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農業微調研報告多篇

農業微調研報告多篇

農業微調研報告篇1

一、農機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縣農業機械化工作緊緊圍繞農民“買得起、用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目標,堅持以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爲核心,着眼農機推廣實際,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機化事業得到快速發展。

(一)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長。中小型農機具得到快速發展,先進適用的新型農機具得到推廣應用。截止目前,全縣農機總動力達42.8萬千瓦,同比增長11%,農業機械原值1.8億元。現已擁有拖拉機313臺、聯合收割機125臺、耕整機12000臺、步行式插秧機65臺、乘坐式插秧機1臺、稻種催芽機4臺、一條龍播種機2臺、烘乾機1臺,擁有排灌機械9500臺套/65000千瓦,擁有固定提灌站255處,常年提水量可達到3000—3600萬立方米,較好地解決在自然災害中人畜飲水困難,確保了本縣農業生產用水。

(二)農機作業水平逐年提高。20xx年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生產水平達58%,比20xx年增長6個百分點。其中,完成機耕作業面積63萬畝,機耕水平達77%;機播面積8.9萬畝,機播水平爲15.8%;機收面積47萬畝,機收水平爲80%。20xx年9月至20xx年上半年,我縣推廣油菜全程機械化作業1萬畝,現已豐收在望。20xx年我縣大力推廣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現已在伏龍鄉的三夾溝村,石埡鎮的雲峯村、張口樓村,顧縣鎮的桐子樹村等地完成水稻機械插秧面積近1萬畝,預計全縣機插秧面積推廣爲3萬畝,力爭20xx年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面積佔全縣水稻面積的21%,比去年同期增長33%。

(三)農機服務體系初具規模。近年來,不斷強化農機組織建設,構建農民與農機作業市場的紐帶和橋樑。農機服務網絡正在形成,全縣現有農機銷售網點88個,農機維修網點170個,鄉鎮農機技術推廣站10個,農機服務協會1個,農機專合組織15個,發展社員2487人。把有能力提供農機專業服務的農民組織起來,組建了農機機耕服務隊、抗旱服務隊、機收服務隊、機械維修服務隊、機電灌溉服務隊,積極開展油菜直播、春耕、水稻機插秧技能競賽,切實解決了機械購置資金不足、技術人員缺乏、服務機制不活等諸多問題。努力推行跨區作業,去年“春耕”期間,組織8臺大中型拖拉機到區、武勝縣、南充市等地跨區耕地10000餘畝,探索了有償與無償服務新路子,走出了農機大服務的新格局。

(四)建設基礎設施更加夯實。全縣農用排灌機械9500臺/65000千瓦,擁有固定提灌站255處。去年至今年上半年,新建維修提灌站37處,新增提灌面積10、1萬畝,機電提灌面積達到69萬畝,較好地解決旱災中人畜飲水的困難問題,確保了全縣農業生產的正常用水;全縣機耕道1232公里,解決了農民生產生活出行難的問題。

(五)農機購置補貼全面落實。20xx年開始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至今,全縣累計補貼農機購置資金2207.25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補貼資金1890萬元、省財政補貼資金22.25萬元、縣財政配套補貼資金295萬元,拉動農民投入購機資金4092.75萬元,補貼機具作業收入2800萬元。今年1—3月,全縣44個鄉鎮1002戶農民購置的1068臺農機具享受了農機補貼,中央補貼資金126萬元,帶動農民投入294萬元,但由於20xx年前縣本級財政實施了地方累加補貼,從20xx年縣本級財政停止了對農機購置補貼的累加補貼,導致我縣今年1—3月全縣只補貼了126萬元,與前幾年同期相比大大降低了機具購買力。

二、農機化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受自然環境、政策環境、經濟狀況、人口素質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全縣農機化發展在進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制約因素,不能完全適應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產業化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需要。主要表現在:

(一)農機裝備不合理。存在“六多六少”問題,即小型機具多、大型機具少;動力機械多,配套機具少;糧食作物機具多、種植機具少;低科技含量機具多、高科技含量機具少。

(二)政策性資金投入不足。宣傳投入少,導致羣衆對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和農機重要性認識不足,購機積極性不到位;培訓投入少,導致機手熟悉農機安全常識不夠,掌握農機操作規程不熟練;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少,導致農機作業便道和提灌站建設滯後,農機正常使用受限。

(三)農民購買力不強。多數農民渴望在農業生產中能得到類似聯合收割機的機械化程度較高的新機具,但由於農業收益微薄、新機具的價格偏高、地塊分散(導致作業成本高、新機具成本回收慢,經濟效益不好)、農機作業季節性強等原因,使得農民對新機具望而興嘆,影響了農業機械化的縱深發展。

(四)農機油料價格高(或緊缺)。油料漲價太快,農機作業費用陡增,使用成本太高,相當部分農民因油料價格太高而“望機興嘆”,甚至出現農忙買高價油或買不到油的現象,影響了農民使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

三、加快推進全縣農業機械化的對策思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我們應牢牢把握當前良好的發展機遇,強化農機在現代農業中的基礎地位,以建設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爲目標,以社會化服務爲主線,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節支爲核心,突出“興機富民”,不斷提高農業裝備水平和農機作業水平。

(一)增強認識

1、充分認識到農業機械化是發展丘區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由於丘區坡地多,地塊小而分散,作物種類多,基礎設施薄弱,經濟條件差,農民素質相對而言偏低,這些因素導致丘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嚴重滯後,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摞慌棄慌田地不斷增多,要解決以上諸多不利因素,形成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機械化就成了現代農業的必備要素,沒有機械化的實現就不可能有現代農業。

2、充分認識到農業機械化是廣大農民羣衆的迫切需要。農業機械化不僅能夠把廣大勞動者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促進農村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同時,農業機械化也是節本增效、增加丘區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農作物生產的農機化節本增效技術,可以大大降低勞動成本,減少物化投入,使有限的投入產生最大的生產效益,從而增加丘區農民收入。

(二)理清思路

1、堅持把發展作爲主題,以結構調整爲主線,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爲目標,以提高經濟效益爲中心,以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爲動力,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重點突破,大力發展農機服務產業化,增強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全面推進農業機械化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不斷增強農業機械化對農村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調整的支撐和保障能力,爲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節支提供強有力的農業機械化技術支持。

2、擴大示範、加強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應用。由政府牽頭,相關部門負責,以專業技術人員、鄉鎮農機(技)站、種糧大戶爲支撐,把機械化育插秧示範工作推廣到各個鄉鎮,加強新型農業機械的推廣宣傳,深入實地,組織開展現場展示、演示,讓農戶瞭解插秧機及其它新型農業機械的可靠性、適用性消除農戶的思想顧慮,使農戶對新機具、新技術全面認知了解,爲今後新機具的推廣打下堅實的基礎,促進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

3、丘區是農機化發展相對薄弱的地區,也是今後發展的潛力所在。丘區自然備件差,勞動力缺乏,更需要農業機械化。要在少數條件相對而言較好的村,從水稻機械化推廣到油菜多種經濟作物機械化,逐步帶動條件較差的.村實行機械化,以推動丘區鄉鎮經濟作物普遍機械化。

(三)加大投入

1、制定出臺丘區機械化農業生產用油補貼政策。對從事農田作業的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給予政策上更大力度的支持;加大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支持力度,將補貼比例由現行的30%提高到50%,並繼續爭取縣級財政對購置補貼的累加補貼。

2、加大丘區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的投入。一是加大農機作業便道建設的投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關鍵是提高農村幹部生產水平,發展和實施農業機械化。而實現機械化的前提條件就是農機作業便道,沒有完好農機作業便道再好的農業機械也難以下田作業。二是加大農村機電提灌站建設的投入。丘區水低田高,春旱和冬旱經常發生,老的提灌站多數損毀,已不能爲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以及農民生活的改善發揮作用。

3、加大農機基層人才培訓的投入。把人才培訓納入培訓納入項目實施的重要內容,着力培養大批農機技術人才,提高農機手農機服務水平。

(四)完善機制

1、政府引導,動員和鼓勵社會力量投入,形成穩定的農機發展長效機制。

2、推進農機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產業化運行機制。一是要結合各種農機補貼政策,採取多種措施積極培育和扶持一批家機大戶、農要種糧大戶,使之成爲社會化服務的主力軍,帶動其周邊區域農機化的發展。二是促進機具、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組合,積極發展農機合作組織,推進農機服務向專業化、市場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五)深化結合

農機與農藝結合,是農民羣衆的迫切願望,更是發展現代化農業的必然要求。雖然農機和農藝的側重點不同,但孝都是以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爲目的。只有找準農要與農藝的最佳結合點,才能更好地發揮農業機械的作用,顯示農業機械的強大威力,把農民從繁重的田間勞動中解放出來;才能使農藝技術得到實施、延伸和提高,把傳統的低水平農業轉變爲現代的高水平農業,保障農業的生產豐收。我縣在農機技術與農藝技術結合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摸索出了適合於丘區水稻機插秧的“水育水管”技術,打破了用熟化細土作營養土的傳統育秧模式,使阻礙水稻全程機械化進程的“瓶頸”得以突破,農機裝備水平大幅度提升,但還需要不斷總結,不斷完善,不斷擴大規模,不斷推廣使用。小麥、油菜、蔬菜等農作物全程機械化也需要探索,需要突破,需要最佳結合,才能真正有效地解決撂荒棄荒田土的利用、勞動力轉移的問題,促進農業機械化快速健康發展,助推農民大幅增收、農業顯著增效、農村不斷繁榮。

農業微調研報告篇2

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不斷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對盛樂鎮發展現代農業的調研和幾年來的工作經驗,近年來,盛樂鎮“三農”工作雖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與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和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也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在推進盛樂鎮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必須要用科學發展觀的思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一、盛樂鎮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盛樂鎮依託龍頭企業,在發展現代農業上有了較快的進展,農業產業化的進程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的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民的勞動技能不斷增強,現代農業發展的雛形正在形成。

1、基本情況

盛樂鎮位於和林格爾縣北部,是由原盛樂鎮(土城子鄉)、巧什營、公喇嘛、西溝門鄉合併而成。東西長58公里,南北寬30公里,總轄地面積587。16平方公里,東與烏蘭察布市涼城縣毗鄰,西與托克托縣接壤,北與土左旗、賽罕區相連,距呼和浩特市區25公里,距縣城35公里。全鎮現有39個行政村,85個自然村,總戶數11711戶,人口48553人。耕地22。65萬畝,其中水澆地12。5萬畝。盛樂鎮主要種植業以糧飼玉米、青貯玉米爲主,主要養殖業以奶牛爲主。奶牛存欄7。85萬頭。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8652元。

2、思想觀念正在轉變,農業發展思路進一步拓寬。按照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要求及縣委、縣政府對現代農業的高度重視,近幾年縣委、縣政府提出的“一個增強、三個提高、四個集中、五個提升”和“六個突破”的發展戰略,提出了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具體方略。鎮村幹部過去抓農業的觀念,也由傳統向現代轉變,進一步提高對農業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明確了發展現代農業的工作思路。現階段,我鎮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路是培養壯大了乳、肉、馬鈴薯、檸條沙棘四大產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推進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依託龍頭企業,搞活農產品流通,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推廣應用。以農業示範園區和規模化乳業基地爲支撐,以加大投入爲保障,轉變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拓展農業發展領域,提高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水平,努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

3、農業產業化建設水平不斷提高,爲現代農業的發展搭建了平臺。今年,全鎮種植糧飼兼用型玉米14.4萬畝,青貯玉米及牧草4.8萬畝,馬鈴薯2.1萬畝,全鎮總播面積達到22.65萬畝。經過幾年的努力,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公喇嘛、西溝門和巧什營東西兩個十萬畝農業園區,園區形成了“田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效農業產業化示範帶。園區內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在種植、養殖、多種經營方面科技含量顯著提高,種植作物良種率達90%以上,主要玉米品種以金山12號、內單205等爲主。在農業示範園區的輻射下,建成了以良種良法增產、增效爲特點的40個“小農戶科技種植園”,種植面積20xx餘畝,涉及32個村。“小農戶科技園”在農牧業生產中發揮出明顯的示範效應。

在乳業基地建設方面,我鎮依託蒙牛、伊利乳業品牌和蒙羊公司,加大奶牛、肉羊和飼草料基地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以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爲重點,加快推進乳產業基地建設。現已擁有建成的奶牛牧場、養殖場、小區18個,其中5000頭以上規模的2個,500頭以上規模的9個,100頭以上規模的7個,入區(場)奶牛達到16503頭。在建和擴建、籌建的牧場20個,總規模爲1。17萬頭。年內計劃投入使用的牧場、小區16個,奶牛入場率有望突破50%;在肉羊、生豬產業方面,建成肉羊養殖小區1處,全鎮有100只以上基礎母羊養殖戶達到21戶,羊存欄達到4。1萬隻。建成養豬場2處,存欄豬7400口;在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場的帶動下,建起了科技含量高的“小農戶養殖園”10個,在廣大養殖戶中發揮出了明顯的示範效應。在主導產業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園的帶動下,全鎮有90%以上的農戶融入到產業化鏈條中,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的收入佔總收入的80%以上。

4、新農村建設與發展現代農業相結合,形成了幾個亮點突

出的新農村。盛樂鎮北倒拉板村是自治區級新農村示範點,該村的奶牛養殖和良種良法種植的科技園,爲北倒拉板村的新農村建設注入了生命力。北倒拉板村是一個有人口2143人的村,土地肥沃,地下水資源豐富,多年來一直種植糧飼玉米,畝產均在650公斤左右,該村被列入農業開發項目的重點村,自農業綜合開發以來,種養業科技含量明顯提高,玉米畝產達到700公斤以上,奶牛單產已達到6。5噸以上。20xx年成立了奶牛專業合作社,建成了奶牛小區,目前正在建設標準化奶牛牧場兩處,全村奶牛計劃全部入區入場飼養。20xx年以來,開始建設小農戶科技園,爲提高種植業科技含量,增產真正達到了示範效果。目前,該村奶牛達到3400頭,已成爲名副其實的奶牛養殖專業村,當地農民收入也大幅度增長。姑子板、公喇嘛、討速號等村也與北倒拉板村一樣成爲我鎮發展現代農業的新農村示範村,爲建設新農村奠定堅實的基礎。

5、農牧業生產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夯實了農業發展基礎。在我鎮東西兩個十萬畝現代農業示範區,累計建成400畝成方的網眼685個,改造中低產田14。6萬畝,其中建成高標準農田3萬畝,達到了渠、路、林、田、井、電六配套標準。幾年來,共打機電井614眼,修建防滲渠195公里,新增變壓器94臺,架設高低壓線路247。5公里,整修農田路188公里,栽植農防林1980畝,新增有效灌溉面積8。5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8萬畝,改善有效灌溉面積10。5萬畝。項目的實施加強了鎮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強了農業發展後勁。農業綜合開發已成爲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和重要力量。

6、農業的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科技推進力度進一步加大。把農產品和市場緊密聯繫起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一個較爲有效的橋樑。近年來,盛樂鎮先後成立了一批農民專業合作化經濟組織,如北倒拉板奶牛專業合作社、一家村奶聯社、農聯社、科技推廣協會等。爲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基礎。

7、開展科技培訓,培養造就新型農民。近年來,盛樂鎮十分注重對新型農民的培養,通過加大農牧業實用技術技能培訓力度,實施“百萬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農村基層黨員素質培訓工程,充分利用縣農牧民科技培訓中心、基層黨校、小農戶科技園田間學校,各村活動陣地,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站點對農民進行培訓,積極發展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各類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經營主體。同時因人、因地制宜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培訓,大力提高農民工就業本領,從業技巧和維權意識。

二、當前盛樂鎮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基礎條件有限,投入不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其中生產發展是前提。生產發展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就是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現代農業是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和生產管理方法,對農業進行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和農場化的生產活動。盛樂鎮從20xx年開始啓動新農村建設工作,到20xx年全鎮已有1個自治區級、1個市、1個縣級和4個鎮級新農村建設試點,上級直接投入的新農村建設資金很少,鎮財政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累計投入1000餘萬元,與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差距很大。

2、生產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不高。近年來,隨着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結合新農村建設,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發展主導產業初步取得成效,但是沒有形成真正的規模化經營,整體經濟效益未顯現。許多農戶仍習慣於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方式,缺乏組織起來共同發展的熱情和信心。儘管也相繼成立了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但加入其中的農戶並不多,且多半以上是一種沒有產權關係、鬆散型的團體,體現不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互助合作精神,合作組織的作用沒有有效發揮。

3、科技投入不足,農民勞動技能普遍較低。我鎮的農業生產方式還是比較傳統,由於財力困難,對農業技術推廣的投入還是不足,產品科技含量低,商品率不高。大部分農民文化水平較低,勞動技能不強,生產仍然沿襲傳統模式,生產、生活方式與現代農業的要求有很大差距,接受和運用新品種、新技術、新科技的意識還不強。

4、農業基礎設施條件落後。近幾年,國家對農村投入逐步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由於農村面積廣大,底子薄、基礎差,農業生產條件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轉變,路、溝、渠、田、井、電、林等設施配套還需加快步伐,還有許多先進農業機械得不到推廣,規模化經營難。

三、發展現代農業的幾點建議

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根據盛樂鎮發展現代化農業的存在問題,結合本人的工作實踐,提出如下建議:

1、科學制訂規劃,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制訂科學可行的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對於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繁榮至關重要。規劃要以科學的眼光和思維充分考慮農村實際,在發展規模、發展進度上務求實事求是,建立適合本地經濟發展的“座標系”,要打破“小而全”、“大而全”格局,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支持和示範帶動,在規模上做大,在鏈條上做長,在品牌上做響,促進新農村農業產業向區域化、專業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上級部門應對鄉鎮的資源情況、發展現狀進行詳細的摸底,圍繞主導產業,因地制宜將產業發展規劃到鎮、村,將產業發展作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顯,競爭力強的專業村。同時,在落實規劃過程中,要力戒隨意性和短期行爲。

2、抓規模開發,促產業發展。通過政策引導、生產扶持等一系列措施,引導農業由零星分散的經營模式向規模經營轉變,形成以主導產業爲主的優勢農副產品產業帶,提升競爭能力。一是抓基地建設。二是給試點村定目標。三是政策傾斜和扶持,整合林業、扶貧、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資金,對試點村及專業大戶規模在資金上給予補助。

3、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建設、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專項資金的作用,加快建設適應主導產業發展的高標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加強渠、路、田、林、井、電的綜合配套,在此基礎上,積極引導、規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促進主導產業的規模化經營,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農民生產積極性。以一家村爲例,近幾年由於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和專業合作化程度的提高,通過土地流轉方式,初步形成了規模化種植的雛形,今年的泰佳源牧場、奶聯社,也早早地與種地大戶簽訂了玉米種植合同,種植規模效益得到顯現。另外,要加強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力度,加快農業污染源治理,推廣沼氣等清潔能源,實施造林綠化工程,全面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4、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素質,爲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保障。現代農業建設需要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要努力把“百萬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小農戶科技園”建設工程,同現代農業有機結合起來。積極引導農民樹立現代農業理念,增強發展意識和競爭意識,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提高農民羣衆獲取各種知識和信息的能力。結合發展主導產業和實際需要,開展針對性強、務實有效、通俗易懂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素質。加大對新農村建設駐村指導員的培訓,使他們成爲現代農業知識的傳播者。

5、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現代農業發展的資金保障機制。一是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投資,儘快形成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二是要加大農業招商和項目建設力度。創新農業發展思路,徹底跳出就農業抓農業的落後思維方式,以工業化的理念抓農業,加快農業招商步伐,上大項目、上好項目;三是要抓住國家實施西部開發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等機遇,努力爭取更多資金,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四是積極吸收農民和社會力量的投入。充分發揮打工返鄉人員的聰明才智,引導他們參與到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中來,增加投入,提高科學經營水平。鼓勵民營資金投資現代農業,爲現代農業建設注入活力。

6、強化科技支撐作用。科技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決定因素之一,應大力發展和普及農業科技,改造傳統農業。一是要以發展綠色農牧業爲目標,努力普及新技術。重點發展種植、養殖、產品保鮮、深加工、病蟲害防治等先進技術,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商品轉化率;二是要強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公益性職能,充分發揮他們在推廣應用農業科技的作用;三是要搞好示範應用,加快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進一步推進和完善小農戶科技園和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使之成爲推廣應用農業科學技術的重要基地。

農業微調研報告篇3

按照縣委關於在全縣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實施方案的要求,結合自身工作實際,近期,縣委農工部就如何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我縣“三農”工作沿着科學發展的軌道不斷向前推進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調研,目的是摸清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爲縣委、縣政府制定推動農業產業化進一步發展的政策措施提供決策依據。現將調研情況和建議報告如下:

一、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現狀

近年來,我縣各級政府和廣大幹部羣衆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確立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戰略,立足資源特色,發揮比較優勢,通過抓基地、強龍頭、拓市場,選準着力點,從加大扶持上入手,結合各地實際,創造性地工作,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取得了顯著成效。

1、總體規模增長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已成爲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全縣各地把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爲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總抓手,不斷創新農村經營組織形式,注重培育市場競爭主體,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全面發展。20xx年底,全縣擁有各類產業化組織總數達到500餘個;擁有生產性固定資產總值達到9。8億元;實現銷售收入21億元;農業產業化組織帶動農戶達10萬餘戶;約佔全縣總農戶數的30%,其中直接帶動農戶5。1萬戶;全縣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0%;全縣農戶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年增加收入達3。1億元。

2、龍頭企業不斷壯大。通過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全縣涌現了一批規模較大、競爭力較強的龍頭企業。20xx年,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1家,省級龍頭企業發展到5家;在這6家龍頭企業中,其中產值、銷售收入達億元以上4家,達5000萬元以上2家;市級龍頭企業發展到16家;其中產值、銷售收入達5000萬元以上的5家,達1000萬元以上的11家;縣級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27家,其中產值、銷售收入達1000萬元以上的9家,達500萬元以上的12家,300萬元以上的達6家; 全縣“一村一品”專業村個數發展到78個。這些龍頭企業輻射面廣,帶動力強,是我縣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力量。龍頭企業在帶動優勢農產品區域發展、推動技術進步、產品質量安全和培植農產品知名品牌方面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爲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中堅力量和帶動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支柱。

3、區域特色主導產業日趨明顯。全縣已形成了一批佈局相對集中,區域特色明顯的主導產業。如46萬畝軍山湖清水大閘蟹養殖、80萬平方米菌菇,33萬畝雙低油菜,46萬畝水稻、20萬畝芝麻、10萬畝花生、10萬畝大豆、12萬畝果業、5萬畝油茶、3萬畝茶葉、年產20xx0噸禽蛋、300萬羽水禽、100萬頭瘦肉型商品豬,6萬頭肉牛、12萬畝瓜果、10萬畝溼地松、3萬畝花卉苗木、2萬畝藥材共18個生產基地,形成了一批產業特色,並呈現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態勢。20xx年,全縣農業總產值38。56億元,其中養殖業總產值22。34億元,糧食總產量456875噸,油料總產量40800噸,生豬飼養量超過98。14萬頭, 農民人均純收入5527元,比上年淨增500元。

4、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迅速。全縣出現了合作社、協會、聯合體等多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蓬勃發展的勢頭。到20xx年底,全縣擁有比較規範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15家,其中,農業部示範點5家,省級示範點7家。按行業劃分,種植業27家;畜牧業73家;漁業9家;其他6家。擁有社員和會員1250戶,帶動農戶1。2萬戶,農民社(會)員人均純收入8500餘元。

5、利益聯結機制逐步完善。各地在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注重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較爲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企業與農戶的利益關係更趨牢固和緊密。利益聯結機制趨於多樣化,主要有合同形式、訂單形式、合作方式按利益返還形式、股份合作和按股分紅形式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產品行業協會日趨活躍,在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維護農民利益、實行行業自律和行業保護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形式正逐步向“公司+中介組織+農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辦企業的方向發展。

二、存在問題

1、龍頭企業總體規模偏小,競爭力和帶動力較弱。一是我縣省級龍頭企業尤其是國家級龍頭企業數量偏少,實力偏弱。二是企業加工能力不強,產品附加值不高。我縣22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只有50%左右是加工型企業,而且這些加工型企業中又是以粗加工爲主,精、深加工企業少。規模小、競爭力弱,限制了農業產業化向深層次發展,對農戶的帶動能力也較弱。

2、企業融資困難,銀企關係有待進一步改善。我縣龍頭企業普遍反映的一個問題是融資困難。一是企業總體規模偏小,大 多數產值在億元以下,抗風險能力較差,有效的抵押物不足,銀行信用等級不高,較難獲得銀行貸款。二是由於農業投入大,見效慢,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銀行放貸的風險相對較大,致使銀行對龍頭企業發放貸款的積極性不高。三是擔保機構實力較弱,擔保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獲取貸款的機會。

3、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多尚未建立起市場運營機制。目前我縣農業龍頭企業仍是生產什麼就賣什麼,不是市場需要什麼就生產什麼。這種方式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深入發展過程中必將因市場的波動而出現較大的變化。另外,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由於龍頭企業或中介組織通常比較關注短期收益,農戶利益很容易受到損害,很多與龍頭企業簽訂的種養借貸合同難於兌現,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

三、對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幾點建議

今後幾年是全面貫徹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的重要時期,發展農村經濟、壯大農村特色產業的任務十分繁重,我縣將把發展農業產業化作爲發展現代農業、提升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繼續加大工作力度,把工作重點放在培植龍頭、引資發展、優化服務、形成合力等方面,使我縣的農業產業化工作有一個新的提高、新的跨越。

1、充分發揮政府和職能部門的作用。重點強化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宏觀規劃和引導,一是重點建立和完善農業產業化運行機制。在農業產業化的實施過程中,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應根據市場主體“自主經營、自願合約、利益聯動、風險分擔、共同發展”的取向從利益機制和運轉約束機制兩方面入手,對其市場主體行爲加以指導。二是引導市場加速建設,在推行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大力發展市場網絡,建立健全流通服務體系,形成一個以批發市場爲主框架、以各農貿市場爲支撐、以各商貿城爲網絡、以農民產銷組織爲補充的四大市場流通服務體系。三是注意對主導產業的引導、培育和發展,而不是一哄而起、盲目上馬和盲目投資。四是建議縣政府設立產業化發展專項扶持資金,用於對產業化龍頭企業在貸款貼息、新技術引進、新產品開發方面給予一定的資金資助。

2、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優化農產品結構和農業區域佈局,加快特色和市場競爭力大的農業產業建設。第一,把畜牧業做成強勢產業,大力發展生豬、(奶)牛、家禽生產,對新建的年出欄商品豬5000頭(豬舍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以上的規模養殖場(小區),對新建的存欄能力100頭以上的(奶)牛場,對新建年出欄100萬隻以上的規模家禽養殖場,建議縣財政給予8—10萬元的一次性項目扶持。第二,把水產業做成特色產業,大力發展魚蟹、黃鱔、甲魚等特色漁業。對新開發集中連片養殖基地,養殖300畝以上的;對新開發甲魚養殖、黃鱔網箱養殖連片300畝以上,且帶動農戶100戶以上的;建議縣財政給予10萬元的一次性項目扶持。第三,着力抓好蔬菜、食用菌、水果、油茶、茶葉、藥材、芝麻、花生和花卉苗木等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對新開發集中連片300畝以上且獲得無公害級別證書的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議縣財政給予6—10萬元的一次性項目扶持。第四,大力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加大植樹造林力度,抓好“一大四小”工程,充分利用本地林業優勢發展效益農業。

3、努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配合省、市產業化辦實施農業產業化“雙十雙百”工程,培育一批規模大、帶動能力強、附加值高的龍頭企業,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結構升級。對新獲上級認定的國家級、省級、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年銷售收入達到億元以上的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新獲得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地理標誌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其他組織;建議縣財政給予5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4、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積極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供銷社、龍頭企業、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村能人創辦或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新獲得國家級、省級、市級示範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農民專業協會,建議縣財政分別給予5萬元、3萬元、2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同時,大力推廣“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等模式。

5、多渠道籌集產業化發展資金。目前我縣龍頭企業大多是個體私營性質的民營企業,經營較爲靈活,初期發展較快,但發展後勁不強。其主要原因是資金不足、管理不強,20xx年,我們將鼓勵企業走聯合發展之路,實行股份制經營,走大聯合大發展之路,同時,協調金融部門要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加大對產業化企業的貸款支持力度,解決企業發展的資金困難。同時,篩選重點項目組織申報,爭取上級資金扶持。

6、大力提高企業生產的科技水平。目前我縣的大多數企業都屬於大衆化生產行列,真正知名特色的不多,主要是缺乏高技術、新產品的支撐,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生產效益低,發展後勁弱,風險大。今後,我們將引導企業在新技術、新產品引進上加大投入,千方百計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形成自己的產品特色。

7、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着力抓好農業招商引資,依託我縣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優化整合農業資源,精心包裝一批招商項目,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戰略舉措,把招商引資的重點放在引進農業產業化項目、綜合開發山水資源、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副產品精加工、新興產業發展、能源利用等六個方面,力爭全縣農業招商引資有大的突破,使全縣農業經濟發展邁上一個新臺階。

農業微調研報告篇4

爲了提高農民收入,發展特色經濟,近期,我辦就全區特色農業現狀與發展規劃進行了專題調研。我區特色農業經過幾年的實踐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但存在問題也很突出。針對這一現狀,我辦在充分研究探討基礎上,大膽謀化,多措並舉,努力推動全區特色農業向縱深發展。

一、特色農業發展現狀及特點

(一)現狀

20xx 年全區共有耕地 4.7 萬畝,總播面 8.92 萬畝,其中糧田 8.2 萬畝,菜田 0.71 萬畝,其他濟作物 0.1 萬畝。設施播面 0.25 萬畝,主要集中在方村鎮方村和西京北兩村。 20xx 年全區實現農業增加值 6898 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7794 元。

全區確立了優質專用糧、無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三大主導產業。一是無公害蔬菜產業。主要分佈在方村鎮方村、西京北兩村。其中集體規模生產面積 0.25 萬畝,建有溫室 580 棟,涉及農戶 23 戶。主要生產品種有黃瓜、西紅柿、等普通蔬菜品種和名、特、優、新品種。二是糧飼兼用糧產業。經過近幾年來的種植結構調整,糧飼兼用玉米所佔比重不斷增大。全區特色糧飼兼用生產面積達 2.1 萬畝。主要分佈在宋營、方村兩鎮,生產品種邯鄭單 958 、蠡玉 14 、農大 108 等。

(二)基本特點

1 、農業結構調整不斷深入,特色農業區域化佈局和規模化發展框架基本形成。

農業結構調整一直是我區農業工作的重心。近兩年來,在頻繁徵佔耕地的情況下,我區種植結構調整堅持以“壓縮普通糧食作物 ,穩步發展優質專用糧 、積極發展無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產業,增加特色品種”爲原則,優化產業佈局,調整品種結構。實現了特色產業區域化佈局。引進名、特、優蔬菜、花卉苗木品種,提高農產品市場佔有率,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和檔次。

2 、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服務質量大幅度提高。

引進名、特、優蔬菜花木品種,並有計劃地進行試驗、示範和推廣;搞好先進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素質。聘請專家,技術能手進行不同形式的技術培訓,印發各類技術資料,取得了良好效果;通過信息網絡收集、整理農業信息,爲農民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並通過網絡向外推介我區特色農產品,提高農產品知名度。

(三)存在問題

一是對農業工作的認識不到位。部分幹部羣衆認爲我區已成爲主城區了,農業工作已經不重要了,在領導力量、資金、技術等方面對農業工作的支持有所鬆懈。二是傳統農業比重大。糧田佔總耕地面積的 85% ,結構不合理,缺乏有特色拳頭產品。四是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提高緩慢,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

二、特色農業發展規劃

(一)工作思路:

立足本區特色,按照農業資源比較優勢,壓縮和淘汰低效糧食作物,發展蔬菜、花卉苗木勞動密集型或資本密集型優勢特色產業,提高特色農產品市場佔有份額,增加農民收入。

(二)工作重點:

1 、全面改造提高種植業

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實現傳統農業向特色農業的轉變,使種植業的發展切實轉變到以質量效益爲中心的軌道上來。壓縮糧食麪積,增加優質蔬菜、花卉苗木種植面積,將傳統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二元結構逐步調整爲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三元結構。

加大蔬菜產業發展力度。擴大保護地生產面積,擴大名優新特蔬菜品種的引進。減少大路貨品種的種植面積。

2 、培育開發特色農業園

在方村建立特色農業園區,將自由採摘、休閒娛樂、農事體驗、生產銷售於一體的高科技園區,帶動周邊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三)辦法和對策

1 、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特色農業發展的有效手段,而推進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是搞好生產基地、加工企業、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市場、科技園區帶動等龍頭建設。因此,我區要加大對有基礎、有優勢、有特色、有前途的龍頭扶持力度,不斷增加龍頭牽動能力。

2 、增加特色農業科技含量,加快科技興農步伐

推進特色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於科技進步,健全完善農技推廣網絡,加快優質新品種,節本增效新技術的引進、示範、推廣,增強競爭力,實現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本着“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地開展技術培訓,把特色農業生產真正納入依靠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的軌道上來,實現科技興農工作的新突破。

3 、轉變政府職能,努力提高對特色農業發展的引導和服務水平

圍繞轉變職能這個中心,在信息、科技、維權服務上下功夫,並切實加強對特色農業工作的指導,積極做好規劃制訂、政策宣傳、信息服務、典型示範、科技推廣服務等方面。加強調研,及時總結、推廣各區縣創造性的經驗和好的做法,抓好典型,搞好示範,以點帶面,積極穩妥地推進特色農業發展。

農業微調研報告篇5

xx縣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隨着近幾年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業的現代化進程也不斷加快,已初步形成了優質稻米、優質水果、優質茶葉、優質苧麻和養殖業等幾大支柱產業。去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62。6億元,同比增長4。5%,農民人均年純收入4405元,比上年增長11。6%。可以說xx農業經濟與10年前相比,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我們還應該清楚地看到xx在總體上的小規模、高成本、低效益的傳統生產方式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並沒得到有效建立,城鄉之間的差距並沒有得到真正地縮小。在此,我們對**縣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方面進行了一次認真的調查和摸底。

一、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

(一)農業生產能力穩步提高。據全面統計,20xx年全縣糧食產量75。3萬噸,比上年增加4。2萬噸,增長5。9%;油菜籽產量8。7萬噸,比上年增加0。5萬噸,增長5。1%;棉花產量13290噸,比上年增加2274噸,增長20。7%;茶葉產量4350噸,比上年增加68噸,增長1。6%;柑桔產量98500噸,比上年增加8217噸,增長9。1%。牲豬出欄115。79萬頭,比上年增加1。2萬頭,增長1。0%;水產品產量4。3萬噸,比去年增加0。02噸,增長0。5%。

(二)特色農業發展呈區域化。通過農業結構調整,全縣農林牧漁各業特色農產品基地發展迅猛,目前**已形成了優質稻米、特色水果、優質苧麻、畜禽養殖、大葉茶四大高效特色農業產業。盤塘、馬鬃嶺、漆河、黃甲鋪的優質柑桔、黃甲鋪、理公港、太平橋的優質苧麻,楓樹、青林、漳江、深水港的畜禽養殖、太平鋪、茶庵鋪的大葉茶,牛車河、瓦爾崗的不上火辣椒等均達到一定的規模。xx縣已成爲中南五省最大的蛋雞養殖基地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中國優質果品基地重點縣等。

(三)農產品知名度不斷提升。20xx年,xx縣有古洞春、騰瓊2家企業的4個名牌產品茶葉通過國家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全縣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個數分別達13個和18個;陬福牌大米、三尖牌雞蛋通過國家無公害產品認證,認證總個數達9個;義哥牛肉、佳奇桂花糖、蜀中情特色食品獲第十屆省農博會金獎;“康多利”茶油和菜油,獲得湖南省農博會金獎、消費者信得過產品等稱號。

(四)農業產業化經營大發展。全縣初步形成以優勢產業爲依託和以民間資本爲主體的發展格局,並呈現出規模化迅速擴張趨勢。20xx年,新培育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5家,產值過千萬元的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5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4家,市級龍頭企業21家,總數居全市第一。湘魯萬福、三尖農牧兩家龍頭企業成爲全省農業產業化現場會全市唯一的縣級參觀點。全縣共有傑新紡織、明月油脂、四喜養殖、躍宇竹業、金果果蔬等8家規模出口企業,出口基地12萬畝,年出口創匯2723萬元,比上年增長9%。主要出口品種有棉布、桔片罐頭、竹地板等,遠銷美國、歐盟、新加坡、南非等國家和地區。引資新建了總投資爲4000萬元的騰瓊野茶神粉廠,項目投產後,茶農從茶葉中獲得的收入將由以前的每畝不足20xx元提高到5000元以上。新引進了xx市文源林業開發有限公司,積極對接國家油茶產業開發政策,發展壯大xx縣油茶產業。

(五)農業合作組織不斷壯大。20xx年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24個,使全縣農民專業組織總數達104個,合作社成員達3。1萬人,帶動農戶15。6萬戶,戶平年純收入4。5萬元。三江禽業養殖專業合作社輻射範圍擴展到周邊地市及湖北、重慶、江西等省市,被列爲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經驗交流參觀點,被國家確定爲全國百個合作組織示範單位之一,得到了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讚揚。

(六)農業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積極抓住國家加大對“三農”投入的機遇,結合新農村建設,20xx年共向上爭取農村安全飲水、農村電網改造、農村沼氣等農業投資項目33個,到位資金16400萬元,比上年增加3800萬元,增長30%,有效地擴大了資金投入,加快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二、現代農業發展的制約瓶頸

(一)資源制約。xx農業資源是有限的。xx縣農用耕地128。1萬畝,82。23萬農業人口中有勞動力47。95萬,人平耕地1。56畝,開發潛力十分有限。隨着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落實,土地資源日趨減少,形勢比較嚴峻。在農業資源緊缺的同時,部分地方土地掠奪性經營,粗放式耕種仍然存在、農業生態比較脆弱、環境對農業發展的制約日漸突出。

(二)市場制約。多年來政府培育的優質水稻、優秀水果、優質茶葉、優質油菜、優質苧麻、名優生豬等特色產業,隨着全國農產品質量的普遍提高,大中城市紛紛擡高市場準入門檻,對xx農產品質量和營銷提出了更高要求,再加上缺乏市場經驗,科技及信息知識相對比較匱乏,對生產、流通、銷售中遇到的問題很難做出合理的判斷和科學的選擇。

(三)科技制約。近年來,由於多種原因,部分農業生產服務部門人員很難做到有充足的精力主動爲農服務。儘管農業部門多次組織農技人員開展了農業科技攻關、生產技術服務等,但輻射帶動和應用推廣效益並不十分明顯。

(四)素質制約。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據統計,20xx年底,全縣47。95萬農村勞動力中約22。9萬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或轉移到二、三產業和城鎮就業,致使農村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在年齡和文化知識結構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的人口和戶數比例在逐步增大,這種低素質、弱體力的農村勞動力,導致了傳統農業、粗放經營的惡性循環,必然會對推廣普及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帶來很大影響,延緩了現代農業的推進步伐。

(五)投入制約。由於目前生產資料價格偏高、農產品價格回落,對農業的投入有所減少。縣鄉財政困難難以投入更多的資金來發展現代農業;其次是農民收入水平差距較大,收入低者缺錢投入,收入高者不願投入,而把有限的資金轉移到城鎮購房或伴君(子女)讀書等方面。這些因素致使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塘、堰、庫、堤等維修受阻。

三、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

(一)穩定糧食生產,鞏固傳統農業。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發展的首位,抓住當前國家扶持力度大的機遇,加強宣傳,強化服務,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確保全縣糧食種植面積210萬畝以上,雙季稻複種面積增加到150萬畝以上,力爭更多投入,多爭單產、多爭總產。

(二)抓住市場前景,壯大特色農業。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加強技術指導和示範基地建設,抓好市場對接工作,按照“一鄉一業”和“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壯大蛋雞養殖、生豬養殖、紡織、糖業、果業、竹業、油脂、茶葉、苧麻、富硒柑桔、魯鬍子辣椒、現代菸草、康多利茶油菜油、豬鬃加工等特色產業,並充分利用冬閒田,扶持發展油菜種植等冬季農業。重點扶持發展古洞春、滕瓊茶葉有限公司,發揮特色,合理擴建銷售點,將太平鋪、茶庵鋪兩地建成全省茶葉重點鄉鎮;大力扶持發展湘魯萬福有限公司,擴大品牌效應,構建產、銷一體化,促進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

(三)依託本地優勢,創精品牌農業。以全面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爲核心,鞏固、培育、做大、做強、做優一批特色農產品。充分利用展示展銷會等各類平臺,大力開展品牌創建活動,依託xx綠色生態、革命老區等特色優勢,創古洞春大葉茶、騰瓊野茶王、金信竹業、躍宇竹業、富硒柑桔、康多利茶油菜油、魯鬍子辣椒、xx土雞等農業品牌,提高xxx縣優質農產品的知名度,努力打造成全省、全國有影響力的名牌產品。

(四)加大監管力度,構建綠色農業。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建設,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嚴格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過程、產品加工、流通環節全程監控,切實加強農產品生產、收購、儲運、加工、銷售等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責任,杜絕不合格產品進入市場。同時加強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監管,積極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及物理防治技術,大力推行無公害的生態農業模式,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重點將優質稻、富硒柑桔等農產品發展成爲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

(五)健全協會組織,提升合作農業。積極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民專業協會等多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以提升水平爲重點,加大科技、管理、資金等方面的扶持服務力度,進一步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依法、規範發展。圍繞**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的發展,努力打造一批管理規範、帶動能力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使之成爲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載體。

(六)結合旅遊開發,發展觀光農業。堅持因地制宜、樹立特色、科學發展的原則,發展與旅遊相結合的新型產業——觀光農業。抓住**“武陵漁川”沅水風光帶開發、桃花源旅遊開發的契機,以特色基地、特色農產品爲依託,突破一、二、三產業界限,在縣城郊區、桃花源旅遊區、特色產業區等地採取農業園區型、休閒體驗型、科普教育型、資源景觀型、特色農產品型、“農家樂”型等模式,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讓廣大羣衆不僅可以觀光、採果、採茶、體驗農作和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而且還可以住宿、度假和遊樂。茶庵鋪鎮松陽坪可利用茶園基地被確定爲國家級無公害茶葉基地的先決條件,藉助“**野茶王地理標誌品牌保護”的東風,弘揚茶文化、提升茶品味、創“茶葉生態園、觀光休閒園”的觀光農業。

(七)提高執法水平,加強法治農業。加大對《農業法》、《種子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涉農法律法規的宣傳和貫徹力度,進一步強化農業部門行政執法的主體地位。整合資源,積極推進種子、農藥、肥料和農業環境、基本農田保護、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植物新品種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動植物檢疫和農產品檢驗檢測等執法,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從而切實提高執法效率和執法水平,樹立農業部門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

(八)建立流通體系,形成市場農業。圍繞城鄉一體化做文章,培育發展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扶持農民中介流通組織,培育農村經紀人,完善市場機制。着眼於消費需求,城鄉兩個市場互動,通過在產區建立生產基地,在銷售區建立配送中心和網絡化連鎖超市,構建農戶、生產基地、批發市場、配送中心、連鎖超市緊密結合的生產加工銷售網絡,形成完整的流通鏈條。

(九)加強農民培訓,創高科技農業。農民是現代農業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其綜合素質特別是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到現代農業的興衰成敗。因此,我們應把全面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作爲發展xx現代農業的一個核心任務來抓。一要強化農民實用技術培訓。重點抓好科技專業大戶、農村致富帶頭人、科技示範戶的培訓,切實增強農民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的本領。二要強化新型農民培訓。着重加強現代農業生產、經營和流通等方面培訓,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隊伍。目前,**縣計劃並正在培訓1800名耕整機手,有力地推動了農業機械化進程。

農業微調研報告篇6

根據區委、區政府統一部署要求,近期專題對我區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以及今後的思路和工作重點等問題進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在合肥4個城區中,包河區農村區域最大、農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區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農村區域和近10萬農民,是全市城區農村面積和農業人口第一大區。近年來,我們堅持以合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爲統攬,加快推進農村經濟融入城市經濟,農村形態轉化爲城市形態,廣大農民轉變爲城市居民,取得明顯成效:一是農村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加快向農村區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農村安全飲用水工程快速推進,農業生產區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業基礎格局。二是生態休閒旅遊業蓬勃發展。成功舉辦春色濱湖旅遊節、大圩葡萄節和龍蝦美食文化節等節慶活動,在全省創響旅遊農業品牌。全面開展綠化大會戰,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環境日趨良好。大圩鎮先後榮獲“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安徽省首批農家樂示範點”、“安徽省生態建設示範點”、“安徽省環境優美鄉”等稱號。三是新農村建設全省領先。“徽派風格、現代水鄉、生態果園、都市農莊”的新農村建設彰顯特色,沈福、磨灘、董城等10個村被評爲省、市示範點,大圩鎮榮獲“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鄉鎮”稱號。開展以“清潔家園、綠化鄉村”專項行動,實施文明鄉村建設四年規劃,村容村貌顯着改善。四是農業結構逐步優化。加快推進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龍蝦等六大優勢產業。深入實施農業標準化工程,全區主要農產品均被認定爲國家或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堅持以項目開發推動結構調整,大圩土地整理、牛角大圩農業綜合開發等重點項目加快實施。但對照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的高標準、高要求,我區都市農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現在:農業發展正處於由城郊型農業向都市型農業的轉型期,方式上存在着粗放農業與精緻農業共存的現狀,區域上存在着點線基地現代農業與區域傳統農業反差的矛盾;農村經濟發展仍然存在組織化程度較低、基礎設施薄弱、水環境污染等問題,難以適應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需求;農民市民化轉型進程相對緩慢與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的矛盾日顯突出。

統籌解決好“三農問題”,構建與合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相適應的都市農業產業體系和新型城鄉關係,是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落實到具體工作,下一步重點實施6大工程:

一是實施生態建設工程。

適應濱湖大城市建設對環境容量的高標準要求,把都市農業作爲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的生態板塊,加快建設以湖區文化爲特色的生態服務高地,努力把包河建設成爲中國最美的湖區。繼續深入開展“綠化大會戰”,大力實施“五個一”工程,彰顯包河區“濱水生態、綠色氧吧、城市花園”的特色與亮點。加強區域內水環境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入巢湖河流綜合整治專項行動,加大治污力度,強化重點污染企業治理,做到達標排放;推進十五里河、塘西河、巢湖沿岸的人工溼地和生物淨化設施建設,逐步在集中居住點推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強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狠抓無公害農產品示範基地建設,爭創國家、省級農業標準化品牌,增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引導城鄉廣大羣衆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培育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營造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氛圍。

二是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向南部農村區域延伸,加快農村電網、供水管網、信息網絡、商業網點建設,實現城鄉資源共享。加強農村公路與城市道路對接,加快推進村莊內部主次幹道建設,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交通,形成結構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網絡。以大圩土地整理項目、牛角大圩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萬畝大圩防洪達標工程、大小張圩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爲抓手,推進以農田水利爲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澇和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繼續實施農村人飲安全工程,加快實現村村通自來水,徹底解決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

三是實施村莊整治工程。

全面啓動文明鄉村建設四年規劃,深入開展以“清潔家園、綠化鄉村”爲主要內容的村容村貌環境綜合整治,繼續實施“六清理三綠化”活動,切實改變中遠郊腹地農村、城郊結合部和城中村“髒亂差”面貌,力爭通過2年時間的努力,全區所有行政村都建成文明鄉村,實現“溝渠淨化、道路硬化、環境綠化、路燈亮化、牆面美化、衛生潔化”的目標,村莊環境長效管理的工作機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環境整潔、秩序井然、生態良好、鄉風文明的村居新面貌。

四是實施農業園區工程。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園區化,不斷提高農村產業發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羣化、特色化、生態化的農村產業發展新格局。在產業發展上,加快調整農業內部結構,以發展設施農業爲重點,推進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農業主導產業集聚發展,同時加快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提高農業的附加值和比較效益。在發展方式上,以引導農民流轉土地爲突破口,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效益,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在發展重點上,重點抓好東大圩、牛角大圩、馬圩以及大張圩等4個圩區功能開發,根據各個圩區的產業特色,東大圩着力打造“濱湖後花園”和“中國最美的湖區都市田園”;牛角大圩結合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綠色設施園藝種植業和高端服務業;馬圩以綠色港灣公園建設爲龍頭,建設集人居、度假、遊憩於一體的生態水岸公園。義城鎮大張圩以萬畝速生林基地爲依託,大力發展林種林養經濟,着力建設市民休閒度假的天然氧吧。

五是實施旅遊營銷工程。

從營銷包河的戰略高度,深度挖掘區域農業旅遊文化資源,打響“春色濱湖旅遊節、大圩葡萄節和龍蝦美食文化節”三大節慶旅遊品牌。突出城市居民需求,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做文章,進一步完善旅遊景點基礎設施,提升鄉村旅遊接待能力和水平,注重開發農業休閒娛樂、觀光垂釣、採摘體驗等旅遊產品,延伸開發一批特色鮮明的旅遊紀念品、工藝品和禮品,豐富提升鄉村旅遊的內涵和品位。突出宣傳濱湖、營銷包河,通過旅遊節慶活動的開展,讓更多的遊客走進濱湖,感受包河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和強勢崛起的發展潛力。

六是實施素質提升工程。

加快農民素質提升,加強農民專業技能培訓,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建築業、商貿服務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讓失地農民接受工業文明、城市文明的洗禮,把農民逐步轉化爲農業產業工人;加強與農業科研單位、教育機構的聯繫互動,直接爲農民羣衆提供信息、技術、營銷等服務,提高農業生產和營銷水平;通過宣傳引導、教育培訓和培育典型,切實提升農家樂服務人員的專業素質,提高旅遊接待的層次和水平;培育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協會組織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服務,延長農業產業的鏈條,提高農業生產專業化、組織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