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災害調研報告多篇

災害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災害調研報告範文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根據區人大常委會今年的工作安排,6月初,農經工委組織部分區人大常委會委員和區人大代表,在常委會副主任葛久通的帶領下,對我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進行調研。調研組實地察看了上垟鄉沈嶴嶺道路邊坡加固工程、平田鄉天燈洋地災點搬遷工程和北洋鎮前蔣村地災點加固工程,並召開座談會,聽取了相關單位的工作彙報,徵詢了部分區人大代表的建議和意見,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區地處浙中沿海,經常遭受颱風暴雨侵襲,西部爲丘陵山地,地質災害易發多發。全區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達到724.5平方公里,佔全區總面積的73%,目前,經地質專家調查確認的、位於山區村民居住區的山體滑坡等隱患點33處(其中2022年新增4處),分佈於9個鄉鎮、街道的29個村,直接威脅170戶567人的生命和285間民房的安全。近年來,區政府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相關部門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健全組織建設

經過多年完善,全區上下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成立了區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由分管副區長任組長、區府辦副主任和黃岩國土資源分局局長任副組長、其他相關單位主要領導爲成員;國土部門成立了由局長任總指揮的臨災應急指揮中心,下設技術指導搶險組和後勤保障組,基層國土所相應建立汛期應急救援中隊;相關鄉鎮、街道建立了地質災害防治領導機構和工作班子;相關村建立了監測體系,確定監測責任人和常年監測員。

(二)加強宣傳培訓

宣傳方面:利用全國土地日、防災減災日、走村入企等活動宣傳地災防治的重要性;製作“防災明白卡”、“避險明白卡”發放到鄉鎮、村民手中,讓老百姓更加直觀地瞭解如何防災避災;在地災點的醒目位置設立地災警示牌,標註地災點的具體位置、影響區域及逃生路線等。培訓方面:今年4月份,組織全區130多名監測員和其他相關部門人員參加培訓會,邀請專家來上課,並部署防治任務。

(三)強化防範措施

加強監測系統、預警機制建設。氣象部門根據氣象災害防禦規劃中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區劃,在地質災害隱患點設置自動站,加密觀測點上降水、風力等情況,在富山和上鄭兩個站增加了土壤水分觀測。氣象部門根據上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等級預報以及未來降水預報,結合本地自動站加密觀測資料,會同國土部門對比地質災害防禦區劃圖,對黃岩本地的地質災害等級進行預報。同時,配合省氣象局工作,確定地質災害臨界面雨量,完善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系統。

建立汛期防治制度。每年的防汛期,我區地質災害防治相關部門建立了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後檢查、汛期值班、應急處置等各項制度,確保安全度汛。

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防治區的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部門均要求規劃對象對規劃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四)加大治理力度

區財政今年安排地質災害點工程前期經費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80萬元,地質災害點治理工程項目100萬元。區國土部門本着宜搬則搬、宜治則治的原則, 2022年以來,通過和地質災害易發區鄉鎮(街道)、村(居)的共同努力,累計搬治羣衆1015戶3564人,完成地質災害工程治理12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點32處。同時,國土部門每年積極向省國土廳爭取地質災害搬遷專項用地指標,用於地災點的安置用地報批,去年爭取到39畝指標,基本解決了地災點的搬遷安置用地指標。2022年,我區成功申報省第一批《農村山區野外調查與評價》試點,區財政安排配套資金50萬元。

二、存在問題

我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調研組通過此次調研中的所見所聞進行認真梳理,現將存在的問題概括如下:

(一)部分羣衆思想上還不夠重視

部分羣衆防災意識淡薄,對地質災害存在僥倖、麻痹心理,認爲幾十年居住的地方一直沒發生過地質災害,必定安全,對地質災害的突發性、危害性及防患工作的緊迫性認識不足。調研中,有人大代表反映在地災點人員轉移過程中,羣衆不配合的情況時有發生。同時,西部山區有些農村建房、景區建設等,事前沒有將地質災害評估納入審批的程序,從而產生一些人爲的地質災害隱患點。

【第2篇】關於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根據區人大常委會今年的工作安排,6月初,農經工委組織部分區人大常委會委員和區人大代表,在常委會副主任葛久通的帶領下,對我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進行調研。調研組實地察看了上垟鄉沈嶴嶺道路邊坡加固工程、平田鄉天燈洋地災點搬遷工程和北洋鎮前蔣村地災點加固工程,並召開座談會,聽取了相關單位的工作彙報,徵詢了部分區人大代表的建議和意見,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區地處浙中沿海,經常遭受颱風暴雨侵襲,西部爲丘陵山地,地質災害易發多發。全區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達到724.5平方公里,佔全區總面積的73%,目前,經地質專家調查確認的、位於山區村民居住區的山體滑坡等隱患點33處(其中xx年新增4處),分佈於9個鄉鎮、街道的29個村,直接威脅170戶567人的生命和285間民房的安全。近年來,區政府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相關部門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健全組織建設

經過多年完善,全區上下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成立了區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由分管副區長任組長、區府辦副主任和黃岩國土資源分局局長任副組長、其他相關單位主要領導爲成員;國土部門成立了由局長任總指揮的臨災應急指揮中心,下設技術指導搶險組和後勤保障組,基層國土所相應建立汛期應急救援中隊;相關鄉鎮、街道建立了地質災害防治領導機構和工作班子;相關村建立了監測體系,確定監測責任人和常年監測員。

(二)加強宣傳培訓

宣傳方面:利用全國土地日、防災減災日、走村入企等活動宣傳地災防治的重要性;製作“防災明白卡”、“避險明白卡”發放到鄉鎮、村民手中,讓老百姓更加直觀地瞭解如何防災避災;在地災點的醒目位置設立地災警示牌,標註地災點的具體位置、影響區域及逃生路線等。培訓方面:今年4月份,組織全區130多名監測員和其他相關部門人員參加培訓會,邀請專家來上課,並部署防治任務。

(三)強化防範措施

加強監測系統、預警機制建設。氣象部門根據氣象災害防禦規劃中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區劃,在地質災害隱患點設置自動站,加密觀測點上降水、風力等情況,在富山和上鄭兩個站增加了土壤水分觀測。氣象部門根據上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等級預報以及未來降水預報,結合本地自動站加密觀測資料,會同國土部門對比地質災害防禦區劃圖,對黃岩本地的地質災害等級進行預報。同時,配合省氣象局工作,確定地質災害臨界面雨量,完善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系統。

建立汛期防治制度。每年的防汛期,我區地質災害防治相關部門建立了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後檢查、汛期值班、應急處置等各項制度,確保安全度汛。

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防治區的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部門均要求規劃對象對規劃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四)加大治理力度

區財政今年安排地質災害點工程前期經費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80萬元,地質災害點治理工程項目100萬元。區國土部門本着宜搬則搬、宜治則治的原則, xx年以來,通過和地質災害易發區鄉鎮(街道)、村(居)的共同努力,累計搬治羣衆1015戶3564人,完成地質災害工程治理12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點32處。同時,國土部門每年積極向省國土廳爭取地質災害搬遷專項用地指標,用於地災點的安置用地報批,去年爭取到39畝指標,基本解決了地災點的搬遷安置用地指標。xx年,我區成功申報省第一批《農村山區野外調查與評價》試點,區財政安排配套資金50萬元。

二、存在問題

我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調研組通過此次調研中的所見所聞進行認真梳理,現將存在的問題概括如下:

(一)部分羣衆思想上還不夠重視

部分羣衆防災意識淡薄,對地質災害存在僥倖、麻痹心理,認爲幾十年居住的地方一直沒發生過地質災害,必定安全,對地質災害的突發性、危害性及防患工作的緊迫性認識不足。調研中,有人大代表反映在地災點人員轉移過程中,羣衆不配合的情況時有發生。同時,西部山區有些農村建房、景區建設等,事前沒有將地質災害評估納入審批的程序,從而產生一些人爲的地質災害隱患點。

(二)地質災害隱患點較多

由於我區地貌的原因,西部山區防治區域較大,遭遇強降雨很容易引發地質災害,經地質專家調查確認,位於山區村民居住區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有33處,在非村民居住區,富山至決要、頭陀至寧溪、北洋至上垟、北洋至平田、嶼頭至白石公路以及山區其他低等級公路,浙東十八潭、富山大裂谷、劃巖山等旅遊景區,都存在地質災害隱患,極易發生崩塌、滑坡現象,威脅車輛、行人、遊客的安全。此外,建於山邊坡腳的個別校舍、廠房、教堂、寺廟,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隱患。

(三)抗災救災能力不足

一是限於政府財力,地質災害防治資金缺口仍較大,一些防治項目經費一時無法落實或僅部分落實。如此次實地察看的上垟鄉沈嶴嶺道路邊坡加固工程,預算爲200萬元,還未得到全部落實。另外,地災點羣衆搬遷補償標準參照高山移民的政策,由於地災點的村民大多經濟比較困難,建新房的困難很大,導致搬遷工作開展緩慢。二是專業技術人員、監測管理人員不足,且人員變動大,業務水平難以持續提高。三是監測設備不足,難以做到全面監測。

三、幾點建議

我區地質災害量多面廣、穩定性差,山區新的建房和基礎設施建設有可能引發新的地質災害,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帶來嚴峻的形勢和繁重的任務,調研組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強化羣衆防災意識

我區相關部門要充分利用電視、報紙、網絡、培訓等多種形式,宣傳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增強防災抗災意識,提高避險自救能力,讓受災羣衆做到處災不慌,防災有數,避災有路。要積極爭取羣衆支持和配合應急避險、地質治理、搬遷避讓等工作,引導羣衆儘快搬離重點地質災害威脅區。要提高羣衆防災避災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從政府強制救災轉變爲羣衆自覺主動避災。

(二)加大排查力度,力求隱患點無遺漏

我區被列入省第一批農村山區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野外調查試點,國土部門要以此次調查爲契機,進一步加大對西部山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排查廣度和深度,力求做到排查無死角、隱患點無遺漏。要分析地質災害成因機理,進行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和風險評價;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圖冊,深化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充實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爲全區上下積極主動做好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羣測羣防、應急處置和綜合治理提供依據。

(三)加大治理力度,提高防災救災成效

一是要在加強地質災害搬遷避讓和工程治理工作的同時,全面開展地質災害防患應對、水土保持、河流整治、山塘水庫加固除險等工作。結合我區實際,提前做好汛前防颱抗災各項準備工作。二是要加快推進重點地災隱患點的治理工作,上垟鄉沈嶴嶺道路邊坡加固工程亟待開展,此條道路是三個村的出口,一旦發生險情,將嚴重危及人民羣衆的生命財產安全。目前,國土部門確定的地質災害重點隱患點有8個,富山鄉6個、頭陀鎮1個、北城街道1個,區政府相關部門爭取在一年內完成對重點隱患點的治理任務,爲我區社會的長治久安做出貢獻。明年將組織一次跟蹤督查,檢查治理效果。

(四)加大投入力度,增強防災救災能力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一項民生工程,區財政要加大投入,對於年初制定的治理工程預算不足部分和年內新增的治理工程所需經費,及時追加預算,並撥付到位。對於西部山區地災隱患點需要搬遷的羣衆,適當提高補償標準,以促進搬遷安置工作的開展。國土部門要投入更多的財力、物力,加強對監測人員的培訓,添置必要的監測設備,在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安裝使用,並及時檢查、維修,做到全面覆蓋、全面監測,使羣測羣防機制真正落到實處。

【第3篇】災害應急資源管理問題調研報告

災害應急資源管理問題調研報告

推進城市災害應急能力的建設,需要制定出一套科學、規範、系統的城市應急管理體系。特別是要加強應急資源管理及其財務管理。

1應急管理與應急資源的管理

應急管理包括的內容很多,其中針對突發事件風險評估、應急管理能力評估、應急救援能力提升、應急資源優化管理等都是應急管理的基本內容。對突發事件的風險評估十分重要,例如對地震災害風險評估、洪災風險評估乃至各種各樣的大規模自然災害和技術災害的風險評估等。

城市災害應急管理能力的評估包括:災害監測與預警能力,災害承受力,災害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建立及其作用,對公衆應急與避災自救知識的宣傳、教育培訓、演習等。也包括公衆對各種常見災害、次生災害及其他災害的瞭解程度,災後進行自救互救的能力、志願者組織的建立等。汶川大地震雖然沒有事前預報,但對大地震的承受力應可以事先判斷。承受力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經濟狀況、城市交通運輸狀況、城市通信狀況和城市的生命線系統狀況等有關。應急資源管理包括資源保障、應急資源配置、應急資源優化管理等。必須指出的是,資源保障能力十分重要。包括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儲備,物資分類、儲存管理、調撥使用、救援裝備的購置和研發情況以及社會財物的捐贈管理。

應急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對提升應對突發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應急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0xx年1月8日,國務院發佈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簡稱《總體預案》),要求“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和相關預案,做好突發公共事件的應對工作,同時根據總體預案切實做好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財力、交通運輸、醫療衛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證應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災區羣衆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復重建工作的順利進行。” 目前國內應急救援中應急資源的優化配置等方面的管理,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例如,缺少對資源配置績效的評價。某些資源流動不暢,已有資源不能實現有效整合等問題。

筆者到四川災區等地調研,發現一些基本的應急資源是可以保障的,且調度有方,但一些特殊的應急資源,比如科學儀器裝備和必須的工具手段等亟待加強。

應急資源優化管理實際上就是如何發揮應急資源最大效用的問題。例如,當一些城市防災救災設施應從經濟角度因素考慮其運行費用,並從社會角度考慮這些設施產生的社會效益。要進行需求分析,包括對災害損失的評估以及對次生災害的風險評估,必須建立應急資源供應鏈,不僅可降低成本,而且還能保證應急救援的時效性。

我院應急分析測試隊伍在汶川地震後迅速趕往災區,在成都建立了應急檢測功能較強的基本實驗室。在什邡等地組建了現場實驗室,就地開展現場應急測試。這樣的基本實驗室和現場試驗室也是應急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2.應急科技裝備資源管理工作亟待加強

在應急資源中,科技裝備資源是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此次筆者實地考察了四川災區的什邡市,切實感到,災區除了飲用水、帳篷、臨建房等生活必需品外,也十分需要相當規模的應急裝備,其中包括應急分析測試科學儀器。災區當地迫切需要應急分析測試,要把有關科學儀器資源納入到應急資源總體之中。目前捐贈的科學儀器數量不夠,有關部門必須充分認識到這類救災物資的重要性。科學儀器作爲救災物資其單價高,但總量不高,所需數量不多,而形成的強大的分析測試功能可以有效地保證災區日常生活必需品分析檢測工作的需要。

根據處置突發事件和搶險救災需要,需要購置一批應急所需的科技裝備。利用這些科技裝備,採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對基本情況、基礎資料的掌握。此次汶地震,我院太陽能所在什邡市將太陽能熱水器設備應用到節能屋頂。我院派出的專家深入到四川省疾控中心、什邡市疾控中心等單位從事應急分析測試工作。從公共服務角度,我院向有關部門呼籲組建災區公共服務分析檢測實驗室。該類公共服務分析檢測實驗室在平時可以起到了很好的公共服務作用,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又爲應急起到了科技支撐的重要作用。此次汶川地震證明了科技對救災和災後重建的重要性,應充分抓住災後重建的機遇,通過科技手段促進災後重建。

3.突發事件財務管理系統

突發事件發生了,應怎樣進行財務管理呢?突發事件的財務管理有許多新的內容。在制度等方面有些是新情況、新問題,所以原有的規章制度包括管理手段和思維方式都發生了一些變化。當突發事件發生時,社會資金和應急資源要給予保障,且按輕重緩急逐一到位。當突發事件發生時,一些特殊的應急資源和有關參與應急的單位要通過有效的財務管理達到參與救災的目的。

從物流角度上看,與普通物流過程相比,應急物流就更具有時間效應和空間效應。應急物流是指爲應對突發事件而對物資、資金等需求進行緊急保障和特殊物流過程。當突發事件來臨時,應急物流各個環節全力配合政府及其統一指揮系統形成應急物流生產與物流能 力。除救災帳篷、被子、衣物、燃油等必需品是應急物流的組成部分外,一些科技支撐相關物資同樣是應急物流的組成部分。例如,爲保障飲用水安全所必需的水質分析儀等科學儀器。

對於災後不同階段的物資需求變化應建立應急預警財務體系,制定突發事件財務管理運行系統。通過分析當前、形勢變化與突發事件影響期長短,並充分考慮其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確立財務管理目標步驟。突發事件可能給一些企業帶來機遇,促使這些企業進一步擴大生產,增加銷售。面對銷售劇增、產品供不應求、大量現金流入的情況,企業應在銷售目標明確的情況下考慮技術、人力、設備、廠房等各因素,一方面要保證產品質量,防止不合格產品流人災區,同時應加強現金管理,提高現金利用率,實時掌握庫存量。企事業單位在向災區捐贈款物時,應嚴格按照財務制度的規定履行必要的手續。對特殊設備的捐贈,需要嚴格審查,規範審批制度。

綜上所述,應急資源管理要加強資源保障,合理配置資源,優化資源管理,同時要充分考慮有關應急科技裝備的需求,千方百計保證將一些應急資金落實到必需的科技裝備上。並加強應急資源管理中的財務管理,做到統籌規劃、資源整合、降低成本。

【第4篇】水旱災害預防與應急機制調研報告

水旱災害預防與應急機制調研報告

我國自然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破壞強度大,分佈範圍廣,給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科學地認識自然災害的發生、發展以及儘可能減小它們所造成的危害,已成爲國際社會共同關心的一個主題。我國各種自然災害中,尤以水旱災害發生頻繁、影響範圍廣、傷亡人口多、經濟損失大,自古至今就是人類面臨的主要自然災害,我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頁就是勞動人民和洪水斗爭的光輝畫卷--大禹治水。隨着經濟發展和人口膨脹,水資源短缺日趨嚴重,乾旱化趨勢已成爲全球關注的問題。本文即着重介紹我國水旱災害的特點、預防與應急機制以及個人的意見和建議。

一、我國水旱災害的基本情況

1、我國水旱災害的特點

我國地處歐亞大陸東南部,東南臨太平洋,西北深入歐亞大陸腹地,西南與南亞次大陸接壤,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十分複雜。大部分地區位於季風氣候區,降水時空變化大,導致乾旱、水災時空變化頻繁。

我國幅員遼闊、江河衆多。全國1/2的人口,1/3的耕地,70%的工農業產值集中在七大江河中下游地區。這些地區恰恰是受洪水威脅最嚴重的地區,洪澇災害曾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據歷史記載,公元前206年—1949年的2155年間,中國發生較大洪水災害1092次。歷史上危害甚重的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氾濫範圍北到天津,南至淮河流域,總計25萬平方公里。1933年黃河大水,南北兩岸大堤決口50多處,死亡1.8萬人。長江自漢代開始就有水災記載,1931年長江、淮河大水,共因災死亡40萬人。1935年長江支流漢江和澧水特大洪水,死亡14.2萬人。

我國又是一個嚴重乾旱缺水的國家,人均佔有水資源量約爲世界平均水平的1/4。1997年在聯合國統計的世界149個國家中,中國排名第110位,被列爲13個貧水國家之一。

總體來看,我國的水旱災害有五個顯著特點:一是災害具有廣泛性。除沙漠、極端乾旱地區和高寒地區外,我國三分之二的國土面積都處在洪澇和乾旱災害的籠罩之下。二是災害具有不確定性。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還很難預測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嚴重程度。三是災害具有突發性。暴雨發生的隨機性決定了洪澇災害的突發性。在一些地區經常出現旱澇急轉的現象。四是災害具有不可避免性。這是由我國特殊的地理氣候等條件決定的。五是災害具有相對可控性。幾千年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50多年的實踐表明,抗禦水旱災害不僅有所作爲,而且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建國以來的水旱災害

建國以來,我國因洪澇災害年均農田受災面積1億多畝,大約兩年左右發生一次較大洪災。1990年以來全國年均洪澇災害損失在1100億元左右,約佔同期全國gdp的2%。遇到發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年份,如1991年、1994年、1996年和1998年,該比例可達到3%-4%。

九十年代以來洪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統計表(億元)

年份

199

199,盡在本站範文網。

【第5篇】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1

根據區人大常委會今年的工作安排,6月初,農經工委組織部分區人大常委會委員和區人大代表,在常委會副主任葛久通的帶領下,對我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進行調研。調研組實地察看了上垟鄉沈嶴嶺道路邊坡加固工程、平田鄉天燈洋地災點搬遷工程和北洋鎮前蔣村地災點加固工程,並召開座談會,聽取了相關單位的工作彙報,徵詢了部分區人大代表的建議和意見,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區地處浙中沿海,經常遭受颱風暴雨侵襲,西部爲丘陵山地,地質災害易發多發。全區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達到724.5平方公里,佔全區總面積的73%,目前,經地質專家調查確認的、位於山區村民居住區的山體滑坡等隱患點33處(其中xx年新增4處),分佈於9個鄉鎮、街道的29個村,直接威脅170戶567人的生命和285間民房的安全。近年來,區政府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相關部門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健全組織建設

經過多年完善,全區上下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成立了區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由分管副區長任組長、區府辦副主任和黃岩國土資源分局局長任副組長、其他相關單位主要領導爲成員;國土部門成立了由局長任總指揮的臨災應急指揮中心,下設技術指導搶險組和後勤保障組,基層國土所相應建立汛期應急救援中隊;相關鄉鎮、街道建立了地質災害防治領導機構和工作班子;相關村建立了監測體系,確定監測責任人和常年監測員。

(二)加強宣傳培訓

宣傳方面:利用全國土地日、防災減災日、走村入企等活動宣傳地災防治的重要性;製作“防災明白卡”、“避險明白卡”發放到鄉鎮、村民手中,讓老百姓更加直觀地瞭解如何防災避災;在地災點的醒目位置設立地災警示牌,標註地災點的具體位置、影響區域及逃生路線等。培訓方面:今年4月份,組織全區30多名監測員和其他相關部門人員參加培訓會,邀請專家來上課,並部署防治任務。

(三)強化防範措施

加強監測系統、預警機制建設。氣象部門根據氣象災害防禦規劃中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區劃,在地質災害隱患點設置自動站,加密觀測點上降水、風力等情況,在富山和上鄭兩個站增加了土壤水分觀測。氣象部門根據上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等級預報以及未來降水預報,結合本地自動站加密觀測資料,會同國土部門對比地質災害防禦區劃圖,對黃岩本地的地質災害等級進行預報。同時,配合省氣象局工作,確定地質災害臨界面雨量,完善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系統。

建立汛期防治制度。每年的防汛期,我區地質災害防治相關部門建立了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後檢查、汛期值班、應急處置等各項制度,確保安全度汛。

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防治區的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部門均要求規劃對象對規劃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四)加大治理力度

區財政今年安排地質災害點工程前期經費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80萬元,地質災害點治理工程項目100萬元。區國土部門本着宜搬則搬、宜治則治的原則,xx年以來,通過和地質災害易發區鄉鎮(街道)、村(居)的共同努力,累計搬治羣衆05戶3564人,完成地質災害工程治理2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點32處。同時,國土部門每年積極向省國土廳爭取地質災害搬遷專項用地指標,用於地災點的安置用地報批,去年爭取到39畝指標,基本解決了地災點的搬遷安置用地指標。xx年,我區成功申報省第一批《農村山區野外調查與評價》試點,區財政安排配套資金50萬元。

二、存在問題

我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調研組通過此次調研中的所見所聞進行認真梳理,現將存在的問題概括如下:

(一)部分羣衆思想上還不夠重視

部分羣衆防災意識淡薄,對地質災害存在僥倖、麻痹心理,認爲幾十年居住的地方一直沒發生過地質災害,必定安全,對地質災害的突發性、危害性及防患工作的緊迫性認識不足。調研中,有人大代表反映在地災點人員轉移過程中,羣衆不配合的情況時有發生。同時,西部山區有些農村建房、景區建設等,事前沒有將地質災害評估納入審批的程序,從而產生一些人爲的地質災害隱患點。

(二)地質災害隱患點較多

由於我區地貌的原因,西部山區防治區域較大,遭遇強降雨很容易引發地質災害,經地質專家調查確認,位於山區村民居住區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有33處,在非村民居住區,富山至決要、頭陀至寧溪、北洋至上垟、北洋至平田、嶼頭至白石公路以及山區其他低等級公路,浙東十八潭、富山大裂谷、劃巖山等旅遊景區,都存在地質災害隱患,極易發生崩塌、滑坡現象,威脅車輛、行人、遊客的安全。此外,建於山邊坡腳的個別校舍、廠房、教堂、寺廟,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隱患。

(三)抗災救災能力不足

一是限於政府財力,地質災害防治資金缺口仍較大,一些防治項目經費一時無法落實或僅部分落實。如此次實地察看的上垟鄉沈嶴嶺道路邊坡加固工程,預算爲xx年內完成對重點隱患點的治理任務,爲我區社會的長治久安做出貢獻。明年將組織一次跟蹤督查,檢查治理效果。

(四)加大投入力度,增強防災救災能力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一項民生工程,區財政要加大投入,對於年初制定的治理工程預算不足部分和年內新增的治理工程所需經費,及時追加預算,並撥付到位。對於西部山區地災隱患點需要搬遷的羣衆,適當提高補償標準,以促進搬遷安置工作的開展。國土部門要投入更多的財力、物力,加強對監測人員的培訓,添置必要的監測設備,在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安裝使用,並及時檢查、維修,做到全面覆蓋、全面監測,使羣測羣防機制真正落到實處。

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2

根據省國土資源廳《關於轉發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的通知》(國土資函〔20xx〕504號),市國土資源局《轉發省國土資源廳〈關於轉發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的通知〉的通知》(市國土資函〔20xx〕94號)和市國土資源局《關於切實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相關工作的通知》(市國土資發〔20xx〕29號)文件要求,區國土資源分局迅速組建了以黨組書記、局長爲組長,黨組成員、副局長,黨組成員、副局長,黨組成員、紀檢組長,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黨組成員、綜合服務中心主任爲副組長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大排查領導組,領導組下設七個大排查工作小組,對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措施落實情況進行了全面排查。現將排查工作情況報告如下。

一、存在問題

(一)部分鎮對於該項工作重視程度不夠。一是有的還沒有組織召開20xx年地災防治專項工作會,對20xx年地災防治工作還沒有進行部署;二是有的還沒有組織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工作;三是有的還沒有編制20xx年度地質災害防禦預案和應急預案;四是有的對專(兼)職監測員管理不到位,部分監測人員電話不暢通,素質較差,責任心不強。

(二)部分防災措施落實不到位。一是部分較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沒有編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二是有的《預案》公示上牆制度沒有落實;三是有的監測人員的監測裝備沒有落實到位;四是部分隱患點沒有設立監測點;五是監測記錄不規範。

(三)個別隱患點需作應急處置。一是新樂鎮銅鼓村木姜巖危巖隱患點。該隱患點上幾個巨石已懸空,隨時有下滑的可能,危巖下的6戶16人和房屋42間隨時會有生命財產安全,對巨石應作應急處理;二是白節鎮青風村新瓦房滑坡隱患點。該滑坡體上排水溝堵塞嚴重,嚴重影響水溝的截排水功能,同時該滑坡體上羅玉生戶房屋後側有巨石懸空,隨時有下滑的可能,對排水溝和巨石應作應急處理。

二、整改情況

(一)區國土資源分局排查工作小組對排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給當地政府作了彙報,部分鎮政府已及時組織召開了20xx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專項會議,並對參會人員進行了業務培訓。

(二)對於預案公示上牆制度還沒落實到位的,區國土資源局正積極對每個點的撤離路線等基礎資料進行收集彙總,統一製作公示牌;監測人員裝備問題,區國土資源局已落實資金進行統一購買下發;隱患點沒有設置監測點的在國土資源所的指導下已逐一進行設置;監測記錄不規範問題,區國土資源局已向市國土資源局彙報,市國土資源局已統一印發了監測記錄本下發到各監測點,規範監測記錄。

三、工作建議

(一)在6月底前都還沒有召開20xx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專項安排佈置會和突發地質災害演練的鎮,建議區政府進行通報,並責令其進行整改。

(二)對於存在監測人員素質低,電話不暢通的點建議鎮政府加強管理,對於責任心不強的監測人員及時進行更換,保證監測人員履職到位。

(三)鎮村木姜巖危巖,建議區政府督促鎮落實資金並及時請專業隊伍對危巖進行排危,確保危巖下6戶16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四)鎮村新瓦房滑坡,建議區政府督促鎮落實資金及時對截排水溝進行清理,保持暢通。同時,對戶及時落實避讓搬遷。

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3

按照《xx縣國土資源局關於轉發近期地質災害防治監督檢查工作通報的通知》及要求,我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立即安排相關人員對我鄉7個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排查工作,現將自查報告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4.20xx特大地震後,目前,我鄉共7個點,2個市縣級:南村壩村十組:牌樓崗;煙溪溝村十六組:小河子。5個鄉鎮級:南羅壩村團結組:後山滑坡;南羅壩村六組:堰坎上;煙溪溝村十二組:方家平;煙溪溝村十三組:石灰窯;煙溪溝村十五組爛地頭。其災害類型主要是不穩定斜坡和滑坡兩種。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強領導、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堅持預防爲主、切實加強領導。地震之後,我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將每一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包到每一位鄉、村、組幹部,並與監測人員簽訂了地質災害監測工作目標責任書發放應急預案,明確職責,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認真履行職責,切實落實好監測、預防預報預警、羣測羣防、應急調查等防治措施。

二是制定防治方案、明確地質災害防治目標。逐步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監測體系和羣測羣防網絡,及時制定全鄉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防治方案及每一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治預案,逐一落實防災責任人及監測人員,向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羣衆發放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並設立警示牌,將防災措施落實到位。切實做好地質災害應急處理工作,成立了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和民兵應急搶險隊伍。完善地質災害預報預警機制,建立預報預警應急指揮系統,做到地質災害隱患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

三是加大宣傳、增強幹部羣衆防災減災意識。通過張貼宣傳畫、辦培訓班、地質災害逃生避險演練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宣傳力度,普及地質災害監測、預防、避險、搶險、治理等基本知識和技能,進一步增強廣大幹部羣衆防災減災意識,實現自覺防災、全民減災、確保一方平安。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廣大幹部羣衆防禦地質災害意識還不夠強。部分幹部羣衆防災意識淡薄,對地質災害存在僥倖心理。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和專業人員的指導,對地質災害發生規律等知識不深,預報預警能力不強,監測工作全靠土辦法。

二是羣測羣防基礎薄弱。我鄉牌樓崗、方家平道路條件都很差,抗災能力弱。由於文化水平的限制和專業知識的缺乏,一些監測員的監測工作不夠規範,影響了監測結果。

三是標示標牌有殘損。有一些避險路線牌被損毀或遺失,避險明白卡已經風化,一些已經被老百姓遺失。

四是地質災害搬遷安置問題。一些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羣衆因經濟和土地等原因不原搬遷。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民防災抗災意識。加大對如何監測、如何防災、救災等知識的宣傳,把宣傳重點放在村組,提高羣衆知曉率,增強羣衆的地質災害防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充分發揮羣衆的主觀能動性,把政府強制的被動抗災轉化爲羣衆自覺的主動避災。

二是健全羣測羣防網絡,全民參與防災、抗災。進一步完善鄉、村、組三級羣測羣防體系,充分發動組織各單位(部門)和羣衆共同參與開展羣衆性的監測和預防。實行分片包點、羣衆自測,加大監測力度,全面實現對災害及時發現、快速預警和有效避讓。

三是積極探索防禦地質災害的治本之策,將搬遷避讓工作進行到底。搬遷避災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從“治標”轉向“治本”的重要措舉,已成爲當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一種新趨向。針對我鄉部分地區受災害威脅的農村散戶,搞工程治理得不償失,在考慮羣衆意願和經濟承受能力基礎上,鼓勵和動員災害易發區羣衆搬遷,做到主動避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根本上解決山洪地質災害威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