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山洪災害防禦書面調研報告

山洪災害防禦書面調研報告1

山洪災害防禦書面調研報告

一、工作開展情況

(一)基本情況

我縣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202處,其中滑坡隱患84處、崩塌隱患116處、泥石流隱患2處,被確定爲中型隱患點2處;現有羣測羣防人員93人,地質災害潛在威脅人數1145人、威脅財產1764.25萬元。

(二)建設成效

我縣屬山洪和地質災害極發區,共有202個地質災害隱患點。爲了將山洪災害損失降到了最低限度,確保我縣山洪災害防禦各項工作落實,我縣先後安裝自動雨量站30個、自動水位站2個、廣播主站34個、廣播分站266個、簡易雨量站265個,發放手搖報警器108個,發放銅鼓號口哨1886個,同時還製作安裝了山洪災害防禦宣傳欄99個、警示牌36個,發放山洪災害防禦明白卡5900餘張。爲了提高山洪災害防禦預警責任人清楚預警條件、熟練掌握監測預警設施設備使用能力,我們已於3月25日開辦了防汛搶險暨山洪災害防禦培訓班。

(三)防禦體制和機制

1、山洪災害防禦工作體制機制情況。

我縣屬山洪和地質災害極發區。爲此,我們成立了由縣政府領導任組長的“***山洪及地質災害防禦領導小組”,編制了《***山洪及地質災害防禦預案》,實行縣包鄉、鄉包村、村包組、組包戶的聯防責任制。我縣水利部門主要是通過雨水情預測預報和統一調度,確保水庫等防洪工程安全。縣級山洪災害防禦指揮機構通過山洪災害監測系統,加強山洪災害易發區的監測和預警。鄉鎮山洪災害防禦指揮機構負責雨水情和工險情監測、預警信息收集、組織調度、應急轉移和後勤保障等工作。村級山洪災害防禦指揮機構設廣播員、監測員、銅鑼員、口哨員及應急搜尋分隊,分別負責雨水情、工險情監測和報送、預警信息和緊急轉移命令的播發、鳴鑼吹哨示警、險情搶護、應急轉移和殿後搜尋等工作。

2、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必要性。

當前,我縣山洪災害防禦工作中雨水情監測預報設施和預警手段仍然不足,災害預警信息傳遞和人員轉移較爲困難;基層羣測羣防體系還不完善,部分地區山洪災害防治宣傳教育、培訓力度不夠,基層幹部羣衆防災減災意識淡薄,自防自救能力不足。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加大山洪災害防治力度,充分認識到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的重要性,努力提升我縣山洪災害防禦能力。

3、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運行維護體制機制情況。

我縣圍繞“突出重點,綜合發力”的原則,注重主動預防和避災自救,對嚴重威脅城鎮或集中居民點、重要設施的山洪溝、泥石流溝和山體滑坡,突出重點,抓緊開展治理。在不斷提高山洪災害專業預測預報水平的同時,把建立健全基層防禦組織體系、加快預警信息傳遞、提高羣衆自救互助避險能力作爲重點,充分發揮羣測羣防體系作用,機動靈活地應對突發山洪災害事件。在重點做好應急轉移避險、避免重大人員傷亡的同時,科學評估災害風險,實施避災安居。當前,我縣山洪災害防禦力量薄弱,專業技術人員缺乏,運行維護經費難以得到保障。

4、山洪災害防禦羣測羣防現狀。

我縣建立政府領導負責制,將責任制貫穿到實施方案編制、項目建設實施、系統運行管理等各個環節。建立水利部門牽頭,財政、國土資源、氣象部門協同配合的工作機制。我縣簡易監測預警設施主要由鄉鎮水管站負責維修管護。今年以來,我們製作山洪災害宣傳欄99個,印發山洪災害明白卡5930張,並於3月份開辦了防汛搶險暨山洪災害防禦培訓班,於6月份在鳴山鄉和三汊港鎮開展了防汛搶險暨山洪災害防禦演練。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山洪災害點多面廣,防禦難度大。我縣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202處,其中滑坡隱患84處、崩塌隱患116處、泥石流隱患2處,被確定爲中型隱患點2處。據統計,全縣山洪災害隱患點危及1145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山洪災害隱患大都地處偏僻,交通不便,通訊不暢,羣衆居住分散。

(二)監測手段難,預報水平低。山洪災害因突發性強,來勢迅猛,加之近年來氣候變曖,單點暴雨多發,破壞力較強,往往防不勝防。同時,簡易雨量站鏽化嚴重,相應的維修經費難以保障,大多已不能正常發揮作用。我縣建設無線預警廣播300處,但能正常運行的僅有14處。

(三)羣衆主動防災避災意識不強,以致於在河道邊、山洪出口一帶建住房、搞開發,不斷侵佔河道,亂棄、亂倒、亂建、亂挖,河道不斷淤塞,泄洪能力嚴重萎縮,進一步加劇了山洪災害的發生和損失。

三、相關建議

(一)加大知識宣傳。廣泛利用宣傳牌、宣傳欄、電視向山洪災害易發區人民進行山洪災害、法律、法規宣傳,使羣衆能掌握相關防禦常識,當災害發生時,能及時避險,確保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

(二)組織安全檢查。明年汛前,及時組織對全縣重點工程、河道、渠道、滑坡易發區域進行大排查、大檢查,做到早發現、早處理、早整改,及時排除存在安全隱患,並制定應急措施,以確保來年山洪災害防禦工作安全。

(三)提供技術支撐。爲了確保汛期全縣水利設施水雨情監測和山洪災害預警,建議上級部門每年都對我縣的水雨情監測預警設施設備及山洪災害監測系統進行檢查和維修,從而確保山洪災害防禦工作正常運行。

(四)加大資金投入。在經費投入上,建議上級部門實施政策時加大對水利大縣及貧困鄉鎮的傾斜力度。同時,建議整合山洪災害防禦工作經費,將山洪災害防禦機制體制建設納入財政支持項目。

***水利局  

2019年10月24日

山洪災害防禦書面調研報告1

一、基本情況

衡山縣位於湖南省中部偏東,居湘江中游左岸,南嶽山脈自西南向東北橫亙全境,地處東徑112°27′—112°57′,北緯26°58′—27°28′。南北長54.8公里,東西寬48公里,面積934平方公里。衡山縣17個鄉鎮。縣域全境屬湘江水系,水體總面積48.6平方公里,佔全縣面積6.2%,分佈較均勻,河網密度1公里/平方公里。有湘江大小支流185條,共900多公里,其中流域面積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8條,其長468.7公里,發源於南嶽山體的有58條,其中較有影響的河流7條。本縣河流多流經紅色巖系及紅土地區,地表徑流多呈濁紅色,汛期含沙量都較高。

衡山縣地貌基本特徵是內高外低,將衡山最高峯祝融峯圍在中間,地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步降低。衡山縣以丘崗山地爲主,兼有河溪平原,其地貌組合具有帶狀階梯式分佈特點。衡山縣地質結構較複雜,主要地質構造體系有緯向構造帶、經向構造帶、華廈構造帶、新華廈構造帶等四種,土地構成大體是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村莊。

衡山縣地處衡陽盆地與白果盆地之間,整個地勢中高側低,處於亞熱帶地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寒短暑長,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氣溫17.5℃,最高氣溫41℃,最低氣溫-8.9℃。山區年日照時間約1200—1300小時,山下日照時間約1620—1720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70—286天,年平均降雨量爲1363.9毫米,年總降水日150天左右,終年偏北風(七月偏南風),年平均風速2.9米/秒。衡山縣每年暴雨頻發(日降雨量250mm以上)。1959年—1980年平均每年暴雨量3.7天,主要集中在4—8月,佔年暴雨日的88%,其中6月最多,佔年暴雨日的29%,8月佔18%。月降雨量在100mm以上的暴雨有10次,機率爲32%;150mm以上的有2次,出現在1960年和1962年,機率爲9%。

衡山縣水資源豐富。境內年平均降水總量爲11.81億立方米,年平均徑流深614mm,徑流總量5.01億立方米。湘江衡山縣段,年平均徑流量505.4億立方米,汛期一般在4—7月,枯水期一般在當年11月至次年1月。1924年湘江最高水位55.89米,超過警戒水位8.99米,建國後最高水位54.88米(1994年)。

由於衡山縣特殊的地形、地貌,複雜的地質結構,高強度暴雨洪水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破壞日趨嚴重,工程防洪標準低等原因造成衡山縣極易暴發山洪,嚴重威脅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防治迫在眉捷。

二、防禦工作現狀

1、宣傳培訓情況

爲了更好地落實省、市防辦的指示精神,加強對我縣防禦山洪地質災害的發生,在全縣範圍內利用廣播、電視、新聞、報紙、廣告、傳單和牆報等多種形式廣泛進行大力宣傳活動,從而提高幹部羣衆的防災意識,普及地質災害的基本常識,掌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對2008年因百年不遇的冰凍災害而造成損毀的工程加大防禦宣傳力度,力爭避免造成重大財產和生命安全事故。與此同時,每年由水利、國土部門組織鄉鎮、村、組相關人員進行應對緊急避災技術培訓10餘場次1000餘人,發放緊急轉移明白卡2700多張,還對有明顯突出的專題山洪地質災害區現場勘測預警及防治示範措施。

2、防禦預案制定及演練情況

針對我縣不同程度地質情況可能發生山洪暴發的馬跡、望峯、店門、萱洲、白果、江東、東湖、福田、貫塘、開雲、嶺坡等11個鄉鎮劃分爲11個區域,均以“防汛爲主,防重於搶,搶重於救,常備不懈”的總指導思想,從而達到團結治水,共同抗災,保安全、求穩定、促發展爲目標。每年對11個鄉鎮、82個村相應制定了山洪地質災害緊急避災預案,在已顯示可能發生的山體滑坡、崩塌和需抗洪搶險的地區開展演練活動3-4次,其中,2008年由縣國土部門牽頭,水利、財政、氣象等部門參與,在萱洲鎮老街成功舉行了省級山洪地質災害演練活動,效果非常明顯,得到了省、市、縣領導的高度評價,羣衆反想良好。除外,每年水利部門還在望峯、白果、嶺坡等鄉鎮開展了小規模山洪災害緊急避災演練活動,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3、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情況

爲了更好地加強對地質災害的監測,建立好地質災害預警系統,我們按照緊急避災的預警戒從縣—鄉—村—組—戶的程序,在最短的時間內發出緊急避災信號,要求和各鄉鎮在各管轄區域內設置1—2個雨量觀測站,配備專人做好測量記錄,上下通報。同時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並做好詳細的值班記錄,隨時要對本區域內經常或可能發生的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區進行跟蹤監視,加大監測力度,及時預報,落實好防範措施。2007年,縣財政部門投入3萬元,對11個鄉鎮82個村建立了鄉、村監測體系和羣測羣防網絡,發放銅鑼70面,口哨110個,並落實了村組銅鑼長、口哨長,同時,每年,縣裏專門舉辦了一次銅鑼長、口哨長培訓班,對遇險時如何發出警示信號、組織羣衆轉移和疏散進行了專題培訓,確保災區羣衆生命、財產安全。

4、防汛責任制落實情況

每年,縣委、縣政府統一安排,召開全縣防汛抗旱工作會議,由各鄉鎮行政一把手與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簽訂了責任狀,縣級領導爲縣管中型水利工程安全度汛的第一責任人,鄉管小型水利工程、骨幹山坪塘分別由鄉鎮、村兩級鄉鎮長、村委主任或其他村、組幹部層層包乾負責,並負責各轄區內的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礦山、學校等均由各單位一把手負責,並建立和健全相應的防汛抗旱、山洪地質災害防治預案,同時抓好工作負責制和工作目標,把抗洪搶險、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和各部門的重要議事日程,實行一級負責一級,層層落實到位,明確具體責任人,對事故第一責任人也有相應的責任和處罰措施,從而杜絕一切安全事故的發生。

5、山洪防禦機構建設情況

各鄉鎮、村級防禦指揮機構的建設,主要是按照衡山縣山洪地質災害緊急避災預案的要求,成立了以馬跡、望峯、萱洲等11個重點山洪地質災害危險區域的山洪防禦指揮部,均由各鄉鎮一把手擔任小組長,各村的村主任成立支部書記作爲指揮部成員,明確了專人負責遇險時的轉移安置工作,採取就近、迅速、安全的原則進行具體安排,做到集中對戶,搭棚等多種形式異地安置,同時成立村級防禦指揮機構總數爲82個。

6、開展山洪防禦督查工作

爲督促各鄉鎮全面做好山洪地質災害防禦工作,每年從4月下旬,由縣長、主管農業常委、副縣長帶隊,水利、財政、國土、氣象等部門主要負責參加,對全面11個鄉鎮24個村開展了山洪災害防禦督查行動,對未能按縣山洪地質災害防禦總體要求完成的鄉鎮,提出了整改措施,並要求各鄉鎮財政一級安排相應的山洪地質災害防禦經費,做好山洪地質災害防禦的準備工作,確保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

三、基層山洪災害防禦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是山洪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面廣。全縣山洪地質災害確定較大隱患點80多處。調研中我們也瞭解到,在隱患點以外區域也曾發生過造成人員傷亡的災害事故,防不勝防。

二是防災抗災基礎薄弱。災害易發區大都位於邊遠山區,經濟水平不高,資金投入不足,病險工程多,監測站點覆蓋面不夠,通信和預警手段相對缺乏,抗災能力弱。

三是災害性天氣預報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限於當前科技發展水平,對極端天氣事件發生機理認識還不夠深,“小尺度、短歷時、局地強降雨”預報精度和預見期還不能夠滿足防災避災的需要。

四是基層羣衆防災避災意識不強。山區羣衆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對災害認識不足,防災意識淡薄,自救互救能力低。此外,不合理的人類活動也加劇了山洪災害損失,與水爭地、與山爭地現象普遍。

五是預警系統資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強。有關部門反映預警系統建設中水利、國土資源、氣象等部門資源整合和共享不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整體防災能力提升。

三、啓示與建議

(一)必須立足防災實際,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山洪地質災害防禦途徑。全縣防禦工作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堅持立足實際,在防災基礎相對薄弱的情況下,注重發展我國政治組織方面的優勢,有效減輕了災害損失。特殊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決定了我縣山洪地質災害的普遍性,嚴重性,而防災基礎薄弱的情況在短期內難以實現根本性扭轉,山洪地質災害防禦工作將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在指揮調度方面,堅持發揮我國社會制度和組織制度優勢,健全防災抗災責任體系,確保防災抗災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開展;在災害預警方面,堅持發動羣衆,因地制宜建設土洋結合的預警系統,有效解決災害預警信息到戶到人的問題;在組織動員方面,堅持採取超常規措施,盡最大努力轉移受威脅人員,切實減少和避免人員傷亡。

(二)必須突出防禦重點,狠抓基層山洪地質災害防禦體系建設。山洪地質災害突發性強、成災快、預測難的特點決定了其防禦重心在基層,主要以鄉、村、組、戶爲防禦單位。這就要求必須狠抓基層宣傳培訓工作,針對廣大幹部羣衆防災意識和防災能力偏低的現實,大力加強山洪災害防禦知識宣傳;必須狠抓基層預案體系建設,針對基層專業技術力量薄弱的實際,指導縣、鄉、村制定詳實周密、易於操作的預案;必須狠抓基層防禦組織體系建設,進一步健全完善災害易發區鄉鎮、村組防災組織體系,使基層羣測羣防體系能迅速有效地發揮作用。

(三)必須強化保障措施,爲山洪地質災害防禦工作提供有力支撐。一要強化科技保障。加強山洪地質災害發生機理研究,提高災害性天氣過程預測預報準確性、精細化程度,爲防災減災決策提供保障。二要強化工程保障。做好災害易發區工程治理規劃,加大對災害防禦工作資金投入力度,積極開展災毀工程,病險工程以及災害隱患點的治理,夯實工程減災基礎。三要強化協調配合。加強水利、國土資源、氣象、民政等各有關部門協調配合,加大防災資源整合力度,實現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形成防災抗災工作合力。

(四)必須着眼長效機制,積極探索防禦山洪地質災害的治本之策。要按照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統籌安排的原則,既做好當前災害防禦工作,又要規範人類自身活動,禁止不合理生產、生活方式;既注重眼前利益,又注重長遠利益,在考慮羣衆意願和經濟承受能力基礎上,鼓勵處於災害易發區羣衆搬遷,做到主動避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根本上解決山洪地質災害威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