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走出家庭教育誤區 呵護孩子身心發展

每一位家長都對孩子的未來寄予美好的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肩負着一個家庭的希望。然而,一些家長由於缺乏家庭教育理論的指導,在子女的教育問題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儘管對子女傾注了很大的熱情,卻往往適得其反,使家庭教育陷入誤區。針對這一現象,我們積極深入到廣大家長和孩子們當中,通過召開家長會、模擬實驗活動、問卷普查、查閱資料等多種調研形式,深入瞭解事實真相,解析原因及發展方向。具體情況如下:

走出家庭教育誤區 呵護孩子身心發展

一、家庭教育的意義及屬性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即啓蒙之師。所以家長對兒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後經過三年的發育,進入幼兒時期,從3歲……6歲是學齡前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期教育階段,這是人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我國古諺有:“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幼兒期是人生薰陶漸染化的開始,人的許多基本能力是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如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爲,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如果把他本人17歲達到的水平算作100%,那麼4歲時就達到了50%。4-8歲又增加了30%,8-17歲又獲得了20%。可見幼兒在5歲以前是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如果家長在這個時期所實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將是孩子早期智力發展的關鍵。

(二)家庭教育連續性。家庭教育第二個特點是連續性。孩子出生後,從小到大,幾乎2/3時間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長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在有意和無意、計劃和無計劃、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的,不管是以什麼方式、在什麼時間進行教育,都是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的教育影響着子女。這種教育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行、談吐舉止等都在不停地給予影響和示範,其潛移默化的作用相當大,伴隨着人的一生,可以說是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長稱爲終身教師。這種終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個家庭的家風,家風的好壞往往要延續幾代人,甚至於十幾代、幾十代。

(三)家庭教育權威性。家庭教育的權威性是指父母長輩在孩子身上所體現出的權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確定了父母子女間的血緣關係、撫養關係、情感關係,子女在倫理道德和物質生活的需求方面對父母長輩有很大的依賴性,家庭成員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決定了父每對子女有較大的制約作用。父母的教育易於被孩子接受和服從,家長合理地使用這一特點,對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爲習慣形成是很有益處的,對於幼兒來說,尤其是這樣。父母權威的樹立必須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礎上,更懂得權威的樹立不是靠壓制,強求、主觀臆斷,而是採用剛柔相濟的方法。父母雙方在教育子女的態度上首先協調一致,並相互配合,應寬則寬,應嚴則嚴,在孩子面前樹立起一個慈祥而威嚴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關係和親緣關係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樂對孩子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心領神會,以情通情。在處理髮生在周圍身邊的人與事的關係和問題時,孩子對家長所持的態度很容易引起共鳴。在家長高興時,孩子也會參與歡樂,在家長表現出煩躁不安和悶悶不樂時,孩子的情緒也容易受影響,即使是幼兒也是如此。如果父母親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氣暴躁,都會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點。家長在處理一些突發事件時,表現出驚恐不安、措手不及,對子女的影響也不好;如果家長處驚不變、沉穩堅定,也會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靜,這樣對孩子心理品質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

(五)家庭教育及時性 。家庭教育的過程,是父母長輩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的個別教育行爲,比幼兒園、學校教育要及時。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他們的情況可以說是瞭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麼變化,即使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領神會,故此做爲父母通過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能及時掌握此時此刻他們的心理狀態,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及時教育,及時糾偏,不讓問題過夜,使不良行爲習慣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

二、家庭教育的現狀和誤區

(一)過度的關愛扼殺了孩子創造的靈性。一切爲了孩子,爲了孩子做一切,過分照顧,過度保護,卻不知恰恰是這種過度的關愛使家庭教育蛻化成了一種“抱着走”、“嚼碎喂”的“包攬”行爲。過度的關愛忽視了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養,忽視了孩子們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克服困難、挫折的能力訓練。家長總在替自己的孩子設計一切,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學什麼、將來幹什麼等無所不包。孩子沒想到的,父母替他們想到了;孩子不能做的,父母替他們做了;孩子遇到困難,背後有父母,這樣孩子根本就用不着費心費神去尋求解決問題和困難的途徑,慢慢地孩子的問題意識弱化了,創造的靈性泯滅了,孩子自主發展的精神被窒息了,孩子失掉了能動性,像木偶一樣,很難再有探索、解決問題、迎接生活挑戰的能力。

(二)望子成龍心切挫傷了孩子的自信。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使一些家長的望子成龍心切表現得更加突出,他們以孩子尚未意識到的生存危機支配着孩子,把家庭教育狹隘的理解爲僅僅是智育,片面的追求功利價值,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孩子逼進了無休止的學海。一些家長往往憑自己的主觀心理要求孩子,一方面過早的給孩子強化灌輸各種書本知識,把孩子當神童;另一方面又常常按照自己的主觀願望或是出於盲目攀比心理,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像其他孩子一樣去參加各種名目的特長班,弄得孩子是苦不堪言;甚至有些家長期望孩子達到自己設計的目標,常常給孩子許願:考上多少分就獎勵什麼東西。其結果是,孩子可能會爲這些東西用功一陣子,但並沒有真正對你要求他學的東西產生興趣,更沒有激發他願意做這些事的內在動機。讓孩子學習不能靠賄賂。孩子的興趣特長是各不相同的,因而適合學習的項目和領域也各不相同,如果順其天性,精心培養,則可大有作爲,如果逆其天性,進行強制教育,就會像盧梭在《愛彌爾》中所說“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強使一種樹木結出另一種樹木的果實”的愚蠢做法那樣,其結果只能令人失望。一些家長急功近利,甚至不顧孩子心智發育的規律,對孩子提出過高要求,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這種違背兒童天性的教育往往會在一定程度上挫傷孩子的自信。

(三)父母角色的不良運作造成孩子不良人格的形成。一現代社會向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多數父母的教育行爲基本上還處於自發的缺乏指導的狀態。比如父母的性格所造成的家庭氛圍,父母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式以及父母在人生價值觀上對“成功”與“幸福”的詮釋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對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孩子的過度關愛,使孩子養成了習慣於接受他人的關心、愛護,而不知道如何主動地去關心愛護他人;怕自己的孩子在與人交往中吃虧,有意無意的教給孩子一些自私的觀念和方法,使孩子不能感到謙讓、體諒、寬容他人也是一種責任;對孩子的愛中暗含着太強的功利性,一旦孩子不能達到自己設計的目標時,又會採取一些簡單粗暴的態度等等。一些孩子在家任性、霸道、依賴,缺乏獨立生活能力,在外適應新環境能力差,自主意識不強,缺乏社會責任感,做事被動、消極、自私,只求別人照顧,不會關心他人,情緒波動大,易走極端等等都跟這種過度關愛有關。此外,現代社會的發展,婚姻觀念的轉變,單親家庭的增加,使單親家庭中父親或母親的心理狀態在教育行爲中反應出來,導致一些新問題的出現:比如孩子封閉、孤僻、憂鬱、敏感、多疑、逆反心理重、合作意識差等。因此,父母角色的不良運作是導致孩子不良人格形成的最直接原因。

(四)家長的教育沒有起到一定的示範作用。我們在開展家庭教育講座時做過一個實驗,老師一邊說請大家把手放在你的眼睛上,一邊將自己的手放到了鼻子上,結果現場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把手放在了鼻子上,這個小實驗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孩子不會聽你在說什麼,只會關注模仿你在做什麼。而很多家長抱怨孩子喜歡玩手機,打休息,不喜歡看書學習,那試問能有幾個家長下班之後不再專注於手機,而是主動拿起書本和報紙?所以,當家長一邊翹着二郎腿玩着手機,一邊告訴孩子該看書了,此時的孩子一定是一邊用眼睛斜視家長,一邊看着電視或玩着手機。還有一部分家長經常一邊教育孩子要孝敬父母、關心親人,一邊漠視自己的老人。而完全沒有意識警惕到,你現在的樣子就是孩子將來的樣子。正確的家庭教育不應該只停留在口頭上,更應以行動規範行動,生命影響生命。

(五)家長太過糾結於孩子的缺點,挫傷孩子的自尊心。我們在此次調研活動中分別採訪了十位家長和十位孩子。讓他們分別爲彼此打分,滿分十分,十位孩子中九位爲媽媽打了滿分10分,只有一位孩子沉思了一會,打了9.9分。而另外一邊,家長當中爲孩子打的最高分是6分,其餘都是2分、3分、4分。甚至有一位家長爲孩子打了0分。這個實驗充分揭露了一個現象,家長在孩子心中是完美無缺的,而孩子在家長心中的閃光點卻少之又少。是家長們都很優秀,而孩子們不夠優秀有麼?——不!只是孩子善於發現生活中美好單純的一面,而家長的眼裏只糾結於孩子的缺點和不足,大大挫傷了孩子的上進心和自尊心,放大了不足,限制了成長,導致了我們所謂的恨鐵不成鋼!

(六)家長所謂的給孩子的愛更多的是物質,而孩子需要的愛更多是陪伴。很多家長抱怨每天朝九晚五的忙碌,一刻不得停,所有的付出就是爲孩子創造更好地生活條件。而我們在調研中作了這樣一個實驗。讓正在加班的幾位家長現場給孩子打電話告訴孩子“孩子,爸爸/媽媽愛你”,重複對孩子說三遍,而無一例外的是,所有孩子重複三遍的回答是“爸爸/媽媽,你什麼時候回來?”。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的道理只有一句話“孩子最需要的愛是陪伴!”。我們還對是個家庭條件很好的留守兒童做過一個採訪,詢問他們吃得好喝的好住的好,內心覺得幸福麼?所有的孩子都是默默搖頭,再進一步追問爲什麼的時候,很多孩子都流着淚說了一句話“因爲爸爸/媽媽不在身邊”!——是的,當一些家長以愛孩子爲理由不分晝夜忙碌奔波的時候,其實您的孩子已經缺失陪伴和愛了。

三、家庭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人既可受惠於教育,也可以受制於教育。因此,發揮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走出家庭教育誤區,關愛孩子成長,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

(一)正確引導,理性施愛。家庭教育中,家長的教育價值觀決定着家長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式,教育態度與方式又決定了教育效果。因此,家長應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和教育觀,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積極引導,理性施愛。父母愛子女天經地義,但是當這種愛失去了理智,毫無節制的擴展時,便會扭曲,便是溺愛。愛孩子,更需要了解孩子。孩子是否成才,不能只關注他學了多少門知識,考了多少分,成績只是成才的一個方面。不能只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忽視智慧的啓迪。知識是智慧的基礎,但知識不等於智慧。不掌握某些知識就不可能有智慧,但人們也可能很容易地獲得知識卻仍沒有智慧。智慧就是對知識的掌握或掌握知識的方式。一個人可能學富五車,但他不一定是智慧之人,因爲他完全可能是重複別人的思想,而自己卻不善思考,不思探究,更不會發明創造。掌握很多實用技能也不等於智慧,因爲他很可能是被迫去做,內心卻對這些行當毫無興趣,更談不上從中悟出智慧。真正的智慧之人,是自願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即使沒有什麼實際好處,也仍然樂此不疲,因爲他在做的過程中具有能動的、活躍的思維,從做的過程中能體驗到生活的愉快和樂趣。“興趣是專注和領悟的先決條件,沒有興趣就不會有進步”。被迫去做的東西,總離不開功利,自願做的東西,才使人振奮和聰明。當一種教育只看到功利的泛濫,卻看不到興趣的蹤影,這種教育就不能算是有智慧的教育。愛孩子就要讓孩子在知識面前享有自由。但自由並非隨心所欲,必須遵守相關的紀律。在教育中對孩子學習自由的超強控制,必然使他的大腦變得麻木不仁,使獲得知識本身不再是一種充滿理性愉悅的活動,而成爲無盡的智力或心智的負擔。倘若孩子在知識面前享有自由,便有利於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產生內在的學習動機,體驗學習的內在價值,從而保持比較旺盛的求知慾和探究精神。相反,缺乏學習的自由或壓制學生的學習自由,學生的學習興趣便得不到尊重和激發,學習行爲就成爲一種條件性行爲,受制於外在的強迫或誘惑,學習的價值也被理解爲達到外在的社會的目的,那麼,本該具有的求知慾與探究精神就會變得無關緊要。公務員之家

(二)因材施教,賞識激勵。賞識激勵是家長不可缺少的一種教育能力。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告訴我們,每一個兒童都具有不同的智力發展潛力,都能夠在不同的方面取得突出表現。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最能發現孩子的興趣點以及孩子在某些方面的潛能,那就應該因勢利導,因材施教。當孩子能夠取得一點成績時一定要及時的給予肯定和鼓勵,哪怕天下所有人都認爲是微不足道的,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熱淚的欣賞他(她)、擁抱他(她)、讚美他(她),讓孩子能真切地感受到家長對他(她)的賞識。賞識是孩子的一種人格需要,任何一個家長都不能對孩子吝嗇,父母要培養孩子一千次被打倒,也相信自己第一千零一次能夠站起來的膽量和氣魄,使他們始終能夠勇敢地面對失敗和挫折。人的潛能是巨大的,而激勵就是開發潛能的最好的催化劑,激勵有一種正向的引導作用,可以促進孩子自我內在機制的完善。但日常生活中,激勵往往只被運用到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真正的激勵還應包括:家長要善於根據孩子的興趣、特長、個性以及現有的發展水平,預見孩子的發展以及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並採取相應的對策,這種激勵可以幫助孩子尋找和發現成就的動機,增強自信;家長還要善於發現孩子自身存在的弱點,幫助孩子正確的認識和評價,激勵孩子勇敢地面對自身的弱點並敢於超越自我。有效的賞識和激勵能使孩子始終以積極樂觀的態度迎接挑戰。

(三)榜樣示範,交流溝通。孩子在幼兒時期,由於可塑性很強,是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這時絕不能溺愛、放任;而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增強了,他們要求與成人平等,家長就應該更多的給予孩子民主、寬鬆的環境。“最能影響他言行舉止的,還是與他朝夕相處的人的行爲”。美國學者鮑姆林德曾對不同類型父母教養子女的方式對子女人格的影響作了比較研究,發現在民主、寬容性的家庭中,孩子的個性是謙虛、有禮貌、待人誠懇、親切、自立、樂觀、自信的;在權威、專制型的家庭中,孩子的個性是畏縮、怯懦、說謊、不信任、內向、孤僻、性情暴躁的;在放縱、溺愛型的家庭中,孩子的個性是自理能力差、好吃懶做、自私蠻橫、不負責任、任性、沒禮貌的。因此可以說是家庭教育培養了孩子的人格特徵,當家長髮現自己孩子有不良表現時,應首先從自身查找原因。“與其讓他們記住規則,不如給他們樹立榜樣”作爲家長要學會與自己的孩子坦誠地進行交流,要放得下做家長的面子,對於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要敢於承認並糾錯,要讓孩子知道任何人都難免會犯一些錯誤,關鍵在於如何認識並如何規避錯誤的再次發生,這一點對於教育有不良人格的孩子來講尤爲重要。因爲一個人做事的態度所產生的影響,往往比所做的事更大,其最終目的是喚起孩子內心的自覺。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有着內在的規律性和科學的方法;家庭教育也是一門藝術,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不斷的反思教育行爲及其結果,總結科學的原則和方法,纔有可能使孩子成龍成鳳,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標籤:家庭教育 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