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兒童調研報告多篇

兒童調研報告多篇

兒童調研報告篇1

摘 要:大名,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可是,隨着現代經濟的發展,以農業爲主的大名縣經濟發展不是很理想,現在依然是國家級貧困縣。在這個過程當中,大名縣產生了很多富餘勞動力,這些富餘勞動力自然就要向城市轉移。伴隨着大名縣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催生了一大批“留守兒童”。在我所實習的學校——至誠中學,就是一所半數以上都是留守兒童的學校。作爲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各種不同的問題,這些問題就是我們這些實習生義不容辭應該解決的。本次調研主要是應用問卷調查的問題來進行,並探究相關的措施來解決。

關鍵詞:留守兒童 教育問題 探究

一、引?

大名至誠中學,是一所私立的鄉村基層中學。該校現在有學生2400人,其中60%以上都是留守兒童。大名是一個以農業爲主的縣,當地的居民僅僅靠務農很難維持生計,只要到外地打工。而對於打工的父母來說,只能將孩子留在家裏,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當中。從這個層面來說,大名至誠學校能夠有這麼多的留守兒童,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而這些留守兒童,因爲遠離家長,容易產生各種問題,特別是心理問題,值得我們關注。

祖國未來的發展,依靠的是現在正在逐漸成長的學生。而對於國家和社會來說,已經對“留守兒童”問題,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從“留守兒童”出現到現在,已經有很多專家對這個問題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究。在這些探究當中,有一個很著名的理論——石柱模式。我們作爲初出茅廬的實習老師,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來再次探究一些大名至誠中學的“留守兒童”情況雖然說“留守兒童”問題有些方面是非常相似的,但是作爲他處在一個特殊的.環境當中,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出自己的結論了。

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希望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調查,最終找到真正影響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原因。分析出原因之後,就能夠施行有效地措施,幫助本校“留守兒童”走出困境。最終,我們要達到的目標是:爲大名至誠的“留守兒童”創造出一個健康、和諧的生存和成長環境,進而提高他們的素質。我們用表格的形式將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用表格的形式列出來(七年級六個班留守兒童)。

二、方法

(一)問卷反饋

利用調查問卷的方式來進行,問卷的對象是七年級留守兒童256名(七年級一共有學生324名),回收問卷234份,其中有效問卷227份。

表一:關於留守兒童父母回家的頻率

父母回家的頻率留守兒童所佔百分比

兩個月一次5.7%

半年一次24.6%

一年一次65%

好多年一次5.6%

表二:關於留守兒童對父母的想念程度

對父母想念程度所佔比例

非常想念75.5%

一般12.7%

對父母不想念,依賴爺爺奶奶或者親友11.8%

表三:關於留守兒童和學生髮生矛盾處理的方式

和學生髮生矛盾處理方式所佔比例

吵架或者打架46.6%

向父母訴說15.7%

悶悶不樂23.5%

其他方式23.2%

表四:關於留守兒童對學習的態度

對待學習的態度所佔比例

很認真,很努力23.4%

一般53.5%

厭惡學習23.1%

表五:關於留守兒童心理狀態

心理狀態所佔比例

很樂觀12.4%

心裏有時會非常鬱悶56.3%

孤僻,不合羣22.5%

厭惡自己所處的環境8.8%

(二)由調查問卷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

在大名至誠中學留守兒童當中,父母大部分都是很長時間不能回家,一般都是一年回家一次,或者回家兩次;這些孩子,對父母一般都非常想念,而且時常會因爲這個問題無心學習,或者產生一些心理問題;這裏的留守兒童,在學習方面大部分都不怎麼上心,而且流行“學習無用論”。這些所有的“留守兒童”都會出現的問題,也有很多地方出臺了各種措施,有的措施已經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探索原因:

1.關於留守兒童對父母想念:

留守兒童普遍想念父母,這個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對於留守兒童來說,父母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外面打工,不能夠照顧他們的生活,特別是他們的情感,只能給他們一些零花錢,有些孩子的零花錢是非常少的。這樣,就造成了這些孩子的“情感飢渴”。他們的年齡一般都比較小,這樣的年齡是最需要父母關愛的時候,自然相當需要這方面的關懷。而且,這些孩子都是在學校住宿。他們只能夠半月回家一次,家中可能只有爺爺奶奶,有的甚至是住在一些親友家中。在親友家,很多話,很多事都小心翼翼,也造成他們的想念與日俱增。

2.關於留守兒童出現的心理問題

大名至誠的“留守兒童”大部分都會不同程度出現心理問題,這是因爲這些孩子長期得不到關愛,心裏很空虛。他們長期處在這樣的狀態下,使他們對任何事物都非常敏感。比如說,他們的情緒非常容易激動,一旦和同學或者舍友發生矛盾,就會大打出手,甚至造成一輩子的心理陰影;有些時候,他們在生活中,或者在學習中遇到一些困難,就會選擇放棄,因爲沒有人在背後支持他,也沒有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鼓勵。

3.關於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態問題

大名至誠學校的留守兒童學習狀態一般都比較差,這樣的結果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些孩子都存在一些心理問題,這些問題時常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狀態,造成一段時間沒有心情學習,而這也就可能造成學生的學習空白期;這些孩子的監護人或者是親友的文化程度都比較低,只能在口頭上簡單詢問一下在學校的學習情況,而不能夠對他們進行應有的輔導;在這些孩子當中,盛行“學習無用論”,總是會說自己的父母沒有上大學,也照樣可以每天掙到很多錢,而看不到父母勞動的辛苦。

三、分析原因,制定措施

針對大名至誠中學的這些情況,關於“留守兒童”問題,我們擬定並實施了這樣的措施:

(一)我們實習生組建了一個對於“留守兒童”的關愛小組,並且研究出一個方案。這個方案,不僅要關注這些孩子的學習,更要關注孩子的生活,特別是心理情況。這個小組的成員,主要負責自己任課的班級的孩子。因爲在學校當中,任課老師對於這些孩子有比較深入的瞭解,而且也比較容易做相關的工作。另外,在課上任課老師也能夠針對這些孩子的學習狀況,制定專門的幫扶措施。

(二)關愛小組的成員要結對幫扶留守兒童。通過了解,我們從每個班級當中挑選出三至四名典型的留守兒童學生。每個班級,我們要安排一個具體的實習生來進行指導,我們這些實習生的主要工作是: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要時刻關注這些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有必要的話,對這些學生要時時進行家訪;特別是在學習上,我們要利用課餘的時間幫助他們補習功課,用成績的提高來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等等。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大名至誠中學“留守兒童”走出心理的困境,並且取得優異的成績。

(三)建立相關檔案。對於這些留守兒童,我們要爲他們建立一個檔案系統,這個系統把所有留守兒童的信息,以及我們幫扶的情況,都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能夠看清楚這些孩子的成長,也能夠讓我們對他們瞭若指掌,更好方便對他們的幫扶工作。如果一個學生出現問題,我們就可以調出他的檔案,通過以前的情況做好幫扶工作。

(四)要發動全校師生力量。關注“留守兒童”工程,只靠我們這些實習生的力量,未免有點太小了。因此,我們決定動員全校師生的力量來進行幫扶。比如說,我們可以請示大名至誠中學的校長,爲“留守兒童”開展一系列活動,比如說拔河比賽、跳繩比賽、演講比賽、歌詠比賽等等。同時,我們也申請一個專門的教室來進行心理輔導工作,輔導的任務交給我們實習生中的心理老師。另外,在“留守兒童”之間,也要開展互相幫扶活動,讓孩子之間互相關注,互相關愛,互相理解,最終使他們珍惜純潔的友誼。

(五)定期開研討會。作爲我們這個關愛小組,要不定期的進行研討。對於“留守兒童”的關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經過一段時間,就要開會研討一下。研究之後,我們就能夠很好的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計劃

(六)對於負責老師要實行獎罰制度。這項工作需要我們這些老師強烈的責任性,而有些老師不自覺的就容易忽略“留守兒童”工作。因此,我們要對老師的工作進行考察和審覈,對審覈的結果要有一定的獎罰措施。人只有有了一定的壓力,才能夠真正的發揮出自己的潛能。而獎罰的依據,主要是讓學生定期對老師的工作進行評比,打分。

(七) 要爲“留守兒童”創建一個良好的環境。對於“留守兒童”的關愛,不能夠之關注他們本身,而應該從他們周圍的環境做起。只要他們周邊的環境好了,有了人文氣息,他們自然就會讓自己向這個方面來靠近,素質也自然就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比如說,在工作的過程當中,我們要不斷的探索新的方法,研究新的措施,讓工作在改進中得到發展;還要定期召集學生,一起開座談會,通過這種方式來聆聽學生的新聲,聽聽他們的想法。

四、結論

經過我們幾個月的努力,大名至誠中學的“留守兒童”工作依然取得了相當的效果。“留守兒童”在我們的關愛和幫助下,無論是在學習習慣,還是在生活習慣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他們在學校都屬於寄宿生,他們現在已經明白了應該如何獨立生活;如何處理好和同學、朋友之間的關係;也明白了家長的辛苦,堅定了自己努力學習、報答父母的決心。

看到這些的效果,作爲實習生的我們非常欣慰,但是我想這對於“留守兒童”來說,僅僅是一個開始。我希望,在我們以後的實習生當中,能夠接過我們手中的這根“責任棒”,讓“留守兒童”工作永遠接力下去。

參考文獻:

[1]楊元鬆.中國留守兒童日記. 江蘇文藝出版社,20xx.

[2]盧德平. 中國小如何做好留守兒童教育. 北京高教電子音像出版社. 20xx

[3] 譚中長.留守兒童教育石柱模式. 吉林大學出版社. 20xx

[4] 史正剛.農村留守兒童安全與教育. 蘭州大學出版社. 20xx.

[5] 張雲華.關於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探討[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xx(4)

作者簡介:楊東東,米佳騰,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xx級大名縣至誠中學實習學生。

附錄Ⅰ

關於“留守兒童”的調研問卷

1、父母回家的頻率()。

A兩個月一次B半年一次C一年一次D好幾年一次

2、對父母的想念程度()。

A非常想念B一般C對父母不想念,依賴奶奶爺爺或親友

3、關於留守兒童和學生髮生矛盾處理的方式()。

A吵架或者打架B向父母訴說C悶悶不樂D其他方式

4、關於留守兒童對學習的態度()。

A很認真,很努力B一般C厭惡學習

5、關於留守兒童心理狀態()。

A很樂觀B心裏有時會非常鬱悶C孤僻,不合羣D厭惡自己所處的環境

兒童調研報告篇2

當今社會,經濟建設飛速發展,產業結構加快調整,推動了城市化進程,沿海及各大城市紛紛崛起,這就促使農村剩餘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與此同時,開放的城市拉大了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農村生產力水平低、經濟落後,使得年輕的勞動力難以在農村生存,因此誘發了農民工外出務工的熱潮。

但這些農民工在帶來經濟收益的同時,付出的卻是遠離子女的代價。在農民工之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能力和條件將自己的子女安置在自己所在的城市,於此形成了新的特殊羣體——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基本屬於需要其他親人或委託人照料並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據此,啓東市婦聯以匯龍鎮愛新村爲例,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進行了調研,情況如下;

一、概況

擁有3000多人口的愛新村,兒童約佔總人口的30%左右,留守兒童約佔兒童總數的20%,約有180人左右。在這些留守兒童中,與母親住一起的25.6%,與父親住一起的有15.8%,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住一起的有35.6%,與叔伯嬸姨住一起的有12.9%,其餘寄託在其他人那的有10.1%;在這些留守兒童中,一年之內見過父母1-2次的佔56%,見過3次以上的佔15%,一年內未見父母的有29%,目前,農村留守兒童人數呈繼續增長趨勢。

二、存在問題

以上數據說明了農村親情的缺失、家庭教育出現真空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1.健康與成長方面:在生活中,留守兒童們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在成長的最好階段容易形成不良習慣,生活作息不規律,缺乏營養,很容易造成抵抗能力差,身體體質偏低等問題。

2.學習與認知方面:現代社會的發展,社會上的各種誘惑逐漸增多,網吧等娛樂場所對留守兒童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使得他們上課不專心,下課沉溺於網吧,自控能力差,容易形成不良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心理與品行方面:父母的行爲往往是孩子的座標,留守兒童常年遠離父母,生活中缺乏及時的指點和幫助,又缺少正確的是非觀念,極易養成冷漠、自私、孤僻、偏激等不良性格和習慣。

4.人身安全方面:少年兒童處於身心發展的轉折期,生理和心理不成熟,缺少適當的約束和引導,他們極其容易受到不良誘惑影響,遇到突發事件自救能力差,甚至容易成爲不法分子的侵害對象,人身安全受到威脅。

三、建議對策

留守兒童羣體是當今社會飛速發展時期的特殊產物,他們的健康成長與家庭、社會和學校有着密切的關係。兒童是祖國的花朵,針對他們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戰略性工作,需要全社會來關注。爲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建議從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着手:

1.家庭。要慎重做出每個選擇,家長要正確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慎重選擇外出務工,要把家庭教育擺在當前最突出的位置上,家長要明白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愛而不是金錢;引導外出父母切實負起養育責任,儘量改善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積極引導家長處理好外出務工和關心孩子健康成長的關係,提高自身素質,注重溝通方式擔負責任,要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家長要認清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爲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環境,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切實轉變教育方式方法,增加親子間的良性互動。

2.學校。定期召開家長會,有的放矢地教育學生,給留守兒童和家長更全面的輔導和幫助,鼓勵他們積極融入團體中,形成良好的心態;開展教師幫扶留守學生活動,定期家訪,開展談心談話活動,及時發現留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閃光點,瞭解家庭生活環境,消除不利因素;提供心理諮詢,幫助家長和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態;學校應開展留守學生普查登記,建立留守學生個人檔案,針對個人特點和需要,建立專門的教育管理措施。

3.社會。政府建立完善的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加大對農村娛樂場所的管理,努力整治學校周邊環境,加大危害學生安全和學校工作秩序的打擊力度;制定方便入學政策,爲留守兒童到父母打工地入學提供方便。在城市農民工集中地開辦農民工子女學校,提供優質的入學條件,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和關愛;村婦女兒童之家要爲留守兒童提供學習、生活、勞動知識培訓,讓留守兒童的課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社會各界多關注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完善家庭教育志願隊伍,成立留守兒童義務輔導站,從生活、學習、思想、安全上關心留守兒童。村幹部實行包片負責,組織老教師做好代理家長工作。

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是我們當前的一項艱鉅任務,他們的健康成長與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息息相關。希望各級組織、社會各界都能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共同努力,讓祖國的花朵更加燦爛,讓祖國的未來更加強大。

兒童調研報告篇3

伴隨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批農民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爲家庭帶來收入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個並將長期存在的特殊弱勢羣體---“留守兒童”。他們遠離父母,承擔了本不該這個年齡承擔的諸多壓力和問題。爲從根本上了解留守兒童目前生活、學習、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問題,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經發放問卷調查表、實地走訪和座談等方式對我市留守兒童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顯示:xxxx市留守兒童總人數爲4352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人數爲2760人,佔總數的63.4%,大多數留守兒童以隔代監護爲主,少數人寄養在親屬和朋友家中。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於失去父母庇護和正常的家庭教育與溝通,孩子學習成績較差,親情缺失,成長過程處於長期放縱狀態,性格得不到良好的規範,心理得不到正確的疏導,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思想道德得不到及時的培養,加之教育管理不到位,社會關愛不足等因素,致使留守兒童不同程度存在着“感情失落、生活失管、學業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範、安全失防、健康失保、行爲失控”等困難和問題。

二、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1.社會體制不完善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由於土地少、機械化作業以及部分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等因素,使大批農村富餘勞動力從固守的土地中解放出來,爲了生活或生存,他們不得不選擇進城務工,並形成家庭化流動趨勢。在不能輕易放棄城市工作機會的同時,又因住房、戶籍、就學、升學以及高額學費等因素不能將孩子帶在身邊,致使“帶不出”與“回不來”的雙重矛盾突顯。

2.家庭教育意識淡薄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直接原因。通過調查發現,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於到了只能通過進城務工的方式才能生存的地步,他們大多是可以在本鄉本土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但他們教育意識淡薄,抱着快速改善家庭生活現狀的求富心態,不惜拋家棄子,背井離鄉,疲於賺錢。在經濟方面小有收穫的同時,他們放棄的是對孩子的監護,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對子女的關愛、溝通和教育,造成的是孩子在成長初期就已感情失落、心理失衡、行爲失控等越來越多的問題出現。

3.農村教育相對落後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經調查,由於農村經濟條件相對落後,一些優秀教師選擇進入條件相對好的學校教學或應聘到外地城市生活,使得農村學校在師資配置方面明顯不足,老師素質參差不齊,致使部分農村學校仍不能擺脫應試教育的理念,將有限的師資還是放在了追求升學率上,升學必考科目是他們研究的主要方向,成績相對好的學生是他們關注的主要對象,而道德、情感、心理、安全、法制等方面卻疏於管理,流於形式,留守兒童在得不到家庭情感交流和教育的同時,又一次失去了學校對他們思想行爲梳理和引導的機會。

4.監護責任不到位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不可忽視的原因。調查中很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留守兒童多數由他們的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來撫養,少數寄養在親屬甚至朋友家中。由於體弱多病、年齡差距大、文化素質偏低、思想觀念陳舊等諸多因素影響,在與孩子溝通方面存在很大困難,重養輕教,基本都是限於照顧孩子的吃穿和冷暖,而對於孩子所想、所需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出現了問題往往有的是包庇、慫恿,有的是打罵、體罰,造成孩子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爲早熟的成年。

三、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開展情況

關心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已引起各級黨政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和重視。針對留守兒童自身特點和存在問題,相關部門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市委市政府實施的民生工程使留守兒童普受惠、受實惠,如配新校車、開展兒童計劃免疫、醫保實行覆蓋、寄宿食堂衛生監管,以及市委組成志願服務隊伍,兒童社工隊伍,結對幫扶等。市婦聯爲確保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真正落到實處,設定專人具體負責留守兒童的組織、協調工作;開展了“農村留守兒童情況調查”的專題調研,建立健全了留守兒童專項檔案;加強了陣地建設,在全市303個行政村成立了“留守兒童之家”,並利用“三八”維權周、“六一”兒童節等有利契機,開展法律法規知識宣傳,爲兒童提供心理輔導;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持,在山城鎮大灣村和大安村建立了兩所留守兒童學校,配備了乒乓球桌、電腦,手風琴、學習機等促進兒童成長的設施,選拔責任心強、熱愛留守兒童事業的人員作爲輔導員,定期開展活動;組建自願者隊伍,組織有愛心的黨員、教師、離退休老同志等擔任志願者,以“愛心、自願、就近”爲原則,開展了“春蕾女童”捐資助學、“送溫暖”、“手拉手,心貼心”等一系列關愛留守兒童活動;在電視、報紙發出愛心倡議,號召更多愛心人士加入關愛留守兒童工作中。鄉鎮政府和教育部門針對留守兒童親情關係疏遠,家庭教育缺位的實際情況,成立了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農村德育工作網絡站,建立了教職員工結對幫扶留守兒童制度。開展家庭大走訪、“大手拉小手”、親情對接等活動,通過學習輔導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定期舉辦留守兒童監護人教育輔導,有針對性地爲留守兒童家長或監護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和服務,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積極開展家教宣傳活動、家教講座等,着實提高監護人教育輔導兒童的能力。民政部門針對貧困留守兒童家庭給予適當生活補貼及開展了節假日慰問活動。衛生和計生部門組建了志願者醫療服務隊,經常深入社區、村屯,爲留守兒童免費進行體檢。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紛紛伸出關愛之手,在生活上給予關心、學習上給予支持的同時,還經常保持與孩子的溝通和聯繫,隨時掌握留守兒童的思想動態並及時進行心理疏導。

四、對策和建議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事關青少年健康成長、家庭平安幸福、社會和諧穩定的一件大事。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目前生存、發展狀況,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1.形成關愛留守兒童的合力。以政府爲主導,採取有效措施,整合社會資源,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進一步構建好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一是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與新農村建設、扶貧工作以及各部門的日常實際工作相結合並納入全年工作考覈目標,爲留守兒童切實解決學習、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難題,不斷提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水平和成效。二是由宣傳部、教育局、婦聯、團委組織牽頭,通過媒體及印發關愛農村孩子倡議書等形式,大力營造宣傳氛圍,開展“留守兒童社會共育工程”,鼓勵社會力量創辦留守兒童學校,使社會各界都來關心教育留守兒童。設立“留守兒童幫扶基金”,專門用於對成績突出和生活有困難的留守兒童進行獎勵和慰問。三是要因地制宜,適時調整學校佈局,積極探索新的辦學模式,在農村青少年集中的地方有計劃地開展“留守兒童寄宿制工程” 或者開辦專門的留守兒童宿舍,配備專門的生活(學習)教師,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主陣地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讓農村留守孩子得到應有的教育、管理、照顧與關愛。四是政府、教育、編制部門要加強農村中國小編制管理,建立教師隊伍補充制度以及優秀教師工作交流制度,逐步解決農村教師隊伍老化、師資短缺及部分人員素質偏低的問題。五是文化、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門要在政府的統籌協調下,狠抓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徹底根治精神污染對孩子的毒化;開展送書下鄉活動,用先進的文化佔領農村陣地,爲農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糧。

2.健全留守兒童成長髮展機制。一是家長聯繫機制。農村黨支部和學校要切實擔負起與外出家長的聯繫工作,有條件的村部或學校要開設親情免費專用電話,條件較差的也要藉助書信等形式讓孩子跟家長保持聯繫;通過下發《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向家長彙報學校工作和孩子學習狀況,並把家長務工情況告訴學生,讓家長在外務工放心,學生在校學習安心;每學期要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通報學生在校學習情況,瞭解留守學生回家後的思想狀況和行爲習慣,有的放矢地加強教育。二是監護人培訓機制。充分利用鄉鎮學校、村國小、村部中設立的家長學校等陣地,通過舉行培訓班、召開座談會、家訪等途徑,加強對孩子監護人的教育和培訓,使之轉變思想觀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監護的水平。此外做好代理家長、義務聯絡員的招募工作,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監管,以彌補家長教育空白以及糾正監護人的不正當教育。三是心理疏導機制。針對部分留守兒童存在心理障礙問題,組建志願者隊伍,開展心理諮詢和矯正活動;開設心理教育課,聘請專業教師爲他們授課,讓這些孩子的煩惱有方傾訴,有的放矢,幫他們打開心結,解除心魔,克服自身弱點,像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成長,陽光生活。

3.引導留守兒童父母返鄉創業就業。一是政府儘快出臺扶持返鄉創業的優惠政策,積極實施 “迴歸工程”。二是大力發展產業經濟,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由人力資源部門牽頭,通過摸底調查等方式對企業用工、工資待遇、項目信息、致富門路等備受農民工關注的問題進行疏理,並將疏理結果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由各鄉鎮(街)發送到外出人員手中,鼓勵農民返鄉擇業。三是積極引導,改變父母外出方式,儘量避免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由一方陪伴在孩子身邊,對孩子給予親情照顧,給孩子創造快樂成長的家庭環境。

兒童調研報告篇4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爲全面瞭解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發展現狀,給困境留守兒童爭取更多的幫助,連雲港市東海縣**鎮婦聯聯合統計辦組織專門的調研組,於5月中旬,對全鎮22個村留守兒童的狀況進行了深入的調研。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據統計,xx村共有39名留守兒童,約佔全村兒童的12%,由於這些孩子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父母很少有機會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問題、學習教育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溝通,也不能對孩子身上存在的錯誤及時進行指出批評教育糾。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父母監護職責的缺失會極其容易導致留守兒童們在日常生活行爲的失範,甚至引起違法犯罪行爲,影響社會的安全和穩定。

一、**鎮留守兒童生存現狀

據調查統計,**鎮有兒童6583人,其中男孩3367人,女孩3216人;留守兒童1053人,在校留守兒童962人;父母外出打工的佔72%。通過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主要分佈在交通不便、發展相對緩慢的村,這些村部分剩餘勞力外出務工,孩子隔代,代管、單親教育管理存在嚴重不科學性,家庭教育有嚴重斷層;部分在家作田或者因病喪失勞動力,孩子家庭生活壓力大,家庭教育缺失。

二、**鎮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1、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心理問題。

(四)心理障礙。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中國小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發生了許多煩惱與衝突,這時,他們需要親近暢通傾訴,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情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爲不利,引發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封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

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加大農業稅免徵減徵力度。第一,轉移農村富餘勞動,不要一門心思地儘想着往城裏送,還應該立足農業和農村,儘量將農業做大做強,讓更多的農民不需要進城,在農村就可以發家致富,所謂的農村富餘勞動力應該是一個相對的、變化的概念。相對現在農業還很落後蕭條的情況,九億農民當然是太多了,但假如我們把農業的本職工作做好了,這個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富餘”是不是會少餘一些呢?第二,加快速度,加大範圍,重點向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傾斜,並警惕農民負擔以各種隱蔽的形式反彈;繼續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有條件的地方將提高補貼水平,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將大幅度增加;對農村教育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投入也將有較大幅度增長。

留守兒童之所以產生心理問題,首先是年齡,因爲他們大多都在十五歲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而他們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幾個月或一週歲後,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導致心理失衡。我們團隊通過對周圍幾個村的問卷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佔72.4%,有66.2%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15.4%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14.2%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繫。這就很容易使他們形成情緒消極,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

2、留守兒童監護人素質普遍偏低。

由於大部分留守兒童監護人大多是孩子的爺爺奶奶,他們因爲年齡較大,不但要承擔很多家務,而且文化層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其中監護人是國中學歷以上比例僅佔39.8%。所以,他們教育孩子的就不會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他們能做到的僅僅是照顧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而已,在與孩子交流溝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難。

寄宿留守兒童各種需求的未滿足程度高:一是學習輔導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學業需求。二是生活單調,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兒童表示在住校期間想家,僅兩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師會經常找他們談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需求。寄宿學校的軟硬件設施較差,生活衛生設施配備與維護狀況不容樂觀。安全狀況堪憂,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發生過丟失財物的現象,57%表示宿舍裏有同學拉幫結派欺負別人。

五是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定期開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獨立生活教育和體諒父母教育,使留守兒童感到備受關愛,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與幸福,消除不良情感體驗,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留守兒童之所以產生心理問題,首先是年齡,因爲他們大多都在十五歲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而他們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幾個月或一週歲後,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導致心理失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佔71.8%,有79.5%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5.1%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15.4%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繫。這就很容易使他們形成消極情緒,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

3、留守兒童的行爲習慣較差。

部分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不經常換洗衣服、挑吃挑食、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爲習慣較差,在家裏不聽臨時監護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不服從學校的管理,成爲了讓人頭疼的“問題兒童”。

4、留守兒童平時缺乏親情的關愛。

父母打工對留守兒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缺乏親情關愛會對孩子造成許多不良的影響,最爲直接的也許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難得到很好的照顧,使孩子無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留守兒童成長期間缺乏撫慰與關懷,這也是我們應該給予重視的。

5、留守兒童安全存在一定隱患。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大批富餘勞動力紛紛走出家門,走入城市,成爲打工一族,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的子女卻留在了農村家裏,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便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也是一個弱勢羣體——留守兒童。爲了瞭解留守兒童暑期生活狀況,近日,劍閣調查隊在漢陽鎮中心村和武連鎮計劃村對40名留守兒童進行了走訪調查。

如留守兒童獨自在家或路邊玩耍,路上車輛較多,而老人無暇顧及,造成農村火災或觸電事故時有發生,安全存在一定隱患。在採訪一**姓村民時我們瞭解到這樣的一個悲劇,一個兩歲的留守兒童由於監護人忙於幹農活,無暇照看,而掉進家裏吃水的大水缸中溺水身亡,孩子的奶奶由於傷心過度農藥自殺的案例,讓人唏噓不已,倍感痛惜。

三、**鎮留守兒童的生活及學習狀況

1、留守兒童在生活、教育上的問題

從調查的兒童中來看,由於監護人的年紀一般比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們還要忙於地裏的農活,無暇照顧孩子們。大部分孩子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主要表現在對學校作業的態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佔44.1%的孩子對待學校作業的態度是草草應付得過且過,有46.7%的孩子看電視沒有節制。另外,在採訪中我們發現一個令人心憂的現象,部分留守孩子拜金現象極爲嚴重,幫家裏幹活之前,要先講好價錢纔會去幹活,讓人痛心。

2、老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太少。

大部分兒童表示老師很少找自己談話,43%的留守兒童說老師根本沒有找他們談過話,而且都很害怕老師,也不希望老師找自己談話。雖然着有兒童的心理,但是從這可以看出我們的教育工作還的確很不到位,僅有29.8%的留守兒童表示願意和老師談談心裏話。老師一學期做家訪的比例僅爲5.13%。

3、學習壓力大。

通過調查63%的留守兒童感到學習壓力大,24%的留守兒童表示自己的學習成績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識字,不能輔導學習,想學好沒有條件。一些孩子告訴我,由於學習成績差,就害怕爸爸媽媽會問起,而自己的家庭條件差,很多同學看不起等,這就形成很大的壓力,面對這種情況,如果沒有人及時爲他疏導,就有可能壓力變得越來越大,進而影響學習和生活。

四、就這些問題我們解決的建議與對策

留守兒童之所以存在諸多問題,原因來自於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留守兒童問題作爲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不應只是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自己去解決的問題,而應該由全社會共同努力,爲留守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環境和空間。因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儘量爲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長。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繫和溝通,儘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還要加強與代理監護人、學校的聯繫。外出的父母要經常回家或打電話與孩子溝通,交流感情,和學校溝通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帶上跟隨自己打工讀書生活。要正確教育和引導好孩子,樹立“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如果條件允許夫妻最好留一個在家與孩子一起生活。因爲家庭的安全感和親情的溫暖是任何外力都無法取代的。

(二)學校教育方面

1、實行留守學生的普查登記。各中國小校在新學期學生報道時將父母外出情況和家庭成員情況逐一進行登記,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況和監護人及臨時監護人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爲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

2、在中國小校普及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或學生結對幫扶留守學生制度,建立“留守兒童之家”,使留守兒童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座談會,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開設親情電話,讓留守兒童的父母知道校長、班主任等老師的電話,加強學校、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聯繫和交流。

3、營造和諧、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文明習慣,組織學生廣泛參與各種動手的實踐活動,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最重要的是在學校舉辦的活動中,多鼓勵留兒童,多把機會留給留守學生,幫助他們走出自閉的心理障礙,幫助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爲習慣,樹立正確地人生觀和價值觀。

4、開展心理諮詢活動。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建立心理諮詢輔導站。有條件的話定期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普查,及時發現問題。特別是班主任要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與由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交流。及時排除他們心理上存在的問題。幫他們養成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態。

5、注重培訓。儘可能對臨時監護人介紹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識,開展一些座談會,讓他們瞭解孩子,更好的引導和教育孩子。同時,要充分的利用春節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的“黃金季節”,召開家長會,共同研究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三)政*及社會方面

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於非留守兒童。

1、強化政*統籌管理,加大社會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設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學收費要標準,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學條件。對未能入學的民工子女可以通過開辦寄宿制學校,假期學校等,逐步建立社會監管體制,打破城鄉體制,給予農民工及其子女切實的市民待遇,運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幫助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打工地學習和生活。開闢打工子女就學的“綠色通道”,使其享受與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所在。

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兒童多生長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環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確調教。調查顯示,許多孩子沾染上不良習慣,缺乏道德約束,經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誘,有的脾氣暴躁、衝動易怒,常常將小事升級,打架鬥毆。

2、鎮、村兩級要逐步探索幫助留守兒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兒童的登記普查,在鎮、村設立關愛農民工留守子女的辦事機構,定期留守家庭瞭解孩子們的生活、教育情況。把學校與村委聯繫起來,建立一個長期有效的機制,定點幫扶,及時發現報告留守孩子們的情況與動向,爲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保證。

3、相關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加大新聞宣傳力度,引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引起社會的重視,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尋求解決的辦法和途徑,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讓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讓在家的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是未成年隊伍裏的重要組成部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是一項現實而艱鉅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相互配合,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關愛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實現農村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才能使我們的社會真正實現和諧,才能讓留守兒童的頭頂早日出現一片蔚藍的天空。

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政*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爲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新農林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力度,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使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兒童調研報告篇5

隨着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據有關部門估算,我國目前年流動人口已逾1.2億,且呈繼續增長的趨勢。在流動人口大軍中,隨同父母一起流動且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齡兒童、少年約有300萬人數,“留守兒童”則遠遠超出這個數字。

據xx省的一項調查統計,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一些學校中,“留守兒童”的比例已達到在校生的1/4,而且有着擴大化和低齡化的趨勢。在張家界市經濟發展較快地區武陵源區,20xx年春季,全區中國小生8327人,“留守兒童”6xx人,佔7%左右。20xx年春季,全區中國小生8301人,“留守兒童”665人,佔8%左右。武陵源區第二中學20xx年春季,學生1413人,“留守兒童”148人,佔22%左右。可見,在我國廣大農村,“留守兒童”佔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斷增長。由於“留守兒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環境,由此引發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問題日益凸顯。

研究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既有理論意義又有現實意義。從理論上看,目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其核心是社會結構的轉型,而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正是這一結構轉型的重要特徵之一。農村“留守兒童”現象是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特殊現象,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涉及到家庭結構、社會發展、社會制度、人口素質等一系列理論問題,需要進行理論分析和研究。從現實上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關係到國家社會穩定與發展,關係到農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1、監護現狀堪憂

以武陵源爲例,目前“留守兒童”的監護情況主要有兩種類型。

一是隔代監護,即由祖輩撫養的監護方式。只要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對“留守兒童”採用這種監護的方式比較多。對於這種監護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着難以克服的問題。由於天然的血緣、親緣關係,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一般來說,祖輩們往往以他們自己成長的經歷來教育要求孫子輩,思想觀念保守,教育方法簡單。而現在的孩子見識廣,喜歡趕新潮,尋求刺激和創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觀念和教育方法很難爲孫輩接受。另外,老人年歲大,精力不濟,健康狀況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監護的遠不止一兩個“留守小孩”,真是力不從心。

二是上代監護,即“留守兒童”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或他人撫養的監護方式。由於監護對象並非自己的子女,監護人在教養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這樣,上代監護也大多屬於物質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養成兒童任性的心理行爲。而對於較爲敏感的兒童來說,又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從而形成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上代監護還容易出現轉託情況,即小孩被父母託付給親戚後,沒多久因親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轉託給另一個親戚,幾經託付的小孩幾乎無所適從。

2.父母“關愛缺失”引起嚴重的“情感飢餓”

由於長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適應”上的諸多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羣“情感飢餓”的孩子。情感的缺失會使他們在人格發展上出現很大的扭曲和變形。例如,這些孩子由於“情感飢餓”很容易對父母產生怨恨,成年後會滋生怨恨社會甚至報復社會的不良心態等。由於這些影響潛在,平時一般不易察覺,不覺中埋下了很多無法預知的“雷區”。“留守兒童”由於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關愛和溝通的環節,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裏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心理行爲問題。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爲上出現過激行爲等。

3.監督弱化,學校教育獨立難支

由於一些鄉村學校的教育質量較差,校風不好,加之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的影響,大部分“留守兒童”到了中學,覺得升學無望而產生厭學情緒。繼續學習者只是其中少數。據武陵源區近幾年的國中升高會考試統計顯示,在“留守兒童”中,只有約20%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讀職業技術高中和中專,多達70%的孩子則在會考後便走上打工之路,其他地區的情形同樣不容樂觀。雖然完成了國家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要求,但由於缺少進一步學習深造,帶來的將是不適應社會迅猛發展的要求,影響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位一體,應相互配合,協調一致。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傳媒網絡的普及,社會教育對人的影響顯得更加突出。在農村學校,一些“留守兒童”課餘甚至逃學光顧電子遊戲室,癡迷電遊,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體如兇殺、淫穢等鏡頭將會極大地影響青少年人格的健康發展。有的地方大人賭博成風,孩子也跟着學。有些孩子經常賒賬購物,無形中養成了亂花錢的毛病。有的甚至小偷小摸,給社會秩序造成不良影響。學校發現這些孩子犯了錯誤,經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長配合時,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請來的“監護人”,卻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交往、性格特點等了解不夠,無法配合學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一)從社會角度看

事實表明,農村“留守兒童”表現的各種問題和他們的社會福利的缺乏,是對他們權益缺乏有力保護的不公正社會現象,違背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嚴峻的城鄉二元結構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首要原因。

(1)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在當前戶籍和教育制度束縛的模式裏,即便一些孩子能幸運地在城裏讀完國小和中學,大學聯考也是一道坎。現階段城鄉之間的義務教育尤其是國中教育差異很大,返回戶籍地參加大學聯考,就面臨着教育內容的銜接問題。

(2)據統計,農村很多外出務工都是在城鎮或者工廠,城鎮化水平不高決定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地安置難度大。由於城鎮化水平不高,小城市很難帶動大農村,小工業很難促進大農業,城鎮登記失業人數較多,城市接納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序轉移難度很大。接納剩餘勞動力能力弱,也是導致留守兒童數量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育的失調和缺失造成他們學業普遍不良、心理髮育不健康以及道德滑坡現象。

(1)教育資源總量不足與教育需求不斷增加的矛盾突出。近年來,大多數城市教育事業雖然取得飛速發展,但是離不斷增加的教育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表現爲農村基礎教育比較薄弱,滿足不了農村孩子的教育需求,造成農村學生向城區流動。由於城區教育的發展滯後於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城區國小、國中辦學容量嚴重不足。以武陵源區爲例,城區義務教育階段的學位有限,武陵源區第一中學大班額達79.17%,特大班額達45.83%;軍地國小大班額達44.44%,特大班額達14.8%;索溪中心學校大班額達58.62%。城區教育資源不足的矛盾也比較突出,在完全解決城市居民子女讀書尚有難度的情況下,要解決農民工子女的入學問題,工作難度很大。可以說,在不能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數量問題的情況下,教育資源不足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主要障礙。

(2)但從現實的情況來看,學校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上顯然沒有到位。一是絕大部分學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學率擺在第一位,忽視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以人爲本”的理念淪爲一種口號或“擺設”。二是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針對性不強,學校教育主要着眼於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個性需求。留守兒童由於受特殊的家庭環境的影響,常常在學習、生活、心理髮展及道德行爲等諸多方面出現問題,有“留守兒童”就讀的學校往往無視這一特殊受教育對象的存在,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心理健康狀況和生活狀況缺乏有針對性的關注和關愛,導致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無法在學校教育中得到有針對性的補償。三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嚴重脫節,表現在“留守兒童”的家長與老師之間,尤其是與班主任老師之間聯繫和溝通的嚴重匱乏,沒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應,而缺少家庭教育支撐的學校教育,至今沒有能夠採取很好的措施來彌補這種家校教育脫節所帶來的“消耗”,學校教育的功能在“消耗”中大打折扣。

(二)從家庭因素看

從農村家庭現狀來看,調查發現有80%的留守兒童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意識薄弱和教育方式不當是兩大頑症。

1、教育意識薄弱。

(1)家長在增加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爲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農業部20xx年發佈的數據顯示:勞動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響子女上學”僅佔第一、第二選擇的6.7%。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識的原因。絕大多數農民沒有認識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資,而認爲其是最大的負擔。仍有很多農民認爲讀書沒有多大用處,在對孩子的學習上放任自流,國中畢業或還沒有畢業就讓孩子輟學。

(2)思想原因:許多農村家庭認爲讀書沒有用,不讀書照樣能掙錢。調查的情況來看,農村“留守兒童”國小階段在校狀況較好,但國中階段問題較明顯,表現爲在校生人數隨年級的升高逐漸減少。只有少部分的“留守兒童”家長在外出打工後意識到文化的重要,對子女表現出較高的期望。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外出打工的父母大多從事的是體力勞動,他們認爲沒有文化照樣可以掙錢。因此,在對子女教育的投入與收益的比較中,他們往往追求的是一種短期的經濟效益,而對孩子的學習要求很低。這種思想潛移默化地助長了“留守兒童”的厭學情緒和“讀書無用論”的錯誤觀念,進而使部分“留守兒童”對自己學習要求不高,學習不求上進。此外,由於我國農村教育質量普遍不高,讀書的投資風險較大,即使農村學生考入大學,其家庭也無法承擔高昂的學習費用,直接導致了現在農村學生輟學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國中“留守兒童”輟學率居高不下。

2、教育方式不當

(1)隔代教育存在嚴重不足。祖父母人羣身體健康狀況相對較差,他們一般只能照顧孫子們的生活起居,並且他們往往溺愛孩子,對孩子的錯誤想法和行爲不能及時地糾正,這就導致了孩子對自身的縱容,不能明辨是非。當“留守兒童”在生活或學業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敗時,監護人很少有正確的方法給以他們鼓勵、獎賞或正確引導。農村隔代老人思想觀念相對保守落後。重養不重教、重物質輕精神,很少去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這無疑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如某學期開學報名時,班上的很多學生的《暑假作業》有一半沒做,做了也是字跡潦草,錯誤還不少。問原因,老人管不下來。那就讓父母回來管呀。老人說孩子的父母外出務工幾年了,很少給家裏聯繫,連孩子的學費、生活費也不寄回來。他們都不管,我一大把年紀了,管的來嗎?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的農村學校比比皆是。這樣的家庭環境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嗎?

(2)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嚴重不足。“爸爸、媽媽快一年沒回來看我了,過年時也沒回來。”11歲的讀國小的xx(化名)提起把自己狠心留守在農村的爸爸媽媽,眼淚就“吧嗒、吧嗒”地往下掉。儘管上學期期末,數學成績只考了32分,可是,寧可挨頓打,她也希望爸爸媽媽能回來看看。奶奶不識字,再加上家務負擔重,根本談不上能對孩子的學習進行輔導和監督。在教育孩子方面,動輒就是打罵,“奶奶有時也看着我學習,但是,有一次我腦子裏想媽媽,把書拿反了,奶奶看到書上的人頭朝下了,給我一巴掌。”xx小聲地說着。長期得不到父母關愛及有效教育引導,孩子的心理會逐漸發生變化,會出現如孤僻、自閉等心理缺陷;嬌氣、膽小、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任性、冷漠、內向、自私等心理問題;膽小怕事,固執任性,參與意識淡薄,養成渙散,懶惰的性情。長期如此“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令人擔憂。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應當引起家長、學校、政府、社會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視。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一是變“留守兒童”爲“隨行兒童”。要求完善和健全社會保障機制,隨着條件的改善,在經濟發達、民工集中的地區,實行民工“市民待遇”,讓夫妻雙方均有相對穩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同時,要加快專門學校的建設。在農民工集中地區,鼓勵、扶持專門對民工子女進行義務教育的社會辦學,適當降低辦學條件的“門檻”,並切切實實給予必要的政策、資金傾斜。

但從當前來看,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基本策略主要應從民工輸出地即農村入手。

1.家長:努力承擔起教子之責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爲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就可以了,至於孩子學習成績、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師們去管教。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正確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並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班主任聯繫,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瞭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纔不致於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

儘可能調整好家長外出方式,爲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學習條件。父母之間

最好留一個在家照顧和監護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與影響氣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雙方都出去打工,首要問題就是選定好監護人。監護人最好是比較有文化、有責任感、能監督和指導自己孩子的親朋好友,既不要嬌慣孩子,也不要讓子女幹過多的家務、農活,保證子女充分的學習時間。如是祖輩監護,一定要囑咐其對孫輩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

家長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繫及親子間的溝通。一方面,加強與“監護人”的聯繫,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並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另一方面,應採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

2.學校:加強管理,傾注關愛

學校應把“留守兒童”的教育作爲專項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級應建立起“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學校統一部署管理。

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和需要,建立專門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兒童”的校內外管理列入學校管理的目標,有專門的管理計劃方案等。如讓親子間保持電話聯繫,班主任根據孩子的校內外表現,儘可能地讓孩子與父母取得聯繫;對於一些留守學生出現的不良傾向和在校內外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要及時處理,耐心的進行說服和教育;定期家訪,定期舉行監護人座談會,交流管教“留守兒童”的經驗教訓,相互溝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學校和老師應給“留守兒童”以更多的關注、鼓勵、幫助。對於長期生活在“孤獨城堡”中,處於父母“關愛缺失”的“留守兒童”,愛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應把愛放在中心位置。在心理上,要細心觀察,多方溝通;在學習上,要多予指導;在交往上,鼓勵他們融入大班級集體中,減少其心靈的孤獨和寂寞,保持活潑開朗的學習和生活心態。

3.地方政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實施農村基礎教育呼喚政府作爲,解決農村孩子“能上學”問題依靠政府,解決“上好學”問題依然要依靠政府。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應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爲“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將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上升爲政府意志,爲留守兒童成長和發展提供良好服務。

首先轉變教育觀念,形成關注全體學生、關注學生全面發展、關注人力資源開發的價值觀,引導全體公民形成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成立關心“留守兒童”教育指導機構,建立農村社區教育和監護體系。建立對“留守兒童”家庭定期訪問制度、與在外務工父母聯繫制度,瞭解“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狀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羣體承擔起更多的教育、關心和保護責任。

加強宣傳貫徹《義務教育法》的力度。各級政府尤其是鄉鎮應該嚴格依法辦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託的子女監護人從守法的高度,正確處理外出務工緻富與教育子女的關係,區縣、鄉鎮政府部門要努力整治好學校周邊環境,加強監管,針對“留守兒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擊傷害的情況,應採取必要的安全保護措施,給兒童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社會共同關注,我們希望通過加強社會建設和農村教育環境的改善,可以讓有條件的兒童儘快隨父母進城學習生活,繼續“留守兒童”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同時,我們更希望“留守兒童”家庭自身首先也能增強意識,擺正思想,針對家庭和孩子的實際情況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將“留守兒童”的教育劣勢因素轉化爲優勢因素,爲孩子們以及整個家庭乃至國家和民族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兒童調研報告篇6

一、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保護工作進展情況

目前,該市農村留守兒童約爲1.2萬人。(農村留守兒童的定義標準: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與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爲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救助保護工作,切實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促進未成年人全面發展,今年以來,該市認真貫徹落實政府及省民政部門有關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文件精神,按照立足於源頭保護、預防保護、主動保護和全面保護的原則,深入持續開展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着力健全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工作機制,提升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水平,有力推動了兒童福利事業的發展,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健全工作網絡

農村留守兒童分類保障,涉及生活、醫療、教育、監護、救助的方方面面,面廣量大,政策性強,必須要強化組織領導。根據上級和我市關於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工作的有關要求,該市由政府主導、民政牽頭,在20xx年10月建立了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明確各成員單位(包括關工委)的工作職責,聯席會議制度的建立,促使多部門、多措施共同保障留守兒童權益。各成員單位相互協作,密切溝通,形成了工作合力。該市20xx年成立了未成年人保護中心,將積極開展好圓夢行動、暖心行動、普法行動、維權行動、守護行動“五大行動”,深化未成年人保護工作。

二是開展摸底普查,建立檔案臺賬

根據省廳轉發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三部委《關於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的通知》,按照文件要求,該市專門成立了留守兒童摸底調查小組。組長由市民政局一名正處調研員擔任,組員由事務科相關同志擔任。市局和個別縣區專門更換高配計算機,並安裝民政部留守兒童數據採集軟件,通過軟件分級彙總並上報。每季度對全市農村留守兒童情況進行調查摸底,歸類建檔,進行動態管理,準確、全面掌握留守兒童基礎數據。爲解決留守兒童實際問題提供有力依據。

三是完善保障制度,落實幫扶政策

爲進一步拓寬困境未成年人社會保護服務的工作思路,加大社會化保護服務力度,使困境未成年人得到應有的庇護和更多的關愛,市救助管理站、市未成年人社會保護中心在萬全縣川流中學建立了“困境未成年人幫扶基地”,是該市首個“困境未成年人幫扶基地”。該基地的建立,將進一步完善川流中學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暢通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渠道,更有效地推動全市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工作的進程。今後,將在萬全縣川流中學開設法律講座,設立心理諮詢點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安裝親情電話讓學生多與家長溝通,並且通過其他一系列的救助幫扶行動,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20xx年全年在全市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合力監護、相伴成長”關愛保護專項行動年,爲進一步貫徹落實民政部等八部委《關於在全國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合力監護、相伴成長”關愛保護專項行動的通知》(民發〔20xx〕198號)精神,切實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合法權益,今年以來,該市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有關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文件精神,按照立足於源頭保護、預防保護、主動保護和全面保護的原則,深入持續開展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具體做法:

一是根據八部委關於“合力監護、相伴成長”專項行動工作的有關要求,20xx年XX月XX日全市下發了農村留守兒童“合力監護、相伴成長”關愛保護專項行動工作實施方案,實施方案明確指導思想、工作目標和工作原則,制定了詳細的工作內容,落實家庭監護責任,構建農村留守兒童保護網絡;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多渠道報告機制;落實控輟保學責任,讓每名農村留守兒童享有受教育的權利等。並制定了詳細的實施步驟,包括動員部署階段、集中行動階段和鞏固深化階段。下一步將嚴格落實“合力監護、相伴成長”專項行動實施方案要求,切實做好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幫扶工作。

二是20xx年初,全市各縣區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認真制定本區縣的工作要點,細化職責分工、進度安排、組織保障等要求,嚴格按照既定時限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三是取得的成效。各縣區集中開展專項行動,1月份重新進行了摸底排查確認工作,分類型建設留守兒童花名冊、將花名冊報送相關聯繫單位;2月份各相關部門按照報送花名冊的實際情況,組織和督促受委託監護人簽訂《農村留守兒童委託監護責任確認書》,展開部門聯動,幫扶解困。

三、全市留守兒童工作存在問題

一是基層沒有設留守兒童專員,動態管理難度較大。留守兒童在校外期間容易發生問題和風險,因此必須要在村(社區)落實專人負責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相關工作。但現階段基層工作人員普遍數量有限,基層力量薄弱。不少基層未設專職統計人員,留守兒童數據真實性需要進一步考證。

二是缺乏長期幫助的力量。不管社會組織或是個人,即便是都有幫扶,但幫扶流於形式,缺乏長效機制、專業的志願者力量等。每到春節、六一兒童節,前來獻愛心的人特別多,幾撥人輪流來送書包、文具,但是過了這個時間點,留守兒童鮮有人問津。

三是缺乏專項經費的支持,在開展工作中無經費保障,工作人員無法開展正常工作,在需要救助幫扶時無法解決當事人的實際困難。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工作是項部門聯合性較強的工作,要充分發揮各部門聯合的力量,政府必須加強統籌協調。

(一)加強組織領導主要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社會保護工作的組織領導、督導檢查、效果評估、責任獎懲、完善機制等職責。

(二)突出聯合力量,發揮政府在資金投入、設施建設、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動員和組織相關部門、基層組織、社會組織、專業機構、各類志願者參與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明確工作職責和協作程序,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公益慈善組織、熱心人士提供捐助和社會保護服務,並通過購買社會服務方式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建立完善監測、預防、報告、轉介、處置體系,形成社會各界保護合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力。

(三)強化督導作用,要強化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保護工作責任意識,定期開展督導和績效評估,落實監督檢查,確保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工作健康開展。

兒童調研報告篇7

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背井離鄉進城打工。有些農民工把子女扔給了老人監護或寄養他人,於是在我國廣大農村中出現一個新的羣體--留守兒童。有資料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已達2290萬人,而且這個數字還將在未來幾年成較大規模的上升趨勢。因此,留守兒童問題雖然得到了各級黨委、

政府及社會的廣泛關注,但是留守兒童問題仍然是當今社會值得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就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筆者在儀徵市馬集鎮方營村進行了走訪和調查,並對留守兒童問題談一些初淺的看法。

一、基本情況

方營村位於馬集鎮北首,共有20個村民小組。常住戶540戶,現有人口1950人。土地面積2684畝,其中花園800畝。現有機械加工、玩具、生態園等企業8家。三業總產值2500萬元,人均純收入9611元。我村大部分羣衆迫於生計擠進了打工隊伍中去,成爲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給了老人監護或寄養他人。據調查,全村有留守兒童43人,其中在校國小生中就有18位留守兒童,佔學生總數的41.9%,老人監護的有35人,佔81.4%,寄養他人的有2人,佔4.7%。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留守兒童成績欠佳。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偏下,其中17%的國小生成績較差,4%的國小生成績很差;留守兒童中有1%的人上學經常遲到,有時遲到的高達27%,11%的留守兒童有過逃學的經歷。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部分農民潛意識裏認爲,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大,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二是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作爲一個特殊的監護羣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於隔代監護,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基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2、留守兒童心理出現偏差。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呵護和照顧。由於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願意接觸或接觸太少,導致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爲孤僻等個性特徵,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有的留守兒童情緒消極,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1-15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後,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據調查顯示,留守兒童想念父母的佔85%,有38%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半年回來1次,30%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8%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55%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繫。有的留守兒童從小父母就長期在外打工,一年難得回一次,性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孤獨、自卑、冷漠、少語,很少或不願與教師和同學們進行交流和玩耍,只與個別人來往。這是典型的留守兒童心理出現了偏差。據調查此類心理現象的兒童佔留守兒童的14.3%。

3、留守兒童生活普遍較差。由於我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質較低,大部分未掌握專長和技術,外出打工大部分從事的是勞動密集性工種,乾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資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維持家人和兒女的生活。兒童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由於家庭經濟收入少,父母又長期在外,難以顧及到兒童的生活情況,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極大損害。據調查顯示,80%的留守兒童生活較差,20%的留守兒童生活一般。

4、留守兒童道德行爲較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爲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不少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爲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爲,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

3、創新機制,實現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關注的有機統一。對於留守兒童,以家庭爲主體,加強學校、社會的正面教育和引導,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學校和社會聯動的運作機制。家庭要承擔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責任,給予必要的家庭關愛和親情關懷,家長要與學校和老師經常保持聯繫,隨時瞭解子女的學習和生長情況,並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教育。學校要肩負起教育好留守兒童的責任,並有針對性的開展有利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動,大力開發他們的潛力,激活他們的鬥志,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對留守兒童關愛的宣傳力度,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保證他們與健全家庭一樣健康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的現在,在某種程度上關係到我國未來人口和勞動力素質,關係到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也關係到城鄉社會穩定,因此值得全社會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