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畢業論文

碩士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新版多篇)

碩士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新版多篇)

碩士開題報告 篇一

1、研究目的和意義

1.1、研究目的

現實總帶有歷史的痕跡,全球化進程隨着歷史積澱在不斷加速並演化爲一種趨勢,碩士開題報告。由於全球化包含着大量的問題因子,這種不健全的機體影響着世界發展的進程。區域是全球基本的空間標準,作爲全球化的伴生物,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主要是在區域層面。區域一體化成爲21世紀世界發展的主流只是時間問題。世界政治的多極化和經濟發展遠景的不確定性等諸多問題的累加效應,促使區域發展自願或不自願地提升爲各國的國家戰略。因此,國際或國內的區域一體化發展就成爲了一個新問題,一種必須解決的發展與治理問題。當人們發現經濟強勁的穿透力可以突破界域壁壘時,歐洲人已把以國家爲單元的區域一體化成功地運用到歐盟,並從經濟領域逐步滲透到行政領域,美國等發達國家以大都市圈或聯邦爲單元的區域經濟和大區域行政在本土獲得了長足發展,引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積累了比較成熟的經驗。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及民族衆多。隨着科技影響範圍的日益擴大以及現代化信息、交流、交通等工具的廣泛應用,區域之間正朝着一體化方向發展,開放環境中的相互競爭、相互交流與合作等問題隨之不斷擴大。中國區域發展戰略經歷了均衡發展——非均衡發展——區域協調發展三個基本階段,從空間格局上大致形成了泛珠三角、泛長三角、環渤海、環北部灣、海西、川渝、中原、武漢和長株潭經濟區等區域一體化發展態勢,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失控卻是潛藏的、威脅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重要障礙。21世紀是中國重要的發展機遇期,作爲一個想充分融進且不得不融進世界的大國,區域發展是中國經濟和社會求得發展和全面提速必須面對的問題。既要應對國際區域一體化,又苦心培育國內區域一體化,並讓其形成有效的對接——這就把國家的大區行政提上了國家發展議程,無疑是解決國家發展問題和區域發展問題(包括區域趨同、區域差異、區域衝突、區域協調、區域合作等問題)的最有效手段或發展模式,同時也隱含了一種潛在民主化的進程,規避了這種趨勢就等於退出了國際舞臺,等於在自我封閉中消失。然而,區域一體化重要內涵之一的區域行政發展的不順嚴重影響中國各區域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使得區域合作、區域協調流於形式,區域發展矛盾重重。這樣,大區域行政以其在國家發展和區域發展中的獨特價值(非僅是一個治理問題,更是一個發展問題)已倍受世界各國政界、學界和民間的極大關注,儼然這成爲一個新的有價值的迫待解決的研究課題。

因此,本文在綜合比較的基礎上選取北部灣作爲中國大區行政模式的實證樣本,旨在從區域運行的內在聯繫與區域發展問題的宏觀和實質性解決爲基點,以大區域行政爲軸線,以區域利益相對獨立和地方政府的“理性經濟人”假設作爲邏輯起點,對大區行政進行理論和實踐上的系統建構和詮釋。誠然,中國的大區建制是個漫長的過程,大區域行政非但是個複雜和不成熟的理論問題,同時涉及了權力重置、官員晉升、地方利益重組、社會分殊等敏感和棘手的時政問題。作爲一種學術求知,本研究本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思想,能爲區域發展在理論建構上作開卷有益之探索。

本研究試圖論證和回答下列問題:

1、站在全球的層面看中國。當今中國的區域發展差距嚴重、利益衝突尖銳,單純的區域合作和區域協調到底能不能解決區域發展的實際問題?

2、完善區域公共治理理論。中國的公共治理實踐有特殊的國情背景,作爲其重要組成部分的區域行政理論能否發現需要創新、補充或填補空缺之處?

3、實現歷史與邏輯起點的統一。以現行的區域理論和中國區域發展史爲基礎,力求找到中國進行大區行政建構的理論依據和中國大區行政建制的發展規律。

4、實證研究。選取中國環北部灣區域作爲實證樣本,探索中國進行大區行政有效政策實驗的落腳點是否可行?能否成爲中國的經濟再起飛的新極核?

5、怎麼爲中國環北部灣大區行政模式做出系統的設計?如何治理?

6、大區域行政涉及多方利益和權力博弈,是一個佈滿爭議而又漫長的建構過程,能否爲中國環北部灣的大區行政建構給出一個具有可行性的實證路線圖?讓大區域行政能在中國的土壤上真正生根發牙。

7、中國環北部灣大區行政模式如何與國內、國際區域形成對接,進行全球營銷,引領東亞經濟?

1.2研究的理論意義

區域發展是未來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立足世界、發展經濟和應對各種危機的必然路徑,開題報告《碩士開題報告》。鑑於目前國內區域公共管理理論起步較晚,作爲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的區域行政理論,尤其是區域聯合行政理論和大區行政理論尚缺乏較爲系統的研究,研究對象上要麼集中於區域合作、要麼就集中在區域協調,偏重於政策或建議性的研究,缺乏針對區域發展的行政理論做立體化的系統研究。本研究旨在通過國際、國家、區域、地方政府等四個層面對大區行政理論進行系統的理論建構,並選取中國北部灣作爲實證研究樣本進行論證,本研究認爲區域發展不僅限於加強區域間地方政府的合作、協調,更重要是區域行政的發展,區域行政是一種國家戰略資源。本研究認爲區城政府合作是現有體制下並非一種穩定性強的機制,大區行政纔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性選擇。基於此熟悉,本研究提出了大區行政模式下政府合作機制的建構及其原則,提出構建區域政府合作機制必須要有良好的行政建制和制度環境。

大區行政理論不能僅侷限於單純的區域公共管理或區域經濟學視野,而應在深化現有理論的基礎上,從多角度,多層面、寬視野、交叉學科對其進行系統的理論建構,以填補大區域行政理論在區域發展研究系統性上的空白,並突破長期以來就區域從微觀層面論“合作”或“協調”的侷限:要麼不能重視區域發展的現實,要麼忽略了對國家戰略機遇期的把握,難以從更深層次上挖掘客觀存在的區域發展矛盾、區域利益衝突及其規律性。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希進一步完善大區域行政理論的探討,爲該理論的發展、建設提供一孔之見。

1.3研究的實踐意義

本研究選取中國北部灣爲基點進行大區行政建設作爲實證研究樣本,這不僅是對所建構的大區域行政理論的一種應用和求證,爲國家建設我國其他區域解決區域發展過程中實際問題提供可操作性的決策和建議,對中國未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將推動亞洲將成爲世界重要一極,以中、日、韓以及東盟10國爲主體的10+3"東亞自由貿易區或經濟共同體也將形成。中國必須提前適應這一變化,抓住戰略機遇期,建構與其相適應的、立足北部灣和麪向東盟的大區域行政系統是勢在必行,也是以廣東省爲核心中國環北部灣大區域建設對接國際的有效路徑。

2、南海問題是中國國際關係中複雜和棘手的問題。南海爭端的解決就現階段而言,主要是圍繞南海的保護和南海的開發兩個方面展開。無論是保護還是開發,都需要一個大平臺和充分自主的行政裁量權(國家太大,省又太小),以大區行政爲基礎的中國環北部灣建設可以搭建這樣一個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的戰略平臺,是有效應對和解決南海問題的立足點,戰略地位和作用極爲重要。

3、以廣東省爲核心、面向東盟的中國環北部灣大區行政建設與我國第三步走戰略目標密切相關,涉及到三大地帶協調發展及經濟定位、差距縮小的路徑選擇問題。以中國環北部灣爲基點的大區域行政建設不但更突顯環北部灣作爲中國新增長極的作用,同時也有利縮小東部沿海本身及東中西三大地帶的區域差異,對中國經濟再起飛和引領亞洲經濟起着重要作用,爲21世紀的區域發展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導向。

2、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2.1國外研究綜述

1、西方理論關於區域的解讀。對於區域的研究最早見於地理學,區域是一個客觀存的空間概念,H·西伯特(H·Siebert)對於區域的界定:區域是一箇中間性範疇,它介於無空間維的總量經濟與定義爲一系列空間點的高度分散的經濟體系之間(H·Siebert,1969)。[1]從這一點看,區域的劃分帶有一定的隨意性,並把差異性和內聚性等一些區域特徵作爲區域的劃分標準。美國地理學家哈特向(R·Hartshore)提出:一個區域是一個具有具體位置的`地區,在某種方式上與其他地區有差別,並限於這個差別所延伸的範圍內(哈特向,1981)[3]。佩洛夫、鄧恩等把同質性、內聚性和毗鄰作爲區域的劃分標準,強調了地理上的連接性和互補(H·S·Perloff,1960)[4]。研究區域概念的演化,可以清晰地看到歷史對區域打下的烙印,區域的歷史沿革無疑是建構大區行政或說是區域行政建制改革的邏輯起點。

2、關於區域研究的歷史演化。20世紀50年代區域作爲一種空間維被引進西方經濟學,以應對20世紀30年代發生的大危機和蕭條背景下嚴重的地區經濟差距,但經濟學對於區域並沒有作明確的定義,西方的主流經濟學偏重於對時序的研究,古典學派的市場被假定是完全的,任何要素都可以自由流動,區域作爲一個空間非主流變量往往不被重視。

碩士論文開題報告 篇二

同時也成爲人們達成目的的有效策略。人類社會似乎正步入一個對話的時代。我們相信,一個新的時代會使教育精神的內涵獲得極大的豐富,“對話”將會發揮它在當代教育以至未來教育中的價值。作爲學校教育主要途徑的教學必然會與“對話”聯姻,從而生成一種新的教學形態,我們稱之爲“對話教學”。回顧教育的過去,對話教學是存在的,以對話爲手段的教學也是存在的。然而,由於處在非對話時代,對話僅僅成了一種教學的藝術,而未成爲教學的理念。這樣看來,我們提出“對話教學”,是對當代社會對話精神呼喚的迴應。

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教育家提出了“合作學習”即“主動探究,合作學習”的理念。認爲:教師的主要功能不是傳授知識,傳遞信息,而是激勵思考,營造氛圍,讓學生有一種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大膽表現自我,學會對話交流互助合作,它特別重視對學生資源的開發利用。本世紀初,“探究交往合作觀”在我國得到廣泛認同和傳播。“研究性學習”作爲一門課程被列入中學課程計劃,成爲中學生的必修課,說明我國已在課程教育改革中對學生資源價值進行重新確認和開發。不少有識之士積極致力於語文教育的理論建構和實踐建設活動。其中,在吸取融合主體性教學、合作教學以及建構主義理論、後現代課程觀,特別是西方解釋學的基礎上產生的“對話理論”,已成爲本次語文課程改革引進的閱讀和教學的新理念。該理論認爲“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它包含着兩層含義:一指閱讀是讀者與文本的主體間對話過程;二指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的對話過程。我認爲對話理論必將在構建新的教育體系中發揮巨大作用。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目前,對如何用該理論來指導教學實踐的研究案例還較少,在實際的教學中缺少可供借鑑的案例。

主體性教學:主體性教學是指以培養與發揮人的主體性爲價值取向,以發揮師生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爲前提,以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爲條件,以知識爲載體,師生主動參與,主體性共同發展的一種新型教學觀。

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爲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爲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體系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爲學生主動建構體系的幫助者、促進者。

合作教學:是指使學生在小組中從事學習活動,並依據他們整個小組的成績獲取獎勵或認可的課堂教學藝術,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合作學習的互動觀、目標觀、師生觀、形式觀、情境觀和評價觀。

後現代課程觀:認爲實踐是課程的根本特性,自組織過程是一種教學的佳境,教師是平等者中的首席,隱喻與描述的教學方式更易於引發對話參與體驗,要鼓勵學生參與課程規劃活動。

碩士開題報告 篇三

1、選題意義和背景

美聲歌唱藝術自1600年產生於意大利以來,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最早關於歌唱技巧的理論是意大利人卡奇尼在《新音樂》中對歌唱技法的闡釋。隨着聲樂藝術的發展,各種聲樂理論相繼出現,至19世紀聲樂教學與聲樂理論得到空前發展,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加西亞父子和蘭皮爾蒂父子的聲樂理論,加西亞(子)在1874年出版的聲樂理論着作《歌唱藝術論文集》中提出了“聲門衝擊”理論學說,在嗓音機理方面給予了深入的研究,強調生理器官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並開始將聲樂教學和生理科學相結合,以科學的方法和思維來解釋聲樂技巧訓練中聲音現象。直至今日在國內外依然存在以生理歌唱器官的機理活動來教學實踐。

1905年蘭皮爾蒂的聲樂論着《美聲歌唱技巧》的問世,特別強調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第一次提出了感覺對共鳴及呼吸技巧的重要作用,強調神經的控制作用。“蘭皮爾蒂父子被看做是意大利200多年來美聲學派優良傳統之集大成者與傳播者,其聲樂理論與聲樂教學在歐洲聲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其後杜普雷的關閉唱法,雷斯克的面罩唱法等聲樂教學與聲樂理論相繼問世,對後世聲樂技術的發展做出了積極地貢獻。

自20世紀以來,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科學儀器的發明爲研究生理器官在歌唱中的運動提供了保障,從而使歌唱技巧中模糊的概念獲得了一定的科學界定,由此也產生了一些專門從事嗓音研究的醫學、生理學、聲學專家和學者。無疑在一定的限度內推動了聲樂藝術的發展。在這一時期許多歌唱家、聲樂藝術表演者以其論着、論文等形式闡釋自己的主張和見解。例如:德國女高音歌唱家莉莉·雷曼在其《我的歌唱藝術》中提出的“氣流要旋轉”“要進頭腔”等技術和方法。美國聲樂教育家斯坦雷提出的“咽腔共鳴”,提出與歐洲靠前、明亮的聲音相對的靠後唱法。美國聲樂教育家範納德在其聲樂理論論着《歌唱--機理與技巧》、《論歌唱中的貝努裏效應》及《聲門衝擊》等,利用科學實證的研究方法徹底顛覆了17世紀以來的歐洲傳統的聲樂教學方法,否定以感覺爲主的經驗主義教學方式,否認頭腔共鳴、鼻腔共鳴等傳統意大利美聲唱法經驗。

以及其他20世紀專家學者以各種科學手、發明、創造等實證主義思想來揭示聲樂技巧的認識規律。然而,20世紀活躍在世界歌劇舞臺上的最著名的歌唱家,帕瓦羅蒂、多明戈、薩瑟蘭、卡拉斯等從來沒有長期鑽研過聲帶是怎麼運動的,共鳴是怎麼來的,也從不否認頭腔共鳴,面罩共鳴等技巧。帕瓦羅蒂在談到聲音的過渡時說到:“對,在我的內部感覺是比較壓縮的收緊的,那並不意味着發出來的聲音音響是收緊的。聲音應該是前後均勻的,但內部有一種幾乎像要窒息住聲音的感覺。”

瓊·薩瑟蘭對聲音的位置這樣認識到:“是指拋射出進入正確的一些穴竇裏去。感覺聲音對着硬齶前方射出去…硬齶上方的圓拱……圓拱頂的前方,”的等等。美國大都會著名男低音歌唱家羅傑姆·漢涅斯對20世紀40位光彩奪目歌唱家進行了關於歌唱藝術的親切談話,收錄到了他的《大歌唱家談精湛的演唱技巧》一書中。而在此書的前言中卻又提醒讀者到:“是的,如果你把本書作爲發展自己聲音的唯一指導,它可能損害你的聲音健康。如果用本書取代一位好老師確實要陷入麻煩。沒有經驗的人指導,讓學生獨自學習本書,面對許多藝術家敘述的各種不同意見會迅速的陷入混亂的災難中。”

通過以上對聲樂理論的陳述使人們對聲樂演唱藝術不禁陷於迷惘之中,不禁要問,以上所提到的聲樂技巧到底哪一種說法更科學、更正確·是科學機理學說還是感受審美經驗·漢涅斯關於40位享有盛譽的歌唱家聲樂技巧的描述也只能閱讀而不能去獨自實踐。難道聲樂技巧就沒有像其他學科一樣有一個人們普遍公認的科學的體系。作爲聲樂學習者與實踐者這種責問並不是沒有理由的,這些問題確實時時困擾着聲樂的學習者與實踐者。今天筆者將其拋現出來,並不是要從根本上解決爭議問題,筆者既沒有那樣的能力同時也不是本論文所能涵蓋的內容。在這裏,只想通過多年來的大量閱讀書籍,結合聲樂技巧訓練的實際以音樂美學中的“音樂審美經驗的感性論原理”

作爲方法論來分析與探討聲樂藝術問題。感性論認爲:世界不僅是物質的,同時也是感性的,並且第一次將音樂審美經驗理論從哲學認識論的框架中分離出來,從主客體對象性關係的角度,探索人類藝術思維活動,不再將感性活動的研究置於認識論的下屬層次,而是在哲學範疇中將認識論和感性論給予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哲學對象性關係爲基點,把人類藝術思維的哲學方法論看作是與科學思維的方法論--認識論相對應的概念。藉此,回到上述聲樂理論的探討,首先聲樂藝術屬音樂藝術學範疇,應以藝術思維的視角分析理解聲樂理論和聲樂技巧。各種聲樂技巧是前人在聲樂演唱中的審美經驗的積澱,所呈現的是主體心理體驗下的的感性的--頭腔共鳴、面罩共鳴、氣息渦流、聲音的集中、腦後摘筋等等。如果硬給這些技巧套上科學實證的枷鎖,顯然這些技巧是不存在,也是不可理喻的。否認傳統就是在否認聲樂藝術的審美經驗,就是站在機械的唯物主義角度強拉硬扯的要把審美的、感性的聲樂藝術劃歸到認識論的門下作爲低級層次的附庸,從而證明認識論的極度權威。然而、機械的唯物論忘記了人首先是感性的,聲樂藝術是人的審美藝術,人和機械、動物、自然世界最大的區別就是人有審美的能力,機械、動物、自然界是人的審美對象,在審美的過程中人可以展開豐富的想象,在和自然事物的對象性關係中確證自我,豐富自我,展現自我。

因此,聲樂技巧,是聲樂表演者的審美經驗下的技巧,繼承傳統,就是繼承特殊意義藝術思維下的審美經驗的傳統。技巧是主體的技巧,各種聲樂技巧在主體心理上形成明確的技巧形象並受心理感覺支配與自身的客體(各種歌唱器官肌肉)進行精細、微妙的調整與交流外化爲聽覺聲音形式,而這聲音形式要經受審美的檢驗,聽覺檢驗正確再反轉到主體本身形成技巧的內容,得到主體自身的驗證,從而技巧是有效的技巧。反之,是無效的技巧。繼續接受檢驗。由於主體的環境、性格、心理、生理、天賦等存在着差異,主體的技巧便呈現多樣性和複雜性。由此,正是以上主體與客體、藝術思維與科學思維、不同視角的方法論、主體生理理與心理等矛盾現象,引起學習者思維甚至心理感覺的矛盾而迷惘。

2、論文綜述/研究基礎

近幾年來,中國一批優秀的歌唱家多次在國際上榮獲各種聲樂類大獎,女高音歌唱家何慧、男高音歌唱家田浩江等,至今活躍在紐約大都會的舞臺上。在國內,2014年4月,國家大劇院上映了一系列歌劇,《奧涅金》、《茶花女》、《納布科》、《燕子之歌》、《宋慶齡》等歌劇深受觀衆們的喜愛和好評,這些歌唱家的歌唱水平都已經達到國際水準,就筆者多年來聲樂的學習與實踐所掌握的關於聲樂演唱技巧的研究,多見於國內各大音樂專業院校的專業刊物以及各出版社出版的專家、學者的論着和國外學者的譯着。對專家、學者以及活躍於表演舞臺的歌唱家關於聲樂技巧的見解、意見進行了潛心的研究,參考了音樂美學、聲樂美學、聲樂心理學、聲樂機理學以及各種歌唱藝術的相關資料和書籍,甚至有時親臨現場聆聽國外、國內專家的現場講學及歌唱家的音樂會。

從中縷出了一些關於聲樂演唱技巧的一些心得,爲完成本論文的撰寫提供理論研究支持。在這裏,筆者僅將部分關於與本論文研究相關的研究資料簡單歸納和整理。

關於聲樂技巧國外譯着:《嗓音遺訓》,弗·蘭皮爾蒂等着,李維渤譯,主要介紹了蘭皮爾蒂、威廉·莎士比亞、亨利·伍德、卡魯索、泰特拉基尼的歌唱藝術,更多的是關於演唱技巧的一些經驗介紹。《大歌唱家談精湛的演唱技巧》,傑羅姆·漢涅斯着,黃伯春譯。傑羅姆主要將在當時走紅的來自世界各地的40位歌唱家的關於聲樂技巧的採訪對話筆錄進行了詳盡的陳述。《訓練歌聲》,〔美〕維克托·亞歷山大·菲爾茲着,李維渤譯,主要對各種不同專家學者、教育家、歌唱家的一些關於聲樂教學的理論觀點、聲樂演唱的演唱方法進行了分門別類的進行了介紹。《歌唱--機理與技巧》,範納德,主要從生理學的角度,對演唱的機理,歌唱器官的作用以科學的視角進行了分析和闡釋。

國內論着:《沈湘聲樂教學藝術》、李晉瑋、李晉瑗編着。《歌唱的藝術》,薛良着。《聲歌求道--中國聲樂藝術的理論與實踐》,郭克儉着,《中國古代聲樂藝術》,張曉農着,《聲樂譯叢》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編,1980年第一輯,楊韻琴譯,倪瑞霖專業校勘,《古典戲曲聲樂論着叢編》,傅西華編,等等關於介紹國內、及國外聲樂演唱的方法和理論。

鑑於國內音樂刊物的各種關於聲樂技巧的論文:《歌唱技巧訓練的在認識》,鄧小英,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年第二期,《如何學習和掌握面罩唱法--介紹吉諾貝基的面罩唱法》,楊樹聲,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第二期。《談俄羅斯女高音歌唱家安娜·奈瑞貝科的歌劇表演風格》,吳豔彧,人民音樂,2010年總第568期,《弱聲練唱在聲樂學習中的重要性》,邢延青,中國音樂2012年第二期等等。

關於音樂美學的論着、論文,《音樂美學新論》,王次炤着,《音樂美學文選》,於潤洋主編。《情感藝術的美學歷程》,邢維凱着等等。

對相關的資料進行梳理,從聲樂技巧方面,更多的的專家和學者研究的方法論不盡相同,其主要爭論的焦點在於聲樂技巧的機理性和經驗性。從意大利傳統的美聲唱法來看主要以蘭皮爾蒂爲代表的經驗性的技巧與加西亞爲代表的生理機理技巧的爭論最爲突出。從哲學方法論來說是科學的認識論還是藝術思維下的感性論爲基礎的矛盾焦點。由此,總結、梳理的目的事實上是爲解決聲樂技巧問題體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爭論歸爭論,對本論文來說並不是研究的核心,提出的原因在於爲本論文提供理論依據,多年來的演唱學習的實踐,經常會遇到學習的困難,往往對技巧的詞彙難於理解,對技巧的本質、實踐性還沒有一個充足的認識,藉此通過研究生論文的撰寫,通過查證大量的相關資料,梳理出自身對演唱技巧訓練的實際中產生的矛盾進行研究,問題的提出不是別具新材,獨樹一幟。考慮到矛盾的概念太過哲學概念化,如果只將研究的題目立爲聲樂技巧訓練中的矛盾,重心顯然落在了矛盾上,唯物主義哲學的概念性太濃,不小心會落入到概念的堆積中而不能自拔,再者,歌唱的實踐告誡,太過理性不太適合演唱技巧的把握,直至在閱讀於潤洋先生《音樂美學文選》中邢維凱教授的《音樂審美經驗的感性論原理》與於潤洋先生《音樂史論問題研究》中的《音樂形式問題的美學探討》,不敢說站在了一定的認識高度,但似乎對聲樂技巧研究的方法論產生了些頓悟,也捋出了一些頭緒,來撰寫此文,可能還不太成熟,但對於一個年輕的聲樂學習者來說,有了這份激情與執着應給予的更多的是鼓勵。從這一視角出發,以音樂美學中的審美經驗的感性理論爲研究的方法論,研究聲樂技巧的矛盾,通過網上搜尋,資料整理,翻閱刊物等手段的考察並沒有與本論文相同的論文發表。本論文的創新之處在於運用音樂美學感性論、形式論、心理學等相結合的論證方法,對聲樂技巧中的矛盾進行探究。

3、參考文獻

[1][7]李超着,聲樂藝術發展史,[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316.57.

[2][3][4]【美】傑羅姆·漢涅斯着,黃伯春譯,大歌唱家談精湛的演唱技巧,[M]。中國青年出版社,.

[5]於潤洋主編,音樂美學文選,[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360.

[6]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小詞典,[M]。商務印書館,1980.249.

[8][10][16]弗·蘭皮爾蒂等着,李維渤譯,嗓音遺訓,[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9][18][21][22]管謹義編着,西方聲樂藝術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

[11]尚稼驤着,歐洲聲樂發展史,[M]。華樂出版社,2003.349.241.

[12][13]陳先達主編,楊耕副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27.137.

[14][15][17]郭克儉着,聲歌求道--中國聲樂藝術的理論與實踐,[M]。文化藝術出版社,.

[19]音樂譯叢(2),[M]。人民音樂出版社,[M]。1979.91.

[20]李強,“氣”在古代聲樂理論中的基礎地位[J]。北京:中國音樂(季刊)2004.(2)

4、論文提綱

第一部分:序言,分爲兩層次:一、論題提出的理論背景,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第二部分:聲樂技巧與矛盾的關係,分爲三個層次,一、聲樂技巧本質,二、技巧矛盾本質,三、聲樂技巧與技巧矛盾的關係。

第三部分:是本論文論述的核心部分,即聲樂技巧中的矛盾,分爲三個層次進行,一、呼吸技巧中的矛盾,二、面罩共鳴技巧中的矛盾,三、聲音轉換技巧中的矛盾。

第四部分:分析聲樂技巧中的矛盾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第五部分:結語,對全文進行歸納和總結,力求從聲樂美學高度進行理論昇華,得出分析聲樂技巧中的矛盾對聲樂技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的核心論點。

5、論文的理論依據、研究方法、研究內容

本文緊緊圍繞聲樂技巧的矛盾這一核心,採取逐層遞進的方式進行分析論述,從藝術思維的角度着手,藉助哲學、音樂美學、聲樂心理學、聲樂生理學相關知識,運用哲學思辨與分析的方法與聲樂技巧的實踐相結合,對技巧蘊含的矛盾因素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進而揭示矛盾、解決矛盾,以利於提高技巧,藝術的歌唱。對相關的材料採取閱讀圖書、刊物資料,網上搜尋獲取相關理論知識,進行整理,分析、比較與研究,爲本文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從而增強本文的理論性、科學性、實用性與實踐性。

6、研究條件和可能存在的問題

自從美聲唱法發展至今,歌唱家、聲樂教育家、聲樂理論家一直在爲聲樂技巧的發展在不懈的探索着。在聲樂的演唱的實踐中不斷地在摸索着、總結着適合於自己的歌唱方法和技巧。因此,聲樂技巧是衆多個主體體驗的技巧,有其自身的規定性和範疇屬性。

正是在這特殊的聲樂藝術領域裏,技巧本身勢必以其各種存在形式表現着、呈示着,被主體所感受着、總結着。其技巧中的矛盾也正是在衆多主體的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技巧中的具有哲學辯證統一意義下的一種存在形式,而這種存在形式由於其主體的多樣性導致的技巧的多樣性從而所呈現的矛盾形式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由於受技巧審美性質的制約,使得矛盾本身又具有了感性的意義和本質。而這一意義和本質對於聲樂技巧中矛盾研究方法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所以筆者在論文的前兩部分着重在方法論的論述中着重了筆墨。

7、預期的結果

對聲樂技巧中的矛盾的探究,不單單是爲了矛盾而矛盾,也不是爲了技巧而技巧。儘管矛盾賦予哲學唯物辯證法的獨立核心本質,但在聲樂藝術領域研究技巧中的矛盾,其本質除了具有哲學唯物辯證法意義以外,更重要的是在聲樂技巧中的矛盾,其性質是審美經驗下,主體技巧的外在聲音表現形式。既有形式的一面又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而成爲內容的一面--技巧。如何將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利用藝術的思維去分析、理解、實踐矛盾,提高技巧,體驗技巧,藝術的歌唱。正是本論文撰寫的意義所在。輟筆於此,對於論文中相關的觀點、看法、體會可能還有許多與專家、學者不一致的地方。就當作爲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充滿着對聲樂藝術追求的激情與渴望。

碩士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篇四

哈爾濱工業大學

題 目:

院 (系)

學 科

導 師

研 究 生

學 號

開題報告日期

研究生院制

說 明

一、開題報告應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目錄

1、課題來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1.1.課題的來源

1.2.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不少於500字)

2、國內外在該方向的研究現狀及分析

2.1.國外研究現狀

2.2.國內研究現狀

(注意對所引用國內外文獻的準確標註)

2.3.國內外文獻綜述的簡析(不少於500字)

(綜合評述:國內外研究取得的成果,存在的不足或有待深入研究的問題)

3、主要研究內容(不少於1000字)

(撰寫宜使用將來時態,切忌將論文目錄直接作爲研究內容,要突出本人研究內容)

4、已完成的研究工作

(詳細撰寫目前已進行的研究工作內容和完成情況)

5、研究方案及進度安排,預期達到的目標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5.1.研究方案(不少於500字)

5.2.預期達到的目標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5.3.進度安排(建議從進入研究課題時間開始)

6、爲完成課題已具備和所需的條件和經費

7、預計研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以及解決的措施

8、主要參考文獻

二、對開題報告的要求

1、開題報告的字數應在5000字以上;

2、參考文獻應在20xx上,其中外文資料應不少於三分之一。碩士研究生應在導師的指導下着重查閱近年內發表的中、外文期刊文章,參考的近五年內(從開題時間算起)文獻一般不少於三分之一。本學科的基礎和專業課教材一般不應列爲參考文獻。

三、開題報告時間應最遲不得超過第三學期的第三週末。

四、如碩士生首次開題報告未通過,需在兩個月內再進行一次。若仍不通過,則停止碩士論文工作。

五、開題報告進行後,此報告同《碩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評議結果》存各系(院)研究生祕書處,以備研究生院及所屬學院進行檢查。

六、字體、字號及其他規定

論文中所用中文字體(除各級標題外)爲宋體,各級標題用黑體;論文中所用數字、英文爲新羅馬字體。

節標題小3號字,建議段前0.5行,段後0.5行;

條標題4號字,建議段前0.5行,段後0.5行;

款、項標題小4號字,建議段前0行,段後0行;

正文小4號字,建議段前0行,段後0行,每頁約33行。

七、層次代號及說明

層次名稱

示 例

說 明

1 □□……□

題序頂格書寫,闡述內容另起一段

1.1 □□……□

1.1.1 □□……□

(1)□□…□ □□…□□…□□

□□……

題序空4個半角字符書寫,內容空4個半角字符接排

八、常用的四種參考文獻類型標註形式。

(1)圖書文獻:

[1]唐緒軍。報業經濟與報業經營[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117-121.

(2)期刊論文

[1]覃睿,田先鈺。從創新潛力到創新成果:一個創新潛力形成與釋放模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xx(2):148-152.

(3)學術會議

[1]張佐光,張曉宏,仲偉虹,等。多相混雜纖維複合材料拉伸行爲分析[C]//第九屆全國複合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6:410-416.

(4)學位論文

[1]金宏。導航系統的精度及容錯性能的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控制學科博士學位論文,1998:60-63.

碩士論文開題報告 篇五

1、開題報告基本內容

(1)課題的來源及選題的依據,着重說明本課題在國內外的研究動態、目前的水平。本課題的目的、意義和開展研究工作的設想,準備在哪些方面取得進展和突破,課題的最終目標以及可能達到的水平。

(2)課題研究擬採用哪些方法和手段。

(3)論證完成課題的實驗條件,預計研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和措施。

(4)論文工作和經費的估計。

(5)論文工作計劃(起止時間,分年度的具體實施內容)。

2、開題報告格式基本要求

(1)紙型:a4紙,單雙面打印均可;

(2)頁邊距:上3.5cm,下2.5cm,左3cm、右2.5cm;

(3)頁眉:2.5cm,頁腳:2cm,左側裝訂;

(4)字體:開題報告正文全部宋體、小四;

(5)行距:1.5倍行距;段前、段後均爲0;

(6)字數:不少於5000字。

3、頁眉頁腳的編排

頁眉,宋體,五號,居中。填寫內容是"開題報告題目"。

頁腳,宋體,五號,居中,正文起始頁碼爲1。

4、目錄的編排

標題"目錄":黑體,居中,字號:小三;

目錄內容:宋體,小四號;點擊鼠標右鍵,選擇更新域自動生成目錄。

5、章節標題格式

(1)每章的章標題選用模板中的樣式所定義的"標題1",居左;或者手動設置成字體:黑體,居左,字號:小三,每章另起一頁。章序號爲阿拉伯數字。在輸入章標題之後,按回車鍵,即可直接輸入每章正文。

(2)每節的節標題選用模板中的樣式所定義的"標題2",居左;或者手動設置成字體:黑體,居左,字號:四號。

(3)節中的一級標題選用模板中的樣式所定義的"標題3",居左;或者手動設置成字體:黑體,居左,字號:小四。

開題報告各級標題編號的示例如圖1.1所示。

圖1.1標題編號的示例

6、圖表、公式序號的編排

開題報告中的圖、表、附註、公式一律採用阿拉伯數字分章編號。具體格式請參見碩(博)士學位論文模板。

7、參考文獻相關要求

標題"參考文獻":黑體,居中,字號:小三;

參考文獻內容:宋體,字號:小四號;

參考文獻按正文中引用順序排列;

參考文獻數量不少於25篇,其中外文參考文獻不少於10篇,並且包含一定數量的期刊。

參考文獻具體書寫格式參見學位論文模板。

8、裝訂順序

開題報告封面—開題報告目錄—開題報告正文—開題報告參考文獻—開題報告記錄—開題報告審查

碩士開題報告 篇六

1開題報告格式與開題報告寫作技巧

開題報告是研究生畢業論文工作的重要環節,是指爲闡述、審覈和確定畢業論文題目而做的專題書面報告,它是研究生實施畢業論文課題研究的前瞻性計劃和依據,是監督和保證論文質量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訓練研究生科研能力與學術作品撰寫能力的有效的實踐活動。《中國青年報》報道:復旦大學新聞學院2002級研究生所做畢業論文開題報告,僅有不到1/3的博士研究生獲一次性通過,而78位碩士研究生,10人沒獲通過,僅有19人獲一次性通過。這在復旦大學乃至於全國研究生教育的歷史上“都很少見”。但據筆者瞭解,倘若以嚴肅的眼光審視目前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論文開題報告工作,可以說,管理部門、導師、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認識不足的問題——視“論文開題報告爲走過場”、視“論文開題報告爲形式”。除思想上重視不足外,對畢業設計開題報告的撰寫方法缺乏瞭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鑑於此,筆者結合自己的管理工作體會,就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的寫法和技巧做一探討。

1.11畢業論文選題的原則

畢業論文選題一般要求滿足以下原則:

①開拓性:前人沒有專門研究過或雖已研究但尚無理想的結果,有待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或是學術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討的問題;

②先進性:碩士畢業論文要有新的見解,博士畢業論文要做出創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選課題應有需要背景,針對實際的和科學發展的需要,即應有實際效益或學術價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課題的內容要有科學性,難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適當,充分考慮到在一定時間內獲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說明,畢業論文題目不是給定的,而是研究出來的,只有在對所研究領域的過去、現在的研究資料等信息進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夠確立滿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選題,從而爲完成高質量的畢業論文奠定堅實的基礎。無論是結合導師已有科研任務的選題,還是自選課題,選題之前的“信息積累”與“發現問題”均是研究生所必須經歷的過程,儘管導師已完成了以上過程,但導師並不能替代研究生,這就是研究生學習、研究的獨立性要求。

2開題報告的內容與撰寫要求

開題報告的內容一般包括:題目、立論依據(畢業論文選題的目的與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方案(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過程、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及創新點)、條件分析(儀器設備、協作單位及分工、人員配置)等。

2.1開題報告——畢業論文題目

題目是畢業論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準確、規範。要將研究的問題準確地概括出來,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質,反映出實驗研究的基本要求——處理因素、受試對象及實驗效應等。用詞造句要科學、規範。

②簡潔。要用盡可能少的文字表達,一般不得超過20個漢字。

2.2開題報告——畢業設計立論依據

開題報告中要考慮:

①畢業論文的選題目的與意義,即回答爲什麼要研究,交代研究的價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談現實需要——由存在的問題導出研究的實際意義,然後再談理論及學術價值,要求具體、客觀,且具有針對性,注重資料分析基礎,注重時代、地區或單位發展的需要,切忌空洞無物的口號。

②國內外研究現狀,即文獻綜述,要以查閱文獻爲前提,所查閱的文獻應與研究問題相關,但又不能過於侷限。與問題無關則流散無窮;過於侷限又違背了學科交叉、滲透原則,使視野狹隘,思維窒息。所謂綜述的“綜”即綜合,綜合某一學科領域在一定時期內的研究概況;“述”更多的並不是敘述,而是評述與述評,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獨特見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於發現問題,突出選題在當前研究中的位置、優勢及突破點;要摒棄偏見,不引用與導師及本人觀點相悖的觀點是一個明顯的錯誤。綜述的對象,除觀點外,還可以是材料與方法等。此外,文獻綜述所引用的主要參考文獻應予著錄,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論的真實依據,另一方面也是對原著者創造性勞動的尊重。

2.3開題報告——畢業設計研究方案

開題報告中要考慮:

①研究的目標。只有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才能保證具體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過程中各種因素的干擾。

②研究的內容。要根據研究目標來確定具體的研究內容,要求全面、詳實、周密,研究內容籠統、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義當作內容,往往使研究進程陷於被動。

③研究的方法。選題確立後,最重要的莫過於方法。假如對牛彈琴,不看對象地應用方法,錯誤便在所難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過的課題,只要採取一個新的視角,採用一種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創新的結論。

④研究的過程。整個研究在時間及順序上的安排,要分階段進行,對每一階段的起止時間、相應的研究內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確的規定,階段之間不能間斷,以保證研究進程的連續性。

⑤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對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關鍵性困難與問題要有準確、科學的估計和判斷,並採取可行的解決方法和措施。

⑥創新點。要突出重點,突出所選課題與同類其他研究的不同之處。

2.4開題報告——畢業設計條件分析

突出儀器設備等物質條件的優勢。明確協作單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確各自的工作及職責,同時又要注意全體人員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導師組,導師組成員的選擇要充分考慮課題研究的實際需要,要以知識結構的互補爲依據。

以上就畢業論文開題報告之構成要素的撰寫進行了簡要的介紹。要寫好開題報告,除了掌握必要的開題報告的寫法之外,筆者認爲,思想上一定高度重視,平時要勤動筆,並善於學習借鑑他人開題報告的優點。

碩士開題報告 篇七

(一)選題背景

隨着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和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們對於身體健康保障的要求越來越高。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當病人突出心臟病、腦溢血、低血糖、癲癇病等突發性疾病時,病人的生命安危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病人能否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有效的救助。由此自然促進了急救業務的發展和常用急救知識的普及。但是在國內,整個急救體系還處於起步階段,存在的很多隱患可能在病人突發症病後影響急救效率。例如,如果一個心臟病人在路邊散步時突然發病倒在路過該怎麼辦?

打電話?如果附近沒有公共電話呢?找人幫忙?一旦被非專業人員錯誤處理,導致延誤治療很可能弄巧成拙。打車送醫院?資料表明,當病人心跳停止後5—10min腦細胞就開始死亡。換句話說: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讓專業急敵人員儘快到場才能保證病人的生命安全。從這個角度進行思考,我提出了這麼一個設想:能不能設計一種裝置使得病人因突然發病而跌倒到醫生趕到救治的過程得到儘快的簡化呢?

我在專利局查閱有關資料之後,發現國內目前尚沒有此類產品的設計。一個類似創意的設計是:在一個瓶子內設置兩個金屬接點,瓶子內部灌一些水銀。當人站立時,水銀集中在一個接點處,電路斷開。當人倒地時,瓶子的傾斜使水銀同時接觸到2個接點,電路被觸發,瓶子內置的警報器發出警報,示意求助。這個設計顯然是很粗糙的。

(1)它只是通過身體傾斜的角度來決定是否報警,而不是按照真正的生理狀況,必然會出現很高的誤報率。

(2)它無非是在最短時間內引起了別人注意,卻並沒有使整個過程簡化,所以對於提高救護效率不會起到實質影響。

結合我自己的設想和現有設施的缺陷,我希望做出一套倒地後急救體系:當病人倒地之後,用一個監測裝置感知病人諸如血壓、脈搏等生理狀況並進行數值分析。一旦確定病人已經發病,就發出無線電信號給最近的急救站,急救站通過GPS定位病人的位置並以最快的速度調度急救人員。

但是,經過兩個多月的探討,幾乎沒有任何進展,我幾乎到了要放棄的地步。但是,在老師不斷的鼓勵和啓發下,有一天,靈感幸運地光顧了我的大腦聲光求助,有線、無線電話報警都是成熟的技術,關鍵在於沒有一個能判斷病人因其他原因跌倒與突然發病而跌倒的智能開關裝置。

一旦這個設計能夠實現,將會具有重大的實際價值和社會價值。首先它使病人在急救最關鍵的一個環節上得到了最大的保障,很大程度降低了突發性疾病的危險性;其次,它會使急救行業出現新的概念、新的運營模式,也會促進相關產品(如GPS)的普及和推廣;另外,它可以使衆多患有突發性疾病的中老年人以輕鬆、樂觀的情緒面對生活,參與更多的社會活動,由此產生的社會效應將非常可觀。

(二)研究方案

1。縱觀整個設計思路,大致可分爲三大部分

第一階段:到醫院進一步收集有關病人(尤其是老年人)發病摔倒時候的具體生理反應的資料,比如倒地姿勢,血壓、脈搏的變化狀況等。這一階段的關鍵任務就是要通過資料分析抓住普通狀況下摔倒和因病倒地的不同。而資料估計將以心電圖和血壓數值的收集爲重點。

第二階段:選擇適當的方式接收所需的生理信號。這一階段的關鍵在於選擇適當的傳感器以接收相對微弱的生理信號。估計這一階段要考慮的問題是選擇什麼性能的傳感器和如何分佈傳感器,以達到最理想的試驗效果。

第三階段:設計分析電路。這一階段的任務就是要通過邏輯電路對傳感器接收的電信號進行分析以判斷使用者身體狀況是否正常。主要難點就在於如何找到一個適當的數學模型匹配實驗數據和如何把模型通過電路實現。目前主要有兩大實施方案:一是通過邏輯電路進行信號運算、識別;二是使用單片機編程識別。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第一種方案的好處是處理問題直接,但當需要處理的信號相當複雜時,依靠單片機編程就顯得比較合適。選取哪種方案還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第四階段:把以上各階段結果整合到一起,完成成品。

整個工程將主要由周慶林老師和周偉老師指導完成。大體時間安排如下:

20xx年12月xx日—20xx年1月xx日資料積累

20xx年1月xx日—3月1日模型完成

20xx年3月1日—6月整個系統檢測、完善

2。預期研究成果

(1)得到具體的數學模型用來根據血壓、脈搏等生理參數判斷使用者身體狀況。

(2)完成倒地後急救體系中病人狀況監測/報警系統的具體設計和其他兩部分(GPS和急救站的示意性設計),並能在演示中實現三大系統的協調工作。

預計主要困難將是經驗不足導致的工作前期的盲目和沒有頭緒。另外由於整個設計中涉及很多專業性很強的環節,我必須有很大的耐心和決心去一步步把所需的知識積累紮實。

(三)研究的可行性

(1)該課題研究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準備,通過我的努力應該可以達到。

(2)該課題研究所需要的指導老師和有關專家諮詢的途徑已經具備。

(3)該課題研究所需要的物質、環境條件不高,比較容易解決。

碩士論文開題報告 篇八

選題的目的、意義及國內外研究動態

(一)研究目的與意義

1、研究目的

近年來,隨着城市建設的加快,流動人口大量增多。隨着人口流動所帶來的許多社會問題,尤其是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問題顯得尤爲突出。本文在研究了衆多學者關於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法律保障的文獻的基礎上,首先對流動人口及受教育權的相關概念作了界定,並分析了我國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現狀,得出完善受教育權益保障迫在眉睫。其次,分析了我國在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法律保障的建設成就及法律保障存在的漏洞或不足。再次,根據問題結合原因並借鑑國外經驗對我國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法律保障提出建議。

2、研究意義

我國的流動人口是 20 世紀 80 年代中葉出現的,是在改革開放的國家政策背景下產生的一種特有現象。流動人口尤其是流動民工羣體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必然出現的特殊羣體,也是我國現代化過程中必然要面對的一個問題。本文主要從我國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保障現狀分析出發,探究目前造成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缺損的原因,有利於明確我國當前面臨的保障困境,探討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問題的對策,促進受教育權益問題的解決。有助於保障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實現教育和社會的公平,並對維護我國社會的安定團結及推動城市建設和發展起到一定作用。

(二)國內外研究動態

1、國內研究動態

隨着城市建設的加快,農民工大軍逐漸成爲城市建設的主力,大批農民工涌入城市,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權問題越來越成爲社會關注的熱點。以下是我國學者的主要觀點:

陳信勇,藍鄧駿在《流動人口子女平等受教育權的應然與實然》一文指出當前流動人口子女權益缺損主要有幾點表現:1.入學條件遭受不公正對待。許多地區的流動人口子女入學需要很多證明才能申請就讀公辦學校。雖然國家已經取消借讀費,但是還有很多公辦學校巧立名目徵收類似於借讀費的歧視性費用。2.難以平等享有教育資源。我國基礎教育財政性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及教育資源地區分佈不均造成流動人口子女與優質教育無緣。3.民工子女學校成爲歧視源頭,並且遭遇義務教育根本價值強烈衝突。4.由於流動人口的工作、居住的流動性使得子女學習過程不穩定從而導致教育質量下降。

李業春在《進城農民工子女受義務教育權法律保障機制研究》一文指出:1.輟學和超齡上學現象嚴重。2.多數流動人口子女只能就讀農民工子女簡易學校,學習條件特別簡陋。3.流動人口子女易產生不健康心理狀態,影響對社會的認知,很難產生對社會的認同。

鹿文卿在《農民工隨遷子女受教育保障研究》一文認爲受教育權有缺損體現在受教育待遇上的多個不平等。1.教育經費不足,根據國務院規定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經費的供給以流入地政府爲主,流入地政府的財政直接影響到受教育權的實現。2.教育及教學設施匱乏,多數農民工子弟學校辦學條件簡陋,師資力量缺乏並且存在安全隱患。3.參加教育及教學活動的不平等,流動人口子女容易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歧視而無法正常參加某些教學活動。

顧益民,張慧潔在《行政法語境下的流動人口受教育權保障》中通過行政法視野分析認爲造成受教育權益缺損原因有:

1、縣市等基層行政單位所承擔的教育財政壓力和行政責任與其政治經濟和法律地位不成比例,負擔沉重。

2、缺乏有限的行政監督行爲和系統性的行政責任追究機制。教育行政責任人往往是基層縣市級的教育管理者,責任追究中裁量空間過寬。

鄔雪紅,姜國平在《論我國流動兒童受義務教育權的司法保護》中詳細分析了司法保護的諸多缺陷影響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問題的解決。

1、憲法不能進入普通司法程序作爲法院判案的依據,不能通過憲法予以救濟。

2、尚未建立憲法訴訟制度,有時只能通過民事訴訟的替代方式對受教育權予以保障。我國民事法律中沒有對受教育權予以明確規定,民法理論上也沒有關於受教育權的概念。

3、受教育權也很難通過行政訴訟救濟。 行政訴訟的受案範圍限於侵犯公民人身權和財產權的行政行爲,侵犯公民受教育權的行政行爲不屬於行政訴訟受案範圍,而且只有當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爲侵犯了特定相對人的受教育權時,行政相對人方可提起行政訴訟。

鄭 風,李 娜在《論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法律保障的完善》中分析了法律保障的不足,認爲:

1、我國對公民受教育權實現的程序性規定較少。2. 法律體系存在內在矛盾並且與現實制度的不配套使受教育權利得不到實現。

3、在教育法體系中,有關保障受教育權的部分比較單薄,對侵犯受教育權所負責任主體、法律責任、法律救濟途徑的規定還比較模糊。

顧倩在《論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權的保障》中認爲需要擴展法律保障範圍以及完善司法救濟制度。

1、修改部分法規如《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並制定一部切實保護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權的《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法》。

2、增加行政訴訟救濟途徑並確立民事訴訟賠償制度,當農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權受到除行政機關和公立學校以外的平等民事主體侵犯時,應當追究侵權者的民事責任,認爲應該建立憲法訴訟保障制度。

李業春在《進城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權法律保障機制研究》一文認爲應該改革現行戶籍管理制度。制定《義務教育經費法》,保證教育經費的合理、足額的投入與使用。制定一部切實保護農民工子女受義務教育權的《農民工子女教育法》並完善《義務教育法》。

鹿文卿在《農民工隨遷子女受教育保障研究》一文提出可以可以採用公益訴訟的救濟方式,公民、社會團體及國家機關都可以作爲原告,以“行政不作爲”爲訴因,以侵犯受教育權的主體爲被告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流動人口子女作爲一個社會階層,屬於弱勢羣體,當個人訴求利益遇到困難時,國家應當提供一種公益訴訟以實現他們的訴求,維護他們的權利。

陳思琦在《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權探析》中提出應該加強教育法規的可操作性並且制定《教育經費法》規範教育財政投入。增加中央財政對教育經費的總體投入及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完善各種教育經費監督機制,明確違反教育經費法的法律責任。逐步擴大對行政訴訟法中作爲保護範圍的“合法權益”的解釋",放寬行政訴訟的受案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