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流動兒童調查報告多篇

流動兒童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流動兒童心理適應的調查報告

流動兒童心理適應的調查報告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着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農民流入城市,流動兒童的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流動兒童從小就深刻地感受到社會的排斥以及“二等公民”的不公待遇,內心世界對社會差別感受到的強烈不平等,將加深他們的被歧視感和對立感。長期處於社會邊緣,他們可能會趨於“激進”化。如果不對流動兒童進行正規有效的教育,不幫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很可能會產生對整個社會的對抗情緒。這個現象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採取許多措施幫助他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這是一個長期的問題,不是一時可以解決的,需要我們長期關注。本文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一些調查,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可以促進外來人口特別是兒童與本地居民的和諧相處,構建和諧社會。一項對41名打工子弟學生和23名本地學生的心理健康調查顯示,打工子弟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的問題檢出率爲58,而同期調查的相對應的本地學生的檢出率爲26。調查還表明,打工子弟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強迫症狀,情緒不穩定,適應不良與人際關係緊張和敏感等方面,而且在高年級階段表現更爲突出。連雲港的情況也是這樣。令人深思的是,有一半以上的流動兒童不喜歡甚至討厭城市的孩子,一個需人們警惕的現象是,流動兒童已感覺到了城市孩子與自己的差別。內心世界對社會差別感受到的強烈不平等,將加深他們的被歧視感和對立感。這是一個讓人觸目驚心的問題,這些流動兒童從小就深刻地感受到社會的排斥以及“二等公民”的不公待遇。

其實兒童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中,自我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他們的自我評價往往受周圍老師、同伴、父母等的影響,所以,周圍的人對他們的身份認同起到了關鍵作用,我們認爲他們行,他們會很棒,如果我們認爲他們不行,他們就會感到不行。對於打工子弟來說,他們所處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相對較低,因此,他們會經常得到負面的消極評價,這樣導致他們在心理上會產生更大壓力,由此產生較重的上述症狀。促進外來人口特別是兒童與本地居民的和諧相處,最好的方法是教育,最好的地方是學校。一起學習,一起生活,成爲朋友是保證安定、團結的根本渠道。

一、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狀況

20xx年3月,連雲港市新浦區延東社區婦聯對10戶外來務工人員家庭就兒童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調查。

1、被調查家庭中父母年齡在30?40歲之間的有6人,佔60,40-50歲的有2人,佔20,20多歲的2人,佔20。從事的職業中:個體戶有8人,佔80;做臨時工的有2人,佔20;家長的文化程度:國小、國中文化的9人,佔40;無文化的1人,佔10。

2、經濟收入方面,父親的月平均收入是600元,母親的月平均收入是400元。家庭的住房條件:40平米以下的8戶,佔80;40-50平米的2戶,佔20;生育子女情況:生育1孩的有3戶,佔30;生育2孩的有6戶,佔60;生育3孩的1戶,佔10;家庭裏的衛生習慣:非常注重的佔30;比較注重的佔50;不很注重的佔20。

3、孩子在新浦讀書情況:有1個孩子在新浦讀書的有3戶,2個以上的有2戶,這表明,凡是隻生育1個孩子的家庭,均把孩子帶在身邊,而生育2個孩子的家庭中有一部分將另一個孩子放在了家鄉。對孩子的讀書情況:有20的家長表示非常瞭解,30的家長表示有點了解,50的家長表示不瞭解。

4、對孩子的輔導:10的家長經常輔導,20的家長有時輔導,70的家長表示不輔導。孩子做作業時:10的家長會在一旁陪伴,20的家長自己做家務,30的家長看書、看電視,在外工作的有40。孩子做作業的時間:在1小時以內的佔30,2小時以內的佔40,3小時以內的30。

5、家庭裏訂閱報刊:1份都沒有的佔90;有1份報刊的佔10。家裏的課外書籍:90的家庭裏課外書籍在10本以下;10的家庭裏有20本;家長對新知識:非常感興趣,常看書的佔10;有時看書的佔10;不看書學習的佔80。

6、家長與孩子交流情況:每天交流的佔10;經常交流的佔10;不常交流的佔80。孩子和家長說心裏話:10孩子主動說;40是家長問了才說;另有50的家長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對孩子的無理要求:20的家長表示有時會滿足;80的家長表示從不滿足。家長向孩子的許諾:10的家長表示一定兌現;90的家長表示在特殊情況下無法兌現時向孩子作認真的解釋。教育孩子最管用的方法:給孩子講道理的佔20;打罵孩子的佔80。

從以上一系列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較爲具體的情況。

一、外來務工人員的住房條件相對擁擠,能夠爲孩子提供的生活、學習環境比較狹小。多數家長把孩子帶在身邊,表明對孩子的成長更爲重視。現在外出務工重點是孩子,爲了給孩子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家長對孩子讀書情況的關注程度有提高,他們希望孩子成長 進步。家長中多數對自己的孩子的學習情況不瞭解。

二、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不好。每天交流和經常交流的很少,能夠主動與家長說心裏話和家長在詢問後說心裏話的孩子佔50;由於家長忙於工作和家務,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又缺少書籍、報刊雜誌,使得孩子在家裏獲取知識的渠道狹窄。這也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在知識面、見識上與城市孩子形成差距的重要原因。

三、家長沒有家教理念,對孩子的無理要求總是滿足的不多。家長對家庭教育本身的理解有偏差。不少家長在反映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問題時,往往回答:因爲自己文化程度低,孩子做的題目自己看不懂,沒有能力教孩子,表現出對家庭教育的束手無策。不少家長希望學校多教育孩子。事實上,他們多數把家庭教育和現在的家教混淆起來了。家庭教育屬於素質教育,而現在的家教是文化知識的教育。說明在這方面外來務工人員需要得到切實有效的指導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實際方法。

二、流動兒童與社會關係

1、同學關係。學生來自各地,但是學生在學校時,並沒有因爲地域的關係而影響與其它同學的交往。學生們認識了來自各地的小朋友,並讓他們彼此結下了良好的友誼。在這樣的學校裏沒有歧視、充滿了溫暖。

2、與社區的關係。這次調查的流動兒童少年中有10的孩子認爲自己是本地人,儘管他們沒有本地戶口,然而新浦是他們生長的地方,哪怕是在城市邊緣簡易的窩棚,都是他們童年度過的場所。他們在城市的環境中長大,不僅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也接受了城市人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調查中67的孩子都喜歡這裏的生活,理由不外是進步、現代化。他們羨慕也都希望畢業後繼續在本地上學

(38),留在這兒工作

(49)。

三、流動兒童教育:既是教育問題,又是社會問題

目前流動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難的問題,主要原因還在於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實行的是“分級辦學、分級管理”,即基礎教育由縣、鄉財政管理的教育體制。由於義務教育階段的經費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負擔,流動兒童少年因爲沒有流入地的戶口,所以無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財政負擔的教育經費。

孩子上一年級,每學期的借讀費190元,20xx年,連雲港市就在全省範圍內率先實行了外來務工人員、經商人員、引進的技術科技人員等流動人口子女九年義務教育與市民子女享有同等待遇,政府辦學不予任何歧視。規定要求,流動人口必須符合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到公安機關辦理了暫住戶口、能夠出示有效的務工證明或工商營業執照,並且到縣區教育部門進行了登記,那麼就由其流入地的縣區教育主管部門根據其暫住戶口所在地,遵循就近入學的原則,統一安排到公辦的學校入學,學校免收借讀費、擇校費。事實上很少有人能享受。

四、解決方法

1、社會給予尊重。從社會層面來看,關鍵是克服社會對流動人口的偏見,“社區、學校等社會各階層應給他們以應有的尊重,給他們的子女以平等的成長機遇和沒有偏見的人際交往。對於學校而言,要積極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創造有利環境,想方設法改善學生學習條件。對於教師而言,除了完成日常教學任務以外,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髮展問題,針對學生心理髮展過程中可能的出現的諸如強迫症狀、情緒不穩定、適應不良與人際關係緊張和敏感等問題和在其它的環境、時間下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測查、輔導、諮詢和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的發展訓練。南師大教育科學專家的專題研究表明:“流動花朵”的心理與城市孩子沒啥不同。人們認爲民工孩子內向、不愛說話等等,這些問題在城裏孩子身上也有,教師卻只看到民工子弟的缺點,有色眼鏡自然得出不正確的觀點。

2、發揮家庭教育的獨特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品質影響着孩子的一生。一個家庭,無論富裕還是貧窮,只要父母善良、正直、勤儉、樂觀,這個家庭就會是孩子心靈的聖殿與快樂的源泉。如今的中國,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的教育是舉家大事。對於許多家長來說,做普通家長容易,做優秀家長則異乎其難。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黃晴宜表示,在全國發起“爭做合格父母,培養合格人才”的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就是要進一步引導家長提高自身素質,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教子方法,營造有利於兒童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流動兒童的家庭教育首先應注重對家長的要求,無論處境多麼艱難,家長的責任心不能丟。流動兒童的家長一定要充分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積極學習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社會和學校都應爲流動兒童的家長創造切實可行的學習機會,使流動兒童的家庭也能給孩子創造專心學習的良好氛圍。

3、家長營造安全。從家庭層面來看,家長在解決都市流動人口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中的作用特別重要,因爲對於流動的家庭而言,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孩子對家長的依戀比正常情況更顯突出,孩子對家長的行爲更爲敏感,在不穩定、不安全的心理狀態下,家庭中任何一個不利的因素都會使孩子感到緊張。所以,營造一個溫暖、有安全感的親子氛圍對這羣特殊學生的心理成長尤爲重要。在這方面,首先,家長要克服“希望嫁接”心理,不要強迫孩子按自己主觀意願的方向發展,其次,家長要克服成長的“短平快”心理,要使孩子的心理髮展按自然的規律進行。再次,家長要給孩子更多時間的關注,擠出更多的時間與孩子交流,與孩子分享成敗得失,用自己的經驗激勵孩子成長。應該認識到,僅僅給孩子以物質上的支持是遠遠不夠的,家長應該認識到,既然把孩子帶出來了,那麼也意味着把自己的希望帶出來了,如果不能給孩子更多的關注,尤其是心理的關注,那就意味着只帶出一個希望的空殼。缺少關愛的種子,長不成參天的大樹。

4、自我提高認知。安身立命的基礎是對自己的正確認知,而在對自己認識的過程中,人們常會受制於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而不能產生正確的自我評價。都市流動人口學生由於其特殊的生活環境,更容易獲得來自外界的消極評價,面對這樣一個難以迴避的事實,學生必須提高自我認知水平以正確應對。建議讓學生多看一些名人的成長故事以激勵自己,許多人的成功,並不是因爲他們有一個富足的童年或青年生活,而是因爲他們對惡劣環境的頑強抗爭,在看這些故事的時候,不僅要學習名人的自強不息的精神,而且要學習他們走向成功的方法。只要不被別人的評價所左右,與困境成才的成功者進行比較分析,認識自己,樹立自強精神,制定人生的目標和走向成功的方法,堅定地走下去,必然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另一方面,打工子弟學校的國中生大多來自農村,在他們身上也有許多值得城裏孩子學習的能力和品格,

今天,我們用關懷感動孩子,明天,孩子用自強感動未來。

【第2篇】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狀況調查報告

一、調查背景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羣體:他們的父母爲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做出了貢獻,但他們卻留在了農村家裏,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包括內地城市,也有父母雙雙外出去繁華都市打工。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便成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羣體--留守兒童。

20**年5月10日全國婦聯近日發佈《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報告指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6000萬,總體規模擴大;全國流動兒童規模達3581萬,數量大幅度增長。

近年來隨着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在今年假期期間我與一名同學共同進行了一項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生活教育的調查,並作出以下報告:

二、調查過程 調查形式:問卷調查

調查時間:20**年7月20-8月5

調查範圍:本村及鄰近兩個村莊

發出問卷:30份,收回29份

回收有效率:97%

三、問題分析

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當他們出現心理困惑、遭遇學習困境、面臨生活困難時,幾乎得到遠在幾百裏甚至幾千裏之外父母的幫助。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如何,存在哪些主要困難,這些都非常值得關注。

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大規模人口流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隨着城市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將轉移到城市就業,留守兒童的羣體規模也會隨之繼續擴大。如今的城市建設離不開辛勤工作的農民工,在工地,一個個農民工的背後,幾乎都有一個翹首企盼的留守兒童,他們爲了增加收入不得不離開家鄉外出謀生,對孩子的“捨棄”更多的是無奈地選擇。在大多數的農村留守兒童中,絕大部分是由爺爺奶奶等親人照看,由於年齡較大,體力不支、沒有什麼文化知識,大部分監護人只能勉強照顧孩子的起居,學習和生活中缺乏交流。據瞭解,留守兒童厭學、棄學現象普遍,近一半孩子學習成績處於中等偏下。還有一些孩子成了家中的負擔被親友“踢”來“踢”去,一會兒放到外公外婆家,一會兒趕到叔伯家,使孩子從小心理就不平衡,認爲自己是“多餘的人”。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長期的親情缺失,代管不力,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都面臨挑戰。心理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親情的缺失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鬱,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地影響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部分留守兒童性格行爲上在向兩個極端的方向發展:一方面,有些孩子因爲感到父母保護的缺失而變得膽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兒童因爲沒有父母的約束而變得脾氣暴躁、任性、打架鬥毆等。“當然也有部分兒童的心理行爲發生令人欣慰的積極變化,生活能力和學習自覺性提高,自我約束增強,更富有責任感等等。”

留守兒童不僅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問題,需要城市,政府、學校、社會共同努力。農村留守兒童的產生來自於家庭和社會兩個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貧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農村到城市務工;另一方面,我國長期的城鄉二元體制以及社會對農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許多農民沒有辦法及能力帶着孩子一起走進城市。“留守兒童問題表現在農村,但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關鍵應該在城市。”改善農民工在城市裏的就業生活環境,特別是改善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學校就學的政策環境,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治本之策。

四、對策和建議

現在,許多勞務輸出地已經行動起來,紛紛啓動留守兒童關愛工程,設立“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專項基金,創辦了“留守學生”託管中心,爲留守兒童點亮心中的希望之燈,但是現如今我們也應該加大關注留守兒童的力度,更多的幫助到他們。留守兒童之所以存在諸多問題,原因來自於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留守兒童問題作爲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不應只是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自己去解決的問題,而應該由全社會共同努力,爲留守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環境和空間。因此提出以下建議:

1、家庭教育方面

首先,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儘量爲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長。其次,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繫和溝通,儘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第三,還要加強與代理監護人、學校的聯繫。第四,家長要轉變觀念,增強自身發展的能力,多渠道尋找就業門路。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帶上跟隨自己打工讀書生活。要正確教育和引導好孩子,樹立“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如果條件允許夫妻最好留一個在家與孩子一起生活。因爲家庭的安全感和親情的溫暖是任何外力都無法取代的。外出的父母要經常回家或打電話與孩子溝通,交流感情,和學校溝通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2、學校教育方面

學校可以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方面進行重點加強。可以採取以下措施:首先,要求各農村中國小對留守學生登記備案,專門管理,根據情況區別對待,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管理。其次、充分利用假期、召開留守學生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影響產生合力效應。第三、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法制道德觀念,不斷增強學生的遵紀守法意識。最後、重視對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幫助指導留守學生解決各種困惑和疑難,對其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引導他們走過人生髮展的關鍵時期,幫助其健康和諧發展。 3、政府及社會方面

第一,強化政府統籌管理,加大社會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設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學收費要標準,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學條件。對未能入學的民工子女可以通過開辦寄宿制學校,假期學校等,逐步建立社會監管體制,打破城鄉體制,給予農民工及其子女切實的市民待遇,運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幫助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打工地學習和生活。開闢打工子女就學的“綠色通道”,使其享受與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所在。

第二,鎮、村兩級要逐步探索幫助留守兒童教育與管理的新路子,在社會上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結對幫扶,也可以建立家長代管制度,教師要真心實意地走進學生心靈,從心靈上關心關愛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驅除他們由於父母不在而積壓在心頭的陰影,讓留守兒童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求知,學會追求。

第三,相關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加大新聞宣傳力度,引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引起社會的重視,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尋求解決的辦法和途徑,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讓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讓在家的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五、結語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多,外出的農民工也多,農村的留守兒童也多。本來需要贍養的老人卻還要撫養自己的孫兒輩,缺少父愛、母愛的孩子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孩子。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其實是“三農”問題的衍生物,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我們提出的時代要求。留守兒童問題的妥善解決,不僅有利於我國義務教育在農村的落實,提高農村的教育質量,還有利於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更關係到我國廣大農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希望有一天可以讓全國每個孩子都能夠健康的成長。

【第3篇】流動兒童生存狀況調查報告

流動兒童是流動人口中特殊羣體,有着其獨特的成長性,體現着深遠的社會變遷意義,對流動兒童全面細緻的調查研究,傾聽他們的真實想法,反映他們真實的生存和教育條件,能夠引起更多人對流動兒童問題的關注和重視,從而促進流動兒童的生存、保護、發展和參與各項權利的平等實現。

爲準確瞭解和掌握我市流動兒童的生存、教育和發展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與迫切需求,保障我市流動兒童的合法權益,**市婦兒工委對全市流動兒童狀況開展了專題調研。調研通過基層工作彙報、發放調查問卷、與流動兒童面對面訪談等形式,對全市流動兒童的數量和基本特徵進行全面的瞭解,探究和探討流動兒童生存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一、全市流動兒童的基本情況

全市戶口不在**的0-16週歲在校學生24497人,流動兒童較爲集中的地區爲後巷鎮,共有流動兒童4708人,流動兒童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村,隨家庭流動,在**多屬長期居住,而非“短期滯留”。流動兒童中,男女各佔58.3%和41.7%。大多數流動兒童認爲來到**後,生活環境、教學條件比老家要好,與家鄉學校的老師相比,**的老師教學方法更爲恰當,對學生更負責,學校的管理也比較規範。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流動兒童在學習、品行、性格、心理健康等方面與**本地兒童相比存在一定差異。表現出普遍生活質量低,學習成績差,存在道德認識模糊,品行偏差、心理異常,學習動力不足的現象。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流動兒童都是問題兒童,流動生活同時也教會了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許多流動兒童表現出果斷、堅韌、獨立自主、樂於助人的優良品質,他們在同伴羣體的幫助下快樂而健康地成長着,也有許多品學兼優的好孩子。所以,我們既不能過分渲染,把流動兒童看成是“問題兒童”、“可憐兒童”,造成這部分兒童的心理壓力,又不能輕視這一羣體中潛在的或已產生的一些問題,對他們採取漠不關心的態度。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育問題

1、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缺失。流動兒童的父母大多是工人或小商販,因忙於生計,疏於對孩子的關愛,無法關心到子女各方面的發展情況。重養輕教,平時只能給予孩子生存所需物質上的滿足,精神上關注的很少。教育子女方法簡單粗暴,缺乏輔導孩子學習的能力,致使流動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

2、流動兒童行爲習慣較差。在學習上,流動兒童學習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作業不規範、書寫潦草。在個人衛生上,調查顯示有10%以上的流動兒童不能堅持每天刷牙洗臉。在生活習慣上,流動兒童日常生活生活秩序混亂,沒有科學的安全防範意識。在飲食上,不注重合理的飲食規律和健康的飲食衛生,身體各項發育指標不理想;在人際交往方面,有些流動兒童見到老師和長輩不予理睬;同學之間常爲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甚至大動干戈。

3、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主要表現在性格缺陷、行爲障礙、情緒障礙、社會適應障礙、學習障礙五方面,其中又以性格缺陷、行爲障礙最爲突出。與普通兒童相比,流動兒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情緒消極,在性格上表現爲任性、冷漠、內向和孤獨。甚至還有一部分孩子由於對不良社會行爲和生活方式缺乏認知能力,受外來不良社會因素影響成爲了“問題孩子”。

(二)家庭問題

1.流動兒童的學習環境簡陋。調查數據顯示,有39.58%的流動兒童在家沒有自己的學習書桌,只能趴在飯桌、小椅子上學習,或在牀上寫作業。在如此狹小的空間中,家裏一旦來了客人,學生就根本找不到可以寫作業的地方,有的連睡覺也無法保證。

2.流動兒童家務負擔繁重。大多數流動兒童在課餘時間都要幫父母做家務。調查發現,流動兒童已成爲家中的重要勞動力,他們承擔了許多家務活,以便父母能全身心地去外面掙錢。像準備全家人的一日三餐、洗全家人的衣服等,都是尚未成年的他們必須承擔的家庭責任。還有許多孩子在課餘時間幫父母做工、打雜,晚睡早起。

3.流動兒童課餘生活單一。因家長工作時間比較長,與本地兒童放學後可參加興趣小組或各種學習班,玩電腦、上網等活動相比,流動兒童生活的社區很少有公共休息場地,他們每天放學之後只能寫作業或者做家務。數據顯示,只有10.42%的流動兒童參加過興趣班的學習。

4.流動兒童常常被家長當成出氣筒任意打罵。流動人口在外打工,常常會面臨僱主的無理要求,還要承擔家庭經濟負擔、當地人歧視等巨大壓力。回到家中,只要孩子稍有不聽話或者表現不好,很容易就會被家長“暴打”以發泄心中怨氣。不少家長對孩子學業要求過高,堅持認爲“不打不成器”,只要孩子學習成績稍有下降,就會遭到家長的打罵。

三、產生原因

1、家庭教育意識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隨孩子的終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孩子行爲、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特別是0—6歲是人生行爲習慣、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父母外出務工,由於收入普遍不高,居無定所,錯過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期,對孩子影響極大;有的父母平時與子女缺少溝通,疏於管教,造成親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當,存在用錢補償感情的心理,認爲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質上滿足,事實上成爲孩子學習、身心發展的旁觀者;以生活照顧爲主,且知識、能力上也承擔不了對孩子的品德培養、學習輔導等任務,使家庭道德教育處於真空狀態。

2、學校教育資源不足。進城務工人員將子女的教育寄希望於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由於教學任務重,學生多,而且還在呈增長趨勢。有的班級四、五十人,教師沒有精力,心有餘力不足,對流動兒童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與家長的溝通難以實現,很難爲流動兒童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在學習上、生活上難以給流動兒童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對那些有問題的流動兒童難以管理。再加上流動兒童特殊羣體是近年來纔出現的,有的學校人數比例小,沒引起重視;有的學校雖人數比例較大,但缺乏有效的措施。

3、社會對流動兒童關注不夠。社會教育資源缺乏,不能有效地彌補流動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對一些娛樂場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聯網、電視、電影、錄像、影碟、書刊等文化傳播媒體中,有的爲了追逐市場賣點,牟取暴利,滲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蝕內容,對缺少親情關愛、性格孤僻、苦悶無聊的流動兒童具有腐蝕性和誘惑力,也使一些流動兒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四、解決措施

(一)加大政府在應對流動人口問題中的主導作用。政府應根據流動人口的工作性質、穩定情況和聚居地特徵,制定有針對性的管理辦法。用市場和政府兩個層面的行爲引導流動人口的流向。對城市容納能力的正確分析和評估的基礎上,進行科學規劃和部署,切實安排好流動人口的社區生活、包括居住、醫療、教育等工作。在流動人口相對集中的社區,主動邀請流動人口參與社區管理。這樣一方面可以發揮其積極主動性,增強主人翁意識,另一方面可以使社區服務更具針對性。

(二)充分發揮職能部門在流動兒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一是要完善流動兒童信息採集。在全面實施外來人口居住證制度的基礎上建立流動兒童信息動態管理機制,公安、教育、衛生等部門要各司其職,共同協作,把流動兒童登記工作納入居住證制度,統一採集、統一管理。二是要提升流動兒童公共服務水平。在流動兒童已同等享受九年義務教育、計劃免疫接種、兒童保健服務待遇的基礎上,重點推進流動兒童同等享受新農合、居民醫療保險、醫療慈善救助等工作。三是提高流動兒童及其家長素質。婦聯等單位通過組建流動兒童家教講師團,創建流動兒童示範家長學校、新市民家長學校,多層面、全方位地向流動兒童家長普及科學家教知識。同時根據流動兒童需求組織相關專家編寫有特色《流動兒童安全自護手冊》爲流動兒童在**的生活、學習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