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辭職報告

關於留守流動兒童教育管理情況的專題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第一篇:關於留守流動兒童有關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留守流動兒童教育管理情況的專題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今年來,圍繞廣陵區委提出的打造“世界名城核心區,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的戰略部署,廣陵區婦聯將關注的焦點放在兒童身上,站在關注未來、服務民生、促進文明的高度,整合社區、家庭、學校、社會力量等各類社會資源,努力開展創建活動,促使城市成爲一個對於兒童十分安全和便利的地方。按照此次調研主題,結合婦聯工作實際,就如何打造兒童中特殊羣體,即留守流動兒童友好城市進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一、基本情況

我區地處揚州市中心及近郊地區,留守兒童較少,在一些大型農貿市場、批發市場附近流動兒童相對多一些,針對上述情況,近期,我們走訪了曲江、湯汪等地,通過彙報、走訪、實地察看等形式深入瞭解留守流動兒童現狀。據調查,我區學齡前兒童14385人,其中流動(外來務工)兒童3671人;在校小學生34632人,其中流動 (外來務工)兒童8095人,留守兒童292人。主要的留守流動兒童監護管理形式有三種:一是單親監護,即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留在家中的一方家長監護,其中以父親外出,母親留在家中監護佔大多數;二是隔代監護,即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管理的監護形式;三是親戚管理或同輩照應,即留守兒童由父母託付給親戚代爲管理或由兄姐照顧的監護形式;此外,留守兒童還有民間監管、自我監護等方式。

二、工作成效

1、成立廣陵區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工作聯席會議。爲深入貫徹落實省、市關於開展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的會議精神,保障留守流動兒童權益、促進平等全面發展,我們主動與區政府辦對接,協調相關部門,由政府牽頭成立了揚州市廣陵區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由區委、區政府所屬17個相關部門組成,該聯席會議對各部門的職責都作了明確規定。

2、向區委提交兒童幫扶方案。在多方調研的基礎上,針對貧困兒童羣體,特別是其中留守流動兒童的整體狀況,我們向區委提出了幫扶貧困兒童的系列建議方案,如免費營養餐、免費牛奶、免費雞蛋計劃等,並對每種方案的經濟成本都進行了測算,增強了方案的可操作性。

3、下發區婦聯繫統兒童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當前,兒童遭遇性侵、無人監護、溺水、墜樓、觸電等各種危害兒童安全的事故呈現多發趨勢,爲加強對兒童的關愛與保護,我們編制下發了《廣陵區婦聯繫統兒童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確保在突發事件第一時間積極應對,調查情況,採取措施,跟蹤配合,妥善處理。同時,各鄉鎮(街道、園區)對轄區內困境兒童暑期安全隱患進行了排查摸底,並及時給出處理意見,做到對處於困境中兒童暑期安全隱患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早解決,完善政府、學校、家庭、社會聯動對接的保護工作機制,有效控制各種危害困境兒童安全的事故發生,不斷優化有利於困境兒童平安、快樂、幸福成長的社會環境和氛圍。

4、成立廣陵區天使之夢愛心媽媽聯盟。近期,我們在民政部門備案成立了廣陵區“天使之夢”愛心媽媽聯盟,旨在發動全區乃至全市巾幗志願者、愛心媽媽加入這個聯盟,傳遞真情、匯聚愛心、關注公益、共創和諧,共同關愛貧困、弱勢兒童羣體。

5、廣泛開展兒童關愛和安全守護活動。去年4月24日,廣陵區留守流動兒童“安全守護計劃”啓動儀式暨培訓活動在湯汪國小舉行,現場免費爲留守流動兒童發放手機200部。“六一”前夕,邀請了區四套班子主要領導視察、慰問全區部分國小、幼兒園,與孩子們一起共同慶祝節日,給孩子們送去黨和政府的關心,送去慰問金和節日禮物,孩子們在快樂中渡過一個難忘的節日。深入開展“蒲公英行動”和“春蕾計劃”,新增註冊愛心媽媽結對留守流動兒童120對,新增春蕾女童120名,募集愛心基金20140元,發放11500元的愛心助學金。

各鄉鎮(街道、園區)也積極開展關愛活動,如:李典鎮組織女大學生村官志願者結對孤兒,除了定期上門看望,輔導作業,還經常與老師溝通,及時瞭解孩子的在校情況;泰安鎮“愛心媽媽”積極開展爲重病兒童募捐的活動,幫助白血病兒童募捐近萬元善款;沙頭鎮婦聯開展爲留守流動兒童送愛心活動;產業園巾幗志願服務隊的“愛心媽媽”們在開學前給結對的貧困留守流動兒童送去學習用品和助學金。

三、存在問題

1、活動空間不足。目前,留守流動兒童常因父母“太忙,沒時間,顧不上”等原因而缺少溝通,有的孩子放學要麼宅家裏,要麼在外玩耍,安全得不到保障。近年來,隨着婦女兒童之家及陽光學堂的開設,這一情況雖有緩解,但尚不能滿足全區留守流動兒童課外學習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尤其一些設施齊全、管理規範、運轉有效的活動陣地更是不足。

2、學習壓力較大。留守流動兒童家庭中,跟孩子的家庭話題,大部分家長選擇了學習和健康,其他方面溝通較少,尤其是精神層面的關心過少,這樣過於集中的關注給他們的學習帶來壓力,容易造成孩子的情感缺失。同時,家長和孩子對成績的認可度存在一些差距,家長認爲孩子比較優秀或良好的,孩子則對自己的成績不滿意,覺得未達到家長的期望,體現了孩子們在學習方面的不自信。

3、幫扶平臺單一。留守流動兒童的教育、保健、生活及安全保障存在許多困難,近年來,各級婦聯、教育、團委、關工委等部門都在做留守流動兒童工作,雖然花了不少人力、物力、財力出臺幫扶政策、搭建幫扶平臺,但從實施情況來看,由於各種因素制約,尚未形成有效合力,效果並不明顯。

4、長效機制不完善。目前,面對規模龐大、發展迅速的留守流動兒童羣體,相關的政策措施、制度保障以及相關的項目建設還存在滯後的問題,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及運行管理機制尚不完善。雖然牽頭建立了區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旨在整合各方力量推動關愛工作。目前,機構雖已成立,但是尚未真正運行。

四、下一步措施

1、做實婦女兒童之家平臺,將兒童工作根基扎得更深一點

目前,婦女兒童之家已在我區133個社區(村)實現了全覆蓋,每個婦女兒童之家都設有兒童圖書館(室)、兒童快樂家園(室內或室外)和家長學校等。下一步,根據區委“兒童友好家園”建設的總體部署和要求,以兒童和家庭需求爲導向,積極打造兒童課外活動場所,進一步拓展兒童戶外空間,提高兒童身心健康水平,創設兒童友好型的社會環境。我們將突破社區(村)兒童工作人手少的束縛,在兒童工作上創新形式,引進社工+義工模式,兒童工作總體規劃由社工牽頭,通過婦女議事會和社工義工聯席會集體研究決定,兒童圖書館(室)由義工輪流值班管理,兒童快樂家園和家長學校的活動及教學計劃公佈上牆,按計劃開展,教員均由義工擔任,對義工付出的勞動進行文明積分,年度進行積分兌換,每一分值約相當於一元錢。除平時正常工作外,節假日組織志願者隊伍開展各種兒童活動。

2、做活陽光學堂平臺,將兒童工作的亮點放得更大一點

目前全區共有陽光學堂88所,“陽光學堂”校長由社區負責人擔任,教育系統選派一名教師擔任專職副校長,指導開展活動,社區婦聯主席、宣傳幹事負責“陽光學堂”的具體工作。陽光學堂的健全完善改變了許多雙職工子女及留守流動兒童放學回家後,因無人照料,有的遊離在街頭,有的沉湎於網吧的現象,使學生放學後,都可以到“陽光學堂”一起做作業、看書讀報,學習知識,並利用節假日參加學堂組織的各種培訓比賽等,解除了許多家庭的後顧之憂。下一步,我們將聯合社區延長陽光學堂辦學時間,每天定點開放,從下午放學到父母下班,並在有條件的社區率先開放“傍晚課堂”活動,組織以大學生村官爲主體的志願者幫助輔導功課,有特殊培訓需求的還可進行微利培訓。同時,設立 “夥伴節”、“科普節”、“法制節”、“工藝節”等兒童節日,安排資源保護、人防知識、戰爭故事等課堂上聽不到的講座,開展“小主人”、“小園丁”、“小衛士”、“小樓長”、“小幫手”活動,使孩子們在這裏找到夥伴,學到書本外的知識。

3、做好幫助扶持平臺,將兒童工作的機制運作得更圓滿一點

隨着區域經濟發展及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我區留守、流動兒童數量急劇上升。經過調研,我們瞭解到這些孩子一般來說一是家庭經濟條件差,二是學習幫教條件差,三是心理素質比較差。針對此,我們首先將從推進教育均衡化入手,通過關愛流動留守兒童工作聯席會議、政府常務會議等,呼籲實施教育均衡化,助推了區《教育均衡十八條》的出臺,以保證貧困家庭子女享受公平、優質的教育服務,保障教育公平的底線,讓教育惠民政策落實到位。其次是積極培育婦聯自有的幫扶弱勢兒童的載體,一是與金蘋果藝術培訓中心合作,建立區留守流動兒童藝術培訓中心,發動企業家贊助,挖掘有藝術天賦或興趣的留守流動兒童進行免費藝術培訓;二是動員巾幗志願者、女村官、女幹部、女企業家等加入到廣陵區天使之夢“愛心媽媽”聯盟,與留守流動兒童結成幫扶對子,向他們提供情感關愛和幫扶。聯盟將定期開展經驗交流、體驗分享活動,幫助每個“愛心媽媽”掌握與孩子相處的訣竅。

4、做寬兒童工作長效平臺,將兒童工作層次提得更高一點

婦聯的兒童工作是社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於此,我們積極更新觀念,努力改變過去行政化工作模式下的“主與從”、“官與民”的關係,切實“去行政化”,堅持以服務對象爲本,遵循平等、尊重、合作的原則,充分利用好各方資源,採取項目化運作的方式,推進兒童工作。同時廣泛開展社會關愛活動,推動建立由專業社工、專業人員和志願者相結合的關愛服務隊伍,促進全區關愛兒童體系的建立健全,並在其中發揮作用,努力通過理性思考和制度規範,去夯實兒童關愛的長效平臺。

第二篇:銅仁地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情況調研報告

銅仁地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情況調研報告

爲了抓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努力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地區關工委、地區教育局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各縣、市、特區關工委、教育局配合婦聯等部門開展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調查。在各縣調查的基礎上,地區關工委還對部分鄉鎮進行了深入細緻地重點調查。通過聽取縣關工委的綜合彙報,與縣市特區有關部門領導、部分鄉鎮黨委座談,深入學校、留守兒童家庭走訪等,對我區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情況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和認識。

一、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一)基本情況

我區轄8縣1市1特區,共有169個鄉鎮辦事處,2945 個行政村,人口近400萬,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9·58%。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走出家門外出打工的農村青壯年越來越多,許多孩子都交給了老人或親戚撫養代管。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區外出打工的家長有7萬多人,留守兒童有5萬3千餘人。在留守兒童中,由父親在家照顧的有9540人,由母親在家照顧的有16960人,由爺爺奶奶照顧的有23320人,由其他親人照顧的有3710人。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教育確實存在一些負面影響。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習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過 低,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裏認爲,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高,對孩子的學習期望值較低,缺乏硬性約束,將孩子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 少。從各村的調查情況來看,有91. 4%的留守兒童和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等祖輩生活在一起,作爲一個特殊的監護羣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且大多是文盲,不 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還由於年齡差距大,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 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2、性格缺陷。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廣東、 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爲主,常年在外奔波,從事的多是體力活或做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艱苦,勞動強度高, 空閒時間少,與留守子女聯繫較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 足夠的關心、幫助和指導。青少年正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 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個性變得極端化,要麼內向、自卑、孤僻,要麼任性、放蕩,甚至滋惹事非。另外,通過調查發現,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的比例比其他兒童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監護人不敢管,不會管,留守孩子幾乎生活在無限 制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爲中心等極端性格,而且隨着父母外出時間 越長,性格變化越快,且年齡越小,變化越大。

3、缺乏親情。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生活的影響較爲複雜,其中情感缺乏問題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研究表明,親子撫養比隔代撫養和寄養能更好地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親情關係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爲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 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同時,根據調查和座談的情況,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 出對家庭完整和父母關懷的強烈需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

4、行爲偏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其行爲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

段,自律能力很弱。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爲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 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爲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祖輩教 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爲,有的迷戀桌球 室、網吧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 混在一起。

5、價值扭曲。打工經濟的蓬勃發展,使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但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時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較少,特別是部分父母們長期在外,因 無法照顧孩子產生負疚感,於是採取“物質+放任”的方式進行補償,使得留守孩子擁有零花錢的數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並直接導致“讀書無用論”、“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觀念的形成,把人生髮展方向定位爲打工掙錢,熱衷於吃喝玩樂,在學習中缺乏進取心和刻苦鑽研精神,得過且 過,不求上進。

6、安全隱患。由於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 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以思南縣邵家橋鎮爲例,2014年1至9月,共發生留守兒童違法犯罪事件17起,佔青少年違法犯罪的 53%,其中較嚴重的打架鬥毆事件4起,溺水事件2起,死亡1人,交通事件1起,死亡1人,偷盜事件10起。 事例1 :今年7月,一個父母長年在外的學生對奶奶謊稱到學校上課而用父母寄來的錢買了一輛舊摩托車開到5公 裏外的趙家壩小河游泳被淹死。事例2:今年4月26日, 邵家橋鎮先鋒村先鋒組一個由公婆照看的留守在家三歲的 小男孩,與其姐姐在公路上,不幸被一輛大貨車後護輪殼 掛倒,拖行近20米後落地死亡。事例3:國小三年級的女 生陳某,因父親外出打工六年無音訊,母親兩年前出去尋 找至今未歸,長期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由於平時管教不嚴,養成小偷小摸的習慣,並且經驗豐富,專門夥同其 他同學偷東西,在她的牀下查到小食品和各種玩具足足有 100斤重。

(三)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留守兒童教育生活問題的產生,除了留守兒童自身的因素,還有來自家 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原因。

1、家庭方面:由於外出務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無定所,城鎮教育費 用較高,難以將子女帶在身邊;平時與子女缺少溝通,疏於管教,造成親情談 漠,孩子缺乏安全感;留守兒童大多數由年邁而沒有文化的爺爺奶奶照顧隔代撫養大多偏於溺愛,以生活照顧爲主,知識、精力上基本無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養輔導、督促孩子學習的義務,即使父輩有一方在家,由於要操持整 個家庭生活,輔導、督促的力度也被大大削弱,因此,留守兒童的家庭文化和 道德教育基本處於空白。

2、學校方面:側重在校時段教學管理,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關愛難以顧 及,與家長的溝通難以實現,對那些“問題兒童”難以管理,有的學校在教育 無效時乾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致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脫節。

3、社會方面:農村基礎教育薄弱,教育資源缺乏,教育觀念陳舊,不能 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對一些娛樂場所不能有效管理,也 使一些留守兒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學校、家庭、社會三大教育中出現盲區是產生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

(四)所做的工作及成效

近幾年來,我區各級黨政、有關部門、各級各類學校高度重視留守學生的教育管理和幫扶工作,經濟上給以扶持、生活上給以照顧、情感上給以關愛、學習上給以幫助、思想上給 以溝通,開展了多項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幫扶活動,留守兒童工作得到了有效推進。一是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把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和幫扶工作作爲落實《未成年人

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義務教育法》,貫徹十七大精神及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 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一些黨政領導多次深入基層調研留守兒童工作情況,安排部署留守兒童工作。如印江縣羅場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下發了“關於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管理意見”。對留守兒童家長、委託監護人和所在學校提出了明確要求。並積極探索教育管理辦法。各級關工委積極主動配合,當好黨委政府的參謀和助手。2014年地區關工委、地區教育局聯合下發了“關於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社會調查的通知”,要求各縣、市、特區關工委、教育局配合婦聯等部門認真開展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研究工作。地區關工委還先後到印江縣羅場鄉、石阡縣的中壩、本莊等鄉鎮調研。各縣、市、特區都開展了調研活動,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爲當地黨委、政府制定決策、措施提供了詳實的依據。二是教育系統真抓實幹,建立了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幫扶機制。教育部門制發了關於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幫扶工作的文件,規範了教育管理幫助工作的措施和辦法。教育局與學校、學 校與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簽訂了責任書。各校建立了留守學生檔案,建立了教師結對聯繫幫教制度,做到了“三個一”,即:每學期家訪一次,與留守兒童談心一次,有一本留守兒童工 作情況記錄。學校根據留守兒童的學習、思想、心理情況,適時開展了有針對性的豐富多彩的活動,如主題班會、聯誼會、生日聚會、節日文藝展示、道德法制講座、家長學校等,豐富留守兒童的生活,增進留守兒童的友情,激發留守兒童的熱情,讓他們充分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同時通過開展“親情電話” “親情書信”等活動,讓留守兒童與父母溝通情況,感受父母愛的溫馨,也喚起父母對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各校充分發揮關工委和“五老”隊 伍的作用,實行“代理家長制”,通過“結對子”的辦法進行幫扶,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人間的真情。有的學校建立了留守兒童愛心基金,除學校投入資金外,廣大教師積極捐助,學生自發獻愛心,社會人士積極參與,解決了部分特困留守學生的生活困難,從調查的情況看,全區很少有留守兒童因家庭困難而輟學。

三是各部門密切配合,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關工委、團委、婦聯、農辦、公安等部門密切配合,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通過結對幫扶、聯誼慰問、社會環境綜合治理、網吧整治等,爲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提供了寬鬆、和諧、健康、安全的環 境。各單位、各鄉鎮、村委會、社會廣泛參與,積極配合教育部門,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結對進行教育管理,並對特困留守兒童給予資助。目前,各相關單位各司其職,部門間密切配合, 社會人士廣泛參與,齊抓共管留守兒童的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

四是初步探索出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模式。如 創建了以羅場中學和羅場國小爲代表的“羅中模式”和“羅小模式”。羅中模式就是與學校附近的王德芬女士聯合創建“留守學生之家”。按照“生活自理、學習自主、行爲自尊、健康自強”的“四自”教育宗旨,採取社會幫扶、學校負責、政府監管的“三位一體”管理模式。由王德芬提供“留守學生之家”場所,並擔當“家長”,配備管理人員,收取適當生活費,負責留守學生的學習、生活及日常管理工作。學校成立留守學生工作領導小組,以加強管理。並與教師簽定責任狀,實行“兩包三保”責任制,即班主任包班、科任教師包學生,保留守學生不輟學、保留守學生在班上學習不掉隊、保留守學生在校不嚴重違規違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定期對“留守學生之家”的教育和管理進行檢查和指導。羅場中學還開辦了“留守學生家長學校”,幫助其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對家長提出了“五個一”的要求,即要求外出務工家長每週一個電話,每月一封信,每月和班主任聯繫一次,每學期與科任教師聯繫一次,每學年至少回家一次。並注重留守學生的教育,開展了“五個一”活動,即改正一個缺點,做一件好事,交一份滿意答卷,爲學校添一份光彩,做一名合格中學生。還注重培養留守學生的健康心理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堅持正面引導,輔以嚴格要求。羅小模式就是針對留守學生年齡小,身心還不健全的特點,採取留守學生親戚連親戚、朋友連朋友的形式留一名親戚或朋友在家作監護人,一年一換,輪流擔任代理家長。思南縣林家寨國小創建了“學校+老年協會+留守兒童”的管理模式,即建立一個“留守學生之

家”,學校教師和村老年協會成員與1至5名留守兒童結對子,與他們談心、交心,瞭解其想法和心理動向,幫助他們實現自已的良好願望,讓他們感受“家”的溫暖和學校的快樂。

二、對策和建議

關愛留守兒童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件大事,關係社會的安定和團 結,關係公民整體素質的提高,需要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視與支持,需要各相 關部門及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參與。通過構建組織管理、職能保護、社會 呵護、學校監管、親屬監護“五大關係”網絡,努力爲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 長創造有利的條件。

1、強化政府統籌,構建組織管理網絡。政府及有關方面要高度重視留守 兒童教育問題,切實擔負起責任。首先,要提高認識,把留守兒童教育成長問 題納入政府議事日程,加強領導,明確牽頭單位,建立由宣傳部、精神文明 辦、農辦、公安、教育、司法、民政、關工委、婦聯、共青團等多部門組成的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協調小組,並形成制度,一年召開1-2次會議,彙報和研究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其次,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調查研究, 制定有利留守兒童教育成長的政策,儘快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o

2、加強部門合作,構建職能保護網絡。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協調小組 成員單位要加強聯繫,共同做好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宣傳部和精神文明辦要加 大宣傳力度,引導和教育人們提高關愛留守兒童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引導 和教育外出務工家長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強化監管責任;教育部門要形成教育保護合力,出臺相應的關愛和保護政策與措施,加強監督和檢查,強化學校對留守學生的監管和教育力度。不斷加大農村中國小基礎建設投資的力度,逐步建設農村中國小寄宿制學校,吸收留守兒童住校。公安部門要加大對侵犯留守兒童權益行爲的打擊,淨化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教育環境;司法部門要深入基層開展法律宣傳和諮詢活動,增強留守兒童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民政部門要關心貧困留守兒童的生活,把貧困留守兒童列入救濟對象。關工委、婦聯、共青團等組織要從各自的工作實際出發,通過創辦留守兒童家長示範學校、代理家長學校,開展志願者服務、結對子互幫、親情熱線等活動,把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落到實處。

3、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構社會呵護網絡。全區各鄉鎮、村(居)委會 應儘快做好留守兒童檔案的建設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針對各 類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採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實際地解決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 問題。對於那些生活較困難和問題突出的留守兒童要特別關注,建立社區幫扶中心,並組織幹部到留守兒童家裏慰問,切實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實際問題。要加強農村基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負責,統籌鄉村學校的老 師、村婦代會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團員等各方面力量,給予留守兒童“一 對一”的特別關懷,組織他們開展有益的集體活動,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 和良好的行爲習慣。

4、完善學校教育,構建學校監管網絡。學校要健全關愛留守學生的制 度,建立留守兒童專門檔案,對留守學生這個特殊羣體,除了知識的傳授和學業的管理外,要給他們更多的心靈關懷,更多地瞭解他們的家庭情況、心理狀況,關注他們的成長變化,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情況。學校的心理老師要對留守兒童及時進行疏導教育,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的家庭教育缺失。 要豐富課餘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兒童參加文明健康的活動,讓他們融入集體之中,消除他們的孤獨感、自卑感;重視辦好農村家長學校,定期與外出打工的父母、代養人聯繫溝通,交換意見,或者可以充分利用假期和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指導他們開展正確的家庭教育,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監管網絡。

5、強化監護責任,構建親屬監護網絡。相關單位要通過多種方式,引導 家長在外出務工的同時,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後要加強 與孩子溝通、學會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學方式和方法,發揮家長對孩子的獨 特的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此外,要加強臨時監護人的家庭教育指 導,轉變監護理念,引導臨時監護人及其他親屬對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 需求給予更多的關注。讓遠離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 有人幫”,合力營造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第三篇: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家庭教育調研報告

株洲市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情況的調查與思考

株洲市婦女聯合會兒童部

爲準確掌握我市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情況,市婦聯歷時3個月在炎陵縣、蘆淞區深入農村開展調查研究,發放調查問卷500餘份,訪談留守兒童家庭200餘戶。

一、基本現狀

調查顯示,我市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情況較之過去有轉變,具體體現在:

1、家教觀念深入人心。98%的受訪家長認爲家庭教育很重要,78%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和健康狀況非常關心,66%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夠獲得大專以上的文化,58%的家長更關注孩子的品格修養,以身作則,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2、家教行爲趨於理性。79%的家長在孩子犯錯時,選擇給孩子講道理。與孩子的意見不一致時,76%的家長會選擇討論溝通,而不是一味地強制孩子服從。82%的家長熱衷於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有過廣播電視、報刊閱讀、親友探討等學習經歷。

3、親子關係逐步改善。在被調查的家庭中,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打工的佔95%,雖然長年在外,但75%的父母能夠保證每週至少一次跟孩子聯繫,57%的留守兒童願意向父母傾訴煩惱和困惑,55%的孩子理解、支持父母外出務工。

4、學教困難有所緩解。63%的受訪留守兒童很喜歡上學,67%的孩子對自己目前的學習狀況滿意,僅15%的孩子覺得父母外出務工 1

對學習有不好的影響。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們的生活、學習管教也較以前有了大的改觀,73%的留守家庭會督促孩子的學習。

二、存在的問題

1、家長培訓渠道不暢。調查顯示,農村家長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親佔79.6%,母親佔67.8%。他們的家庭教育經驗有38%是來自長輩的經驗,35%是自己從小的體驗。因此,他們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的積極性非常高,91%的家長有培訓的需求,但只有13%的家長有過相關的學習機會。

2、留守兒童學習壓力大。跟孩子的家庭話題,58%的家長選擇了學習和健康,過於集中的關注給留守兒童的學習帶來壓力。數據顯示,68%的家長認爲自己的孩子成績“優秀”或者“良好”,但是43%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績不滿意,另有26.6%的學生認爲“自己成績未達到父母的期望”,家長和孩子對成績的認可度有較大差距,體現了孩子們在學習方面的不自信。

3、情感缺失現象依然存在。調查中,44%的父母因“太忙,沒時間,顧不上”等原因只能跟孩子保持電話溝通。但留守兒童對這種溝通並不滿意,63%的留守兒童希望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59%的孩子希望父母至少每天聯繫一次,48%的孩子承認父母不在,缺乏保護,膽小怕事。

三、市婦聯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情況

1、開展送“家教下鄉”活動。組建家庭教育講師團,依託“親子教育”講座和“愛〃家”大講壇,先後在株洲縣、醴陵市、蘆淞

區、雲龍區舉辦家教講座30餘次,受益家長達2萬餘人次。

2、組織城鄉家庭結對幫扶。爲讓農村留守兒童能感受到家庭溫暖和社會關愛,啓動了“愛心父母”大招募,促成千餘名社會愛心人士與農村留守兒童結對,向他們捐贈書籍等學習用品和衣物等生活用品,有些愛心家長與結對兒童保持經常聯繫,緩解留守兒童對親情的渴望。

3、情繫留守兒童送溫暖。通過“春蕾助學”行動資助700餘名農村貧困兒童、留守流動兒童完成學業。聯合恆源祥開展“情繫留守兒童送溫暖”活動,爲留守兒童捐贈冬衣冬靴,編織愛心織毛衣。投入20萬元創辦了10個“農村留守兒童之家”,配備了兒童圖書和體育器材;投入40餘萬元創辦了3個城區“春蕾愛心屋”,爲留守流動兒童提供免費的藝術特長培訓。

四、建議與對策

留守流動兒童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牽涉面較廣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們建議如下:

1、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責任。建議各級黨委政府着眼未來,重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一是整合教育、民政、勞動等政府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相互協作,整章建制,做到依規辦事。二是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羣衆團體的作用,支持他們依據章程開展關愛活動和志願服務,做到有人管事。三是適當傾斜技能培訓、貧困助學、社會救助等資金安排,把普及家庭教育工作經費納入公共財政,做到有錢做事。

2、家庭要成爲關愛留守兒童的“第一陣地”。各級婦聯要繼續深化以家庭爲載體的各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送家教進農村、進社區、進廠礦、進企業、進機關”活動,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引導家長和監護人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當好孩子的“啓蒙老師”,關注孩子的心智成長。

3、學校要成爲留守兒童的“家外家”。推廣和完善寄宿制學校建設,解決當前留守兒童“家裏管不好,學校不好管”的難題;開設學生心理疏導課程,幫助留守兒童化解心理問題;鼓勵教師對留守兒童傾注更多的關心關愛,鼓勵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以友情彌補親情。

4、社會要肩負起留守兒童的“監管職責”。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組織動員巾幗志願者、婦女幹部、退休幹部與留守兒童結對子,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能讓留守兒童享受到愛的溫暖和社會的關愛;鼓勵社會力量創辦“留守兒童託管”機構,讓孩子放學放假有地方玩、有人管;推行“假期培養”模式,讓留守兒童在假期擁有“知識充電站”和“快樂加油站”,實現“離校不離教”。

第四篇:關於留守兒童教育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留守兒童教育情況的調研報告

近年來,隨着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比例越來越高,留守兒童的數量激增,據初步統計,我市農村留守兒童樂平市國小26286人,佔在校生總數的41.9%,國中11422人,佔35.8%;浮樑縣國小3503人,佔18.6%,國中1278人,佔14.1%;昌江區國小3155人,佔23%,國中1136人,佔29%,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總數達46780多人。面對這一龐大的特殊羣體,爲了貫徹十七大精神,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堅持育人爲本,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根據今年全市教育工作會議的部署,11月12日至12月28日景德鎮市教育局副局長張學鋒帶領督導室全體成員,走訪了樂平市、浮樑縣、昌江區和珠山區的部分學校,深入到不同類型的多個鄉鎮、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學校的基本做法

我市很多農村鄉鎮中國小留守兒童佔學生總數的40%以上,最多的鄉鎮甚至高達70%。面對留守兒童教育難題,各學校紛紛採取了不同的措施,在困難面前,廣大教育工作者選擇了給自己加壓,對留守兒童不歧視、不冷落、不放棄,努力讓每位留守兒童學會自主學習、獨立生活,創造條件使得他們與其他學生一樣,生活上享受到溫暖、學習上得到關愛。主要採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及時與家長溝通。農村中國小普遍對留守兒童進行了登記,建立了聯繫卡,昌江區麗陽鄉餘家希望國小還擠出資金,按生均每學期1元的電話費補助教師,加強教師與家長的交流,增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效果。魚山鎮中心學校還提出要求,讓教師經常家訪,改變教育方式方法,上門送關愛,使師生關係更加融洽。

二是教師無償輔導。不少學校採取放學以後對留守兒童開小竈的措施,延長教師工作時間,無償輔導學生作業,通過託管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三是指導家庭教育。魚山中學抓住春節外出務工人員返鄉高峯,召開家長會對監護人進行指導,爭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家長以前的那種只關心學習成績,不關心學生心理;只知道訓斥責備,不懂得理解關愛;只關心物質生活,不重視精神支持等不良心態。

四是鼓勵學生交流。樂平市塔前中學還專門安排了熱線電話,鼓勵留守兒童與家長溝通。魚山鎮中心學校開展紅領巾幫扶,鼓勵學生結伴同進,組織留守兒童才藝展示和競賽活動,爲留守兒童打開心扉,增進與外界交流創造條件。多項活動的開展,也豐富了他們的課餘生活。

五是教師結對幫扶。浮樑縣福港學校,中層以上幹部都下到班級蹲點,與班主任共同做好教育工作,並採取結隊幫扶的做法,有針對性地對特殊留守兒童進行教育,還動員學校教師捐款捐物,爲留守兒童買雨傘、雨鞋,給留守兒童送溫暖,留守學生受到很大鼓舞。塔前中學讓一部分留守兒童,將生活費委託班主任代爲管理,幫助他們科學理財,使家長消除了後顧之憂。

各校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許多留守兒童得到多方面的關心和幫助,爲他們的健康成長付出了很大努力,但由於數量較多,教育的工作量很大,牽涉面又廣,僅靠教育一家很難但此重任,尤其是教師負擔過重,教育經費緊張,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確實存在很多困難。

二、存在的教育問題

在調研中發現,由於正常的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兒童身心發展尤其是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日漸突出,由於數量龐大,近期看來似乎只是家庭問題,若干年後就有可能成爲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存在的教育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教育嚴重缺失

在調查中,我們瞭解到,不少外出打工父母與孩子每年才聯繫一至二次,甚至有的父母基本上一年內都不與孩子聯繫。儘管有相當部分的外出務工父母一年返家探親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但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親情的關懷,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尤其是孩子的情感教育幾乎成爲空白,由於他們處於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很多問題得不到解答,心理需求也無法滿足,致使大多數留守兒童情感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缺陷,如性格孤僻、寂寞空虛、難以溝通、攻擊性強等等。有些在外務工父母爲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學習條件,經常給家裏寄錢、寄物,導致一些留守兒童存在亂花錢的狀況,這很不利於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

調查顯示,平均約有65%(有的縣區高達70%)的留守兒童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由於祖孫年齡相差一般都在40至50歲左右,老人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孩子往往只能在物質生活上得到保障,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與引導無從談起。因此,無論是從體力還是智力上都無法完全承擔起對孫輩的監護和教育的重任。

2、學習狀況令人擔憂

由於祖輩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有一部分是半文盲,年齡的代溝無法在思想上溝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調查結果顯示,有不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在學習上明顯處於劣勢;大多數教師也反映留守兒童中“學困生”、“問題學生”較多,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情,多有厭學傾向。一方面缺少父母的關愛,而祖輩的文化水平較弱,學習上缺乏監督;另一方面,隨着新課改的深入,實踐性內容增加,需要家長適當輔導,爺爺奶奶心有餘而力不足。從作業的完成情況來看,留守兒童的作業態度和質量都有明顯不足,留守兒童年齡都不大,沒有父母的監督和指導,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然不夠,學習狀況很不理想。

3、心理健康出現異常

很大部分留守兒童思想健康出現偏差,更談不上遠大理想、熱愛祖國等思想境界,甚至一部份兒童還沒有

形成一種價值取向。出現不遵守規章制度、不誠實、拉幫結派、欺負同學、頂撞祖輩、我行我素、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習氣。依靠父母得到的物質享受,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習氣,並有可能形成“讀書無用淪”、“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

調查發現,在中學階段,留守兒童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明顯高於其他正常兒童,通常表現出衝動、好怒、焦慮、自閉等不良的心理特徵。遇到不順心的事,不能與自己的同學或朋友正常交流,受到挫折,無人傾訴,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較爲明顯,如不能得到合理的引導,很可能產生不良後果。

4、人身安全難以監管

據教師反映,大多數承擔監護的祖輩,不僅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學習輔導,對思想教育、人格培養更是無能爲力,家庭教育十分薄弱。不少家庭的老人還有打麻將、飲酒、迷信等成規陋習,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學校教育如果不能與家庭教育很好配合,容易造成安全監管的諸多問題。教師對學生的監管只能在課堂,放學以後和節假日學生自我支配的時間成爲學校監管不到的真空。由於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師無法向家長了解他們課餘時間的情況,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不良品行危害學生人身安全。有的留守兒童學校、家長兩頭欺騙,出現逃學、偷偷上網等現象,甚至個別人有偷竊行爲,成爲“問題學生”,對他們本身也會產生很大的安全問題。

5、很多教師不堪重負

留守兒童數目激增,很多負擔都落在了老師身上,尤其是班主任教師體驗到較重的工作負荷,工作內容也比以前繁雜瑣碎,有的教師感到情感資源被極度耗盡,尤其不能忍受留守兒童的搗亂行爲。如學生生活中的說是都要幫忙處理,中午要監管學生吃飯睡覺,下午放學還要時刻看護學生的安全。許多國小教師除了上課,批改大量的作業,還要組織參加各種課外活動,既要輔導留守兒童的學習,又要抽出時間對他們做耐心細緻的思想教育工作。留守兒童的難教難管也加大了教師的心理壓力,教師常常表現出持續的精力不濟、極度疲勞,甚至感到如此繁重的工作難以承擔,很難適應目前教育工作的需要,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也表現出太多的無奈。

三、工作的對策和建議

針對以上情況,以及調查過程中對各校經驗的總結,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建立健全聯繫制度

教育行政部門要組織各級各類學校認真調查研究,摸清留守學生的家底,規範留守學生的檔案和聯繫卡制度。(範文網 )檔案內容也有待進一步完善,不僅要包括基本情況、家長姓名、家庭詳細住址、留守原因,家長務工詳細地址、聯繫電話,留守孩子臨時監護人的詳細地址、聯繫電話、身體狀況、年齡等,還要記錄定期與留守兒童的父母溝通、定期與臨時監護人溝通、定期與村委會(社區)溝通的內容。學校要及時補充、變更檔案,以學生爲中心組成關愛網絡,時刻關注留守孩子的成長。廣泛開展家訪,上門送溫暖,融洽師生關係,要適時反映傾向性問題,與家庭、社會合作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2、適當增加政府投入

作爲地方政府,必須考慮留守兒童教育工作的相關經費,一方面要適當增加教師補貼;另一方面要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建立託管中心,改善食宿條件,可以填補雙休日、節假日監管的空白。針對當前雙親外出打工的中國小學生雙休日和暑假無人監管的情況,結合“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等項目的實施,在有條件的地方改擴建一批農村中國小寄宿制學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留守兒童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現狀,解除外出務工父母的“後顧之憂”。同時,加強對寄宿制學校的教學、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留守兒童託管中心,專門聘請教師來管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3、廣泛開展家教指導

各學校可以印發《致留守兒童家長的一封信》,與家長進行書面交流,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達成共識,形成合力。針對當前家庭、村委會和學校之間缺乏有機的合作與溝通的現狀,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村委會和學校聯動的關愛網絡。學校要指導家長正確處理家庭創收與子女教育的關係,爲增進留守兒童與父母交流,學校可以開通家長熱線電話,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提供網絡視屏交流,讓留守兒童感受到更多的溫暖和關懷,讓家長隨時瞭解子女學習和發展情況,並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鼓勵和教育。學校和老師與臨時監護人也要保持經常性聯繫,指導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努力爲他們營造正常家庭的心理氛圍和教育環境。

4、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有條件的農村國中,要配備心理學專業教師,積極開展心理諮詢和心理輔導,有針對性地開展主題教育,針對學生行爲習慣養成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開展專題教育。重大節日或有特殊意義的日子爲他們舉行相關活動,如孩子生日舉辦獻愛心活動等;針對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爲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設立心理諮詢室,開展心理諮詢、心理教育講座,定期開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提供交流的平臺,爲學生打開“心結”。加強立志教育,培養他們自主學習和獨立生活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性。教師要及時掌握他們的心理狀況,教育他們控制不健康情緒的若干方法,培養他們勇敢面對困難的精神,引導他們採取積極的態度尋找快樂,將人生道理同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爲學生營造一個合理、科學的精神世界。

5、學校適當分擔責任

學校可以爲每個留守兒童安排一個託管老師,實行留守兒童定期談心制度,加強監管、溝通、交流,針對不同情況,提高工作的實效性,充分利用教師的權威性,努力消除祖輩代溝造成的不利影響。學校舉辦各種有意義

第五篇:合肥市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問題調研報告

合肥市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問題調研報告

留守流動兒童是伴隨着我國經濟社會轉型而出現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近年來,這個特殊羣體的問題不斷凸現,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加強對留守流動兒童的教育和管理,促進他們的發展,無論對於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還是對於進一步完善城市外來人口管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都有着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爲了摸清我市留守流動兒童的生存發展狀況,提高全社會對這個羣體的重視程度,促進我市留守流動兒童關愛工程的實施以及保護留守流動兒童相關政策的出臺,今年我們對我市留守流動兒童狀況開展了調研。此次調研覆蓋我市三縣四區,留守兒童數字統計到村(居),通過召開座談會、聽取工作彙報、走訪留守流動兒童之家、下發統計表格等形式,對全市留守流動兒童的總體狀況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

一、我市留守流動兒童的基本情況

我市三縣四區共有18歲以下兒童968249人,其中留守兒童171937人,佔總數的17.8 %;流動兒童10854人,佔總數的1.1 %。

在留守兒童中,學齡前兒童佔留守兒童總數的27%,國小生、國中生和高中生分別佔總數的32%、28.1%、12.9%。留守兒童父母雙方至少有一方在外打工86511人,約佔留守兒童總數的50.3%;父母雙方均在外打工85420人,約佔留守兒童總數的49.7%。留守兒童主要和祖輩生活在一起的約佔42.7%,和其他親戚生活在一起的約佔 5.7%,寄養在朋友家裏的約佔1.2%。

流動兒童大多隨着父母流動,與父母居住在一起。流動兒童父母的學歷以國中爲主,有的家長甚至是文盲,教育子女方法簡單粗暴。由於流動家庭收入較低,住所基本上都是租房,前店後房的現象比較普遍,居住和衛生條件較差,流動兒童生活學習環境不盡人意,孩子甚至連做作業必須的桌椅也沒有。大部分流動兒童課餘時間在家裏,沒有參加各類興趣培訓班,也缺少課外書籍。他們雖然身居城市,但由於與城市孩子的生活差距和不平等,使他們始終處於城市邊緣。有近1/3的孩子感到受壓抑、被歧視,認爲城裏人看不起他們。不少孩子自卑心理較重,自我保護、封閉意識過強,行爲拘謹,性格內向,不願與人交往。

二、存在的問題

(一)留守流動兒童面臨的突出問題

——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學校,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必不可少的補充和完善。留守兒童的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在外工作,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家務或農活,與孩子的溝通少、交流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無法關心到子女各方面的發展情況。從調研結果看出,大多數留守兒童與他們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隔代監護,這些長輩平時對孩子物質上給予的多,精神上關注的少,難以與孩子進行溝通,“代溝”問題更加明顯。而流動兒童雖然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但父母往往忙於生計,也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真正能夠和子女進行談心交流的父母較少,因而導致留守流動兒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心理問題突出。在人格發育過程中,兒童早期的環境和家庭教育被認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的斷裂或缺失導致留守流動兒童心理失衡、行爲失範的問題突出。與普通兒童相比,留守流動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情緒消極,在性格上表現爲任性、冷漠、內向和孤獨。甚至還有一部分孩子由於對不良社會行爲和生活方式缺乏認知能力,受外來不良社會因素影響成爲了“問題孩子”,有的甚至走上的違法犯罪道路。——意外傷害問題嚴重。留守流動兒童因爲父母不在家或忙於生計,缺乏家庭管護,他們思想單純,自我保護能力差,很容易出現意外傷害事件。特別是留守兒童的家裏往往只有老人和孩子,老人防範、防護能力弱,導致留守(流動)兒童受到意外傷害的機率遠遠比普通

家庭兒童大。

——留守流動兒童學習情況堪憂。一方面,由於留守流動兒童的父母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使得他們對孩子的學習期望過高。另一方面,受文化水平和家教知識的制約,使得他們缺乏輔導孩子學習的能力,教育引導往往不得法,特別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重養輕教,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也無法給予有效的幫助,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學習成績不好,厭學、逃學、輟學的傾向比較明顯。

(二)留守流動兒童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缺乏統一領導協調機構。做好留守流動兒童工作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僅靠哪個部門的力量都是不夠的。全國婦聯去年曾牽頭下發兩個留守流動兒童的文件,省委組織部、省婦聯也聯合14家單位下發關於大力實施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行動的文件。按照文件要求,目前,我市教育、團委、婦聯、文明辦等部門都在做留守流動兒童工作,但未形成合力,缺乏統一的領導和管理。這種狀況不利於留守流動兒童工作的統籌管理和進一步開展。——留守流動兒童工作資金不足。雖我市政府專門撥以獎代補資金,但經過調研發現,我市的留守流動兒童之家財力有限,不少留守流動兒童之家缺乏必要物力、財力,有些兒童之家雖然設立了圖書閱覽室,但是兒童書籍卻只有寥寥數本,兒童活動器材、設備也相當有限,無活動經費。

——教育條件有待提高。目前,農村中國小尤其是國小寄宿制學校少。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定點學校還相對不足,流動兒童就近入學還有一定難度,少數定點學校辦學條件和教育教學質量有待進一步改善和提高,農民工子女入學條件還較高,仍存在少數繳費入學情況。

三、針對留守流動兒童問題採取的措施

爲加強農村兒童工作,解決留守流動兒童家庭監護和教育缺失問題,我市從四個方面關注這一特殊羣體。

一是積極妥善解決留守兒童義務教育問題。市政府辦公廳轉發了《市教育局關於做好在合肥市區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意見(試行)的通知》。共建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就學定點學校70所,定點國小和國中數分別佔市區國小和國中總數近24%和28%。同時執行減免農民工子女借讀費政策,去年減免借讀費9738人,佔農民工子女總數的78.9%。針對留守兒童現狀,2014年,市教育局下發了《轉發省教育廳〈關於批轉安慶市留守孩子關愛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的通知》,積極採取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健全“留守少年兒童”成長紀錄袋、構建“代管家長”等措施,逐步建立起關愛、幫扶農村留守兒童有效機制。

二是在全市推開實施留守流動兒童關愛工程。其一,出臺工作方案。市婦兒工委抓住省留守流動兒童工作項目推進會的契機,經市政府第95次常務會議研究,出臺了《關於組織實施留守流動兒童關愛工程的方案》,在全市各縣區實施留守流動兒童關愛工程,並撥以獎代補專項經費。我市留守流動兒童關愛工程由各級婦兒工委牽頭組織實施,宣傳、教育、團委、婦聯等12個單位爲責任單位,並明確了各自的職責分工。其二,開展工作調研。市婦兒工委辦通過聽彙報、查資料、看現場、與留守兒童談心等形式對各縣區實施關愛工程情況進行了兩輪調研、指導、督導,抽查了16個留守流動兒童之家的組織設施及活動情況,有力推動了工程的實施。其三,召開關愛工程推進會。今年5月,市婦兒工委召開了實施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工程推進會,總結項目實施情況,部署下一步工作任務。肥西縣婦兒工委、市教育局和廬陽區汲橋社區在會上作了經驗介紹。其四,形成關愛合力。市婦兒工委充分利用成員單位資源優勢,形成關愛合力。今年開展了結對幫扶活動,將36個成員單位與兩綱示範點、留守流動兒童之家結成幫扶對子,要求各成員單位從物質、資金等方面支持兒童之家的建設。今年的六一期間,每個成員單位都來到結對留守流動兒童之家,爲他們送去了圖書、錄音機、體育器材等基礎設備和學習用品,送去黨和政府的關愛。目前,各縣(區)均已成立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工作領導組織,通過整合鄉鎮(街道)、村(居)委會現有資源,積極開展“十百

千”行動(即建立10個留守流動兒童之家、培訓100名班主任或臨時監護人、聘請1000名愛心家長)。目前,全市共建93個留守流動兒童活動之家,培訓6755名班主任,招募5583名愛心家長,設立了386部親情熱線電話。

三是創建留守流動兒童家長學校。針對農村留守流動兒童教育問題,出臺了《關於開展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家長學校創建活動的意見》,在留守流動兒童較爲集中的學校,創建留守流動兒童學校。全市共建留守流動兒童家長學校44所,培訓家長6670名。其中有8所分別被評爲全國和省留守流動兒童示範家長學校。

四是啓動實施“陽光關愛工程”項目。通過社會各界的自願籌款捐資,在我市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的鄉鎮中心學校建立陽光關愛書屋、陽光關愛俱樂部(來源說明好範 文網:)、陽光關愛歡樂運動場、留守未成年人網站、開展陽光關愛夏令營以及資助農村特困家庭留守未成年人學習生活等多種愛心公益活動。

此外,各有關部門、各縣區也積極開展關愛行動,積極爲留守流動兒童辦實事。通過創辦全省首家“民工子弟圖書館”,舉辦“農民工子弟夏令營”、“關愛留守兒童,城鄉兒童手拉手”、“百名留守兒童看合肥”、建立“留守兒童”假期學校、創建“手拉手紅領巾書屋”等活動,爲留守流動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了良好環境。肥東縣構建完善的“留守小隊”模式被國家11個部委倡導推廣,成爲我市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品牌。目前,全市共有留守小隊1609個,留守隊員16418名。肥西縣將04年以來的關愛留守孩子工作彙編成冊,並開展了實施省留守兒童關愛工程工作的評選表彰活動,共表彰了2個示範留守兒童之家,41名優秀“代管家長”、“留守兒童”和關心留守兒童工作先進個人。

四、推動留守流動兒童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納入民生工程,加強領導,整合資源,形成合力

建議各級政府要切實擔負起責任,把解決留守流動兒童問題作爲民生問題,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以統籌,加大投入,設立專項資金。各級政府的分管領導爲第一責任人,各有關單位爲成員,牽頭關愛工作,整合資源,形成合力,着力攻破留守流動兒童發展面臨的問題,切實爲留守流動兒童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爲留守流動兒童身心健康成長創造有利條件。辦公室設在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負責對關愛工作各項目標任務進行具體分解,建立健全聯席會議制度、督查機制、激勵機制,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管理體制,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二)進一步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和管理,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和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的就學權利

一方面,要加快寄宿制學校的建設,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體制,加強和完善農村中國小寄宿條件,對留守兒童較多的學校給予專項補助,建立健全“代管家長”等各項制度,使學校和教師及時填補留守學生家庭教育的空白;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增加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就學定點學校,不斷改善和提高定點學校辦學條件和教育教學質量。同時加快戶籍制度和就學制度改革,將連續暫住和就讀時間長、且有一定條件在城市就讀的農民工子女轉“正”。

(三)要積極探索有效途徑整合社會資源

各級婦兒工委要勇於探索和創新,提高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充分發揮成員單位的作用,想方設法使工作資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集成。如利用成員單位的資源優勢,建立成員單位與留守流動兒童之家結對幫扶的長效工作機制;開展兒童之家與學校、圖書館、博物館、運動場等的聯建活動,有效利用社會資源。

(四)加強對留守流動兒童的教育管理和對其父母和監護人的責任教育

各級婦兒工委要利用留守流動兒童之家面向留守流動兒童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寓教於樂的活動,如爲他們普及法律知識,上自我保護安全課等,要充分發揮作用班主任、愛心家長、志願者的作用,關心、關注留守流動兒童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狀況,定期家訪,使他們

切實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關愛。

學校、社區要通過家長學校、開通家校互動熱線,建立學校與留守(流動)兒童家長電話短信聯繫交流平臺等形式對留守流動兒童的父母及監護人開展家庭教育知識培訓和責任教育,使他們承擔起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發展這個不可推卸的責任,幫助他們走出管教誤區,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素質,採取更多的方式與孩子交流溝通,對孩子的全面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並主動配合學校、社會,形成教育合力。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以市婦兒工委組織爲平臺,統籌管理留守流動兒童工作

目前,各縣區均已成立留守流動兒童關愛工程領導組,市婦兒工委將於下半年建立留守流動兒童關愛工程部門聯席會議,由婦兒工委牽頭教育、團委、文明辦、婦聯等各有關部門就全市如何進一步做好留守流動兒童工作進行統籌規劃和管理,定期召開會議、調研督導,交流工作信息,推廣成功經驗,建立長效機制。

(二) 進一步實施留守流動兒童關愛工程

我市留守流動兒童關愛工程實施已初見成效,爲進一步推動工程實施,市婦兒工委將建立、完善留守流動兒童工作激勵、督導機制,年底市婦兒工委辦將對各縣區留守流動兒童關愛工程情況進行評估督導,對管理規範且成績突出的作爲示範點,給予獎勵,對工作停滯不前的令其限期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