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教調查報告多篇

農村留守兒童教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調查報告

近幾年,我國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所謂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指隨着大量農村成年男女向城鎮轉移就業,而多數人沒有攜帶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許多的農村兒童遠離雙親或單親,成爲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多數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監護。隨着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在農村出現的“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視和十分關注的社會羣體。

留守兒童問題不容忽視……農村留守兒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羣體,他們只有因爲父母外出打工後,出現臨時監護人學習輔導不力,生活照顧不周,親子接觸缺失等現象困難。

但已有調查表明,由於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或缺位,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對留在家鄉的子女疏於照顧,無法認真履行監護的職責,使孩子失去應有的安全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被拐賣,受到意外作害,失學輟學等現象時有發生。由於缺少親情關懷和應有的家庭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爲和心理的成長髮育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

“留守兒童”教育基本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一)學習較差

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裏認爲,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不多,將子女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人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過問甚少,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上弊端也較多。加之他們還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

(二)性格缺陷

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數較少,與留守子女聯繫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比例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

(三)缺乏親情

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造成親情欠缺,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點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同時,根據調查和座談情況看,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和父母關懷的強烈要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際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協作求助,學習成績等方面發生障礙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

(四)心理障礙

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中小學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發生了許多煩惱與衝突,這時,他們需要親近暢通傾訴,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情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爲不利,引發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封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

(五)行爲偏差

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行爲發生在文化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爲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爲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質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經常遲到、早退、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爲,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孩子的種種行爲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建立農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充分發揮農村的教育作用。兒童少年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區共同的責任,目前,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於很大部分沒有建立相關的兒童少年教育組織,使農村在兒童少年的教育與成長髮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來那種穩定的由家長親自伴孩子走兒童少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越來越多。這樣,兒童少年的監護與教育的責任就幾乎全部落在了學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只有全部時間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時間大部是在家庭和社會度過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指導站、鄉村教育機構就顯得尤爲迫切,同時,現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的可能性和基礎。

從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變家長外出的方式和親子溝通方式,從調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就比較大,但是如果有一個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少得多,建議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孩子已經上學,而又沒有相當的'人作爲監護,最好就留一個在家監護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保證家庭教育完整性,這樣家長可以和學校保持聯繫。共同承擔起教子責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帶到務工所在地上學,便於教育,如果條件不允許,則要改變與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與孩子經常性的聯繫,並對孩子的情況非常熟悉。具體來說,一是在溝通時間與機會就比較多,並且具有一定的連貫性;二是在溝通的內容上,不能只學習、考試,更多的關心他們的生活心理與情感,更多的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爲;三是在交流溝通的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繫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

呼籲全社會都來關注農村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是兒童羣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農村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建設者,他們能健康成長,不僅涉及千家萬戶的幸福,更關係着全民族素質的提高,關係着光和國家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解決好這一人口城市化、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現象,已在爲一項緊迫任務。

如此,留守兒童很難得到父或母貼身的愛和關懷,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傳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上的幫助,在他們的意識裏,父或母是一個長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孤獨的,他們的成長是寂寞的,他們的價值觀是模糊的。

這個時代的孤兒由於長期被託養或寄養,缺少父母之愛,容易。導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內向,情緒消極,膽小怕事,自覺性差等,由於老人溺愛或親友疏於管教,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他們學習成績普遍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第2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調查報告2022範文

中國由於地理和歷史環境的原因,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在山區人地矛盾更爲突出,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下,山裏大量閒置的勞動力走出大山去城市務工來改變生活貧苦的狀況,由於沒有技術緊靠出賣勞力 ,收入微薄,僅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所需,無力將孩子帶在身邊,山裏交通不便,大都是半年、一年、更有甚者幾年也不回來看孩子一次。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急需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平頂山魯山、郟縣和洛陽嵩縣是山區的典型代表,總體而言耕地面積不足,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於外出打工,是留守兒童較爲普遍和嚴重的地區。

調查內容:xx山區農村留守兒童

調查目的:通過對當地部分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學習及生活情況的調查,瞭解當地農村留守兒童現狀,以及其物質需求同心理需求,進一步針對當地留守兒童設計項目實施項目推廣

調查地點: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魯山縣背孜鄉、熊背鄉;洛陽市嵩縣德亭鎮、九店鄉;鄭州市新密市尖山鄉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走訪、訪談

調查時間:

一、調研背景

近年來,隨着經濟的飛速發展,在中國的農村、鄉鎮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背井離鄉涌入城市打工,隨之產生了一個羣體——留守兒童。其中0-14歲孩子佔據多數,他們正處在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父母長年不在身邊,在其成長的過程中缺乏必需的關愛和管教,嚴重影響了孩子們身心健康,其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儼然成爲了建設和諧社會上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河南是勞務工輸出大省,也是留守兒童較爲嚴重的省份之一。這些勞務工對中原經濟的崛起做出了貢獻,他們的生活水平也稍有提高,然而仍無力將孩子帶在身邊,社會各界對中原地區的這些留守兒童的關注度普遍不夠,以至於我們不忍看到的悲劇接連發生。爲了深入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及存在的問題,我們挑選了河南山區的新密尖山、平頂山的魯山、郟縣,洛陽的嵩縣,深入學校對留守兒童做調研活動。

二、調研基本情況說明

此次調研我們走訪小組採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對新密市尖山鄉發放問卷77份,平頂山魯山、郟縣發放問卷347份,洛陽嵩縣德亭鎮、九店鄉發放問卷164份,共計的588名適齡兒童作爲調查對象。回收問卷數量550份。其中特別針對兒童關於留守原因,監護情況,學習、生活情況及需求,情感關係及需求等問題做了重點調研與訪談。

(1)留守兒童情況

對當地不同地區的調研發現尖山鄉留守兒童佔72.7%,平頂山魯山、郟縣留守兒童佔76.4% ,洛陽嵩縣71.4%佔 。平頂山山區留守兒童父母均不在家佔57.6%;

新密市尖山鄉留守兒童比例

平頂山留守兒童比例

嵩縣留守兒童比例

72.7%

76.4%

71.4%

表2-1 受訪兒童中留守兒童比例

而在對於這部分留守兒童的調研中發現,接近60%的留守兒童屬於父母均不在家的雙留守現象。平頂山山區留守兒童父母均不在家佔57.6%;一個月回來一次佔19.6%,多是半年或一年回來一次的佔67.2%。一年以上佔11.2%。嵩縣的因不少務工人員在洛陽周邊打工,多是父親外出母親在家照看孩子,不過均不在家也佔了31.1%,一個月回來一次佔45.1%,一年以上回來一次的佔8.5%。

(2)留守兒童監護家庭教育問題

在對各地區留守兒童現階段被監護情況的調研中發現,平頂山魯山和郟縣的留守兒童:由祖(外)父母照顧的佔48.7%,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佔30.5%,由哥哥姐姐或親戚照顧的佔19.6%,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佔1.8%,自己照顧自己的也有一定比例5.8%,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佔4.3%。在與父母的聯繫情況上不經常聯繫的佔據33%,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佔23.2%。

根據這兩項數據顯示,有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存在嚴重情感缺失的情況,這部分孩子大多表現得孤僻,語言表達能力差,自卑,學習成績差等。

在與能夠與父母聯繫的孩子中,被關心得最多的還是以學習,生活問題居多,佔總數的51.9%,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比例較爲分散其中詢問學習和生活的佔27.4%。

而對於自己最喜歡的人這個問題的調研中發現64%的孩子選擇了爸爸媽媽,有1.1%選擇了誰也不喜歡。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在最喜歡的人上選擇爸爸媽媽的佔75%,有6.1%的選擇了誰也不喜歡,對於選擇誰也不喜歡這些孩子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這完全是一種漠視、消極的態度,其父母幾乎難得回家,甚至在走訪中發現,有很多孩子對於父母的樣貌等等並不能有很清晰的描述。

(3)生活問題及需求

在對500多名孩子的調研中發現,在對其自身衛生習慣的問題上,如:刷牙、洗澡,平頂山魯山和郟縣的留守兒童:在多久刷一次牙上62%一到兩天刷一次,有32.3%的孩子們從沒刷過牙,在洗澡上,52.5%的孩子們一星期洗一次,半年以上洗一次的有28.2%。在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在這道題目的選擇上,只有51.8%的孩子們一到兩天刷一次牙,有35.2%的孩子們半年以上洗一次澡。可見相比較而言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衛生問題堪憂。在家有誰洗衣做飯,祖父母的佔了43.9%,自己洗衣做飯的佔了20.1%,嵩縣的留守兒童61%由爸爸洗衣做飯,自己洗衣做飯的佔17.9%。

放學以後一般會做什麼,不管是魯山、郟縣,還是嵩縣的留守兒童都一致的選擇了在家寫作業分別佔68.8%、71.3%,幫家人做家務的12—14歲的孩子較多,佔23%,和同學玩佔比例比較小分別是2.7%、4.9%,孩子們普通表現出喜歡獨處,不願和小夥伴們一起玩,在大一點的孩子身上表現的更加明顯。若日常生病了怎麼辦誰會到你去看病,選擇自己的分別是13%、13.3%。生日的時候是否會收到禮物,沒有的也佔相當的比例。平頂山山區的孩子佔了26.5%,嵩縣的更多一些佔了44.5%,生日的時候收到過蛋糕了分別佔了32.3%、32%。

(4)學校生活情況及需求

在你比較喜歡上什麼課上平頂山山區的孩子有31.2%選擇了語文、42.3%的選擇了數學,而選擇音樂美術的不多,因爲大部分學校緊緊只抓學生的學習,少有開設音樂美術課。嵩縣的孩子們大致與之相同。在平時課外書的閱讀上,這兩個地區的孩子選擇作文書的較多分別是44,4%、37.8%。這也和學校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沒有多餘的時間閱讀課外書。在零花錢上,平頂山山區一週給1-3元佔37%,嵩縣山區的比例稍微大一些佔47.6%,沒有零花錢的也佔一部分分別所佔的比例是5.3%、10.4%。就這一調查結果來看,山區經濟狀況普遍不是太好。

在你最想得到的學習用品上不管是哪個地區的孩子們對這一需要都是很大佔了84%左右,且比例比較分散,其中普通的筆、書包、文具盒對大部分的孩子來說是一種奢望。

在違反學校紀律上,平頂山山區有超過73.2%的孩子違犯過學校紀律,以和同學鬧矛盾居多佔30.7%。嵩縣與之情況大致相同。顯然留守兒童疏於監管。

(5)心理情況及情感需求

平時你有困難了會找誰,平頂山山區的孩子找爸媽的僅有15.3%,誰也不找的佔27.9%,嵩縣山區的孩子找爸媽的佔37.8%,誰也不找的佔了28.5%,你認爲以後的生活會怎麼樣,平頂山山區的孩子有60.3%選擇了認爲以後的生活會很好,可見孩子們對未來還是充滿了憧憬和嚮往。嵩縣山裏的孩子對這道題的選擇在認爲以後的生活會很好的佔了31.7%,不知道以後生活會怎樣的佔了30.5%,沒想過的也有相當的比例佔了23.8%。

在最後幾道問答題上,孩子們的答案是五花八門。但都表現出一個主題那就是對爸爸媽媽的思念,以及希望爸媽能多陪陪自己。

如第一題,你最想要什麼禮物?孩子多選擇的是最基本的學習用品。如書包、文具盒、鋼筆等,也有的孩子想得到毛絨玩具。像郟縣12—14歲的孩子思維稍微成熟一點,大都開始深層次的思考問題,寫的答案也多讓人深思。如他們這樣寫道:“最想要的禮物是一家人在一起”“我最想要的禮物是家人在家”,還有一個孩子這樣寫“想要一本文言版的《聊齋》,一個大熊(因爲這樣晚上就不會孤單)。在父母不在家有什麼困難上?有不少孩子說不會洗衣服、吃飯有困難。也有不少說學習沒有人輔導,還有的寫自己有心事不知道和誰說,很獨孤。在對待自己的生活希望和學習希望上,大多數孩子希望生活美滿幸福,希望考上一個好高中好大學,對於年齡稍微低一些多是要好好學習。在你最想對爸媽說什麼這一問題上,12-14歲的孩子多是說的感恩父母的話,也有孩子這樣寫:你們不用擔心我,一年回來一次就行。在反映其懂事成熟的同時,也相應反映出來,在其生活中情感依戀關係等等的單一性。

三、思考與建議

(1)思考

在走訪中發現,出現留守現象或者留守兒童隨之而引發各類問題的根源依然是在經濟發展水平不協調,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社會關注度不夠等問題上。但就這些問題依然是屬於政策性的問題,就現階段而言並不是能夠立即影響或者改變的。

就公益組織而言,是需要不斷提升該社會問題的影響力引起更多人的關注。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公益組織在解決一些社會的具體問題時,建立一種可以複製、或者規模化擴展的模式。在這種模式的推動下,再來做組織性的間接影響,比如說去影響政府,政府可以把這些做法擴大,或者影響一些其他的機構,從而提高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和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

(2)建議

針對項目調研地區,解決現階段其對學習工具用品,生活教育,以及情感陪伴是最爲急需,並且也是可以操作並且可以推廣的模式。“留守兒童溫暖包”作爲一個切入點,同時開展志願者定期陪伴情感關懷,以及開設安全教育,生活教育課程模式。建立可複製可推廣項目機制。

並且就現在社會問題而言,留守兒童人身安全,心理安全,衛生教育等方面是非常關注的一個領域,另外就其父母或者臨時監護人而言,大部分知識水平沒有達到,學校教育對此並沒有專設課程,因此可以通過以志願者陪伴的方式對其這塊缺失做到很好的彌補,同時以學校老師爲推廣終端。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調查問卷

【第3篇】2022年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調查報告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父母在遠方,身邊無爹孃,讀書無人管,心裏悶得慌,安全無保障,生活沒希望。”這則順口溜,點出了留守兒童遭受傷害的直接原因,反映出許多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親情、教育、安全,缺失了這些至關重要的環節,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引人憂思。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和隔代教育的不盡人意之處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了不良影響。

本課題的“農村留守兒童”主要指農民工子女,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工作,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 ,父母外出打工後,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或父母早出晚歸打臨工而無法照顧的兒童,他們被稱爲留守兒童。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以及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本課題以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爲調查對象,深入淺出地分析、研究、思考,探討並加深了對農民工子女的心理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認識。

一、調查說明

(一)調查目的

目前,社會上最廣泛關注的就是關於“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瞭解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存在的原因及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和學習狀況,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二)調查內容

1.開展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教學活動。

2.爲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做心理輔導。

3.調查活動。①調查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②調查留守兒童的教育情況。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③調查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④留守兒童的心事調查。

(三)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法:我們設計了一份《農村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研究》調查問卷,請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對問卷中的問題進行不記名選擇與作答。我們發放調查問卷共300份,收回240份,回收率爲80%。我們的問卷共設有50道題.調研結果顯示,受調研活動的男女比例爲52:48。從調查人羣的年齡角度看,在10歲以下的人佔30%,10歲以上佔70%。

2.訪談法:通過面對面的交談,來收集各個層次的人對留守兒童問題的看法和意見。

二、情況彙總

1.父母的工作問題。在被調查者中,“父母都出去打工了”的佔70%,“父親出去打工”的佔15%,“母親出去打工”的佔10%;“在縣城內打工”的佔15%“跨縣、跨市打工”的佔25%,“跨省打工”的佔60%。

2.監管照顧問題。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監護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國小文化程度及文盲的佔到60%。監護人教育孩子的知識來源於自己摸索的佔49.5%,從長輩那裏學來的佔33%,而通過專門的家庭教育培訓班或家長學校學習的僅佔3%。近30%的監護人很少或從不主動與孩子聊天,關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學習,其次是生活情況,過問孩子情緒問題的只佔13%。監護人的不重視,大多數的老師也認爲留守兒童大都是“雙差生”、“問題生”,缺乏正確的引導,是許多留守兒童養成諸多不好的習慣,嚴重的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在被調查者中,“你的父母不在你身邊時,你和誰生活在一起?”,60%的被調查者與“(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20%的被調查者與“親戚”生活在一起,18%的被調查者與“其他人”生活在一起,2%的被調查者則“自己住”。

3.心理態度問題。大多數留守兒童性格內向、孤僻、倔強、與人交往少。在不開心時,都會出現一些 “想早點長大獨立”, “想讓父母安慰自己”,“覺得沒有人關心自己”,“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別人” 超長的想法;有些還甚至想離家出走,多爲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懷與社會的關注,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的溝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因此,有相當一部分的留守兒童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調查顯示,相當一部分的同學心理狀態不佳。在被調查者中,“你是否擔心父母在外打工會出事?”,其中,“很擔心”的佔33%,“有點擔心”的佔46%,“不擔心”的佔19%;“你是否覺得自己很棒、很優秀?”,“我很棒,我做的很好”的佔33%,“我做的很一般”的佔54%,“我做的比很多人差”的佔11%,其餘2%的被調查者則稱“我做什麼都不成功”。

4.學習問題。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數處於中下游,成績優秀的較少。學齡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佔15.9%;學習良好,佔35.9%;學習成績一般,佔43.7%;學習成績較差佔4.4%。其中,有72.6%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輔導時首選的是老師,單獨選擇監護人或哥哥姐姐輔導的僅佔18.7%。對於“你對學習的態度如何?”這一問題,“聽老師話,十分刻苦”的佔21%,“聽老師話,比較刻苦”的佔45%,“一般,不愛聽老師話”的佔28%,“不努力,不愛聽老師話”的佔6%。“有沒有在課後複習知識?如果沒有,是什麼原因呢?”,“經常複習”的佔31%,“很少複習,沒時間”的佔19%,“偶爾複習,想不起來”的佔36%,“很少複習,不喜歡”的佔13%。

5.人際關係問題。“在學校裏的朋友多嗎?”,回答“很多”的佔41%,“不是很多”的佔47%,“很少”的佔11%,“沒有”的佔1%。對於“你是否喜歡呆在角落,害怕陌生人?”這一問題,回答“喜歡,害怕”的佔15%,“喜歡,不害怕”的佔37%,“不喜歡,害怕”的佔9%,“不喜歡,不害怕”的佔39%。

6.生活問題。79%的留守兒童與自己的祖父母或與其親戚居住在一起,另有21%的留守兒童與其他人居住在一起。在所有留守兒童中,有一半以上的留守兒童與自己的監護人之間存在極大矛盾,有23.9%留守兒童與自己的父母經常聯繫,並僅有22%的留守兒童在與人鬧矛盾時選擇向父母訴苦。另外,有2成以上的留守兒童認爲社會並不關心自己。

三、發現問題

近年來,關於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成果比較多,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從某種角度來說,留守兒童如果監護管理規範有效和教育方式得當,確實能提高他們的自理能力和思想素質。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主要可以培養他們果斷的判斷力,鍛鍊他們獨立生活能力,遇事可以自主思考避免依賴,學會人際交往和人際溝通。調查研究表明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主要爲親情關懷缺失、心理問題驟增、學習興趣減退、道德意識淡漠、法制意識淡化、安全隱患增多等。

1.課程學習方面。主要表現爲學生習慣不良,教育單調,成績不佳。(1)學習成績不佳。調查發現,不少留守兒童由於思念父母、家庭溫暖不夠、體制不好等導致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不高,成績基本屬於中等偏下的水平。(2)學習動機不足。留守兒童對學習的意義認識不夠,家庭教育缺乏、教育監督落後和父母的期望值較低等都是他們學習動機不足的原因。

2.生理狀況方面。主要表現在隔代教育,與父母間的親情缺乏,心態逐漸失衡;價值觀扭曲,道德滑坡。(1)留守兒童一般寄居在親戚家、祖父母代養或者在學校住宿。由於,親戚情況與家裏情況一般相似,不能爲孩子提供很好的生活條件並存在一定的歧視現象,他們得不到很好的營養補足。

(2)農村寄宿制學校條件較差,衛生狀況令人擔憂,學校宿舍非常緊張,多人共擠一間容量有限的宿舍。學校的食堂衛生和飯菜的安全性同樣存在隱患。

3.心理狀況方面。(1)心理自卑。一般情況下,留守兒童的家庭經濟情況較差,他們在物質上得不到滿足,與其他同齡人之間存在着較大的差距。並且,沒有父母陪在身邊,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體會不到家庭的溫暖。(2)心理逆反。他們缺少關懷並且受到一定的歧視,人際溝通渠道和情緒發泄情緒不夠暢通,當他們感到鬱悶壓抑的時候,難免會選擇較爲負面極端的方式表達出來。(3)個性自私任性。父母由於不能陪在孩子身邊,只能在經濟上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對孩子的要求較爲順從,以此來彌補孩子。祖輩在教育監管過程中較爲溺愛孫輩,一味的順從和嬌寵造成了留守兒童自私任性的心理現象。

4.思想道德品質方面。(1)道德觀念缺失。“金錢+ 物質”成爲“打工一族”的父母用來最直接的彌補孩子的方式,孩子對金錢沒有全面的認識,容易養成好逸惡勞和功利享樂等思想,認爲“讀書不如打工”等讀書無用、學習無用思想。認爲打工賺錢較快,不積極主動的繼續學習深造,得不到更高更好的教育。(2)道德行爲失常。近年來,出現不少留守兒童違法亂紀的事情,甚至出現留守兒童組成的盜竊團隊等。“留守兒童”和“不良少年”甚至畫上了等號,在道德行爲方面表現失常,社會責任感和道德約束能力較低。

5.安全知識方面。(1)人身安全意識薄弱,得不到父母的保護和教育,監管人的文化程度往往較低,生活條件往往較差,“有病不能醫”的現象導致留守兒童們得不到有效的救治,甚至造成終生的遺憾。(2)安全難保障。自行到江河游泳而溺水而亡的現象並不少見,受到人身傷害時安全意識淡薄。留守兒童自身行爲失範,法律意識淡薄,走上違法犯罪甚至輕生之路。

從上面的簡單說明我們可以看到,出現在農村留守兒童身上的問題很多,也很嚴重,留守兒童無論是學業、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他們都是農村的兒童,是未來農村建設的主力,如果不及時採取有效措施解決他們身上出現的問題,使他們在平等、和諧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未來的新農村建設將受到極大的影響。要想找到解決的辦法,必須先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留守兒童現象的出現從大的方面講就是因爲農村經濟發展滯後產生的。農村經濟發展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所以我們在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時要儘量尋找其產生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儘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也只有這樣才能不至於耽誤一代人的成長。

四、調查反思

一個人的成長狀況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由於留守兒童在教育、情感、物質等方面的缺失,造成了留守兒童在心理、生理、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情況令人堪憂。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如下:

1.政策和環境方面

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着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爲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症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羣、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1)公共政策流於形式。關於留守兒童問題所指定的一系列政策,有不少流於形式,並不能做到真正的落實。由於缺乏與實際困難相結合,政府的政策僅停留在口號、標語等形式上。例如:政府專門建立了留守兒童學校,但是由於在發展過程中經費的不足、模式的單一和思想的束縛,留守兒童學校的數量和質量是相當有限的。難以入學、受人歧視、氛圍不佳和開支過大等原因,他們有些人又不得不回到原來所在的鄉村學校。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跟典型的城鄉二元管理模式的戶籍制度相掛鉤,這樣流動兒童就沒法享受平等的教育機會。

(2)社會環境封閉保守。黑網吧、色情卡拉ok、賭博場所等各種不良場所在農村屢見不鮮。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處在如此混亂複雜的生活環境中,難免會受到各種落後低俗思想的影響。農村缺少面向孩子的健康規範的公共娛樂活動場所,人文環境的惡劣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的成長成才。

2.學校教育方面

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其行爲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處於他律階段,自律及自理能力較差。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與監護人之間的關係特殊,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理,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行爲偏激。約1/3的留守兒童不聽監護人的教導,目無校規校紀,常常遲到,早退,曠課,逃學,撒謊騙人和欺負同學。

(1)教育經費不足,資源匱乏。農村中國小校的辦學資金主要來源於當地鄉(鎮)政府,有限的資金難以用於培養學生的全方面發展,僅僅能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信息化教育、課餘活動教育等少之又少。大部分農村地區尤其是山區,自然環境較差,經濟條件艱苦,教師工資待遇偏低。雖然國家鼓勵到山區去支教,響應號召的人數還是相當有限的,資源的缺乏、平臺的束縛和生活條件的低下等導致了教師的數目較少且不穩定,不利於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

(2)德育工作落後,心理輔導欠缺。無論是農村學校的領導還是教師,其教育水平都是相當有限的,對於留守兒童的教育投入有限、方法有限,不能真正有利於學生的德育發展。簡簡單單的將德育教育流於形式,僅是開展單調古板的思想道德理論教育,不能有效聯繫現階段孩子的生活實際。大多數鄉村教師沒有受過心理學方面的培訓,學校沒有足夠的條件開設心理諮詢室。

3.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溫暖的缺失使留守兒童心理方面產生了很大的變異,他們多在性格方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抑鬱和孤僻,很難融入正常的同齡人羣體。加之,目前農村的社會活動和人際關係基本上是以家庭和親緣關係爲紐帶展開的,對於自己家庭及親緣關係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難處境,他們雖有同情的態度,卻也無可奈何。於是留守兒童們在既得不到家庭溫暖,有得不到社會關愛的情況下,只能靠自己對生活及社會的理解生活並發展自己,於是道德滑坡、學習偏差、心理缺失等現象在他們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現。

(1)監管教育不力。代爲監管的親戚往往不注重對留守兒童的思想指引和素質教育,僅僅關注孩子的物質需求。祖輩則易與留守兒童存在嚴重“代溝”,他們思維古板、思想落後,不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留守兒童容易對社會上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念的辨別能力低,受不住誘惑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父母教育消失。親子教育有三種基本形式,即親子教育完整、單親撫養和親子教育缺失。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的親子教育狀況按監護人的不同有以下五種監護類型:祖輩監護、父親或母親單親監護、親屬(親朋好友、或叔嬸、姑舅)監護,同輩監護(由留守兒童中年齡較大哥哥姐姐擔當監護人的角色)、自我監護。這些監護方式均不屬於 “親子教育完整”類型,大部分留守兒童缺失父母親情。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單親扶養人大多是母親。由於丈夫長期在外打工,家務和農活的全部負擔在她們的身上,勞累、心煩和文化水平較低等現實情況都侷限了對孩子的教育。

五、調查總結

1.力保公共政策務實有效,營造社會優良環境

(1)改革戶籍制度,完善法律政策。我國的二元戶籍制度造成了農民工子女和城市的子女教育、醫療、身份和就業等方面的不平等。人人平等,國家應該賦予所有人真正的平等,享受同等的權利和義務,承擔所屬的社會責任。各級政府要切實貫徹好《憲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讓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的監管,使其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同時加強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重視,爲其營造安全的生活教育環境。

(2)健全保障制度,加強非政府組織建設。加大支持力度,在保障政策上有所傾斜,爲留守兒童、流浪未成年人等提供資助、衛生和免費法律服務。開通“親情熱線”,經常與外出家長聯繫,及時反饋留守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情況。開設“傾訴信箱”,讓他們充分感受到校園生活的歡樂與充實、真情與溫暖。非政府組織是公民自願組成的不以盈利爲目的的自願團體、社會組織、或是民間協會等。應積極開展綜合協助留守兒童的項目,有針對性地幫助留守兒童家庭解決一些上學、看病、學習、安全等方面的困難。加強同社區、村組的合作,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學校要主動與當地文化、工商、婦聯等部門配合,使社會各界都來關心、支持教育事業。

(3)改善人文環境,開展專項活動。引導和豐富農民健康的文化生活,增加農民生活的精神內涵,減少渲染暴力、色情等西方腐朽文化對留守兒童的侵蝕。舉辦關注“留守”兒童家教知識講座,提高代監護人的素質和責任感。如:舉辦代理監護人家教知識講座、隔代教育知識講座、如何做好“留守”兒童關愛教育工作等主題活動。

2.擴寬學校發展渠道,完善學校教育職能

學校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爲推動新農村建設,爲經濟建設作貢獻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對無人照看和學習、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到學校寄宿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對學生食堂、宿舍進行改造,爲寄宿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創造更加優美的成長環境。

(1)用愛啓迪,增進情感。老師應在平時多留心這些孩子的一言一行,針對他們心理、思想上的障礙進行深入摸底,及時發現問題,對症下藥,使關愛真正能深入學生的心坎。開展“手拉手”互助活動,不僅可以採用老師幫助的形式,也可以採用學生互幫的形式。由特定的老師專門負責所帶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教育情況,不留任何管理上的漏洞。把留守兒童若干人分爲互助組,共同解決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互相監督,互相幫助,互助鼓勵。每個人都有所長有所短,多鼓勵留守兒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主動性和積極性。

(2)實施寄宿制度,建立檔案制度。寄宿制學校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可以在這裏找到和他一樣的同學,一起生活一起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互相爲伴,消除歧視和自卑感,彌補家的溫暖。建立留守兒童成長記錄,包括學生的愛好特長,身體健康狀況,家庭經濟狀況,學習習慣,思想品行等,有針對性的進行管理。對學生了解得越全面,檔案建立地越完備,教育就越有效。

(3)設置特定課程,創新教學模式。學校要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特點,開設安全、道德、心理等幾個方面課程,更有利於使留守兒童解決困難、處理問題,提高學生自我保護、自我管理和自我生存的能力。豐富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開設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生動性。順應社會的發展形式,開展利於學生就業創業的課程,利於其以後改善家裏的生活條件,減少產生新一代留守兒童的機率。

3.強化家庭教育力度,制定有效監管策略

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互動網絡,對所有留守兒童(外來學生)逐個建立學習、生活檔案,摸清留守兒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兒童父母定時(不定時)聯繫,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的交流與溝通,及時通報學生在校學習表現情況,讓監護人及時瞭解留守兒童在校情況,並及時向學校反映回家後的思想狀況和行爲習慣,使學校和監護人能有效地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

(1)加強親子教育,營造良好家庭環境。積極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增加彼此間的瞭解。通過電話、通信等方式與子女進行交流,讓留守兒童感覺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良好的家庭環境對於兒童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積極營造一種樂觀民主型的家庭環境,以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提出的是,不僅僅注重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還要重視留守兒童道德品質狀況和心理健康狀況。

(2)克服困難,改善條件。儘量留下一方在家裏照顧孩子,身爲人父母應努力協調好外出務工和照顧孩子兩者之間的關係。如果條件允許,父母最好能把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地方和自己一起生活,有利於與孩子增進感情、擴展孩子的眼界、激勵他們努力學習。

(3)選好監護人,確保有效監管。留守兒童的家長必須瞭解監護人的基本情況:一是瞭解他們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他們的家庭經濟情況。這樣有利於爲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較好的學習生活環境,以確保父母外出後孩子能被有效照管。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繫,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使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總之,開展留守兒童關愛行動,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面對留守兒童心理缺乏關愛,感情缺乏寄託,學習缺乏幫助,生活缺乏支持,管理缺乏家教的現實問題,社會必須給予更多的關注。積極開展留守兒童關愛行動,爲構建和諧社會,爲下一代健康成長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林崇德.發展心理學1995年第一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xx.

金鑫.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問題淺談[j].財經界,xx.

[3] 鄒先雲.農村留守子女教育問題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xx.

[4] 焦榮華.農村留守兒童成長問題及教育策略[j].現代企業教育,xx.

[5] 郭燕聶,王永華.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及對策分析.中國電力教育,xx.

[6] 周宗奎,孫曉軍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髮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xx.

【第4篇】調查報告: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況的調查

調查報告: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況的調查

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一個特殊羣體。

近幾年,我國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

所謂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指隨着大量農村成年男女向城鎮轉移就業,而多數人沒有攜帶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許多的農村兒童遠離雙親或單親,成爲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多數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監護。隨着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在農村出現的“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視和十分關注的社會羣體。

留守兒童問題不容忽視……

農村留守兒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羣體,他們只有因爲父母外出打工後,出現臨時監護人學習輔導不力,生活照顧不周,親子接觸缺失等現象困難。

但已有調查表明,由於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或缺位,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對留在家鄉的子女疏於照顧,無法認真履行監護的職責,使孩子失去應有的安全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被拐賣,受到意外作害,失學輟學等現象時有發生。由於缺少親情關懷和應有的家庭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爲和心理的成長髮育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

“留守兒童”教育基本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一)學習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裏認爲,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不多,將子女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人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過問甚少,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上弊端也較多。加之他們還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

(二)性格缺陷。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數較少,與留守子女聯繫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比例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

(三)缺乏親情。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造成親情欠缺,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點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同時,根據調查和座談情況看,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和父母關懷的強烈要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際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協作求助,學習成績等方面發生障礙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

(四)心理障礙。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中國小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發生了許多煩惱與衝突,這時,他們需要親近暢通傾訴,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情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爲不利,引發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封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

(五)行爲偏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行爲發生在文化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爲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爲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質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經常遲到、早退、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爲,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孩子的`種種行爲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建立農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充分發揮農村的教育作用。兒童少年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區共同的責任,目前,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於很大部分沒有建立相關的兒童少年教育組織,使農村在兒童少年的教育與成長髮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來那種穩定的由家長親自伴孩子走兒童少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越來越多。這樣,兒童少年的監護與教育的責任就幾乎全部落在了學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只有全部時間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時間大部是在家庭和社會度過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指導站、鄉村教育機構就顯得尤爲迫切,同時,現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的可能性和基礎。

【第5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調查報告1

調查內容:xx山區農村留守兒童

調查目的:通過對當地部分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學習及生活情況的調查,瞭解當地農村留守兒童現狀,以及其物質需求同心理需求,進一步針對當地留守兒童設計項目實施項目推廣

調查地點: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魯山縣背孜鄉、熊背鄉;洛陽市嵩縣德亭鎮、九店鄉;鄭州市新密市尖山鄉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走訪、訪談

調查時間:

一、調研背景

近年來,隨着經濟的飛速發展,在中國的農村、鄉鎮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背井離鄉涌入城市打工,隨之產生了一個羣體——留守兒童。其中0-14歲孩子佔據多數,他們正處在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父母長年不在身邊,在其成長的過程中缺乏必需的關愛和管教,嚴重影響了孩子們身心健康,其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儼然成爲了建設和諧社會上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河南是勞務工輸出大省,也是留守兒童較爲嚴重的省份之一。這些勞務工對中原經濟的崛起做出了貢獻,他們的生活水平也稍有提高,然而仍無力將孩子帶在身邊,社會各界對中原地區的這些留守兒童的關注度普遍不夠,以至於我們不忍看到的悲劇接連發生。爲了深入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及存在的問題,我們挑選了河南山區的新密尖山、平頂山的魯山、郟縣,洛陽的嵩縣,深入學校對留守兒童做調研活動。

二、調研基本情況說明

此次調研我們走訪小組採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對新密市尖山鄉發放問卷77份,平頂山魯山、郟縣發放問卷347份,洛陽嵩縣德亭鎮、九店鄉發放問卷164份,共計的588名適齡兒童作爲調查對象。回收問卷數量550份。其中特別針對兒童關於留守原因,監護情況,學習、生活情況及需求,情感關係及需求等問題做了重點調研與訪談。

(1)留守兒童情況

對當地不同地區的調研發現尖山鄉留守兒童佔72.7%,平頂山魯山、郟縣留守兒童佔76.4%,洛陽嵩縣71.4%佔。平頂山山區留守兒童父母均不在家佔57.6%;

新密市尖山鄉留守兒童比例

平頂山留守兒童比例

嵩縣留守兒童比例

72.7%

76.4%

71.4%

表2-1受訪兒童中留守兒童比例

而在對於這部分留守兒童的調研中發現,接近60%的留守兒童屬於父母均不在家的雙留守現象。平頂山山區留守兒童父母均不在家佔57.6%;一個月回來一次佔19.6%,多是半年或一年回來一次的佔67.2%。一年以上佔11.2%。嵩縣的因不少務工人員在洛陽周邊打工,多是父親外出母親在家照看孩子,不過均不在家也佔了31.1%,一個月回來一次佔45.1%,一年以上回來一次的佔8.5%。

(2)留守兒童監護家庭教育問題

在對各地區留守兒童現階段被監護情況的調研中發現,平頂山魯山和郟縣的留守兒童:由祖(外)父母照顧的佔48.7%,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佔30.5%,由哥哥姐姐或親戚照顧的佔19.6%,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佔1.8%,自己照顧自己的也有一定比例5.8%,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佔4.3%。在與父母的聯繫情況上不經常聯繫的佔據33%,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佔23.2%。

根據這兩項數據顯示,有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存在嚴重情感缺失的情況,這部分孩子大多表現得孤僻,語言表達能力差,自卑,學習成績差等。

在與能夠與父母聯繫的孩子中,被關心得最多的還是以學習,生活問題居多,佔總數的51.9%,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比例較爲分散其中詢問學習和生活的佔27.4%。

而對於自己最喜歡的人這個問題的調研中發現64%的孩子選擇了爸爸媽媽,有1.1%選擇了誰也不喜歡。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在最喜歡的人上選擇爸爸媽媽的佔75%,有6.1%的選擇了誰也不喜歡,對於選擇誰也不喜歡這些孩子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這完全是一種漠視、消極的態度,其父母幾乎難得回家,甚至在走訪中發現,有很多孩子對於父母的樣貌等等並不能有很清晰的描述。

(3)生活問題及需求

在對500多名孩子的調研中發現,在對其自身衛生習慣的問題上,如:刷牙、洗澡,平頂山魯山和郟縣的留守兒童:在多久刷一次牙上62%一到兩天刷一次,有32.3%的孩子們從沒刷過牙,在洗澡上,52.5%的孩子們一星期洗一次,半年以上洗一次的有28.2%。在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在這道題目的選擇上,只有51.8%的孩子們一到兩天刷一次牙,有35.2%的孩子們半年以上洗一次澡。可見相比較而言洛陽嵩縣的留守兒童衛生問題堪憂。在家有誰洗衣做飯,祖父母的佔了43.9%,自己洗衣做飯的佔了20.1%,嵩縣的留守兒童61%由爸爸洗衣做飯,自己洗衣做飯的佔17.9%。

放學以後一般會做什麼,不管是魯山、郟縣,還是嵩縣的留守兒童都一致的選擇了在家寫作業分別佔68.8%、71.3%,幫家人做家務的12—14歲的孩子較多,佔23%,和同學玩佔比例比較小分別是2.7%、4.9%,孩子們普通表現出喜歡獨處,不願和小夥伴們一起玩,在大一點的孩子身上表現的更加明顯。若日常生病了怎麼辦誰會到你去看病,選擇自己的分別是13%、13.3%。生日的時候是否會收到禮物,沒有的也佔相當的比例。平頂山山區的孩子佔了26.5%,嵩縣的更多一些佔了44.5%,生日的時候收到過蛋糕了分別佔了32.3%、32%。

(4)學校生活情況及需求

在你比較喜歡上什麼課上平頂山山區的孩子有31.2%選擇了語文、42.3%的選擇了數學,而選擇音樂美術的不多,因爲大部分學校緊緊只抓學生的學習,少有開設音樂美術課。嵩縣的孩子們大致與之相同。在平時課外書的閱讀上,這兩個地區的孩子選擇作文書的較多分別是44,4%、37.8%。這也和學校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沒有多餘的時間閱讀課外書。在零花錢上,平頂山山區一週給1-3元佔37%,嵩縣山區的比例稍微大一些佔47.6%,沒有零花錢的也佔一部分分別所佔的比例是5.3%、10.4%。就這一調查結果來看,山區經濟狀況普遍不是太好。

在你最想得到的學習用品上不管是哪個地區的孩子們對這一需要都是很大佔了84%左右,且比例比較分散,其中普通的筆、書包、文具盒對大部分的孩子來說是一種奢望。

在違反學校紀律上,平頂山山區有超過73.2%的孩子違犯過學校紀律,以和同學鬧矛盾居多佔30.7%。嵩縣與之情況大致相同。顯然留守兒童疏於監管。

(5)心理情況及情感需求

平時你有困難了會找誰,平頂山山區的孩子找爸媽的僅有15.3%,誰也不找的佔27.9%,嵩縣山區的孩子找爸媽的佔37.8%,誰也不找的佔了28.5%,你認爲以後的生活會怎麼樣,平頂山山區的孩子有60.3%選擇了認爲以後的生活會很好,可見孩子們對未來還是充滿了憧憬和嚮往。嵩縣山裏的孩子對這道題的選擇在認爲以後的生活會很好的佔了31.7%,不知道以後生活會怎樣的佔了30.5%,沒想過的也有相當的比例佔了23.8%。

在最後幾道問答題上,孩子們的答案是五花八門。但都表現出一個主題那就是對爸爸媽媽的思念,以及希望爸媽能多陪陪自己。

如第一題,你最想要什麼禮物?孩子多選擇的是最基本的學習用品。如書包、文具盒、鋼筆等,也有的孩子想得到毛絨玩具。像郟縣12—14歲的孩子思維稍微成熟一點,大都開始深層次的思考問題,寫的答案也多讓人深思。如他們這樣寫道:“最想要的禮物是一家人在一起”“我最想要的禮物是家人在家”,還有一個孩子這樣寫“想要一本文言版的《聊齋》,一個大熊(因爲這樣晚上就不會孤單)。在父母不在家有什麼困難上?有不少孩子說不會洗衣服、吃飯有困難。也有不少說學習沒有人輔導,還有的寫自己有心事不知道和誰說,很獨孤。在對待自己的生活希望和學習希望上,大多數孩子希望生活美滿幸福,希望考上一個好高中好大學,對於年齡稍微低一些多是要好好學習。在你最想對爸媽說什麼這一問題上,12-14歲的孩子多是說的感恩父母的話,也有孩子這樣寫:你們不用擔心我,一年回來一次就行。在反映其懂事成熟的同時,也相應反映出來,在其生活中情感依戀關係等等的單一性。

三、思考與建議

(1)思考

在走訪中發現,出現留守現象或者留守兒童隨之而引發各類問題的根源依然是在經濟發展水平不協調,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社會關注度不夠等問題上。但就這些問題依然是屬於政策性的問題,就現階段而言並不是能夠立即影響或者改變的。

就公益組織而言,是需要不斷提升該社會問題的影響力引起更多人的關注。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公益組織在解決一些社會的具體問題時,建立一種可以複製、或者規模化擴展的模式。在這種模式的推動下,再來做組織性的間接影響,比如說去影響政府,政府可以把這些做法擴大,或者影響一些其他的機構,從而提高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和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

(2)建議

針對項目調研地區,解決現階段其對學習工具用品,生活教育,以及情感陪伴是最爲急需,並且也是可以操作並且可以推廣的模式。“留守兒童溫暖包”作爲一個切入點,同時開展志願者定期陪伴情感關懷,以及開設安全教育,生活教育課程模式。建立可複製可推廣項目機制。

並且就現在社會問題而言,留守兒童人身安全,心理安全,衛生教育等方面是非常關注的一個領域,另外就其父母或者臨時監護人而言,大部分知識水平沒有達到,學校教育對此並沒有專設課程,因此可以通過以志願者陪伴的方式對其這塊缺失做到很好的彌補,同時以學校老師爲推廣終端。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調查報告2

農村留守兒童一個特殊羣體。

近幾年,我國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

所謂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指隨着大量農村成年男女向城鎮轉移就業,而多數人沒有攜帶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許多的農村兒童遠離雙親或單親,成爲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多數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監護。隨着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在農村出現的“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視和十分關注的社會羣體。

留守兒童問題不容忽視……

農村留守兒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羣體,他們只有因爲父母外出打工後,出現臨時監護人學習輔導不力,生活照顧不周,親子接觸缺失等現象困難。

但已有調查表明,由於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或缺位,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對留在家鄉的子女疏於照顧,無法認真履行監護的職責,使孩子失去應有的安全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被拐賣,受到意外作害,失學輟學等現象時有發生。由於缺少親情關懷和應有的家庭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爲和心理的成長髮育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

“留守兒童”教育基本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一)學習較差,

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裏認爲,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不多,將子女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人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過問甚少,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上弊端也較多。加之他們還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

(二)性格缺陷。

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數較少,與留守子女聯繫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比例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

(三)缺乏親情。

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造成親情欠缺,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點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同時,根據調查和座談情況看,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和父母關懷的強烈要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際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協作求助,學習成績等方面發生障礙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

(四)心理障礙。

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中國小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發生了許多煩惱與衝突,這時,他們需要親近暢通傾訴,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情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爲不利,引發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封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

(五)行爲偏差,

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行爲發生在文化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爲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爲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質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經常遲到、早退、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爲,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孩子的種種行爲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建立農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充分發揮農村的教育作用。兒童少年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區共同的責任,目前,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於很大部分沒有建立相關的兒童少年教育組織,使農村在兒童少年的教育與成長髮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來那種穩定的由家長親自伴孩子走兒童少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越來越多。這樣,兒童少年的監護與教育的責任就幾乎全部落在了學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只有全部時間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時間大部是在家庭和社會度過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指導站、鄉村教育機構就顯得尤爲迫切,同時,現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的可能性和基礎。

從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變家長外出的方式和親子溝通方式,從調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就比較大,但是如果有一個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少得多,建議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孩子已經上學,而又沒有相當的人作爲監護,最好就留一個在家監護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保證家庭教育完整性,這樣家長可以和學校保持聯繫。共同承擔起教子責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帶到務工所在地上學,便於教育,如果條件不允許,則要改變與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與孩子經常性的聯繫,並對孩子的情況非常熟悉。具體來說,一是在溝通時間與機會就比較多,並且具有一定的連貫性;二是在溝通的內容上,不能只學習、考試,更多的關心他們的生活心理與情感,更多的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爲;三是在交流溝通的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繫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

呼籲全社會都來關注農村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是兒童羣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農村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建設者,他們能健康成長,不僅涉及千家萬戶的幸福,更關係着全民族素質的提高,關係着光和國家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解決好這一人口城市化、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現象,已在爲一項緊迫任務。

如此,留守兒童很難得到父或母貼身的愛和關懷,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傳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上的幫助,在他們的意識裏,父或母是一個長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孤獨的,他們的成長是寂寞的,他們的價值觀是模糊的。

這個時代的孤兒由於長期被託養或寄養,缺少父母之愛,容易。導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內向,情緒消極,膽小怕事,自覺性差等,由於老人溺愛或親友疏於管教,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他們學習成績普遍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調查報告3

1. 藉助政府力量,充分發揮政府部門職能

國家應該更加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發揮自身職能,爲貧困地區提供教育支持,完善國家教育體制,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接受教育。政府要貫徹實施“三農”惠民政策,重視農村存在的問題,爲早日建設美好農村和城鄉一體化採取積極措施,關注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羣體,讓孩子接受全面教育,將來爲國家做貢獻。其次,國家要加強經濟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民收入,制定惠農政策,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讓農村的家長可以儘量不用外出務工養家,這樣就有足夠的時間關愛孩子,從而減少留守兒童數量。最後,國家要加大對農村教育投入,建設教育基地,配套教育設備,投入更多的師資隊伍,不斷完善農村教育水平。及時彌補農村教育的不足,達到國家總體平均教育水平。

2. 完善學校教育,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主導作用

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中,學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對留守兒童關愛的缺乏只有通過學校的幫助來彌補,學校應該義不容辭發揮其自身的主導作用,爲孩子提供教育幫助。老師要掌握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多與孩子交流談心,多開展集體關懷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到必要的關愛,從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同時,老師要定時到兒童家庭進行走訪,及時瞭解孩子的學習跟身心情況,還要定期跟孩子的監護人交流,進行各方面的溝通,爲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墊下基礎,給孩子實現全面健康成長提供一個美好環境。

3. 引起農村基層組織的重視,發揮基層組織的職能

農村基層組織應該建立農村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兒童的教育除了靠政府、學校、家長,也離不開基層的大力支持。兒童教育是社會各階層共同的責任,村政府應該建立教育諮詢點,少年兒童教育服務中心,爲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提供多方面的幫助。暑期期間,村委會可以通過邀請當地各校大學生到農村進行三下鄉支教活動,招募大學生志願者到農村爲孩子們提供學習的指導和各方面的交流,開展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服務工作,爲孩子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學習更多的知識。

4.總結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從農民工大規模涌入城市務工開始,已經持續了將近20年之久,一直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阻礙了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建設。國家應該採取有力措施,儘快爲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提供大力幫助,爭取早日實現我國的城市化建設。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關係到數千萬兒童和上億農民工的重大問題,同時,更關係到我國農村廣大地區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問題。所以,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不僅是xxx的職責,也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盡一份力量和一份職責,伸出援助之手。只有政府、學校、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共同承擔職責,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希望社會能重視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爭取爲農村留守孩子提供一個美好的教育環境,讓每一個兒童都有機會接受教育,學好文化知識,實現全面健康成長,將來爲國家的建設做貢獻!

【第6篇】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調查報告

一、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迅速發展,隨着城市化的出現與發展,帶來一些問題。農村的剩餘勞動力(特別是年青的父母)都紛紛到城市去發展,大多不能拖兒帶女出去,所以大部分的孩子被留在家中由祖父輩或某一個親戚朋友來照看。目前農村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這樣的小孩,他們被稱爲“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兒童的學習和生活怎麼樣呢?圍繞這一問題我們進行了專題調查研究。

二、調查的目標:

爲了瞭解有關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造成留守兒童的原因以及對留守兒童這種現象採取怎樣的緩解措施。

三、調查內容:

1、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

2、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四、研究方法:

1、調查分析法:通過對國小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87份,對答卷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結論。

2、走訪、開辦學習輔導班等方式和留守兒童家庭進行了零距離接觸進行調查。

3、查找文獻法:通過上網,查找資料尋找相關信息。

五、實踐基地:

福建省浦城縣古樓鄉古樓中心國小

六、實踐時間:

20xx年9月1日~9月25日

七、調查結果分析:

我就古樓中心國小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安全衛生、思想狀況等方面情況,採取問卷調查、走訪、開辦學習輔導班等方式,進行了深入全面的調查,與留守兒童及其家庭進行了零距離接觸,調查結果如下:

(一)古樓中心國小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

1、全校有358名學生,留守兒童較多,有87名,佔全校的24.4%。

2、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情況。根據調查,中小留守兒童以父母雙方外出務工爲主,也有父母親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留守家中的。

3、由於村莊面積較大,房屋密集度小,留守兒童分佈廣泛,平日相互來訪較少,直接造成留守兒童的封閉心理。

4、留守兒童以隔代監護爲主。從總體情況看,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數是兒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一小部分跟近親住在一起,還有極個別的留守兒童由老師或其他人擔當監護人。

(二)古樓中心國小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由於留守兒童長期沒能與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這些留守兒童在生活、教育、心理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學習成績較差。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上欠缺主動性、自覺性,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習慣差。具體表現在遲到、早退、上課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較好的完成家庭作業,甚至曠課、中途輟學等現象,其直接的結果就是學習成績較班級平均水平低,較自己以往成績低。學校對留守兒童曠課遲到等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十分頭疼,有的教師乾脆放任不管。從調查瞭解到,從學習成績上看,優秀的佔21.14%,較好的佔30.82%,中等偏下的佔48.04%。甚至有的班後十名就有4/5是留守生。

2、行爲習慣不良。存在說謊現象,在家騙父母委託的監護人,在校騙老師。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學校紀律散漫,常有遲到、早退、打架鬥毆的現象,在家裏好吃懶做,諸如洗碗、掃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做,對監護人不禮貌,有點時有夜不歸家的現象發生。生活習慣較差,有的形成了早上不洗臉不漱口,晚上不洗腳,長年不理髮的壞習慣。從調查瞭解到,從行爲習慣上看,優秀的佔24.53%,較好的25.92%,一般的佔29.81%,差的佔19.74%。

3、道德滑坡明顯。留守兒童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過程中,由於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物質生活支持能力強但缺乏對他們必要的引導、教育、管理而易於造成男孩講究吃喝、看碟上網,打架偷竊,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具體表現在:是非意識淡薄,分不清好壞,沒有禮貌,常常髒話連篇,出口傷人;在行動上過分以自我爲中心,自私任性,蠻橫霸道,不能尊敬老師和長輩,不能團結同學;沒有榮辱意識,不在乎同學、監護人及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

4、心理健康堪憂。由於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內心封閉,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緒消極,孤獨,言語少,不合羣,不願意也不善於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鬱自卑,乃至憤世嫉俗的心理。容易走極端。

5、安全隱患嚴重。留守兒童是弱勢羣體,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沒有父母的直接監護,更容易成爲不法分子的侵害對象,侵害後沒有親人傾訴,往往不易發現。

留守兒童在生活、教育、心理方面普遍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起來,有以下幾點:

1、長期缺乏親情關愛。與學生交談時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社會、政府、學校或者我們想爲大家做點什麼,你們覺得有可能做什麼呢? 一個學生答道:“沒有多少可做的,能做的就是經濟上的,但我們缺少的是父母的愛和關懷”。父母親常年累月在外打工,一週、一個月、半年甚至一年都難得打一次電話、寫一封信、寄一本學習用書。不能很好地與留守兒童維繫親情,溝通思想,鼓舞上進。他們往往僅僅以爲留守兒童買了幾身衣服、交清了學費作爲自己關愛孩子的全部。很少與孩子的班主任、任課教師溝通,很少了解甚至不在乎孩子的學習成績,只注意孩子是否長高了、長胖了,而不注意學習成績,良好行爲習慣等綜合素質。“我的父母總是在春天來的時候離開家到外面去打工,我真希望能把春天留住,這樣我就能一直和他們在一起。”一名正在中心國小讀四年級的留守兒童在自己的作文裏這樣寫道,我們看了無不心酸。

2、教育問題日趨明顯。一是監護人教育難有實效。留守兒童多是隔代監護,祖輩與孫輩之間年齡相差在40歲以上,思想觀念不一樣,文化背景不一樣,加祖輩多數受教育的不多,甚至有文盲的,因此是物質關心多,精神關注少,難以引導孫輩進行正常的學習。父母委託的監護人往往是女性或者是祖父、祖母等年紀較大的人,這部分人或者由於忙於其它的事或者由於要同時監護幾個小孩或者是年齡較大而精力不夠,投在留守兒童的時間和精力不多。其次,不少監護人的文化素質比較低,據調查,作爲臨時監護人的祖輩中從未上過學的佔9%,國小文化的佔56%,國中文化的佔35%。因此,他們的表達能力不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不夠了解,不能給予他們必要的法律、安全、衛生等方面的基本常識的幫助、指導,不能在學習上予以輔導。二是學校教育無法到位。

3、社會各界關注不夠。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的羣體往往易被忽視,學校往往重視升學率而對成績好的學生給予較多關注,而把一些成績差紀律差的留守學生當成問題學生、差等生而放任不管。其它各部門和社會各界人士普遍認爲留守兒童問題遠遠輕於當前的一些社會問題,遠遠輕於成年人違紀違法的問題而忽視之。前幾年廣播電臺,報刊雜誌對留守兒童問題報道的少,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宣傳得少。教育部門、研究部門對留守兒童問題研究力度不大,成果不多,成果的應用推廣不夠。

(三)措施及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和留守兒童家庭進行零距離接觸,和留守兒童進行了心連心的交流,鼓勵他們勇敢面對生活,努力學習,幫助他們走出生活的“陰影” 。力爭幫助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生活觀、道德觀和價值觀;用真愛撫慰留守兒童脆弱的心,用真情爲他們指明前進的道路。

同時,農村留守兒童所存在的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它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關注參與。我們要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工作,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1、政府要給予高度關注和支持

第一,從長遠看,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要靠國家對城鄉一體化發展進行統籌考慮,要通過相關政策的制定,允許務工流入地設立農民工子女學校並降低農民子女進城讀書門檻,改革戶籍制度,允許勞動力自由流動,破除政策壁壘,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從制度上促進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同時還要強化政府統籌管理,加強社會支持,提高外來務工人員待遇,增加城市教育設施,降低收費標準,改善農民工子弟就學條件。有條件的可利用已有資源開辦寄宿制學校、假期學校等,逐步建立起社會監護體系。

第二,相關部門要加強輿論宣傳。特別要加大對《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強化外出務工家長對子女成長的監護責任和教育責任,引導他們正確處理打工緻富與子女教育的關係。

第三,鎮、村兩級要逐步探索幫助留守兒童教育與管理的新路子,在社會上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結對幫扶,也可以建立家長代管制度。

2、加強學校教育管理力度

第一,切實增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度。留守兒童作爲一個特殊的羣體,應當引起學校和教師的特別關注。留守兒童更應該得到學校和老師更多的關心和愛護。作爲這些孩子成長道路上重要的指引者,老師一定要多給他們一點愛心,多給他們一絲微笑,多給他們一份關注,多給他們一個眼神,多給他們一句讚揚,多給他們一聲問候......用自己寬廣的胸懷去接納他們,去善待他們,讓他們感受到父母般的溫暖。特別是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摒棄“留守兒童”等於“雙差生”的錯誤認識。

第二,爲留守兒童的溝通提供方便。在學校開設“二線一室”。即:開通“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子女通電話;開通“師長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繫。

第三,開展有助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活動。關注留守兒童的精神世界如主題班會、聯誼會、道德法制講座等,引導學生互助互愛,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集體的溫暖。有助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第四,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增設相關課程,加強精神、心理、生理、行爲方面的指導教育特別是心理教育。學校除了知識的傳授和學業的管理外,應該給予他們心靈關懷。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學校還要開設心理健康課,定期爲學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開設“悄悄話信箱”,建起“心靈驛站”,幫助“留守孩”解決無人傾訴、無處傾訴的問題,解開心靈的“疙瘩”。

3、引導外出父母樹立正確的教子觀念

第一,父母雖然在外誤工,但經常要與子女溝通,瞭解他們在學習、生活、思想等方面變化情況,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並用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來鼓勵孩子健康成長,教會他們學會做人,長大成爲“賢德聖人”這樣不但瞭解孩子成長情況,而且加深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

第二,走出用物質代替責任的誤區。遠在他鄉在外打工的父母在照顧孩子上往往傾向於物質上,認爲只要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就完事大吉。要幫助家長轉變這種觀念和做法,配合學校,承擔起育人的責任。

第三,改變在外誤工家長重智輕德的錯誤觀點。

4、強化社會關愛

充分發揮各部門、各單位的作用,組織機關幹部、社會熱心人士與留守兒童結對子,讓富有愛心、責任心的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引導他們成長。共青團、少先隊要挖掘組織優勢,多開展青年志願者、手拉手等主題活動,如我縣開展的心連心、學雷鋒等活動成效明顯。

總之,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讓我們再一次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農村的留守兒童,讓他們健康地成長。家園裏的孩子企盼着關愛。如果人人獻出一份真摯的愛,如果人人伸出一雙援助的手,就會爲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蔚藍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