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通用多篇】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通用多篇】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必修 篇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徵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衆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爲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二、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係: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爲表裏。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爲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四、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

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暴政,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頒佈秦律、統一法令;②統一貨幣、度量衡;③統一文字;④修建馳道、靈渠;⑤修築萬里長城;組織移民。

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並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

七、宋國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幹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爲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八、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九、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對後世影響深遠。

十、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朝代 制度

漢代 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 科舉制

十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峯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篇二

第一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

3、政治制度的特點:出現了凌駕於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

(公共權力——國家機器,一般指曆法、行政、司法等國家和社會公共機構行使的權力,具備了國家的基本特徵)

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內外服制度 (內服指商王直接統治的地區;外服是附屬國管轄的地區)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點(政權特點):

①以商部族爲中心的內外服聯盟

②瀰漫着神權色彩(與文化上甲骨文相聯繫)

③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力有限(具體內容:要求瞭解)

各附屬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

除對商承擔應盡的義務外,有很大的自主權,有的附屬國經常與商處於戰爭狀態。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緣)、禮樂制度(維護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爲了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內容:①將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親族、姻親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國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保衛周王室

②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王權威,承擔義務(與商代相比,臣屬關係更加明確)

③層層分封

作用:①周人勢力範圍不斷擴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級序列,確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內容:大宗小宗制、嫡長子繼承製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長子傳宗繼統,這個系統被稱爲大宗;

小宗:嫡長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關係是相對的。)

特點:①嫡長子繼承製(核心、最大特點)

②雙重關係(血緣關係和政治關係)

實質:血緣關係和政治關係相結合

作用:①保證了貴族“世卿世祿”( 貴族不僅世襲土地和人口,而且還世襲職務和待遇)

②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與原始筆記有所改動)

(3)禮樂制度 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是維護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一、春秋時期

政治特徵: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壞,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鐵製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現: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現象發生 ②諸侯不斷擅自進行分封 ③強大諸侯國發動兼併戰爭

二、戰國時期

1、各國紛紛進行變法

2、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爲統一創造了條件

3、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

三、秦朝

(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確立,以後中國的封建社會就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過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度

(一)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

1、皇帝制度

特點:①皇權至上(皇帝將立法、司法、行政、軍事權力全部攬於自己手中)

②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職)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職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

②相互關係:互相配合、互相牽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職

3、郡縣制(地方)

特徵:①郡縣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襲(與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區別)

②縣以下設鄉、裏、什伍

(二)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後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和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三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鬥爭

(貫穿中國古代史上的第一條主線索:中央和地方的鬥爭)

一、西漢

(一)七國之亂

1、原因:①歷史原因:漢高祖劉邦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又分封同姓諸侯王

(郡國並行,上次青島市摸底考試有一個郡國並行的看圖題)

②直接原因:面對諸侯國尾大不掉之勢,賈誼、晁錯等人上書,主張消減封國

2、過程: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接受建議,開始着手削奪諸侯國的封地,七個諸侯王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二)漢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爲了加強皇權,鞏固國家統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內朝)是決策機構,由皇帝左右親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書令、侍中、常侍等職。原先以丞相爲首的三公九卿機構,逐漸成爲執行機構“外朝”。)

【要點解析】

②設刺史(刺史是一種監察官員,負責監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諸侯王死後,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餘兒子也可以獲得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爲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轄。通過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實力,使中央

對地方的控制逐漸加強)

3、作用:

①積極:鞏固、發展了大一統局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消極:皇帝權力過於集中,造成後來外戚和宦官專權。

(注意與經濟和文化相聯繫,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所決定的;而經濟上“重農抑商”也是政治對經濟的反作用產生的。)

二、唐代

經過東漢末年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動盪之後,隋唐實現了統一。

唐中葉發生了安史之亂,參與平叛安史之亂的唐朝大將和安史降將被封爲節度使,他們擁兵自重,使唐中葉後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三、五代十國

1、實質: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擴大

2、特點:政權更迭頻繁,南方相對穩定

3、後周世宗改革爲北宋統一奠定了基礎。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

1、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收精兵

統兵權 歸“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衛步軍司和侍衛馬軍司三部分組成)

調兵權 歸樞密院掌管

使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兵權最終由皇帝掌握。

(2)削實權

兵權——樞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權力 財權——三司使

行政權——中樞門下 (宰相權力被一分爲三)

地方:規定所有州郡直屬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州郡長官下設通判,負責監察。

(3)制錢谷

規定各州郡的財賦,除自留一部分外,其餘運往指定地點,由中央掌握。從而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2、影響

積極: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

消極: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到北宋爲止,中央和地方的鬥爭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勝利而結束。)

第四課 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貫穿中國古代史的第二條線索:皇權與相權的鬥爭)

一、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三省六部制的確立(隋唐時期)

①三省爲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門下省(負責封駁審議)

②尚書省下設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間既互相配合,又互爲補充,提高了辦事效率;

完整的相權又被分割,有利於加強皇權。

2、發展(宋朝)

三省長官基本不參與政事,另外設置

①中樞門下——負責行政

②樞密院——負責軍事

③三司(鹽鐵、度支、戶部)——負責財政

3、三省六部制的廢除(元朝)

元朝廢除三省、實行一省制,只設中書省,六部也歸入中書省。

二、明朝皇權的加強

1、明朝初年,沿襲元制,設中書省。

2、明太祖朱元璋時期

①下令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由皇帝親自掌管六部。(專制皇權達到新的高度)

②由於事務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親自裁決,明太祖設立殿閣大學士,但不參與決策。

3、明成祖時期

正式設立內閣,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此後內閣地位逐漸上升。

注意:“票擬”和“批紅”

三、清朝專制皇權的加強

1、清朝初年:承襲明制,設立內閣。重要的軍國大事,由議政王大臣會議來處理。

2、軍機處的設立

(1)時間:清雍正年間

(2)職責:可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重大案件等政務,但由於軍機處官員品級不高,只能跪奏筆錄

(3)影響: ①簡化了處理政務的手續,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軍機處完全聽命於皇帝,軍國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決,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誌。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篇三

一、兩次鴉片戰爭

鴉片與虎門銷煙:英國爲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向中國鴉片。林則徐領導禁菸運動,1839年6月,虎門銷煙。

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要求擴大海外市場和大量掠奪原料

兩次鴉片戰爭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訂時間及其內容:1842年。《南京條約》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爲通商口岸;協定關稅。

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和焚燬圓明園

1858年《天津條約》規定了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十口通商、外國軍艦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條約》規定了增開天津爲商埠、割九龍司等

沙俄侵佔我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英國侵佔我國領土香港地區(條約及地圖)

經過: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割佔香港島;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割佔九龍司地方一區;1898年強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國運動

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權,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正式建立與清廷對峙的政權。通過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全盛時期。

1856年發生天京內訌。1864年曾國藩指揮湘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洪仁玕著《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

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內容及其評價

內容:①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的原則,以戶爲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②關於產品的分配,根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評價:①它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②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鬥爭的思想結晶。③但它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三、甲午中日戰爭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主要戰役有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鄧世昌犧牲)、遼東戰役、威海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危害:

①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爲商埠。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在《馬關條約》刺激下,列強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辛丑條約》1901年簽訂。內容之一是賠款4.5億兩白銀。

總之,《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成爲帝國主義統治的工具,標誌着中國完全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五、辛亥革命

中國國同盟會的成立(時間、地點、性質、綱領):1905年在東京成立。是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其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來孫中山把它闡發爲“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佈時間、性質:

1912年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分析其體現的民主精神:主權在民;確立公民的基本權利;三權分立;建立責任內閣,確立議會共和制政體)

1912年2月12日清朝結束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失敗的標誌

辛亥革命的功績:①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③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④爲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五四運動的爆發時間、口號、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第一階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第二階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指導作用。③成爲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

①領導階級不同(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領導);指導思想不同:(三民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發展前途不同:(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走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歷史條件:①中國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及其登上政治舞臺——階級基礎;②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同工人運動相結合——思想基礎;③共產國際的幫助——外部條件;④陳獨秀、李大釗開展早期建黨活動——組織基礎

標誌: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同國民黨合作;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誌着國共合作形成。

廣州國民政府北伐的開始時間、主要對象:1926年;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大革命失敗的原因:①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②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③陳獨秀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七、國共的十年對峙

南昌起義:時間:1927年8月1日;領導人:周恩來、賀龍;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誌着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1927年“八七會議”結束陳獨秀右傾錯誤領導

1927年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紅軍長征的起止時間: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義會議:1935年召開,意義: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爲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爲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八、抗日戰爭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

1937年盧溝橋事變標誌着全國抗日戰爭開始。面對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威脅,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多次重大戰役。

彭德懷指揮的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日寇在南京屠殺中國軍民30多萬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戰取得勝利。

抗戰勝利原因:(1)日本發動的是侵略的、非正義的法西斯戰爭;(2)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中國實行了全民族抗戰(根本原因);(3)中共及領導的人民軍隊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國民黨愛國官兵的抗戰;(5)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配合支持。

九、解放戰爭

重慶談判:1945年8月底,毛澤東赴重慶談判,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雙十協定》。但人民軍隊、解放區的合法地位未達成協議。

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

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與國民黨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

課鴉片戰爭 篇四

>>>>

一、鴉片戰爭

1、爆發原因

(1)根本原因

國際:英國開展工業革命。爲了開拓海外市場和掠奪生產原料,英國準備侵略中國。

國內:清政府經濟落後,政治腐敗,財政困難,軍備廢弛。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階級矛盾激化,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2)直接原因

走私鴉片:英國爲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向中國走私鴉片

禁菸運動:1839年林則徐在虎門銷煙,英國藉此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

2、經過

(1)爆發:1840年6月,英國艦隊侵入廣東海面進行挑釁,鴉片戰爭爆發

(2)擴大:1841年強佔香港島,威逼廣州;清朝愛國將領海齡等抗英殉國

(3)結束:1842年8月英軍入侵下關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戰爭結束

(4)結果:1842年8月簽訂《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爲通商口岸;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由雙方商定。

3、鴉片戰爭的影響

(1) 使中國社會性質發生變化: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中國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半殖民地,是從國家主權來說。它是指一個國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實際上政治、經濟、外交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的社會。是一種倒退。

半封建,是從社會形態來說。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實際上社會狀態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產生並不斷髮展壯大。客觀上是一種進步。)

(2) 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鴉片戰爭前:封建社會,主要矛盾是封建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

鴉片戰爭後:半殖半封社會,主要矛盾是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衆(包括農民階級、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

(3) 中國革命任務和革命性質發生變化: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

反侵略和反封建的雙重任務;中國革命進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分爲兩個階段: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比較:

時期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任務 領導階級 指導思想 革命目標

舊民主主義革命 反侵略反封建 資產階級 三民主義 資產階級共和國

新民主主義革命 反侵略反封建 無產階級 馬克思主義 社會主義

(4) 中國思想領域發生變化

“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新思潮實質是向西方學習,尋求強國御辱之道。

(5)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1、爆發原因

根本原因 :列強要求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擴大在華侵略權益

直接原因:英法等國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遭到拒絕

2、經過

1856年,英俊進攻廣州,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1858年,英法聯軍進逼天津,與請政府簽訂《天津條約》

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天津北京,火燒圓明園,並簽訂《北京條約》

《天津條約》主要內容:①允許外國公使常駐北京;②賠償英法鉅額白銀;③增開牛莊(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臺)、臺灣(後定爲臺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等沿江十處爲通商口岸;④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遊歷、經商和傳教;⑤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通航。

《北京條約》主要內容:①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有效;②增開天津爲商埠;③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④准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⑤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 800 萬兩白銀。

3、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1)使中國喪失大片領土,主權受到更加嚴重的損害

(2)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