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之調研報告多篇

農村留守兒童之調研報告多篇

農村留守兒童之調研報告篇1

在城市經濟建設日益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壯勞力涌入城市打工,外出務工創業,爲家庭帶來收入的同時也造成了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他們遠離父母,缺少一個完整的家的溫暖,很多孩子承擔了本不該那個年齡承擔的諸多壓力。因此,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不僅牽動着諸多家庭,也關係着社會的和諧穩定。爲了更好地瞭解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近期,市婦聯通過實地走訪和座談等方式深入我市農村留守兒童較爲集中的__、__溝國小;渡口、溫家園寄宿制國小圍繞留守兒童的生存、學習狀態、情感體驗和社會支持等方面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儘管我們在留守兒童教育、生活方面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和關愛行動,但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道德品行、行爲習慣上仍存在着較多問題,需要我們在實踐中繼續探索。

1、全力構築留守兒童社會關愛網絡。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項充滿探索性的工作,是一項艱鉅的綜合系統工程,婦聯組織應強化與學校、鄉鎮、村等的配合,整合資源,努力形成內部職能部門關愛合力,建立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的救助機制,建立健全“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監管制度,並經常組織開展交心、談心和社會實踐活動,爲“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建立一個良好和諧的成長平臺。同時,可以通過網絡等發起《關愛留守兒童倡議書》,主動爭取:請記住我站域名社會各方支持,營造全社會關愛幫扶留守兒童的大氛圍,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管理體系。

2、努力提高留守兒童監護人家教水平。家庭在兒童成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隔代監護引起了留守兒童學業失教、行爲失控、道德失範、心理失衡等問題。因此,在提高留守兒童代理監護人的家教意識和水平上我們必須下深功夫,要在家長學校、留守兒童之家建立留守兒童監護人臺賬,有針對性地開設家教知識培訓班,幫助留守兒童代理監護人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注重在與孩子的思想溝通與情感交流中發揮家教作用。同時,抓住節假日及農忙季節留守兒童家長返鄉的時機,集中開展家教知識普及工作;另外,要進一步深化“愛心代理媽媽”結對幫扶機制,讓“愛心代理媽媽”除了定期不定期地進行家訪外,還要定期與家長通電話,通報其子女的學習生活情況,共同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3、積極搭建留守兒童與父母溝通橋樑。努力加大宣傳力度,破除家長“只要給孩子留下更多的錢,就是對孩子負責”的觀念,樹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發展需要家長的精心呵護和全面關懷的理念,鼓勵有條件的父母,把孩子接到其務工經商地接受義務教育。同時,在學校、鄉鎮、村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繫熱線,通過書信、電話等途徑,使留守兒童與家長保持經常性聯繫,爲“留守兒童”能與其他孩子一樣的健康成長創造更好的條件。

農村留守兒童之調研報告篇2

xx市位於湘西南部的雪峯山東麓,南嶺山脈北緣,資水上游,地處邵陽市西南五縣中心,總面積1549平方公里,轄17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75萬多人,且80%以上的人居住在農村,屬於典型的經濟欠發達地區。

隨着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鄉戶籍制度的放寬,許多農民外出進城務工,勞務輸出成了農民致富圖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成了他們家庭經濟的重要來源。大人進城務工了,可孩子仍然留在農村,他們的現狀令人擔憂,已經成爲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一、基本情況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因父母雙方長期外出進城務工,而孩子被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雙方共目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據調查統計,xx市目前17個鄉鎮共有農村“留守兒童”119629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5.1%。按年齡段分佈如下:0—5週歲33473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27.9%;6-10週歲35785人,佔其總數的29.4%;11-16週歲50371人,佔其總數的42.7%。

二、監護方式

根據農村世代相傳的習慣,對孩子的看護及.教育,主要由父母親承擔。現在,情況出現顯著變化,爲了生計,父母親要出去務工,增加家庭的收入,狠心把孩子留在家裏,交給其他人進行監護。以xx市的灣頭橋鎮、鄧家鋪鎮兩鎮的情況來看,父母雙方外務工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種:

第一種方式:隔代監護。主要由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進行監護。這種監護方式主要集中在0-5週歲、6-10週歲兩個年齡段的孩子上。也是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的主要監護方式。

第二種方式:上代親戚監護。主要由孩子的叔叔、姑姑、舅舅、姨等進行監護。主要集中在6-10週歲年齡段的“留守兒童”身上。

第三種方式:同輩監護。採取家中年齡較大的哥哥、姐姐帶弟弟、妹妹的方法。主要集中在由11-16週歲年齡段的孩子負責照顧0-5週歲、6-10週歲年齡段的孩子。

第四種方式:自我監護。俗話說得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就是自我監護的最好表現形式。主要集中在11-16週歲年齡段的孩子身上。

第五種方式:寄宿制全託。就是把孩子完全託付給學校老師或信得過的其他人,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代管家長”,這種監護方式,各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且發展勢頭比較強勁。

三、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父母外出務工後,由於上面五種監護方式各自存在不同的利弊,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在生存狀況、安全意識、理想信念、人生態度、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等10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值得注意。

1、生存狀況的缺失。父母外出務工後,只是不定期地給孩子寄錢。孩子在家收到父母的匯款,由於年齡小,缺乏計劃性,有錢就毫無節制地亂花一通,沒錢或少錢時就飽一頓飢一頓,導致身體消瘦,營養不良,嚴重損害了身體的正常發育。這種現象在自我監護和寄宿制全託年齡段的孩子身上表現最爲明顯,幾乎65%以上的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現象。

2、愛的缺失。父母雙方和孩子長期不在一起,缺少溝通,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孩子自己作主,由於受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大都表現出自私、偏執、冷漠的性格特點,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缺乏愛心、容忍心和正義感,甚至連中國最傳統的“孝心”二字也不能理解。

3、安全感的缺失。就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而言,調查結果顯示,父母的外出給孩子的安全帶來了更大的安全威脅。由於農村居住比較分散,孩子的自我防範能女弱、辨別是非的能力差,被拐賣、意外傷害與意外死亡等問題時有發生。逃學、上網、早戀甚至違法犯罪等現象屢見不鮮。如鄧家鋪鎮一“留守兒童”鄧某,由爺爺、奶奶監護,每天早晨吃完早飯就揹着書包和同學一起去上學,下午獨學按時回家。老師見他一個星期沒有來上學,以爲家裏出了什麼事或者是生病了,上門家訪,一探究竟,原來上學期間,中途他就和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玩去了,讓人哭笑不得。

4、心理的缺失。良好的家庭氛圍、和諧的親子關係,對孩子的健康人格與美好心理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響。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中55.5%的人表現爲任性、冷漠內向、孤獨、對父母充滿怨恨,21.6%的表現爲柔弱無助、自卑閉鎖、寂寞空虛、不願與人交流等,18.3%的表現爲盲目反抗、逆反心理強等,4.6%的表現爲缺乏自信、心理負擔重等。

5、思想品德的缺失。留守兒童由於缺乏家庭的有效監護,其思想品德、行爲的發展呈現出一定的問題。調查發現,由於父母的外出,對子女思想道德教育不夠重視,造成了許多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出現真空。主要表現爲:放任自流,不服管教,違反校紀,小偷小摸,拉幫結派,打架鬥毆,缺乏正義感、愛心等。

6、學習的缺失。父母外出務工後,直接影響到對孩子的學習輔導、監督、教育等各個方面。主要表現爲孩子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態度不端正、成績下降等。

7、人生觀、價值觀的缺失。部分外出務工者由於對子女進行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生活照顧較少,產生負疚感,於是在金錢上、物質上儘可能地進行最大限度的補償,這種作法,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並直接導致新“讀書無用論”、“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產生。部分監護人對自律能力差的“留守兒童”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使他們紀律散漫,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迷戀桌球室、網吧和遊戲廳等。對這些“問題兒童”的種種行爲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棘手。

8、世界觀的一缺失。父母外出務工後,由於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再加至政治上不成熟,容易人云亦云,對世界的看法存在諸多偏頗。如:不愛紅裝愛錢莊(裝)、遊戲人生、盲目追星、虛榮心強、不顧實際盲目攀比,把賺錢、發財當作人生奮鬥目標等。

9、自信心的缺失。部分農民工認爲,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高,國家對大中專院校的畢業生不包分配,辛辛苦苦送子女讀書到頭來還是打工。因此,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將孩子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拿到國中畢業證上,其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受父母的影響,孩子無形當中便失去了自信心,無論幹?

麼事情,都是抱着一副無所謂的態度,缺乏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的精神,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10、人才的缺失。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少年強則國家強,少年興則國家興。農民工外出務工,雖然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但也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祖國的繁榮富強,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勞動來實現的,如果中間缺失了一代人,那又會怎麼樣呢,大家不妨認真思考一下。

四、幾點探討建議

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與否,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構建與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從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來看,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將在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因此,我們必須從法律上、制度上、行動上整體地把這個問題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中加以解決,才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調查結果表明,必須做好“四個統籌”發展,切實做到“四個到位”,紮實做好“四個工程”,真正構築起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綠色通道。

(一)切實做到“四個統籌”發展

1、統籌發展城鄉教育。降低城鎮中國小招收農民工子女入學的門檻,讓農民工進城務工帶着子女一同進城入學,真正落實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從而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

2、統籌發展城鄉醫療保障體系。使農民工與城鎮職工一樣享受醫療保障,解決老有所醫的問題,免除他們的後顧之憂。如:目前農村實行的農村合作醫療,就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3、統籌發展城鄉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對有條件、自願交納養老保險的農民工,應該享有與城鎮職工同等的權利,讓廣大農民老有所養。如:目前農村的計劃生育獎勵制度,真正讓農村獨生子女戶或兩女戶的家庭得到了實惠,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同時,有條件的地方,低保對象應儘可能地惠及到廣大農村。

4、統籌發展農村教學點的合理覆蓋範圍。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除“兩免一補”外,搞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使農村“留守兒童”全部在校寄宿,以便對農村“留守兒童”加強教育與集中管理。

(二)確實做到四個到位

1、思想認識到位。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認識的高度決定工作的力度、行動的速度。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是學校和家庭的問題,也是全社會的事,不僅老師和家長有責任,全社會都有責任,必須把這項工作作爲事關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戰略工程,作爲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後繼有人的希望工程,作爲關係億萬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作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來抓,並落實到行動上。

2、感情基礎到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是一個思想認識問題,還有個感情問題,一方面要有愛心,另一方面要有熱心,真正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

3、組織網絡到位。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有完善的組織網絡,學校、家庭、社會是三個重要環節,必須聯成一體,充分發揮作用。

4、制度保證到位。加強和改進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建立長效機制是關鍵,一是要建立聯席會議制度,二是督促檢查制度,從而保證教育的效果。

(三)精心實施四大工程

工程之一:聘請德育校長,發揮主陣地作用

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學校必須承擔主要的教育任務,發揮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的作用,並聘請政治思想好、道德品質高、生活作風正、責任心強、具有一定社會威望、熱心教育事業的“五老”人員和教師擔任德育校長,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形式德育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觀、價值觀。

工程之二:辦好家長學校,突出家長的基礎作用

家庭的好壞與家庭教育的優劣,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和今後的人生將產生直接影響。開辦好家長學校,對家長進行教育,突出家長的基礎作用。

工程之三:實施好“代管家長”,突出社會責任

充分發揮“五老”、廣大教師和全社會有愛心的人士的作用,實施好“代管家長”工作,讓農村“留守兒童”感覺到:“父母不在家,學校是我家,老師就是我的父母”,真正得到關愛。讓代管家長情況摸準、代管稱職、關愛徹底,真正築起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另一道擋風牆。

工程之四:建好教育基地和活動中心,促進全面發展

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必須要有陣地,才能讓他們在玩中有樂、樂中有得。一是抓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二是抓法制教育基地建設;三是創建青少年活動中心,爲孩子們提供場所,真正成爲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文化的學校,培養情操的陣地,開展活動的場所,健康成長的樂園。

農村留守兒童之調研報告篇3

隨着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羣體的關注。近段時間,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入戶走訪、實地座談等形式,對xxxx市xxxx鄉留守兒童的現狀進行了調研,並提出如下調研意見:

一、基本情況:

xxxx市xxxx鄉中心國小共有496名學生,其中有32名學生爲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裏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不願與其他同學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這些孩子大多是由爺爺奶奶監護的。由於老人沒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勞作疏於照顧孩子,加之留守兒童本身的安全意識和能力有限,留守兒童的安全及教育問題日益突出。

二、留守兒童成長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生活方面:與其他孩子相比,他們缺少父母的照顧,容易在營養狀況、身體健康等方面受到影響。特別是在年幼的階段,孩子的養育、保護顯得更爲重要,如果不能與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問題容易出得多一些。

二是心理問題:由於得到的親情、情感和心理關懷的缺少,許多孩子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又很少與外界接觸。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這些孩子其實特別想和家人在一起,這是他們最大的心願。由於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與家人產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內心的封閉、情感的冷漠、甚至行爲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現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礙。

三是教育問題:在我們走訪中得知,由於父母外出打工,家務勞動甚至一些農活都落在了留守兒童身上,不能保證孩子們的學習時間,學習成績因此下降。臨時監護人對孩子學習的督促幫助不夠、方法不當,甚至有的監護人放任自流這些孩子,最終使這些孩子產生厭學,棄學的心理。農村孩子中留守兒童的國小階段入學率相對高一點,國中階段則呈下降趨勢,更有孩子產生只想讀完國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問題: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家長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兒童的許多行爲習慣、道德素養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於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時的指點和幫助,一些錯誤行爲和做法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容易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和道德品行。

五是安全問題:由於老人沒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勞作疏於照顧孩子,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突出。加之留守兒童本身的安全意識和能力有限,正處於玩耍的黃金時期,寒暑假更是他們放鬆的最佳時間,逃脫了老師嚴格管理,擺脫了家長嚴密監管,留守兒童缺乏應變和自我保護能力,這讓他們的安全處於一種特別危險的環境,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關心。

三、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原因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監護人眼裏,認爲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裏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上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發展滯後。農村經濟發展滯後,導致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生活,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困境,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餬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因此,我們認爲,農村經濟發展滯後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於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可以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持,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穫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複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由於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複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進而使他們在心理髮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隱患。

四、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建議

鑑於目前留守兒童羣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一是加強宣傳,明確責任主體和監管職責。

在留守兒童教育過程中,學校承擔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雙重責任。爲嚴防留守兒童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學校應對留守兒童、家長及其監護人進行家庭教育、法律常識等相關知識培訓,讓家長及監護人明確應承擔的監管範圍、時間、職責等;結合案例,重點介紹寒暑假期間極易發生的溺水、交通、雷擊、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對預防工作和救護措施進行詳細講解。

二是多關心過問留守兒童,做好心理疏導工作

由於父母長期在外,留守兒童得到父母的關愛甚少,很容易使留守兒童形成孤僻叛逆、消極自卑、攻擊報復的性格。針對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學校應該開設心理教育課,爲學生講授青春期健康知識。放學後組織留守兒童集中寫作業,老師輪流看管、輔導。老師定期與留守兒童談心,幫助他們克服孤僻、膽怯、冷淡等心理,以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的親情缺失。

三是開展結對幫扶活動,使留守兒童感受到溫暖和關懷。

爲使留守兒童感受到溫暖和關懷,學校應該組織開展愛心媽媽牽手留守兒童結對活動,使留守兒童獲得愛心媽媽的關愛,讓愛心媽媽從心理上疏導、生活上關愛、學習上解惑,讓孩子們感到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通過結對幫扶活動,使留守兒童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懷。

四是建立留守兒童信息檔案,實行假期全程跟蹤監管。

寒暑假前,學校應對每位留守兒童進行深入摸底調查,詳細記錄留守兒童父母的具體去向及聯繫方式,並登記造冊,形成留守兒童數據庫,及時掌握留守兒童的最新動態。寒暑假期間,學校應該開展家訪活動,對留守兒童的安全監管、學習生活、行爲習慣、身心健康提出具體的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要與留守兒童聯繫兩次,做到學校、監護人、父母互相溝通;學校還應該利用春節、假期孩子父母返鄉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充分交流,形成合力。

五是加強校內留守兒童之家建設,爲孩子提供學習和生活環境。

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之家,確保留守兒童有個溫馨、快樂的家園,使其既愉悅身心,又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和學習、生活的信心,體會到成長的快樂,找到回家的感覺。特別是寒暑假期間,留守兒童之家應該免費爲留守兒童開放,不但提供學習場所,而且還應該開展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真正把留守兒童之家辦成留守兒童滿意,外出父母放心,社會輿論認可的學習、生活場所。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的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穩定隱患。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於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由自發、自覺到有組織地來關愛、幫助、支持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着生機,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農村留守兒童之調研報告篇4

近年來,隨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的剩餘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轉移,其中一部分羣體赴韓務工,一部分涌入經濟發達城市,而他們的子女大多留給了祖父母、兄弟姐妹和親戚照顧,從而形成了一支特殊的“留守兒童”隊伍。大部分“留守兒童”缺少家庭正常的愛護、教育和關懷,有的從小就染上了諸多不良社會習氣,留守兒童已成爲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而其教育問題更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目前,我市有中國小校共計28所,農村中國小14所;其中漢校有6所、朝校有4所、民族聯校有4所。從留守兒童分佈情況看,漢族學校留守兒童佔全校學生總數的8。6%~68%之間;朝鮮族學校留守兒童佔全校學生總數的72%~90%之間;民族聯校留守兒童基本是朝鮮族學生。從圖表中我們不難看出,我市農村留守兒童比例比較高,有的學校留守兒童比例接近極化,尤其是朝鮮族學校留守兒童所佔比更爲突出,民族聯校和漢校的留守兒童也多是朝鮮族學生。

(一)學習教育不繫統。外出務工父母常年在外,一週或一個月才能與孩子通過電話、網絡等渠道聯繫一次,有的甚至好幾年不回家。這種父愛、母愛的嚴重缺位,不利於引導、教育和監督子女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更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部分監護家庭只注重孩子的物質生活,而忽視孩子的學習,尤其是忽視了對孩子人格的培養。

(二)人格發展不健全。由於爺爺、奶奶等隔代監護者,對孩子溺愛、放縱,留守兒童的生活幾乎處於無限制狀態,缺乏正常、積極的教育和引導。而且由於他們長期與父母分離,無法與父母進行溝通和感情培養,長此以往,大多數留守兒童會變得感情冷漠,容易形成內向、自卑、孤僻等性格特徵。可以說,父母外出打工的時間越長,留守兒童的性格變化就越大;兒童年齡越小,變化就會越快。親情缺失直接影響到了留守兒童的人格形成以及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發展。

(三)人際交往不和諧。一是由於外出父母回家頻率很低,與孩子聯繫較少,導致親子關係相對而言比較淡薄,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正常交流關係慢慢淡化,使留守兒童難以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二是學校作爲留守兒童社會化過程中最關鍵的社會化主體,老師對孩子的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學校老師並沒有對留守兒童給予較其他兒童更多的呵護,師生關係不密切。三是在與同齡夥伴的交往中,留守兒童可以擺脫家庭和學校的約束。留守兒童與同伴,雖然能夠相互傾訴或簡單勸解,但由於他們社會交往閱歷淺,交往能力差,不能夠完全相互指正各自的問題。

(四)社會救助不完善。隨着留守兒童受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社會上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救助越來越多。留守兒童社會救助力度不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得到社會救助的留守兒童家庭比例小,另一方面是在接受救助的留守兒童中,接受一次性救助多,接受長期救助少,不能從根本上緩解留守兒童生存與發展困境。而且,大部分救助形式主要是物資幫助,缺乏對留守兒童的精神支持。

(一)家庭收入低。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收入的總體水平直接決定着家庭的生活狀況,也決定着孩子的教育支出。爲了改善家庭生活條件,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農村,到韓國或者是經濟發達城市務工經商。大部分外出務工人員無法兼顧外出務工與子女教育,當二者發生衝突時,多數會選擇前者。簡言之,較低的經濟收入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生存與發展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學校教育管理不到位。由於留守兒童家庭父母監護缺位,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的作用也難以充分發揮。留守兒童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常有逃課、打架等現象發生,而部分學校教師對此感到無能爲力,認爲只要不出大事就行,有時對留守兒童採取放任的態度。而且,大部分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裏課程,配備的心理輔導教師也是由其他任課老師兼任,缺乏專業性。對於留守兒童的學習,學校教師往往力不從心,很難做到給每個學生做家訪。

(三)同齡羣體負面影響較多。由於許多留守兒童與監護人關係不和諧,使得他們更願意與其同齡夥伴交流。一方面,留守兒童的同齡羣體與他們年齡相當,對社會的價值觀與他們一樣存在歪曲的方面;另一方面,留守兒童的同伴往往還是留守兒童,他們有共同的弱點,這就使得他們之間容易達成某些共識,包括正確的和錯誤的,不利於他們的健康發展。

(四)大衆傳媒缺乏正確引導。隨着社會的發展,大衆傳媒日益興盛,留守兒童的社會化受到報紙雜誌、電視、廣播以及互聯網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對於性格還沒有形成的留守兒童而言,大衆傳媒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伴隨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各種暴力遊戲和不良網站氾濫,這就對未成年留守兒童造成了嚴重影響,尤其對於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來說,遊戲廳、網吧等場所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實行“三個納入”,即堅持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市委、市政府年度重點工作計劃和相關部門年度目標責任考評範疇,納入市本級財政預算提供經費保障,全面加強留守兒童教育管護工作組織領導和專項考評機制,制定工作規劃,完善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實。

(二)強化教育部門對留守兒童的管理和教育水平。教育部門和各學校應及時收集留守兒童的資料,爲每個留守兒童建立專門檔案,詳細記載留守兒童的身心

發展,及時與孩子外出父母聯繫,共同爲他們制定相應的發展計劃,提高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監護,爲改善兒童的教育環境提供更具科學性的決策。同時,要對農村學校留守兒童比較集中學校的師資進行全面系統的培訓,提高學校教師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認識,強化老師們的引導和教育能力,改善留守兒童的學校社會環境。

(三)提高家庭盡責意識和社會參與水平。一方面要建立以政法部門爲主體的法律保護網絡,充分發揮“家長學校”載體作用,搶抓時機積極組織留守兒童父母開展履行法定監護責任的專項教育活動,積極探索在外出務工人員相對集中的地區,通過勞動部門建立維權崗等組織加強家長履行法定監護責任的自我教育和監督工作,不斷增強其履行法定監護責任的主體意識;另一方面要繼續加大宣傳教育工作力度,積極引導社會各界自覺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愛心行動中來,着力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氛圍,不斷提升留守兒童教育管護社會參與水平。

(四)健全完善留守兒童教育管護長效工作機制。一是堅持“教育爲主”,積極發揮教育主渠道和學校主陣地作用,切實將留守兒童教育管護納入學校重點工作範疇和校長年度目標責任考覈,狠抓學校留守兒童教育管護工作長效機制建設,積極轉化留守兒童課題研究成果,大力提升學校留守兒童工作科學化、規範化、精細化水平。二是要捆綁國家各類救助政策,面向全社會廣泛爭取各類愛心捐助,進一步加大貧困留守兒童資助工作力度,不斷完善貧困留守兒童救助長效機制。三是要進一步強化“兒童爲本”理念,不斷加大教育宣傳力度,廣泛組織開展系列主題教育,不斷增強留守兒童自我主體發展意識,引導自立自強,促進留守兒童全面協調發展和健康快樂成長。

(五)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加快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是解決農村人口外出打工的關鍵問題。我市農村人口之所以選擇外出打工,最主要原因就是在當地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因此,要集合我市各方面優勢,支持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使農民在當地就能夠就業,達到發展農村經濟與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管理工作相互促進的作用。此外,要重視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工作,把開發農村實用人才,作爲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促進城鄉共同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上述舉措,讓農民“離土不離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因孩子與父母長期分離,產生的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之調研報告篇5

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搭建了統籌全市困境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線上線下工作平臺,形成了“ 369”xx工作模式,有效推動了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今年5月,又在全省率先出臺了《關於做好市區監護缺失未成年人照料補助工作的意見》,市、各縣(市)區也先後制定出臺了加強留守兒童社會關愛、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實施意見、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2.整合資源,創新關愛服務載體

積極爭取全國預防和控制兒童傷害項目資金,先後在如皋、港閘等留守流動兒童較多的學校、社區建設兒童安全體驗教室8個;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公益項目微創投,實施留守兒童關愛公益項目40多個,積極打造關愛活動基地、“鄉村少年宮”、“4:30放學驛站”、“週末大課堂”、“校外輔導站”等關愛服務載體。

3.多措並舉,開展關愛服務活動

編印了留守流動兒童安全守護行動讀本和道路交通安全、溺水與預防等摺頁25000份;開展“假期安全自護關愛”和“女童健康自護關愛”、“讓兒童遠離傷害”專題巡講,提高監護人(爺爺奶奶)安全意識和留守兒童自我保護常識。舉辦關愛留守流動兒童暨安全體驗夏令營、“感恩關愛、積極奮進”“關愛伴我成長”徵文演講比賽、“十佳留守流動兒童”、“優秀留守流動兒童”評選表彰等主題活動。

二、精準幫扶建議

爲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國發〔xx年,達到“未成年人保護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全社會關愛保護兒童的意識普遍增強,兒童成長環境更爲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兒童留守現象明顯減少”總體目標,針對我市現階段農村留守兒童情況,有針對性的落實精準幫扶舉措,建議如下:

1.強化領導,建立長效工作機制。

進一步健全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教育、公安、司法行政、衛生計生等部門和婦聯、共青團等羣團組織參加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領導機制,構建政府、社會、家庭、學校四位一體的良好關愛格局。各地將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落實縣、鄉鎮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員會職責,加大教育部門和學校關愛保護力度,發揮羣團組織關愛服務優勢,推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建立強制報告機制,完善應急處置機制,健全評估幫扶機制,強化監護干預機制,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和救助保護機制。將困境留守兒童(特別是監護情況評估差的 5 人)納入我市困境未成人保護平臺,實施分類保護;通過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街道社區等結對幫扶等形式,送知識、送技能,提高種養殖業家庭的經濟收入,提高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水平。

2.教育引導,強化家庭監護主體責任。

充分利用各級家庭教育公益大講壇、網上家長學校和中國小幼兒園及社區村家長學校平臺載體,宣傳引導外出務工人員要儘量攜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暫不具備條件的應當委託有監護能力的親屬或其他成年人代爲監護,不得讓不滿十六週歲的兒童脫離監護單獨居住生活;外出務工人員通過電話、書信、視屏、定期回家探望等,儘量多與留守在家的孩子交流溝通,給孩子以親情關愛和溫暖;定期組織對臨時監護人的輔導,提高隔代教育理念和監護水平;人社部門要廣泛宣傳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政策,通過留守兒童家長專場招聘會,讓留守兒童父母回鄉打工,照顧家庭和孩子,從源頭上逐步減少兒童留守現象。

農村留守兒童之調研報告篇6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又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後備力量,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及管理問題,對於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的統籌協調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落實農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市農村人口較多,隨着農業生產的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村大部分勞動力進入城市務工,其中一部分孩子隨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受到多種條件的制約,只好留在農村由自己的、爺爺、奶奶或親戚照料。爲探究我市“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的新機制,我們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並提出建議:

(一)安全問題

留守兒童由於得不到家庭及父母的有效監督,易產生安全教育問題。在與某些兒童的監護人進行訪談時,得知這些安全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由於得不到親情照顧而產生的安全問題。二是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受影響的都是父母不在家親自監護的女學生,給留守女童造成了嚴重的身體傷害和心理創傷。三是自己行爲失控導致的安全問題。一些孩子由於父母不在身邊,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得不到滿足,養成了小偷小摸的不良習慣而遭到失主的毒打,甚至致殘。此外,由於父母的“缺席”,缺少親情照顧,導致孩子輕生自殺的案例也有發生。

(二)教育問題

那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家庭,由於祖(外)父母的文化水平較低,一些親戚也是覺得自己的責任主要是在照顧孩子的衣食起居、安全等,對孩子的學習問題往往都不能給予幫助。即使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守家庭中的父親或母親由於承擔了全部家務勞動,也沒有時間去過多關注孩子的學習。雖然在學習興趣上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之間的區別不大,但父母進城務工對孩子的學習還是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習心理問題。一些留守兒童由於父母外出務工,覺得自己有責任用成績來回報父母,給自己過大的壓力,變得“自我封閉”。或是有些留守兒童因爲父母外出,過於放鬆,對學習產生散漫的心理,甚至厭學情緒;二是學習成績難以提高。很多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初期學習成績下降,雖然其中大多數學生過一兩個月能有所恢復,但最多隻能維持原有的水平,不少留守兒童認爲“父母外出打工後,自己的成績變差了”。總體上,不少學生的學習成績均有所下降。

(三)品行問題

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得不到父母的親情、關照和教育,缺乏良好的家庭氛圍,留守兒童在行爲習慣上容易發生消極的變化。這些主要表現在放任自流,違反校紀,小偷小摸,看不良錄像,同學之間拉幫結派,與社會上的混混攪在一起,抽菸、酗酒、賭博、搶劫等。有些孩子由於失去父母的監管,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一些無學上、無工打、未成年的留守青少年品行問題則更多。

(四)心理問題

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問題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中表現最爲突出。由於這些孩子缺少家庭的親情關懷,寄養在親戚家裏或由他人代管,或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生活在一起,有的孩子甚至由於託管的親戚又外出,出現被二次託管的現象,因此這些孩子因爲生活中缺失親情,缺少及時溝通致使他們大多內向、自卑、悲觀、孤僻、情感相對冷漠、人際交往能力較差,表現爲自私任性、蠻橫霸道、易衝動、行爲的自我控制能力低、以自我爲中心,調查中覺得自己在學校朋友很少的留守兒童佔20.%。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留守兒童的'焦慮、緊張和孤獨感比其他兒童高,對父母、老師的信任感比其他兒童低,不喜歡上學,同時有多數留守兒童認爲社會不公平,前途一片黑暗,看不到希望。總之,農村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不僅會危及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還會給農村教育乃至社會發展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應當引起政府的特別關注和重視。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需要由政府牽頭家庭、學校、社會及各方共同努力,協調合作。

(一)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別

改革戶籍制度並不在於完全取消戶籍管理制度,其核心在於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繫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從而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同時,逐步實現以戶籍制度改革爲中心,拆除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徹底打破維繫多年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在城鄉間有序流動,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根本所在。

爲此,應鼓勵城市中國小降低入學門檻,接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這一方面可以減少農村留守兒童的比重,另一方面更爲重要的是可以使農村的孩子能夠從小接受較爲優質的教育,融入城市文明,使農村兒童與城市兒童擁有平等的就學權利和環境,消除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所遭受到的歧視,爲他們提供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機會。

在鼓勵城市公辦中國小接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的同時,應積極支持社會力量舉辦民工子弟學校,以幫助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在比較集中的地區解決其子女接受教育的問題。但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對民工子弟學校的辦學者、辦學環境以及學校的師資等方面應由具體的要求,爲這些農民工子女提供達標的受教育場所,可以減少公辦學校的辦學壓力。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強陣地建設

隨着城鄉“二元”結構的弱化,更多的流動人口的子女可以隨父母進城。但是對農村留守兒童而言,搞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不失爲一種更好的選擇,寄宿制學校可以解決留守兒童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問題,從而解決進城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在有條件的地方改、擴建一批農村中國小寄宿制學校,同時加強對寄宿制學校教學、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以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體作用,幫助留守兒童克服面臨的各種困難。

第一,改善留守兒童的寄宿條件或開辦專門的留守兒童宿舍,配備專門的生活

教師,給留守兒童及廣大農民子女提供比較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以吸引農民工將他們的孩子寄宿在學校,從而加強以對留守兒童的管護。

第二,學校應開展豐富多彩、有益身心的活動來吸引學生,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以良好的教育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孩子們課餘時間在兒童之家得到了很好的身心放鬆,開拓了視野。

第三,重視對留守兒童的心理諮詢與輔導,建立留守兒童心理髮展檔案,及時發現和診治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

第四,成立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來承擔與留守兒童家庭的聯繫,並協調各方的關係,以制度形式保障與留守兒童父母及監護人經常性的聯繫。

第五,建設校外活動室陣地,利用鎮綜合文化活動室、村部等建設留守兒童校外活動陣地,豐富留守兒童的課外生活。

(三)調動社會力量,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農村留守兒童的整體生活環境主要可以分解爲兩類:第一類是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同輩羣體生活;第二類是社區及宏觀的社會文化生活環境。儘管學校生活是留守兒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個社會生活中的任何一類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留守兒童的成長與發展。從所調查的情況看,絕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的不好心理和行爲,都可以從他們現實生活環境的差異、矛盾和衝突中找到原因。因此,要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種種問題,必須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

第一,加強農村鄉鎮文化建設,大力整治校園周邊環境,讓留守兒童在良好的環境中接受教育和薰陶;

第二,積極組織“志願者”和大中專學生參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以多種形式爲留守兒童提供教育和精神支持。

第三,政府的文化、新聞等職能部門應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與學校共同承擔起留守兒童宣傳和保護的責任。通過宣傳和教育,使留守兒童的家長認識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長教育過程中的作用。

農村留守兒童之調研報告篇7

近年來,隨着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大量農村男性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數量不斷增多,爲了進一步瞭解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相關問題,提高對這一弱勢羣體的關注,探索有效解決留守婦女兒童問題的新途徑、新方法,逐步建立健全留守婦女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營造共同關愛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社會氛圍,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優化留守婦女的生存發展環境及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環境。__區婦聯深入筆架山鄉、新市渡鎮、會龍山街道、牌口鄉、__橋鎮等單位,通過發放情況統計表、召開座談會、個別走訪等形式,對這幾個鄉鎮街道的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的現狀及如何建立關愛服務體系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現狀彙報如下:

__區位於__偏北,總面積1278平方公里,轄12個鄉鎮、5個街道和__工業園,總人口85.77萬,其中女性40.2萬人,佔46.87%。全區現有17個鄉鎮(街道、工業園)

目前,我區共有人口85.77萬人,婦女40.2萬人,佔總人口的48.84%,其中留守農村婦女31320人,留守婦女佔婦女總數的7.8%;0-18歲兒童共159178人,其中留守兒童5648人,佔兒童總數的3.5%。

1、從年齡特徵看,以中青年婦女爲主。

2、從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水平爲主。留守婦女大多文化偏低,國小文化程度1970人,17.4%;初、高中文化程度8965人,佔79.2%;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只有385人,約佔3.3%。

3、從分佈地域看,主要集中在經濟欠發達的村。如__橋鎮共28個村,__寺村,留守婦女爲1326人,佔全鎮留守婦女人數的11.8%;沛林村1405人,佔12.4%.

4、從所從事的生產活動看,以低技術含量勞動爲主。從抽樣調查的結果看,留守婦女從事種植業約佔47%,就近打工佔36%,從事養殖業、加工業、營銷業等,只佔15%。

5、從留守原因上看,以照顧老人孩子爲主。調查顯示,養育孩子、陪孩子讀書、在家照顧老人的8716人,佔77%;以農業生產爲家庭經濟主要來源1132人,佔10%;因城裏找不到合適工作、生活費用太高等1472人,佔12.9%。

1、從留守類型看,父母雙方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爲710人,佔26.8%;父母單方在外務工的有1935人,佔73.1%,其中父親外出務工1817人,佔68.6%,母親外出務工105人,佔4%。留守兒童中,學齡前兒童爲1067人,佔40.3%;國小階段兒童1088人,佔41.1%。

2、從監護方式看,單親監護1906人,佔72%;祖輩監護728人,佔27.5%;其他人監護14人,佔0.5%,均有監護人。

3、從家庭收入看,大多在農村人均收入水平線下。抽樣調查的結果看,66%的留守兒童家庭年人均收入在6000元以下。

1、受教育程度和增收致富能力相對較低。 調查中顯示,47%的留守婦女以自家承包地從事種植業爲主,家庭中男勞力外出後,很多婦女不懂機械操作技術,使農業生產呈現出簡單生產的特徵,依靠科技致富的比例偏低。三分之一留守婦女的家庭經濟狀況處在我鎮農村平均線以下。

2、勞動強度大,家庭負擔較重。被調查的留守婦女中,50.42%認爲當前面臨的第一大問題是勞動強度大。調查中,留守婦女家庭贍養的老人在2-3位的爲6893戶,佔60.9%,家庭贍養老人在4位及以上的3702戶,佔32.7%。扶養孩子1位的10052戶,佔88.8%,2-3位及以上的815戶,佔7.2%。據統計,有30%以上留守婦女的丈夫每年回家探親一次,有15.6%的每2年回家探親一次,有1%留守婦女的丈夫3年以上纔回家探親1次。留守婦女既要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又要料理家務,還要照顧年邁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每天用於家務勞動、子女教育、照顧老人的時間平均爲5小時,承擔家務勞動強度較大,負擔較重,使留守婦女的身體健康受到較大影響。

3、人身財產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維權意識差。一方面,農村個別無業男性好逸惡勞,把目光盯在留守婦女身上,用不健康的語言和動作對其進行騷擾;另一方面,部分犯罪分子利用留守婦女丈夫外出打工的空子,趁機盜竊其家庭財產。而多數留守婦女因教育程度、封建傳統觀念等原因,維權意識和能力較差。

4、素質提升機會和精神文化活動匱乏,造成留守婦女兒童教育、生活質量不高等多重問題。留守婦女大多年齡在30-50歲,文化水平低,沒有一技之長,經濟上不寬鬆,家務勞動時間長,無暇參加各類培訓。閒暇時節,最多的娛樂便是串門聊天、看電視,文化生活相對比較匱乏。由於文化程度低,在子女上學和教育問題上不能給予太多指導,而且承擔田間勞動和家務勞動,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教育子女力不從心。調查中發現,由於家庭教育和親情關愛的缺失,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大多一般,缺少課外讀物、活動器材,課餘生活枯燥,而且在留守兒童家庭中,祖輩監管或單親監管,多數爲父親和母親的角色全由母親一人承擔,這種家庭角色的缺位,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引導、心理髮展、健康成長等產生巨大的影響。

5、夫妻交流減少,婚姻關係不穩定。由於丈夫長年在外打工,家庭生產生活全部落到留守婦女一人身上,除了高強度生產勞動對身體的傷害外,精神上的負擔也威脅着留守婦女的健康。家庭只剩下了老人、兒童和婦女,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使留守婦女缺乏安全感,精神壓力變大。此外,由於夫妻長期兩地分居,雙方溝通交流較少,多數存在婚姻家庭危機,留守婦女忍受着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負擔。在抽樣調查中,86.2%的留守婦女當前最主要的需求是“夫妻團聚過穩定的家庭生活”。

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這是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且無法迴避的問題。 婦聯是黨聯繫婦女羣衆的橋樑和紐帶,婦聯組織與婦女、兒童和家庭有着天然的聯繫,__區婦聯積極發揮婦聯組織優勢,探索有效途徑關愛農村留守婦女兒童。

近年來,區婦聯始終堅持源頭參與,通過多種渠道充分運用婦聯組織話語權和影響力,爲

區委、政府建言獻策,將關愛農村留守婦女兒童工作納入了《__區婦女兒童發展規劃(20xx——20xx)》和各級政府考覈機制。區婦聯並與有關部門多次開展了留守婦女兒童專題座談活動。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結對幫扶管理制度和工作考評制度,由各職能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留守婦女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爲方便農村少年兒童,同時適應農村教育事業未來發展規劃,__區在全區每個鄉鎮都建立了一所鄉村學校少年宮,鄉村學校少年宮堅持“特長+特色”發展,在配合學校教育的基礎上開設特設興趣課,使農村留守兒童課餘生活豐富多彩。區教育局出臺了《__區中國小起始年級招生辦法》,確保了農村留守適齡兒童全入學,義務教育階段退學率爲“0。對特困留守兒童,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逐步提高貧困生生活補貼。各農村學校加大對留守兒童的關注、監管,廣泛開展親子教育活動、綜合實踐活動,促使健康自信成長,有效填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區婦聯組織各鄉鎮婦聯加大對留守婦女兒童的培訓力度,提高她們全面發展的素質與能力。結合村兩委換屆選舉,大力實施女性素質提升工程,根據留守婦女的特點,安排培訓內容,加強參政議政、實用技術、心理健康、衛生保健、科學素養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知識的培訓,幫助她們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文化修養,培養她們優秀品格和健康心態。爲了幫助更多的婦女和家庭實現家門口就業的願望,同時從源頭上減少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現象的存在,區婦聯圍繞“搭建供需平臺,促進轉移就業”,與勞動部門聯合實施“春風行動”,連續多年舉辦“春風送崗位”招聘會,在招聘會上設立關愛女性就業服務檯,積極爲留守婦女提供項目信息、就業崗位和致富門路,20xx年、20xx年連續兩年爲留守婦女提供工作崗位近5000個,並與有關部門推進婦女小額信貸工作,爲有一定創業經驗、能力的留守婦女提供小額貸款2945萬元。

區婦聯發揮區婦女兒童維權中心、各街鎮婦女兒童維權工作站以及各村、社區婦女兒童維權諮詢點等三級維權網絡作用,在每個鄉鎮婦聯建立維護婦女權益服務站。安排法律、心理諮詢、婚姻家庭等義工,直接面向基層,傾向留守婦女,進行心理諮詢、情緒疏導、等課題,爲廣大留守婦女羣衆提供諮詢、進行幫扶。在三八維權周活動中,開展維權知識下鄉活動,今年3月份在岳家橋鎮舉行了一場反家暴培訓暨婦女維權知識下鄉搶答賽。該鎮22個村共200名婦女參加學習並參與比賽。通過組織專題培訓、發放宣傳資料、組織比賽:請記住我站域名等形式,進一步宣傳了男女平等基本國策,提高了農村婦女的維權法律意識。

立足拓展救助領域,延伸救助服務,發動社會力量爲留守流動婦女兒童困難羣體,送溫暖、送健康、送服務。做好扶貧幫困工作,緩解困境家庭生活壓力。區婦聯開展了救助貧困留守婦女活動,全區共救助貧困留守婦女20人,救助金額2萬元,在岳家橋鎮學校開展“手拉手獻愛心,心連心促成長”留守兒童活動,發動女企業家捐款捐物3萬餘元,對岳家橋鎮60名特困留守兒童進行慰問,號召家庭和社會重視留守兒童學習生活,讓他們得到更多的關愛;區婦聯結合“三訪三化”工作開展爲廣大婦女羣衆辦好事、辦實事。利用春節、六一節、中秋節、開展貧困單親母親、留守兒童的慰問幫扶工作。

區婦聯組建巾幗維權志願者服務隊,各鄉鎮婦聯聯合勞動、綜治、計生、學校等部門大力培育和發展家庭教育、維權服務、心理諮詢、家政服務等志願服務隊伍,廣泛調動社會愛心人士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爲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提供志願服務。組織開展婦女健康行動,實施農村婦女“兩癌”免費檢查、提高農村留守婦女的保健水平。大力培育發展農村婦女文體健身團隊、全區17個鄉鎮街道都建立了廣場舞隊、秧歌隊,引導農村留守婦女積極參加文明、健康、向上的方體活動,豐富農村留守婦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由於留守婦女兒童問題具有長期性、廣泛性、複雜性的特點,所以目前我區在關愛留守婦女兒童方面所做的工作還存在很多問題,作爲基層婦聯應發揮優勢,做實做好留守婦女兒童工作。

1、爭取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農村文化設施缺乏,全區沒有一所專門的“留守兒童之家”,所有的兒童之家是依賴鄉村圖書館和婦女之家開展活動的,鄉村少年宮僅建立在鄉鎮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鎮區學校,大部分邊遠農村學校的留守兒童享受不到。政府需加大投入力度,定點建立留守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農村中國小校辦學條件大多比較差,很多學習沒有寄宿條件,這樣使得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老師的教育功能不能有效的發揮。因此,政府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加強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儘量爲留守兒童提供食宿便利,使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羣體中生活成長,以對缺少的家庭教育予以補償,讓留守兒童在同齡羣體中感受到生活的快樂。同時也便於對其實行相對封閉的管理,減少留守兒童違紀違法行爲的發生。

2、瞭解實情,把握需求,增強留守婦女兒童關愛的針對性。鄉鎮婦聯組織要發揮村婦代會作用,對本村留守婦女和兒童尤其貧困留守婦女兒童逐戶進行全面摸查,登記造冊,切實掌握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情況,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在此基礎上建立農村留守婦女和兒童信息庫,通過加強對留守婦女兒童的動態管理,及時瞭解和解決這些家庭面臨的問題。要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的力量,將惠民好政策宣傳出去,提供投資少、見效快的相關致富項目,使務工人員可以在家門口創業就業,從而減少留守婦女兒童的數量,進一步維護社會和家庭的穩定。針對大多數留守婦女創業缺少資金、項目的實際情況,加大信貸助推、崗位助推婦女創業就業工作的力度,增加留守婦女創業就業機會,促進留守家庭關係穩定。

3.創新活動載體,發揮陣地職能。充分發揮婦女陣地的作用,拓展實施留守婦女兒童關愛行動的載體和平臺。要充分發揮農村女委員、婦代會主任的作用,利用廣泛覆蓋的“婦女之家”、“維權服務站”,對留守婦女兒童加強教育引導,面向留守婦女宣傳有關法律法規,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幫助留守婦女提高身心素質,增強致富本領;要深化對留守婦女兒童的維權服務,充分利用婦聯組織的健康婚姻大講堂等活動,對留守婦女進行心理情緒疏導、婚姻家庭關係調適等,切實加強對她們的人文關懷;要通過各種陣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讓留守婦女兒童積極參與進來,搭建活動平臺,豐富留守婦女兒童的精神文化生活。

4、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健全留守婦女兒童關愛體系。要把熱心公益事業、樂於服務他人的巾幗志願者組織發動起來,定期走訪慰問留守婦女兒童家庭,進行情感關愛、行動幫扶等;探索建立農村婦女互助小組,在留守婦女集中的地方,成立互助組,讓她們生產上互幫、生活上互助,心理上共慰;組織村婦代會主任、婦代會成員、婦女代表、致富女能手、種養殖大戶等對生活貧困和老弱病殘等特殊困難留守婦女和家庭進行定點、重點幫扶,幫助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5、及時總結推廣成功經驗,營造開展關愛留守婦女兒童行動的良好氛圍。各級婦聯組織要把開展“留守婦女兒童關愛行動”作爲參與農村社會管理與創新的重要切入點,結合各自實際,堅持因地制宜,真正使關愛行動落實到基層、見效於留守婦女兒童。要鼓勵和支持基層的創新實踐,調動留守婦女兒童和家庭的參與熱情,及時總結推廣來自基層開展關愛行動的好做法、好經驗,大力宣傳在關愛行動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爲留守婦女兒童關愛行動的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