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畢業論文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集(精品多篇)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集(精品多篇)

漢語言文學的畢業論文 篇一

解析漢語言文學教學方式創新

摘 要:對於漢語言文學的陳舊的教學方法進行實施改革辦法,對於現階段的素質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保證,要求教師在教授基礎知識以及講解的過程中,還要對於學生自身的人文關懷進行加強,對於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資源進行發展利用,做到學生在對課本知識進行學習的時候,還可以對自身的認知能力進行提高,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成爲國家未來發展的棟樑。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教學方式;創新

1 導言

隨着現代科技的不斷髮展,給當前的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工作帶來了新的工作契機。

整合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的系統知識,創新好教學方法,現代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工作才能彰顯其獨特魅力,不斷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讓漢語言文學教學工作趨於領先的水平。

2 我國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現狀

2.1學生基礎薄弱

漢語言文學對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高,尤其是對文言文,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理解和表達能力,能自行閱讀和理解文言文,如對通假字、同音字等,要求學生有較爲系統的文學知識。

但我國大學生由於高中進行文理分科,並沒有投入大量的精力在語文上,更別說相對晦澀難懂漢語言了,導致我國學生普遍文科基礎薄弱。

此外,大部分學生對漢語言的興趣不大,很多是“被選”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大學期間也沒有通過擴大閱讀量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基礎。

2.2教學只注重知識理論而缺乏實踐

目前我國很多地區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只對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有要求而對學生的合理利用所學知識的要求很低甚至不作要求。

不能否認漢語言文學的理論性很強,但是在這個世界飛速發展的'21世紀,理論型書呆子的需求量很小,現在社會更多的是需要知識儲備豐富、實踐操作能力強的雙向人才。

教師只要求學生記憶理論知識,會使學生理論和實踐嚴重脫節,實際應用表達水平嚴重不足,現在的社會需要用言語把自己推銷出去,這時候的口語表達水平就十分重要了。

簡單的說在參加面試時面對面試官都不能巧妙的展示自己的才能特長,怎能贏得面試人員的青睞?口語表達看似簡單卻是個人素質的全面體現,具備較高的口語能力足以體現一個人的德、學、才、識。

所以,我們現在的漢語言文學教學不能單純的要求記憶理論知識更要強化學生的實踐意識及能力。

2.3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師資隊伍專業水平不夠

隨着時代的發展,漢語言文學本來就已經漸漸變得冷門,再加上其教學方式傳統落後,導致社會中人們普遍對漢語言文學這門學科的研究大幅度減少,

所以,能夠真正勝任漢語言文學教學的老師一直在減少,而且由於現在社會風氣的敗壞,導致學校在招聘教漢語言文學老師的門檻一直在降低,所以,有越來越多沒有足夠資歷能力的人進入學校魚龍混珠。

而且,由於學校對漢語言文學這一學科的不重視,給教漢語言文學的老師安排了很多政務,使得老師對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變成一種兼職,學校的行政工作非常繁重雜亂,

如此繁雜的工作已經導致老師精疲力竭,他們沒有更多的精力投身於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中去,導致學校的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一直荒廢,無法進步。

3 漢語言文學教學方式需要改革創新

3.1需要加強學生的實踐意識

漢語言文學具有較強的理論性但是也不能一味的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應該注重漢語言文學的實踐性。

加強學生的實踐性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巧妙的鍛鍊學生的實踐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多增加互動,在互動中可以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在參與中實踐的能力也能夠得到提升。

同時我們的教學要把重心由聽放到說、讀、寫上,在課堂上可以隨機安排學生進行口語練習,例如可以設置特殊的場景讓學生模擬當事人自由發揮隨即表演,安排這樣的實踐活動可以鍛鍊提升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在理論學習中適當穿插漢語言文學實踐活動,這樣可以很巧妙的將理論和實踐結合。

也可以給學生布置主題限時演講、漢字聽寫大會、詩歌朗誦會等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鍛鍊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更好的與人交流。

實踐證明學生對於參與性、實踐性教學的積極性興趣高漲,教學效果良好。

3.2對漢語言文學的教材進行改革創新

如今的教育都是以開放教育爲主且着重培養實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學的實踐性。

首先。

我們應該做的是對漢語言文學的教材內容進行改革創新,隨着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漢語言文學的教材內容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適應新形勢下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發展,以必要的理論知識爲核心,在教材中融入更多的實踐性強的實驗應用,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對漢語言文學的研究能力。

3.3教學過程中要做到理論和實踐之間有效的結合

在對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單單的讓漢語言文學整體的教育方法方式僅僅停留在教育的表面。

學校對於漢語言文學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做到推陳出新,一定要打破陳舊傳統的漢語言教育方式模式,真正做到提高整個漢語言文學自身教學過程中的社會適用性。

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實踐具體的過程中,參與教學的教師一定要摒棄陳舊的教學方式,一味的對學生進行灌輸知識,採取單一呆板的教學模式,教師要充分的結合講授法和引導法以及採取探究式的學習方法以及採取小組合作的辦法等諸多的形式進行教學,實現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教師應從學生學習興趣出發,賦予漢語言文學教學新的時代語言,開創新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格局,讓學生能夠從內心深處喜歡漢語言文學學習。

4 結論

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方式隨着時代的進步和社會對於這方面人才的需要不斷豐富和發展,爲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帶動學習興趣,老舊的教學方式必須改革創新。

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摒棄循規蹈矩的教學思想,積極的創新的教學方式,讓漢語言文學的文化精髓通過創新教學的模式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趙君玉。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J]。才智,2014,07:292.

[2]張曄。當代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之我見[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07:90.

[3]徐景宏。論漢語言文學教學 策略及教學改革[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28:113+115.

[4]次旺羅布。淺析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與創新[J]。課程教育研究,2014,06:95.

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 篇二

論《三國演義》中關羽的忠與義

姓名:朱世建 學號: 201407011007 專業:漢語言文學本科工作單位:諸城市昌城鎮國小

內容摘要 :關羽,演繹了千年不變的精魂,演繹了蕩氣迴腸的凝重 。其性格中最重要的兩個方面就是勇武、忠義。是我國古典小說中塑造得相當成功的一個藝術典型。其濃厚的悲劇色彩給後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後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時無不爲其悲劇結局而深深嘆息。他勇武超羣 、人品出衆 、義薄雲天。他高傲自負,缺乏戰略眼光,導致孫曹聯合使自己陷入兩面受敵的困境,是蜀漢政權的巨大損失。關羽這一有着明顯性格缺點的失敗英雄,作者在悲劇的結局中使他的人格進一步昇華。

關鍵詞 :關羽 ; 忠 ;義; 悲劇;命運。

《三國演義》是一本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古典名著。該書將許多人物,描寫得淋漓盡致,無不各極其態。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美髯公”關羽,他的忠、義、勇、氣,很令我欽佩。關羽,字雲長,河北解良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人稱“美髯公”。書中描寫爲: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脣若塗脂,手提青龍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風赤兔馬。可謂氣宇軒昂,威風凜凜。關羽文武雙全:他讀過很多書,知春秋,明大義;他武功蓋世,斬大將顏良、文丑,三戰呂布等等。

關羽,演繹了千年不變的精魂,演繹了蕩氣迴腸的凝重 。關羽武藝超羣,智勇雙全,上報國家,下報黎庶,其性格中最重要的兩個方面就是勇武、忠義。在古今歷史英雄畫廊中,關羽是極爲後人稱道的藝術形象,人們用“武聖人”與孔子的“文聖人”並稱於世。應該說,關羽是我國古典小說中塑造得相當成功的一個藝術典型。羅貫中筆下塑造的關羽是一位悲劇英雄形象,他所處的諸侯紛爭,三國爭霸的亂世社會環境,以及自身驕傲自矜、目中無人、缺乏戰略眼光等性格弱點共同釀就了其敗走麥城的悲慘結局。但正因爲其濃厚的悲劇色彩纔給後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後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時無不爲其悲劇結局而深深嘆息。

在《三國演義》中我們知道關羽是個讀書識禮,武藝超羣,有膽有識的人。關羽的勇和呂布、張飛之流的勇不同,關羽的勇在於勇中有智,智中有義。孔子云: “君子有勇無義爲亂”。(《論語?陽貨》)就是說君子有勇不可無義,只一味的匹夫之勇難稱得上真正的君子。關羽是真正的君子,是羅貫中筆下的兼高超武藝和義重如山與一體的義勇形象,其一生戎馬生涯,爲我們留下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如:“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刮骨療毒”“單刀赴會”“水淹七軍”??

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英雄孤膽,無所畏懼。單刀赴東吳,更是他無畏膽略的極致 1

表現。當然,關羽的無所畏懼並不是蠻勇、肓勇。絕倫超羣的武功是他藐視一切敵手的實力,“一身忠義”的浩然正氣更是他超人膽量的源泉。

關羽的剛毅,常爲世人稱道。就連蜀漢的對立面孫權、曹操,以及他們手下的部將也是公認的。周瑜說他是“熊虎之將”,陸遜說他是“當世雄傑”,正是如此,劉備才放心讓關羽留守荊州,獨當一面。關羽就可以稱得上是一位膽識過人、不畏艱難痛苦的英雄。

歷史上的“刮骨療毒”足能顯示其堅強的毅力和超強的膽量。《三國志。蜀書。關羽傳》:“羽嘗爲流矢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 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對關公這一壯舉的描述更是繪聲繪色,藝術上,作者善於層層蓄勢,使本來並不複雜的情節顯得起伏跌宕,並且運用襯托和對比的藝術手法來刻畫人物,用衆將士的“皆掩面失色”來襯托關羽的“全無痛苦之色,舉棋自若”。使得關羽堅忍性格更加生色。華佗本是一代奇才,他那刮骨療毒的方法也很奇特,而遇上關羽這樣的奇人,三奇相結合,相映成趣,共同演義了一場小說史上的佳話。

關羽的智勇雙全足智多謀在他鎮守荊州時發動的襄樊戰役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首先,關羽選擇了十分有利的戰機:(一)劉備剛得到漢中,又攻佔了上庸等地,蜀漢士氣正盛;(二)前不久孫權在東方進攻合肥,關羽可與孫權遙相呼應;(三)七八月間正是雨季,便於發揮關羽水軍的優勢。其次,關羽在進攻襄樊時,對孫權可能從後方偷襲,是有準備的,在後方留有相當多的軍隊,以備不測。第三,他指揮得當,機智勇猛。襄陽、襄樊兩地隔漢江水相對,互爲犄角,是曹軍抗拒南方軍的戰略要地。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關雲長水淹七軍。在這場戰役裏,關羽的勇猛、機智、銳利的眼光、卓絕的軍事領導才能一併發揮的淋漓盡致,讓人拍案叫絕。

“忠”與“義”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的兩個方面,“忠”原指爲人誠懇厚道、盡心盡力,本義指忠誠,盡心竭力,後有忠於他人、忠於君主及國家等多種含義 “義”主要指比較平等的朋友關係,兄弟關係,從真摯的情感出發,絲毫不帶有利誘和強制的性質。關羽的忠,驚天地,泣鬼神。“身在曹營心在漢”流芳千古。曹操爲了收買其心,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雖如此,仍未能收得關羽之心。後有人以詩嘆曰:“奸相枉將虛禮待,豈知關羽不降曹。”

關羽的義,驚天動地。“華容道,捉放曹”衆所周知。關羽爲了報答曹操禮待之恩和放行之情,不惜違背軍令狀,以身家性命當代價,在華容道捉又放曹操。當初若不是這樣,可

能就不會有後來的晉朝了。

羅貫中筆下的關羽另一個性格特點是驕傲自負,目中無人,這是造成其敗走麥城,慘遭殺害的悲劇命運的根本原因。關羽是劉備政權中一名重要成員,五虎上將之首,他歷盡坎坷,身經百戰,爲蜀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他對劉備盡忠盡義,可謂一代忠臣良將。然而關羽自身“剛而自矜,目中無人”的性格弱點卻斷送了蜀國大好河山。如同在蜀漢這局棋中,關羽這一子走錯,兵敗麥城,便落得個滿盤皆輸的結局。分析關羽驕傲自滿,剛愎自用性格的成因我們可以概括爲兩個方面:

第一,自身原因:創業時身經百戰未嘗做過別人的手下敗將,唯一的一次失敗還不是由於自己的武藝不如別人,還博得曹操的折節招降曲意相待,這何嘗不是自己驕傲的資本?

赤壁之戰後,天下三分之勢已定,劉備等人也有了荊州這塊安身立命的地方,後來蜀漢版圖節節擴張,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國,將荊州的防守大任交給關羽。關羽如此的受重用,於是他的驕傲,自負,目中無人,驕傲輕敵的性格弱點便慢慢滋生開來。

第二,外在因素:劉備定益州時,馬超從漢中來降,關羽寫信給諸葛亮,欲與馬超比武,諸葛亮知關羽好勝,故回信說:“夢起(馬超字)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瓊,彭之徒,當於翼德並駕爭先,猶未及髯公之絕倫逸羣。”關羽得書後很高興,像個孩子得家長誇獎般將信遍傳給賓客們觀看。諸葛亮的這個舉措固然平息了事端,但無形中也進一步滋長了關羽的驕傲情緒。

關羽高傲自負,還表現在唯我是大,目中無人。無論對友,還是對敵都是如此。劉備攻取益州,漢中稱王后,封關羽爲前將軍,張飛爲右將軍,馬超爲左將軍黃忠爲後將軍。當劉備派費詩將封關羽的敕令送至樊城前線時,關羽竟看不起黃忠,大怒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烈!”不肯接受印綏。高傲自負自然容易麻痹輕敵,孫權大將呂蒙正是利用關羽的這一性格弱點設下圈套。奪取了荊州。關羽見此勢,只得帶領殘兵敗卒向西退守麥城,後在麥城突圍後,依然一意孤行,不聽謀士的勸諫,走小路最終被生擒,慘遭殺害,落得個淒涼的下場。

關羽是一個悲劇人物,他是本書中難得的有性格形成過程的人物,我們可以分析他的性格形成過程來看她最終悲劇的原因。

羅貫中筆下的關羽性格的悲劇性,首先在於他帶有明顯的社會和時代烙印。關羽自幼熟讀兵書,識書知理,且武藝超羣。忠心的希望能夠作一個上報國家、下報黎庶的人,然而朝廷腐敗,社會動盪,卻使他被迫殺了仗勢欺人的權貴,“逃亡江湖五六載”鬱郁不得志。後遇上劉備張飛二人,桃園結義後,雖然情同手足,同食共寢,但是在諸侯割據、羣雄角逐中

由於劉備沒有地盤,只好寄人籬下,看着別人的眼色過日。關羽出身卑微,不得朝廷重用,盡受豪門士族的白眼,受盡侮辱。“溫酒斬華雄”是常爲後人稱讚不已的情節,透過“小將願往斬華雄首級,獻於帳下”的疾呼,透過袁術“量一笑弓夫,安敢亂言,與我打出”的無理呵斥,透過“如不勝,請斬某頭”的斬釘截鐵、擲地有聲的豪言壯語,和“鑾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頭,擲於地下,其酒尚溫”這一系列的情節描述,與其說是表現了關羽過人的武藝和勇敢,不如說是表現了其不願甘於人下的性格和久寄人籬下的悲劇處境。可以說,關羽前期一直隨劉備過着沉於下僚,奔波勞碌的生活。

由此可見,由於關羽高傲自負,缺乏戰略眼光,不能良好執行諸葛亮囑咐的聯吳抗曹的政策,導致孫曹聯合使自己陷入兩面受敵的困境。同時,由於他高傲自大,不能很好地團結部將共同抗敵,致使呂蒙的離間之計得逞,自己也妄送了性命。

綜上所述,對於關羽這一有着明顯性格缺點的失敗英雄,作者毫不掩飾地描述了他對蜀漢集團滅亡的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並沒有因此而否定了他武藝超羣,勇武忠義,忠肝義膽的正面形象,反而在悲劇的結局中使英雄人物的人格進一步昇華,從而讓億萬讀者爲之潸然淚下,產生無比同情和崇敬之情。關羽是當時時代下的悲劇英雄,是歷史的必然產物,他的死之所以震撼我們的心靈,是因爲在他的悲劇結局中,被否定的只是他性格的片面性,而他的義貫古今,英雄豪傑之氣,永遠會在歷史英雄人物畫廊之中熠熠發光。

參考文獻:1羅貫中 《三國演義》 巴蜀書社 1998

2 《<三國演義>與中國文化》 1991 巴蜀書社,。

3 《三國演義學刊》 1986年第二期

4 陳壽 《三國志》中華書局 1959.

5 毛宗崗 《三國志讀法》 呼和浩特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1

6周思源 《周思源品賞三國人物》 中華書局 2014年8

7陳壽 《三國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年版

8 陳壽 《三國志?關羽傳》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年版

漢語言文學的畢業論文 篇三

1、漢語言文學教學意義

時代在發展,急需高素質人才的同時競爭日益加劇,所以人才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漢語言文學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傳承,漢語言文化的學習關係到我國優秀歷史文化的發揚,對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高具有不能輕視的力量。只有我國的下一代學好漢語言文學,我國的優秀歷史文化纔不至於流失在歷史長河裏。漢語言文學就是我國的傳統文化,文化對一個國家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所以讓當代學生學好漢語言文學對我國未來的發展意義重大。

2、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分析

2.1教師轉變教學角色

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限制,多是採用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老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很少把學生主體性當做教學活動的主要標準,對學生的具體需求不明確,所以教學活動對學生教育的針對性不是很強。長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難以提高,沒有自主學習的激情,自然對學生學好漢語言文學有一定弊端。而且學生參與的互動機會比較少,學生在理論課堂中逐漸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失去興趣,對教師的教學方式不能完全接受,所以教學效果不理想。爲了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漢語言文學有更好的幫助,老師需要先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不再以自己爲主導,而且真正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只是起到指導學生學習的作用,以前那種老師就是權威的教學思想應該摒棄。

2.2制定教學目標

傳統的漢語言文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很少制定教學目標或者是制定的教學目標不明確,只是根據教材上的內容進行刻板的理論講解,教學內容大多比較散亂,沒有邏輯。這樣散亂的教學內容沒有明確目標,對學生系統學習漢語言文學具有負面影響。想要強化漢語言文學教學效果,老師就要明確教學目標,對自己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都要圍繞制定的教學目標展開。漢語言文學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學生來說應該就是一個大問題,如果要解決大問題,就可以將其分解成一個個小問題來解決。學習漢語言文學也是同樣的道理,想要學好漢語言文學,老師應該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把複雜的漢語言文學學習分解成小部分,每部分都制定詳細的教學目標,老師要通過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的認真分析研究,找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在每個階段及時調整重新評價教學目標,直到最終培養出具有漢語言文學素養和應用能力的人才。老師在制定目標時不能僅考慮課程要求,也要考慮到每個學生的不同,教育最終的目的是培養人才,而每個人的差異性決定了人才培養方式不是唯一的,因材施教是一個老師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老師在制定教學目標的同時要注意觀察同學們的學習情況,對跟不上老師教學腳步的同學及時給予幫助,爲他們制定更加簡單詳細的教學目標。

2.3組織學生有效學習

漢語文學學習的有效性,主要體現在老師的教學目標能否高效實現,學生能否真正理解吸收老師教授的漢語言文學知識。爲了激發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熱情,老師可以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增強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漢語言文學中的每一句話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都蘊含一個歷史典故,老師在上課過程中可以多向同學講述一些相關歷史故事,講解其中典故、詩詞的由來。在講解文章的時候多介紹一些當時的時代背景及寫作背景。現如今是信息化時代,老師可以充分利用科技優勢,採用影視資料、網絡課件、圖片配音等方式給同學們創設情境,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同學們對漢語言文學課堂的參與度。老師除了要在課堂上創新教學方法之外,還要引導同學們在課堂之外進行自主學習,主要是培養同學們對漢語言文學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在上課之前進行預習,在網絡上查閱課堂上要學習內容的背景知識,先自己大致瞭解。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可以對所學內容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老師加以及時指導,解決問題。

3、結語

漢語言文學的學習在教育事業中受到了很大重視,因爲漢語言文學關係到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傳承,對我國未來的發展有重要作用,所以受到當前教育者的充分重視是理所當然的。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模式一定要在傳統模式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改革創新,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素質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薛梅。論背誦在高校漢語言文學學習中的重要性[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08)。

[2]曲文軍。漢語言文學專業創新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10(02)。

[3]周文偉。新歷史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5(08)。

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 篇四

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

淺議《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的諷刺藝術

作者:

學校:

年級:

指導教師:

論《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的諷刺藝術

內容摘要:《范進中舉》通過強烈的對比、誇張、白描、細節描寫等,突出了作者吳敬梓獨具匠心的諷刺藝術。

關鍵詞:范進、中舉、諷刺藝術、“慼而能諧,婉而能諷”。

中國很少真正的諷刺小說。如果說,現代諷刺幽默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創,在老舍、張天翼、沙汀手中得到發展並初步成熟,到了錢鍾書《圍城》一書裏日臻完善。那麼,請將諷刺小說的歷史再往前推,你會發現《儒林外史》當數我國古典小說諷刺藝術的高峯。作者吳敬梓本人曾飽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之苦。因此,在《儒林外史》中,他運用犀利的筆法,通過對人物外形的勾勒、對比、細節描寫等,運用爐火純青的諷刺藝術無情的抨擊了明清時期僵化、腐朽的科舉制度。

《范進中舉》節選《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書最精彩的片斷之一。本故事在結構上自成首尾,是一篇獨立的短篇小說。但在思想和藝術特色上卻充分體現了《儒林外史》中的諷刺藝術。《范進中舉》既是喜劇,也是悲劇,魯迅先生曾精闢地概括道:“慼而能諧,婉而多諷。”也就是寓莊於諧,寓悲憤於嬉笑怒罵中。那麼,作者在文中運用了哪些手法進行諷刺,才形成了如此顯著的諷刺藝術特色呢?

首先:運用強烈的對比來達到諷刺效果。

故事圍繞着范進中舉前後展開。在作品中,作者始終沒有說過一句褒貶愛憎的話,它讓諷刺對象的形象、行爲、內心因范進中舉而產生自我矛盾,醜態百出,從而淋漓盡致地揭露出當時社會的種種醜惡現象和人們的病態心理。

對比度最鮮明、最強烈、最精彩的要算范進的岳父胡屠戶了。范進中秀才時,胡屠戶“拿着一副大腸和一瓶酒”去賀喜,進門卻開口就罵范進是“現世寶”,最後將“賀禮”吃光喝光後“橫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當范進去找他借盤繞參加鄉試時,卻被他“一口啐在臉上,罵了個狗血噴頭”,范進被他罵得“摸門不着”。此時的胡屠戶是何等的高傲、自私冷酷、粗野霸道。然而當范進中舉後,他馬上又帶着不同的賀禮上門去了,連連誇讚女婿是“天上的文曲星”,甚至范進喜極而瘋需要他用巴掌將其打醒時,他忙說“天上的星宿打不得。”最後迫於無奈,連喝了兩碗酒壯膽之後才“大着膽子打了一下,心裏到底還是怕的”。范進回家途中,他一路上低着頭爲范進扯了幾十回皺了的衣後襟,當他得了范進的賞銀時,是如此的虛僞,如此的貪婪。此時,一個活脫脫的市儈小人的姿態展現在我們眼前,他是如此的前倨後恭,嫌貪愛富,一付奴顏媚骨與之前高傲的胡屠戶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樣的對比更加增強了諷刺效果,讓我們看到了在那腐朽的科舉制度背景下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還有那擁有“萬貫家私”的張靜齋,在范進中舉前從未曾聽說過此人,然而在范進中舉後,這位“大人物”卻主動登門“攀談”來了,又送銀子,又送房,一下子從“一向有失親近”變成“年誼世好”“至親骨肉”了。這時范進的門前從以前的門庭冷清到如今的門庭若市,這是何等大的對比。

還有那些與范進同處於社會底層的左鄰右舍們,在那個病態社會的薰染下,心靈變得冷酷而扭曲。范進中舉前,鄰居無人借他一文錢,甚至於他與老母親餓了兩三天,也沒有一個鄰居送來一口救命糧。這是一羣將自己深深隱藏起來的,冷漠的鄰居。可是當范進中舉之後,這羣鄰居卻蜂擁而至,他們前來賀喜,看熱鬧,甚至於慷慨地從家裏拿出雞蛋酒米、雞款待報子。范進發瘋後,衆人齊想辦法齊動手一起救治“老爺”的瘋病。就連范進發瘋時跑丟的那隻鞋,也有人特意去尋來“替他穿上”。衆鄰居極盡諂媚討好之能勢,醜態百出。

就算范進本人在中舉前後的區別都是如此的強烈。中舉前,范進生活落迫,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受盡世人的白眼和嘲諷,尤其是其岳父胡屠戶對他更是開口便罵,肆意羞辱。而面對“岳父”的責罵和羞辱,他已習慣於逆來順愛,低眉順眼的認爲“岳父見教的是”。長期的科考失敗讓范進長期備受“希望”和“失望”的折磨,在這種折磨的交織下他“卑怯屈辱”的性格形成是必然的。終有一天他“中了”,卻也“瘋了”,這極度歡樂的一瞬轉眼被逆轉,讓人在覺得可笑的同時不禁悲從中來,這樣的對比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范進幾十年赴考的辛酸悲苦。正當我們同情他時,事情又出現了轉機——他醒了。醒來後的范進由於社會地位的提高心態發生了巨大變化,他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了。所以,對平日懼怕的胡屠戶也不怕了,稱呼也由之前的“岳父”改爲“老爹”了。作者通過中舉前後境遇和心態的強烈對比,把范進醉心功名、靈魂卑劣的腐儒形象入木三分地刻畫出來了,增強了文章的諷刺意味。

作者就是通過這幾組強烈的對比,十分真實地表現了整個社會追求功名,嚮往富貴的普遍傾向。正是在這種惡濁的社會空氣的引誘下,在由科舉考試製度造成的社會環境中,范進纔會那樣捨生忘死、不顧一切地去追求舉業的成功。這種從人物關係和社會環境着眼去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寫法,表現了《儒林外史》諷刺藝術的現實主義特色。

其次,作者運用誇張的手法來增強諷刺效果。

作者寫人敘事,不是精雕細刻,而是掀取了最能突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典型細節進行誇張,從而更讓讀者深切感受到封建科舉制度的危害。比如:范進因中舉喜極而瘋的精彩片段就是一例。范進“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着,往後一跤跌倒,牙關緊咬,不省人事。”“中舉發瘋”在當時的士人中雖不是普遍現象,卻也是“會有的實情”,作者卻將范進發瘋時的動作進行了細緻而誇張的描寫,通過“一拍、一笑、一跌”幾個動作,將范進每一次赴試都充滿希望和幻想,可每一次都失望而歸,以至於當他真的中舉時他竟承受不住這巨大的刺激時的心理刻畫深入木三分。發瘋的描寫是誇張的,可是范進的發瘋又有其社會原因和心理依據,因而又是“真實存在”的。

再次,白描手法也增強了文章的諷刺效果。

作者對諷刺對象從不直接評說,而是以客觀的態度,描摹人物言行,展示人物內心世界,寫來似乎非常冷靜客觀,但愛憎情感卻十分鮮明,這是本篇諷刺藝術的突出之處。如張靜齋拜會新貴範老爺的場面,就很有特色。張靜齋與范進根本沒有什麼瓜葛,連他自己也承認“同在桑梓,一向有失親近”。可是一聽到范進中舉,不用分說,就急不可耐地前來恭賀,開口“親切的世兄弟”,閉口“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與范進稱兄道弟,送了銀子又送房子。作者對他無一貶詞,完全是客觀的描摹。然而張靜齋那種虛僞面貌掩蓋下的結交新貴,攀附權貴的居心,已經躍然紙上,赤裸裸地展現出來了。

最後,細節描寫生動逼真,也極具諷刺性。

文中多次運用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增強文章諷刺效果。其中,最精闢的莫過於篇末對胡屠戶接受范進贈銀的描寫。胡屠戶一邊“把銀子攥在手裏緊緊的,把拳頭舒過來„„屠戶連忙把拳頭縮了回去,往腰裏揣„„”通過這一細緻入微的描寫將胡屠戶貪婪而又虛僞的內心活動昭然若揭,他見財心喜,所以“把銀子攥在手裏緊緊的”,可他又不得不假意推讓,推讓的同時他又怕弄假成真,生怕到手的銀子飛了,所以他的手慢吞吞的“舒過來”,卻仍緊攥着拳頭,刻畫了他口是心非的嘴臉,一聽范進是真心相送時,他就不再“客氣”,“連忙把拳頭縮了回去,往腰裏揣”,此時,他的動作做得那麼快,跟“舒過來”時的不爽快形成鮮明對比,作者用“攥”、“舒”、“縮”、“揣”四個字便將他那貪圖錢財的小人相被表現得惟妙惟肖。

細節的真實生動,語言的簡潔準確,傳神地刻畫了人物性格特徵,極大地增強了小說諷刺藝術的魅力。

縱觀《范進中舉》一文,吳敬梓正是藉助對比、誇張、白描及細節描寫等這些表現手法的巧妙運用來體現出它獨特的諷刺藝術。在諷刺藝術的刻畫下,作者不僅寫出了科舉制度外在的種種弊端,而且將他銳利的筆觸深入到被科舉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靈魂深處,因而《儒林外史》對科舉制度的批判就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小說行文詼諧幽默,妙趣橫生,而字裏行間卻時時流露出作者內心深處的悲憤和哀痛。正應了魯迅先生所指出的《儒林外史》“慼而能諧,婉而多諷”的藝術特色。

參考文獻:《儒林外史》

《中國小說史略》(魯迅)

《儒林外史與江南士紳生活》(顧鳴塘)

《漫說儒林外史》(張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