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精選39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39篇《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相關的範文。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精選39篇)

篇1: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小農經濟的艱難成長

1.小農經濟的形成條件:鐵犁牛耕的出現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2.小農經濟的特點:以家庭爲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3.小農經濟得以發展的原因:①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漸普及;②農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農具、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③爲了求得生存,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儘可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④歷代統治者採取重農抑商政策,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扶植小農經濟。

4.阻礙小農經濟發展的原因:①農民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②封建王朝統治集團腐朽,封建剝削嚴重;③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

5.小農經濟的地位(影響):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是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在較長時期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二、精耕細作技術的成熟

1.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壟作法、《氾勝之書》、耬車、犁壁、耦犁、代田法、區田法、耕作制度以連年種植爲主,開始出現兩年三熟制。

2.魏晉南北朝:《齊民要術》——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農書、輪作和綠肥種植比歐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農業的發展。

3.隋唐時期:水稻種植普遍採用育秧移栽等技術;曲轅犁,中國耕犁已相當完善。

4.宋元時期:精耕細作技術進入全面成熟時期;耬鋤;水旱輪作的稻麥複種制,標誌着我國精耕細作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農作物品種交流非常廣泛;南宋時江浙地區成爲全國經濟重心,東北、西北地區得到發展。

5.明清時期:多熟種植;培育大量農作物新品種;引進玉米、甘薯高產作物;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農政全書》

篇2: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石氏星表和渾儀

1、中國是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

2、中國古代天象觀測記錄,是世界公認最悠久最系統的。

3、編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顆恆星的赤道座標數據,對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5、爲了更好地觀察天象,古代中國創制了許多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如渾儀、簡儀等。

二、《授時歷》和四大農書

1、夏朝時,我國就有了曆法《夏小正》,商朝改進爲“殷歷”。

2、元朝時,郭守敬編訂的《授時歷》,集前代各家曆法優點之大成,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曆法。 3、四大農書。

(1)西漢汜勝之的《汜勝之書》;

(2)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3)元朝王禎的《農書》;

(4)明朝徐光啓的《農政全書》;

(5)特點:是中國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農書。《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部古代農業科學著作。

三、《傷寒雜病論》和《本草綱目》

1、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

2、東漢末年,張仲景的中醫專著《傷寒雜病論》。創造性地提出辯證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後世中醫臨牀學的理論基礎,被後世醫家譽爲“萬世寶典”。

3、李時珍,寫成藥物學鉅著《本草綱目》,對中藥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藥學的系統總結。被譽爲“東方藥物巨典”。

篇3: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素稱發達的古代手工業

原始社會晚期 :手工業從農業中脫離出來

夏商周時期 ,手工業有了較大發展,由官府壟斷

春秋戰國時期 :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主要經營形態

二、高超的冶金技術

1.冶銅技術

新石器時代:出現小件青銅器→夏:鑄造比較講究→商周:繁榮(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漢: 廣泛採用鎏金、鑲嵌工藝

2.冶鐵技術 西周:已有鐵器→戰國:鐵農具推廣→漢代:鐵農具取代木、石和青銅農具,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

3.鍊鋼技術 春秋晚期:已能製造鋼劍魏晉南北朝:灌鋼法16世紀以前中國鍊鋼技術領先世界

三、享譽世界的制瓷業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2.商代燒製出了原始瓷器

3.東漢瓷器的生產技術達到成熟階段,早期生產的是青瓷,後來又燒製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

5.宋代我國制瓷技藝大放異彩,涌現出一批名窯。

6.元朝景德鎮窯成爲全國的制瓷中心,燒製出白地藍花的青花瓷。

7.明清時期中國瓷器的高速發展,景德鎮成爲全國的“瓷都”。明中後期又燒製出彩瓷,以五彩瓷最爲有名,到了清代,還發明瞭琺琅瓷。

_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琺琅瓷

四、異彩紛呈的絲織業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綢的國家

2.商代出現平紋織物和斜紋提花織物

3.戰國時期:錦、絹、羅、紗等絲織品產量大,質量高。

4.漢代絲綢之路開通後,漢唐時期絲綢外銷數量激增

5.明清時期,絲織業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蘇州、杭州是最著名的絲織業中心。

篇4: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1、太平天國運動

瞭解金田起義、定都天京和北伐、西征

金田起義:1851年初,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軍攻佔南京,改南京爲天京,定爲國都,同清朝對峙。

北伐、西征:定都天京後,太平軍進行了北伐西征和東征,攻破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後,太平天國達到全盛時期。

理解《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

《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冬,太平天國頒佈《天朝田畝制度》《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它突出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鬥爭的思想結晶。它體現了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農經濟基礎上實行均貧富。它無法調動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只是空想,根本無法實現。

《資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改革的治國方案——《資政新篇》。它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迫於當時形勢,《資政新篇》並未實行。

2、辛亥革命

瞭解興中會成立、同盟會成立、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的史實

興中會成立: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邀集華僑志士建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他提出興中會的入會誓詞:“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衆政府”。

同盟會成立: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它闡發爲“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機關刊物《民報》。特點: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史稱“辛亥革命”。

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國旗五色旗,改用公曆,以中華民國紀年,1912年爲中華民國元年。

理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912年3月,孫中山領導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佈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主要內容: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構建政治體制;實行責任內閣制。評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性質: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意義: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爲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3、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瞭解五四運動的主要史實

導火線: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

爆發: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校三千多學生在天安門集會。高呼“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口號。6月初上海舉行罷工,運動中心從北京轉到上海。結果:取得初步勝利(釋放被捕學生,罷免賣國賊職務,拒籤和約)。

認識五四運動在近代中國社會變革中的影響

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在運動中,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起到了主力軍的作用,從此工人階級開始領導中國革命;青年學生起到了先鋒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認識到了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開始了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進程,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瞭解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主要史實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舉行。主要內容:通過了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爲“中國共產黨”;規定黨的奮鬥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本傢俬有制,聯合第三國際;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成立黨的中央機構——中央局。意義:中共一大的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共是新型工人階級政黨,它的誕生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中共二大:1922年7月召開。正確分析了中國社會的性質和革命性質,大會制定了黨的最高綱領(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和最低綱領(民主革命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壓迫,統一中國爲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大會還確認中共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意義:第一次在全國人民面前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爲中國革命指明方向。

4、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瞭解國民革命運動中的國共合作

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誌着國共合作的實現。新三民主義成爲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國共合作以後, 在全國範圍內迅速開展了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運動。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叛變革命,以後又寧漢合流,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最後失敗。

瞭解北伐戰爭的成果

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北伐軍勢如破竹,很快殲滅吳佩孚、孫傳芳部主力。到1926年底,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北伐戰爭得到工農羣衆大力支持,北伐勝利進軍也推動了工農運動的蓬勃發展。武漢、九江人民舉行反帝鬥爭,收回漢口、九江的英租界。

瞭解南昌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建軍節),周恩來、賀龍等在南昌發動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誌着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瞭解紅軍長征的主要史實

長征的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根本原因:左傾錯誤。開始時間:1934年10月,結束: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宣告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勝利結束。

理解遵義會議的內容與意義

瞭解解放區土地改革的意義

土地改革使解放區一億多無地和少地農民分到了土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踊躍參軍,支援前線。

瞭解挺進大別山和三大戰役的主要史實

三大戰役:1948年底至1949年初,發動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共殲滅或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

瞭解中共七屆二作出工作重心轉移的決定

1949年春,中共在西柏坡召開七屆二。會上作出把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的決定。

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標誌着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人民企盼的獨立、統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勝利。它改變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鬥爭的士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

篇5: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一、英國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過程: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期間,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但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年光榮革命,標誌英國革命的完成。

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特點:①保留國王,實際上“統而不治”的地位,作爲國家的象徵而存在。②國家的權力在議會,實行代議制。議會是國家立法機關,內閣掌握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佈是正式確立的標誌。18世紀責任制內閣逐步形成。

三、美國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美國誕生。獨立之初的美國實際上是13個州的鬆散聯盟(即邦聯)。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華盛頓當選爲美國第一任總統。19世紀中期,美國形成民主黨、共和黨輪流執政的格局

四、美國1787年憲法:

1787年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

評價: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②加強了國家權力,實踐了三權分立原則,體現資產階級民主精神。侷限性:承認黑人奴隸制,印第安人沒有公民權,婦女地位低下。(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五、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國_和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國的確立。

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875年初,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意義: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議會制共和國),標誌着法蘭西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七、德意志的統一:

俾斯麥領導下,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了德國統一。1871年,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特點:皇帝不是虛位,而是握有實權。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大權。議會對政府沒有監督權。

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兩次鴉片戰爭

鴉片與虎門銷煙:英國爲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向中國鴉片。林則徐領導禁菸運動,1839年6月,虎門銷煙。

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要求擴大海外市場和大量掠奪原料

兩次鴉片戰爭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訂時間及其內容:1842年。《南京條約》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爲通商口岸;協定關稅。(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和焚燬圓明園

1858年《天津條約》規定了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十口通商、外國軍艦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條約》規定了增開天津爲商埠、割九龍司等

沙俄侵佔我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英國侵佔我國領土香港地區(條約及地圖)經過: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割佔香港島;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割佔九龍司地方一區;1898年強行租借新界。(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二、太平天國運動

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權,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正式建立與清廷對峙的政權。通過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全盛時期。

1856年發生天京內訌。1864年曾國藩指揮湘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洪仁玕著《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

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內容及其評價

內容:①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的原則,以戶爲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②關於產品的分配,根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評價:①它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②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鬥爭的思想結晶。③但它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三、甲午中日戰爭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主要戰役有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鄧世昌犧牲)、遼東戰役、威海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危害:

①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爲商埠。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在《馬關條約》刺激下,列強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辛丑條約》1901年簽訂。內容之一是賠款4.5億兩白銀。

總之,《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成爲帝國主義統治的工具,標誌着中國完全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五、辛亥革命

中國國同盟會的成立(時間、地點、性質、綱領):1905年在東京成立。是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其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來孫中山把它闡發爲“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佈時間、性質:1912年春,是中國曆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分析其體現的民主精神:主權在民;確立公民的基本權利;三權分立;建立責任內閣,確立議會共和制政體)

1912年2月12日清朝結束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失敗的標誌

辛亥革命的功績:①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②_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③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④爲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五四運動的爆發時間、口號、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第一階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第二階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指導作用。③成爲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

①領導階級不同(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領導);指導思想不同:(三民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發展前途不同:(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走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歷史條件:①中國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及其登上政治舞臺——階級基礎;②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同工人運動相結合——思想基礎;③共產國際的幫助——外部條件;④陳獨秀、李大釗開展早期建黨活動——組織基礎

標誌: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同國民黨合作;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誌着國共合作形成。

廣州國民政府北伐的開始時間、主要對象:1926年;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_政變,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_政變。(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_失敗的原因:①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②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③陳獨秀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七、國共的十年對峙

南昌起義:時間:1927年8月1日;領導人:周恩來、賀龍;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誌着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1927年“八七會議”結束陳獨秀右傾錯誤領導

1927年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紅軍長征的起止時間: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義會議:1935年召開,意義: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爲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爲黨的歷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八、抗日戰爭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

1937年盧溝橋事變標誌着全國抗日戰爭開始。面對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威脅,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多次重大戰役。

彭德懷指揮的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日寇在南京屠殺中國軍民30多萬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戰取得勝利。

抗戰勝利原因:(1)日本發動的是侵略的、非正義的法西斯戰爭;(2)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中國實行了全民族抗戰(根本原因);(3)中共及領導的人民軍隊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國民黨愛國官兵的抗戰;(5)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配合支持。(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九、解放戰爭

重慶談判:1945年8月底,赴重慶談判,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雙十協定》。但人民軍隊、解放區的合法地位未達成協議。

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

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與國民黨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

第五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促使社會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開始的週期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9世紀三四十年代,法國、英國和德意志爆發了大規模工人運動,工人階級開始獨立的政治鬥爭,登上政治舞臺。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

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的鬥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蓬勃地發展起來。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發。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二.俄國十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國發生“二月革命”,_了沙皇專制統治。

二月革命後,俄國出現了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在列寧的領導下,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_臨時政府,全部政權轉歸蘇維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十月革命是人類歷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篇6: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徵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衆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爲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二、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係: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爲表裏。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爲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曆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四、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均由皇帝直接任免。(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_,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頒佈秦律、統一法令;②統一貨幣、度量衡;③統一文字;④修建馳道、靈渠;⑤修築萬里長城;組織移民。

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秦的_

六、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並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七、宋國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幹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爲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八、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九、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對後世影響深遠。(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十、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朝代制度

漢代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舉制

十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峯

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

一、希臘的政治制度

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原因:①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小國寡民的國情;②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達。

城邦的基本特徵是: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歷程:梭倫改革——爲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頂峯。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實行民主政治,社會相對公正一些,有利於社會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爲後來歐美資產階級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鑑。

消極方面:①婦女、奴隸和外邦移民沒有政治權力,真正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人,實質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②過於氾濫的民主,容易導致無政府主義的泛濫。(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二、羅馬法

1、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早期的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成文法誕生標誌是《十二銅表法》的頒佈。

公民法:適用範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係的羅馬法律,被稱爲公民法

萬民法:在古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範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萬民法”

6世紀,《民法大全》標誌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2、羅馬法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維繫了帝國的統治,穩定了社會秩序。②羅馬法是歐洲歷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極大影響了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篇7: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1917年3月,俄國發生“二月革命”,_了沙皇專制統治。

二月革命後,俄國出現了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在列寧的領導下,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_臨時政府,全部政權轉歸蘇維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十月革命是人類歷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篇8: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1949年9月,中國人民

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①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暫時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能。《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②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當選爲主席。③大會決定以北京爲新中國的首都,五星紅旗爲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爲代國歌,採用公元紀年。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但政協作爲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

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我國的社會主義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根兩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四、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1966年,“文化_”開始。民主法制受到嚴重踐踏。

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82年,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

篇9: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從此臺灣與祖國大陸處於分離隔絕狀態。

20世紀80年代初,鄧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一國兩制”: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1997年7月1日,中國正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香港回到了偉大祖國的懷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正式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澳門。澳門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篇10: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1953年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成爲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1954年,中國以五大國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內瓦會議。

1955年,中國參加了亞非國家萬隆會議。

篇11: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促使社會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開始的週期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9世紀三四十年代,法國、英國和德意志爆發了大規模工人運動,工人階級開始獨立的政治鬥爭,登上政治舞臺。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

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的鬥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蓬勃地發展起來。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發。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篇12: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浪漫主義文學

1、浪漫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

(1)18世紀末至19世紀30年代,歐洲革命和戰爭不斷,社會**不已。

(2)政治中的黑暗,社會的不平等,使人們感到法國大革命後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遠不如啓蒙思想家描繪的那樣美好。

(3)知識分子對啓蒙思想家設想的“理性王國”深感失望,努力尋找新的精神寄託。

2、浪漫主義文學的特點:

(1)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發掘人類的感情世界,通過瑰麗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塑造特點鮮明的人物形象。

(2)在創造風格上,以想象力豐富的構思和跌宕起伏的情節爲主要特徵。

3、浪漫主義文學家及作品:

(1)法國,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典型地表現了浪漫主義文學的特徵。

(2)英國,雪萊的《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鼓勵人們爲爭取自由和理想而鬥爭。

(3)德意志,詩人海涅在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裏,對自己國家的分裂和落後、君主專制的腐敗和資產階級的軟弱進行了抨擊,抒發了強烈的愛國情懷。

二、現實主義文學

1、現實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

19世紀30年代以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矛盾日趨尖銳。

2、現實主義文學的特點:

它關注社會問題,典型地再現社會風貌,深入剖析社會生活的本質,揭露和批判社會的罪惡。

3、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國,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展現了19世紀上半期法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稱資本主義的“社會百科全書”。

(2)英國,狄更斯的小說《大衛科波菲爾》等,通過對社會下層生活的描述,真實反映了當時英國的社會狀況。

(3)俄國,普希金的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享譽世界文壇的名著。

(4)北歐,丹麥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同情弱者,嘲弄權貴;挪威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揭露資產階級的唯利是圖和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僞。

(5)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作品,批判了美國社會中的種族歧視現象,痛斥了資本主義金錢至上的醜惡本質。

篇13: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從新古典主義美術到浪漫主義美術

1、新古典主義美術產生的背景:

(1)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處於大革命前後的劇烈動盪中。

(2)在資產階級對古代希臘羅馬英雄主義精神的追求中,新古典主義美術誕生了。

2、新古典主義美術的特點:

(1)強調理性,往往以古代歷史和現實重大事件爲題材。

(2)在表現形式上,它突出理性,注重畫面的嚴整與和諧。

3、新古典主義美術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 法國畫家大衛,代表作有《馬拉之死》《拿破崙加冕》等。表現了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統治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生動再現了這一時期法國重要的.歷史畫面。

(2)法國畫家安格爾的作品《泉》,充分展現了人體美與古典美的完滿結合。

二、浪漫主義美術的產生:

1、背景:拿破崙統治結束後,人們對資產階級啓蒙思想家推崇的“理性王國”感到失望,尋求新的精神寄託。這種情緒反映在美術創作領域中,就產生了浪漫主義美術。

2、特點:它注重表現人的感情,運用鮮明色彩和奔放筆法,強調畫面整體的完整和統一,但不拘泥於局部和細節的過分描繪和刻畫。浪漫主義美術特別強調色彩的作用,使畫面豐富多彩,輝煌瑰麗。

3、代表人物及作品:19世紀前期,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導人民》,典型表現了這一畫派的風格特徵。

三、現實主義美術和印象畫派

1、時間:19世紀中期。

2、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國的米勒。米勒的作品主要反映農民的生活和情感,代表作有《播種者》《拾穗者》等。

(2)俄國的列賓。俄羅斯畫家列賓滿懷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深刻展現了俄國的社會現實,對勞動人民的悲慘處境寄予深切同情,表達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他的代表作是《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篇14: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原因(根源) 因素 關鍵 條件

1. 之所以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爲世界近代史開端的最主要原因:揭開了歐洲和北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

2. 英國自耕農消失的主要原因:圈地運動

3. 英國新貴族與資產階級結盟的根本原因:雙方有共同的經濟利益

4. 英國首先開始工業革命的主要原因:資本主義發展水平高

5. 18世紀70年代,英國城鄉人口比例爲1:2,19世紀初上升爲2:3的最主要原因

6. 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喪失世界工業壟斷地位的最主要原因:資本輸出多而工業投資少

7. 促成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根本原因:資產階級、新貴族害怕人民羣衆的革命運動,於是同陰謀復辟的斯圖亞特王朝妥協

8. 從英屬13個殖民地的抗英鬥爭,到18世紀末轉變爲聯合一致的美國獨立戰爭,出現這轉變的主要因素:統一的美利堅民族形成

9. 美利堅民族形成的根本原因:經濟發展與交流

10. 美國獨立戰爭的根本原因:北美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與阻礙其發展的英國殖民統治間矛盾激化

11. 薩拉託加大捷被稱爲美國獨立戰爭轉折點的主要原因:美國國際地位提高並增強信心

12. 法、荷支持美國獨立戰爭的直接原因:打擊英國海上霸權

13. 美國獨立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美國人民爲正義事業而戰

14. 美國西進運動過程中促進西部振興的根本因素:資本和勞動力資源

15. 美國南方種植園主階級和北方資產階級進行內戰的根本原因:經濟利益衝突

16. 美國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兩種階級制度的尖銳矛盾

17. 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爆發的共同原因:資本主義發展受到阻礙

18. 英國議會軍和美國北方軍隊在各自內戰初期失利的共同原因:領導者政策有所失誤

19. 19世紀晚期,美國壟斷組織形成的直接原因: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

20. 壟斷組織出現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21. 發源於西歐的啓蒙運動能迅速波及歐洲大多數國家的主要原因:它適應了發展中的資本主義的需要

22. 法國大革命成爲最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原因:人民羣衆積極參加和推動

23.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達到高潮的直接原因:巴黎人民第三次武裝起義,雅各賓派的革命措施

24. 雅各賓派專政時期,既是成功的措施,又直接導致失敗的原因:革命恐怖政策

25. 雅各賓派專政失敗最根本的原因:革命恐怖政策出現失誤

26. 法國“霧月政變”成功的主要原因:混亂中的法國需要獨裁者穩定秩序

27. 拿破崙對外戰爭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戰爭具有侵略性和非正義性

28. 法蘭西第一帝國覆亡的根本原因:法國的擴張引起歐洲人民的廣泛反抗

29. 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復辟的波旁王朝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30. 19世紀30、40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失敗的歷史根源:社會經濟還沒有發展到剷除資本主義制度的程度

31. 決定聖西門成爲空想社會主義者而恩格斯成爲科學社會主義者的根本原因:無產階級的成熟程度

32. 法國1848年二月革命的根本原因:工業資產階級要求分享統治權

33. 法國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金融貴族的統治阻礙了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34. 法國“六月起義”的直接原因:資產階級執行委員會強徵工人入伍

35. 決定空想社會主義理論的“空想”性的最根本原因:不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產狀況

36. 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資本主義制度在法國最終確立的主要原因:工業革命深入進行

37. 英國干涉法國大革命與法國干涉德意志統一的共同原因:爭奪歐洲霸權

38. 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的根本原因:政治統治腐敗

39. 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原因:資產階級軍隊偷襲蒙馬特爾高地

40. 19世紀晚期,形成法帝國主義特徵的主要原因:大量資本投在信貸領域

41. 克里木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俄國擴張與英法的利益發生衝突

42. 克里木戰爭俄國失敗的根源:俄國社會制度的落後與腐朽

43. 1861年俄國改革的根本原因:農奴制已成爲俄國發展資本主義的障礙

44. 1861年俄國改革的直接原因:克里木戰爭失敗,暴露了農奴制的腐朽性

45. 19世紀中期,德意志迫切需要統一的原因:分裂現狀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矛盾

46. 德意志在19世紀中期要求統一的根本因素:全德分裂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47. 19世紀末的德國有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其直接原因在於:容克階級掌握了政權

48. 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都是不徹底的資產階級改革,其共同原因在於:資產階級尚未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

49. 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但中國戊戌變法卻失敗了,其根本原因在於:生產關係的變化程度

50. 19世紀中期,引起日本幕府統治危機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

51. 日本經濟壟斷組織帶有濃厚的封建性,其歷史原因在於:實行的資產階級改革不徹底

52. 俄、日帝國主義都帶有封建性,其歷史原因之一在於:領導改革的核心原屬封建階級

53. 18、19世紀俄國沙皇主動進行兩次改革的最根本原因:無力阻擋資本主義世界潮流

54. 俄國糾合法德兩國,迫使日本把遼東半島歸還中國的主要原因:沙俄企圖獨佔東北,作爲自己的勢力範圍

55. 英、美、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相似原因:舊的生產關係阻礙生產力發展

56.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資產階級尚具有不成熟性,導致這一特點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尚處於手工業生產階段

57. 史學界認爲:“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對歐洲大陸來說,是一個大動盪的時代,同時也是歷史性變革的時代。”這一歷史性變革的根本原因:工業革命的迅速擴展

58. 與17、18世紀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相比,引起1848年歐洲革命的新原因: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出現

59. 19世紀60、70年代,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出現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改革的浪潮,其相同原因;根本原因: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進一步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工業革命廣泛開展

60. 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能夠逐步形成世界體系的根本原因:工業革命發展了生產力

61. 第二次工業革命造成生產力高速發展的根本原因: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62. 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更快地推動了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原因:科技與工業生產的結合程度不同

63. 19世紀70年代以後,導致動力工業發生革命的主要原因:電的應用和內燃機的發明

64. 19世紀晚期,推動石油開採業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產生的直接原因:內燃機的發明

65. 19世紀末,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不平衡性加強的決定因素:各國科技和壟斷組織發展水平不同

66. 19世紀末20世紀初,整個世界已被帝國主義瓜分完畢,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壟斷資本主義的本性

67. 17-18世紀中西科技文化出現差距的根本原因:封建的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

篇15: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目的 目標 意圖 用意

1. 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的根本目的:限制君主的權利

2. 1660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接受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目的:維護資產階級革命成果

3. 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之前國王分別召開新議會和三級會議的共同目的:解決財政困難

4. 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武裝干涉法國革命的主要目的:維護自己在歐洲的霸主地位

5. 1787年,美國召開制憲會議的目的: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

6. 美國提出在中國實行“門戶開放”政策的主要意圖:進佔中國市場

7. 法國雅各賓派專政的根本目的:維護和鞏固資產階級專政

8. 雅各賓派實行恐怖政策的直接目的:鎮壓反對派

9. 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最終目的):使俄國成爲西歐式的大國,增強俄國實力,鞏固貴族地主商人的國家

10. 彼得一世鼓勵發展手工工場的目的:增強俄國實力

11. 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根本目的:確保貴族地主利益

12. 推行“鐵血政策”來統一德意志的根本目的: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

13. 普魯士於1866年發動普奧戰爭的直接目的:把奧地利排除出德意志

14. 1869年日本政府實行“奉還版籍”的主要目的:實現全國政治統一

三、作用 影響 結局 結果 後果

1. 《權利法案》的最主要作用: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了國王專政

2. 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最重大的影響: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生產力

3. 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國際局勢產生的最大影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4. 第二次工業革命對國際局勢產生的最大影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5. 19世紀中期,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起決定作用的是:資本主義在歐美國家取得全面勝利

6. 在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7. 法國1794年熱月政變、1799年霧月政變、1830年七月革命和1848年二月革命的相同結果:維護了資產階級的統治秩序

篇16: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特徵 特點 表現 標誌

1. 第一次工業革命最顯著的特徵:大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工場

2. 1848年歐洲革命時期,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主要特點:無產階級已作爲獨立的政治力量進行鬥爭,開始鬥爭矛頭指向資本主義制度

3. 19世紀70年代以後,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變化的顯著特徵:生產和資本集中,產生壟斷

4.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特徵: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

5. 日本壟斷組織產生的最大特點:在政府保護下產生

6. 亞歷山大二世改革與彼得一世改革時俄國社會狀況的相同特點:工業發展落後於西歐國家

7.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達到高潮的標誌:英吉利共和國的成立

8. 英國資產階級最終奪取政權的標誌:1688年宮廷政變

9. 北美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進入高潮的標誌:波士頓傾茶事件

10. 北美獨立戰爭前,統一的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的主要標誌:初步形成了統一市場,英語逐漸成爲通用語言

11. 南方奴隸主挑起美國南北戰爭的標誌:南方軍隊炮轟薩姆特要塞

12. 19世紀末美國壟斷的標誌:大量的托拉斯

13. 美國侵華新階段的標誌:“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

14. 18世紀晚期,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入高潮的標誌:雅各賓派(資產階級民主派)掌權

15. 標誌近代世界體系開始真正形成的兩大歷史事件:新航路開闢、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6.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的標誌: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形成

17. 衡量一個國家完成工業革命的主要標誌:機器製造業已實現了機械化

18. 無產階級作爲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的標誌:19世紀30、40年代裏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和西里西亞織工起義

19. 科學共產主義誕生的標誌:《共產黨宣言》發表

20. 標誌法國資產階級最後戰勝封建勢力的事件:1830年七月革命

21.1917年,俄國七月流血事件標誌着: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結束,政權完全落到資產階級手裏

篇17: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兩次鴉片戰爭

鴉片走私與虎門銷煙:英國爲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向中國走私鴉片。林則徐領導禁菸運動,1839年6月,虎門銷煙。

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要求擴大海外市場和大量掠奪原料

兩次鴉片戰爭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訂時間及其內容:1842年。《南京條約》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爲通商口岸;協定關稅。(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和焚燬圓明園

1858年《天津條約》規定了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十口通商、外國軍艦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條約》規定了增開天津爲商埠、割九龍司等

沙俄侵佔我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英國侵佔我國領土香港地區(條約及地圖)經過: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割佔香港島;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割佔九龍司地方一區;1898年強行租借新界。(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二、太平天國運動

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權,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正式建立與清廷對峙的政權。通過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全盛時期。

1856年發生天京內訌。1864年曾國藩指揮湘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洪仁玕著《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

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內容及其評價

內容:①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的原則,以戶爲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②關於產品的分配,根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評價:①它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②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鬥爭的思想結晶。③但它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三、甲午中日戰爭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主要戰役有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鄧世昌犧牲)、遼東戰役、威海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危害:

①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爲商埠。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在《馬關條約》刺激下,列強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辛丑條約》1901年簽訂。內容之一是賠款4.5億兩白銀。

總之,《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成爲帝國主義統治的工具,標誌着中國完全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五、辛亥革命

中國國同盟會的成立(時間、地點、性質、綱領):1905年在東京成立。是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其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來孫中山把它闡發爲“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佈時間、性質:1912年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分析其體現的民主精神:主權在民;確立公民的基本權利;三權分立;建立責任內閣,確立議會共和制政體)

1912年2月12日清朝結束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失敗的標誌

辛亥革命的功績:①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③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④爲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五四運動的爆發時間、口號、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第一階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第二階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指導作用。③成爲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

①領導階級不同(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領導);指導思想不同:(三民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發展前途不同:(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走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歷史條件:①中國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及其登上政治舞臺—— 階級基礎;②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同工人運動相結合——思想基礎;③共產國際的幫助——外部條件;④陳獨秀、李大釗開展早期建黨活動——組織基礎

標誌: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同國民黨合作;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誌着國共合作形成。

廣州國民政府北伐的開始時間、主要對象:1926年;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大革命失敗的原因:①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②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③陳獨秀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七、國共的十年對峙

南昌起義:時間:1927年8月1日;領導人:周恩來、賀龍;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誌着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1927年“八七會議”結束陳獨秀右傾錯誤領導

1927年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紅軍長征的起止時間: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八、抗日戰爭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

1937年盧溝橋事變標誌着全國抗日戰爭開始。面對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威脅,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多次重大戰役。

彭德懷指揮的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日寇在南京屠殺中國軍民30多萬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戰取得勝利。

抗戰勝利原因:(1)日本發動的是侵略的、非正義的法西斯戰爭;(2)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中國實行了全民族抗戰(根本原因);(3)中共及領導的人民軍隊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國民黨愛國官兵的抗戰;(5)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配合支持。(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九、解放戰爭

重慶談判: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雙十協定》。但人民軍隊、解放區的合法地位未達成協議。

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

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與國民黨的戰略決戰: 三大戰役: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

篇18: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一.新中國的民主建設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①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暫時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能。《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②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③大會決定以北京爲新中國的首都,五星紅旗爲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爲代國歌,採用公元紀年。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但政協作爲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

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我國的社會主義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根兩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二.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82年,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三.祖國統一大業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從此臺灣與祖國大陸處於分離隔絕狀態。

“一國兩制”: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1997年7月1日,中國正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香港回到了偉大祖國的懷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正式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澳門。澳門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篇19: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從科學社會主義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促使社會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開始的週期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9世紀三四十年代,法國、英國和德意志爆發了大規模工人運動,工人階級開始獨立的政治鬥爭,登上政治舞臺。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

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的鬥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蓬勃地發展起來。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發。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二.俄國十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國發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

二月革命後,俄國出現了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在列寧的領導下,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推翻臨時政府,全部政權轉歸蘇維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篇20: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1、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

瞭解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主要史實

鴉片戰爭:1840—1842年,英國爲奪取更多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發動鴉片戰爭。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

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1901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匈)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瞭解《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並認識其影響

《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英國商人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影響: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爲商埠;日本可以在華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影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賠償白銀4.5億兩;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各種組織(最爲嚴重);改總理衙門爲外務部。影響:清政府完全成爲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840年至1900年間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

瞭解三元里人民抗英、黃海海戰、臺灣人民反割臺鬥爭

三元里抗英鬥爭,鴉片戰爭時期,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鬥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抵禦外侮的愛國精神。

黃海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的一次決戰。愛國將領:鄧世昌。

臺灣人民反割臺鬥爭:《馬關條約》簽訂後,臺灣人民一直沒有停止過反抗殖民統治和爭取寶島迴歸祖國的鬥爭。

3、侵華日軍的罪行

瞭解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

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軍炮轟中國東北軍駐地,攻佔瀋陽。不到半年,侵佔整個東北。

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日軍進攻宛平城和盧溝橋,中國軍隊奮起抵抗。盧溝橋事變成爲全國抗日戰爭的開端。

瞭解南京大屠殺和七三一部隊的罪行

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後,六週之內,殺害中國同胞30萬人以上。

七三一部隊的罪行:日本在中國東北成立專門研究細菌戰的部隊,稱爲“七三一部隊”。他們慘無人道地用中國活人作試驗。因受試驗而慘遭殺害的中國人達三千以上。

4、全民族的抗日戰爭

瞭解淞滬會戰、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戰役、徐州會戰中的臺兒莊戰役和百團大戰的抗戰史實

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戰役:取得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參戰部隊:八路軍一一五師。

徐州會戰中的臺兒莊戰役:取得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的重大勝利,指揮者:李宗仁。

百團大戰:1940年下半年,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指揮者是彭德懷。

瞭解敵後抗日根據地建立的意義

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把敵人的後方變成抗日的前線,成爲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理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作用

建立:面對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威脅,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國軍民奮起抗戰。

作用:是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抗戰取得最後勝利的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瞭解抗日戰爭勝利並認識其意義

抗戰的勝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

意義:(從國內來說)是中國人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的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國際來看)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的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篇21: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1、雅典民主政治

瞭解梭倫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梭倫改革:公元前6世紀初,梭倫在雅典推行改革,主要是按財產多寡來劃分社會等級,進一步打擊氏族貴族制度殘餘,爲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

克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紀末,克斯提尼實行改革,用10個地域部落取代原來的4個血緣部落。意義:打破了血緣關係,大大削弱了氏族貴族的勢力。確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

瞭解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

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擔任首席將軍期間,雅典的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峯,被稱爲“黃金時代”。主要內容:公民大會是城邦的最高權力機構,五百人會議處理公民大會期間的日常事務;陪審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與監察機關;雅典民主政治的主體是公民。

瞭解《 十二銅表法》、公民法和萬民法

《 十二銅表法》:羅馬成文法誕生的標誌。

公民法和萬民法:羅馬法從形式上可以分爲成文法和習慣法;從整體結構上看,包括公民法、萬民法等。公民法基本上屬羅馬及其公民的法律。萬民法爲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範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在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公民法逐漸演變爲萬民法。3世紀初,羅馬帝國境內自由民之間公民與非公民的區別開始消失,原先的公民法與萬民法之間的區別也失去了實際意義。

認識羅馬法在維護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

作用: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是爲了維繫和穩定了帝國的統治。②爲羅馬統治者權力提供了法律依據,穩定了社會秩序;③維護奴隸制度,保護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鞏固了帝國的社會基礎;④順應經濟發展和變化,對公民的平等權利予以理論上的承認,保護私有財產;建立大量自治市,把羅馬法律和政治制度推向帝國每一個角落。進一步穩固了帝國的政治和經濟基礎。

篇22: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1、太平天國運動

瞭解金田起義、定都天京和北伐、西征

金田起義:1851年初,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軍攻佔南京,改南京爲天京,定爲國都,同清朝對峙。

北伐、西征:定都天京後,太平軍進行了北伐西征和東征,攻破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後,太平天國達到全盛時期。

理解《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

《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冬,太平天國頒佈《天朝田畝制度》《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它突出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鬥爭的思想結晶。它體現了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農經濟基礎上實行均貧富。它無法調動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只是空想,根本無法實現。

《資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改革的治國方案——《資政新篇》。它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迫於當時形勢,《資政新篇》並未實行。

2、辛亥革命

瞭解興中會成立、同盟會成立、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的史實

興中會成立: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邀集華僑志士建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他提出興中會的入會誓詞:“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衆政府”。

同盟會成立: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它闡發爲“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機關刊物《民報》。特點: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史稱“辛亥革命”。

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國旗五色旗,改用公曆,以中華民國紀年,1912年爲中華民國元年。

理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912年3月,孫中山領導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佈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主要內容: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構建政治體制;實行責任內閣制。評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性質: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意義: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爲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3、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瞭解五四運動的主要史實

導火線: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

爆發: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校三千多學生在天安門集會。高呼“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口號。6月初上海舉行罷工,運動中心從北京轉到上海。結果:取得初步勝利(釋放被捕學生,罷免賣國賊職務,拒籤和約)。

認識五四運動在近代中國社會變革中的影響

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在運動中,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起到了主力軍的作用,從此工人階級開始領導中國革命;青年學生起到了先鋒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認識到了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開始了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進程,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瞭解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主要史實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舉行。主要內容:通過了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爲“中國共產黨”;規定黨的奮鬥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本傢俬有制,聯合第三國際;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成立黨的中央機構——中央局。意義:中共一大的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共是新型工人階級政黨,它的誕生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中共二大:1922年7月召開。正確分析了中國社會的性質和革命性質,大會制定了黨的最高綱領(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和最低綱領(民主革命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壓迫,統一中國爲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大會還確認中共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意義:第一次在全國人民面前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爲中國革命指明方向。

4、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瞭解國民革命運動中的國共合作

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誌着國共合作的實現。新三民主義成爲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國共合作以後, 在全國範圍內迅速開展了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運動。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叛變革命,以後又寧漢合流,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最後失敗。

瞭解北伐戰爭的成果

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北伐軍勢如破竹,很快殲滅吳佩孚、孫傳芳部主力。到1926年底,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北伐戰爭得到工農羣衆大力支持,北伐勝利進軍也推動了工農運動的蓬勃發展。武漢、九江人民舉行反帝鬥爭,收回漢口、九江的英租界。

瞭解南昌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建軍節),周恩來、賀龍等在南昌發動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誌着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瞭解紅軍長征的主要史實

長征的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根本原因:左傾錯誤。開始時間:1934年10月,結束: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宣告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勝利結束。

理解遵義會議的內容與意義

瞭解解放區土地改革的意義

土地改革使解放區一億多無地和少地農民分到了土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踊躍參軍,支援前線。

瞭解挺進大別山和三大戰役的主要史實

三大戰役:1948年底至1949年初,發動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共殲滅或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

瞭解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作出工作重心轉移的決定

1949年春,中共在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會上作出把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的決定。

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標誌着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人民企盼的獨立、統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勝利。它改變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鬥爭的士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

篇23: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1、新中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設

瞭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理解其意義

成立: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

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啓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鬥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結束了幾千年封建專制統治的歷史。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成爲國家的主人。新中國的成立,標誌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已經結束,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統一的道路,進入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新中國的成立,是繼俄國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後世界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瞭解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它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這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中國人民革命鬥爭和建設經驗的總結,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法律保證。

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社會主義民主的廣泛性。

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中國共產黨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明確規定,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民族區域自治就成爲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意義:是各民族平等聯合,團結、共同建設社會主義的最恰當的的制度,它滿足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願望,對實現民族平等,保證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調動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產生深遠的影響。五個省級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1947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1965年。

2、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

瞭解1982年和1999年我國憲法修訂的情況

1982年憲法:是對建國三十多年來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進一步發展了社會主義民主,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國家領導體制。使民主政治建設趨於制度化、法律化,爲依法治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1999年憲法:九屆全國人大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使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達到新的高度,成爲中國法制建設的里程碑。

3、祖國統一大業

瞭解“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

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具體說,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10億人口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它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指導方針。

瞭解香港、澳門的迴歸並理解香港迴歸的意義

香港迴歸: 1997年7月1日,中國正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

澳門迴歸: 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澳門。

香港迴歸的意義:香港的迴歸,標誌着中國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佔的百年恥辱,開創了香港和祖國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標誌着中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標誌着中國人民爲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事業作出了新的貢獻。香港問題的解決,爲澳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成功的範例。

瞭解《告臺灣同胞書》和“九二共識”

《告臺灣同胞書》: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發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呼籲。

“九二共識”:1992年10月,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箇中國原則”的重要共識,史稱“九二共識”。

專題五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係

1、新中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

瞭解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方針(政策)

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主要包括:“另起爐竈”、“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一邊倒”。

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3年周恩來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意義:標誌新中國外交的成熟;是我國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參與國際事務所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爲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在國際上造成廣泛深遠影響,發展成解決國與國之間的基本準則。

瞭解中國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的情況

日內瓦會議(瑞士):1954年,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結果:中國代表團積極推動下,達成《關於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大大提高新中國國際聲譽。

萬隆國際會議(印尼):1955年,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作用:周恩來在會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使會議成功,加強中國同亞非各國聯繫。

20世紀70年代中國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

瞭解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通過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意義:突出說明長期以來美國實行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是中國外交重大勝利。

瞭解中美關係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中美關係正常化:1971年,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打開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門;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訂《中美聯合公報》;1978年12月,發表《中美建交公報》,美國接受了中國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則(美國與臺灣當局斷交、廢約、撤軍);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中美關係開始走向正常化。

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立外交關係。

認識中美、中日關係的改善對國際關係產生的重要影響

中美關係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許多國家紛紛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在國際上掀起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從20世紀50年代起,因美國孤立遏制中國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終於被打破,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

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重要的外交活動

瞭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外交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根據國際形勢的新變化和國內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對外交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豐富和發展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985年,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具體表現爲不結盟政策。

瞭解中國在聯合國中的重大外交活動

中國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爲中心的多邊外交。在歷屆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上,中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爲謀求重大國際問題和地區熱點問題公正、合理的解決,中國作出了積極的努力。中國十分重視聯合國在維和領域的工作,並作出了自己的貢獻。積極參與聯合國和有關多邊國際機構關於裁軍問題的審議和談判工作。以中國爲代表的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積極爲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而鬥爭。

瞭解中國在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大外交活動

中國在注重參與聯合國的外交活動的同時,還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中國積極參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活動。中國十分重視發展與東南亞國家聯盟的關係。中國與歐盟各國的關係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中國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以建設和平的周邊環境。

篇24: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1、中國早期政治制度

瞭解宗法制的基本內容:

性質: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爲表裏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內容:是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是用規定宗族內部嫡庶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宗族中的地位,最終以保證王權的穩定。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理解分封制基本內容:

內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義務:被封的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爲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等義務。

權利: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諸侯在他們的領地,有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徵派賦役的獨立性。

2、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瞭解秦朝的建立與疆域

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

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爲塞,並陰山至遼東。

瞭解皇帝制度的創立

秦始皇首創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襲顯示了權力的不可轉移,另一方面以皇權至上顯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這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瞭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與太尉

秦朝建立了一套以皇權爲中心比較完備的中央政權組織。在中央設立三公。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執掌羣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瞭解郡縣制的建立

郡縣制的建立始於春秋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把郡縣制推廣到全國。縣是郡的下級行政機構。郡守、縣令或縣長由朝廷(皇帝)任命。郡縣制的建立,實現了中央對地方政府直接有效的控制,標誌着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認識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的影響

對秦朝影響:有利於國家統一,有利於封建經濟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起來重要作用。

對後世的影響: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具有開創性,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爲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瞭解漢朝郡國並行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

郡國並行制:漢初劉邦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即郡縣制和分封制同時實行)。漢武帝時,逐步削弱王國勢力。

行省制度:元朝爲改變宋朝地方無權、人浮於事的局面,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行省之下,分別爲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進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唐朝三省分工明確: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覈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隋唐時,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瞭解我國古代主要的監察機構

漢武帝后期,分全國爲13州。州作爲監察區,設級別不高的刺史,代表中央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唐太宗,依山河形勢,分全國爲10道,作爲監察區。

4、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瞭解明朝廢除丞相、設內閣

廢丞相:1380年,明太祖以“謀危社稷”的罪名,誅殺胡惟庸,同時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他規定,以後不許再立丞相。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設內閣:丞相廢除後,明太祖設殿閣大學士,作爲侍從顧問。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瞭解清朝設置軍機處

清雍正時,設軍機處,軍機大臣只能跪受�事蹟木筧ň屯耆交實凼種校髯ㄖ浦貧確⒄溝攪碩シ濉�

認識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a、皇權失去了約束和監督,使皇帝決策具有個人的獨斷性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b、絕對的君主專制又使大小官員只能唯上是從,助長官場的因循守舊之風。c、必然導致官僚機構得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所有這一切,都極大地妨礙社會的進步。自此,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篇25: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係

1、新中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

瞭解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方針(政策)

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主要包括:“另起爐竈”、“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一邊倒”。

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3年周恩來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意義:標誌新中國外交的成熟;是我國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參與國際事務所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爲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在國際上造成廣泛深遠影響,發展成解決國與國之間的基本準則。

瞭解中國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的情況

日內瓦會議(瑞士):1954年,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結果:中國代表團積極推動下,達成《關於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大大提高新中國國際聲譽。

萬隆國際會議(印尼):1955年,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作用:周恩來在會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使會議成功,加強中國同亞非各國聯繫。

20世紀70年代中國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

瞭解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通過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意義:突出說明長期以來美國實行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是中國外交重大勝利。

瞭解中美關係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中美關係正常化:1971年,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打開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門;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訂《中美聯合公報》;1978年12月,發表《中美建交公報》,美國接受了中國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則(美國與臺灣當局斷交、廢約、撤軍);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中美關係開始走向正常化。

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立外交關係。

認識中美、中日關係的改善對國際關係產生的重要影響

中美關係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許多國家紛紛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在國際上掀起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從20世紀50年代起,因美國孤立遏制中國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終於被打破,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

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重要的外交活動

瞭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外交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根據國際形勢的新變化和國內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對外交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豐富和發展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瞭解中國在聯合國中的重大外交活動

中國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爲中心的多邊外交。在歷屆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上,中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爲謀求重大國際問題和地區熱點問題公正、合理的解決,中國作出了積極的努力。中國十分重視聯合國在維和領域的工作,並作出了自己的貢獻。積極參與聯合國和有關多邊國際機構關於裁軍問題的審議和談判工作。以中國爲代表的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積極爲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而鬥爭。

瞭解中國在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大外交活動

中國在注重參與聯合國的外交活動的同時,還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中國積極參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活動。中國十分重視發展與東南亞國家聯盟的關係。中國與歐盟各國的關係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中國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以建設和平的周邊環境。

篇26: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近代民族工業興起

1、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鴉片戰爭前自給自足爲特徵的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鴉片戰爭後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爲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2、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標誌:鴉片戰爭後中國手工棉紡織業的衰敗

3、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①背景: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爲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

②時間:19世紀七十年代左右

③地點:上海、廣東、天津等東南沿海地區

④代表企業:方舉贊在上海創辦的發昌機器廠,陳啓沅在廣東南海開設的繼昌隆繅絲廠

⑤特點:①資金少、規模小;②技術力量薄弱;③行業、地域分佈不均勻。

4、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甲午戰爭後)

①原因: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爲解決財政危機,擴大稅源);實業救國的熱潮

②的實業家:張謇(在江蘇南通創大生紗廠)、榮宗敬和榮德生、周學熙

二、民國發展的黃金時代(1912—1919年,民國初年)

1、原因:①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②辛亥革命了封建專制統治,爲民族工業的'發展掃清了一些障礙,

③中華民國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和熱情,

④民國政府鼓勵發展實業,

⑤羣衆性的反帝愛國運動的影響。

2、表現:紡織業、麪粉業等輕工業發展最快(紡織業第一,麪粉業第二)

3、影響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

(1)阻礙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2)推動因素:

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在給中華民族帶來沉重災難的同時,也分解着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②由於時代潮流的衝擊和鞏固統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國曆屆政府都鼓勵興辦實業

③羣衆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特別是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

④實業家的實業救國的思潮

篇27: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分封制的特點

1、神權與王權結合

2、以血緣關係爲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

3、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二、分封制的意義

1、分封制使統一的社會制度在諸侯國中得以普遍實行,周王室用權力與義務的規定,使周天子成爲名副其實的諸侯之君,改變了夏商時代國王爲諸侯之長的狀況。

2、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西周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逐漸形成對周王室衆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爲了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分封制使得各諸侯在自己領的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權,這爲西周的衰落埋下了隱患。

3、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進程,受分封的偏遠諸侯國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諸侯不斷向周圍的夷、戎、狄等少數民族用兵,進而兼併其土地,進行了文化滲透。

篇28: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原因(根源) 因素 關鍵 條件

1. 之所以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爲世界近代史開端的最主要原因:揭開了歐洲和北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

2. 英國自耕農消失的主要原因:圈地運動

3. 英國新貴族與資產階級結盟的根本原因:雙方有共同的經濟利益

4. 英國首先開始工業革命的主要原因:資本主義發展水平高

5. 18世紀70年代,英國城鄉人口比例爲1:2,19世紀初上升爲2:3的最主要原因

6. 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喪失世界工業壟斷地位的最主要原因:資本輸出多而工業投資少

7. 促成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根本原因:資產階級、新貴族害怕人民羣衆的革命運動,於是同陰謀復辟的斯圖亞特王朝妥協

8. 從英屬13個殖民地的抗英鬥爭,到18世紀末轉變爲聯合一致的美國獨立戰爭,出現這轉變的主要因素:統一的美利堅民族形成

9. 美利堅民族形成的根本原因:經濟發展與交流

10. 美國獨立戰爭的根本原因:北美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與阻礙其發展的英國殖民統治間矛盾激化

11. 薩拉託加大捷被稱爲美國獨立戰爭轉折點的主要原因:美國國際地位提高並增強信心

12. 法、荷支持美國獨立戰爭的直接原因:打擊英國海上霸權

13. 美國獨立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美國人民爲正義事業而戰

14. 美國西進運動過程中促進西部振興的根本因素:資本和勞動力資源

15. 美國南方種植園主階級和北方資產階級進行內戰的根本原因:經濟利益衝突

16. 美國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兩種階級制度的尖銳矛盾

17. 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爆發的共同原因:資本主義發展受到阻礙

18. 英國議會軍和美國北方軍隊在各自內戰初期失利的共同原因:領導者政策有所失誤

19. 19世紀晚期,美國壟斷組織形成的直接原因: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

20. 壟斷組織出現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21. 發源於西歐的啓蒙運動能迅速波及歐洲大多數國家的主要原因:它適應了發展中的資本主義的需要

22. 法國大革命成爲最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原因:人民羣衆積極參加和推動

23.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達到高潮的直接原因:巴黎人民第三次武裝起義,雅各賓派的革命措施

24. 雅各賓派專政時期,既是成功的措施,又直接導致失敗的原因:革命恐怖政策

25. 雅各賓派專政失敗最根本的原因:革命恐怖政策出現失誤

26. 法國“霧月政變”成功的主要原因:混亂中的法國需要獨裁者穩定秩序

27. 拿破崙對外戰爭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戰爭具有侵略性和非正義性

28. 法蘭西第一帝國覆亡的根本原因:法國的擴張引起歐洲人民的廣泛反抗

29. 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復辟的波旁王朝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30. 19世紀30、40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失敗的歷史根源:社會經濟還沒有發展到剷除資本主義制度的程度

31. 決定聖西門成爲空想社會主義者而恩格斯成爲科學社會主義者的根本原因:無產階級的成熟程度

32. 法國1848年二月革命的根本原因:工業資產階級要求分享統治權

33. 法國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金融貴族的統治阻礙了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34. 法國“六月起義”的直接原因:資產階級執行委員會強徵工人入伍

35. 決定空想社會主義理論的“空想”性的最根本原因:不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產狀況

36. 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資本主義制度在法國最終確立的主要原因:工業革命深入進行

37. 英國干涉法國大革命與法國干涉德意志統一的共同原因:爭奪歐洲霸權

38. 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的根本原因:政治統治腐敗

39. 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原因:資產階級軍隊偷襲蒙馬特爾高地

40. 19世紀晚期,形成法帝國主義特徵的主要原因:大量資本投在信貸領域

41. 克里木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俄國擴張與英法的利益發生衝突

42. 克里木戰爭俄國失敗的根源:俄國社會制度的落後與腐朽

43. 1861年俄國改革的根本原因:農奴制已成爲俄國發展資本主義的障礙

44. 1861年俄國改革的直接原因:克里木戰爭失敗,暴露了農奴制的腐朽性

45. 19世紀中期,德意志迫切需要統一的原因:分裂現狀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矛盾

46. 德意志在19世紀中期要求統一的根本因素:全德分裂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47. 19世紀末的德國有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其直接原因在於:容克階級掌握了政權

48. 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都是不徹底的資產階級改革,其共同原因在於:資產階級尚未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

49. 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但中國戊戌變法卻失敗了,其根本原因在於:生產關係的變化程度

50. 19世紀中期,引起日本幕府統治危機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

51. 日本經濟壟斷組織帶有濃厚的封建性,其歷史原因在於:實行的資產階級改革不徹底

52. 俄、日帝國主義都帶有封建性,其歷史原因之一在於:領導改革的核心原屬封建階級

53. 18、19世紀俄國沙皇主動進行兩次改革的最根本原因:無力阻擋資本主義世界潮流

54. 俄國糾合法德兩國,迫使日本把遼東半島歸還中國的主要原因:沙俄企圖獨佔東北,作爲自己的勢力範圍

55. 英、美、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相似原因:舊的生產關係阻礙生產力發展

56.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資產階級尚具有不成熟性,導致這一特點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尚處於手工業生產階段

57. 史學界認爲:“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對歐洲大陸來說,是一個大動盪的時代,同時也是歷史性變革的時代。”這一歷史性變革的根本原因:工業革命的迅速擴展

58. 與17、18世紀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相比,引起1848年歐洲革命的新原因: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出現

59. 19世紀60、70年代,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出現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改革的浪潮,其相同原因;根本原因: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進一步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工業革命廣泛開展

60. 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能夠逐步形成世界體系的根本原因:工業革命發展了生產力

61. 第二次工業革命造成生產力高速發展的根本原因: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62. 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更快地推動了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原因:科技與工業生產的結合程度不同

63. 19世紀70年代以後,導致動力工業發生革命的主要原因:電的應用和內燃機的發明

64. 19世紀晚期,推動石油開採業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產生的直接原因:內燃機的發明

65. 19世紀末,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不平衡性加強的決定因素:各國科技和壟斷組織發展水平不同

66. 19世紀末20世紀初,整個世界已被帝國主義瓜分完畢,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壟斷資本主義的本性

67. 17-18世紀中西科技文化出現差距的根本原因:封建的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

二、目的 目標 意圖 用意

1. 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的根本目的:限制君主的權利

2. 1660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接受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目的:維護資產階級革命成果

3. 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之前國王分別召開新議會和三級會議的共同目的:解決財政困難

4. 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武裝干涉法國革命的主要目的:維護自己在歐洲的霸主地位

5. 1787年,美國召開制憲會議的目的: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

6. 美國提出在中國實行“門戶開放”政策的主要意圖:進佔中國市場

7. 法國雅各賓派專政的根本目的:維護和鞏固資產階級專政

8. 雅各賓派實行恐怖政策的直接目的:鎮壓反對派

9. 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最終目的):使俄國成爲西歐式的大國,增強俄國實力,鞏固貴族地主商人的國家

10. 彼得一世鼓勵發展手工工場的目的:增強俄國實力

11. 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根本目的:確保貴族地主利益

12. 推行“鐵血政策”來統一德意志的根本目的: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

13. 普魯士於1866年發動普奧戰爭的直接目的:把奧地利排除出德意志

14. 1869年日本政府實行“奉還版籍”的主要目的:實現全國政治統一

三、作用 影響 結局 結果 後果

1. 《權利法案》的最主要作用: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了國王專政

2. 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最重大的影響: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生產力

3. 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國際局勢產生的最大影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4. 第二次工業革命對國際局勢產生的最大影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5. 19世紀中期,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起決定作用的是:資本主義在歐美國家取得全面勝利

6. 在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7. 法國1794年熱月政變、1799年霧月政變、1830年七月革命和1848年二月革命的相同結果:維護了資產階級的統治秩

篇29: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徵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衆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爲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二、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係: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爲表裏。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爲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四、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

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暴政,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頒佈秦律、統一法令;②統一貨幣、度量衡;③統一文字;④修建馳道、靈渠;⑤修築萬里長城;組織移民。

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並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

七、宋國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幹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爲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八、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九、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對後世影響深遠。

十、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朝代 制度

漢代 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 科舉制

十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峯

一、古代中國的政

二、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

一、希臘的政治制度

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原因:①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小國寡民的國情;②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達。

城邦的基本特徵是: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歷程:梭倫改革——爲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頂峯。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實行民主政治,社會相對公正一些,有利於社會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爲後來歐美資產階級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鑑。

消極方面:①婦女、奴隸和外邦移民沒有政治權力,真正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人,實質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②過於氾濫的民主,容易導致無政府主義的泛濫。

二、羅馬法

1、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早期的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成文法誕生標誌是《十二銅表法》的頒佈。

公民法:適用範圍僅限於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係的羅馬法律,被稱爲公民法

萬民法:在古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範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萬民法”

6世紀,《民法大全》標誌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2、羅馬法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維繫了帝國的統治,穩定了社會秩序。②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極大影響了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侷限性:維護奴隸制度。

三、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一、英國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過程: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期間,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但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年光榮革命,標誌英國革命的完成。

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特點:①保留國王,實際上“統而不治”的地位,作爲國家的象徵而存在。②國家的最高權力在議會,實行代議制。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內閣掌握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

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佈是正式確立的標誌。18世紀責任制內閣逐步形成。

三、美國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美國誕生。獨立之初的美國實際上是13個州的鬆散聯盟(即邦聯)。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華盛頓當選爲美國第一任總統。19世紀中期,美國形成民主黨、共和黨輪流執政的格局

四、美國1787年憲法:

1787年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

評價: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②加強了國家權力,實踐了三權分立原則,體現資產階級民主精神。侷限性:承認黑人奴隸制,印第安人沒有公民權,婦女地位低下。

五、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國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國的確立。

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875年初,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意義: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議會制共和國),標誌着法蘭西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七、德意志的統一:

俾斯麥領導下,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了德國統一。1871年,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特點:皇帝不是虛位,而是握有實權。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大權。議會對政府沒有監督權。

篇30: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兩次鴉片戰爭

鴉片與虎門銷煙:英國爲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向中國鴉片。林則徐領導禁菸運動,1839年6月,虎門銷煙。

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要求擴大海外市場和大量掠奪原料

兩次鴉片戰爭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訂時間及其內容:1842年。《南京條約》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爲通商口岸;協定關稅。

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和焚燬圓明園

1858年《天津條約》規定了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十口通商、外國軍艦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條約》規定了增開天津爲商埠、割九龍司等

沙俄侵佔我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英國侵佔我國領土香港地區(條約及地圖)

經過: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割佔香港島;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割佔九龍司地方一區;1898年強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國運動

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權,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正式建立與清廷對峙的政權。通過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全盛時期。

1856年發生天京內訌。1864年曾國藩指揮湘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洪仁玕著《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

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內容及其評價

內容:①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的原則,以戶爲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②關於產品的分配,根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評價:①它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②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鬥爭的思想結晶。③但它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三、甲午中日戰爭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主要戰役有平壤戰役、黃海戰役(鄧世昌犧牲)、遼東戰役、威海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危害:

①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爲商埠。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在《馬關條約》刺激下,列強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辛丑條約》1901年簽訂。內容之一是賠款4.5億兩白銀。

總之,《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成爲帝國主義統治的工具,標誌着中國完全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五、辛亥革命

中國國同盟會的成立(時間、地點、性質、綱領):1905年在東京成立。是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其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來孫中山把它闡發爲“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佈時間、性質:

1912年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分析其體現的民主精神:主權在民;確立公民的基本權利;三權分立;建立責任內閣,確立議會共和制政體)

1912年2月12日清朝結束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失敗的標誌

辛亥革命的功績:①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③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④爲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五四運動的爆發時間、口號、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第一階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第二階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指導作用。③成爲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

①領導階級不同(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領導);指導思想不同:(三民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發展前途不同:(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走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歷史條件:①中國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及其登上政治舞臺——階級基礎;②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同工人運動相結合——思想基礎;③共產國際的幫助——外部條件;④陳獨秀、李大釗開展早期建黨活動——組織基礎

標誌: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同國民黨合作;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誌着國共合作形成。

廣州國民政府北伐的開始時間、主要對象:1926年;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大革命失敗的原因:①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②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③陳獨秀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七、國共的十年對峙

南昌起義:時間:1927年8月1日;領導人:周恩來、賀龍;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誌着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1927年“八七會議”結束陳獨秀右傾錯誤領導

1927年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紅軍長征的起止時間: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義會議:1935年召開,意義: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爲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爲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八、抗日戰爭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

1937年盧溝橋事變標誌着全國抗日戰爭開始。面對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威脅,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多次重大戰役。

彭德懷指揮的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日寇在南京屠殺中國軍民30多萬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戰取得勝利。

抗戰勝利原因:(1)日本發動的是侵略的、非正義的法西斯戰爭;(2)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中國實行了全民族抗戰(根本原因);(3)中共及領導的人民軍隊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國民黨愛國官兵的抗戰;(5)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配合支持。

九、解放戰爭

重慶談判:1945年8月底,毛澤東赴重慶談判,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雙十協定》。但人民軍隊、解放區的合法地位未達成協議。

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

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與國民黨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

五、從科學社會主義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促使社會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開始的週期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9世紀三四十年代,法國、英國和德意志爆發了大規模工人運動,工人階級開始獨立的政治鬥爭,登上政治舞臺。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

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的鬥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蓬勃地發展起來。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發。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二.俄國十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國發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

二月革命後,俄國出現了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在列寧的領導下,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推翻臨時政府,全部

政權轉歸蘇維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

篇31: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原因: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國力增強,將侵略的矛頭指向朝鮮和中國;

經過:

1)1894年7月25日,豐島戰役,甲午戰爭爆發;

2)9月中旬,平壤戰役大敗;

3)黃海之戰,日本海軍完全掌握了黃海、渤海的制海權;

4)10月,遼東半島戰役,日軍攻佔了大連、旅順等地;

5)1895年初,威海衛炮臺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馬關條約》主要內容:1895年4月,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主要內容:中國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爲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產品運銷內地免收內地稅。影響:《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條約,給中國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也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戰後,帝國主義對華侵略加劇,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時間:1856年10月;藉口:英國“亞羅號事件”、法國“馬神甫事件”;實質: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其目的是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又稱“英法聯軍之役”。

《天津條約》的主要內容:

1)增開牛莊(後改營口)、漢口、九江、南京等10處爲通商口岸;

2)允許外國人到內地遊歷、通商、自由傳教;

3)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國公使駐京,並可在通商口岸設領事館;5)賠償英國白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

火燒圓明園: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佔北京,闖入圓明園搶劫,後縱火焚燒了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園林。

《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1)《天津條約》完全有效;

2)增開天津爲商埠;

3)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即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歸入英屬香港界內;

4)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白銀800萬兩。對中國的影響:《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二批不平等條約,進一步打開了中國的門戶,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

鴉片走私的危害:鴉片氾濫,嚴重摧殘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導致白銀大量外流,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

虎門銷煙的時間:1839年6月;

領導人:林則徐;

意義:把禁菸運動推向高潮,表現了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堅定決心。

鴉片戰爭爆發時間:1840年6月,英軍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

《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1)中國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2)賠款洋銀2100萬元;

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爲通商口岸;

4)中國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須與英國協商。

影響:

1)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開創了列強以條約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國的惡例;

2)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一步步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演變爲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衆的矛盾;

4)反侵略反封建成爲中國人民肩負的兩大歷史任務;

5)中國的歷史進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時期。

鴉片戰爭對中國經濟、思想文化領域產生的影響:

1)經濟上:鴉片戰爭之後,列強憑藉從不平等條約中獲取的政治、經濟特權,爭相通過通商口岸對華傾銷商品,從中國掠奪原料和農產品,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促進了中國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創造了某些客觀條件;

2)思想文化上:以林則徐、魏源爲代表的有識之士繼承並發展了“經世致用”的傳統,主張向西方學習,呼籲變革。自此,向西方國家尋求真理,逐漸成爲近代中國思想變革的主潮。

秦漢——多民族大一統的封建社會的形成、鞏固、問題和演變成分裂

1、秦統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一和中央集權的措施。

3、從正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原因。

5、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6、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作用。

7、自春秋、戰國經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8、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係。

9、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0、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學和封建教育。

11、秦漢出現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土地兼併、暴政、思想專制)

12、秦漢是對後世具有開創性的朝代,秦漢奠定了我國後來2000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基本特點。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實?(統一的國家格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多種土地制度基礎上的的封建小農經濟格局;以漢族爲主體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對外交流的開放格局;以儒家爲主體重倫理的思想格局;以應用技術爲主的世界的傳統科技與文化格局。)

隋唐——封建社會的盛和衰

1、隋大統一的歷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啓後的歷史地位。

3、全面細緻的識記大運河的分段、起止點、溝通河流。理解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影響。正確看待歷不同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

4、多方面(從統治者作爲,從制度,從科技,從水利,從民族交往,從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啓示。

5、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活動和評價。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租庸調製的實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間的聯繫,後來的破壞。

7、全盛時期的表現(經濟、政治、民族、對外、文化。)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8、長安和揚州。

9、唐中央政權和邊疆民族關係的史實,共性。與漢民族關係的異同點。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對外交往和漢的不同之處及其成因。對外交流的具體史實。

11、深刻理解兩稅法的實施和影響。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原因和啓示。

13、唐文化:唐詩、韓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繪畫,書法,封建教育,醫學,孫思邈和《唐本草》。

說明:歷來是大學聯考之重點和熱點區域,應注意。核心是盛與衰。

明清——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社會的由盛轉衰

1、明清君主專制的空前加強的原因、措施、實質。八股文,軍機處。

2、明清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原因表現,中西萌芽後面臨的不同經濟、政治、外交、思想環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對資芽的阻礙。

3、理解一條鞭法和地丁銀製度。

4、辨證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響。把其與新航路的開闢做比較。

5、明清歷史發展最突出的本質趨勢在經濟、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對外交往的新情況和外交變化。

7、識記清朝前期鞏固多民族國家、捍衛主權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門問題,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統一臺灣。

10、黃宗羲的政治、經濟主張的背景,評價。與商鞅、韓非、董仲舒的比較。

11、科技和文化領域的雙重性和兩面性。小說,民主思想,總結性的科技鉅著。教育。(文學繁榮科技落;總結居多創新弱;專制居主和民主思想並存;交流減少轉爲弱勢文化。)

12、辨證看待康乾盛世與封建社會沒落的關係。

13、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國曆對東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臺灣的管轄。

說明:此階段應注意:統一,資芽,沒落,鞏固。

篇32: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涉及19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國中國近代史的發展進程,包括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

a.西方國家的殖民侵略

除注意侵略戰爭外,還要注意不平等條約反映了列強對華商品輸出的侵略特徵,主要表現爲:①割地、賠款的增加。(同學們可以用課本相關史實填充。)②政治、經濟和軍事特權的獲取和發展。③通商口岸的開放和擴大。④宗教文化侵略加深。

b.中國社會的初次變化

i.傳統社會結構的破壞

①政治: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等主權遭到嚴重損害,獨立自主的國家地位開始喪失。②經濟:五口通商後,在外國商品衝擊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ⅱ.中國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質的變化。

ⅲ.中國社會新因素的產生

鴉片戰爭以後,外商企業的出現,使中國境內出現了近代資本主義的因素。在外商企業中,出現了近代第一批無產階級。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社會出現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c.中國人民的探索與抗爭

i.地主階級的救國主張

以林則徐、魏源爲代表,他們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同學們可自己填入內容,把握其產生背景、主要內容、結果、影響。)

ⅱ.農民階級的反封建反侵略鬥爭

太平天國運動。(同學們應把握背景、分階段把握過程、其綱領的主要內容、結果、影響,並與世界史亞洲風暴的相關內容結合。)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加深和形成(涉及19世紀60年代初至20世紀國中國近代史的發展進程,包括洋務運動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中法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等項內容。本階段可以中法戰爭爲界標,在這之前,列強侵華相對和緩;之後,侵華變本加歷。清政府被動挨打,至《辛丑條約》,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完全確立。)

a.西方國家侵略活動的加劇

i.列強侵略在“和緩”中日益加劇

60年代,在中外反動勢力勾結的基礎上,出現了暫時“和好”的局面。但是,隨着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列強開始對中國鄰邦和邊疆地區新一輪的侵略,中國出現邊疆新危機。

ⅱ.侵華戰爭和不平等條約

伴隨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帝國主義對中國發動了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大規模侵略戰爭。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甲午中日戰爭使清政府在軍事上基本喪失了抵禦外來侵略的能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打掉了清政府身上最後一點御外的勇氣。

三次侵華戰爭後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領土和主權完整進一步喪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

ⅲ.瓜分中國的狂潮

b.中國社會的進一步變化

i.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政治方面:主要表現爲外國勢力對中國內政外交的控制不斷加深。經濟方面:主要表現爲中國社會經濟的獨立地位不斷喪失。

ⅱ.清政府的內外政策調整和統治階級的分化

“辛酉政變”,標誌着清政府中傾心與外國“和好”的媚外派上臺,在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基礎上,中外反動勢力正式勾結起來。總理衙門的設立表明清政府被迫放棄了閉關自守的政策。洋務運動借“器”練兵自強求富,擴展了“西學”的內容。

ⅲ.中國社會近代新因素的進一步發展

新經濟因素: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的興起使中國出現近代民族工業。90年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展,成爲維新變法運動的經濟基礎。

新階級力量:中華民族資產階級由官僚、地主和商人轉化而來,他們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又具有革命性和妥協性的雙重特點。中國無產階級的隊伍進一步壯大(洋務派企業和民族資本主義企業中產生)。

“西學”思潮的發展:從洋務派“中學爲體,西學爲用”到早期維新派,主張在中國進行政治改良,發展資本主義,到90午代,維新改良思想發展爲運動,民主革命思想開始閃亮登場。

c.中國人民的探索與抗爭

i.地主階級的洋務運動。

ⅱ.資產階級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動

面對瓜分狂潮引起的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資產階級的維新派和革命派幾乎同時登上歷史舞臺,開始了救亡圖存的鬥爭。

ⅲ.農民階級的義和團運動

它是舊式農民戰爭在中國的終結。“扶清滅洋”口號突出反映了反帝愛國性質,又有嚴重的侷限性。義和團運動的直接功績是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它也給行將就木的清王朝最後的有力一擊,推動革命高潮的到來。

篇33: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近代民族工業興起

1、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鴉片戰爭前自給自足爲特徵的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鴉片戰爭後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爲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2、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標誌:鴉片戰爭後中國手工棉紡織業的衰敗

3、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①背景: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爲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

②時間:19世紀七十年代左右

③地點:上海、廣東、天津等東南沿海地區

④代表企業:方舉贊在上海創辦的發昌機器廠,陳啓沅在廣東南海開設的繼昌隆繅絲廠

⑤特點:①資金少、規模小;②技術力量薄弱;③行業、地域分佈不均勻。

4、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甲午戰爭後)

①原因: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爲解決財政危機,擴大稅源);實業救國的熱潮

②的實業家:張謇(在江蘇南通創大生紗廠)、榮宗敬和榮德生、周學熙

二、民國發展的黃金時代(1912—1919年,民國初年)

1、原因:①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②辛亥革命了封建專制統治,爲民族工業的發展掃清了一些障礙,

③中華民國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和熱情,

④民國政府鼓勵發展實業,

⑤羣衆性的反帝愛國運動的影響。

2、表現:紡織業、麪粉業等輕工業發展最快(紡織業第一,麪粉業第二)

3、影響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

(1)阻礙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2)推動因素:

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在給中華民族帶來沉重災難的同時,也分解着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②由於時代潮流的衝擊和鞏固統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國曆屆政府都鼓勵興辦實業

③羣衆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特別是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

④實業家的實業救國的思潮

篇34: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

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封建國家的分裂走向統一;中央集權的加強;多民族政權的對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應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榮。

1、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積極消極影響。

2、正確看待兩宋和遼、西夏、金之間的和與戰。透過現象看本質。

3、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內容和作用。正確評價。

4、宋、遼、夏,宋金對峙圖,契丹,党項,“蕃漢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歷史地位(大統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對西藏和臺灣的管轄。

7、三大發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學成就,理學,宋詞、元雜劇。

說明:此階段學習的重點一是中央集權的加強;一是民族關係;一是從宋太祖到王安石變法的內在聯繫;一是少數民族的封建化。

明清

明清——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社會的由盛轉衰

1、明清君主專制的空前加強的原因、措施、實質。八股文,軍機處。

2、明清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原因表現,中西萌芽後面臨的不同經濟、政治、外交、思想環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對資芽的阻礙。

3、理解一條鞭法和地丁銀製度。

4、辨證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響。把其與新航路的開闢做比較。

5、明清歷史發展最突出的本質趨勢在經濟、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對外交往的新情況和外交變化。

7、識記清朝前期鞏固多民族國家、捍衛主權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門問題,鄭成功和清統一臺灣。

10、黃宗羲的政治、經濟主張的背景,評價。與商鞅、韓非、董仲舒的比較。

11、科技和文化領域的雙重性和兩面性。小說,民主思想,總結性的科技鉅著。教育。(文學繁榮科技落;總結居多創新弱;專制居主和民主思想並存;交流減少轉爲弱勢文化。)

12、辨證看待康乾盛世與封建社會沒落的關係。

13、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國曆史上對東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臺灣的管轄。

說明:此階段應注意:統一,資芽,沒落,鞏固。

總之,一部中國古代史,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長期處於世界領先位置。統一與分裂,治世與亂朝,融合與隔閡,明主和昏君,交流和封閉…,耐人尋味。

中國近代現代史

自1840年到2000年的中國是充滿着急劇變化的一百六十年。這一百六十年可分爲兩個歷史時期:1840年~1949年的半殖半封社會階段,是一個世紀的屈辱,抗爭和探索;1949年以來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半個世紀的曲折探索。

1840至1949年又可分爲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和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1840-1919年是:

(1)資本主義列強此消彼長變換各種手段勾結中國的反動勢力變中國爲半殖半封社會,並扶植反動勢力不斷深化這一統治秩序的歷史。

(2)中華民族的仁人志士爲求得民族獨立,國家民主和經濟富強同國內外的反動勢力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並且在鬥爭中提出了不少的救國探索方案。包括地主階級的師夷論,洋務論;農民階級的平均主義方案;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改良維新方案,革命派的革命共和方案等。包括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各個派別的鬥爭和探索儘管由於階級和時代的侷限皆歸於失敗,但都作出了相應的歷史貢獻,而且爲後人的探索提供了寶貴的財富。

(3)在中國半殖半封的夾縫中,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艱難曲折地產生和發展着,爲中國革命史的深刻轉折提供着經濟,階級和思想條件。

1919-1921年由於內外多種因素的作用,中國革命迎來新的曙光,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中國共產黨歷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曲折鬥爭,終於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務。這就是“我們唱着東方紅,當家做主站起來”。這其中中共經歷和外部敵人與內部左右傾的鬥爭,不僅完成了革命任務,而且把馬列主義和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馬列毛的正確理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採取革命的武裝鬥爭方法,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向社會主義前途邁進---這就是毛澤東思想。武裝鬥爭,統一戰線和黨的領導是我黨克敵制勝的三大法寶。中心問題是土地革命。上述思想在國民大革命中開始萌生,土地革命時期形成,在抗日戰爭時期完全成熟,解放戰爭時期達到高度嫺熟的程度。實踐證明其確實是我黨革命鬥爭的結晶。

如果說建國前是革命史,是政治史,是求獨立史,那末建國後就是建設史,是經濟史,是求富強史。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由開局不錯,到誤入歧路又到撥亂反正,成績輝煌的歷史。總的內容就是建國前曲折探索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毛澤東思想)贏得獨立;建國後曲折探索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建設道路(鄧小平理論)走向富強。建國後的歷史四個階段(考試說明將其合成三個階段,即56-76年合爲一個階段)。

(1)1949-1956總的來說我國是處於一個過渡的社會階段-即新民主主義社會。有前後聯繫相承的兩個轉變:

1949-1952是由半殖半封的社會形態轉爲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上由半殖半封的殘破經濟轉爲多種所有制並存發展得到恢復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政治上推翻大地主大買辦的獨裁政權轉爲中共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人民政協代行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角色。53-56是由新民主主義社會改造爲社會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時期。經濟上經過三大改造由多種經濟並存到公有經濟佔據統治地位,工業化開始起步,形成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立;政治上第一屆全國人大的召開和憲法的頒佈標誌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1956-1966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是在曲折中探索前進的十年。總的來說成績爲主。但左的錯誤逐漸佔據上風-最終演變成十年_。

(3)1966-1976年的_內亂時期,注意同極左鬥爭的內容。

(4)1978年全面撥亂反正,實現了全方位的偉大歷史轉折,在20多年的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取得偉大成就。

篇35: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漢字與書法藝術:

1、漢字的起源:圖畫文字→象形字的符號化→漢字

漢字源遠流長。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碩果僅存的一種方塊表意文字。世界上另外幾種最古老的文字,如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尼羅河流域古埃及人創造的聖書字、中美洲印第安族瑪雅人創造的象形文字,都已經成爲死文字,不再使用。漢字從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字,一直到今天的現代文字,儘管在形體上、讀音上或字義上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在性質上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現代漢字和古代漢字一脈相承,現代漢字是從古代漢字基礎上逐漸演變、發展而來的。

我國古人常說“上古結繩而治”。古書上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實際上在文字產生之前,結繩是一種用來記事的方法。約定俗成,不同的繩結,或繩子的不同長短、顏色等,表示某種特定的含義。不過這只是一種記事方法,中國文字是通過另一種途徑逐漸形成的。我國的漢字起源於圖畫,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讀出來的圖畫,稱爲“圖畫文字”。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畫符號,是原始文字的雛形。

象形字越來越符號化,逐漸脫離圖畫,形成漢字。至商朝,漢字已經形成完整體系。

爲什麼說到商代,漢字已形成完整體系?因爲從文字結構和造字方法看,甲骨文已經歷了相當長的演變過程,成爲一種比較成熟的上古文字。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字形結構,與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是一脈相承的。甲骨文字形結構,已出現了後世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其中以象形字爲多,還有會意字、形聲字、指事字、假借字、轉註字。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它的發現對研究商周的歷史和中國文字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文字的演變及主要特徵:

甲骨文→金文→篆書(分大篆和小篆)→隸書→楷書

漢字形體演變的過程可以分爲古文字和隸楷兩大階段。在古文字階段,漢字形體演變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書、秦隸。在隸楷階段,漢字形體演變的序列是隸書、楷書。隸書盛行於漢代。魏晉時期是隸書向楷書的過渡階段。楷書盛行於隋唐。隸書、楷書是正式字體。在隸楷階段,還出現了輔助書體──草書和行書。

小篆使每個字的筆畫數固定下來;隸書構成了新的筆形系統,字形漸成扁方形;楷書誕生以後,漢字的字形字體就穩定下來了,確定了“橫、豎、撇、點、捺、挑、鉤、折”的基本筆畫,筆形得到了進一步的規範,各個字的筆畫數和筆順也固定起來;由多行書寫產生出來的排列整齊的要求,使字形變化、筆畫的長短、粗細被約束在方框內伸展,筆畫分佈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約,字形結構講究平衡對稱。楷書出現使漢字的方塊化定型了,漢字的字體演變成熟了,一千多年來楷書一直是漢字的標準字體。這是漢字字體演變的主流。輔助性字體草書和行書的發展過程是漢字字體演變的支流。

演變的趨勢:總趨勢是由繁到簡,漢字字形字體逐步規範化、穩定化。

3.【學思之窗】

想一想:漢字爲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答案提示: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保證了漢字使用的暢通無阻;漢字爲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區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條件,反之,我國衆多民族、衆多方言,爲漢字的使用與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漢字自身的成熟與完美,也爲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①漢字是復腦文字,激發人的形象思維。②漢字有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沉澱爲背景,信息含量大,具有豐富的表達能力。③漢字有強大的組合能力,單字相對較少,佔空間較小,經濟實用。④漢字中的數字有強大的邏輯性。⑤漢字的書法是一門獨特高雅的藝術。)

篇36:高中歷史的知識點總結

新中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設

瞭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理解其意義

成立: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

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啓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鬥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結束了幾千年封建專制統治的歷史。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成爲國家的主人。新中國的成立,標誌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已經結束,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統一的道路,進入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新中國的成立,是繼俄國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後世界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瞭解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它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這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中國人民革命鬥爭和建設經驗的總結,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法律保證。

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社會主義民主的廣泛性。

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中國共產黨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明確規定,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民族區域自治就成爲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意義:是各民族平等聯合,團結、共同建設社會主義的最恰當的的制度,它滿足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願望,對實現民族平等,保證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調動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產生深遠的影響。五個省級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1947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1965年。

2、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

瞭解1982年和1999年我國憲法修訂的情況

1982年憲法:是對建國三十多年來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進一步發展了社會主義民主,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國家領導體制。使民主政治建設趨於制度化、法律化,爲依法治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1999年憲法:九屆全國人大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使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達到新的高度,成爲中國法制建設的里程碑。

3、祖國統一大業

瞭解“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

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具體說,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10億人口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它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指導方針。

瞭解香港、澳門的迴歸並理解香港迴歸的意義

香港迴歸: 1997年7月1日,中國正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

澳門迴歸: 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澳門。

香港迴歸的意義:香港的迴歸,標誌着中國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佔的百年恥辱,開創了香港和祖國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標誌着中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標誌着中國人民爲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事業作出了新的貢獻。香港問題的解決,爲澳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成功的範例。

瞭解《告臺灣同胞書》和“九二共識”

《告臺灣同胞書》: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發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呼籲。

“九二共識”:1992年10月,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箇中國原則”的重要共識,史稱“九二共識”。

篇37:高中歷史的知識點總結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瞭解國民革命運動中的國共合作

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誌着國共合作的實現。新三民主義成爲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國共合作以後, 在全國範圍內迅速開展了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運動。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叛變革命,以後又寧漢合流,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最後失敗。

瞭解北伐戰爭的成果

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北伐軍勢如破竹,很快殲滅吳佩孚、孫傳芳部主力。到1926年底,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北伐戰爭得到工農羣衆大力支持,北伐勝利進軍也推動了工農運動的蓬勃發展。武漢、九江人民舉行反帝鬥爭,收回漢口、九江的英租界。

瞭解解放區土地改革的意義

土地改革使解放區一億多無地和少地農民分到了土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踊躍參軍,支援前線。

瞭解挺進大別山和三大戰役的主要史實

三大戰役:1948年底至1949年初,發動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共殲滅或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

瞭解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作出工作重心轉移的決定

1949年春,中共在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會上作出把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的決定。

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標誌着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人民企盼的獨立、統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勝利。它改變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鬥爭的士氣。

篇38:高中歷史的知識點總結

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1、太平天國運動

瞭解金田起義、定都天京和北伐、西征

金田起義:1851年初,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軍攻佔南京,改南京爲天京,定爲國都,同清朝對峙。

北伐、西征:定都天京後,太平軍進行了北伐西征和東征,攻破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後,太平天國達到全盛時期。

理解《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

《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冬,太平天國頒佈《天朝田畝制度》《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它突出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鬥爭的思想結晶。它體現了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農經濟基礎上實行均貧富。它無法調動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只是空想,根本無法實現。

《資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改革的治國方案——《資政新篇》。它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迫於當時形勢,《資政新篇》並未實行。

2、辛亥革命

瞭解興中會成立、同盟會成立、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的史實

興中會成立: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邀集華僑志士建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他提出興中會的入會誓詞:“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衆政府”。

同盟會成立: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它闡發爲“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機關刊物《民報》。特點: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史稱“辛亥革命”。

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國旗五色旗,改用公曆,以中華民國紀年,1912年爲中華民國元年。

理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912年3月,孫中山領導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佈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主要內容: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構建政治體制;實行責任內閣制。評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性質: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意義: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爲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篇39:高中歷史的知識點總結

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瞭解秦朝的建立與疆域

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

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爲塞,並陰山至遼東。

瞭解皇帝制度的創立

秦始皇首創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襲顯示了權力的不可轉移,另一方面以皇權至上顯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這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瞭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與太尉

秦朝建立了一套以皇權爲中心比較完備的中央政權組織。在中央設立三公。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執掌羣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瞭解郡縣制的建立

郡縣制的建立始於春秋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把郡縣制推廣到全國。縣是郡的下級行政機構。郡守、縣令或縣長由朝廷(皇帝)任命。郡縣制的建立,實現了中央對地方政府直接有效的控制,標誌着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認識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的影響

對秦朝影響:有利於國家統一,有利於封建經濟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起來重要作用。

對後世的影響: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具有開創性,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爲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