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課後反思總結(多篇)

課後反思總結(多篇)

課後反思總結 篇一

《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這篇課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過程中,爲了保護自己,由盾想到了鐵屋子;爲了進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兩者結合起來,發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講發明的坦克在戰場上打敗敵軍,大顯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發明引出“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一道理。作者按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從中引發道理的順序敘述。

在教學本課時,學生對於課文的內容並不難理解,他們讀完課文對文中滲透的道理“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理解到位,但是,很多學生在讀這篇文章時,對於發明家發明坦克的過程卻是一帶而過,這也正是學生理解的難點,也就是說,要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這是有前提條件的。發明家一定是一位善於思考的人,因此,我引導學生,在讀課文的時候,看發明家遇到了哪些難題,遇到問題後他是如何想辦法解決的?學生帶着這個問題再讀課文時就會多了一層思考,看來發明家遇到問題時沒有退縮,而是積極主動地思考,想辦法,因此,我認爲,這是學習着一課除了讓學生理解“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之外也非常重要的一點。

當然,語文課不能上成品德課,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老師還要引導學生用事例加以說明的表達方法,以及如何把這個過程寫清楚寫具體,這一點,我認爲做的還不夠細緻,這也是下一步需要引起重視並且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地方。

課後反思總結 篇二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自然之道》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敘述了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島旅遊,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隻探頭出穴的幼龜被嘲鶇啄咬時,不顧嚮導勸阻,要嚮導把幼龜抱向大海,接着,成羣的幼龜得到錯誤的信息,以爲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爲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雖然“我們”拯救了一些幼龜,但仍然感到十分震驚和後悔。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

教學反思:每次總是在完成教學過程後,才發現自身的不足。比如:教學目標的制定的合理與否,教學過程中重難點環節的突破,是否採用了具體、有效的方法、策略等等。現將執教這一課後的不足之處總結一下:

1、關於質疑,這是自勝利聽課回來後,針對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的本學期語文研究的重點。在自然之道這節課上,也設計一個質疑的環節,也有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不懂的地方。但是,我在課堂上並沒有做出適時、恰當的指導,而是按照自己的預設教案繼續進行,使這個環節失去了它的意義。我認爲主要是因爲自己對教材理解的不夠深入,做不到收放自如,所以不敢放手給學生,也就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還得學習有關這方面的資料。

2、在教自然之道這課時,採取了以演促讀的方式來理解課文,走進角色。抓住“欲言又止”“躊躇”評議“幼龜”的表演,抓住“突然”“啄”“拉”來評議嘲鶇的表演,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後我想:把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故事情節還原成鮮活的生活畫面,學生興高彩烈的表演,如情入境的感悟。這樣,走進學生視野的就不是一個孤立靜止的語言符號,而是一組組鮮活的可視可感的畫面。當這些活動的畫面在學生腦海中跳躍時,學生對詞語的意思,對文章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課後一位老師提出了這個環節是否對教學目標的達成起到作用,仔細一想確實如此,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明白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而這部分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抓住描寫小海龜動作的重點詞語來理解,體會作者在寫作上的特點。但是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沒有太大的關係,還耽誤了一些時間。所以,在語文教學中,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合適的的教學目標是非常重要的,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才能取得你想要的教學效果。因此以後每上一節課前,我都要努力做到心中首先明瞭這堂課要讓學生學會什麼,達到什麼要求,每一個教學目標都制定清楚,在自己心理形成一定的框架,上課的時候就能圍繞自己的教學目標,有重點有難點的進行教學,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有的放矢地上課。

3、評價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催生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無疑會喚起學生的自信心,激勵學生的求知慾。但是在課堂上我的評價語言相當睏乏,激勵不起學生的興趣。這也是這節課學生主動參與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像這樣的缺點還有很多。仔細反思一下,不難發現,這些都是平時明白的道理,但往往是明於心而未能成於行。

課後反思總結 篇三

學習本課時,我從題目入手,先讓學生知道“矛”“盾”兩個字分別是古代的兵器,然後讓學生或畫或表演說出這兩種兵器的優缺點,引導學生思考這兩種如果集合在一起會是什麼樣子呢?進入課文學習。學生基本在讀了課文後就可以理解大概內容,所以我請學生說說自已讀懂了什麼,學生一下子就找到了發明家是在恩怨把矛和盾結合的句子,接着再引導學生用個性化的語言來說,我相機指導學生品味了“雨點般向他刺來;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詞語來理解。最後再抓住“進攻、自衛、合二爲一、大顯神威”這四個詞語統領全文,突破重點。

另外爲了學生理順文章的順序,我反覆地研讀了課題——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優點,它們的優點是什麼?矛的進攻和盾的自衛。這個想法怎樣產生的呢?因此,我就讓學生在同伴中互相說一說。這樣學生就明白了發明家在比賽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認真思考,發現了各自的優點,然後再不斷思考,想到了發明一種新的東西,使它集合兩者的優點,發揮更大的作用,於是發明了坦克。當我再讀文本時,發現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是: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爲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這句話其實就是對課題的很好的詮釋,也蘊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於是想到從這句話入手前後勾連。那麼,如何引入這句話呢?這時就想到了這四個詞語,在詞語教學中引出這四個詞,“同學們,文中有一個句子,把這四個好詞語都用上了,請大家找一找,認真地讀一讀”。這樣的銜接自然貼切。學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複習時,還讓學生默寫了這句話,以突出這個重點句子。

最後讓學生說說自已讀了這個故事的感受,再集體讀最後一段,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是通過一個故事來講一個道理。讓學生知道以後寫一個道理時就可以用事例來說明的寫作方法。最後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於學生一時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雙層汽車、帶橡皮鉛筆等,學生經提示馬上也說了一些。如帶燈泡的鋼筆,帶音樂聲的拖把等等。這樣學生通過學文後可以在生活中去尋找類似的現象,也可以說是學以致用。

課後反思總結 篇四

《繁星》是巴金先生的一篇散文,描寫了巴金先生在三個不同時期,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達了作者熱愛星天的思想感情。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了以下方法:

一、整體感知,運用對比,理清結構

上課伊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美麗的星空,把學生帶進了一個新奇夢幻的世界。接着,藉助媒體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照片及作品等,很好地填補了學生的知識空白,使學生對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較爲深刻的印象。

在瞭解了本課的一些背景知識後,我要求學生通讀課文,思考:課文有幾小節,寫了作者幾次看繁星?而後通過對比,使學生了解到:作者在寫這三處的星天時,三小節在寫法上有相似之處,都寫了四方面的內容,利用表格理清課文結構,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品味語言,理解感悟,注重朗讀

本文語言優美,因而在教學中,我從朗讀着手:

1、找出文中你覺得寫的最美的句子,讀出感情。

2、揣摩語言並交流:這句話美在何處?感情是如何表現出來的?

3、通過對語句的揣摩,進行比較閱讀,明確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的作用,找出文中運用這些修辭的語句,加以品味。讓學生深刻理會這些擬人句、比喻句體現了作者的感情。把教學重點放在朗讀指導上,而並不是簡單的理解分析。

三、積累運用,進行仿寫。

小練筆:模仿課文虛實結合的寫法,按照“漸漸地……我彷彿看見………我彷彿聽見……我覺得……”這樣的句式寫一段面對碧海藍天,你產生的聯想和想像,字數在50字左右。

回過頭來看整堂課教學,自己感覺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整堂課的教學出現了前緊後鬆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爲自己是新教師生怕教學時間不夠,所以在前面的課文分析時,留給學生讀中品味的時間不足,以至於對文本的把握欠缺。

在兩個班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通常都是後上課的班級的教學效果比較好,這可能是新教師對教材以及教學過程不夠熟悉的原因。另外,在設計教學時,我總是生怕遺漏知識點,所以每次上課都會把許多的內容放到一節課中講。這就導致了我的課像是在走馬觀花一樣,只是填鴨式的講授。這樣短短45分鐘,學生是不可能把所有的東西都學懂學透的。因此,我覺得每節課可以挑選一到兩個知識點作爲重點講解,要捨得留充分的時間給學生自主思考學習。

也許缺憾本身就是美的,這裏的缺憾是爲了彌補下次的完美。這次的語文組內研究課,讓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作爲一名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師,需要有紮實厚重的文學功底,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練就的;要認真地鑽研教材,剖析文本,廣泛閱讀;同時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

課後反思總結 篇五

本節課的教學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順利地完成了原定的教學目標。反思這節課,我認爲做到了以下幾點:

第一。教學目標設計合理,重難點的突破方法得當,教學層次清楚,環環相扣。教師的語言簡練,情感投入,保證了音樂課的質量。

第二。本節課注重了新課標中對欣賞課“聽”的要求,強調在音樂課中以提高聽覺能力爲中心。雖然這首樂曲較長,但教師仍然設計了“整體——部分——整體”聽賞的教學步驟,保證了學生充分聆聽的時間,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樂曲的情緒,更紮實地完成教學目標。

第三。給學生設計創造性參與音樂活動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爲此,教師設計了“爲樂曲取名字”、“即興編歌詞對答演唱”、“用綢棒表現出音樂要素的變化”、“隨音樂自編動作表演過年的熱鬧情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四。這首樂曲有四條主題旋律,教師選擇由學生聽琴模唱的方法熟悉,只選擇其中一條進行視唱,大大減輕了學生的識譜負擔,避免了單調、枯燥的知識性的學習。

第五。滲透了由學生主動質疑的意識,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

第六。教學媒體的選擇樸實無華、經濟實用。

雖然這節課整體效果好,但是,我感到這節課中對答的即興創編歌詞演唱落實得不夠深入,原因是擔心時間不夠用。

課後反思總結 篇六

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相遇問題,要求會用線段圖分析簡單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提高用方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重點是會列方程解決相遇問題中求相遇時間的問題,難點是相遇問題相等關係的抽象,對同時相遇的理解。

教學之後產生了一些想法:

1、情境的創設能吸引學生,引導學生將生活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相遇”,並能自主地分析並嘗試解決問題,本着“從生活入手—抽象成數學問題——嘗試解決方案—應用生成的知識解決更多問題“的思路展開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並嘗試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學中較爲充分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明確問題的產生,經歷嘗試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從而獲得到成功的體驗。尤其是在得到用列方程方法解決相遇問題的最初步驟,我較大地利用了直觀的演示作用,學生容易理解“相遇”的數量關係,整個過程在教師的“主導”,充分發揮了學生自我思考、探索、思辯的作用。但是,由於本人的教學水平不高,本課時的教學也存在一些遺憾。

1、比如在如何引導學生髮現解決相遇時間的方案中,學生能很好地利用等量關係式列方程,但在列方程時,部分學生沒有很好地將方程的格式寫好,特別是“解和設”,我在評比時雖然注意到這個問題,但沒有重點進行評講,結果導致後邊的練習也出現了這種現象,學生由於模仿性強,所以教師更應該小心謹慎,畫線段圖也是一樣。

2、另外本節課的教學,由於時間掌握得不夠好,在學生板書例題的解法後,我沒有再展開來講,介紹別的解法,(40+60)X=40,例如算術法,40÷(40+60)等,沒有讓學生更好地發散思維,沒有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順思維與逆思維解法的區別。

課後反思總結 篇七

今天上午,在學校錄播室觀摩了三節數學課,可以說這是一次視覺與聽覺的盛宴,讓我收穫頗豐、受益匪淺,也深受感動。下面就《可能性》一課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可能性》在國小數學裏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理解起來比較抽象,屬於“統計與概率”的概率範疇,概率的基礎是隨機現象,這就要涉及到確定事件與不確定事件。本節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會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詞語描述這些事件。

本節課做到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總的來說有幾大亮點:

第一、用活動貫穿始終,讓學生親自體驗探究的過程

喜歡活動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兒童的感知和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在這節課中,秦老師緊扣教學目標創設了一連串的活動:猜硬幣、石頭剪刀布、抽籤、摸球等活動,讓學生在經歷活動中體驗到數學知識蘊藏其中,深刻體會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比如:抽籤表演節目環節,秦老師說“讓我們走進現場直播,觀看小明、小麗、小雪會抽到什麼節目”,秦老師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營造了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

第二、重視學生實踐操作,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這節課開始,秦老師讓學生“猜硬幣”,“猜猜硬幣在老師的左手還是右手”,體會硬幣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首次認識可能,接下來抽籤表演節目,三個節目抽之前、抽之後的結果進行對比,你會發現什麼?逐漸讓學生認識到不確定的事情應該用“可能”來描述,能確定的事情用“不可能”或“一定”來描述。知識結構安排合理,教學環節緊湊,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層次分明。尤其是老師設計的練習題(塗色),讓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練習鞏固中,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悟,極大地培養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第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讓學生在各種遊戲活動中感知數學知識,領悟數學魅力,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與學生交流能俯下身子,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有一定的親和力,語言平緩清晰,速度適中,非常從容的教態,讓我們感知秦老師不是在“教數學”,而是在“做數學”。

縱觀這節課,秦老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真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我個人認爲,秦老師如果能把關注學生的情感以及與評價激勵語,做得更到位的話,本節課會更有序,更精彩。

課後反思總結 篇八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作者心中的春,與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變化。

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紀實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字方面來說文中多音字多。如:漲、散、藏、和、暈等。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有大量的雅詞。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處之多。從段落佈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後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頌春天,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於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個人認爲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在何處、爲何美。同時利用多媒體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充分利用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能力。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了兩課時:一是品讀課,一是背讀課。意在使學生學有所得。得到一種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有發現如下幾個方面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多媒體課件的使用。

2、春天各種美景的展示。以小組爲單位的合作學習、品讀。

3、學生相互評價。

但也發現了起初的教學設計中的一些問題:

1、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於急功近利,過於粗糙。

2、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使學生的思路發生了偏斜。不易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3、農村七年級學生以前接觸多媒體比較少,因此學生的興趣有點過多的被課件吸引了。以後多用一些應該會好些。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一個問題:對時間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學生激情高起來的時候沒有能很好的調控好,使個別環節用的時間過長。使後面的教學完成的不是那麼到位。

課後反思總結 篇九

《學畫》是寫古代畫家王冕小時候學畫荷花的故事。課文的第二段寫了大雨後荷花的美麗風姿和王冕學畫荷花的原因,語言優美。在教學這一段時,我的做法如下。

1、圖文結合,初步感知內容。

先指導學生從整體上觀察圖畫:圖上畫了誰?在什麼地方幹什麼?接着讓學生輕讀這一段,想想這一段有幾句話,並將描寫荷花的句子劃下來;然後指名五名學生逐句朗讀,並說說每句講了什麼;最後重點讀描寫荷花的句子,並讓學生說說哪些詞語寫出了荷花的美麗。

2、通過想象,激發審美情趣。

我讓學生再次仔細看圖,並藉助課文中的有關詞語進行想象。先讓他們說一說:圖上的荷花像什麼?寬大的荷葉像什麼?荷葉上亮晶晶的水珠像什麼?然後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滿湖都是這粉紅的荷花和碧綠的荷葉,那會是怎樣的一種情景?面對着這麼多的荷花,你聞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在呱呱地叫個不停?還看到了什麼在荷花上飛來飛去?大雨後的空氣怎麼樣?天空怎麼樣?周圍的景色又是如何的?這時,學生的感情激發起來了。他們一個個如同身臨其境一般,被如詩如畫的美景所打動,紛紛舉手發言。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3、產生共鳴,品味優美詞句。

我再問學生,這景色多美啊!這時,你想說些什麼?或者你還想做些什麼?在回答這兩個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與王冕在感情上產生了共鳴,深切地體會到了王冕的內心活動。最後,我讓學生誦讀這一段,咀嚼文中的優美詞句,感受這些優美詞句所描繪的意境,在朗讀中抒發愉悅的感情。

在這一段課文的教學中,通過想象,學生形象地感知了課文的語言文字;通過想象,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說話能力;通過想象,學生的頭腦中再現了一幅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雨後荷塘圖,在對大自然的美景的觀賞中,在對優美詞句的品味中,他們受到了美的感染和薰陶,審美的情趣得到了培養。在這段課文的教學中,通過想象,完成了語文教學的多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