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教學論文

論閔惠芬先生、胡志平先生演奏《二泉映月》的音樂美學

聽後感:

論閔惠芬先生、胡志平先生演奏《二泉映月》的音樂美學
論閔惠芬先生、胡志平先生演奏《二泉映月》的音樂美學

聽本首曲目,漸漸朝遠方眺望,呈現在眼前的是寧靜夜晚,月明星稀,月光灑在平靜的湖面上,秋風習習,衣衫襤褸的阿炳彷彿是在訴說無盡的悲憤與無奈。阿炳自幼音樂天賦極高,又受其父華清和的影響和嚴格要求,對民族傳統樂器十分精通。但其在35歲時雙目失明,又生活在民族危亡、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時代,阿炳的內心是極其複雜的。在這個大背景下,阿炳內心深處有着強烈的民族情感,也有着個人情感的愛恨情仇。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是阿炳複雜內心的心靈寫照

本首曲目從一句長長的拉弦開始又及時的斷開好似一句長嘆,之後音樂起起伏伏,時而低聲呻吟,好似唸叨着什麼,時而高潮迭起,好似感慨着什麼。從阿炳的生前背景中我們可以瞭解到阿炳的一生可謂窮困潦倒,悽悽慘慘慼戚,最難將息。所以隨着音樂的響起,樂曲的悲涼之情便深入人心,彷彿正在向我訴說自己的悲涼人生,自己聽着音樂也可以感受到這種生活的落魄,精神的萎靡,未來的無知及迷茫都從一弦一奏中娓娓道來。

閔惠芬先生

在網上一篇有關閔慧芬的報導中發現自1982年至1987年的五年時間內,她相繼動了6次手術,進行了15次化療,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然而,閔惠芬卻挺過來了。她有着開朗樂觀的性格,超越常人的毅力,永不言敗的意志,挑戰生命的勇氣。原來她和阿炳先生真的有着很多類似的磨難。也是也許會有人反駁,說她可是演奏版本中最慢的一位。的確閔慧芬演奏該作品的時間長度爲9分49秒,從這一點上看好像反駁的很有說服力,但從更高的層次來講,這正是閔慧芬在真實表現作者意圖的基礎上完美的與自己的表演個性相結合的結果。

閔惠芬老師是一位著名的女性二胡演奏家,她曾說“演奏時要情動於中,聲情並茂,自然流露。”身爲女性二胡演奏家,更加註重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情感 表達、情感基調。在引子和尾聲的演奏中,她運用了大量的顫音、長音,像是有人在哽咽訴說;在全曲高潮,閔惠芬老師全神貫注、激情勃發,不僅把原作曲家阿炳老師的那份孤獨蒼涼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而且在不斷地治癒這 些悲傷,讓內心釋懷。在演奏技巧上,得益於閔惠芬老師日常努力刻苦練習以及認真學習,才能真正把握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基調,在演奏的時候達到情、氣、格、韻的統一,完美地展現了這首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情感發展。

演奏中,閔惠芬右手運弓大開大合、左手按弦不僅下指有力且充滿彈性,奏得深情堅定、慷慨激昂。紮實、鏗鏘有力的運弓,絲毫不受極慢板速度的影響,其激越、豪邁、飽滿的情緒,猶如阿炳的聲聲吶喊、痛快宣泄,使聆聽者跟隨音樂去體會阿炳的內心世界,情不自禁地思緒滿懷、心潮澎湃、熱淚盈眶。閔慧芬在演奏中的運弓,把肩部、背部與腰腹的力量通過手臂,集中傳輸到手指,幾乎全身力量的彙集,使弓毛緊緊貼住琴絃,不僅加大了摩擦力,且韌勁十足,結實集中的音色非常有利於對《二泉映月》情緒激昂、向上旋律的表達。比如樂曲的第三段是全曲的高潮,集中表達了阿炳不屈服黑暗舊社會,嚮往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閔慧芬獨特的運弓手法十分貼近阿炳的內心,把這一情緒發揮得淋漓盡致。

胡志平先生

胡志平的演奏則更多的體現出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任何一部音樂作品都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必然有特定的音樂風格。真正的表演藝術家會自己化身爲作品創造者,與之同呼吸、共命運,以便更真切地表現作品的歷史風格。

胡志平先生的演奏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阿炳的原版演奏。胡志平演奏版的《二泉映月》採用阿炳原版演奏的速度和技法特點,筆者從音頻圖示對比中發現,二者演奏的音頻圖示結構非常相似。阿炳版的純演奏時間爲7分4秒,而胡志平演奏版爲7分5秒。而當筆者聽到胡版中的第一句引子之後,就意識到這是音色是和阿炳版最爲相似的一版。可以說胡志平在演奏方面極大地忠實了原作,體現出了音樂表演的真實性和歷史性。當然胡先生的演奏在忠實原作的基礎上也體現了表演者的獨創性。這一點最明顯的是在力度上變化幅度的加大,從而拓寬了該曲的表現內容。胡志平演繹的《二泉映月》除表現出悲傷辛酸的意境外,還帶來一種古色古香的味道,甚至可以聯想到江蘇無錫惠山泉的景色。這一版的演奏可以說是在綜合了原作者的表演技法的同時大大的賦予了自己的審美體驗。

胡志平老師用他特有的音色來演繹《二泉映月》,整曲非常流暢,沒有非常大的起伏,較爲平淡,但正是這種平淡最能打動人心。胡志平老師演奏的《二泉映月》版本並不是最淒涼、悲傷的,但演奏得乾淨利落,並在開始的時候就奠定了這首曲子回味悠長的基調,更加註重原作的精神表達。

胡志平經過多年的學術鑽研,在分析、研究阿炳託音胡琴的風格與技法上,結合自身豐富的演出實踐經驗,不斷深入作品,在發掘《二泉映月》新的內涵意韻上,形成的完整版本。他的演奏旋律樸實,音色蒼勁,略帶粗獷,其大樸若拙、返璞歸真的藝術格調,超然世外、物我兩忘的藝術境界,相對過於強調悲情的版本更加耐人尋味、引人深思。

結語:

其實任何一個成功的音樂表演,都會具備音樂表演美學的三個原則,即真實性與創造性的統一、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技巧與表現的統一。通過分析幾位大師演奏《二泉映月》的版本,使自己明確了努力地方向,在今後的學習過程中,筆者會有意識培養好的表演習慣,讓自己的表演盡力傾向於真實性與創造性的統一、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技巧與表現的統一。

演奏家所生活的時代對於他們本身就產生很大影響,而他們不同的個人經歷、教育背景,所以對於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理解也不同;對於技術的運用不同,對於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演奏的側重點不同,所演奏的《二泉映月》感情就會不同。但是,不管演奏什麼樣的情感,原作曲家阿炳老師,演繹家閔惠芬老師、胡志平老師、宋飛老師,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今後更多的人學習、繼承中國的傳統民族音樂,推動了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發展,爲國樂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同時也爲今後如何推廣國樂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最後感謝學校開設《音樂表演美學》課程,也感謝汪老師一個學期的辛苦付出,讓未來對音樂美學的感悟能夠更加深刻,更加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