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農村經濟調研報告多篇

農村經濟調研報告多篇

農村經濟調研報告篇1

文章標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現狀、問題及發展對策

xx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自1994年所轄碭山縣被國家農業部確立爲全國專業農協試點縣後,一直比較重視,並以此爲發展契機,使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合作空間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多,層次越來越高,服務鏈條進一步拉長,分工科學合理,經營手段也日趨現代化。可以說,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已成爲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使農民走上富裕之路的重要渠道之一。

1、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現狀和特點

截止2002年底,全市農村共有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產品行業協會1360個,參與戶數15萬戶,人數達50萬人。經營種類廣泛,涉及到農村經濟發展的各個層面、各個領域。主要有種植業、養殖業及市場信息服務業等。其中種植業544個,佔40%:養殖業422個,佔31%;其他佔29%。區域分佈以鄉鎮內合作經濟爲主,佔85%以上;經營形式80%爲鬆散型專業合作。

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類型:

1.1龍頭企業帶動型即以農業企業爲龍頭,組織農戶共同參與而聯結成的一種經濟聯合體。目前,全市有24個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去年實現營銷收入19.8億元,建立基地210萬畝,與57萬戶農民簽訂協議,農民新增收入億元以上。宿州市第一軋花廠,是以籽棉收購加工、棉籽榨油及織布於一體的綜合性加工經營企業,他們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優勢,實行“公司農戶”經營模式,與3萬戶農民簽訂生產收購合同,經營中實行購苗、購料、防疫、賒欠、借貸“五統一”,年推廣優質棉面積達7萬畝,每戶農民年均增收500元。這種模式的聯合,規模較大,相互聯繫密切,對農戶的帶動能力強,見效快,作用突出。

1.2能人帶動型主要由能人牽頭,包括種植大戶、運輸大戶、農民經紀人等。碭山縣華利果業協會是由葛集鎮農民孫宗華創建的,每年,該協會都與周邊6個鄉鎮簽訂生產、收購協定,組織優質無公害水果生產,免費發放水果套袋,以高於市場o.2元/斤的價格收購果農的水果,與農民結成了較緊密的利益聯合體。2000年,協會獲得了私營企業水果出口權,當年出口水果1800公斤,創匯近10萬美元:2004年全年銷售水果3272萬公斤,創匯近30萬美元。

1.3專業協會帶頭型協會有的是在鄉鎮指導下由部門牽頭組建,有的是村組織牽頭組建,主要是圍繞某項生產經營或服務項目而形成的,如養牛協會、養羊協會等。碭山縣文莊鎮瓜菜制種協會,把分散經營的農戶組織起來,實行制種面積、生產資料、培育種苗、技術指導培訓、回收等五統一,2004年500畝辣椒制種創產值4007元,人均制種單項收入超千元。

1.4農業服務部門領辦型多是由鄉鎮農技、農經、林業、獸醫站、供銷社等部門牽頭,吸納農戶參加,一方面爲農民提供技術、產品購銷等多種服務,提高農戶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另一方面也適應形勢,轉變職能,拓展工作領域,是自身發展的需要。由碭山縣唐寨鎮供銷社創辦的碭山唐寨水果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民闖市場,自1998年以來,在上海相繼興辦了兩個水果專業批發市場,同時承包140畝地,從山東、浙江等地引進果樹新品種栽植,取得明顯成效。四年來,共爲當地羣衆銷果1.38億公斤,銷售額1.11億元,其中爲合作社社員推銷水果佔總銷量的80%,銷售範圍遍佈全國。

1.5科技人員創辦型農業科技人員依靠自身的優勢,組建各類協會組織,帶領一方羣衆奔小康。市無籽西瓜研究所所長劉廣善在2000年組建了無籽西瓜協會,以科研單位、中介組織和瓜農“三贏”和利益機制爲紐帶,對瓜農實行包種苗、包技術、包產量、包銷售的全程服務,形成了科―農―貿一體化的產業化農技推廣模式。推廣範圍覆蓋20多個省、市、自治區,佔全國無籽西瓜總面積20以上。

2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及效果

2.1農業產業結構得到了進一步優化。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同類生產和消費的聯合,打破了區域界限,實現了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宿州市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主要是圍繞發展“水果、蔬菜、畜牧、種子”四大主導產業進行的,這些產業的合作社佔到總數的90%以上,實踐中,其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效果是明顯的。糧經比例由2001年的6.3:3.8調整爲2002年的6:4;畜牧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了33%;大宗優質農產品率由2001年的24%提高到2002年的30%:果菜的發展也有了新的進步。

2.2加快了市場流通,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民闖市場的能力據不完全統計,全市2004年水果外銷率達70%以上,蔬菜外銷率40%左右,畜禽產品外銷率40%左右,農產品加工產品的外銷率達80%左右。

農村經濟調研報告篇2

我們花莊村是俞垛鎮的一個偏遠村落,距離鎮裏大約12公里,我村地處三縣市交界處,全村共有農業人口2358人,非農業人口104人,耕地面積4000多畝,河溝面積3000畝以上,村集體收入18萬元,三產總產值一億元,人均純收入6480元,村所在轄區私營企業6加,加油站,奶牛場各一家,主要以加工毛絨玩具、石油機械、鍛仲、傢俱製造、特種養殖爲主導產業。就自己近期的調查來看,有許多的因數制約我村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我村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難以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

我村的農業生產受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產業化進程慢等因素的制約,其生產仍然沒有跳出小規模、低水平、傳統粗放經營的怪圈。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低,實際機播、機電灌溉率不高。

有這樣有句話“要想富,造公路”,現在興泰公路全線通車了,但是我們村的村級公路還很不發達,村西面跟南面的許多地方現在還是磚頭路,有些地方甚至還有危橋,沒有好的交通,就沒有人來投資創業,農副產品就沒有市場競爭力。

(二)農民素質低、適應性差,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目前,我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國中文化水平。而在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流動過程中,出現的農民人力資本的“逆向選擇”現象:流出就業非農行業的基本是年富力強、受過較多教育的農村“精英”,留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人力資本含量和勞動技能較低的兒童、婦女和老人,進一步從總體上降低了從事農業生產的留守農民素質。無疑,農民作爲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其素質偏低,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三)落後的思想觀念仍是農戶走入市場的最大障礙。

我村的農民仍然沿續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習慣,思想觀念保守,在尋求項目和資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給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當的嚴重。相當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農爲本的生存觀念和溫飽型目標,小富即安,脫貧致富的心理預期不高。受固有觀念的制約,資源開發利用和經營模式停留在初級水平。

(四)經濟發展中“短視心理”造成集體實力日漸削弱,對戶營經濟的扶持存在誤區。這裏的“短視心理”是指部分村幹部羣衆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輕長遠利益,重個人利益,輕羣衆利益,享樂主義,擺官架子的不利傾向。由於村集體經濟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戶營經濟的發展,多數村幹部對集體經濟發展抱的期望不大,導致近年我村集體經濟實力處於緩慢的發展趨勢。

由此看來,由於經濟基礎和自然條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縮小鄉村致富的差距,就應該通過合理的規劃,採取有效措施解決遏制我村農民致富緩慢的勢頭。

二、多管齊下全面推進

發展現代農業,繁濟榮農村經,促進農民增收,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是整個經濟社會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爲此,必須以創新農業發展理念爲前提,以提升農業裝備水平爲基礎,以提高農民素質爲根本,以推廣科學技術爲支撐,以增加投入爲保障,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步伐。

(一)用先進理念引領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首先要樹立新理念。要樹立用現代工業推動農業發展的理念。要用辦工業的方法辦農業,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區域化佈局、市場化運作,逐步實現農村工業化、農民工人化、農業現代化。要樹立按比較原則參與新一輪市場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過不斷比較、調整、改進、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培養具有競爭力的支柱產業,做強做大農業龍頭企業,逐步形成農民跟着產業走、產業跟着“龍頭”走、“龍頭”跟着市場走的良性發展軌道。要樹立抓農業就是引導農民走向市場的理念。要通過解決農民待遇不公、信息不靈、市場把握不準等問題,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改變農民身份,促使農民從產品生產者轉變爲商品生產者。

(二)用現代裝備帶動農業。

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明年我村公路交通條件會得到改善,我村已經得到上級部門的支持,進行土地整改,修建鄉村公路和橋樑,國家明年對經過我村的國家v級航道魯汀河進行休整。

我村要着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要實施沃土工程,以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爲突破口,加快農業綜合開發步伐,切實提高耕地質量,前段時間我鎮的秸稈還田現場會在我村召開,這不僅是對於我村前段時間秸稈禁燒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我們下一階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一池三改”爲突破口,全面推進“六通、六有、六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民生存環境,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三)根據村的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的農業,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科技興農,這樣才能強村富民。

我村是俞垛鎮注水養殖大村,應該發揮自己的產業特色,將養殖業做大做強,聯合各養殖戶進行規模化生產銷售,成立農村經濟合作社,降低市場風險,創建品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強招商引資,今年我村已經引進了四個項目,其中有一項就是蘑菇大棚種植,在今後的生產過程中要擴大規模,創建食用菌生產基地,創建加工廠,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品牌化經營,包裝出口,爭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爲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花莊村的農村經濟一定能夠走上一個新的臺階——奔小康。

農村經濟調研報告篇3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追求的理想社會,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主義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近年來,成都市委、市政府堅定不移地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努力改善城鄉關係,爲構建和諧成都,作出了積極貢獻。但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三個層次都必須以經濟和社會發展作爲基石。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帶大郊區,56.2的人口在農村,農村的發展遠遠落後於城市的發展,農村落後、農業弱質、農民弱勢,是目前構成成都不和諧的因素之一。

一、構建和諧成都關鍵在農村

“天下祥和在民富,天下可憂在民窮”,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沒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不可能建成的。古今中外的歷史早已證明,經濟的停滯,社會的貧窮不僅不能帶來和諧,而且只能導致動盪和不穩定。當今世界,貧窮和落後往往是醞釀衝突和矛盾的溫牀,是社會不安定的主要因素。

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物質條件,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只有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才能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從而使人民安居樂業、和諧有序。成都是傳統型農業,產業化不高,規模化不足,生產的商品率低,組織化程度弱,農業效益差,農民收入增長遠低於城市居民。20__年成都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94元,而農民人均純收入僅4072元,兩者相差6322元,相差甚遠,這還只是平均水平的比較,如果就個體差距而言,是無法比擬的。試想在信息社會的今天,在人們追求人權、平等的今天,能夠和諧嗎?城市的治安能夠安寧嗎?可以說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能有城市的安寧。

二、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有利於和諧成都

合作經濟組織自產生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它是隨着市場經濟發展而出現的一種經濟組織形式。合作經濟組織產生的經濟動因是處於弱勢地位的小生產者,僱工和低收入消費者,爲抵禦工業資本和商業資本的盤剝而走向聯合。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儘管以資本爲核心的公司制經濟占主導地位,並對合作制提出了嚴峻挑戰,但合作經濟仍是世界經濟發展中一個廣泛而長久的命題。國內外實踐證明,只要發展市場經濟,只要存在弱勢羣體,這個羣體就必然聯合起來,興辦合作經濟組織,維護自身的利益。

(一)成都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現狀

1、龍頭帶動型。立足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以做強壯大制種、果蔬、養殖等主導產業,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拉長產業鏈條,外聯公司,內聯農戶的合作經濟組織,初步形成龍頭企業 合作經濟組織 農戶的模式,實現了農民和企業之間的“雙贏”。

2、流通型。立足促進農產品流通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實現農民應收盡收。從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出發,大力發展合作經濟組織,積極開展農產品流通工作,爲農民提供信息、技術、收購產品,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使農民實現了應收盡收。

3、服務型。立足整合農村各類資源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增強農業和發展後勁。從提高爲農民服務的能力,增強農業的發展後勁出發,按照“政府支持,市場運作”的原則,大力發展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了農業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一是合作水平低,帶動能力弱。多數合作經濟組織尚處於合作的初級階段,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社員之間的合作關係不鞏固,加入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民較少,合作經濟組織帶動農戶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

二是運作、管理尚不規範。一部分合作經濟組織章程不完善,運行不規範,活動較鬆散,基本停留在自發運行階段,凝聚力和帶動力不強,制約着自身的健康發展。

三是對農民的利益保護不夠。一些合作經濟組織並沒有從維護成員的利益出發,開展緊密的互助、合作與聯合,與社員只是簡單的買斷關係。

四是廣大農民合作意識,市場風險意識不強,缺乏誠信,怕吃虧,只顧眼前利益,參與合作經濟組織的積極性不高。

三、加強引導,進一步加快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建設

(一)政府積極引導,促進規範運作

1、放手發展。一是引導農民合夥創辦。特別要發揮農村能人和專業大戶的作用,鼓勵有一定銷售渠道,有一定生產加工技術,一定資金實力和一定拓展能力的能人牽頭聯合農民創辦合作經濟組織,充分發揮他們的帶動能力,相互交流信息,傳授技術經驗,帶領羣衆闖市場;二是依託企業興辦;三是指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領辦。特別是要發揮村黨支部、村委會、農業各服務部門等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立足本地優勢,建立本地特色的專業合作組織。

2、放開發展。只要羣衆願意,什麼形式都可以探索,要打破地域、行業、所有制界限,形成多形式,多樣化發展的良好格局,既要發展鬆散型的專業合作組織還要鼓勵和發展經濟利益緊密的專業合作社,即要圍繞專業村、專業社發展生產服務型的專業合作組織,爲農民提供低償或無償服務;更要鼓勵和發展流通型和產加銷一體化的專業合作組織。

3、加強規範管理。一是改革管理體制,消除“多頭”管理,確定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專門管理機構,對合作經濟組織進行科學管理和有效的服務。二是要加強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與農戶之間的合同契約管理,充分運用政治、經濟、法律手段,確保合同的履行,採取股份合作,保護價格,利潤返還等形式,真正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共同體。三是建立規範的運行機制,重點抓好合作經濟組織的建章立制工作,進一步規範運作程序,用靈活的經營機制,科學的管理機制和有效的管理約束機制,最大限度地保護農民的利益,促進合作經濟組織的健康發展。

(二)加大扶持力度,優化外部環境

合作經濟組織儘管是自助自治的經濟組織,但它是一個弱勢組織,離不開政府的支持。世界各國對合作經濟組織都在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扶持,德國對合作社的管理費用,第一年補貼60,第二年40,第三年20。日本農協進行的獲得政府同意的農產品加工項目的廠房、設備所需投資,50由政府提供。意大利國有能源部門向合作社提供的農業用油價格比城市低50,農用電價比非農電價低1/3。

1、政府有關業務部門要在合作經濟登記註冊、業務指導方面,做好相關服務、指導、協調工作。

2、政府每年應在預算中列入專項科目,對農業合作經濟組織進行行業直接補貼。

3、政府對合作經濟組織的成員提供自助性服務的生產經營活動,採取稅收優惠政策給予扶持。

4、政府還應保障合作經濟組織和成員的合法權益和資產,任何部門、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侵佔、挪用、評調合作組織的資產。

(三)儘快出臺相關政策,明確法人地位

目前,我國各所有制經濟,都相繼頒佈了法律法規,唯獨合作經濟尚未制定法律。合作經濟組織立法滯後,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地位沒有確立,使得正常的經營活動和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現在絕大多數地方的工商部門對合作社不予登記,而只能在民政部門按社團登記,使其不能以法人的獨立經濟實體開展各項經營活動,進而導致農民在銷售產品、簽定合同、解決貸款等方面存在困難。因此,儘快制定《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法》已迫在眉睫,這對保護農民利益,促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對農業和農民建立一種直接的利益保護機制,以保障其他健康發展。

(四)加強組織領導

政府在培育完善合作經濟組織方面始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重點在組織引導,宣傳發動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示範帶動。在現有合作經濟組織中,選擇一批好的典型,通過組織現場觀摩、學習交流,帶動面上工作的開展。

二是廣泛宣傳。組織各種形式的培訓班,報告會,大力宣傳建立和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宗旨、原則、形式、職能和好處,努力提高廣大幹部羣衆的思想認識,增強大家運行和參與的自覺性。

三是加強指導。對於具備興辦合作經濟組織條件的村社,有關部門、鄉鎮政府及時派人給予指導,促進健康發展。

農村經濟調研報告篇4

**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自1994年所轄碭山縣被國家農業部確立爲全國專業農協試點縣後,一直比較重視,並以此爲發展契機,使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合作空間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多,層次越來越高,服務鏈條進一步拉長,分工科學合理,經營手段也日趨現代化。可以說,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已成爲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使農民走上富裕之路的重要渠道之一。

截止20__年底,全市農村共有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產品行業協會1360個,參與戶數15萬戶,人數達50萬人。經營種類廣泛,涉及到農村經濟發展的各個層面、各個領域。主要有種植業、養殖業及市場信息服務業等。其中種植業544個,佔40%:養殖業422個,佔31%;其他佔29%。區域分佈以鄉鎮內合作經濟爲主,佔85%以上;經營形式80%爲鬆散型專業合作。

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類型:

龍頭企業帶動型即以農業企業爲龍頭,組織農戶共同參與而聯結成的一種經濟聯合體。目前,全市有24個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去年實現營銷收入19.8億元,建立基地210萬畝,與57萬戶農民簽訂協議,農民新增收入億元以上。宿州市第一軋花廠,是以籽棉收購加工、棉籽榨油及織布於一體的綜合性加工經營企業,他們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優勢,實行“公司 農戶”經營模式,與3萬戶農民簽訂生產收購合同,經營中實行購苗、購料、防疫、賒欠、借貸“五統一”,年推廣優質棉面積達7萬畝,每戶農民年均增收500元。這種模式的聯合,規模較大,相互聯繫密切,對農戶的帶動能力強,見效快,作用突出。

能人帶動型主要由能人牽頭,包括種植大戶、運輸大戶、農民經紀人等。碭山縣華利果業協會是由葛集鎮農民孫宗華創建的,每年,該協會都與周邊6個鄉鎮簽訂生產、收購協定,組織優質無公害水果生產,免費發放水果套袋,以高於市場o.2元/斤的價格收購果農的水果,與農民結成了較緊密的利益聯合體。20__年,協會獲得了私營企業水果出口權,當年出口水果1800公斤,創匯近10萬美元:20__年全年銷售水果3272萬公斤,創匯近30萬美元。

專業協會帶頭型協會有的是在鄉鎮指導下由部門牽頭組建,有的是村組織牽頭組建,主要是圍繞某項生產經營或服務項目而形成的,如養牛協會、養羊協會等。碭山縣文莊鎮瓜菜制種協會,把分散經營的農戶組織起來,實行制種面積、生產資料、培育種苗、技術指導培訓、回收等五統一,20__年500畝辣椒制種創產值4007元,人均制種單項收入超千元。

農業服務部門領辦型多是由鄉鎮農技、農經、林業、獸醫站、供銷社等部門牽頭,吸納農戶參加,一方面爲農民提供技術、產品購銷等多種服務,提高農戶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另一方面也適應形勢,轉變職能,拓展工作領域,是自身發展的需要。由碭山縣唐寨鎮供銷社創辦的碭山唐寨水果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民闖市場,自1998年以來,在上海相繼興辦了兩個水果專業批發市場,同時承包140畝地,從山東、浙江等地引進果樹新品種栽植,取得明顯成效。四年來,共爲當地羣衆銷果1.38億公斤,銷售額1.11億元,其中爲合作社社員推銷水果佔總銷量的80%,銷售範圍遍佈全國。

科技人員創辦型農業科技人員依靠自身的優勢,組建各類協會組織,帶領一方羣衆奔小康。市無籽西瓜研究所所長劉廣善在20__年組建了無籽西瓜協會,以科研單位、中介組織和瓜農“三贏”和利益機制爲紐帶,對瓜農實行包種苗、包技術、包產量、包銷售的全程服務,形成了科—農—貿一體化的產業化農技推廣模式。推廣範圍覆蓋20多個省、市、自治區,佔全國無籽西瓜總面積20以上。

農業產業結構得到了進一步優化。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同類生產和消費的聯合,打破了區域界限,實現了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宿州市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主要是圍繞發展“水果、蔬菜、畜牧、種子”四大主導產業進行的,這些產業的合作社佔到總數的90%以上,實踐中,其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效果是明顯的。糧經比例由20__年的6.3:3.8調整爲20__年的6:4;畜牧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了33%;大宗優質農產品率由20__年的24%提高到20__年的30%:果菜的發展也有了新的進步。

加快了市場流通,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民闖市場的能力據不完全統計,全市20__年水果外銷率達70%以上,蔬菜外銷率40%左右,畜禽產品外銷率40%左右,農產品加工產品的外銷率達80%左右。

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深入發展農業產業化要向縱深發展,突出的制約因素是龍頭企業與農戶結合不緊密,難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尤其是農村中的專業農協,正是通過各種服務,把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聯爲一體,把龍頭企業和農戶這兩個經營主體結合起來,達到雙贏的目的。

降低農產品的生產和交易成本,增加了農民收入由於各類經濟組織都根據市場行情,與農民簽訂了生產和銷售合同,形成“訂單農業”,這就減少了農民的市場風險,降低了農產品生產和交易成本,增加了農民收入。

促進了農業社會化服務

系的進一步完善如靈璧縣林匯種雞場場長張良林創辦的“虞姬鄉養殖協會”,幾年來發展本省及河南、山東等地農民會員800多人。實踐中,協會總結出“五統、二分、一扶持”的養雞模式。“五統”,即統

一供應良種雞苗、統一提高配方飼料、統一銷售禽蛋產品、統一防疫和同意技術指導。其中雞苗供應價格低於市面價格5%;“二分”,即分戶飼養管理、分戶經營覈算;“一扶持”,即場對農戶所需資金以雞苗、藥品、飼料等實物予以扶持,在供給會員雞苗時,將雞在一個生產期內需要的飼料一次性預付給會員戶,會員見到收益時再回收飼料款。此項措施保證了農民利益不因市場波動及其它原因受到影響,也使一些經濟困難的農戶邁入了靠養殖致富的行列,從而極大調動了農民發展養殖的積極性。現在林匯養雞場存欄蛋種雞1萬隻,商品蛋雞2萬隻,擁有電孵化器20臺,年出售商品苗雞200萬隻,商品蛋30噸,年利潤32萬左右,輻射帶動了3000多戶養雞專業戶。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最大特點是爲農民服務,建立農民需要和有專業特點的服務組織,促進和推動農民的互助合作與聯合,提高農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組織化程度,有效地解決農民一家一戶小生產難以解決的問題。宿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雖然發展較快,但仍存在很多問題:

扶持政策難以落實,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如碭山縣委、縣政府出臺了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協會實體在工商登記、土地使用、稅收、財政扶持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但落實起來相當困難。

經濟組織的實體不強,服務受限制有的雖然在經營活動中增強了自身的經濟實力,但僅能維持技術服務,產品銷售無償或低附加值的服務內容,制約了各種產業向廣度、深度發展。碭山縣水果協會擁有會員30萬人,各鄉鎮、部分村及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都設立了分會,帶動碭山的果業發展能力是巨大的,但本身實力卻較弱,很多服務都是無償的,限制了協會的發展。

一些幹部和羣衆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認識有誤區由於過去“歸大堆”留下的陰影,不少羣衆“談合色變”,農民擔心搞農協又要回到過去合作社的老路上去。幹部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認真研究和扶持。有些幹部甚至擔心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一定規模,會形成與政府抗衡的組織,難以管理。

農民中缺乏“帶頭人”很多地方經濟發展快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合作經濟發展快,有好的組織者和帶頭人,可從總的方面看,這樣的帶頭人還太少,不適應發展的需要,使一些地方的農民有願望發展而無人領頭,合作經濟組織難以建立。

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良好的外部環境充分利用報紙、電臺、電視臺等各種新聞媒體,加大對其重要性的宣傳力度,使全社會都能正確認識和看待農民羣衆在發展商品經濟中自願聯合,互助合作的創新精神,認清其在農村經濟發展的地位和作用,把它作爲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來抓。

加強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的指導、引導和扶持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需要政府的積極參與,在現行體制下,單靠農民自己去解決各方面的利益關係是不現實的。這就需要對合作經濟組織進行正確引導,在資金、技術、信息上給予大力扶持。如對合作經濟組織及其自辦經濟服務實體免徵所得稅;由財政每年拿出一定的資金,設立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基金,用於扶持建設等。

切實處理好組織內部各方面的利益關係主要是建立三項機制:一是建立契約機制,以相對穩定的價格或者保護價格通過簽訂合同,在組織內部之間建立起穩定的購銷關係,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實現互惠互利:二是建立利益分配機制,解決好利益調解關係,做到風險共擔、利益均享,使農民在生產經營活動中,不僅能得到農產品生產的收益,還能得到加工和銷售環節中返還的一部分利潤;三是建立監督約束機制,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原則,實行民主科學的管理,確保農民及會員的主人公地位和經濟利益,使之充滿活力。

大力培育農村致富帶頭人將培育農村致富帶頭人當作農村工作的重點來抓,通過開辦培訓班,外出考察學習等形式,選拔一批能力強,同時又願爲羣衆服務的人加以培養,使他們帶頭髮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帶頭幫助農民致富,走出一條新型的農村經濟發展路子來。

農村經濟調研報告篇5

一、基本情況及發展現狀

長順縣交麻鄉交麻村下轄16個村民組,502戶,總人口2053人,耕地面積5410畝。主要產業是以養豬、養雞、養羊爲主的畜牧業,以烤煙、生薑爲主的種植業,全村集體經濟偏於薄弱。

今年來,隨着中央、省、州、縣、鄉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和貫徹落實,我村在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本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一)農業生產情況。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種植產業爲主,產業發展比較滯後。20**年,我村集體經濟總收入32萬元,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爲1050元,其中:來源於農業方面的收入25萬元,在全鄉4個村中處於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區農業村。1、從業人員分佈情況。現全村共有2053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歲以下人數爲264人,18―60歲之間人數爲1567人,60歲以上人數爲222人,勞動力人口數爲1567人。根據2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全村1567人勞動力人口中,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業人口有1193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76%;從事二、三產業的爲374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32%,其中:23人從事交通運輸業,35人從事批發與零售業,316人從事其他行業。

2、產業結構情況。農業產業結構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種植爲主。以20**年爲例,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210畝(含複種指數),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530畝,總產量63.25萬公斤,在糧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爲主,經濟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薑爲主,以林果業爲補充,畜牧業以養豬場和分散餵養豬、牛、羊和雞爲主。

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設有鄉村公路1條,約7.8公里,一事一議項目通組公路硬化正在建設中;現有田間道路25條,約10公里,全部道路均爲泥巴路;水利設施建設上,壩塘共8個,小水池120個,沼氣池80口。

(二)、有關農村政策的落實情況。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全村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全村基本實現組組通公路、通電、通電訊。現交麻組建有1個科技文化活動室;全村享受農村低保252戶1003人,困難戶基本上得到救助,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人數1847人,參合率90%;全村有17戶農村危房改造戶,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國小1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補”政策已落實到位;農村稅費綜合改革以及相關惠農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實。

(三)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村“兩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黨支部委員5人,村民委員會委員5人;全村共有黨員52人,其中:男性黨員45人,女性黨員7人;每年召開黨員大會2―3次;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務公開,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黨羣、幹羣關係,努力調動村民的參與政務、事務的積極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後,資金投入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村委會到鼓揚紅巖的鄉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繕、路面硬化以及多數田間道路過窄、過陡,雨天行走艱難,從而影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和物資運輸,增加了生產、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設施落後,水池、水窖修建數量較少,不能滿足村民的農業生產、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礎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多數組建設雜亂無章,比較凌亂,路面硬化、綠化、美化、淨化設施建設不到位,環境衛生條件差,全村的16個小組均無垃圾處理池;四是農村科技、文化和醫療衛生條件差,設備、設施落後。對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不足,嚴重製約我村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2、全村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差,生產水平不高,勞動力素質低。全村的田地比較零星、分散,多數是梯田和坡地,不利於機械化耕作,基本上還處於“牛耕馬馱”的小農經濟狀態,增加勞動力成本的同時,也制約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我村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困難。勞動力素質低,村民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觀念還比較落後,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進則滿”心理,農民素質不高的現狀嚴重製約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程。

3、農民收入低,產業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當前,全村仍面臨着缺乏新的產業支撐,農業產業結構、農村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農產品價格偏低,農民增收項目不多,農民增收難等諸多困難和問題。20**年,我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爲1050元,在交麻鄉乃至全縣村委會中處於中等水平;農業產業化建設起點較低,除烤煙種植具有一定產業化外,蔬菜種植產業化規模還較小,還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生薑、核桃種植纔剛剛起步。

4、新農村建設,缺乏科學規劃、統一佈局。我村在新農村建設上,村“兩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夠清晰,缺乏統一規劃、安排和部署。有的組幹部在新農村建設上還存在認識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夠、方法不多;在宣傳、發動羣衆方面也還有不到位的地方;對如何建設、怎樣建設本村的新農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寬;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動、不積極,工作方法不多,還存在“等、靠、要”的現象;這些將嚴重製約和影響了整個村委會的新農村建設進程和質量。

5、新農村建設,“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十分突出。近年來,根據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以及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組已經進行了一定的基礎設施建設,但“重建設、輕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項目和原有集體資產的日常的管理維護不到位,對這些資產,村組沒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維護制度,集體資產存在隨着時間的推移不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嚴重的減值和流失的隱患,部分村民對建成的設施保護意識薄弱,特別是在村組公房、鄉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礎設施的管理維護上意識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會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組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村“兩委”班子成員中,國小、國中程度文化還佔56%的比重,這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和後勁不強,在帶領羣衆致富的路上力不從心;二是基層組織建設還有待完善、加強。目前,塘坎組和大地組兩小組組長一職還空缺,無人擔任;三是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還需進一步加強。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對策

(一)加大新農村建設和各項涉農政策的宣傳力度。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宣傳涉及“三農”問題的法律法規,宣傳黨委、政府關於“三農”工作的有關決議、決定和重要舉措,引導羣衆轉變思想觀念,增強發展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充分利用標語、黑板報、村組會議等進行多渠道宣傳,在村內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羣衆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圍繞中央“20字方針”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突出新農村建設主體意識,加強班子建設。新農村建設要政府引導,農民爲主體,充分調動羣衆積極性。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一個好的班子帶領大家向前發展;村黨總支與村委會加強團結,緊密溝通、嚴密組織,要形成一支有號召力,能幹實事,樂於奉獻的村“兩委”班子,明確黨組織在農村的領導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建設的主力是農民自己,激發廣大羣衆建設自己美好家園的積極性是關鍵。要調動羣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動員全體村民以集資、投工投勞等方式積極參與各村組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新農村建設要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確保新農村建設項目,建一個,成一個,但同時也要注意不能過多的增加羣衆和村組集體負擔,搞舉債、負債建設,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

(三)科學規劃,分類指導,逐步落實。村級“兩委”班子須認真研究,立足本村實際,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實際的新農建設發展規劃,統一佈局,協調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生態環境,對於新農村建設,要按照規劃穩定有序推進。對於實施整村推進項目、鄉村道路規劃、國小軟硬件建設、垃圾處理池建設、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設等建項目要根據上級黨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農業科技文化的培訓、推廣。一方面要繼續發揮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力度,要積極推廣運用各種集約、高效、節約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如積極推廣配方施肥等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農村勞務的開發,全面實施農民工培訓工程,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積極鼓勵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加農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產業的發展和培育,着力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明年,我村將加大產業化進程步伐,形成以“科學種植穩村、科學養殖興村、特色養殖富村”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在今年推廣雜交玉米、烤煙和生薑種植的基礎上,明年將大力推廣有機高粱的種植和200畝核桃種植;養殖業方面,在穩定商品豬、商品羊出欄數的基礎上,加大扶持綠殼蛋雞養殖戶的養殖力度,爲我村產業化打下基礎,從而可以推動我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同時,農民增收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要搞好規劃,必須保護好耕地。應堅持“圍繞增收調整結構”的思路,正確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對當地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進行扶持、培育,並發展好現有的優勢產業,在做好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要注意確保糧食產量穩定、確保畜禽養殖安全。因爲糧食安全直接關係到整個農村的穩定和發展。

(六)推進民主法制進程,完善各種制度。堅持和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規範和完善各項村規民約,增強我村各幹部和村民對公共基礎設施的保護意識,確保公共基礎設施安全完整,增強羣衆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的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爲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加強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確保我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爲新農村建設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

總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長期性、持久性的過程。新農村建設涉及千家萬戶,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長期努力,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從解決農民最關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實際問題入手,以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產業支撐和改善生產環境爲突破口,充分調動農民羣衆廣泛參與的積極性,調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支持的積極性。我相信,只要我們村幹部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積極理清我村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民生活更加寬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潔,農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更加優美,社會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