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國小數學課堂調研報告多篇

國小數學課堂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2022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調研報告

課改xx年,教育最大的成就莫過於課堂的變化。現將本學期調研我市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新課程實施情況中發現的優點與不足進行總結和提升,通過總結與提升以期能找到推動並促進我市國小數學教學進一步發展的策略與辦法。

佳木斯市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具體有哪些變化?11月,國小部分三組深入到全市各國小進行調研。

我們這一組一行5人,先後進入佳木斯第六國小、郊區十五小、佳一小、第六實驗校、東風區松江國小、二十三國小、農墾國小等7所學校,平均每人聽課14節,並查看、收集了教案、作業、試卷。

從總體上看,老師們的教學研究意識濃厚,教學的獨特風格有所顯示。新的課程理念正在逐步轉化爲教師們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行爲,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正朝着課改的方向穩步發展。具體情況陳述如下:

一、課堂教學中的欣喜

感觸最深的是發生在學生身心上的變化:他們的綜合素質普遍提高,表現出飽滿的學習熱情、陽光開朗的氣質和團隊合作精神等。其他:

1、老師們的教學組織形式更加靈活。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數學知識、探索解決問題方法,在遊戲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比如,佳一小何莉丹老師組織摺紙、填圖等操作性活動,引導學生向更高一層的抽象思維發展:線段、長方形、圓等,發展學生的符號意識與模型思想。佳六小宋一彬老師與王麗丹老師的課堂教學,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放手,理念新、學生主體地位突出,學生髮言時、思維活躍。佳二十三小李玉榮老師“珠心算”一課,展示了數學課堂靈活多彩的一面。姜娓娓老師的《可能性》教學,故事導入,充滿童趣。融入了“高效的學習任務單”後,讓操作性活動有序展開。孩子們分工明確,在遊戲中體驗了數學學習的樂趣。

2、學生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學習、主動探索、合作交流學習方式,爲學生的發展創設了更廣闊的空間。課堂上教師能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符合學生學習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用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主動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教師給學生的時間、空間,獨立學習的機會明顯比以前增多,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有趣且有效,滿堂灌的現象基本不存在,學生真正成爲了課堂學習的主人。王亮老師的《組合圖形的面積》一課導入精彩,從教學樓照片抽象出基本圖形,情境生動、貼近學生。導入部分的鋪設、面積公式複習等,關注了各層面學生髮展。發揮了“小班額”優勢,學生數學思維處同齡孩子領先地位。生生間的深層次互動得益於王老師的獨特教學藝術。

3、師生角色的變化,帶來了課堂教學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不再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而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課堂上,經常聽到這樣的話語“能讓我說說自已的想法嗎?”“你們對我的想法有不同意見嗎?”。在十五小,所聽課題是:《因數中間、末尾有零的筆算乘法》。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高,探究慾望較強;教師引導學生準確把握不同算法的特點,儘可能選擇多種算法中較優化的一種,採用合理、簡潔、靈活的方法進行計算,教學氣氛寬鬆、和諧。農墾國小張海虹老師、王英濤老師、趙健老師、趙化連老師,引領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活動中做數學,問題由學生提出、由學生解決,已然有了“過程與結果並重的教學觀”。得益於校長、主任辦學理念新與創新意識強。

4、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從重結果向重過程發展。教師十分注重對學生獲取知識與方法的過程設計,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教師及時給予鼓勵。課堂上,不僅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有學生對學生的評價,通過評價不斷反思修正自己的想法,在獲取新知識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習的能力。東風區松江國小王桂凡老師的《筆算除法》注重試商方法的指導,發揮評價的激勵與導向作用:讓學生在經歷反覆說、試商的過程中,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教風樸實、紮實。給學生留出了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時間與空間,對算理的揭示也很到位。

5、教師都能充分利用多媒體,通過精美實用的課件演示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增大了課堂教學的密度。很多老師們的課件是自制的。這說明,老師們認識到現代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作用。

二、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標》學習還需加強,加強對十個核心概念的理解。教師學科專業化成長有待於關注,教學能力有待於提高。從理念認識的層面也好,從實踐操作的層面也好,教師自身專業化成長亟待關注。課堂駕馭能力,學科知識掌握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同校明顯,校際間明顯。教師作爲一個成長的個體是需要不斷地學習,這樣才能滿足工作教學的需要。

2、教材編排體系、編排意圖有待於深入地研究。

讀懂教材,是教學的基本保證。教師要仔細揣摩教材,理解編者意圖,要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教材。調研中我們感覺老師們對教材吃得不夠透,教學目標的把握,教學重點難點的確立,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一部分教師有待於提高,尤其是學習內容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承載的數學信息,學生的思考達不到深刻。另外,新教材一改傳統教材的知識呈現方式,新知識並非都以集中形式出現,分散出現的不少。很多教師對教材的使用與創新之間關係還需進一步思考、認識與理清。

3、情境的理解與創設有待於提高認識。

情境教學被教師們所鍾愛。許多數學課堂因爲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情境,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數學課也變得生動、富有吸引力了。然而也有部分教師對情境教學的認識和理解出現偏差,表現在:情境與數學內容關聯不大,僅限於激發學生的興趣,有的情境含有數學思考,但老師們對於它的使用不當,挖掘不夠深刻。缺少對情境中數學信息的提取與分析。

4、評價。調研過程中發現,有幾位老師的課堂教學評價及時,但,激勵作用不足。重結果,忽略了過程性、發展性評價。對發展性的評價的理解有所欠缺。發展性評價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的評價體系,它的功能是促進和激勵學生的發展,提高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必須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學生,要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體現尊重與愛護的前提下進行評價,同時還應該關注學生個體的處境和需要,注重發展和變化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多用激勵、鞭策的語言,少用簡單、結論性的語言。對優秀的學生,除了激勵之外,更主要的是幫助他們找出不足之處,客觀地認識自我,掃清前進路上的障礙,更上一層樓。對學習和表現不是很好的學生的評價,應該更加慎重,教師必須用誠懇、信任的態度幫助他們查找、分析原因,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和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比如:4行7字詩中含有字的個數,一名孩子彙報說:2x4加5x4我得到28個字。教師評語說:“錯了,老師的要求是用我們這節課所學的知識來完成,你沒有按老師要求做。”課後與老師的交流改進建議:激勵爲主;先肯定孩子把詩歌分兩部分後求字數是很好的辦法。之後,再追問孩子:如果用7的口訣,你怎麼做?這樣一來,即保護了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又“拉回”對本課教學目標的關注。

5、作業。教師都能及時、認真批改。還可有所創新與突破,教給學生科學的作業方法;比如:可讓學生準備一本“錯題簿”,將錯題原原本本的抄下來,把錯誤的地方標註,然後在錯題下面,按正確的方法再做一遍,最後分析錯誤的原因。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後,就會產生很好的效果,類似的錯誤就不會再發生。也可嘗試學生編題,互評、互批等。開放性作業與評語、校本教研特色、文化建設等,我們與發達地區還存在差距,需進一步努力。

6、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培養需要加強。用多樣的形式表達自己的理解,語言是數學思維活動體現的重要的一部分。語言是思維活動的外顯,如何讓學生把思考表達清楚?教師的重視與培養是關鍵。

三、下一步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1、教師的自覺認識與自覺行動很重要。教師應該有成長自我的認識,加強讀書學習。教師本身的這種自覺的認識與行動,是需要被認可。當領導的,做我們教研員的都要給老師們以積極的關注與鼓舞。

2、用好校本教研這塊的陣地,加強集體備課。以校爲本的教學研究,是現在,乃至今後教學研究的一個主要陣地。要發揮好它的作用,關鍵是各校領導要加強認識,帶領學校的老師們注重具體操作層面內容的研究和專業引領,紮紮實實地去研究。

3、專題研究,紮實實驗

近十年課改的實驗,趨於成熟。課改的基本理念已經深入老師們的心中,進一步把課改的實驗進行優化。比如:統計與概率部分的教學,空間與圖形部分有效地經歷過程性學習,包括概念性教學的突破,計算教學有待於進一步探討,等等,從內容到方法,從形式到有效性,從教師到學生,從理念到操作,我們要上下結合,齊心共進,紮實實驗。

4、加強骨幹教師的帶動作用

重視骨幹教師的引領作用,讓普通老師快速成長起來。

5、開展各種形式的教研活動,促進教師的成長。

【第2篇】2022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調研報告

爲了更好推進國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本學期學校開展以“在課改新背景下,加強課堂教學有效性”爲主題的課堂教學調研活動。我本着務實求真的精神隨同老師們結合區“閱讀、體驗、互動、鞏固課堂教學及導學案教學實踐活動,公開課、聯片教研活動展開“課堂教學有效性”專項調研活動。

在這次專項調研活動中,我們瞭解到新課程改革幾年來,我們數學課堂教學發生很大變化,課程標準提出新理念。教師在努力改變着自己的教學方式,也在不斷改善着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通過生動有效學習活動認識數學,理解數學,獲取知識,掌握技能,學會學習。課堂教學質量有了明顯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注有效情境創設

目前“創設情境”成爲國小數學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一些公開課,研討課中,老師們能夠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學內容創設一些有效新穎,且富有思考價值,具有挑戰性的課堂學習情境令我們眼界大開。如,本學校,石守琴老師上《圓的周長》這節課,在導入部分創設小猴和小兔賽跑的情境。小猴沿着正方形的路線跑,小兔沿着圓形路線跑,同學們,你們說的比賽公平嗎?爲什麼?通過這個情境的創設,學生從正方形周長類推遷移到圓的周長,使學生思維落到圓的周長上,要想知道他們不公平的比賽學習圓的周長後就知道了。

二、重視有效操作實踐活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教學,教師十分重視學生的操作實踐活動來理解新知,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把抽象知識轉化爲可感知內容。如我校,郭香果老師上的六年級《軸對稱圖形》這節課,郭老師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等活動來認識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的概念,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讓學生學會欣賞美和創造美。

三、注重有效學習方式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努力改變以往學生單一,被動學習方式,採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來解決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如科學韓繼明老師教學《推和拉》一課時,爲了實驗驗證推和拉是兩種方向相反的力,讓學生在小組中推手掌,拉手腕,並在小組中統計,記錄彙報,引導學生髮現實驗結果。隨着學生在活動,探究,思考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體驗情感,獲得知識。

四、有效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特別是一些示範課、公開課、研討課,教師都努力去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學習方式。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把課堂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進行有機整合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實驗國小王建老師上四年級《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節課,利用直尺、三角板驗證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平行時,王老師能有效引導學生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讓學生在電腦上動手操作,讓三角板緊靠直尺,然後在移動三角板驗證,然後互相交流結果。最後得出結論: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看到以這些課堂可喜變化同時,也不可否認是,目前國小數學常態下課堂教學中相當一部分教師對課改新理念把握不到位,注重形式,忽視本質。以致課堂教學出現形式化,低效甚至無效的現象, 這不得不引起我們冷靜思考,理性客觀地反思過去,實事求是面對今天,以平和心態面對課堂中出現的問題。

存在問題:

1、個別課堂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形式單一,教學設計重教法、輕學法。以少數學生的思維代替多數學生的思維,課堂上缺乏質疑討論,學生主體意識沒有得到很好發揮,沒有充分給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一些學生而是在被動地接受所學知識。

2、教師鑽研教材不夠,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編寫意圖,充分利用好教材資源。

3、小組合作學習有形式都無實質。在部分教師課堂上,學生分組學習流於形式缺乏實質性合作。主要表現在:合作學習內容沒有探討價值,小組合作前缺乏讓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學生參與度不均衡,學生間的合作不夠主動,教師不能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4、課堂練習設計單一,缺乏層次性和趣味性。對知識的內在聯繫挖掘不到位,知識的提升拓展不夠。

5、情境創設,牽強附會。有的課堂過於追求教學情境化,一些數學內容被機械地套上情境,牽強附會地聯繫實際,過多地強調生活來源,其結果既浪費了寶貴時間,又妨礙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真正理解。

6、教學過於追求手段現代化。現在的觀摩課,似乎不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就是觀念不先進。爲此,有的教師不惜花費很多時間精心製作課件,可結果並不理想。有的課件只不過是課本搬家,有的教師因爲有了多媒體,乾脆不再寫板書了,以課件代替板書。

7、個別教師面對課堂上生成的新問題缺乏教育機智,教學語言不夠準確,不夠生動、豐富。

建議:

1、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解新理念。認真鑽研教材研究教法,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編寫意圖,科學合理創造性使用教材,設計好每節課的預案。

2、探討和研究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

3、準確把握教材,全面瞭解學生,有效開發教學資源。爲學生提供有價值的、充滿活力的數學教學內容。

4、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學習能力培養。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5、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科學、合理、有效使用好教具、學具,以及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輔助教學。

6、教師要能夠精心設計練習題,層次清楚,形式多樣,富有趣味性,思考性。

7、注重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研究。要讓每個人都動起來,真正達到合作交流,資源共享,圓滿解決問題。

8、不斷學習、實踐、反思來提升自己課堂教學機智和教育智慧,促進專業成長。

總之,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改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生命。探索和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有效課堂教學之路,成爲新課程改革實踐的需要,教師的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才能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第3篇】2022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情況的調研報告

隨着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與推進,我縣的各科課堂教學正發生着巨大的變化。一年來,我們教研室小數組通過聽課、看教案等形式,基本瞭解了新課程改革實施五年來我市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看到了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發生的可喜變化,同時也發現一些問題。

一、可喜變化

(一)學習方式的轉變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通過聽課,我們看到80%的課堂教學基本組織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經歷了猜測、驗證、思考、交流、說明等數學思考過程,學生能在各種活動情境中有效地學習。

如案例1:二年級 可能性

本課教者從學生喜愛的、熟悉的拋硬幣遊戲開始使學生感受事物的不確定性。學生在觀察、拋擲、猜測等活動中,初步體會到了硬幣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後小組內玩摸球遊戲,再一次經歷活動過程,感受事物發生的不確定性,很快理解了不可能發生、一定發生等現象。達到了預期目標,充分體現了做中學的理念。

又如案例2:六年級圓的周長

測量圓的周長時,教師先問學生:在學習正方形、長方形時,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們的周長,而圓的周長是一條封閉曲線,怎樣測出它的周長呢?你們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條去測量實驗桌上的幾個圓的周長,有幾種測法?大家實驗一下。頃刻,課堂上人人動手參與,你用這種方法,他用那種方法,氣氛十分活躍。爾後,大家紛紛發表自己的實驗結果。有的說:我是用滾條的辦法測出的。有的說:我認爲用滾動的方法有它的侷限性,假使遇到無法滾動的圓,我想還是用繩測的辦法好。教師在肯定學生的思維方法後,因勢利導,提出一個看得見、摸不着的實驗(一細繩的一端繫着一個鈕釦,手拿細繩的另一端,繞動細繩,鈕釦在空中劃出一個圓)。象這個圓你能用繩測、滾動的辦法量出它的周長嗎?這說明用繩測、滾動的辦法測量圓的周長都有一定的侷限性,我們能不能找出一條求圓的周長的普遍規律呢?接着老師利用媒體顯示:兩個大小不同的圓,在同一點旋轉一週後留下的痕跡。提問:你們看到的圓的周長的長短與誰有關係?有什麼關係?大家再實驗,直到得出:圓的周長是直徑的л倍。這樣,通過操作、討論、觀察、思考,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索問題,既掌握了知識,又發展了思維。

總之,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單一的學習向自主學習轉變、由獲得知識結論向親歷探究過程轉變、由問答式學習向小組合作學習轉變,整個學習過程是學生一個積極主動建構過程。

(二)數學生活化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到處存在着數學思想。在聽的課中,幾乎所有的教師都注意在課堂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聯繫生活講數學,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

如案例1:三年級搭配中的學問

教者通過組織學生搭配衣服,制定菜譜等活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

案例2:一年級認識鐘錶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教師出示的鐘面上的時刻,回顧自己每天在這一時刻所做的事情。把時間這個抽象的知識與生活的具體事例結合起來,更加生活化。

案例3:四年級正負數

上課伊始,教師讓學生當天氣預報員,彙報課前收集到的當天天氣預報情況引入正負數。課中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銀行存摺卡和進行智力競賽打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正負數,同時瞭解到正負數意義。

案例4:三年級筆算除法

在練習中教師設計了去藥店買藥這一貼近學生生活的開放題:愛心藥店的藥買一盒送一瓶,每盒96元(每盒七支)。益民藥店每盒78元(每盒7支)。問學生那家藥店的藥比較便宜。題目一出示,學生就頗感興趣,積極開動腦筋,尋求答案。從而使學生對數學方法的體會更加深切、感悟更加真實,更能體會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從中我們可以看出,98%的教師已經充分注意了數學生活化問題,懂得從生活中提煉出數學問題並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現代教育技術應用

在聽的數學課中,近三分之一的課應用了現代教育技術。通過多媒體的聲、像畫面,爲學生創設了和諧的學習情境。用情境的聲、光、色、像等外在形式,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參與學習活動。

案例1:三年級筆算除法

教師用多媒體形式爲學生創設了一個孫悟空分桃子的問題情境,孫悟空從天宮帶回了48個仙桃,有兩隻小猴子看見了,請求大王把桃子給他們平均分了。教師提問:從動畫中獲得了那些數學信息呢?然後引導學生列式研究算法。接着多媒體演示把桃子分給四隻猴子和三隻猴子的情境,引導學生學習。整個學習過程貫穿在這個情境中,讓學生不斷在創設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並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獲得用數學的成功體驗。

案例2:六年級 圓的周長

教師通過演示自己製作的課件,化靜爲動,使學生直觀地感知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充分顯示了現代教育技術在數學教學領域中發揮的獨到作用和特殊魅力。

(四)數學文化的彰顯

近年來,在數學課程中重視數學的文化價值已經形成共識,數學課程不僅應該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還應該有助於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包括)文化價值。在我們所聽的課中,雖然注重數學文化的彰顯不算普及,但是可以說已初見端倪。

【第4篇】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情況的調研報告

隨着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與推進,我縣的各科課堂教學正發生着巨大的變化。一年來,我們教研室小數組通過聽課、看教案等形式,基本瞭解了新課程改革實施五年來我市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看到了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發生的可喜變化,同時也發現一些問題。

一、可喜變化

(一)學習方式的轉變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通過聽課,我們看到80%的課堂教學基本組織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經歷了猜測、驗證、思考、交流、說明等數學思考過程,學生能在各種活動情境中有效地學習。

如案例1:二年級“ 可能性”

本課教者從學生喜愛的、熟悉的拋硬幣遊戲開始使學生感受事物的不確定性。學生在觀察、拋擲、猜測等活動中,初步體會到了硬幣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後小組內玩摸球遊戲,再一次經歷活動過程,感受事物發生的不確定性,很快理解了“不可能發生”、“一定發生”等現象。達到了預期目標,充分體現了“做中學”的理念。

又如案例2:六年級“圓的周長”

測量圓的周長時,教師先問學生:“在學習正方形、長方形時,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們的周長,而圓的周長是一條封閉曲線,怎樣測出它的周長呢?你們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條去測量實驗桌上的幾個圓的周長,有幾種測法?大家實驗一下。”頃刻,課堂上人人動手參與,你用這種方法,他用那種方法,氣氛十分活躍。爾後,大家紛紛發表自己的實驗結果。有的說:“我是用滾條的辦法測出的。”有的說:“我認爲用滾動的方法有它的侷限性,假使遇到無法滾動的圓,我想還是用繩測的辦法好。”教師在肯定學生的思維方法後,因勢利導,提出一個看得見、摸不着的實驗(一細繩的一端繫着一個鈕釦,手拿細繩的另一端,繞動細繩,鈕釦在空中劃出一個圓)。“象這個圓你能用繩測、滾動的辦法量出它的周長嗎?這說明用繩測、滾動的辦法測量圓的周長都有一定的侷限性,我們能不能找出一條求圓的周長的普遍規律呢?”接着老師利用媒體顯示:兩個大小不同的圓,在同一點旋轉一週後留下的痕跡。提問:“你們看到的圓的周長的長短與誰有關係?有什麼關係?”大家再實驗,直到得出:圓的周長是直徑的л倍。這樣,通過操作、討論、觀察、思考,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索問題,既掌握了知識,又發展了思維。

總之,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單一的學習向自主學習轉變、由獲得知識結論向親歷探究過程轉變、由問答式學習向小組合作學習轉變,整個學習過程是學生一個積極主動建構過程。

(二)數學生活化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到處存在着數學思想。在聽的課中,幾乎所有的教師都注意在課堂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聯繫生活講數學,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

如案例1:三年級“搭配中的學問”

教者通過組織學生搭配衣服,制定菜譜等活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

案例2:一年級“認識鐘錶”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教師出示的鐘面上的時刻,回顧自己每天在這一時刻所做的事情。把時間這個抽象的知識與生活的具體事例結合起來,更加生活化。

案例3:四年級“正負數”

上課伊始,教師讓學生當天氣預報員,彙報課前收集到的當天天氣預報情況引入正負數。課中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銀行存摺卡和進行智力競賽打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正負數,同時瞭解到正負數意義。

案例4:三年級“筆算除法”

在練習中教師設計了去藥店買藥這一貼近學生生活的開放題:愛心藥店的藥買一盒送一瓶,每盒96元(每盒七支)。益民藥店每盒78元(每盒7支)。問學生那家藥店的藥比較便宜。題目一出示,學生就頗感興趣,積極開動腦筋,尋求答案。從而使學生對數學方法的體會更加深切、感悟更加真實,更能體會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從中我們可以看出,98%的教師已經充分注意了數學生活化問題,懂得從生活中提煉出數學問題並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現代教育技術應用

在聽的數學課中,近三分之一的課應用了現代教育技術。通過多媒體的聲、像畫面,爲學生創設了和諧的學習情境。用情境的聲、光、色、像等外在形式,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參與學習活動。

案例1:三年級“筆算除法”

教師用多媒體形式爲學生創設了一個孫悟空分桃子的問題情境,“孫悟空從天宮帶回了48個仙桃,有兩隻小猴子看見了,請求大王把桃子給他們平均分了。”教師提問:從動畫中獲得了那些數學信息呢?然後引導學生列式研究算法。接着多媒體演示把桃子分給四隻猴子和三隻猴子的情境,引導學生學習。整個學習過程貫穿在這個情境中,讓學生不斷在創設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並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獲得用數學的成功體驗。

案例2:六年級“ 圓的周長”

教師通過演示自己製作的課件,化靜爲動,使學生直觀地感知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充分顯示了現代教育技術在數學教學領域中發揮的獨到作用和特殊魅力。

(四)數學文化的彰顯

近年來,在數學課程中重視數學的文化價值已經形成共識,數學課程不僅應該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還應該有助於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包括)文化價值。在我們所聽的課中,雖然注重數學文化的彰顯不算普及,但是可以說已初見端倪。

案例1:六年級“軸對稱圖形”

在這節課裏,教師準備了豐富的數學文化內容:美妙的音樂聲中欣賞桂林山水、臉譜、千手觀音,出

示交通安全標誌,汽車標誌的一半,讓孩子們猜另一半是什麼,這些精彩的華章都成爲這節課的亮點,彰顯了數學文化魅力。

案例2:四年級“垂直與相交”

教者在課接近尾聲時,出示圖片簡單介紹意大利比薩斜塔,引導學生課後查資料進一步瞭解比薩斜塔,同時思考爲什麼至今700多年,它仍然比較堅固。這樣做既豐富了學生的視野,又在傳播數學文化的同時注重了各學科之間的整合。

二、存在的問題

(一)情境創設的誤區

情境作爲數學新課程點擊率最高的詞彙之一,不可否認,情境在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學習和理解數學方面發揮着應有的作用,但是在我們的調研中,卻看到了這樣的情境。

1、虛假情境創設

在二年級《生日》一課中,教師這樣導入:“同學們,今天老師過生日,你想對老師說點什麼呢?”學生盡情表達自己的心聲後,教師播放《生日歌》,又問學生:“你喜歡過生日嗎?爲什麼呢?”這樣的虛假情境和無效提問,無非起到了喧賓奪主的作用,同時也給學生帶來了消極影響。

2、虛擬人物設置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境。師:今天老師給你們請來了一位神祕的客人。(出示小鬧鐘)小鬧鐘說了給你們帶來了兩組測試題……我認爲這樣的人物形同虛設,沒必要。

3、過於追求趣味性

在聽課過程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教師創設情境的目的

不明確,單純地追求有趣,爲了創設情境而創設,實效性不大。如有的老師在上課時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了這樣的情境:一個美麗的大森林裏,住着三個可愛的朋友……聽課者正沉浸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意境當中,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定睛一看,原來是幾個平面圖形,然後教師問大家喜歡這些圖形嗎,學生附和道喜歡。靜靜地反思,這樣情境流於形式,並沒有真正的意義。還不如直接出示幾個平面圖形,讓學生直接感知。

我覺得情境設計應爲完成教學目標服務,不能擺架子、走過場,那種“浮光掠影”、“蜻蜓點水”式的情境創設只能使學生眼花繚亂,偏離學習數學的軌道。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以解決問題作爲基本思路,以學生的生活和經驗作爲情境素材的主要來源,以“最適合纔是最好的”作爲衡量情境設計的品位與標準的基本依據。創設現實的、有意義的、有層次、有價值的情境。

(二)小組合作學習“有形無實”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實施的一個重要話題。因此,許多老師在每節課的課堂教學設計中總是要安排某一個環節去體現這樣的理念。在幾乎所有的數學課堂上,我都可以看到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這說明教師已經有意識地把這種形式引入課堂。

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部分教師的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只是一種形式,缺乏實質性的合作。主要表現在:合作學習的內容沒有探討價值,小組合作前缺少讓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學生間的合作不夠主動,教師不能給學生充裕的合作時間,忽視對學生合作技能的訓練與培養。有些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流於形式,爲討論而討論。有些不需要討論的問題,也在組織討論。有些問題需要討論,但只給不到一分鐘時間,學生還沒有說上兩三句話,就草草收場。合作學習的目的是把小組中的.不同思想進行優化整合,把個人獨立思考的成果轉化爲全組共有的成果,以羣體智慧來解決問題。沒有了獨立思考的過程,合作就會失去了真正的意義。沒有一定的時間做保證,學生的研究探索將一事無成。如果教師設計的合作問題沒有一定的難度,討論就沒有意義,就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小組合作往往成了能說會道的小朋友的天堂,其他小朋友的潛能受到抑制。

(三)課堂氣氛追求“表面活躍”

在我們聽課的過程中發現,有些教師以認爲課堂氣氛活躍就是表面的熱鬧。課堂上學生冷靜的思考被認爲是冷場,安靜得做練習被認爲是氣氛不好。存在以下誤區:

1、評價語言模式化

如學生回答問題正確的情況下,老師說“表揚”,全體學生就會邊拍手邊說,“嘿嘿嘿!你真棒”。一節課出現幾次或者十幾次。看起來課堂氣氛很熱烈,實際上這樣的評價語不僅花哨,也影響了學生思維的連貫性,有點譁衆取寵的感覺。

2、無效提問

在課堂上經常聽到這樣的問題“好不好?行不行?可不可以?高不高興啊?”學生根本就不用思考便扯着嗓子回答“好、行、可以、高興”。如果學生聲音小,教師還要再追問“到底高不高興?”學生無奈的回答“高興”。

殊不知就像要播放一段動畫、要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幫小朋友解決問題這樣的事情根本就不用去問學生,學生同意不同意都是要完成的學習任務。難道學生興奮地大喊好就是積極性高、課堂氣氛活躍嗎?

3、學具使用的隨意性

在課堂上學生使用學具教師不給予相應的指導與幫助,看起來大家都“動”起來了,氣氛異常活躍。但是實際上很多學生沒有真正地利用好學具深入思考問題。

其實,教學並不是越熱鬧越好,也並不是笑聲越多越好。安靜、有序、真實、樸素的課堂氣氛也是新課程所刻意追求的。讓學生“動”是一個好課堂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那麼,充分條件是什麼呢?就是要帶給學生充實的精神生活。如果沒有這個“充分條件”,那麼,這個“動”就會是“亂”,就會停留在表面上的熱鬧,而實質上並沒有帶給學生理智的挑戰、認知上的衝突、內心的震撼和無言的感動。“活而不亂”纔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追求的理想目標。

三、反思與建議

(一)轉變觀念,適應課改要求,加速自我成長

相對來說,新課程改革教學內容的更新要求,比較容易把握,教學方式的變革要求,對教師具有更大的挑戰性。理解了課改的理念,要內化爲自身的觀念並付之有效的行動,也需要一個過程。那麼,教師要適應這種要求,首先要認準方向,不要急於求成,從課堂教學點點滴滴的改進做起。課堂教學改革,應該是繼承基礎上的擯棄,可以從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學行爲着手。其次是從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着眼,構建如下等式:學習+實踐+反思=教師自我成長。要結合實踐,聯繫原有的或新獲取的相應教學經歷、教學體驗,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盲目“照貓畫虎”。

(二)加大校本研訓力度,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在座談過程中發現教師們都認識到進修很重要,但不少教師也指出,目前的進修培訓有問題,教師興趣不濃、收穫不大,學用脫節,影響到教師學習的積極性。如何使教師進修更加有針對性,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從國內外發展的趨勢看,加強校本培訓是有效的途徑。校本培訓強調以學校和教師的實際需要爲出發點,又以其具體實踐爲出發點,它與學校的校情緊密相連,與教師的工作相伴同行,培訓結果可直接轉化爲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校本培訓具有靈活性,它可作爲學校工作的一部分,可以根據學校具體工作的變動制宜,其次校本培訓的內容也有應變性,校本培訓的內容可以隨學校的內容而定。

校本研訓的方式主要有五種:一是經驗交流。包括新老教師的交流、優秀教師和其他教師的交流;二是案例分析,教師集結在一起,就某一案例或課例進行商討研究;三是課堂研討,對課堂中教師的活動、學生的活動、學生情感體驗等進行記錄與評價。四是在當前開展說課、評課的研究很有必要,不少實踐表明,這是切實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徑。五是開展一課多人上的活動,它是一種由多人在連續的教學時間內就同一教學內容進行課堂教學研討的校本教研新方式,通過落實“備-講-聽-評”四環節,達到構建課堂教學新模式的目的,操作十分簡易。同一集備組教師在共同設計教學方案、聽課、課後研討、改進教學方案、再聽課研討的過程中,都能夠學會思考,並在探索中各自得到發展。用“一課多人上”的辦法,集中大家的智慧和才能,相互啓發、幫助,共同研究、探討課堂教學實踐,才能儘快地、卓有成效的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三)改變教研方式,爲教師成長服務

教研員應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在工作中從指導者轉變爲組織者、參與者和合作者,和教師構成一個研究的共同體。教研活動也應從單一、被動轉變爲自主、合作、分享。

1、營造輕鬆愉快的氛圍,爲教師的成長搭建舞臺。如課堂教學觀摩活動就可以一改以往由專家點評的單一評課方式,嘗試由聽課教師自願參與評課的“參與式”評課方式,從一言堂到羣言堂,從而激發聽課教師的主人翁意識,增強教研活動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爲開展教研活動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能力的提高取決於教師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

2、力求教研與科研相結合,使教研活動課題化和系列化。教學研究重在“研究”兩字,應確立教研與科研相結合的思路,在廣泛開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立每一階段研究的主題,針對學科研究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力求通過專題研究加以突破,並圍繞這些專題,開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動加以深化,把小型的研討活動與大規模的彙報、交流、推廣活動結合起來。如前面提到的課堂教學中面臨的種種困惑就可以作爲專題研究的內容。

3、構建資源共享的平臺,減輕教師負擔。教師職業的一個很大特點是單兵作戰,爲此,教師大多靠個人力量解決日常教學活動裏的問題,往往忙碌於重複的、煩瑣的低效的勞動,沒有時間和精力及時對自己的實踐進行反思和提煉。而教師間的相互合作與學習是教師成長最直接的資源之一,教研活動就應該爲教師間的合作、研討搭橋鋪路,如可以建立一個國小數學教師的qq羣,有問題可以在羣裏面共同探討、研究。備課這一項工作,也可以發揮教研組集體的力量,甚至藉助於現代教育技術,開展“網絡備課”,即把一些優秀的案例放在公共的資源庫中,教師隨時可以瀏覽、調用,從而發揮資源共享的優勢,減輕教師的負擔,讓教師有可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主動、自覺地提升教學實踐中合理的成分,使自己成爲學者型教師。

4、注重學科整合,力求教研活動綜合化。用系統論的觀點來看,一節課是一個整體,一門學科是一個整體,在國小階段的各門學科又構成了一個整體教學內容,共同擔負着提高學生素質的任務,如學生良好的精神品格的培養,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等,決不是某一門學科單獨所能完成的。況且,學科教學的研究有許多東西是相通的,教師必須淡化學科的意識,注重學科間的整合,教研活動更應該注意各門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溝通。

5、牽線搭橋,加強校際交流。課堂教學研討活動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平臺,校際交流更能促進教研活動紮實開展。研訓部門牽線,把同級學校按需要建立起橫向的協作和互助網絡。通過結對子,搞聯誼等活動,交流好的經驗。同時搞好送課下鄉活動。

總之,今後的工作任重道遠,我們會和廣大一線教師共同努力,積極探索、紮實工作,努力開創我市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新局面。

【第5篇】2022年最新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調研報告

課程改革在我區已經進行五年了,有力地促進了我區課堂教學。現將本學期調研我區國小數學學科新課程實施—課堂教學情況中發現的優點與不足進行總結和提升,通過總結與提升以期待着能夠找到推動並促進我區國小數學學科進一步發展的策略與辦法。

根據我校整體工作安排,歷經近一個月的時間我們對全區十三所國小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調研。本次調研我們數學教研室三位研訓員主要任務是分年段深入課堂聽課。共聽課121節。從總體上看,各學校的領導和老師們很重視本次調研。老師們的教學研究意識濃厚。教學的獨特風格有所顯示。新的課程理念正在逐步轉化爲教師們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行爲,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正朝着課改的方向穩步地發展。具體情況陳述如下:

一、課堂教學中的欣喜

(一)教學目標體現了全面性。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達標纔是課堂教學的成功所在。通過調研我們發現,許多教師的課堂改變了過分注重知識與技能目標,忽視過程與方法、淡化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現象,課堂教學努力體現了三維目標全面有機結合,具體表現在:

(1)課堂上教師能把知識與技能目標作爲基礎而重要的目標努力地凸現它的地位,很多教師的課上,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全面紮實,並能夠適時作相關知識的延伸與拓展。教師注意培養學生基本技能。從學生知識的掌握與學習技能培養的角度看多數課堂體現了平實、紮實、有效的特點。

(2)關注過程與方法目標,構建有效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體現了數學學習的過程是數學有效活動的過程。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是以活動爲中介的,學生只有投身於各種活動之中,其主體性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必須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活動中理解和發展,而不是單純地依賴教師的講解去獲得。教師們精心爲學生創造了多種活動形式,能讓學生在多種活動中饒有趣味地學習數學,學生通過操作、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嘗試與探索新知識。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教師的組織者與合作者、引導者的角色體現明顯。東勝的趙麗華,實驗的侯曙光,育才的鄧麗紅,廣場的劉俊峯,牛心臺的趙大勇,春明的孟春媛、高臺子的汪洪麗等老師在爲學生構建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有效的數學活動做得比較好。他們所展示的課關注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引領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活動中做透數學這是難能可貴的。老師們心中已然有了“過程與結果並重的教學觀”。

(3)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注意適時、適當地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薰陶與感染。時機找得準,不進行刻意的與課堂教學豪無聯繫的或比較牽強的情感教育。內容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能理解和接受。方法方式得當。今天的數學教學雖然有它的來自於筆紙考試評價的牽制,多數老師們沒有把教學目光過分放在數學知識與技能目標上,教學上仍能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對學生終身受用並需要的重要目標。老師們爲學生提供的學習素材中、爲學生營造的學習氛圍中及老師們對於學生的關切與賞識中讓人感覺課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薰陶與感染無處不在。

(二)教學過程體現完整性。老師們採用新課程基本的普遍使用的創設問題情景——建立數學模型——解釋應用拓展的結構模式來組織教學,教學環節清晰,能注意各構成要素的和諧。並強化學生課堂學習行爲習慣。

1、注重生活情境創設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大部分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學內容創設一些有效新穎,富有思考價值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鮮活具體的情境中去觀察問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由於創設的情景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使得生活與數學緊密結合,融爲一體。數學生活化,引發了學生認知經驗,讓學生在熟知的生活情境中進行數學化思考。多數教師能夠藉助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合理地提取數學信息,分析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

2、建立數學模型是課堂教學主要環節。老師們能夠根據不同的教學領域下的具體的教學內容來有效地開展建模活動。尤其是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領域的內容,老師們能夠抓住各領域的教學的基本要求,體現各領域的教學理念。空間與圖形部分牢牢抓住發展學生空間觀念這個教學的核心,藉助直觀,通過觀察、操作、想象等主動建構的活動過程來建立新的數學模型。廣場的劉俊峯執教的六年級的《圓柱的表面積》,東勝的王慎雲執教的四年級的《四邊形的分類》,實驗的趙娜老師指教的《辨別方向》,聯豐的馬世研執教的《認識路線》等等都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領域教學特點。統計與概率部分以培養統計觀念爲教學核心,學生親身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過程。聯豐的王書執教的三年級的《平均數的意義與求法》,聯豐的劉俊薇執教的二年級的《統計圖表》、等都很重視學生的統計觀念的培養,重視學生親身經歷數據的收集,分析過程。教學效果良好。這兩個領域的內容老師們在建模環節中引領學生做的透徹。

3、解釋應用拓展環節設計有梯度,有層次。既考慮全體的達標,有基礎的解釋應用,又關注個體的發展,有數學深層次的拓展。教師們普遍再此環節用心設計。

整個教學個過程中,各環節清晰明瞭,銜接自然。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對各環節的教學把握適度,有所側重。

(三)教學內容體現合理性。

在教材的處理上,能夠做到尊重教材與靈活駕馭教材有機結合。新教材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多了些彈性空間,這無疑對教師在運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發現有的教師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了合理的重組與再創造。春明國小的劉希,新明國小的楊俊,廣場國小的陳豔,牛心臺國小的蔡慧英,臥龍的郝運豐,高臺子的劉娜等老師們在教材的使用上做到尊重教材,用好教材,同時又根據學生實際和個人對數學教學的研究與自我的教學風格對教材進行了合理的重組與再創造。整個課堂教學內容豐實,富有數學思考的含量,利於學生數學思考。

(四)概念性教學有所突破。數學概念是對數學現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整個數學知識結構的基礎。數學概念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從外部聯繫到內部聯繫,由淺入深,逐步形成新概念。復原概念的產生、形成及發展的過程,讓學生了解概念的來龍去脈,真正地掌握概念很重要。實際教學中,教師容易忽略概念教學,而把目光對準實際應用,不管學生是否理解了概念,只要會用就行,並且這種會用也只是通過大量的練習把它形式化,大多數學生僅是一知半解,無法真正理解其含義。今天的概念學習,應該是把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與在實踐中運用概念結合起來,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的過程是一個認識的過程,因此,數學概念的教學抓住概念本質.透析概念內涵,真正理解概念很重要,對於概念性教學我們看到了不少老師們成功的教學。高臺子富炎老師指教的《面積》一課,爲學生構建了有效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多種活動形式下充分理解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叫面積這一概念。學生對於物體的表面、封閉圖形、以及他們的大小有充分的感受與理解。再如不少老師上了《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老師們都努力爲學生構建經歷認識分數的學習過程。在學生的動手摺、塗、畫的過程中感受分數的意義。走進概念的本質理解,不再是形式的記憶這一點很可喜。

(五)現代化教學手段能夠充分運用

學校有電教設備的,教師都能充分利用,通過精美實用的課件演示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增大了課堂教學的密度。東勝國小,聯豐國小,春明國小,牛心臺國小,高臺子國小,新明國小,大峪國小的老師們現代電教手段的使用率很高。不少老師的課堂使用電教手段。很多老師們的課件是自制的。這說明,老師們認識到現代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發揮的作用,而且老師們具有一定的現代電教使用技術。

儘管我們在調研中看到了各校在原有基礎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和突破。但是同時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二、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學科專業化成長有待於關注,教學能力有待於提高。從理念認識的層面也好,從實踐操作的層面也好,教師自身專業化成長亟待關注。教學能力有待於提高。課堂上精彩高潮的少,平實平常的多。老師們的教學設計能力,課堂駕馭能力,學科知識掌握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同校明顯,校際間明顯。教師作爲一個成長的個體是需要不斷地學習與思考的,這樣才能滿足工作教學的需要。

(二)教材編排體系、編排意圖有待於深入地研究。

讀懂教材,是教學的基本保證。教師要仔細揣摩教材,理解編者意圖,要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教材。作爲數學知識載體的數學教材它具有通用的、共性的、簡約化的特點。教學上的很多東西要靠老師們潛心去研究,才能很好地把握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才能爲學生的提供優化的學習內容以及關注蘊涵的數學思想方法。調研中我們感覺老師們對教材吃得不夠透,教學目標的把握,教學重點難點的確立,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一部分教師有待於提高,尤其是學習內容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承載的數學信息,學生的思考達不到深刻。另外,新教材一改傳統教材的知識呈現方式,他不但呈現數學知識,如何進行教學的方式涉獵不少,新知識並非都以集中形式出現,分散出現的不少。老師們對於此把握得不夠好。

(三)情境的理解與創設有待於提高認識。

情境教學被教師們所鍾愛。許多數學課堂因爲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情境,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數學課也變得生動、富有吸引力了。然而也有部分教師對情境教學的認識和理解出現偏差,表現在:第一,爲生活情境而情境,不少老師的“生活情境的唯一”的誤區使得課上有生活內容過於泛化之感。在開課伊始的問題情境創設環節,尤其突顯。很重要的來自於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的數學情境似乎不見了,或者很少見。第二,所設計的情境不能很好地爲教學服務,缺乏有效性。情境與數學內容關聯不大,僅限於激發學生的興趣,有的情境含有數學思考,但老師們對於它的使用不當,草草用之,缺少情境中數學信息的提取,分析。

(四)小組合作學習缺乏實效性,過於“泛化”。

教師追求課堂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形式,就目前課堂教學看,熱情有所減退,老師們趨於理性思索,對小組合作學習有所把握,但就它的目的、時機及過程設計還不夠好。教師在應用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①小組合作前缺少讓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②小組合作時給學生的時間不充裕,不能充分合作,達不到解決問題的目的。③小組合作的內容沒有大的探討價值,表現在有些教師把學生一看就懂的內容讓學生合作學習,浪費了有效的教學時間。

(五)課堂教學缺乏有效評價。教師的評價是一堂數學課的關鍵,是每一個環節重要之處的點睛之筆。德國教育家第多斯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準確、到位的評價,必將引導學生朝準確的方向思考,從而使學生能夠獲得有效的學習,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通過調研,我們感覺教師普遍淡化評價活動的設計,課堂上對學生的情緒、行爲的即時評價欠缺,評價表象淺層次的居多。一方面,說明老師們不夠重視評價,另一方面,說明老師們對學生學習行爲關注不夠,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對於學情關注不夠,不能適時抓住來自於學生的思維做有效的評價。還有,教師的教學機智不夠。

(六)數學活動缺乏體驗

在低年級的有些課堂上發現,學生一會兒忙話這,一會兒忙活那,教室裏亂糟糟、鬧哄哄,這種“活動”是外在多於內在,動手與動腦相脫節,目的性較差,學生爲活動而活動,有活動卻沒有體驗,沒有反思。活動的價值也就沒有了。中高年級的學生不缺乏活動的目的性,但活動體驗的深刻性不夠,學生在活動中的個性思考少。缺乏創新與個性。

(七)預設性太強

課堂教學,沒有很好的預設是不負責任的,課堂教學同時又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學過程中需要老師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關注動態生成,講究有效教學。有效是教學之本。老師們所表現的

第一,超時授課。一節課有的老師們爲完成自己的教學設計超時授課,也有老師對完不成全部內容心懷遺憾。

第二,對課堂上的生成關注不夠,一是不能很好的促進學生的生成。學生的思維是紛呈的,有些內容需要老師創造機會,給學生生成的機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們主動思考,表達想法的慾望不夠強。來自於自我的生成的東西少,這說明教學關注程度不夠,二是對於學生已有的生成教師關注不夠到位。尤其是對與生成的問題不能做到是否予以關注,常常是草草處理。按既定預設的教學行進。

第三,學生缺少了主動思考的過程,學生被動得聽講與被動的執行老師的指令居多,鮮活的課堂教學出現的不多。

(八)課堂上缺乏深層次思考的問題。老師們給學生的思考的問題深度不夠。《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課堂提問有開放性,所提之問題要具有思考性,有思考的價值,不是隨口可答的,要經過一定的思考才能作答的;那些不用思考、隨口可答的問題儘量少提,最好不提。多數的課堂教師提出的諸多問題,學生順順利利解答。。細思量,這些問題的解決,還不能足以說明學生已經經歷了數學思考和獲得了數學經驗。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也極少具有深層次思考的問題,失去合作探究的意義,有形無效的居多。就教師如何提問,什麼樣的問題更具思考性有待於今後的教學中研究。

(九)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缺乏有效性

老師們有一定的電教應用意識和操作技術。但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輔助作用沒有很好的發揮。電教的使用達不到促進教學的需要。爲電教而電教的現象還是普遍現象。

三、下一步學科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一)教師的自覺認識與自覺行動很重要。教師應該有成長自我的認識,數學學科的發展,離不開那些熱愛它的老師們。許多老師們源於對工作的熱愛,對學生的負責,對自我的積極求進,不斷地學習着思考着工作着,數學學科正因爲有了這樣的老師,才得以快速發展。實驗國小的侯曙光老師密密麻麻的書頭教案,足以讓你震驚—真下功夫啊,不愧爲市級優秀教師,東勝的王慎雲自制精美實效的課件,不能不令你讚歎—她的課件走進了各網絡成爲共享的資源。高臺子的劉宏不失時機地與人交流研究教學問題,育才國小的鄧麗紅自己花錢買學習網站一直持續至今,這些都使你感覺到他們是求進的人。教師本身的這種自覺的認識與行動,是需要被認可。當領導的,做我們研訓員的都要給老師們以積極的關注以鼓舞,以弘揚。。

(二)用好校本教研這塊便捷的陣地。以校爲本的教學研究很具有實效性與操作性,關鍵是領導要加強重視。據瞭解,我區的春明國小,廣場國小,新明國小,高臺子國小,聯豐國小在數學學科上的校本研究高度重視。開學以來,他們分別在本校以課堂教學觀摩研討的形式對數學學科課堂教學進行研究。以校爲本的學科教學研究,是現在,乃至今後教學研究的一個主要陣地。要發揮好它的作用,關鍵是各校領導要加強認識,帶領學校的老師們注重具體操作層面內容的研究和專業引領,紮紮實實地去研究,以提升學校的學科教學水平。

(三) 專題研究,紮實實驗

針對以上調研的優點與不足,可以說我區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經過近五年課改的實驗,趨於成熟。課改的基本理念已經深入老師們的心中。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分專題進一步把課改的實驗進行優化。某些領域的某些內容我們的操作已符合新課程理念,能推廣的我們要在各個層面上推廣,在教學手段上,比如說自制電教手段的使用,在學習內容領域的研究上,比如說,統計與概率部分的教學,空間與圖形部分有效地經歷過程性學習,包括概念性教學的突破,把我們的不足,比如說從內容領域看,計算教學有待於進一步探討,等等從內容到方法,從形式到有效性,從教師到學生,從理念到操作,我們要上下結合,齊心共進,一專題研究爲切入點,紮實實驗。

(四)加強骨幹教師的帶動作用

在學科教學上,總是有些教師走在前列,我們要關注這些教師,用好這些可以利用的資源。各校均有能夠起到帶頭作用的學科教師。重視學科教師的建設,讓骨幹教師發揮引領作用,讓普通老師快速成長起來。從我區這個層面上,發揮學科骨幹教師的帶頭作用,我們將繼續採取充分發揮明山區數學中心教研組的輻射與引領作用,這些老師來自於各校學科骨幹。用於全區及本校。另外,本學期正在評選的數學學科帶頭人將爲我區國小數學學科發展起推動作用。帶頭人的代肉作用要很好的發揮。

(五)開展各種形式的教研活動。

調研結束,我們三位研訓員會從整體的角度制定我們下一步教研工作,以課堂教學爲載體,開展全區專題式互動研討活動。

以明山師校的網站和明山區國小數學教師qq羣爲便捷的交流方式,引導我區國小數學教師參與教學研究。

以各負責年段爲單位,開展各自所需的教研活動。本次調研,我們分年段聽課的,不同的年段會有各自不同的問題與思考,每個人針對各自的年段開展適合自己年段的教研活動,以確保教研實效性。

以上的反饋如有不到不周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第6篇】2020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調研報告範文

爲了更好推進國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本學期學校開展以“在課改新背景下,加強課堂教學有效性”爲主題的課堂教學調研活動。我本着務實求真的精神隨同老師們結合區“閱讀、體驗、互動、鞏固課堂教學及導學案教學實踐活動,公開課、聯片教研活動展開“課堂教學有效性”專項調研活動。

在這次專項調研活動中,我們瞭解到新課程改革幾年來,我們數學課堂教學發生很大變化,課程標準提出新理念。教師在努力改變着自己的教學方式,也在不斷改善着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通過生動有效學習活動認識數學,理解數學,獲取知識,掌握技能,學會學習。課堂教學質量有了明顯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注有效情境創設

目前“創設情境”成爲國小數學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一些公開課,研討課中,老師們能夠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學內容創設一些有效新穎,且富有思考價值,具有挑戰性的課堂學習情境令我們眼界大開。如,本學校,石守琴老師上《圓的周長》這節課,在導入部分創設小猴和小兔賽跑的情境。小猴沿着正方形的路線跑,小兔沿着圓形路線跑,同學們,你們說的比賽公平嗎?爲什麼?通過這個情境的創設,學生從正方形周長類推遷移到圓的周長,使學生思維落到圓的周長上,要想知道他們不公平的比賽學習圓的周長後就知道了。

二、重視有效操作實踐活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教學,教師十分重視學生的操作實踐活動來理解新知,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把抽象知識轉化爲可感知內容。如我校,郭香果老師上的六年級《軸對稱圖形》這節課,郭老師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等活動來認識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的概念,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讓學生學會欣賞美和創造美。

三、注重有效學習方式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努力改變以往學生單一,被動學習方式,採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來解決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如科學韓繼明老師教學《推和拉》一課時,爲了實驗驗證推和拉是兩種方向相反的力,讓學生在小組中推手掌,拉手腕,並在小組中統計,記錄彙報,引導學生髮現實驗結果。隨着學生在活動,探究,思考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體驗情感,獲得知識。

四、有效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特別是一些示範課、公開課、研討課,教師都努力去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學習方式。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把課堂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進行有機整合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實驗國小王建老師上四年級《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節課,利用直尺、三角板驗證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平行時,王老師能有效引導學生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讓學生在電腦上動手操作,讓三角板緊靠直尺,然後在移動三角板驗證,然後互相交流結果。最後得出結論: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看到以這些課堂可喜變化同時,也不可否認是,目前國小數學常態下課堂教學中相當一部分教師對課改新理念把握不到位,注重形式,忽視本質。以致課堂教學出現形式化,低效甚至無效的現象, 這不得不引起我們冷靜思考,理性客觀地反思過去,實事求是面對今天,以平和心態面對課堂中出現的問題。

存在問題:

1、個別課堂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形式單一,教學設計重教法、輕學法。以少數學生的思維代替多數學生的思維,課堂上缺乏質疑討論,學生主體意識沒有得到很好發揮,沒有充分給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一些學生而是在被動地接受所學知識。

2、教師鑽研教材不夠,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編寫意圖,充分利用好教材資源。

3、小組合作學習有形式都無實質。在部分教師課堂上,學生分組學習流於形式缺乏實質性合作。主要表現在:合作學習內容沒有探討價值,小組合作前缺乏讓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學生參與度不均衡,學生間的合作不夠主動,教師不能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4、課堂練習設計單一,缺乏層次性和趣味性。對知識的內在聯繫挖掘不到位,知識的提升拓展不夠。

5、情境創設,牽強附會。有的課堂過於追求教學情境化,一些數學內容被機械地套上情境,牽強附會地聯繫實際,過多地強調生活來源,其結果既浪費了寶貴時間,又妨礙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真正理解。

6、教學過於追求手段現代化。現在的觀摩課,似乎不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就是觀念不先進。爲此,有的教師不惜花費很多時間精心製作課件,可結果並不理想。有的課件只不過是課本搬家,有的教師因爲有了多媒體,乾脆不再寫板書了,以課件代替板書。

7、個別教師面對課堂上生成的新問題缺乏教育機智,教學語言不夠準確,不夠生動、豐富。

建議:

1、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解新理念。認真鑽研教材研究教法,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編寫意圖,科學合理創造性使用教材,設計好每節課的預案。

2、探討和研究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

3、準確把握教材,全面瞭解學生,有效開發教學資源。爲學生提供有價值的、充滿活力的數學教學內容。

4、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學習能力培養。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5、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科學、合理、有效使用好教具、學具,以及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輔助教學。

6、教師要能夠精心設計練習題,層次清楚,形式多樣,富有趣味性,思考性。

7、注重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研究。要讓每個人都動起來,真正達到合作交流,資源共享,圓滿解決問題。

8、不斷學習、實踐、反思來提升自己課堂教學機智和教育智慧,促進專業成長。

總之,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改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生命。探索和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有效課堂教學之路,成爲新課程改革實踐的需要,教師的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才能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