4.基層政府對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重視程度不夠。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沒有得到基層政府應有的關心、重視和支持。多數鎮政府沒有把農村勞動力培訓列入工作日程,制定長遠規劃,指定專門機構和專人具體負責;沒有像關心和重視普教那樣關心和重視農村勞動力培訓,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投入不足;在政策的制定和輿論宣傳上缺乏力度,沒有形成人人關心、重視和支持農村勞動力培訓的良好氛圍;工作上存在重佈置、輕檢查、輕落實的形式主義問題。

5.農村勞動力培訓資源不足,體系不健全。從調查情況來看,全縣現有的農村勞動力培訓機構主要是縣農廣校、天水農校。這些培訓單位分屬於不同的主管部門, 培訓條件差別很大,工作中存在着各自爲政的問題。沒有形成培訓工作全縣一盤棋的良好局面。另外,有些鎮的領導對培訓的認識不夠,不配合培訓單位,一年幾乎不怎麼開展工作。其次,能夠開展培訓的也大多集中在縣或鎮舉辦培訓班,很少能下到村,況且許多培訓是大雜燴式的培訓,師資水平參差不齊,培訓內容一般停留在農業技術、機械加工等幾個工種,與真正意義上的技能培訓和農民需求差距很大。因此,迫切需要對現有的培訓資源進行合理地整合,健全培訓體系,以發揮其最大作用。

三、提升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的對策

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包含文化教育層次、科技意識和技能水平、思想觀念等多個方面。總體看,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現狀還不能適應現階段新農村建設的需要,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極大的差別。因此,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尤爲重要。提升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是一項系統工程、長期工程,當前應着力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並以此爲切入點,靈活施策,標本兼治。農村勞動力培訓要以“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爲重點,以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爲載體,切實解決農業科技知識、農民致富信息傳播“最後一公里”、“最後一道坎”問題。爲此,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建立提升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的長效機制,實現農村勞動力素質整體提升。

(一)明確培訓任務,確定培訓目標

1.任務上突出三項重點、建設四支隊伍。三項重點爲:一是實用技術培訓,使農業勞動力普遍掌握1~2項農業實用技術,提高農民科學種養水平。二是職業技能培訓,結合農民的轉崗、轉業,對農村富餘勞動力進行職業技能培訓,使農村富餘勞動力掌握一門以上非農就業技能。三是實用人才學歷培訓,爲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人才支撐。着力建設四支隊伍:一是培養高素質的骨幹農民隊伍;二是培養精幹的農民技術員隊伍;三是培養優秀的農民企業家隊伍;四是培養高技能的能工巧匠隊伍。

2.目標上實現四個轉變。一是實現從經驗型向知識型轉變。用現代意識提升農民,改變農民靠經驗種養、自給自足、小富即安的傳統觀念。二是實現從身份型向職業型轉變。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引導農民從傳統身份型向職業技能型轉變。三是實現從就業型向創業型轉變。培養農民自我發展能力,使其成爲能夠自主創業、自我持續發展的市場主體。四是實現從單幹型向組織型轉變。正確引導農民,參加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協會。中等職業學校要“以就業爲導向,培養技能型人才”爲目標。

(二)強化政府行爲,構築農民教育培訓“立交橋”

1.政府統籌,多方參與。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是一項公益性、社會性事業,涉及的行業和專業門類衆多,是一項全社會參與的系統工程。因此,要按照“xx” 規劃的要求,強化各級政府在培訓中的組織領導作用,把各有關部門、培訓機構組織起來,明確任務、分工負責、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搞好培訓大合唱。

2.模式構想。'!以縣農廣校爲骨架,吸引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建設農村勞動力培訓中心。以現有各類成人學校、就業培訓中心和農技培訓中心爲基礎,積極引導園區、企業、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協會參與培訓,形成農村勞動力培訓的合力;加大縣農廣校培訓中心職能,形成農村勞動力培訓大中心,人、財、物統一調配,做到資源共享。以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農廣校爲輻射平臺,建立縣、鎮、村三級培訓網絡。教育、勞動保障、農業等部門要對各類培訓機構進行篩選,按照合理佈局、方便學員的原則,

選擇定點培訓基地,逐步形成縣、鎮、村三級培訓網絡,通過網絡連接實現教育培訓、信息服務、培訓對象與各級培訓機構的信息互動。在縣與鎮、縣與村、鎮與村之間建立“農業科技入戶直通車”,發揮其流動課堂的綜合傳播功能與服務功能。建立鎮職業培訓基地。重點建設2~3個骨幹專業,一個主導產業的鎮職業培訓基地,技術培訓體系與當地的農業產業體系相配套。&'建設村級農民培訓擴散基地。以“農民科技書屋”爲重點,形成農民瞭解政策、學習技術、獲取信息的綜合性服務平臺。

(三)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加大資金籌措力度

建立各級財政投入機制,設立農村勞動力培訓專項經費。市、縣、鎮每年要安排專項資金,對所撥經費實行集中管理,專款專用,嚴禁擠佔、挪用、層層剝皮、雁過拔毛,使資金髮揮最大效益。建議按轄區內農村勞動力人數每人每年1元的標準設立培訓專項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還可從支農專項經費中提取 10%~15%用於農村勞動力培訓。建立資金補貼機制。不斷擴大補貼範圍,完善發放培訓代金券。如:對參加就業培訓的農民實行補貼,對經濟特別困難的農民可先免費培訓,就業取得收入後再補交培訓費。'採取以獎代補的辦法,對積極參加培訓的農民及農民培訓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給予獎勵,以調動農民和培訓單位的積極性。積極爭取國家、省農業、科技等部門的培訓項目。建立以政府投入爲主、多方共同參與的融資機制。鼓勵產業化龍頭企業、民辦培訓機構等投資農村勞動力培訓。可採取農民學農業科技免費,學職業技能自己出一點、政府補一點、社會幫一點的辦法,多渠道、多途徑解決經費問題。成立農村勞動力培訓基金。可從農發基金、土地出讓金等基金中劃出一塊,專門成立農村勞動力培訓基金,財政部門匯同有關部門制定培訓專項基金管理使用辦法,報政府批准實施。

(四)拓展農村勞動力培訓途徑

加強農村基礎教育、成人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實現農村教育一體化。突出抓好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依託農村科技企業、科技示範園和農民科技協會,建立科技示範基地,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和技能培訓。積極創造條件,讓外出學好技術的農民回鄉創業,帶動更多的農民。&'組織骨幹農民到經濟發達的地區參觀考察,培養眼界寬、有見識、敢創新的創路人。

(五)創新農村勞動力培訓機制

出臺有利於農村勞動力培訓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勞動保障、農業、教育、科技等部門協作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培訓機制。大力促進農村職業教育與義務教育相銜接,搞好“三加一”工程。建立進村入戶長效機制。積極探索並總結推廣培訓教師進村、培訓媒體進村、實用人才培養進村的方式和方法。建立農村勞動力培訓需求反饋機制。建立培訓單位公平競爭機制。實行優勝劣汰,使農業、教育、科技部門的培訓項目和資金主要流向那些技術力量強,培訓效果好,對培訓起較大作用的培訓機構。建立農村勞動力培訓監督檢查機制。

(六)科學、嚴密、靈活多樣地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

1.制定詳實的培訓計劃。培訓前首先做好調查摸底工作,充分了解參訓農民的培訓需求及文化素質狀況,根據農民的培訓需求和素質狀況,再製定培訓計劃。做到培訓工作有準備、有組織、有目標、有重點、有收效。

【第5篇】關於農村勞動力調查報告

按省就業服務局《關於在重點監控鄉鎮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調研的通知》要求,北湖區石蓋塘鎮採取據實填寫重點監控鄉鎮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調查表、與村幹部座談、與個別在家務農的村民交流和電話調查個別外出務工農民的基本情況等形式,針對農村勞動力就業類型、就業方式、就業區域、就業收入等作了一系列調查,掌握了第一手資料,並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所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如何增強就業能力、提高農民工素質等方面詢問了在家務農村民和外出務工農民的建議。現作簡要分析如下:

一、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幾個特點

1、具有較強的裙帶性。經親朋好友介紹或引路而實現就業的農村勞動力佔大多數,通過政府或職業中介機構組織勞務輸出實現轉移的人數相對較少。特別是青年勞動力流動週期長,有的農村青年已完全擺脫了農業生產而長期在外從事流動就業,流動時間在5年以上的佔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的3%左右。

2、流動區域相對集中。北湖區石蓋塘鎮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遍及全國各地,但是,流動區域相對集中珠江三角洲及郴州市區等地區。隨着北湖區石蓋塘鎮鎮域經濟的加強,宇騰化工、裕湘面業等企業擴產,在鎮區就業的農民工有增加趨勢。

3、具有明顯的兼業性。隨着二、三產業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相當一部分農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權,又加入了外出務工大潮,農忙時種地,農閒時外出做工經商,屬亦工亦農性轉移。

4、依然以從事純體力勞動爲主。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國中以下文化程度佔65.4%,由於他們普遍素質偏低,技能單一,這與就業市場要求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形成反差,他們外出就業的空間逐漸縮減,大部分只能從事勞動技能低、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的行業。

5、由單純的打工者向個體私營業主轉變。一部分外出務工人員通過自己多年在外打工單位從事管理或技術工種等工作,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積蓄了一定資金,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拓寬了視野,增長了知識,他們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紛紛返鄉創辦經濟實體,從而真正發家致富。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方式仍存在盲目性。改革開放以來,自發性轉移一直是農村勞動力外出最主要的方式,同時由於基層就業信息網絡尚未健全,使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缺乏足夠的信息渠道和就業指導,導致盲目性很大。農村勞動力無序化流動給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進行勞動力宏觀調控、開展有組織勞務輸出和城鄉統籌就業等工作增加了難度,降低了勞動力資源利用率,同時也給輸入地的社會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設、計劃生育等方面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3、農村勞動力就業尚沒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於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農村勞動力在向二、三產業轉移過程中面臨諸多體制性、政策性障礙。如在就業機會上,與城市勞動力相比,農村勞動力在就業機會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在社會保障和勞保福利方面,由於缺乏相應的政策和法律保護及有效監督,使農民工在社會保障和勞保福利方面不僅大大低於城市職工,而且沒有保障,外出務工人員中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89.6%,其中一部分合同簽訂不規範;參加養老保險人員64%,少數參加了工傷保險。近幾年,儘管中央出臺了一系列保護農民工權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規,但完全落實到位仍需要一段時間。

4、較低的素質制約了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領域。農村勞動力素質低是制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數量特別是轉移層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現在低學歷的偏多,高學歷的極少;體力型的偏多,經過專業培訓的較少。受農村勞動力素質、技能低的客觀條件影響,農村勞動力難以進入較高層次的產業,轉移領域也越來越窄。

三、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和建議

1、健全體系,不斷完善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要採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加強城鄉溝通的勞動力市場硬件、軟件建設和鄉鎮勞動保障平臺及村級信息聯絡員隊伍建設,着力構築完善以政府爲主導,以社會化服務爲依託,以市場爲導向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服務、培訓和管理體系,有效

地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就業。同時,要完善政策配套,努力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完善土地承包責任制,加快土地有序流轉,實行土地承包權與耕作經營權的分離;支持農民進城打工和就業,實行城鄉統籌就業、平等就業;積極探索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使農村勞動力能夠享受到最基本的社會保障,並逐步過渡到城鄉勞動者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

2、抓好培訓,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首先要進行思想引導。引導農村勞動力不要盲目地擠大學這張門,要認識職業技能教育也是一條很好的謀生之路。其次,要加大培訓力度。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增長方式的轉變,社會各方面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各級政府和勞動培訓機構要加大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力度,在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的教育和培訓體系,按照市場需求,擴大社會辦學的範圍,積極發展職業教育、電視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樣化的繼續教育項目,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和培訓,鼓勵和幫助農民學習掌握新技能,提高勞動力的素質,提升人力資本含量。

3、築巢引鳳,努力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近年來,北湖區石蓋塘鎮通過狠抓招商引資工作,引來了一批企業落戶北湖區石蓋塘鎮,吸納了衆多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如宇騰化工公司共安置農村勞動力561餘人,裕湘面業共安置農村勞動力519餘人,全鎮約有1080餘人被園區企業吸納安置。今後要營造良好的投資、創業環境,進一步制定優惠政策和鼓勵政策,積極招商引資,努力拓展二、三產業的發展空間,增加就業崗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轉移,支持縣外投資企業和各種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同時鼓勵有一定資金基礎的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發展,給予返鄉創業者以更多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和支持,如項目建設的支持、用地、貸款等等。

4、搞好服務,切實維護外出務工者的合法權益。首先,要與司法等部門聯合加強勞動法、社會保險等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以提高廣大勞務人員的自我防範能力。其次,要積極尋求駐外辦事機構的支持,採用多種方式和途徑,在流動人員相對集中的地區或城市建立相應的管理、服務組織或機構,爲農村勞動力提供相關法律政策諮詢、勞務信息、就業指導等一系列的就業跟蹤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一些實際困難,如勞資糾紛、勞動爭議、突發事件處理等等。

【第6篇】關於加快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的調查報告

關於加快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的調查報告 濟寧市農業局 李長江 (xx年5月) 根據市政府辦公室安排,爲掌握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對勞動力吸納情況,找出轉移中存在的制約因素,研究進一步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促進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對策措施,我們採取調查統計與典型分析相結合的形式,就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的帶動和影響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查的有關情況綜合如下: 一、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情況 調查情況表明,自xx年市委、市政府作出關於培育壯大畜禽、林果、瓜菜、優質專用糧棉油和農村勞務經濟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以來,全市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紮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在有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有效推動了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的深刻變化。據初步調查統計,到xx年底,全市鄉村總人口645.7萬人,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爲355萬人,其中,從業人員爲343萬人,常年性剩餘勞動力資源約20萬人,季節性臨時剩餘60萬人。其中按從業結構分,從事第一產業的197萬人,佔從業人員的57%;從事二三產業的146萬人,佔43%。在轉移到二三產業的農村勞動力中,行政區域(指縣市區)內就近就地轉移就業73.4萬人,行政區域外勞務輸出72.4萬人,境外就業人員1926人,實現勞務經濟收入近50億元。綜合分析,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對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帶動促進情況,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一是以種養業爲主的現代集約型農業呈現出吸納農村勞動力的潛力巨大。以露地瓜菜、反季節精細瓜菜、苗木花卉、特色種植和規模養殖爲代表的現代農業,把現代農業科技與傳統精耕細作、精養細管相結合,呈現出對農村勞動力較強的吸納潛力。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的快速發展,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促進畜禽、林果、瓜菜和優質專用糧棉油等主導產業規模的迅速膨脹,把越來越多的農村富裕勞動力,吸納到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上來。金鄉50萬畝大蒜,僅收穫季節就吸收15萬外來打工勞動力。二是農業產業經營已成爲吸納農村富裕勞動力的重要途徑。農業產業經營特別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的快速發展,已成爲許多地方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重要途徑。目前,全市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2200餘家,其中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810家,年銷售收入280億元,吸收本地和外地15萬勞動力就業。像兗州綠源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種鴨飼養、苗鴨孵化、飼料供應、肉鴨宰殺、出口創匯爲一體的大型肉鴨綜合加工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現擁有固定資產1.4 億元,年銷售收入4億多,該企業從基地養殖、生產經營管理到肉鴨加工、市場開拓、產品銷售等各個環節,吸收當地和外地不同層次技術、管理和普通工人共1900餘人就業。菱花集團是一家擁有固定資產8.2億元、年銷售收入12億元、以玉米爲主要加工原料的味精企業,僅在濟寧本地就吸收3200名勞動力就業。三是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已成爲消化吸收農村富裕勞動力的主體。近年來,農村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和商業飲食服務業等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已成爲吸收和消化農村富裕勞動力重要載體。到xx年底,僅全市24.3萬戶個體工商戶和民營企業,就吸收120多萬勞動力就業。四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已成爲農村富裕勞動力就地消化的新途徑。近年來,農村道路、交通、農業設施建設以及以荒山、荒灘、荒水、陷地治理、中低產田改造等各類農業綜合性開發,也吸納了一批富裕農村勞動力,併成爲農業和農村經濟內部消化吸收農村富裕勞動力的新途徑。 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吸納農村勞動力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整分析,全市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的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在消化吸收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並呈現出領域不斷拓寬、容量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但就總體上看,通過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特別是農業產業經營對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吸納能力不夠強,消化吸收的農村勞動力數量不夠多、質量不夠高,無論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還是與農民收入快速增加的要求都不相適應。其主要原因:一是農村勞動力的思想觀念落後。受傳統陳舊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影響,認爲在農業內部從事種養業生產經營,是沒有出息和沒有本事的表現,主觀上不願意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二是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低。從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程度看,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佔82%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佔18%。受過專業技術培訓學習、具有一定專業技術特長的僅50%左右,有相當比例的農村勞動力素質低下,沒有一定的技術特長。由於文化素質低下、專業技術水平差,嚴重製約和影響了農村富裕勞動力的轉移就業。三是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緩慢。目前就全市來講,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緩慢,農業結構調整的數量規模小,農業結構調整的質量檔次低,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度和廣度不夠,這些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對農村富裕勞動力的消化吸收。四是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小、規模小、帶動能力弱,農產品生產基地規模小、檔次不高,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發育緩慢,造成農業產業化工水平提升不快,影響了農村富裕勞動力的消化吸收。五是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發展不夠快。受經濟基礎、經濟發展水平等多方面的條件制約,我市農村二三產業和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緩慢,與省內外經濟發達地區表現出較大差距,與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的要求,不相適應。 三、深化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對策措施 針對農村勞動力在農業和農村經濟內部轉移就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爲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對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吸納能力,擴大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對農村富裕勞動力的吸納的容量,通過對落後的農業生產條件、低水平的農業生產結構和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的全面改革創新,通過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方位開發等來挖掘農業農村內部的就業潛力。下步工作中應採取以下對策措施: 一是以農業適用技術培訓爲重點,強化

農村勞動力技能素質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適應能力。以新世紀青年農民培訓、農民綠色證書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培訓和農村勞動力創業培訓等一系列提高農民素質培訓爲重點,切實搞好對廣大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的科技、實用技術和就業技能培訓,特別是針對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的需要,搞好訂單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從業適應能力,爲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創造條件。 二是以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爲主線,深度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通過發展規模經濟和現代集約型農業吸納更多農村富裕勞動力。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確立的農村五大主導產業,適應市場需求,藉助現代農業科技成果,加快膨脹產業規模,優化生產要素組合,大力發展高市場佔有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和產品,通過規模經營和集約化經營,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向縱深發展,吸納更多的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以市場爲導向,依據資源特點,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必然要求,又爲深化農業內部就業提供了較大的空間。一方面,以市場爲導向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要求農業生產應發展滿足市場需求的優質農產品,調整過程中必然要求更多的勞力、資金、技術等資生產源要素的投入,因而會產生更多的勞動力需求;另一方面,根據加入wto後農業發展面臨的形勢,依據我市人多地少、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廉的特點加快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包括棉花、糧食、油料、畜產品、水產品以及水果、花卉等農畜產品生產業。加快農業生產從耕地密集型產品爲主向勞動密集型產品爲主的轉變,發揮比較優勢,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產生更大的勞動力需求。 三是以農業龍頭企業建設爲重點,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產業鏈條的延伸吸納更多農村富裕勞動力。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實行農產品產、供、銷對接,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等環節聯結爲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從而改變農村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就業渠道僅侷限於農業生產部門的局面,形成農村勞動力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多部門就業的新局面。適應現代農業、市場農業發展的需要,採取力度更大、更直接的措施,特別是對市場前景好、規模大、帶動輻射能力強的市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在用地、用電、用水、稅收、貸款、出口退稅等方面,進行多方面扶持。通過龍頭企業的快速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快速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吸納更多的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 四是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通過產業化和所有制結構的優化調整促進勞動力就業結構調整。借鑑學習經濟發展地方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制定鼓勵和支持農村二三產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通過農村產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的優化調整,帶動整個農村經濟結構和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消化吸納更多的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 五是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通過培植農村經濟新增長點吸納更多農村富裕勞動力。 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繼續加大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良好機遇,通過爭取上級政策支持、自身立項和制定更寬鬆的政策調動基層等多種途徑,不斷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吸納更多的臨時性、季節性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

【第7篇】威海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情況的調查報告

按照威海市委、市政府領導的意見,由市統計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農業局、中小企業局組成聯合調查組,於10月9日開始,對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綜合報告如下:

一、威海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總體情況及其特點

從市區分佈情況來看,非農勞動力比重高的主要集中在市轄區。環翠區佔52.8%,高區佔68.8%,經區佔57.8%,文登佔40.6%,榮成佔45.5%,乳山佔45.1%。

從調查情況上看,威海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第8篇】農村勞動力實踐調查報告

農村勞動力實踐調查報告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市場經濟的發展、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加速了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

在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動的情況下,中國的農村社會養老制度尚處在改革探索之中,國家尚未對農村老年人實現了普遍的社會福利,再加上相關社會制度支持度的不足,使得農村老年人生活不太樂觀,這一弱勢羣體的養老問題的解決與否,不僅僅關係到這一羣體是否老有所養,還關係到建設新農村的成敗。

老年人是社會上的弱勢羣體,針對當今的經濟全球化趨勢,經濟發展速度日益增快,雖然社會福利制度和養老制度在不斷完善,但農村還是有些許老年人生活較艱苦,甚至孤單度日,這值得大家關注。

二、選取的原因:

隨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速度也在不斷加快,人口大都從農村遷往城市,種田在也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所以大部分青、中年人都外出打工,每次回家,都感覺到人煙稀跡,看到的大都是老人、婦女和小孩,沒有太多的嘈雜,一般是一片沉寂,除非是農忙時節,否則很少聽到吵鬧聲,希望通過寒假這幾天的`實踐,去觀察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從而引發思考,去更加現實地接觸鄉村生活,瞭解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

三、農村老年人生活現狀分析

(一)生活方式:

1、衣:經過觀察,大都穿着樸素

2、食:三餐較簡單,菜色較少

3、住:一般都住在大約幾十平方的就房子,房屋擺設簡單,傢俱簡陋

4、行:一般都呆在村子裏,偶爾去趕集買生活用品,沒有像城市社區那樣的健身場所

(二)健康狀況:

1、老年人一般都帶有各種小病

2、農村醫療條件較差,一個村有時一個衛生所都沒有,一個鄉纔有一個大型的醫院

3、有的老年人還種着幾畝田,經常下地勞作

(三)精神生活:

1、農村青、中年人大都在外打工,子女陪伴在身邊的時間較少

2、農村很少舉行大型的活動,除非是開會或者是全村放電影,否則很難聚到一塊,娛樂方式較少

3、一些老年人以打麻將、牌等方式消遣時間,很少討論國家大事,看書籍等,在家忙着做一些瑣碎事情

(四)家庭關係:大多數家庭關係都是較和睦的

【第9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的調查報告

爲認真落實xxx縣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關於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調查的通知》精神,做到建設現代農業,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加快社會事業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 我們對全鄉8個村1398個村民作了深入調查。

我們的調查採用了據實填寫xxx縣農村勞動力就業情況調查表、與個別在家務農的村民座談和電話調查個別外出務工農民的基本情況等形式。針對農村勞動力就業類型、就業方式、就業區域、就業工種、就業收入等作了詳細的調查,掌握了第一手資料,並對增強就業能力、提高農民工素質等方面詢問了在家務農村民和外出務工農民的建議。現作簡要分析如下:

一、被調查的xx個村共有xx人,其中勞動力xx人(勞動力系指男16週歲至60週歲、女16週歲至55週歲的農村人員,下同)佔總人口的xx%。經過各種職業培訓和參加過正規職業學校培訓幾乎沒有。

二、勞動力在本鄉就業共有xx人,佔總勞動力的xx%。其中農業生產達xx人,高居xx%;從事專業養殖xx人,僅佔xx%;從事農產品經營xx人,佔xx%;從事專業農產品加工xx人,僅佔xx%。

三、農村富餘勞動力在省外就業共有xx人,佔總勞動力的xx%。主要分佈在上海、江蘇、浙江(xx人,佔xx%)、廣東、福建(xx人,佔xx%)、其他地區(xx人,約佔xx%)等。

四、被調查勞動力的就業方式以親幫親、鄰幫鄰和自謀職業爲主,有少量勞動力通過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就業。

五、被調查的農村富餘勞動力中外出務勞動力就業工程主要是製造、建築業,採礦、其他服務業,另有少量人員就業工種不固定。

六、對就業收入的調查,我們發現,文化程度高的月均收入可達1000元以上,而文化程度低的的務工人員月均工資一般爲400元至800元,有的低至月均工資300元,僅有少量勞動力月均工資可達近1000元。

綜上分析,我們認爲,響應黨和國家要立足當前、着眼長遠,統籌安排、科學規劃,廣泛聽取基層和農民羣衆的意見和建議,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區分輕重緩急,突出建設重點,分步實施,紮實推進。要從農民羣衆最關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見效的事情抓起,不斷讓農民羣衆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的號召,我們建議如下:

一、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大農業投入,加快農村基本設施建設,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不斷轉變農民的就業培訓觀念。從調查中,我們不難發現,當前農村已逐漸進入人口老齡化,勞動力偏少,同時青壯年勞動力比例偏低。在家務農村民多爲老弱病殘等農民,對下一代子女的教育缺乏先進的理念,以至於許多學生國中畢業,甚至國中尚未畢業就隨父母外出打工,失去了接受職業培訓的機會,特別是失去了正規職業學校培訓的機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就業技能等有很大的影響。長此以往,勢必導致農民工素質越來越低,不能從事帶有技術性的工作,使就業矛盾愈加突出。基於這個原因,我們認爲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宣傳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加快農村基本實施建設,給各級各類職業學校以更多更好的優惠政策和資金。並在此基礎上,不斷轉變農民的就業培訓觀念,給予必要的政策,鼓勵農民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參加學以致用、用以致富的就業培訓,並保證就業培訓的時間和培訓的質量,從而將傳統的親幫親、鄰幫鄰就業方式轉變爲職業學校或職業培訓機構,結合政府有關部門成批輸出。這不但能增強農民工素質,更能爲農民工解決許多就業諮詢、就業法律等相關問題,節約就業成本,最大限度地節約支出,確保農民工待遇的提高。

二、正確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並完成真正意義上的轉移(我們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理解是:由農村人口變成非農人口,要在城鎮定居下來,並且有就業場所,下崗、退休後應享受到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所以,我們認爲,在我縣大力推進興工富縣的新時期,政府部門應廣開門路,引進資金技術,開辦不同規模的鄉鎮企業,最大限度地吸收農民,將農村剩餘勞動力得以真正轉移。這才叫離土不離鄉,掙錢最榮光!在吸納農民工的政策上,政府應加大對企業的獎勵,並鼓勵農民工先培訓後上崗,讓企業與農村勞動力實現雙贏。對於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政府也應組織相應部門專門引導。要從職業培訓、就業渠道的拓展上下功夫,要真正地響應黨的號召,幫助農民富起來,而不是把職業培訓、拓展就業渠道作爲我們培訓機構、政府部門盈利的機會和手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說,我們的工作是求真務實的,我們是真正做到了關心農民疾苦、尊重農民意願、維護農民利益、增進農民福祉的好乾部、好黨員、好公民!

三、抓住地方經濟特點,加強引導與培訓,開拓創新,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致富之路。比如,某村土地肥沃,宜大力發展種養業。但從以上調查分析來看,從事種養業的勞動力卻很少,而且效益並不高。這就說明,我們的技術還很落後,還不適應當地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們應加強引導與培訓,從種植養殖入手,用先進技術培訓種養能手,致富一個,帶動一片。同時,要有針對性地開展送農技下鄉活動,不要把農業技術作爲某些人謀利的手段,而應成爲我們農民共同佔有的致富金鑰匙,以此才能走出一條致富的小康大道。也只有這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才能真見成效。

四、職業教育機構應拓展培訓目標、培訓方式、培訓時段,鼓勵對青年農民進行長期培訓的同時,加強對中年農民短期培訓。青年農民,特別是國中或高中畢業不久的農民,應大力鼓勵他們進行長期職業培訓,學到今後工作的技能的職業培訓。中年農民民,應提倡進行短期培訓,諸如外出務工的必知法律法規,一般行業技能的培訓。對於這批農民工,我們應重點加強建築業的培訓等等。

五、解決資金缺口,抓好培訓技術關,爲農民工撐起一片蔚藍的天。我們在調查中得知,不少農民不是不想培訓,而是擔心培訓費過高、技術不過硬等問題。鑑於這些問題,我們認爲政府部門應從解決三農問題,切實貫徹黨的三農政策的高度,投入資金,補充職業培訓的資金缺口,並督促各級各類職業培訓機構把好培訓質量關,真正解除農民的後顧之憂。

總之,農村勞動力培訓與就業必須注重實效、真抓實幹,不搞形式主義;同時,要量力而行,不可操之過急,盲目攀比,更不能成爲個別職業培訓機構和政府個別有關部門賺錢的手段。我們認爲,引導農村勞動力參加培訓要遵循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致;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的原則,政府部門和各類職業培訓機構精心策劃、有序組織、合理開展、切實培訓就一定能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出最大力量。

【第10篇】關於農村勞動力就業情況調查報告

在當前日益嚴峻的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全球許多的企業都陸續倒閉,在發展中的中國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嚴重的企業倒閉使更多的人無法找到工作,全國剩餘勞動力從而增加,許多的人回家過年後不知明年該去哪裏?該做什麼?2月4號鎮坪縣人勞局對全縣剩餘勞動力和企業所需勞動力進行調研,做到心中有數,好採取有效的措施幫助他們實現就業。調研採取集中筆錄座談、工作人員深入鄉鎮、企業、各村實地摸底調查,與村民代表和企業負責人面對面交流以瞭解更多的真實情況。

從調研的情況看主要體現出以下幾個方面:

2.在這次調研中發現全縣大多數企業都同意吸納本地工人,工資待遇相對上年比較穩定,個別企業有所下降。

3.目前,我縣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偏低。農民文化素質不高,已經制約了農民的就業、農業的發展、農民的增收進程。

(2)從世界範圍來看,隨着經濟的發展,農業發展對科技投入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而我國目前農業科技的投入只佔農業總產值的0。5%,低於發達國家2個百分點;我國每1萬名農業人口擁有農業科技人員6人,遠遠低於發達國家40人的水平。由於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低下,我國現有的農業科技成果在農村的應用效果大打折扣,推行成本很高,甚至有很多科技成果無法轉化爲現實生產力。農民勞動力素質是指農民從事農業經營的綜合能力。由次可見,農業面臨着大範圍變革,現代農業經營者需要掌握系統的農業生產基礎知識,具備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儲運、銷售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儲運、銷售將成爲提高農業經營效益的關鍵,改善農產品品質和加快運銷週轉率將成爲農業經營的核心,保護資源、防止污染、可持續發展將成爲農業生產不可避免的宏觀要求。因此,農業經營者還必須在精通專行的同時,在商品運銷、信息處理、環境保護等方面要有較高的專業科技素質。事實上沒有較高的專業科技素質,根本無法從事高科技的現代農業。

(3)農民受舊的傳統觀念影響太深,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這種觀念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家庭生產責任制對男性勞動力的需求。然而實際上,我國大多數地區人均耕地已十分有限,加之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改進,勞動力素質對一個產業一個國家而言所佔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勞動力的素質已經代替了勞動力的數量,成爲家庭經濟的重要因素。農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認爲學不學一個樣,主觀上不求進取;有的農民受家庭經濟條件影響,自身沒能力承擔參加培訓學習的費用,有的家長還讓沒有完成國中學業的子女輟學;有的是傻子過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學他也不去學,沒有看到各自的差別。這就造成了農民素質難以提高的問題。

(4)總的結論。農業發展一直都是我國不可忽視的問題,它是我國生存的基礎,也是我國能夠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農業人口的素質決定了農業發展的潛力,如今農業人口的素質普遍較低因此限制了農業更高速的發展。要提高農業人口的素質問題,就要先做好農業人口的人力資源培訓規劃,然後纔可能進行一系列的培訓,進而達到提高農業人口素質這一目的。提高農民勞動力素質能夠有效地促進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是一個長期的任務,要堅持不懈地將這一任務進行下去纔是我國農業的發展之道。

【第11篇】農村勞動力就業情況調查報告

爲認真落實縣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關於開展農村勞動力就業情況調查的通知》(人勞就發〔XX〕02號)精神,進一步貫徹落實國發〔XX〕36號和國發〔XX〕5號文件,做到建設現代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 我們對全鄉**村**個村民作了深入調查。

我們的調查採用了據實填寫“**縣農村勞動力就業情況調查表”、與個別在家務農的村民座談和電話調查個別外出務工農民的基本情況等形式。針對農村勞動力就業類型、就業方式、就業區域、就業工種、就業收入等作了詳細的調查,掌握了第一手資料,並對增強就業能力、提高農民工素質等方面詢問了在家務農村民和外出務工農民的建議。現作簡要分析如下:

一、被調查的**個村共有**人,其中勞動力**人(勞動力系指男16週歲至60週歲、女16週歲至55週歲的農村人員,下同)佔總人口的**%。經過各種職業培訓和參加過正規職業學校培訓幾乎沒有。

二、勞動力在本鄉就業共有**人,佔總勞動力的**%。其中農業生產達**人,高居**%;從事專業養殖**人,僅佔**%;從事農產品經營**人,佔**%;從事專業農產品加工**人,僅佔**%。

三、農村富餘勞動力在省外就業共有**人,佔總勞動力的**%。主要分佈在上海、江蘇、浙江(**人,佔**%)、廣東、福建(**人,佔**%)、其他地區(**人,約佔**%)等。

四、被調查勞動力的就業方式以“親幫親”、“鄰幫鄰”和自謀職業爲主,有少量勞動力通過“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就業。

五、被調查的農村富餘勞動力中外出務工勞動力就業工程主要是製造、建築業,採礦、其他服務業,另有少量人員就業工種不固定。

六、對就業收入的調查,我們發現,文化程度高的月均收入可達1000元以上,而文化程度低的的務工人員月均工資一般爲400元至800元,有的低至月均工資300元,僅有少量勞動力月均工資可達近1000元。

綜上分析,我們認爲,響應黨和國家“要立足當前、着眼長遠,統籌安排、科學規劃,廣泛聽取基層和農民羣衆的意見和建議,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區分輕重緩急,突出建設重點,分步實施,紮實推進。要從農民羣衆最關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見效的事情抓起,不斷讓農民羣衆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的號召,我們建議如下:

一、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大農業投入,加快農村基本設施建設,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不斷轉變農民的就業培訓觀念。從調查中,我們不難發現,當前農村已逐漸進入人口老齡化,勞動力偏少,同時青壯年勞動力比例偏低。在家務農村民多爲老弱病殘等農民,對下一代子女的教育缺乏先進的理念,以至於許多學生國中畢業,甚至國中尚未畢業就隨父母外出打工,失去了接受職業培訓的機會,特別是失去了正規職業學校培訓的機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就業技能等有很大的影響。長此以往,勢必導致農民工素質越來越低,不能從事帶有技術性的工作,使就業矛盾愈加突出。基於這個原因,我們認爲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宣傳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加快農村基本實施建設,給各級各類職業學校以更多更好的優惠政策和資金。並在此基礎上,不斷轉變農民的就業培訓觀念,給予必要的政策,鼓勵農民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參加學以致用、用以致富的就業培訓,並保證就業培訓的時間和培訓的質量,從而將傳統的“親幫親”、“鄰幫鄰”就業方式轉變爲職業學校或職業培訓機構,結合政府有關部門成批輸出。這不但能增強農民工素質,更能爲農民工解決許多就業諮詢、就業法律等相關問題,節約就業成本,最大限度地節約支出,確保農民工待遇的提高。

二、抓住地方經濟特點,加強引導與培訓,開拓創新,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致富之路。比如,某村土地肥沃,宜大力發展種養業。但從以上調查分析來看,從事種養業的勞動力卻很少,而且效益並不高。這就說明,我們的技術還很落後,還不適應當地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們應加強引導與培訓,從種植養殖入手,用先進技術培訓種養能手,致富一個,帶動一片。同時,要有針對性地開展“送農技下鄉”活動,不要把農業技術作爲某些人謀利的手段,而應成爲我們農民共同佔有的致富金鑰匙,以此才能走出一條致富的小康大道。也只有這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才能真見成效。

三、正確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並完成真正意義上的“轉移”(我們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理解是:由農村人口變成非農人口,要在城鎮定居下來,並且有就業場所,下崗、退休後應享受到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所以,我們認爲,在我縣大力推進“興工富縣”的新時期,政府部門應廣開門路,引進資金技術,開辦不同規模的鄉鎮企業,最大限度地吸收農民,將農村剩餘勞動力得以真正轉移。這才叫“離土不離鄉,掙錢最榮光”!在吸納農民工的政策上,政府應加大對企業的獎勵,並鼓勵農民工先培訓後上崗,讓企業與農村勞動力實現“雙贏”。對於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政府也應組織相應部門專門引導。要從職業培訓、就業渠道的拓展上下功夫,要真正地響應黨的號召,幫助農民富起來,而不是把職業培訓、拓展就業渠道作爲我們培訓機構、政府部門盈利的機會和手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說,我們的工作是求真務實的,我們是真正做到了關心農民疾苦、尊重農民意願、維護農民利益、增進農民福祉的好乾部、好黨員、好公民!

四、職業教育機構應拓展培訓目標、培訓方式、培訓時段,鼓勵對青年農民進行長期培訓的同時,加強對中年農民短期培訓。青年農民,特別是國中或高中畢業不久的農民,應大力鼓勵他們進行長期職業培訓,學到今後工作的技能的職業培訓。中年農民民,應提倡進行短期培訓,諸如外出務工的必知法律法規,一般行業技能的培訓。對於這批農民工,我們應重點加強建築業的培訓等等。

五、解決資金缺口,抓好培訓技術關,爲農民工撐起一片蔚藍的天。我們在調查中得知,不少農民不是不想培訓,而是擔心培訓費過高、技術不過硬等問題。鑑於這些問題,我們認爲政府部門應從解決“三農”問題,切實貫徹黨的“三農”政策的高度,投入資金,補充職業培訓的資金缺口,並督促各級各類職業培訓機構把好培訓質量關,真正解除農民的後顧之憂。

總之,農村勞動力培訓與就業必須注重實效、真抓實幹,不搞形式主義;同時,要量力而行,不可操之過急,盲目攀比,更不能成爲個別職業培訓機構和政府個別有關部門賺錢的手段。我們認爲,引導農村勞動力參加培訓要遵循“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致;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的原則,政府部門和各類職業培訓機構精心策劃、有序組織、合理開展、切實培訓就一定能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出最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