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多篇總結通用多篇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多篇總結通用多篇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篇一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和文化】

一、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

1、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及其西傳

1)造紙術

(1)西漢時期發明造紙術。

(2)東漢宦官蔡倫改進造紙術,蔡侯紙原料易得、造價低廉。

(3)造紙術經阿拉伯人傳到非洲和歐洲,影響最爲久遠,有利於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

2)印刷術

(1)隋唐出現雕版印刷術,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刊印日期的印刷品是868年我國印製的《金剛經》。

(2)北_畢昇發明(泥)活字印刷術。

(3)活字印刷術經波斯傳到西方,“成爲新教的工具”,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有利於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有助於人們的思想解放。

3)指南針

(1)戰國時期發明“司南”(《韓非子》)

(2)北宋,指南針用於航海。

(3)南宋時指南針傳到阿拉伯,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發展,爲新航路的開闢、早期殖民擴張和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篇二

1、英荷戰爭——17世紀英荷爭奪殖民地的戰爭。

2、七年戰爭——1756~1763年英法爭奪歐洲霸權和殖民地的戰爭。

3、拿破崙對外戰爭--主要對手是英、俄、普、奧等,前期以革命性爲主;後期以侵略性爲主。

4、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年英法與俄國爲爭奪土耳其殖民地而爆發的戰爭。

5、普法戰爭——1870年普魯士爲統一德國對法進行的戰爭。

6、美西戰爭——1898年美國與西班牙爲爭奪菲律賓而爆發的帝國主義戰爭。

7、日俄戰爭——1904~1905年日俄爲爭奪中國東北和朝鮮爆發的帝國主義戰爭。

8、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間、作戰雙方、性質、主要戰場、重大戰役、戰場重心的轉移、結果和影響。

9、第二次世界大戰——原因、爆發、擴大、轉折、重大戰役、重要會議、性質、結果和影響。

10、朝鮮戰爭——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組成以美國爲主的所謂“聯合國軍”,擴大侵朝戰爭,很快將戰火燒到中朝邊境。美國第七艦隊開入臺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在朝中人民打擊下,1953年,美國不得不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11、侵爭

(1)時間:60年代初到1973年。

(2)經過:

①美在越南南方建立“越南共和國”,同北部越南民主共和國對立。

②特種戰爭:對越南提供軍事援助,向南越派遣顧問。

③局部戰爭:1964年把戰爭擴大到越南北方,將特種戰爭升級到對整個越南的“局部戰爭”。

④美國又向越南南方直接派遣軍隊,持續到1973年。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篇三

儒家思想的形成:

時期 人物 主張

春秋 孔子 ①政治:a.核心是“仁”,即“愛人”。 b.“德政”,即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反對苛政。c.主張“克己復禮”,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②教育:首創私學,主張“有教無類”。

戰國 孟子 ①政治:a.發展孔子的“仁”"爲“仁政”思想。b.發展孔子以德治民思想,進一步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②倫理:主張“性本善”。

苟子 ①政治:a.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b.強調人民羣衆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思想。②倫理:主張“性本惡”。

影響:戰國後期,儒學爲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後來發展成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篇四

世界近代現代的國際關係,若依據國際關係中主要矛盾以及國際政治格局的發展變化來劃分,大致可以分爲三個時期進行分析。

1、從17世紀下半期至一戰爲第一時期。此時歐洲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國際關係的中心舞臺在歐洲。在這一時期,歐洲列強之間爲爭奪歐洲霸權和世界殖民霸權展開激烈的角逐和鬥爭,最終導致了一戰的爆發。

早期殖民擴張時期的國際關係:時間爲17和18世紀,其中法國、西班牙、荷蘭和英國四大商業強國的衝突,構成了這一時期國際關係的中心內容之一。在這場鬥爭中,先是英國打敗西班牙,17世紀下半期,英荷之間又發生了三次戰爭,結果荷蘭的殖民優勢被摧毀;在北美,英國奪取了荷屬阿姆斯特丹(改名紐約)。17世紀晚期到18世紀,英國又同法國多次發生戰爭,奪取了法屬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廣大地區,並奪取了法國在印度的大部分地盤。在長期殖民戰爭中,英國掌握了海上霸權,搶佔了廣大殖民地,成爲世界上的殖民帝國。這一時期,新崛起的俄羅斯帝國與瑞典的北方戰爭、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擴張,構成了國際關係的第二個內容。_得一世、普魯士腓特烈二世的擴張表現在領土的侵佔,這與英、法等國殖民地擴張有所不同。同時,此種擴張更多地帶有封建色彩,而英法的擴張,則是早期資產階級原始積累的性質。在這一時期,強國之間的關係隨着各自利益的需要而變化,如普奧,既有戰,又有結夥瓜分波蘭的舉動。

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和發展時期的國際關係:時間從18世紀法國大革命開始到19世紀六七十年代止。18世紀以前,封建君主_家對國際事務擁有重大影響。法國大革命沉重打擊了歐洲的封建體系。歐洲各國封建勢力內外勾結,組成反資產階級革命同盟。因此這一時期的國際關係首先表現爲法國與歐洲列強的關係。在法國大革命中,先是普奧組成干涉軍,失敗後,英國爲同法國爭奪中東的利益和進行海上爭霸,組織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干涉法國革命。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後,法國與第二次反法同盟之間的關係,是新生的資產階級政權與傳統的封建勢力之間關係的繼續,並使新生政權得到鞏固和發展;法國與後來反法同盟之間的關係,帶有明顯的爭霸特點;而對西班牙和_進攻,則是侵略行徑。1815年,拿破崙戰爭失敗後,戰勝國召開了維也納會議,建立了具有一定現代意義上的第一個國際政治體系--維也納體系。當時的歐洲列強俄、英、普、奧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在歐洲劃分了勢力範圍,奠定了以歐洲爲中心的國際政治格局。這個體系的特點是:封建_家在其中佔據支配地位,組成了多極均勢結構,以恢復、鞏固歐洲封建秩序,消滅各國革命爲目的。19世紀中期,爲了爭奪海外殖民地和歐洲霸權,資本主義列強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角逐,導致了一些局部性的國際戰爭,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爲爭奪土耳其,英、法、俄之間爆發的克里米亞戰爭。在德意統一過程中,也滲透着複雜的國際關係,德意志統一進程包含有普奧與丹麥的關係、普奧之間的關係和普法之間的關係。意大利統一主要體現了奧意的關係、意法的關係、法奧的關係等。

高二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篇五

宋明理學

一、興起的社會背景

1、魏晉南北朝:佛教道教廣泛傳播使儒學的統治地位受到巨大的衝擊。

2、隋唐:“三教合一”,各家思想互相滲透。

3、宋代:儒學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學體系理學。

二、宋明理學

1、程朱理學。北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和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朱熹是繼孔孟之後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儒學思想家,宋朝理學的集大成者。

(1)內容:①“理”是世界本原。“理”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道德_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③“存天理,滅人慾”(實質是維護封建道德規範和等級秩序)

(2)歷史地位:程朱理學,特別是朱熹的學術思想對我國封建社會後期影響很大,還遠及日本、朝鮮和歐洲,形成“朱子學”學派。

2、陸王心學。吸取佛教禪宗思想,把理學發展到新階段。

(1)內容。陸九淵是南宋理學家,認爲“心即理也”,心是天地萬物的淵源。提出“發明本心”是求理的方法,反對“格物致知”。王陽明(王守仁)是明朝中期儒學的代表人物,認爲人心是世界萬物本原,宣揚“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觀唯心論的宇宙觀。提出“致良知”學說,認爲“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爲聖賢,進一步發揮儒家的“仁”的思想。

3、心學與理學的關係。

(1)心學是理學的新發展,心學是明朝時期的理學。

(2)相同之處:①思想上:都屬於唯心主義;②目的上:都要求克服私慾,維護封建統治的社會秩序。

(3)不同之處:把握“理”的方法。

三、評價:

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繫_治,壓抑、扼_的自然欲求,產生了消極影響。

積極: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