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經濟論文

計量經濟學博士論文精品多篇

計量經濟學博士論文精品多篇

計量經濟學畢業論文 篇一

摘要:

本文分析了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現狀,指出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重數學推導,輕經濟直覺,重方法介紹,輕能力培養,重理論體系,輕實際應用等問題;然後分析計量經濟學開放性實踐教學的必要性;最後提出了計量經濟學開放性實踐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學內容和考覈評價方式。

關鍵詞:

實踐教學;計量經濟學;開放性

一、引言

計量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以及宏觀經濟學一起構成了高校經濟類本科生三門核心理論課程,是現代經濟學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計量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也在實證研究中被大量應用,因而在經濟學界也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計量經濟學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現代經濟學研究和經濟分析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能夠建立和應用計量經濟學模型分析現實經濟問題。計量經濟學開放性實踐教學模式有助於提高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效果和經濟學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計量經濟學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計量經濟學的確是一門教學難度較大的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既要注重學生對計量經濟學基本方法和理論的理解與掌握,又要着重培養學生運用計量經濟學基本方法與理論來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該課程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經濟學、統計學和數學基礎,並且需要利用數理統計的相關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因此,計量經濟學就成了經濟類本科生最頭疼的一門課程,形成了“教師難教,學生難學”同時並存的局面[1]。在計量經濟學教學實踐中,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確實存在一些問題,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重數學推導,輕經濟直覺

計量經濟學所使用的經典教材大多是從國外引進,國外的計量經濟學教材內容比較複雜高深,對於一般本科生而言有較大難度。近年來,國內經濟學者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編寫了多本計量經濟學教材,由於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推導需要運用大量的數學和統計學知識,因而,絕大多數的計量經濟學教材都側重於數學推導,缺乏簡明而實用的經濟學案例,使學生望而卻步;一些教師在講授過程中,過於強調公式的推導和證明,學生在學習計量經濟學時覺得像是一門數學課,從而望而生畏,且感覺學習計量經濟學之後又不能解決多少實際的經濟問題,顛倒了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的學科屬性[2]。我國大多數院校的經管類專業本科生是文理兼收的,文科生源的學生數學基礎普遍較差,因此,他們普遍認爲計量經濟學課程難度較大。

2、重方法介紹,輕能力培養

計量經濟的實證分析應該包括經濟問題的提出、理論模型的建構、參數的估計與檢驗、理論模型的經濟解釋等。在各層次的計量經濟學教學中,都比較強調計量理論與方法的介紹,對如何從經濟現象中提出經濟問題,如何應用計量理論模型來分析解決實際經濟問題,卻很少討論,學生在這些方面接受的訓練也很不夠,許多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仍採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這樣既不利於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達不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目的。

3、重理論體系,輕實際應用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但在過去的教學中由於學校相關硬件建設落後等原因,許多學校都沒有開展實踐教學,教師主要講授計量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和邏輯推導,經濟軟件的實際操作訓練仍然是薄弱環節,學生學了不少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方法,但還是不知道應該如何在實際中運用它,不知道如何提出經濟問題,不知道如何進行經濟數據的收集與處理,理論和實際嚴重脫節,計量經濟學課程作爲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作用就無從談起。

三、計量經濟學開放性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應用性與綜合性都較強的學科,要求學生既具有較強的經濟理論知識,又具有良好的統計學與數學知識,同時還必須具有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計量經濟學理論教學已不適應經濟學人才培養的教學要求;計量經濟學的課程性質要求進行開放式實踐教學,計量經濟學是一門綜合運用經濟理論、數學和統計學,並藉助計算機,從定量角度來分析經濟現象與經濟規律的學科,勢必對實踐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開放性實踐教學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在理論教學的同時進行開放性實踐教學,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教學的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使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爲知識主動尋求者,這對於提高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進行計量經濟學開放性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是提高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迫切需要。

四、計量經濟學開放性實踐教學機制構建

1、開放性實踐教學的目標和基本要求

開放性實踐教學不僅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鞏固書本知識,加深對相關概念和理論的理解,同時也是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提升學生社會實踐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3]。開放性實踐教學倡導以問題和課題爲核心的教學模式,推廣個性化培養與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通過開放性實踐教學,使學生能夠了解和掌握運用計量經濟學建模的基本要求,並能夠較熟練使用Eviews與Stata等計量分析軟件進行相關數據的處理,模型參數的估計與檢驗,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2、開放性實踐教學內容的調整與選擇

從培養經濟學應用型人才的實際需要出發,需要對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加以適當地選擇與調整,就必須以計量經濟分析軟件爲工具,以經濟理論教學爲基礎,對其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選擇。根據理論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結合計量經濟分析軟件學習的特點,合理制定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案例庫,針對開放性實踐教學設計相應的教學案例,結合專業特點展開案例教學,讓學生學會運用計量經濟學分析和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編寫與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相適應的教材,教材內容實用即可,改變現行教材的呈現方式,以增強教材的可讀性,讓學生在使用計量經濟學的過程中學習它[4]。以問題爲導向,將課程內容項目化,學生在老師指導下進行相關數據的收集整理、設定計量模型並對參數進行估計與檢驗,通過項目的進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學生溝通合作能力,同時還能夠兼顧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逐步構建使學生受益的開放性實踐教學體系。

3、開放性實踐教學的考覈評價方式

開放性實踐教學的教學效果如何評價,在實際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根據開放性實踐教學的不同環節建立相應的考覈評價機制,以多種形式、從不同角度全方位地評價開放性實踐教學的教學效果,鼓勵和引導學生主動參加開放性實踐教學,通過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教師根據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的表現,以及學生撰寫實踐報告或研究論文等,綜合考覈評價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給出相應的實踐教學成績,採用這種方式考覈評價學生,不容易作弊,能夠比較準確地評價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並以此作爲優先推薦評審獎學金、優秀畢業生等的條件。

在傳統的理論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大多處於知識被動接受狀態,這不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應該鼓勵和引導學生把課餘時間用於研究性、探索性與創新性學習和實踐。引導學生參與開放式實踐教學,激勵學生進行應用性和創新性研究,參加各類應用技能競賽,並解決相關實際經濟問題;鼓勵學生髮表學術論文,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對研究的內容與方法進行宣講,並接受老師與同學的提問,這種考覈評價方式有助於考查學生對計量理論與方法的理解程度和實際應用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

五、結論

以學生爲中心的開放性實踐教學模式是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從事計量經濟學教學與研究工作的教師應不斷探索計量經濟學新的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以開放性實踐教學來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構建多元化、全方位的開放性實踐教學體系,是廣大經濟學教師所應共同思考的問題。希望通過以上的幾點建議,能夠對從事計量經濟學教學與研究工作的教師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從而到達提升經濟學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子奈。關於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哲學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2010(2):69-83.

[2]陽玉香,譚忠真,莫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的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J]。經濟研究導刊。2010,94(20):212-213.

[3]魯嘉華,成瓊,張燕。開放式實踐教學模式促進機制的構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3):172-175.

[4]陳國平,張勇。實踐教學法在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中的應用探討[J]。考試周刊。2014(44):12-14.

計量經濟學的語言分析:模型語言經濟學表述的非充分性 篇二

經濟學語言學轉向引發人們對語言在經濟分析中作用的廣泛關注,進而產生一個問題,計量經濟學的主要語言是什麼?計量經濟學語言具有什麼特徵?其在經濟分析中又處於什麼地位?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從什麼是計量經濟學的語言以及計量經濟學語言的方法論地位來着手。

要探討計量經濟學的語言,離不開對計量經濟學的界定及其基本分析結構的探討。計量經濟學是通過模型來表述經濟現實的,基於統計、概率方法的模型構建是計量經濟學經濟表述的主要手段與方式,也是計量經濟學進行經濟研究與分析,以及作用於應用實踐的基礎途徑。從學科的自我表述與實踐應用兩個層面來說,一方面,以概率和統計爲基礎的計量經濟學模型是計量經濟學這一學科的主要表達方式,也就是計量經濟學的“語言”;另一方面,從計量經濟學的基本分析結構來說,模型是計量經濟學分析的基本結構,是計量經濟學描述、解釋經濟現實的主要手段,也是計量經濟學進行學科表述與對外自我表達的主要途徑,可稱爲計量經濟學的“模型語言”。以概率和統計爲基礎的計量經濟學模型,既是方法又是語言,在計量經濟學經濟分析中處於核心地位。作爲經驗實證的計量經濟學,其研究方法從方法論上來說是經驗實證的模型方法,其語言也必然離不開經驗實證的方法論基礎地位,是經驗實證的模型語言。   那麼,計量經濟學經驗實證的模型語言在經濟學研究中處於何種位置?其經濟學的表述充分性如何?是否能夠替代自然語言?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就要明確經濟學學科本質與計量經濟學經驗實證模型語言的方法論地位。作爲社會科學的“皇冠”,其特殊的學科性質決定其不等同於物理學這樣的自然科學,同時人類社會也不等同於實驗室。經濟現實的複雜多變性,人性與人類心理的不可預測性,使得經濟發展過程成爲一個異常複雜的有機體,這些必然複雜化經濟學的表述及其語言,單一的基於以概率和統計的模型語言難以完成這一任務。此外,從經濟科學理論表述層面來看,經濟理論並不必然由數學或統計學來證明。經濟學的語言是多元而非一元的,數學、統計語言是經濟學分析語言中不可替代一種,是“多元”中的“一元”,但並不必然比其他語言更重要。當然,這也解釋了計量經濟學以概率和統計爲基礎的模型語言在經濟分析語言中的地位。

計量經濟學經驗實證的模型語言是計量經濟學科學化經濟研究的一個重要體現,但同時也難以避免其自身與生俱來的方法論侷限:

首先,經驗實證的模型語言面臨經濟研究中價值判斷理念的計量化問題。計量經濟學模型語言對經濟現實的表述是建立在表示現實經濟活動結果數據的概率分佈假定基礎之上的,模型語言對經濟現實中不可度量的社會關係、政策和心理等價值理念的處理是通過主觀假定賦值或虛擬變量來完成的。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計量經濟學模型語言對價值判斷的這種表述稍顯隨意、主觀,是不精確的;此外,很多價值判斷理念難以通過統計語言或概率分佈來表述。因此,計量經濟學模型語言存在着價值判斷理念計量化的問題。經濟研究是以人及其構成社會的經濟活動與關係爲核心的,而這種社會經濟關係的表述不僅是“量”的統計,還包括“質”的描述。計量經濟學模型語言對經濟現實的解釋與描述是通過變量與現實經濟因素的映射來完成的,因此,模型對經濟現實的解釋是建立在模型方程涵蓋待解釋經濟變量這一前提之上的。那麼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模型是否可以包含所有經濟因素,也就是經濟因素都可以通過適當量化的形式納入模型語言的表述範圍嗎?答案是否定的。很多宏觀計量經濟學模型中的政策、環境因素以及微觀計量模型中的心理因素,都很難一一映射爲計量模型中等價的變量形式。雖然虛擬變量是一種選擇方式,但現代計量經濟學中的虛擬變量通常是簡單的“二進制”(0,1),這種“是與否”的極端表述方式很難精確描述經濟現實的漸變過程與漸變效應。

此外,即便勉強將價值判斷理念通過主觀賦值的變量進行計量化,還存在現實經濟因素與觀測數據統計方式的非“一一映射”問題。很多模型表達的變量或符號在現實經濟中有多個對應統計方式,而每種方式的選取都代表着不同的樣本數據,有時甚至會影響到模型的估計結果。如探討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經濟增長的關係時,涉及到國家開放程度這一政策理念及其模型對應變量的選取。究竟用什麼代表開放程度,現實中選取模型樣本數據時就涉及一個選擇的問題,有的研究者將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的GDP佔比作爲一國開放程度的度量標準,有的將對外政策的頒佈作爲開放程度的度量。這種變量的選取通常以模型的估計結果是否更優作爲條件,可以說這種選取模式是稍顯主觀隨意的,並不具備嚴格的科學性。

其次,計量經濟學模型語言難以完全取代經濟學表述中的自然語言,一元的模型語言難以對經濟學進行全面、充分表述。第一,能夠表述經濟世界的是語言性的詞語而不是人爲創造的符號、模型,計量經濟學的模型語言並不比自然語言更接近經濟現實,同時,經驗實證的模型語言所描述的邏輯建構具有其本身的侷限,不能完全取代經濟學自然語言的使用。雖然計量經濟學模型語言中的數學公式與統計推斷過程本身也是一種話語,但這種“話語”本身也有語言問題,愛因斯坦指出,“就數學定律指涉現實而言,它們並不確定;就其確定性而言,他們並不指涉現實”。數學哲學的觀點展示出數學、統計的模型語言,作爲一種經濟學研究語言,其所構建的“經濟世界”並不比自然語言的更準確,也不比自然語言的更接近現實世界。第二,人們生活的世界是詞語的世界而非函數的世界,對語言最重要的溝通與交流功能來說,經驗實證的計量經濟學模型語言作爲交際語言並不具備足夠的充分性。雖然其在統計推斷與函數符號表達上具有嚴謹性與便利性,並因此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其科學性,但對於語言最爲重要的交際功能,計量經濟學模型語言並未表現出任何超越其他語言範式的優勢,尤其是在與公衆交流時。用函數與符號表達的數學語言是自然科學的通用語言,“對自然科學家而言,它就像過去拉丁語對學者一樣,而對許多經濟學家來說它不幸是希臘語”,因之其模型方程與符號的表達範式可能更容易使人們感覺它只想通過深奧的數學讓人肅然起敬,而不是更有助於交流。

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問題,不論計量經濟學模型語言多麼嚴謹、精確,也不可能做到對完整社會關係進行精確表述,這取決於計量經濟學模型設定的非精確性與局部性,因爲任何模型都不可能把整個社會複雜多面的關係全部納入模型體系,無論從技術層面來說還是從方法論層面來說,這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引 言 篇三

當前正在持續並不斷延伸的經濟危機,引發了學術界對於標準經濟學建模方法在此次危機預測與應對中作用的探討,其矛頭直指計量經濟學,認爲計量經濟學在經濟現實表述與預測方面作用甚微,一些極端觀點甚至要求放棄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因之引發當前學術界關於計量經濟學“失敗與否”的學術之爭。爭論的實質可歸結爲一個問題:計量經濟學是否是精確、無侷限的絕對科學?

對於計量科學的精確性、絕對性的探討由來已久,當前學術界的爭論只是對這一問題的深化。早在1939年,Keynes就指出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存在三個層面的問題:一是理論的先驗正確性問題,二是線性假設以及滯後期與趨勢決定的主觀隨意性問題,

正如凱恩斯所說,計量經濟學模型設定基本是以線性假定爲前提的,Juselius在談及VAR類模型的侷限時,也提起過VAR類模型的設定是線性的,因此其對於跨越多個時期的模型預測並不十分理想。

國內學界對計量經濟學基本持肯定態度,李子奈認爲,從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建立、估計與檢驗過程來說,其方法具有堅實的統計、邏輯基礎,符合科學研究的發現過程。計量經濟學研究方法實質上就是迴歸分析,是證實與證僞、歸納與演繹、檢驗與發現、相對與絕對相結合的過程。並探討了計量經濟學模型政策評價、結構分析、預測與檢驗功能上的侷限。

李子奈在他的“計量經濟學方法論的若干問題”,“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功能與侷限”中均有提到這一觀點。洪永淼認爲計量經濟學模型面臨三個主要問題:非重要因素的影響問題、觀測數據問題以及樣本外預測問題。但計量經濟學理論本身已經發展得相對成熟與全面,只是由於經濟系統的時變性、不可逆性以及經濟數據的缺陷導致了計量經濟學的分析、預測沒有物理學那樣精確,這也是計量經濟學與自然科學最大的區別。

那麼計量經濟學究竟是怎樣的科學?它是否具有其自身難以避免的不足與侷限?要對這一問題進行解答,就要從其模型方法的概率和統計學科基礎進行探討,從其表述語言、方法論及功用層面進行基礎研究,以提高其應用研究的科學性,使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沿着正確的方向發展,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計量經濟學畢業論文 篇四

1、計量經濟學教學中需培養的關鍵能力

1.1獨立的思辨能力

在計量經濟學教學中,一個重要的任務是如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思辨的能力。在具體教學中,學生們往往盲從教師和教科書的話語,絕對相信教科書上的每一個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老師在上課時的表述,很少有學生對老師上課所講的內容進行獨立的思考和辨別,特別是,學生能否根據上課老師所講的內容與現實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聯繫起來,通過比較和辨別,能否從中判斷計量模型假設的合理性,以及能否從中提煉出可供研究的問題。

比如,在建立經濟增長的計量模型時,能否聯想到中國不同階段的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是什麼,學生們能否以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來觀察現實中的經濟增長,首先提出最近的經濟增長下降究竟是由於什麼原因引起的?是居民消費增長下滑,還是投資或出口下降?進一步,教師能否引導學生提出這一階段的經濟增長與之前的經濟增長的背後原因是否相同?教師在講授上述計量模型時,能否拓寬學生們的視野,通過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通過對產生不同經濟現象背後原因的共性因素的分析,使得學生們加深對計量模型的現實背景的理解,以及引導學生對現實問題與所用計量模型之間適應性的思考,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辨能力的關鍵。

1.2對經濟現象或經濟問題進行抽象研究的能力

筆者在計量經濟學教學中發現,學生往往習慣於分析教科書上已有的計量模型或者是成熟的模型,而對於相對陌生的計量模型和研究領域,學生的理解和駕馭能力明顯要弱於對既定計量模型的分析能力。這裏面關鍵的問題,教師在上課時是否能夠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對現實問題進行探索性、嘗試性分析。我們知道,對於同一種經濟現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人會選擇不同的解釋變量,有着不盡相同的解釋。問題的關鍵在於,能否立足於觀察到的經濟現象和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對實際的社會經濟現象做出適當的抽象,選擇相對重要的影響因素作爲計量模型的解釋變量。

比如,在建立我國的經濟增長模型時,要引導學生抓住能夠代表中國經濟增長典型事實的關鍵變量,進行批判性思考。我國是一個城鎮和農村區別非常明顯的國家,所以,在研究中國經濟增長的問題時,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變量,這與西方標準的教科書中所說的經濟增長模型可能有所不同。再比如,貝克爾在研究一個地區有關犯罪的經濟模型時,在分析現實問題的基礎上,抽象出一些重要的影響因素和變量,如罪犯花在犯罪活動上的小時數、從事犯罪活動的小時工資、合法就業時的小時工資、其他收入(如財產繼承)、被抓的概率、被抓後證明有罪的概率、證明有罪後預期的判刑以及年齡等,然後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關於犯罪的合適的計量模型。教師在上課時,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嘗試進行這樣的思考和訓練。

1.3比較和評價不同計量經濟理論和方法的能力

在計量經濟學教學中,有一種能力特別重要,就是學習計量模型時需培養的比較和創新能力。學生是否能夠在現有計量模型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拓展和深化,發展出一個更能解釋和貼近現實經濟問題的計量模型。這就需要學生閱讀大量的相關文獻,對其產生的背景和運用的計量原理、方法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並且要學會通過不斷的比較和深化,來進一步修正和完善現有的模型,在此基礎上,學生完成學習能力上的一種昇華。

比如,在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理解不同時期的中國經濟增長以及中國的經濟增長是不是平穩,時間序列估計和麪板模型估計的結果是否存在顯著的差別等。要弄清上述問題,不能侷限於教科書之中,而是根據數據特徵和研究問題本身,選擇和運用合適的計量理論和方法,以及擴展和創新的前沿方法,等等。

2、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模式改革

在前文分析的基礎上,爲了培養學生的科研和創新能力,進一步突出人才培養中的能力目標,筆者嘗試提出以下幾方面的教學模式改革:

2.1帶着問題的啓發式教學

在計量經濟學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領航員和引導員的角色,在具體講解計量經濟學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時,需要改變傳統的上課方式,學會通過一個個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作爲引子,引導學生進入相關的概念學習中。在講授參數估計方法和假設檢驗時,教師要善於提出各種問題,比如爲什麼需要採用這種假設檢驗方法?這種檢驗方法的優勢和缺點是什麼?讓學生先嚐試回答,然後教師再公佈正確答案,讓學生在回答或準備問題的過程中,儘快地進入角色,熟悉上課所講的內容。其次,教師要能夠有效地組織課堂,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的授課內容中,有效地集中注意力,不要讓學生遊離於課堂之外。

比如,在講解經典迴歸模型中的樣本回歸函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從總體爲200個家庭中隨機選擇20個家庭作爲樣本,然後根據不同的樣本估計出不同的樣本函數,並進行選擇和比較。讓學生自己隨機選擇樣本,自己繪圖,自己得到最後的估計結果,讓學生親身參與到這個過程之中,他就會切身的感受到什麼是樣本回歸函數;爲什麼不同的選擇會得到不同的樣本參數估計值。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不斷地引導學生,督促學生投入到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去,並且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實施自己的做法,最後通過比較、鑑別,得到一個相對最優的結果。

2.2引進案例教學,提高學生計量的應用能力

由於計量經濟學涉及大量的數學公式和數學推導,學生們學習和理解起來存在較大困難,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感到枯燥乏味、毫無興趣。因此,在計量教學過程中藉助案例教學,可以生動形象地從案例分析中引導出計量經濟學的一般原理和規律,將抽象的計量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生動地呈現給學生,這樣就能夠做到深入淺出,水到渠成。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從當前經濟現象中的重點熱點問題中出發,選擇一些能夠提煉出計量模型的案例,然後將計量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貫穿到一個具體案例的始末,從基本假定、參數估計到各種假設檢驗,如t檢驗和f檢驗。師通過結合一個具體的案例,完整地講解上述計量經濟學內容,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案例教學的同時,教師要引導和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比如,同樣一個關於生產函數的計量模型,既能研究宏觀層面的國家經濟增長問題,同時,也可以研究產業層面的行業生產技術問題以及微觀層面的企業生產函數問題,這種生產函數具有通用性和適用性,但是,在具體應用的時候,要引導學生關注模型的適用前提和假設條件,以及在不同場合下的不同經濟學含義。

2.3改變課程考覈方式,引入課程論文考覈或上機考覈方式

傳統的筆試考試主要是讓學生去背誦和記憶一些計量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但是這種機械式的背誦既不會激發學生的興趣,也無法培養學生運用計量模型對現實經濟問題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筆者在教授計量經濟學時,期末考覈經常採用課程論文的形式,且論文必須採用計量經濟模型,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系統、全面地掌握計量經濟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因爲在課程論文中有一個完整的過程,需要學生完成從建立模型、數據收集、參數估計、假設檢驗到模型預測的整個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學生能夠相對完整地掌握計量經濟學的核心知識;另一方面,通過課程論文的方式還可以培養學生關注現實問題的意識以及培養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總之,通過課程論文的考覈方式,能夠達到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和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凱恩斯:《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

2、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商務印書館,1974年版

3、克萊恩:《凱恩斯的革命》,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

4、米爾頓·弗裏德曼:《資本主義與自由》,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5、費雪:《利息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

6、羅伯特·索洛:《經濟增長理論:一種說明》,華夏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