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畢業論文

碩士生畢業論文(新版多篇)

碩士生畢業論文(新版多篇)

碩士生畢業論文 篇一

碩士論文開題報告包括5個部分:

1、課題的來源及選題的依據,主要是研究生對其研究方向的歷史,現狀和發展情況進行分析,着重說明所選課題的經過,該課題在國內外的研究動態,和對開展此課研究工作的設想,同時闡明所選課題的理論意義、實用價值和社會經濟效益,以及準備在哪些方面有所進展或突破。

2、對所確定的課題,在理論上和實際上的意義、價值及可能達到的水平,給予充分的闡述,同時要對自己的課題計劃、確定的技術路線、實驗方案、預期結果等做理論上和技術可行性的論證。

3、課題研究過程,擬採用哪些方法和手段,目前儀器設備和其他各方面條件是否具備。

4、闡述課題研究工作可能遇的困難和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和措施。

5、估算論文工作所需經費,說明經費來源。

再談下開題報告的要求:

1、開題時間:開題報告至遲應於第三學期末完成,凡未按時開題着,可酌情在論文成績中減1至5分。

2、研究生要進行系統的文獻查閱和廣泛的調查研究,寫出詳細的文獻綜述,並進行現場考察和初步的試驗研究,然後寫出5000字左右的書面開題報告,並制定出詳細的論文工作計劃,經導師審閱、修改後進行開題報告。開題前研究生應將有關的參考文獻和已做過的作爲開題依據的各種理論分析、試驗數據,事先印發給參加會議的有關人員。

3、開題報告必須在學院或教研室(研究室)中進行,組成3至5人的開題報告審查小組,並邀請本專業的教師、學生參加,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審查小組成員應事先審閱提交的開題報告及有關資料,爲開會做好準備。

會議應發揚學術民主,對研究生的開題報告進行嚴格審覈和科學論證。對選題適當、論據充分、措施落實的,應批准論文開題;對尚有不足的,要限期修改補充,並重做開題報告。若再次開題不能通過。則取消研究生學籍,終止培養。

4、開題通過後,應將開題報告與論文工作計劃經導師、教研室主任和學院院長簽字後交校學位辦公室。研究生、導師、學院各存一份開題報告和論文工作計劃的複印件,以便定期檢查論文工作。

5、開題通過後,一般不得改變研究課題。確有特殊情況需要更改課題者,由導師寫出書面報告說明理由,經教研室主任、學院院長、研究生教育學院院長批准後,方可另做開題報告,改換研究課題,更改研究課題後仍不能進行下去的,則對研究生取消學籍,並取消指導教師指導研究生的資格。

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 篇二

關鍵詞:碩士生;就業;博弈論;上策均衡;知識積累

1 提前工作的動因

高校畢業生包括本專科畢業生、應屆碩士畢業生和應屆博士畢業生。自本科擴招以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便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後更是成爲熱點問題。新聞報道2008年中國應屆本專科畢業生的就業率不足70%,部分地區甚至傳出應屆碩士畢業生的就業率首次低於應屆大學生就業率的信息,社會驚呼“皇帝的女兒也愁嫁”。而2009年,正如前一年年底胡錦濤主席在遼寧考察時對大學生求職者表示的那樣,“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將有超過700萬應往屆高校畢業生需要解決就業問題。事實上,伴隨着全球性金融風暴愈演愈烈,國內外的經濟環境日益惡化,國內人才市場的需求減少與高校擴招政策綜合作用,形成了一個非良性的流程。

如圖1所示:大學生就業困難,於是轉向升學,升學需求的增加迫使碩士擴招。碩士畢業生的增加使人才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在擠佔大學生就業崗位的同時也造成自身就業水平的下降,因而出現了所謂“1500應屆碩士競聘賣豬肉”、“十萬年薪聘請大學生掏糞”的新聞現象。並且,由於預計2010年博士學位的年授予人數將達到突破歷史性的5萬,已經開始有學者開始擔心博士培養質量的下降,質量下降的博士畢業生以後還要去培養碩士生和本專科學生,勢必進一步造成碩士畢業生和本專科畢業生質量的下降,從而更加劇了他們的就業壓力,令他們傾向於儘早適應市場,做出提前工作地選擇。

本研究僅以碩士生爲對象進行探討。碩士生是高級科研人才的後備軍,而高級科研人才的培養對國家的科技發展和創新能力而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爲此,對碩士生的培養需要投入充足的時間和資源,若碩士生提前工作則有可能令實際培養時間不足,培養質量不能得到保證,對其今後的就業也將產生影響。所以,於國於己,碩士生的選擇都值得商榷了。

2 博弈理論概述

博弈論也叫對策論,是20世紀50年代由馮諾依曼和奧摩根斯坦首先提出的,是一種“研究具有鬥爭或競爭性質現象的數學理論和方法”。博弈論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在經濟學、政治科學、軍事戰略問題、進化生物學以及當代的計算機科學等領域都已成爲重要的研究和分析工具。此外,它還與會計學、統計學、數學基礎、社會心理學以及諸如認識論與倫理學等哲學分支有重要聯繫。

一個博弈論模型包括三個基本要素:局中人,方案集和局勢。局中人是指在一個博弈中有權決定自己行動策略的參加者,一般要求一個博弈中至少要有兩個局中人。策略集是指可供局中人選擇的,實際可行的,完整的行動策略的集合,每個局中人的策略集中至少應包括兩個策略。局勢是指一個博弈中各局中人所選定的策略形成的策略組。當局勢出現後,博弈的結果也就確定了。

本研究採用博弈論中的上策均衡理論。上策是指這樣一種策略,不管其他局中人採取什麼策略,這種策略都是最優的。博弈論中的均衡是指一種穩定的結果,當這種結果出現的時候,所有的局中人都不想再改變他們所選擇的策略。因此,所謂上策均衡即指一種局中人選擇的都是上策時的博弈均衡狀態。

3 高校、用人單位和碩士生的博弈

3.1 博弈模型的建立

3.1.1 三要素設定

出於能夠更明確地表現分析結果的原因,本研究使用兩兩博弈的方式。局中人包括高校、用人單位和碩士生,其中碩士生按照意願傾向還可分爲兩類,因此實際的博弈模型一共有五個,以報酬矩陣形式表現。

每個局中人的策略集都包括兩個策略。高校可以選擇允許或者不允許碩士生提前找工作,用人單位可以選擇接收還是不接收在讀碩士生,兩類持不同意願傾向的碩士生都可以選擇提前工作或者畢業後工作。

每個局勢包括模型中各局中人可選擇的一個策略,每個模型產生四個局勢,通過分析可得出其中滿足上策均衡的局勢。

3.1.2 度量方式設定

本研究的重點在於分析每個局中人對各種選擇所產生結果,假設這種結果可以用滿意或不滿意兩個屬性值來度量。

一般來說,高校希望碩士生能夠靜下心來搞科學研究,一方面能夠對導師的研究方向進行進一步的實踐,另一方面高校培養碩士生的目標就是使碩士生具有獨立開展科學研究的能力,如果沒有科研和論文的培養則有失這個目標的要求,如果碩士生提前進入找工作階段則科研的最佳時期——研二和研三——就沒有發揮作用。從上述角度來看,可以說高校不允許碩士生提前找工作才能保證滿意的結果;若做出允許的選擇則總會有一部分碩士生提前工作,高校的培養結果達不到效用最大化,可以認爲是不滿意的。

而作爲用人單位,也有出自短期利益的考慮,他們要求自己員工的綜合素質越高越好,獨立行爲能力越強越好,因此碩士生能否提前來單位實習決定了要不要在碩士生畢業正式上崗後付出一筆培養成本——工作上手前支付的工資和其它費用。可以認爲,用人單位選擇接收在讀碩士生的結果是令自己滿意的,而選擇不接收的結果則是不滿意的。

最後,按照碩士生的意願傾向可以把碩士生分爲傾向提前工作,傾向畢業後工作兩類。對於第一類,假設選擇提前工作將得到滿意的結果,選擇畢業後工作將得到不滿意的結果;對於第二類,假設選擇提前工作將得到不滿意的結果——提前工作影響學業完成的質量,選擇畢業後工作將得到滿意的結果。

爲了便於分析,設滿意的值爲1,不滿意的值爲-1,以此量化不同選擇帶來的結果。

3.2 高校與用人單位的博弈

根據上文對高校和用人單位選擇結果的假設,本研究可以構建如表1所示的報酬矩陣,矩陣的每一個局勢設爲(E,S)。

當高校允許碩士生提前找工作時,若用人單位選擇接收在讀碩士生則能得到滿意的結果,而高校則因此不滿意(1,-1);若用人單位選擇不接收在讀碩士生則必定不滿意,而因爲在讀碩士生即便找工作也沒有接收單位,所以高校最終得到滿意的局勢(-1,1)。當高校不允許碩士生提前找工作時,碩士生受到紀律限制,則高校不管怎樣都將得到滿意的結果,而用人單位無論做何種選擇都接收不到在讀碩士生,結果必定是不滿意(-1,1)。

由此可以分析得出,高校與用人單位的博弈達到一個上策均衡,即高校不允許碩士生提前找工作,用人單位卻接收在讀碩士生。兩方的最優決策是相沖突的,而這恰恰解釋了現狀,即本研究前面說的高校要實現培養目標,而用人單位要追求用人成本的最低化。後面的分析中,高校與用人單位的這種衝突將不斷得到體現。

3.3 兩類意願傾向的碩士生與高校和用人單位的博弈

3.3.1 傾向提前工作

如表2和表3所示,本研究把碩士生與高校的報酬矩陣內的每個局勢設爲(M1,S),把碩士生與用人單位的報酬矩陣內的每個局勢設爲(M1,E)。

先來分析碩士生與高校的博弈,現實中總存在接收在讀碩士生的用人單位。當碩士生選擇提前工作時,若高校也允許提前找工作,則前者與後者形成的一個局勢是(1,-1),若高校不允許提前找工作,則前者受到紀律約束的局勢爲(-1,1)。當碩士生選擇畢業後工作時,則高校的選擇不再重要並總會獲得滿意的局勢(-1,1)。由此本研究又得到了一個上策均衡,即碩士生選擇提前工作而高校不允許提前找工作。

再來分析碩士生與用人單位的博弈。當選擇提前工作的碩士生面對接收在讀碩士生的用人單位時,結果自然是“雙贏”(1,1),若用人單位選擇不接收在讀碩士生時,則結果自然是“雙輸”(-1,-1)。當碩士生選擇畢業後工作時,用人單位的選擇也不再重要,結果總是雙方都不滿意(-1,-1)。這裏的上策均衡是“雙贏”。

在這兩個博弈中,碩士生面對的最優決策總是選擇提前工作,而高校和用人單位的最優決策與由它們之間的博弈得出的上策均衡相同,互相沖突,這就解釋了傾向提前工作的碩士生們爲何會採取各種手段“欺騙”高校,出去尋找工作。

3.3.2 傾向畢業後工作

如表4和表5所示,本研究把碩士生與高校的報酬矩陣內的每個局勢設爲(M2,S),把碩士生與用人單位的報酬矩陣內的每個局勢設爲(M2,E)。

迫於經濟壓力以及別的原因不得不提前找工作的碩士生只要高校允許,就會達成(-1,-1)的局勢,若高校不允許碩士生提前找工作併爲其提供必要的生活補助,則碩士生和高校仍能達到“雙贏”的結果。當碩士生不存在經濟困難或自己另想辦法克服了困難時,必然會堅持好好完成學業,畢業後工作的選擇,這種情況中高校與碩士生總是“雙贏”。所以高校不允許碩士生提前找工作和碩士生選擇畢業後工作是這一博弈中的雙方最優決策。

用人單位選擇不接收在讀碩士生的結果必定與碩士生的意願“合拍”,局勢總是(1,-1)。當用人單位接收在讀碩士生時,只有選擇了提前工作的碩士生會讓其實現滿意的局勢(-1,1)。這裏的上策均衡卻是碩士生選擇畢業後工作而用人單位選擇接收在讀碩士生。

高校最喜歡的自然是願意畢業後工作的碩士生,就如同用人單位最喜歡選擇提前工作的碩士生。然而這並不是說無論持何種意願傾向,只要選擇了提前工作,用人單位都無差別的一視同仁。本研究在前面就已經探討過,用人單位希望聘用的員工綜合素質越高越好,而碩士生的科研水平無疑是衡量其素質的一個重要因素,可以認爲只有願意畢業後工作的碩士生才最有可能主動靜下心來學習和從事科學研究,從而達到令高校和用人單位都滿意的科研水平,很遺憾用人單位選擇接收在讀碩士生的結果恰恰不可能接收到其最滿意的對象。也就是說,用人單位的最優決策與其最滿意的碩士生的最優決策相沖突,再換句話說,用人單位的成本最低化目標與對員工素質的期望相悖。

本研究的博弈分析就進行到這裏,此時的問題是,碩士生是否應該提前工作以及高校、用人單位是否應該有所作爲。本研究在最後就此進行一個探索性地討論。

4 關於碩士生是否應提前工作的討論

4.1 碩士生是否應該選擇提前工作

讓碩士生們產生不同意願傾向的重要原因可能是對未來預期收益的不確定,對此本研究認爲可以從知識的可積累性給出探討。

知識作爲一種新的生產要素與勞動力、土地和資本不同,“知識溢出足以抵消固定生產要素存在引起的知識資本邊際產品遞減的趨勢。因此知識積累過程不會中斷。”社會知識就在人類社會的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並得以延續和更新,而個人知識積累得益於社會知識的積累沉澱,同樣不斷增長。這種知識積累是質和量雙方面的,在當今的經濟形態下,已成爲整個經濟的基礎。在校學習可看做知識積累的最穩定途徑之一,因此碩士生花在在校學習與科研方面的時間越長,作爲生產要素的知識積累得越多,其創造價值的潛力越大,可以預期較大的未來收益。若提前工作,放棄的學習時間不談,在工作中能獲得知識多少也是不確定的。

事實上人們選擇讀碩士的目的不外乎希望在科研方面有所建樹和找到比之前更好的工作兩個,這兩個目的的實現都要求知識積累到一定水平,因爲前面已經分析過用人單位也希望能招聘到科研水平最高的碩士生。如果碩士生都能明白這一點的話,就不會受到經濟環境和就業環境的影響,認真完成學業,在畢業後憑藉優異的知識積累接受社會的選拔應該成爲他們的最佳選擇。

這裏不能不提到的是,整個社會,包括所有的高校和用人單位,都應該爲促成碩士生做出這種選擇而有所作爲。

4.2 對高校和用人單位提出的建議

(1) 高校安排好碩士生的日常生活。在推廣自費制的同時,設置更多的獎學金和生活補助項目,提高物質激勵的比重以降低碩士生的總成本,解決高校與持提前工作意願的碩士生的衝突,並保障完成對碩士生的培養目標。

(2) 用人單位要把目光放長遠,對接收在讀碩士生工作的決策應當有所限制。應當看到一個科研功底紮實的碩士在未來三年,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裏爲單位創造的價值將遠遠大於一個水平一般,僅僅多半年或一年工作經驗的碩士,足以彌補用人單位短期的成本損失。

(3) 高校與用人單位之間衝突的化解之法,除了提高各自的認識外,最好能夠更多地進行“產學研”合作。用人單位歡迎高校前來調研和利用知識儲備解決問題,高校根據用人單位的實際情況確立科研項目,設置碩士生的培養計劃。如此,一方面碩士生通過“幹中學”和“學中幹”把科研和實踐聯合起來,必能提高其知識掌握水平,另一方面用人單位爲高校協助解決的問題支付的費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碩士生的經濟狀況。

(4) 整個社會應當保證輿論的正確導向,不要宣傳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併爲創造良好的就業條件努力發展經濟。

5 結論

本研究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的形成過程進行了推導,提出了碩士生提前工作的動因。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報酬矩陣,運用博弈論中的上策均衡分析了這種現象。最後通過對碩士生知識積累問題的分析,認爲碩士生不應該提前工作,並對高校和用人單位如何促成碩士生做出這樣的選擇提出了建議。

作爲探索性研究,在各種條件的設定難免帶有主觀意願,使用的方法有限,分析結果也有必要經受實證的檢驗,進一步探討是之後必須要做的。總之,對該類問題的深入研究,將爲教育管理方法和決策的理論與應用提供十分有益的補充。

參考文獻

[1] 杜文景。社科院報告稱今年將有100萬高校畢業生不能就[EB/OL].

[2] 申劍麗。人保部官員:正在起草系統性促進就業政策[EB/OL].

[3] 周芳。衆碩士競聘“豬肉榮”[J].北京:中國市場,2009,(1):21.

[4] 劉浦泉。中國在校博士生數量已經位居世界前列[EB/OL].

[5] 甘應愛等。運籌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0:388-389.

[6] 黃亞鈞,鬱義鴻。微觀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2143.

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 篇三

關鍵詞:碩士生;就業;博弈論;上策均衡;知識積累

1 提前工作的動因

高校畢業生包括本專科畢業生、應屆碩士畢業生和應屆博士畢業生。自本科擴招以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便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後更是成爲熱點問題。新聞報道2008年中國應屆本專科畢業生的就業率不足70%,部分地區甚至傳出應屆碩士畢業生的就業率首次低於應屆大學生就業率的信息,社會驚呼“皇帝的女兒也愁嫁”。而2009年,正如前一年年底主席在遼寧考察時對大學生求職者表示的那樣,“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將有超過700萬應往屆高校畢業生需要解決就業問題。事實上,伴隨着全球性金融風暴愈演愈烈,國內外的經濟環境日益惡化,國內人才市場的需求減少與高校擴招政策綜合作用,形成了一個非良性的流程。

如圖1所示:大學生就業困難,於是轉向升學,升學需求的增加迫使碩士擴招。碩士畢業生的增加使人才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在擠佔大學生就業崗位的同時也造成自身就業水平的下降,因而出現了所謂“1500應屆碩士競聘賣豬肉”、“十萬年薪聘請大學生掏糞”的新聞現象。並且,由於預計2010年博士學位的年授予人數將達到突破歷史性的5萬,已經開始有學者開始擔心博士培養質量的下降,質量下降的博士畢業生以後還要去培養碩士生和本專科學生,勢必進一步造成碩士畢業生和本專科畢業生質量的下降,從而更加劇了他們的就業壓力,令他們傾向於儘早適應市場,做出提前工作地選擇。

本研究僅以碩士生爲對象進行探討。碩士生是高級科研人才的後備軍,而高級科研人才的培養對國家的科技發展和創新能力而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爲此,對碩士生的培養需要投入充足的時間和資源,若碩士生提前工作則有可能令實際培養時間不足,培養質量不能得到保證,對其今後的就業也將產生影響。所以,於國於己,碩士生的選擇都值得商榷了。

2 博弈理論概述

博弈論也叫對策論,是20世紀50年代由馮諾依曼和奧?摩根斯坦首先提出的,是一種“研究具有鬥爭或競爭性質現象的數學理論和方法”。博弈論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在經濟學、政治科學、軍事戰略問題、進化生物學以及當代的計算機科學等領域都已成爲重要的研究和分析工具。此外,它還與會計學、統計學、數學基礎、社會心理學以及諸如認識論與倫理學等哲學分支有重要聯繫。

一個博弈論模型包括三個基本要素:局中人,方案集和局勢。局中人是指在一個博弈中有權決定自己行動策略的參加者,一般要求一個博弈中至少要有兩個局中人。策略集是指可供局中人選擇的,實際可行的,完整的行動策略的集合,每個局中人的策略集中至少應包括兩個策略。局勢是指一個博弈中各局中人所選定的策略形成的策略組。當局勢出現後,博弈的結果也就確定了。

本研究採用博弈論中的上策均衡理論。上策是指這樣一種策略,不管其他局中人採取什麼策略,這種策略都是最優的。博弈論中的均衡是指一種穩定的結果,當這種結果出現的時候,所有的局中人都不想再改變他們所選擇的策略。因此,所謂上策均衡即指一種局中人選擇的都是上策時的博弈均衡狀態。

3 高校、用人單位和碩士生的博弈

3.1 博弈模型的建立

3.1.1 三要素設定

出於能夠更明確地表現分析結果的原因,本研究使用兩兩博弈的方式。局中人包括高校、用人單位和碩士生,其中碩士生按照意願傾向還可分爲兩類,因此實際的博弈模型一共有五個,以報酬矩陣形式表現。

每個局中人的策略集都包括兩個策略。高校可以選擇允許或者不允許碩士生提前找工作,用人單位可以選擇接收還是不接收在讀碩士生,兩類持不同意願傾向的碩士生都可以選擇提前工作或者畢業後工作。

每個局勢包括模型中各局中人可選擇的一個策略,每個模型產生四個局勢,通過分析可得出其中滿足上策均衡的局勢。

3.1.2 度量方式設定

本研究的重點在於分析每個局中人對各種選擇所產生結果,假設這種結果可以用滿意或不滿意兩個屬性值來度量。

一般來說,高校希望碩士生能夠靜下心來搞科學研究,一方面能夠對導師的研究方向進行進一步的實踐,另一方面高校培養碩士生的目標就是使碩士生具有獨立開展科學研究的能力,如果沒有科研和論文的培養則有失這個目標的要求,如果碩士生提前進入找工作階段則科研的最佳時期——研二和研三——就沒有發揮作用。從上述角度來看,可以說高校不允許碩士生提前找工作才能

保證滿意的結果;若做出允許的選擇則總會有一部分碩士生提前工作,高校的培養結果達不到效用最大化,可以認爲是不滿意的。 而作爲用人單位,也有出自短期利益的考慮,他們要求自己員工的綜合素質越高越好,獨立行爲能力越強越好,因此碩士生能否提前來單位實習決定了要不要在碩士生畢業正式上崗後付出一筆培養成本——工作上手前支付的工資和其它費用。可以認爲,用人單位選擇接收在讀碩士生的結果是令自己滿意的,而選擇不接收的結果則是不滿意的。

最後,按照碩士生的意願傾向可以把碩士生分爲傾向提前工作,傾向畢業後工作兩類。對於第一類,假設選擇提前工作將得到滿意的結果,選擇畢業後工作將得到不滿意的結果;對於第二類,假設選擇提前工作將得到不滿意的結果——提前工作影響學業完成的質量,選擇畢業後工作將得到滿意的結果。

爲了便於分析,設滿意的值爲1,不滿意的值爲-1,以此量化不同選擇帶來的結果。

3.2 高校與用人單位的博弈

根據上文對高校和用人單位選擇結果的假設,本研究可以構建如表1所示的報酬矩陣,矩陣的每一個局勢設爲(E,S)。

當高校允許碩士生提前找工作時,若用人單位選擇接收在讀碩士生則能得到滿意的結果,而高校則因此不滿意(1,-1);若用人單位選擇不接收在讀碩士生則必定不滿意,而因爲在讀碩士生即便找工作也沒有接收單位,所以高校最終得到滿意的局勢(-1,1)。當高校不允許碩士生提前找工作時,碩士生受到紀律限制,則高校不管怎樣都將得到滿意的結果,而用人單位無論做何種選擇都接收不到在讀碩士生,結果必定是不滿意(-1,1)。

由此可以分析得出,高校與用人單位的博弈達到一個上策均衡,即高校不允許碩士生提前找工作,用人單位卻接收在讀碩士生。兩方的最優決策是相沖突的,而這恰恰解釋了現狀,即本研究前面說的高校要實現培養目標,而用人單位要追求用人成本的最低化。後面的分析中,高校與用人單位的這種衝突將不斷得到體現。

3.3 兩類意願傾向的碩士生與高校和用人單位的博弈

3.3.1 傾向提前工作

如表2和表3所示,本研究把碩士生與高校的報酬矩陣內的每個局勢設爲(M1,S),把碩士生與用人單位的報酬矩陣內的每個局勢設爲(M1,E)。

先來分析碩士生與高校的博弈,現實中總存在接收在讀碩士生的用人單位。當碩士生選擇提前工作時,若高校也允許提前找工作,則前者與後者形成的一個局勢是(1,-1),若高校不允許提前找工作,則前者受到紀律約束的局勢爲(-1,1)。當碩士生選擇畢業後工作時,則高校的選擇不再重要並總會獲得滿意的局勢(-1,1)。由此本研究又得到了一個上策均衡,即碩士生選擇提前工作而高校不允許提前找工作。

再來分析碩士生與用人單位的博弈。當選擇提前工作的碩士生面對接收在讀碩士生的用人單位時,結果自然是“雙贏”(1,1),若用人單位選擇不接收在讀碩士生時,則結果自然是“雙輸”(-1,-1)。當碩士生選擇畢業後工作時,用人單位的選擇也不再重要,結果總是雙方都不滿意(-1,-1)。這裏的上策均衡是“雙贏”。

在這兩個博弈中,碩士生面對的最優決策總是選擇提前工作,而高校和用人單位的最優決策與由它們之間的博弈得出的上策均衡相同,互相沖突,這就解釋了傾向提前工作的碩士生們爲何會採取各種手段“欺騙”高校,出去尋找工作。

3.3.2 傾向畢業後工作

如表4和表5所示,本研究把碩士生與高校的報酬矩陣內的每個局勢設爲(M2,S),把碩士生與用人單位的報酬矩陣內的每個局勢設爲(M2,E)。

迫於經濟壓力以及別的原因不得不提前找工作的碩士生只要高校允許,就會達成(-1,-1)的局勢,若高校不允許碩士生提前找工作併爲其提供必要的生活補助,則碩士生和高校仍能達到“雙贏”的結果。當碩士生不存在經濟困難或自己另想辦法克服了困難時,必然會堅持好好完成學業,畢業後工作的選擇,這種情況中高校與碩士生總是“雙贏”。所以高校不允許碩士生提前找工作和碩士生選擇畢業後工作是這一博弈中的雙方最優決策。

用人單位選擇不接收在讀碩士生的結果必定與碩士生的意願“合拍”,局勢總是(1,-1)。當用人單位接收在讀碩士生時,只有選擇了提前工作的碩士生會讓其實現滿意的局勢(-1,1)。這裏的上策均衡卻是碩士生選擇畢業後工作而用人單位選擇接收在讀碩士生。

高校最喜歡的自然是願意畢業後工作的碩士生,就如同用人單位最喜歡選擇提前工作的碩士生。然而這並不是說無論持何種意願傾向,只要選擇了提前工作,用人單位都無差別的一視同仁。本研究在前面就已經探討過,用人單位希望聘用的員工綜合素質越高越好,而碩士生的科研水平無疑是衡量其素質的一個重要因素,可以認爲只有願意畢業後工作的碩士生才最有可能主動靜下心來學習和從事科學研究,從而達到令高校和用人單位都滿意的科研水平,很遺憾用人單位選擇接收在讀碩士生的結果恰恰不可能接收到其最滿意的對象。也就是說,用人單位的最優決策與其最滿意的碩士生的最優決策相沖突,再換句話說,用人單位的成本最低化目標與對員工素質的期望相悖。

本研究的博弈分析就進行到這裏,此時的問題是,碩士生是否應該提前工作以及高校、用人單位是否應該有所作爲。本研究在最後就此進行一個探索性地討論。

4 關於碩士生是否應提前工作的討論

4.1 碩士生是否應該選擇提前工作

讓碩士生們產生不同意願傾向的重要原因可能是對未來預期收益的不確定,對此本研究認爲可以從知識的可積累性給出探討。

知識作爲一種新的生產要素與勞動力、土地和資本不同,“知識溢出足以抵消固定生產要素存在引起的知識資本邊際產品遞減的趨勢。因此知識積累過程不會中斷。”社會知識就在人類社會的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並得以延續和更新,而個人知識積累得益於社會知識的積累沉澱,同樣不斷增長。這種知識積累是質和量雙方面的,在當今的經濟形態下,已成爲整個經濟的基礎。在校學習可看做知識積累的最穩定途徑之一,因此碩士生花在在校學習與科研方面的時間越長,作爲生產要素的知識積累得越多,其創造價值的潛力越大,可以預期較大的未來收益。若提前工作,放棄的學習時間不談,在工作中能獲得知識多少也是不確定的。

事實上人們選擇讀碩士的目的不外乎希望在科研方面有所建樹和找到比之前更好的工作兩個,這兩個目的的實現都要求知識積累到一定水平,因爲前面已經分析過用人單位也希望能招聘到科研水平最高的碩士生。如果碩士生都能明白這一點的話,就不會受到經濟環境和就業環境的影響,認真完成學業,在畢業後憑藉優異的知識積累接受社會的選拔應該成爲他們的最佳選擇。

這裏不能不提到的是,整個社會,包括所有的高校和用人單位,都應該爲促成碩士生做出這種選擇而有所作爲。

4.2 對高校和用人單位提出的建議

(1) 高校安排好碩士生的日常生活。在推廣自費制的同時,設置更多的獎學金和生活補助項目,提高物質激勵的比重以降低碩士生的總成本,解決高校與持提前工作意願的碩士生的衝突,並保障完成對碩士生的培養目標。

(2) 用人單位要把目光放長遠,對接收在讀碩士生工作的決策應當有所限制。應當看到一個科研功底紮實的碩士在未來三年,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裏爲單位創造的價值將遠遠大於一個水平一般,僅僅多半年或一年工作經驗的碩士,足以彌補用人單位短期的成本損失。

(3) 高校與用人單位之間衝突的化解之法,除了提高各自的認識外,最好能夠更多地進行“產學研”合作。用人單位歡迎高校前來調研和利用知識儲備解決問題,高校根據用人單位的實際情況確立科研項目,設置碩士生的培養

計劃。如此,一方面碩士生通過“幹中學”和“學中幹”把科研和實踐聯合起來,必能提高其知識掌握水平,另一方面用人單位爲高校協助解決的問題支付的費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碩士生的經濟狀況。 (4) 整個社會應當保證輿論的正確導向,不要宣傳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併爲創造良好的就業條件努力發展經濟。

5 結論

碩士生畢業論文 篇四

摘要:在農村的中學國中生源普遍較差,數學學習成績落後的學生比例較大。從本人實習期間和前期的觀察感到,後進生學習成績的轉化,是提高整體教學水平的一大困難。更是學校和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挑戰,如何去轉化他們,引導其迷途知返,從差轉優,在重視提高教育質量、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是我們工作的重點,也是一個永久的課題和難題。

關鍵詞:數學教學、農村中學、基礎差、轉化、後進生

一、前言

在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把教育教學提高到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培養學生的社會素質上來,農村的中學生數學具有基礎差、知識面不廣、反應能力較低、上課好動性等特點。

因此在教育教學中往往有許多教師有這樣的同感:講了很多遍的問題,學生還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這是學生的問題嗎?我想也不竟然。針對農村中學生的特點及教師經常出現的同感,我對此有點體會,並談談自己個人的粗淺見解

二、國中數學後進生形成的原因

國中數學後進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會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後天的,但大部分差生都是後天形成的。

三、國中數學後進生的形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數學語言表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課

本,不能說出概念,概念與概念之間聯繫不起來。例如: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他們分不清哪個概念是探討兩個圖形之間的位置、形狀關係,哪個圖形是探討圖形本身的特殊形狀;同時他們也不懂圖形的對稱方式。

2、學生自學能力差:許多的學生都沒有課前預習的習慣,當一堂課講完下來,很多的學生都還在閱讀課文內容,根本無法知道這節課所應掌握的重點和難點,造成對於每一個知識點都是一知半解。

3、課堂缺少解題的積極性:課堂上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漠不關心,不懂裝懂。解題過程沒有步驟,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缺乏積極思考的動力,不肯動腦筋,總是漫不經心,避而不答。

4、教師佈置的練習、作業,不復習,不願弄清所學的內容,馬虎應付,遇難不

究,抄襲了事,不能說明解題的依據,不能說出這些作業是哪些知識點的運用,不想尋根問底。解題時不遵循一定的步驟,解題過程沒有邏輯性。不能正確靈活地運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的作業或試卷。

5、不重視考試,缺乏競爭意識。抱着我反正不會做,可有可無的態度參加考試不願認真複習、馬虎應付,考場上“臨時發揮”。

總之,在他們的身上缺乏獨立性,自信心、目標性,久而久之,先是厭惡這門課和所教學的老師,而後放棄,爲了要應付考試,只得硬着頭皮去學,死記硬背,或乾脆放棄不學,考試時直接抄襲他人試卷。

四、解決數學後進生的轉化措施

1、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農村中學的學生,從小生活在農村,見識少、所學知識均爲書本知識,對於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現象等一無所知,因此,他們認爲所學知識對自己的將來沒有什麼作用。另外,家長多數都是文盲,不懂得知識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樣教育兒女,甚至還有家長教給兒女的是“學那麼多幹什麼,會寫字就行了”,針對這一系列阻礙學生學習的客觀條件,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幫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在這一點上,教師應多與學生進行交流,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告訴他們知識的重要性,也可以帶他們去做一些有利於學習的活動。給他們講和他們生活有關的應用問題,或是農村中知識的應用問題。讓學生髮現知識存在於社會,存在於生活,和我們的生產、生活等密切相關,並不是自己和家長所想的一無是處。從而使學生產生求知慾,把“要我學”改變爲“我要學”的正確學習觀。

2、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

(1)、熱愛學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熱愛自己的學生,以愛心去教化他們,把師生間的距離縮短,讓學生感到老師是他們的朋友,這一點很重要,若是教師對他們不聞不問,或是經常批評他們,打擊他們,這會使他們對老師抱有很大的成見,很怕這位老師,也正是這樣,學生就沒有上這位老師的課的好心態。久而久之,學習興趣全無,成績大幅度下降。

(2)、前蘇聯著名教育家斯維特洛天認爲:“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多運用幽默話語,不要爲了教學而去教學,那樣反而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更不利於教學的實施;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與學生融爲一體,採用幽默教學的方式,既使學生收穫知識,又使學生通過老師而愛上這門學科,增加了教學的成效。

(3)、贊可夫曾說過“對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爲學生學習的動機”,利用中學生心理特點“好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中學生正處在對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齡階段,教師可抓住這一心理特徵,大膽創設能讓他們好奇的實際問題。

(4)民族進步的關鍵在於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和管理創新能力。

我們通常所說的知識,要麼是,要麼是對世界的一種認知方式,要麼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數學學科,是generalrule最少(只有公理化體系的要求),解決問題方式最靈活多變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