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多篇

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xx年9月,市婦聯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實地走訪等形式對全市留守兒童之家建設情況進行了調查瞭解,現將整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市現有農村留守兒童94000多名,佔全市14週歲以下兒童總數的29.8%,xx年以來,市婦聯與市關工委聯合充分整合社會資源,以留守兒童之家建設爲抓手,爲留守兒童創造優良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一)硬件建設情況

據統計,全市共建留守兒童之家示範點48個(見附件),其中市級示範點30個,縣區級示範點18個,依託學校建設的28個,依託村室建設的20個,共配備書籍58600多冊,液晶電視26臺,電腦3臺,各點均配備有書櫃、桌椅。直接受益留守兒童6928名。

(二)制度建設情況

目前,每個留守兒童之家均制訂了留守兒童之家管理辦法,成立了領導小組,建立了生活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活動制度,成立了“讀書學習組”、“心靈呵護組”、“開展活動組”等組織,並製作成版面上牆,室內均佈置了童心童趣、溫馨活潑的氛圍,吸納了“五老”骨幹、學校老師、村婦代會擔任管理員,平時放學、週六週日和節假日定期開放。

(三)作用發揮情況:

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之家整體作用發揮較好,具體體現在:

一是溫暖了留守兒童的幼小心靈。各留守兒童之家通過開展“城鄉國小手拉手”、“母親節感恩教育”等活動,對留守兒童進行關愛;以寫親情信、打親情電話、視頻交流等方式,爲家長、監護人與留守兒童開展對話與交流搭建平臺,增進親情感情。二是豐富了留守兒童的課外生活。各留守兒童之家均通過組織孩子們開展課外閱讀、科普講座、文體娛樂、觀看電視、親情視頻等常規活動豐富孩子們課餘生活,有效填補了留守兒家庭教育缺失的空白。三是享用了更多教育資源。各級婦聯協同有關部門通過開展“愛心父母”結對幫扶、城鄉學校結對互動、積極實施愛心救助工程,讓留守兒童享受更多更好的教育資源。

(四)試點區培育情況。xx年底,全國婦聯開展了全國農村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試點工作,爲期一年(xx.12—xx.11月)在全國確定了26個農村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試點市、縣、區。在市區婦聯的積極努力下,源匯區成爲全省兩個試點其中之一。爲打造培育試點,市婦聯指導源匯區制定出臺了《源匯區開展全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成立了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機構,建立了黨政領導、組織牽頭、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並着力加強網絡、陣地、隊伍三大關愛服務體系建設。目前,正在迎接全國婦聯的檢查驗收。

二、存在問題

(一)留守兒童之家建設覆蓋面窄,受益人羣有限。目前,全市留守兒童近10萬人,目前僅建48所,留守兒童之家受益人羣只有近7000人,受益人羣比例不足7%;全市582所農村中國小中目前只有28所學校建有留守兒童之家,覆蓋比例僅有4.8%,更多的留守兒童並沒有享受到社會的關愛。

(二)留守兒童之家佈局不盡合理,影響作用發揮。全市48個留守兒童之家依託學校建的有28個,依託村居建的有20個,調查發現,建在學校的要比建在村室的作用發揮更好,建在村室的留守兒童之家大多由村婦女主任兼管,但由於村婦女主任身兼多職,往往沒有時間和精力管理維護留守兒童之家,開放時間也不能保證,導致個別村居建留守兒童之家存在書籍丟失、器材毀壞現象。

(三)留守兒童之家建設標準不高,管理不規範。調查顯示,大多留守兒童之家沒有配備電話、電腦等設施,不能滿足留守兒童與父母溝通聯繫的需求;由於資金問題,一些留守兒童之家書籍數量配備不足。各留守兒童之家雖在建立時都制訂了管理制度,配備了管理人員,但由於缺乏有效的領導、監督、管理,導致一些留守兒童之家制度形同虛設,部分留守兒童之家損毀嚴重。調查發現,全市共有10個留守兒童之家損毀,其中市級點2個,臨潁縣13家縣級留守兒童之家示範點8家損毀,管理問題不容樂觀。

(四)缺乏專業輔導老師,不能有效解決留守兒童存在問題。建在村室的留守兒童之家大多由村婦女主任兼管,開展活動大多依託村“五老”骨幹和村幹部,他們受教育程度較低,缺乏科學的教育指導方法,只能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和教育引導,在精神和道德上關注的少;而學校具有心理諮詢等資歷的專業老師屈指可數,一線兼職心理輔導教師普遍缺乏必要的心理學知識,對留守兒童各個年齡段出現的學習、生活、心理等問題不能給予有效解決。調查發現,上網成癮、吸菸、酗酒、打架鬥毆的多是留守兒童,如何科學引導、正確處理各個年齡段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顯得尤爲必要。

三、他山之石

爲使我市留守兒童之家發揮良好作用,我們通過電話諮詢、網上查找等方式對其他地市的先進經驗和做法進行了梳理,以供參考:

(一)政府主導,項目化運作型。安徽省將建設農村留守兒童之家納入政府民生工程,財政設立6000萬元專項經費,用三年時間依託農村中國小校,建設2萬個農村留守兒童之家,爲每個留守兒童之家配備3000元的電視、電話、電腦等設備設施。教育主管部門成立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建設領導小組,明確責任單位,負責項目建設和管理,開展業務指導,強化日常監管,制定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建設工作考覈辦法,明確檢查考覈的內容和方法。並將此項工作列爲對縣級黨政領導幹部教育工作督導考覈和市級教育行政部門年度目標考覈的一項重要內容,檢查考覈結果在全省進行通報,並作爲獎勵的依據之一。這種形式的運作覆蓋面廣,受益留守兒童多,有利於大規模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二)民營帶動,市場化運作型。安徽省歙縣育鴻留守兒童學校,是一所由私人投資在縣城建辦的民營學校,主要接收對象爲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兒童。學校設備主要以私人投入爲主,當地縣婦聯、教育局投入少量文體器材,多爲全國兒基會、省婦聯配送。配備有老師進行作業輔導和書畫、音樂等課程培訓。歙縣被聯合國兒基會和國務院婦兒工委辦確定爲全國留守兒童社會干預試點縣。這種方式覆蓋面有限,有利於解決留守兒童較爲集中地區的問題。

(三)多方協同,家校關愛型。湖北省咸寧市崇陽縣白霓鎮中心國小農村留守兒童託管中心項目,是由省發改委支持資金40萬元,縣財政配套50萬元,社會各界捐助20萬元,爲廣大留守兒童提供學習、活動、生活(住宿、就餐)綜合服務,中心的留守兒童實行完全寄宿制,每兩週回一次家,平時上學和週末回家均由託管中心負責接送。

(四)依託基層,新社區管理型。開封市通許縣是勞務輸出大縣,有6萬多名農村留守兒童。作爲加強社會管理創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許縣依託新型社區建設,採取政府設立專項資金,縣鄉及各有關部門都拿出相應資金,企業出資冠名,企事業單位援建的方式建立留守兒童“愛心家園”。目前已經建設了66個,該縣力爭3年內在全縣300個行政村實現愛心家園全覆蓋。

四、具體建議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各方面來齊抓共管。實踐證明,創辦留守兒童之家是關愛留守兒童服務體系建設的有效途徑,依託農村中國小建設留守兒童之家是發揮好“家”的作用的較好選擇。因此,建議建立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教育主管、部門協同的社會化工作機制,利用三年時間,依託農村中國小建設留守兒童之家,力爭到xx末,基本實現對留守兒童的全覆蓋。

(一)明確責任。目前的留守兒童之家由市關工委、市婦聯聯合社會力量籌資建設,政府尚未介入,建議黨委政府把建設留守兒童之家、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作爲社會管理創新的一項重要內容,成立留守兒童之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出臺相關文件,列入政府考覈目標,設立留守兒童之家建設專項資金,爲留守兒童之家建設提供組織和資金保障;教育主管部門具體負責留守兒童之家的建設和管理,按規劃有序推進留守兒童之家建設,開展業務指導,強化日常監管,狠抓工作落實;各級關工委、婦聯要廣泛發動、精心組織“五老”隊伍、愛心媽媽、巾幗志願者,積極投入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擔任留守兒童之家的臨時父母、兼職教師和知心朋友。

(二)建設方案。結合我市實際,借鑑先進地市的成功經驗做法,現提出如下三種建設方案。方案一:政府主導型。將留守兒童之家納入教育類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撥付專項資金,各縣區撥付配套資金,依託全市農村中國小校進行建設,首批在農村寄宿制學校建立。教育主管部門具體負責留守兒童之家的建設和管理,制定留守兒童之家建設標準,提出圖書、報刊、文體器材等設施的配備數量,保證各點均按標準和要求建設到位。方案二:設立基金型。政府拿出部分資金作爲留守兒童建設啓動資金,由慈善總會牽總,關工委、婦聯參與,廣泛募集資金,通過協調愛心企業冠名、企事業單位募捐、愛心人士捐助等形式設立留守兒童之家建設專項基金,資金全部用於留守兒童之家建設。方案三:新型社區型。依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列入縣鄉政府工作目標任務中,在已建或在建新型社區中建立留守兒童之家,建在新社區的留守兒童之家由縣區婦聯統一管理。

(三)加強管理。要建管並重。一是納入目標考覈。將留守兒童之家工作納入縣區政府目標考覈、縣區教育主管部門目標考覈,並制定統一的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建設管理辦法,由教育主管部門負責各學校留守兒童之家的監督考覈。二是建立激勵機制。由關工委、慈善總會、婦聯共同組成聯合督導組,對留守兒童之家的建設管理情況進行督導檢查,獎優懲劣,每年“六一”期間對錶現突出的先進集體和個人予以隆重表彰。

【第2篇】黑龍江省農村留守兒童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黑龍江省農村留守兒童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爲全面瞭解和掌握我省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發展狀況,進一步紮實開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省婦採取問卷調查的方式,與留守兒童、監護人及工作人員面對面調研的方式,對全省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發展狀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共回收問卷1300份。

一、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發展及監護情況

(一)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發展狀況

1、農村留守兒童規模

黑龍江省農村現有留守兒童145,750人,其中父親外出打工的75,644人,佔留守兒童的51.8%,母親外出打工的27,011人,佔留守兒童的18.5%,雙親外出打工的43,095人,佔留守兒童的29.5%。此次調研掌握的總數比20xx年減少62622人。

2、農村留守兒童性別、年齡及分佈

農村留守兒童男女比例比較接近,且年齡在6—14歲居多。分佈在黑龍江省十三個市(地),其中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綏化市人數較多。

3、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狀況

在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讀國小的佔77.2%,國中佔21%,高中佔1.8%,其中寄宿生佔26.1%。父母外出後88.4%的孩子表示願意讀書,並有52.8%的孩子有考大學的願望,他們與父母談論最多的話題是學習,課餘時間有42%的孩子喜歡讀書,但學習不夠理想,成績下降的佔28%,沒變化的佔49.5%。

4、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狀況

問卷顯示:父母外出後有29.5%、41.3%、18.5%的孩子與父親或母親、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有57.7%的孩子認爲父母外出打工後家庭生活變好了。有43.4%的孩子每週能與父母電話聯繫一次。

(二)農村留守兒童監護情況

在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中,隔代監護的29,364人,佔68%,其他親屬監護的7628人,佔17.7%,獨自生活的470人,佔1%,寄宿生5633人,佔13%。

1、監護人自然情況

問卷中,監護人有36.3%爲男性,63.2%爲女性。母親和隔輩人監護居多,分別爲20%和54.6%。農民佔43.3%。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佔77.1%。

2、對留守兒童監護情況

問卷顯示:有72.5%的監護人只監護一個孩子。有70%的監護人贊成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願意爲他們代管孩子。監護人有37.3%經常與老師聯繫,有41.2%會參加家長會,有77.4%與孩子聊學習上的內容,有52.8%聊生活上的內容,有55.7%最想學習輔導孩子學習的方法,有87.3%的打工父母對監護人照顧孩子表示放心。

二、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主要做法

(一)領導高度重視,相關部門密切合作

全國及省“共享藍天”關愛農村留守流動兒童行動方案下發後,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雞西、伊春、綏化、大興安嶺等市(地)成立了留守兒童專題工作組或領導小組,由市(地)主管領導擔任組長,切實加強對此項工作的領導,明確了相關單位在關愛留守兒童工作中承擔的職責任務。各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使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紮實有效開展,促進了留守兒童生存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據統計:全省成立相關領導機構540個,建立家教指導服務中心、家長學校3190個。大興安嶺地區總工會、司法局、農委等留守流動兒童專題工作組成員單位在廣場設立留守兒童及農民工權益維護和科學教子培訓指導諮詢臺,接待解答諮詢近千人次。地區婦聯與地區廣播電視局聯合開通了“留守兒童心理輔導”專題欄目,邀請心理專家在線解答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對留守兒童監護人進行家教知識輔導。

沒有成立領導機構的市(地)及相關單位也落實責任,做好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齊齊哈爾市婦聯爲確保“共享藍天”行動取得實效,與市直十三個相關責任單位積極溝通協調,確定了“市直十三個責任單位、責任部辦、責任人名單”,並按照工作部署及分工,確定各自工作內容,實施“共享藍天”支持行動、維權行動、關愛行動、宣傳行動,切實推進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問題有效解決。富拉爾基區黑龍江陽光教育集團第一中學將學校改革成爲寄宿制學校,免費開放圖書館和微機室,還特別選派從教二十餘年、具有豐富教學管理經驗的教師負責留守兒童的起居及課後輔導,解決了寄居在親屬家的留守兒童生活缺人照顧的問題,留守兒童白天可以在明亮的教室裏上課,午間可以在食堂吃上可口的飯菜,晚上還有專門的輔導課,孩子們充分感受到了家的溫暖。該區人民醫院還爲45名住校留守兒童進行了免費體檢。

佳木斯市教育局積極履行職責,以佳教通[20xx]6號文件下發《關於做好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要將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納入當地教育發展 規劃,要將轄區內農民工子女教育納入當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範疇,指導和督促中國小認真做好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和教育教學工作,按就近入學原則,劃定接收農民工子女就讀學校範圍,全日制公辦中國小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接收劃定範圍內的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各公辦中國小校要完善教學管理辦法,在接受教育、評優獎勵、入隊入團、課外活動和收費等各方面做到對農民工子女和城市學生一視同仁,不得違反國家規定加收借讀費及其他任何費用。

(二)開展有益活動,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各級婦聯抓住一切有利時機,與相關部門合作,組織開展適合留守兒童生存發展特點的寓教於樂的有益活動1835次,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他們身心健康成長。

齊齊哈爾市龍江縣婦聯聯合縣關工委組織了103名“五老”擔任留守兒童校外輔導員,引導孩子們遠離不良嗜好、不法場所、不軌人羣,促使他們學會自立、自律、自強。縣婦聯創新“親情互動模式”,組織開展了“五個一活動”,即:每週打一個親情電話、寫週記、讀一本好書、每月寄一封家信、參加一次與輔導員談心活動,促進留守兒童與外出父母的親情交流。

七臺河市婦聯與教育局聯合,建立市、縣、鄉鎮(街道)、村屯(社區)四級管理關愛隊伍,完善留守兒童週末管理機制。

鶴崗市婦聯對留守兒童情況做到“七清楚”,即:留守兒童姓名年齡清楚;性格愛好清楚;健康狀況清楚;學習、現實表現清楚;家庭、生活情況清楚;與父母聯繫電話清楚;監護人情況清楚。

大興安嶺地區婦聯本着“動真情、想實招、辦實事、求實效”原則,尋求社會各方力量,積極有效地開展留守兒童關愛行動。在全區開展“兩訪、三助”關愛貧困留守兒童活動,“兩訪”即成員單位走訪慰問貧困留守兒童,志願媽媽走訪慰問結對留守兒童,瞭解留守兒童生活、學習、思想等情況;“三助”即生活、學習、思想幫助。以母親節爲契機,在全區留守兒童中開展了“感恩母愛·點亮親情”主題演講比賽,引導留守兒童學會理解父母,懂得感恩回報。呼瑪縣婦聯開展“我心中的爸爸媽媽”徵文比賽、感恩母親短信大賽、《致留守兒童父母的一封信》三項活動,加強打工父母與留守兒童之間的情感交流。

(三)整合社會資源,爲留守兒童奉獻愛心

各級婦聯組織積極呼籲、協調全社會關愛留守兒童,千方百計爲留守兒童生存發展創造條件,辦實事、辦好事。

哈爾濱市婦聯在留守兒童相對集中的社區、鄉鎮及學校建立了10個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服務中心,在雙城、木蘭兩縣市建立了兩所留守兒童寄宿學校。愛心人士出資爲10箇中心捐贈了微機、電視、圖書和體育用品。組織愛心媽媽、知心姐姐、家庭志願者等4178人爲農村留守兒童作代理家長,對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心理等給予有效指導和幫助。建立“家長聯繫卡”、“親情電話卡”3000多份,增進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的溝通聯繫。開展“手拉手關愛留守少年兒童行動”,一對一結對2100多個。建立孤困兒童、留守貧困兒童愛心超市10個,在黨政機關幹部中募集兒童學習用品、衣物等4000多件,全部投入愛心超市。

牡丹江市開展了“崗村共建愛心橋,巾幗牽手助春蕾”活動,將“春蕾女童”資助對象向貧困留守女童傾斜,將“崗村共建”活動與救助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對接,利用“寒暑假開學日”、節日紀念日等舉辦各種大型捐助慰問活動,資助貧困留守兒童350名。

佳木斯市婦聯協調市婦幼保健院、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衛生局等33個捐助單位、個人與現場63名“春蕾女童”、農村貧困留守兒童進行對接,現場捐款達19,270元,並捐贈運動服、書包、書籍等物品。該市婦幼保健院連續3年資助郊區10名貧困留守兒童。市婦聯組織市傳染病醫院的醫務人員到長青鄉中心國小爲留守兒童進行了乙肝抗原、抗體檢測、貧血檢測等6個項目的免費檢查,價值6000多元,100名兒童獲益。市總工會於元旦、春節期間在全市開展“開通七列直通車”活動。其中,子女助學直通車通過八條途徑幫助困難職工子女籌集助學金20萬元,有270名特困職工和留守兒童受益。

大慶市杜蒙縣針對村級國小布局調整帶來的部分農村兒童出現的上學難問題,啓動實施 “愛心工程”。縣政府投入220萬元購買75輛學生通勤車,使全縣60個自然屯的走讀留守兒童實現免費乘車上學;投入20餘萬元建立44處愛心餐點,每年投入60萬元使包括1106名留守兒童在內的20xx多名農村走讀學生中午免費就餐。該縣還在農村留守兒童比較集中的胡吉吐莫鎮中心國小建立了留守兒童服務站,成立了由鎮黨委副書記任組長,婦聯主席、學校校長、派出所所長爲成員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留守兒童管理制度》,建立“學校——班主任——家長——監護人”管理網絡。學校把一處面積約110平方米的房間作爲留守兒童專用活動室,添置相應設備,由專任教師定期組織留守兒童開展活動。縣婦聯又招募457名有文化、有愛心的“愛心媽媽”與他們結成親情傳遞對子,使留守兒童感受到家庭般的關愛和溫暖。

雙鴨山市婦聯發動社會各界共同關心關愛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鼓勵有幫扶能力的黨員幹部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與無人管護的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子,擔任代理爸爸媽媽,爲留守兒童構築健康成長的溫馨之家,共結幫扶對子185對。

黑河市北安市婦聯與市法院在鐵東國小聯合開展了以“關愛留守兒童,共享一片藍天”爲主題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市法院負責同志針對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結合正反兩方面典型案例,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和引導,告誡他們應該如何應對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幫助他們樹立面對現實的信心和勇氣,以更積極、更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留守兒童自身存在的問題

1、性格發展不夠健全。部分留守兒童由於長期缺少父母親情和家庭教育,易在性格養成上出現偏差。有些孩子內向、膽小、自卑、孤僻、抑鬱,不願意也不善於同他人交往,害怕被別人欺負。調查顯示,有34.9%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後感覺到孤單。某市一留守兒童和爺爺、大伯、大娘住在一起,父母離婚後再沒見到媽媽,爸爸長年在外打工,她很少和同學們來往,性格越來越孤僻。有些孩子自控能力差、好衝動、經常打架鬥毆,辨別是非能力較差。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如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從深層次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2、行爲習慣出現偏差。部分留守兒童缺乏父母及時有效的指導和教育,也不聽祖輩及其他監護人管教,沒有禮貌,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不良行爲;有的留守兒童迷戀網吧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個別人還走上了犯罪道路。某市一留守兒童現年17歲,7歲時父母離異,母親改嫁,父親外出打工後,他在姑姑家生活,曾三次因毆打他人被行政拘留、罰款,後因故意傷害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二年。

3、學習成績不理想。調查發現,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因缺少父母監督,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進取心,學習習慣不好。具體表現在遲到、早退、曠課、逃學、上課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按時完成作業等,直接結果就是學習成績下滑。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上升的只佔22%,學習成績下降或沒變化的佔相當大的比例。

4、生活習慣不良。年幼的孩子被託付給祖輩或親戚、鄰居、朋友等幫助照管,得不到精心照料,孩子的日常飲食、營養、生活安排等都受到嚴重影響。一些留守兒童生活不規律,或營養不良,或體重超標,他們的體格生長髮育指標與同齡孩子相比有一定差距;一些留守兒童衛生習慣較差,患感冒、齲齒、近視等疾病的機率高於非留守兒童。

(二)留守兒童監護方面存在的問題

1、監護人認識不到位。多數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認爲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只要孩子能有飯吃、身體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盡到了責任。特別是祖輩對孩子或過於溺愛,或放任自流,只在物質上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缺乏對孩子的嚴格管教和正確引導。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在雙親外出的留守兒童中,隔代監護的佔68%,祖輩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加上他們或忙於農活,或體弱多病,或同時照看幾個孫輩,不能充分給予孩子學習上的輔導和心理上的支持,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

3、單親監護對孩子成長不利。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由單親監護的佔70%。由於他們的父母一方外出打工,造成父親親情教育缺失或母親親情教育缺失;加上生產勞動和家務勞動要落在留守一方家長身上,勞動強度的增大使得家長家教精力嚴重不足,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產生問題的原因

(一)個別地方領導重視不夠,宣傳不到位。相關部門履行職能有差距,在當地沒有形成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社會氛圍。另外,留守兒童工作經費不足,導致關愛留守兒童工作不能正常開展。

(二)學校、家庭、社會對留守兒童監管、關愛不夠

1、家庭教育欠缺。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爲、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特別是兒童時期,是人行爲、習慣、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父母外出務工對孩子影響極大。有的父母平時與子女缺少有效溝通,疏於管教,造成親情淡漠,對孩子性格培養帶來不利影響;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當,存在用錢補償感情的心理,認爲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忽視了孩子行爲、學習、生活等良好習慣的養成。祖輩撫養近70%以生活照顧爲主,承擔不了對孩子的品德培養、心理疏導和學習輔導的任務。

2、學校教育不利。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的教育寄希望於學校,但由於教師負責的學生多,教學任務重,與家長及監護人的溝通不夠,很難爲留守兒童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在心理上、學習上、生活上難以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

3、社會關愛不夠。農村社會教育資源相對缺乏,大多沒有兒童娛樂場所,致使留守兒童業餘生活單調無味。即便有娛樂場所的地方也沒能有效管理,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特別是大衆傳媒中滲入不少庸俗、色情等不健康的內容,對缺少親情關愛、性格發展不健全的留守兒童極具腐蝕性和誘惑力,一些留守兒童沉迷其中難以自拔。

四、對策與建議

(一)加強社會宣傳,營造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社會氛圍

要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作用,圍繞關愛留守兒童主題,積極宣傳“兒童優先”、“爲國教子、以德育人”等理念,加大對《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宣傳留守兒童家長及監護人的職責任務,宣傳家庭教育科學知識和方法,宣傳留守兒童自立自強的典型事蹟以及各地留守兒童工作的好經驗、好做法,引導全社會廣泛關注留守兒童,號召全社會爲留守兒童辦好事、辦實事。

(二)強化政府統籌,充分發揮政府部門職能作用

一是將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作爲解決“三農”問題和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政府爲主導,動員社會力量,共同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況的改善和發展。保證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有組織機構,有工作經費,有制度保證。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責,分工合作,推動工作持續、富有成效開展。建議將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納入新農村建設、農民工工作、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各部門工作規劃;將農村留守兒童工作與各級政府實施兒童發展規劃結合起來,將農村留守兒童的各項權益保護列入規劃的監測評估體系。

二是加快經濟發展。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加速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制定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多創造就業崗位,儘可能實現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從源頭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問題。

三是加大對農村教育投入,改善農村中國小寄宿條件。建議政府加大對農村中國小階段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投資力度,建立起與義務教育階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學校。同時制定出臺保證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各項政策和措施,使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能享受與城市孩子一樣的教育資源,爲留守兒童在父母身邊生活創造便利條件。

(三)建立長效工作機制,把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落到實處

一是留守流動兒童專題工作組成員單位切實履行職責。推動保護兒童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的落實,完善各項政策措施;推動建立指導服務機構,促進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監護網絡;擴大社會宣傳,組織關愛行動,努力營造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二是充分發揮家庭監護作用。監護人一定要轉變育人觀念,在孩子的道德養成、行爲習慣、人際交往、生活能力、知識學習等方面進行正面引導。打工父母要加強與子女的聯繫溝通,多向老師和監護人瞭解孩子在學校、家裏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增進與孩子的親情交流,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家長也可適當改變外出務工方式,夫妻兩人儘量不要同時外出務工,一方就近在本地務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相關部門要針對大部分監護人員文化程度和家教水平不高的問題,充分利用家長學校、婦女之家、留守兒童服務站、家教中心戶、網絡等活動陣地和媒介,加大對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教育培訓力度,開展優秀家長教子經驗交流等活動,使他們掌握教育和培養孩子的方法,提高監護能力和水平。

三是進一步完善學校教育管理。學校要建立完善留守兒童檔案。班主任要做好摸底工作,將留守兒童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留守兒童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合力。可在學校開設“二線一室”。即開通“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子女通電話;開通“師長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隨時與班主任老師取得聯繫;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

四是全社會要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相關部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爲農村留守兒童送溫暖,幫助留守兒童依法維護自身權益。要建立和完善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爲廣大家長提供兒童道德培養、營養健康、體能訓練、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導和幫助。要結合當地實際,建立留守兒童服務站、“留守兒童之家”、“愛心超市”、“愛心書屋”等,爲留守兒童提供精神、物質等方面的幫助。開展“代理家長”、愛心結對等有益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活動,與留守兒童定期面對面溝通,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促進他們健康快樂成長。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的監管整治,對遊戲廳、網吧等場所進行嚴格管理,增加兒童文體娛樂設施,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

【第3篇】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研報告

兒童祖國的未來,是希望,而農村孩子的生活現狀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提供的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研報告,供參考!

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爲。我來自xx農村,大學畢業後再次迴歸家鄉農村。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揮灑汗水,奉獻青春,爲家鄉農村發展貢獻自己的一己綿薄之力,深感榮焉。

駐村以後,可能與我是師範生的緣故,我對本村的留守兒童問題十分關注。工作後積極調研,掌握分析情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同時,積極參與本鎮08屆優秀大學生村官賈苑同志創辦的留守兒童服務中心的關愛活動,現在在中心擔任留守兒童的語文與數學的教輔工作。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據統計,xx村共有39名留守兒童,約佔全村兒童的12%,由於這些孩子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父母很少有機會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問題、學習教育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溝通,也不能對孩子身上存在的錯誤及時進行指出批評教育糾。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父母監護職責的缺失會極其容易導致留守兒童們在日常生活行爲的失範,甚至引起違法犯罪行爲,影響社會的安全和穩定。

通過這次調研活動,使我對我們村留守兒童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也想通過這次調研能使更多的人瞭解我村的留守兒童,同時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注留守兒童,給他們更多的關懷和幫助,使他們在缺少家庭關愛的時候,同樣能夠感覺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一、我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及學習狀況

(一)、留守兒童在生活、教育上的問題

從調查的兒童中來看,由於臨時監護人的年紀一般比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們還要忙於地裏的農活,無暇照顧孩子們。大部分孩子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主要表現在對學校作業的態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佔44.1%的孩子對待學校作業的態度是草草應付得過且過,有46.7%的孩子看電視沒有節制。另外,在調研中我發現一個令人心憂的現象,部分留守兒童拜金現象極爲嚴重,幫家裏幹活之前,要先講好價錢纔會去幹活,讓人痛心。

(二)、老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太少

大部分留守兒童表示老師很少找自己談話,43%的留守兒童說老師根本沒有找他們談過話,而且都很害怕老師,也不希望老師找自己談話。雖然帶有兒童的心理,但是從這可以看出我們的教育工作還的確很不到位,僅有29.8%的留守兒童表示願意和老師談談心裏話。

(三)、學習壓力大

通過調查,63%的留守兒童感到學習壓力大,24%的留守兒童表示自己的學習成績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識字,不能輔導學習,想學好沒有條件。一些孩子告訴我,由於學習成績差,就害怕爸爸媽媽會問起,而自己的家庭條件差,很多同學看不起等,這就形成很大的壓力,面對這種情況,如果沒有人及時爲他疏導,就有可能壓力變得越來越大,進而影響學習和生活。

二、我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一)、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之所以產生心理問題,首先是年齡,因爲他們大多都在十五歲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而他們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幾個月或一週歲後,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導致心理失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佔71.8%,有79.5%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5.1%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15.4%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繫。這就很容易使他們形成消極情緒,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

(二)、臨時監護人素質普遍偏低

由於大部分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大多是孩子的爺爺奶奶,他們因爲年齡較大,不但要承擔很多家務,而且文化層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臨時監護人是國中學歷以上比例僅佔29.6%。所以,他們教育孩子的就不會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他們能做到的僅僅是照顧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而已,在與孩子交流溝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難。

(三)、留守兒童的行爲習慣較差

部分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不經常換洗衣服、挑吃挑食、亂花錢等;有的留守兒童行爲習慣較差,在家裏不聽臨時監護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不服從學校的管理,成爲了讓人頭疼的問題兒童 。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兒童因觸犯法律被判處十幾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讓人值得深思。

(四)、平時缺乏親情的關愛

父母打工對留守兒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缺乏親情關愛會對孩子造成許多不良的影響,最爲直接的也許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難得到很好的照顧,使孩子無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留守兒童成長期間缺乏撫慰與關懷,這也是我們應該給予重視的。

(五)、留守兒童安全存在一定隱患

如留守兒童獨自在家或路邊玩耍,路上車輛較多,而老人無暇顧及,造成農村火災或觸電事故時有發生,安全存在一定隱患。在採訪一陳姓村民時我瞭解到這樣的一個悲劇,一個兩歲的留守兒童由於父母在鎮江打工,臨時監護人爺爺奶奶又忙於幹農活,無暇照看,而掉進家裏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讓人唏噓不已,倍感痛惜。

三、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與對策

留守兒童之所以存在諸多問題,原因來自於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留守兒童問題作爲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不應只是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自己去解決的問題,而應該由全社會共同努力,爲留守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環境和空間。因此提出以下建議與對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儘量爲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繫和溝通,儘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還要加強與代理監護人、學校的聯繫。外出的父母要經常回家或打電話與孩子溝通,交流感情,和學校溝通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帶上跟隨自己打工讀書生活。要正確教育和引導好孩子,樹立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如果條件允許夫妻最好留一個在家與孩子一起生活。因爲家庭的安全感和親情的溫暖是任何外力都無法取代的。

(二)、學校教育方面

1、實行留守學生的普查登記。各中國小校在新學期學生報到時將父母外出情況和家庭成員情況逐一進行登記,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況和監護人及臨時監護人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爲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

2、在中國小校普及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或學生結對幫扶留守學生制度,建立留守兒童之家,使留守兒童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座談會,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開設親情電話,讓留守兒童的父母知道校長、班主任等老師的電話,加強學校、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聯繫和交流。

3、營造和諧、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文明習慣,組織學生廣泛參與各種動手的實踐活動,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最重要的是在學校舉辦的活動中,多鼓勵留守兒童,多把機會留給留守學生,幫助他們走出自閉的心理障礙,幫助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爲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幫他們養成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態。

(三)、政府及社會方面

第一,強化政府統籌管理,加大社會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設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學收費標準,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學條件。對未能入學的民工子女可以通過開辦寄宿制學校,假期學校等,逐步建立社會監管體制,打破城鄉體制,給予農民工及其子女切實的市民待遇,運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幫助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打工地學習和生活。開闢打工子女就學的綠色通道,使其享受與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所在。

第二,鎮、村兩級要逐步探索幫助留守兒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兒童的登記普查,在鎮、村設立關愛農民工留守子女的辦事機構,定期到留守家庭瞭解孩子們的生活、教育情況。把學校與村委聯繫起來,建立一個長期有效的機制,定點幫扶,及時發現報告留守兒童們的情況與動向,爲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保證。

第三,相關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加大新聞宣傳力度,引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引起社會的重視,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尋求解決的辦法和途徑,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讓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讓在家的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結 語

留守兒童是未成年隊伍裏的重要組成部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是一項現實而艱鉅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相互配合,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關愛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實現農村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才能使我們的社會真正實現和諧。

青春有限,選擇無悔。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個開始,關愛留守兒童是值得我去爲之奉獻一生的事情。

目前,廣大xx村民正以嶄新的面貌,飽滿的熱情和高昂的鬥志迎接十二五的到來,爭取在此期間全村各項事業都實現質的突破。在制定十二五工作目標時,我村支部書記範志紅書記把留守兒童問題列爲全村的工作重點之一,並提升至戰略高度。我想有了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我村留守兒童的頭頂一定會出現一片蔚藍的天空。

【第4篇】2022年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爲準確掌握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情況,連雲港市灌南縣婦聯歷時兩個多月時間,深入新安鎮、新集鎮、三口鎮、李集鎮農村廣泛開展調查研究,發放調查問卷250餘份,訪談留守兒童家庭100餘份。

一、基本現狀

調查顯示,我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情況較之過去有轉變,具體體現在:

1、家教觀念深入人心。96%的受訪家長認爲家庭教育很重要,75%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和健康狀況非常關心,62%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夠獲得大專以上的文化,55%的家長更關注孩子的品格修養,以身作則,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2、家教行爲趨於理性。80%的家長在孩子犯錯時,選擇給孩子講道理。與孩子的意見不一致時,75%的家長會選擇討論溝通,而不是一味地強制孩子服從。81%的家長熱衷於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有過廣播電視、報刊閱讀、親友探討等學習經歷。

3、親子關係逐步改善。在被調查的家庭中,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打工的佔96%,雖然長年在外,但70%的父母能夠保證每週至少一次跟孩子聯繫,56%的留守兒童願意向父母傾訴煩惱和困惑,52%的孩子理解、支持父母外出務工。

4、學教困難有所緩解。62%的受訪留守兒童很喜歡上學,65%的孩子對自己目前的學習狀況滿意,僅15%的孩子覺得父母外出務工 對學習有不好的影響。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們的生活、學習管教也較以前有了大的改觀,73%的留守家庭會督促孩子的學習。

二、存在的問題

1、家長培訓渠道不暢。調查顯示,農村家長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親佔76.6%,母親佔65.8%。他們的家庭教育經驗有40%是來自長輩的經驗,35%是自己從小的體驗。因此,他們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的積極性非常高,90%的家長有培訓的需求,但只有13%的家長有過相關的學習機會。

2、留守兒童學習壓力大。跟孩子的家庭話題,60%的家長選擇了學習和健康,過於集中的關注給留守兒童的學習帶來壓力。數據顯示,70%的家長認爲自己的孩子成績“優秀”或者“良好”,但是43%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績不滿意,另有26.6%的學生認爲“自己成績未達到父母的期望”,家長和孩子對成績的認可度有較大差距,體現了孩子們在學習方面的不自信。

3、情感缺失現象依然存在。調查中,44%的父母因“太忙,沒時間,顧不上”等原因只能跟孩子保持電話溝通。但留守兒童對這種溝通並不滿意,63%的留守兒童希望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59%的孩子希望父母至少每天聯繫一次,48%的孩子承認父母不在,缺乏保護,膽小怕事。

三、建議與對策

留守流動兒童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牽涉面較廣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們建議如下:

1、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責任。建議各級黨委政府着眼未來,重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一是整合教育、民政、勞動等政府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相互協作,整章建制,做到依規辦事。二是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羣衆團體的作用,支持他們依據章程開展關愛活動和志願服務,做到有人管事。三是適當傾斜技能培訓、貧困助學、社會救助等資金安排,把普及家庭教育工作經費納入公共財政,做到有錢做事。

2、家庭要成爲關愛留守兒童的“第一陣地”。各級婦聯要繼續深化以家庭爲載體的各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送家教進農村、進社區”活動,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引導家長和監護人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當好孩子的“啓蒙老師”,關注孩子的心智成長。

3、學校要成爲留守兒童的“家外家”。推廣和完善寄宿制學校建設,解決當前留守兒童“家裏管不好,學校不好管”的難題;開設學生心理疏導課程,幫助留守兒童化解心理問題;鼓勵教師對留守兒童傾注更多的關心關愛,鼓勵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以友情彌補親情。

4、社會要肩負起留守兒童的“監管職責”。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組織動員巾幗志願者、婦女幹部、退休幹部與留守兒童結對子,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能讓留守兒童享受到愛的溫暖和社會的關愛;鼓勵社會力量創辦“留守兒童託管”機構,讓孩子放學放假有地方玩、有人管;推行“假期培養”模式,讓留守兒童在假期擁有“知識充電站”和“快樂加油站”,實現“離校不離教”。

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調研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隨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產生的社會問題。作爲地處內陸、勞務輸出的xx市,目前我市有18萬多農村留守兒童,佔全市少年兒童總數的39.8%。爲深入貫徹黨的xx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辦公廳湘辦發[xx]15號文件精神,切實作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最近,xx市婦聯會同市關工委、團市委、市教育局組成聯合調查組,先後深入通道侗族自治縣、芷江侗族自治縣、洪江區橫巖鄉中心國小作調查,同時蒐集了其他縣(市、區)的相關情況,我們從中看到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諸多問題和做好工作的艱鉅性、長期性,也探討了一些作法。

一、農村留守兒童現狀令人堪憂

通道侗族自治縣、芷江侗族自治縣、洪江區共有未成年兒童70367人,其中留守兒童24923人,佔35.4%。芷江、通道兩縣留守兒童較多,分別佔該縣未成年兒童的44%和35.6%,而洪江區僅佔19.1%。在三個縣(區)的留守兒童中,父親外出打工的佔30%,母親外出打工的佔20.6%,父母均在外打工的佔39.7%,其他情況佔9.7%。這些孩子長期不能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親情關愛。加之他們大多以單親和隔代監護爲主,單親監護的佔51.6%,隔代監護的佔42.6%,事實表明,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隔代監護大都軟弱無力。然而,兒童時期是人身體發育、習慣行爲養成、文化知識積累的關鍵時期,由於生活環境不穩定,缺失父母的關愛,缺乏有力的監護,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髮展受到較大的影響,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心理障礙嚴重。多數農民工一年回家一次,有的幾年不回家。孩子長時間缺乏父母的呵護和相伴,導致心理失衡,常引發諸多心理病症:有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不安、冷漠自閉、悲觀消極等。我們在通道雙江鎮九年一貫制學校向留守兒童作調查。當談及父母外出打工掙錢,他(她)們滿腹傷感,來的10個學生,3個迷茫發呆,4個傷心流淚。在座的老師說,留守兒童雖然家庭經濟困難,但他們最缺的不是錢,而是親情;又如雙江鎮杆梓村留守兒童吳祥兵,今年7歲,剛讀國小一年級。早在xx年,祥兵才一歲零二個月,父母就去杭州打工,一連5年未回家。直到xx年春節,母親才離杭返鄉居家。至今,母子在家相處一年多了,但孩子仍然不肯叫媽媽;平陽鄉平陽村學生黃躍文,今年13歲。父親去世後,母親去廣東打工四年未回。弟妹三人由外公監護。每天放學後,黃躍文要做家務給弟妹弄吃的。忙完後,他總是手撐窗臺,含淚朝南方遠眺……;另據芷江對140名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其中83.6%的人心理陰影重。

二是學習成績不理想。留守兒童大多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這些老人中缺文化的比例較高,學習輔導使不上勁。而孩子又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響,不少的兒童把自己的人生髮展方向也定爲打工掙錢,學習缺乏熱情,厭學、曠課、逃學、拖欠作業,學校成績差的多數是留守兒童。如地處隴城的通道三中,今年在校學生389人,其中留守兒童260人,高達67%。據學校統計,全校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約75人,其中留守兒童63人,佔84%;另外,我們調查的菁蕪洲中學和臨口、下鄉中心國小,情況都相似。各校成績差的學生,留守兒童所佔比例均在80%以上。

三是道德行爲走偏。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和監護近乎空白,孩子們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自私任性、蠻橫霸道、易衝動、以自我爲中心等極端性格,從而導致行爲偏差。他們在家頂撞祖輩,在校違規違紀,有的甚至迷戀網吧、電遊室,染上說謊、吸菸、酗酒、打架等壞習氣。如通道獨坡九年一貫制學校,去年秋季開學後,有3個留兒童向老師請假回家取學習生活用品。第二天,3人假滿未歸,學校派老師四處尋人,發現他們在山上野炊作玩,險些引發山火,燒燬森林,成爲“罪人”。在調查中,菁蕪洲中心學校退休老校長陸初開,向我們介紹侄孫女陸居慧連騙“三老”的痛心事兒:年滿13歲的陸居慧,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在家的她,今年就讀菁蕪洲中心國小五年級。3月初,她向爺爺謊稱,說父親沒給零花錢,爺爺給了20元。接着,她又如法炮製,騙外公、伯爺給錢。陸校長嘆氣說:孩子要少許零用錢無可厚非,不誠實可不得了啊!

四是安全風險大。農村留守兒童經常處於無監管、自行其事的狀態,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侵害。芷江對留守兒童作問卷調查,接受調查的105人中,受不同程度侵害的達20.44%,不好回答的佔8%。該縣碧涌鄉(鎮)一個四歲的幼女,遭受當地一個未成年男孩的姦淫。在外打工的媽媽得知女兒受到性侵害,當即昏倒在地。芷江一中1名15歲的姚姓女學生,家住上坪鄉八關口村。該生父母外出打工,家裏只有老爺爺。xx年10月的一個雙休日,小姚從學校回到家裏,當晚睡覺後,被鄰村一個16歲的男孩闖進屋裏xx,並慘遭殺害。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各地帶有普遍性、且事關下一代健康成長的社會問題,它在今後一個時期內,將繼續存在並日益凸顯。因此,我們不能消極迴避,只能主動應對,大膽創新,卓有成效地解決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出問題。

二、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對策

怎樣以開拓創新的思路和切實可行的措施,有效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諸多問題?通過由點到面的調查,由表及裏的分析比較,我們認爲,各縣(市、區)比較重視搞好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從實際出發,注重針對性,對不同年齡、存在不同問題分別採取了一些與之相適應的做法。根據通道及其他縣(市)前段的做法,可概括爲以下幾點。

1、創辦“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搖籃——幼兒園。

漵浦從xx年起,利用農村學校佈局調整後的閒置校產和國小現有教師,解決辦園條件,全面啓動農村幼兒園創建工作,吸納更多的農村幼兒特別是留守幼兒,接受良好的學前教育,既盤活了教育資源,又服務了學生、家長和社會。漵浦的作法,在xx年的全省學前教育工作會議上得到了充分肯定和推介。目前,該縣農村幼兒園已發展到72所,在園幼兒12864人,佔農村同齡幼兒總數54.99%

通道採取國家、部門和個人相結合的方式,發展學前兒童教育。xx年以前,全縣僅縣城辦有3所幼兒園(其中1所公辦、2所民辦),其餘各鄉鎮尚屬空白。xx年以來,爲解決農村幼兒的教育管理問題,特別是改善留守幼兒的學習、生活條件,除縣城和集鎮社區又增辦3所民辦幼兒園外,縣裏的21個鄉鎮中心學校,相繼辦起了幼兒園。到目前爲止,全縣共辦幼兒園25所,其中民辦幼兒園5所,佔總數的20%。入園幼兒2685人,其中農村留守幼兒達35%以上。這些幼兒的父母雖然外出務工,但孩子們在幼兒園受到了正規的學前教育,享受到應有的預防接種和其他醫療保健服務。如座落在縣城的民辦通道實驗幼兒園創辦於xx年,現有教職員工22人,入園幼兒保持300上下,留守兒童佔1/2。爲進一步發展幼兒教育,該園又於xx年秋季投入資金,維修睡牀、桌椅、更新電視機、dvd,增添了小精靈隧道、蹦蹦牀、大型衝氣墊牀、滑滑梯等設施,購置了一批桌面玩具,爲幼兒活動增加趣味性和健身功能性。同時,還聘請園外優秀老師來園爲幼兒授課。在幼兒園裏,我們目睹孩子們個個文明禮貌、活潑可愛,滿臉掛着健康快樂的笑容。幾年來,該園越辦越好,贏得了社會各方好評,榮獲xx年度通道優秀民辦幼兒園稱號。

2、擴大農村寄宿制學校規模,重點吸納“留守兒童”住校寄宿。

擴大農村寄宿制學校規模,既是教育體制改革、調整教育佈局、提高教育質量的需要,也是對“留守兒童”加強教育管理的有力措施。xx年以來,通道抓住學校佈局調整的機會,先後在江口、下鄉、木腳、縣溪、溪口等5個鄉鎮擴大寄宿制學校規模,吸納低齡“留守兒童”住校。5個鄉鎮共投入辦學資金162.79萬元,其中建設資金143萬元,學生伙食補貼19.79萬元。一年多的實踐表明,這一作法對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很管用,受到家長們的歡迎。如縣溪鎮中心國小從xx年下學期開始,學生住校寄宿向一、二年級延伸,實施低齡學生住校寄宿。全校寄宿生由原來的316人增加到436人,其中“留守兒童”199人,佔45.6%。學校針對低齡兒童年幼、自理能力差的情況,專門制訂了學習、生活、安全保障等管理制度。同時,採取調整內部員工的辦法,安排了3名專職生活輔導老師,負責低齡兒童住宿管理工作。晚上就寢,輪流爲孩子們值班監護。早晨起牀,幫助或指導他們洗漱、整理內務。在學生食堂新增了5名餐飲服務人員,承擔食堂採購、衛生,爲低齡寄宿生上餐具、分發飯菜、收洗餐具等。對低齡寄宿生及其他住校寄宿生的人身安全保障,學校從加強安全教育這個根本抓起,每週對學生進行一次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心理健康和防火防災防毒防病教育,並籌集資金3萬多元,將學校圍牆加固加高,建了門衛,配了2名專職安全管理員,從週一到週五,對寄宿生實行封閉管理。特殊情況需要離校,經請假後憑ic卡在門衛口刷卡出入,控制學生隨意外出,減少了安全隱患。此外,每到雙休日有200多名寄宿學生回家、返校,往返要乘坐火車,學校精心監護。學生週五離校,老師護送進站上車,學生週日返校,老師進站接車。有序的管理,周到的服務,爲全校學生,尤其是低齡留守兒童學生創造了安全、穩定、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家長們高興地說:送孩子住校寄宿,讀書有人教、吃住有人管、安全有人護,我們放得心!xx年春季開學,學校寄宿生由上學期的436人發展到510人,增加74名。

3、招募“家長助理”,讓留守兒童感受家的溫暖。

從通道看,“家長助理”的招募,主要在學校內部進行,讓有條件的班主任、任課老師出任。xx年以來,全縣通過學校招募“家長助理”1000多名。許多學校爲留守兒童製作了成長檔案,“家長助理”經常與“留守兒童”交流,隨時掌握其思想行爲變化情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解惑釋疑,打開心結;“家長助理”對“留守兒童”定期或不定期家訪,上門與監護人溝通,反饋孩子成長信息,幫助監護人共同作好孩子的思想工作,讓孩子們體會到老師的關愛和可信,增強成長進步的自信;“家長助理”還對寄宿在校的“留守兒童”提供更多的關愛、幫助,如關心孩子的飲食起居、青春期心理變化,關注留守兒童特別是女童的性安全防範,妥善處理病痛、意外傷害等突發情況,讓孩子們體會到“媽媽老師”、“爸爸老師”的親子真情和“家”的歸屬感、安全感。雙江鎮九年一貫制學校現有在校學生898人,其中“留守兒童”278人,佔在校學生總數的31%。該校爲其中的特困“留守兒童”招募了“家長助理”。年僅8歲的三一班男生楊秀敏家居離校20多華里的純侗族寨子——羅武村。父母外出打工,靠爺爺奶奶監護。xx年秋季進入雙江鎮九年一貫制學校國小三年級讀寄宿。小秀敏生活自理能力差,與老師、同學用漢語交流有困難。入校後,學習跟不上班,加之身體原因,晚上睡覺常尿牀。學校招募楊豔娥老師出任楊秀敏的“家長助理”,楊老師盡職盡責,擠出時間爲小秀敏輔導漢語拼音,幫他把日常生活用語中的侗話改成漢語;課後陪着他作作業,及時指點解難;到了雨季和寒冬,小秀敏常尿牀,楊老師就爲他烘墊單、洗衣褲;平日裏,還要爲小秀敏代管餐票、零花錢,督促他按時服藥,治療尿牀毛病。功夫不負有心人,小秀敏在楊老師的真情關愛和無私幫助下,學習已能跟上班,去年期末考試成績有了提高。現在,身體狀況也有好轉,晚上尿牀現象少了。目前,通道打算擴大招募範圍,從身體好、經驗豐富的離退休老師及其他“五老”中招募“家長助理”,並對前段招募工作進行規範、完善。

4、部門聯動,社會力量參與,開展多種形式的幫扶帶教活動,形成關愛“留守兒童”的合力。

關愛“留守兒童”,爲他們解決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困難,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和參與。通道相關部門和社會力量以不同的方式,投入到扶助“留守兒童”的行列。一是縣屬機關單位動員了60多名青年志願者,率先組建關愛“留守兒童”隊伍,xx年7月在縣城舉行啓動式,並招募64名“知心哥哥、知心姐姐”與農村“留守兒童”開展交朋友、尋知音活動。當年11月,團縣委組織近100名“知心哥哥、知心姐姐”到獨坡、牙屯堡等鄉鎮,走訪看望“留守兒童”,同他們談心交心,對其中的特困生還贈送1100餘元慰問金,捐贈書籍500冊,文體用品4套,受訪“留守兒童”十分感動,說“知心哥哥、知心姐姐”比親哥親姐還親。二是縣婦聯、廣電局聯合在縣電視臺開辦“同在一片藍天下成長”節目專欄,反映“留守兒童”的心聲,頌揚關愛“留守兒童”的事和人,營造全社會真情關愛“留守兒童”的濃厚氛圍。三是縣關工委發動“五老”以開展“十、百、千”老少交友結對活動作爲平臺,爲“留守兒童”獻愛心,解難題。如隴城鎮關工委組織“五老”隊伍250餘人,與200多名“留守兒童”結對幫扶。根據幫扶對象的不同,有幫教的、幫學的、幫管的和幫困的。鎮關工委委員、退休老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盧雲來,用自己省下的退休金爲地處隴城的通道三中5名特困“留守兒童”一次性資助3600元,並與其中的九年級學生吳春鵬結對交友,簽訂了長期資助協議,商定每學期資助200元,直到大學畢業。吳春鵬受助後,對自己的發展前途充滿信心,讀書用功,學習成績變好,待人文明禮貌。通道三中關協會長、退休老校長龍幸福,爲了“孫子”當“孫子”,三番五次向深圳多樂善慈善總會求援,籌集資金1xx多元,資助以留守兒童爲主的貧困學生。隴城250多名“五老”開展老少交友結對,都收到了好的效果。四是社會力量主動參與。如新星房地產公司老總劉金平,近兩年共捐款3萬餘元,爲2所國小修繕校舍,扶持“留守兒童”讀書。

三、幾點建議

1、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領導。

農村留守兒童出現的諸多問題,已引起社會的關注。在我市許多地方,一些縣(市、區)基層部門(單位)和社會力量積極行動,伸出援手,真情關愛留守兒童,爲他們辦實事解難題。但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關愛行動還是比較零散,整體力度較弱,教育管理仍然滯後,與中央、省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要求相比,差距較大。作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領導是關鍵。市、縣(市、區)、鄉鎮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這項工作,進一步加強領導,加大整體推進的力度。

一是建立強有力的領導機制。市、縣(市、區)鄉鎮各級黨委、政府要抓緊落實省委、省政府辦公廳湘辦發[xx]15號文件精神,把作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擺上黨委、政府議事日程,儘快建立以各級黨委、政府牽頭,相關部門爲成員單位的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並設立專門工作班子,由黨委、政府明確分管領導任聯席會議召集人,相關組織、宣傳、教育、農辦、公安、財政、民政、衛生、勞動和社會保障、司法、團委、婦聯、關工委等部門(單位)的主要負責人爲聯席會議成員,黨委、政府相關副祕書長或辦公室相關副主任爲專門工作班子日常工作協調人。聯席會議根據工作需要召開會議,及時研究解決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各成員單位按照會議要求認真作好各項工作。

二是建立明確的責任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根據省委、省政府辦公廳湘辦發[xx]15號文件精神和有關要求,確定相關職能部門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具體職責、任務和目標。如教育部門要將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納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總體規劃,作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入校入園入托工作,將其中的貧困生納入“兩免一補”範疇,確保他們完成國家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要在農村中國小建立留守兒童檔案,配備專門教師負責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諮詢,認真落實監護人聯繫,管理教育及寄宿優先等各項制度。在明確分工的基礎上,各有關職能部門要強化責任意識,明確分管領導,安排專人負責,落實責任目標,在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加強協作,提高效能,形成推進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強大合力。

三是建立督查評估和激勵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把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列爲考覈基層黨政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制定相應的考覈指標、評估辦法和獎懲問責制度,加強督促檢查,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總結推廣先進經驗,表彰成績突出的先進單位和個人,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作用。

2、立足市情,明確和落實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具體對策、措施

新形勢下,我市一些市直縣(市、區)直部門(單位)爲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出問題,採取了一些對策措施。如開辦幼兒園,吸納更多的留守兒童入園接受學前教育;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優先滿足留守兒童住校寄宿;招募“家長助理”,爲留守兒童彌補親情,增添家的溫暖;部門聯動,社會力量參與,開展形式多樣的幫扶活動等。實踐表明,這些措施對策符合市情,對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產生了積極作用。另外,還有外地市、縣在中國小校建立心理健康諮詢室,對留守兒童加強心理疏導及發揮城鄉社區服務功能,建立校外活動陣地,克服假期留守兒童教育空檔現象等措施也行之有效。我們建議市委、市政府將這些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納入政府行爲,通過印發文件、召開座談會或現場經驗交流等形式進一步加以肯定。同時,就相關對策措施訂出實施規劃,限期完成工作目標,使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真正成爲黨委、政府統攬協調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

3、進一步改善條件,爲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適當加大財力投入。關愛農村留守兒童,作好教育管理工作,離不開相應的財力支持。各級黨委、政府要統籌城鄉發展,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水平。當前,要大力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住宿條件,積極支持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擴大留守兒童寄宿規模。據市教育部門初步規劃,全市需建農村寄宿制學校364所,現已建成211所,計劃今年再建53所,明年、後年各建50所。從通道5個鄉鎮中心國小實施的結果看,平均每個鄉鎮32萬餘元。如按通道的投入概算今後三年內,全市每年支持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需增加投入1600萬元;另外,要對農村留守兒童“陽光驛站”建設資金和職能部門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所需工作經費給予支持;還有中國小心理健康諮詢專職教師培訓需要提供必要的經費等。這些需要增加的投入,主要靠公共財政解決。我們建議省、市、縣(市、區)按一定比例分級籌措。其次,可通過社會化運作,進一步發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基金”,做大可用財力。再次,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出資直接參與扶貧助學,興辦留守兒童托幼服務機構、校外活動陣地等,減輕公共財政負擔。

二是適當增加人員編制。今後,隨着農村寄宿制學校規模擴大,幼兒園創建工作全面啓動,入校入園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大量增加,幼兒園保育員人手不夠;中國小需要新配心理輔導老師,其中寄宿制學校還需新配生活輔導教師、增加食堂餐飲服務人員等。因此,請求市裏在教育系統內部挖掘人員潛力的基礎上,對鄉鎮幼兒園和寄宿制學校按在校在園師生比例覈編,適當增加相關崗位人員編制,確保作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

4、要下大氣力優化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環境

古時“孟母三遷”,說明良好環境對子女成長的重要。新形勢下,各級黨委、政府要協調相關部門,下大氣力優化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環境。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衆媒體要大力宣傳關愛留守兒童的重要性,報道各地關愛留守兒童的好經驗,營造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輿論環境;公安、司法部門要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法律保護力度,建立以家庭監護爲主,社區、學校或其他監護人監護爲輔,國家執法機關法律保障的監護機制,提供法律援助,加強安全保護,及時辦理損害農村留守兒童合法權益的案件,嚴厲打擊侵害他們權益的違法犯罪活動,爲農村留守兒童構建穩定、安全的生存發展環境;公安、文化等部門要經常對文化市場進行執法檢查,定期對中國小校園周邊環境進行綜合整治,淨化文化市場,形成健康和諧的校園周邊環境;文化部門還要加強公益性上網場所建設管理,在留守兒童集中的農村社區,利用文化館(站)、圖書館等場所開闢未成年人公益上網場所,建立綠色專區,滿足未成人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上網需求,促進孩子們健康成長。

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研報告

市位於湘西南部的雪峯山東麓,南嶺山脈北緣,資水上游,地處邵陽市西南五縣中心,總面積1549平方公里,轄17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75萬多人,且80%以上的人居住在農村,屬於典型的經濟欠發達地區。

隨着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鄉戶籍制度的放寬,許多農民外出進城務工,勞務輸出成了農民致富圖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成了他們家庭經濟的重要來源。大人進城務工了,可孩子仍然留在農村,他們的現狀令人擔憂,已經成爲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一、基本情況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因父母雙方長期外出進城務工,而孩子被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雙方共目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據調查統計,**市目前17個鄉鎮共有農村“留守兒童”119629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5.1%。按年齡段分佈如下:0—5週歲33473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27.9%;6-10週歲35785人,佔其總數的29.4%;11-16週歲50371人,佔其總數的42.7%。

二、監護方式

根據農村世代相傳的習慣,對孩子的看護及.教育,主要由父母親承擔。現在,情況出現顯著變化,爲了生計,父母親要出去務工,增加家庭的收入,狠心把孩子留在家裏,交給其他人進行監護。以**市的灣頭橋鎮、鄧家鋪鎮兩鎮的情況來看,父母雙方外務工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種:

第一種方式:隔代監護。主要由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進行監護。這種監護方式主要集中在0-5週歲、6-10週歲兩個年齡段的孩子上。也是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的主要監護方式。

第二種方式:上代親戚監護。主要由孩子的叔叔、姑姑、舅舅、姨等進行監護。主要集中在6-10週歲年齡段的“留守兒童”身上。

第三種方式:同輩監護。採取家中年齡較大的哥哥、姐姐帶弟弟、妹妹的方法。主要集中在由11-16週歲年齡段的孩子負責照顧0-5週歲、6-10週歲年齡段的孩子。

第四種方式:自我監護。俗話說得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就是自我監護的最好表現形式。主要集中在11-16週歲年齡段的孩子身上。

第五種方式:寄宿制全託。就是把孩子完全託付給學校老師或信得過的其他人,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代管家長”,這種監護方式,各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且發展勢頭比較強勁。

三、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父母外出務工後,由於上面五種監護方式各自存在不同的利弊,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在生存狀況、安全意識、理想信念、人生態度、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等10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值得注意。

1、生存狀況的缺失。父母外出務工後,只是不定期地給孩子寄錢。孩子在家收到父母的匯款,由於年齡小,缺乏計劃性,有錢就毫無節制地亂花一通,沒錢或少錢時就飽一頓飢一頓,導致身體消瘦,營養不良,嚴重損害了身體的正常發育。這種現象在自我監護和寄宿制全託年齡段的孩子身上表現最爲明顯,幾乎65%以上的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現象。

2、愛的缺失。父母雙方和孩子長期不在一起,缺少溝通,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孩子自己作主,由於受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大都表現出自私、偏執、冷漠的性格特點,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缺乏愛心、容忍心和正義感,甚至連中國最傳統的“孝心”二也不能理解。

3、安全感的缺失。就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而言,調查結果顯示,父母的外出給孩子的安全帶來了更大的安全威脅。由於農村居住比較分散,孩子的自我防範能女弱、辨別是非的能力差,被拐賣、意外傷害與意外死亡等問題時有發生。逃學、上網、早戀甚至違法犯罪等現象屢見不鮮。如鄧家鋪鎮一“留守兒童”鄧某,由爺爺、奶奶監護,每天早晨吃完早飯就揹着書包和同學一起去上學,下午獨學按時回家。老師見他一個星期沒有來上學,以爲家裏出了什麼事或者是生病了,上門家訪,一探究竟,原來上學期間,中途他就和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玩去了,讓人哭笑不得。

4、心理的缺失。良好的家庭氛圍、和諧的親子關係,對孩子的健康人格與美好心理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響。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中55.5%的人表現爲任性、冷漠內向、孤獨、對父母充滿怨恨,21.6%的表現爲柔弱無助、自卑閉鎖、寂寞空虛、不願與人交流等,18.3%的表現爲盲目反抗、逆反心理強等,4.6%的表現爲缺乏自信、心理負擔重等。

5、思想品德的缺失。留守兒童由於缺乏家庭的有效監護,其思想品德、行爲的發展呈現出一定的問題。調查發現,由於父母的外出,對子女思想道德教育不夠重視,造成了許多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出現真空。主要表現爲:放任自流,不服管教,違反校紀,小偷小摸,拉幫結派,打架鬥毆,缺乏正義感、愛心等。

6、學習的缺失。父母外出務工後,直接影響到對孩子的學習輔導、監督、教育等各個方面。主要表現爲孩子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態度不端正、成績下降等。

7、人生觀、價值觀的缺失。部分外出務工者由於對子女進行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生活照顧較少,產生負疚感,於是在金錢上、物質上儘可能地進行最大限度的補償,這種作法,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並直接導致新“讀書無用論”、“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產生。部分監護人對自律能力差的“留守兒童”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使他們紀律散漫,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迷戀桌球室、網吧和遊戲廳等。對這些“問題兒童”的種種行爲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棘手。

8、世界觀的一缺失。父母外出務工後,由於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再加至政治上不成熟,容易人云亦云,對世界的看法存在諸多偏頗。如:不愛紅裝愛錢莊(裝)、遊戲人生、盲目追星、虛榮心強、不顧實際盲目攀比,把賺錢、發財當作人生奮鬥目標等。

9、自信心的缺失。部分農民工認爲,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高,國家對大中專院校的畢業生不包分配,辛辛苦苦送子女讀書到頭來還是打工。因此,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將孩子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拿到國中畢業證上,其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受父母的影響,孩子無形當中便失去了自信心,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是抱着一副無所謂的態度,缺乏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的精神,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10、人才的缺失。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少年強則國家強,少年興則國家興。農民工外出務工,雖然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但也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祖國的繁榮富強,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勞動來實現的,如果中間缺失了一代人,那又會怎麼樣呢,大家不妨認真思考一下。

四、幾點探討建議

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與否,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構建與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從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來看,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將在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因此,我們必須從法律上、制度上、行動上整體地把這個問題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中加以解決,才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調查結果表明,必須做好“四個統籌”發展,切實做到“四個到位”,紮實做好“四個工程”,真正構築起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綠色通道。

(一)切實做到“四個統籌”發展

1、統籌發展城鄉教育。降低城鎮中國小招收農民工子女入學的門檻,讓農民工進城務工帶着子女一同進城入學,真正落實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從而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

2、統籌發展城鄉醫療保障體系。使農民工與城鎮職工一樣享受醫療保障,解決老有所醫的問題,免除他們的後顧之憂。如:目前農村實行的農村合作醫療,就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3、統籌發展城鄉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對有條件、自願交納養老保險的農民工,應該享有與城鎮職工同等的權利,讓廣大農民老有所養。如:目前農村的計劃生育獎勵制度,真正讓農村獨生子女戶或兩女戶的家庭得到了實惠,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同時,有條件的地方,低保對象應儘可能地惠及到廣大農村。

4、統籌發展農村教學點的合理覆蓋範圍。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除“兩免一補”外,搞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使農村“留守兒童”全部在校寄宿,以便對農村“留守兒童”加強教育與集中管理。

(二)確實做到四個到位

1、思想認識到位。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認識的高度決定工作的力度、行動的速度。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是學校和家庭的問題,也是全社會的事,不僅老師和家長有責任,全社會都有責任,必須把這項工作作爲事關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戰略工程,作爲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後繼有人的希望工程,作爲關係億萬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作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來抓,並落實到行動上。

2、感情基礎到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是一個思想認識問題,還有個感情問題,一方面要有愛心,另一方面要有熱心,真正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

3、組織網絡到位。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有完善的組織網絡,學校、家庭、社會是三個重要環節,必須聯成一體,充分發揮作用。

4、制度保證到位。加強和改進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建立長效機制是關鍵,一是要建立聯席會議制度,二是督促檢查制度,從而保證教育的效果。

(三)精心實施四大工程

工程之一:聘請德育校長,發揮主陣地作用

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學校必須承擔主要的教育任務,發揮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的作用,並聘請政治思想好、道德品質高、生活作風正、責任心強、具有一定社會威望、熱心教育事業的“五老”人員和教師擔任德育校長,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形式德育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觀、價值觀。

工程之二:辦好家長學校,突出家長的基礎作用

家庭的好壞與家庭教育的優劣,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和今後的人生將產生直接影響。開辦好家長學校,對家長進行教育,突出家長的基礎作用。

工程之三:實施好“代管家長”,突出社會責任

充分發揮“五老”、廣大教師和全社會有愛心的人士的作用,實施好“代管家長”工作,讓農村“留守兒童”感覺到: “父母不在家,學校是我家,老師就是我的父母”,真正得到關愛。讓代管家長情況摸準、代管稱職、關愛徹底,真正築起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另一道擋風牆。

工程之四:建好教育基地和活動中心,促進全面發展

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必須要有陣地,才能讓他們在玩中有樂、樂中有得。一是抓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二是抓法制教育基地建設;三是創建青少年活動中心,爲孩子們提供場所,真正成爲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文化的學校,培養情操的陣地,開展活動的場所,健康成長的樂園。

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xx年9月,市婦聯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實地走訪等形式對全市留守兒童之家建設情況進行了調查瞭解,現將整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市現有農村留守兒童94000多名,佔全市14週歲以下兒童總數的29.8%,xx年以來,市婦聯與市關工委聯合充分整合社會資源,以留守兒童之家建設爲抓手,爲留守兒童創造優良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一)硬件建設情況

據統計,全市共建留守兒童之家示範點48個(見附件),其中市級示範點30個,縣區級示範點18個,依託學校建設的28個,依託村室建設的20個,共配備書籍58600多冊,液晶電視26臺,電腦3臺,各點均配備有書櫃、桌椅。直接受益留守兒童6928名。

(二)制度建設情況

目前,每個留守兒童之家均制訂了留守兒童之家管理辦法,成立了領導小組,建立了生活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活動制度,成立了“讀書學習組”、“心靈呵護組”、“開展活動組”等組織,並製作成版面上牆,室內均佈置了童心童趣、溫馨活潑的氛圍,吸納了“五老”骨幹、學校老師、村婦代會擔任管理員,平時放學、週六週日和節假日定期開放。

(三)作用發揮情況:

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之家整體作用發揮較好,具體體現在:

一是溫暖了留守兒童的幼小心靈。各留守兒童之家通過開展“城鄉國小手拉手”、“母親節感恩教育”等活動,對留守兒童進行關愛;以寫親情信、打親情電話、視頻交流等方式,爲家長、監護人與留守兒童開展對話與交流搭建平臺,增進親情感情。二是豐富了留守兒童的課外生活。各留守兒童之家均通過組織孩子們開展課外閱讀、科普講座、文體娛樂、觀看電視、親情視頻等常規活動豐富孩子們課餘生活,有效填補了留守兒家庭教育缺失的空白。三是享用了更多教育資源。各級婦聯協同有關部門通過開展“愛心父母”結對幫扶、城鄉學校結對互動、積極實施愛心救助工程,讓留守兒童享受更多更好的教育資源。

(四)試點區培育情況。xx年底,全國婦聯開展了全國農村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試點工作,爲期一年(xx.12—xx.11月)在全國確定了26個農村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試點市、縣、區。在市區婦聯的積極努力下,源匯區成爲全省兩個試點其中之一。爲打造培育試點,市婦聯指導源匯區制定出臺了《源匯區開展全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成立了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機構,建立了黨政領導、組織牽頭、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並着力加強網絡、陣地、隊伍三大關愛服務體系建設。目前,正在迎接全國婦聯的檢查驗收。

二、存在問題

(一)留守兒童之家建設覆蓋面窄,受益人羣有限。目前,全市留守兒童近10萬人,目前僅建48所,留守兒童之家受益人羣只有近7000人,受益人羣比例不足7%;全市582所農村中國小中目前只有28所學校建有留守兒童之家,覆蓋比例僅有4.8%,更多的留守兒童並沒有享受到社會的關愛。

(二)留守兒童之家佈局不盡合理,影響作用發揮。全市48個留守兒童之家依託學校建的有28個,依託村居建的有20個,調查發現,建在學校的要比建在村室的作用發揮更好,建在村室的留守兒童之家大多由村婦女主任兼管,但由於村婦女主任身兼多職,往往沒有時間和精力管理維護留守兒童之家,開放時間也不能保證,導致個別村居建留守兒童之家存在書籍丟失、器材毀壞現象。

(三)留守兒童之家建設標準不高,管理不規範。調查顯示,大多留守兒童之家沒有配備電話、電腦等設施,不能滿足留守兒童與父母溝通聯繫的需求;由於資金問題,一些留守兒童之家書籍數量配備不足。各留守兒童之家雖在建立時都制訂了管理制度,配備了管理人員,但由於缺乏有效的領導、監督、管理,導致一些留守兒童之家制度形同虛設,部分留守兒童之家損毀嚴重。調查發現,全市共有10個留守兒童之家損毀,其中市級點2個,臨潁縣13家縣級留守兒童之家示範點8家損毀,管理問題不容樂觀。

(四)缺乏專業輔導老師,不能有效解決留守兒童存在問題。建在村室的留守兒童之家大多由村婦女主任兼管,開展活動大多依託村“五老”骨幹和村幹部,他們受教育程度較低,缺乏科學的教育指導方法,只能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和教育引導,在精神和道德上關注的少;而學校具有心理諮詢等資歷的專業老師屈指可數,一線兼職心理輔導教師普遍缺乏必要的心理學知識,對留守兒童各個年齡段出現的學習、生活、心理等問題不能給予有效解決。調查發現,上網成癮、吸菸、酗酒、打架鬥毆的多是留守兒童,如何科學引導、正確處理各個年齡段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顯得尤爲必要。

三、他山之石

爲使我市留守兒童之家發揮良好作用,我們通過電話諮詢、網上查找等方式對其他地市的先進經驗和做法進行了梳理,以供參考:

(一)政府主導,項目化運作型。安徽省將建設農村留守兒童之家納入政府民生工程,財政設立6000萬元專項經費,用三年時間依託農村中國小校,建設2萬個農村留守兒童之家,爲每個留守兒童之家配備3000元的電視、電話、電腦等設備設施。教育主管部門成立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建設領導小組,明確責任單位,負責項目建設和管理,開展業務指導,強化日常監管,制定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建設工作考覈辦法,明確檢查考覈的內容和方法。並將此項工作列爲對縣級黨政領導幹部教育工作督導考覈和市級教育行政部門年度目標考覈的一項重要內容,檢查考覈結果在全省進行通報,並作爲獎勵的依據之一。這種形式的運作覆蓋面廣,受益留守兒童多,有利於大規模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二)民營帶動,市場化運作型。安徽省歙縣育鴻留守兒童學校,是一所由私人投資在縣城建辦的民營學校,主要接收對象爲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兒童。學校設備主要以私人投入爲主,當地縣婦聯、教育局投入少量文體器材,多爲全國兒基會、省婦聯配送。配備有老師進行作業輔導和書畫、音樂等課程培訓。歙縣被聯合國兒基會和國務院婦兒工委辦確定爲全國留守兒童社會干預試點縣。這種方式覆蓋面有限,有利於解決留守兒童較爲集中地區的問題。

(三)多方協同,家校關愛型。湖北省咸寧市崇陽縣白霓鎮中心國小農村留守兒童託管中心項目,是由省發改委支持資金40萬元,縣財政配套50萬元,社會各界捐助20萬元,爲廣大留守兒童提供學習、活動、生活(住宿、就餐)綜合服務,中心的留守兒童實行完全寄宿制,每兩週回一次家,平時上學和週末回家均由託管中心負責接送。

(四)依託基層,新社區管理型。開封市通許縣是勞務輸出大縣,有6萬多名農村留守兒童。作爲加強社會管理創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許縣依託新型社區建設,採取政府設立專項資金,縣鄉及各有關部門都拿出相應資金,企業出資冠名,企事業單位援建的方式建立留守兒童“愛心家園”。目前已經建設了66個,該縣力爭3年內在全縣300個行政村實現愛心家園全覆蓋。

四、具體建議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各方面來齊抓共管。實踐證明,創辦留守兒童之家是關愛留守兒童服務體系建設的有效途徑,依託農村中國小建設留守兒童之家是發揮好“家”的作用的較好選擇。因此,建議建立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教育主管、部門協同的社會化工作機制,利用三年時間,依託農村中國小建設留守兒童之家,力爭到xx末,基本實現對留守兒童的全覆蓋。

(一)明確責任。目前的留守兒童之家由市關工委、市婦聯聯合社會力量籌資建設,政府尚未介入,建議黨委政府把建設留守兒童之家、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作爲社會管理創新的一項重要內容,成立留守兒童之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出臺相關文件,列入政府考覈目標,設立留守兒童之家建設專項資金,爲留守兒童之家建設提供組織和資金保障;教育主管部門具體負責留守兒童之家的建設和管理,按規劃有序推進留守兒童之家建設,開展業務指導,強化日常監管,狠抓工作落實;各級關工委、婦聯要廣泛發動、精心組織“五老”隊伍、愛心媽媽、巾幗志願者,積極投入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擔任留守兒童之家的臨時父母、兼職教師和知心朋友。

(二)建設方案。結合我市實際,借鑑先進地市的成功經驗做法,現提出如下三種建設方案。方案一:政府主導型。將留守兒童之家納入教育類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撥付專項資金,各縣區撥付配套資金,依託全市農村中國小校進行建設,首批在農村寄宿制學校建立。教育主管部門具體負責留守兒童之家的建設和管理,制定留守兒童之家建設標準,提出圖書、報刊、文體器材等設施的配備數量,保證各點均按標準和要求建設到位。方案二:設立基金型。政府拿出部分資金作爲留守兒童建設啓動資金,由慈善總會牽總,關工委、婦聯參與,廣泛募集資金,通過協調愛心企業冠名、企事業單位募捐、愛心人士捐助等形式設立留守兒童之家建設專項基金,資金全部用於留守兒童之家建設。方案三:新型社區型。依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列入縣鄉政府工作目標任務中,在已建或在建新型社區中建立留守兒童之家,建在新社區的留守兒童之家由縣區婦聯統一管理。

(三)加強管理。要建管並重。一是納入目標考覈。將留守兒童之家工作納入縣區政府目標考覈、縣區教育主管部門目標考覈,並制定統一的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建設管理辦法,由教育主管部門負責各學校留守兒童之家的監督考覈。二是建立激勵機制。由關工委、慈善總會、婦聯共同組成聯合督導組,對留守兒童之家的建設管理情況進行督導檢查,獎優懲劣,每年“六一”期間對錶現突出的先進集體和個人予以隆重表彰。

【第5篇】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研報告

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研報告

_____市位於湘西南部的雪峯山東麓,南嶺山脈北緣,資水上游,地處邵陽市西南五縣中心,總面積1549平方公里,轄17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75萬多人,且80%以上的人居住在農村,屬於典型的經濟欠發達地區。

隨着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鄉戶籍制度的放寬,許多農民外出進城務工,勞務輸出成了農民致富圖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成了他們家庭經濟的重要來源。大人進城務工了,可孩子仍然留在農村,他們的現狀令人擔憂,已經成爲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一、基本情況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因父母雙方長期外出進城務工,而孩子被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雙方共目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據調查統計,_____市目前17個鄉鎮共有農村“留守兒童”119629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5.1%。按年齡段分佈如下:0—5週歲33473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27.9%;6-10週歲35785人,佔其總數的29.4%;11-16週歲50371人,佔其總數的42.7%。

二、監護方式

根據農村世代相傳的習慣,對孩子的看護及.教育,主要由父母親承擔。現在,情況出現顯著變化,爲了生計,父母親要出去務工,增加家庭的收入,狠心把孩子留在家裏,交給其他人進行監護。以_____市的灣頭橋鎮、鄧家鋪鎮兩鎮的情況來看,父母雙方外務工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種:

第一種方式:隔代監護。主要由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進行監護。這種監護方式主要集中在0-5週歲、6-10週歲兩個年齡段的孩子上。也是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的主要監護方式。

第二種方式:上代親戚監護。主要由孩子的叔叔、姑姑、舅舅、姨等進行監護。主要集中在6-10週歲年齡段的“留守兒童”身上。

第三種方式:同輩監護。採取家中年齡較大的哥哥、姐姐帶弟弟、妹妹的方法。主要集中在由11-16週歲年齡段的孩子負責照顧0-5週歲、6-10週歲年齡段的孩子。

第四種方式:自我監護。俗話說得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就是自我監護的最好表現形式。主要集中在11-16週歲年齡段的孩子身上。

第五種方式:寄宿制全託。就是把孩子完全託付給學校老師或信得過的其他人,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代管家長”,這種監護方式,各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且發展勢頭比較強勁。

三、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父母外出務工後,由於上面五種監護方式各自存在不同的利弊,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在生存狀況、安全意識、理想信念、人生態度、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等10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值得注意。

1、生存狀況的缺失。父母外出務工後,只是不定期地給孩子寄錢。孩子在家收到父母的匯款,由於年齡小,缺乏計劃性,有錢就毫無節制地亂花一通,沒錢或少錢時就飽一頓飢一頓,導致身體消瘦,營養不良,嚴重損害了身體的正常發育。這種現象在自我監護和寄宿制全託年齡段的孩子身上表現最爲明顯,幾乎65%以上的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現象。

2、愛的缺失。父母雙方和孩子長期不在一起,缺少溝通,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孩子自己作主,由於受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大都表現出自私、偏執、冷漠的性格特點,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缺乏愛心、容忍心和正義感,甚至連中國最傳統的“孝心”二字也不能理解。

3、安全感的缺失。就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而言,調查結果顯示,父母的外出給孩子的安全帶來了更大的安全威脅。由於農村居住比較分散,孩子的自我防範能女弱、辨別是非的能力差,被拐賣、意外傷害與意外死亡等問題時有發生。逃學、上網、早戀甚至違法犯罪等現象屢見不鮮。如鄧家鋪鎮一“留守兒童”鄧某,由爺爺、奶奶監護,每天早晨吃完早飯就揹着書包和同學一起去上學,下午獨學按時回家。老師見他一個星期沒有來上學,以爲家裏出了什麼事或者是生病了,上門家訪,一探究竟,原來上學期間,中途他就和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玩去了,讓人哭笑不得。

4、心理的缺失。良好的家庭氛圍、和諧的親子關係,對孩子的健康人格與美好心理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響。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中55.5%的人表現爲任性、冷漠內向、孤獨、對父母充滿怨恨,21.6%的表現爲柔弱無助、自卑閉鎖、寂寞空虛、不願與人交流等,18.3%的表現爲盲目反抗、逆反心理強等,4.6%的表現爲缺乏自信、心理負擔重等。

5、思想品德的缺失。留守兒童由於缺乏家庭的有效監護,其思想品德、行爲的發展呈現出一定的問題。調查發現,由於父母的外出,對子女思想道德教育不夠重視 ,造成了許多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出現真空。主要表現爲:放任自流,不服管教,違反校紀,小偷小摸,拉幫結派,打架鬥毆,缺乏正義感、愛心等。

6、學習的缺失。父母外出務工後,直接影響到對孩子的學習輔導、監督、教育等各個方面。主要表現爲孩子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態度不端正、成績下降等。

7、人生觀、價值觀的缺失。部分外出務工者由於對子女進行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生活照顧較少,產生負疚感,於是在金錢上、物質上儘可能地進行最大限度的補償,這種作法,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並直接導致新“讀書無用論”、“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產生。部分監護人對自律能力差的“留守兒童”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使他們紀律散漫,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迷戀桌球室、網吧和遊戲廳等。對這些“問題兒童”的種種行爲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棘手。

8、世界觀的一缺失。父母外出務工後,由於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再加至政治上不成熟,容易人云亦云,對世界的看法存在諸多偏頗。如:不愛紅裝愛錢莊(裝)、遊戲人生、盲目追星、虛榮心強、不顧實際盲目攀比,把賺錢、發財當作人生奮鬥目標等。

9、自信心的缺失。部分農民工認爲,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高,國家對大中專院校的畢業生不包分配,辛辛苦苦送子女讀書到頭來還是打工。因此,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將孩子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拿到國中畢業證上,其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受父母的影響,孩子無形當中便失去了自信心,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是抱着一副無所謂的態度,缺乏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的精神,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10、人才的缺失。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少年強則國家強,少年興則國家興。農民工外出務工,雖然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但也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祖國的繁榮富強,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勞動來實現的,如果中間缺失了一代人,那又會怎麼樣呢,大家不妨認真思考一下。

四、幾點探討建議

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與否,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構建與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從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來看,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將在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因此,我們必須從法律上、制度上、行動上整體地把這個問題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中加以解決,才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調查結果表明,必須做好“四個統籌”發展,切實做到“四個到位”,紮實做好“四個工程”,真正構築起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綠色通道。

(一)切實做到“四個統籌”發展

1、統籌發展城鄉教育。降低城鎮中國小招收農民工子女入學的門檻,讓農民工進城務工帶着子女一同進城入學,真正落實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從而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

2、統籌發展城鄉醫療保障體系。使農民工與城鎮職工一樣享受醫療保障,解決老有所醫的問題,免除他們的後顧之憂。如:目前農村實行的農村合作醫療,就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3、統籌發展城鄉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對有條件、自願交納養老保險的農民工,應該享有與城鎮職工同等的權利,讓廣大農民老有所養。如:目前農村的計劃生育獎勵制度,真正讓農村獨生子女戶或兩女戶的家庭得到了實惠,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同時,有條件的地方,低保對象應儘可能地惠及到廣大農村。

4、統籌發展農村教學點的合理覆蓋範圍。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除“兩免一補”外,搞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使農村“留守兒童”全部在校寄宿,以便對農村“留守兒童”加強教育與集中管理。

(二)確實做到四個到位

1、思想認識到位。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認識的高度決定工作的力度、行動的速度。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是學校和家庭的問題,也是全社會的事,不僅老師和家長有責任,全社會都有責任,必須把這項工作作爲事關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戰略工程,作爲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後繼有人的希望工程,作爲關係億萬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作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來抓,並落實到行動上。

2、感情基礎到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是一個思想認識問題,還有個感情問題,一方面要有愛心,另一方面要有熱心,真正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

3、組織網絡到位。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有完善的組織網絡,學校、家庭、社會是三個重要環節,必須聯成一體,充分發揮作用。

4、制度保證到位。加強和改進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建立長效機制是關鍵,一是要建立聯席會議制度,二是督促檢查制度,從而保證教育的效果。

(三)精心實施四大工程

工程之一:聘請德育校長,發揮主陣地作用

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學校必須承擔主要的教育任務,發揮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的作用,並聘請政治思想好、道德品質高、生活作風正、責任心強、具有一定社會威望、熱心教育事業的“五老”人員和教師擔任德育校長,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形式德育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觀、價值觀。

工程之二:辦好家長學校,突出家長的基礎作用

家庭的好壞與家庭教育的優劣,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和今後的人生將產生直接影響。開辦好家長學校,對家長進行教育,突出家長的基礎作用。

工程之三:實施好“代管家長”,突出社會責任

充分發揮“五老”、廣大教師和全社會有愛心的人士的作用,實施好“代管家長”工作,讓農村“留守兒童”感覺到: “父母不在家,學校是我家,老師就是我的父母”,真正得到關愛。讓代管家長情況摸準、代管稱職、關愛徹底,真正築起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另一道擋風牆。

工程之四:建好教育基地和活動中心,促進全面發展

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必須要有陣地,才能讓他們在玩中有樂、樂中有得。一是抓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二是抓法制教育基地建設;三是創建青少年活動中心,爲孩子們提供場所,真正成爲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文化的學校,培養情操的陣地,開展活動的場所,健康成長的樂園。

【第6篇】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髮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近年來,隨着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謀求發展。在這些進城務工人員中,有相當數量的是有孩子的父母,由於經濟、教育、家庭等多方面原因,他們將子女留在農村,從而形成了一個較爲龐大的羣體--農村留守兒童。兒童時期是人身體發育、性格養成、知識積累的關鍵時期,由於生活環境不穩定,缺乏父母的關愛,部分留守兒童成長髮展受到一定影響,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爲較爲全面地瞭解全市農村留守兒童成長和發展現狀,我們利用開展大調研的實際,對高密市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髮展情況進行了調研,形成了此份報告。

一、調研基本情況說明

爲便於數據的統計和梳理,此次調研中,我們將留守兒童定義爲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16週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爲確保調研數據和相關分析的準確定,調研過程中,我們隨機選取了高密市不同鎮街的200名留守兒童(男孩109名,女孩91名),並通過調查問卷、座談了解、家庭走訪多種方式,深入瞭解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從社會、家庭、個人等層面探究出現此類問題的原因,並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二、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調研過程中,我們重點摸清了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情況、打工地域、回家頻率,留守兒童撫養、安全保護、學習教育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數據,並進行了深入客觀的分析,通過分析,我們感到,全市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和發展中,主要面臨以下問題。

(一)親情缺失的問題。在作爲調查樣本的200名留守兒童中,超過半數的沒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或者不能和父母同時生活在一起。37%留守兒童的父母同時在外打工,51%的父親單獨在外打工,25%的父母連續外出打工時間在2年以上。15%的留守兒童父母並不是在濰坊本地打工,部分離開濰坊市,前往濟南、青島、煙臺等地,有的甚至在外省打工,由於離家較遠,回家不方便,進一步加劇了親情缺失的問題。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父母(父親)每月回家一次或幾次的佔40.8%,幾個月回家一次的15.9%,還有8%左右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家1-2次,農忙時一次,過年時一次,與孩子在一起時間較長的集中的春節期間,因此,打電話成爲留守兒童與在外父母聯繫的主要方式。父母同時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中,57%的母親基本每天都會打電話詢問,其他的有的一週通一次電話,有的一月一次,但也有極少數父母與孩子聯繫比較少,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係維繫鬆散。因長期在外,無法親自照顧孩子,父母只好將留守兒童託付給他們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屬照顧。我們發現,調查的200個孩子中,有98人和他們的(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有16人和關係較近的親戚在一起生活,有的白天在自己家,只有晚上和吃飯時去(外)祖父母家。雖然留守兒童的(外)祖父母、親屬等能夠盡心照顧他們的生活,但絕大多數留守兒童仍願意與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有什麼問題也希望能夠第一時間講給自己的父母,出現什麼困難希望父母能在身邊。

(二)學業缺教的問題。調查中發現,27%左右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在班級中處於中下游水平,學習成績優秀的不足20%,還有一少部分成績較差,經常墊底。在問卷和座談中發現,“學習無用論”在極少部分留守兒童身上有所擡頭,他們的學習目的並不明確,學習興趣不高,特別是看到自己的哥哥(姐姐)大學畢業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時,片面的認爲學習讀書沒什麼用處,不如向父母在外邊掙錢那樣實惠,加之學習成績較差,發生厭惡學習的情況,做作業以抄襲爲主,課堂上不認真聽講,常與其他同學打鬧,是老師比較頭疼的“刺頭”。分析出現這樣問題的原因,一方面,留守兒童遠離父母,缺乏必要的學業輔導、學業監督和興趣引導;同時,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的自覺性,久而久之,學習成績相較其他同學已產生差距,成績不斷下降;即使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裏的父親或母親由於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勞作,也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另一方面,從調查結果來看,如果學習上有了問題,只有8%的孩子會向家人(臨時監護人)求助,這在求助對象中的比例是最低的,我們在分析中感到,這往往由於臨時監護人,特別是(外)祖父母文化水平低,看不懂孩子的作業,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視生活照顧,輕視學習上的督導,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甚至由於“隔代親”的原因,不少(外)祖父母對孩子一味的溺愛和袒護,即使孩子在學校出現問題,也是放任自流,疏於管教。

(三)安全缺護的問題。從調查問卷的情況來看,大約有14%左右的留守兒童在個人感冒、身體不適時並沒有選擇看醫生或者買藥,說明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還不強。一方面,留守兒童與臨時監護人之間的關係遠不如與父母親密、隨意,一般的身體不適,他們認爲沒有必要告訴監護人,以至增加他們的麻煩和負擔;另一方面,監護人對孩子的關注,往往也不及父母持續、細緻,存在着疏忽大意。我們認爲,這是留守兒童特別需要關注的地方。同時,我們也發現,有74%以上的臨時監護人經常關注並採取措施預防留守兒童意外傷害發生,但也有28%的人只是在暑假、寒假等兒童意外傷害高發期會注意,還有8%明確表示自己本身很忙,對孩子有些顧不過來,很少注意孩子是不是會發生意外傷害。一些年齡較大的留守兒童離開了學校,特別是寒假、暑假或“五一”、“十一”等假期,脫離了正規組織的管理,往往處於無人監管,自行其事的狀態,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侵害。特別是暑假期間,留守兒童往往因天氣較熱,與其他孩子結伴去水庫、池塘游泳,溺水事故時有發生。部分留守兒童由於家庭原因,要做一些力所能及農活,承擔部分家務。如高密市李家營中學的陳小貝同學,由於父母常年在外,爺爺、奶奶年事已高,家中的一切家務、農活等都得由她承擔,雖然造就了她堅強和性格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但其在幹農活、做家務時的安全隱患仍不容忽視。

(四)心理性格的問題。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願管理教育或者不善於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少年兒童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衝突。他們沒有傾訴的渠道,監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在從嬰幼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過程中,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係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調查中,有46%的留守兒童經常感到孤獨。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三、問題形成原因分析

(一)從社會整體發展來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與城鄉壁壘存在矛盾。隨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更多的農村人口涌向城市,農村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工作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使進城務工農民只得將孩子留在農村。另一方面,由於經濟收入較低,很大一部分進城務工農民無力承擔因子女在城市求學所產生的一系列費用,直接推動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二)從家庭認識來看,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爲了改善家庭生活,提高經濟收入,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從我們訪問的部分留守兒童父母的情況來看,他們更多傾向於獲得更多經濟收入,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認爲和孩子分開只是暫時的,但恰恰是這種認識往往導致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

(三)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在家裏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小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四)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對策與建議

近年來,團市委緊緊圍繞黨政中心工作,堅持從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出發,積極構建以各級團隊組織爲主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關愛幫扶體系,強化12355青少年維權熱線、團幹部懇談日等工作機制,創新實施“希望樂園”項目,持續推進社區青少年“啓航驛站”建設,依託“心願直通車”少年兒童關愛行動,開展社會化幫扶聯動,先後籌集款物60餘萬元,幫助少年兒童13000人次,爲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搭建起良好平臺、營造了濃厚的關愛氛圍。但我們同時也感到,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涉及政府、社會各個領域,僅憑共青團自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立足自身發揮好各級團隊組織作用的基礎上,我們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有效推動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落實。

一是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留守兒童問題,不單純是教育和家庭問題,其實質是社會管理和社會保障在農民問題上深層次的反映。因此,建議各級政府要將留守兒童問題置於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作爲解決“三農”問題和推進全市城鎮化建設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把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作爲各相關部門一項常規工作予以佈置與落實,積極制定相關的政策,從體制、機制的層面來保護留守兒童。特別是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完善生活服務設施,配齊配強必要的師資力量,推動學校開設針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心理課程,對少年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幫助兒童健康成長。

二是加強留守兒童服務機構的建設。進一步發揮團市委留守兒童“希望樂園”、“啓航驛站”作用,強化社會資源整合力度,鼓勵社會力量積極投身“希望樂園”和“啓航驛站”建設,加強留守兒童的社區教育和服務工作,爲留守兒童提供看護、學習、教育、生活、安全、興趣等服務,引導留守兒童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推動其持續健康發展。建立健全由共青團牽頭,婦聯、工會、街道、教管辦、村委、學校等共同構建農村少年兒童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系,保護農村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培育他們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綜合素質。加大對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儘量爲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的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給予住宿便利,讓他們在社會、老師、同學中成長,以彌補留守兒童缺失的家庭教育。

三是不斷構建社會共同參與的關愛氛圍。充分發揮主流媒體以及各種宣傳媒體陣地的作用,加強宣傳《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大力宣傳保護兒童的方針政策、法律措施,表揚自強不息的優秀留守兒童,宣傳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好經驗和好辦法。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充分利用微博、qq羣等新媒體,在全社會範圍內引發對留守兒童的關心和關注。利用外出務工人員返鄉之際,召開家長會,向其介紹留守兒童的學習成長情況,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更新家教觀念,學習掌握科學的家教知識和方法,引導他們關注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長,更加重視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的需求,共同做好留守兒童工作。

【第7篇】2022最新的市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伴隨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批農民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爲家庭帶來收入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個並將長期存在的特殊弱勢羣體---“留守兒童”。他們遠離父母,承擔了本不該這個年齡承擔的諸多壓力和問題。爲從根本上了解留守兒童目前生活、學習、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問題,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經發放問卷調查表、實地走訪和座談等方式對我市留守兒童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顯示:梅河口市留守兒童總人數爲4352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人數爲2760人,佔總數的63.4%,大多數留守兒童以隔代監護爲主,少數人寄養在親屬和朋友家中。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於失去父母庇護和正常的家庭教育與溝通,孩子學習成績較差,親情缺失,成長過程處於長期放縱狀態,性格得不到良好的規範,心理得不到正確的疏導,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思想道德得不到及時的培養,加之教育管理不到位,社會關愛不足等因素,致使留守兒童不同程度存在着“感情失落、生活失管、學業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範、安全失防、健康失保、行爲失控”等困難和問題。

二、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1.社會體制不完善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由於土地少、機械化作業以及部分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等因素,使大批農村富餘勞動力從固守的土地中解放出來,爲了生活或生存,他們不得不選擇進城務工,並形成家庭化流動趨勢。在不能輕易放棄城市工作機會的同時,又因住房、戶籍、就學、升學以及高額學費等因素不能將孩子帶在身邊,致使“帶不出”與“回不來”的雙重矛盾突顯。

2.家庭教育意識淡薄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直接原因。通過調查發現,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於到了只能通過進城務工的方式才能生存的地步,他們大多是可以在本鄉本土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但他們教育意識淡薄,抱着快速改善家庭生活現狀的求富心態,不惜拋家棄子,背井離鄉,疲於賺錢。在經濟方面小有收穫的同時,他們放棄的是對孩子的監護,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對子女的關愛、溝通和教育,造成的是孩子在成長初期就已感情失落、心理失衡、行爲失控等越來越多的問題出現。

3.農村教育相對落後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經調查,由於農村經濟條件相對落後,一些優秀教師選擇進入條件相對好的學校教學或應聘到外地城市生活,使得農村學校在師資配置方面明顯不足,老師素質參差不齊,致使部分農村學校仍不能擺脫應試教育的理念,將有限的師資還是放在了追求升學率上,升學必考科目是他們研究的主要方向,成績相對好的學生是他們關注的主要對象,而道德、情感、心理、安全、法制等方面卻疏於管理,流於形式,留守兒童在得不到家庭情感交流和教育的同時,又一次失去了學校對他們思想行爲梳理和引導的機會。

4.監護責任不到位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不可忽視的原因。調查中很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留守兒童多數由他們的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來撫養,少數寄養在親屬甚至朋友家中。由於體弱多病、年齡差距大、文化素質偏低、思想觀念陳舊等諸多因素影響,在與孩子溝通方面存在很大困難,重養輕教,基本都是限於照顧孩子的吃穿和冷暖,而對於孩子所想、所需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出現了問題往往有的是包庇、慫恿,有的是打罵、體罰,造成孩子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爲早熟的成年。

三、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開展情況

關心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已引起各級黨政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和重視。針對留守兒童自身特點和存在問題,相關部門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市委市政府實施的民生工程使留守兒童普受惠、受實惠,如配新校車、開展兒童計劃免疫、醫保實行覆蓋、寄宿食堂衛生監管,以及市委組成志願服務隊伍,兒童社工隊伍,結對幫扶等。市婦聯爲確保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真正落到實處,設定專人具體負責留守兒童的組織、協調工作;開展了“農村留守兒童情況調查”的專題調研,建立健全了留守兒童專項檔案;加強了陣地建設,在全市303個行政村成立了“留守兒童之家”,並利用“三八”維權周、“六一”兒童節等有利契機,開展法律法規知識宣傳,爲兒童提供心理輔導;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持,在山城鎮大灣村和大安村建立了兩所留守兒童學校,配備了乒乓球桌、電腦,手風琴、學習機等促進兒童成長的設施,選拔責任心強、熱愛留守兒童事業的人員作爲輔導員,定期開展活動;組建自願者隊伍,組織有愛心的黨員、教師、離退休老同志等擔任志願者,以“愛心、自願、就近”爲原則,開展了“春蕾女童”捐資助學、“送溫暖”、“手拉手,心貼心”等一系列關愛留守兒童活動;在電視、報紙發出愛心倡議,號召更多愛心人士加入關愛留守兒童工作中。鄉鎮政府和教育部門針對留守兒童親情關係疏遠,家庭教育缺位的實際情況,成立了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農村德育工作網絡站,建立了教職員工結對幫扶留守兒童制度。開展家庭大走訪、“大手拉小手”、親情對接等活動,通過學習輔導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定期舉辦留守兒童監護人教育輔導,有針對性地爲留守兒童家長或監護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和服務,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積極開展家教宣傳活動、家教講座等,着實提高監護人教育輔導兒童的能力。民政部門針對貧困留守兒童家庭給予適當生活補貼及開展了節假日慰問活動。衛生和計生部門組建了志願者醫療服務隊,經常深入社區、村屯,爲留守兒童免費進行體檢。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紛紛伸出關愛之手,在生活上給予關心、學習上給予支持的同時,還經常保持與孩子的溝通和聯繫,隨時掌握留守兒童的思想動態並及時進行心理疏導。

四、對策和建議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事關青少年健康成長、家庭平安幸福、社會和諧穩定的一件大事。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目前生存、發展狀況,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1.形成關愛留守兒童的合力。以政府爲主導,採取有效措施,整合社會資源,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進一步構建好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一是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與新農村建設、扶貧工作以及各部門的日常實際工作相結合並納入全年工作考覈目標,爲留守兒童切實解決學習、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難題,不斷提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水平和成效。二是由宣傳部、教育局、婦聯、團委組織牽頭,通過媒體及印發關愛農村孩子倡議書等形式,大力營造宣傳氛圍,開展“留守兒童社會共育工程”,鼓勵社會力量創辦留守兒童學校,使社會各界都來關心教育留守兒童。設立“留守兒童幫扶基金”,專門用於對成績突出和生活有困難的留守兒童進行獎勵和慰問。三是要因地制宜,適時調整學校佈局,積極探索新的辦學模式,在農村青少年集中的地方有計劃地開展“留守兒童寄宿制工程”

或者開辦專門的留守兒童宿舍,配備專門的生活(學習)教師,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主陣地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讓農村留守孩子得到應有的教育、管理、照顧與關愛。四是政府、教育、編制部門要加強農村中國小編制管理,建立教師隊伍補充制度以及優秀教師工作交流制度,逐步解決農村教師隊伍老化、師資短缺及部分人員素質偏低的問題。五是文化、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門要在政府的統籌協調下,狠抓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徹底根治精神污染對孩子的毒化;開展送書下鄉活動,用先進的文化佔領農村陣地,爲農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糧。

2.健全留守兒童成長髮展機制。一是家長聯繫機制。農村黨支部和學校要切實擔負起與外出家長的聯繫工作,有條件的村部或學校要開設親情免費專用電話,條件較差的也要藉助書信等形式讓孩子跟家長保持聯繫;通過下發《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向家長彙報學校工作和孩子學習狀況,並把家長務工情況告訴學生,讓家長在外務工放心,學生在校學習安心;每學期要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通報學生在校學習情況,瞭解留守學生回家後的思想狀況和行爲習慣,有的放矢地加強教育。二是監護人培訓機制。充分利用鄉鎮學校、村國小、村部中設立的家長學校等陣地,通過舉行培訓班、召開座談會、家訪等途徑,加強對孩子監護人的教育和培訓,使之轉變思想觀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監護的水平。此外做好代理家長、義務聯絡員的招募工作,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監管,以彌補家長教育空白以及糾正監護人的不正當教育。三是心理疏導機制。針對部分留守兒童存在心理障礙問題,組建志願者隊伍,開展心理諮詢和矯正活動;開設心理教育課,聘請專業教師爲他們授課,讓這些孩子的煩惱有方傾訴,有的放矢,幫他們打開心結,解除心魔,克服自身弱點,像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成長,陽光生活。

3.引導留守兒童父母返鄉創業就業。一是政府儘快出臺扶持返鄉創業的優惠政策,積極實施 “迴歸工程”。二是大力發展產業經濟,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由人力資源部門牽頭,通過摸底調查等方式對企業用工、工資待遇、項目信息、致富門路等備受農民工關注的問題進行疏理,並將疏理結果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由各鄉鎮(街)發送到外出人員手中,鼓勵農民返鄉擇業。三是積極引導,改變父母外出方式,儘量避免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由一方陪伴在孩子身邊,對孩子給予親情照顧,給孩子創造快樂成長的家庭環境。

【第8篇】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羣體存在問題及對策的調研報告(2022最新)

圖1

圖2

圖3

編者按 XX年畢節5名留守兒童因在垃圾箱生火取暖,造成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陰影還未散去,XX年6月9日晚,畢節七星關區田坎鄉的4名留守兒童在家中死亡,悲劇又一次上演,引發了社會對留守兒童生存命運和困境的深深關切和擔憂。來自全國婦聯的數據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已達6102.55萬,其中獨居留守兒童已達205.7萬,留守兒童的心理和情感貧困程度比物質貧困更爲嚴重。XX年5月,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羣體狀況調查”,並最終形成了題爲《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九個突出問題及對策建議》的課題報告。我們編髮此報告,目的是呼籲全社會都來關心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羣體,關注他們學習、生活和心理面臨的諸多問題,讓上述悲劇不再上演。

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面臨社會、心理等多方面問題

1.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

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於非留守兒童,其中前四項分別高5.3、1.6、3.9和3.1個百分點(圖1)。意外傷害的發生源於留守兒童安全防範意識和知識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監護人履責不到位。

2.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偏下,82.1%的人有過成績下降的情形。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爲較多:沒完成作業(49.4%)、上學遲到(39.6%)、逃學(5.5%)的比例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8.6、4和1.3個百分點;不想學習(39.1%)和對學習不感興趣(43.8%)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

然而,有九成多留守兒童認爲學習重要,其學習態度與狀態的差異,一方面緣於普通農村學校培養目標單一與留守兒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學習知識一旦脫離自身的發展基礎和需求,學習興趣自然就會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與留守兒童自身的情況有關,因爲缺少有效監督和應有的學習輔導,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較差,問題積累多了,勢必影響學習的自信心。有58.1%的留守兒童表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助,比非留守兒童高出5.8個百分點。

3.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留守兒童的家庭支持弱化,“你最信任的人是誰”“你和誰最親近”“你的心裏話主要跟誰說”“遇到困難你會向誰求助”“誰經常鼓勵你表揚你”5種情況的平均百分比,非留守兒童排前三位的依次是母親、父親和同學朋友,留守兒童則是母親、同學朋友和父親。母親仍是留守兒童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但可以看到,留守兒童來自父母的支持較弱,而朋輩性傾向明顯,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值得警惕。30.5%的留守兒童認爲校園裏或周邊有不良幫派團夥,25.7%認爲有同學加入不良幫派團夥,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4.3和1.4個百分。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持更多地體現在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持相對欠缺。此外,還有17.6%的留守兒童表示社會支持主要來源是自己,這表明他們感知不到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狀況是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預測變量,社會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兒童消極情緒更多,經常感到煩躁(46.0%)、孤獨(39.8%)、悶悶不樂(37.7%),以及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19.7%)的都多於非留守兒童。

4.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更低,對自己總體上感到滿意(76.5%)和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經常感到煩躁(47.6%)、悶悶不樂(38%)和無緣無故發脾氣(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個百分點;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後,自己比原來抑鬱、焦慮、愛發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於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高於留守男童6.2個百分點,也高於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圖2)。

總體來看,留守女童負面情緒多、孤獨感強。其原因:一是性別的差異使留守女童更需要父母的愛撫;二是家庭和學校的情感支持不能滿足留守女童的心理需求;三是傳統的社會角色期待加重了留守女童的心理負擔。留守女童的家務負擔遠高於男童,也高於非留守女童。在爲家庭轉移更多勞動負擔的同時,留守女童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壓力,這種心理壓力與父母外出帶給她們的心理影響疊加在一起,不僅影響了她們的身心健康,也可能會影響到她們未來的發展。

5.留守男童問題行爲令人擔憂

留守男童問題行爲多,學習及校園生活中的障礙也多。留守男童遲到(41.8%)、逃學(7.4%)、受老師懲罰(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興趣(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64.4%)、沒完成作業(54.8%)、成績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於留守女童。

某縣綜治委的同志說留守男童是當地犯罪青少年的重要羣體,稱他們爲“110的後備大軍”。其原因:一是缺乏有效的監管,這是留守男童不良行爲相對突出的直接原因。男生成熟較女生晚,更需要來自父母的監控,否則在日常生活中難以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難以理解、掌握和內化社會所提倡的價值觀念、行爲規範和道德準則,從而導致價值觀和行爲偏差。數據顯示,留守男童更贊同誠實守信的人容易受欺騙(55.1%)、一夜成名的人令人羨慕(47.1%)和做好事經常得不到好報(39.0%)等說法,比留守女童高4~6個百分點。

二是家庭中父親角色的缺失對留守男童影響較大,本次調查中有91.9%的留守兒童父親外出或雙親外出。父親外出縮小了兒童的生活和活動空間,也使得家庭中缺少權威形象,使男孩的管教和監督變得更爲困難。此外,對於男童而言,父親還提供了男子的基本模式,供其參照和認同,父親遠離不利於留守男童的性別認同。

6.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八年級現象更爲顯著

八年級留守學生在學習及校園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礙更多,上學遲到(49.8%)、逃學(8.7%)、不想學習(62.8%)、對學習不感興趣(67%)、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86.3%)、遇到問題沒人幫助(68.4)、沒做完老師留的作業(62.7%)以及被老師懲罰(75.2%)比例均高於八年級非留守學生,分別相差2.3~14.4個百分點。

八年級留守學生與父母的關係更差,經常和媽媽交流(64.3%)、經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於八年級非留守學生4.1和8.7個百分點,而被父母訓斥嚇唬(22.8%)的八年級留守學生比例最高。唯有八年級留守學生把同學朋友視爲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43.4%),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母親,其中的某些負面影響值得關注。

八年級學生處於青春發育期,身心急劇發展變化,存在着種種發展的可能性,他們具有叛逆、盲目、易受外界影響、情緒變化大、成績兩極分化普遍、違紀違規頻繁等特徵,又具有可塑性、主動、追求獨立等特點。對於八年級留守兒童來說,青春期的影響與父母外出務工的影響疊加,放大了種種問題。

7.父母外出對國小四年級兒童影響更大

在四年級到九年級6個年級的留守兒童中,過去一年,有3.6%的四年級兒童遭遇觸電,比例最高;而非留守四年級兒童爲1.5%,比例最低。在上網的留守兒童中,有26.9%的四年級兒童玩網絡遊戲,9.9%在網上瀏覽色情暴力內容,在6個年級中位於前兩位。此外,有10.6%的四年級留守兒童在生病後選擇自己忍着。

外出父母及代理監護人,因爲覺得這個階段的孩子長大了,已經適應校園生活而又尚未面對升學壓力,容易對其放鬆監管。這不僅使得他們更易遭受意外傷害,也忽視了他們一些不良品德和行爲的滋生和發展。按心理學家皮亞傑的劃分,十歲左右的兒童正是道德水平從他律向自律過渡的關鍵階段,需要更多的關注和引導。

感覺父母外出後自己更容易被欺負(23.7%)、被歧視(19.8%)、性格比原來內向(41.7%)、膽小(18.9%)的四年級留守兒童比例在6個年級中也最高。他們經常想念父母(76.7%)、擔心見不到父母(59.2%)、擔心父母不愛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九年級學生高21.3、25和11.1個百分點。

8.寄宿留守兒童對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習慣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飯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個百分點,平均每天睡眠9小時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個百分點。學習和校園生活狀況更糟糕,上學遲到(49.2%)、沒完成作業(54.6%)、不想上學(45.6%)、對學習不感興趣(48.9%)、聽不懂老師講課(62.9%)、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56.7%)、成績下降(78.5%)以及被老師懲罰(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於非寄宿生,相差5.9~12.6個百分點。

寄宿留守兒童各種需求的未滿足程度高:一是學習輔導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學業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習經常有老師答疑的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單調,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學習之餘或節假日最經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學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鍛鍊、玩耍(38.5%)和看電視(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兒童表示在住校期間想家,僅兩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師會經常找他們談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需求。寄宿學校的軟硬件設施較差,生活衛生設施配備與維護狀況不容樂觀,就餐滿意率僅六成多;安全狀況堪憂,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發生過丟失財物的現象,57%表示宿舍裏有同學拉幫結派欺負別人。

低齡寄宿趨勢明顯。有35.2%的留守兒童是從國小就開始寄宿的,其中15%從國小四年級及以下就開始寄宿,寄宿留守兒童從國小高年級不斷向下延伸,少數學校還出現了一年級甚至是幼兒園就開始寄宿的現象。

9.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整體狀況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兒童最多,佔51.7%,其次是父親外出的,佔40.2%,母親外出的最少,佔8.1%,但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各個方面的問題最突出。他們生活習慣更差,網絡不良行爲更多,意外傷害更多,對留守生活的負面體驗也更高;學校表現更糟糕,遭受欺負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納和人際交往方面,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表現矛盾,他們覺得自己更有用,同時也覺得別人比自己運氣好;他們覺得自己更受人歡迎,但不願意和別人談話聊天;他們認爲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無助感最強。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鮑威爾對親子依戀的研究結論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於嬰兒應該有與母親(或穩定的代理母親)之間的連續不斷的溫暖、親密的關係。他深信,早期依戀特徵對個體後期發展有重要影響,而且早期依戀的發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錯過關鍵期,兒童依戀難以重新建立,個體會出現情感不穩定的狀況,面對挑戰時也容易出現易怒情緒。

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雖然面臨學習生活中的重重困難,對現在生活的滿意度最低,但他們沒有放棄對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舊錶現得積極向上,他們中有94.4%希望自己成爲一個更好的人,比父親外出的高2個百分點;有87.8%對未來懷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個百分點(圖3)。

關於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情況的調研報告與思考

【第9篇】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勵志教育現狀的調研報告

結合農村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勵志教育的現狀調查,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及產生的原因。從而探討如何結合農村留守兒童自身及環境的實際情況,發揮社會、家庭、學校及留守兒童本身等各方面的積極作用,有利於貫徹落實我國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戰略。

一、調研主題的背景

目前民生問題並未得到徹底的解決,其中就存在這麼一個需要被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羣體——留守兒童,大部分留守兒童缺乏最直接有效的關愛。 其次,家庭教育問題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關注。再者,隨着“中國夢”的提出,勵志教育這種教育方式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源於家庭教育當中的勵志教育成分的數量和質量將很大程度的影響到留守兒童的學習成長等方方面面,因此瞭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勵志教育現狀是十分必要的。

二、調研的時間和地點

1、時間:xx年7月8日——xx年7月21日

2、地點:永新希望學校及其留守兒童所分佈在的馬灘村、魏家莊、沙雲村、龐家堡、寨子村、馬棚村、東村、新城村、集賢鎮等。

三、調研的主體和對象

主體:西安外國語大學“心.希望”社會實踐服務團

對象:周至縣永新希望學校的留守兒童、教師及留守兒童監護人

第二部分:調研的方法和過程

一、調研的方法

1、文獻法

2、訪談法:家訪;採訪學校領導

3、問卷調查法:設置《關於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勵志教育現狀的調查問卷(家長

篇)》和《關於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勵志教育現狀的調查問卷(孩子篇)》。

4、參與觀察法

二、調研的過程

1、前期準備:xx.06.18—xx.07.07

通過各個渠道瞭解家庭教育、勵志教育、留守兒童等核心概念,並在查閱心希望以往資料、瞭解當地具體狀況以及永新學校老師同學的基本信息的基礎上,確立“夢想滋養心靈,勵志照亮人生”的主題和“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勵志教育”的調研方向,策劃實踐具體流程,擬定孩子篇和家長篇調查問卷以及訪談提綱。以下是具體的編制維度圖:

2、中期實踐:xx.07.08—xx.07.21

在班主任組織下,對在校學生共發放130份孩子篇問卷,收回留守兒童問卷66份,有效份數爲65份;共進行43 次家訪,收回43份家長篇問卷,其中留守兒童的有35份,有效份數爲33份;共進行一次老師訪談,收回訪談記錄一份。

3、後期總結:xx.07.22—xx.08.29

第三部分:調研結果及對比分析

一、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勵志教育的基本情況

1、家庭是否對留守兒童進行勵志教育

根據調查問卷孩子篇及父母篇(圖1)反映的情況,從未對孩子進行勵志教育的情況爲0,而孩子做家務時(圖2),大部分家長都會表揚孩子,因此留守兒童家庭中是存在勵志教育的。然而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時(圖3),有27.27%的父母認爲這不重要。同時,當孩子做錯事時(圖4),有25.9%的父母嚴厲批評打罵或者不理不顧。可以看出留守兒童家庭中儘管存在勵志教育,但不明顯,需要引起注意。

2、缺乏家庭勵志教育的原因

在關於“雙方交流多嗎”一題(圖5)中,從孩子和家長的角度都沒有“從來不交流”的情況出現,但經常交流的情況少於50%,說明家長和孩子交流頻率較低;同時有50%左右的家長和孩子都表示交流當中存在着困難(表1),而產生這些困難的原因主要在於代溝的長期存在(沒有共同語言、不敢和家長說以及家長長期在外打工沒有時間)(圖6)。由此可見,目前孩子與家長的交流障礙問題是阻礙家庭勵志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

3、家庭勵志教育的作用體現

圖7

由圖可得知(圖7),留守兒童與全國各地同齡階段的其他孩子相比,都表現出與老師交流頻率低,與同學交流頻率高的特點,都表現出樂觀自信的性格特徵。因此從調查問卷中我們無法得知勵志教育對留守兒童人際關係和性格養成方面的直接聯繫。但在訪談過程中,我們卻發現了這樣的聯繫:

典型案例:

在對八年級孩子小豪進行家訪的時候,我們很明顯地發現這個孩子比其他的孩子要更自信大方。除了男孩子特有的淘氣之外,在詢問到要考什麼高中什麼大學之類的問題時,和其他害羞或是叛逆的孩子不一樣的是,他很自信地說要考鎮上最好的高中,才能讀最好的大學,問道他爲何有如此的自信,他很出乎意料地說,“我有我爸爸這麼聰明。”孩子的父親常常和孩子一起做孩子喜歡的運動,在運動的過程中,父親常常鼓勵孩子,儘管只是口頭上的簡單鼓勵,但是卻能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由此可見:家庭勵志教育在孩子人際關係和性格養成方面起着正面積極的作用。在家中受到鼓勵多的孩子更善於與人交流,表現得自信大方,對自己的夢想有堅定的追求;相反,在家中受到鼓勵少的孩子則更容易產生自卑的情緒,不愛與人交流,缺乏追尋夢想的內動力。

二、勵志教育的來源

1、勵志教育現實主要來源與孩子期望的對比

通過調查問卷的數據進行分析(圖8),我們得知留守兒童平時最常得到老師的鼓勵,其次纔是家長,還有相當一部分是進行自我鼓勵;而在家長和孩子的期望值當中(圖9),大部分家長(70.27%)認爲學校的鼓勵對孩子纔是最重要的,只有10.81%的家長認爲家庭的鼓勵最重要;然而從孩子的角度而言(圖10),他們最渴望得到的卻是家長的鼓勵(45.59%),老師只佔33.82%。由此可得,在農村留守兒童家中儘管家長會鼓勵孩子,但與孩子的期望值還是有較大的偏差,他們對於家庭勵志教育對孩子成長重要性的認識仍舊存在欠缺。

2、勵志教育的其他來源

圖11

勵志教育的來源除了家庭,還有孩子們周圍的文化環境,包括學校和平日裏接觸到的文化媒介。根據統計(圖11),我們發現書籍被孩子更多地用於攝取知識(51.02%),電視節目則因其搞笑有趣而被孩子更多地用來放鬆娛樂(41.20%),而真正給予孩子們鼓勵,激勵其成長的則是名人明星(56.00%),說明名人的影響力是巨大的,明星效應的積極成分在勵志教育中起到一定的成效。

三、家庭勵志教育當中激勵方式的比較

在家庭激勵方式中,人們總結了7種激勵方式,分別爲語言激勵、行爲激勵、競爭激勵、榜樣激勵、目標激勵、物質激勵和興趣激勵。在此次調研中,我們通過對這7種家庭勵志教育方式的深入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在家長方面:

語言激勵:超過90%的家長會對孩子說“不錯”、“有進步”等鼓勵性的語言;

行爲激勵:高達68.75%的家長不會通過擁抱、親吻、拍肩等行爲方式去鼓勵孩子,農村人保守內斂,不善於用親密的肢體接觸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競爭激勵:42.40%的家長要求孩子向成績好的同學學習,27.30%的家長鼓勵孩子努力趕上他人,9.10%會罵孩子沒出息,剩下的21.20%則不與其作比較;

榜樣激勵:51.72%的家長會選擇自家優秀、成功的親戚作爲孩子的榜樣,20.69%的家長會以自身爲標榜,但還有27.59%的家長不爲孩子設立榜樣,同時沒有家長願意選擇名人作爲榜樣;

目標激勵:76.67%的家長會在日常生活或學習中爲孩子設立目標,並保證達到目標後給予相應獎勵,23.33%從來沒這麼做過;

物質激勵(圖12):98.30%的家長會對孩子進行物質獎勵,其中給孩子獎勵零花錢、零食和衣服的居多,而書籍及文具只佔13.60%;

興趣激勵:超過半數的家長對孩子的興趣發展採取放任式態度,任其發展。

在孩子方面:

語言激勵:超過90%的孩子反映家長會對其說“不錯”、“有進步”等鼓勵性的語言;

行爲激勵:68.25%的孩子說家長曾經通過擁抱、親吻、拍肩等行爲方式去鼓勵自己,但其中只有16.28%的家長會經常這麼做;

競爭激勵:有44.62%的孩子表示父母會鼓勵自己趕超其他優秀的孩子;

榜樣激勵:據孩子反映,43.75%的父母會以自家優秀成功的親戚作爲孩子的榜樣,而以名人、父母自身及不設榜樣則分佈稍次且平均,分別爲20.31%、18.75%、17.19%;

目標激勵:孩子說父母經常或偶爾爲自己設立目標的高達87.30%;

物質激勵:孩子反映,在其受到的獎勵中,以衣服、書籍、文具、零花錢、零食爲主,且其所佔比例相近;

興趣激勵:孩子認爲父母對其興趣不予支持的佔18.04%。

對比表2的數據,我們發現,孩子偏向的激勵方式與家長常用的激勵方式存在偏差。孩子更偏向於興趣激勵(32.43%),這說明家長平時比較限制孩子興趣的發展,取而代之用物質激勵去補償,但事實證明孩子對於物質激勵和對行爲激勵、目標激勵、語言激勵、競爭激勵的態度幾乎一樣,他們更需要的是自我興趣的發展和被肯定。

而就家長常用的激勵方式而言,他們最常用的是物質激勵(高達40.68%)和語言激勵(32.20%),其他激勵方式則小於10%。綜上發現,家庭勵志教育存在三個誤區:

1、功利導向。家長在進行勵志教育時,以物質激勵居首,無形中給孩子灌輸了金錢爲上的觀念,這會導致孩子功利心過重,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

2、榜樣示範。在榜樣激勵中我們發現家長多以自家親戚作爲孩子榜樣,自己以身作則做孩子榜樣的只佔20.69%。雖然以自家親戚爲榜樣比以名人爲榜樣要現實,但孩子平日接觸最多的還是家長,所以家長樹立好榜樣也是激勵孩子成長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

3、忽略興趣的重要性。調查顯示53.10%的家長不鼓勵也不反對孩子的興趣發展,有6.30%的家長甚至完全不支持孩子的興趣發展。正所謂興趣是學習的強大動力,每個孩子都有閃光的地方,若我們遏制了他的興趣發展很有可能就扼殺了一位名家的誕生。

四、勵志教育主題活動的初步實踐

勵志教育主題活動是 “心·希望”團隊支教的新增環節,旨在將勵志教育主題貫穿到課餘活動當中,探討勵志教育的作用。據此我們爲孩子們舉辦了“世界2分鐘”、“乒乓球比賽”和“英語可以這樣學”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這種形式的活動受到永新希望學校老師的支持和廣大學生的喜愛,充分挖掘了孩子的潛能和內動力,使勵志教育成效明顯。

第四部分:建議及對策

一、政府層面

1、推動當地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農村家庭勵志教育缺失的首要原因是父母長期不在家,而父母外出的原因則在於務農帶來的收入較低,相比之下外出打工收入更多。若政府能積極引進外資,推動當地農業發展的升級,帶動當地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使農民收入得到可觀的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則會有更多的人願意留在農村,更多的父母願意陪在孩子身邊,讓留守兒童不再留守。

2、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深化勵志教育

農村地處偏遠,信息閉塞,村民文化水平較低,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力不從心,時常走進嚴重的誤區。因此,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農民,提高當地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是十分必要的。

3、加大教育基金投入,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學校等教育機構

孩子們正處於思想啓蒙和人生觀、世界觀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學校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式是孩子性格形成以及今後行爲的關鍵原因和關鍵因素。因此政府應加大教育基金的投入,加大教育力度,在農村學校推廣勵志教育,使留守兒童塑造完好人格。

4、建立完善的補貼制度和獎勵機制

政府需建立完善的補貼制度,對條件較差的農村家庭給予扶助及一系列的物資支持;同時政府還可以在農村建立適當的獎勵機制,對於先進勵志的學校及個人給予獎勵,以此刺激農村勵志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學校層面

1、重視勵志教育,加強教師培訓

農村學校教育大多僅限於知識層面,在精神教育方面沒有投入足夠的資源,對於勵志教育更是瞭解甚少。因此學校應定期對老師進行培訓,提高教師對勵志教育的重視程度,讓他們從以傳授知識爲中心的傳統教育中轉變到既傳授知識又加強培養學生意志、激發學生成功志向、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修養的勵志教育上來。

2、建立可行的勵志教育模式

課堂是勵志教育的主渠道,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當不時穿插有關勵志教育的內容。此外,學校在學生的考試評比中可以要求學生按照自身的情況定下目標或者設定一個對手,在學生取得優異成績的時候,還可以通過公示優秀學生名單或者告知家長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

學校還可以效仿“勵志教育三大步”的育人模式。第一步,每天讀一封勵志信;第二步,讓學生填寫成長記錄,原則上要求“只記進步不記懺悔,只記快樂不記煩惱”;第三步,行動與自我評價,讓學生每天對自己的行爲自我監督和評價。

3、積極開展勵志活動,加強勵志氛圍建設

學校應根據學生的特點,邀請勵志教育專家或者對此有研究的教師定期爲學生做勵志教育講座;還可採取記誦校風校訓、聆聽傑出青年事蹟報告、唱勵志歌曲、看勵志電影系列活動、設興趣班、開展心理健康課程等形式激發學生積極進取的潛質。同時,學校應當重視並營造富有勵志精神的校園文化環境以薰陶學生,可充分利用教室、寢室、食堂等校園空間或者宣傳欄宣傳勵志格言,建設校園勵志文化。

三、家長層面

1、與孩子加強交流,改善溝通方式

要取得有效的溝通,則需不斷改善溝通的方式。首先,父母要與孩子在同一水平線上平等交流;其次,父母要學會傾聽,避免誤解,同時通過細節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再次,父母要努力創造溝通的機會,除普通的電話交流外,還需充分利用互聯網等前沿的方式來積極拓展情感交流的渠道。最後,父母應創造良好的溝通交流氛圍,很多留守兒童家庭當中僅有父親一方外出打工,造成“父親”角色的缺失,母親則很難同時扮演兩個角色,在教養孩子中容易走極端,要麼過於放鬆,要麼過於嚴厲,導致交流氛圍缺失或失衡。因此,父親應儘量多回家看孩子,母親則應權衡角色的扮演。

2、走出教養誤區,完善家庭勵志教育

在調研中家庭勵志教育存在不重視、功利導向、榜樣示範和忽略興趣等的誤區。因此,家長需要認清這些誤區並儘量規避它們。

同時,家長還應學會通過正確的方式鼓勵孩子,完善家庭勵志教育:第一,要保持對孩子的語言鼓勵。第二,要增加對孩子的行爲鼓勵。第三,應適當運用競爭激勵。第四,應正確選擇榜樣運用榜樣激勵。第五,需重視目標激勵。第六,適當減少物質激勵。第七,要支持孩子的興趣發展。

3、臨時監護人應積極擔負責任、履行義務

父母雙方長期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日常生活和學習大都由祖父母等臨時監護人照料,較大的年齡差造成了巨大的代溝。因此,臨時監護人應盡好應盡的義務,承擔應有的責任,在保障孩子基本生活的同時,多關心孩子的想法。

四、孩子層面

1、體諒父母,自強不息

沒有哪個留守兒童的父母是願意離開孩子的,他們四處奔波,辛苦工作終究是爲了把家建設得更好。因此,孩子應該更多地體諒和感恩父母,學會承擔,自立自強。

2、敞開心扉,主動交流

一方面,每個孩子應積極爲自己創造機會,敞開心扉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關心父母的同時自己也就得到了關懷。另一方面,在學校裏,還應積極主動和老師、同學多多交流,做一個樂觀、開朗且大方的人。

3、堅定夢想,不懈追求

首先,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不斷充實自己;其次,應拓寬知識面,開闊眼界,不侷限與眼前,要樹立遠大的目標;再者,要勇敢面對困難,不怕失敗;最後,要不斷激勵自己,堅持奮鬥,爲夢想不懈努力。

五、社會層面

1、加強對留守兒童勵志教育的關注

廣播、報刊、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工作者應對農村留守兒童勵志教育給予關注和報道,定期舉辦與該主題相契合的講座、報告等學術交流活動。

2、發揮名人效應,傳播正能量

根據問卷反映,名人明星是最能激勵孩子成長的羣體,可見偶像的魅力和影響力是巨大的,明星名人都是臺前發光發亮,臺後默默努力付出的典範。因此,公衆人物應維護好自身的打造的良好形象,做好榜樣,同時,也希望他們能多投身公益,傳播正能量。

3、提高志願者服務水平

志願者應不斷提高個人素養,服務的目的不能僅僅停留在給留守兒童帶去歡樂和知識,還應學會如何用自己優秀的品質在短時間內感染他們,從而激發他們發憤圖強、追求夢想的內動力。另外,以短期支教爲主要方式的志願者還應做好回訪工作,保證對留守兒童關愛的持續性。

第五部分:結束語

“寶貝,我是你的大樹,一生陪你看日出……”這是當下流行的親子節目主題曲中爸爸們對孩子的承諾,現實當中又何嘗不是。家庭永遠是孩子們心靈的港灣,父母則是爲孩子抵擋烈日和風雨的大樹,但孩子終有一天要離開父母的懷抱和庇護,去獨自與烈日相持、與風雨對抗,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廣闊天地。但若父母一味的緊閉門窗,包攬一切,讓孩子與困難隔絕,百般寵愛,又或是完全放養,連最基本的關愛和鼓勵都不給予,那麼孩子將來何來的自信、勇氣和能力去獨當一面,開闊自己的藍天?

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無法成爲立於孩子身邊的大樹,但卻可以紮根孩子的心裏,無法手相牽,卻能心相連。但願每一個留守兒童的父母能儘自己最大的可能多和孩子聯繫,多鼓勵孩子,也希望社會各界能切實走近農村留守兒童,傾聽他們內心的獨白,彌補他們缺失的愛,助他們發憤圖強,實現夢想,收穫勵志人生。

【第10篇】關於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範文

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背井離鄉進城打工。有些農民工把子女扔給了老人監護或寄養他人,於是在我國廣大農村中出現一個新的羣體--留守兒童。有資料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已達2290萬人,而且這個數字還將在未來幾年成較大規模的上升趨勢。因此,留守兒童問題雖然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及社會的廣泛關注,但是留守兒童問題仍然是當今社會值得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就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筆者在儀徵市馬集鎮方營村進行了走訪和調查,並對留守兒童問題談一些初淺的看法。

一、基本情況

方營村位於馬集鎮北首,共有20個村民小組。常住戶540戶,現有人口1950人。土地面積2684畝,其中花園800畝。現有機械加工、玩具、生態園等企業8家。三業總產值2500萬元,人均純收入9611元。我村大部分羣衆迫於生計擠進了打工隊伍中去,成爲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給了老人監護或寄養他人。據調查,全村有留守兒童43人,其中在校國小生中就有18位留守兒童,佔學生總數的41.9%,老人監護的有35人,佔81.4%,寄養他人的有2人,佔4.7%。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留守兒童成績欠佳。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偏下,其中17%的國小生成績較差,4%的國小生成績很差;留守兒童中有1%的人上學經常遲到,有時遲到的高達27%,11%的留守兒童有過逃學的經歷。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部分農民潛意識裏認爲,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大,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二是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作爲一個特殊的監護羣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於隔代監護,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基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2、留守兒童心理出現偏差。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呵護和照顧。由於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願意接觸或接觸太少,導致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爲孤僻等個性特徵,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有的留守兒童情緒消極,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1-15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後,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據調查顯示,留守兒童想念父母的佔85%,有38%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半年回來1次,30%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8%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55%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繫。有的留守兒童從小父母就長期在外打工,一年難得回一次,性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孤獨、自卑、冷漠、少語,很少或不願與教師和同學們進行交流和玩耍,只與個別人來往。這是典型的留守兒童心理出現了偏差。據調查此類心理現象的兒童佔留守兒童的14.3%。

3、留守兒童生活普遍較差。由於我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質較低,大部分未掌握專長和技術,外出打工大部分從事的是勞動密集性工種,乾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資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維持家人和兒女的生活。兒童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由於家庭經濟收入少,父母又長期在外,難以顧及到兒童的生活情況,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極大損害。據調查顯示,80%的留守兒童生活較差,20%的留守兒童生活一般。

4、留守兒童道德行爲較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爲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不少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爲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爲,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

5、留守兒童安全難以得到保障。在留守兒童中,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對兒童的安全監管,加之部分監護人和代養人對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不夠、意識不強、監護不力,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的安全難以得到保障。特別是在雙休、寒暑假期間,脫離了學校管理回到家中,臨時監護人和代養人的管理難以到位,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甚至出現安全事故。我村前幾年一男孩在河邊玩耍時不慎掉入水渠中,溺水身亡。

三、留守兒童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1、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措施不力。近年來,隨着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適應新時期學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調查中發現,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學校教師與家長的溝通難度真大,有時半年甚至一年難見留守兒童父母一面,很難反映孩子在學校的真實表現和存在的問題,難以實現家庭和學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員對孩子的教育過於依賴學校教育,但學校教育由於學生多,教學任務重,教師沒有精力,心有餘而力不足,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三是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難在學習上、生活上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並針對性給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教育環境。

2、家庭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意識淡薄。父母是兒童成長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是伴隨孩子的終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對孩子行爲、心理健康、道德觀念與智力發展將起着決定的因素。但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尤爲淡薄。一是父母與留守子女溝通少,缺乏親情上的交流,對孩子的成長漠不關心,放任自流,順其自然發展。二是監護人和代養人大多數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是文盲和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識模糊,大多偏於溺愛,以生活照顧爲主,且知識、能力上難以承擔對孩子的道德培養和學習輔導的任務。三是父母對留守兒童只是給予物質上的滿足,孩子吃得飽、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對留守兒童精神上的鼓勵、鞭策與開導。四是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方法不對,父母認爲教育是學校的事、老師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長直接取決於學校和老師,事實上成爲孩子學習、身心發展的旁觀者。

3、社會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關注不夠。近年來,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現象嚴重,對缺乏父母關愛,並在成長中留守兒童的思想上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農村社會教育薄弱,教育資源缺乏,教育觀念陳舊,不能有效地彌補缺乏父母關愛的留守兒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娛樂場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聯網、電視、書刊等文化傳播媒體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蝕內容屢禁不止,對缺乏父母關愛、親情關愛的留守兒童具有腐蝕性和誘惑力。

四、對策及建議

1、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兒童的管理措施。各級政府和學校都要積極探索對留守兒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徑和新辦法。嚴格責任追究,校領導爲第一責任人,班主任爲直接責任人,切實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兒童的責任。加強對寄宿制學校的教學、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對留守兒童採取寄宿制管理。加強留守兒童在雙休和寒暑假期間的安全教育,解決留守兒童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問題,從而解除進城務工農民工的後顧之憂。

2、加大投入,改善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環境。近年來,外出打工人員不斷增多,各級政府都在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民營經濟和勞務經濟,可見勞務經濟在社會進步、社會發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級政府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氣,出臺有利於外出打工人員子女受教育的優惠政策,並禁止一切影響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近入學的條條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費,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與城市兒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喚起他們的自信,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3、創新機制,實現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關注的有機統一。對於留守兒童,以家庭爲主體,加強學校、社會的正面教育和引導,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學校和社會聯動的運作機制。家庭要承擔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責任,給予必要的家庭關愛和親情關懷,家長要與學校和老師經常保持聯繫,隨時瞭解子女的學習和生長情況,並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教育。學校要肩負起教育好留守兒童的責任,並有針對性的開展有利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動,大力開發他們的潛力,激活他們的鬥志,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對留守兒童關愛的宣傳力度,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保證他們與健全家庭一樣健康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的現在,在某種程度上關係到我國未來人口和勞動力素質,關係到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也關係到城鄉社會穩定,因此值得全社會高度關注。

【第11篇】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調研報告

當今社會,經濟建設飛速發展,產業結構加快調整,推動了城市化進程,沿海及各大城市紛紛崛起,這就促使農村剩餘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與此同時,開放的城市拉大了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農村生產力水平低、經濟落後,使得年輕的勞動力難以在農村生存,因此誘發了農民工外出務工的熱潮。

但這些農民工在帶來經濟收益的同時,付出的卻是遠離子女的代價。在農民工之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能力和條件將自己的子女安置在自己所在的城市,於此形成了新的特殊羣體——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基本屬於需要其他親人或委託人照料並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據此,啓東市婦聯以匯龍鎮愛新村爲例,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進行了調研,情況如下;

一、概況

二、存在問題

以上數據說明了農村親情的缺失、家庭教育出現真空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1.健康與成長方面:在生活中,留守兒童們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在成長的最好階段容易形成不良習慣,生活作息不規律,缺乏營養,很容易造成抵抗能力差,身體體質偏低等問題。

2.學習與認知方面:現代社會的發展,社會上的各種誘惑逐漸增多,網吧等娛樂場所對留守兒童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使得他們上課不專心,下課沉溺於網吧,自控能力差,容易形成不良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心理與品行方面:父母的行爲往往是孩子的座標,留守兒童常年遠離父母,生活中缺乏及時的指點和幫助,又缺少正確的是非觀念,極易養成冷漠、自私、孤僻、偏激等不良性格和習慣。

4.人身安全方面:少年兒童處於身心發展的轉折期,生理和心理不成熟,缺少適當的約束和引導,他們極其容易受到不良誘惑影響,遇到突發事件自救能力差,甚至容易成爲不法分子的侵害對象,人身安全受到威脅。

三、建議對策

留守兒童羣體是當今社會飛速發展時期的特殊產物,他們的健康成長與家庭、社會和學校有着密切的關係。兒童是祖國的花朵,針對他們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戰略性工作,需要全社會來關注。爲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建議從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着手:

1.家庭。要慎重做出每個選擇,家長要正確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慎重選擇外出務工,要把家庭教育擺在當前最突出的位置上,家長要明白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愛而不是金錢;引導外出父母切實負起養育責任,儘量改善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積極引導家長處理好外出務工和關心孩子健康成長的關係,提高自身素質,注重溝通方式擔負責任,要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家長要認清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爲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環境,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切實轉變教育方式方法,增加親子間的良性互動。

2.學校。定期召開家長會,有的放矢地教育學生,給留守兒童和家長更全面的輔導和幫助,鼓勵他們積極融入團體中,形成良好的心態;開展教師幫扶留守學生活動,定期家訪,開展談心談話活動,及時發現留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閃光點,瞭解家庭生活環境,消除不利因素;提供心理諮詢,幫助家長和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態;學校應開展留守學生普查登記,建立留守學生個人檔案,針對個人特點和需要,建立專門的教育管理措施。

3.社會。政府建立完善的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加大對農村娛樂場所的管理,努力整治學校周邊環境,加大危害學生安全和學校工作秩序的打擊力度;制定方便入學政策,爲留守兒童到父母打工地入學提供方便。在城市農民工集中地開辦農民工子女學校,提供優質的入學條件,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和關愛;村婦女兒童之家要爲留守兒童提供學習、生活、勞動知識培訓,讓留守兒童的課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社會各界多關注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完善家庭教育志願隊伍,成立留守兒童義務輔導站,從生活、學習、思想、安全上關心留守兒童。村幹部實行包片負責,組織老教師做好代理家長工作。

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是我們當前的一項艱鉅任務,他們的健康成長與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息息相關。希望各級組織、社會各界都能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共同努力,讓祖國的花朵更加燦爛,讓祖國的未來更加強大。

【第12篇】關於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關於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隨着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接觸並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完整。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越來越多的農民涌向城市打工,這羣打工族通常是將子女留在農村,交給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親友看管,形成了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

幾年來,____鎮黨委、政府在對全鎮留守兒童工作給予高度的重視,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可觀的成效。爲了更好地做好留守兒童工作,日前,鎮婦聯對我鎮的留守兒童情況進行了較詳盡的調研,報告如下:

我鎮共有留守兒童84人,一半多家庭生活處於貧困之中。由於沒有父母的照顧,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願意接觸或接觸太少,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爲孤僻等個性特徵,我行我素,自控能力差,學習成績相對較差,有時甚至會出現違法犯罪現象。

針對這一情況,爲了使留守兒童能夠與普通孩子一樣在同一片藍天下健康快樂地成長,由鎮婦聯爲主要牽頭單位,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中,我們做了以下幾點工作:

1、建立“留守兒童”活動室

“留守兒童”由於缺少父母的親情,在人格的成長上形成障礙。爲了消除“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提高他們的自理能力和與人合作

的能力,我鎮在校舍非常緊張的情況下,擠出一個大會議室作爲“留守兒童”活動室。讓“留守兒童”在課餘時間有了去處,他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訴說在家的感受,增加了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宣泄了心靈的苦痛,彌補了性格的不足。活動室裏有電視、電腦和dvd,學生在活動室裏可以觀看電視節目和愛國主義教育影片,既豐富了他們的課餘生活,又陶冶了他們的心靈。

2、開通“留守兒童”家長熱線

生活在完整的家庭結構中對子女的教育和發展是最爲有利的。但是農村“留守兒童”缺少的就是親情,爲了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婦聯與學校鼓勵“留守兒童”給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寫信,設立“留守兒童”熱線,增進了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讓父母傾聽子女的心聲,掌握他們的學習情況,使他們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

3、建立“留守兒童”家訪制度

“留守兒童”大多數是父母雙方長年在外打工,平時很少回家,只有過年時才能全家團聚。因此我們要求授課教師在他們的父母回家時對“留守兒童”進行家訪,當面向他們的父母彙報學生在學校的表現,並做好記錄,這樣充分發揮家庭和學校的合力作用,同時又增加了父母對學校教育的熱情和關注。

4、評選留守兒童中的“三好學生”

爲了宣傳和樹立“留守兒童”中好的典型,以他們的先進事蹟激勵少年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勤奮好學、快樂生活、全面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素質和學生身心健康,我們在留守兒童中優先評選三好學生,並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

5、鼓勵留守兒童參加各項活動,活躍他們的心情

爲活躍留守兒童的心情,使他們從孤獨中走出來,我鎮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開展了詩朗誦、聲樂、器樂、繪畫、書法、舞蹈、合唱、課本劇等形式多樣的比賽,鼓勵留守兒童積極參加,在活動人選上留守兒童優先。由於方法得當、發揮了留守兒童的特長,所以在普蘭店市藝術節比賽中,這些留守兒童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通過活動全體學生都受到了教育,留守兒童也從中體會到在家庭要盡孝心,在學校獻關心,在社會獻愛心。

總之,我鎮留守兒童工作得到了鎮黨委、政府領導的大力支持,各條戰線上從事這一工作的全體工作人員兢兢業業、無私奉獻,使留守兒童工作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1、缺乏共同關愛、幫助留守兒童的長效機制。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還沒有充分形成“全方位啓動、全社會參與”的管理工作格局。

2、監護人與學校溝通不暢,配合上缺少默契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的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多數是祖輩或親戚,祖輩對孫輩重養輕教,嬌慣溺愛,他們只能保證讓留守兒童吃飽穿好,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學生的學習,有的留守兒童出現問題了,班主任和學校通知他們到學校協助,有時他們都不願來,有的監護人連小孩在哪個班級都不知道。

3、教師的要對這些“留守兒童”多關愛,給他們愛心,頻進行家訪,增加情感交流。使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情感的關懷者。這就要求學校要加強教師的師德教育,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倡導終身從教的思想,做到既教書又育人。特別要對父母雙方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的家訪和聯繫,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學習和生活態度。

1、要加強媒體宣傳,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要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等大衆傳媒優勢,利用宣傳櫥窗、

標語畫冊等宣傳載體,精心組織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宣傳教育。緊緊圍繞關愛留守兒童的主題,積極宣傳“以人爲本”,“兒童優先”,“尊重兒童、支持兒童”,“爲國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宣傳國家保護兒童權益的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宣傳留守兒童的先進典型事蹟。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形成關愛留守兒童、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輿論氛圍。

2、加強家長和其他監護人的指導培訓。

利用家長學校、座談會等不同形式,組織監護人特別是祖父母的培訓指導,不斷提高他們的監護意識和能力。

3、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大對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力度。由政府協調組織派出所、工商所等單位,堅持定期巡查與突擊檢查相結合的方式,淨化校園周邊環境。如取締擺攤設點現象,降低學生亂花錢、相攀比的現象,促進養成教育;打擊誘惑、騷擾學生的違法行爲,使學生遠離不良環境。使農村“留守兒童” 的身心能夠健康發展,使農村億萬家庭的切身利益和整個社會達到和諧穩定。

關於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想查看更多相關信息,請上本站範文網。

【第13篇】關於新洲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調研報告

關於新洲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調研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鄉間人口流動的限制被打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規模不斷擴大,使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日益突出。爲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全面掌握新洲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找準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並提出解決措施,近期,我們採用問卷、訪談等形式,對新洲區辛衝鎮等地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作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綜述如下: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概況此次調研選取辛衝鎮爲主要區域。爲了確保調研的針對性和典型性,調研對象主要是父母雙方均外出務工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年齡分佈在7-16歲之間。

調查共涉及39個班級,總人數2613人(其中國中生1440人,國小生1173人)。據調查統計,辛衝鎮現有人口63425人,近幾年來,外出務工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呈幾何極數倍增,現有1.5萬農村青壯年常年在外務工,是聞名遐邇的“楚天建築之鄉”,打工收入佔農民家庭經濟收入的72。

在2613名被調查對象中,父母雙方均常年在外務工的留守生共469人(其中國小生176人,中學生293人),佔17.9,父母中有一方階段性外出務工的比例更大,佔在校生的絕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羣體非常龐大,總體比例偏高。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教育確實存在一些負面影響。統計數據表明,留守學生在學習成績、智力水平、身體發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差於其他學生,而存在障礙、缺陷的比例則明顯高於其他學生,整體狀況不容樂觀。

統計數據見附表:項 目對象總人數品行學習、品行、困難生學習智力身體 心理優中一般優中一般優中一般優中一般性格開朗積極樂觀基本正常偶有波動孤僻任性性格扭曲在校生2613107478744327587711294696161365632123792146210151091444留守生469151133184131922751019518916016618410893214161其他學生214479386149015078692476352112314729717913441122838228具體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習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過低,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裏認爲,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高,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缺乏硬性約束,將孩子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

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從辛衝鎮的調查情況來看,有91.4的留守兒童和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等祖輩生活在一起,委託其他親戚或熟人監護的僅佔8.6。

作爲一個特殊的監護羣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特別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於年齡一般相隔近50歲,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2、性格缺陷。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廣東等沿海地區爲主,常年在外奔波,從事的多是體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艱苦,勞動強度高,空閒時間少,因而回家頻度極低,與留守子女聯繫較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

而青少年正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通過調查發現,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的比例比其他兒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夠,捨不得管,留守孩子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爲中心等極端性格。而且隨着父母外出時間長短而發生變化,一般顯示爲時間越長,性格變化越快,且年齡越小,變化越大。

3、缺乏親情。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生活的影響較爲複雜,其中情感缺乏問題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

研究表明,親子撫養比隔代撫養和寄養能更好地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親情關係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爲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

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間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同時,根據調查和座談的情況,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完整和父母關懷的強烈需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

據在辛衝鎮第二初級中學八年級年級的專題調研,隨着父母探親頻率降低,聯繫次數減少,留守子女在人際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協作求助、學業成績等方面發生障礙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個別差異障礙維度性別年齡 臨時監護人探親頻率電話聯繫父母或臨時監護人教育方式男女13141516祖輩父輩一年一次一年多次經常無常粗暴型民主型放任型交往能力75.9性格生活感受63.171.7人生理想80.777.87775.9協作求助學業成績.

3

4、心理障礙。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

有心事時,留守兒童選擇的第一傾訴對象是教師,第二爲同伴,第三才是監護人。中國小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產生了許多煩惱與衝突。

這時,他們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更需要正確的引導。但由於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爲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解決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進行矯正教育則比其形成過程更艱難。

5、行爲偏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其行爲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

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爲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爲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爲,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

對留守孩的種種行爲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6、價值扭曲。打工經濟的蓬勃發展,使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這是不爭的事實,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態迅速膨脹,平時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關注較少,特別部分父母們長期在外,因無法照顧孩子產生負疚感,於是採取“物質 放任”的方式在進行補償,使得留守孩子擁有零花錢的數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並直接導致“讀書無用論”、“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擡頭。

據調查,部分留守孩子產生了厭學情緒,認爲讀書無用,自己父母也沒讀什麼書,同樣天南地北掙錢,部分學生開始把人生髮展方向定位爲打工掙錢,熱衷於吃喝玩樂,在學習中往往缺乏進取心和刻苦鑽研精神,得過且過,不求上進,成績普遍較差。

7、安全隱患。對於環境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的孩子來說,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

但由於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在全國各地,留守兒童溺水、觸電、打鬥等意外傷亡事件屢見不鮮,甚至被拐賣、被侵犯的惡性案件也時有報道。

三、問題的成因

1、從社會整體發展來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與城鄉壁壘存在矛盾。目前,我國耕地面積僅19億畝,據測算,在農村現有生產力水平和生產規模條件下,僅需1.5億勞動力,而現實情況是農村人口近8億,農村勞動力4.98億,剩餘勞動力近3.5億。

“十六大”報告中指出,要用城鄉統籌的眼光解決中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加快推進中國的城鎮化。這就意味着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要進入城市。

20xx年,我國農村流動人口已達到1.139億,比20xx年增加了8.8,即增長了1000萬農村流動人口。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務工農民不可能將子女帶在身邊。

根源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隨之產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2、從農村家庭現狀來看,教育意識薄弱和教育方式不當是兩大頑症。家庭教育作爲兒童受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作爲聯繫學校和學生的特殊紐帶,在兒童的成長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留守學生教育問題,與其缺少來自家庭的正確教育和指導有極大的關係。一是在增加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

爲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

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農業部20xx年發佈的數據顯示:勞動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響子女上學”僅佔第

一、第二選擇的6.7。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識的原因。

絕大多數農民沒有認識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資,而認爲其是最大的負擔。二是家長(或監護人)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巨大落差。

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監護人由於年齡、文化、身體和精力等方面的綜合因素,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小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3、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教師的關注是兒童形成學習動機的外部動因之一。

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

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四、對策與建議留守兒童教育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而且將是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的問題,由於這一人羣正在加大,問題正在凸顯,因此,我們必須從法律上、制度上整體地把這些問題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總目標中加以解決,才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

1、在政策體制上,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距。改革戶籍制度的核心並不在於完全取消戶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繫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從而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

政府應制訂和實施優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農民享有與城市人口平等的權利和社會權益。同時,逐步實現以戶籍制度改革爲中心,拆除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徹底打破維繫多年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在城鄉間的有序流動,給予農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實的市民待遇,可利用城市中國小生源減少的機遇,運用現有教育資源,適當鼓勵、幫助民工將其子弟帶到城市上學和生活,充分發揮家庭的難以取代的教育功能。

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期開闢打工子女就學“綠色通道”,使其享受與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費。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根本所在。

2、在教育體系上,要重點加強農村中國小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一是在留守子女較多的農村地區,開辦寄宿制學校。

農村中國小普遍寄宿條件很差,甚至很多沒有寄宿條件,這使得農村留守學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發揮。因此,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投入和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要儘量爲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

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羣體中成長,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與關愛,減少留守兒童受教育的斷層與真空。二是學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兒童的影響產生合力效應。

三是建立留守兒童跟蹤管理檔案。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

要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開通家長(監護人)熱線,學校老師要經常與家長(監護人)聯繫,瞭解孩子在家的情況,以便及時幫助留守學生;要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餘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藉他們殘缺的感情。四是在課程設置上大膽創新。

在爲所有兒童提供良好的知識教育的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對生活在特殊狀態下的兒童,更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強化留守兒童自尊、自立,幫助他們瞭解知法、守法的知識技能;有條件的學校工要成立心理諮詢機構,開設針對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心理課程,專設心理教育教師,共同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爲留守兒童排憂解難,引導兒童走過人生髮展的關鍵時期,幫助兒童健康、和諧發展。五是要切實加強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建立與之配套的學校、學生和教師綜合考評體系。

3、從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變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從調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影響較大,但如果有一個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小得多。

因此,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沒有可靠監護人,最好留一個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與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則要改變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則上最好做到每個星期交流聯繫一次。

在溝通內容上,不能只談生活,應該全面瞭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在溝通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繫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這對於孩子的情感發展非常有幫助。

我們在調查中就發現,許多學生習慣通過書信、日記來抒發和宣泄內心感受。另外還要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繫,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做到掙錢與關心子女教育兩不誤,使孩子從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

4、從社會職能上,要進一步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由於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各級有關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協同努力,進一步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一是要加強媒體宣傳,引起全社會關注。家庭暴力、艾滋病等社會問題的宣傳,增強了社會關注度,對於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應該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加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關注,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解決。二是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

要依託青少年教育領導小組、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委員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領導小組等機構,協調教育、文體、廣播、司法、財政、勞動、衛生、民政、工商、環保等相關職能部門,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扶貧助困、公共衛生、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文體科技、市場淨化、環境整治、勞動用工、經費保障等諸多領域,紮紮實實地開展工作,逐步形成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各職能部門各負其責,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體系。對各部門已有的典型經驗和成功做法要分析整理,使其更具操作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是要建立農村社會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監護體系。孩子並不是所有時間都在學校,特別是雙休制的建立,使孩子在社會上的時間更多了。

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社區建設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同時,當前也具有了建立社會化教育和監護體系的可能性和基礎。

基層黨政機關有大量富餘人員,中國小校有大量退休人員,他們完全能勝任中國小生的監護和教育工作。可考慮由基層教育部門牽頭,聯合共青團、婦聯、工會等相關羣衆性組織,共同構建農村中國小生的社會化教育和監護體系,起到溝通家庭、學校與孩子之間關係的橋樑作用。

【第14篇】關於農村留守兒童法制教育現狀的調研報告

奎年來,農村留守兒童違法、犯罪事件及其受侵害事件逐年增多,對社會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危害越來越大,帶來了不良的社會影響。爲了有效的降低這種危害性,連雲港市贛榆縣婦聯聯合縣司法局組成聯合調研組,發放問卷調查800份,其中有效問卷785份,並通過進村進行入戶深度訪談,受訪留守兒童共有583名。

一、背景與現狀

(一)農村留守兒童犯罪主要呈現以下三個特點:一是農村留守兒童違法、犯罪比例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逐年增加。二是農村留守兒童犯罪年齡越來越低齡化。三是農村留守兒童違法、犯罪事件的社會破壞性越來越大。農村留守兒童法律知識匱乏、法制觀念淡薄,往往是他們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法制教育、增強農村留守兒童法制觀念的工作,迫在眉睫。

(二)農村留守兒童自身受侵害事件頻發。近年來,關於農村留守兒童被拐賣、拐騙、性侵犯等惡性事件屢見報端,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監護狀況令人堪憂,農村留守兒童缺乏自我保護意識。

二、主要做法

(一)送法進學校,增加農村留守兒童學法興趣。贛榆縣婦聯聯合縣司法局大力開展兒童權益保護宣傳教育,積極爲留守兒童提供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此次宣傳活動以學校爲主陣地、主渠道,積極推進法制教育進課堂活動,確保農村留守兒童法制宣傳教育計劃、課時、教材、師資“四落實”。舉辦以“爭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學生”爲主題的“送法進學校”活動,做到“四個一”:上一堂“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法制教育課;配一套青少年法制教育圖書音像資料;設置一個青少年法制教育固定宣傳欄;開展一場法律知識有獎問答等方式,激發廣大中、國小生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學法興趣和守法意識。

(二)送法到課外,豐富農村留守兒童課外生活。豐富課外生活,讓他們能夠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下接受法制教育。縣婦聯、縣司法局爲外出務工者相對較多的幾所“留守兒童之家”送去法制故事、繪畫、漫畫等10多類法制書籍1000多冊,並將創作拍攝的8集《法在身邊》法制情景劇製作成dvd光碟,向全縣“留守兒童之家”贈送發放。同時,還開展了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未成年人保護行動”和“爭做文明守法小公民”活動,並與一些家庭特別困難的留守兒童結成“一幫一”對子,着實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

(三)送法到身邊,開闢農村留守兒童綠色通道。爲有效保護留守兒童合法權益,開闢農村留守兒童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向全縣所有留守兒童之家發放了法律援助卡,按照“應援盡援”的要求,對涉及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的法律問題,進一步降低門檻、簡化條件,實行隨來隨辦;各鄉鎮法律援助工作站還負責收集登記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建立了農村留守兒童信息資料庫,優先受理、精心辦理涉及農村留守兒童及其家長合法權益的法律援助案件,最大限度地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近年來,全縣累計辦理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法律援助案件百餘件,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三、存在問題和原因

(一)家庭原因:由於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對子女的教育基本上失控,使得農村留守兒童處於無人管教的地步。

(二)學校原因:一部分學校只注重升學率和在校學生的管理,學生在家中的時間缺少有效監管。

(三)各級政府職能部門,沒有形成各級組織齊抓共管的活力。

四、下一步工作

贛榆縣婦聯立足實際,下一步將聯合縣司法局,進一步構建農村留守兒童法制教育的長效機制。建立科學、規範、有效的農村留守兒童法制教育體系,形成家庭、學校和社會三結合的教育模式,使農村留守兒童法制教育滲透於各個方面。縣司法局將有計劃地培養法制教育師資隊伍,還應加強對全體教師法律知識的培訓,不斷強化農村留守兒童法制教育的師資力量。

【第15篇】有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調研報告

關工委、團市委、市教育局組成聯合調查組,先後深入通道侗族自治縣、芷江侗族自治縣、洪江區橫巖鄉中心國小作調查,同時蒐集了其他縣(市、區)的相關情況,我們從中看到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諸多問題和做好工作的艱鉅性、長期性,也探討了一些作法。

一、農村留守兒童現狀令人堪憂

學習成績不理想。

留守兒童大多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這些老人中缺文化的比例較高,學習輔導使不上勁。而孩子又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響,不少的兒童把自己的人生髮展方向也定爲打工掙錢,學習缺乏熱情,厭學、曠課、逃學、拖欠作業,學校成績差的多數是留守兒童。如地處隴城的通道三中,今年在校學生389人,其中留守兒童260人,高達67%。據學校統計,全校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約75人,其中留守兒童63人,佔84%;另外,我們調查的菁蕪洲中學和臨口、下鄉中心國小,情況都相似。各校成績差的學生,留守兒童所佔比例均在80%以上。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各地帶有普遍性、且事關下一代健康成長的社會問題,它在今後一個時期內,將繼續存在並日益凸顯。因此,我們不能消極迴避,只能主動應對,大膽創新,卓有成效地解決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出問題。

二、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對策

怎樣以開拓創新的思路和切實可行的措施,有效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諸多問題?通過由點到面的調查,由表及裏的分析比較,我們認爲,各縣(市、區)比較重視搞好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從實際出發,注重針對性,對不同年齡、存在不同問題分別採取了一些與之相適應的做法。根據通道及其他縣(市)前段的做法,可概括爲以下幾點。

1、創辦“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搖籃——幼兒園。

漵浦從2003年起,利用農村學校佈局調整後的閒置校產和國小現有教師,解決辦園條件,全面啓動農村幼兒園創建工作,吸納更多的農村幼兒特別是留守幼兒,接受良好的學前教育,既盤活了教育資源,又服務

了學生、家長和社會。漵浦的作法,在2022年的全省學前教育工作會議上得到了充分肯定和推介。目前,該縣農村幼兒園已發展到72所,在園幼兒12864人,佔農村同齡幼兒總數54.99%

2、擴大農村寄宿制學校規模,重點吸納“留守兒童”住校寄宿。

3、招募“家長助理”,讓留守兒童感受家的溫暖。

4、部門聯動,社會力量參與,開展多種形式的幫扶帶教活動,形成關愛“留守兒童”的合力。

關愛“留守兒童”,爲他們解決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困難,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和參與。通道相關部門和社會力量以

三、幾點建議

1、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領導。

農村留守兒童出現的諸多問題,已引起社會的關注。在我市許多地方,一些縣(市、區)基層部門(單位)和社會力量積極行動,伸出援手,真情關愛留守兒童,爲他們辦實事解難題。但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關愛行動還是比較零散,整體力度較弱,教育管理仍然滯後,與中央、省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要求相比,差距較大。作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領導是關鍵。市、縣(市、區)、鄉鎮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這項工作,進一步加強領導,加大整體推進的力度。

一是建立強有力的領導機制。市、縣(市、區)鄉鎮各級黨委、政府要抓緊落實省委、省政府辦公廳湘辦發[2022]15號文件精神,把作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擺上黨委、政府議事日程,儘快建立以各級黨委、政府牽頭,相關部門爲成員單位的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並設立專門工作班子,由黨委、政府明確分管領導任聯席會議召集人,相關組織、宣傳、教育、農辦、公安、財政、民政、衛生、勞動和社會保障、司法、團委、婦聯、關工委等部門(單位)的主要負責人爲聯席會議成員,黨委、政府相關副祕書長或辦公室相關副主任爲專門工作班子日常工作協調人。聯席會議根據工作需要召開會議,及時研究解決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各成員單位按照會議要求認真作好各項工作。

二是建立明確的責任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根據省委、省政府辦公廳湘辦發[2022]15號文件精神和有關要求,確定相關職能部門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具體職責、任務和目標。如教育部門要將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納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總體規劃,作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入校入園入托工作,將其中的貧困生納入“兩免一補”範疇,確保他們完成國家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要在農村中國小建立留守兒童檔案,配備專門教師負責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諮詢,認真落實監護人聯繫,管理教育及寄宿優先等各項制度。在明確分工的基礎上,各有關職能部門要強化責任意識,明確分管領導,安排專人負責,落實責任目標,在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加強協作,提高效能,形成推進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強大合力。

三是建立督查評估和激勵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把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列爲考覈基層黨政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制定相應的考覈指標、評估辦法和獎懲問責制度,加強督促檢查,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總結推廣先進經驗,表彰成績突出的先進單位和個人,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作用。

2、立足市情,明確和落實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具體對策、措施

新形勢下,我市一些市直縣(市、區)直部門(單位)爲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出問題,採取了一些對策措施。如開辦幼兒園,吸納更多的留守兒童入園接受學前教育;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優先滿足留守兒童住校寄宿;招募“家長助理”,爲留守兒童彌補親情,增添家的溫暖;部門聯動,社會力量參與,開展形式多樣的幫扶活動等。實踐表明,這些措施對策符合市情,對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產生了積極作用。另外,還有外地市、縣在中國小校建立心理健康諮詢室,對留守兒童加強心理疏導及發揮城鄉社區服務功能,建立校外活動陣地,克服假期留守兒童教育空檔現象等措施也行之有效。我們建議市委、市政府將這些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納入政府行爲,通過印發文件、召開座談會或現場經驗交流等形式進一步加以肯定。同時,就相關對策措施訂出實施規劃,限期完成工作目標,使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真正成爲黨委、政府統攬協調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

3、進一步改善條件,爲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適當加大財力投入。關愛農村留守兒童,作好教育管理工作,離不開相應的財力支持。各級黨委、政府要統籌城鄉發展,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水平。當前,要大力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住宿條件,積極支持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擴大留守兒童寄宿規模。據市教育部門初步規劃,全市需建農村寄宿制學校364所,現已建成211所,計劃今年再建53所,

明年、後年各建50所。從通道5個鄉鎮中心國小實施的結果看,平均每個鄉鎮32萬餘元。如按通道的投入概算今後三年內,全市每年支持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需增加投入1600萬元;另外,要對農村留守兒童“陽光驛站”建設資金和職能部門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所需工作經費給予支持;還有中國小心理健康諮詢專職教師培訓需要提供必要的經費等。這些需要增加的投入,主要靠公共財政解決。我們建議省、市、縣(市、區)按一定比例分級籌措。其次,可通過社會化運作,進一步發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基金”,做大可用財力。再次,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出資直接參與扶貧助學,興辦留守兒童托幼服務機構、校外活動陣地等,減輕公共財政負擔。

二是適當增加人員編制。今後,隨着農村寄宿制學校規模擴大,幼兒園創建工作全面啓動,入校入園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大量增加,幼兒園保育員人手不夠;中國小需要新配心理輔導老師,其中寄宿制學校還需新配生活輔導教師、增加食堂餐飲服務人員等。因此,請求市裏在教育系統內部挖掘人員潛力的基礎上,對鄉鎮幼兒園和寄宿制學校按在校在園師生比例覈編,適當增加相關崗位人員編制,確保作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

4、要下大氣力優化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環境

古時“孟母三遷”,說明良好環境對子女成長的重要。新形勢下,各級黨委、政府要協調相關部門,下大氣力優化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環境。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衆媒體要大力宣傳關愛留守兒童的重要性,報道各地關愛留守兒童的好經驗,營造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輿論環境;公安、司法部門要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法律保護力度,建立以家庭監護爲主,社區、學校或其他監護人監護爲輔,國家執法機關法律保障的監護機制,提供法律援助,加強安全保護,及時辦理損害農村留守兒童合法權益的案件,嚴厲打擊侵害他們權益的違法犯罪活動,爲農村留守兒童構建穩定、安全的生存發展環境;公安、文化等部門要經常對文化市場進行執法檢查,定期對中國小校園周邊環境進行綜合整治,淨化文化市場,形成健康和諧的校園周邊環境;文化部門還要加強公益性上網場所建設管理,在留守兒童集中的農村社區,利用文化館(站)、圖書館等場所開闢未成年人公益上網場所,建立綠色專區,滿足未成人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上網需求,促進孩子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