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經濟論文

關於農業經濟學論文精品多篇

關於農業經濟學論文精品多篇

關於農業經濟學論文範文一:互聯網在特色農業經濟品牌發展中的作用 篇一

摘要:中國全方位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城鄉聯繫日益緊密,現有以戶爲主的農業發展模式已不適應現階段要求,需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轉型,而目前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興未艾的互聯網經濟可爲農業初級產品品牌塑造提供迅捷有效的信息、引導和遍佈全球的銷售網絡作用,且目前物流配送體系已日趨完善,可以預見互聯網經濟在農業轉型過程中勢必發揮基礎性戰略引擎作用。

關鍵詞:互聯網;特色農業經濟;品牌發展

1互聯網可爲特色農業經濟的品牌發展提供重要契機

首先,隨着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使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也面臨着衆多挑戰。因爲本人在長期的生活當中,結合河南省滑縣的觀察,較爲深刻的認識到我國當前農業經濟的發展主要面臨着如下新的挑戰。一是,現代化勞動作業帶來的農業土壤污染嚴重、耕地質量下降、地下水供給緊缺等,是農業資源偏緊和生態環境惡化問題顯得特別突出。二是,隨着我國城鎮化的加劇使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轉移。但是,當前我國的農業勞動力素質呈現出結構性不均衡並造成農民逐漸老齡化問題成爲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普遍現象,即農村老齡化使“田誰來種”、“地如何耕”等諸多問題突出。三是,農產品結構越來越單一,生產結構失衡,農業效益偏低。所以,通過研究要全面地把握、準確理解和認真地調研後, 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並加快建成以農戶家庭爲單位的特色農產品經營爲的品牌經濟發展爲基礎,即通過強化互聯網與特色農業合作社的聯合爲紐帶、社會化服務爲支撐使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走農業生產技術先進、農產品經營互聯、農業生態環境可持續化發展,是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道路是當前農業發展的重要契機。其次,根據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黨中央和我國政府制定了《關於農業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及前期配套措施,這些都進一步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從政策層面爲農村及農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極大的動力,可有效改善長期以來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及發展不平衡問題。同時,爲發展特色農業提供了優質的發展環境。

(1)國家提供了強有力的稅收優惠政策,具體來講農業產品增值稅的法定稅率爲13%;小型農民經營者銷售的自產農產品不徵收增值稅;從事農、林、牧等項目的企業也可以不徵收或者根據企業情況減徵企業所得稅。

(2)交通網絡樞紐體系的完善,爲特色農業發展面向全國甚至是走向國外市場變成可能。根據官方報道“十二五”期間基本實現了“五縱五橫”運輸大通道,綜合交通網絡初步形成,公路網絡不斷延伸,使得農村公路里程突破397萬km。西部地區81%的建制村實現通暢,水運基礎設施網絡佈局更加合理,沿海港口萬噸級以上泊位超過2100個,五年新增500個。民用航空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機場佈局不斷完善,全國民航運輸機場達214個,新增39個,通勤和其他通用機場加快發展;

(3)第三方物流體系競爭,促使互聯網在農村的充分發展且不斷的成熟完善。根據統計,截止到十二五期末,郵政網點在農村的密度明顯提高。郵政局所完成8840個鄉鎮空白補建,基本實現“鄉鄉設所”的目標。全國鄉鎮網點總數達到5.3萬處,鄉鎮快遞營業網點達14.5萬處,知名的快遞企業在鄉鎮網點覆蓋率高達70%;

(4)批量回鄉創業人員,對互聯網認識越來越寬泛,使用互聯網的慾望越來越強烈,爲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新思路。從十九世紀的七八十年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後,農村勞動力主要集中在自有土地上到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建立到實施,農民工外流的一種轉變,再到2008年次貸危機以來,當前城鎮化日趨緊密再次出現了所謂的農民工潮迴流,我們暫且不論民工潮回的具體原因,就返回農民工在入城的工作中,受互聯網經濟、所在企業管理等環境的影響,出現了大批有閱歷、懂管理、有一定資金實力的農民工,他們利用農村特有的土地、場地、人力等低成本資源下,大膽發展互聯網+特色農業。

再次,在我國特色農業經濟發展在取得進步的基礎上,我們也要清醒的認識到中國特色農業經濟的發展尚存在如下突出問題,要急待改善:

(1)信息不對稱,供求嚴重脫節。以農產品爲例,目前農產品市場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十分普遍,直接導致了農產品的種植面積、產量與價格波動劇烈,大量的遊資介入流通環節,導致農產品豐產不豐收,嚴重挫傷了農產品生產者的積極性;

(2)融資渠道有限。農業現代化建設,投資者亟需大筆資金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和溫室大棚等裝備設施建設,糧食、蔬菜、園藝、漁牧等企業也亟需更多的資金開展標準化、品牌化經營及農產品深加工,但農業項目因投資期限較長,資金週轉速度偏慢,且缺少合格抵押物等因素,目前並無十分通暢的融資渠道,“貸款難”“抵押難”問題並未根本解決;

(3)品牌聚合度弱,整體利潤低。與製造業及服務業相比,基礎農副產品因其直接可用於生活消費,具備品牌塑造基礎,但截止目前,除去“康師傅”、“雙匯”和“三全”等二次深加工的品牌外,其它知名的農副產品品牌屈指可數,隨之而來的便是整體利潤偏低,導致企業無力開上展標準化操作和品牌化運營,長期處於“小農戶、弱品牌”的尷尬現狀。

2互聯網可爲特色農業經濟的品牌發展提供良好的展示平臺

從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經常使用的傳統媒介相比,當前使用的互聯網手段卻擁有無可比擬的劃時代優勢。它主要爲資源共享、超越時空、實時交互等。而與移動通訊交互融合後,其對人們的日常交往及社會經濟生活產生了更爲直接深入的影響,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了“互聯網+”的發展策略並將其上升到國家層面。聚焦於農業品牌塑造,互聯網+模式具有更大的比較優勢和更大的操作空間,主要體現在如下4個方面。

(1)掌握市場動向,科學作出決策。各種農副產品的全國性供求信息及預計種植面積,各地政府辦公室或協會都有相應數據統計並會定期發佈或更新,掌握第一手數據,有助於對未來市場動向進行判斷,確保商業風險在可預判、可承受範圍內。

(2)生產加工標準化,物流體系快捷化。初級農副產品品牌塑造的癥結在於精細化管理難度大,配送體系投入大。藉助於互聯網及衍生出的物聯網技術,可逐步實現農副業領域的全覆蓋,達到精細化管理目的,投入成本又在可承受範圍之內。同時,近幾年網購業的快速發展,第三方物流平臺已充分競爭並建立起完善成熟的物流配套體系,初級農副產品品牌塑造的物流基礎已經具備。

(3)營銷管理網絡化,渠道投入簡易化。互聯網經濟最大的優勢在於避免了結構繁瑣、成本高企的經銷渠道建設,使企業可投入更多的精力於單純的內部管理和品牌建設。初級農副產品前期品牌建設舉步維艱,重要原因是經銷渠道不暢,企業要麼自租門面予以直銷,要麼向大型商超繳納高額的進場費及保證金,但大部分從業都並無上述資金實力和專業人員。目前,藉助於成熟的B2B及B2C平臺,農副產品生產者可直面終端批發商及消費者,同時根據需要投入適當的形象展示店面,相關費用及人員都處於可控範圍之內。

(4)資金來源多樣化。目前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P2P網貸、衆籌等方式不斷涌現,藉助於良好的商業模式及可實時查詢到的銷售記錄,初級農副產品從業者亦可通過互聯網金融豐富渠道來源渠道,且目前投資者日趨理性,資金使用成本處於下降趨勢。

3互聯網可爲特色農業經濟的品牌發展做有效的頂層設計

從當前學界來看,互聯網+與農業現代化的嫁接並非是一個新課題,而是互聯網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譬如,在早期的互聯網與小商品的製造、批發和零銷過程中的深度結合而產生的廣泛影響與達到了預期成效。顯而易見,在現階段的從業者要在頂層設計層面從事特色農業經濟的發展時,既要注意吸收和借鑑像小商品等其他行業中取得的成功經驗,又要結合當前我國農副產品經濟中存在的諸多優勢,從頂層設計中要考慮如何實現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案,在重點上可以着重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品牌塑造是一個較爲長期的過程,不可爲一時之利自毀長城。品牌塑造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內在要求,也是農村建進程中一項長期任務,它能夠給是一個地區農村經濟發展帶來可持續性,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內驅活力和後勁動力。品牌塑造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們培育並做好自己的品牌,用品牌來吸引人才、資金、信息、技術等,真正做到“品牌興則農村興、品牌強則農民強”戰略來實現農村經濟的大繁榮。

(2)發展和完善農業合作聯社,變單打獨鬥爲抱團發展。由於我國農村經濟以戶爲單位,規模小,產品單一,生產流通體系不完善導致發展後勁不足,從而導致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不景氣,競爭力弱。對比農業發達國家,不難看出要銜接好我國農業經濟與現代大市場流通對接,應對因農產品數量過剩造成農村經濟發展不景氣,走農業合作聯社,充分利用農業協會等農業經濟中介組織,使之更有效地發揮着生產和市場之間協調與組織作用。

(3)與地方政府加強聯繫,取得地方政府支持,便於統一協調資源。地方政府作爲本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大後盾,具有戰略優化,人才引進、市場管理、信息科技服務、風險管控等服務職能。在整個互聯網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4)品牌商標註冊及使用;互聯網的發展爲特色農業發展帶來機遇也有挑戰,在整個互聯網大背景下增強特色農業的競爭力,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需積極探索特色農業品牌註冊及正確使用特色農產品品牌。

(5)互聯網+農戶模式下需加大法律宣傳,提升彼此契約意識。隨着互聯網線上及線下經濟的不斷髮展,加大法制宣傳,提高農民的法律、契約意識,不僅有助於從制度上保障農民權益,還有助於當地農戶運用法律的手段調整和規範自持特色農產品生產、交易等,一方面有助於互聯網下特色農業融入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建設特色農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具體農產品類別及從業實力不同,頂層設計方案會有較大區別,但上述幾點值得予以參考。

作者:王輝景 趙 璐 單位:西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李國英互聯網垣”背景下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鏈及商業模式解構[J]農村經濟農村經濟,2015(9)

[2]陳紅川互聯網+”背景下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5(16)

[3]劉麗偉,高中理“互聯網垣”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研究[J]世界農業,2015(12)

關於農業經濟學論文範文二: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探討 篇二

摘要: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是立國利民的重要產業,農業經濟發展穩定可以提升國家經濟的穩定水平,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性增長。在可持續穩定發展規劃戰略目標下,加強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建設,可以有效的提升我國農業生態經濟水平,保護農民的經濟利益,提升國家的生態保護建設,完善農業產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本文將針對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必要性進行合理的分析,充分研究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作用。

關鍵詞:生態;農業;經濟

1生態農業的基本概念

生態農業是以可持續穩定發展爲目標模式,按照人們生活需求要求,以生態發展爲前提,實現滿足人們日常農業的生產,保證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過程。生態農業以傳統農業產業發展爲平臺,建立起具有現代科技發展體系的加工、生產、銷售管理流程,不斷完善生態農業發展建設進程,減少污染農藥的使用,選用更加具有生態農業發展建設前提的產品,完成對產品品質的有效提升。

2生態農業發展的優勢特點

隨着我國綜合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農業經濟已經成爲我國的經濟支柱產業,我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可能受到各種發展阻力,需要合理的規劃生態農業發展的戰略目標,根據生態農業發展可持續性,儘可能的完善生態農業發展體系內容。

2.1加強整體規劃發展

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對實際產業的各個方面進行協調,架起整個生態農業產業的長效發展,提升農業現代化發展競爭機制,儘可能的提升國家的整體競爭實力,確保生態農業的長效發展水平。

2.2多樣化的生態農業發展

建立生態化的多樣發展品質,不斷擴展我國各地區的發展條件,對比南北區域的生態發展模式,因地制宜的對實際的生態資源進行有效的開發和利用,建立符合生態效益整體平衡的標準內容,實現對生態經濟發展水平的有效統一建設。

2.3生態的高效性發展

加強生態高效性的農業發展模式,從傳統的生態環境中認識適合生態農業發展循環利用的標準,不斷改善生態環境標準內容,不斷提升生態農業的發展經濟水平。

2.4可持續性發展

生態農業需要可持續性的穩定發展,建立農產品供需規劃體系,按照實際的發展趨勢,不斷完善形成適合生態農業發展的環境進程,提升生態體系的穩定性,確保生態農業的有效可持續穩定發展。

3生態農業經濟的探索分析

3.1促進生態農業結構化的改進

逐步推進農業生態化建設發展,利用現有的生態優勢,提升農業市場發展的需求,調整農業產品發展的結構化標準。根據實際的發展競爭力水平,建立符合實際競爭格局的發展內容,加強生態農副產品的結構化管理,從各方面推行農產品的特性形式發展,保證農民的收益,提升農民的生活品質,建立符合企業綜合營銷的管理模式,解決各種物流推廣運輸流程,實現對生態農產品的快速發展。

3.2建立合理的農產品融資管理渠道

按照農產品的優勢發展趨勢,分析農業生態發展的優勢,吸引投資,提升農業生產的發展可行性。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不斷促進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鼓勵農民對生態農業經濟進行合理的投資。

3.3生態旅遊與農業經濟的開發

生態農業可以創建旅遊經濟的發展,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全新管理。例如,生態農家院、生態田園景觀、生態農產品採摘等等。從另一個角度吸引遊客消費,提升農業經濟的發展途徑,確保生態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

3.4農業經貿的國際化管理

大力開展農業產品的經濟國際化管理,開展農產品的進出口貿易,開闢綠色產品產業,實現農業產品無污染的經營,提升農產品營養的價值標準,提升國民的環保理念,加強我國農產品的綜合競爭實力。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是未來農業經濟發展的方向,但是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不夠成熟,需要在國家的政策扶持下,不斷完善整體可持續穩定發展機制,建立符合我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標準水平,找尋適合我國的生態農業產品發展管理標準,提升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化市場的認可度,打開國門,提升我國生態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作者:介愉樂