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經濟論文

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探討

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探討

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探討

2008年全球全融危機以來各國加強了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力度。美國的修德一弗蘭克法案提出成立金融消費者保護局賦予超越監管機構的監管權利全面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自此金融消費保護成了各國極度關注的熱點,“金融消費者”按照中國人民銀行頒佈的《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管理辦法試行2013》的定義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購買、使用全融機構銷售的金融產品或接受金融機構提供金融服務的自然人”。我國金融消費者保護處於起步階段公衆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相關概念、理論生疏金融消費者保護效率較低用。金融消費者具有金融財產安全權、購買金融產品知情權金融產品自主選擇權金融市場公平交 易權以及求償權等基本金融權利。金融消費者保護要通過建立保護機制、健全金融消費者諮詢投資受理處理機制、探索金融消費者金融非訴解決機制以及全融知識宣傳和普及來使得金融消費者免受損害。

    金融消費者保護的必要性與有效性在此基礎上指出了我國金融消費者保護面臨着監管錯位、金融腐敗、銀行壟斷經營和利率市場化等造成的現實挑戰以此提升我國金融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針對這些挑戰提出了銀行業監管應把金融消費者保護作爲首要目標、淨化金融消費者保護環境、規範商業銀行經營行爲彌補金融消費 者司法保護缺陷等對策具有一定理論與現實意義。

    金融消費者保護理論屬於政府管制理論範疇。其理論經濟危機理論發展與主流經濟學思想、監管理念和金融實踐活動密切相關。經濟管制必要性與有效性理論代表性學派理論包括市場失靈說金融脆弱說社會利益論等。從金融消費者保護的必要性理論來說是社會利益論認爲市場經濟天然存在缺陷配置以保護公共利益爲出發點的政府金融監管可以通過對經濟生活進行適度干預糾正或消除市場缺路。在完全競爭假設條件下市場資源配置最優化、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帕累托最優難以實現壟斷和過度競爭與金融消費公平原則相悖導致市場失靈,爲防止相關經濟主體對金融消費者利益的侵害作爲社會利益代表的政府有責任和義務通過強化監管消除價格歧視維護金融安全和優化資金配置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資產流動性缺乏是銀行體系脆弱性的根源道德風險過度投資政府擔保過度借債經濟波動等都是導致銀行脆弱性的重要原因,政府通過以利率管制爲核心的金融約束政策消除金融機構信息屏障有效實現信生資源的優化配置確保全由機構穩建經營和金融體系安全。息息相關對信息的利用程度決定了交易收益。信息屏障直接導致委託代理關係扭曲金融消費者與銀行之間存在着特殊的雙向委託代理關係銀行壟斷經營與暴利追逐最終導致金融消費者權益受損。法律不完備理論認爲法律訴訟與行政監管孰重孰輕具有較強行政色彩的金融監管成本較低而效率更高。法律不完備所導致的監管失靈監管者能在法律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擁有較大靈活性問。

    從金融消費者保護的有效性理論來說是監管俘獲論認爲被監管者受利益驅動往往會運用各種方式或手段俘獲監管者使被監管者淪爲利益集團謀取私利的工具政治壓力或監管腐敗往往使監管偏離公共利益目標。在公共利益和特殊利益集團利益之間尋求平衡點公共利益僅僅反映了監管者主觀意願以滿足多數人偏好爲最終結果往往陷入了監管者利益最大化誤區。

    融入政府管制論中的金融消費者保護理論的精髓在於個人利益保護與社會利益論密不可分金融消費者訴求往往是市場失靈的代價資本道德約束彰顯金融脆弱說的本質金融創新中新版龐氏騙局的層出不窮委託代理關係扭曲下霸王條款備受詬病信息屏障下利益衝突爲何難以避免監管尋租金融約束、信息披露和公共選擇等社會經濟內生變量與金融消費者保護存在內在聯繫金融消費者保護的目標是社會福利最大化防止金融機構對金融消費者的利益侵害。

監管目標錯位挑戰公共利益論戰後頻發的金融危機表明美國政府監管價值取向偏離金融消費者保護淪爲利益集團的尋租工具加劇了金融市場失靈導致了金融消費者利益嚴重受損。從行業管理演變而來的我國傳統銀行監管目標,主要側重於維護金融體系穩定重點監控銀行機構風險抵禦能力和盈利能力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明顯不足,改革開放36年來我國銀行壟斷經營由來已久銀行服務質量低下與霸王條款籤行並存金融消費者權益備受侵害引起金融消費者強烈不滿。由於金融監管制度設計過分強調機構監管和功能監管金融消費者保護目標被嚴重。

金融腐敗挑戰監管俘獲論。金融市場是典型的法律不完備市場直接導致金融消費者司法救助不足。美國是世界上金融監管體制最爲完善金融消費者保護最全面的國家但金融消費者保護一直以來並未成爲金融監管的首要目標從大蕭條到次貸危機從龐氏騙局到華爾街運動每一次危機的爆發都與監管尋租密不可分裏。面對資本的貪婪和人性的醜惡在正規金融過於強大草根金融“夾縫求生的現狀下面對物價波動壓力。

    社會資金循環梗阻挑戰金融脆弱說。政治多元化、經濟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是現代化國家的基本特徵。我國長期存在金融壓抑壁壘金融自由化步履維艱,民間借貸炒股炒樓炒金等投資活動活躍社會資金“脫實入虛”銀行利潤持續收窄信用風險持續累積銀行體系脆弱性日益突出。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最主要的風險是信用風險。在我國商業銀行體系中占主導地位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主要貸款對象爲國企。我國商業銀行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十分嚴重由於我國採用的是總分支行的組織結構特別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衆多下級行對上級行隱瞞、慌報經營管理信息的現象普遍存在從而使上級行難以對各分支機構實施有效的監控加大了我國商業銀行的運行風險,廣大存款人對我國商業銀行分支行的

    銀行壟斷經營挑戰委託代理說。我國四家國有商業銀行脫胎於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四家專業銀行其壟斷地位的形成不同於西方市場經濟國家通過自由市場競爭而來而是通過行政方式設置而來的而且目前它們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商業銀行,80%以上銀行業資產佔全部金融資產的比例超過90%。同業業務,理財等金融產品不斷髮展金融業務鏈條在逐步拉長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在上升。這種格局既反映了銀行業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主導地位也反映了金融體系過於依賴銀行業的缺陷。金融消費者與銀行具有雙向委託代理關係伴隨着現代金融業的迅猛發展商業銀行作爲代理人的情形十分普遍。產品風險外延化競爭同質化和服務低劣化侵犯金融消費者權益事件頻發成爲必然。

利率市場化挑戰金融約束論。我國銀行業是金融約束論的直接受益者通過成立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剝離不良資產、國家注資、引進國內外戰略投資者和資本市場融資國有專業銀行華麗轉身爲國有控股商業銀行,據不完全統計剝離不良資產和國家注資超過10萬億人民幣相當於當時社會財富的一半。嚴格的市場準入限制確保了國有商銀行的壟斷地位嚴苛的利率管制使得我國存款利率長期低於競爭生均衡存突利差成力我國商業銀行的首要利潤來源,也造就了我國商業銀行以傳統銀行業務爲主的經營模式,2011年我國銀行業淨利潤爲1.04萬億元淨利潤增長率達36%高於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5. 49%的利潤同比增長率銀行業“暴利”已成爲不爭的事實金融約束與金融壟斷相伴壟斷必然限制競爭造成我國銀行經營模式落後利潤來源單一銀行服務質量低劣,霸王條款”盛行金融理財陷阱重重金融欺詐事件屢見不鮮金融消費者利益備受侵蝕而無處申訴。伴隨着金融國際化和一體化趨勢以及金融約束的逐步放鬆銀行業靠國家行政干預的壟斷輝煌難以維繫。銀行業利潤增長呈下降趨勢影子銀行進步氾濫銀行業公司治理效率亟待提升各種風險挑戰尚需面對強化以金融消費者保護爲核心的銀行監管成爲提高銀行持續經營和抗風險能力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